CN105408566A - 车辆用门开闭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门开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08566A CN105408566A CN201480023601.2A CN201480023601A CN105408566A CN 105408566 A CN105408566 A CN 105408566A CN 201480023601 A CN201480023601 A CN 201480023601A CN 105408566 A CN105408566 A CN 1054085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ayser
- door
- release
- opening
- a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6—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locking elements for locking or unlocking actio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2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for assisting final closing or for initiating open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6—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slidable; foldabl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36—Locks for passenger or like doors
- E05B83/40—Locks for passenger or like doors for sliding do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20—Bolts or detents
- E05B85/24—Bolts rotating about an axis
- E05B85/243—Bolts rotat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bifurcated bolt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1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 E05B79/2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us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Bowden cabl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门开闭装置,车辆用门开闭装置(DO)包括:闭合卡锁机构(LC),将门(D)保持于闭合位置;打开卡锁机构(LO),将门(D)保持于打开位置;释放电动机构(R),使闭合卡锁机构(LC)进行释放动作;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与打开卡锁机构(LO)从解锁位置向锁止位置的移动联动,从初始位置向取消方向动作;释放取消输入中继机构(117),利用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向取消方向的动作而从连接状态切换为切断状态,由此能够使停止在释放位置的棘轮(9)复位;以及线缆(504),经由门(D)所设置的门内板(Dt)的内侧进行布线,将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朝向取消方向的动作向释放取消输入中继机构(117)传递。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门开闭装置,能够利用释放电动机构使锁定车辆的门的闭合卡锁机构进行释放动作。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如下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其包括:卡锁机构(闭合卡锁机构),具有通过与锁止销啮合而能够将门保持为闭锁状态的卡锁和能够与该卡锁卡合的棘轮;以及释放电动机构,以机械方式连结于棘轮,具有电机等驱动源。
这样的结构中,在利用释放电动机构解除闭合卡锁机构的卡合的释放动作的进行过程中,如果发生电机故障或粘着等电气故障,则会发生棘轮被约束在释放动作的状态的情况(以下将该状态称为“释放约束状态”)。如果成为该释放约束状态,则此后棘轮不能再与卡锁啮合,不能将门保持在闭合位置。
为了应对这样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如下结构:在产生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将工具从开设于车厢内的作业孔插入,或者手动操作设置在车厢内的捏手,由此能够解除释放约束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第4428047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213818号
在所述的以往技术中,为了解除释放约束状态,需要手动进行特殊的操作。因此,用户需要预先知道解除释放约束状态的方法,在不知道解除方法的情况下需要查找车辆使用手册等进行应对,不能迅速将门闭合。因此,无需对用户强化特殊的操作便可解除释放约束状态的机构较为有用,不过在空间有限的车辆内,将这样的机构以能够顺利动作的状态进行设置成为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考虑所述以往技术的课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解除释放约束状态的机构顺利地动作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
本发明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包括:闭合卡锁机构,设置于门,具有第一卡锁和第一棘轮,所述第一卡锁能够从解锁位置向锁止位置移动,所述第一棘轮通过与处于锁止位置的所述第一卡锁卡合而将所述门保持在闭合位置;打开卡锁机构,设置于门,具有第二卡锁和第二棘轮,所述第二卡锁能够从解锁位置向锁止位置移动,所述第二棘轮通过与处于锁止位置的所述第二卡锁卡合而将所述门保持在打开位置;释放电动机构,使所述第一棘轮向释放位置动作;打开卡锁联动机构,与所述打开卡锁机构一起设置于所述门,并且与所述第二卡锁从解锁位置向锁止位置的移动联动,而从初始位置朝向取消方向动作;中继机构,通过从连接释放动作传递路径的连接状态切换为切断所述释放动作传递路径的切断状态,能够使停止在释放位置的所述第一棘轮复位,所述连接释放动作传递路径能够将所述释放电动机构的释放动作向所述第一棘轮传递,并且,所述中继机构利用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朝向所述取消方向的动作而从所述连接状态切换为所述切断状态;以及线缆,经由所述门所设置的门内板的内侧进行布线,将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朝向所述取消方向的动作向所述中继机构传递。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仅通过将门打开的通常操作就可以解除释放约束状态。因此,即使在产生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也无需对用户强化特殊的操作,就能够将门保持在闭合位置。并且,将用于解除释放约束状态的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朝向取消方向的动作向所述中继机构传递的所述线缆,经由门内板的内侧进行布线。由此,能够将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与所述中继机构之间连结成可传递操作力的状态,能够使解除释放约束状态的机构顺利地动作。
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与所述打开卡锁机构一起安装于下臂的下表面,所述下臂将所述门支承于车体的门开闭口,所述线缆从所述下臂的下表面向所述门内板内布线。当如此将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与所述打开卡锁机构一起安装在下臂的下表面时,例如不妨碍设置在门内的所述中继机构等各种要素的设置空间,就可以设置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而且,通过将连结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和所述中继机构的所述线缆从下臂的下表面向门内板内布线,能够防止该线缆露出至外部。
