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3229A - 纺织机 - Google Patents

纺织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3229A
CN102383229A CN2011102561810A CN201110256181A CN102383229A CN 102383229 A CN102383229 A CN 102383229A CN 2011102561810 A CN2011102561810 A CN 2011102561810A CN 201110256181 A CN201110256181 A CN 201110256181A CN 102383229 A CN102383229 A CN 1023832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additional
guidance unit
weaving loom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5618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赫茨贝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erlikon Textile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Oerlikon Textile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erlikon Textile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Oerlikon Textile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2383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32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1/00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 D02G1/02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 D02G1/0206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by false-twisting
    • D02G1/0266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by false-twisting false-twist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JFINISHING OR DRESSING OF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CORDS, ROPES OR THE LIKE
    • D02J1/00Modifying the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resulting from a particular structure; Modifying, retaining, or restoring the physical form or cross-sectional shape, e.g. by use of dies or squeeze rollers
    • D02J1/04Compacting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JFINISHING OR DRESSING OF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CORDS, ROPES OR THE LIKE
    • D02J1/00Modifying the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resulting from a particular structure; Modifying, retaining, or restoring the physical form or cross-sectional shape, e.g. by use of dies or squeeze rollers
    • D02J1/08Interlacing constituent filaments without breakage thereof, e.g. by use of turbulent air stre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介绍了一种用于制造变形纱的纺织机,它具有至少一个处理工位,用于使复合线取出、变形、牵拉、压实和卷起。其中,该处理工位具有:供给工位,其具有用于提供供给线的供给筒管;第一引导单元;加热装置;冷却装置;变形单元;第二引导单元;附加工位,其具有用于提供附加线的附加筒管;压实单元;第三引导单元;以及卷绕装置。这些单元、工位和装置以结合成使线行进的方式来布置。为了能够通过共有的引导单元而取出附加线并将附加线与供给线聚在一起,根据本发明,附加工位沿线行进方向布置在第二引导单元的下游,从而附加线能以>160°的范围的最小包角在第二引导单元处被引导,以便从附加筒管取出。

Description

纺织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制造变形纱(textured yarns)的纺织机。
背景技术
在变形纱的生产中,已知通过结合多种线而在纱中产生特殊效果。因此,为了增加弹性,高弹性附加线例如被增添至变形的供给线(textured feed thread)。为此,除了需要通常的供给工位外,纺织机还需要具有已知的附加工位,用于提供附加线的附加筒管被保持在该附加工位中。
