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38876B - 螺旋单元和导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螺旋单元和导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38876B
CN105338876B CN201480036631.7A CN201480036631A CN105338876B CN 105338876 B CN105338876 B CN 105338876B CN 201480036631 A CN201480036631 A CN 201480036631A CN 105338876 B CN105338876 B CN 1053388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ring
insertion section
length axle
spiral element
rel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663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38876A (zh
Inventor
R·E·阿林格
J·J·弗拉西卡
R·M·安德鲁斯
三好弘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38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388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388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388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6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motor drive un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3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with externally grooved shaf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31Accessories for endoscopes
    • A61B1/00135Oversleeves mounted on the endoscope prior to inser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48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anchor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54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guiding arrangements for inser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G02B23/2476Non-opt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mountings, suppor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螺旋单元具有:管体,其在外周面具有螺旋翅片;筒状的锥部,其沿着长度轴设置,具有接近所述管体的近位处和远离所述管体的远位处,其外周沿着所述长度轴在所述近位处比在所述远位处朝向所述长度轴缩径,在所述远位处使缩径力在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在绕所述长度轴的方向上滑动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以及缩径限制体,其配设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锥部取下,保持以允许所述插入部贯穿插入于所述锥部的方式使所述锥部的内径扩大的状态,限制所述锥部的内径缩小,由于该缩径限制体随着所述插入部贯穿插入于所述锥部而被取下,在所述远位处使所述锥部的缩径力在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在绕所述长度轴的方向上滑动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Description

螺旋单元和导入装置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能够在贯穿插入有具有长度轴的插入部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插入部旋转的螺旋单元以及具有该螺旋单元的针对各种管孔内的导入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US 2012/0029281 A1中公开了一种贯穿插入有插入部的螺旋单元。螺旋单元能够在绕插入部的长度轴(周向)的2个方向上旋转。因此,通过使螺旋单元相对于插入部适当地旋转,能够使插入部的前端向管孔的里侧和近前侧移动。
例如使US 2012/0029281 A1的螺旋单元相对于插入部旋转,当使插入部的前端部相对于管孔向里侧移动而插入时、或者向近前侧移动而拔出时,有时由于螺旋单元的前端和基端与插入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阶差,螺旋单元的端部会钩挂在管孔的内周面。
发明内容
该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螺旋单元和具有该螺旋单元的针对各种管孔内的导入装置,该螺旋单元能够防止在安装于插入部的状态下,其端部钩挂在管孔的内周面。
该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螺旋单元能够供具有长度轴的导入装置的插入部贯穿插入,能够在安装于所述插入部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插入部旋转,其中,该螺旋单元具有:管体,其能够沿着所述长度轴配设,在其外周面配置有螺旋翅片;筒状的锥部,其沿着所述长度轴设置于所述管体的前端侧和基端侧的至少一方,具有接近所述管体的近位处和远离所述管体的远位处,其外周沿着所述长度轴在所述远位处比在所述近位处朝向所述长度轴缩径,在所述远位处使缩径力在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在绕所述长度轴的方向上滑动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以及缩径限制体,其配设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锥部取下,保持以允许所述插入部贯穿插入于所述锥部的方式使所述锥部的内径扩大的状态,限制所述锥部的内径缩小,由于该缩径限制体随着所述插入部贯穿插入于所述锥部而被取下,与所述近位处相比,在所述远位处,使所述锥部的缩径力在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在绕所述长度轴的方向上滑动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安装了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内窥镜(导入装置)及其周边单元的概略图。
