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38878B - 螺旋盖、盖单元、螺旋单元和导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螺旋盖、盖单元、螺旋单元和导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38878B
CN105338878B CN201480036646.3A CN201480036646A CN105338878B CN 105338878 B CN105338878 B CN 105338878B CN 201480036646 A CN201480036646 A CN 201480036646A CN 105338878 B CN105338878 B CN 1053388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main
tube body
spiral element
auxiliary fi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66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38878A (zh
Inventor
R·E·阿林格
J·J·弗拉西卡
R·M·安德鲁斯
三好弘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38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38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38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388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6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motor drive un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3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with externally grooved shaf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8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characterised by distal tip features
    • A61B1/00089Ho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11Manufacturing of endoscope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48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anchor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54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guiding arrangements for inser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G02B23/2476Non-opt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mountings, suppor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ath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螺旋盖具有:盖主体;连结部,其设置于所述盖主体,与管体的端部连结,该管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内窥镜的插入部;翅片连接器,其与主翅片部的端部连接,该主翅片部绕所述管体的长度轴呈螺旋状设置于所述管体的外表面;以及插入辅助翅片部,其设置于所述盖主体的外表面,与连接于所述翅片连接器的所述主翅片部协作而形成翅片。

Description

螺旋盖、盖单元、螺旋单元和导入装置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螺旋单元用的螺旋盖、盖单元、具有该盖单元的螺旋单元和具有该螺旋单元的导入装置,其中,该螺旋单元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具有长度轴的插入部。
背景技术
例如在US 2012/0029281 A1中公开了一种贯穿插入有插入部的螺旋单元。螺旋单元能够在绕插入部的长度轴(周向)的2个方向上旋转。因此,通过使螺旋单元相对于插入部在适当的方向上旋转,能够使插入部的前端向管孔的里侧和近前侧移动。
作为制造这样的螺旋单元的作业的一例,在作为基础的管体的外表面配置翅片并通过粘合剂来进行固定,其中,该翅片被配置成在长度轴方向上为相同螺距的螺旋,并且朝向管体的径向外侧规定翅片的高度方向。
例如在制造US 2012/0029281 A1所公开的那样的螺旋单元的作业中,当将螺旋翅片的端部固定于管体时,为了使翅片的高度随着远离管体的端部而逐渐变高,需要规定翅片的高度。因此,预先将翅片的端部高精度地切断成沿着管体的外表面的曲面的曲面形状,再通过手工作业将翅片的切断面固定于管的外表面。此时,将翅片高精度地切成曲面形状、将切断面与管的外表面高精度地对位并粘合而固定需要时间和高的技术。因此,不容易量产合适的螺旋单元。
发明内容
该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缩短制造时间、即使不具有高技术也能容易地进行制造的面向量产的螺旋单元用的螺旋盖、盖单元、具有该盖单元的螺旋单元和具有该螺旋单元的导入装置。
该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螺旋盖具有:盖主体;连结部,其设置于所述盖主体,与管体的端部连结,该管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内窥镜的插入部;翅片连接器,其与主翅片部的端部连接,该主翅片部绕所述管体的长度轴呈螺旋状设置于所述管体的外表面;以及插入辅助翅片部,其设置于所述盖主体的外表面,与连接于所述翅片连接器的所述主翅片部协作而形成翅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安装了第1~第3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内窥镜(导入装置)及其周边单元的概略图。
图2是概略地示出安装了第1~第3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第2中继连接部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3是安装了第1~第3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第2中继连接部的沿着图2中的Ⅲ-Ⅲ线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4是安装了第1~第3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第2中继连接部的沿着图2中的Ⅳ-Ⅳ线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5A是示出在制造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情况下将管体嵌合到盖单元之前的状态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5B是示出在制造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情况下将管体嵌合到盖单元之前的状态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5C是示出在制造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情况下,在将管体嵌合到盖单元并定位了主翅片部的前端的状态下,以使主翅片部的底面(带部)与管体的外表面抵接并且朝向管体的径向外侧规定主翅片部的高度方向且在管体的长度轴方向上为相同螺距的方式配置的状态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5D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基端部配置与前端部同样的螺旋盖的状态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主翅片部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管体的外表面固定了主翅片部的状态的概略的纵剖视图。