这种纺织机例如由WO 2009/040850A2已知。这种已知的纺织机具有带供给工位、第一引导单元、加热装置、冷却装置和第二引导单元的处理工位,以便使供给线变形。在变形的供给线被卷起之前,弹性附加线经由附加工位来供应,并经由压实单元而与该供给线结合。在这种情况下,附加线经由引导单元而从附加筒管取出,该引导单元同时传送这两种线。在进行上述线引导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即引导单元必须将附加线从附加工位取出并将它与供给线一起传送至压实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两种线之间的相对速度(该相对速度例如由于线滑移而导致)是不希望的。另一方面,应当避免对于附加线的额外的线偏转和线引导,以便保持附加线的特定特性,例如高弹性。
原则上,由现有技术还已知这样的纺织机,在这种纺织机中,附加线通过单独的引导单元而被取出并被供应至压实部分。这种纺织机例如由WO 2004/009886已知。在这种情况下,附加工位分配有单独的引导单元,以便将附加线从附加筒管取出。随后,附加线供给至变形区域的第二引导单元,以便与已经变形的供给线一起传送至压实单元。因此,这种纺织机需要相对较高的单位费用,并且一般来说这与额外的线引导元件相关联。
然而,还已知将线从附加工位直接引导至压实单元的纺织机。这种纺织机在EP1598457A1中介绍。在这种情况下,附加线的取出由布置在压实单元下游并在压实后拾取复合线的引导单元确定。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为了压实而所需设置的线张力并不均匀,因为供给线经由独立于附加工位的第二引导单元来供应。这样,由于供给线和附加线单独供应至压实单元,因此不能避免在这些线之间的相对速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用类型的纺织机,其中,它不仅能够在没有额外的线引导元件的情况下以平稳的方式取出附加线,而且使得供给线和附加线能够以非常一致的方式一起被引导。
所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来实现,这是因为,附加工位沿线行进方向布置在第二引导单元的下游,这样,附加线能够以>160°的范围的最小包角在第二引导单元处被引导,以便从附加筒管取出。
本发明的有利设计由从属权利要求中的特征和特征组合来限定。
本发明基于新颖的机器概念,它并不像迄今为止的传统机器那样着眼于各个单元、装置和工位的布置中的材料流方向。因此,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所有纺织机的公共特征是机器框架中的单元、装置和工位相对于彼此布置成使得供给线和附加线始终沿与材料流方向相同的方向引导。本发明与该原理不同,其中,附加工位布置在第二引导单元的下游,因此,附加线的线取出方向与机器内的材料流方向相反。因此,即使是在第二引导单元处单次环绕(looping)的情况下,附加线也能够以相对大的包角被引导,从而使得附加线能够以无滑移的方式与供给线一起供应。本发明的另一优点是,在纺织机内,附加线能够在没有额外的线引导元件的情况下实现非常短的线引导。此外,能够实现将各单元、工位和装置非常紧凑地布置在机器框架中。
在本例中,第二引导单元优选由受驱动的导丝辊和可自由旋转的偏转辊形成,供给线能够在该第二引导单元的周边处通过多次环绕来引导。这样,所述两种线能够以有利的平稳方式供应至压实单元。
在附加线具有高弹性的情况下,优选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纺织机设计,其中,附加工位具有受驱动的摩擦辊,该受驱动的摩擦辊抵靠附加筒管的周边而设置。因此,当附加线从附加筒管取出时,能够独立于第二引导单元有利地在附加线上形成取出张力。
为此,附加工位优选具有可旋转地安装的接收心轴,该接收心轴保持在可枢转运动的承载件上,从而附加筒管抵靠摩擦辊的周边而设置。这样,摩擦辊能够有利地以静止方式保持。
为了使用于变形和牵拉的供给线获得尽可能平稳的线引导,第一引导单元优选由受驱动的导丝辊和可自由旋转的偏转辊形成,供给线能够通过该第一引导单元而从供给筒管取出。这样的环绕引导单元不需要额外的压力元件来在供给线上产生取出和牵拉力。这样,有利地避免了在线上的机械负载。
供给线和附加线通常在熔融纺丝处理中制造为复线。为了使得复合线中的各个单线获得加强的混合效果,压实单元布置在第二引导单元的直接下游,并具有混合喷嘴,该混合喷嘴具有处理槽道,以便通过压缩空气而将所述两种线聚在一起。这样,所述两种线能够实现很大程度的缠绕和混合。
优选是,能够通过本发明的设计而实现纺织机的特别紧凑的结构,其中,变形单元、第二引导单元、压实单元和附加工位一个位于另一个下方地布置在机器框架的共有竖向柱状部分(joint vertical column)中。特别是,以这种方式,所有相关处理单元都能够从操作过道很容易地进行操作。
当为了获得复合线的特殊物理特性而需要热后处理(thermalafiertreatment)时,纺织机优选设计成使得竖向柱状部分载有第二加热装置,该第二加热装置具有用于接收附加工位的保持器。这样,能够实现特别高的机器密度和紧凑结构。
附图说明
下面将基于根据本发明的纺织机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更详细地介绍本发明,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纺织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视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图1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附加工位的局部视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纺织机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纺织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图1示出了纺织机的处理工位的结构,其中机器框架未示出。图2示意性示出了处理工位在附加工位区域中的局部视图。在没有特别指定这两个附图中的任一个时,下面的说明对这两个附图都适用。