图2是概略地示出安装了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第2中继连接部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3是安装了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第2中继连接部的沿着图2中的III-III线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4是安装了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第2中继连接部的沿着图2中的Ⅳ-Ⅳ线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5A是示出通过缩径限制体(扩径保持体)将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管体的基端和相对于管体的远位处扩径后的状态的基端侧锥部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5B是示出将图5A所示的缩径限制体(扩径保持体)从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管体的基端和相对于管体的远位处取下而缩径后的状态的基端侧锥部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6A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基端侧锥部中的相对于管体的远位处安装了缩径限制体(扩径保持体)的状态下将插入部贯穿插入于螺旋单元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6B是示出对缩径限制体的环状部件的要被破坏的部分进行破坏并将缩径限制体从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基端侧锥部中的相对于管体的远位处取下,使基端侧锥部的基端(相对于管体的远位处)在绕长度轴的方向上(周向)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抵接于插入部的外周面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7A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基端侧锥部中的相对于管体的远位处安装有缩径限制体(扩径保持体)的状态下将插入部贯穿插入于螺旋单元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7B是示出将缩径限制体(扩径保持体)从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基端侧锥部中的相对于管体的远位处取下,使环状部件的端部彼此分离并且使基端侧锥部的基端(相对于管体的远位处)在绕长度轴的方向上(周向)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抵接于插入部的外周面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8是安装了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变形例,是插入部的第2中继连接部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9A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螺旋单元的管体的基端和基端侧锥部的一部分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9B是示出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螺旋单元的管体的基端和基端侧锥部的一部分的沿着图9A中的9B-9B线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管体的基端和基端侧锥部的概略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使用图1~图9B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内窥镜(针对各种管孔内的导入装置)10具有长度轴(中心轴)C。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的一方(图1中的箭头C1的方向)为前端方向,与前端方向C1相反的方向(图1中的箭头C2的方向)为基端方向。内窥镜10具有: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的插入部(内窥镜插入部)12、设置在比插入部1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操作部(内窥镜操作部)14以及安装于插入部12的外周的螺旋单元60。插入部12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当使用内窥镜10时从插入部12的前端插入管孔内。
通用缆线16从操作部14延伸设置。通用缆线16中的相对于操作部14的远位端能够与周边单元(peripheral unit)20连接。周边单元20具有例如图像处理部22、光源部24、驱动控制部26、驱动操作输入部28和显示部30。
插入部12具有:设置在最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前端硬性部(distal rigidsection)42、设置在比前端硬性部4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弯曲部(bending section)44、设置在比弯曲部44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第1蛇管部(first flexible section)46以及设置在比第1蛇管部46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第2蛇管部(second flexible section)48。弯曲部44和第1蛇管部46之间通过第1中继连接部50来连接。第1蛇管部46和第2蛇管部48之间通过第2中继连接部52来连接。
例如在第1中继连接部50和第2中继连接部52之间,螺旋单元60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在插入部12贯穿插入于螺旋单元60的状态下将螺旋单元60安装于插入部12。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单元60能够相对于插入部12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
图2示出了第2中继连接部52的结构。图3是沿着图2中的III-III线的横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2中的Ⅳ-Ⅳ线的横剖视图。
如图1所示,在操作部14的外表面设有弯曲操作旋钮72,该弯曲操作旋钮72是对弯曲部44的弯曲操作进行输入的弯曲操作输入部。如图3和图4所示,在插入部12的内部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有弯曲线74a、74b和贯穿插入有弯曲线74a、74b的线圈76a、76b。线圈76a、76b的前端例如与第1中继连接部50的内周面连接。在操作部14的内部,弯曲线74a、74b的基端与连结于弯曲操作旋钮72的滑轮(未图示)连接。弯曲线74a、74b的前端例如与弯曲部44的前端部连接。通过弯曲操作旋钮72的操作,弯曲线74a或者弯曲线74b被牵引,使弯曲部44朝向期望的方向弯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2条弯曲线74a、74b,弯曲部44能够在2个方向上弯曲,但是也可以例如设置4条弯曲线,弯曲部44能够在4个方向上弯曲。
如图2~图4所示,在插入部12的内部配设有观察光学系统、照明光学系统和通道。更具体来说,在插入部12的内部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有摄像缆线82、光导84和处置器具通道管86。在前端硬性部42(插入部12的前端部)的内部设有对被摄体进行摄像的摄像元件(未图示)。摄像元件通过观察窗88对被摄体进行摄像。摄像缆线82的前端与摄像元件连接。摄像缆线82穿过插入部12、操作部14和通用缆线16的内部而延伸设置,基端与周边单元20的图像处理部22连接。图像处理部22生成被摄体的图像。所生成的被摄体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30。
光导84穿过插入部12、操作部14和通用缆线16的内部而延伸设置,基端与周边单元20的光源部24连接。从光源部24射出的光被光导84引导,并从插入部12的前端部(前端硬性部42)的照明窗90照射被摄体。
