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42393B - 上用光扩散片和背光单元 - Google Patents

上用光扩散片和背光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42393B
CN106842393B CN201611116102.5A CN201611116102A CN106842393B CN 106842393 B CN106842393 B CN 106842393B CN 201611116102 A CN201611116102 A CN 201611116102A CN 106842393 B CN106842393 B CN 1068423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ffusing sheet
diffusion layer
light diffusing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161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42393A (zh
Inventor
野中忠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W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W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WA Co Ltd filed Critical EW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8423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423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423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423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8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1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to provide homogeneous light output intens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上用光扩散片,能抑制由配置在背面侧的棱镜片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并能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本发明的上用光扩散片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棱镜片的表面侧,其具备基材层和层叠在所述基材层的表面侧的光扩散层,所述光扩散层具有树脂基体和分散在所述树脂基体中的树脂珠,所述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众数直径为2.5μm以上5.5μm以下,每单位面积的密度为9000个/mm2以上24000个/mm2以下,所述光扩散层的平均厚度为2μm以上9μm以下。优选的是,所述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粒径的变动系数为42%以下。

Description

上用光扩散片和背光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上用光扩散片和背光单元。
背景技术
通过有效利用薄型、轻量、低耗电等特点,液晶显示装置大多被用作平板显示器,其用途在电视、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等手机终端、平板终端等携带型信息终端等中不断扩大。
在这种液晶显示装置中,从背面侧照射液晶面板的背光方式得到普及,安装有侧光式(side light type)、直下式等背光单元。这种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侧光式背光单元101通常如图5所示,具备:光源102;方形板状的导光板103,以端部沿着所述光源102的方式配置;多个光学片104,重叠配置在所述导光板103的表面侧;以及反射片105,配置在导光板103的背面侧。导光板103通常是合成树脂制的,采用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等作为主成分。作为光源102,使用LED(发光二极管)和冷阴极管等,从小型化和省能量化等观点出发,当前普及了LED。此外,作为光学片104,使用(1)重叠在导光板103的表面侧,主要具有光扩散功能的下用光扩散片106;(2)重叠在下用光扩散片106的表面侧,具有使光线朝向法线方向侧的折射功能的棱镜片107;(3)重叠在棱镜片107的表面侧,通过使光线略微扩散来抑制由棱镜片107的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的上用光扩散片108(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77448号)。此外,作为所述上用光扩散片,通常具备基材层以及光扩散层,所述光扩散层层叠在所述基材层的表面侧,具有树脂基体和树脂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77448号
可是,判明了,这种以往的上用光扩散片,如果应用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极小化被促进了的液晶显示装置,则会产生由与配置在上用光扩散片的表面侧的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也被称为“闪耀”、“不光滑”、“些微粗糙”、“莫尔条纹”、“光的干涉”、“不均”、“亮点”)。此外,本发明人经过专心研究的结果发现了,通过把上用光扩散片的光扩散层的树脂珠的粒径减小,使光扩散层表面的凹凸细密,能够降低所述闪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的问题而做出的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上用光扩散片和背光单元,能够抑制由配置在背面侧的棱镜片的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并且能够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用于解决所述的问题的本发明的上用光扩散片,其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棱镜片的表面侧,所述上用光扩散片具备基材层和层叠在所述基材层的表面侧的光扩散层,所述光扩散层具有树脂基体和分散在所述树脂基体中的树脂珠,所述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众数直径为2.5μm以上5.5μm以下,每单位面积的密度为9000个/mm2以上24000个/mm2以下,所述光扩散层的平均厚度为2μm以上9μm以下。
由于所述上用光扩散片的光扩散层具有树脂基体和树脂珠,所以在所述光扩散层的表面形成有起因于树脂珠的凹凸。因此,所述上用光扩散片通过利用所述凹凸使从背面侧入射的光线扩散,能够抑制由棱镜片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此外,由于通过将所述上用光扩散片的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众数直径、每单位面积的密度和光扩散层的平均厚度设定在所述范围内,能够微小且高密度地随机地形成所述凹凸,所以能够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优选的是,作为所述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粒径的变动系数为42%以下。这样,通过使所述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粒径的变动系数在所述上限以下,容易在光扩散层的表面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优选的是,作为所述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粒度宽度为13μm以上20μm以下。这样,通过使所述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粒度宽度处于所述范围内,容易在光扩散层表面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优选的是,作为所述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平均粒径D50为5.7μm以下。这样,通过使所述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平均粒径D50在所述上限以下,能够利用粒径小的多数的树脂珠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并且能够利用粒径相对大的少数的树脂珠防止与液晶面板等的粘附。
优选的是,作为所述光扩散层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3μm以上1μm以下。这样,通过使所述光扩散层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处于所述范围内,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优选的是,作为所述光扩散层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1.5μm以上4.5μm以下,作为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为30μm以上100μm以下。通过使所述光扩散层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和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分别处于所述范围内,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优选的是,所述光扩散层的树脂珠与基材层的表面实质上分离。这样,通过使所述光扩散层的树脂珠与基材层的表面实质上分离,当将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众数直径、每单位面积的密度和光扩散层的平均厚度设在所述范围内时,容易在光扩散层的表面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此外,用于解决所述问题的本发明的背光单元,其包括:导光片,将从端面入射的光线向表面侧引导;光源,朝向所述导光片的端面照射光线;下用光扩散片,重叠在所述导光片的表面侧;棱镜片,配置在所述下用光扩散片的表面侧;以及上用光扩散片,重叠在所述棱镜片的表面侧,其中,作为所述上用光扩散片,使用本发明的是上述上用光扩散片。
由于所述背光单元的棱镜片的表面侧重叠有本发明的上述上用光扩散片,所以通过利用形成在所述上用光扩散片的光扩散层表面的凹凸使从棱镜片射出的光线扩散,能够抑制由棱镜片的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此外,由于所述背光单元的所述上用光扩散片的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众数直径、每单位面积的密度和光扩散层的平均厚度分别处于所述范围内,所以能够微小且高密度地随机地形成所述凹凸,能够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优选的是,作为所述树脂珠的平均粒径D50与所述棱镜片的棱线的平均间距之比为0.06以上0.25以下。这样,通过使所述树脂珠的平均粒径D50与所述棱镜片的棱线的平均间距之比处于所述范围内,能够使从棱镜片射出的光线被所述上用光扩散片适当扩散,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由棱镜片的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
