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8335A - 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8335A
CN105378335A CN201480039437.4A CN201480039437A CN105378335A CN 105378335 A CN105378335 A CN 105378335A CN 201480039437 A CN201480039437 A CN 201480039437A CN 105378335 A CN105378335 A CN 1053783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ffer component
mass body
absorbing means
type shock
suppor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943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78335B (zh
Inventor
泷川由浩
大井阳一
宫冈孝行
平井悠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660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03460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595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4885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783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83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783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833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masses freely rotating with the system, i.e. uninvolved in transmitting driveline torque, e.g. rotative dynamic dampers
    • F16F15/1407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masses freely rotating with the system, i.e. uninvolved in transmitting driveline torque, e.g. rotative dynamic dampers the rotation being limited with respect to the driving means
    • F16F15/145Masses mounted with play with respect to driving means thus enabling free movement over a limited ran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Centrifuga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在质量体(12)的两个板体(120)之间的周向的两端部以相对于板体(120)不能旋转的方式安装有缓冲构件(130),该缓冲构件(130)的伴随着该质量体(12)的摆动与支撑构件相抵接的第一边部(131)和第二边部(132)的位于外周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周缘被倒角。由此,在抵接(碰撞)时,能够抑制缓冲构件(130)进入支撑构件(11)的侧面与板体(120)的侧面之间的间隙(被两者夹持)。其结果,能够抑制对缓冲构件(130)的局部作用大的力,从而能够抑制缓冲构件(130)的恶化和/或损伤。

Description

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提出了如下装置,该装置具有:支撑构件,安装在旋转构件上;多个质量体,分别由支撑构件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并且多个质量体分别在周向上相邻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各质量体具有隔着支撑构件相对的圆弧状的两个板体,通过在各板体的周向的两端部安装缓冲构件,能够降低质量体彼此的碰撞冲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011013232A1
发明内容
作为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除了上述的结构以外,也考虑如下结构:多个质量体分别由支撑构件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并且在周向上相邻配置,各质量体具有隔着支撑构件相对地相互连接的两个板体,在两个板体之间安装有缓冲构件。在该结构中,存在缓冲构件与支撑构件伴随着质量体的摆动而抵接(碰撞)的情况。因此,根据缓冲构件的形状,存在在缓冲构件与支撑构件碰撞时,缓冲构件被支撑构件与质量体的板体夹持而导致缓冲构件恶化和/或损伤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的主要目的在于,抑制安装在各质量体上的缓冲构件的恶化和/或损伤。
本发明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的主要目的,采取如下手段。
本发明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具有支撑构件和多个质量体,所述支撑构件安装在旋转构件上,多个所述质量体分别由所述支撑构件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并且多个所述质量体分别在周向上相邻,其中,所述质量体具有两个板体,所述两个所述板体隔着所述支撑构件相对地相互连接,在所述两个板体之间安装有缓冲构件,所述缓冲构件具有第一抵接部,该第一抵接部伴随着所述质量体的摆动与所述支撑构件相抵接,所述缓冲构件的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位于所述两个板体的连接方向的两侧的周缘被倒角。
在本发明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在质量体的两个板体之间安装有缓冲构件,缓冲构件具有伴随着质量体的摆动与支撑构件抵接的第一抵接部,该第一抵接部的位于两个板体的连接方向的两侧的周缘被倒角。因此,在缓冲构件与支撑构件伴随着质量体的摆动而碰撞时,能够抑制缓冲构件被支撑构件(的侧面)与板体(的侧面)夹持。其结果,能够抑制对缓冲构件的局部作用大的力,从而能够抑制缓冲构件的恶化和/或损伤。在此,“两个板体的连接方向”是指与旋转构件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优选所述缓冲构件安装在所述两个板体之间,并且安装在该两个板体的周向的两端部。这样一来,能够降低周向上相邻的质量体彼此碰撞的冲击。
另外,在本发明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优选所述缓冲构件安装为在所述两个板体之间相对于该两个板体不能旋转。
在本发明的缓冲构件安装为在两个板体之间相对于两个板体不能旋转的方式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优选在所述两个板体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向该两个板体的连接方向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缓冲构件构成内周与所述突出部的外周相匹配的框体,并且安装在该突出部上。
