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86389B - 压路机 - Google Patents

压路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86389B
CN105386389B CN201510511275.6A CN201510511275A CN105386389B CN 105386389 B CN105386389 B CN 105386389B CN 201510511275 A CN201510511275 A CN 201510511275A CN 105386389 B CN105386389 B CN 1053863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neumatic tire
supporting support
vibration
motor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1127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86389A (zh
Inventor
铃木定芳
根子宏明
三井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kai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ka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ka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aka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863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63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863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63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9/00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 E01C19/22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for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laid-down unset materials
    • E01C19/23Rollers therefor; Such rollers usable also for compacting soil
    • E01C19/28Vibrated rollers or rollers subjected to impacts, e.g. hammering blows
    • E01C19/286Vibration or impact-imparting means; Arrangement, mounting or adjustment thereof; Construction or mounting of the rolling elements, transmission or drive thereto, e.g. to vibrator mounted inside the rol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9/00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 E01C19/22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for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laid-down unset materials
    • E01C19/23Rollers therefor; Such rollers usable also for compacting soil
    • E01C19/28Vibrated rollers or rollers subjected to impacts, e.g. hammering blows
    • E01C19/287Vibrated rollers or rollers subjected to impacts, e.g. hammering blows with vibrated elastically-deformable or elastomer-faced rolling elements or with such elements subjected to impacts, e.g. multi-roll vibratory apparatus with an endless elastomer belt passed around the ro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oad Paving Machines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压路机,包括:起振装置3,其通过振动用马达2产生振动;左右一对的行走驱动轴4,其对外侧充气轮胎T1、T4以及与其相邻的内侧充气轮胎T2、T3同时进行行走驱动,并将起振装置3的振动传递至外侧的充气轮胎T1、T4与内侧充气轮胎T2、T3;左右一对的行走用马达5,其分别对各行走驱动轴4进行驱动;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8,其隔着防振装置6安装于车体1上,并位于外侧充气轮胎T1、T4与内侧充气轮胎T2、T3之间,其通过轴承7支撑行走驱动轴4,起振装置3,其振动源安装于行走驱动轴4的内部。采用本发明的压路机,可消除或减小侧向位置偏差,同时可抑制充气轮胎的振动压实功能下降。

Description

压路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充气轮胎以及振动机构的自行式的压路机。
背景技术
作为所述的压路机,其中一种为前轮与后轮均由充气轮胎组成的搭乘型自走式振动充气轮胎压路机,其现有技术中的例子可列举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9-31912号公报)以及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3-184022号公报)中所记载的东西。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振动充气轮胎压路机,在行走方面由于其左右充气轮胎并非差动结构,因此在弯道进行碾压作业时,可能使被碾压面出现损伤。同时,位于最外侧的充气轮胎外侧面与位于车体侧部的充气轮胎支撑部件之间的尺寸即侧向位置偏差较大,因此存在建筑物附近无法进行碾压的问题。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中,相邻的充气轮胎之间安装有充气轮胎支撑部件,该充气轮胎支撑部件中安装有用于驱动充气轮胎的行走用马达。根据专利文献2的技术内容,左右充气轮胎为差动结构,同时,在充气轮胎间安装充气轮胎支撑部件后,充气轮胎支撑部件无需再安装于最外侧充气轮胎之外,由此可减小侧向位置偏差。通过这一变化,使其具备了最外侧的充气轮胎可靠近建筑物进行碾压的优点。
