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8164A - 变形机 - Google Patents

变形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8164A
CN105378164A CN201480032907.4A CN201480032907A CN105378164A CN 105378164 A CN105378164 A CN 105378164A CN 201480032907 A CN201480032907 A CN 201480032907A CN 105378164 A CN105378164 A CN 1053781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lf portion
machine
machine half
texturing machines
machining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29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78164B (zh
Inventor
M·费希尔
T·维卡拉
C·瓦克尔
J·希佩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erlikon Textile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Oerlikon Textile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erlikon Textile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Oerlikon Textile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53781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81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781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81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1/00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 D02G1/02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 D02G1/0206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by false-twisting
    • D02G1/0266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by false-twisting false-twisting machin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形机,该变形机包括多个加工点,所述多个加工点在布置成镜像对称的两个机器半部中沿着对置的纵向机器侧分布。每个机器半部包括用于容纳多个卷绕组件的卷绕架、用于容纳多个变形组件的作业机架和用于容纳多个给料卷装的粗纱架,至少一个操作员路径与所述机器半部的所述变形组件相关。根据本发明,为了能够尽可能快地操作两个机器半部的变形组件,用于容纳所述变形组件的作业机架被布置成以距镜像对称面一定距离而彼此对置,在所述作业机架之间形成所述操作者路径。

Description

变形机
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形机,其包含多个加工位。
在合成纱线的生产中,利用熔融纺丝工艺生产纱线,尤其在纺织应用中通过下游工序卷曲。该工序在工业上以术语称为变形,其中合成纱线同时在变形工艺中被定向。此类变形工艺是借助于具有多个加工位的变形机实现的。在每个加工位通过变形组件处理至少一根纱线。这里纱线在变形区充分定向且变形,并且在变形之后卷绕形成卷装。工艺组件,例如:变形组件、输送单元、加热装置、冷却装置、卷绕组件,分布在各加工位间并且被布置在多部分机器框架中,从而在加工位中形成预定走纱。EP0641877A1中公开了此类变形机。
在已知变形机中,多个加工位分布于两个机器半部内。所述机器半部布置为镜像对称并且在一个对称平面内彼此对置。每个机器半部均具有多个机架部件,以容纳工艺组件。因此,每个半部设置有一个作业机架,以容纳变形组件,并且每个机器半部设置有一个卷绕架以容纳卷绕组件。此外,在两个机器半部的纵向机器侧布置有粗纱架,该粗纱架用于保持多个给料卷装,以提供纱线。用于操作变形组件特别是用于在加工位中第一次上引纱线的操作员过道被分配给每个机器半部内的作业机架。此外,为卷绕架分配落纱通道以便能从卷绕组件接收卷绕成的满管并将其运走。这里,落纱通道被构造成在对称平面内位于两个机器半部的相互对置的粗纱架之间。
在已知变形机中可以实现的是:可以从一个落纱通道执行在两个机器半部处将卷绕成的满管送走。这里装填筒子架所需的维护工作在外部纵向机器侧处进行。因为运走满管以及输送新给料卷装的工作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操作员来完成,必然要覆盖另外的距离。