如图1所示,在操作部14的外表面设有供钳子等处置器具插入的处置器具插入部92a。处置器具通道管86穿过插入部12和操作部14的内部,基端与处置器具插入部92a连接。从处置器具插入部92a插入的处置器具穿过处置器具通道管86的内部,从前端硬性部42的开口部94朝向前端方向突出。并且,在处置器具从前端硬性部42的开口部92b突出的状态下,进行处置器具的处置。
如图2所示,第2中继连接部52具有基础部件102。第1蛇管部46的基端部经由中继部件104与基础部件102的前端部连结。因此,第1蛇管部46和第2中继连接部52之间被连结。第2蛇管部488的前端部经由中继部件106与基础部件102的基端部连结。因此,第2蛇管部48和第2中继连接部52之间被连结。
如图2~图4所示,第2中继连接部52的基础部件102中具有空洞部110。空洞部110在开口部110a朝向外侧开口。并且,在基础部件102中安装有驱动齿轮114和中继齿轮116。驱动齿轮114配置于空洞部110,中继齿轮116配置于空洞部110的开口部110a的附近。驱动齿轮114与中继齿轮116啮合。驱动齿轮114能够以驱动轴G1为中心旋转。中继齿轮116能够以齿轮轴G2为中心旋转。
在第2中继连接部52的基础部件102上安装有筒状的旋转筒状部件120。旋转筒状部件120能够相对于插入部12(基础部件102)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在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内周面上,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在整周上配置有内周齿轮部122。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内周齿轮部122与中继齿轮116啮合。
旋转筒状部件120具有例如支承3个内侧辊124a、124b、124c的辊支承部120a。内侧辊124a、124b、124c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各个内侧辊124a、124b、124c具有对应的辊轴R1、R2、R3。各个内侧辊124a、124b、124c能够以对应的辊轴R1、R2、R3为中心分别相对于旋转筒状部件120旋转。并且,内侧辊124a、124b、124c能够与旋转筒状部件120一体地相对于插入部12(基础部件102)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
在旋转筒状部件120和内侧辊124a、124b、124c的外侧覆盖有筒状的覆盖部件126。覆盖部件126的前端借助圆环状的卡定部件128a而被固定于基础部件102。覆盖部件126的前端借助卡定部件128a而使基础部件102和覆盖部件126之间保持液态密封。覆盖部件126的基端借助圆环状的卡定部件128b而被固定于基础部件102。覆盖部件126的基端借助卡定部件128b而使基础部件102和覆盖部件126之间保持液态密封。因此,防止了液体流入位于覆盖部件126的内侧的空洞部110、旋转筒状部件120和内侧辊124a、124b、124c。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在内侧辊124a、124b、124c所处的部位,覆盖部件126朝向外侧突出。并且,覆盖部件126被固定于基础部件102的外侧,即,被固定于插入部12的外周,与此相对,旋转筒状部件120能够相对于覆盖部件126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
如图1所示,操作部14在其外表面具有供后述的驱动轴部136贯穿插入的通道130的基端开口130a。在通道130的基端开口130a安装有作为驱动部件的马达132。马达缆线134的一端与马达132连接。马达缆线134的另一端与周边单元20的驱动控制部26连接。
如图2所示,在插入部12的第2蛇管部48的内部沿着驱动轴G1延伸设置有作为线状部件的驱动轴部136。驱动轴部136的前端与驱动齿轮114连接。驱动轴部136的基端与安装在通道130的基端开口130a处的马达132连接。并且,通道130的前端以与空洞部110连通的方式与基础部件102连接。通道130的基端与基端开口130a连接。驱动轴部136穿过通道管130的内部而延伸设置。
根据驱动操作输入部28的操作输入,驱动控制部26经由马达缆线134向马达132提供电力,进行马达132的驱动控制。驱动控制部26通过驱动马达132,对驱动轴部136产生使驱动轴部136旋转的旋转驱动力。因此,驱动轴部136和驱动齿轮114以驱动轴G1为中心旋转。这里,驱动轴G1穿过驱动齿轮114和驱动轴部136的中心,在第2蛇管部48的内部与长度轴C大致平行。并且,驱动轴G1在操作部14的内部朝向通道130的基端开口130a弯曲。
驱动齿轮114以驱动轴G1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与驱动齿轮114啮合的中继齿轮116以齿轮轴G2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筒状部件120通过与中继齿轮116啮合的内周齿轮部122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即,马达132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驱动轴部136、驱动齿轮114、中继齿轮116和旋转筒状部件120。因此,当旋转筒状部件120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时,支承于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内侧辊124a、124b、124c相对于插入部12和覆盖部件126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移动。
如图1所示,螺旋单元60具有:管体152,在其外周面安装配置有螺旋翅片154;筒状的前端侧锥部156,其设置在管体152的前端侧;以及筒状的基端侧锥部158,其设置在管体152的基端侧。
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是一次性的。因此,每次使用内窥镜10时,将螺旋单元60安装于插入部12的第1蛇管部46的外周来使用。在使用完内窥镜10之后,螺旋单元60被破坏,将螺旋单元60从插入部12的外侧取下而废弃。
安装有螺旋翅片154的管体152例如是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螺旋翅片154是沿着以长度轴C为中心呈螺旋状延伸设置的翅片轴F而设置的。管体152的内周形成为能够供插入部12的前端硬性部42、弯曲部44和第1蛇管部46通过。
前端侧锥部156形成为随着朝向前端方向侧而外径变小(随着从相对于管体152的近位处朝向相对于管体152的远位处而外径变小)的锥状。基端侧锥部158形成为随着朝向基端方向侧而外径变小(随着从相对于管体152的近位处朝向相对于管体152的远位处而外径变小)的锥状。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描述,前端侧锥部156和基端侧锥部158形成为:当螺旋单元60相对于插入部12的外周面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周向)上旋转时,使缩径力在前端侧锥部156和基端侧锥部158能够在相对于管体152的远位处滑动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如图4所示,螺旋单元60在其内周面具有以将插入部12绕长度轴C的旋转力传递到管体152的方式卡合的外侧辊162a、162b、…、162f。具体来说,在基端侧锥部158的内周面(例如,后述的环状部182的内周面182a)安装有6个外侧辊162a、162b、…、162f。外侧辊162a、162b、…、162f配置于覆盖部件126的外侧。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周向)上,在2个外侧辊162a、162b之间配置有内侧辊124a,在外侧辊162c、162d之间配置有内侧辊124b。并且,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周向)上,在外侧辊162e、162f之间配置有内侧辊124c。各个外侧辊162a、162b、…、162f具有对应的辊轴P1、P2、…、P6。各个外侧辊162a、162b、…、162f能够以对应的辊轴P1、P2、…、P6为中心相对于覆盖部件126和基端侧锥部158旋转。
