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19761B - 光学片和边缘光型背光单元 - Google Patents

光学片和边缘光型背光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19761B
CN105319761B CN201510400769.7A CN201510400769A CN105319761B CN 105319761 B CN105319761 B CN 105319761B CN 201510400769 A CN201510400769 A CN 201510400769A CN 105319761 B CN105319761 B CN 1053197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tical sheet
printing points
back side
substrate shee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0076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19761A (zh
Inventor
波川启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W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W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WA Co Ltd filed Critical EW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19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97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197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97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4Light-guides, e.g. fibre-optic bundles, louvered or jalousie light-gui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6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having an anti-static effect, e.g.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62-D arrangement of prisms, protrusions, indentations or roughened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88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or other optical sheets in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31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73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光学片和边缘光型背光单元,所述光学片能防止与配置于背面侧的其他构件粘附,并能防止所述光学片和/或其他构件受到损伤。本发明的光学片包括透明的基材片和配置在所述基材片的背面的粘附防止部,具有多个印刷点作为所述粘附防止部。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优选的是1μm以上200μm以下。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平均高度与平均直径的比,优选的是1/100以上1以下。所述印刷点是高度方向比径向短的扁平半球状。作为所述基材片的背面的所述印刷点的存在密度,优选的是10个/mm2以上2500个/mm2以下。所述印刷点的主要成分为丙烯酸系、聚氨酯系或丙烯酸聚氨酯系树脂。

Description

光学片和边缘光型背光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片和边缘光型背光单元。
背景技术
作为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从背面照射液晶层的背光源方式已经普及,在液晶层的背面侧安装有边缘光型(侧光型)、直下型等背光单元。通常,如图6的(a)所示,所述边缘光型背光单元41具备:光源42;方形板状的导光板43,端部沿着所述光源42配置;以及多个光学片44,重叠配置在所述导光板43的表面侧。作为光源42,使用LED(发光二极管)和冷阴极管等,从小型化和节能化等观点出发,当前普及了LED。此外,作为光学片44,使用(1)光扩散片45,配置在导光板43的表面侧,主要具有光扩散功能;(2)棱镜片46,配置在光扩散片45的表面侧,具有使光线向法线方向侧折射的功能;等等。
所述光扩散片45将透过光线大体均匀分散,将通过其光扩散性来实现亮度的均匀化、正面方向的高亮度化等作为目的使用。如图6的(b)所示,作为所述光扩散片45,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基材层47;光扩散层48,层叠在所述基材层47的表面;粘附防止层49,层叠在基材层47的背面。所述粘附防止层49防止光扩散片45的背面与导光板43的表面粘附(紧密接触)而产生干涉条纹这样的问题。所述粘附防止层49通常具有球状的珠50和覆盖所述珠50的热固性树脂制的粘合剂51,通过起因于珠50的向背面侧突出的凸部,防止与导光板43的粘附。
作为所述珠50,通常使用丙烯酸珠(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126274号)。可是,由于丙烯酸珠的质地较硬,所以存在层叠于光扩散片45的背面侧的导光板43的表面,被向粘合剂51的背面突出的珠50损伤的情况。此外,还存在下述问题:将光扩散片45加工为按照背光单元41的设计的形状时珠50脱落,脱落了的珠50在光扩散片45和导光板43之间摩擦,由此损伤光扩散片45的背面和/或导光板43的表面。此外,当在导光板43的表面形成有一定的凹条部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珠50嵌入所述凹部,由于所述凹部与珠50的接触造成导光板43的表面受到损伤。此外,如果导光板43的表面受到损伤,则会因所述损伤产生亮度不均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126274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的问题而做出的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学片和具备所述光学片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能够防止光学片与配置于背面侧的其他构件粘附,并且能够防止光学片和/或其他构件受到损伤。
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片,其包括:透明的基材片;以及粘附防止部,配置于所述基材片的背面,所述光学片具有多个印刷点作为所述粘附防止部。
由于所述光学片在基材片的背面配置有粘附防止部,并且具有多个印刷点作为所述粘附防止部,所以由多个印刷点与配置于背面侧的其他构件抵接。因此,能够防止所述光学片与配置于背面侧的其他构件粘附。此外,由于所述光学片通过多个印刷点防止粘附,所以与以往的在粘合剂中分散珠得到的粘附防止层不同,能够防止起因于珠的脱落的、所述光学片的基材片和/或其他构件受到损伤。
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优选的是1μm以上200μm以下。由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形成具有足够的粘附性能和粘合强度的印刷点。
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平均高度与平均直径的比,优选的是1/100以上1以下。由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形成具有足够的粘附性能和粘合强度的印刷点。
优选的是,所述印刷点是高度方向比径向短的扁平半球状。由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形成具有足够的粘附性能和粘合强度的印刷点。
优选的是,所述基材片的背面的所述印刷点的存在密度为10个/mm2以上2500个/mm2以下。由此,所述光学片通过多个印刷点能发挥恰当的粘附性能。
优选的是,所述印刷点的主要成分为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或丙烯酸聚氨酯系树脂。由此,能够容易且恰当地形成印刷点。
优选的是,所述基材片具有基材层以及配置在所述基材层的背面的另外的功能层,所述印刷点形成在所述功能层的背面。由此,由于基材层在背面配置有功能层,不直接露出,所以能够防止所述基材层受到损伤。
优选的是,所述功能层是抗静电层。由此,能够抑制起因于异物附着的、其他构件的表面受到损伤,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损伤防止性。
优选的是,所述光学片还包括光扩散层,所述光扩散层层叠在所述基材片的表面侧,所述光扩散层具有光扩散剂和所述光扩散剂的粘合剂。由此,能够使从背面侧入射的光线扩散并从表面侧大体均匀射出。
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平均高度,优选的是大于所述光扩散剂的平均粒径。由此,通过粘附防止部能够抑制在背面的镜面反射,并且能够有效地取入来自背面的光,通过光扩散层使取入的光扩散并从表面侧射出。