如专利文献2的技术所述,在4个充气轮胎中,外侧的充气轮胎以及与其相邻的内侧轮胎之间安装有左右一对充气轮胎支撑部件,且该对充气轮胎支撑部件之间架构有起振装置。该结构虽可使振动高效传递至内侧中央的2个充气轮胎,但难以传递至外侧2个充气轮胎。从而使得4个轮胎之间极易产生振动不均的情况。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压路机以解决该课题,消除或减小侧向位置偏差,并且可将均匀的振动传递给各充气轮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压路机,其为前轮或后轮由以车体宽度方向安装于相同轴上的4个轮胎构成,该压路机包括:起振装置,其通过振动用马达产生振动;左右一对的行走驱动轴,其对外侧充气轮胎以及与其相邻的内侧充气轮胎同时进行行走驱动,并将所述起振装置的振动传递至所述外侧充气轮胎与所述内侧充气轮胎;左右一对的行走用马达,其分别对所述各行走驱动轴进行驱动;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其隔着第1防振装置安装于车体上,并位于所述外侧充气轮胎与所述内侧充气轮胎之间,其通过轴承支撑所述行走驱动轴,所述起振装置,其振动源安装于所述行走驱动轴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得到以下的效果。
(1)由于振动源分别安装于驱动右侧2个充气轮胎的行走驱动轴的内部和驱动左侧2个充气轮胎的行走驱动轴的内部,因此,在右侧2个充气轮胎之间振动的不均衡被降低,在左侧2个充气轮胎之间振动的不均衡被降低,从而可以将振动高效地传递给所有的4个充气轮胎。
(2)可以对右侧2个充气轮胎和左侧2个充气轮胎,互相进行差动旋转驱动。
另外,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具有第2支撑支架,其在比所述第1防振装置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的双方连接,并位于内侧的充气轮胎之间,支撑所述行走用马达。
由于该第2支撑支架,在比所述第1防振装置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所述第1支撑支架连接,因此不会对行走用马达产生簧上负荷,同时起到承受行走用马达的驱动旋转反力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该优选技术方案,可以得到以下的效果。
(1)由于内侧的充气轮胎之间具有第2支撑支架,可以消除或减小侧向位置偏差。
(2)由于第2支撑支架与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的双方连接,因此,具有以下效果。假如夹持第1支撑支架配置的2个充气轮胎取得了质量均衡,振动源产生的振动实质上加在2个充气轮胎的中间位置,那么起振装置的振动被传递到两充气轮胎时,两充气轮胎以大略相同的动作状态正常地振动。但是实际上在夹持第1支撑支架配置的2个充气轮胎之间,行走驱动轴、起振装置、行走用马达、振动用马达等的配置构造设计上,有时会产生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质量均衡出现差异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起振装置的振动被传递到两充气轮胎时,两充气轮胎相互伴随车体前后方向的水平轴旋转的异常摇动而振动。对于这个问题,由于第2支撑支架与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的双方连接,因此前面提到的车体前后方向的水平轴旋转的充气轮胎的异常摇动确实得以抑制。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技术方案还具有第2支撑支架,其隔着第2防振装置安装在车体上,并位于内侧的充气轮胎之间,支撑所述行走用马达。
根据本发明的该优选技术方案,可以得到以下的效果。
(1)由于内侧的充气轮胎之间具有第2支撑支架,可以消除或减小侧向位置偏差。
(2)由于采用隔着第2防振装置安装在车体上的第2支撑支架这样的简单构造,可承受行走用马达的驱动旋转反力,抑制所述车体前后方向水平轴旋转的充气轮胎的异常摇动。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具有第3支撑支架,其安装于车体上,且比所述外侧的充气轮胎更靠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所述振动用马达被所述第3支撑支架支撑。
根据本发明的该优选技术方案,虽然第3支撑支架受到振动用马达的驱动旋转反力的作用会有一些突出而引起侧向位置偏差,但作为行走用马达可以不用采用具有特殊构造的高价的中空结构马达,因此,可以成为经济实惠的压路机。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振动用马达通过所述第2支撑支架进行支撑,所述行走用马达由具有通孔的中空结构马达构成,所述振动用马达与所述振动源是隔着所述通孔通过轴部件连接着。
根据本发明的该优选技术方案,作为行走用马达采用的是中空结构马达,因此可以消除侧向位置偏差。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压路机,其为前轮或后轮由以车体宽度方向安装于相同轴上的4个轮胎构成,该压路机包括:起振装置,其通过振动用马达产生振动;左右一对的行走驱动轴,其对外侧充气轮胎以及与其相邻的内侧充气轮胎同时进行行走驱动,并将所述起振装置的振动传递至所述外侧充气轮胎与所述内侧充气轮胎;左右一对的行走用马达,其分别对所述各行走驱动轴进行驱动;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其隔着第1防振装置安装于车体上,并位于所述外侧充气轮胎与所述内侧充气轮胎之间,其通过轴承支撑所述行走驱动轴;第2支撑支架,其在比所述第1防振装置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的双方连接,并位于内侧的充气轮胎之间,支撑所述行走用马达,所述起振装置,其起振机外壳在充气轮胎上方架构于所述一对第1支撑支架之间,且所述第2支撑支架安装于所述起振机外壳上。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得到以下的效果。
(1)由于不用在比外侧的充气轮胎更外边配置振动用马达的支撑支架,因此可以消除侧向位置偏差。
(2)由于第2支撑支架隔着起振机外壳在比所述第1防振装置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的双方连接,因此,对于由右侧2个充气轮胎之间的质量均衡的差异、偏心锤位置的设计误差以及制造误差等引起的两充气轮胎相互伴随车体前后方向的水平轴旋转的异常摇动产生的振动确实能得到抑制。左侧2个充气轮胎也同样如此。
(3)可以对右侧2个充气轮胎以及左侧2个充气轮胎相互进行差动旋转驱动。
(4)作为行走用马达可以不用采用具有特殊构造的高价的中空结构马达,起振装置以及振动用马达也都只要1个就可以了。
因此,总的来说,本发明可消除或减小侧向位置偏差,同时可抑制作用于被碾压面的充气轮胎的振动压实功能下降。
附图说明
图1为振动充气轮胎压路机的侧面视图(省略驾驶室等)。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充气轮胎周围的后面视图。
图3为图2中A-A线剖视图。
图4为图2中B-B线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充气轮胎周围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C-C线剖视图。
图7为图5中D-D线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充气轮胎周围的后面视图。
图9为图8中E-E线剖视图。