图8A是从螺旋盖的正面示出将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主翅片部嵌入到设于插入辅助翅片部的翅片连接器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8B是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插入辅助翅片部的沿着图5B和图8A中的8B-8B线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9A是示出在制造第2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情况下将管体嵌合到盖单元之前的状态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9B是示出在第2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盖单元的插入辅助翅片部的侧面形成有开口的状态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主翅片部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11A是示出在制造第2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情况下,在将管体嵌合到盖单元并定位了主翅片部的前端的状态下,以使主翅片部的底面(带部)与管体的外表面抵接并且朝向管体的径向外侧规定主翅片部的高度方向且在管体的长度轴方向上为相同螺距的方式配置的状态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11B是示出在第2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管体的外表面固定了主翅片部的状态的概略的纵剖视图。
图12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螺旋盖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将主翅片部的前端嵌合到第3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翅片连接器的凸部的状态的概略的纵剖视图。
图14是安装了第1~第3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变形例、是插入部的第2中继连接部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使用图1~图14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使用图1~图8B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内窥镜(针对各种管孔内的导入装置)10具有长度轴(中心轴)C。与长度轴C平行的方向的一方(图1中的箭头C1的方向)为前端方向,与前端方向C1相反的方向(图1中的箭头C2的方向)为基端方向。内窥镜10具有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的插入部(内窥镜插入部)12、设置在比插入部1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操作部(内窥镜操作部)14以及安装在插入部12的外周的螺旋单元60。插入部12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当使用内窥镜10时从其前端插入管孔内。
通用缆线16从操作部14延伸设置。通用缆线16中的相对于操作部14的远位端能够与周边单元(peripheral unit)20连接。周边单元20具有例如图像处理部22、光源部24、驱动控制部26、驱动操作输入部28和显示部30。
插入部12具有设置在最前端方向侧的部位的前端硬性部(distal rigidsection)42、设置在比前端硬性部4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弯曲部(bending section)44、设置在比弯曲部44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第1蛇管部(first flexible section)46以及设置在比第1蛇管部46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的第2蛇管部(second flexible section)48。弯曲部44和第1蛇管部46之间通过第1中继连接部50来连接。第1蛇管部46和第2蛇管部48之间通过第2中继连接部52来连接。
例如在第1中继连接部50和第2中继连接部52之间,螺旋单元60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螺旋单元60在贯穿插入有插入部12的状态下被安装于插入部12。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单元60能够相对于插入部12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
图2示出了第2中继连接部52的结构。图3是沿着图2中的Ⅲ-Ⅲ线的横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2中的Ⅳ-Ⅳ线的横剖视图。
如图1所示,在操作部14的外表面设有弯曲操作旋钮72,该弯曲操作旋钮72是对弯曲部44的弯曲操作进行输入的弯曲操作输入部。如图3和图4所示,在插入部12的内部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有弯曲线74a、74b和贯穿插入有弯曲线74a、74b的线圈76a、76b。线圈76a、76b的前端例如与第1中继连接部50的内周面连接。在操作部14的内部,弯曲线74a、74b的基端与连结于弯曲操作旋钮72的滑轮(未图示)连接。弯曲线74a、74b的前端例如与弯曲部44的前端部连接。通过弯曲操作旋钮72的操作,弯曲线74a或者弯曲线74b被牵引,使弯曲部44朝向期望的方向弯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2条弯曲线74a、74b,弯曲部44能够在2个方向上弯曲,但是也可以是例如设置4条弯曲线,弯曲部44能够在4个方向上弯曲。
如图2~图4所示,在插入部12的内部配设有观察光学系统、照明光学系统和通道。更具体来说,在插入部12的内部沿着长度轴C延伸设置有摄像缆线82、光导84和处置器具通道管86。在前端硬性部42(插入部12的前端部)的内部设有对被摄体进行摄像的摄像元件(未图示)。摄像元件通过观察窗88对被摄体进行摄像。摄像缆线82的前端与摄像元件连接。摄像缆线82穿过插入部12、操作部14和通用缆线16的内部延伸设置,基端与周边单元20的图像处理部22连接。图像处理部22生成被摄体的图像。所生成的被摄体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30。
光导84穿过插入部12、操作部14和通用缆线16的内部延伸设置,基端与周边单元20的光源部24连接。从光源部24射出的光被光导84引导,并从插入部12的前端部(前端硬性部42)的照明窗90照射被摄体。
如图1所示,在操作部14的外表面设有供钳子等处置器具插入的处置器具插入部92a。处置器具通道管86穿过插入部12和操作部14的内部,基端与处置器具插入部92a连接。从处置器具插入部92a插入的处置器具穿过处置器具通道管86的内部,从前端硬性部42的开口部94朝向前端方向突出。并且,在处置器具从前端硬性部42的开口部92b突出的状态下,通过处置器具进行处置。
如图2所示,第2中继连接部52具有基础部件102。第1蛇管部46的基端部经由中继部件104与基础部件102的前端部连结。因此,第1蛇管部46和第2中继连接部52之间被连结。第2蛇管部48的前端部经由中继部件106与基础部件102的基端部连结。因此,第2蛇管部48和第2中继连接部52之间被连结。