优选的是,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是所述光扩散剂的平均粒径的2倍以上20倍以下。由此,能够恰当地调整来自背面的光针对粘附防止部的入射角度,能够从背面有效地取入光。
此外,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边缘光型背光单元,其包括:具有所述结构的所述光学片;以及导光板,配置在所述光学片的背面侧。因此,在所述背光单元中,所述光学片通过多个印刷点与导光板抵接,能够防止所述光学片与导光板的粘附。
优选的是,所述导光板在表面具有大体平行配置的多个凹条部。由此,能够提高导光板的凹条部配置方向的导光性,所述背光单元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现面方向的发光的均匀性。
优选的是,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为所述凹条部的平均宽度以上。由此,由于能够抑制印刷点嵌入凹条部,所以通过印刷点,所述光学片能更可靠地发挥粘附防止功能。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光学片是把从端面入射的光线向表面射出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用导光片。由此,通过使所述光学片是边缘光型背光单元用导光片,能够防止所述光学片与配置在所述光学片的背面侧的反射片和顶板等其他构件的粘附。此外,由于所述光学片通过多个印刷点防止粘附,所以与以往的将珠分散在粘合剂中得到的粘附防止层不同,能够防止起因于珠的脱落的、反射片和顶板等的表面受到损伤。
优选的是,所述印刷点含有白色颜料。由此,不仅能够使从端面入射的光线在基材层内传输,而且通过多个印刷点能够高效地使光线散射并从表面侧射出。
优选的是,所述基材片在表面具有波状的细小调制结构。由此,导光性和扩散性或出光性得到促进,能够抑制从所述光学片的表面射出的光线的亮度及其均匀性的降低。具体地说,在将所述光学片的细小调制结构的山脊线方向与光线的入射方向大体平行设置的情况下,由于通过波状的细小调制结构,容易使透射光线向山脊线方向侧聚光,所以能提高入射的光线的导光性,而且,从表面射出的光线通过在波状的细小调制结构的折射,向与山脊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略微扩散,所以能提高射出光线的扩散性。另一方面,在将所述光学片的细小调制结构的山脊线方向设置为与光线的入射方向大体垂直的情况下,由于通过波状的细小调制结构使向表面入射的光线的入射角变动,因此能够提高来自表面的出光性。
此外,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边缘光型背光单元,其包括作为边缘光型背光单元用导光片的所述光学片。因此,在所述背光单元中,所述光学片通过使多个印刷点与配置于所述光学片的背面的其他构件抵接,能够防止所述光学片背面的粘附。
另外,在本发明中,“表面侧”是指液晶显示装置的观看的人一侧,“背面侧”是指与“表面侧”相反的一侧。印刷点的“直径”是指印刷点的基底(与基材片接触的面)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的中间值。印刷点的“平均直径”是指:任意抽出20个印刷点,去掉其中直径大的五个和直径小的五个后得到的10个印刷点的直径的平均值。印刷点的“平均高度”是指任意10个印刷点的高度的平均值。“扁平半球状”是指将球沿一个轴向压缩并沿所述压缩方向的垂直方向分割为一半的形状,“大体扁平半球状”不仅包括完全的扁平半球状,也包括侧面不具有不连续点、侧面的各部位的切线方向相对于基底为90°以下(印刷点存在一侧的角度为90°以下)、且侧面的切线方向从基底侧至顶部逐渐成为与基底平行的形状。多个凹条部“大体平行”不仅包括完全平行,也包括下述情况:凹条部彼此所成的角度在10°以下,优选的是5°以下。凹条部的“宽度”是指用各凹条部的面积(开口部分的面积)除以所述凹条部的长度所得的值。凹条部的“平均宽度”是指抽出任意20个凹条部,去掉其中宽度大的五个和宽度小的五个后得到的10个凹条部的宽度的平均值。“印刷点的存在密度”是指计算在激光显微镜中放大到1000倍后观察到的视野内的印刷点的个数,并使用所述视野面积计算出的值。“主要成分”是指含量最多的成分,例如是指含量为50质量%以上的成分。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的光学片和边缘光型背光单元,能够防止光学片与配置于光学片的背面侧的其他构件粘附,并且能够防止所述光学片和/或其他构件受到损伤。
附图说明
图1的(a)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的端面示意图,图1的(b)表示所述边缘光型背光单元具备的光学片的端面示意图,图1的(c)是所述光学片的背面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背光单元的光学片和导光板的配置状态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光学片的光取入功能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与图1的光学片不同的实施方式的光学片的端面示意图。
图5是表示与图1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不同的方式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的端面示意图。
图6的(a)是表示以往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图6的(b)是表示以往的光扩散片的端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边缘光型背光单元
2 光学片
3 导光板
4 反射片
5 光源
6 基材片(基材层)
7 光扩散层
8 粘附防止部
9 光扩散剂
10 粘合剂
11 凹条部
21 光学片
22 基材片
23 抗静电层
24 粘附防止部
31 光学片
32 基材片
33 粘附防止部
41 边缘光型背光单元
42 光源
43 导光板
44 光学片
45 光扩散片
46 棱镜片
47 基材层
48 光扩散层
49 粘附防止层
50 珠
51 粘合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边缘光型背光单元
图1的(a)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1包括光学片2、导光板3、反射片4、以及光源5。
光学片
如图1的(b)所示,光学片2由基材片6、层叠在基材片6的表面的光扩散层7以及配置在基材片6的背面的粘附防止部8形成。
基材片
基材片6由于需要使光线透过,所以将透明、特别是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作为主要成分形成。作为用于基材片6的合成树脂,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例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烯烃、醋酸纤维素、耐候性氯乙烯等。其中,优选的是透明性优异、强度高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特别优选的是弯曲性能得到了改进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作为基材片6的平均厚度的下限,优选的是10μm,更优选的是35μm,进一步优选的是50μm。另一方面,作为基材片6的平均厚度的上限,优选的是500μm,更优选的是25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188μm。在基材片6的平均厚度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在通过涂布形成光扩散层7和粘附防止部8的情况下存在发生卷曲的问题。反之,在基材片6的平均厚度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降低的问题,并且存在背光单元1的厚度变大从而不能满足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要求的问题。
光扩散层
光扩散层7层叠在基材片6的表面。光扩散层7具有光扩散剂9及其粘合剂10。光扩散层7以大体等密度的方式分散含有光扩散剂9。光扩散剂9被粘合剂10包围。通过分散含有光扩散剂9,光扩散层7使从背面侧向表面侧透过的光大体均匀地扩散。此外,通过光扩散剂9使光扩散层7的表面大体均匀地形成细小凹凸,所述细小凹凸的各凹部和凸部形成为透镜状。光扩散层7利用所述细小凹凸的透镜作用,发挥优异的光扩散功能,因为所述光扩散功能,所以所述光扩散层7具有将透射光线向法线方向侧折射的折射功能、以及在宏观上将透射光线向法线方向聚光的聚光功能。
光扩散剂9是具有使光线扩散性质的颗粒,大致分为无机填充物和有机填充物。作为无机填充物,可以例举二氧化硅、氢氧化铝、氧化铝、氧化锌、硫化钡、硅酸镁或它们的混合物。作为有机填充物的具体材料,可以例举丙烯酸树脂、丙烯腈树脂、聚氨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酰胺、聚丙烯腈等。其中,优选的是透明度高的丙烯酸树脂,特别优选的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光扩散剂9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例举球状、立方状、针状、棒状、纺锤形状、板状、鳞片状、纤维状等,其中,优选的是光扩散性优异的球状的珠。
作为光扩散剂9的平均粒径的下限,优选的是1μm,更优选的是2μm,进一步优选的是5μm。另一方面,作为光扩散剂9的平均粒径的上限,优选的是50μm,更优选的是2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15μm。在光扩散剂9的平均粒径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由光扩散剂9形成的光扩散层7表面的凹凸变小,作为光扩散片不能满足必要的光扩散性。反之,在光扩散剂9的平均粒径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光学片2的厚度增大且难以均匀扩散的问题。