另外,在在本发明中,“表面侧”是指液晶显示装置的观看的人的一侧,“背面侧”是指“表面侧”相反的一侧。“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众数直径”是指从用激光衍射法测量到的累积分布计算出的众数直径。“树脂珠的每单位面积的密度”是指对从光扩散层的表面侧照射激光并从对形成在光扩散层的表面的微小凹凸的从凸部到凹部的表面形状进行扫描得到的任意10个部位的激光图像测量到的树脂珠的每单位面积的密度(个/mm2)进行平均后的值。“光扩散层的平均厚度”是指光扩散层表面的平均界面和光扩散层背面的平均界面的平均厚度。“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平均粒径”是指从用激光衍射法测量到的累积分布计算出的平均粒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是指按照JIS-B0601:2001、截止λc2.5mm、评价长度12.5mm的值。“十点平均粗糙度Rz”是指按照JIS-B0601:1994、截止λc2.5mm、评价长度12.5mm的值。“树脂珠与基材层表面实质上分离”是指50%以上的树脂珠与基材层表面分离,优选的是60%以上的树脂珠与基材层表面分离,更优选的是70%以上的树脂珠与基材层表面分离。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上用光扩散片和背光单元能够抑制由棱镜片的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并且能够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断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背光单元的上用光扩散片和棱镜片的配置状态的断面示意图。
图3是表示与图1的背光单元的上用光扩散片不同的实施方式的上用光扩散片的断面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模块的断面示意图。
图5是表示以往的侧光式背光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的上用光扩散片的局部放大断面照片。
附图标记说明
1 导光片
2 光源
3 下用光扩散片
4 棱镜片
5 上用光扩散片
6 反射片
11 基材层
12 光扩散层
13 树脂基体
14 树脂珠
15 基材层
16 突出的条形棱镜部
17 基材层
18 光扩散层
19 粘附防止层
25 上用光扩散片
26 粘附防止层
31 液晶面板
32 表面侧偏光板
33 背面侧偏光板
34 液晶盒
101 侧光式背光单元
102 光源
103 导光板
104 光学片
105 反射片
106 下用光扩散片
107 棱镜片
108 上用光扩散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背光单元]
图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具备棱镜片4和配置在所述棱镜片4的表面侧的上用光扩散片5。该背光单元是侧光式背光单元,其具备:导光片1,把从端面入射的光线向表面侧引导;光源2,朝向导光片1的端面照射光线;下用光扩散片3,重叠在导光片1的表面侧;棱镜片4,配置在下用光扩散片3的表面侧;以及上用光扩散片5,重叠在棱镜片4的表面侧。此外,所述背光单元还具备配置在导光片1的背面侧的反射片6。下用光扩散片3使从背面侧入射的光线边扩散边向法线方向侧聚光(聚光扩散)。棱镜片4把从背面侧入射的光线向法线方向侧折射。上用光扩散片5通过使从背面侧入射的光线若干程度地扩散来抑制由棱镜片4的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并且抑制由与配置在上用光扩散片5的表面侧的液晶面板(未图示)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反射片6将从导光片1的背面侧射出的光线向表面侧反射,使其再次入射到导光片1。
<上用光扩散片>
上用光扩散片5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棱镜片4的表面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直接(不通过其它的片体等)重叠在棱镜片4的表面。上用光扩散片5具备基材层11以及层叠在基材层11的表面侧的光扩散层12。上用光扩散片5构成为基材层11和直接层叠在基材层11的表面的光扩散层12的二层结构体。
(基材层)
基材层11由于需要透过光线,所以将透明的、特别是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作为主成分。作为基材层11的主成分,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烯烃、醋酸纤维素、耐候性氯乙烯等。其中,优选的是,透明性好、强度高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特别优选的是,弯曲性能得到改善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另外,“主成分”是指含量最多的成分,例如是指含量在50质量%以上的成分。
作为基材层11的平均厚度的下限,优选的是10μm,更优选的是35μm,进一步优选的是50μm。另一方面,作为基材层11的平均厚度的上限,优选的是500μm,更优选的是25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188μm。如果基材层11的平均厚度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通过涂布形成光扩散层12时发生卷边的问题。反之,如果基材层11的平均厚度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降低的问题,并且存在不符合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要求的问题。另外,“平均厚度”是指任意的10点的厚度的平均值。
(光扩散层)
光扩散层12构成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的最表面。光扩散层12具有树脂基体13以及分散在树脂基体13中的树脂珠14。光扩散层12以大体等密度分散含有树脂珠14。树脂珠14被树脂基体13包围。光扩散层12通过形成在表面的微小凹凸使光线向外部扩散。
作为光扩散层12的平均厚度的下限,为2μm,更优选的是3μm。另一方面,作为光扩散层12的平均厚度的上限,为9μm,更优选的是7μm,进一步优选的是5μm。如果光扩散层12的平均厚度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下述问题:不能由树脂基体13恰当地固定树脂珠14,树脂珠14从光扩散层12脱落。反之,如果光扩散层12的平均厚度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在光扩散层12的表面难以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其结果导致不能充分抑制由与配置在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的表面侧的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树脂基体13由于需要透过光线,所以将透明、特别是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作为主成分形成。作为所述合成树脂,例如可以举出热固性树脂和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其中,作为所述合成树脂,优选的是后述的容易在使树脂珠14从基材层11的表面分离了的状态下保持树脂珠14的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
作为所述热固性树脂,例如可以举出环氧树脂、硅树脂、酚树脂、尿素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醇酸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丙烯酸树脂、氨基官能性共聚物、聚氨酯树脂等。
作为所述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可以举出通过照射紫外线而交联、固化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以及通过照射电子射线而交联、固化的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等,可以从聚合性单体和聚合性低聚物中适当选择使用。其中,作为所述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优选的是能提高与基材层11的贴紧性并且容易防止树脂珠14从光扩散层12脱落的丙烯酸系、聚氨酯系或丙烯酸聚氨酯系紫外线固化型树脂。
作为所述聚合性单体,适合使用在分子中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其中,优选的是的是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作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只要是分子内具有两个以上的乙烯性不饱和键的(甲基)丙烯酸酯,就没有特别的限定。具体地说,可以举出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羟基特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环戊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二环戊烯基二(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磷酸二(甲基)丙烯酸酯、烯丙基化环己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酸改性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丙酸改性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可以单独使用1种所述的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的所述的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其中,优选的是的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
此外,除了所述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以外,为了降低粘度等目的,还可以包含单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作为所述单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等。可以单独使用1种所述的单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也可以混合使用两种以上的所述的单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
作为所述聚合性低聚物,可以举出分子中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低聚物,例如可以举出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等。
