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83567B - 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83567B
CN105383567B CN201510505640.2A CN201510505640A CN105383567B CN 105383567 B CN105383567 B CN 105383567B CN 201510505640 A CN201510505640 A CN 201510505640A CN 105383567 B CN105383567 B CN 1053835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ertion piece
receiving part
reinforcement
instrument panel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0564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83567A (zh
Inventor
吉田圭吾
和田敏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83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35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83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35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145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having a crossbeam incorporated there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由于插入件插入接收部中,从而限制了仪表板R/F的相对于车身的沿着与所述插入件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的插入方向正交的两个方向的移位。此外,由于所述插入件插入所述接收部中,从而限制了所述仪表板R/F的关于所述插入件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的所述插入方向的旋转。因此,当在将所述仪表板R/F安装在所述车身处的时候所述插入件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时,所述仪表板R/F能够在被沿着所述插入件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的所述插入方向引导的同时,同步地移动定位。

Description

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第2013-035485号(专利文件1)中公开了一种发明,其涉及用于车辆的仪表板模块的安装结构。在这个用于车辆的仪表板模块的安装结构中,侧托架设置在仪表板构件(仪表板加强件)的两个端部处,并且接合凹部形成在侧托架中。另一方面,引导部和接合销设置在构成车身骨架的前柱处。
因此,在安装用于车辆的仪表板模块时,仪表板构件的定位能够通过如下方式来实施:在通过引导部引导侧托架的同时将仪表板构件从车辆后侧朝车辆前侧移动,并且使所述接合凹部与接合销接合。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件1所公开的现有技术中,关于工作便利性仍有改进的空间。更详细地,在上述专利文件1中所公开的用于车辆的仪表板模块的安装结构中,接合销布置成沿着车辆竖直方向间隔开,并且侧托架的接合凹部也形成为与其一致。此外,在位于车辆上侧的接合销和位于车辆上侧的接合凹部接合之后,仪表板构件通过使用该接合销作为支点来旋转,并且位于车辆下侧处的接合销和位于车辆下侧处的接合凹部接合。因此,在上述专利文件1中所公开的现有技术中,定位该仪表板构件的工作是复杂的。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获得一种如下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其能够使得将仪表板加强件定位在车身处的工作更为简单。
关于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具有:接收部,其形成在构造成车身的侧部的一部分的车身骨架构件的面对车辆后侧的安装表面部、以及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固定至所述安装表面部的端部的面对所述安装表面部的面对部中的任一个处;以及插入件,其设置在所述安装表面部和所述面对部中的另一个处,并且形成为能够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并且通过插入所述接收部中,所述插入件限制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相对于所述车身的沿着与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的插入方向正交的两个方向的移位,并且限制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关于所述插入方向的旋转。
根据第一方案,所述车身的侧部的一部分由车身骨架构件构造成,并且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端部固定至该车身骨架构件的面对所述车辆后侧的所述安装表面部。此外,所述接收部形成在所述车身骨架构件的所述安装表面部和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所述端部的面对所述安装表面部的所述面对部中的任一个处。形成为能够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的所述插入件形成在所述安装表面部和该面对部中的另一个中。
因此,在将所述仪表板加强件安装在所述车身处时,所述仪表板加强件能够在所述插入件插入所述接收部中并且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所述端部定位在所述车身骨架构件的所述安装表面部处的状态下,固定至所述车身。
在此,在本发明中,由于所述插入件插入所述接收部中,从而限制了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相对于所述车身的沿着与所述插入件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的所述插入方向正交的两个方向的移位,并且限制了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关于所述插入方向的旋转。因此,当所述插入件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时,所述仪表板加强件在被沿着所述插入件插入所述接收部中的所述插入方向引导的同时,同步地移动定位,直到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所述端部抵接所述车身骨架构件的所述安装表面部为止。
