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7220B - 上用光擴散片和背光單元 - Google Patents

上用光擴散片和背光單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7220B
TWI637220B TW105140390A TW105140390A TWI637220B TW I637220 B TWI637220 B TW I637220B TW 105140390 A TW105140390 A TW 105140390A TW 105140390 A TW105140390 A TW 105140390A TW I637220 B TWI637220 B TW I63722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ffusion
sheet
light
layer
diffus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403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7324A (zh
Inventor
野中忠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惠和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惠和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惠和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73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73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7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722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8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1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to provide homogeneous light output intens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Abstract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上用光擴散片,能抑制由配置在背面側的棱鏡片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並能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上用光擴散片配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單元的棱鏡片的表面側,其具備基材層和層疊在基材層的表面側的光擴散層,光擴散層具有樹脂基體和分散在樹脂基體中的樹脂珠,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眾數直徑為2.5μm以上5.5μm以下,每單位面積的密度為9000個/mm2 以上24000個/mm2 以下,光擴散層的平均厚度為2μm以上9μm以下。優選的是,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粒徑的變動係數為42%以下。

Description

上用光擴散片和背光單元
本發明涉及上用光擴散片和背光單元。
通過有效利用薄型、輕量、低耗電等特點,液晶顯示裝置大多被用作平板顯示器,其用途在電視、個人電腦、智慧手機等手機終端、平板終端等攜帶型資訊終端等中不斷擴大。
在這種液晶顯示裝置中,從背面側照射液晶面板的背光方式得到普及,安裝有側光式(side light type)、直下式等背光單元。這種液晶顯示裝置所具備的側光式背光單元101通常如圖5所示,具備:光源102;方形板狀的導光板103,以端部沿著所述光源102的方式配置;多個光學片104,重疊配置在所述導光板103的表面側;以及反射片105,配置在導光板103的背面側。導光板103通常是合成樹脂制的,採用聚碳酸酯、丙烯酸樹脂等作為主成分。作為光源102,使用LED(發光二極體)和冷陰極管等,從小型化和省能量化等觀點出發,當前普遍使用了LED。此外,作為光學片104,使用(1)重疊在導光板103的表面側,主要具有光擴散功能的下用光擴散片106;(2)重疊在下用光擴散片106的表面側,具有使光線朝向法線方向側的折射功能的棱鏡片107;(3)重疊在棱鏡片107的表面側,通過使光線略微擴散來抑制由棱鏡片107的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的上用光擴散片108(參照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5-77448號)。此外,作為所述上用光擴散片,通常具備基材層以及光擴散層,所述光擴散層層疊在所述基材層的表面側,具有樹脂基體和樹脂珠。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5-77448號
可是,判明了,這種以往的上用光擴散片,如果應用於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極小化被促進了的液晶顯示裝置,則會產生由與配置在上用光擴散片的表面側的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也被稱為“閃耀”、“不光滑”、“些微粗糙”、“莫爾條紋”、“光的干涉”、“不均”、“亮點”)。此外,本發明人經過專心研究的結果發現了,通過把上用光擴散片的光擴散層的樹脂珠的粒徑減小,使光擴散層表面的凹凸細密,能夠降低所述閃爍。
本發明是鑒於所述的問題而做出的發明,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上用光擴散片和背光單元,能夠抑制由配置在背面側的棱鏡片的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並且能夠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用於解決所述的問題的本發明的上用光擴散片,其配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單元的棱鏡片的表面側,所述上用光擴散片具備基材層和層疊在所述基材層的表面側的光擴散層,所述光擴散層具有樹脂基體和分散在所述樹脂基體中的樹脂珠,所述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眾數直徑為2.5μm以上5.5μm以下,每單位面積的密度為9000個/mm2 以上24000個/mm2 以下,所述光擴散層的平均厚度為2μm以上9μm以下。