图10为图8中F箭头方向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充气轮胎周围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中G箭头方向视图。
图13为图11中H-H线剖视图。
图14为有关行走用马达的油压回路概略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充气轮胎周围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针对本发明应用于振动充气轮胎压路机的形态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振动充气轮胎压路机R,包括有驾驶室(不进行图示)靠后的车体1,包括有作为前轮及后轮分别由以车体宽度方向并排安装于相同轴上的多个(本实施例中前轮为3个,后轮为4个)充气轮胎T。前轮与后轮的各个充气轮胎T按车体宽度方向,以等间隔或接近等间隔的状态排列。以下对适用于拥有4个充气轮胎T的后轮侧的5个实施例进行说明,若前轮也拥有4个充气轮胎,则该情况下的前轮侧也适用本发明。同时,4个充气轮胎T从一侧最外侧充气轮胎起,按顺序标上T1、T2、T3、T4的标记。
(第一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2对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振动充气轮胎压路机R包括:起振装置3,其通过振动用马达2产生振动;左右一对的行走驱动轴4、4,其对外侧充气轮胎T1、T4以及与其相邻的内侧充气轮胎T2(与T1相邻的充气轮胎)、T3(与T4相邻的充气轮胎)进行同步行走驱动,将起振装置3的振动传递至外侧充气轮胎T1、T4以及内侧充气轮胎T2、T3;左右一对的行走用马达5、5,其分别对各行走驱动轴4进行驱动;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8、8,其隔着防振装置6安装于车体1上并位于外侧充气轮胎T1、T4与内侧充气轮胎T2、T3之间,同时通过轴承7支撑行走驱动轴4;第2支撑支架9,其从防振装置6至簧下质量侧连接左右一对第1支撑支架8、8并位于内侧充气轮胎T2、T3之间,同时支撑所述行走用马达5。本实施例中安装有左右一对的第2支撑支架9。此时,所谓“从防振装置6至簧下质量侧连接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8、8并位于内侧充气轮胎T2、T3之间,同时支撑所述行走用马达5的第2支撑支架9”是指,左右任意一个第2支撑支架9均具备“从防振装置6至簧下质量侧连接左右一对的2第1支撑支架8、8”这一要件。
充气轮胎T1以及充气轮胎T2周围的结构与充气轮胎T3以及充气轮胎T4周围的结构为左右对称结构。以下对充气轮胎T1以及充气轮胎T2周围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所谓“簧上质量”是指,相对防振装置6更靠近车体1侧的振动充气轮胎压路机R的质量,所谓“簧下质量”是指,相对防振装置6更靠近充气轮胎T侧的振动充气轮胎压路机R的质量。
车体1中,铅直板状支架10位于充气轮胎T1与充气轮胎T2之间,并沿车辆前后方向下垂固定。如图3所示,支架10为横长方形,其下边部位中央呈后述的凹形圆弧状,从而不会与轴承支座12相互干涉。与支架10上充气轮胎T2相对的板面侧上,安装有多个(图纸上为5个)构成防振装置6的防振橡胶11。5个防振橡胶11基本上相对于横长方形支架10板面配置在其四角以及中央位置。第1支撑支架8隔着这些防振橡胶11安装于支架10上。防振橡胶11呈近似圆柱形,并通过螺栓安装于支架10以及第1支撑支架8上。第1支撑支架8是沿车辆前后方向的铅直板状部件,如图3所示,其上部呈横长方形,且大小与支架10几乎相同,同时夹持有防振橡胶11,从侧面观察,其几乎与支架10重叠地相对向配置。第1支撑支架8的下部呈近似半圆形,如图2所示,该近似半圆形部分的中心形成有用于轴承支座12穿过的通孔8A。
轴承支座12由圆筒部12A、法兰部12B以及盖部12C、12C构成。其中圆筒部12A,其与充气轮胎轴呈同轴状配置,且两端形成有开口;法兰部12B,其整体突出安装于圆筒部12A外周;盖部12C、12C,其通过螺栓13安装于圆筒部12A的两端开口部,并形成有用于行走驱动轴4穿过的通孔。轴承支座12在圆筒部12A穿过第1支撑支架8通孔8A的状态下,于法兰部12B通过螺栓14以及螺母15紧固固定于第1支撑支架8上。圆筒部12A的内周面上内嵌有一对轴承7、7的各个外圈。
起振装置3由起振机外壳16以及配置在起振机外壳16内部的振动源17构成。本实施例是由起振机外壳16构成行走驱动轴4的形态,即振动源17配置于行走驱动轴4内部的形态。起振机外壳16与充气轮胎轴呈同轴状配置,是两端形成有开口的圆筒形部件,将其内嵌于轴承7、7的各个内圈中后,可使其通过轴承7支撑于第1支撑支架8上,且可自由旋转。在起振机外壳16的两端开口部中,靠近充气轮胎T1的开口部通过焊接等方式朝着径内方向安装有法兰部16A,同时靠近充气轮胎T2的开口部通过焊接等方式朝着径外及径内方向安装有法兰部16B。
充气轮胎T1的盘轮DW1相比该充气轮胎宽度中心更靠近于充气轮胎T2,充气轮胎T2的盘轮DW2则相比该充气轮胎宽度中心更靠近于充气轮胎T1。在法兰部16A中,轮毂19通过螺栓18紧固固定于盘轮DW1的盘部上,起振机外壳16则通过螺栓20紧固固定于该轮毂上,而在法兰部16B中则通过螺栓21紧固固定于盘轮DW2的盘部。由此,充气轮胎T1与充气轮胎T2通过起振机外壳16成为一体,并进行同步旋转。
振动源17由起振轴22与偏心锤23构成。起振轴22与充气轮胎轴呈同轴配置,一端通过自动调心滚子轴承24支撑于轮毂19上,靠近另一端则通过自动调心滚子轴承25支撑于法兰部16B上。通过振动用马达2的双向旋转,若一个方向的旋转方向为正转,则起振轴22会进行正转或反转。在轮毂19上,通过螺栓27安装有用于覆盖起振轴22的一端以及自动调心滚子轴承24的端盖26。起振轴22的另一端则如后所述那样连接在振动用马达2上。
偏心锤23例如是振幅可变的偏心锤。起振轴22可进行正转或反转,在该起振轴22上固定安装有一对固定偏心锤23A,且该对固定偏心锤23A之间安装有可相对于起振轴22进行旋转的可动偏心锤23B。固定偏心锤23A、23A之间固定安装有与可动偏心锤23B相接,并对可动偏心锤23B的旋转进行限制的挡块23C。起振轴22以正方向旋转时,挡块23C在抵住可动偏心轴23B一侧端部的同时进行旋转。在该状态下,固定偏心锤23A与可动偏心锤23B的偏位方向一致,振动力相互叠加,因此将产生较大振动力。同时,偏心力矩也会变大,因此将会产生高振幅振动。起振轴22以反方向旋转时,挡块23C在抵住可动偏心轴23B另一侧端部的同时进行旋转。在该状态下,固定偏心锤23A与可动偏心锤23B的偏位方向相反,振动力将会相互抵消,因此振动力将会变小,从而产生低振幅振动。
在与第1支撑支架8的充气轮胎T2相对向的板面侧上部突出安装有水平状的支撑板28。在充气轮胎T2上方,车体宽度方向以水平状延伸安装的连接板(连接部)29的外端通过螺栓30紧固固定在该支撑板28上。第2支撑支架9则安装在连接板29上。即在本实施例中,右侧的第2支撑支架9通过连接板29在比防振装置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8、8的双方连接。同样,左侧第2支撑支架9也通过连接板29在比防振装置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8、8的双方连接。第2支撑支架9由固定部9A、基板部9B以及马达安装部9C构成。其中,固定部9A,其通过螺栓31紧固固定在连接板29下方,其呈水平板状;基板部9B,其下垂固定于固定部9A,并位于充气轮胎T2、T3之间,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呈铅直竖长方形(参照图4);马达安装部9C,其隔着垫圈部9D安装于与基板部9B充气轮胎T2相对的板面侧,并位于充气轮胎T2内部空间,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呈铅直板状。