在本发明的缓冲构件安装在突出部上的方式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优选所述突出部从所述板体的周向的端面向内侧突出,所述缓冲构件具有第二抵接部,该第二抵接部伴随着所述质量体的摆动,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质量体上所安装的缓冲构件相抵接,所述两个板体在所述突出部的周向的端面侧,在相互相对的面和所述缓冲构件的所述连接方向的两端面之间形成有空间。这样一来,在周向上相邻的质量体的缓冲构件彼此碰撞时,缓冲构件变形而能够进入空间,因此,能够抑制缓冲构件被该缓冲构件所安装的质量体(两个板体)的周向的端面和周向上相邻的质量体(两个板体)的周向的端面夹持。其结果,能够抑制对缓冲构件的局部作用大的力,从而能够抑制缓冲构件的恶化和/或损伤。在该方式的本发明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优选所述两个板体形成为,周向的端面与接触面由斜面连续,该接触面是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内周面接触的面。这样一来,在周向上相邻的质量体的缓冲构件彼此碰撞时,缓冲构件能够沿着斜面变形。另外,在该方式的本发明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优选所述缓冲构件形成为,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厚度比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厚度薄。这样一来,和第二抵接部的厚度与第一抵接部的厚度大致相同相比,能够减少用于形成缓冲构件的材料。
另外,在本发明的缓冲构件安装在突出部上的方式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所述缓冲构件也能够构成多边形的框体。
在本发明的缓冲构件安装为在两个板体之间相对于两个板体不能旋转的方式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优选所述支撑构件也能够具有小径部和大径部,所述大径部从该小径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将所述质量体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所述缓冲构件的第一抵接部具有:大径用抵接部,伴随着所述质量体的摆动,与所述大径部的周向的端面相抵接;以及小径用抵接部,伴随着所述质量体的摆动,与所述小径部的外周面相抵接。
在本发明的该缓冲构件的第一抵接部具有大径用抵接部与小径用抵接部的方式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优选所述缓冲构件形成为,所述小径用抵接部的厚度比所述大径用抵接部的厚度薄。这样一来,和小径用抵接部的厚度与大径用抵接部的厚度大致相同相比,能够减少用于形成缓冲构件的材料。
在本发明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所述质量体也能够被所述支撑构件支撑为,能够围绕振子支点摆动,并且能够围绕重心旋转。这样一来,不仅利用围绕振子支点的旋转,而且利用质量体围绕重心的旋转力矩,从而能够使传递至支撑构件的振动衰减。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利用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的振动的衰减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的起步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的概略结构的结构图。
图3是表示图2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的A-A截面的A-A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2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的B-B截面的B-B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2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的C-C截面的C-C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2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的D-D截面的D-D剖视图。
图7是表示缓冲构件130的第一边部131与支撑构件11的大径部112的周向的端面113抵接时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缓冲构件130的第一边部131与支撑构件11的大径部112的周向的端面113抵接时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缓冲构件130的第二边部132与支撑构件11的小径部110的外周面111抵接时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缓冲构件130的第二边部132与支撑构件11的小径部110的外周面111抵接时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在周向上相邻的质量体12的缓冲构件130的第三边部133彼此抵接时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在周向上相邻的质量体12的缓冲构件130的第三边部133彼此抵接时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B的概略结构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实施例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图1是表示具有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的起步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的概略结构的结构图,图3~图6是分别表示图2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的A-A截面、B-B截面、C-C截面、D-D截面的A-A剖视图、B-B剖视图、C-C剖视图、D-D剖视图。
如图所示,实施例的起步装置1安装在车辆上,将来自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内燃机)的动力传递至作为变速装置的自动变速器(AT)或无级变速器(CVT)。该起步装置1具有与发动机的曲轴连接的前盖(输入构件)3、固定在前盖3上的泵轮(输入侧流体传动构件)4、能够与泵轮4同轴旋转的涡轮(输出侧流体传动构件)5、对从涡轮5向泵轮4流动的工作油(工作流体)的液流进行整流的导轮6、固定在变速装置的输入轴IS上的减振器毂(输出构件)7、与减振器毂7连接的减振机构8、介于前盖3与减振机构8之间的单板摩擦式或多板摩擦式的锁止离合器机构9、与减振机构8连接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以及动态减振器30。
泵轮4与涡轮5相互相对,在两者之间配置有能够与泵轮4和涡轮5同轴旋转的导轮6。另外,通过单向离合器61将导轮6的旋转方向设定为一个方向。泵轮4、涡轮5和导轮6形成使工作油循环的环路(环状流路),由此,作为具有扭矩放大功能的液力变矩器发挥作用。此外,在起步装置1中,可以省略导轮6和单向离合器61,使泵轮4以及涡轮5作为液力耦合器发挥作用。
减振机构8具有能够与锁止离合器机构9的锁止活塞一体旋转的驱动构件(输入构件)80、多个第一螺旋弹簧(第一弹性体)81、经由多个第一螺旋弹簧81与驱动构件80卡合的中间构件(中间构件)82、多个第二螺旋弹簧(第二弹性体)83、经由多个第二螺旋弹簧83与中间构件82卡合并且固定在减振器毂7上的从动构件(输出构件)84。
锁止离合器机构9借助来自未图示的油压控制装置的油压进行动作,能够执行经由减振机构8将前盖(输入构件)3与减振器毂7即变速装置的输入轴IS连接的锁止动作,并且能够解除该锁止动作。当利用锁止离合器机构9执行锁止动作时,来自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的动力经由前盖3、锁止离合器机构9、驱动构件80、第一螺旋弹簧81、中间构件82、第二螺旋弹簧83、从动构件84、减振器毂7的路径传递至变速装置的输入轴IS。此时,输入至前盖3的扭矩的变动主要被减振机构8的第一螺旋弹簧81以及第二螺旋弹簧83吸收。
