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58419A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58419A
CN105358419A CN201480037039.9A CN201480037039A CN105358419A CN 105358419 A CN105358419 A CN 105358419A CN 201480037039 A CN201480037039 A CN 201480037039A CN 105358419 A CN105358419 A CN 1053584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head lamp
transverse part
front wheel
front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703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58419B (zh
Inventor
高野和久
饭塚利男
野口浩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584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584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584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584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1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means for inwardly inclining the vehicle body on b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 B62J6/022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62J6/026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e.g. cas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27Motorcycles with thre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8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steering devices acting on two or mor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1/00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2005/001Suspension details for cycles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车辆(1),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所述车辆的车辆前部的前端(100)和头灯(7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右前轮(32)的右端靠左方且比左前轮(31)的左端靠右方的位置,当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位于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前方、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上端靠上方、且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比下横向部(52)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已知包括右转弯时向车辆的右方倾斜、左转弯时向车辆的左方倾斜的车身框架、以及两个前轮的车辆(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具备连杆机构以及头灯,该连杆机构包括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该车辆的车辆前部的轮廓至少通过覆盖该连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车身罩和头灯而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外观设计547,242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Catalogopartidiricambio,MP3300ieLTMod.ZAPM64102,Piaggio公司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连杆机构的下横向部的前端位于比上横向部靠前方的位置。因此,上横向部的前方具有:即使连杆机构动作、也不会有连杆机构的部件通过的空间。
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头灯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车身罩的内方。头灯包括光源、和设置在从光源向前方离开的位置处的外壳,头灯是前后方向长的装置。该前后方向长的头灯使用该上横向部的前方的空间而配置。即,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基于使用成为死空间的上横向部的前方的空间配置头灯这一合理的构想,紧凑地构成车辆前部,由此尝试降低车辆前部的庞大感。
另一方面,一般而言,将车辆前部的前缘造型成平滑地连接其前端和上端的形状时,容易降低空气阻力。因此,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当从侧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前端突出至比前轮靠前方的位置。由此,车辆前部的前缘形成为平滑地连接该前端和位于比上横向部靠上方的上端的形状。由此,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实现了空气阻力的降低。
但是,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如上所述,下横向部的前端位于比上横向部靠前方的位置,前后方向长的头灯配置在上横向部的前方。因此,在前后方向上,头灯的前端和下横向部的前端位于彼此靠近的位置。因此,当从侧方观察时,连接车辆前部的前缘的一部分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头灯所占的区域的部位(以后称为头灯区域前缘部)和车辆前部的前缘中位于下横向部的前方的部位容易形成垂直陡峭的形状,空气阻力容易变大。
更详细地,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前后方向上长的头灯位于靠近车辆前部的上端的上横向部的前方。因此,在车辆前部的前缘中,从上端到头灯区域前缘部的部位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小,从头灯区域前缘部到前端的部位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大,容易形成弯曲的形状。因此,在车辆前部的前缘中,从头灯区域前缘部到前端的部位的空气阻力容易变大。
因此,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将头灯区域前缘部的下部延长到前轮的前方,使车辆前部的前端位于前轮的前方,将车辆前部的前缘形成为直线形状,由此,降低空气阻力。但是,将车辆前部的前端延长到前轮的前方的结果是,容易变大车辆前部的庞大感。
如此,如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述,组合(a)通过使用上横向部的前方的死空间配置头灯来降低庞大感的构想、以及(b)通过将车辆前部的前缘造型成平滑地连接前端和上端的形状来实现空气阻力的降低的构想后,其结果是,虽然空气阻力能够降低,但是庞大感变大。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降低空气阻力、且进一步降低庞大感的、头灯配置在车身罩的内部的车辆。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的一个实施方式是:
车身框架,在右转弯时所述车身框架能够向所述车辆的右方倾斜、在左转弯时所述车身框架能够向所述车辆的左方倾斜;
右前轮和左前轮,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
右悬架装置,所述右悬架装置的下部支承所述右前轮,缓冲所述右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移位;
左悬架装置,所述左悬架装置的下部支承所述左前轮,缓冲所述左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移位;以及
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
右侧向部,所述右侧向部支承所述右悬架装置的上部,以使所述右悬架装置的上部能够围绕沿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右转向轴线旋转;
左侧向部,所述左侧向部支承所述左悬架装置的上部,以使所述左悬架装置的上部能够围绕与所述右转向轴线平行的左转向轴线旋转;
上横向部,所述上横向部在右端部支承所述右侧向部的上部以使所述右侧向部的上部能够绕沿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右轴线旋转,并在左端部支承所述左侧向部的上部以使所述左侧向部的上部能够围绕沿与所述上右轴线平行的上左轴线旋转,所述上横向部的中间部以能够围绕与所述上右轴线和所述上左轴线平行的上中间轴线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上;以及
下横向部,所述下横向部在右端部支承所述右侧向部的下部以使所述右侧向部的下部能够围绕与所述上右轴线平行的下右轴线旋转,并在左端部支承所述左侧向部的下部以使所述左侧向部的下部能够围绕与所述上左轴线平行的下左轴线旋转,所述下横向部的中间部以能够围绕与所述上中间轴线平行的下中间轴线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上;
所述车辆还包括:
头灯,所述头灯包含光源,能够向车辆前方照射光;以及
车身罩,所述车身罩覆盖所述头灯、所述上横向部、所述下横向部的右侧面、左侧面、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所述头灯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所述右前轮的右端靠左方、且比所述左前轮的左端靠右方的位置,当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所述头灯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所述下横向部的前端靠前方、比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上端靠上方、且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比所述下横向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对于由所述头灯和所述车身罩构成的车辆前部,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前缘从前端延伸至比所述上横向部靠上方且比所述下横向部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前端位于比所述右前轮的右端靠左方且比所述左前轮的左端靠右方的位置,当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前端位于比所述下横向部的前端靠前方、比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上端靠上方、且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比所述下横向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者注意到,如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述,即使组合(a)和(b)的构想,也难以兼顾空气阻力的降低和庞大感的降低。因此,本发明者研究了如下构成:干脆使用下横向部的前方的空间配置前后方向上长的头灯,使车辆前部的前端位于配置有头灯的区域的附近,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乍一看,考虑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时,可能认为:如果将在前后方向上长的头灯配置在下横向部(其前端位于比上横向部靠前方的位置)的前方的空间时,则车辆前部在前后方向上大型化。另外,可能认为:如果使车辆前部的前端位于比右前轮和左前轮的上端靠上方,则难以将车辆前部的前缘形成平滑的直线状的形状,从而难以降低空气阻力。
但是,本发明者注意到通过使头灯位于比下横向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使车辆前部的前端形成为向下方且前方突出的形状,由此能够降低空气阻力并降低车辆前部的庞大感,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根据本发明涉及的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在车辆为直立的状态下,头灯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右前轮的右端靠左方、且比左前轮的左端靠右方的位置,当从车辆的侧方观察时,配置在在比所述下横向部的前端靠前方、比右前轮和左前轮的上端靠上方、且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比下横向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即,与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相比,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的头灯设置在比下横向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低的位置。由于头灯在前后方向上长,因此能够使车辆前部的前缘中头灯区域前缘部位于较低且前方的区域。
另外,在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存在:车辆前部的前端由头灯区域前端部构成的情况(头灯的前端位于车辆前部中最前方的情况)和车辆前部的前端位于比头灯区域前缘部靠前方的情况(车身罩的一部分位于比头灯靠前方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发明涉及的车辆,关于由头灯和车身罩构成的车辆前部,在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车辆的侧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前缘从前端延伸到比上横向部靠上方且比下横向部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另外,在车辆直立的状态下,车辆前部的前端位于比所述右前轮的右端靠左方且比所述左前轮的左端靠右方的位置,当从车辆的侧方观察时,位于比所述下横向部的前端靠前方、比右前轮和左前轮的上端靠上方、且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比下横向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车辆,车辆前部的前端配置在配置头灯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即比右前轮和左前轮的上端靠上方、且比下横向部的上端靠下方的区域。
在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如上所述,当从车辆的侧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前缘中的头灯区域前缘部位于较低且前方的区域。另外,车辆前部的前端位于与该头灯区域前缘部相同或者比其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车辆前部的前端位于低且更靠前方的区域。即,能够将车辆前部的前端配置在相对于上端朝向前方且下方大幅地远离的位置。因此,从上端到前端,容易将车辆前部的前缘形成为平滑连续的直线状的形状。