例如,通过使(甲基)丙烯酸与较低分子量的双酚型环氧树脂或酚醛型环氧树脂的环氧环反应进行酯化,可以得到所述的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此外,也可以使用利用二元羧酸酐对所述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进行部分改性得到的羧基改性型环氧(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例如,可以通过用(甲基)丙烯酸对通过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与聚异氰酸酯的反应得到的聚氨酯低聚物进行酯化,由此得到所述的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例如,可以用(甲基)丙烯酸对通过多元羧酸与多元醇的缩合得到的、两个末端具有羟基的聚酯低聚物的羟基进行酯化,由此得到所述的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此外,可以用(甲基)丙烯酸对通过把烯化氧(alkylene oxide)加到多元羧酸上得到的低聚物的末端的羟基进行酯化,由此得到所述的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可以用(甲基)丙烯酸对聚醚多元醇的羟基进行酯化,由此得到所述的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
此外,作为所述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也适合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环氧树脂。作为所述紫外线固化型环氧树脂,例如可以举出双酚A型环氧树脂、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等固化物。通过使树脂基体13的主成分是紫外线固化型环氧树脂,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能够抑制固化时的体积收缩,容易在基材层11的表面侧形成所希望的凹凸形状。此外,通过使树脂基体13的主成分是紫外线固化型环氧树脂,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提高了树脂基体13的柔软性,能够提高防止对配置在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的表面的液晶面板等造成损伤的性能。此外,在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环氧树脂作为所述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不含所述(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等其它的聚合性单体和聚合性低聚物。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树脂基体13的柔软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损伤防止性能。
在使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作为所述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树脂,添加0.1质量份以上5质量份以下的光聚合用引发剂。作为光聚合用引发剂,没有特别的限定,对于分子中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聚合性单体和聚合性低聚物,例如可以举出二苯甲酮、苯偶酰、四甲基米氏酮、2-氯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苯偶姻乙醚、苯偶姻异丙醚、苯偶姻异丁醚、2,2-二乙氧基苯乙酮、安息香双甲醚、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丙酮-1、1-[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甲基-1-丙烷-1-酮、二(环戊二烯基)-二[2,6-二氟-3-(吡咯-1-基)苯基]钛、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吗啉苯基)-丁酮-1、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等。此外,对于分子中具有阳离子聚合性官能团的聚合性低聚物等,可以举出芳香族锍盐、芳香族重氮盐、芳香族碘鎓盐、茂金属化合物、安息香磺酸酯等。此外,可以使用所述的化合物的各个单体,也可以混合使用多种所述的化合物。
另外,除了所述合成树脂以外,树脂基体13还可以包含添加剂。作为添加剂,例如可以举出硅系添加剂、氟系添加剂、抗静电剂等。此外,作为树脂基体13的、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合成树脂成分的所述添加剂的换算成固体成分的含量,例如可以为0.05质量份以上5质量份以下。
树脂珠14是具有使光线透射扩散性质的树脂颗粒。树脂珠14将透明、特别是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作为主成分。作为树脂珠14的主成分,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树脂、丙烯腈树脂、聚氨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酰胺、聚丙烯腈等。其中,优选的是透明性高的丙烯酸树脂,特别优选的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树脂珠14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举出球状、立方状、针状、棒状、纺锤形状、板状、鳞片状、纤维状等,其中优选的是光扩散性好的球状。
光扩散层12的树脂珠14,可以与基材层11的表面抵接,但是优选的是与基材层11的表面实质上分离。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例如可以使用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作为树脂基体13的主成分,向基材层11的表面涂布在所述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中分散有树脂珠14的涂布液,在树脂珠14和基材层11的表面分离的状态下使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固化,由此把树脂珠14在从基材层11的表面分离的状态下固定。通过使树脂珠14与基材层11的表面实质上分离,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容易在光扩散层12的表面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另外,“树脂珠与基材层的表面分离”也包含不与基材层的表面直接抵接的树脂珠的概念,该不与基材层的表面直接抵接的树脂珠是与和基材层的表面抵接的树脂珠抵接的其它的树脂珠。此外,例如可以通过用激光显微镜观察上用光扩散片的厚度方向的断面来确认树脂珠是否与基材层的表面分离。
作为树脂珠14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众数直径的下限,为2.5μm,优选的是4.5μm,更优选的是4.7μm,进一步优选的是4.9μm。另一方面,作为树脂珠14的所述众数直径的上限,为5.5μm,优选的是5.4μm,更优选的是5.3μm。如果树脂珠14的所述众数直径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凹凸变得过小,光扩散性不足,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镜片4的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以及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反之,如果树脂珠14的所述众数直径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在光扩散层12的表面过多地形成相对较大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作为树脂珠14的每单位面积的密度的下限,为9000个/mm2,更优选的是11500个/mm2,进一步优选的是14000个/mm2。另一方面,作为树脂珠14的每单位面积的密度的上限,为24000个/mm2,更优选的是21000个/mm2,进一步优选的是20000个/mm2。如果树脂珠14的每单位面积的密度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镜片4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的问题,并且存在光扩散层12表面的凹凸的高密度化不足、不能充分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的问题。反之,如果树脂珠14的每单位面积的密度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从背面侧入射的光线被过分扩散,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降低。
作为树脂珠14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粒径的变动系数的上限,优选的是42%,更优选的是41%,进一步优选的是40%,特别优选的是39%。如果所述变动系数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在光扩散层12的表面过多地形成相对较大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另一方面,作为所述变动系数的下限,优选的是30%,更优选的是35%。如果所述变动系数如果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凹凸过分均匀化,不能适当地使光线扩散。
作为树脂珠14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粒度宽度的下限,优选的是13μm,更优选的是14μm,进一步优选的是15μm。另一方面,作为树脂珠14的所述粒度宽度的上限,优选的是20μm,更优选的是19μm,进一步优选的是18μm。如果树脂珠14的所述粒度宽度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凹凸过分均匀化,不能适当地使光线扩散。反之,如果树脂珠14的所述粒度宽度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在光扩散层12的表面过多地形成相对较大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另外,可以通过从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粒径的最大直径减去最小直径来求出所述的“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粒度宽度”。
作为树脂珠14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平均粒径D50的上限,优选的是5.7μm,更优选的是5.5μm,进一步优选的是5μm。另一方面,作为树脂珠14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平均粒径D50的下限,优选的是4μm,更优选的是4.3μm,进一步优选的是4.5μm。如果所述平均粒径D50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在光扩散层12的表面过多地形成相对较大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反之,如果所述平均粒径D50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光扩散层12表面的凹凸变得过小,光扩散性不足,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镜片4的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