所述下臂具有板和从所述板的侧缘部向下方突出的凸缘,所述打开卡锁机构和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在处于所述凸缘内侧的位置安装于所述板的下表面。由此,能够将所述打开卡锁机构和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隐藏于所述凸缘的内侧,能够防止发生这些机构在乘降时被踩踏等情况。
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具有取消操作杆,所述取消操作杆伴随于所述第二卡锁从解锁位置朝向锁止位置的旋转而转动,所述中继机构具有切断操作杆,所述切断操作杆经由所述线缆与所述取消操作杆连接,将所述中继机构从连接状态切换为切断状态。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与所述中继机构之间连结成能够传递操作力的状态,能够使解除释放约束状态的机构顺利地动作。
附图说明
图1为具备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为从车内侧观察后门卡锁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表示后门卡锁装置的解锁状态的说明图。
图4为表示后门卡锁装置的半锁状态的说明图。
图5为表示后门卡锁装置在关闭动作中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为表示后门卡锁装置的全锁状态的说明图。
图7为表示后门卡锁装置的释放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8为表示后门卡锁装置的释放约束状态被解除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为全开卡锁装置和打开卡锁联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10为表示全开卡锁装置和打开卡锁联动机构在锁止动作中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为表示全开卡锁装置和打开卡锁联动机构的锁止状态的说明图。
图12为表示全开卡锁装置和打开卡锁联动机构的释放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13为下臂的俯视图。
图14为下臂的剖视图。
图15为表示操作中继装置和释放取消输入中继机构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6为释放取消输入中继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7为表示处于连接状态的释放取消输入中继机构的释放动作的说明图。
图18为表示释放动作时成为切断状态的释放取消输入中继机构的说明图。
图19为表示打开卡锁联动机构的释放取消动作被传递至释放取消输入中继机构的状态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后门卡锁装置
2卡锁单元
3关闭及释放单元
7卡锁
9、83棘轮
19、86释放输入操作杆
23、40、46、88、89、94、150弹簧
32电机
41释放输出操作杆
82全开卡锁
90打开卡锁联动机构
91凸轮操作杆
92取消操作杆
92a、119a、120a、120b长孔
95、121连结销
96板
97凸缘
98滑动机构
100操作中继装置
116释放中继操作杆
117释放取消输入中继机构
118中继操作杆
118a控制孔
118b空摆部
118c倾斜部
119传递操作杆
120切断操作杆
149浮动销
501、502、503、504、506、507线缆
B车体
C控制装置
D门
DO车辆用门开闭装置
Dt门内板
LC闭合卡锁机构
LCA下臂
LO打开卡锁机构
O门开口部
OD全开卡锁装置
PSD电动开闭装置
R释放电动机构
S1、S2锁止销
V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以优选实施方式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1.车辆用门开闭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
图1为具备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DO的车辆V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车辆V具备门D,所述门D对在车体B的侧面开口的门开口部O进行开闭。门D为滑动门,被固定在车体B上的前后方向的上导轨G1、腰导轨G2和下导轨G3支承而能够沿前后方向开闭。在车体B的侧面内部设置有电动开闭装置PSD,所述电动开闭装置PSD用于通过电动方式使门D开闭移动。
在门D的外侧面设置有外侧把手OH,所述外侧把手OH在从车外开闭门D时进行操作。在门D的内侧面设置有内侧把手IH和锁定操作捏手LK,所述内侧把手IH在从车内开闭门D时进行操作,所述锁定操作捏手LK在将操作中继装置100通过手动操作切换为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时进行操作。在门D的前部设置有前门卡锁装置FD,所述前门卡锁装置FD用于将门D保持在闭锁位置。在门D的下部设置有全开卡锁装置OD和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所述全开卡锁装置OD用于将门D保持在全开位置,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能够输出解除后述的释放约束状态的释放取消动作。在门D的后部设置有后门卡锁装置1,所述后门卡锁装置1用于同前门卡锁装置FD一起将门D保持在闭锁位置。
操作中继装置100设置在门D的内部。操作中继装置100对外侧把手OH和内侧把手IH的手动操作、以及电机32(参照图2)的释放驱动所产生的电动操作进行中继控制。操作中继装置100将其进行中继控制的各操作分别向后门卡锁装置1、前门卡锁装置FD和全开卡锁装置OD传递。
2.后门卡锁装置的说明
图2为从车内侧观察后门卡锁装置1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后门卡锁装置1具备卡锁单元2和关闭及释放单元3。卡锁单元2与设置在车体B侧的锁止销S1(参照图4)啮合,是用于将门D保持在闭锁位置的机构。关闭及释放单元3具有针对门D的关闭功能和释放功能。
2.1卡锁单元的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卡锁单元2在相对于门D安装的壳体5的内侧,收容有包含卡锁(第一卡锁)7和棘轮(第一棘轮)9的闭合卡锁机构LC。卡锁7被朝向前后方向的卡锁轴6轴支承,在门D闭锁时能够与锁止销S1啮合。棘轮9被朝向前后方向的棘轮轴8轴支承,能够选择与卡锁7外周所设置的全锁卡合部7a或者半锁卡合部7b卡合。收容闭合卡锁机构LC的壳体5的开口被未图示的罩板封闭。卡锁单元2借助该罩板安装于门D。
如果卡锁7从与锁止销S1脱开的解锁位置(参照图3)克服外套于卡锁轴6的弹簧(未图示)的作用力,向关闭方向(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则处在与锁止销S1略微啮合的半锁位置(参照图4)。如果卡锁7进一步沿关闭方向转动,则处在与锁止销S1完全啮合的全锁位置(参照图6)。卡锁7的全锁位置对应于门D的全闭位置。
在壳体5的前面侧配置有由卡锁轴6轴支承且能够与卡锁7一体转动的检测操作杆10和锁止操作杆11、以及由棘轮轴8轴支承且能够与棘轮9一体转动的打开操作杆12(参照图3)。
锁止操作杆11与卡锁7一体转动。在如图3所示的卡锁7处于解锁位置时,锁止操作杆11的设置于前端部的动作部11a避让至关闭操作杆38的关闭部38a的移动轨迹外。在如图4所示的卡锁7转动至半锁位置时,锁止操作杆11的动作部11a进入关闭部38a的移动轨迹内。
卡锁7的半锁位置和全锁位置由未图示的半锁检测开关和全锁检测开关检测。这些检测信号向搭载于车辆V的控制装置(ECU)C(参照图1)发送,为停止控制和驱动控制关闭及释放单元3的电机32和电动开闭装置PSD的触发信号。
棘轮9利用未图示的弹簧的作用力被朝向与打开操作杆12一体地始终卡合的方向(例如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施力。在卡锁7处于图3所示的解锁位置时,棘轮9与卡锁7的外周抵接。在卡锁7处于图4所示的半锁位置时,棘轮9被保持在与卡锁7的半锁卡合部7b卡合的卡合位置,在卡锁7处于图6所示的全锁位置时,棘轮9被保持在与卡锁7的全锁卡合部7a卡合的卡合位置。
在棘轮9处在与卡锁7的全锁卡合部7a卡合的卡合位置的情况下,如果对外侧把手OH或者内侧把手IH进行开门操作,则棘轮9借助各种要素向释放方向(图4和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并移动至图7所示的释放位置。由此,棘轮9从卡锁7的全锁卡合部7a脱开,卡锁7向打开方向转动,因此能够打开门D。
如图2和图3所示,利用朝向车内外方向的支轴18,将释放输入操作杆19、限制操作杆20和紧急输入操作杆21分别以可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卡锁单元2的所述罩板。