在搜索经济且紧凑的机器布置时,也可发现变形机的其它构思。例如,DE3931878A1公开了一种其中落纱通道形成于两个卷绕架之间的变形机。落纱机通过横向支架相互连接,该横向支架实质上用于容纳工艺组件。在一定程度上,使用附加的攀爬工具,落纱通道可用于操作工艺组件。为此,一个通用的落纱通道既可以用来运走满管,也可进行工艺操作,沿着一个纵向机器侧的多个加工位通常导致障碍和碰撞。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一般类型的变形机,其中以尽可能高效的方式来进行机器的操作和机器的卷装运送。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为在两个机器半部内尽可能紧凑地实现工艺组件的布置。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被实现为:机器半部的作业机架彼此对置地布置,以便从镜像对称平面间隔开,并且在它们之间形成操作员过道。
本发明的有利改进点通过从属权利要求的特征及特征组合来限定。
本发明的特点在于:用于启动工艺以及在两个机器半部的加工位发生断纱的情况下的所有操作程序都能够从一个操作员过道进行。除了变形组件之外,工艺所需的工艺组件因此有利地分配至操作员过道。两个机器半部的所有工艺组件(这些组件对于变形工艺特别重要)因此能够便于操作员直接操作。
本发明的改进在于:用来容纳卷绕组件的卷绕架布置在作业机架的背离操作员过道的那一侧,并且位于两个纵向机器侧的卷绕架分配有落纱通道,用于运走卷装。这样,主机的操作和卷装的运送可相互独立地进行,而互不干扰。
根据该前提和可利用空间,变形机的改进在于:在布置于两个机器半部的卷绕架上方的平台上构造有两个机器半部的作业机架,并且位于两个纵向机器侧的卷绕架被分配有落纱通道。这样,可以实现较窄的主机横截面。
不管作业机架和卷绕架是彼此并排布置还是以上下叠置的多层方式布置,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粗纱架可以被布置为沿着落纱通道从卷绕架间隔开。这样,运走卷装和输送给料卷装可以通过位于两个纵向机器侧的落纱通道实现。
为了实现低构造(其有利于工艺组件的操作),本发明的改进在于:对于每个机器半部,在变形组件的上有布置有多个加热装置用于加热纱线,并且有利地,在各个机器半部中的加热装置被布置为在纵向机器方向上以及一起在平面中具有倾角。由于加热装置彼此并排布置且有倾角,在具有低的构造高度的紧凑布置的情况下,可实现用于纱线的温度控制的相对长的加热路径。此外,加热装置在布置中可以被保持为它们并排且紧密地间隔开,以最小化热损失。
为了将机器半部中的加工位的工艺组件的布置设计为镜像对称,本发明的改进在于:有利地,将在机器半部内彼此对置的加热装置布置为相互镜像对称。
如果在加工位内的设置镜像对称,在机器半部内彼此对置的加热装置还可以被布置为相互平行。这样,相同的加热装置可以有利地用于两个机器半部内。
根据配置和平面(其中保持有倾斜的加热元件)的倾斜,在作业机架和与其相接的横向支架二者上可以进行集成。
为了在加工位实现尽可能小的纱线摩擦,尤其在加工位的变形区,根据本发明的一项改进提供了:至少一个机器半部的加热装置在出口侧分配有多个冷却装置,其中,在各种情况下位于布置面中的冷却装置和加热装置在每个加工位形成笔直的纱线运行。
对于需要后处理的纱线材料发生变形的情况,本发明的改进在于:对于每个机器半部,用于加热纱线的多个后加热装置布置在变形组件的下游,并且特别适合地,在各个机器半部中的后加热装置被布置为在纵向机器方向上以及一起在平面内具有倾角。为此,该加热装置的布置的优点可同样用于后加热装置的布置中。此外,通过选择后加热装置的尺寸和倾角方向,卷绕组件的位置可以适应于在变形区内运行的纱线。
机器半部的后加热装置优选地被保持在作业机架的下部区域中。这样,可以有利地从操作员过道进行将纱线穿入后加热装置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改进,设置在加工位中的输送单元同样有利地被分配给变形组件,使得输送单元能够从操作员过道进行操作。这里,单个的从动导丝辊或具有压辊的其它轴系均可用作输送单元。
本发明的特征是:与变形工艺相关的所有工艺组件被有利地布置为围绕操作员过道而集中,且对于两个机器半部而言能够在中央操作。无论在工艺启动时首次上引还是断纱后的上引,均可由单个操作员简便且快速地进行。
根据本发明,变形机在卷绕组件的各个自动化程度上基本是独立的。这样,根据本发明的变形机可以配备有卷绕组件,其中卷装可自动或手动地更换。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一些变形机的优选实施例参照下列附图进行详述。
其中包括:
图1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变形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侧视图的细节;
图3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图的细节;
图4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变形机的其它示例性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侧视图的细节;
图6示意性地示出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图的细节。