作为光扩散剂9的配入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粘合剂10的形成材料的聚合物组合物中的聚合物成分的、换算成固体成分的配入量)的下限,优选的是10质量份,更优选的是2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的是50质量份。另一方面,作为光扩散剂9的配入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粘合剂10的形成材料的聚合物组合物中的聚合物成分的、换算成固体成分的配入量)的上限,优选的是500质量份,更优选的是30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的是200质量份。在光扩散剂9的配入量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光扩散性不充分的问题。反之,在光扩散剂9的配入量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光扩散剂9不能被粘合剂10恰当地固定的问题。但是,在所述光学片2作为配置在棱镜片的表面侧的、所谓的上方用光扩散片使用的情况下,由于不需要高的光扩散性,所以作为光扩散剂9的配入量的下限,优选的是5质量份,更优选的是10质量份,此外作为光扩散剂9的配入量的上限优选的是40质量份,更优选的是30质量份。
粘合剂10是通过使包含基材聚合物的聚合物组合物固化(交联等)而形成的。光扩散剂9通过粘合剂10,在基材片6的表面的整个面上以大体等密度的方式配置固定。另外,用于形成粘合剂10的聚合物组合物,也可以适当混合(配合)例如微小无机充填剂、固化剂、增塑剂、分散剂、各种均化剂、抗静电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粘度改性剂、润滑剂、光稳定化剂等。
粘附防止部
所述光学片2具有多个印刷点作为所述粘附防止部8。即,所述光学片2的所述粘附防止部8由多个印刷点构成。因此,所述光学片2通过多个印刷点与后述的重叠在所述光学片2背面的导光板3以散点的方式抵接,由此能够防止所述光学片与导光板3的粘附。所述多个印刷点遍布基材片6背面的整个表面以散点状配置,并且所述多个印刷点在基材片6的背面大体均匀配置。
多个印刷点含有粘合剂成分作为主要成分。作为所述粘合剂成分,可以例举热固性树脂和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
作为所述热固性树脂,可以例举环氧树脂、硅树脂、酚类树脂、脲醛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三聚氰氨树脂、醇酸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丙烯酸树脂、酰胺官能性共聚物、聚氨酯树脂等。
作为所述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可以举出通过照射紫外线而交联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树脂、通过照射电子线而交联固化的电子线固化树脂等,可以从聚合性单体和聚合性低聚物中恰当地选择使用。其中,作为所述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优选的是丙烯酸系、聚氨酯系或丙烯酸聚氨酯系紫外线固化树脂。所述光学片2通过使所述印刷点的主要成分为丙烯酸系、聚氨酯系或丙烯酸聚氨酯系紫外线固化树脂,能够提高所述印刷点与基材片6的粘着性,恰当地形成印刷点。
作为所述聚合性单体,适合使用分子中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其中,优选的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作为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只要是分子内具有两个以上的乙烯性不饱和键的(甲基)丙烯酸酯,就没有特别的限定。具体地说,可以例举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羟基特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环戊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二环戊烯基二(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磷酸二(甲基)丙烯酸酯、烯丙基化环己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酸改性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丙烯酰氧乙基)异氰脲酸酯、丙酸改性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可以单独使用1种所述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的所述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其中,优选的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
此外,除了所述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以外,以降低粘度等为目的,也可以进一步含有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作为所述的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可以例举(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等。可以单独使用1种所述的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也可以混合使用两种以上的所述的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
作为所述的聚合性低聚物,可以例举分子中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低聚物,例如,可以例举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等。
例如,通过使(甲基)丙烯酸与较低分子量的双酚型环氧树脂或酚醛型环氧树脂的环氧环(oxirane ring)反应进行酯化,可以得到所述的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此外,也可以使用通过二元羧酸酐使所述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部分改性得到的羧基改性型环氧(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例如,可以通过用(甲基)丙烯酸对通过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与聚异氰酸酯反应得到的聚氨酯低聚物进行酯化,由此得到所述的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例如,可以用(甲基)丙烯酸对通过多元羧酸与多元醇的缩合得到的、两个末端具有羟基的聚酯低聚物的羟基进行酯化,由此得到所述的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此外,可以用(甲基)丙烯酸对通过把烯化氧(alkylene oxide)加到多元羧酸得到的低聚物的末端的羟基进行酯化,由此得到所述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可以用(甲基)丙烯酸对聚醚多元醇的羟基进行酯化,由此得到所述的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
此外,作为所述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适合使用紫外线固化环氧树脂。作为所述紫外线固化环氧树脂,可以例举双酚A型环氧树脂、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等固化物。所述光学片2通过使所述多个印刷点的粘合剂成分为紫外线固化环氧树脂,能够抑制固化时的体积收缩,能够容易地将多个印刷点形成为半球状等所希望的形状。此外,所述光学片2通过使所述多个印刷点的粘合剂成分为紫外线固化环氧树脂,能够提高多个印刷点的柔软性,能够提高防止对配置在粘附防止部8的背面的其它部件造成损伤的性能。此外,在作为所述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使用紫外线固化环氧树脂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不含所述(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等其它聚合性单体和聚合性低聚物。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多个印刷点的柔软性,并且能够进一步促进防止损伤的性能。