释放输入操作杆19经由在门D内布线的线缆501,与操作中继装置100的释放中继操作杆116连结。线缆501例如为能够传递操作力的拉线,后述的线缆502、503、504、506、507也相同。如果对外侧把手OH或内侧把手IH进行开门操作,或者包含电机32的释放电动机构R进行释放动作,则借助包含释放中继操作杆116的各要素,释放输入操作杆19从待机位置克服弹簧23的作用力向释放方向(图4和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利用解除部19a下压打开操作杆12的臂部12a,棘轮9向释放位置移动,因此如上所述能够打开门D。
限制操作杆20利用弹簧23的作用力被保持在图3~图6所示的限制位置。在释放输入操作杆19移动至释放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时,折曲部19b从下方抵接于限制操作杆20下部的折曲部20b,限制操作杆20向从限制位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的图7所示的取消位置转动。
紧急输入操作杆21的设置在下部的连结部21a经由在门D内布线的线缆502,连结于操作中继装置100的紧急输出操作杆113。通过对外侧把手OH或者内侧把手IH中的任一把手进行开门操作,紧急输入操作杆21使限制操作杆20向取消位置移动,能够中断关闭及释放单元3的关闭动作。
2.2关闭及释放单元的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关闭及释放单元3具备关闭及释放用的电机32、作为减速机构的行星齿轮机构33和释放输出操作杆41。电机32的动力经由输出齿轮32a向行星齿轮机构33传递而被减速,使释放输出操作杆41动作。这些电机32、行星齿轮机构33和释放输出操作杆41构成使棘轮9进行释放动作的释放电动机构R。
释放输出操作杆41被轴44轴支承,并且在图2和图3中被弹簧46始终朝向逆时针方向施力,从而保持在图3~图6所示的待机位置。如果太阳轮35利用电机32的释放驱动向释放方向(图3~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则释放输出操作杆41与此联动,从待机位置朝向释放方向(图3~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以下称为“释放动作”)。
释放输出操作杆41的上端部经由线缆503连结于操作中继装置100的释放取消输入中继机构117(以下也称为“中继机构117”)的中继操作杆118(参照图15)。
行星齿轮机构33具备太阳轮35、行星齿轮36、关闭操作杆38和扇形齿轮39。太阳轮35被支轴34轴支承。太阳轮35在扇形的圆周的外侧具有与行星齿轮36啮合的外齿齿轮35a,并在未形成外齿齿轮35a的上部的旋转面具有向车内侧突出的圆柱状的抵接部35b。行星齿轮36相对于太阳轮35以能够自转并且能够公转的方式啮合。关闭操作杆38被支轴34轴支承。关闭操作杆38利用轴37轴支承行星齿轮36。扇形齿轮39被支轴34轴支承。扇形齿轮39在圆周的外侧具有与输出齿轮32a啮合的外齿齿轮39a,并在圆周的内侧具有与行星齿轮36啮合的内齿齿轮39b。
在图4所示的半锁状态下,如果太阳轮35从中性位置向顺时针方向略微转动,则抵接部35b与限制部20a抵接,阻止太阳轮35朝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能够将电机32的关闭驱动向卡锁7传递。另外,在电机32进行关闭驱动的过程中,如果限制操作杆20向取消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移动,则限制部20a避让至抵接部35b的移动轨迹外,不能将电机32的关闭驱动向卡锁7传递,因此关闭动作被取消。
在行星齿轮机构33处于中性状态(例如图5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关闭操作杆38被弹簧40朝向顺时针方向施力,被保持在从上方与止动部31a(参照图3)抵接的待机位置。在该状态下,扇形齿轮39被设置在外齿齿轮39a朝向前方的中性位置。该扇形齿轮39的中性位置由配置于扇形齿轮39下方的检测开关48检测,并向控制装置C发送。
2.3关闭及释放单元的关闭动作的说明
处于开放状态的门D利用电动开闭装置PSD的动力移动至半门位置,如果锁止销S1进入壳体5的锁止销进入槽5a并与卡锁7啮合,则闭合卡锁机构LC从图3所示的解锁状态变化至图4所示的半锁状态。当由半锁检测开关检测到卡锁7的半锁位置时,电机32被控制装置C进行关闭控制(正转控制)。由此,电机32进行关闭驱动使输出齿轮32a朝向图4所示的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太阳轮35朝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被处于限制位置的限制操作杆20的限制部20a阻止。因此,扇形齿轮39以支轴34为中心朝向图4所示的箭头方向的关闭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伴随着行星齿轮36的公转,关闭操作杆38克服弹簧40的作用力,朝向图4所示的箭头方向的关闭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关闭部38a向上方移动,将锁止操作杆11的动作部11a顶起,使卡锁7向图5所示的全锁位置转动。当由全锁检测开关检测到卡锁7的全锁位置时,电机32被控制装置C暂时停止控制,然后被进行反转控制。
如果电机32被进行反转控制,则关闭操作杆38受到行星齿轮36的公转所产生的转动力和弹簧40的作用力而反转,并复位至图6所示的待机位置。并且,当由检测开关48检测到扇形齿轮39的中性位置时,控制装置C对电机32进行停止控制。因此,行星齿轮机构33返回至动作前的中性状态,一连串的关闭动作完毕。
2.4关闭及释放单元的释放动作的说明
在闭合卡锁机构LC处于图4或者图6所示的半锁状态或者全锁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基于车辆V所设置的操作开关或者便携用的无线操作开关的操作使电机32进行释放驱动,则扇形齿轮39以支轴34为中心朝向释放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行星齿轮36不公转而是朝向顺时针方向自转。其结果,太阳轮35朝向释放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抵接部35b按压释放输出操作杆41的释放部41a,使释放输出操作杆4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进行释放动作(参照图7)。
这样的释放电动机构R的释放动作经由操作中继装置100等各种要素向棘轮9传递,使棘轮9从卡合位置向释放位置转动。由此,门D能够打开。在释放动作结束后,电机32被进行反转控制,释放输出操作杆41以及与该释放输出操作杆41的释放动作联动的各种要素返回到待机位置。
3.全开卡锁装置和打开卡锁联动机构的说明
图9为全开卡锁装置OD和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的俯视图,示出门D处于全闭位置的情况下的状态。
3.1全开卡锁装置的说明
全开卡锁装置OD与设置于车体B侧的锁止销S2(参照图10和图11)啮合,为用于将门D保持在全开位置的装置。如图9所示,全开卡锁装置OD具有金属制的底板81。在底板81的内表面侧设置有包含全开卡锁(第二卡锁)82和棘轮(第二棘轮)83的打开卡锁机构LO。全开卡锁装置OD安装在下臂LCA(图13和图14)的下表面。下臂LCA为将门D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于门开口部O的金属制的托架。
全开卡锁82被朝向上下方向的卡锁轴84轴支承,门D全开时通过卡合槽82a与锁止销S2啮合。棘轮83被朝向上下方向的棘轮轴85轴支承,且能够与设置在全开卡锁82外周的卡合部82b卡合。释放输入操作杆86以与棘轮83重叠的方式轴支承于棘轮轴85。卡锁轴84和棘轮轴85的一端被保持于底板81,另一端被保持于支承板87。在全开卡锁82的外周的比卡合部82b更接近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的位置,突出设置有突起82c。
如果全开卡锁82从相对于锁止销S2脱开的解锁位置(参照图9)克服外套于卡锁轴84的弹簧88的作用力,朝向锁止方向(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则处在与锁止销S2略微啮合的位置(参照图10)。如果全开卡锁82进一步朝向锁止方向转动,则处在与锁止销S2完全啮合的锁止位置(参照图11)。全开卡锁82的锁止位置对应于门D的全开状态。
棘轮83利用外套于棘轮轴85的弹簧89的作用力被始终朝向卡合方向(例如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施力。棘轮83在从棘轮轴85呈大致V形朝向两个方向突出的部分的前端具有爪部83a和折曲部83b。在全开卡锁82处于图9所示的解锁位置时,爪部83a与全开卡锁82的外周抵接。在全开卡锁82处于图11所示的锁止位置时,爪部83a被保持在与全开卡锁82的卡合部82b卡合的卡合位置,阻止全开卡锁82朝向解锁方向(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如果棘轮83处在与全开卡锁82的卡合部82b卡合的卡合位置,则保持全开卡锁82与锁止销S2的噛合状态,因此门D被保持为全开状态。