作为树脂珠14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粒径D70的上限,优选的是6.4μm,更优选的是6.2μm,进一步优选的是5.9μm。另一方面,作为树脂珠14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粒径D70的下限,优选的是5.1μm,更优选的是5.3μm,进一步优选的是5.4μm。如果树脂珠14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粒径D70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在光扩散层12的表面过多地形成相对较大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反之,如果树脂珠14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粒径D70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凹凸变得过小,光扩散性不足,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镜片4的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
作为树脂珠14的折射率的下限,优选的是1.46,更优选的是1.48。另一方面,作为树脂珠14的折射率的上限,优选的是1.60,更优选的是1.59。这样,通过使树脂珠14的折射率处于所述范围内,能够适当调整与树脂基体13的折射率差,由此能够容易抑制由后述的棱镜片4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另外,“折射率”是指波长589.3nm的光(钠的D线)的折射率。
作为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优选的是0.3μm,更优选的是0.4μm,进一步优选的是0.5μm。另一方面,作为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优选的是1μm,更优选的是0.9μm,进一步优选的是0.8μm。如果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光扩散层12表面的凹凸变得过小,光扩散性不足,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镜片4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反之,如果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在光扩散层12的表面过多地形成相对较大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作为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下限,优选的是1.5μm,更优选的是2μm,进一步优选的是2.5μm。另一方面,作为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上限,优选的是4.5μm,更优选的是4μm,进一步优选的是3.6μm。如果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光扩散层12表面的凹凸变得过小,光扩散性不足,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镜片4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反之,如果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在光扩散层12表面过多地形成相对较大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作为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的下限,优选的是0.55μm,更优选的是0.65μm,进一步优选的是0.7μm。另一方面,作为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的上限,优选的是0.9μm,更优选的是0.85μm,进一步优选的是0.8μm。如果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光扩散层12表面的凹凸变得过小,光扩散性不足,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镜片4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反之,如果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在光扩散层12的表面过多地形成相对较大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另外,所述“均方根粗糙度Rq”是指按照JIS-B0601:2001、截止λc2.5mm、评价长度12.5mm的值。
作为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的下限,优选的是30μm,更优选的是4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50μm。另一方面,作为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的上限,优选的是100μm,更优选的是8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60μm。如果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凹凸过小,光扩散性不足,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镜片4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反之,如果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在光扩散层12的表面难以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作为光扩散层12的层叠量(换算成固体成分)的下限,优选的是2g/m2,更优选的是2.2g/m2,进一步优选的是2.4g/m2。另一方面,作为光扩散层12的层叠量的上限,优选的是3g/m2,更优选的是2.8g/m2,进一步优选的是2.6g/m2。如果光扩散层12的层叠量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下述问题:不能用树脂基体13可靠地固定树脂珠14,树脂珠14从光扩散层12脱落。反之,如果光扩散层12的层叠量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在光扩散层12的表面难以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其结果不能充分抑制由与配置在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的表面侧的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作为光扩散层12的树脂基体13的含有率的下限,优选的是50质量%,更优选的是52质量%。另一方面,作为光扩散层12的树脂基体13的含有率的上限,优选的是69质量%,更优选的是67质量%。如果树脂基体13的含有率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光扩散层12的光扩散性变得过高、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不能变得足够高的问题。反之,如果树脂基体13的含有率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光扩散层12中的树脂珠14的个数不够,在光扩散层12的表面难以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与配置在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的表面侧的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作为光扩散层12的树脂珠14的含有率的下限,优选的是31质量%,更优选的是33质量%。另一方面,作为光扩散层12的树脂珠14的含有率的上限,优选的是50质量%,更优选的是48质量%。如果光扩散层12的树脂珠14的含有率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在光扩散层12的表面难以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与配置在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的表面侧的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反之,如果光扩散层12的树脂珠14的含有率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光扩散层12的光扩散性变得过高,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不能变得足够高。
作为树脂珠14,优选的是将第一珠和平均粒径比所述第一珠更小的第二珠混合使用。通过利用除了第一珠以外混合了平均粒径比所述第一树脂珠小的第二珠的树脂珠14来形成光扩散层12的凹凸,由此能够在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的光扩散层12形成大量微小的凹凸。因此,通过混合第一珠和第二珠作为树脂珠14使用,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容易抑制由第二树脂珠引起形成的微小凹凸所导致的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在树脂珠14包含第一珠和第二珠的情况下,作为所述第二珠的平均粒径D50,例如可以是1.9μm以上2.5μm以下。此外,作为所述第一珠的平均粒径D50,例如可以是5μm以上6.5μm以下。通过这样使第一珠和第二珠的平均粒径D50分别处于所述范围内,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能够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并且能够容易防止与液晶面板的粘附。
在树脂珠14包含第一珠和第二珠的情况下,作为第二珠的含量与第一珠的含量之比(质量比)的下限,优选的是0.4,更优选的是0.45。另一方面,作为第二珠的含量与第一珠的含量之比的上限,优选的是0.6,更优选的是0.55。如果所述含量之比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难以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的问题。反之,如果所述含量之比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凹凸变得过分均匀化,不能使光线适当地扩散。
作为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的雾度值的下限,优选的是50%,更优选的是52%。另一方面,作为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的雾度值的上限,优选的是70%,更优选的是68%。如果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的雾度值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下述问题: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镜片4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以及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反之,如果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的雾度值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变得不够的问题。另外,“雾度值”是指按照JIS-K7361:2000测量到的值。