如图2~图4所示,第2中继连接部52的基础部件102中具有空洞部110。空洞部110在开口部110a朝向外侧开口。并且,在基础部件102中安装有驱动齿轮114和中继齿轮116。驱动齿轮114配置于空洞部110,中继齿轮116配置于空洞部110的开口部110a的附近。驱动齿轮114与中继齿轮116啮合。驱动齿轮114能够以驱动轴G1为中心旋转。中继齿轮116能够以齿轮轴G2为中心旋转。
在第2中继连接部52的基础部件102中安装有筒状的旋转筒状部件120。旋转筒状部件120能够相对于插入部12(基础部件102)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在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内周面上,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在整周上配置有内周齿轮部122。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内周齿轮部122与中继齿轮116啮合。
旋转筒状部件120具有例如支承3个内侧辊124a、124b、124c的辊支承部120a。内侧辊124a、124b、124c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各个内侧辊124a、124b、124c具有对应的辊轴R1、R2、R3。各个内侧辊124a、124b、124c能够以对应的辊轴R1、R2、R3为中心分别相对于旋转筒状部件120旋转。并且,内侧辊124a、124b、124c能够与旋转筒状部件120一体地相对于插入部12(基础部件102)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
在旋转筒状部件120和内侧辊124a、124b、124c的外侧覆盖有筒状的覆盖部件126。覆盖部件126的前端借助圆环状的卡定部件128a而被固定于基础部件102。覆盖部件126的前端借助卡定部件128a而使基础部件102和覆盖部件126之间保持液态密封。覆盖部件126的基端借助圆环状的卡定部件128b而被固定于基础部件102。覆盖部件126的基端借助卡定部件128b而使基础部件102和覆盖部件126之间保持液态密封。因此,防止了液体流入位于覆盖部件126的内侧的空洞部110、旋转筒状部件120和内侧辊124a、124b、124c。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在内侧辊124a、124b、124c所处的部位,覆盖部件126朝向外侧突出。并且,覆盖部件126被固定于基础部件102的外侧,即,被固定于插入部12的外周,与此相对,旋转筒状部件120能够相对于覆盖部件126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
如图1所示,操作部14在其外表面具有贯穿插入有后述的驱动轴部136的通道130的基端开口130a。在通道130的基端开口130a安装有作为驱动部件的马达132。马达缆线134的一端与马达132连接。马达缆线134的另一端与周边单元20的驱动控制部26连接。
如图2所示,在插入部12的第2蛇管部48的内部沿着驱动轴G1延伸设置有作为线状部件的驱动轴部136。驱动轴部136的前端与驱动齿轮114连接。驱动轴部136的基端与安装在通道130的基端开口130a处的马达132连接。并且,通道130的前端以与空洞部110连通的方式与基础部件102连接。通道130的基端与基端开口130a连接。驱动轴部136穿过通道管130的内部延伸设置。
根据驱动操作输入部28的操作输入,驱动控制部26经由马达缆线134向马达132提供电力,进行马达132的驱动控制。驱动控制部26通过驱动马达132,对驱动轴部136产生使驱动轴部136旋转的旋转驱动力。因此,驱动轴部136和驱动齿轮114以驱动轴G1为中心旋转。这里,驱动轴G1穿过驱动齿轮114和驱动轴部136的中心,在第2蛇管部48的内部与长度轴C大致平行。并且,驱动轴G1在操作部14的内部朝向通道130的基端开口130a弯曲。
驱动齿轮114以驱动轴G1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与驱动齿轮114啮合的中继齿轮116以齿轮轴G2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筒状部件120通过与中继齿轮116啮合的内周齿轮部122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即,马达132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驱动轴部136、驱动齿轮114、中继齿轮116和旋转筒状部件120。因此,当旋转筒状部件120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时,支承于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内侧辊124a、124b、124c相对于插入部12和覆盖部件126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移动。
如图1所示,螺旋单元60具有:作为基础的管体152;螺旋翅片154,其安装在管体152的外表面;筒状的前端侧锥部156,其设置在管体152的前端侧;以及筒状的基端侧锥部158,其设置在管体152的基端侧。
每次使用内窥镜10时,都将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安装在插入部12的第1蛇管部46的外周来使用。
安装有螺旋翅片154的管体152例如是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螺旋翅片154是沿着以长度轴C为中心呈螺旋状延伸设置的翅片轴F而设置的。管体152的内周形成为能够供插入部12的前端硬性部42、弯曲部44和第1蛇管部46通过。
前端侧锥部156形成为随着朝向前端方向侧而外径变小的锥状。基端侧锥部158形成为随着朝向基端方向侧而外径变小的锥状。因此,极力防止了在将螺旋单元60安装在插入部12的外表面的状态下,当将螺旋单元60相对于管孔插入或拔出时,螺旋单元60的前端和基端钩挂在管孔的内周面。
如图4所示,在基端侧锥部158的内周面158a上安装有6个外侧辊162a、162b、…、162f。外侧辊162a、162b、…、162f配置在覆盖部件126的外侧。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周向)上,在2个外侧辊162a、162b之间配置有内侧辊124a,在外侧辊162c、162d之间配置有内侧辊124b。并且,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周向)上,在外侧辊162e、162f之间配置有内侧辊124c。各个外侧辊162a、162b、…、162f具有对应的辊轴P1、P2、…、P6。各个外侧辊162a、162b、…、162f能够以对应的辊轴P1、P2、…、P6为中心相对于覆盖部件126和基端侧锥部158旋转。
在该实施方式中,基端侧锥部158的内周面为圆形以外的形状。并且,在基端侧锥部158的内周面158a,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周向)上嵌合有旋转筒状部件120,其中,该基端侧锥部158在其内周面上安装有外侧辊162a、162b、…、162f,该旋转筒状部件120在其外侧支承有内侧辊124a、124b、124c,并且在其外侧固定有覆盖部件126。
另外,各辊124a-124c、162a-162f的位置关系并不限于上述的状态。例如,在外侧辊162a、162b之间配置内侧辊124b或者内侧辊124c也可以,在外侧辊162c、162d之间配置内侧辊124c或者内侧辊124a也可以,在外侧辊162e、162f之间配置内侧辊124a或者内侧辊124b也可以。
因此,当通过马达132的驱动而使旋转筒状部件120如上述那样旋转时,内侧辊124a根据旋转方向按压外侧辊162a或者外侧辊162b。同样地,内侧辊124b按压外侧辊162c或者外侧辊162d,内侧辊124c按压外侧辊162e或者外侧辊162f。因此,马达132的旋转驱动力从内侧辊124a、124b、124c传递到外侧辊162a-162f,即,传递到螺旋单元60。因此,包含安装了翅片154的管体152的螺旋单元60相对于插入部12和覆盖部件126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
因此,外侧辊162a、162b、…、162f能够与螺旋单元60一体地相对于插入部12(基础部件102)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