在作为所述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使用紫外线固化树脂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树脂添加0.1~5质量份程度的光聚合用引发剂。作为光聚合用引发剂,没有特别的限定,对于分子中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聚合性单体和聚合性低聚物,可以例举二苯甲酮、苯偶酰、四甲基米氏酮、2—氯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苯偶姻乙醚、苯偶姻异丙醚、苯偶姻异丁醚、2,2—二乙氧基苯乙酮、安息香双甲醚、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丙酮—1、1—[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甲基—1—丙烷—1—酮、二(环戊二烯基)—二(2,6—二氟—3—(吡咯—1—基)钛、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吗啉苯基)—丁酮—1、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等。此外,对于分子中具有阳离子聚合性官能团的聚合性低聚物等,可以例举芳香族锍盐、芳香族重氮盐、芳香族碘鎓盐、茂金属化合物、安息香磺酸酯等。此外,可以使用所述的化合物的各个单体,也可以混合多种所述的化合物进行使用。
另外,除了所述粘合剂成分以外,所述印刷点也可以含有添加剂。作为添加剂,可以例举硅系添加剂、氟系添加剂、以及抗静电剂等。此外,作为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粘合剂成分的、所述添加剂的换算成固体成分的含量,例如可以为0.05质量份以上5质量份以下。
多个印刷点通过使用了含有粘合剂成分的印刷点用油墨的印刷法形成。
作为所述印刷法,可以例举丝网印刷法、喷墨印刷法、凹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柔性版印刷法、点胶机印刷法(dispenser printing method)等。其中,优选的是能高精度地形成小直径的印刷点的胶版印刷,能高精度地容易地形成小直径的印刷点的柔性版印刷、通过加厚油墨而容易形成高度高的印刷点的丝网印刷。
如图1的(c)所示,所述印刷点从背面观察时形成为大体圆形。另外,“大体圆形”除了包括完全的圆形以外,也包括下述形状:圆弧连续形成为环状且最大直径(通过重心的虚拟直线的长度中的最大长度的直径)为最小直径(通过重心的虚拟直线的长度中的最小长度的直径)的2倍以下,优选的是1.5倍以下。
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d)的下限,优选的是1μm,更优选的是3μm,进一步优选的是10μm,特别优选的是20μm。另一方面,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d)的上限,优选的是200μm,更优选的是10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50μm。在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d)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与基材片6的粘合性降低的问题。反之,在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d)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印刷点不必要地变大,对背光单元的光学特性造成恶劣影响。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d)为后述的导光板3的凹条部11的平均宽度(w2)以上。通过使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d)成为凹条部11的平均宽度(w2)以上,能够抑制所述印刷点嵌入凹条部11。因此,通过所述印刷点,所述光学片2能更可靠地发挥粘附防止功能。作为印刷点的平均直径(d)与所述凹条部11的平均宽度(w2)的比(d/w2)的下限,优选的是1.05,更优选的是1.1,进一步优选的是1.2。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印刷点嵌入凹条部11。另外,印刷点的平均直径(d)与所述凹条部11的平均宽度(w2)的比(d/w2)的上限,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为3。
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平均高度(h)的下限,优选的是0.5μm,更优选的是1μm,进一步优选的是3μm,特别优选的是5μm。另一方面,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平均高度(h)的上限,优选的是100μm,更优选的是5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10μm。在所述印刷点的平均高度(h)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充分防止粘附的问题。反之,在所述印刷点的平均高度(h)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印刷点的形成变得困难,生产率降低。
优选的是,多个印刷点的高度均匀。即,作为印刷点的高度(h)的变动系数的上限,优选的是0.2,更优选的是0.1,进一步优选的是0.05。如果所述印刷点的高度(h)的变动系数超过所述上限,则多个印刷点的高度变得不均匀,负荷偏向高度高的印刷点,存在由于该情况而发生导光片3受到损伤的问题。另外,作为所述印刷点的高度(h)的变动系数的下限,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为0。此外,印刷点的高度的“变动系数”是指用多个印刷点的高度的标准偏差除以平均高度得到的值。
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平均高度(h)针对平均直径(d)的、高度比(h/d)的下限,优选的是1/100,更优选的是1/20,进一步优选的是1/10。在所述高度比(h/d)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印刷点不必要地变大的问题。
此外,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平均高度(h)针对平均直径(d)的、高度比(h/d)的上限,优选的是1。在所述高度比(h/d)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印刷点与其他构件的接触面锐利化,针对配置在粘附防止部8的背面侧的其他构件的损伤防止性降低。此外,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平均高度(h)针对平均直径(d)的、高度比(h/d)的上限,更优选的是1/2,进一步优选的是1/5。由此,印刷点与基材片6的接触面积大,印刷点与基材片6的粘合性优异。
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形状,优选的是半球状,其中优选的是,高度方向比径向短的扁平半球状。通过将所述印刷点形成为所述扁平半球状,能够恰当地防止粘附,并且因其与导光片3表面的抵接面是平缓的弯曲面,所以能够防止导光片3受到损伤。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印刷点的平均高度(h)大于光扩散剂9的平均粒径。此外,作为所述印刷点的高度(h)与光扩散剂9的平均粒径之比的下限,更优选的是6/5,进一步优选的是3/2。另一方面,作为所述印刷点的高度(h)与光扩散剂9的平均粒径之比的上限,优选的是4,更优选的是3,进一步优选的2。在所述印刷点的高度(h)与光扩散剂9的平均粒径之比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所述印刷点变得过于扁平,不能充分取入从背面侧入射到所述印刷点的光。反之,在所述印刷点的高度(h)与扩散剂9的平均粒径之比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所述印刷点变得过于锐利,不能充分取入从背面侧入射到所述印刷点的光。
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d)与光扩散剂9的平均粒径之比的下限,优选的是2,更优选的是3,进一步优选的是4。另一方面,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d)与光扩散剂9的平均粒径之比的上限,优选的是20,更优选的是15,进一步优选的是12。在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d)与光扩散剂9的平均粒径之比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所述印刷点变得过于锐利,不能充分取入从背面侧入射到所述印刷点的光。反之,在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d)与光扩散剂9的平均粒径之比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所述印刷点变得过于扁平,不能充分取入从背面侧入射到所述印刷点的光。
如上所述地,多个印刷点大体均匀地配置在基材片6的背面。作为所述多个印刷点的平均间距的下限,优选的是20μm,更优选的是3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40μm。另一方面,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平均间距的上限,优选的是300μm,更优选的是15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70μm。在所述印刷点的平均间距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印刷点过多,对背光单元的光学特性造成恶劣影响。反之,在所述印刷点的平均间距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充分得到粘附防止效果的问题。