根据本发明的变形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用于使多重纱线变形,图1至图3示出了各个视图。图1以横截面图示出了示例性实施例,图2和图3分别为侧视图和平面图的细节。这里的图例均无明确要求,以下描述适用于所有图例。
变形机的示例性实施例具有多个加工位,这些加工位在各种情况下在两个机器半部1.1和1.2中被并排布置以形成多个。这样,在机器半部1.1和1.2中,例如每个机器半部具有超过100个可以并排布置的加工位。
机器半部1.1和1.2相对于镜像对称平面23以及在机架和工艺组件的构造和布置方面被实施为彼此对置地定位,以便呈镜像对称。
从图1的图示可知,机器半部1.1和1.2均由一个作业机架2.1或2.2,一个卷绕架3.1或3.2,以及一个粗砂架5.1或5.2构成。
在各种情况下,两个机器半部的作业机架2.1和2.2被布置为相互对置并且从镜像对称面23间隔开,并且形成操作员过道6。两个机器半部的加工位在操作员过道6内彼此对置。这样,在图1中,机器半部1.1的加工位由附图标记24.1标示,并且机器半部1.2的加工位由附图标记24.2标示。
彼此对置的作业机架2.1和2.2通过横向支架4互连,该横向支架4在操作员过道6上方延伸。分配给加工位24.1的多个工艺组件被保持在作业机架2.1和横向支架4上。加工位24.2的工艺组件被布置在对置的作业机架2.2上。
由于加工位24.1和24.2具有相同结构而区别仅在于工艺组件的镜像对称布置,以下将结合图1的图示借助于在加工位24.1中运行的纱线来更详细地描述工艺组件。
在加工位24.1中,纱线18.1最初由第一输送单元8.1从给料卷装16.1牵出。给料卷装16.1被保持在粗纱架5.1中。输送单元8.1在横向支架4上布置在操作员过道6上方。
与布置在下游的第二输送单元25.1一起,第一输送单元8.1形成所谓的变形区,纱线18.1在该变形区中被定向且变形。为此,第二输送单元25.1被保持在作业机架2.1的中央区域。加热装置9.1、冷却装置10.1、以及变形组件11.1在变形区内沿纱线运行方向前后布置,变形区由输送单元8.1和25.1形成。变形组件11.1布置在作业机架2.1上,且直接位于第二输送单元25.1上方。
为了追求最大操作高度并实现长的变形区,加热装置9.1和冷却装置10.1被保持在作业机架2.1和横向支架4上,并沿纵向机器方向倾斜。为了说明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在机器半部1.1中的布置,参考附图2和3。图2示出了作业机架2.1的侧视图的细节。图3示出了操作员过道6的平面图。
从图2和3的图示可知,加热装置9.1和冷却装置10.1形成了共同的纱线运行平面,其中纱线在第一输送单元8.1和分配给变形组件11.1的导辊13.1之间以直线供给。根据加热装置9.1和冷却装置10.1的倾角,在第一输送单元8.1和第二输送单元25.1之间在加工位24.1中设置偏移。输送单元8.1和25.1布置在机器半部1.1的不同横截面内。
从图1的图示可知,纱线18.1在其进一步的处理中被喂入缠结组件15.1,随后直接穿过位于第三输送单元26.1和第四输送单元27.1之间的后加热装置14.1。后加热装置14.1形成后处理区,用于以低纱线张力对纱线18.1进行松弛处理,该纱线张力在输送单元26.1和27.1之间是可调节的。
仅当纱线进行后处理时,可选用后加热装置14.1和第三输送单元26.1。在纱线材料不需要后处理的情况下,加工位24.1被实施为不具有后加热装置14.1并且不具有第三输送单元26.1。
从图2的图示可知,后加热装置14.1也被保持在作业机架2.1上,且沿纵向机器方向具有倾角。后加热装置14.1优选地以相对于上加热装置9.1相同的倾角排列。加热装置9.1和后加热装置14.1排列的倾斜角度通常在30°至60°的范围内。但是,原则上也可以为加热装置9.1和后加热装置14.1选择彼此不同的倾斜角度。这样,根据加热装置的实施例,后加热装置14.1也可以以0°至45°范围内的倾斜角度布置。
特别地,从图3的图示可知加热装置9.1和9.2的镜像对称布置,它们在两个机器半部1.1和1.2内被布置为彼此对置。加热装置9.1的倾斜角度和9.2的倾斜角度在数值方面是相同的。从而,工艺组件相对于镜像对称面23的镜像对称布置可以在操作员过道6中的相互对置的加工位24.1和24.2中实现。因此,第一输送单元8.1和8.2以及相互对置的加工位24.1和24.2的变形组件11.1和11.2在各种情况下均位于机器的一个横截面内。
从图1的图示可知,在加工位24.1的端部处设置有卷绕组件12.1,借助该卷绕组件来卷绕纱线18.1以形成卷装19.1。为此,加工位24.1的卷绕组件12.1可布置为正好位于卷绕架3.1的上部区域中。
在操作员过道6的相反一侧,用于容纳加工位24.1和24.2的卷绕组件12.1和12.2的卷绕架3.1和3.2被直接分配给作业机架2.1和2.2。因此,卷绕架3.1和3.2在各种情况下形成一个外部纵向机器侧,在该外部纵向机器侧在各种情况下均分配有一个落纱通道7.1和7.2,用于运走卷装。这里,落纱通道7.1和7.2在外部由粗纱架5.1和5.2界定。落纱通道7.1和7.2因此也可用于运送被保持在粗纱架5.1和5.2中的新的给料卷装。
从图1的图示可知,多个卷绕组件在卷绕架3.1和3.2内以上下叠置的多层方式来布置。这样,机器半部1.1或1.2的多个相互邻近的加工位的多个卷绕组件通常以上下叠置的多层方式来布置。由于卷绕架3.1和3.2内的卷绕组件相对于作业机架2.1和2.2上的工艺组件具有明显较大的宽度,所以通过多层布置实现了机器半部1.1和1.2的结构紧凑。