另外,车辆前部的前端位于比右前轮和左前轮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形成为车辆前部在上下方向上紧凑的形状,车辆前部的庞大感降低。另外,车辆前部的前端位于比下横向部的前端靠前方、比右前轮和左前轮的上端靠上方、且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比下横向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即,容易将车辆前部形成为其前端在较低位置向前方突出的形状。因此,因此,容易将靠近车辆上搭乘的人的眼睛的部位缩小,容易进一步减小庞大感。
根据以上的理由,提供降低空气阻力、并进一步降低了车辆前部的庞大感的、头灯配置在车身罩的内部的车辆。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2)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上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右端和左端位于比所述下横向部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当从车辆的上方观察时,形成为车辆前部的前端比右端和左端向前方突出的形状,降低了空气阻力,并进一步降低了车辆前部的庞大感。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3)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上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右端和所述左端位于比所述上横向部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当从车辆的上方观察时,形成为车辆前部的前端比右端和左端更向前方突出的形状,降低了空气阻力,并进一步降低了车辆前部的庞大感。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4)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上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右端和所述左端位于比所述下横向部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当从车辆的上方观察时,形成为车辆前部的前端比右端和左端更向前方突出的形状,降低了空气阻力,并进一步降低了车辆前部的庞大感。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5)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上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右端和所述左端位于比所述上横向部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当从车辆的上方观察时,形成为车辆前部的前端比右端和左端更向前方突出的形状,降低了空气阻力,并进一步降低了车辆前部的庞大感。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6)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前端位于比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如上所述,车辆前部的前缘成为平滑的直线状的形状,车辆前部的前后方向变短,进一步降低了车辆前部的庞大感。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7)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在当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所述头灯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下横向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由于头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下横向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即使在车身框架倾斜的情况下,头灯也难以与前轮干涉。提供维持车辆前部小的空气阻力和紧凑性、并具备难以与前轮干涉的头灯的车辆。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8)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所述头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旋转轴线靠前方的位置。
由于头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右前轮和左前轮的旋转轴线的旋转轴线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车辆前部的前缘中的头灯的前方的部位和前端位于更前方的位置,其中,该前端位于比该头灯的前方的部位靠前方的位置。由此,容易将车辆前部形成为前端进一步向前方突出的形状,提供空气阻力小、而且车辆前部的庞大感小的车辆。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9)在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覆盖所述头灯的所述光源的外壳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前缘的一部分。
由于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外壳的至少一部分形成车辆前部的前缘的一部分,因此,当从车辆的侧方观察时,能够给与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缺口的印象,能够提供车辆前部的庞大感被降低的车辆。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10)当从所述车辆的上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形成为从所述车辆前部的右端和左端朝向所述头灯逐渐变细的形状。
当从车辆的上方观察时,也成为车辆前部的前端比右端和左端更向前方突出的逐渐变细形状(锥形),降低空气阻力,并进一步降低车辆前部的庞大感。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11)
所述车辆包括:
制动装置,所述制动装置使制动力作用于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至少一者;以及
流体单元,所述流体单元包括多个制动液的流路,并切换制动液所流过的所述流路以控制所述制动装置的动作,
所述流体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以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沿着铅锤方向与所述头灯排列的方式设置。
由于作为均是较重的装置的头灯和流体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在沿铅锤方向上排列配置,因此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容易取得重量平衡。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12)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前方观察时,所述流体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头灯和所述上横向部之间。
由于流体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头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容易避免流体单元与右前轮以及左前轮的干涉。另外,由于流体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上横向部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车辆的重心难以变高。由此,提供搭载有避免前轮的干涉、并且使得车辆的重心难以变高的流体单元的车辆。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13)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前缘形成为位于所述头灯的上方的部位相对于所述水平面的倾斜角比位于该部位的上方的部位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小的形状。
车辆前部的前缘中位于头灯的上方的部位比位于其上方的部位,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小,因此容易将车辆前部的前缘形成为在较低的位置向前方突出的形状。由此,提供空气阻力被进一步降低、车辆前部的庞大感变小的车辆。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14)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前方观察时,从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前端到所述下横向部的所述上端的铅锤方向上的距离小于从所述下横向部的所述上端到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上端的铅锤方向上的距离。
从车辆前部的前端到下横向部的上端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从下横向部的上端到车辆前部的上端的部位靠下方的位置。位于车辆前部的下部的、从车辆前部的前端到下横向部的上端为止的部位以在铅锤方向上小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减小向车辆前部的前方突出的部位,降低车辆前部的庞大感。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15)所述头灯包括具备右头灯和左头灯,所述右头灯具有形成所述车辆前部的右缘的一部分的外壳,所述左头灯具有形成所述车辆前部的左缘的一部分的外壳,
在从所述车辆的上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前端位于所述右头灯的所述外壳和所述左头灯的所述外壳之间。
当从车辆的上方观察时,形成为车辆前部的前端比右端和左端更向前方突出的形状,降低空气阻力,并进一步降低车辆前部的庞大感。
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16)所述车辆包括:
制动装置,所述制动装置使制动力作用于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至少一者;以及
流体单元,所述流体单元包括多个制动液的流路,并切换制动液流过的所述流路以控制所述制动装置的动作,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上方观察时,所述流体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右头灯和所述左头灯之间。
关于作为均为较重的装置的流体单元、右头灯、左头灯,由于流体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右头灯和左头灯之间,因此在左右方向上容易取得重量平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图1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车辆前部的俯视图;
图4是使图1的车辆转向了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俯视图;
图5是使图1的车辆倾斜了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图6是使图1的车辆转向且倾斜了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车辆前部的构造的车辆的主视图;
图8的(a)是图7所示的车辆的侧视图,图8的(b)是图7所示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的主视图;
图10的(a)是图9所示的车辆的侧视图,图10的(b)是图9所示的车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的一例,例示具有两个前轮和一个后轮的车辆。
<整体构成>
图1示出从车辆1的左方观察车辆1的整体的侧视图。以下,图中的箭头F表示车辆1的前方向,箭头B表示车辆1的后方向。箭头U表示车辆1的上方向,箭头D表示车辆1的下方向。在说明中表示前后左右的方向的情况,是指从驾驶车辆1的乘员的角度所观看的前后左右的方向。上下方向不仅是铅锤方向,还包括从铅锤方向倾斜的大致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不仅是水平方向,还包括从水平方向倾斜的大致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中央是指在车辆1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车宽方向的右方是指从车宽方向中央朝向右方的方向。车宽方向的左方是指从车宽方向中央朝向左方的方向。另外,车辆1的无负荷状态是指乘员未乘车、车辆1上没有搭载燃料的状态下、前轮未转向也未倾斜的直立状态。
如图1所示,车辆1包括车辆主体部2、左右一对的前轮3(参照图2)、后轮4、转向机构7和连杆机构5。车辆主体部2包括车身框架21、车身罩22、座椅24和动力单元25。
车身框架21具有头管211、下降框架212、底框架214和后框架213。图1中,车身框架21中,隐藏在车身罩22中的部分用虚线示出。车身框架21支承动力单元25和座椅24等。动力单元25具有发动机或电动机等的驱动源和传动装置等。
头管211配置在车辆1的前部。当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头管211以其上部比起下部位于稍微靠后方侧的方式相对于垂直方向略微倾斜配置。头管211的周围配置有转向机构7和连杆机构5。转向机构7的转向轴6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插入头管211中。头管211支撑连杆机构5。
头管211是车身框架21的一部分,形成为能够在车辆1右转弯时向车辆1的右方倾斜,在车辆1左转弯时向车辆1的左方倾斜。
下降框架212连接在头管211上。下降框架212配置在头管211的后方,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底框架214连接在下降框架212的下部。底框架214从下降框架212的下部朝向后方延伸。在底框架214的后方,后框架213朝向后方且上方延伸。后框架213支撑座椅24、动力单元25和尾灯等。
车身框架21被车身罩22覆盖。车身罩22具有前罩221、左右一对的前挡泥板223、腿部挡板225、中心盖226和后挡泥板224。
前罩221位于座椅24的前方。前罩221覆盖转向机构7和连杆机构5的至少一部分。前罩221具有比连杆机构5配置在前方的前部221a。当从侧方观察无负荷状态的车辆1时,前罩221的前部221a设置在比前轮3靠上方的位置。当从侧方观察无负荷状态的车辆1时,前罩221的前部221a配置在比前轮3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腿部挡板225配置在前罩221的下方、且座椅24的前方。中心盖226配置为覆盖后框架213的周围。
左右一对的前挡泥板223(参照图2)分别配置在前罩221的下方、且左右一对的前轮3的上方。后挡泥板224配置在后轮4的后部上方。
左右一对的前轮3在无负荷状态下配置在头管211的下方且前罩221的下方。后轮4配置在中心盖226和后挡泥板224的下侧。
<转向机构>
图2是从正面观察图1的车辆1的前部时的主视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1的车辆1的前部时的俯视图。在图2和图3中,示出对车身罩22进行了透视的状态。
如图2和图3所示,转向机构7具有转向力传递机构6、左缓冲器33、右缓冲器34和左右一对的前轮3。
左右一对的前轮3包括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央左右对称地配置。
另外,在左右一对前挡泥板223中的左前挡泥板227配置在左前轮31的上方。左右一对前挡泥板223中的右前挡泥板228配置在右前轮32的上方。左前轮31支承于左缓冲器33。右前轮32支承于右缓冲器34。