动态减振器30与减振机构8的从动构件84连接,并且具有作为质量体的涡轮5、介于从动构件84与涡轮5之间的多个第三弹簧(第三弹性体)32。在此,“动态减振器”是以与振动体的共振频率一致的频率(发动机转速)对振动体施加反相位的振动而吸收(衰减)振动的机构,构成为弹簧和质量体以不处于扭矩的传递路径的方式与振动体连接。另外,通过调整第三弹簧的刚性、质量体的重量,能够以所需的频率使动态减振器30发挥作用。通过使该动态减振器30与减振机构8的从动构件84连接,在锁止时,通过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与动态减振器30,能够良好地吸收(衰减)从动构件84的振动,进而吸收(衰减)减振机构8整体的振动。
如图2所示,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具有:支撑构件(凸缘)11,同轴地安装在作为减振机构8的旋转构件的从动构件84(参照图1)上;多个(在实施例中为3个)质量体12,分别被支撑构件11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并且在周向(在相对于从动构件84、支撑构件11的轴心的同心圆上)上相邻配置。在该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伴随着支撑构件11的旋转,多个质量体12相对于支撑构件11摆动,由此,对减振机构8的从动构件84施加与从动构件84的振动(共振)相反的相位的振动来吸收振动。
支撑构件11构成为环状板,该环状板通过对由例如铁等所形成的金属板实施冲压加工等而形成,该支撑构件11经由未图示的铆钉与减振机构8的从动构件84连接。因此,支撑构件11与从动构件84同轴且一体地旋转。此外,支撑构件11也可以与减振机构8的驱动构件80或中间构件82连接。
另外,支撑构件11具有:小径部110;多个(在实施例中为3个)大径部112,从小径部110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将各质量体12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从支撑构件11的轴向(贯通图2的纸面的方向)观察,各大径部112的周向的端面113形成为,向周向的外侧(质量体12的周向的端部侧)凸出的截面圆弧状的曲面。另外,在各大径部112上形成有两个引导开口部(支撑构件侧引导切口部)115a、115b,上述两个引导开口部115a、115b用于与对应的质量体12的两个引导开口部125a、125b一起引导两个引导辊127,以使该质量体12沿着预定的轨道移动。引导开口部115a与引导开口部115b分别形成为以向支撑构件11的径向外侧凸出的曲线作为轴线的左右非对称的长孔,并且引导开口部115a与引导开口部115b形成为相互镜像的形状。此外,引导开口部115a与引导开口部115b也可以形成为左右对称的长孔。引导开口部115a与引导开口部115b在每个质量体12上各设置有一个,并且相对于将质量体12的摆动中心线(振子支点(起步装置1、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的轴心)和作用点连接而成的线(参照图2的点线))对称且隔开间隔地沿着周向配置。
如图2~图6所示,各质量体12具有:作为配重的两个板体120,以在支撑构件11的轴向上相对的方式相互连接;作为连接构件的两个铆钉124,将两个板体120在周向的两端部连接;两个引导开口部(质量体侧引导切口部)125a、125b,形成在各板体120上;两个引导辊127,被引导开口部125a、125b与支撑构件11的引导开口部115a、115b引导而转动;缓冲构件130,安装在由两个板体120的突出部121j所形成的安装部121上。
各板体120由铁等形成,如图2所示,从支撑构件11的轴向观察,各板体120的形状为,弯曲成沿着支撑构件11的大径部的外周的大致圆弧状,并且相对于质量体12的摆动中心线(参照图2的点线)左右对称。并且,如图2、图6所示,在各板体120的周向的两端部的比周向的端面122稍靠内侧且支撑构件11的小径部110的外周侧(径向(与从动构件84和支撑构件1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且与上述轴心分离的方向)的外侧)形成有突出部121j,该突出部121j向两个板体120的连接方向(与作为旋转构件的从动构件84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的相对的板体120一侧)突出。如图2、图5、图6所示,突出部121j彼此抵接,在该位置,两个板体120由铆钉124连接。
各质量体12的引导开口部125a与引导开口部125b分别形成为以向支撑构件11的中心(振子支点)凸出的曲线作为轴线的左右非对称的长孔,并且引导开口部125a与引导开口部125b形成为相互镜像的形状。此外,引导开口部125a、125b也可以形成为左右对称的长孔。引导开口部125a与引导开口部125b在每个质量体12上各设置有一个,相对于质量体12的摆动中心线(参照图2的点线)对称且隔开间隔地沿着周向配置。
如图2、图4所示,各引导辊127构成为,小径辊128与大径辊129形成一体。小径辊128向大径辊129的轴向的两侧突出,并且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插入两个板体120的引导开口部125a、125b,从而被质量体12即两个板体120被支撑为能够自由转动。该小径辊128基本上沿着对应的引导开口部125a、125b的径向内侧的内周面125s转动。另外,大径辊129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配置在与各质量体12的引导开口部125a、125b对应的引导开口部115a、115b中。由此,质量体12被支撑构件11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该大径辊129基本上沿着对应的引导开口部115a、115b的径向外侧的内周面115s转动。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支撑构件11旋转时,各质量体12经由引导辊127一边被引导开口部125a、125b与引导开口部115a、155b引导一边相对于支撑构件11摆动。
在各质量体12中,如图2、图5、图6所示,在由两个板体120的突出部121j形成的各安装部121上,安装有由橡胶材料等的弹性体形成的缓冲构件130。在此,从支撑构件11的轴向观察,各缓冲构件130形成为具有第一边部131~第四边部134的梯形的框体。另外,从支撑构件11的轴向观察,各安装部121形成为与各缓冲构件130的第一边部131~第四边部134的内周面131b~134b相匹配(外周面121a~121d接触)的梯形。由此,各缓冲构件130能够不相对于安装部121(质量体12)旋转。另外,能够使各安装部121变大,即使质量体12的重量变大。
如图2所示,在各缓冲构件130安装在各安装部121上时,第一边部131以与支撑构件11中的对应的大径部112的周向的端面113在周向上大致相对的方式延伸。另外,第二边部132与第一边部131成钝角地与第一边部131连续,并以在径向上与支撑构件11的小径部110的外周面111大致相对的方式延伸。而且,第三边部133与第二边部132成直角地与第二边部132连续,并以在周向上与安装在相邻的质量体12上的缓冲构件130相对的方式(与质量体12(各板体120)的周向的端面122大致平行)延伸。第四边部134以与第三边部133成大致直角且与第一边部131成锐角的方式与两者连续,并且以与第二边部132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因此,第一边部131的外周面131a(参照图6)伴随着质量体12的摆动,与支撑构件11的大径部112的周向的端面113相抵接(碰撞)。另外,第二边部132的外周面132a(参照图5)伴随着质量体12的摆动,与支撑构件11的小径部110的外周面111相抵接(碰撞)。而且,第三边部133的外周面133a(图6参照)伴随着质量体12的摆动,与安装在周向上相邻的质量体12上的缓冲构件130的第三边部133的外周面133a相抵接(碰撞)。此外,第四边部134伴随着质量体12的摆动不与支撑构件11或其它的缓冲构件130相抵接。
如图5、图6所示,各缓冲构件130的第一边部131~第四边部134的外周面131a~134a以及内周面131b~134b中的宽度方向(两个板体120的连接方向(与作为旋转构件的从动构件84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图5中的左右方向、图6中的上下方向)的两侧的周缘被倒角。另外,各缓冲构件130形成为,第一边部131的厚度D1、第二边部132的厚度D2、第三边部133的厚度D3、第四边部134的厚度D4之间的关系为“D1>D2>D3>D4”(参照图2)。