另外,各个内侧辊124a、124b、124c以对应的辊轴R1、R2、R3为中心旋转。因此,各个内侧辊124a、124b、124c与覆盖部件126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减小。同样地,由于各个外侧辊162a、162b、…、162f以对应的辊轴P1、P2、…、P6为中心旋转,所以各个外侧辊162a、162b、…、162f与覆盖部件126的外表面之间的摩擦减小。因此,旋转驱动力适当地从支承于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内侧辊124a、124b、124c向螺旋单元60传递,螺旋单元60相对于插入部12的第2中继连接部52所具有的基础部件102适当地旋转。在螺旋翅片154与管孔的内壁等壁部抵接的状态下,螺旋单元60(管体152和翅片154)相对于插入部12旋转,由此,沿着插入部12的长度轴C朝向前端方向C1或者基端方向C2的推进力作用于安装有螺旋单元60的插入部12。
这里,使用图5A~图8B对螺旋单元60的前端侧锥部156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螺旋单元60具有盖单元170,该盖单元具有螺旋翅片154。该实施方式的盖单元170配置于管体152的前端。
盖单元170具有主翅片部(第1翅片部)172和螺旋盖174。螺旋盖174具有:盖主体182;连结部184,其连结管体152的前端;翅片连接器186,其连接主翅片部172的前端;以及插入辅助翅片部(第2翅片部)188。并且,将主翅片部172的端部嵌合到翅片连接器186而进行连接,与插入辅助翅片部188共同形成螺旋翅片154。
图5A~图5C所示的螺旋盖174的盖主体182形成为在前端和基端分别具有沿长度轴C形成的开口182a、182b的筒状。即,盖主体182具有由开口182a、182b及其内周面规定的贯通孔。盖主体182的内周面和外表面(外周面)形成为前端比基端细的锥状。在盖主体182的基端部配置有连结管体152的前端的连结部184,管体152的前端部形成为例如通过嵌合并粘合或焊接等而固定于连结部184。作为用于管体152和螺旋盖174的连结部184之间粘合的粘合剂,例如使用被紫外线照射会硬化的紫外线硬化型粘合剂。
插入辅助翅片部188优选与盖主体182形成为一体。插入辅助翅片部188被设置于螺旋盖174的盖主体182的外表面,形成为相对于盖主体182的外表面朝向长度轴C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插入辅助翅片部188是以构成螺旋翅片154的前端、即螺旋翅片154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为螺旋状。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后方侧端部可以位于比盖主体182的后端靠前端侧的位置,也可以位于比盖主体182的后端靠后方侧的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对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后方侧端部位于比盖主体182的后端靠后方侧的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
另外,优选在螺旋单元60的基端侧锥部158的外表面也与在螺旋单元60的前端侧锥部156的外表面同样地形成有螺旋状的插入辅助翅片部188,该插入辅助翅片部188配设有翅片连接器186,与主翅片部172的端部(基端)嵌合。
翅片连接器186被用于将主翅片部172的端部(前端)与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后方侧端部连接。翅片连接器186被配设在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后方侧端部。插入辅助翅片部188优选与翅片连接器186一体化。翅片连接器186按照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长度而形成于螺旋盖174的外表面与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外表面之间。为了容易地将主翅片部172的前端嵌入到管体152的外侧,该实施方式的翅片连接器186优选截面为大致U字状或大致C字状等,形成为在周向上不连续。
并且,主翅片部172的前端与翅片连接器186嵌合。即,主翅片部172以其前端与翅片连接器186嵌合的方式与翅片连接器186连结。因此,主翅片部172的前端与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相连。当主翅片部172的前端与翅片连接器186嵌合而连结时,主翅片部172和插入辅助翅片部188协作而形成螺旋翅片154。
另外,优选主翅片部172的前端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翅片连接器186。
这里,图6所示的主翅片部172是将形成为带状的管从一端到另一端扁平化并螺旋状地弯曲而形成的,其中,该管是由硅酮材料等柔软有弹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的。即,主翅片部172保持为被赋予了螺旋状特征的状态。
如图7所示,固定在管体152的外表面的状态下的主翅片部172具有形成空洞部196a的环状壁196。并且,主翅片部172形成为沿着翅片轴F延伸设置的管状。因此,环状壁196和空洞部196a沿着翅片轴F延伸设置。这里,由于翅片轴F按照以长度轴C为中心的螺旋状延伸设置,所以空洞部196a也按照以长度轴C为中心的螺旋状延伸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翅片轴F与空洞部196a的中心轴一致。
由于主翅片部172从其前端到基端呈螺旋状被固定于管体152的外表面,所以主翅片部172的沿着翅片轴F的长度比沿着管体152的长度轴C的全长长。在主翅片部172的前端与翅片连接器186连结的状态下,如果使主翅片部172的基端沿着长度轴C移动,则通过主翅片部172的弹性作用,能够容易地将相对于管体152的外表面的螺距设定为合适的间隔。主翅片部172中的形成底面的带部192(参照图6)如图7所示通过标号194所示的例如粘合剂等而固定。这时,由于通过主翅片部172的弹性作用能够容易地设定主翅片部172的螺距,所以能够容易地设定主翅片部172的高度方向,即,将螺旋径设定为与长度轴C垂直的方向。
如图5B和图5C所示,插入辅助翅片部188形成为越靠其前端侧则相对于螺旋盖174的外表面的翅片的高度变得越低。换言之,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翅片高度形成为从螺旋盖174的外表面朝向螺旋盖174的基端变高。即,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翅片高度形成为从盖主体182的外表面朝向翅片连接器186变高。由此,插入辅助翅片部188使翅片的高度从螺旋盖174的外表面朝向与翅片连接器186连结的主翅片部172的前端部逐渐变高并在翅片连接器186的位置达到大致主翅片部172的高峰高度。因此,当将插入部12插入管孔中的直径急剧减小的部位(例如,幽门)时,螺旋翅片154的前端与直径减小的部位的内壁抵接,能够容易地将螺旋单元60插入管孔内。
另外,如图5D所示,可以对配置于管体152的基端的基端侧锥部158使用具有与盖单元170同样的结构的盖单元170a。即,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基端部可以采用与前端侧锥部156的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前端部同样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基端侧锥部158的盖单元170的插入辅助翅片部188形成为越靠基端侧则相对于螺旋盖174的外表面的翅片高度变得越低。换言之,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基端部的翅片高度形成为从螺旋盖174的外表面朝向螺旋盖174的前端逐渐变高。螺旋翅片154的螺旋径从螺旋翅片154的基端朝向前端侧逐渐变大。因此,当将插入部12从管孔中的直径急剧减小的部位(例如,贲门)拔出时,螺旋翅片154的基端与直径缩小的部位的内壁抵接,能够容易地将螺旋单元60从管孔中拔出。因此,插入辅助翅片部188也能够作为拔出辅助翅片部而发挥功能。
并且,主翅片部172的前端嵌合于翅片连接器186,由此,关于主翅片部172中的相对于长度轴C的径向的远位缘部和插入辅助翅片部188中的相对于长度轴C的径向的远位缘部,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径向的远位缘部比主翅片部172的径向的远位缘部靠外侧。螺旋翅片154由于插入辅助翅片部188而使螺旋径从螺旋翅片154的前端朝向基端侧逐渐变大。因此,当将插入部12插入管孔时,能够忽视插入辅助翅片部188与主翅片部172之间的阶差,容易地使外表面从螺旋翅片154的前端朝向基端侧与管孔的内壁抵接。