释放输入操作杆86经由沿下臂LCA的下表面朝向门D内布线的线缆506,连结于操作中继装置100的闭合用内侧操作杆111(参照图15)。
在门D处于全开状态、操作中继装置100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对内侧把手IH进行闭门操作,则闭合用内侧操作杆111进行释放动作。该释放动作经由线缆506向释放输入操作杆86传递,释放输入操作杆86如图12所示向释放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如此一来,释放输入操作杆86的侧缘部按压棘轮83的折曲部83b,因此棘轮83如图12所示,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而移动至释放位置。由此,全开卡锁82与棘轮83的卡合状态被解除,全开卡锁82利用弹簧88的作用力朝向解锁方向转动,从而处于解锁位置。
3.2打开卡锁联动机构的说明
如图9所示,打开卡锁联动机构(释放取消输出机构)90与打开卡锁机构LO排列设置于全开卡锁装置OD的底板81的内表面。与打开卡锁机构LO的全开卡锁82从解锁位置朝向锁止位置的移动联动,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进行释放取消动作。该释放取消动作经由线缆504向中继机构117传递(参照图15)。中继机构117在输入有来自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的释放取消动作时,解除释放约束状态,能够将门D闭锁。
打开卡锁联动机构(联动机构)90具备凸轮操作杆91和取消操作杆92。
凸轮操作杆91被上下方向的轴93轴支承,并利用外套于轴93的弹簧(施力部件)94被始终朝向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施力。凸轮操作杆91具有向全开卡锁82侧突出的前端为圆弧形状的承受部91a。取消操作杆92与凸轮操作杆91一体转动。取消操作杆92具有圆弧状的长孔92a,该长孔92a可供设置于线缆504一端的连结销(连接部)95能够移动地插入。如图9所示,在门D处于闭锁位置、全开卡锁82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连结销95处在与长孔92a的近侧缘部抵接的位置。凸轮操作杆91和取消操作杆92可以是一体结构。
如果门D从全闭位置进行打开移动,并且在即将达到全开位置之前,处于图9所示的解锁位置的全开卡锁82与锁止销S2抵接而朝向锁止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全开卡锁82的突起82c按压凸轮操作杆91的承受部91a。由此,凸轮操作杆91和取消操作杆92如图10所示朝向取消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以下称为“释放取消动作”),利用长孔92a的缘部拉动连结销95使其移动。利用该连结销95的移动,使释放取消动作经由线缆504向中继机构117的切断操作杆120(参照图15)传递。其结果,中继机构117如后所述从连接状态切换为切断状态,切断用于将释放电动机构R的释放动作向闭合卡锁机构LC的棘轮9传递的释放动作传递路径。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释放动作传递路径为连接释放输出操作杆41、线缆503、中继机构117、连结杆128(参照图15)、操作中继装置100的操作杆机构103(释放中继操作杆116)、线缆501、释放输入操作杆19和棘轮9的路径,该路径中的中继机构117被连接或者切断。
如果全开卡锁82从图10所示的位置进一步朝向锁止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突起82c越过承受部91a。如此一来,如图11所示,凸轮操作杆91和取消操作杆92利用弹簧94的作用力返回至初始位置,伴随于此,线缆504也返回至初始位置,全开卡锁82与棘轮83卡合而处于锁止位置。
另一方面,在门D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对内侧把手IH进行闭门操作,则借助闭合用内侧操作杆111和线缆506,使释放输入操作杆86从图11所示的状态如图12所示朝向释放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如此一来,棘轮83向释放位置移动,因此全开卡锁82利用弹簧88的作用力朝向解锁方向转动。
如果全开卡锁82朝向解锁方向转动,则如图12所示,全开卡锁82的突起82c按压凸轮操作杆91的承受部91a,使凸轮操作杆91和取消操作杆92朝向顺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在该动作时,取消操作杆92的长孔92a围绕连结销95空摆,连结销95不移动,因此不会产生拉动线缆504的力。
这样,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根据门D打开动作时的全开卡锁82的动作而产生释放取消动作,将该释放取消动作经由线缆504向中继机构117传递。另一方面,在门D闭合动作时的全开卡锁82的动作中,不会产生释放取消动作,不会向中继机构117传递动力。
如图13和图14所示,下臂LCA具备沿水平方向配置的板96、以及从板96的两侧缘部向下方突出的凸缘97、97。全开卡锁装置OD和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被安装于板96的下表面(背面)、且处于凸缘97、97内侧的位置。
如图13所示,在下臂LCA的一端以可摆动的状态设置有滑动机构98,所述滑动机构98具有在车体B的门开口部O的底面滑动的辊98a。下臂LCA的另一端固定于门D。来自板96的下表面所安装的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和全开卡锁装置OD的线缆504、506沿着板96的下表面被朝向门D引导,并在门内板Dt内布线,分别与操作中继装置100和中继机构117连接。
如此,由于产生用于解除释放约束状态的释放取消动作的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同全开卡锁装置OD一起安装在下臂LCA的下表面,因此不妨碍设置在门D内的后门卡锁装置1、中继机构117等各种要素的设置空间,就能够将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设置于车辆V。另外,由于全开卡锁装置OD和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在处于凸缘97内侧的位置被安装于板96的下表面,因此可以将全开卡锁装置OD和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隐藏在凸缘97的内侧,能够防止发生乘降时全开卡锁装置OD和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被踩踏而破损等情况。通过将连结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和中继机构117的线缆504从下臂LCA的下表面向门内板Dt内布线,能够防止该线缆504向外部露出,并能够使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与中继机构117顺利地动作。
4.操作中继装置的说明
图15为表示操作中继装置100和中继机构117的结构的说明图。在图15中,将操作中继装置100以结构框图示出,将中继机构117以从车内侧观察的侧视图示出。
如图15所示,操作中继装置100具备固定于门D内的金属制的底板101。操作中继装置100利用底板101支承锁定操作捏手LK、致动器102和操作杆机构103。
锁定操作捏手LK利用来自车内侧的手动操作而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滑移,从而选择将操作杆机构103切换为解锁状态或锁定状态。操作杆机构103的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的切换还可以通过致动器102的驱动而实现。致动器102利用车辆的合适位置所设置的操作开关或者便携用的无线操作开关的解锁操作和锁定操作而动作。
如果对配设在车外侧的外侧把手OH进行打开操作,则构成操作杆机构103的操作杆群适当地动作,在控制装置C的控制下,释放电动机构R的电机32和电动开闭装置PSD被进行打开驱动控制,门D进行打开动作。
配设在车内侧的内侧把手IH能够进行门D的打开操作和闭合操作。如果对内侧把手IH进行打开操作,则构成操作杆机构103的操作杆群适当地动作,在控制装置C的控制下,释放电动机构R的电机32和电动开闭装置PSD被进行打开驱动控制,门D进行打开动作。如果对内侧把手IH进行闭合操作,则构成操作杆机构103的操作杆群适当地动作,经由闭合用内侧操作杆111和线缆506使全开卡锁装置OD进行释放动作,对电动开闭装置PSD进行闭合驱动控制,使门D进行闭合动作。
释放中继操作杆116经由线缆501、507分别连结于后门卡锁装置1的释放输入操作杆19和前门卡锁装置FD的释放操作杆(未图示)。当操作杆机构103处于解锁状态时,释放中继操作杆116的释放动作分别向后门卡锁装置1的释放输入操作杆19和前门卡锁装置FD的释放操作杆传递。