从支撑构件11的轴向观察,第一边部131的外周面131a以及内周面131b、安装部121的外周面121a(与第一边部131的内周面131b接触的面)形成为,长边方向的中央部相对于两端部向质量体12的周向外侧凸出的截面圆弧状的曲面。具体而言,上述第一边部131的外周面131a以及内周面131b、安装部121的外周面121a形成为,曲率半径与支撑构件11的大径部112的周向的端面113的曲率半径相同的曲面。从支撑构件11的轴向观察,第二边部132~第四边部134的外周面132a~134a以及内周面132b~134b、安装部122的外周面121b~121d(与第二边部132~第四边部134的内周面132b~134b接触的面)形成为截面直线状(平坦面)。
如上所述,各质量体12的各安装部121设置在比各板体120的周向的端面122稍靠内侧(图6中的左侧)的位置,各缓冲构件130安装在各安装部121。并且,各板体120的周向的端面122与安装部121的外周面121c由斜面123连续。因此,在各质量体12中,在比安装部121靠周向的端面122侧,在两个板体120的斜面123与缓冲构件130的第三边部133的两侧面(两个板体120的连接方向的两端面)之间形成有空间。
接着,说明这样构成的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的动作。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当支撑构件11旋转时,伴随着该旋转,多个质量体12经由引导辊127一边被引导开口部125a、125b和引导开口部115a、155b引导一边相对于支撑构件11向同一方向摆动。由此,对从动构件84施加与该从动构件84的振动相反的相位的振动,从而能够吸收(衰减)振动。
在此,在实施例中,如上所述,一个质量体12的引导开口部125a与引导开口部125b分别形成为以向支撑构件11的中心凸出的曲线作为轴线的左右非对称(或左右对称)的长孔,并且,相对于质量体12的摆动中心线相互对称地配置。另外,支撑构件11的与一个质量体12对应的引导开口部115a与引导开口部115b分别形成为以向支撑构件11的径向外侧凸出的曲线作为轴线的左右非对称(或左右对称)的长孔,并且,相对于质量体12的摆动中心线相互对称地配置。因此,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伴随着支撑构件11的旋转,能够使各质量体12围绕振子支点转动,并且伴随着摆动至摆动范围内的一侧,能够围绕质量体12的重心旋转。这样,通过支撑构件11将质量体12支撑为,能够围绕振子支点转动,并且能够围绕重心旋转,由此,不仅利用围绕振子支点的摆动,而且利用质量体12围绕重心的旋转力矩,从而能够使传递至支撑构件11的振动衰减。
但是,在各质量体12摆动时,会如图7、图8所示,产生缓冲构件130的第一边部131的外周面131a与支撑构件11的大径部112的周向的端面113抵接(碰撞)的第一类型碰撞,或者如图9、图10所示,产生缓冲构件130的第二边部132的外周面132a与支撑构件11的小径部110的外周面111相抵接(碰撞)的第二类型碰撞,或者如图11、图12所示,产生缓冲构件130的第三边部133的外周面133a和安装在周向上相邻的质量体12上的缓冲构件130的第三边部133的外周面133a相抵接(碰撞)的第三类型碰撞。此外,一般而言,第一类型碰撞伴随着各质量体12随着支撑构件11的旋转而围绕振子支点转动产生,第二类型碰撞伴随着各质量体12随着支撑构件11的旋转而围绕振子支点转动和围绕重心旋转产生,第三类型碰撞在支撑构件11停止旋转时,振子支点的斜上侧的质量体12因重力向下侧移动而产生。因此,就在碰撞时作用于缓冲构件130的力而言,第一类型碰撞最大,第二类型碰撞、第三类型碰撞依次变小。
在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缓冲构件130的外周面131a~134a以及内周面131b~134b中的宽度方向(两个板体120的连接方向)的两侧的周缘的整周被倒角。由此,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周缘未被倒角(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周缘形成为大致直角)相比,在发生第一类型碰撞(参照图7、图8)时,能够抑制缓冲构件130进入质量体12的板体120的侧面与支撑构件11的大径部112的侧面之间的间隙而被两者夹持,并且在发生第二类型碰撞(参照图9、图10)时,能够抑制缓冲构件130进入质量体12的板体120的侧面与支撑构件11的小径部110的侧面之间的间隙而被两者夹持。其结果,能够抑制对缓冲构件130的局部作用大的力,从而能够抑制缓冲构件130的恶化和/或损伤。
另外,在实施例中,缓冲构件130的第一边部131的外周面131a形成为,曲率半径与支撑构件11的大径部112的端面113的曲率半径相同。由此,在发生第一类型碰撞(参照图7、图8)时能够使缓冲构件130的第一边部131与大径部112的端面113的接触面积变大。其结果,能够降低(更加良好地吸收)第一类型碰撞的冲击,并且能够减轻作用于缓冲构件130的第一边部131的负载,从而能够实现缓冲构件130的耐久性的提高。而且,在实施例中,第一边部131的外周面131a与安装部121的外周面121a(与第一边部131的内周面131b接触的面)形成为相同的曲率半径的曲面。由此,既能够确保第一边部131的厚度D1,又能够使安装部121变大,从而能够使质量体12的重量变大。
而且,在实施例中,缓冲构件130的第二边部132的外周面132a形成为截面直线状(平坦面)。由此,能够抑制在发生第二类型碰撞(参照图9、图10)时,缓冲构件130的第二边部132与小径部110的外周面111的接触面积变小。其结果,能够降低(更加良好地吸收)第二类型碰撞的冲击,并且能够减轻作用于缓冲构件130的第二边部132的负载,从而能够实现缓冲构件130的耐久性的提高。
此外,在实施例中,各板体120的周向的端面122和比端面122更靠中心侧设置的安装部121的外周面121c由斜面123连续,由此,在各质量体12中,在比安装部121更靠周向的端面122侧,在两个板体120的斜面123与缓冲构件130的第三边部133的两侧面(两个板体120的连接方向的两端面)之间形成有空间。由此,在发生第三类型碰撞(参照图11、图12)时,第三边部133沿着斜面123变形而进入该空间,由此能够抑制缓冲构件130被该缓冲构件130所安装的质量体(两个板体120)的周向的端面122和周向上相邻的质量体12(各板体120)的周向的端面122夹持。其结果,能够抑制对缓冲构件130的局部作用大的力,从而能够抑制缓冲构件130的恶化和/或损伤。另外,第三边部133的外周面133a形成为,以截面直线状(平坦面)与质量体12(各板体120)的周向的端面122大致平行地延伸。由此,在发生第三类型碰撞时,能够使缓冲构件130的第三边部133彼此的接触面积变大。其结果,能够降低(更加良好地吸收)第三类型碰撞的冲击,并且能够减轻作用于缓冲构件130的第三边部133的负载,从而能够实现缓冲构件130的耐久性的提高。
另外,在实施例中,缓冲构件130形成为,第一边部131的厚度D1、第二边部132的厚度D2、第三边部133的厚度D3、第四边部134的厚度D4之间的关系为“D1>D2>D3>D4”。如上所述,就在碰撞时作用于缓冲构件130的力而言,按照第一类型碰撞、第二类型碰撞、第三类型碰撞的顺序逐渐变小,第四边部134不与支撑构件11或其它缓冲构件130碰撞。因此,通过按照上述的趋势调节第一边部131~第四边部134的厚度,能够充分地降低(吸收)因各种类型的碰撞作用于缓冲构件130的力,并且能够减少用于形成缓冲构件130的材料。此外,如实施例所示,在缓冲构件130以相对于安装部121(质量体12)不能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大致决定缓冲构件130的各部分分别与哪个部分抵接)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与此相对,在缓冲构件130以能够相对于安装部121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安装部121上(例如,安装部形成为圆形且缓冲构件形成为环状等)情况下,即在未决定缓冲构件的各部分分别与哪个部分抵接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缓冲构件的耐久性,需要将整周的厚度形成为,与缓冲构件130的第一边部131的厚度D1相同的程度。
在上面说明的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缓冲构件130以相对于板体120不能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质量体12的两个板体120之间的周向的两端部。并且,该缓冲构件130具有伴随着质量体12的摆动与支撑构件11相抵接的第一边部131和第二边部132,第一边部131的外周面131a和第二边部132的外周面132a的位于宽度方向(两个板体120的连接方向)的两侧的周缘被倒角。由此,在随着质量体12的摆动,缓冲构件130的第一边部131的外周面131a或第二边部132的外周面132a与支撑构件11抵接(碰撞)时,能够抑制缓冲构件130进入支撑构件11的侧面与板体120的侧面之间的间隙(被两者夹持)。其结果,能够抑制对缓冲构件130的局部作用大的力,从而能够抑制缓冲构件130的恶化和/或损伤。