因此,能够极力防止例如将插入部12沿管孔的前端方向C1插入时,螺旋翅片154的前端部(尤其是主翅片部172的前端与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基端的连结部)钩挂在管孔的内壁。
另外,优选主翅片部172中的管体152的前端与基端之间的中央部分的外表面的部位的螺旋径恒定。
如图7所示,在主翅片部172的前端部、例如在侧面形成有开口198。开口198贯穿环状壁196而与空洞部196a连通。开口198优选不形成于在相对于管体152的长度轴C的径向上最远位的位置即主翅片部172的顶部,而形成于偏离该位置的位置即主翅片部172的侧面。在开口198形成于主翅片部172的顶部的情况下,管孔的内壁变得容易钩挂在开口198的缘部。与此相对,在开口198形成于主翅片部172的侧面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开口198的缘部钩挂在管孔的内壁的频率。
开口198被用于当在真空的环境下对螺旋单元60进行EOG(环氧乙烷气体)杀菌时使空气从螺旋翅片154的内部逃离。因此,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即使在低压环境下也能够防止螺旋翅片154的破裂。
与例如消化管等管孔积极接触的位置是从主翅片部172的前端与基端之间的中央部到基端部的位置。因此,通过将开口198形成于主翅片部172的前端部,能够极力防止开口198钩挂在管孔的内壁。
另外,如图8B所示,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横截面为大致U字状或者大致C字状等,形成为在周向上不连续,具有形成空洞部202a的壁202,该空洞部202a能够供主翅片部172的端部嵌合。并且,壁202的内壁的曲面形状形成为沿着管状的主翅片部172的外表面。并且,插入辅助翅片部188形成为沿着翅片轴F延伸设置。因此,空洞部202a沿着翅片轴F在壁202中延伸设置。这里,由于翅片轴F按照以长度轴C为中心的螺旋状延伸设置,所以空洞部202a也按照以长度轴C为中心的螺旋状延伸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翅片轴F与空洞部202a的中心轴一致。
在插入辅助翅片部188中的侧面形成有开口204。开口204贯穿壁202而与空洞部202a连通。开口204优选不形成于在管体152的长度轴C(从螺旋盖174的前端朝向基端延伸的长度轴)的径向上最远位的位置即顶部,而形成于偏离该位置的位置即侧面。在开口204形成于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顶部的情况下,管孔的内壁容易钩挂在开口204的缘部。与此相对,在开口204形成于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侧面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开口204的缘部钩挂在管孔的内壁的频率。
该开口204与连结于翅片连接器186的主翅片部172的空洞部196a连通。开口204被用于当在真空的环境下对螺旋单元60进行EOG(环氧乙烷气体)杀菌时使空气从螺旋翅片154的内部逃离。因此,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即使在低压环境下也能够防止螺旋翅片154的破裂。
如上所述,螺旋单元60中的与例如消化管等管孔积极接触的位置是从主翅片部172的中央部到基端部的位置。因此,通过使开口204形成于插入辅助翅片部188即螺旋翅片154的前端部,能够极力防止开口204钩挂在管孔的内壁。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对在主翅片部172上形成开口198并且在插入辅助翅片部188上形成开口20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主翅片部172的中空部196的空洞部196a与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中空部202的空洞部202a连通,则形成于任意一方也可以。
并且,使开口198、204形成于螺旋翅片154的侧面的前端方向和基端方向的任意方向都可以。
接着,对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
在制造螺旋单元60的情况下,如图8A所示,将从前端到基端形成为扁平状且被成型为螺旋状的管状的主翅片部172的前端嵌合于翅片连接器186来制作盖单元170,其中,该翅片连接器186配置于插入辅助翅片部188,该插入辅助翅片部188设置在螺旋盖174上。此时,优选主翅片部172的前端与翅片连接器186之间通过粘合剂等而固定。
使管体152的前端嵌合于盖单元170的螺旋盖174的连结部184,根据需要通过粘合剂来进行固定,将盖单元170的形成主翅片部172的底面的带部192临时放置于管体152的外表面。
与前端侧锥部156的插入辅助翅片部188同样地,在基端侧锥部158形成设有翅片连接器186的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情况下,即,当使管体152的基端嵌合于图5D所示的盖单元170a的螺旋盖174的连结部184并根据需要通过粘合剂固定时,将主翅片部172的基端嵌合于基端侧锥部158的翅片连接器186而固定。因此,确定了主翅片部172的前端和基端的位置。
并且,针对管体152的外表面调整主翅片部172的配置。在该状态下,例如使用紫外线硬化型粘合剂等将主翅片部172的带部192固定于管体152的外表面。特别地,由于主翅片部172被预先赋予了螺旋状的特征,所以能够容易地针对管体152的外表面调整主翅片部172的沿着长度轴C方向的螺距。因此,螺旋单元60的制造作业者能够集中于使主翅片部172的高度方向与垂直于长度轴C的方向一致。
这样,主翅片部172的前端的位置通过设置于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翅片连接器186而确定,其中,该插入辅助翅片部188配置于螺旋盖174。因此,仅通过使为了与翅片连接器186嵌合而切断的主翅片部172的端部与翅片连接器186嵌合并粘合就能够简便地形成螺旋翅片154,能够容易地进行螺旋单元60的制造。即,根据这样的制造工序,当将螺旋翅片的端部固定于管体时,由于以使翅片的高度随着远离管体的端部而逐渐变高的方式规定高度方向,所以不要求预先将螺旋翅片的端部高精度地切成沿着管体的外表面的曲面的曲面形状、并通过手工作业将螺旋翅片的切断面与管体的外表面高精度地定位并粘合而固定的时间和高技术。
接着,对在图2至图4的内窥镜10上安装本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的情况下的作用进行说明。
将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的前端硬性部42、弯曲部44和第1蛇管部46贯穿插入这样形成的螺旋单元60的基端侧锥部158。
并且,将在外侧辊162a和162b之间形成的螺旋单元60的基端侧锥部158的内周面158a与通过内侧辊124a而隆起的插入部12的覆盖部件126的外表面嵌合。
这样,将安装了螺旋单元60的插入部12插入管孔。在使螺旋翅片154与管孔的内壁抵接的状态下驱动马达(驱动部件)132,使螺旋单元60如上述那样在绕插入部12的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
具体来说,在按照以长度轴C为中心的螺旋状延伸设置的螺旋翅片154从管孔的内壁朝向长度轴(中心轴)C受到按压力的状态下,使螺旋单元60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的一个方向上旋转。螺旋单元60通过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的一个方向上旋转,朝向前端方向C1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12的前端。
并且,在螺旋翅片154从管孔的内壁朝向长度轴C受到按压力的状态下,使螺旋单元60(管体152和螺旋翅片154)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的另一方向上旋转。螺旋单元60通过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的另一方向上旋转,朝向基端方向C2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12的前端。
这样,通过朝向前端方向C1的推进力,提高了插入部12向管孔12的插入性,通过朝向基端方向C2的推进力,提高了插入部12从管孔的拔出性。