加工位24.1和24.2的卷绕组件12.1和12.2(如图1所示)以及相邻卷绕组件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在这里以示例的方式实施为自动卷绕组件。每个卷绕组件12.1或12.2在各种情况下均分别具一个卷绕位置28.1或28.2、一个卷装架20.1或20.2以及一个管仓21.1或21.2。这里未示出被设置用于卷装自动更换的辅助设备。此类自动卷绕组件通常在现有技术中被熟知,并例如在US6189826B1中有描述。对此,在这点上无进一步叙述,并参考所引用的出版物。
卷绕组件12.1和12.2中生产的卷装19.1和19.2分别在机器半部1.1和1.2的相应纵向机器侧被移除,并且借助落纱通道7.1和7.2被取出。
从图1的图示可知,用于工艺组件中首次引纱或在发生断纱的情况下的所有操作程序可以由操作员从操作员过道6执行。从而,可以在各种情况下监控机器半部1.1和1.2中的加工位,并从中间的操作员过道6进行操作。
为了输送和定向,加工位中的输送单元部分地被构造为所谓的夹紧输送单元和循环输送单元。在夹紧输送单元的情况下,通过夹紧纱线来进行传送。在循环输送单元的情况下,所需的传送力由纱线的多次成环来产生。现在发现:尤其是位于卷绕组件上游的输送单元优选被实施为夹紧输送单元。从而,加工位24.1的第四输送单元27.1被示为夹紧输送单元。被分配给变形区的输送单元被实施为循环输送单元,例如,其由从动导辊和附属的超限辊形成。为此,加工位24.1的输送单元8.1、25.1和26.1被实施为循环输送单元。
然而,此处应明确的是:如图1至3所示的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导纱元件和工艺组件的布置和构造是示例性的。从而,输送单元可以改变为夹紧输送单元和循环输送单元的任意组合。同样,尤其在冷却装置和变形组件之间能够实施无偏转导纱。
相对于一个操作员过道的工艺组件的中央布置也可以有利地用于其他机器概念。从而,根据本发明的变形机的其它示例性实施例见图4、5和6。变形机的示例性实施例如图4示意性横截面图,图5的侧视图的细节,图6的平面图的细节所示。
在没有明确地引用某一幅图时,以下描述适用于所有附图。
在如图4、5和6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业机架2.1和2.2以相互镜像对称的方式设置在平台22上,并且在两个纵向机器侧包围中央的操作员过道6。平台22被支撑在卷绕架3.1和3.2上,它们之间包括内部楼梯29。为此,确立了作业机架2.1和2.2以及卷绕架3.1和3.2的多层布置。在下层,粗纱架5.1和5.2被分配给卷绕架3.1和3.2内,其中它们在卷绕架3.1和粗纱架5.1之间形成了落纱通道7.1,在卷绕架3.2和粗纱架5.2之间形成了落纱通道7.2。
具有作业机架2.1和2.2的平台22被布置在上层并位于卷绕架3.1和3.2的上方,这里作业机架2.1和2.2通过横向支架4相连。因此,平台22因此形成了操作员过道6,使得能够操作被保持在作业机架2.1和2.2上的工艺组件。
机器半部1.1和1.2的加工位24.1和24.2(其位置如图4,5和6所示)基本上与前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相同,此处只说明区别点,其它方面参考以上描述。
从图5和6的图示可知,相互对置的加工位24.1和24.2的工艺组件并未被布置为相对于镜像对称面23成镜像对称。机器半部1.1中的加热装置9.1和机器半部1.2中的加热装置9.2被布置为相互平行且沿纵向机器方向具有倾角。倾斜角度在两种布置中是相同的,从而加热装置9.1和加热装置9.2在它们相应的构造内也是等同的。由于加热装置9.1和9.2以及下游的冷却装置10.1和10.2的平行布置,相互对置的加工位24.1和24.2的第一输送单元8.1和8.2保持在偏移的机器横截面内。
加工位24.1和24.2的位置的构造在其它方面是相同的,其中保持在作业机架2.1上工艺组件对应于根据图3先前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
加工位24.2的工艺组件特别如图5所示。
当沿纱线运行方向观察时,每个加工位24.1和24.2中均具有:第一输送单元8.1和8.2,加热装置9.1和9.2,冷却装置10.1和10.2,变形组件11.1和11.2,第二输送单元25.1和25.2,缠结装置15.1和15.2,第三输送单元26.1和26.2,后加热装置14.1和14.2,以及第四输送单元27.1和27.2。由于加热装置9.1和9.2以及后加热装置14.1和14.2的倾角的平行对齐,在加工位24.1和24.2之间构造有偏移。这种布置的优点是相同的工艺组件可用在作业机架2.1和2.1上,它们以镜像对称方式布置。从而,加热装置9.1,9.2和后加热装置14.1,14.2具有相同结构,并实施为能够互换。
以图6中的加热装置9.1为例,倾斜角度由附图标记α标示,并且被实施为相同。
在加工位如图4所示的情况下,加工位24.1和24.2的卷绕组件12.1和12.2由非自动卷绕位组成。在这种情况下,卷装的更换由操作员手动进行。卷绕组件12.1和12.2的操作从落纱通道7.1和7.2进行。
对比之下,工艺组件的维护工作由操作员在上操作员过道6中执行。
然而应当注意,原则上,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9.1,9.2以及后加热装置14.1,14.2可以布置为在纵向机器方向上无倾斜。这样,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可以布置在位于作业机架和卷绕架上方的上部结构中。这里,实质上所有工艺组件的操作都可以从位于作业机架之间的操作员过道以集中的方式进行。
附图标记列表
1.1,1.2机器半部
2.1,2.2作业机架
3.1,3.2卷绕架