纺织机的处理工位具有供给工位1,该供给工位1设有供给筒管2,该供给筒管2具有供给线3。供给工位1分配有头部线引导件36,供给线3经由该头部线引导件36而在顶部处从供给筒管2取出。在本例中,线通过第一引导单元4而取出,该第一引导单元4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由受驱动的导丝辊5和可自由旋转的偏转辊6形成,因此,供给线3通过在第一引导单元4的导丝辊5和偏转辊6处多次环绕而被引导。
变形区域位于第一引导单元4之后,加热装置7、冷却装置8和变形单元9布置在该变形区域中。在本例中,供给线3借助于第二引导单元10而被引导穿过变形区域。在变形区域内,供给线3变形,同时通过在引导单元4和引导单元10之间设置的速度差而进行牵拉。
第二引导单元10同样由受驱动的导丝辊5和可自由旋转的偏转辊6形成,供给线3在该第二引导单元10处通过多次环绕而被引导。
为了生产复合线,处理工位具有附加工位14,用于提供附加线15的附加筒管13保持在该附加工位14中。附加工位14布置在第二引导单元10的下游,因此,附加线15与处理工位中的实际线行进方向相反地进行引导。在图2的侧视图中示意性地示出了附加线15从附加工位14取出并且使得供给线3和附加线15在第二引导单元10处聚在一起,因此下面的描述对这两个附图都适用。
特别由图1可见,附加线15绕第二引导单元10的导丝辊5的周边以大约180°的包角被引导。由图2的视图可知,供给线3在第二引导单元10处通过多次环绕而被引导,因此,附加线15在第二引导单元10的导丝辊5处与最后一环供给线3平行地被引导。这样,供给线3和附加线15这两种线能够相互平行并排地被引导至随后的压实单元11。第二引导单元10的导丝辊5由导丝辊驱动器21来驱动。
如由图1和2所示显而易见的那样,附加筒管13通过在摩擦辊16周边处的可枢转运动的承载件18而保持在附加工位14中。摩擦辊16设计成受到驱动,并为此具有辊驱动器17。枢转承载件18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并具有用于接收附加筒管13的接收心轴19。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压实单元11由混合喷嘴12形成,该混合喷嘴12具有处理槽道37,供给线3和附加线15这两种线在该处理槽道37中通过压缩空气而聚在一起。
在处理工位的进一步线行进过程中,在压实单元11的下游布置有第三引导单元20,该第三引导单元20将复合线引导至卷绕装置23。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三引导单元20被设计为夹持引导单元,因此,复合线38在轴39的周边处被引导,该轴39在处理工位中与压力元件40相互作用。
卷绕装置23具有筒管保持器24、横向装置(traversing device)25和受驱动的辊27,以便连续地卷绕复合线,从而形成卷绕的卷装26。
图1和2中所示的处理工位的结构可以直接在纺织机的机器框架中形成。这与卷绕的卷装在卷绕装置中是人工更换还是自动更换无关。对于复合线的制造,重要的是附加线15能够在尽可能不改变所需特性的情况下供应至变形的供给线3。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纺织机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各单元、装置和工位布置在多部件机器框架中。机器框架22以多部件的方式形成,并具有两个基本上平行的竖向柱状部分28.1和28.2,这两个竖向柱状部分28.1和28.2通过横向构件31连接在一起。横向构件31在操作过道32的上方延伸,该操作过道32形成于竖向柱状部分28.1和28.2之间。
多个处理工位在机器框架22中沿纵向方向相互平行并排布置。通常,在纺织机中设有多于200个处理工位。在图3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了一个处理工位的结构,并且三个相邻处理工位的三个卷绕装置23一个位于另一个上方地布置在竖向柱状部分28.1中,因为三个相邻处理工位具有一个卷绕装置的宽度。然而,在下面的说明中只介绍一个处理工位的结构。
处理工位分配有供给工位1,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该供给工位1保持在筒子架30中。多个处理工位的多个供给工位设置于筒子架30中,并且供给工位的每一个具有供给筒管2和储备筒管29。筒子架30分配给竖向柱状部分28.1,并且第一引导单元4布置在竖向柱状部分28的上部区域中,供给线3通过该第一引导单元4从供给筒管2取出。
变形区域的加热装置7和冷却装置8布置在横向构件31的上方。沿线行进方向的随后的变形单元9布置在竖向柱状部分28.2的上部区域中。随从线行进方向的第二引导单元10、压实单元11、第三引导单元20和第二加热装置33一个位于另一个下方地布置在竖向柱状部分28.2处。第二加热装置33在朝向操作过道32的一侧具有保持器34,附加工位14布置在该保持器34上。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附加工位14以与根据图1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形成,因此这里将不再进一步解释。
第四引导单元35布置在第二加热装置33的下游,该第四引导单元35保持在相邻竖向柱状部分28.1的下部区域中。卷绕装置23中的一个分配给第四引导单元35。卷绕装置23同样以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构造,并且它在本例中是与管库(tube magazine)相互作用的自动更换装置。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处理工位内的功能和线引导基本与根据图1的示例性实施例相同。附加线15和供给线3经由第二引导单元10而聚在一起,并在压实单元11中结合以便形成复合线38。在复合线38被卷绕之前,它在第二加热装置33中经受热后处理,并且它能够在第三引导单元20和第四引导单元35之间设置所需的线张力。