由于螺旋翅片154形成为具有中空部196的管状,所以螺旋翅片154具有适度的弹性。由于螺旋翅片154具有适度的弹性,所以有效地防止了在按压力从管孔的内壁朝向内周方向作用于螺旋翅片154的状态下螺旋翅片154的扭转(torsion)和扭曲(twist)的发生。由于没有螺旋翅片154的扭转和扭曲的发生,所以通过使螺旋单元60旋转,朝向前端方向C1或者基端方向C2的推进力适当地作用于插入部12。因此,通过使螺旋单元60旋转,能够适当地进行插入部12在管孔中的插入和拔出。
由于螺旋翅片154形成为具有中空部196的管状,所以螺旋翅片154具有适度的挠性。因此,即使在不使螺旋单元60旋转的状态下,通过使插入部12在管孔中向基端方向移动,也容易地通过来自管孔的内壁的按压力使螺旋翅片154弯曲。因此,即使在由于故障等不能使螺旋单元60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从管孔中拔出插入部12。
前端侧锥部156的前端相对于插入部12的外表面的阶差较小地形成。并且,基端侧锥部158的基端相对于插入部12的外表面阶差较小地形成。因此,例如即使在管孔的内壁的横截面的大小从大的状态急剧变化为小的状态的部位,当将插入部12朝向前端方向C1插入管孔时,也能够极力防止管孔的内壁钩挂在前端侧锥部156的前端与插入部12的外表面的边界。同样地,例如即使在管孔的横截面的大小从大的状态急剧变化为小的状态的部位,当将插入部12朝向基端方向C2从管孔中拔出时,也能够极力防止管孔的内壁钩挂在基端侧锥部158的基端与插入部12的外表面的边界。因此,在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适当安装于插入部12的状态下,能够防止螺旋单元60的端部钩挂在管孔的内周面。
螺旋翅片154尤其是前端侧锥部156的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螺旋径从前端朝向基端侧逐渐变大。因此,容易将螺旋单元60的前端插入管孔的内壁。在将螺旋单元60的前端插入的情况下,通过螺旋单元60绕长度轴C的旋转,由于与管孔的内壁抵接的螺旋单元60的螺旋径变大,所以能够使针对管孔的内壁的按压力逐渐变大。因此,通过螺旋单元60的旋转,能够极力减少当将螺旋单元60插入管孔时马达132的驱动力的损失。并且,插入辅助翅片部188能够作为将螺旋单元60的前端插入管孔的里侧的辅助。
并且,螺旋翅片154尤其是基端侧锥部158的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螺旋径从基端朝向前端侧逐渐变大。因此,容易将螺旋单元60从管孔的内壁拔出。在将螺旋单元60拔出的情况下,通过螺旋单元60绕长度轴C的旋转,由于与管孔的内壁抵接的螺旋单元60的螺旋径变大,所以能够使针对管孔的内壁的按压力逐渐变大。因此,通过螺旋单元60的旋转,能够极力减少当将螺旋单元60从管孔中拔出时马达132的驱动力的损失。并且,插入辅助翅片部188能够作为将螺旋单元60的基端向管孔的近前侧拔出的辅助。即,基端侧锥部158的插入辅助翅片部188作为拔出辅助翅片部而发挥功能。
这样,在插入辅助翅片部188设置于前端侧锥部156的情况下,插入辅助翅片部188能够作为将螺旋单元60的前端插入管孔的里侧的辅助,在插入辅助翅片部188设置于基端侧锥部158的情况下,插入辅助翅片部188能够作为将螺旋单元60的基端向管孔的近前侧拔出的辅助。因此,翅片部188根据安装于管体152的位置的不同而作为辅助相对于管孔的插入和拔出的插拔辅助翅片部而发挥功能。
并且,能够忽视将插入部12插入管孔时的前端侧锥部156的插入辅助翅片部188与主翅片部172之间的阶差。能够忽视将插入部12从管孔中拔出时的基端侧锥部158的插入辅助翅片部188与主翅片部172之间的阶差。因此,能够极力防止钩挂在管孔的内壁。
接着,使用图9A~图11B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如图9A和9B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翅片连接器186形成为环状。
如图10~图11B所示,主翅片部172形成为越靠其前端侧则相对于管体152的外表面的翅片的高度变得越低。即,主翅片部172的前端部的翅片高度H1小于比主翅片部172的前端部靠基端侧部分的翅片高度H2。插入辅助翅片部188形成为越靠其前端侧则相对于螺旋盖174的外表面的翅片的高度变得越低。换言之,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翅片高度形成为从螺旋盖174的外表面朝向管体152变高。
主翅片部172的基端部也形成为越靠其基端侧则相对于管体152的外表面的翅片高度变得越低。即,主翅片部172的基端部的翅片高度H3小于比主翅片部172的基端部靠前端侧部分的翅片高度H4小。
这里,前端侧锥部156的翅片连接器186形成为越靠前端侧则空间变得越狭窄。因此,当将主翅片部172的前端部嵌入环状的翅片连接器186时,能够将主翅片部172的前端导入至翅片连接器186的里面(与螺旋盖174的前端接近的方向)。另外,在将主翅片部172的前端部嵌入环状的翅片连接器186的情况下,也优选使用粘合剂等。
并且,基端侧锥部158的翅片连接器186形成为越靠基端侧则空间变得越狭窄。因此,当将主翅片部172的基端部嵌入环状的翅片连接器186时,能够将主翅片部172的基端导入至翅片连接器186的里面(与螺旋盖174的基端接近的方向)。
并且,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螺旋单元60同样的效果。如图11A和图11B所示,螺旋翅片154由于插入辅助翅片部188和主翅片部172而使螺旋径从螺旋翅片154的前端朝向基端侧逐渐变大。因此,当将插入部12插入管孔时,容易使外表面从螺旋翅片154的前端朝向基端侧与管孔的内壁抵接。
在基端侧锥部158也与前端侧锥部156同样形成的情况下,螺旋翅片154由于插入辅助翅片部188和主翅片部172而使螺旋径(相对于螺旋盖174和管体152的外表面的突出高度(翅片高度))从螺旋翅片154的基端朝向前端侧变大。因此,当将插入部12从管孔中拔出时,容易使外表面从螺旋翅片154的基端朝向前端侧与管孔的内壁抵接。
在这样形成螺旋单元60的情况下,在螺旋单元60的前端和基端之间,相比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翅片高度,能够更平缓地对螺旋翅片154的翅片高度进行变更。
接着,使用图12和图13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为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翅片连接器186上沿着插入辅助翅片部188的翅片轴F形成有凸部222。该凸部222的外表面与主翅片部172的环状壁196的内壁嵌合。另外,可以使凸部222的外表面与环状壁196的内壁粘合。
另外,优选如图13所示,当使主翅片部172的前端与翅片连接器186的基端抵接时,主翅片部172与翅片连接器186的边界是一个面。如果像这样形成,则能够减少螺旋翅片154的整体的阶差。
并且,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60,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螺旋单元60同样的效果。因此,当将螺旋单元60插入管孔或从管控中拔出时,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螺旋单元60相比,能够使螺旋单元60更平滑地移动。
另外,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针对各种孔内的导入装置,对具有观察光学系统和照明光学系统的内窥镜10进行了说明。但对于作为针对各种孔内的导入装置的不具有观察光学系统和照明光学系统的导管,也能够配置同样的螺旋单元60。
在第1~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形成为驱动齿轮114与中继齿轮116啮合,中继齿轮116与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内周齿轮部122啮合,来自马达132的驱动力被传递到旋转筒状部件120。其中,中继齿轮116不一定是必需的。即,也可以形成为使驱动力直接从驱动齿轮114传递给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内周齿轮部122。