紧急输出操作杆113经由线缆502连结于后门卡锁装置1的紧急输入操作杆21(参照图3)。如果紧急输出操作杆113进行释放动作,则如上所述使限制操作杆20向取消位置移动,中断关闭及释放单元3的关闭动作。
5.释放取消输入中继机构的说明
如图15和图16所示,中继机构(释放传递机构)117具备金属制的支承板147。中继机构117利用支承板147支承中继操作杆118、传递操作杆119和切断操作杆120。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中继机构117利用支承板147被安装于操作中继装置100的底板101。中继机构117除了可以安装于操作中继装置100以外,例如还可以安装于门D的面板等。
中继机构117能够切换为连接状态和切断状态,在连接状态下,中继机构117连接成能够将电机32的释放驱动所产生的释放输出操作杆41的释放动作向后门卡锁装置1和前门卡锁装置FD传递,在切断状态下,中继机构117切断成不能进行所述传递。在电机32的释放驱动中,如果释放电动机构R中产生电机32的故障或粘着等电气故障,闭合卡锁机构LC停止在释放动作的状态不动,则产生不能保持门D的释放约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中继机构117切换为切断状态,切断用于将释放电动机构R的释放动作向棘轮9传递的释放动作传递路径,由此能够解除释放约束状态,能够进行门D的保持。
中继操作杆118被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148轴支承于支承板147。中继操作杆118的下端部经由线缆503连结于后门卡锁装置1的释放输出操作杆41。与电机32的释放驱动所产生的释放输出操作杆41的释放动作联动,中继操作杆118从图15所示的待机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以下称为“释放动作”),并移动至图17所示的释放位置。
在中继操作杆118的下部设置有上下方向的控制孔118a。控制孔118a为大致三角形状的孔部。控制孔118a具有从处于切断操作杆120侧的大致L形的缘部的顶点(凹部)朝向相反侧延伸的空摆部118b、以及从空摆部118b的端部(终止端)朝下方逐渐向切断操作杆120侧倾斜的倾斜部118c。从动于切断操作杆120的动作而上下移动的浮动销149以可滑动的方式卡合于控制孔118a。
传递操作杆119与中继操作杆118同样被轴148轴支承于支承板147。在切断操作杆120处于图15和图17所示的连接位置、即中继机构117处于连接状态时,传递操作杆119能够与中继操作杆118的释放动作联动。利用该联动,传递操作杆119克服弹簧150的作用力,从图15所示的待机位置同中继操作杆118一起朝向逆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以下称为“释放动作”),移动至图17所示的释放位置。
传递操作杆119的下端部经由连结杆128连结于操作中继装置100的操作杆机构103。来自传递操作杆119的释放动作经由连结杆128被传递,由此操作杆机构103进行释放动作,该释放动作向后门卡锁装置1和前门卡锁装置FD传递。
在传递操作杆119的下部设置有上下方向的长孔119a。浮动销149以可滑动的方式卡合于长孔119a。
切断操作杆120为被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轴151轴支承于支承板147的大致U形的操作杆。切断操作杆120的上端部经由线缆504连结于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的取消操作杆92。在如上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的取消操作杆92朝向取消方向进行释放取消动作时,切断操作杆120能够与该释放取消动作联动。利用该联动,切断操作杆120从图15所示的连接位置克服弹簧152的作用力朝向沿顺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的图18所示的切断位置移动。
在切断操作杆120的上端部形成有长孔120a,设置在线缆504另一端的连结销121可移动地插入长孔120a中。在图15所示的连接位置和图18所示的切断位置,连结销121处在与长孔120a的近侧缘部抵接的位置。如上所述,在进行门D闭合动作时全开卡锁装置OD的全开卡锁82动作的情况下,在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中不会因取消操作杆92的长孔92a的作用而产生释放取消动作。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传递该释放取消动作的线缆504的朝向中继机构117侧进行连接的连接部亦即连结销121能够在长孔120a中移动,由此更为可靠地防止在全开卡锁82朝向解锁方向动作时切断操作杆120进行动作。只要使线缆504的一端或者另一端能够移动即可,长孔92a、120a的一方可以是将连结销95、121保持为不能移动的圆形孔部。
在切断操作杆120的下端部形成有圆弧状的长孔120b。浮动销149以可滑动的方式卡合于长孔120b。
浮动销149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穿中继操作杆118的控制孔118a、传递操作杆119的长孔119a和切断操作杆120的长孔120b。
在切断操作杆120处于图15所示的连接位置的情况下,浮动销149位于中继操作杆118的控制孔118a的下缘部,将中继操作杆118与传递操作杆119之间的释放动作传递路径连接,能够将中继操作杆118的释放动作向传递操作杆119。
如图18所示,在中继操作杆118和传递操作杆119处于释放动作的状态下,且切断操作杆120从连接位置移动至切断位置的情况下,浮动销149在控制孔118a内沿长孔119a上移。由此,浮动销149如图18所示,向控制孔118a的空摆部118b的作为起始端(控制孔118a的L形的缘部的顶点)的位置移动。在浮动销149处于该位置的状态下,浮动销149能够沿空摆部118b在控制孔118a内移动,并且也能够在切断操作杆120的长孔120b内移动,另一方面,在传递操作杆119的长孔119a内不能移动。因此,中继操作杆118与传递操作杆119之间的传递状态被解除,释放动作传递路径被切断,因此即便如图19所示中继操作杆118处于释放动作的状态,传递操作杆119以及与传递操作杆119通过连结杆128连结的操作杆机构103也能够向待机位置复位。
6.车辆用门开闭装置的作用的说明
接下来,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DO的作用进行说明。
6.1在门为全闭状态下的把手操作所产生的释放动作
在门D处于全闭位置、操作中继装置100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对外侧把手OH或者内侧把手IH进行打开操作,则该打开操作向操作中继装置100的操作杆机构103传递(参照图15)。如此一来,经由操作杆机构103的操作杆群使释放中继操作杆116进行释放动作,该释放动作经由线缆501、507向后门卡锁装置1和前门卡锁装置FD传递。
在后门卡锁装置1中,释放输入操作杆19从图6所示的待机位置如图7所示进行释放动作。由此,棘轮9向释放位置移动,棘轮9与卡锁7的卡合状态被解除,闭合卡锁机构LC进行释放动作。同时,前门卡锁装置FD也进行释放动作,因此门D能够打开。
6.2在门为全开状态下的把手操作所产生的释放动作
在门D处于全开位置、操作中继装置100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对内侧把手IH进行闭合操作,则该闭合操作向操作中继装置100的操作杆机构103传递(参照图15)。如此一来,经由操作杆机构103的操作杆群使闭合用内侧操作杆111进行释放动作,该释放动作经由线缆506向全开卡锁装置OD传递。
在全开卡锁装置OD中,释放输入操作杆86从图11所示的锁止位置如图12所示进行释放动作。由此,棘轮83向释放位置移动,棘轮83与全开卡锁82的卡合状态被解除,打开卡锁机构LO进行释放动作,因此门D能够闭合。
6.3释放电动机构所产生的释放动作
在门D处于全闭位置、闭合卡锁机构LC处于全锁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对设置在车内的操作开关或者无线操作开关进行打开操作,则构成释放电动机构R的电机32进行释放驱动。如此一来,扇形齿轮39从图6所示的状态如图7所示向释放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太阳轮35与行星齿轮36朝向顺时针方向的自转联动,从中性位置向释放方向转动预定角度。
如图7所示,朝向释放方向转动的太阳轮35的抵接部35b按压释放输出操作杆41的释放部41a。由此,释放输出操作杆41从待机位置克服弹簧46的作用力进行释放动作。该释放动作经由线缆503向处于连接状态的中继机构117的中继操作杆118传递。
在传递有释放输出操作杆41的释放动作时,中继操作杆118从图15所示的待机位置如图17所示进行释放动作。如果中继操作杆118进行释放动作,则在浮动销149的卡合作用下,传递操作杆119也进行释放动作。该释放动作经由连结杆128向操作中继装置100的操作杆机构103传递,使释放中继操作杆116进行释放动作。