马达安装部9C上安装有行走用马达5以及振动用马达2。行走用马达5以及振动用马达2例如由液压马达构成。行走用马达5是具有通孔32的中空结构马达。行走用马达5以其通孔32与轮胎轴呈同轴的方式配置在充气轮胎T2内部空间中,其固定部5A贴在马达安装部9C的一侧,并通过螺栓33进行紧固固定。同时,输出部的法兰部34使用螺栓35,并通过盘轮DW2紧固固定于起振机外壳16的法兰部16B上。
另一方面,振动用马达2紧挨着马达安装部9C的另一面,并通过螺栓36进行紧固固定。第2支撑支架9的基板部9B上形成有用于振动用马达2穿过的通孔9E。同时,第2支撑支架9的马达安装部9C上形成有用于振动用马达2的输出轴穿过的通孔9F。起振轴22的另一端,通过插入行走用马达5通孔32内的花键套管37,与振动用马达2的输出轴相连,使其能够进行一体旋转。
充气轮胎T1以及充气轮胎T2周围的结构如上所述,而前面提到的充气轮胎T3以及充气轮胎T4周围的结构则与之左右对称。于是,安装于充气轮胎T1、T2之间的第1支撑支架8以及安装于充气轮胎T3、T4间的第1支撑支架8通过连接板29(连接部)在比防振装置6、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相互连接,且各第2支撑支架9安装于连接板29上。由此,左右的第1支撑支架8与左右的第2支撑支架9均在比防振装置6、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连接为一体。
图14表示的是有关行走用马达5的油压回路概略图。行走用马达5让充气轮胎T1、T2侧与充气轮胎T3、T4侧可相互独立旋转,即对它们进行差动旋转驱动。后轮侧的左右一对行走用马达5以及前轮侧的左右一对行走用马达5,相对于与搭载于车体上的引擎E相连的液压泵P呈并列形式连接。液压泵P由具有对封闭回路中的压力油流向进行切换的功能的泵构成,通过把压力油的流向切换至U1方向或U2方向,从而改变各行走用马达5的旋转方向,使振动充气轮胎压路机R前进或后退。
在与液压泵P一侧端口Pa连接的流道111中,通过分支部112驱动后轮充气轮胎T1、T2的行走用马达5的端口P1,与驱动后轮充气轮胎T3、T4侧的行走用马达5的端口P3,以及通过分支部113驱动前轮右侧充气轮胎T的行走用马达5的端口P5以及驱动前路左侧轮胎T的行走马达5的端口P7相互连接。在与液压泵P另一侧端口Pb连接的流道114中,通过分支部115驱动后轮充气轮胎T1、T2的行走用马达5的端口P2,与驱动后轮充气轮胎T3、T4侧的行走用马达5的端口P4,与通过分支部116驱动前轮右侧充气轮胎T的行走用马达5的端口P5以及驱动前路左侧轮胎T的行走马达5的端口P8相互连接。此外,前轮中央充气轮胎T在图14中为从动轮,但其也可以与前轮右侧或左侧的任意一侧充气轮胎T相连接,以进行同步旋转,也可通过其他行走用马达5进行驱动。
如上所述,后轮侧左右一对行走用马达5以及前轮侧左右一对行走用马达5相对于液压泵P并列连接,因此在操作振动充气轮胎压路机R时,即使在后轮充气轮胎T1、T2侧与T3、T4侧之间,或在前轮的左右充气轮胎T之间随之产生旋转差,与该旋转差相吻合的压力油量也会供给至各行走用马达5中,从而使各充气轮胎T形成差动旋转。
左右行走用马达5、5进行驱动时,输出部的法兰部34与通过螺栓35进行连接的起振机外壳16(行走驱动轴4)会通过轴承7支撑在第1支撑支架8上进行旋转。由此,充气轮胎T1与充气轮胎T2将通过一侧的起振机外壳16进行一体行走旋转,同时,充气轮胎T3与充气轮胎T4将通过另一侧起振机外壳16进行一体行走旋转。第1支撑支架8的功能是将负荷从簧上质量侧传递至充气轮胎侧。
另外,左右振动用马达2进行驱动时,起振轴22通过轴部件37以正方向或反方向旋转,并通过偏心锤23的偏心作用使起振轴22产生振动。该振动力通过自动调心滚子轴承24、25、起振机外壳16传递至充气轮胎T1~T4。由此,在比防振装置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充气轮胎T1~T4将会产生振动。
此时,充气轮胎T1、T2的行走驱动轴4被支撑于位于充气轮胎T1、T2之间的第1支撑支架8上,充气轮胎T3、T4的行走驱动轴T4被支撑于位于充气轮胎T3、T4之间的第1支撑支架8上,而各自的行走用马达5(以及本实施例中振动用马达2)则被支撑于位于充气轮胎T2、T3之间的第2支撑支架9上。在第2支撑支架9上,簧上质量侧的负荷不被施加在行走用马达5上,而是起到承受行走用马达5的驱动旋转反力的作用。该结构中,若右侧第2支撑支架9仅与右侧的1个第1支撑支架8连接,则行走用马达5几乎呈单侧支撑的状态,此时会因为充气轮胎T1侧与充气轮胎T2侧质量失衡以及偏心锤位置的设计误差、制造误差等导致起振装置3的振动传达至充气轮胎T1、T2,这样一来,充气轮胎T1、T2相互伴随车体前后方向水平轴旋转的异常摇动而容易产生振动。充气轮胎T3、T4亦同。
为应对此项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右侧第2支撑支架9通过连接板29在比防振装置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左右一对第1支撑支架8、8的双方都连接。同样,左侧第2支撑支架9也通过连接板29在比防振装置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左右一对第1支撑支架8、8的双方都连接。由此,支撑各行走用马达5的第2支撑支架9,可以提高第1支撑支架8的实际上的刚性强度,从而能防止所述的异常摇动。
另外,通过将起振装置3的振动源17安装于行走驱动轴4内部后,将从更接近由2个充气轮胎T1、T2构成的充气轮胎总成的位置施加振动,从而使振动能够高效传递至两个充气轮胎上。同样,振动亦可高效地传递至由2个充气轮胎T3、T4构成的充气轮胎总成上。
另外,可以让右侧2个充气轮胎T2、T3与左侧2个充气轮胎T3、T4产生相互差动地进行驱动。
此外,如果将振动用马达2支撑于第2支撑支架9上,把带有通孔32的中空结构马达用作行走用马达5,且将振动用马达2与振动源17隔着通孔32并通过轴部件37相互连接,那么则无需像专利文献2那样,在比外侧充气轮胎更加外面安装振动用马达的支撑支架。由此,侧向位置偏差将会消失,可让外侧充气轮胎T1、T4最大限度地紧贴建筑物来进行碾压。
同时,对靠近路牙与墙壁进行碾压时,为碾压到路面的每一个角落,驾驶员容易尽可能靠近这些部位进行作业,此时充气轮胎侧面容易抵住墙壁等,因此会导致最外侧充气轮胎侧面损伤,从而使充气轮胎更换次数变多。在本实施例中不存在侧板或驱动马达等会妨碍最外侧充气轮胎装卸的部件,从而具有优异的可维护性。
(第二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5~图7对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图5为充气轮胎周围的平面图,图6、图7分别为图5中的C-C线剖视图、D-D线剖视图。在第一实施例中,连接板29安装于充气轮胎T的上方,而在第二实施例中,连接板29安装在充气轮胎T的前方及后方。其他结构要素的安装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同一要素将赋予相同附图标记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1支撑支架8为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呈铅直板状的、其前后端位于比充气轮胎T更加前后位置的横向较长的矩形部件。第1支撑支架8通过配置在其四个角上的4个防振橡胶11被安装于支架10上。在第1支撑支架8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板面的前后端上通过焊接等方式安装有支撑板41。左右的第1支撑支架8在充气轮胎T2、T3前方通过架构于左右支撑板41的连接板(连接部)29进行连接,同时在充气轮胎T2、T3后方亦通过架构于左右支撑板41的连接板(连接部)29进行连接。连接板29是其板面成铅直状配置从而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部件。连接板29通过螺栓42紧固固定于支撑板41上。第1支撑支架8的功能是将来自簧上质量侧的负荷传递至充气轮胎侧。