并且,在第1~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4所示,对3组的在2个外侧辊162a、162b之间配置1个内侧辊124a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去除了这些辊124a-124c、162a-162f。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外表面120b与螺旋单元60的基端侧锥部158的内周面158b形成为能够嵌合的形状。因此,通过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外表面120b与螺旋单元60的基端侧锥部158的内周面158b嵌合,能够将马达132的驱动力从驱动齿轮114传递给旋转筒状部件120的内周齿轮部122,使螺旋单元60在绕长度轴C的方向上旋转。
至此,参照附图对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但是该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包括在不脱离该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所有实施方式。

Claims (14)

1.一种螺旋盖,该螺旋盖具有:
盖主体,其具有嵌合于管体的一端的端部,该管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导入装置的插入部;以及
翅片连接器,其设置于所述盖主体,形成在所述盖主体的比所述端部靠近所述管体的另一端的一侧,与主翅片部的端部连接,该主翅片部绕所述管体的长度轴呈螺旋状设置于所述管体的外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盖,其中,
该螺旋盖还具有插入辅助翅片部,该插入辅助翅片部设置于所述盖主体的外表面,与连接于所述翅片连接器的所述主翅片部协作而形成翅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盖,其中,
所述翅片连接器具有凸部,该凸部沿着所述插入辅助翅片部的翅片轴形成,嵌合于所述主翅片部的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盖,其中,
所述插入辅助翅片部的翅片高度形成为从所述盖主体的外表面朝向所述翅片连接器变高。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盖,其中,
所述插入辅助翅片部与所述翅片连接器一体化。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盖,其中,
所述插入辅助翅片部与所述盖主体形成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盖,其中,
所述翅片连接器配设于所述插入辅助翅片部,
所述主翅片部的端部与所述翅片连接器嵌合而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盖,其中,
所述盖主体沿着所述长度轴具有供所述插入部贯穿插入的贯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盖,其中,
所述盖主体的外表面形成为锥状。
10.一种盖单元,该盖单元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盖;以及
所述主翅片部,其端部与所述翅片连接器连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盖单元,其中,
该盖单元具有插入辅助翅片部,该插入辅助翅片部设置于所述盖主体的外表面,与连接于所述翅片连接器的所述主翅片部协作而形成翅片,
所述主翅片部具有在内部形成空洞部的环状壁,
所述翅片连接器与所述插入辅助翅片部形成为一体,并且形成为与所述主翅片部的端部嵌合,
所述插入辅助翅片部具有形成于与所述管体的长度轴的径向最远位的位置偏离的位置处的开口,该开口与嵌合在所述翅片连接器中的所述主翅片部的所述空洞部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盖单元,其中,
该盖单元具有插入辅助翅片部,该插入辅助翅片部设置于所述盖主体的外表面,与连接于所述翅片连接器的所述主翅片部协作而形成翅片,
所述主翅片部具有在内部形成空洞部的环状壁,
所述环状壁具有形成于与所述管体的长度轴的径向最远位的位置偏离的位置处的开口,该开口贯穿所述环状壁而与所述空洞部连通。
13.一种螺旋单元,该螺旋单元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具有长度轴的插入部,其中,该螺旋单元具有:
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盖单元;以及
管体,其安装有所述盖单元,在该管体的外表面固定有所述主翅片部。
14.一种导入装置,该导入装置是针对各种管孔内的导入装置,其具有:
插入部,其沿着长度轴延伸设置,从其前端插入管孔内;以及
权利要求13所述的螺旋单元,其安装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能够通过驱动部件的驱动而相对于所述插入部在绕所述长度轴的方向上旋转。
CN201480036646.3A 2013-06-26 2014-06-10 螺旋盖、盖单元、螺旋单元和导入装置 Active CN1053388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839510P 2013-06-26 2013-06-26
US61/839,510 2013-06-26
PCT/JP2014/065378 WO2014208334A1 (ja) 2013-06-26 2014-06-10 スパイラルキャップ、キャップユニット、スパイラルユニット、及び、導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38878A CN105338878A (zh) 2016-02-17
CN105338878B true CN105338878B (zh) 2018-11-13

Family

ID=52141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6646.3A Active CN105338878B (zh) 2013-06-26 2014-06-10 螺旋盖、盖单元、螺旋单元和导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35661A1 (zh)
EP (1) EP3015046A4 (zh)
JP (1) JP5829356B2 (zh)
CN (1) CN105338878B (zh)
WO (1) WO20142083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94413A1 (ja) * 2015-06-03 2016-12-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装着ユニット
CN107072493B (zh) 2015-06-05 2019-01-2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装置
WO2016194412A1 (ja) * 2015-06-05 2016-12-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装着ユニット
WO2017006598A1 (ja) * 2015-07-09 2017-01-1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装置
CN109068952B (zh) * 2016-06-13 2020-11-1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设备、安装器具以及驱动力传递单元
CN106333639A (zh) * 2016-09-09 2017-01-18 江苏科沁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人体自然腔的电子内窥镜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2712A (zh) * 2005-01-21 2008-01-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和内窥镜用医疗器具及其显示方法
CN101541226A (zh) * 2007-04-11 2009-09-2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挠性管与环状连结构件之间的连结结构
CN102933254A (zh) * 2010-05-03 2013-02-13 奥林匹斯内体科技美国公司 旋转前进式插管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85601A (en) * 1975-05-05 1976-10-12 Quantum, Inc. Method for producing a balloon type catheter having a smooth continuous outer surface