4横向支架
5.1,5.2粗纱架
6操作员过道
7.1,7.2落纱通道
8.1,8.2第一输送单元
9.1,9.2加热装置
10.1,10.2冷却装置
11.1,11.2变形组件
12.1,12.2卷绕组件
13.1,13.2导辊
14.1,14.2后加热装置
15.1,15.2缠结装置
16.1,16.2给料卷装
17.1,17.2逆向卷装
18.1,18.2纱线
19.1,19.2卷装
20.1,20.2卷装架
21.1,21.2管仓
22平台
23镜像对称面
24.1,24.2加工位
25.1,25.2第二输送单元
26.1,26.3第三输送单元
27.1,27.2第四输送单元
28.1,28.2卷绕位置
29内部楼梯

Claims (11)

1.一种变形机,该变形机具有多个加工位(24.1,24.2),所述多个加工位被布置成分布于两个机器半部(1.1,1.2)中,所述两个机器半部被布置为沿着相互对置的纵向机器侧呈镜像对称,其中每个机器半部(1.1,1.2)均具有在各种情况下用于容纳多个变形组件(12.1,12.2)的一个作业机架(2.1,2.2)、在各种情况下用于容纳多个卷绕组件(12.1,12.2)的卷绕架(3.1,3.2)和用于容纳多个给料卷装(16.6,16.2)的粗纱架(5.1,5.2),并且其中所述机器半部(1.1,1.2)的所述变形组件(11.1,11.2)被分配于至少一个操作员过道(6)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半部(1.1,1.2)的所述作业机架(2.1,2.2)被布置为彼此对置,以从镜像对称面(23)间隔开,并且在所述作业机架之间形成所述操作员过道(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变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架(3.1,3.2)被布置在所述作业机架(2.1,2.2)的背离所述操作员过道(6)的一侧,并且位于两个纵向机器侧的所述卷绕架(3.1,3.2)被分配有落纱通道(7.1,7.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变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机器半部(1.1,1.2)的所述作业机架(2.1,2.2)被构造在平台(22)上,该平台被布置在所述两个机器半部(1.1,1.2)的所述卷绕架(3.1,3.2)上方,并且所述卷绕架(3.1,3.2)在两个纵向机器侧被分配有落纱通道(7.1,7.2)。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变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纱架(5.1,5.2)沿着所述落纱通道(7.1,7.2)被布置为与所述卷绕架(3.1,3.2)间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变形机,其特征在于,对于每个机器半部(1.1,1.2),用于加热纱线的多个加热装置(9.1,9.2)被布置在所述变形组件(11.1,11.2)的上游,并且在各个机器半部(1.1,1.2)中的所述加热装置(9.1,9.2)被布置成一起在平面中是倾斜的,放置成在纵向机器方向上具有倾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变形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器半部(1.1,1.2)中被放置成彼此对置的所述加热装置(9.1,9.2)被设置为相互平行或相互镜像对称。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变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半部(1.1,1.2)的所述加热装置(9.1,9.2)被保持在所述操作员过道(6)上方,并位于将所述作业机架(2.1,2.2)互相连接的横向支架(4)上。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变形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机器半部(1.1,1.2)的所述加热装置(9.1,9.2)在出口侧配置有多个冷却装置(10.1,10.2),并且在每个加工位(24.1,24.2),所述冷却装置(10.1,10.2)和所述加热装置(9.1,9.2)在彼此布置的平面内在各种情况下形成纱线的笔直运行。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变形机,其特征在于,对于每个机器半部(1.1,1.2),在所述变形组件(11.1,11.2)的下游布置有用于加热纱线的多个后加热装置(14.1,14.2),并且在各个机器半部(1.1,1.2)中的所述后加热装置(14.1,14.2)被布置成一起在平面中是倾斜的,放置成在纵向机器方向上具有倾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变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半部(1.1或1.2)的所述后加热装置(14.1,14.2)被保持在所述作业机架(2.1,2.2)的下部区域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变形机,其特征在于,为了纱线的输送和牵伸,每个加工位(24.1,24.2)的所述变形组件(11.1,11.2)被分配有多个输送单元(8.1,8.2,25.1,25.2),使得所述多个输送单元(8.1,8.2,25.1,25.2)能够从所述操作员过道(6)进行操作。