图3中所示的纺织机的特征在于各个装置和单元的紧凑布置,并且附加工位14沿与实际材料流相反的方向布置。这能够特别在竖向柱状部分28.2处最佳地利用可用安装空间来接收各个单元。而且,附加工位14分配至操作过道32,因此很容易更换附加筒管13。
附图标记表
1  供给工位
2  供给筒管
3  供给线
4  第一引导单元
5  导丝辊
6  偏转辊
7  加热装置
8  冷却装置
9  变形单元
10 第二引导单元
11 压实单元
12 混合喷嘴
13 附加筒管
14 附加工位
15 附加线
16 摩擦辊
17 辊驱动器
18 枢转承载件
19 接收心轴
20 第三引导单元
21 导丝辊驱动器
22 机器框架
23 卷绕装置
24 筒管保持器
25 横向装置
26 卷绕的卷装
27 受驱动的辊
28 竖向柱状部分
29 储备筒管
30 筒子架
31 横向构件
32 操作过道
33 第二加热装置
34 保持器
35 第四引导单元
36 头部线引导件
37 处理槽道
38 复合线
39 轴
40 压力元件

Claims (8)

1.用于制造变形纱的纺织机,所述纺织机具有至少一个处理工位,用于取出、变形、牵拉、压实和卷起复合线,其中,所述处理工位具有:供给工位(1),所述供给工位(1)具有用于提供供给线(3)的供给筒管(2);第一引导单元(4);加热装置(7);冷却装置(8);变形单元(9);第二引导单元(10);附加工位(14),所述附加工位(14)具有用于提供附加线(15)的附加筒管(13);压实单元(11);第三引导单元(20);以及卷绕装置(23),其中,这些单元(4、9、10、11、20)、工位(1、15)和装置(7、8、23)以结合成使线行进的方式布置在机器框架(22)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工位(14)沿线行进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二引导单元(10)的下游,从而所述附加线(15)能够以>160°的范围的最小包角在所述第二引导单元(10)处被引导,以便从所述附加筒管(13)取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引导单元(10)由受驱动的导丝辊(5)和能够自由旋转的偏转辊(6)形成,所述供给线(3)能够在所述第二引导单元的周边处通过多次环绕而被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织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工位(14)具有受驱动的摩擦辊(16),所述受驱动的摩擦辊(16)抵靠所述附加筒管(13)的周边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织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工位(14)具有能够旋转地安装的接收心轴(19),所述接收心轴(19)保持在可枢转运动的承载件(18)上,从而所述附加筒管(13)抵靠摩擦辊(16)的周边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纺织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单元(4)由受驱动的导丝辊(5)和能够自由旋转的偏转辊(6)形成,所述供给线(3)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引导单元而被取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纺织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实单元(11)布置在所述第二引导单元(10)的下游,并具有混合喷嘴(12),所述混合喷嘴(12)具有处理槽道(37),所述处理槽道(37)用于通过压缩空气而将供给线(3)和附加线(15)这两种线聚在一起。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纺织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单元(9)、所述第二引导单元(10)、所述压实单元(11)和所述附加工位(14)一个位于另一个下方地布置在所述机器框架(22)的共有竖向柱状部分(28.2)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织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向柱状部分(28.2)载有第二加热装置(33),所述第二加热装置(33)具有用于接收所述附加工位(14)的保持器(34)。
CN2011102561810A 2010-08-31 2011-08-31 纺织机 Pending CN1023832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0035945.9 2010-08-31
DE102010035945 2010-08-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3229A true CN102383229A (zh) 2012-03-21

Family

ID=45566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561810A Pending CN102383229A (zh) 2010-08-31 2011-08-31 纺织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83229A (zh)
DE (1) DE10201111203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92934A (zh) * 2013-06-15 2016-03-09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变形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80235B (zh) * 2016-05-23 2019-07-05 山东天虹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紧密赛罗包芯纱的加工装置