如图3所示,优选的是,在所述背光单元中,在与后述的棱镜片4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的棱线垂直的断面中的、相邻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的顶点间的区域(通过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的顶点且垂直于棱镜片4的背面的直线间的区域)中配置有多个树脂珠14。此外,作为树脂珠14的平均粒径D50与棱镜片4的所述棱线的平均间距p之比的下限,优选的是0.06,更优选的是0.08。另一方面,作为树脂珠14的平均粒径D50与棱镜片4的所述棱线的平均间距p之比的上限,优选的是0.25,更优选的是0.23。如果树脂珠14的平均粒径D50与棱镜片4的所述棱线的平均间距p之比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镜片4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的问题。反之,如果树脂珠14的平均粒径D50与棱镜片4的所述棱线的平均间距p之比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在光扩散层12的表面难以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与配置在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的表面侧的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棱镜片>
棱镜片4由于需要透过光线,所以将透明的、特别是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作为主成分形成。棱镜片4具有基材层15以及由层叠在基材层15的表面的多个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构成的凸起列。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条纹状地层叠在基材层15的表面。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是背面与基材层15的表面接触的三棱柱状体。
作为棱镜片4的厚度(从基材层15的背面到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的顶点的高度)的下限,优选的是50μm,更优选的是100μm。另一方面,作为棱镜片4的厚度的上限,优选的是200μm,更优选的是180μm。此外,作为棱镜片4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的间距p(参照图3)的下限,优选的是20μm,更优选的是30μm。另一方面,作为棱镜片4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的间距p的上限,优选的是100μm,更优选的是60μm。此外,作为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的顶角,优选的是85°以上95°以下。此外,作为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的折射率的下限,优选的是1.5,更优选的是1.55。另一方面,作为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的折射率的上限,优选的是1.7。
另外,所述背光单元不限于仅具有一个棱镜片4,还可以具有重叠在棱镜片4上的其它的棱镜片。此外,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棱镜片4的多个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的棱线与其它棱镜片的多个突出的条形棱镜部的棱线垂直。这样,通过使棱镜片4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的棱线和其它棱镜片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的棱线垂直,可以通过一方的棱镜片将从下用光扩散片3入射的光线向法线方向侧折射,进而通过另一方的棱镜片使从一方的棱镜片射出的光线与上用光扩散片5的背面大体垂直地行进。另外,作为所述其它棱镜片的形成材料、厚度、突出的条形棱镜部的间距、突出的条形棱镜部的顶角和突出的条形棱镜部的折射率,可以与棱镜片4相同。
<导光片>
导光片1是把从光源2射出的光线在内部传播并且从表面射出的片状的光学部件。导光片1可以形成为断面大体楔形,此外也可以形成为大体平板状。导光片1由于需要具有透光性,因此将透明的、特别是无色透明的树脂作为主成分形成。作为导光片1的主成分,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举出透明性、强度等好的聚碳酸酯;以及透明性、耐擦伤性能等好的丙烯酸树脂等合成树脂。其中,作为导光片1的主成分,优选的是聚碳酸酯。聚碳酸酯因为透明性好并且折射率高,所以在与空气层(形成在与配置在导光片1的表面侧的下用光扩散片3的间隙的层和形成在与配置在导光片1的背面侧的反射片6的间隙的层)的界面容易发生全反射,可以有效地传播光线。此外,聚碳酸酯由于具有耐热性,所以不易产生因光源2的发热所导致的劣化等。
<光源>
光源2的照射面以与导光片1的端面相对(或抵接)的方式配置。作为光源2,可以使用各种光源,例如可以使用发光二极管(LED)。具体地说,作为所述光源2,可以使用将多个发光二极管沿导光片1的端面配置得到的光源。
<下用光扩散片>
下用光扩散片3具有基材层17、配置在基材层17的表面侧的光扩散层18以及配置在基材层17的背面侧的粘附防止层19。下用光扩散片3的基材层17,可以具有与所述的上用光扩散片5的基材层11相同的构成。下用光扩散片3的光扩散层18具有光扩散材料及其粘结剂。
所述光扩散材料是具有使光线扩散性质的颗粒,大体分为无机填充物和有机填充物。作为无机填充物,例如可以举出二氧化硅、氢氧化铝、氧化铝、氧化锌、硫化钡、硅酸镁或它们的混合物。作为有机填充物的具体材料,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树脂、丙烯腈树脂、聚氨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酰胺、聚丙烯腈等。其中,优选的是透明性高的丙烯酸树脂,特别优选的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所述光扩散材料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是球状、立方状、针状、棒状、纺锤形状、板状、鳞片状、纤维状等,其中优选的是光扩散性好的球状的珠。
作为所述光扩散材料的平均粒径的下限,优选的是8μm,更优选的是10μm。另一方面,作为所述光扩散材料的平均粒径的上限,优选的是50μm,更优选的是20μm,进一步优选的是15μm。如果所述光扩散材料的平均粒径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光扩散层18的表面的凹凸变小,不满足作为下用光扩散片3的必要的光扩散性。反之,如果所述光扩散材料的平均粒径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下用光扩散片3的厚度增大且难以均匀扩散的问题。
作为光扩散层18的所述粘结剂的含有率的下限,优选的是15质量%,更优选的是30质量%。另一方面,作为光扩散层18的所述粘结剂的含有率的上限,优选的是48质量%,更优选的是45质量%。如果所述粘结剂的含有率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光扩散材料不能被粘结剂可靠地固定的问题。反之,如果所述粘结剂的含有率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光扩散性变得不足的问题。
作为光扩散层18的所述光扩散材料的含有率的下限,优选的是52质量%,更优选的是55质量%。另一方面,作为光扩散层18的所述光扩散材料的含有率的上限,优选的是85质量%,更优选的是70质量%。如果光扩散层18的所述光扩散材料的含有率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光扩散性变得不足的问题。反之,如果光扩散层18的所述光扩散材料的含有率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光扩散材料不能被粘结剂可靠地固定的问题。
作为光扩散层18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优选的是1.1μm,更优选的是1.3μm,进一步优选的是1.4μm。另一方面,作为光扩散层18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优选的是5μm,更优选的是3μm,进一步优选的是2μm。如果光扩散层18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光扩散性不足的问题。反之,如果光扩散层18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光线透射率降低、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变得不够的问题。
作为光扩散层18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下限,优选的是5μm,更优选的是6μm,进一步优选的是7μm。另一方面,作为光扩散层18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上限,优选的是20μm,更优选的是15μm,进一步优选的是10μm。如果光扩散层18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光扩散性不足的问题。反之,如果光扩散层18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光线透射率降低、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变得不够的问题。
作为光扩散层18的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的下限,优选的是1.2μm,更优选的是1.5μm,进一步优选的是1.7μm。另一方面,作为光扩散层18的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的上限,优选的是2.5μm,更优选的是2.2μm,进一步优选的是2μm。如果光扩散层18的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光扩散性变得不够的问题。反之,如果光扩散层18的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光线透射率降低、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变得不够的问题。
通过将树脂珠分散在树脂基体中而形成粘附防止层19。所述树脂珠以散点的方式配置在基材层17的背面侧。通过以散点的方式配置所述树脂珠,粘附防止层19具有起因于树脂珠而形成的多个凸部和不存在树脂珠的平坦部。粘附防止层19用所述多个凸部与配置在背面侧的导光片1以散点的方式抵接,通过不以背面整个面的方式抵接来防止粘附,从而能够抑制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不均。
作为下用光扩散片3的雾度值的下限,优选的是80%,更优选的是85%,进一步优选的是90%。如果下用光扩散片3的雾度值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光扩散性不足的问题。另外,作为下用光扩散片3的雾度值的上限,例如可以是95%。
<反射片>
作为反射片6,可以举出将填充物分散含有在聚酯等基材树脂中所得到的白色片;以及通过在由聚酯等形成的膜的表面蒸镀铝、银等金属所得到的镜面反射性得到了提高的镜面片等。
<优点>