一对第2支撑支架9通过前后连接板29架构于充气轮胎T2、T3之间。在第2支撑支架9的前后端形成有支撑板43,该支撑板43通过螺栓44紧固固定于连接板29上。由此,右侧的第2支撑支架9将通过前后连接板29在比防振装置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8、8的双方连接。同样,左侧的第2支撑支架9也通过前后连接板29在比防振装置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8、8的双方连接。在第2支撑支架9上,簧上质量侧的负荷不被施加在行走用马达5上,而是起到承受行走用马达5的驱动旋转反力的作用。
根据第二实施例,同样由于右侧第2支撑支架9通过连接板29在比防振装置6更接近簧下质量侧与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8、8的双方连接,因此,能够防止充气轮胎T1侧与充气轮胎T2侧质量失衡以及偏心锤位置的设计误差、制造误差等导致起振装置3的振动传达至充气轮胎T1、T2后,充气轮胎T1、T2相互产生车体前后方向水平轴旋转异常摇动所引起的振动。同样的,左侧第2支撑支架9通过连接板29连接在了防振装置6至簧下质量侧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8、8上,因此,能够防止充气轮胎T3侧与充气轮胎T4侧质量失衡以及偏心锤位置的设计误差、制造误差等导致起振装置3的振动传达至充气轮胎T3、T4后,充气轮胎T3、T4相互伴随车体前后方向水平轴旋转的异常摇动而产生振动。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2支撑支架9的前后端连接于前后的连接板29,通过连接板29的板宽,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所述车体前后方向的水平轴旋转相关的支撑充气轮胎总成整体的第1支撑支架8的实际上的刚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可有效抑制所述异常摇动。
同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通过将起振装置3的振动源17安装于行走驱动轴4内部后,将从更接近由2个充气轮胎T1、T2构成的充气轮胎总成的位置施加振动,从而使振动能够高效传递至两个充气轮胎上。同样,振动亦可高效地传递至由2个充气轮胎T3、T4构成的充气轮胎总成上。
此外,与第一实施例相同,通过将振动用马达2支撑于第2支撑支架9上,把带有通孔32的中空结构马达用作行走用马达5,且将振动用马达2与振动源17隔着通孔32并通过轴部件37相互连接,这样一来,则无需像专利文献2那样,在比外侧充气轮胎更加外面安装振动用马达的支撑支架。由此,侧向位置偏差将会消失,可让外侧充气轮胎T1、T4最大限度地紧贴建筑物来进行碾压。
此外,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若充气轮胎侧面抵住墙壁等进行碾压作业时,即使最外侧的充气轮胎侧面损伤而使充气轮胎的更换次数变多,由于没有会妨碍安装及拆卸最外侧充气轮胎的侧板或驱动马达类部件,因此维护性能优异。
(第三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8~图10对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图8为充气轮胎周围的后面视图,图9、图10分别为图8中的E-E线剖视图、F箭头方向视图。第一实施例以及第二实施例中,起振装置3的振动源17安装于行走驱动轴4的内部,而第三实施例中,起振装置3的起振机外壳16架构于充气轮胎T上方的一对第1支撑支架8之间。该起振机外壳16同时起到使第2支撑支架9在比防振装置6更接近簧下质量侧与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8、8的双方连接的连接部的功能。同时,与第1、第二实施例相同的要素用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
车体1中,铅直板状支架10位于充气轮胎T1与充气轮胎T2之间,并沿车辆前后方向下垂固定。与支架10上充气轮胎T2相对的板面侧上,隔着多个(附图上为5个)构成防振装置6的防振橡胶11安装有第1支撑支架8。第1支撑支架8是沿车辆前后方向的铅直板状部件,其下部呈如图9所示的近似半圆形,如图8所示,该近似半圆形的中心形成有用于轴承支座12穿过的通孔8A。
轴承支座12的结构与第1及第二实施例相同,在圆筒部12A穿过第1支撑支架8通孔8A的状态下,于法兰部12B通过螺栓14以及螺母15紧固固定于第1支撑支架8上。圆筒部12A的内周面上内嵌有一对轴承7、7的各个外圈。行走驱动轴4是两端形成有开口的圆筒形部件,通过内嵌于轴承7、7的各个内圈中,使其通过轴承7、7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于第1支撑支架8上。在行走驱动轴4的两端开口部中,法兰部16A通过焊接等方式安装于靠近充气轮胎T1的开口部,同时法兰部16B通过焊接等方式安装于靠近充气轮胎T2的开口部。在法兰部16A中,轮毂19通过螺栓18紧固固定于盘轮DW1的盘部上,行走驱动轴4则通过螺栓20紧固固定于该轮毂19上,而在法兰部16B中则通过螺栓21紧固固定于盘轮DW2的盘部。由此,充气轮胎T1与充气轮胎T2通过行走驱动轴4成为一体地进行同步旋转。
起振装置3的起振机外壳16为两端安装有轴承支座51的圆筒形部件,并在充气轮胎T2、T3上方架构于左右第1支撑支架8之间。车体1的一部分形成有缺口,从而使其不会与起振机外壳16产生干涉。在起振机外壳16内部,起振轴22通过内嵌于各轴承支座51的自动调心滚子轴承52进行支撑。起振轴22的一端与通过螺栓53紧固固定于一侧第1支撑支架8的振动用马达2的输出轴相连,且能够进行一体旋转。起振轴22中安装有与第1及第二实施例相同的偏心锤23。
起振机外壳16的车体宽度方向中央下部水平固定设置有图10所示的矩形支撑板54,该支撑板54上安装有第2支撑支架9。第2支撑支架9包括:固定部9A,其呈水平板状,其通过螺栓55紧固固定在支撑板54下方;基板部9B,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呈铅直竖长方形,其下垂固定于固定部9A,并位于充气轮胎T2、T3之间;马达安装部9C、9C,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呈铅直板状,其通过垫圈部9D、9D安装于与基板部9B两侧板面,并位于充气轮胎T2内部空间。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中设有一对第2支撑支架9,但第三实施例中仅设有1个第2支撑支架9。在其他实施例中,若尺寸配置方面不存在问题,则第2支撑支架9也可为1个。
各马达安装部9C上安装有行走用马达5。行走用马达5为非中空结构的一般产品,固定部5A通过螺栓56紧固固定于马达安装部9C上,输出部5B通过螺栓21紧固固定于盘轮DW2、DW3的各个盘部上。
当左右行走用马达5、5进行驱动,使得输出部5B旋转时,通过一侧行走驱动轴4使充气轮胎T1与充气轮胎T2进行一体行走旋转,同时,通过另一侧行走驱动轴4使充气轮胎T3与充气轮胎T4进行一体行走旋转。第1支撑支架8的功能是将负荷从簧上质量侧传递至充气轮胎侧。在第2支撑支架9上,簧上质量侧的负荷不被施加在行走用马达5上,而是起到承受行走用马达5的驱动旋转反力的作用。