由於所述上用光擴散片的光擴散層具有樹脂基體和樹脂珠,所以在所述光擴散層的表面形成有起因於樹脂珠的凹凸。因此,所述上用光擴散片通過利用所述凹凸使從背面側入射的光線擴散,能夠抑制由棱鏡片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此外,由於通過將所述上用光擴散片的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眾數直徑、每單位面積的密度和光擴散層的平均厚度設定在所述範圍內,能夠微小且高密度地隨機地形成所述凹凸,所以能夠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優選的是,作為所述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粒徑的變動係數為42%以下。這樣,通過使所述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粒徑的變動係數在所述上限以下,容易在光擴散層的表面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能夠更可靠地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優選的是,作為所述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粒度寬度為13μm以上20μm以下。這樣,通過使所述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粒度寬度處於所述範圍內,容易在光擴散層表面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能夠更可靠地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優選的是,作為所述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平均粒徑D50為5.7μm以下。這樣,通過使所述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平均粒徑D50在所述上限以下,能夠利用粒徑小的多數的樹脂珠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並且能夠利用粒徑相對大的少數的樹脂珠防止與液晶面板等的黏附。
優選的是,作為所述光擴散層的表面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為0.3μm以上1μm以下。這樣,通過使所述光擴散層的表面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處於所述範圍內,能夠更可靠地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優選的是,作為所述光擴散層的表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為1.5μm以上4.5μm以下,作為粗糙度曲線要素的平均長度RSm為30μm以上100μm以下。通過使所述光擴散層的表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和粗糙度曲線要素的平均長度RSm分別處於所述範圍內,能夠更可靠地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優選的是,所述光擴散層的樹脂珠與基材層的表面實質上分離。這樣,通過使所述光擴散層的樹脂珠與基材層的表面實質上分離,當將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眾數直徑、每單位面積的密度和光擴散層的平均厚度設在所述範圍內時,容易在光擴散層的表面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能夠更可靠地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此外,用於解決所述問題的本發明的背光單元,其包括:導光片,將從端面入射的光線向表面側引導;光源,朝向所述導光片的端面照射光線;下用光擴散片,重疊在所述導光片的表面側;棱鏡片,配置在所述下用光擴散片的表面側;以及上用光擴散片,重疊在所述棱鏡片的表面側,其中,作為所述上用光擴散片,使用本發明的是上述上用光擴散片。
由於所述背光單元的棱鏡片的表面側重疊有本發明的上述上用光擴散片,所以通過利用形成在所述上用光擴散片的光擴散層表面的凹凸使從棱鏡片射出的光線擴散,能夠抑制由棱鏡片的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此外,由於所述背光單元的所述上用光擴散片的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眾數直徑、每單位面積的密度和光擴散層的平均厚度分別處於所述範圍內,所以能夠微小且高密度地隨機地形成所述凹凸,能夠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優選的是,作為所述樹脂珠的平均粒徑D50與所述棱鏡片的棱線的平均間距之比為0.06以上0.25以下。這樣,通過使所述樹脂珠的平均粒徑D50與所述棱鏡片的棱線的平均間距之比處於所述範圍內,能夠使從棱鏡片射出的光線被所述上用光擴散片適當擴散,能夠更可靠地抑制由棱鏡片的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
另外,在在本發明中,“表面側”是指液晶顯示裝置的觀看的人的一側,“背面側”是指“表面側”相反的一側。“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眾數直徑”是指從用雷射繞射法測量到的累積分佈計算出的眾數直徑。“樹脂珠的每單位面積的密度”是指對從光擴散層的表面側照射雷射並從對形成在光擴散層的表面的微小凹凸的從凸部到凹部的表面形狀進行掃描得到的任意10個部位的雷射圖像測量到的樹脂珠的每單位面積的密度(個/mm2 )進行平均後的值。“光擴散層的平均厚度”是指光擴散層表面的平均介面和光擴散層背面的平均介面的平均厚度。“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平均粒徑”是指從用雷射繞射法測量到的累積分佈計算出的平均粒徑。“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粗糙度曲線要素的平均長度RSm”是指按照JIS-B0601:2001、截止長度(λc) 2.5mm、評估長度12.5mm的值。“十點平均粗糙度Rz”是指按照JIS-B0601:1994、截止長度(λc)2.5mm、評估長度12.5mm的值。“樹脂珠與基材層表面實質上分離”是指50%以上的樹脂珠與基材層表面分離,優選的是60%以上的樹脂珠與基材層表面分離,更優選的是70%以上的樹脂珠與基材層表面分離。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上用光擴散片和背光單元能夠抑制由棱鏡片的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並且能夠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以上之關於本揭露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以下,適當參照附圖,具體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背光單元]