此外,本说明书中,“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是指在车辆1的主视图中与头管211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另外,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是指在车辆1的主视图中,沿头管211的轴方向延伸的方向。例如,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在从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与头管211的轴方向一致。如图2所示,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当从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车身框架21的右方RF和水平方向的右方R一致。因此,宰图2中,仅表示水平方向的右方R。如图5所示,在车辆1相对于路面倾斜的状态下,当从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车身框架21的右方RF与水平方向的右方R不一致,另外,车身框架21的上方UF与铅锤方向的上方U不一致。
左缓冲器(左悬架装置的一例)33是所谓伸缩式的缓冲器,使来自路面的震动衰减。左缓冲器33的下部支承左前轮31,并对左前轮31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移位进行缓冲。左缓冲器33具有第一下侧部33a和第一上侧部33b。左前轮31支承于第一下侧部33a。第一下侧部33a沿上下方向延伸,左车轮轴314被支承在其下端侧。左车轮轴314支承左前轮31。左车轮轴314沿着左前轮31的旋转轴线Z1延伸。
第一上侧部33b以其一部分插入第一下侧部33a的状态配置在第一下侧部33a的上侧。在第一下侧部33a的延伸方向上,第一上侧部33b能够相对于第一下侧部33a相对移动。第一上侧部33b的上部被固定在第一托架317。如此,左缓冲器33以能够在上下方向移位的方式支承左前轮31。
第一下侧部33a和第一上侧部33b构成前后排列连接的两个伸缩要素。由此,抑制第一上侧部33b相对于第一下侧部33a相对旋转。
右缓冲器34(右悬架装置的一例)是所谓伸缩式的缓冲器,使来自路面的震动衰减。右缓冲器34在下部支承右前轮32,并对右前轮32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移位进行缓冲。右缓冲器34具有第二下侧部34a和第二上侧部34b。右前轮32支承于第二下侧部34a。第二下侧部34a沿上下方向延伸,右车轮轴324被支承在其下端侧。右车轮轴324支承右前轮32。右车轮轴324沿着右前轮32的旋转轴线Z2延伸。
第二上侧部34b以其一部分被插入第二下侧部34a的状态配置在第二下侧部34a的上侧。在第二下侧部34a的延伸方向上,第二上侧部34b能够相对于第二下侧部34a相对移动。第二上侧部34b的上部被固定在第二托架327上。如此,右缓冲器34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位的方式支承右前轮32。
第二下侧部34a和第二上侧部34b构成前后排列连接的两个伸缩要素。由此,抑制第二上侧部34b相对于第二下侧部34a相对旋转。
转向力传递机构6比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配置在上方。转向力传递机构6包括转向部件28作为输入乘员的转向力的部件。转向部件28具有转向轴60和连接在转向轴60的上部的车把杆23。
转向轴60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在左缓冲器33和右缓冲器34之间支承在头管211上。另外,转向轴60能够围绕沿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转向轴线Y3旋转。转向轴60被配置为其一部分被插入头管211中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并且相对于头管211能够旋转。转向轴60随着乘员对车把杆23的操作而旋转。
转向力传递机构6随着与车把杆23的操作对应的转向轴60的旋转,使左缓冲器33围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转向轴线Y1旋转,使右缓冲器34围绕与左转向轴线Y1平行的右转向轴线Y2旋转。
转向力传递机构6除了转向部件28之外,还具有第一传递板61、第二传递板62、第三传递板63、第一接头64、第二接头65、第三接头66、横拉杆67、第一托架317和第二托架327。转向力传递机构6将乘员操作车把杆23的转向力经由这些部件传递给第一托架317和第二托架327。
第一传递板61被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以不能相对于转向轴60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到转向轴60。第一传递板61随着转向轴60的旋转而旋转。
第二传递板62以能够相对于后述的连杆机构5的左侧向部53旋转的方式与左侧向部53连接。第二传递板62被固定在第一托架317。第二传递板62位于第一托架317的下方。第二传递板62被配置在第一传递板61的左侧。
第三传递板63以能够相对于后述的连杆机构5的右侧向部54旋转的方式与右侧向部54连接。第三传递板63被配置为以第一传递板61为中心与第二传递板62左右对称。第三传递板63被固定在第二托架327。第三传递板63位于第二托架327的下方。
第一接头64被配置在第一传递板61的前部。第一接头64以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能够相对于第一传递板61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传递板61。第二接头65被配置在第二传递板62的前部。第二接头65以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能够相对于第二传递板62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二传递板62。第三接头66被配置在第三传递板63的前部。第三接头66以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能够相对于第三传递板63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三传递板63。第一接头64、第二接头65、第三接头66在各自的前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
横拉杆67被沿着车宽方向延伸配置。横拉杆67在沿第一接头64延伸的前部、第二接头65的前部、第三接头66的前部分别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旋转。该横拉杆67是转向力传递机构6的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倾斜时,以与后述的下横向部52保持平行的关系的方式移动。
如此构成的转向力传递机构6经由第一传递板61和第一接头64将从转向部件28传递的转向力传递给横拉杆67。由此,横拉杆67向左右方向的任一者移位。传递至横拉杆67的转向力从横拉杆67经由第二传递板62和第二接头65传递给第一托架317,并且从横拉杆67经由第三传递板63和第三接头66传递给第二托架327。由此,第一托架317和第二托架327向横拉杆67移位的方向旋转。
<连杆机构>
在本例中采用平行四节连杆(也称作平行四边形连杆)方式的连杆机构5。
连杆机构5配置在相比车把杆23靠下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被连接在车身框架21的头管211上。连杆机构5作为用于进行车辆1的倾斜动作的构成,包括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另外,连杆机构5作为连接在左侧向部53的下部并与左侧向部53一起倾斜的构成,包括第一托架317和左缓冲器33。另外,连杆机构5作为连接在右侧向部54的下部并与右侧向部54一起倾斜的构成,包括第二托架327和右缓冲器34。
右侧向部54支承右缓冲器34的上部使其能够围绕沿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右转向轴线Y2旋转。左侧向部53支承左缓冲器33的上部使其能够围绕与右转向轴线Y2平行的左转向轴线Y1旋转。
上横向部51在右端部支承右侧向部54的上部使其能够围绕沿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右轴线E旋转、在左端部支承左侧向部53的上部使其能够围绕与上右轴线E平行的上左轴线D旋转、中间部被支承在车身框架21上且能够围绕与上右轴线E和上左轴线D平行的上中间轴线C旋转。
下横向部在右端部支承右侧向部54的下部使其能够围绕与上右轴线E平行的下右轴线H旋转、在左端部支承左侧向部53的下部使其能够围绕与上左轴线D平行的下左轴线G旋转、中间部被支承在车身框架21上且能够围绕与上中间轴线C平行的下中间轴线F旋转。
上横向部51包括配置在头管211的前侧、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512。板状的部件512通过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支承部支承在头管211、且能够围绕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中间轴线C相对于头管211旋转。
上横向部51的左端通过连接部连接在左侧向部53。上横向部51能够围绕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左轴线D相对于左侧向部53旋转。上横向部51的右端通过连接部E被连接在右侧向部54。上横向部51能够围绕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右轴线E相对于右侧向部54旋转。
下横向部52通过支承部支承在头管211上,且能够围绕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下中间轴线F旋转。下横向部52配置在相比上横向部51靠下方的位置。下横向部52具有与上横向部51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的长度,与上横向部51平行配置。
下横向部52包括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一对板状的部件522、522。一对板状的部件522、522被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夹着头管211。一对板状的部件522、522通过中间部523被一体地连接。中间部523可以与一对板状的部件522、522一体或者分体。下横向部52的左端通过连接部与左侧向部53连接。下横向部52能够围绕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下左轴线G相对于左侧向部53旋转。下横向部52的右端通过连接部与右侧向部54连接。下横向部52能够围绕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下右轴线H相对于右侧向部54旋转。
左侧向部53被配置在头管211的左侧,与头管211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左侧向部53配置在左前轮31的上方且相比左缓冲器33靠上方的位置。左侧向部53的下部被连接在第一托架317上,以能够相对于第一托架317围绕左转向轴线Y1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托架317。该左侧向部53支承左缓冲器33的上部使其能够围绕左转向轴线Y1旋转。
右侧向部54被配置在头管211的右侧,与头管211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右侧向部54被配置在右前轮32的上方且相比右缓冲器34靠上方的位置。右侧向部54的下部被连接在第二托架327上,以能够相对于第二托架327围绕右转向轴线Y2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二托架327。该右侧向部54支承右缓冲器34的上部使其能够围绕右转向轴线Y2旋转。
如此,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以保持上横向部51和下横向部52相互平行的姿势、且保持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相互平行的姿势的方式连接。
<转向动作>
图4是用于说明车辆1的转向动作的图,是使车辆1转向了的状态下的车辆前部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当车把杆23向左右方向转动时,转向机构7的转向力传递机构6动作,转向动作被进行。通过车把杆23被旋转而转向轴60旋转时,随着转向轴60的旋转,第一传递板61旋转。即,通过与转向轴60的旋转对应地移动的转向力传递机构6,前轮3被转向。
例如,转向轴60向图4的箭头T方向旋转时,随着第一传递板61的旋转,横拉杆67向左后方移动。此时,第一传递板61通过沿第一接头64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相对于第一接头64旋转,横拉杆67在维持姿势的同时向左后方移动。随着横拉杆67向左后方的移动,第二传递板62和第三传递板63分别围绕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向箭头T的方向旋转。此时,第二传递板62围绕沿第二接头65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相对于第二接头65旋转,第三传递板63围绕沿第三接头66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相对于第三接头66旋转。
当第二传递板62和第三传递板63向箭头T方向旋转时,第一托架317和第二托架327向箭头T方向旋转。当第一托架317和第二托架327向箭头T方向旋转时,左前轮31经由左缓冲器33围绕左转向轴线Y1(参照图2)旋转,右前轮32经由右缓冲器34围绕右转向轴线Y2(参照图2)旋转。
<倾斜动作>
图5是用于说明车辆1的倾斜动作的图,是使车辆1倾斜了的状态下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如图5所示,随着连杆机构5的动作,车辆1向左右方向倾斜。连杆机构5的动作是指连杆机构5中的用于进行倾斜动作的各部件(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以各自的连接点为轴相对旋转,从而连杆机构5的形状变化。
在本例的连杆机构5中,例如在直立状态下、在主视图中配置成大致长方形状的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在车辆1倾斜的状态下变形成大致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5通过与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的相对的旋转动作连动地进行倾斜动作,来使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分别倾斜。
例如,当乘员使车辆1向左方倾斜时,头管211相对于垂直方向向左方倾斜。当头管211倾斜时,上横向部51围绕上中间轴线C相对于头管211旋转,下横向部52围绕下中间轴线F相对于头管211旋转。于是,上横向部51向下横向部52的左侧移动,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保持着与头管211平行的状态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倾斜时,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相对于上横向部51和下横向部52旋转。因此,当使车辆1倾斜时,随着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的倾斜,支承于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的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分别相对于垂直方向以保持与头管211平行的状态倾斜。
另外,在倾斜动作时,横拉杆67分别相对于第一接头64、第二接头65、第三接头66的前后方向的轴部旋转。由此,即使车辆1倾斜,横拉杆67也保持相对于上横向部51和下横向部52平行的姿势。
<转向动作和倾斜动作>
图6是使车辆1转向且倾斜的状态下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图6中示出向左侧转向、向左方倾斜的状态。当图6所示的动作时,通过转向动作,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的朝向改变,通过倾斜动作,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与车身框架21一起倾斜。在该状态下,连杆机构5的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变形成大致平行四边形,横拉杆67向左或右中转向了的方向(图6中是左方)且后方移动。
<车辆前部的构成>
接着使用图7和图8,对车身罩22、和位于车身罩22的内部的部件的配置位置进行详细说明。图7是车辆1为直立状态且无转向状态下的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图8的(a)是图7所示的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侧视图,图8的(b)是其俯视图。