由于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的光扩散层12具有树脂基体13和树脂珠14,所以在所述光扩散层12的表面形成起因于树脂珠14的凹凸。因此,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通过利用所述凹凸使从背面侧入射的光线扩散,能够抑制由棱镜片4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此外,由于通过使树脂珠14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众数直径、每单位面积的密度和光扩散层12的平均厚度分别处于所述范围内,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能够微小且高密度地随机地形成所述凹凸,因此能够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由于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重叠在棱镜片4的表面侧,所以通过利用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的形成在光扩散层12的表面的凹凸使从棱镜片4射出的光线扩散,所述背光单元能够抑制由棱镜片4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此外,由于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的树脂珠14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众数直径、每单位面积的密度和光扩散层的平均厚度分别处于所述范围内,所以所述背光单元能够微小且高密度地随机地形成所述凹凸,能够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上用光扩散片的制造方法>
作为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的制造方法,包括:形成构成基材层11的片体的工序(基材层形成工序);以及在所述片体的一面侧层叠光扩散层12的工序(光扩散层层叠工序)。
(基材层形成工序)
作为所述基材层形成工序,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举出将熔融的热塑性树脂从T模挤出成型,接着把所述挤出成形体沿层长边方向和层宽方向延伸并形成片体的方法。作为采用了T模的众所周知的挤出成形法,例如可以举出抛光辊法和冷却辊法等。此外,作为片体的延伸方法,例如可以举出管状膜双轴拉伸法和平膜双轴拉伸法等。
(光扩散层层叠工序)
所述光扩散层层叠工序包括:制备包含树脂基体13和树脂珠14的涂布液的工序(制备工序);把用所述制备工序制备成的涂布液涂布到所述片体的一面侧的工序(涂布工序);以及将利用所述涂布工序涂布的涂布液干燥和固化的工序(固化工序)。优选的是,在所述制备工序中制备作为树脂基体13的主成分包含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并且作为树脂珠14包含混合的所述第一珠和第二珠的涂布液。所述上用光扩散片的制造方法,通过作为树脂基体13的主成分使用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在所述涂布工序中涂布了涂布液之后,通过在所述固化工序中例如照射紫外线,能够容易地使所述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较快地固化。因此,通过在使树脂珠14从片体的一面分离的状态下使所述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固化,容易在使树脂珠14从片体的一面分离的状态下将其固定。此外,所述上用光扩散片的制造方法,在所述制备工序中通过制备作为树脂珠14混合有第一珠和第二珠的涂布液,能够使光扩散层12中含有大量粒径相对较小的树脂珠,通过所述粒径较小的树脂珠能够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并且通过粒径大的树脂珠能够容易地防止与液晶面板的粘附。
另外,所述上用光扩散片的制造方法,在所述光扩散层层叠工序之前,还可以包括对层叠所述片体的光扩散层一侧的面实施电晕放电处理、臭氧处理、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辉光放电处理、氧化处理、底涂层处理、内涂层处理、增粘涂层处理等表面处理工序。
[上用光扩散片]
代替图1的上用光扩散片5,可以将图3的上用光扩散片25用于图1的背光单元。上用光扩散片25通过使从背面侧入射的光线略微扩散来抑制由棱镜片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并且抑制由与配置在上用光扩散片25的表面侧的液晶面板(未图示)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上用光扩散片25具备:基材层11;层叠在基材层11的表面侧的光扩散层12;以及层叠在基材层11的背面侧的粘附防止层26。上用光扩散片25构成为基材层11、直接层叠在基材层11的表面的光扩散层12以及直接层叠在基材层11的背面的粘附防止层26的三层结构体。上用光扩散片25的基材层11和光扩散层12,由于与图1的上用光扩散片5相同,所以标注了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粘附防止层)
粘附防止层26构成所述上用光扩散片25的最背面。粘附防止层26由于需要透过光线,所以将透明的、特别是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作为主成分形成。粘附防止层26构成为背面平坦且厚度大体均匀的膜状。粘附防止层26与配置在所述上用光扩散片25的背面侧的棱镜片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的顶部局部抵接,由此能够防止与棱镜片的粘附。作为粘附防止层26的主成分,例如可以举出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脂-苯乙烯共聚物、聚烯烃、环烯烃聚合物、环烯烃共聚物、醋酸纤维素、耐候性氯乙烯、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等。其中,优选的是能够提高所述上用光扩散片25的背面的强度并能容易地防止所述背面的损伤的丙烯酸树脂。
作为粘附防止层26的平均厚度的下限,优选的是1μm,更优选的是2μm。另一方面,作为粘附防止层26的平均厚度的上限,优选的是10μm,更优选的是8μm。如果粘附防止层26的平均厚度小于所述下限,则存在不能可靠地防止所述上用光扩散片25的背面受伤的问题。反之,如果粘附防止层26的平均厚度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降低的问题。
作为粘附防止层26的背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优选的是0.04μm,更优选的是0.035μm,进一步优选的是0.03μm。如果粘附防止层26的背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超过所述上限,则存在由与粘附防止层26的抵接引起的、在棱镜片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发生损伤的问题。另外,作为粘附防止层26的背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设为0.01μm。
<上用光扩散片的制造方法>
作为所述上用光扩散片25的制造方法,包括:形成构成基材层11的片体的工序(基材层形成工序);在所述片体的一面侧层叠光扩散层12的工序(光扩散层层叠工序);以及在构成基材层11的片体的另一面侧层叠粘附防止层26的工序(粘附防止层层叠工序)。
(粘附防止层层叠工序)
作为所述粘附防止层层叠工序,例如可以举出通过共挤出法,与构成基材层11的片体同时形成粘附防止层26的方法;以及通过向所述片体的另一面侧进行的涂布来层叠粘附防止层26的方法。
另外,所述上用光扩散片25的制造方法中的所述基材层形成工序,如上所述地,可以通过共挤出法与粘附防止层层叠工序同时进行,也可以另外单独进行所述粘附防止层层叠工序。在与粘附防止层形成工序分开进行所述基材层形成工序的情况下,可以用与图1的上用光扩散片5的基材层形成工序相同的方法进行所述基材层形成工序。此外,也可以采用与图1的上用光扩散片5的制造方法的光扩散层层叠工序相同的方法进行所述上用光扩散片25的制造方法中的所述光扩散层层叠工序。
<优点>
由于在基材层11的背面侧层叠有粘附防止层26,所以所述上用光扩散片25除了能够抑制由棱镜片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并且能够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以外,还能够提高防止与棱镜片粘附的粘附防止性和防止所述上用光扩散片25的背面受伤的性能。
[液晶显示模块]
图4的液晶显示模块包括:导光片1,将从端面入射的光线向表面侧引导;光源2,朝向导光片1的端面照射光线;下用光扩散片3,重叠在导光片1的表面侧;棱镜片4,配置在下用光扩散片3的表面侧;上用光扩散片5,重叠在棱镜片4的表面侧;反射片6,配置在导光片1的背面侧;以及液晶面板31,重叠在上用光扩散片5的表面侧。即,所述液晶显示模块具有在图1的所述背光单元的上用光扩散片5的表面侧配置有液晶面板31的结构。
<液晶面板>
液晶面板31直接(不通过其它片材等)配置在上用光扩散片5的表面。液晶面板31包括:大体平行且分开规定间隔配置的表面侧偏光板32和背面侧偏光板33;以及配置在它们之间的液晶盒34。表面侧偏光板32和背面侧偏光板33例如由碘系偏光片、染料系偏光片、多烯系偏光片等偏光片和配置在其两侧的一对透明保护膜构成。表面侧偏光板32和背面侧偏光板33的透射轴方向垂直。
液晶盒34具有控制透过的光量的功能,采用众所周知的各种构成。液晶盒34通常是由基板、彩色滤光片、对置电极、液晶层、像素电极、基板等构成的层叠结构体。所述像素电极采用ITO等透明导电膜。作为所述液晶盒的显示模式,例如可以采用TN(扭曲向列(Twisted Nematic))、VA(多畴垂直对齐(Virtical Alignment))、IPS(原地开关(In-PlaceSwitching))、FLC(铁电液晶(Ferroelectric Liquid Crystal))、AFLC(反铁电液晶(Anti-ferroelectric Liquid Crystal))、OCB(光学补偿弯曲(Optically CompensatoryBend))、STN(超扭曲向列(Supper Twisted Nematic))、HAN(混合渐变方式排列(HybridAligned Nematic))等。作为液晶面板31的像素间距(所述液晶盒的像素间距),例如可以设定为25μm以下。
<优点>
所述液晶显示模块由于具备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所以能够抑制由棱镜片4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16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此外,所述液晶显示模块在液晶面板31的背面侧配置有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因此能够抑制由形成在所述上用光扩散片5的光扩散层12表面的凹凸与液晶面板31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
[其它实施方式]
另外,在所述方式以外,本发明的上用光扩散片和背光单元也可以以进行了各种变形、改良的方式进行实施。例如,所述背光单元在导光片的表面侧可以具备所述上用光扩散片、棱镜片和下用光扩散片以外的其它光学片。此外,所述背光单元无需必须是侧光式背光单元,例如可以是在下用光扩散片的背面侧配置有扩散板和光源的直下式背光单元。
所述背光单元的棱镜片、光扩散片、导光片、光源和反射片的具体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采用各种结构的构件。
所述上用光扩散片优选的是基材层和光扩散层的二层结构体;或者基材层、光扩散层及粘附防止层的三层结构体,但是在基材层和光扩散层之间或者在基材层和粘附防止层之间,也可以具有其它的层。