在该实施方式中,基端侧锥部158的内周面为圆形以外(非圆形状)的形状。并且,在基端侧锥部158的内周面182a,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周向)上嵌合有旋转筒状部件120,其中,该基端侧锥部158在其内周面上安装有外侧辊162a、162b、…、162f,该旋转筒状部件120在其外侧支承有内侧辊124a、124b、124c,并且在其外侧固定有覆盖部件126。
另外,各辊124a-124c、162a-162f的位置关系并不限于上述的状态。例如,在外侧辊162a、162b之间配置内侧辊124b或者内侧辊124c也可以,在外侧辊162c、162d之间配置内侧辊124c或者内侧辊124a也可以,在外侧辊162e、162f之间配置内侧辊124a或者内侧辊124b也可以。
因此,当通过马达132的驱动而使旋转筒状部件120如上述那样旋转时,内侧辊124a根据旋转方向按压外侧辊162a或者外侧辊162b。同样地,内侧辊124b按压外侧辊162c或者外侧辊162d,内侧辊124c按压外侧辊162e或者外侧辊162f。因此,马达132的旋转驱动力从内侧辊124a、124b、124c传递到外侧辊162a-162f,即,传递到螺旋单元60。因此,包含安装了翅片154的管体152的螺旋单元60相对于插入部12和覆盖部件126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
因此,外侧辊162a、162b、…、162f能够与螺旋单元60一体地相对于插入部12(基础部件102)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
另外,各个内侧辊124a、124b、124c以对应的辊轴R1、R2、R3为中心旋转。因此,各个内侧辊124a、124b、124c与覆盖部件126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减小。同样地,由于各个外侧辊162a、162b、…、162f以对应的辊轴P1、P2、…、P6为中心旋转,所以各个外侧辊162a、162b、…、162f与覆盖部件126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减小。因此,旋转驱动力适当地从支承于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内侧辊124a、124b、124c向螺旋单元60传递,螺旋单元60相对于插入部12的第2中继连接部52所具有的基础部件102适当地旋转。在螺旋翅片154与管孔的内壁等壁部抵接的状态下,螺旋单元60(管体152和翅片154)相对于插入部12旋转,由此,沿着插入部12的长度轴C朝向前端方向C1或者基端方向C2的推进力作用于安装有螺旋单元60的插入部12。
这里,使用图2~图5B对螺旋单元60的基端侧锥部158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虽然省略了详细的说明,但前端侧锥部156的结构也可以形成为与基端侧锥部158同样的结构。即,可以在管体152的前端侧和基端侧形成同样结构的锥部。即,锥部在管体152的前端侧和基端侧中的至少一方沿着长度轴C设置,具有接近管体152的近位处和远离管体152的远位处,锥部的外周沿着长度轴C在远位处比在近位处朝向长度轴C缩径,在远位处使缩径力在能够相对于插入部12的外周面绕长度轴C的方向滑动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在该实施方式中,基端侧锥部158形成为具有内层172和外层(外套)174的两层。只要内层172能够弹性变形,则既可以由树脂材料形成,也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内层172优选具有电绝缘性。外层174由在径向具有伸缩性的树脂材料等弹性部件形成为圆筒状。外层174形成为覆盖内层172,即从后述的环状部182和变形部184(多个延伸部192)的前端到基端覆盖整个外周。
如图5A和图5B所示,内层172具有与管体152的基端连结的环状部182和从环状部182朝向基端侧延伸的作为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的变形部184。关于将环状部182的前端(相对于管体152的近位处)和管体152的基端进行连结的结构,例如能够适当地使用粘合剂或嵌合等。
变形部184具有分别从环状部182朝向基端侧(相对于管体152的远位处)延伸的多个延伸部192。各延伸部192形成为带状。多个延伸部192在环状部182的周向(长度轴C的周向)上并列设置。各延伸部192分别具有1对缘部194a、194b。通过缘部194a、194b在多个延伸部192各自之间形成缝196。优选各延伸部192形成为:与各延伸部192的前端侧(靠近环状部182的一侧)即相对于管体152的近位处相比,各延伸部192的基端侧(远离环状部182的一侧)即相对于管体152的远位处的周向宽度逐渐变小。也就是说,缘部194a、194b沿着长度轴C从相对于管体152的近位处朝向管体152的远位处形成缝196的张开角度θ。通过由外层174朝向长度轴C的方向施加的作用力使多个延伸部192中的相邻的延伸部192的缘部194a、194b彼此抵接。即,各缝196的张开角度θ为0。因此,变形部184能够使相对于管体152的基端侧(远位处)比相对于管体152的前端侧(近位处)缩径。这里,变形部184能够通过调整各缝196的张开角度θ来缩小成任意的直径。另一方面,当抵抗外层174的作用力使相邻的延伸部192的缘部194a、194b彼此分离时,能够使相对于管体152的基端侧(远位处)与前端侧(近位处)同样地扩径。因此,通过多个延伸部192,变形部184作为整体能够使基端侧(相对于管体152的远位处)比前端侧(相对于管体152的近位处)以接近或远离长度轴C的方式更大地位移。
另外,也优选各延伸部192根据素材的特性而形成为:越靠基端侧则越以接近环状部182的中心轴即长度轴C的方式具有作用力。多个延伸部192自身形成为在相对于管体152的远位处比近位处朝向长度轴C缩径。
这样,优选以接近长度轴(中心轴)C的方式对内层172和外层174双方的尤其是基端侧(相对于管体152的远位处)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不对内层172的延伸部192施加作用力而通过外层174的伸缩性使得越靠延伸部192的基端侧则越接近长度轴(中心轴C)。
并且,也优选各延伸部192的基端侧(相对于管体152的远位处)形成比前端侧(相对于管体152的近位处)薄。在该情况下,与多个延伸部192的厚度从前端至基端为恒定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螺旋单元60的基端与插入部12的外周面的阶差变小。
并且,多个延伸部192中的相对于管体152的基端侧(远位处)的内周面能够与插入部12的外周面抵接。并且,螺旋单元60相对于插入部12的外周面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周向)上旋转。因此,优选多个延伸部192的基端侧的内周面分别选择相对于插入部12的外周面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容易滑动的材料。
并且,也考虑外层174的内周面与插入部12的外周面抵接的情况,优选外层174的基端侧的内周面也选择相对于插入部12的外周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容易滑动的材料。
如上所述,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是一次性的。因此,螺旋单元60要在对内窥镜10进行洗净、消毒、灭菌之前取下。当然,也能够将安装了螺旋单元60的内窥镜10当作一次性的。
这里,管体152的最小内径形成为与插入部12的前端硬性部42、弯曲部44、第1蛇管部46和第1中继连接部50的最大外径相同或者比其大。在螺旋单元60被安装于插入部12的外侧的规定的位置的状态下,前端侧锥部156按照如下方式施力:越靠其前端侧(相对于管体152的远位处)则越接近长度轴C而与插入部12的外侧抵接,基端侧锥部158按照如下方式施力:越靠其基端侧(相对于管体152的远位处)则越接近长度轴C而与插入部12的外侧抵接。因此,当插入部12的前端硬性部42、弯曲部44和第1蛇管部46贯穿插入于螺旋单元60时,需要预先使前端侧锥部156和基端侧锥部158的最小内径与前端硬性部42、弯曲部44、第1蛇管部46和第1中继连接部50的最大外径相同或者比其大。