另外,当振动用马达2进行驱动时,若一个方向的旋转为正转,则起振轴22会进行正转或反转,同时会因偏心锤23的偏心作用在起振轴22上产生振动。该振动力通过轴承52、轴承支座51、第1支撑支架8、行走驱动轴4传递至充气轮胎T1~T4。由此,比防振装置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的充气轮胎T1~T4将会产生振动。
根据第三实施例,第2支撑支架9隔着起振机外壳16在比防振装置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8、8的双方连接,因此,能够防止充气轮胎T1侧与充气轮胎T2侧质量失衡以及偏心锤位置的设计误差、制造误差等导致起振装置3的振动传达至充气轮胎T1、T2后,充气轮胎T1、T2相互产生车体前后方向水平轴旋转异常摇动所引起的振动。充气轮胎T3、T4亦同。
同时,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中,起振装置3及振动用马达2均为左右一对,而本实施例中,起振装置3及振动用马达2仅为1个,且设于充气轮胎T上方。由此,行走用马达5无需再像第一及第二实施例那样,为连接起振装置3与振动用马达2使用高价的中空马达。同时,起振装置3及振动用马达2也仅需1个即可。
此外,由于无需如专利文献2那样,在外侧充气轮胎之外安装振动用马达的支撑支架,因此侧向位置偏差将会消失,外侧充气轮胎T1、T4可最大限度地紧贴建筑物进行碾压。
此外,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若充气轮胎侧面抵住墙壁等进行碾压作业时,即使最外侧的充气轮胎侧面损伤而使充气轮胎的更换次数变多,由于没有会妨碍安装及拆卸最外侧充气轮胎的侧板或驱动马达类部件,因此维护性能优异。
(第四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11~图13对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1为充气轮胎周围的俯视图,图12、图13分别为图11中的G箭头方向视图、H-H线剖视图。本实施例具有第3支撑支架61,其安装于车体1上,且相比外侧充气轮胎T1、T4更靠车体宽度方向外侧,其主要特点在于振动用马达2支撑于第3支撑支架61上。同时,与第一~第三实施例相同的要素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重复的部分结构将省略其说明。
第1支撑支架8、第2支撑支架9以及连接板29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基本相同。即,第1支撑支架8,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呈铅直板状,其前后端是位于充气轮胎T前后位置的横长方形部件。第1支撑支架8通过其四个角上的4个防振橡胶11安装于支架10上。支撑板41通过焊接等方式安装于第1支撑支架8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板面的前后端。左右的第1支撑支架8在充气轮胎T2、T3前方通过架构于左右支撑板41的连接板(连接部)29进行连接,同时在充气轮胎T2、T3后方亦通过架构于左右支撑板41的连接板(连接部)29进行连接。一对的第2支撑支架9通过前后连接板29架构于充气轮胎T2、T3之间。由此,右侧第2支撑支架9将通过前后连接板29在比防振装置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8、8的双方连接。同样的,左侧第2支撑支架9也通过前后连接板29在比防振装置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8、8的双方连接。
各第2支撑支架9的马达安装部9C上安装有行走用马达9以及振动用马达5。行走用马达5为非中空结构的一般产品,其固定部5A通过螺栓56紧固固定于马达安装部9C上,输出部5B通过螺栓35紧固固定于盘轮DW2、DW3的各个盘部上。
安装于充气轮胎T1、T4的盘轮DW1、DW4各盘部上的轮毂19,其主体外侧上通过轴承62安装有轴承外壳63。轮毂19通过螺栓20紧固固定于起振机外壳16的法兰部16A上。振动用马达2安装于充气轮胎T1、T4的内部,并通过安装座64安装于轴承外壳63上。振动用马达2的输出轴通过联轴65连接于起振轴22上。
轴承外壳63外周上部固定安装有法兰板66(图13)。第3支撑支架61包括:第1板部61A,其于充气轮胎T1、T4外侧,使板面沿车辆前后方向,从未进行图示的车体1侧面垂下,且下端以水平方向突出,并延伸设置在充气轮胎T1、T4内;用于加固的第2板部61B、61B,其于第1板部61A下部沿车体宽度方向形成;第3板部61C,其于充气轮胎T1、T4内,沿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第1板61A与第3板61C成型为一体。同时,第3板部61C与所述轴承外壳63的法兰板66隔着防振橡胶67(图13)进行连接。即振动用马达2通过轴承外壳63以及防振橡胶67支撑于第3支撑支架61上。防振橡胶67为避免起振轴22产生的振动传递至第3支撑支架61上,通过其橡胶材质起到分离的作用。
当左右行走用马达5、5进行驱动,使输出部5B旋转后,通过一侧作为行走驱动轴4的起振机外壳16使充气轮胎T1与充气轮胎T2进行一体行走旋转,同时,通过另一侧作为行走驱动轴4的起振机外壳16使充气轮胎T3与充气轮胎T4进行一体行走旋转。第1支撑支架的功能是将负荷从簧上质量侧传递至充气轮胎侧。在第2支撑支架9上,簧上质量侧的负荷不被施加在行走用马达5上,而是起到承受行走用马达5的驱动旋转反力的作用。
另外,当振动用马达2进行驱动时,若一个方向的旋转为正转,则起振轴22会进行正转或反转,同时起振轴22会因偏心锤23的偏心作用产生振动,该振动会传递至充气轮胎T1~T4上。由此,比防振装置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的充气轮胎T1~T4将会产生振动。
根据第四实施例,右侧第2支撑支架9通过连接板29在比防振装置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8、8的双方连接,因此,能够防止充气轮胎T1侧与充气轮胎T2侧质量失衡以及偏心锤位置的设计误差、制造误差等导致起振装置3的振动传达至充气轮胎T1、T2后,充气轮胎T1、T2相互产生车体前后方向水平轴旋转异常摇动所引起的振动。同样,左侧第2支撑支架9通过连接板29在比防振装置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8、8的双方连接,因此,能够防止充气轮胎T3侧与充气轮胎T4侧质量失衡以及偏心锤位置的设计误差、制造误差等导致起振装置3的振动传达至充气轮胎T3、T4后,充气轮胎T3、T4相互产生车体前后方向水平轴旋转异常摇动所引起的振动。
在第四实施例中,第2支撑支架9的前后端连接于前后的连接板29,通过连接板29的板宽,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所述车体前后方向的水平轴旋转相关的支撑充气轮胎总成整体的第1支撑支架8的实际上的刚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可有效抑制所述异常摇动。
另外,由于第3支撑支架61是主要为避免振动用马达2主体旋转而用来进行固定的部件,因此与承受簧上质量侧负荷的第1支撑支架8相比,其可以使用更薄的材质。由此,可使侧向位置偏差SOH,即为从充气轮胎T外侧面突出的尺寸(图13)控制在最小限度。同时,位于充气轮胎外侧面位置的第3支撑支架61的高度尺寸曲线间隙CC(图13)也可位于高于充气轮胎中心的上方位置。由此,外侧充气轮胎T1、T4可最大限度地紧贴建筑物进行碾压。