所述背光单元可以用于个人计算机和液晶电视等相对大型的显示装置、以及智能手机等手机终端和平板终端等携带型信息终端。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在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主成分的平均厚度75μm的基材层的表面,层叠在将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作为主成分的树脂基体中分散有树脂珠的光扩散层,由此制造出实施例1的上用光扩散片。作为所述树脂珠,使用了将平均粒径大的第一珠和平均粒径比第一珠小的第二珠以2:1(质量比)的比例混合得到的树脂珠。此外,所述光扩散层的层叠量为2.5g/m2,光扩散层的树脂基体的含有率为66.61质量%,所述光扩散层的平均厚度为3.5μm。另外,图6是实施例1的上用光扩散片的局部放大断面照片。
[实施例2]
除了将光扩散层的树脂基体的含量设为52.57质量%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出实施例2的上用光扩散片。所述光扩散层的平均厚度为3.7μm。
[实施例3]
在与实施例1的基材层相同的基材层的表面,层叠在将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作为主成分的树脂基体中分散有平均粒径3μm的丙烯酸树脂珠的光扩散层,由此制造出实施例3的上用光扩散片。所述光扩散层的层叠量为3g/m2,光扩散层的树脂基体的含有率为68.00质量%,光扩散层的平均厚度为3.2μm。
[比较例1]
在与实施例1的基材层相同的基材层的表面,层叠在将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作为主成分的树脂基体中分散有平均粒径8μm的丙烯酸树脂珠的光扩散层,由此制造出比较例1的上用光扩散片。所述光扩散层的层叠量为4g/m2,光扩散层的树脂基体的含有率为71.40质量%,光扩散层的平均厚度为4.5μm。
[比较例2]
在与实施例1的基材层相同的基材层的表面,层叠在将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作为主成分的树脂基体中分散有平均粒径7μm的丙烯酸树脂珠的光扩散层,由此制造出比较例2的上用光扩散片。所述光扩散层的层叠量为4.1g/m2,光扩散层的树脂基体的含有率为69.90质量%,光扩散层的平均厚度为4.5μm。
<众数直径>
使用株式会社堀场制作所制造的“激光散射粒度分布分析仪(Laser Scattering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alyzer)LA-950”,测量了光扩散层中的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众数直径。所述测量结果表示在表1中。
<树脂珠的密度>
使用株式会社基恩士制造的激光显微镜“VK-X100系列”,测量了从光扩散层的表面侧照射激光并对形成在光扩散层的表面的微小的凹凸的从凸部到凹部的表面形状进行扫描得到的任意的10个部位的激光图像。测量各部位的树脂珠的每单位面积的密度(个/mm2),并通过对所述值进行平均来求出光扩散层的树脂珠的每单位面积的密度。所述测量结果表示在表1中。
<变动系数>
使用株式会社堀场制作所制造的“激光散射粒度分布分析仪(Laser Scattering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alyzer)LA-950”,从树脂珠的解析散射光测量了树脂珠的体积分布,并用算术标准偏差除以平均值,由此测量了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变动系数。所述测量结果表示在表1中。
<粒度宽度>
使用株式会社堀场制作所制造的“激光散射粒度分布分析仪(Laser Scattering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alyzer)LA-950”,测量了光扩散层的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粒度宽度。所述测量结果表示在表1中。<粒径>
使用株式会社堀場制作所制造的“激光散射粒度分布分析仪(Laser Scattering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alyzer)LA-950”,测量了从小直径开始累积的、光扩散层的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平均粒径D50和粒径D70。所述测量结果表示在表1中。
<算术平均粗糙度Ra,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
按照JIS-B0601:2001、截止λc2.5mm、评价长度12.5mm,测量了光扩散层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和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所述测量结果表示在表1中。
<十点平均粗糙度Rz>
按照JIS-B0601:1994、截止λc2.5mm、评价长度12.5mm,测量了光扩散层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所述测量结果表示在表1中。
<雾度值>
使用须贺试验机株式会社(Suga Test Instruments Co.,Ltd.)制造的“HZ-2”,按照JIS-K7361:2000测量了上用光扩散片的雾度值。所述测量结果表示在表1中。
表1
<闪烁的有无>
把实施例1~3和比较例1、2的上用光扩散片组装入液晶显示装置的侧光式背光单元的棱镜片和液晶面板之间,通过目视确认了闪烁的有无,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了评价。所述评价结果表示在表2中。
A完全看不到闪烁。
B盯着看时能看到闪烁,通过通常的目视不能确认到闪烁。
C通过通常的目视看到了闪烁。
<基于棱镜形状的亮度不均的有无>
把实施例1~3和比较例1、2的上用光扩散片组装到液晶显示装置的侧光式背光单元的棱镜片和液晶面板之间,通过目视确认了基于棱镜形状的亮度不均的有无,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了评价。所述评价结果表示在表2中。
A完全看不到基于棱镜形状的亮度不均。
B看到基于棱镜形状的亮度不均。
<上用光扩散片的损伤性>
将实施例1~3和比较例1、2的上用光扩散片冲裁加工成22.10cm×12.45cm的矩形,分别制造了500个样品。对于所述样品,确认了有无0.15mm以上的损伤,并按以下的基准进行了评价。所述评价结果表示在表2中。
A具有0.15mm以上的损伤的样品的比例小于2%。
B具有0.15mm以上的损伤的样品的比例为2%以上7%以下。
C具有0.15mm以上的损伤的样品的比例超过11%。
表2
闪烁的有无 亮度不均的有无 损伤性
实施例1 B A B
实施例2 A A B
实施例3 A A C
比较例1 C A A
比较例2 C A A
[评价结果]
如表2所示可知,通过使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众数直径、每单位面积的密度和光扩散层的平均厚度分别为所述值,实施例1~3的上用光扩散片能够同时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和基于棱镜形状的亮度不均。此外判明了,实施例2的上用光扩散片在表面形成有比实施例1的上用光扩散片的光扩散层更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闪烁的发生。此外判明了,实施例3的上用光扩散片在能够可靠地抑制闪烁的发生的另一方面,因光扩散层表面的凹凸的细小化得到了促进所以表面容易损伤,使用性降低。与此相对,判明了,比较例1、2的上用光扩散片的光扩散层表面的凹凸粗糙,不能抑制闪烁的发生。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上用光扩散片和背光单元能够抑制由棱镜片的突出的条形棱镜部的形状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并且能够能够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所以适合用于各种液晶显示装置。

Claims (9)

1.一种上用光扩散片,其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液晶面板和棱镜片之间,所述上用光扩散片的特征在于,
所述上用光扩散片具备基材层和层叠在所述基材层的所述液晶面板侧的光扩散层,
所述光扩散层具有树脂基体和分散在所述树脂基体中且对由所述棱镜片的形状引起的亮度不均以及由与所述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进行抑制的树脂珠,
所述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众数直径为2.5μm以上5.5μm以下,每单位面积的密度为9000个/mm2以上24000个/mm2以下,
所述光扩散层的平均厚度为2μm以上9μm以下,
所述光扩散层中所述树脂珠的含有率为31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用光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粒径的变动系数为42%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用光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粒度宽度为13μm以上20μ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用光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珠的体积基准粒度分布的平均粒径D50为5.7μ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用光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层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3μm以上1μ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用光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层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1.5μm以上4.5μm以下,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为30μm以上100μ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用光扩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层的所述树脂珠与所述基材层的表面实质上分离。
8.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其包括:
导光片,将从端面入射的光线向表面侧引导;
光源,朝向所述导光片的端面照射光线;
下用光扩散片,重叠在所述导光片的表面侧;
棱镜片,配置在所述下用光扩散片的表面侧;以及
上用光扩散片,重叠在所述棱镜片的表面侧,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上用光扩散片,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用光扩散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珠的平均粒径D50与所述棱镜片的棱线的平均间距之比为0.06以上0.25以下。
CN201611116102.5A 2015-12-07 2016-12-07 上用光扩散片和背光单元 Active CN1068423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8932 2015-12-07
JP2015238932 2015-12-07
JP2016228738A JP6647761B2 (ja) 2015-12-07 2016-11-25 上用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16-228738 2016-11-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42393A CN106842393A (zh) 2017-06-13
CN106842393B true CN106842393B (zh) 2019-01-04

Family