如图7和图8所示,车辆1作为构成车辆前部的车身罩部件,包括前罩221、腿部挡板225的上部和风挡229。车辆前部是指与头灯71具有一体性外观的车辆1的前方的部位,与头灯71分离配置的前挡泥板223不构成此处定义的车辆前部。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在车身罩22的内部包括灯具。作为灯具,设置有头灯71、位置灯72、方向指示器73。车身罩部件覆盖头灯71、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的右侧面、左侧面、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灯具)
如图7所示,车辆1在车辆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头灯71,头灯71能够向车辆前方照射光并包括光源。另外,头灯71的上方邻接地设置有位置灯72。通过点亮头灯71,能够提高驾驶者的路面的视认性。通过点亮位置灯72,能够提高从对向车或步行者观看时的车辆1的视认性。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头灯71和位置灯72被作为一个灯具单元而一体化。头灯71和位置灯72包括共同的壳体和外透镜(外壳的一个例子)。
如图8的(a)所示,头灯71和位置灯72的壳体设置在前罩221的内部。头灯71和位置灯72的外透镜从前罩221向前方露出。
头灯71的内部从前方向后方依次排列配置有投影透镜、光源、反射器。因此,头灯71是在前后方向上长的部件。来自头灯71中的光源和位置灯72中的光源的光经由外透镜向车辆1的前方射出。
方向指示器73如图7所示的那样设置在车辆前部的上部的左右。通过点亮方向指示器73,能够向周围的车辆1或步行者等报告车辆1的行进方向。方向指示器73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跨过上横向部51的上方。因此,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的方向指示器73的视认性得到提高。
前罩221覆盖头灯71的左右的侧面和上面的至少一部分、上横向部51的左右侧面和上面的至少一部分、下横向部52的左右侧面和上面的至少一部。头灯71、位置灯72和方向指示器73的外透镜从前罩221向外部露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当从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位置灯72和方向指示器73从车辆1的中央朝向侧方延伸形成,当从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呈现前端尖的、车辆前部的庞大感小的外观。
如图8的(a)所示,头灯71在车辆1为直立且无转向状态下,位于位于相比左前轮31的旋转轴线Z1和右前轮32的旋转轴线Z2、靠前方(辅助线I的前方)、且在上下方向上相比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的上端靠上方(辅助线J的上方)的位置。辅助线I是通过旋转轴线Z1、Z2的铅锤线。辅助线J是通过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的上端的水平线。如此,头灯71以在车辆1的转向和倾斜时不干涉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的方式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前方侧。
另外,在上下方向上,至少头灯71的一部分位于下横向部52的上端和下端之间(辅助线K和辅助线Q之间)。辅助线K是通过下横向部52的上端的水平线。辅助线Q是通过下横向部52的下端的水平线。下横向部52的前端部位于上横向部51的前方。连杆机构5以其下部位于上部的前方的方式倾斜。头灯71的一部分位于下横向部52的上端和下端之间,下横向部52的前端位于比上横向部51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覆盖头灯71和连杆机构5的前罩221如图8的(a)所示的那样呈下部向前方突出的形状。
如图8的(b)所示,头灯71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配置在比右前轮32的右端靠左方(辅助线M的左方)、且比左前轮31的左端靠右方(辅助线N的右方)的位置。辅助线M是通过右前轮32的右端并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线。辅助线N是通过左前轮31的左端并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线。
另外,如图8的(a)所示,头灯71的至少一部分在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配置在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前方(辅助线O的前方)、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上端靠上方(辅助线J的上方)的位置。辅助线O是通过下横向部52的前端的铅锤线。
另外,头灯71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配置在比下横向部52的上端靠下方(辅助线K的下方)的位置。
(车辆前部的外观)
如图8的(a)所示,将车辆前部中位于最前方的部位称作前端100。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位于头灯71的下方的前罩221的前端成为车辆前部的前端100。如图8的(a)所示,该前端100在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位于比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的上端靠上方(辅助线J的上方)、且比下横向部52的上端靠下方(辅助线K的下方)的位置。另外,如图8的(b)所示,该前端100在从车辆1的上方观察时,位于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之间。即车辆前部形成为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下部向前方突出的形状。
另外,将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所观看到的车辆前部的上部的轮廓称为车辆前部的上缘。上缘部如图8的(a)所示的那样由头灯71的外透镜、位置灯72的外透镜、前罩221和风挡229构成。车辆前部的上缘在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从前端100延伸到比上横向部51的上端靠上方、且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如图8的(a)所示,关于由头灯71和车身罩22构成的车辆前部,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当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前缘从前端100延伸到比上横向部51靠上方且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车辆前部的前端100位于比右前轮32的右端靠左方(辅助线M的左方)且比左前轮31的左端靠右方(辅助线N的右方)的位置。另外,如图8的(a)所示,车辆前部的前端100在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位于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前方(辅助线O的前方)、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上端靠上方(辅助线J的上方)的位置。另外,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车辆前部的前端100位于比下横向部52的上端靠下方(辅助线K的下方)的位置。
如图8的(b)所示,将从车辆1的上方观察时观察到的车辆前部的左部的轮廓称为车辆前部的左缘。另外,将从车辆1的上方观察时观察到的车辆前部的右部的轮廓称为车辆前部的右缘。车辆1的左缘和右缘由头灯71的外透镜、位置灯72的外透镜和前罩221形成。
当从车辆1的上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左缘从前端100延伸到比上横向部51的左端靠左方的位置。车辆前部的左缘的左端101位于比左前轮31靠左方(辅助线N的左方)的位置。另外,车辆前部的左缘的左端101位于比前后排列的下横向部52中的前方的下横向部52靠后方的位置。另外,车辆前部的左缘的左端101位于比上横向部51靠后方的位置。
同样地,车辆前部的右缘从前端100延伸到比上横向部51的右端靠右方的位置。车辆前部的右缘的右端102位于比右前轮32靠右方(辅助线M的右方)的位置。另外,车辆前部的右缘的右端102位于比前后排列的下横向部52中的前方的下横向部52靠后方的位置。另外,车辆前部的右缘的右端部位于比上横向部51靠后方的位置。
如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在从车辆1的上方观察时,前端100在车辆前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前方突出,左右的缘部以从该前端100延伸到上横向部51的左右的端部的外侧的方式形成。因此,以从车辆前部的右缘的右端部和左缘的左端部朝向头灯71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车辆前部。即,成为车辆前部的左右端部的前方部分缺口的流线型的形状、车辆前部形成庞大感小的形状。另外,车辆前部的左右的端部101、102位于后方侧的下横向部52的后方,因此即使在从车辆1的上方观察时,针对车辆1的行进方向车辆前部的左缘和右缘所成的角度变小,从而提供空气阻力小的车辆1。
另外,如图8的(b)所示,当使车辆前部的左右的端部101、102位于比上横向部51靠后方的位置时,能够进一步减小左缘和右缘针对车辆1的行进方向所成的角度,因此是优选的,其中,该上横向部51的前端位于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如果在上横向部的前方配置头灯,则由于上横向部位于比前方的下横向部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因此头灯的前端和下横向部的前端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变小。于是,车辆前部的上缘针对车辆1的行进方向成为大角度,其中,车辆前部的上缘从头灯的外透镜延及覆盖下横向部的前方的前罩。由此,车辆前部变为长方体状的形状,车辆前部的庞大感变大。另外,空气阻力变大。
与此相对,根据上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成为了前方的一部分缺口的流线型的形状,空气阻力被降低的同时,车辆前部的庞大感变小。
(流体单元)
在图7和图8的(a)和(b)中,符号80表示流体单元。流体单元80是金属制成的部件。流体单元80的内部形成有多个流路。流体单元80是所谓ABS(Antilock-Brake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装置的一个构成要素。流体单元80通过切换使制动液流过的流路,来控制前轮和后轮的制动装置的动作。制动装置如图8的(a)所示的那样具有与前轮3一起旋转的制动盘711、控制制动盘711的旋转的制动钳712。
如图7和图8的(b)所示,该流体单元80的至少一部分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与头灯71在铅锤方向上排列设置。头灯71和流体单元80的重量均大。因此,通过在左右方向的中央在铅垂方向上排列设置头灯71和流体单元80,车辆1的重量平衡不会偏向左右方向,容易取得重量平衡。
另外,如图7所示,当从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该流体单元8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头灯71和上横向部51之间。通过将流体单元80设置在比上横向部51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能够降低车辆1的重心。
(效果)
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头灯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车身罩的内方。头灯包括光源、设置在从光源向前方离开的位置处的外壳,头灯是在前后方向长的装置。该前后方向长的头灯使用该上横向部的前方的空间而被配置。即,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基于在成为死空间的上横向部的前方的空间配置头灯这一合理的构想,通过紧凑地构成车辆前部,试图降低车辆前部的庞大感。
另一方面,一般而言,将车辆前部的前缘造型成其前端和上端平滑连接的形状时,容易降低空气阻力。因此,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在从侧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前端突出至比前轮靠前方的位置。由此,车辆前部的前缘形成为该前端和位于比上横向部靠上方位置处的上端平滑连接的形状。由此,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实现了空气阻力的降低。
但是,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如上所述,下横向部的前端位于比上横向部靠前方的位置,且在前后方向长的头灯配置在上横向部的前方。因此,在前后方向上,头灯的前端和下横向部的前端位于彼此靠近的位置。因此,在从侧方观察车辆时,连接车辆前部的前缘的一部分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头灯所占的区域的部位(以后,称为头灯区域前缘部)和在车辆前部的前缘中位于下横向部的前方的部位的部位容易形成垂直陡峭的形状,空气阻力容易变大。
更详细地说,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在前后方向长的头灯位于与车辆前部的上端靠近的上横向部的前方。因此,在车辆前部的前缘中,从上端到头灯区域前缘部的部位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小,从头灯区域前缘部到前端的部位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大,容易形成弯曲的形状。因此,在车辆前部的前缘中,从头灯区域前缘部到前端的部位的空气阻力容易变大。
因此,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将头灯区域前缘部的下部延长到前轮的前方,使车辆前部的前端位于前轮的前方,将车辆前部的前缘形成为直线形状,由此,降低空气阻力。但是,将车辆前部的前端延长到前轮的前方的结果是,车辆前部的庞大感容易变大。
即,本发明者注意到:如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述,即使组合(a)使用上横向部的前方的死空间配置头灯以降低庞大感的构想、以及(b)通过将车辆前部的前缘造型成平滑连接前端和上端的形状来试图降低空气阻力的构想,也难以兼顾空气阻力的降低和庞大感的降低。因此,本发明者研究了干脆使用下横向部52的前方的空间配置前后方向上长的头灯71、使车辆前部的前端100位于配置有头灯71的区域的附近的构成,完成了本发明。
乍一看,考虑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时,可能认为:如果将在前后方向上长的头灯71配置在下横向部52(其前端位于比上横向部51靠前方的位置)的前方的空间,则车辆前部在前后方向上大型化。另外,可能认为:如果使车辆前部的前端100位于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则难以使车辆前部的前缘呈平滑的直线状的形状,从而难以降低空气阻力。
但是,本发明人注意到通过使头灯71位于比下横向部52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由此使车辆前部的前端100形成为向下方且前方突出的形状,从而能够降低车辆前部的庞大感并降低空气阻力,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21和两个前轮3的车辆1,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头灯7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右前轮32的右端靠左方、且比左前轮31的左端靠右方的位置,当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配置在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前方、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上端靠上方、且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比下横向部52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处。