作为基材片6的背面的所述印刷点的存在密度的下限,优选的是10个/mm2,更优选的是60个/mm2,进一步优选的是100个/mm2,特别优选的是200个/mm2。另一方面,作为基材片6的背面的所述印刷点的存在密度的上限,优选的是2500个/mm2,更优选的是1000个/mm2,进一步优选的是600个/mm2,特别优选的是450个/mm2。在所述印刷点的存在密度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充分得到粘附防止效果的问题。反之,在所述印刷点的存在密度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对配置在背面侧的其他构件的表面造成损伤的危险性变大。
导光板
导光板3是使从光源5射出的光线在内部传输并将光线从表面射出的片状的光学构件。导光板3的截面形状可以形成为大体楔形,此外也可以形成大体平板状的导光片。由于需要具有透光性,所以所述导光板3将透明的、特别是无色透明的树脂作为主要成分形成。作为导光板3的主要成分,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可以例举透明性、强度等优异的聚碳酸酯、以及透明性、耐擦伤性能等优异的丙烯酸树脂等合成树脂。其中,作为导光板3的主要成分,优选的是聚碳酸酯。由于聚碳酸酯透明性优异且折射率高,所以在其与空气层(在与配置在导光板3的表面侧的所述光学片2之间的间隙形成的层、以及在与配置在导光板3的背面侧的反射片4之间的间隙形成的层)的界面容易引起全反射,能够有效地传输光线。此外,由于聚碳酸酯具有耐热性,所以难以产生因光源5的发热造成的劣化等。
如图2所示,导光板3在表面具有大体平行配置的多个凹条部11。具体地说,在导光板3表面形成槽作为凹条部11。作为凹条部11的截面形状(以垂直于凹条部11的配置方向的方式切断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例举V形、U形、コ形等。其中,作为凹条部11的截面形状,优选的是容易提高导光板3的导光性的V形。作为凹条部11的配置方向,可以大体平行于光源5侧的端面,也可以与光源5侧的端面大体垂直。导光板3通过在表面具有大体平行配置的多个凹条部11,由此能够提高凹条部11配置方向的导光性,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现所述背光单元1的面方向的发光的均匀性。另外,导光板3的全部凹条部11可以是同一尺寸和同一形状,此外,导光板3也可以具有不同尺寸或不同形状的凹条部11。
作为凹条部11的平均宽度(w1)的下限,优选的是5μm,更优选的是1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20μm。另一方面,作为凹条部11的平均宽度(w1)的上限,优选的是50μm,更优选的是4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35μm。在凹条部11的平均宽度(w1)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充分提高导光板3的导光性的问题。反之,在凹条部11的平均宽度(w1)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得到所希望的光学特性的问题。
作为凹条部11的平均间隔(w2)的下限,优选的是10μm,更优选的是2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30μm。另一方面,作为凹条部11的平均间隔(w2)的上限,优选的是300μm,更优选的是20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100μm。在凹条部11的平均间隔(w2)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得到所希望的光学特性的问题。反之,在凹条部11的平均间隔(w2)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充分提高导光板3的导光性的问题。另外,凹条部11的“间隔”是指凹条部11与邻接的凹条部11之间的距离(凹条部1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凹条部11的“平均间隔”是指任意抽出20个凹条部的宽度,去掉其中的五个大值和五个小值后得到的10个值的平均值。
作为凹条部11的平均深度的下限,优选的是2μm,更优选的是4μm,进一步优选的是6μm。另一方面,作为凹条部11的平均深度的上限,优选的是30μm,更优选的是2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10μm。在凹条部11的平均深度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充分提高导光板3的导光性的问题。反之,在凹条部11的平均深度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得到所希望的光学特性的问题。另外,凹条部11的“深度”是指从导光板3的表面的平均界面到凹条部11的底(最深的位置)的距离,凹条部11的“平均深度”是指任意抽出20个凹条部,去掉其中的深度大的五个和深度小的五个后得到的10个深度的平均值。
作为凹条部11的平均深度与导光板3的平均厚度之比的下限,优选的是0.001,更优选的是0.005,进一步优选的是0.01。另一方面,作为凹条部11的平均深度与导光板3的平均厚度之比的上限,优选的是0.15,更优选的是0.1,进一步优选的是0.05。在凹条部11的平均深度与导光板3的平均厚度之比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充分提高导光板3的导光性的问题。反之,在凹条部11的平均深度与导光板3的平均厚度之比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得到所希望的光学特性的问题。反射片
反射片4把从导光板3的背面侧射出的光线向表面侧反射。作为反射片4,可以例举在聚酯系树脂等基材树脂中分散含有填充物的白色片;以及通过在由聚酯系树脂等形成的膜的表面蒸镀铝、银等金属而提高了镜面反射性的镜面片等。
光源
光源5以照射面与导光板3的端面相对(或抵接)的方式配置。作为光源5,可以使用各种光源,例如可以使用发光二极管(LED)。具体地说,作为所述光源5,可以使用将多个发光二极管沿导光板3的端面配置得到的光源。
光的取入功能
参照图3,说明从导光板3的表面射出的光的取入功能。由于作为光源5使用的多个发光二极管指向性强,所以从导光板3的表面射出一定方向(例如相对于法线方向60°左右的方向)的强度强的光。从所述导光板3的表面射出的光,入射到所述光学片2的背面,按照以往的粘附防止层,所述那样的一定方向的强度强的光的大部分在粘附防止层的界面容易被反射(参照图3的(b)),因此从导光板3的表面射出的光中,法线方向成分的光量变多。
与此相对,所述光学片2的粘附防止部8的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比较大且形成扁平半球状等比较平缓的弯曲面,所以容易取入从导光板3的表面射出的光。即,由于粘附防止部8在背面具有所述的一定的弯曲面,所以存在很多相对于从导光板3的表面射出的一定方向的光接近90°的部分,在该部分光难以被反射。因此,所述光学片2通过粘附防止部8,能够有效地取入从导光板3的表面射出的、一定方向的强度强的光(参照图3的(a))。
光学片的制造方法
作为所述光学片2的制造方法,例如包括:(1)在基材片6的表面涂布光扩散层7的形成材料,使该形成材料干燥、固化,由此在基材片6的表面层叠光扩散层7的工序;以及(2)通过丝网印刷、柔性版印刷、胶版印刷等印刷方法在基材片6的背面涂布印刷点用油墨,使该油墨干燥、固化,由此在基材片6的背面形成粘附防止部8的工序。
优点
由于所述光学片2在基材片6的背面配置有粘附防止部8,并且具有多个印刷点作为所述粘附防止部8,所以多个印刷点以散点的方式与配置于背面侧的导光板3抵接。因此,所述光学片2能够防止与配置在背面侧的导光板3粘附。此外,由于所述光学片2通过多个印刷点防止粘附,因此与以往的、将珠分散在粘合剂中得到的粘附防止层不同,能够防止起因于珠的脱落的、导光板3的表面和所述光学片2的背面的损伤。
由于所述光学片2具备层叠于基材片6的表面侧的光扩散层7,所述光扩散层7具有光扩散剂9和光扩散剂9的粘合剂10,所以能使从背面侧入射的光线扩散并能使光线从表面侧大体均匀地射出。
由于所述边缘光型背光单元1具备所述光学片2,所以如上所述地能够防止所述光学片2与配置于背面侧的导光板3的粘附,并且能够防止导光板3的表面受到损伤。此外,由于所述边缘光型背光单元1提高了防止所述光学片2对导光板3表面造成损伤的性能,所以能提高背光单元组装时的使用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
光学片
代替图1的光学片2,将图4的光学片21用于所述边缘光型背光单元1。光学片21由基材片22、层叠在基材片22的表面的光扩散层7、以及配置在基材片22的背面的粘附防止部24形成。基材片22具有基材层6和层叠在基材层6背面的另外的功能层,在所述功能层的背面形成有所述印刷点。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功能层是抗静电层23。具体地说,基材片22形成为基材层6和配置在基材层6背面的抗静电层23的双层结构体(多层结构体)。由于基材层6与图1的基材片6相同,所以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了说明。此外,作为光扩散层7,由于与图1的光学片2相同,所以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了说明。
抗静电层
抗静电层23是通过将包含粘合剂成分和抗静电剂的涂布液涂布到基材层6的背面并使所述涂布液固化而形成的。作为所述粘合剂成分,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在图1的光学片2的所述印刷点用的粘合剂成分中所例示过的热固性树脂或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等。此外,作为所述抗静电剂,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例举烷基硫酸盐、烷基磷酸盐等阴离子系抗静电剂;季铵盐、咪唑啉化合物等阳离子系抗静电剂;聚乙二醇系、聚氧乙烯脱水山梨糖醇单硬脂酸酯、乙醇酰胺类等非离子系抗静电剂;聚丙烯酸等高分子系抗静电剂;等等。