释放中继操作杆116的释放动作经由线缆501、507向后门卡锁装置1和前门卡锁装置FD传递。在后门卡锁装置1中,释放输入操作杆19从图6所示的待机位置如图7所示进行释放动作。由此,使棘轮9向释放位置移动,棘轮9与卡锁7的卡合状态被解除,闭合卡锁机构LC能够从锁止销S1脱离。同时,前门卡锁装置FD也进行释放动作,因此门D能够打开。
如图3所示,扇形齿轮39和太阳轮35反转而返回至中性位置,进行了释放动作的释放输出操作杆41返回至待机位置。因此,释放电动机构R从释放动作的状态返回至待机状态,进行释放动作的其他要素也返回到各自的待机位置。
6.4解除释放约束状态时的释放取消动作
在使门D从全闭位置进行打开动作的情况下,当利用电机32的释放驱动使释放输出操作杆41进行释放动作时,只要未出现动作不良,则各种要素利用电机32的反转驱动返回至中性位置或者待机位置。因此,在随后的门D的闭合动作时,能够进行棘轮9相对于卡锁7的全锁卡合部7a或者半锁卡合部7b的卡合。
然而,如图7所示,在棘轮9利用电机32的释放驱动而移动至释放位置的状态时产生动作不良的情况下,存在电机32不能反转的可能性。如此一来,释放输出操作杆41在释放动作的状态下停止,产生棘轮9停止在释放位置而不能向其与卡锁7的卡合位置返回的释放约束状态。如果产生释放约束状态,则棘轮9停止在释放位置而不能向其与卡锁7卡合的卡合位置移动,因此不能将门D保持在闭合位置。此外,例如可基于检测棘轮9的释放位置的检测开关所产生的检测信号持续一定时间以上或者检测扇形齿轮39的中性位置的检测开关48不能检测等情况,来进行这种动作不良的检测。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DO通过具有中继机构117和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从而在使门D进行打开动作时,即使在产生所述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其取消,能够将门D保持束在闭合位置。
具体地说,在进行所述的释放动作而产生后门卡锁装置1和中继机构117分别停止在图7和图17所示的位置的状态、即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即便如此,门D也能够继续进行打开动作直至全开位置。因此,在门D即将达到全开位置之前的时机,全开卡锁装置OD的打开卡锁机构LO成为锁止状态,此时,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进行释放取消动作。
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的释放取消动作从朝向取消方向转动的取消操作杆92,经由线缆504向处于图17所示的连接状态的中继机构117的切断操作杆120传递。
传递有释放取消动作的切断操作杆120如图18所示从连接位置向切断位置移动。此时,浮动销149被朝向切断位置移动的切断操作杆120的长孔120a按压而从动。即,浮动销149沿着中继操作杆118的控制孔118a和传递操作杆119的长孔119a上移,向控制孔118a的空摆部118b的作为起始端的位置(参照图18)移动。在该状态下,浮动销149在传递操作杆119朝向待机位置移动时被长孔119a按压,能够沿空摆部118b在控制孔118a内移动,并且也能够在长孔120b内移动。由此,中继操作杆118与传递操作杆119之间的传递路径、即把释放电动机构R的释放动作向棘轮9传递的释放动作传递路径被切断。其结果,此时在释放输出操作杆41停止于释放动作的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9所示,中继操作杆118保持释放动作的状态不变,传递操作杆119利用弹簧150的作用力返回待机位置。此外,在未发生动作不良的通常状态下,浮动销149配合切断操作杆120的动作从图18所示的位置向图17所示的位置返回。
如果传递操作杆119如图19所示向待机位置返回,则连结杆128也随之向待机位置返回。如此一来,构成操作中继装置100的操作杆机构103的释放中继操作杆116向待机位置返回,释放输入操作杆19也随之如图8所示向待机位置返回。其结果,如图8所示,维持释放输出操作杆41被约束为释放动作的状态不变,棘轮9能够复位。因此,如果使门D从全开位置进行闭合动作,则卡锁7与锁止销S1啮合并且棘轮9与卡锁7卡合,将门D保持在闭合位置。
随后,在导致出现释放约束状态的故障等被解除,从而释放输出操作杆41从释放动作状态返回到待机位置的情况下,释放输出操作杆41朝向待机位置移动,中继操作杆118随之从图19所示的释放位置向待机位置返回。如此一来,中继操作杆118的控制孔118a与传递操作杆119的长孔119a向图15所示的位置关系复位。由此,与切断操作杆120利用弹簧152的作用力而朝向连接位置的复位联动,处于控制孔118a的空摆部118a终止端的浮动销149与控制孔118a的倾斜部118c滑动接触,同时向图15所示的位置返回。其结果,中继机构117再次成为图15所示的连接状态。此外,在产生所述的动作不良的情况下,当通过电动开闭装置PSD使门D从全闭状态自动打开时以及使门D从全开状态自动闭合时,门D不能响应。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发现故障等的发生,因此能够在利用中继机构117和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的作用使门D保持在闭合位置的状态下请求修理等。
另外,如此利用门D的打开动作解除释放约束状态时,全开卡锁装置OD的棘轮83、中继机构117的传递操作杆119、操作中继装置100的操作杆机构103和关闭及释放单元3的操作杆群会产生返回音。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门D闭合动作时的全开卡锁82的动作中,由于利用取消操作杆92的长孔92a和切断操作杆120的长孔120a的作用而不会产生释放取消动作,因此不产生所述的返回音,不会给用户带来不协调感或不快感。
另外,在利用电动开闭装置PSD使门D从全开位置向闭合方向进行闭合动作的过程中检测到电机32的动作不良时,控制装置C对电动开闭装置PSD进行反转控制,使门D朝向全开位置进行打开动作。由此,使打开卡锁联动机构90的取消操作杆92向取消方向动作,能够将中继机构117切换为切断状态并解除释放约束状态。因此,即使在门D闭合动作中发生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解除释放约束状态,随后,可以通过手动方式闭合门D而将门D保持于闭合位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DO中,能够仅通过打开门D的通常操作解除释放约束状态。因此,即使在产生释放约束状态的情况下,无需对用户强化特殊的操作,就能够将门D保持在闭合位置。
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的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自由变更。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闭合卡锁机构,设置于门,具有第一卡锁和第一棘轮,所述第一卡锁能够从解锁位置向锁止位置移动,所述第一棘轮通过与处于锁止位置的所述第一卡锁卡合而将所述门保持在闭合位置;
打开卡锁机构,设置于门,具有第二卡锁和第二棘轮,所述第二卡锁能够从解锁位置向锁止位置移动,所述第二棘轮通过与处于锁止位置的所述第二卡锁卡合而将所述门保持在打开位置;
释放电动机构,使所述第一棘轮向释放位置动作;
打开卡锁联动机构,与所述打开卡锁机构一起设置于所述门,并且与所述第二卡锁从解锁位置向锁止位置的移动联动,而从初始位置朝向取消方向动作;
中继机构,通过从连接释放动作传递路径的连接状态切换为切断所述释放动作传递路径的切断状态,能够使停止在释放位置的所述第一棘轮复位,所述连接释放动作传递路径能够将所述释放电动机构的释放动作向所述第一棘轮传递,并且,所述中继机构利用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朝向所述取消方向的动作而从所述连接状态切换为所述切断状态;以及
线缆,经由所述门所设置的门内板的内侧进行布线,将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朝向所述取消方向的动作向所述中继机构传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与所述打开卡锁机构一起安装于下臂的下表面,所述下臂将所述门支承于车体的门开闭口,
所述线缆从所述下臂的下表面向所述门内板内布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臂具有板和从所述板的侧缘部向下方突出的凸缘,
所述打开卡锁机构和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在处于所述凸缘内侧的位置安装于所述板的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开卡锁联动机构具有取消操作杆,所述取消操作杆伴随于所述第二卡锁从解锁位置朝向锁止位置的旋转而转动,
所述中继机构具有切断操作杆,所述切断操作杆经由所述线缆与所述取消操作杆连接,将所述中继机构从连接状态切换为切断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42221A JP6368953B2 (ja) | 2014-07-10 | 2014-07-10 |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