以上就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本发明除了适用于前轮、后轮均由充气轮胎构成的振动充气轮胎压路机之外,也适用于前轮或后轮中一方为充气轮胎,另一方为钢轮的复合型压路机等。
虽然第一、第二、第四实施例中是通过架构于左右第1支撑支架8上的连接板29,而第三实施例中是通过架构于左右第1支撑支架8上的起振外壳16,来将第2支撑支架9在比防振装置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8、8的双方进行连接的,但发明在相关结构上无特别限制。例如,仅将右侧第2支撑支架9安装于右侧第1支撑支架8上,同时仅将左侧第2支撑支架9安装于左侧第1支撑支架8上,同时右侧第2支撑支架9与左侧第2支撑支架9直接通过连接板进行连接的结构亦可。即,右侧第2支撑支架9在连接于右侧第1支撑支架上的同时,通过连接板以及左侧第2支撑支架9与左侧第1支撑支架相连。同样,左侧第2支撑支架9在连接于左侧第1支撑支架上的同时,通过连接板以及右侧第2支撑支架9与右侧第1支撑支架相连。该结构亦可抑制夹持第1支撑支架8的2个充气轮胎T相互因车体前后方向的水平轴旋转异常摇动而产生的振动。
另外,在第一、第二、第四实施例中,第2支撑支架9设置成左右一对,但如果尺寸配置上没有问题的话,也可像第3实施例一样,将第2支撑支架9设置成共通化的1个。
(第五实施例)
参照图15对第五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无论哪一个实施例,其结构都为:第2支撑支架9,在比防振装置6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8、8的双方进行连接,从而使得其位于内侧的充气轮胎T2、T3之间。而在第五实施例中,其结构为:第2支撑支架9,隔着不同于第1防振装置6的第2防振装置71安装于车体1上,从而使得其位于内侧的充气轮胎T2、T3之间。由于除了第2支撑支架9的安装结构不同外,其他都与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相同,相同的要素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省略其说明。
在充气轮胎T2、T3的各上方位置,车体1中,铅直板状支架72沿车辆前后方向下垂固定。同时,各支架72的下边中央部位可以形成有缺口,从而不会与充气轮胎T2、T3相互干涉。在各支架72上,安装有构成第2防振装置71的多个防振橡胶11。构成第2防振装置71的防振橡胶11,可以使用与构成第1防振装置6的防振橡胶11相同的东西。左右一对的第2支撑支架9,隔着第2防振装置71的防振橡胶11,分别安装在支架72上。另外,左右一对的第2支撑支架9,也可以是隔着未图示的连接部件相互连接的结构。
根据该第五实施例,通过隔着第2防振装置71安装于车体1上的第2支撑支架9,采用该简单的结构就能承受行走用马达5的驱动旋转反力,能够抑制伴随所述车体前后方向水平轴旋转的充气轮胎的异常摇动而产生的振动。
另外,与第一、第二、第四实施例一样,通过将起振装置3的振动源17安装于行走驱动轴4内部,因此可从更接近由2个充气轮胎T1、T2构成的充气轮胎总成的位置施加振动,从而使振动能够高效传递至两个充气轮胎上。同样,振动亦可高效地传递至由2个充气轮胎T3、T4构成的充气轮胎总成上。
更进一步,与第一、第二实施例一样,由于采用了将振动用马达2支撑于第2支撑支架9上,把带有通孔32的中空结构马达用作行走用马达5,且将振动用马达2与振动源17隔着通孔32并通过轴部件37相互连接这样的结构,因此无需像专利文献2那样,在比外侧充气轮胎更加外面安装振动用马达的支撑支架。由此,侧向位置偏差将会消失,可让外侧充气轮胎T1、T4最大限度地紧贴建筑物来进行碾压。

Claims (6)

1.一种压路机,其为前轮或后轮由以车体宽度方向并列安装于相同轴上的4个轮胎构成,其特征在于,该压路机包括:
起振装置,其通过振动用马达产生振动;
左右一对的行走驱动轴,其对外侧充气轮胎以及与其相邻的内侧充气轮胎同时进行行走驱动,并将所述起振装置的振动传递至所述外侧充气轮胎与所述内侧充气轮胎;
左右一对的行走用马达,其分别对所述各行走驱动轴进行驱动;
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其隔着第1防振装置安装于车体上,并位于所述外侧充气轮胎与所述内侧充气轮胎之间,其通过轴承支撑所述行走驱动轴,
所述起振装置,其振动源安装于所述行走驱动轴的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路机,其特征在于,该压路机还具有:第2支撑支架,其在比所述第1防振装置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的双方连接,并位于内侧的充气轮胎之间,支撑所述行走用马达。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路机,其特征在于,该压路机还具有:第2支撑支架,其隔着第2防振装置安装在车体上,并位于内侧的充气轮胎之间,支撑所述行走用马达。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压路机,其特征在于,该压路机还具有:第3支撑支架,其安装于车体上,且比所述外侧的充气轮胎更靠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所述振动用马达被所述第3支撑支架支撑。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压路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用马达通过所述第2支撑支架进行支撑,所述行走用马达由具有通孔的中空结构马达构成,所述振动用马达与所述振动源是隔着所述通孔通过轴部件连接着。
6.一种压路机,其为前轮或后轮由以车体宽度方向安装于相同轴上的4个轮胎构成,其特征在于,该压路机包括:
起振装置,其通过振动用马达产生振动;
左右一对的行走驱动轴,其对外侧充气轮胎以及与其相邻的内侧充气轮胎同时进行行走驱动,并将所述起振装置的振动传递至所述外侧充气轮胎与所述内侧充气轮胎;
左右一对的行走用马达,其分别对所述各行走驱动轴进行驱动;
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其隔着第1防振装置安装于车体上,并位于所述外侧充气轮胎与所述内侧充气轮胎之间,其通过轴承支撑所述行走驱动轴;
第2支撑支架,其在比所述第1防振装置更靠近簧下质量侧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1支撑支架的双方连接,并位于内侧的充气轮胎之间,支撑所述行走用马达,
所述起振装置,其起振机外壳在充气轮胎上方架构于所述一对第1支撑支架之间,
所述第2支撑支架安装于所述起振机外壳上。
CN201510511275.6A 2014-08-29 2015-08-19 压路机 Active CN1053863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4976 2014-08-29
JP2014174976 2014-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86389A CN105386389A (zh) 2016-03-09
CN105386389B true CN105386389B (zh) 2018-11-13

Family

ID=54014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11275.6A Active CN105386389B (zh) 2014-08-29 2015-08-19 压路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58580B2 (zh)