作为相对于100质量份的形成抗静电层23的粘合剂成分的、所述抗静电剂的换算成固体成分的含量的下限,优选的是0.5质量份,更优选的是1质量份,进一步优选的是1.5质量份。另一方面,作为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粘合剂成分的、所述抗静电剂的换算成固体成分的含量的上限,优选的是5质量份,更优选的是4质量份,进一步优选的是3质量份。在所述抗静电剂的含量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充分得到抗静电效果的问题。反之,在所述抗静电剂的含量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会产生因含有抗静电剂而使全光线透过率降低和强度降低等问题。
作为抗静电层23的表面电阻值的上限,优选的是1×1012Ω/□,更优选的是1×1011Ω/□,进一步优选的是1×1010Ω/□。在抗静电层23的表面电阻值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可靠地防止异物附着的问题。另外,作为抗静电层23的表面电阻值的下限,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是1×108Ω/□。
作为在基材层6的背面涂布所述涂布液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例举使用了辊式涂布剂、接触辊式涂布机、棒涂布机、刮刀涂布机、凹版辊式涂布机等的方法。此外,作为向基材层6的背面涂布所述涂布液的方法,也可以例举喷雾、浸渍等。
作为所述涂布液的涂布量(换算成固体成分)的下限,优选的是0.01g/m2,更优选的是0.05g/m2。另一方面,作为所述涂布液的涂布量(换算成固体成分)的上限,优选的是0.5g/m2,更优选的是0.1g/m2。在所述涂布液的涂布量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得到足够的抗静电效果的问题。反之,在所述涂布液的涂布量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会产生因抗静电剂的涂布导致的全光线透过率降低、印刷贴紧性降低、对其他构件的药剂污染等问题。
粘附防止部
粘附防止部24具有与图1的粘附防止部8同样的形状、尺寸等。此外,作为粘附防止部24的形成材料,可以使用与图1的光学片2的所述印刷点用油墨同样的油墨。
优点
由于所述光学片21的基材片22具有基材层6和层叠在基材层6的背面的另外的功能层,并且所述印刷点形成在所述功能层的背面,所以基材层6在背面配置有功能层,不直接露出,因此能够防止基材层6受到损伤。
由于所述光学片21的功能层23是抗静电层23,所以能够抑制起因于异物附着的、导光板3等的表面的损伤,能够进一步提高损伤防止性。第三实施方式
光学片
图5的光学片31形成为把从端面入射的光线向表面射出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用导光片。取代图1的导光板3,光学片31用于边缘光型背光单元1。此外,作为配置在所述边缘光型背光单元中的、所述光学片31的表面侧的其他光学片,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例举光扩散片、棱镜片等。
光学片31具备基材片32以及配置在基材片32背面的粘附防止部33。
基材层
基材片32形成厚度大体均匀的平板状。作为基材片32的平均厚度的下限,优选的是100μm,更优选的是15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200μm。另一方面,作为基材片32的平均厚度的上限,优选的是600μm,更优选的是50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400μm。在基材片32的平均厚度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强度不够的问题,此外存不能使来自光源5的光充分入射的问题。反之,在基材片32的平均厚度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不符合背光单元1的薄型化要求的问题。
作为基材片32的从光源5侧的端面起的必须导光距离的下限,优选的是7cm,更优选的是9cm,进一步优选的是11cm。另一方面,作为基材片32的从光源5侧的端面起的必须导光距离的上限,优选的是25cm,更优选的是23cm,进一步优选的是21cm。在所述必须导光距离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在小型移动终端以外的大型终端上使用的问题。反之,在所述必须导光距离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当作为基材片32的平均厚度为600μm以下的薄膜的导光片使用时,容易产生弯曲,此外存在不能充分得到导光性的问题。另外,“基材片32的从光源5侧的端面起的必须导光距离”是指:从光源5射出并入射到基材片32的端面的光线,从所述端面向相对的端面方向传输所需要的距离。具体地说,例如对于单侧边缘光型背光单元,基材片32的从光源5侧的端面起的必须导光距离,是从基材片的光源侧的端面到相对端面的距离,对于两侧边缘光型背光单元,基材片32的从光源5侧的端面起的必须导光距离,是从基材片的光源侧的端面到中央部的距离。
作为基材片32的表面积的下限,优选的是150cm2,更优选的是180cm2,进一步优选的是200cm2。另一方面,作为基材片32的表面积的上限,优选的是840cm2,更优选的是760cm2,进一步优选的是720cm2。在基材片32的表面积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在小型移动终端以外的大型终端上使用的问题。反之,在基材片32的表面积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当作为基材片32的平均厚度为600μm以下的薄膜的导光片使用时容易发生弯曲,此外存在不能充分得到导光性的问题。
由于基材片32需要使光线透过,所以将透明的、特别是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作为主要成分形成。作为基材片32的主要成分,与导光板3的主要成分相同。
基材片32的表面形成有波状的细小调制结构。此外,波状的细小调制结构的山脊线方向与光线入射的端面大体平行。由此,由于所述细小调制结构的山脊线方向与在基材片32内传输的光线的行进方向大体垂直,所以由于通过所述波状的细小调制结构使向表面入射的光线的入射角变动,因此能够提高来自所述光学片31的表面的出光性。
作为细小调制结构的山脊线间隔p的下限,优选的是1mm,更优选的是10mm,进一步优选的是20mm。另一方面,作为细小调制结构的山脊线间隔p的上限,优选的是500mm,更优选的是100mm,进一步优选的是60mm。在山脊线间隔p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光线从所述光学片31的表面过分射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山脊线间隔p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所述光学片31的提高出光性的效果存在下降的可能性。另外,优选的是,细小调制结构的全部山脊线间隔p处于所述范围内,但是细小调制结构的多个山脊线间隔p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在所述范围外,在该情况下,只要多个山脊线间隔p中的50%以上的、优选的是70%的山脊线间隔在所述范围内即可。
此外,作为细小调制结构的、将通过多个山谷线的近似虚拟面作为基准的山脊线的平均高度的下限,优选的是5μm,更优选的是7μm,进一步优选的是9μm。另一方面,作为细小调制结构的、将通过多个山谷线的近似虚拟面作为基准的山脊线的平均高度的上限,优选的是40μm,更优选的是2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15μm。在所述山脊线的平均高度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所述光学片31的提高出光性的效果存在降低的可能性。反之,在所述山脊线的平均高度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光线从所述光学片31的表面过分射出的问题。
粘附防止部
粘附防止部33由多个印刷点形成。粘附防止部33是通过使用了含有粘合剂成分的印刷点用油墨的印刷法形成的。作为所述粘合剂成分,与图2的粘附防止部8的粘合剂成分相同。作为所述印刷法,与用于图2的粘附防止部8的形成的印刷法相同。此外,作为所述印刷点的形状、平均直径、平均高度、平均高度相对于平均直径的高度比、平均间距、在基材片32的背面上的存在密度,可以与图2的粘附防止部8相同。
优选的是,所述印刷点分散含有白色颜料。通过使所述印刷点分散含有白色颜料,所述光学片31能够使从端面入射的光线在基材片32内传输,并且通过多个印刷点能够高效地使光线散射并从表面侧射出。
作为所述白色颜料,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例举氧化钛(钛白)、二氧化硅、碳酸钙(白垩)、氧化锌(锌华)、碳酸铅(铅白)、硫酸钡等。
作为所述白色颜料的平均粒径的下限,优选的是100nm,更优选的是200nm。另一方面,作为所述白色颜料的平均粒径的上限,优选的是20μm,更优选的是10μm。在所述白色颜料的平均粒径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得到足够的反射性的问题。反之,在所述白色颜料的平均粒径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分散性降低的问题。