在关于第二方案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中,在第一方案中,所述接收部和所述插入件设置在车辆横向方向的一侧处或者设置在车辆横向方向的另一侧处,并且由于所述插入件插入所述接收部中,从而限制了所述插入件的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和车辆竖直方向的移位以及所述插入件的关于车辆纵向方向的旋转。
根据第二方案中,所述接收部和所述插入件设置在车辆横向方向的一侧处或者设置在车辆横向方向的另一侧处。此外,由于所述插入件插入所述接收部中,从而能够限制所述插入件的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和所述车辆竖直方向的移位以及所述插入件的关于所述车辆纵向方向的旋转。因此,通过将一个插入件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能够将所述仪表板加强件定位在所述车身处。
在关于第三方案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中,在第二方案中,所述接收部通过切掉所述安装表面部而形成,并且当从所述插入件的所述插入方向观看时,所述接收部形成为沿着所述车辆竖直方向延伸的四边形形状,并且所述插入件形成为从所述面对部延伸出的板形,并且在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的状态下,当从所述插入件的所述插入方向观看时,所述插入件相对于所述车辆竖直方向倾斜布置,并且,由于当所述插入件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时,所述插入件的车辆竖直方向端部抵接所述接收部的外围边缘部,从而限制了所述插入件的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和所述车辆竖直方向的移位以及所述插入件的关于所述车辆纵向方向的旋转。
根据第三方案,所述接收部通过切掉所述车身骨架构件的所述安装表面部而形成,并且当从所述插入件的所述插入方向观看时,所述接收部形成为沿着所述车辆竖直方向延伸的四边形形状。另一方面,所述插入件形成为从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所述端部的面对所述安装表面部的部分延伸出的板形。在插入所述接收部中的状态下,当从所述插入件的所述插入方向观看时,所述插入件相对于所述车辆竖直方向倾斜布置。此外,由于当所述插入件插入所述接收部中时,所述插入件的车辆竖直方向端部抵接所述接收部的外围边缘部,从而限制了所述插入件的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和所述车辆竖直方向的移位以及所述插入件的关于所述车辆纵向方向的旋转。
因此,当在所述插入件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时,所述插入件的所述车辆竖直方向端部抵接所述接收部的所述车辆竖直方向外围边缘部时,限制了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沿着所述车辆竖直方向的移位。此外,当所述插入件的所述车辆竖直方向端部抵接所述接收部的所述车辆横向方向外围边缘部时,限制了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的移位。而且,当所述插入件的所述车辆竖直方向的两个端部抵接所述接收部的所述外围边缘部时,限制了所述仪表板加强件关于所述车辆纵向方向的旋转。
在关于第四方案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中,在第一方案中,所述接收部构造成包括形成在车辆横向方向的一侧处的第一接收部和形成在车辆横向方向的另一侧处的第二接收部,并且所述插入件具有第一插入件和第二插入件,所述第一插入件插入到所述第一接收部中并且限制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或者车辆竖直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的移位,所述第二插入件插入到所述第二接收部中并且限制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或者所述车辆竖直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的移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由于所述第一插入件插入所述第一接收部中,从而限制了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和所述车辆竖直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的移位。此外,由于所述第二插入件插入所述第二接收部中,从而限制了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和所述车辆竖直方向中另一方向的移位。而且,由于限制了仪表板加强件的两个端部的沿着各自不同的方向的移位,从而限制了仪表板加强件的关于车辆纵向方向轴线的旋转。而且,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由所述第一插入件、所述第二插入件、所述第一接收部和所述第二接收部在多个位置处进行支撑。
在关于第五方案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中,在第一至第四方案中的任意一个方案中,所述插入件的远侧端部的宽度朝向所述插入件的远侧端减小。
根据第五方案,所述插入件的所述远侧端部的所述宽度朝向所述插入件的所述远侧端减小。因此,由于在所述插入件的所述远侧端部已经被引入到所述接收部后所述插入件被推进到所述接收部中,从而所述插入件以该远侧端部作为引导件而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
如上所述,关于第一方案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具有以下良好效果:将所述仪表板加强件定位在所述车身处的工作能够变得更简单。
关于第二方案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具有以下良好效果:安装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工作所需的时间能够缩短。
关于第三方案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具有以下良好效果:所述仪表板加强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定位在所述车身处。
关于第四方案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具有以下良好效果:所述仪表板加强件能够以稳定状态定位在所述车身处。