另外,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各板体120的周向的端面122和比端面122更靠中心侧设置的安装部121的外周面121c由斜面123连续,由此,在各质量体12中,在比安装部121更靠周向的端面122侧,在两个板体120的斜面123与缓冲构件130的第三边部133的两侧面(两个板体120的连接方向的两端面)之间形成有空间。由此,在伴随着质量体12的摆动,周向上相邻的质量体12的缓冲构件130彼此抵接(碰撞)时,第三边部133沿着斜面123变形而进入该空间,能够抑制缓冲构件130被该缓冲构件130所安装的质量体(两个板体120)的周向的端面122和周向上相邻的质量体12(各板体120)的周向的端面122夹持。其结果,能够抑制对缓冲构件130的局部作用大的力,从而能够抑制缓冲构件130的恶化和/或损伤。
而且,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缓冲构件130形成为,第一边部131的厚度D1、第二边部132的厚度D2、第三边部133的厚度D3、第四边部134的厚度D4之间的关系为“D1>D2>D3>D4”。由此,能够充分地降低(吸收)作用于缓冲构件130的力,并且能够减少用于形成缓冲构件130的材料。
此外,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缓冲构件130具有伴随着质量体12的摆动与支撑构件11的大径部112的周向的端面113相抵接的第一边部131,支撑构件11的大径部112的端面113与缓冲构件130的第一边部131的外周面131a形成为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由此,能够使缓冲构件130的第一边部131伴随着质量体12的摆动与支撑构件11的大径部112抵接(碰撞)时的两者的接触面积变大。其结果,能够降低(更加良好地吸收)抵接(碰撞)的冲击,并且能够减轻抵接时作用于缓冲构件130的第一边部131的负载,从而能够实现缓冲构件130的耐久性的提高。
另外,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在由两个板体120的突出部121j所形成的安装部121上安装有缓冲构件130,缓冲构件130构成为第一边部131~第四边部134的内周面131b~134b分别与突出部121j的外周面121a~121d相匹配的框体,第一边部131的外周面131a与安装部121的外周面121a(与第一边部131的内周面131b接触的面)形成为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由此,既能够确保第一边部131的厚度D1,又能够使安装部121变大。
另外,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各质量体12被支撑构件11支撑为,能够围绕振子支点转动,并且能够围绕重心旋转。由此,不仅利用围绕振子支点的摆动,而且利用质量体12围绕重心的旋转力矩,从而能够使传递至支撑构件11的振动衰减。
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缓冲构件130构成为框体,外周面131a~134a以及内周面131b~134b的位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周缘的整周被倒角,但内周面131b~134b的位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周缘的整周也可以不被倒角,第三边部133的外周面133a、第四边部134的外周面134a的位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周缘也可以不被倒角。
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各板体120的周向的端面122与比端面122更靠中心侧设置的安装部121的外周面121c由斜面123连续,由此,在各质量体12中,在比安装部121更靠周向的端面122侧,在两个板体120的斜面123与缓冲构件130的第三边部133的两侧面(两个板体120的连接方向的两端面)之间形成有空间,但也可以如图13的变形例所示,在比各板体120的内侧面(另一板体120侧)的安装部121更靠端面122侧形成有凹部123B,由此,在各质量体12中,在比安装部121更靠周向的端面122侧,在两个板体120的内侧面与缓冲构件130的第三边部133的两侧面之间形成有空间。
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在各质量体12中,在比安装部121更靠周向的端面122侧,在两个板体120的斜面123与缓冲构件130的第三边部133的两侧面之间形成有空间,但可以在各板体120的内侧面(另一板体120侧)与缓冲构件130的第三边部133的两侧面(两个板体120的连接方向的两端面)之间不形成空间。
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缓冲构件130形成为,第三边部133的厚度D3比第一边部131的厚度D1、第二边部132的厚度D2薄,但也可以形成为,第三边部133的厚度D3与第一边部131的厚度D1和第二边部132的厚度D2大致相同。
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缓冲构件130形成为,第二边部132的厚度D2比第一边部131的厚度D1薄,但也可以形成为,第二边部132的厚度D2与第一边部131的厚度D1大致相同。
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支撑构件11的大径部112的周向的端面113与缓冲构件130的第一边部131的外周面131a形成为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但也可以形成为不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
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缓冲构件130的第一边部131的外周面131a与质量体12的安装部121的外周面121a(与第一边部131的内周面131b接触的面)形成为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但也可以形成为不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例如,在支撑构件11的轴向观察截面为圆形状的安装部上安装有缓冲构件,该缓冲构件形成有与该安装部的外周相匹配的贯通孔。
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缓冲构件130的第二边部132的外周面132a形成为平坦面,但也可以形成为平坦面以外的形状,例如长边方向的中央部比两端部向径向外侧凸出的截面圆弧状等。
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缓冲构件130形成为,第二边部132与第三边部133之间的角度为直角,但也可以形成为锐角或钝角。
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缓冲构件130安装在在两个板体120之间且安装在两个板体120的周向的两端部,但在周向上相邻的质量体12彼此不抵接(碰撞)的结构等情况下,也可以安装在两个板体120的周向的两端部以外且与支撑构件11相抵接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与实施例相同,缓冲构件130的伴随着质量体12的摆动与支撑构件11抵接的第一、第二边部131、132的外周面131a、132a的位于宽度方向(两个板体120的连接方向)的两侧的周缘被倒角,由此,在随着质量体12的摆动,缓冲构件130的第一、第二边部131、132的外周面131a、132a与支撑构件11抵接(碰撞)时,能够抑制缓冲构件130进入支撑构件11的侧面与板体120的侧面之间的间隙(被两者夹持)。
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缓冲构件130以不能相对于质量体12(两个板体120)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质量体12(两个板体120)上,但也可以以相对于质量体12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质量体12上。此外,在该情况下,由于缓冲构件130中的伴随着质量体12的摆动与支撑构件11相抵接的部分未被确定,所以至少外周面的位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周缘的整周被倒角。