作为所述白色颜料的含量(换算成固体成分)的下限,优选的是70质量%,更优选的是80质量%。另一方面,作为所述白色颜料的含量(换算成固体成分)的上限,优选的是100质量%,更优选的是90质量%。在所述白色颜料的含量小于所述下限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得到足够的反射性的问题。反之,在所述白色颜料的含量超过所述上限的情况下,存在所述印刷点的形成变得困难的问题。
光学片的制造方法
作为所述光学片31的制造方法,例如包括:(1)通过挤出成形法形成基材片32的工序;(2)通过将T模具的截面形状设为所述细小调制结构的山脊线和垂直截面形状的翻转形状来形成所述细小调制结构的工序;以及(3)通过丝网印刷、柔性版印刷、胶版印刷等印刷方法在基材片32的背面涂布含有白色颜料的印刷点用油墨,并使该油墨固化,由此形成粘附防止部33的工序。
优点
通过使所述光学片31是边缘光型背光单元用导光片,可以防止所述光学片31与配置于该光学片31背面侧的反射片和顶板等其他构件的粘附。此外,由于所述光学片31通过多个印刷点防止粘附,所以与以往的将珠分散在粘合剂中得到的粘附防止层不同,可以防止起因于珠的脱落的、反射片和顶板等表面的损伤。此外,由于所述光学片31具有由多个印刷点形成的粘附防止部33,所以能够防止所述光学片31自身受到损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防止导光性的降低。
在所述背光单元中,所述光学片31通过多个印刷点与配置在所述光学片31背面的反射片和顶板等抵接,能够防止所述光学片31背面的粘附。此外,在所述背光单元中,由于所述光学片31通过多个印刷点与反射片和顶板等抵接,所以除了能够防止反射片和顶板等受到损伤以外,还能够防止所述光学片31自身受到损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防止导光性的降低。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本发明的光学片和边缘光型背光单元,在所述方式以外,可以实施各种变形、改良的方式。例如,可以在基材层和光扩散层之间、基材层和粘附防止部之间、光扩散层的表面等上配置其他的层。此外,在基材片具有基材层和配置在所述基材层背面的另外的功能层的情况下,所述功能层例如可以是硬涂层等。
在导光板或导光片的背面侧不一定必须配置反射片,导光板或导光片可以直接配置在顶板(液晶显示装置的外壳内表面)上。在导光板或导光片直接配置在顶板上的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顶板例如由铝制等的板材形成,所述顶板的表面形成为反射面。
此外,在所述光学片形成为导光片的情况下,所述光学片可以不一定具有细小调制结构。此外,在所述光学片具有细小调制结构的情况下,所述细小调制结构的山脊线方向可以与光线入射的端面大体垂直。由此,由于在所述光学片内传输的光线在表面反射时一部分的光线的行进方向偏向山脊线侧,所以光线变得容易向山脊线方向侧聚光。此外,由于从表面射出的光线因在波状的所述细小调制结构的折射而向与山脊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略微扩散,因此射出光线的扩散性得到提高。
作为所述细小调制结构的山脊线间隔的下限,优选的是1mm,更优选的是10mm,进一步优选的是20mm。另一方面,作为所述细小调制结构的山脊线间隔的上限,优选的是500mm,更优选的是100mm,进一步优选的是60mm。在山脊线间隔在所述范围外的情况下,在所述光学片内传输的光线难以向山脊线方向侧聚光。另外,优选的是,细小调制结构的全部山脊线间隔处于所述范围内,但是细小调制结构的多个山脊线间隔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处于所述范围外,在该情况下,只要多个山脊线间隔中的50%以上的、优选的是70%的山脊线间隔在所述范围内即可。
此外,作为所述细小调制结构的、将通过多个山谷线的近似虚拟面作为基准的山脊线的平均高度的下限,优选的是5μm,更优选的是7μm,进一步优选的是9μm。另一方面,作为所述细小调制结构的、将通过多个山谷线的近似虚拟面作为基准的山脊线的平均高度的上限,优选的是40μm,更优选的是2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15μm。在所述平均高度在所述范围外的情况下,在所述光学片内传输的光线难以向山脊线方向侧聚光。
所述边缘光型背光单元,可以用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手机终端、平板电脑终端等便携式信息终端等的各种液晶显示装置。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光学片和具备该光学片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能够防止光学片与配置于所述光学片背面侧的其他构件的粘附,并且能够防止所述光学片和/或其他构件受到损伤,因此能够适合用于抑制了亮度不均的液晶显示装置。

Claims (9)

1.一种光学片,其是使用LED作为光源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用光学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片包括:
透明的基材片;
粘附防止部,配置于所述基材片的背面;以及
光扩散层,层叠在所述基材片的表面侧;
所述光扩散层具有光扩散剂和所述光扩散剂的粘合剂,
所述光学片具有多个印刷点作为所述粘附防止部,
所述印刷点是平均高度与平均直径的比为1/100以上1/2以下的扁平半球状,
所述多个印刷点的高度的变动系数为0以上0.2以下,
所述印刷点的平均高度大于所述光扩散剂的平均粒径,
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为所述光扩散剂的平均粒径的2倍以上20倍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为1μm以上200μ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片的背面的所述印刷点的存在密度为10个/mm2以上2500个/mm2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点的主要成分是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或丙烯酸聚氨酯系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片具有基材层以及配置在所述基材层的背面的另外的功能层,所述印刷点形成在所述功能层的背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层是抗静电层。
7.一种边缘光型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缘光型背光单元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以及
导光板,配置在所述光学片的背面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在表面具有大体平行配置的多个凹条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点的平均直径为所述凹条部的平均宽度以上。
CN201510400769.7A 2014-07-09 2015-07-09 光学片和边缘光型背光单元 Active CN1053197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1574 2014-07-09
JP2014141574 2014-07-09
JP2015-129624 2015-06-29
JP2015129624A JP6706033B2 (ja) 2014-07-09 2015-06-29 光学シート及びエッジライト型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9761A CN105319761A (zh) 2016-02-10
CN105319761B true CN105319761B (zh) 2018-07-27

Family

ID=55067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00769.7A Active CN105319761B (zh) 2014-07-09 2015-07-09 光学片和边缘光型背光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23390B2 (zh)
JP (1) JP6706033B2 (zh)
KR (1) KR101669189B1 (zh)
CN (1) CN105319761B (zh)
TW (1) TWI5752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90307A (zh) * 2016-05-16 2017-11-24 惠和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单元及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的制造方法
JP2017207736A (ja) * 2016-05-16 2017-11-24 恵和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用光学シート、液晶表示装置用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用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6678638B2 (ja) * 2017-12-28 2020-04-08 恵和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11108512A (zh) * 2019-11-20 2020-05-05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及系统、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屏