圖1的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單元,具備棱鏡片4和配置在所述棱鏡片4的表面側的上用光擴散片5。該背光單元是側光式背光單元,其具備:導光片1,把從端面入射的光線向表面側引導;光源2,朝向導光片1的端面照射光線;下用光擴散片3,重疊在導光片1的表面側;棱鏡片4,配置在下用光擴散片3的表面側;以及上用光擴散片5,重疊在棱鏡片4的表面側。此外,所述背光單元還具備配置在導光片1的背面側的反射片6。下用光擴散片3使從背面側入射的光線邊擴散邊向法線方向側聚光(聚光擴散)。棱鏡片4把從背面側入射的光線向法線方向側折射。上用光擴散片5通過使從背面側入射的光線若干程度地擴散來抑制由棱鏡片4的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並且抑制由與配置在上用光擴散片5的表面側的液晶面板(未圖示)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反射片6將從導光片1的背面側射出的光線向表面側反射,使其再次入射到導光片1。
<上用光擴散片>
上用光擴散片5配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單元的棱鏡片4的表面側,在本實施方式中特別直接(不通過其他的片體等)重疊在棱鏡片4的表面。上用光擴散片5具備基材層11以及層疊在基材層11的表面側的光擴散層12。上用光擴散片5構成為基材層11和直接層疊在基材層11的表面的光擴散層12的二層結構體。
(基材層)
基材層11由於需要透過光線,所以將透明的、特別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作為主成分。作為基材層11的主成分,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舉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烯烴、醋酸纖維素、耐候性氯乙烯等。其中,優選的是,透明性好、強度高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特別優選的是,彎曲性能得到改善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另外,“主成分”是指含量最多的成分,例如是指含量在質量百分濃度50%以上的成分。
作為基材層11的平均厚度的下限,優選的是10μm,更優選的是35μm,進一步優選的是50μm。另一方面,作為基材層11的平均厚度的上限,優選的是500μm,更優選的是25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188μm。如果基材層11的平均厚度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通過塗布形成光擴散層12時發生卷邊的問題。反之,如果基材層11的平均厚度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液晶顯示裝置的亮度降低的問題,並且存在不符合液晶顯示裝置的薄型化要求的問題。另外,“平均厚度”是指任意的10點的厚度的平均值。
(光擴散層)
光擴散層12構成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的最表面。光擴散層12具有樹脂基體13以及分散在樹脂基體13中的樹脂珠14。光擴散層12以大體等密度分散含有樹脂珠14。樹脂珠14被樹脂基體13包圍。光擴散層12通過形成在表面的微小凹凸使光線向外部擴散。
作為光擴散層12的平均厚度的下限,為2μm,更優選的是3μm。另一方面,作為光擴散層12的平均厚度的上限,為9μm,更優選的是7μm,進一步優選的是5μm。如果光擴散層12的平均厚度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不能由樹脂基體13恰當地固定樹脂珠14,樹脂珠14從光擴散層12脫落。反之,如果光擴散層12的平均厚度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在光擴散層12的表面難以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其結果導致不能充分抑制由與配置在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的表面側的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樹脂基體13由於需要透過光線,所以將透明、特別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作為主成分形成。作為所述合成樹脂,例如可以舉出熱固性樹脂和光化照射固化型樹脂。其中,作為所述合成樹脂,優選的是後述的容易在使樹脂珠14從基材層11的表面分離了的狀態下保持樹脂珠14的光化照射固化型樹脂。
作為所述熱固性樹脂,例如可以舉出環氧樹脂、矽樹脂、酚樹脂、尿素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三聚氰胺樹脂、醇酸樹脂、聚醯亞胺樹脂、丙烯酸樹脂、氨基官能性共聚物、聚氨酯樹脂等。
作為所述光化照射固化型樹脂,可以舉出通過照射紫外線而交聯、固化的紫外線固化型樹脂;以及通過照射電子射線而交聯、固化的電子射線固化型樹脂等,可以從聚合性單體和聚合性低聚物中適當選擇使用。其中,作為所述光化照射固化型樹脂,優選的是能提高與基材層11的貼緊性並且容易防止樹脂珠14從光擴散層12脫落的丙烯酸系、聚氨酯系或丙烯酸聚氨酯系紫外線固化型樹脂。
作為所述聚合性單體,適合使用在分子中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飽和基團的(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其中,優選的是的是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作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只要是分子內具有兩個以上的乙烯性不飽和鍵的(甲基)丙烯酸酯,就沒有特別的限定。具體地說,可以舉出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羥基特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環戊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二環戊烯基二(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乙烷改質磷酸二(甲基)丙烯酸酯、烯丙基化環己基二(甲基)丙烯酸酯、異氰脲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乙烷改質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酸改質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丙烷改質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丙烯醯氧基乙基)異氰脲酸酯、丙酸改質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乙烷改質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可以單獨使用1種所述的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也可以組合使用兩種以上的所述的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其中,優選的是的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