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各质量体12被支撑构件11支撑为,能够围绕振子支点转动,并且能够围绕重心旋转,但也可以被支撑构件11支撑为,能够围绕振子支点转动但不能围绕重心旋转。
在实施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10中,用于安装缓冲构件130的安装部121构成为,突出部121j分别从各板体120突出,但也可以构成为,突出部只从一个板体120突出而与另一个板体120相抵接(或不抵接)。
对实施例的主要构件与发明内容部分记载的发明的主要构件的对应关系进行说明。在实施例中,支撑构件11相当于“支撑构件”,多个质量体12相当于“多个质量体”,缓冲构件130相当于“缓冲构件”。
此外,实施例的主要构件与发明内容部分记载的发明的主要构件的对应关系只是具体说明用于实施发明内容部分记载的发明的方式的一个例子,因此不限定发明内容部分记载的发明的构件。即,发明内容部分记载的发明应基于其记载的内容进行解释,实施例只不过是发明内容部分记载的发明的一个具体例子。
以上,利用实施例说明了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实施。
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具有:支撑构件,同轴地安装在旋转构件上;多个质量体,分别被所述支撑构件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并且在周向上相邻地配置,所述支撑构件具有:小径部;以及多个大径部,从该小径部向径向外侧突出。所述质量体具有以隔着所述支撑构件相对的方式连接的两个板体,并且被所述支撑构件的大径部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在所述两个板体之间,在周向的两端部安装有不能相对于两个板体旋转的缓冲构件,所述缓冲构件具有第一抵接部,该第一抵接部伴随着所述质量体的摆动与所述大径部的周向的端面相抵接,所述大径部的周向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所述大径部的抵接面形成为,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
在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在质量体的两个板体之间,在周向的两端部(支撑构件的小径部的外周侧(径向外侧))安装有不能相对于两个板体旋转的缓冲构件,缓冲构件具有第一抵接部,该第一抵接部伴随着质量体的摆动与支撑构件的大径部的周向的端面相抵接,大径部的周向的端面与第一抵接部的大径部的抵接面形成为,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由此,能够使缓冲构件的第一抵接部伴随着质量体的摆动与支撑构件的大径部的周向的端面相抵接(碰撞)时的两者的接触面积变大。其结果,能够降低因抵接(碰撞)所带来的冲击。另外,能够降低抵接时作用于缓冲构件的负载,从而能够实现缓冲构件的耐久性的提高。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所述大径部的周向的端面能够也能够形成为,向周向外侧凸出的曲面。
另外,在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在所述两个板体中的至少一个板体上形成有向该两个板体的连接方向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缓冲构件也能够构成为内周与所述突出部的外周相匹配的框体,并且安装在该突出部上。在该方式的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大径部的抵接面和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内周面的接触面能够形成为,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这样一来,既能够确保第一抵接部的厚度,又能够使突出部变大。另外,在该方式的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所述缓冲构件也能够构成为多边形的框体。
而且,在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所述缓冲构件具有伴随着所述质量体的摆动与所述小径部的外周面相抵接的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小径部的抵接面也能够形成为平坦面。
在本发明的缓冲构件具有第二抵接部的方式的变形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所述缓冲构件也能够形成为,具有伴随着所述质量体的摆动与安装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质量体上的缓冲构件相抵接的第三抵接部,并且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三抵接部之间的角度为直角。在该方式的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所述缓冲构件也能够形成为,所述第三抵接部的厚度比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厚度以及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厚度薄。这样一来,和第三抵接部的厚度与第一抵接部的厚度和/或第二抵接部的厚度大致相同相比,能够减少用于形成缓冲构件的材料。
另外,在本发明的缓冲构件具有第二抵接部的方式的变形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所述缓冲构件也能够形成为,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厚度比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厚度薄。这样一来,和第二抵接部的厚度与第一抵接部的厚度大致相同相比,能够减少用于形成缓冲构件的材料。
在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中,所述质量体也能够被所述支撑构件支撑为,能够围绕振子支点摆动,并且能够围绕重心旋转。这样一来,不仅利用围绕振子支点的旋转,而且利用质量体围绕重心的旋转力矩,从而能够使传递至支撑构件的振动衰减。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利用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的振动的衰减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在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的制造产业中应用。

Claims (11)

1.一种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具有支撑构件和多个质量体,所述支撑构件安装在旋转构件上,多个所述质量体分别由所述支撑构件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并且多个所述质量体分别在周向上相邻,其中,
所述质量体具有两个板体,所述两个所述板体隔着所述支撑构件相对地相互连接,
在所述两个板体之间安装有缓冲构件,
所述缓冲构件具有第一抵接部,该第一抵接部伴随着所述质量体的摆动与所述支撑构件相抵接,
所述缓冲构件的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位于所述两个板体的连接方向的两侧的周缘被倒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其中,
所述缓冲构件安装在所述两个板体之间,并且安装在该两个板体的周向的两端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其中,
所述缓冲构件安装为在所述两个板体之间相对于该两个板体不能旋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其中,