JP7374748B2 (ja) * 2019-12-16 2023-11-07 恵和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用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US20240248346A1 (en) * 2021-06-10 2024-07-25 Keiwa Incorporated Light diffusion sheet, light diffusion sheet laminate,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240011533A (ko) * 2022-07-19 2024-01-26 주식회사 창강화학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2678486B1 (ko) 2023-04-13 2024-06-26 티씨엘 차이나 스타 옵토일렉트로닉스 테크놀로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광확산 필름, 편광자 및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6106999B (zh) * 2023-04-13 2023-08-22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扩散膜及偏光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06133B1 (en) * 1999-02-04 2003-08-12 Keiwa Inc. Light diffusing sheet with direction-dependent diffusing ability
CN1603864A (zh) * 2003-09-30 2005-04-06 惠和株式会社 光学薄板及相关背光组件
JP2007178792A (ja) * 2005-12-28 2007-07-12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複合光学素子
CN102073078A (zh) * 2009-11-18 2011-05-25 惠和株式会社 光学薄片以及使用它的背光单元
CN102128388A (zh) * 2010-01-12 2011-07-20 欧姆龙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0708A (ja) * 1997-07-11 1999-02-02 Keiwa Shoko Kk 光拡散シート、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3628540B2 (ja) * 1999-02-08 2005-03-16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光干渉色プリズム防眩ミラー
JP4618380B2 (ja) * 2003-01-27 2011-01-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098899A (ja) * 2004-09-30 2006-04-13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光拡散シート
JP2009087824A (ja) * 2007-10-01 2009-04-23 Kuraray Co Ltd 面光源素子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る光制御部材並びにこれら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5224932B2 (ja) * 2008-06-25 2013-07-03 株式会社ジロオコーポレートプラン 光学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53257A (ja) * 2008-12-25 2010-07-08 Toshiba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5299771B2 (ja) * 2009-02-27 2013-09-25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面発光装置
TW201124778A (en) * 2009-10-09 2011-07-16 Mitsubishi Rayon Co Image display device
JP5700777B2 (ja) * 2009-11-18 2015-04-15 恵和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5710294B2 (ja) * 2011-01-31 2015-04-3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導光板用紫外線硬化型インクジェットインク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導光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06133B1 (en) * 1999-02-04 2003-08-12 Keiwa Inc. Light diffusing sheet with direction-dependent diffusing ability
CN1603864A (zh) * 2003-09-30 2005-04-06 惠和株式会社 光学薄板及相关背光组件
JP2007178792A (ja) * 2005-12-28 2007-07-12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複合光学素子
CN102073078A (zh) * 2009-11-18 2011-05-25 惠和株式会社 光学薄片以及使用它的背光单元
CN102128388A (zh) * 2010-01-12 2011-07-20 欧姆龙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2644A (zh) 2016-01-16
US20160011339A1 (en) 2016-01-14
US9823390B2 (en) 2017-11-21
JP2016028272A (ja) 2016-02-25
KR20160006632A (ko) 2016-01-19
TWI575258B (zh) 2017-03-21
JP6706033B2 (ja) 2020-06-03
CN105319761A (zh) 2016-02-10
KR101669189B1 (ko) 2016-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19761B (zh) 光学片和边缘光型背光单元
JP6746282B2 (ja) 光学シート、エッジライト型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6842393B (zh) 上用光扩散片和背光单元
KR102105135B1 (ko) 완충 시트 및 플랫 패널 디스플레이
CN101631986A (zh) 背光装置及部件
KR102265369B1 (ko) 상부용 광 확산 시트 및 그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KR20130041337A (ko) 광확산 필름, 광확산 필름이 부착된 편광판,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조명 기구
JP5724527B2 (ja) 導光板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8179450A1 (ja) 積層光学シート
JP5397589B2 (ja) 積層体
JP5957865B2 (ja) 賦型シートの製造方法、樹脂被覆賦型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6744759B2 (ja)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光学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5688847B2 (ja) 光学積層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KR100654751B1 (ko) 광확산 필름
TW201910889A (zh) 緩衝片及平板顯示器
JP2003177220A (ja) 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686633B2 (ja) 光学積層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JP2017223937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用プリズムシー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用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101028090B1 (ko) 대전방지용 코팅조성물 및 대전방지용 코팅조성물이 도포된광학시트
JP2017106987A (ja)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5735834B2 (ja) 光学積層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TWI484227B (zh) Light diffusion element
JP2012018330A (ja) 光学シート
JP2017032917A (ja) 有機el面状光源用光取出しフィルムおよび有機el面状光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