即,与在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相比,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的头灯71设置在比下横向部52的上端靠下方的较低位置。由于头灯71在前后方向上长,因此能够使车辆前部的前缘中的头灯区域前缘部位于较低且前方的区域。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关于由头灯71和车身罩22构成的车辆前部,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当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前缘从前端延伸到比上横向部51靠上方且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另外,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车辆前部的前端100位于比右前轮32的右端靠左方且比左前轮31的左端靠右方的位置,当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位于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前方、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上端靠上方、且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比下横向部52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车辆前部的前端100配置在作为头灯7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的区域的、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上端靠上方且比下横向部52的上端靠下方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中,如上所述,当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前缘中的头灯区域前缘部位于较低且前方的区域。另外,车辆前部的前端100位于与该头灯区域前缘部相同或者比它更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车辆前部的前端100位于低且更靠前方的区域。即,能够将车辆前部的前端100配置在相对于上端朝向前方且下方大幅地远离的位置。因此,从上端到前端,容易将车辆前部的前缘形成为平滑且连续的直线状的形状。
另外,由于车辆前部的前端100位于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车辆前部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紧凑的形状,车辆前部的庞大感得到降低。另外,车辆前部的前端位于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前方、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上端靠上方、且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下横向部52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即,容易将车辆前部形成为其前端在低的位置向前方突出的形状(例如炮弹形)。因此,容易将靠近车辆1上搭乘的使用者的眼睛的部位变小,容易进一步减小庞大感。
根据以上的理由,提供降低了空力阻力并且车辆前部的庞大感小、头灯71配置在车身罩22的内部的车辆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中,如图8的(b)所示,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当从车辆1的上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右端102和左端101位于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当从车辆1的上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前端100形成为比右端102和左端101向前方突出的形状,降低了空气阻力的,并且减少了车辆前部的庞大感。
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中,如图8的(b)所示,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当从车辆1的上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右端102和左端101位于比上横向部51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当从车辆1的上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前端100形成比右端102和左端101更向前方突出的形状,降低了空气阻力并且降低了车辆前部的庞大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中,如图8的(b)所示,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当从车辆1的上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右端102和左端101位于比下横向部52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当从车辆1的上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前端100形成为比右端102和左端101进一步向前方突出的形状,降低了空气阻力并且降低了车辆前部的庞大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中,如图8的(b)所示,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当从车辆1的上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右端102和左端101位于比上横向部51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当从车辆1的上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前端100形成为比右端102和左端101进一步向前方突出的形状,降低了空气阻力并且降低了车辆前部的庞大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中,如图8的(a)所示,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在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前端100位于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前端(辅助线P)靠后方的位置。辅助线P是通过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前端的铅锤线。
如上所述,车辆前部的前缘形成为平滑的直线状的形状,车辆前部的前后方向变短,车辆前部的庞大感被进一步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中,如图8的(a)所示,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当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头灯7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比下横向部52的下端(辅助线Q)靠上方的位置。
头灯7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下横向部52的下端(辅助线Q)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即使在车身框架21倾斜的情况下,头灯71也难以与前轮3干涉。提供维持车辆前部的小的空气阻力和紧凑性、并且包括难以与前轮3干涉的头灯71的车辆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中,如图8的(a)所示,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当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头灯7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旋转轴线Z2、Z1(辅助线I)靠前方的位置。
头灯7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旋转轴线Z2、Z1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车辆前部的前缘中的头灯71的前方的部位和前端100位于更前方,其中,前端100位于比头灯71的前方的部位更靠前方的位置。由此,提供容易使车辆前部形成为前端100进一步向前方突出的形状、空气阻力小,且车辆前部的庞大感小的车辆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中,如图8的(a)所示,覆盖头灯71的光源的外壳的至少一部分在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形成车辆前部的前缘的一部分。
透明或半透明的外壳的至少一部分形成车辆前部的前缘的一部分,因此,当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提供能够给予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缺口的印象、并且车辆前部的庞大感降低了的车辆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中,如图8的(b)所示,在从车辆1的上方观察时,车辆前部形成为从车辆前部的右端102和左端101向头灯71逐渐变细的形状。
当从车辆1的上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前端100也形成为比右端102和左端101更向前方突出的逐渐变细形状,降低了空气阻力,并且降低了车辆前部的庞大感。
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如图7所示的那样具有使制动力作用于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至少一者的制动装置、包括多个制动液的流路且切换制动液所流过的流路以控制制动装置的动作的流体单元80。
流体单元8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成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沿着铅锤方向与头灯71排列。
作为均是较重的装置的头灯71和流体单元80的至少一部分沿着铅锤方向排列配置,因此关于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容易取得重量平衡。
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中,如图7所示,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当从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流体单元8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头灯71和上横向部51之间。
由于流体单元8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头灯71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容易避免流体单元80和右前轮32以及左前轮31的干涉。另外,流体单元8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上横向部51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车辆1的重心难以变高。由此,提供搭载有避免与前轮3干涉并且使得车辆1的重心难以变高的流体单元80的车辆1。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搭载有单一的头灯71的车辆1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例子。本发明也适用于搭载有多个头灯的车辆1A。图9是车辆1A处于直立状态且停车状态下的、车辆1A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图10的(a)是图9所示的车辆1A的车辆前部的侧视图,图10的(b)是其俯视图。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分开的左头灯74和右头灯75。该头灯74、75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车辆1A为直立且无转向的状态下,位于比左前轮31的旋转轴线和右前轮32的旋转轴线靠前方(辅助线I的前方)、且在上下方向上比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的上端靠上方(辅助线J的上方)的位置。如此,左右的头灯74、75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前方测,以使得车辆1A的转向和倾斜时不与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干涉。
另外,在上下方向上,至少头灯74、75的一部分位于下横向部52的上端和下端之间(辅助线K和辅助线Q之间)。由此,覆盖头灯74、75和连杆机构5的前罩221如图10的(a)所示的那样形成为下部向前方突出的形状。
如图10的(b)所示,头灯74、75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1A直立的状态下,配置在比右前轮32的右端靠左方(辅助线M的左方)且比左前轮31的左端靠右方(辅助线N的右方)的位置。如图10的(a)所示,头灯74、75的至少一部分在从侧方观察车辆1A,位于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前方(辅助线O的前方)、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上端靠上方(辅助线J的上方)的位置。另外,头灯74、75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比下横向部52的上端靠下方(辅助线K的下方)的位置。
(车辆前部的外观)
如图10的(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A中,前罩221的前端成为车辆前部的前端100A。如图10的(a)所示,当从侧方观察车辆1A时,该前端100A位于比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的上端(辅助线J)靠上方、且比下横向部52的上端(辅助线K)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如图10的(b)所示,当从上方观察车辆1A时,该前端100A位于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之间。即,车辆前部成为其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下部向前方突出的形状。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的前缘如图10的(a)所示那样由头灯74、75的外透镜、前罩221和风挡229构成。当从侧方观察车辆1A时,车辆前部的前缘延伸到比上横向部51的上端靠上方、且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如此车辆前部的前缘形成为从前端100A延伸到比上横向部51的上端靠上方且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其中,该前端100A向车辆前部的下方的前方突出。因此,当从侧方观察车辆1A时,前缘以从前方朝向后方而车辆前部的纵向尺寸变大的方式倾斜。由此,当从侧方观察车辆1A时,车辆前部形成为连杆机构5的上横向部51的前方缺口的、车辆前部的庞大感小的形状。另外,车辆前部的前缘针对车辆1A的行进方向所成的角度变小,因此能够提供空气阻力小的车辆1A。