EP (1) EP2998440B1 (zh)
JP (1) JP6009042B2 (zh)
CN (1) CN105386389B (zh)
AU (1) AU2015218546B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9503A (zh) * 2016-04-18 2016-08-10 青岛科泰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振动压路机的振动轮结构
CN107858895A (zh) * 2017-12-25 2018-03-30 太原科技大学 垂直振动压路机的振动钢轮
CN108891943B (zh) * 2018-08-27 2024-04-23 山东青上化工有限公司 装卸震散一体机
CN115787401B (zh) * 2022-10-11 2024-05-07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改良铁尾矿渣在路基中的填筑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63486A (ja) * 2003-03-04 2004-09-24 Sakai Heavy Ind Ltd 振動機構及び振動ローラ
CN202913331U (zh) * 2012-11-06 2013-05-01 洛阳路通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钢轮轮胎组合式压路机
CN103261523A (zh) * 2010-12-16 2013-08-21 哈姆股份公司 自行式压路机及用来运行自行式压路机的方法
JP5572819B2 (ja) * 2009-11-27 2014-08-20 ハム アーゲー 地面を締め固める締固め装置および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66822A (en) * 1945-06-23 1949-04-12 Iowa Mfg Company Earth compactor
US3161250A (en) * 1961-06-15 1964-12-15 Adryl W Gardner Multiple-wheel articulated drive axle and vehicle
JPS60186305U (ja) * 1984-05-21 1985-12-1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転圧用車両の車輪支持装置
US5494375A (en) * 1994-08-31 1996-02-27 Ingersoll-Rand Company Wheel support member for compactor
JP2799691B2 (ja) * 1995-07-19 1998-09-21 酒井重工業株式会社 振動タイヤローラ
JP3043731B1 (ja) 1998-12-15 2000-05-22 日本電気テレコム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ボタン電話機及びボタン電話システム
JP3895979B2 (ja) * 2001-12-13 2007-03-22 酒井重工業株式会社 振動タイヤローラ
JP2005336880A (ja) * 2004-05-27 2005-12-08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転圧機械
CN200971466Y (zh) * 2006-08-25 2007-11-07 徐州工程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式振动压轮
JP4109700B2 (ja) * 2006-10-27 2008-07-02 酒井重工業株式会社 振動タイヤローラ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63486A (ja) * 2003-03-04 2004-09-24 Sakai Heavy Ind Ltd 振動機構及び振動ローラ
JP5572819B2 (ja) * 2009-11-27 2014-08-20 ハム アーゲー 地面を締め固める締固め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3261523A (zh) * 2010-12-16 2013-08-21 哈姆股份公司 自行式压路机及用来运行自行式压路机的方法
CN202913331U (zh) * 2012-11-06 2013-05-01 洛阳路通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钢轮轮胎组合式压路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5218546B2 (en) 2019-09-12
EP2998440B1 (en) 2017-09-13
AU2015218546A1 (en) 2016-03-17
US9458580B2 (en) 2016-10-04
CN105386389A (zh) 2016-03-09
EP2998440A2 (en) 2016-03-23
JP6009042B2 (ja) 2016-10-19
JP2016050476A (ja) 2016-04-11
US20160060821A1 (en) 2016-03-03
EP2998440A3 (en) 2016-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86389B (zh) 压路机
CN106269489B (zh) 一种单边驱动式摇摆筛
FI3520909T3 (fi) Tärinänmuodostusmekanismi täryseulalaatikkoa varten
US7810648B2 (en) Screen assembly for separating material according to particle size
CN105228758A (zh) 振动筛
US6210258B1 (en) Vibrational finishing assembly
US9463490B2 (en) Vibration exciter, in particular for a construction machine
CN206746989U (zh) 一种双轴自同步椭圆振动筛
CN101391251B (zh) 单轴激振椭圆振动筛
CN110325685A (zh) 用于地面压实的压路机和产生地面压实的压路机的振型的方法
CN202290557U (zh) 能行走的自动装车筛砂机
CN105499127B (zh) 带有缓冲储料斗的三轴振动筛
CN201049341Y (zh) 一种旋振筛
CN108348960A (zh) 振动发生器和用于将打桩体引入到土壤中的方法
CN102561156B (zh) 振动压路机的振动轮和振动压路机
JP2872099B2 (ja) 鋳物砂充填用振動装置
CN206509238U (zh) 双轴重型振动筛
CN215030901U (zh) 一种筛分效果更佳的三轴水平筛
US3498456A (en) Balanced gyratory sifter
CN205204044U (zh) 一种粉末涂料粉碎机振动输送装置用振动装置
CA2290057C (en) Vibrational finishing assembly
CN203448279U (zh) 振动筛
CN116571436A (zh) 三层振动筛
CN207025830U (zh) 一种高效的振动筛的振动装置
JP5936665B2 (ja) 転圧ローラおよび転圧ローラにおけるタイヤの取り外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