在所述两个板体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向该两个板体的连接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缓冲构件构成内周与所述突出部的外周相匹配的框体,并且安装在该突出部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其中,
所述突出部从所述板体的周向的端面向内侧突出,
所述缓冲构件具有第二抵接部,该第二抵接部伴随着所述质量体的摆动,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质量体上所安装的缓冲构件相抵接,
所述两个板体在所述突出部的周向的端面侧,在相互相对的面和所述缓冲构件的所述连接方向的两端面之间形成有空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其中,
所述两个板体形成为,周向的端面和接触面由斜面连续,该接触面是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内周面接触的面。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其中,
所述缓冲构件形成为,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厚度比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厚度薄。
8.如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其中,
所述缓冲构件构成多边形的框体。
9.如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构件具有小径部和大径部,所述大径部从该小径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将所述质量体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
所述缓冲构件的第一抵接部具有:
大径用抵接部,伴随着所述质量体的摆动,与所述大径部的周向的端面相抵接;以及
小径用抵接部,伴随着所述质量体的摆动,与所述小径部的外周面相抵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其中,
所述缓冲构件形成为,所述小径用抵接部的厚度比所述大径用抵接部的厚度薄。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其中,
所述质量体被所述支撑构件支撑为,能够围绕振子支点摆动,并且能够围绕重心旋转。
CN201480039437.4A 2013-08-09 2014-08-06 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783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6093A JP2015034602A (ja) 2013-08-09 2013-08-09 遠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JP2013-166092 2013-08-09
JP2013166092 2013-08-09
JP2013-166093 2013-08-09
JP2014159510A JP6248856B2 (ja) 2013-08-09 2014-08-05 遠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JP2014-159510 2014-08-05
PCT/JP2014/070731 WO2015020086A1 (ja) 2013-08-09 2014-08-06 遠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8335A true CN105378335A (zh) 2016-03-02
CN105378335B CN105378335B (zh) 2017-02-01

Family

ID=52461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943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78335B (zh) 2013-08-09 2014-08-06 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72728B2 (zh)
CN (1) CN105378335B (zh)
DE (1) DE112014002737B4 (zh)
WO (1) WO201502008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19458A (zh) * 2016-11-03 2018-05-11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离心力摆和具有离心力摆的变扭器
CN110869639A (zh) * 2017-07-05 2020-03-06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用于缓冲减振器的轨道板、缓冲减振器和用于提供缓冲减振器的方法
CN110905968A (zh) * 2018-09-14 2020-03-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扭转振动降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34589B2 (ja) 2015-09-11 2019-06-26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トルク変動抑制装置、トルクコンバータ、及び動力伝達装置
US10415563B2 (en) * 2016-05-17 2019-09-17 Caterpillar Inc. Pumping system, vibration limiting device, and method
JP6774352B2 (ja) 2017-02-17 2020-10-21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トルク変動抑制装置、トルクコンバータ、及び動力伝達装置
JP2019100522A (ja) * 2017-12-07 2019-06-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US11396923B2 (en) * 2020-09-15 2022-07-2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Centrifugal pendulum absorber with radial travel stop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6290A (zh) * 2006-06-10 2007-12-12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离心力摆动装置
DE102009053482A1 (de) * 2008-12-11 2010-09-02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Fliehkraftpendel
WO2011110168A1 (de) * 2010-03-11 2011-09-1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Fliehkraftpendeleinrichtung
CN102439329A (zh) * 2009-03-16 2012-05-02 舍弗勒技术两合公司 离心力摆
WO2012083920A1 (de) * 2010-12-23 2012-06-2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einrichtung
CN102762887A (zh) * 2009-12-21 2012-10-31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离心力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28086A2 (en) * 2000-02-28 2001-08-29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for vehicles