JP2014-142221 | 2014-07-10 | ||
PCT/JP2014/073210 WO2016006124A1 (ja) | 2014-07-10 | 2014-09-03 |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08566A true CN105408566A (zh) | 2016-03-16 |
CN105408566B CN105408566B (zh) | 2017-07-18 |
Family
ID=55063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23601.2A Active CN105408566B (zh) | 2014-07-10 | 2014-09-03 | 车辆用门开闭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358846B2 (zh) |
JP (1) | JP6368953B2 (zh) |
CN (1) | CN105408566B (zh) |
WO (1) | WO2016006124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79936A (zh) * | 2016-12-08 | 2018-06-19 | 开开特股份公司 | 机动车门锁 |
CN110017067A (zh) * | 2018-01-08 | 2019-07-16 | 博泽车锁系统有限公司 | 机动车锁 |
CN113062665A (zh) * | 2021-04-29 | 2021-07-02 | 杭州锐一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车用解锁机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260882B2 (en) * | 2009-03-12 | 2016-02-1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Universal global latch system |
US10941592B2 (en) * | 2015-05-21 | 2021-03-09 | Magna Closures Inc. | Latch with double actuation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
KR101876000B1 (ko) * | 2015-11-03 | 2018-07-06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래치 어셈블리 |
JP6553485B2 (ja) * | 2015-11-06 | 2019-07-31 | アイシン機工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US10017978B2 (en) * | 2016-03-16 | 2018-07-10 | Honda Motor Co., Lt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verriding powered vehicle door |
US10927590B2 (en) * | 2016-04-07 | 2021-02-2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Enhanced service |
US10865591B2 (en) | 2016-05-16 | 2020-12-15 | Faraday & Future Inc. | Emergency release system for automobile side door |
DE102017209376A1 (de) * | 2016-06-07 | 2017-12-07 | Magna Closures Inc. | Fahrzeugverschluss-Verriegelungsanordnung mit Doppelklinken-Verriegelungsmechanismus |
JP6869474B2 (ja) * | 2017-04-07 | 2021-05-12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開閉体制御装置 |
US11525289B2 (en) * | 2017-07-17 | 2022-12-13 | Magna Closures Inc. | Vehicular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roller-type latch mechanism and cinch mechanism |
KR101935921B1 (ko) | 2017-11-06 | 2019-01-07 | 대동도어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도어래치 |
USD879587S1 (en) * | 2018-03-26 | 2020-03-31 | Wen Chen | Door lock cable kit |
US20220243503A1 (en) * | 2021-02-04 | 2022-08-04 | Magna Closures Inc. | Anti-pinch protection system utilizing latch control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919328A1 (fr) * | 2007-07-27 | 2009-01-30 |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 Dispositif de commande intermediaire pour un verrou de porte de vehicule |
US20120056437A1 (en) * | 2010-09-03 | 2012-03-08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door operating mechanism |
US20120139269A1 (en) * | 2010-08-02 | 2012-06-07 | Kabushiki Kaisha Honda Lock | Door lock device for vehicle |
CN103362379A (zh) * | 2012-03-26 | 2013-10-23 |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 门闭合器装置 |
CN203476012U (zh) * | 2012-09-13 | 2014-03-12 |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门闩系统 |
CN103670065A (zh) * | 2012-08-31 | 2014-03-26 |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 车辆用门锁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373241B1 (ko) * | 2000-11-14 | 2003-02-25 |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 슬라이딩 도어의 개폐시스템 |
JP4150655B2 (ja) * | 2003-11-06 | 2008-09-17 |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 ドア開閉装置 |
JP4072115B2 (ja) * | 2003-11-11 | 2008-04-09 |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 ドア開閉装置 |
JP4428047B2 (ja) | 2003-12-24 | 2010-03-10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開閉体のラッチ作動装置 |
JP2005213818A (ja) | 2004-01-28 | 2005-08-11 | Aisin Seiki Co Ltd | 車両用ドア操作装置 |
JP4535856B2 (ja) * | 2004-11-26 | 2010-09-01 |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 ドア開閉装置 |
JP4364814B2 (ja) * | 2005-02-04 | 2009-11-18 |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開閉装置 |
JP5317255B2 (ja) * | 2006-11-06 | 2013-10-16 | アイシン機工株式会社 | 車両ドアロックシステム |