如图10的(a)所示,关于由头灯74、75和车身罩22构成的车辆前部,在车辆1A直立的状态下,当从侧方观察车辆1A时,车辆前部的前缘从前端100A延伸到比上横向部51靠上方且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在车辆1A直立的状态下,车辆前部的前端100A位于比右前轮32的右端靠左方(辅助线M的左方)且比左前轮31的左端靠右方(辅助线N的右方)的位置。另外,如图10的(a)所示,当从侧方观察车辆1A时,车辆前部的前端100A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前方(辅助线O的前方)、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上端靠上方(辅助线J的上方)的位置。另外,车辆前部的前端100A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下横向部52的上端靠下方(辅助线K的下方)的位置。
另外,当从侧方观察车辆1A时,覆盖上横向部51的前面的前罩221相对于面S的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大于位于头灯74、75的上方的前罩的面T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如此,车辆前部的下部从车辆前部向前方突出,由此车辆前部的庞大感变小,另外车辆1A的空气阻力变小。
此外,也可以形成为头灯74、75的外透镜绕到其上方。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形成为覆盖上横向部51的前面的前罩221相对于面S的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大于位于车辆前部的头灯74、75的上方的外透镜的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
如图10的(b)所述,将当从上方观察车辆1A时观察可见到的车辆前部的左部的轮廓称为车辆前部的左缘。另外,将当从上方观察车辆1A时可见到的车辆前部的右部的轮廓称为车辆前部的右缘。车辆1A的左缘和右缘通过头灯74、75的外透镜和前罩221而形成。
当从上方观察车辆1A时,车辆前部的左缘从前端100A延伸到比上横向部51的左端靠左方的位置。车辆前部的左缘的左端101A位于比左前轮31靠左方(辅助线N的左方)的位置。车辆前部的左缘的左端101A位于比下横向部52靠后方的位置。另外,车辆前部的左缘的左端101A位于比上横向部51靠后方的位置。
同样,当从上方观察车辆1A时,车辆前部的右缘从前端100A延伸到比上横向部51的右端靠右方的位置。车辆前部的右缘的右端102A位于比右前轮32靠右方(辅助线M的右方)的位置。另外,当从上方观察时,车辆前部的右缘的右端102A位于比下横向部52靠后方的位置。另外,车辆前部的右缘的右端102A位于比上横向部51靠后方的位置。
如此,当从上方观察车辆1A时,车辆前部的左右的缘形成为从前端100A延伸到上横向部51的左右的端部的外侧,其中,前端100A在车辆前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前方突出。因此,当从上方观察车辆1A时,车辆前部形成流线型的形状,车辆前部的庞大感变小,另外,空气阻力变小。一旦使车辆前部的左右的端部101A、102A位于比上横向部51靠后方的位置,则能够进一步减小左缘和右缘针对车辆1A的行进方向所成的角度,因此是优选的。
另外,在图9所示的车辆1A的主视图中,从车辆前部的前端100A到下横向部52的上端的距离D1小于从下横向部52的上端到风挡229的上端部的铅锤方向上的尺寸D2,其中,风挡229的上端部作为车辆前部的上端部。由此,向前方突出的车辆前部的下部小,因此能够减小车辆前部的庞大感。
另外,在图10的(b)所示的车辆1A的俯视图中,车辆前部的前端100A位于左头灯74的外透镜和右头灯75的外透镜之间。由此,左右方向的中央向前方突出,因此当从上方观察车辆1A时车辆前部成为流线型,成为庞大感小的车辆前部。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当从上方观察车辆1A时,流体单元8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左头灯74和右头灯75之间。流体单元80如前所述的那样重量大。重量大的流体单元80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因此能够提供重量平衡良好的车辆1A。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A中,在车辆1A直立的状态下,头灯74、75的至少一部分也配置在比右前轮32的右端靠左方且比左前轮31的左端靠右方的位置,当从侧方观察车辆1A时,配置在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前方、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上端靠上方、且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比下横向部52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关于由头灯74、75和车身罩22构成的车辆前部,在车辆1A直立的状态下,当从侧方观察车辆1A时,车辆前部的前缘从前端延伸到比上横向部51靠上方且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在车辆1A直立的状态下,车辆前部的前端100位于比右前轮32的右端靠左方且比左前轮31的左端靠右方的位置,当从侧方观察车辆1A时,位于在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前方、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上端靠上方、且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比下横向部52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A中,车辆前部的前端100A配置在作为配置头灯74、75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的、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上端靠上方、且比下横向部52的上端靠下方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A中,如上所述,当从侧方观察车辆1A时,车辆前部的前缘中的头灯区域前缘部位于较低且前方的区域。另外,车辆前部的前端100A位于与该头灯区域前缘部相同或者比它靠前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车辆前部的前端100A位于低且更前方的区域。即,能够将车辆前部的前端100A配置在相对于上端朝向前方且下方大幅地远离的位置。因此,从上端到前端100A,容易将车辆前部的前缘形成为平滑连续的直线状的形状。
另外,车辆前部的前端100A位于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车辆前部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紧凑的形状,车辆前部的庞大感降低。另外,车辆前部的前端位于比下横向部52的前端靠前方、比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上端靠上方、且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比下横向部52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即,容易将车辆前部形成为其前端100A在低的位置向前方突出的形状(例如炮弹形)。因此,容易使靠近车辆1A上搭乘的用户的眼睛的部位变小,容易进一步减小庞大感。
由于以上的理由,提供降低空力阻力、车辆前部的庞大感更小、头灯74、75配置在车身罩22的内部的车辆1A。
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A中,如图10的(a)所示,在车辆1A直立的状态下,当从侧方观察车辆1A时,车辆前部的前缘形成为位于头灯71的上方的部位T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小于位于该部位的上方的部位S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的形状。
当从侧方观察车辆1A时,在车辆前部的前缘中,位于头灯74、75的上方的部位T与比它位于上方的部位S相比,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小,因此容易将车辆前部的前缘形成为在较低位置处向前方突出的形状。由此,提供空气阻力被进一步降低、车辆前部的庞大感小的车辆1A。
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A中,如图9所示,在车辆1A在直立的状态下,当从车辆1A的正面观察时,从车辆前部的前端100A到下横向部52的上端为止的铅锤方向上的距离D1小于从下横向部52的上端到车辆前部的上端为止的铅锤方向上的距离D2。
从车辆前部的前端100A到下横向部52的上端的部位T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从下横向部52的上端到车辆前部的上端的部位S靠下方的位置。由于位于比车辆前部的下部的、从车辆前部的前端100A到下横向部52的上端的部位T以在铅锤方向上小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使车辆前部的向前方突出的部位变小,车辆前部的庞大感被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A如图10的(b)所示,车辆1A具有右头灯75和左头灯74。右头灯75包括形成车辆前部的右缘的一部分的外透镜,左头灯74包括形成车辆前部的左缘的一部分的外透镜,当从上方观察车辆1A时,车辆前部的前端100A位于右头灯75的外透镜和左头灯74的外透镜之间。
当从上方观察车辆1A时,车辆前部的前端100A成为比右端102A和左端101A向前方突出的形状,降低了空气阻力,并且车辆前部的庞大感被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A具有:使制动力作用于右前轮32和左前轮31的至少一者的制动装置、以及包括多个制动液的流路并切换制动液所流过的流路以控制制动装置的动作的流体单元80。
在车辆1A直立的状态下,当从上方观察车辆1A时,流体单元8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右头灯75和左头灯74之间。
关于作为均为较重的装置的、流体单元80、右头灯75、左头灯74,由于流体单元8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右头灯75和左头灯74之间,因此在左右方向上容易取得重量平衡。
以上,使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范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或改良是显而易见的。
上述实施方式用于容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很显然,本发明能够不脱离其主旨而变更、改良,并且,其等价物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或表达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不用于限定性解释。不排除本说明书中示出且叙述的特征事项的任何等效物,应当理解为允许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各种变形。
<其他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举出前挡泥板不构成车辆前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前挡泥板与前罩一体形成的车辆中,车辆前部包含前挡泥板而构成。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包括了风挡229的车辆1、1A,但是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不包括风挡229的车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前罩221的前端部构成车辆前部的前端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头灯71、74、75的前端也可以构成车辆前部的前端。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在纵向上包括两个头灯的车辆。在该情况下,在将本发明应用于将纵向上排列的两个头灯配置在左右方向的中央的结构中时,如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那样,能够提供车辆前部的庞大感小、且空气阻力小的车辆。
另外,例如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包括三个头灯的车辆。在该情况下,组合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左右方向在中央配置一个头灯,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在中央的头灯的左右两侧配置两个头灯。
另外,在包括四个以上的头灯的车辆中,通过组合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车辆前部的庞大感小且空气阻力小的车辆。
作为头灯中包含的光源,可以采用LED(LightEmittingDiode)元件、灯丝灯泡、放电灯泡、激光光源、或者面发光面板光源(例如EL元件)等。
作为头灯的外壳,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采用包含所述使光折射的透镜元素的外透镜,也可以构成为使光直接透过。
[锐角]
另外,本发明和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锐角是指包含0°且小于90°的角度。原本锐角不包含0°,但是本发明和上述实施方式中,锐角设定为包含0°。另外,上述实施例中,与横向构件的上轴线和下轴线垂直相交的虚拟平面是向后方且上方延伸的平面。但是,不限于此,与横向构件的上轴线和下轴线垂直相交的虚拟平面也可以是向前方且上方延伸的平面。
[平行、延伸、沿着]
在本说明书中,“平行”也包含在±40°的范围倾斜、作为部件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在本发明中,对于“方向”和“部件”等,“沿着”也包括在±40°的范围倾斜的情况。在本发明中,对于“方向”,延伸也包含在±40°的范围内倾斜的情况。
[车轮、动力单元、车身罩]
本发明涉及的车辆1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1。后轮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以上。另外,也可以包括覆盖车身框架的车身罩。也可以不包括覆盖车身框架的车身罩。动力单元包含动力源。动力源不限于发动机,也可以是电动机。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后轮4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与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之间的间隔的中央一致。虽然这样的构成是优选的,但是后轮4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也可以与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之间的间隔的中央不一致。
[头管和侧向部的位置关系]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当从侧方观察车身框架21时,右侧向部54、左侧向部53和头管211设置在重合的位置。但是,当从侧方观察车身框架21时,相对于右侧向部54和左侧向部53,头管211也可以设置在前后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另外,右侧向部54和左侧向部53相对于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也可以与头管211的倾斜角度不同。
[头管]
此外,支承连杆机构的头管可以由一个的零部件构成,也可以由多个零部件构成。在由多个零部件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焊接、粘结等结合,也可以通过螺栓、铆钉等紧固件结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能够旋转支承转向轴60的车身框架21的一个部位说明了头管21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替代头管,可以采用以能够围绕中间转向轴线Y3旋转的方式支承转向轴60的部件。例如,可以采用包含以能够围绕中间转向轴线Y3旋转的方式支承转向轴60的轴承的部件。