ID=59060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16102.5A Active CN106842393B (zh) 2015-12-07 2016-12-07 上用光扩散片和背光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47761B2 (zh)
KR (1) KR101866550B1 (zh)
CN (1) CN106842393B (zh)
TW (1) TWI6372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33028B2 (ja) 2017-05-30 2021-02-24 日清オイリオ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油性保湿剤
CN107238976B (zh) * 2017-08-01 2021-02-19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光学膜、偏光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7236801B2 (ja) * 2017-11-09 2023-03-10 恵和株式会社 偏光板用保護シート、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9124786A (ja) * 2018-01-15 2019-07-25 恵和株式会社 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657291B (zh) * 2018-03-14 2019-04-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
CN110161601B (zh) * 2018-03-26 2021-08-24 林成辉 一种透光率高且屏蔽紫外辐射的光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DE112020004027T5 (de) * 2019-08-30 2022-05-12 Maruyama Frosting Co., Ltd. Optische Faser
JP7374748B2 (ja) * 2019-12-16 2023-11-07 恵和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用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WO2021235491A1 (ja) 2020-05-22 2021-11-25 恵和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CN111679352A (zh) * 2020-06-09 2020-09-18 盐城东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扩散片结构
CN113554942B (zh) * 2020-07-03 2022-1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屏、显示屏保护膜及电子设备
CN113589414A (zh) * 2021-08-05 2021-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99039A1 (en) * 1997-04-22 2003-05-29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sheet lamination
US20130121018A1 (en) * 2011-08-08 2013-05-16 Sony Corporation Diffusion sheet, backligh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a diffusion shee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00908A (ja) * 1997-04-22 1998-11-1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レンズ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JP2002080621A (ja) * 2000-06-15 2002-03-19 Teijin Ltd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2196109A (ja) * 2000-12-25 2002-07-10 Nitto Denko Corp 光拡散層、光拡散性シート及び光学素子
JP2002370302A (ja) * 2001-06-14 2002-12-2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5077448A (ja) 2003-08-29 2005-03-24 Keiwa Inc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WO2005052677A1 (en) * 2003-11-26 2005-06-09 Kolon Industries Inc. Light diffusion film for lcd back-light unit
KR100711483B1 (ko) * 2004-03-29 2007-04-24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모에가와 세이시쇼 방현 필름
JP2007155936A (ja) * 2005-12-01 2007-06-21 Fujifilm Corp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シート
US20080024870A1 (en) * 2006-07-27 2008-01-31 Bourdelais Robert P Light-redirecting film containing optical modification layer
KR20080024299A (ko) * 2006-09-13 2008-03-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CN101622120B (zh) * 2006-12-28 2013-06-26 Mgc菲尔须特股份有限公司 聚合物薄膜
JP5216501B2 (ja) * 2007-09-28 2013-06-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157323A (ja) * 2007-12-28 2009-07-1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の作製方法、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
JP5262609B2 (ja) * 2008-11-17 2013-08-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4893840B2 (ja) * 2010-03-31 2012-03-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2081177B (zh) * 2010-12-03 2012-07-04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 一种光学扩散膜及使用该光学扩散膜的液晶显示背光源
TWI531840B (zh) * 2011-05-24 2016-05-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
JP6250278B2 (ja) * 2012-12-28 2017-12-20 恵和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5965881B2 (ja) * 2013-10-03 2016-08-10 恵和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用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99039A1 (en) * 1997-04-22 2003-05-29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sheet lamination
US20130121018A1 (en) * 2011-08-08 2013-05-16 Sony Corporation Diffusion sheet, backligh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a diffusion shee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47761B2 (ja) 2020-02-14
JP2017107193A (ja) 2017-06-15
CN106842393A (zh) 2017-06-13
TWI637220B (zh) 2018-10-01
KR20170067149A (ko) 2017-06-15
KR101866550B1 (ko) 2018-06-12
TW201727324A (zh) 2017-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42393B (zh) 上用光扩散片和背光单元
KR10250557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편광판 및 편광자 보호 필름
CN109387979B (zh) 缓冲片及平板显示器
CN104220904A (zh) 光学构件、偏振板组及液晶显示设备
JP6726282B2 (ja) 複合反射偏光フィルム
US10222518B2 (en) Light diffusion sheet for overlaying, and backlight unit
CN110651202B (zh) 上方用光扩散片及具备该上方用光扩散片的背光单元
KR20140010375A (ko) 액정 패널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23165732A (ja)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7111037B (zh) 光学片以及包括其的偏光板和液晶显示器
US20220011630A1 (en) Optical body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same
TWI685705B (zh) 緩衝片及平板顯示器
WO2021235491A1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KR101685574B1 (ko) 복합 반사편광 필름
JP2017106987A (ja)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7389296B1 (ja)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WO2023080123A1 (ja)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2073608A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
KR101685582B1 (ko) 복합 반사편광 필름
JP2022087802A (ja)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23068607A (ja)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21184088A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KR101685586B1 (ko) 복합 반사편광 필름
CN116547473A (zh) 光扩散片、背光单元、液晶显示装置、信息设备及光扩散片的制造方法
JP2012073607A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