关于第五方案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具有以下良好效果:所述插入件能够容易地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关于第一实施例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的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2为示出关于第一实施例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示出沿着图1的线2-2切割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从车辆前侧观看时的放大的正视图并且示出了关于第一实施例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的结构(沿着图2的方向3观看时的视图)。
图4是示出车身和关于本实施例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5是从车辆前侧(对应于图2的方向3)观看时的放大正视图,并且示出了关于第二实施例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的结构。
图6A和图6B关于第三实施例,并且图6A是示出在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的车辆横向方向左侧处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示出沿着图4的线6A-6A截取的状态的剖视图),并且图6B是示出在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的车辆横向方向右侧处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示出沿着图4的线6B-6B截取的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 12车身
22前柱(车身骨架构件) 30A后壁部(安装表面部)
34仪表板加强件 34A端部
34B端部 56接收部
57外围边缘部 64B倾斜部(面对部)
70插入件 70A远侧端部
90插入件 100第一接收部(接收部)
101外围边缘部 102第二接收部(接收部)
103外围边缘部 104第一插入件(插入件)
106第二插入件(插入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在下文中,通过使用图1至图4来描述关于本发明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的第一实施例。注意,在各个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箭头“前”(FR)指示车辆前侧、箭头“上”(UP)指示车辆上侧,而箭头“右”(RH)指示车辆横向方向右侧。
首先,通过使用图4来描述关于本实施例的车辆10的前部结构。如图4中所示,其中容纳有未示出的动力单元的动力单元腔室16设置在车身12的车身前部14处。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和车辆竖直方向延伸并且构成车身12的一部分的前围板18设置在该动力单元腔室16的车辆后侧处。动力单元腔室16和车厢20由该前围板18分隔开。注意,未示出的前围上盖板接合至前围板18的上端部。
此外,用作车身骨架构件的一对左右前柱22布置在车身12的车辆前侧的两个侧部处。前柱22构造成包括柱内板24和柱外板26,柱内板24构成前柱22的车辆横向方向内侧,柱外板26构成前柱22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此外,同样如图1中所示,作为实例,前柱22是弯曲的结构。更详细地,柱下部28从车辆下侧朝向车辆上侧竖立,并且从柱下部28的上端部弯曲的弯曲部30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并且从弯曲部30的上端部弯曲的柱上部32朝向车辆上侧延伸。
此外,仪表板加强件34(在下文中简写为“仪表板R/F 34”)桥接在该对左右前柱22之间。所述仪表板R/F 34用作支撑转向管柱36等等的支撑构件。仪表板R/F 34构造成包括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主体部38,以及后面描述并且设置在主体部38的端部处的固定托架52、54。
主体部38构造成包括:小直径部40,其布置在前部副驾驶席侧;大直径部42,其布置在驾驶员座椅侧;以及连接部44,其将小直径部40与大直径部42连接。小直径部40形成为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管形。另一方面,以与小直径部40相同的方式,大直径部42也形成为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管形,并且,更详细地,形成为其内径和外径设定成比小直径部40的内径和外径大的管形。此外,连接部44在大直径部42的小直径部40侧(前部副驾驶席侧)的端部处与大直径部42整体地形成,并且连接部44的直径朝向小直径部40侧减小,并且连接部44变细从而便于匹配小直径部40的外形。此外,连接部44的前部副驾驶席侧端部和小直径部40的驾驶员座椅侧端部通过诸如焊接等的接合方式来接合。
此外,固定转向管柱36的转向支撑件46设置在大直径部42处。转向柱支撑件46通过驾驶员座椅侧支架构件48连接至前围板18或者前围上盖板。另一方面,小直径部40通过沿着车辆纵向延伸的前部副驾驶席侧支架构件50连接至前围板18或者前围上盖板。
在此,本实施例具有如下特征:仪表板R/F 34通过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安装至前柱22,该仪表板加强件构造成包括固定托架52、固定托架54、接收部56和安装环58。在下文中详细描述作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的结构。
如图1至图3中所示,接收部56形成在车辆横向方向左侧处的前柱22的弯曲部30的后壁部30A中,后壁部30A用作安装表面部并且面对车辆后侧。该接收部56通过将后壁部30A的中央部切掉而形成,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实例,当从车辆后侧观看时,接收部56形成为沿着车辆竖直方向延伸的四边形形状,并且更具体地,接收部56形成为正方形。
另一方面,固定托架52构成仪表板R/F 34的在车辆横向方向左侧(前部副驾驶席侧)处的端部34A,并且构造成包括固定部60和插入件70。固定部60包括沿着车辆横向方向面对的一对侧壁部62、面对车辆前侧的前壁部64、面对车辆后侧的上后壁部66和类似地面对车辆后侧的下后壁部68。固定部60形成为其长度方向为车辆竖直方向的角管形。注意,图2是示出沿着图1的线2-2截取的状态的剖视图,但是,为利于对固定托架52的结构的理解,插入件70未以剖视形式示出。
固定部60的结构会进一步详细地描述。前壁部64包括上抵接部64A、倾斜部64B和下抵接部64C,并且形成为弯曲的,以便能够抵接弯曲的前柱22的车辆后侧。此外,上抵接部64A抵接柱上部32,倾斜部64B抵接弯曲部30,并且下抵接部64C抵接柱下部28。即,位于前壁部64处的倾斜部64B是面对弯曲部30的后壁部30A的部分。此外,圆柱形的安装环58能够插入的插透部72形成在前壁部64中,这是由于上抵接部64A的中央部和下抵接部64C的中央部以圆形形式切掉。