如图5A所示,在螺旋单元60的基端侧锥部158配置有缩径限制体(扩径保持体)210,该缩径限制体(扩径保持体)210预先将内层172和外层174的各内周面扩径为能够供插入部12的前端硬性部42、弯曲部44和第1蛇管部46贯穿插入的内径,并限制内层172和外层174的内径缩小。
在除了管体152和基端侧锥部158之外还在基端侧锥部158配置有缩径限制体210的状态下,将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封装。在前端侧锥部156具有与基端侧锥部158同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优选在将缩径限制体210不仅配置于基端侧锥部158还配置于前端侧锥部156的状态下将各螺旋单元60封装。
缩径限制体210具有环状部件212和把手214,该把手214的一端被固定于环状部件212。把手214比基端侧锥部158的基端更向基端侧延伸。如图6A和图6B所示,缩径限制体210的环状部件212具有形成为比其他的部位薄而容易破坏的部分(与其他的部位相比形成得较弱的部位)222。即,环状部件212的一部分形成为是要被破坏的。缩径限制体210配设为能够从螺旋单元60的锥部158取下,保持以允许插入部12贯穿插入于锥部158的方式使锥部158的内径扩大的状态,限制锥部158的内径缩小。并且,缩径限制体210随着插入部12贯穿插入于锥部158而被取下,由此,与相对于管体152的近位处相比,在相对于管体152的远位处,使锥部158的缩径力在能够相对于插入部12的外周面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滑动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在将插入部12贯穿插入于管体152和内径扩大后的基端侧锥部158并将螺旋单元60配置于插入部12的外侧的规定的位置之后,把持向螺旋单元60的基端侧延伸的把手214并将该把手214朝向基端方向C2牵拉。能够在将把手214朝向基端方向C2牵拉的同时使该容易破坏的部分222破坏,或者,在将缩径限制体(扩径保持体)210从螺旋单元60的基端取下之后破坏该容易破坏的部分222。把持把手214确认容易破坏的部分222被破坏,在与插入部12的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上拔出环状部件212。因此,如图6B所示,能够从插入部12的外侧取下环状部件212。另外,随着从基端侧锥部158的基端取下缩径限制体210的环状部件212,基端侧锥部158的基端缩径以使得与插入部12的外周面抵接。
作为缩径限制体210的其他的例子,如图7A所示的缩径限制体210的环状部件212形成为具有切口部226的C环状。环状部件212以使切口部226的端部226a、226b彼此分离的方式施力。因此,在将插入部12贯穿插入于管体152和内径扩大后的基端侧锥部158之后,当把持把手214将环状部件212从基端侧锥部158的内周拔出时,如图7B所示,环状部件212的切口部226的端部226a、226b彼此分离,能够从插入部12的外侧取下环状部件212。另外,随着从基端侧锥部158的基端取下缩径限制体210的环状部件212,基端侧锥部158的基端缩径以使得与插入部12的外周面抵接。
接着,对该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准备用于安装在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上的螺旋单元60。预先在螺旋单元60的前端侧锥部156的前端的内周面和基端侧锥部158的基端的内周面分别配设缩径限制体210,使相邻的延伸部192的缘部194a、194b彼此分离,内径扩大。在该状态下,使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的前端硬性部42、弯曲部44和第1蛇管部46贯穿插入于螺旋单元60的基端侧锥部158。
并且,将螺旋单元60的基端侧锥部158的环状部182的内周面182a嵌合于插入部12的覆盖部件126的外周面。
在该状态下,朝向长度轴C的基端方向C2牵拉配置于基端侧锥部158的缩径限制体210的把手214,从基端侧锥部158取下缩径限制体210。朝向长度轴C的前端方向C1牵拉配置于前端侧锥部156的缩径限制体210的把手214,从前端侧锥部156取下缩径限制体210。
因此,相邻的延伸部192的缘部194a、194b彼此抵接,越靠基端侧锥部158的基端侧则内径越缩小,越靠前端侧锥部156的前端侧则内径越缩小。并且,螺旋单元60被适当地配置于插入部12的外侧的规定的位置。此时,朝向长度轴C施力,维持螺旋单元60的前端和基端分别与插入部12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因此,插入部12的外周面与前端侧锥部156的前端和基端侧锥部158的基端之间的阶差也极力变小。因此,由于前端侧锥部156形成为朝向长度轴C的基端方向C1外径逐渐变小,所以通过前端侧锥部156形成从插入部12的外周面延伸到管体152的前端外周的平缓的倾斜面。同样地,由于基端侧锥部158形成为朝向长度轴C的基端方向C2外径逐渐变小,所以通过基端侧锥部158形成从插入部12的外周面延伸到管体152的基端外周的平缓的倾斜面。
这样,将安装了螺旋单元60的插入部12插入于管孔内。在使螺旋翅片154与管孔的内壁抵接的状态下驱动马达(驱动部件)132,使螺旋单元60如上述那样在绕插入部12的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
具体来说,在按照以长度轴C为中心的螺旋状延伸设置的螺旋翅片154从管孔的内壁朝向长度轴(中心轴)C受到按压力的状态下,使螺旋单元60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的一个方向上旋转。此时,即使在螺旋单元60的前端和基端借助作用力而紧密贴合于插入部12的外周面的情况下,该紧密贴合力也是能够使螺旋单元60相对于插入部12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的一个方向上旋转的程度。螺旋单元60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的一个方向上旋转,由此,朝向前端方向C1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12的前端。
并且,在螺旋翅片154从管孔的内壁朝向长度轴C受到按压力的状态下,使螺旋单元60(管体152和螺旋翅片154)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的另一方向上旋转。此时,即使在螺旋单元60的前端和基端借助作用力而紧密贴合于插入部12的外周面的情况下,该紧密贴合力也是能够使螺旋单元60相对于插入部12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的另一个方向上旋转的程度。螺旋单元60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的另一方向上旋转,由此,朝向基端方向C2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12的前端。
这样,通过朝向前端方向C1的推进力,提高了插入部12向管孔12的插入性,通过朝向基端方向C2的推进力,提高了插入部12从管孔的拔出性。
根据上述的结构,与基端侧锥部158同样地形成的前端侧锥部156的前端形成为相对于插入部12的外周面的阶差较小。并且,前端侧锥部156形成从插入部12的外周面延伸到管体152的前端外周的平缓的倾斜面。并且,根据上述的结构,基端侧锥部158的基端形成为相对于插入部12的外周面阶差较小。并且,基端侧锥部158形成从插入部12的外周面延伸到管体152的基端外周的平缓的倾斜面。因此,例如即使在管孔的横截面的大小从大的状态急剧变化为小的状态的部位,当将插入部12朝向前端方向C1插入管孔时,也能够极力防止管孔的内壁钩挂在前端侧锥部156的前端与插入部12的外周面的边界以及管体152的前端。同样地,例如即使在管孔的横截面的大小从大的状态急剧变化为小的状态的部位,当将插入部12朝向基端方向C2从管孔中拔出时,也能够极力防止管孔的内壁钩挂在基端侧锥部158的基端与插入部12的外周面的边界以及管体152的基端。因此,在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适当地安装于插入部12的状态下,能够防止螺旋单元60的端部钩挂在管孔的内周面。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针对各种孔内的导入装置,对具有观察光学系统和照明光学系统的内窥镜10进行了说明。但对于作为针对各种孔内的导入装置的不具有观察光学系统和照明光学系统的导管,也能够配置同样的螺旋单元60。