JPS5558148A (en) * 1978-10-26 1980-04-30 Olympus Optical Co Endoscope
JP4282329B2 (ja) * 2003-01-28 2009-06-17 クボタシーアイ株式会社 インサーション工法
US7623904B2 (en) * 2003-08-06 2009-11-24 Olympus Corporation Medical apparatus, medical apparatus guide system, capsule type medical apparatus, and capsule type medical apparatus guide apparatus
JP4422571B2 (ja) * 2004-07-27 2010-02-2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挿入補助装置
US20050272976A1 (en) * 2004-03-15 2005-12-08 Olympus Corporation Endoscope insertion aiding device
JP4418265B2 (ja) * 2004-03-15 2010-02-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被検体内推進装置
EP1750589A2 (en) * 2004-05-13 2007-02-14 Medtronic, Inc. Percutaneous vein harvester
JP4583809B2 (ja) * 2004-05-19 2010-11-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及び内視鏡装置
JP4827540B2 (ja) * 2005-10-05 2011-11-3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被検体内挿入装置
JP2007167125A (ja) * 2005-12-19 2007-07-05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カプセル内視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500628B2 (en) 2006-02-28 2013-08-06 Olympus Endo Technology America, Inc. Rotate-to-advance catheterization system
JP5026805B2 (ja) * 2007-01-24 2012-09-1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装置
JP5485141B2 (ja) * 2007-05-18 2014-05-07 オリンパス エンド テクノロジー アメリ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回転前進式カテーテル法のシステム
JP2008178743A (ja) * 2008-04-21 2008-08-07 Olympus Corp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及び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誘導システム
US9468739B2 (en) * 2008-08-19 2016-10-18 Covidien Lp Detachable tip microcatheter
JP2010082414A (ja) * 2008-09-30 2010-04-15 Toshifumi Hayakawa ループ式自動挿入内視鏡
WO2011030632A1 (ja) * 2009-09-08 2011-03-17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管内挿入具
CN103402415B (zh) * 2011-04-08 2018-06-1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WO2013187446A1 (ja) * 2012-06-13 2013-12-19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回転ユニット及び挿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2712A (zh) * 2005-01-21 2008-01-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和内窥镜用医疗器具及其显示方法
CN101541226A (zh) * 2007-04-11 2009-09-2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挠性管与环状连结构件之间的连结结构
CN102933254A (zh) * 2010-05-03 2013-02-13 奥林匹斯内体科技美国公司 旋转前进式插管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15046A1 (en) 2016-05-04
WO2014208334A1 (ja) 2014-12-31
JPWO2014208334A1 (ja) 2017-02-23
CN105338878A (zh) 2016-02-17
US20160135661A1 (en) 2016-05-19
JP5829356B2 (ja) 2015-12-09
EP3015046A4 (en) 2017-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38878B (zh) 螺旋盖、盖单元、螺旋单元和导入装置
CN105338876B (zh) 螺旋单元和导入装置
CN105163645B (zh) 插入装置
JP2013523369A (ja) ビデオ装置
CN106580375A (zh) 一种导丝调节器以及输送系统控制手柄
JP6276961B2 (ja) 医療用処置具
CN106455905B (zh) 用于制造长形空心型材元件的装置和方法、长形空心型材元件以及用于内窥镜的弯曲单元
KR102431658B1 (ko) 신체 통로 항행 및 가시화를 위한 시스템
EP2074926A3 (en) Endoscope and attaching method of connection mouth ring to end of endoscopic flexible tube
CN1889993A (zh) 气囊导管
WO2007015334A1 (ja) 内視鏡及び内視鏡挿入部
EP2074927A3 (en) Endoscope
JP6084341B2 (ja) オーバーチューブ
US11744442B2 (en) Endoscope, endoscope head,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a shaft to an endoscope head to produce an endoscope
CN109744990A (zh) 一种多功能西医内科用胃镜
CN103841878B (zh) 插入装置和旋转筒状部件
WO2017139463A1 (e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e with suction within a mammalian body
WO2019130639A1 (ja) 内視鏡及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US10850077B2 (en) Controlled furling balloon assembly
JP6488552B2 (ja) チューブステントデリバリ装置
US20110015488A1 (en) Working conduit
WO2019107308A1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JP2016055103A (ja) 内視鏡用フード及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CN113069069A (zh) 一种可调节前端角度的胃镜
CN209770327U (zh) 一种具有可视化功能的可弯曲喉罩置入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