CN201480032907.4A 2013-06-11 2014-06-05 变形机 Active CN1053781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3009719 2013-06-11
DE102013009719.3 2013-06-11
PCT/EP2014/061699 WO2014198631A1 (de) 2013-06-11 2014-06-05 Texturiermaschin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8164A true CN105378164A (zh) 2016-03-02
CN105378164B CN105378164B (zh) 2017-05-10

Family

ID=50884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2907.4A Active CN105378164B (zh) 2013-06-11 2014-06-05 变形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008232B1 (zh)
JP (1) JP6351712B2 (zh)
CN (1) CN105378164B (zh)
WO (1) WO201419863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56011A (zh) * 2013-09-20 2016-05-04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变形机
CN107792725A (zh) * 2016-09-02 2018-03-13 科迈士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集束线缆的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18753A (zh) 2019-03-01 2021-10-19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检查卷绕纱线筒子的方法和装置
DE102020002770A1 (de) 2020-05-09 2021-11-11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Handhaben einer Fadenspule sowie Hilfseinrichtung zum Handhaben einer Fadenspul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9815A2 (de) * 1989-09-23 1991-04-03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Texturiermaschine
CN1106085A (zh) * 1993-09-04 1995-08-02 巴马格股份公司 假捻卷曲机
CN101218385A (zh) * 2005-07-08 2008-07-09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变形机
CN101479412A (zh) * 2006-08-10 2009-07-08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变形机
CN202030885U (zh) * 2011-04-26 2011-11-09 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拉伸假捻变形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30402Y2 (zh) * 1972-02-28 1975-09-06
JPS53131012U (zh) * 1977-03-23 1978-10-18
DE2752232A1 (de) * 1977-11-23 1979-05-31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Falschdrall-strecktexturiermaschine
DE3701734A1 (de) * 1986-02-01 1987-08-06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Texturiermaschine zum falschdrahtkraeuseln synthetischer faeden
US6209302B1 (en) * 1997-02-04 2001-04-03 Barmag Ag False twist texturizing machine
JPH11107084A (ja) * 1997-10-01 1999-04-20 Toray Eng Co Ltd 仮撚加工機