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形成为驱动齿轮114与中继齿轮116啮合,中继齿轮116与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内周齿轮部122啮合,来自马达132的驱动力被传递到旋转筒状部件120。其中,中继齿轮116不一定是必需的。即,也可以形成为使驱动力直接从驱动齿轮114传递给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内周齿轮部122。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4所示,对3组的在2个外侧辊162a、162b之间配置1个内侧辊124a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去除了这些辊124a-124c、162a-162f。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外周面120b与螺旋单元60的基端侧锥部158的环状部182的内周面182b形成为能够嵌合的形状。因此,通过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外周面120b与螺旋单元60的基端侧锥部158的环状部182的内周面182b嵌合,能够将马达132的驱动力从驱动齿轮114传递给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内周齿轮部122,使螺旋单元60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
接着,为了从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的外周取下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对用于解除前端侧锥部156和基端侧锥部158的缩径状态的机构进行说明。即,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具有用于从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的外周面取下并丢弃的取下机构。这里,对在基端侧锥部158配设有取下机构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在前端侧锥部156配设同样的机构。
如图9A和图9B所示,内层172的环状部182具有环状的主体252、从环状的主体252朝向前端侧(管体152侧)延伸的突片254、以及形成于环状的主体252的1对缝256a、256b。突片254是为了辅助取下基端侧锥部158使得能够从如下状态解放插入部12而形成的,该状态为以能够在管体152的基端侧相对于插入部12的外周面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滑动的方式使缩径力发挥作用。
缝256a、256b的前端形成在突片254的附近。缝256a、256b之间的宽度形成为与延伸部192中的与环状部182一体的基部的周向宽度大致相同。某个延伸部192的一方的缘部194a、缝256b和突片254的一方的缘部254b位于大致一条直线上,某个延伸部192的另一方的缘部194b、缝256a和突片254的另一方的缘部254a位于大致一条直线上。突片254的背面通常贴付于管体152的外周面。
因此,当相对于管体152的外周面提起突片254而对基端侧施加力时,应力集中在突片254的缘部254a、254b和缝256a、256b之间的部位258a、258b,该应力集中的部位被破坏。此时,紧密贴合在内层172的外侧的外层174也一起撕裂。并且,应力集中在缝256a、256b和某个延伸部192的缘部194a、194b之间的部位260a、260b集中,该应力集中的部位被破坏。
通过这样将内层172和外层174撕裂,内层172和外层174的缩径力(收缩力)不起作用。因此,能够使包含分别失去了缩径力的前端侧锥部156和基端侧锥部158的螺旋单元60相对于插入部12朝向前端方向C1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从插入部12的外侧取下螺旋单元60。
另外,在图2中,多个延伸部192的基端的内周面被描绘成与第2蛇管部48的外周面抵接,但是也可以形成为中继部件106向基端方向C2延伸,多个延伸部192的基端的内周面与中继部件106的外周面抵接。
并且,前端侧锥部156的前端既可以形成为与弯曲部44的外周面抵接,也可以形成为与第1中继连接部50的外周面抵接。
接着,使用图10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0所示的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的基端侧锥部158是由单层形成的。基端侧锥部158由弹性部件形成为以如下方式发挥作用力:越靠基端侧锥部158的基端侧则越接近长度轴C。能够使基端侧锥部158的相对于管体152的远位处比相对于管体152的近位处朝向长度轴C缩径。即使这样形成,也发挥了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具有内层172和外层174的基端侧锥部158同样的作用。
该实施方式的基端侧锥部158具有与管体152的基端连结的环状部182和与环状部182的基端形成为一体的变形部184,该变形部184以内径和外径随着朝向基端侧变小的方式形成为圆锥台状。环状部182优选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环状部182同样地形成。变形部184能够相对于长度轴C在径向上扩大。
该实施方式的基端侧锥部158的环状部182具有主体252、从环状的主体252朝向前端侧(管体152侧)延伸的突片254以及形成于环状的主体252的内周面的槽(薄壁部)262。槽262例如优选形成为螺旋状。
在变形部184的内周面上,槽(薄壁部)264形成为与在环状部182的主体252的内周面上形成的槽(薄壁部)262连续。该槽264例如也优选形成为螺旋状。
另外,变形部184的槽264形成为对材料及其深度进行设定,使得当相对于长度轴C在径向上将变形部184放大为供插入部12贯穿插入的程度时,变形部184的槽264不破损。同样地,形成于环状部182的主体252的槽262也形成为对材料及其深度进行设定,使得当相对于长度轴C在径向上将变形部184放大为供插入部12贯穿插入的程度时,形成于环状部182的主体252的槽262受到影响而不破损。
不仅是基端侧锥部158,前端侧锥部156也可以同样地形成。
因此,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能够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螺旋单元60同样地使用。即,在前端和基端分别配置有缩径限制体(扩径保持体)210的状态下将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封装。并且,当将螺旋单元60安装在插入部12的外周的合适的位置时,能够通过取下缩径限制体(扩径保持体)210将螺旋单元60安装在插入部12的外侧。在螺旋单元60适当地配置于插入部12的外侧的规定的位置的状态下,朝向长度轴C施力,维持螺旋单元60的前端和基端分别与插入部12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因此,插入部12的外周面与前端侧锥部156的前端及基端侧锥部158的基端之间的阶差极力变小。因此,例如即使在管孔的横截面的大小从大的状态急剧变化为小的状态的部位,当将插入部12朝向前端方向C1插入管孔时,也能够极力防止管孔的内壁钩挂在前端侧锥部156的前端与插入部12的外周面的边界。同样地,例如即使在管孔的横截面的大小从大的状态急剧变化为小的状态的部位,当将插入部12朝向基端方向C2从管孔中拔出时,也能够极力防止管孔的内壁钩挂在基端侧锥部158的基端与插入部12的外周面的边界。因此,在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适当地安装于插入部12的状态下,能够防止螺旋单元60的端部钩挂在管孔的内周面。