JP4444315B2 (ja) * | 2007-07-27 | 2010-03-31 |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の中継操作装置 |
JP5512094B2 (ja) * | 2008-04-25 | 2014-06-04 | アイシン機工株式会社 |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 |
JP5102137B2 (ja) * | 2008-07-30 | 2012-12-19 | アイシン機工株式会社 |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 |
GB2505745B (en) * | 2012-06-28 | 2015-08-12 |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 Vehicle door closer device |
CN203476612U (zh) | 2013-08-26 | 2014-03-12 | 陆中源 | 水平轴式风力机变形叶片 |
JP6318423B2 (ja) * | 2014-07-10 | 2018-05-09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
JP6318421B2 (ja) * | 2014-07-10 | 2018-05-09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
US9650816B2 (en) * | 2014-07-16 | 2017-05-16 | AISIN Technical Center of America, Inc. | Vehicle sliding door locking system and latch assembly |
-
2014
- 2014-07-10 JP JP2014142221A patent/JP6368953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9-03 US US14/776,444 patent/US10358846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9-03 WO PCT/JP2014/073210 patent/WO201600612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9-03 CN CN201480023601.2A patent/CN10540856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919328A1 (fr) * | 2007-07-27 | 2009-01-30 |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 Dispositif de commande intermediaire pour un verrou de porte de vehicule |
US20120139269A1 (en) * | 2010-08-02 | 2012-06-07 | Kabushiki Kaisha Honda Lock | Door lock device for vehicle |
US20120056437A1 (en) * | 2010-09-03 | 2012-03-08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door operating mechanism |
CN103362379A (zh) * | 2012-03-26 | 2013-10-23 |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 门闭合器装置 |
CN103670065A (zh) * | 2012-08-31 | 2014-03-26 |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 车辆用门锁系统 |
CN203476012U (zh) * | 2012-09-13 | 2014-03-12 |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门闩系统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79936A (zh) * | 2016-12-08 | 2018-06-19 | 开开特股份公司 | 机动车门锁 |
CN108179936B (zh) * | 2016-12-08 | 2019-09-06 | 开开特股份公司 | 机动车门锁 |
CN110017067A (zh) * | 2018-01-08 | 2019-07-16 | 博泽车锁系统有限公司 | 机动车锁 |
CN110017067B (zh) * | 2018-01-08 | 2021-02-09 | 博泽车锁系统有限公司 | 机动车锁 |
CN113062665A (zh) * | 2021-04-29 | 2021-07-02 | 杭州锐一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车用解锁机构 |
CN113062665B (zh) * | 2021-04-29 | 2022-05-06 | 杭州锐一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车用解锁机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60201361A1 (en) | 2016-07-14 |
JP2016017362A (ja) | 2016-02-01 |
CN105408566B (zh) | 2017-07-18 |
WO2016006124A1 (ja) | 2016-01-14 |
US10358846B2 (en) | 2019-07-23 |
JP6368953B2 (ja) | 2018-08-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08566A (zh) | 车辆用门开闭装置 | |
JP6318423B2 (ja) |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 |
JP6318421B2 (ja) |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 |
CN203476012U (zh) | 用于车辆的门闩系统 | |
CN110359787B (zh) | 具有动力打开特征的汽车门闩锁 | |
CN107916847B (zh) | 包括具有棘轮保持功能的系拉机构的电力闭合闩锁组件 | |
US6135513A (en) | Operational apparatus for vehicle slide door | |
CN103527013A (zh) | 车门闭合器装置 | |
CN104816610A (zh) | 车辆的门装置 | |
US5829198A (en) |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for vehicle sliding door | |
GB2424244A (en) | Latch apparatus allowing retraction under restriction of latch movement | |
CN103670065A (zh) | 车辆用门锁系统 | |
US20220042352A1 (en) | Side door latch | |
JP5718147B2 (ja) |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システム | |
CN203769484U (zh) | 车辆用车门开闭装置 | |
JP2015224513A (ja) |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 |
JP6299017B2 (ja) | 車両用ドアの操作装置 | |
US20040074148A1 (en) | Opening and closing system for power sliding door | |
US20210172211A1 (en) | Motor vehicle lock arrangement | |
JP6657517B2 (ja) |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 |
JP2005256313A (ja) | 車両用ドア開扉装置 | |
JP6089294B2 (ja) |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システム | |
JP6318422B2 (ja) |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 |
JP5978485B2 (ja) |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開閉装置 | |
JP6232616B2 (ja) | 車両用ドアの操作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