侧壁部62形成为并且布置成使得在车辆前侧处的边缘部62A沿着前壁部64延伸。前壁部64在处于被一对侧壁部62夹住的状态下,通过诸如焊接等的接合方式接合至侧壁部62。另一方面,位于侧壁部62的车辆后侧处的边缘部62B与边缘部62A类似地构造,但是不同点在于:侧壁部6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朝向车辆后侧以半圆形突出,如此形成半圆部62C。此外,位于侧壁部6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处的边缘部62B侧以将半圆部62C的中心定为中心的圆的形式切掉,如此形成与仪表板R/F34的小直径部40装配在一起的装配部74。
上后壁部66在侧壁部62的边缘部62B处沿着车辆上侧部布置,并且面对前壁部64的上抵接部64A,并且上后壁部66在处于由一对侧壁部62夹住的状态下,通过诸如焊接等的接合方式接合至侧壁部62。此外,使上后壁部66的形状成为矩形板形状,并且设定成使得当小直径部40与侧壁部62的装配部74装配在一起时,位于上后壁部66的车辆下侧处的端部66A抵接小直径部40。
下后壁部68在侧壁部62的边缘部62B处沿着车辆下侧部布置,并且面对前壁部64的下抵接部64C,并且下后壁部68在处于由一对侧壁部62夹住的状态下,通过诸如焊接等的接合方式接合至侧壁部62。此外,使下后壁部68的形状成为矩形板形状,并且设定成使得当小直径部40与侧壁部62的装配部74装配在一起时,位于下后壁部68的车辆上侧处的端部68A抵接小直径部40。
此外,小直径部40的端部与侧壁部62的装配部74装配在一起,并且该端部通过诸如焊接等的接合方式接合至侧壁部62、上后壁部66和下后壁部68。注意,当从车辆后侧(图2中的箭头T的方向)观看时,小直径部40的端部处于如下状态:其预定长度显露在上后壁部66和下后壁部68之间。
此外,对应于前壁部64的插透部72的插透部76形成在上后壁部66和下后壁部68中。此外,对应于插透部72、76的焊接螺母78设置在前柱22处。此外,安装环58插入穿过插透部72、76,并且由于焊接螺母78在螺栓80插入穿过安装环58的状态下与螺栓80旋拧在一起,从而仪表板R/F 34的端部34A固定至前柱22。
另一方面,插入件70形成为从前壁部64处的倾斜部64B的中央部延伸出的板形,从而使得插入件70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插透部72、76的轴向方向。使插入件70的远侧端部70A成为锥形,其宽度朝向插入件70的远侧端减小。注意,作为实例,插入件70是通过对板构件(钢构件)压力加工或者以类似方式来形成的,并且插入件70的近侧端部70B通过诸如焊接等的接合方式接合至前壁部64处的倾斜部64B的中央部。
更具体地,插入件70的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和沿着短侧方向的长度设定成如下长度:使得插入件70能够在插入方向(图2中的箭头S的方向)为车辆纵向方向的情况下插入到前柱22的接收部56中。具体地,如图3中所示,插入件70布置在固定部60的前壁部64处,使得例如在插入件70处于插入在接收部56中的状态下,当从车辆纵向方向观看时相对于车辆竖直方向倾斜45°角。此外,插入件70的沿着短侧方向的长度设定成比接收部56的一侧的长度长并且比对角线的长度短。此外,在插入件70处于插入接收部56中的状态下,插入件70处于如下状态:插入件70的车辆上侧端部抵接接收部56的外围边缘部57的车辆上侧,而插入件70的车辆下侧端部抵接接收部56的外围边缘部57的车辆下侧。
在如上面所述构造的插入件70处,插入件70的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和车辆竖直方向的移位受到限制,这是由于插入件70的车辆竖直方向端部抵接接收部56的外围边缘部57。此外,插入件70关于车辆纵向方向的旋转受到限制,这是由于插入件70的两个车辆竖直方向端部抵接接收部56的外围边缘部57。即,由于插入件70插入接收部56中,从而仪表板R/F34的相对于车身12的沿着如下两个方向的移位受到限制:所述两个方向为与插入件70插入接收部56中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此外,由于插入件70插入到接收部56中,从而仪表板R/F 34的关于插入件70插入接收部56中的插入方向的旋转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构成在仪表板R/F 34的车辆横向方向右侧(驾驶员座椅侧)处的端部34B的固定托架54与固定托架52的不同点在于:未设置插入件70。此外,因为固定托架54在仪表板R/F 34的主体部38处固定至大直径部42,所以装配部74的尺寸、上后壁部66的形状和下后壁部68的形状都与固定托架52的这些特征不同。然而,因为固定托架52和固定托架54具有基本相似的结构,同样,仪表板R/F 34的端部34B以与端部34A基本相同的方式固定至前柱22。注意,固定托架52的固定部60构造成使得符合大直径部42的形状,并且通过在将小直径部40安装至固定托架52时使用间隔件,固定部60能够用作通用于固定托架52、54的构件。
(本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接下来描述本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车身12的侧部的一些部分由前柱22构成。此外,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仪表板R/F 34的端部34A、34B固定至前柱22的面对车辆后侧的后壁部30A。此外,接收部56形成在前柱22的后壁部30A中。形成为能够插入到接收部56中的插入件70设置在固定托架52的倾斜部64B处,固定托架52设置在仪表板R/F 34的端部34A处。
在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插入件70插入到接收部56中,从而仪表板R/F34的相对于车身12的沿着与插入件70插入到接收部56中的方向正交的两个方向的移位受到限制。此外,仪表板R/F 34的关于插入件70插入到接收部56中的方向的旋转受到限制,这是由于插入件70插入到接收部56中。
因此,在将仪表板R/F 34安装到车身12处时,当插入件70插入到接收部56中时,仪表板R/F 34在被沿着插入件70插入到接收部56中的方向引导的同时,同步地移动定位。然后,当仪表板R/F34的端部34A抵接前柱22的后壁部30A时,仪表板R/F 34的端部34A安装至前柱22的后壁部30A。通过这种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当通过单次操作将仪表板R/F34定位在车身12处时,能够将仪表板R/F 34固定至车身12。因此,能够使将仪表板R/F 34关于车身12定位的工作更为容易。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接收部56和插入件70设置在车辆横向方向左侧。此外,由于插入件70插入到接收部56中,从而能够限制插入件70的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和车辆竖直方向的移位以及插入件70的关于车辆纵向方向的旋转。因此,通过将一个插入件70插入到接收部56中,能够将仪表板R/F 34定位在车身12处,并因此,能够缩短安装仪表板R/F34的工作所需的时间。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接收部56通过切掉前柱22的后壁部30A而形成,并且形成为当从插入件70的插入方向观看时沿着车辆竖直方向延伸的四边形形状。另一方面,插入件70形成为从固定托架52的倾斜部64B延伸出的板形,固定托架52设置在仪表板R/F 34的端部34A处。此外,在插入件70处于插入到接收部56中的状态时,当从插入件70的插入方向观看时,插入件70相对于车辆竖直方向倾斜布置。此外,当插入件70插入到接收部56中时,由于插入件70的车辆竖直方向端部抵接接收部56的外围边缘部57,从而限制了插入件70的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和车辆竖直方向的移位。此外,由于插入件70的车辆竖直方向端部抵接接收部56的外围边缘部57,从而限制了插入件70的关于车辆纵向方向的旋转。