[车身框架的构成:一体、分体、一体的情况下的前缘的上端、上下框架部的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车身框架包括头管、连接部件(上前后框架部)、下降框架(上下框架部)和底框架(下前后框架部),它们通过焊接而连接。但是,本发明的车身框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车身框架只要具有头管和上前后框架部、上下框架部和下前后框架部即可。例如车身框架也可以通过铸造等一体形成全部或一部分。另外,车身框架也可以是上前后框架部和上下框架部由一个部件构成,也可以由独立的部件构成。
[锐角的大小:转向轴和缓冲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左缓冲器33和右缓冲器34分别包括一对伸缩机构。但是,根据车辆1的规格,左缓冲器33和右缓冲器34各自包括的伸缩机构的数量也可以是1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轴的旋转轴线和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与右缓冲器以及左缓冲器的伸缩方向和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一致。但是,在本发明中,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转向轴的旋转轴线和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可以小于也可以大于右缓冲器以及左缓冲器的伸缩方向和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轴的旋转轴线和右缓冲器以及左缓冲器的伸缩方向一致。但是,本发明中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当从侧方观察时,转向轴的旋转轴线和右缓冲器以及左缓冲器的伸缩方向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另外,例如也可以交叉。
本实施方式中,右前轮和左前轮以如下方式被支承,即它们的上端能够移动至比车身框架的下降框架的上端靠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中,对右前轮和左前轮而言,也可以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它们的上端能够移动到与车身框架的下降框架的上端相同的高度或与其相比更下方的位置。
[横向部、侧向部]
此外,上横向部也可以包括:由一个零部件构成的上前横向部、由一个零部件构成的上后横向部、以及设置在它们之间、由多个零部件构成的连接部件。在由多个零部件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焊接、粘结等结合,也可以通过螺栓、铆钉等紧固件而结合。
此外,下横向部也可以包括:由一个零部件构成的下前横向部、由一个零部件构成的下后横向部、以及设置在它们之间、由多个零部件构成的连接部件。在由多个零部件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焊接、粘结等结合,也可以通过螺栓、铆钉等紧固件而结合。
另外,右侧向部和左侧向部可以由一个零部件构成,也可以由多个零部件构成。在由多个零部件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焊接、粘结等结合,也可以通过螺栓、铆钉等紧固件而结合。另外,也可以包含比上横向部或下横向部配置在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前方的部位和配置在其后方的部位。也可以在配置在右侧向部和左侧向部的前方的部位和配置在其后方的部位之间配置上横向部或下横向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连杆机构除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之外,也可以还包括横向部。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不过是以相对的上下关系命名而已。上横向部不表示连杆机构中最上方的横向部。上横向部表示与比它靠下方的其他的横向部相比位于上方的横向部。下横向部不表示连杆机构中最下方的横向部。下横向部表示表示与比它靠上方的其他的横向部相比位于下方的横向部。另外,横向部也可以由右横向部和左横向部两个零部件构成。如此,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在具有连杆功能的范围内,也可以由多个横向部构成。另外,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之间也可以设置其他的横向部。连杆机构只要包括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即可。
本发明可以以多个不同方式实施。本公开应当视为提供本发明的原理的实施方式。基于不意图将本发明限定于在此记载和/或图示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理解,在此记载了很多的图示实施方式。
这里记载了几个本发明的图示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此处记载的各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也包括基于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识别的、包括等同的要素、修正、删除、组合(例如,横跨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征的组合)、改良和/或变更的所有实施方式。权利要求的限定事项应当基于该权利要求所用的术语进行广泛解释,而应当不限定于本说明书或本申请的执行中记载的实施方式。这样的实施方式应当解释为非排他的。例如,在本公开中,“优选”或“好”的用语是非排他的,表示“虽然优选,但是不限于此”或“虽然好,但是不限于此”的意思。
作为本申请的记载的一部分,引用2013年7月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138488。即,以下列举的构成也构成本申请的记载的一部分。
(1)一种骑乘式车辆,包括:
车身框架;
配置在右侧的右前轮、配置在左侧的左前轮;
右悬架装置,其在下部支承所述右前轮,以使所述右前轮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位;
左悬架装置,其在下部支承所述左前轮,以使所述左前轮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位;
右侧向部件,其支承所述右悬架装置的上部,以使所述右悬架装置的上部能够围绕上下方向的轴旋转;
左侧向部件,其支承所述左悬架装置的上部,以使所述左悬架装置的上部能够围绕上下方向的轴线旋转;
上部连杆部件,所述上部连杆部件的中央部以能够围绕前后方向的轴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在所述上部连杆部件的右端部支承所述右侧向部件的上部,以使所述右侧向部件的上部能够围绕前后方向的轴旋转,在所述上部连杆部件的左端部支承所述左侧向部件的上部,以使所述左侧向部件的上部能够围绕前后方向的轴旋转;以及
下部连杆部件,所述下部连杆部件的中央部以能够围绕前后方向的轴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上,在所述上部连杆部件的右端部支承所述右侧向部件的下部,以使所述右侧向部件的下部能够围绕前后方向的轴旋转,在所述上部连杆部件的左端部支承所述左侧向部件的下部,以使所述左侧向部件的下部能够围绕前后方向的轴旋转,所述下部连杆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上部连杆部件靠前方的位置,
头灯,在车辆直立且无转向状态下,所述头灯位于比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旋转轴线靠前方、且比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靠上方的位置,并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头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下部连杆部件的上端和下端之间;
罩部件,所述罩部件覆盖所述头灯、所述上部连杆部件和所述下部连杆部件的右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左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关于当车辆处于直立且无转向状态时的、由所述头灯和所述罩部件构成的车辆前部,
当从侧方观察车辆时,所述车辆前部的前端部位于比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靠上方、且比所述下部连杆部件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且当从上方观察车辆时,所述车辆前部的前端部位于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之间,
当从侧方观察车辆时,所述车辆前部的上缘从所述前端部延伸至比所述上部连杆部件靠上方且后方的位置,
当从上方观察车辆时,所述车辆前部的右缘从所述前端部延伸至比所述上部连杆部件的右端靠右方的位置,且所述车辆前部的右缘的右端部位于比所述右前轮靠右方的位置,
当从上方观察车辆时,所述车辆前部的左缘从所述前端部延伸至比所述上部连杆部件的左端靠左方的位置,且所述车辆前部的左缘的左端部位于比所述左前轮靠左方的位置。
(2)如(1)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其中,当从上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右缘的所述右端部位于比所述下部连杆部件靠后方的位置,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左缘的所述左端部位于比所述下部连杆部件靠后方的位置。
(3)如(1)或(2)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当从上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右缘的所述右端部位于比所述上部连杆部件靠后方的位置,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左缘的所述左端部位于比所述上部连杆部件靠后方的位置。
(4)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当从侧方观察车辆时,至少一个所述头灯的外透镜形成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上缘的一部分。
(5)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当从上方观察车辆时,以从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右缘的所述右端部和所述左缘的所述左端部朝向所述头灯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所述车辆前部。
(6)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式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流体单元,所述流体单元具备多个制动液的流路并切换制动液所流过的所述流路以控制制动装置的动作,
所述流体单元以在所述头灯的铅锤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
(7)如(6)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当从上方观察车辆时,所述流体单元设置在所述头灯和所述上部连杆部件之间。
(8)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式车辆,所述头灯包括右头灯和左头灯,所述右头灯具备在从上方观察车辆时形成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右缘的一部分的外透镜、所述左头灯具备在从上方观察车辆时形成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左缘的一部分的外透镜,
当从侧方观察车辆时,覆盖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上部连杆部件的前面的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大于位于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头灯的上方的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
(9)如(8)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当从正面观察车辆时,从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前端部到所述下部连杆部件的所述上端的距离小于从所述下部连杆部件的所述上端到所述车辆前部的上端部的铅锤方向上的尺寸。
(10)如(8)或(9)所述的骑乘式车辆,当从上方观察车辆时,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前端部位于所述左头灯的所述外透镜和所述右头灯的所述外透镜之间。
(11)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式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流体单元,所述流体单元具备多个制动液的流路并切换制动液所流过的所述流路以控制制动装置的动作,
当从上方观察车辆时,所述流体单元配置在所述右头灯和所述左头灯之间。

Claims (16)

1.一种车辆,包括:
车身框架,在右转弯时所述车身框架能够向所述车辆的右方倾斜、在左转弯时所述车身框架能够向所述车辆的左方倾斜;
右前轮和左前轮,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
右悬架装置,所述右悬架装置的下部支承所述右前轮,缓冲所述右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移位;
左悬架装置,所述左悬架装置的下部支承所述左前轮,缓冲所述左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移位;以及
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
右侧向部,所述右侧向部支承所述右悬架装置的上部,以使所述右悬架装置的上部能够围绕沿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右转向轴线旋转;
左侧向部,所述左侧向部支承所述左悬架装置的上部,以使所述左悬架装置的上部能够围绕与所述右转向轴线平行的左转向轴线旋转;
上横向部,所述上横向部在右端部支承所述右侧向部的上部以使所述右侧向部的上部能够绕沿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右轴线旋转,并在左端部支承所述左侧向部的上部以使所述左侧向部的上部能够围绕沿与所述上右轴线平行的上左轴线旋转,所述上横向部的中间部以能够围绕与所述上右轴线和所述上左轴线平行的上中间轴线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上;以及
下横向部,所述下横向部在右端部支承所述右侧向部的下部以使所述右侧向部的下部能够围绕与所述上右轴线平行的下右轴线旋转,并在左端部支承所述左侧向部的下部以使所述左侧向部的下部能够围绕与所述上左轴线平行的下左轴线旋转,所述下横向部的中间部以能够围绕与所述上中间轴线平行的下中间轴线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上;
所述车辆还包括:
头灯,所述头灯包含光源,能够向车辆前方照射光;以及