接着,为了从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的外周取下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对解除前端侧锥部156和基端侧锥部158的缩径状态的情况的作用进行简单的说明。
当相对于管体152的外周面提起突片254而对基端侧施加力时,应力集中在突片254的缘部254a和槽262的前端之间,即应力在槽262的前端262a集中,从该应力集中的部位沿着槽262被破坏。即,环状部182的主体252从槽262的前端朝向基端被破坏而被剥离。并且,与环状部182的主体252的槽262连续的变形部184的槽264也从其前端朝向基端被破坏而被剥离。
通过这样沿着槽262将环状部182的主体252撕裂、沿着槽264将变形部184撕裂,由弹性部件形成的基端侧锥部158的缩径力(收缩力)不起作用。
在解除前端侧锥部156的缩径状态的情况下,只要与基端侧锥部158同样地进行作业即可。
因此,能够使包含分别失去了缩径力的前端侧锥部156和基端侧锥部158的螺旋单元60相对于插入部12朝向前端方向C1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从插入部12的外侧取下螺旋单元60。
在该实施方式中,对基端侧锥部158是单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使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外层174覆盖在该实施方式的基端侧锥部158的外周。在该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内窥镜10的使用中与基端侧锥部158的缝256a、256b相邻的部位(薄壁部)258a、258b、260a、260b的破损。
在螺旋单元60中,例如可以对前端侧锥部156采用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的锥部,对基端侧锥部158采用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的锥部。并且,例如也可以对前端侧锥部156采用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的锥部,对基端侧锥部158采用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的锥部。
至此,参照附图对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但是该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包括在不脱离该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所有实施。

Claims (14)

1.一种螺旋单元,该螺旋单元能够供具有长度轴的导入装置的插入部贯穿插入,能够在安装于所述插入部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插入部旋转,其中,该螺旋单元具有:
管体,其能够沿着所述长度轴配设,在其外周面配置有螺旋翅片;
筒状的锥部,其沿着所述长度轴设置于所述管体的前端侧和基端侧的至少一方,具有接近所述管体的近位部和远离所述管体的远位部,其外周沿着所述长度轴在所述远位部比在所述近位部朝向所述长度轴缩径,在所述远位部使缩径力在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在绕所述长度轴的方向上滑动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以及
限制体,其配设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筒状的锥部取下,保持以允许所述插入部贯穿插入于所述筒状的锥部的方式使所述筒状的锥部的内径扩大的状态,限制所述筒状的锥部的内径缩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单元,其中,
所述限制体能够在所述插入部贯穿插入于所述筒状的锥部的状态下从所述筒状的锥部取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单元,其中,
所述筒状的锥部具有:
内层,其具有在所述长度轴的周向上并列设置的多个带状的延伸部,该多个带状的延伸部从相对于所述管体的所述近位部朝向所述远位部延伸;以及
筒状的外层,其覆盖所述内层的外侧,使所述延伸部中的相对于所述管体的所述远位部比所述近位部朝向所述长度轴缩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单元,其中,
所述多个带状的延伸部的自身形成为在相对于所述管体的所述远位部比在所述近位部朝向所述长度轴缩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单元,其中,
所述多个带状的延伸部的各延伸部分别具有1对缘部,
形成为使所述多个带状的延伸部中的相邻的延伸部的缘部彼此抵接而使相对于所述管体的所述远位部缩径,使相邻的延伸部的缘部彼此分离而使相对于所述管体的所述远位部扩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单元,其中,
所述内层具有突片,该突片用于辅助取下所述筒状的锥部,使得从在相对于所述管体的所述远位部使缩径力能够在相对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在绕所述长度轴的方向上滑动的范围内发挥作用的状态解放所述插入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单元,其中,
所述筒状的锥部由弹性部件形成为单层,使得在相对于所述管体的所述远位部比在所述近位部朝向所述长度轴缩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旋单元,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在相对于所述管体的所述远位部以能够扩径的方式缩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旋单元,其中,
所述筒状的锥部具有突片,该突片用于辅助取下所述筒状的锥部,使得能够从在相对于所述管体的所述远位部使缩径力能够在相对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在绕所述长度轴的方向上滑动的范围内发挥作用的状态解放所述插入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螺旋单元,其中,
所述筒状的锥部在其内周面具有槽,该槽与所述突片连续,从所述插入部的外侧剥离所述筒状的锥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单元,其中,
所述限制体具有形成为一部分要被破坏的环状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单元,其中,
所述限制体具有环状部件,该环状部件具有切口部,按照使端部彼此分离的方式进行施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单元,其中,
该螺旋单元在其内周面具有辊,该辊以在贯穿插入有具有所述长度轴的所述插入部的状态下将绕所述插入部的所述长度轴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管体的方式卡合。
14.一种导入装置,该导入装置是针对各种管孔内的导入装置,该导入装置具有:
插入部,其沿着长度轴延伸设置,从其前端插入管孔内;以及
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单元,其安装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能够通过驱动部件的驱动而相对于所述插入部在绕所述长度轴的方向上旋转。
CN201480036631.7A 2013-06-26 2014-06-10 螺旋单元和导入装置 Active CN1053388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839433P 2013-06-26 2013-06-26
US61/839,433 2013-06-26