因此,在插入件70插入到接收部56中时,当插入件70的车辆竖直方向端部抵接接收部56的车辆竖直方向外围边缘部时,仪表板R/F 34的沿着车辆竖直方向的移位受到限制。此外,当插入件70的车辆竖直方向端部抵接接收部56的车辆横向方向外围边缘部时,仪表板R/F 34的沿着车辆横向方向的移位受到限制。而且,当插入件70的两个车辆竖直方向端部抵接接收部56的外围边缘部57时,仪表板R/F 34的关于车辆纵向方向的旋转受到限制。因此,仪表板R/F 34在车身12处的定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施。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插入件70的远侧端部70A的宽度朝向插入件70的远侧端减小。因此,通过在插入件70的远侧端部70A已经被引入到接收部56中后将插入件70推动到接收部56中,插入件70通过以远侧端部70A作为引导件而插入到接收部56中,并因此,插入件70能够容易地插入到接收部56中。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通过使用图5描述关于本发明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注意,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那些构成部相同的构成部由相同数字标示,并且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插入件70由单个钢构件构造而成,但是本实施例具有如下特征:插入件90由多个钢构件构造而成。
详细地,插入件90包括竖直板部90A和一对横向板部90B,并且设定成如下形状:使得插入件90能够以车辆纵向方向作为插入方向而插入到接收部56中。具体地,使竖直板部90A的短侧方向成为车辆竖直方向,并且使竖直板部90A的长度方向成为车辆纵向方向,并且竖直板部90A布置在前壁部64处的倾斜部64B的中央部处。另一方面,使横向板部90B的短侧方向成为车辆横向方向,并且使横向板部90B的长度方向成为车辆纵向方向,并且横向板部90B通过诸如焊接等的接合方式接合至车辆板部90A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表面的车辆竖直方向中央部和车辆横向方向内侧表面的车辆竖直方向中央部。此外,使竖直板部90A成为与第一实施例的插入件70类似的形状,并且使横向板部90B成为与沿着长度方向在中线处分割开的插入件70的形状相同的形状。而且,在插入件90插入到接收部56中的状态下,当从车辆纵向方向观看时,插入件90构造成为十字形,并且插入件90的两个车辆竖直方向端部和两个车辆横向方向端部都抵接接收部56的外围边缘部57。
同样根据以这种方式构造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当插入件90插入到接收部56中时,竖直板部90A的车辆竖直方向端部抵接接收部56的外围边缘部57。由此,插入件90的沿着车辆竖直方向的移位受到限制。此外,由于横向板部90B的车辆横向端部抵接接收部56的外围边缘部57,从而插入件90的沿着车辆横向方向的移位受到限制。而且,由于竖直板部90A的两个车辆竖直方向端部和横向板部90B的两个车辆横向方向端部之中的任意两个位置抵接接收部56的外围边缘部57,从而插入件70的关于车辆纵向方向的旋转受到限制。
因此,同样在本实施例中,展示出了与上述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相类似的操作和效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插入件90由多个钢构件构造而成,所以插入件90的刚性得以提升。此外,使竖直板部90A的短侧方向成为车辆竖直方向,并且使横向板部90B的短侧方向成为车辆横向方向,并且因为竖直板部90A和横向板部90B分别布置在固定托架52、54的前壁部64处,所以插入件90关于前壁部64的定位是容易的。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使用图6描述关于本发明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注意,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那些构成部相同的构成部由相同数字标示,并且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插入件70和接收部56设置在车辆横向左侧。然而,本实施例具有如下特征:插入件和接收部设置在车辆横向两侧处。
详细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收部100形成在布置在车辆横向方向左侧处的前柱22中,并且第二接收部102形成在布置在车辆横向方向右侧处的前柱22中。注意,第一接收部100和第二接收部102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部56的结构相类似的结构。
此外,第一插入件104设置在固定托架52处,固定托架52构成在仪表板R/F34的车辆横向方向左侧处的端部34A。另一方面,第二插入件106设置在固定托架54处,固定托架54构成在仪表板R/F 34的车辆横向方向右侧处的端部34B。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实例,如图6A中所示,设置在车辆横向方向左侧处的第一插入件104布置成使其短侧方向为车辆横向方向。另一方面,如图6B中所示,设置在车辆横向方向右侧处的第二插入件106布置成使其短侧方向为车辆竖直方向。而且,第一插入件104和第二插入件106与第一实施例的插入件70类似地构造。第一插入件104和第二插入件106能够在以车辆纵向方向为其插入方向的情况下分别插入到第一接收部100和第二接收部102中。
更详细地,在第一插入件104插入到第一接收部100中的状态下,第一插入件104的车辆横向方向左侧端部抵接第一接收部100的外围边缘部101的车辆横向方向左侧。另一方面,第一插入件104的车辆横向方向右侧端部抵接第一接收部100的外围边缘部101的车辆横向方向右侧。此外,在第二插入件106插入到第二接收部102中的状态下,第二插入件106的车辆上侧端部抵接第二接收部102的外围边缘部103的车辆上侧。另一方面,第二插入件106的车辆下侧端部抵接第二接收部102的外围边缘部103的车辆下侧。