车身罩,所述车身罩覆盖所述头灯、所述上横向部、所述下横向部的右侧面、左侧面、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所述头灯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所述右前轮的右端靠左方、且比所述左前轮的左端靠右方的位置,当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所述头灯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所述下横向部的前端靠前方、比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上端靠上方、且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比所述下横向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对于由所述头灯和所述车身罩构成的车辆前部,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前缘从前端延伸至比所述上横向部靠上方且比所述下横向部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前端位于比所述右前轮的右端靠左方且比所述左前轮的左端靠右方的位置,当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前端位于比所述下横向部的前端靠前方、比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上端靠上方、且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比所述下横向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上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右端和左端位于比所述下横向部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上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右端和所述左端位于比所述上横向部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上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右端和所述左端位于比所述下横向部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上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右端和所述左端位于比所述上横向部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前端位于比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在当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所述头灯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下横向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所述头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旋转轴线靠前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覆盖所述头灯的所述光源的外壳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前缘的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当从所述车辆的上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形成为从所述车辆前部的右端和左端朝向所述头灯逐渐变细的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车辆包括:
制动装置,所述制动装置使制动力作用于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至少一者;以及
流体单元,所述流体单元包括多个制动液的流路,并切换制动液所流过的所述流路以控制所述制动装置的动作,
所述流体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以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沿着铅锤方向与所述头灯排列的方式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前方观察时,所述流体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头灯和所述上横向部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侧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前缘形成为位于所述头灯的上方的部位相对于所述水平面的倾斜角比位于该部位的上方的部位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小的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前方观察时,从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前端到所述下横向部的所述上端的铅锤方向上的距离小于从所述下横向部的所述上端到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上端的铅锤方向上的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头灯包括具备右头灯和左头灯,所述右头灯具有形成所述车辆前部的右缘的一部分的外壳,所述左头灯具有形成所述车辆前部的左缘的一部分的外壳,
在从所述车辆的上方观察时,所述车辆前部的所述前端位于所述右头灯的所述外壳和所述左头灯的所述外壳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车辆包括:
制动装置,所述制动装置使制动力作用于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的至少一者;以及
流体单元,所述流体单元包括多个制动液的流路,并切换制动液流过的所述流路以控制所述制动装置的动作,
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车辆的上方观察时,所述流体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右头灯和所述左头灯之间。
CN201480037039.9A 2013-07-01 2014-06-30 车辆 Active CN1053584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8488 2013-07-01
JP2013138488 2013-07-01
PCT/JP2014/067485 WO2015002172A1 (ja) 2013-07-01 2014-06-30 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58419A true CN105358419A (zh) 2016-02-24
CN105358419B CN105358419B (zh) 2017-04-26

Family

ID=52143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7039.9A Active CN105358419B (zh) 2013-07-01 2014-06-30 车辆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9428235B2 (zh)
EP (1) EP3002196B1 (zh)
JP (1) JP5723501B1 (zh)
CN (1) CN105358419B (zh)
AP (1) AP2015008949A0 (zh)
BR (1) BR112015032842A2 (zh)
ES (1) ES2683469T3 (zh)
MX (1) MX2015017819A (zh)
TW (1) TWI554427B (zh)
WO (1) WO201500217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5571A (zh) * 2018-02-05 2020-09-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CN114787019A (zh) * 2019-12-19 2022-07-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65527A (ja) * 2015-09-30 2017-04-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7170930A (ja) * 2016-03-18 2017-09-2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8075972A (ja) * 2016-11-09 2018-05-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ー
JP2018144698A (ja) * 2017-03-07 2018-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8144697A (ja) * 2017-03-07 2018-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7185598B2 (ja) * 2019-07-01 2022-1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WO2021039989A1 (zh) 2019-08-30 2021-03-04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04312A1 (en) * 2008-12-26 2010-07-0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EP2216218A1 (en) * 2009-02-04 2010-08-11 Yamaha Motor Europe N.V. Motorcycle wherein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are disposed according to an improved layout
JP2010228551A (ja) * 2009-03-26 2010-10-14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12056503A (ja) * 2010-09-10 2012-03-22 Nagaoka Techno Service:Kk 車体をロールさせる車両
CN103153769A (zh) * 2010-07-16 2013-06-12 比亚乔公司 具有两个前转向轮的可倾斜摩托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MI20031108A1 (it) * 2003-06-03 2004-12-04 Piaggio & C Spa Veicolo rollante a tre ruote con due ruote anteriori sterzanti
USD547242S1 (en) 2006-03-02 2007-07-24 Piaggio & C. S.P.A. Motorcycle
DK2345576T3 (da) * 2006-04-26 2013-10-07 Vectrix Internat Ltd Køretøj med låsbart tippesystem
ITMI20111469A1 (it) * 2011-08-01 2013-02-02 Piaggio & C Spa Sistema di regolazione dei proiettori anteriori di un veicolo basculante con meccanismo di rollio
JP5572618B2 (ja) * 2011-11-16 2014-08-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202414056U (zh) * 2012-01-14 2012-09-05 于金君 一种能够倾斜车体的倒三轮摩托车
US9216790B2 (en) * 2012-09-24 2015-12-2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JP5536966B1 (ja) * 2012-09-24 2014-07-0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EP2913255B1 (en) * 2012-10-25 2018-04-1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WO2014098137A1 (ja) * 2012-12-18 2014-06-2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MX352173B (es) 2012-12-21 2017-11-13 Yamaha Motor Co Ltd Vehiculo.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04312A1 (en) * 2008-12-26 2010-07-0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EP2216218A1 (en) * 2009-02-04 2010-08-11 Yamaha Motor Europe N.V. Motorcycle wherein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are disposed according to an improved layout
JP2010228551A (ja) * 2009-03-26 2010-10-14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CN103153769A (zh) * 2010-07-16 2013-06-12 比亚乔公司 具有两个前转向轮的可倾斜摩托车
JP2012056503A (ja) * 2010-09-10 2012-03-22 Nagaoka Techno Service:Kk 車体をロールさせる車両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5571A (zh) * 2018-02-05 2020-09-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CN114787019A (zh) * 2019-12-19 2022-07-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02196A4 (en) 2016-06-01
EP3002196B1 (en) 2018-05-09
TWI554427B (zh) 2016-10-21
WO2015002172A1 (ja) 2015-01-08
ES2683469T3 (es) 2018-09-26
AP2015008949A0 (en) 2015-12-31
US20160152292A1 (en) 2016-06-02
JPWO2015002172A1 (ja) 2017-02-23
JP5723501B1 (ja) 2015-05-27
US9428235B2 (en) 2016-08-30
BR112015032842A2 (pt) 2017-07-25
CN105358419B (zh) 2017-04-26
MX2015017819A (es) 2016-04-15
TW201512019A (zh) 2015-04-01
EP3002196A1 (en) 201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58419A (zh) 车辆
CN104487331A (zh) 车辆
US20160114850A1 (en) Vehicle
WO2014098140A1 (ja) 車両
US20090057048A1 (en) Anti-tilt apparatus and frame structure of tilting vehicle using the same
ITTO970320A1 (it) Veicolo di dimensioni ridotte.
CN104029748A (zh) 可横向倾斜的多轮辙车辆
US10179623B2 (en) Vehicle
CN108495780A (zh) 用于轮式车辆的挡泥板
CN105408193A (zh) 车辆
US8876162B2 (en) Vehicle
CN101612972B (zh) 摩托车
JP4848550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外装構造
US10597104B2 (en) Scooter with foot rest arrangement
CN104487322A (zh) 车辆
CN104554557B (zh) 跨坐型车辆
EP2876027A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WO2014098144A1 (ja) 車両
CN108528580B (zh) 用于车辆的脚踏组件
CN105501335B (zh) 车身后部构造
US10363843B2 (en) Multipurpose vehicle
CN105523112A (zh) 跨坐型车辆
US20080277181A1 (en) Two person motorcycle frame
TWI362340B (zh)
OA17616A (en)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