DE19744157A1 (de) * 1997-10-07 1999-04-08 Heller Geb Gmbh Maschf Werkzeugmaschinengruppe mit zwei einander gegenüberstehenden Bearbeitungseinheiten
DE102004025680A1 (de) * 2004-05-26 2005-12-15 Saurer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Spinnen und Aufwickeln mehrerer synthetischer Fäden
JP2011047074A (ja) * 2009-08-27 2011-03-10 Tmt Machinery Inc 仮撚加工機
DE102010007737A1 (de) * 2010-02-12 2011-08-18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42897 Vorrichtung zum Abziehen und Aufwickeln einer Vielzahl synthetischer Fäde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9815A2 (de) * 1989-09-23 1991-04-03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Texturiermaschine
EP0419815A3 (en) * 1989-09-23 1991-05-22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Texturing machine
CN1106085A (zh) * 1993-09-04 1995-08-02 巴马格股份公司 假捻卷曲机
CN101218385A (zh) * 2005-07-08 2008-07-09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变形机
CN101479412A (zh) * 2006-08-10 2009-07-08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变形机
CN202030885U (zh) * 2011-04-26 2011-11-09 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拉伸假捻变形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56011A (zh) * 2013-09-20 2016-05-04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变形机
CN105556011B (zh) * 2013-09-20 2018-01-30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变形机
CN107792725A (zh) * 2016-09-02 2018-03-13 科迈士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集束线缆的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98631A1 (de) 2014-12-18
JP6351712B2 (ja) 2018-07-04
EP3008232B1 (de) 2017-09-27
EP3008232A1 (de) 2016-04-20
CN105378164B (zh) 2017-05-10
JP2016524054A (ja) 2016-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66851B (zh) 纺丝牵引设备
US7316366B2 (en) Compact creel
CN105378164A (zh) 变形机
US5644908A (en) Yarn false twist crimping apparatus
JP5599286B2 (ja) 仮撚加工機
CN1727538B (zh) 拉伸和假捻机
CN103668614B (zh) 纺织机械
JP6530921B2 (ja) 仮撚加工機及び巻取装置ユニット
CN102383229A (zh) 纺织机
CN101634065B (zh) 假捻变形机
CN105556011B (zh) 变形机
CN201334553Y (zh) 假捻变形机
CN105143526A (zh) 用于熔纺、牵伸以及卷绕多个合成丝线的装置
GB2028880A (en) False twist machines
CN105752753B (zh) 纺织机
CN100359062C (zh) 假捻变形机
EP0571974B1 (en) A false twist texturing machine
CN102753739A (zh) 用于抽出和卷绕多个合成丝线的装置
JP7481355B2 (ja) モジュール式ロービングフレーム
JP6479030B2 (ja) テクスチャリング加工機
CN105392934A (zh) 变形机
EP4242154A1 (en) Winding device and winding system
JP2005232671A (ja) エアテクスチャード加工機
CN105143531A (zh) 变形机
CN101218385A (zh) 变形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