在以这种方式构造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中,由于第一插入件104插入到第一接收部100中,从而第一插入件104的车辆横向方向端部抵接第一接收部100的外围边缘部101。由此,仪表板R/F 34的沿着车辆横向方向的移位受到限制。此外,由于第二插入件106插入到第二接收部102中,从而第二插入件106的车辆竖直方向端部抵接第二接收部102的外围边缘部103。由此,仪表板R/F 34的沿着车辆竖直方向的移位受到限制。而且,由于限制了仪表板R/F 34的两个端部的沿着分别不同的方向的移位,从而限制了仪表板R/F 34的关于车辆纵向方向的旋转。而且,仪表板R/F 34由第一插入件104、第二插入件106、第一接收部100和第二接收部102支撑在多个位置处。通过这种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仪表板R/F 34能够以稳定状态定位在车身12处。
<上述实施例的补充描述>
(1)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插入件70布置成便于相对于车辆竖直方向倾斜45°,但是倾斜角度并不限于45°,而是可以适当地改变。
(2)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插入件70和接收部56设置在车辆横向方向左侧处,但是可以存在插入件70和接收部56设置在车辆横向方向右侧处的结构。此外,接收部56的形状并不限于四边形形状,而是可以使其成为诸如三角形形状或者椭圆形形状等的各种形状中的任意形状,只要其不是纯圆形。
(3)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设置在车辆横向方向左侧处的第一插入件104布置成使得其短侧方向为车辆横向方向,并且设置在车辆横向方向右侧处的第二插入件106布置成使得其短侧方向为车辆竖直方向。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设置在车辆横向方向左侧处的第一插入件104可以布置成使得其短侧方向为车辆竖直方向,并且设置在车辆横向右侧处的第二插入件106可以布置成使得其短侧方向为车辆横向方向。而且,可以存在如下结构:第一接收部100和第二接收部102分别沿着相对于车辆竖直方向倾斜的方向形成,并且第一插入件104和第二插入件106布置成使得第一插入件104的短侧方向和第二插入件106的短侧方向是不同的。由此,能够限制仪表板R/F34的相对于车身12的沿着不同于车辆竖直方向和车辆横向方向的两个方向的移位。
(4)在上述实施例中,使插入件插入到接收部中的方向为车辆纵向方向,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插入件70、第一插入件104、第二插入件106、接收部56、第一接收部100和第二接收部102可以构造成使得插入件插入到接收部中的方向为相对于车辆纵向方向倾斜的方向。
(5)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接收部形成在前柱22的后壁部30A中,并且插入件设置在仪表板R/F 34的端部34A处或者设置在仪表板R/F 34的端部34B处。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插入件可以设置在前柱22的后壁部30A处,并且接收部可以形成在仪表板R/F34的端部34A处或者形成在仪表板34的端部34B处。而且,可以存在如下结构:接收部或者插入件设置在除前柱22外的车身骨架构件处。
(6)而且,尽管上述实施例为使得插入件在其插入到接收部中时抵接接收部的外围边缘部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可以存在使接收部56成为大一号尺寸的接收部的结构。更具体地,可以存在如下结构:其设置有四边形的接收部56并且各侧的长度比第一实施例的接收部56的各侧的长度长。通过这种结构,在插入件70插入到接收部56中以便沿着接收部56的中心延伸的情况下,插入件70在不抵接接收部56的外围边缘部57的情况下插入。然而,当插入件70沿着车辆竖直方向或者车辆横向方向移动预定量时,插入件70抵接接收部56的外围边缘部57。此外,即便插入件70关于接收部56的插入方向旋转预定量,插入件70也能抵接接收部56的外围边缘部57。
即,在第一实施例中,即便接收部56构造成大一号尺寸,也能够限制仪表板R/F 34的相对于车身12的移位以及仪表板R/F 34的关于插入件70插入到接收部56中的方向的旋转。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例,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接收部和插入件的形状能够根据定位仪表板R/F 34所需的精确度而适当地改变。
(7)注意,尽管在图4中,关于本实施例的车辆10图示为右侧驾驶的车辆,但是关于上述实施例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还能够应用于左侧驾驶的车辆而并非仅仅是右侧驾驶的车辆。

Claims (5)

1.一种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包括:
接收部,其形成在车身骨架构件的安装表面部和仪表板加强件的面对部中的一个处,其中,所述车身骨架构件构造成车身的侧部的一部分,所述安装表面部面对车辆后侧,所述仪表板加强件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所述面对部位于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固定至所述安装表面部的端部上,且所述面对部面对所述安装表面部;以及
插入件,其设置在所述安装表面部和所述面对部中的与所述一个不同的另一个处,并且形成为能够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并且通过插入所述接收部中,所述插入件限制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相对于所述车身的沿着与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的插入方向正交的两个方向的移位,并且限制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关于所述插入方向的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其中:
所述接收部和所述插入件设置在车辆横向方向的一侧处或者设置在车辆横向方向的另一侧处,并且
由于所述插入件插入所述接收部中,从而限制了所述插入件的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和车辆竖直方向的移位以及所述插入件的关于车辆纵向方向的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其中:
所述接收部通过切掉所述安装表面部而形成,并且当从所述插入件的所述插入方向观看时,所述接收部形成为沿着所述车辆竖直方向延伸的四边形形状,
所述插入件形成为从所述面对部延伸出的板形,并且在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的状态下,当从所述插入件的所述插入方向观看时,所述插入件相对于所述车辆竖直方向倾斜布置,并且