DE10059101B4 (de) 2000-11-28 2012-12-20 Zf Friedrichshafen Ag Antriebssystem
DE102004011830B4 (de) * 2003-03-14 2015-09-0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DE112010003832A5 (de) 2009-09-28 2012-07-1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Hydrodynamischer drehmomentwandler mit schwingungstilger und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DE112011100857B4 (de) * 2010-03-11 2018-12-1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einrichtung
CN103443502B (zh) * 2010-12-23 2016-03-02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离心力摆装置
US9709126B2 (en) * 2012-07-06 2017-07-1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WO2014012546A1 (de) * 2012-07-18 2014-01-2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
US9709127B2 (en) * 2012-08-02 2017-07-18 Aisin Aw Co., Ltd. Starting device
DE102012223563A1 (de) * 2012-12-18 2014-06-1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Fliehkraftpendel
WO2015020102A1 (ja) * 2013-08-09 2015-02-1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遠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DE112015002078A5 (de) * 2014-04-30 2017-03-0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6290A (zh) * 2006-06-10 2007-12-12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离心力摆动装置
DE102009053482A1 (de) * 2008-12-11 2010-09-02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Fliehkraftpendel
CN102439329A (zh) * 2009-03-16 2012-05-02 舍弗勒技术两合公司 离心力摆
CN102762887A (zh) * 2009-12-21 2012-10-31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离心力摆装置
WO2011110168A1 (de) * 2010-03-11 2011-09-1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Fliehkraftpendeleinrichtung
JP2013522549A (ja) * 2010-03-11 2013-06-13 シェフラ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ウント コンパニー コマンディートゲゼルシャフト 遠心振り子装置
WO2012083920A1 (de) * 2010-12-23 2012-06-2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einrichtung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19458A (zh) * 2016-11-03 2018-05-11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离心力摆和具有离心力摆的变扭器
CN110869639A (zh) * 2017-07-05 2020-03-06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用于缓冲减振器的轨道板、缓冲减振器和用于提供缓冲减振器的方法
CN110905968A (zh) * 2018-09-14 2020-03-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扭转振动降低装置
CN110905968B (zh) * 2018-09-14 2021-11-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扭转振动降低装置
US11162558B2 (en) 2018-09-14 2021-11-0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8335B (zh) 2017-02-01
US20160160959A1 (en) 2016-06-09
DE112014002737T5 (de) 2016-03-03
DE112014002737B4 (de) 2021-02-04
WO2015020086A1 (ja) 2015-02-12
US10072728B2 (en) 2018-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78335A (zh) 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CN105378333A (zh) 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JP6248856B2 (ja) 遠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JP5664804B2 (ja)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US10677313B2 (en) Damper device
JP5418531B2 (ja) ダンパ装置
JP5418519B2 (ja) ダンパ装置
KR101445587B1 (ko) 토크 컨버터용 록업 장치
WO2012090945A1 (ja) 遠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KR102005167B1 (ko) 댐퍼 장치
JP6252686B2 (ja) ダンパ装置
JP6090466B2 (ja) ダンパ装置および発進装置
CN104822966A (zh) 离心振子式吸振装置及其次数设定方法
WO2015151654A1 (ja) 遠心振子式吸振装置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JP2012184840A (ja) ダンパ装置
JP2012167754A (ja) ダンパ装置
WO2014103661A1 (ja) 遠心振子式吸振装置およびその次数設定方法
JP4930867B1 (ja)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用ロックアップ装置
JP5387562B2 (ja) 遠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JP6906742B2 (ja) ダンパ装置
KR101994575B1 (ko) 댐퍼 장치
JP2015034602A (ja) 遠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JP5573670B2 (ja) 遠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JP5545207B2 (ja) 遠心振子式吸振装置
KR101894520B1 (ko) 차량용 토크 컨버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01

Termination date: 202008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