CN110158218A (zh) * 2019-05-17 2019-08-23 阜南华翔羊毛衫有限公司 一种抗起球的羊毛纺织品用编织装置
CN113737380B (zh) * 2021-09-30 2023-04-25 绍兴柯桥佳隆针纺有限公司 一种拉舍尔经编机用进料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CN115341318A (zh) * 2022-08-12 2022-11-15 响水县中博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色纺纱清洗除尘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971A (zh) * 1991-09-18 1993-06-09 纺织技术公司 喷嘴装置和纱的处理方法
EP0900866A2 (en) * 1997-09-05 1999-03-10 Rieter Scragg Limited Heating arrangement
EP0917028A1 (en) * 1997-11-14 1999-05-19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Heater control apparatus for textile machine
CN1568382A (zh) * 2001-10-10 2005-01-19 苏拉有限及两合公司 卷曲变形机
CN2898066Y (zh) * 2006-05-16 2007-05-09 曹利东 具有空气包覆作用的假捻机
CN100420778C (zh) * 2002-07-18 2008-09-24 苏拉有限及两合公司 假捻变形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98457A1 (de) 2004-05-19 2005-11-23 Schärer Schweiter Mettler AG Falschdrahttexturier- und/oder Air Covering Vorrichtung
ITFI20070202A1 (it) 2007-09-10 2009-03-11 Giudici S P A "macchina testurizzatrice-interlacciatrice con doppio forno"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971A (zh) * 1991-09-18 1993-06-09 纺织技术公司 喷嘴装置和纱的处理方法
EP0900866A2 (en) * 1997-09-05 1999-03-10 Rieter Scragg Limited Heating arrangement
EP0917028A1 (en) * 1997-11-14 1999-05-19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Heater control apparatus for textile machine
CN1568382A (zh) * 2001-10-10 2005-01-19 苏拉有限及两合公司 卷曲变形机
CN100420778C (zh) * 2002-07-18 2008-09-24 苏拉有限及两合公司 假捻变形机
CN2898066Y (zh) * 2006-05-16 2007-05-09 曹利东 具有空气包覆作用的假捻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92934A (zh) * 2013-06-15 2016-03-09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变形机
CN105392934B (zh) * 2013-06-15 2018-01-30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变形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1112035A1 (de) 201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24644B (en) Apparatus for spinning and winding multifilament yarns
US7845923B2 (en) Spinning, drawing and texturing machine
CN1824859B (zh) 针织机的纤维条子喂给装置
CN105556009B (zh) 用于生产多个合成线的装置
CN102383229A (zh) 纺织机
CN101548037B (zh) 在环锭精纺机上输入烧毛的装置和方法
JP5599286B2 (ja) 仮撚加工機
CN1325357C (zh) 用来制造和卷绕合成长丝的装置
CN101166851A (zh) 纺丝牵引设备
CN102884230B (zh) 用于熔融纺造、拉伸和卷绕多根合成长丝的方法和设备
TW201339383A (zh) 紡紗捲取裝置及紡紗捲取設備
CN1727538B (zh) 拉伸和假捻机
CN104603339A (zh) 用于纺纱机的紧密纺纱设备及纺纱机
CN105378164B (zh) 变形机
CN101272975A (zh) 纺织机械
CN102797062B (zh) 用于抽取和拉伸合成纱线的装置
CN102181982A (zh) 一种化纤长丝展平成网机
CN100420778C (zh) 假捻变形机
CN101634065B (zh) 假捻变形机
CN105377735A (zh) 借助多个马达驱动装置生产具有叠置卷绕位置的纱线绕线筒的机器
CN102485988A (zh) 变形机
CN201334553Y (zh) 假捻变形机
CN106460248B (zh) 纺纱准备机
CN102066631B (zh) 变形机
CN107475835A (zh) 一种用于制造变形纱的纺织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