由于当所述插入件插入到所述接收部中时,所述插入件的车辆竖直方向端部抵接所述接收部的外围边缘部,从而限制了所述插入件的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和所述车辆竖直方向的移位以及所述插入件的关于所述车辆纵向方向的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其中:
所述接收部构造成包括形成在车辆横向方向的一侧处的第一接收部和形成在车辆横向方向的另一侧处的第二接收部,并且
所述插入件具有第一插入件和第二插入件,所述第一插入件插入到所述第一接收部中并且限制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或者车辆竖直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的移位,所述第二插入件插入到所述第二接收部中并且限制所述仪表板加强件的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或者所述车辆竖直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的移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插入件的远侧端部的宽度朝向所述插入件的远侧端减小。
CN201510505640.2A 2014-08-20 2015-08-17 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835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67972 2014-08-20
JP2014167972A JP6112082B2 (ja) 2014-08-20 2014-08-20 インパネ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の取付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83567A CN105383567A (zh) 2016-03-09
CN105383567B true CN105383567B (zh) 2018-07-13

Family

ID=55274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0564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83567B (zh) 2014-08-20 2015-08-17 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99212B2 (zh)
JP (1) JP6112082B2 (zh)
CN (1) CN105383567B (zh)
DE (1) DE102015113459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97371B1 (fr) * 2012-10-30 2014-11-07 Renault Sa Dispositif de fixation entre deux pieces structurelles a element de positionnement flottant
FR3011802B1 (fr) * 2013-10-11 2015-12-18 Renault Sas Dispositif de fixation d'une traverse de poste de conduit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6079752B2 (ja) * 2014-11-17 2017-02-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支持構造
JP6135700B2 (ja) 2015-03-11 2017-05-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EP3275768B1 (en) * 2015-03-26 2020-01-29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Steering support member structure
JPWO2018030472A1 (ja) * 2016-08-12 2019-06-13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メンバ
JP6400647B2 (ja) 2016-09-29 2018-10-03 株式会社青山製作所 ワッシャ及び車両構造体
JP6624131B2 (ja) * 2017-03-15 2019-12-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N108099607A (zh) * 2017-12-15 2018-06-01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一种仪表板阴模吸塑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JP6954940B2 (ja) * 2019-02-01 2021-10-27 フタバ産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ブラケット
DE102019124074A1 (de) * 2019-09-09 2021-03-11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Instrumententafelträg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7255546B2 (ja) * 2020-04-28 2023-04-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DE102020125791A1 (de) * 2020-10-02 2022-04-07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Trägerstruktur für einen Instrumententafelträger sowie Instrumententafelträger mit einer solchen Trägerstruktur
FR3141432A1 (fr) * 2022-10-27 2024-05-03 Psa Automobiles Sa Traverse monobloc pour planche de bord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41678U (zh) * 2010-12-30 2011-08-2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支撑横管与手套箱支架组合
CN202029890U (zh) * 2011-02-26 2011-11-09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转向支撑与车体连接结构
CN102485540A (zh) * 2010-12-01 2012-06-06 铃木株式会社 仪表板的部件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37639A (ja) * 1991-01-19 1992-08-26 Mazda Motor Corp 車体の車室前部構造