PCT/JP2014/065377 WO2014208333A1 (ja) 2013-06-26 2014-06-10 スパイラルユニット及び導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38876A CN105338876A (zh) 2016-02-17
CN105338876B true CN105338876B (zh) 2017-06-06

Family

ID=52141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6631.7A Active CN105338876B (zh) 2013-06-26 2014-06-10 螺旋单元和导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00744A1 (zh)
EP (1) EP3015045B1 (zh)
JP (1) JP5792417B2 (zh)
CN (1) CN105338876B (zh)
WO (1) WO20142083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93926B (zh) * 2015-05-20 2019-04-1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装置
CN107529950B (zh) * 2015-06-03 2019-07-2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安装单元
CN107072493B (zh) * 2015-06-05 2019-01-2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装置
JP6116779B1 (ja) * 2015-06-05 2017-04-1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補助具および挿入装置
JPWO2016208247A1 (ja) * 2015-06-26 2017-06-2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装置、挿入機器および補助具
EP3320826A4 (en) 2015-07-09 2019-04-17 Olympus Corporation inserter
WO2017217056A1 (ja) * 2016-06-13 2017-12-2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機器、装着具及び駆動力伝達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36300B2 (en) * 2003-04-14 2010-06-15 Softscope Medical Technologies, Inc. Self-propellable apparatus and method
EP1943939B1 (en) * 2004-01-30 2019-02-27 FUJIFILM Corporation Endoscope applicator and endoscope apparatus
JP4418265B2 (ja) * 2004-03-15 2010-02-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被検体内推進装置
CN1933764B (zh) * 2004-03-18 2010-12-08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装置
WO2007080899A1 (ja) * 2006-01-13 2007-07-19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内視鏡、及び回転自走式内視鏡
US8500628B2 (en) 2006-02-28 2013-08-06 Olympus Endo Technology America, Inc. Rotate-to-advance catheterization system
EP2296747B1 (en) * 2008-05-17 2015-07-15 Spirus Medical Inc. Rotate-to advance catheterization system
JP2009291550A (ja) * 2008-06-09 2009-12-17 Olympus Corp 内視鏡カバー装着用冶具と、この内視鏡カバー装着用冶具を用いた分離型内視鏡の内視鏡カバー装着補助方法。
JP5390445B2 (ja) * 2010-03-23 2014-01-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繊維ユニット及び内視鏡
CN104586343B (zh) * 2010-11-25 2017-06-2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部硬度可变的带气球的导管
CN103402416B (zh) * 2011-04-08 2015-09-30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
WO2014069424A1 (ja) * 2012-11-05 2014-05-08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挿抜補助具とこの挿抜補助具を有する内視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15045A4 (en) 2017-03-22
EP3015045A1 (en) 2016-05-04
US20160100744A1 (en) 2016-04-14
EP3015045B1 (en) 2018-08-01
JP5792417B2 (ja) 2015-10-14
CN105338876A (zh) 2016-02-17
WO2014208333A1 (ja) 2014-12-31
JPWO2014208333A1 (ja) 2017-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38876B (zh) 螺旋单元和导入装置
JP6214660B2 (ja) 光ファイバとカメラを用いたカテーテル
WO2021064955A1 (ja) 医療用管状体
CN101401738B (zh) 内窥镜用结扎器具以及内窥镜结扎系统
EP2865320A1 (en) Sheath with channel for endoscope
JP4560455B2 (ja) 内視鏡
CN104203069B (zh) 插入辅助器械、插入主体和插入装置
US20170156571A1 (en) Ultrathin endoscope auxiliary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CN106455910A (zh) 内窥镜用弯曲管和具有该内窥镜用弯曲管的内窥镜
WO2008043917A2 (fr) Passe-fil chirurgical multi-aiguilles pour organe creux et systeme correspondant
JP2005534449A (ja) 開口部導入器デバイス
CN206762020U (zh) 可调弯医用导管
CN108968903A (zh) 用于在结肠镜与附加管之间联接的设备和方法
CN105338878B (zh) 螺旋盖、盖单元、螺旋单元和导入装置
CN104981210A (zh) 内窥镜用处置器械以及内窥镜系统
CN110478602B (zh) 球囊导管
JP2015512669A (ja) 医療外科用観察装置
JP4813630B2 (ja) 内視鏡装置
JP6488552B2 (ja) チューブステントデリバリ装置
WO2017141374A1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JP5095261B2 (ja) カテーテルを有する医療器具
JP5151322B2 (ja) ガイドワイヤー固定用医療用具
JP6807080B2 (ja) 内視鏡装置
JP4650901B2 (ja) 屈曲セグメントを備えたガイドワイヤ
US20140012086A1 (en) Self-propell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