JP2000280942A (ja) * 1999-03-31 2000-10-10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モジュールの組付方法
FR2801031B1 (fr) * 1999-11-15 2002-02-15 Plastic Omnium Cie Face avant techniqu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avec mise en reference sur l'aile du vehicule
DE10010709C1 (de) * 2000-03-04 2001-08-02 Porsche Ag Ein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n Cockpitquerträger
JP3912029B2 (ja) 2000-06-06 2007-05-0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ダッシュモジュール取付構造および取付方法
KR100405539B1 (ko) * 2001-05-11 2003-11-1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카울크로스멤버의 마운팅부 구조
JP3933946B2 (ja) 2002-01-29 2007-06-20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へのステアリングビームの取付構造
DE102004026876A1 (de) * 2004-06-02 2005-12-22 Volkswagen Ag Befestigungsanordnung für einen Querträger in einem Fahrzeug
JP4801000B2 (ja) * 2007-04-19 2011-10-26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ダクト付き内装パネルの部品組付構造
US8273442B2 (en) 2007-09-04 2012-09-25 Honda Motor Co., Ltd. Welding arrangement for plastic components
JP4806381B2 (ja) 2007-09-04 2011-11-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部品の結合構造
JP5011089B2 (ja) 2007-12-27 2012-08-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内装部材の取付構造
JP5395424B2 (ja) 2008-12-19 2014-01-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ステアリングシャフト支持構造
JP2013035485A (ja) 2011-08-10 2013-02-21 Daihatsu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インパネモジュールの組付け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5540A (zh) * 2010-12-01 2012-06-06 铃木株式会社 仪表板的部件构造
CN201941678U (zh) * 2010-12-30 2011-08-2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支撑横管与手套箱支架组合
CN202029890U (zh) * 2011-02-26 2011-11-09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转向支撑与车体连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5113459B4 (de) 2023-09-14
US9499212B2 (en) 2016-11-22
DE102015113459A1 (de) 2016-02-25
CN105383567A (zh) 2016-03-09
US20160052562A1 (en) 2016-02-25
JP6112082B2 (ja) 2017-04-12
JP2016043743A (ja) 2016-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83567B (zh) 仪表板加强件的安装结构
US8141903B2 (en) Reinforcing structure for steering support member
US8220857B2 (en) Beam for a motor vehicle dashboard
US10967825B2 (en) Utility vehicle
CN107107962B (zh) 仪表板加强件
US9440670B2 (en) Bracket for support structure for steering column, and support structure for steering column
US10766528B2 (en) Cowl cross bar for vehicle
JP2015178355A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CN101778752B (zh) 车辆的转向装置
CN105923040B (zh) 转向装置
US7357447B2 (en) Cross-member for motor vehicle, associated vehicle and mounting method
CN110077450B (zh) 转向部件
CN111247037A (zh) 车载部件的安装结构
JP6412279B2 (ja) 車両用の締結構造体
JP662449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サポートメンバー構造
JP6214947B2 (ja) インパネ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
JP6306774B2 (ja) シフト装置
JP6526954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US11814001B2 (en) Knee airbag, knee airbag module and steering assembly
JP2017136933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2385781B1 (ko) 자동차 카울 크로스
JP6636798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4249753A (zh) 转向装置
JP2016203907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サポートメンバ
KR101982865B1 (ko) 버스의 후방 충격량 감쇄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