此外,除了所述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以外,為了降低黏度等目的,還可以包含單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作為所述單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以舉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異冰片酯等。可以單獨使用1種所述的單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也可以混合使用兩種以上的所述的單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
作為所述聚合性低聚物,可以舉出分子中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飽和基團的低聚物,例如可以舉出環氧(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等。
例如,通過使(甲基)丙烯酸與較低分子量的雙酚型環氧樹脂或酚醛型環氧樹脂的環氧環反應進行酯化,可以得到所述的環氧(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此外,也可以使用利用二元羧酸酐對所述環氧(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進行部分改質得到的羧基改質型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例如,可以通過用(甲基)丙烯酸對通過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與聚異氰酸酯的反應得到的聚氨酯低聚物進行酯化,由此得到所述的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例如,可以用(甲基)丙烯酸對通過多元羧酸與多元醇的縮合得到的、兩個末端具有羥基的聚酯低聚物的羥基進行酯化,由此得到所述的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此外,可以用(甲基)丙烯酸對通過把烯化氧(alkylene oxide)加到多元羧酸上得到的低聚物的末端的羥基進行酯化,由此得到所述的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可以用(甲基)丙烯酸對聚醚多元醇的羥基進行酯化,由此得到所述的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
此外,作為所述光化照射固化型樹脂,也適合使用紫外線固化型環氧樹脂。作為所述紫外線固化型環氧樹脂,例如可以舉出雙酚A型環氧樹脂、縮水甘油醚型環氧樹脂等固化物。通過使樹脂基體13的主成分是紫外線固化型環氧樹脂,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能夠抑制固化時的體積收縮,容易在基材層11的表面側形成所希望的凹凸形狀。此外,通過使樹脂基體13的主成分是紫外線固化型環氧樹脂,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提高了樹脂基體13的柔軟性,能夠提高防止對配置在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的表面的液晶面板等造成損傷的性能。此外,在使用紫外線固化型環氧樹脂作為所述光化照射固化型樹脂的情況下,優選的是不含所述(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等其他的聚合性單體和聚合性低聚物。由此,能夠進一步提高樹脂基體13的柔軟性,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損傷防止性能。
在使用紫外線固化型樹脂作為所述光化照射固化型樹脂的情況下,優選的是,相對於100質量份的樹脂,添加0.1質量份以上5質量份以下的光聚合用引發劑。作為光聚合用引發劑,沒有特別的限定,對於分子中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飽和基團的聚合性單體和聚合性低聚物,例如可以舉出二苯甲酮、苯偶醯、四甲基米氏酮、2-氯噻噸酮、2,4-二乙基噻噸酮、苯偶姻乙醚、苯偶姻異丙醚、苯偶姻異丁醚、2,2-二乙氧基苯乙酮、安息香雙甲醚、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甲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啉基丙酮-1、1-[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甲基-1-丙烷-1-酮、二(環戊二烯基)-二[2,6-二氟-3-(吡咯-1-基)苯基]鈦、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嗎啉苯基)-丁酮-1、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等。此外,對於分子中具有陽離子聚合性官能團的聚合性低聚物等,可以舉出芳香族鋶鹽、芳香族重氮鹽、芳香族碘鎓鹽、茂金屬化合物、安息香磺酸酯等。此外,可以使用所述的化合物的各個單體,也可以混合使用多種所述的化合物。
另外,除了所述合成樹脂以外,樹脂基體13還可以包含添加劑。作為添加劑,例如可以舉出矽系添加劑、氟系添加劑、抗靜電劑等。此外,作為樹脂基體13的、相對於100質量份的所述合成樹脂成分的所述添加劑的換算成固體成分的含量,例如可以為0.05質量份以上5質量份以下。
樹脂珠14是具有使光線透射擴散性質的樹脂顆粒。樹脂珠14將透明、特別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作為主成分。作為樹脂珠14的主成分,例如可以舉出丙烯酸樹脂、丙烯腈樹脂、聚氨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醯胺、聚丙烯腈等。其中,優選的是透明性高的丙烯酸樹脂,特別優選的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樹脂珠14的形狀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舉出球狀、立方狀、針狀、棒狀、紡錘形狀、板狀、鱗片狀、纖維狀等,其中優選的是光擴散性好的球狀。
光擴散層12的樹脂珠14,可以與基材層11的表面抵接,但是優選的是與基材層11的表面實質上分離。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例如可以使用光化照射固化型樹脂作為樹脂基體13的主成分,向基材層11的表面塗布在所述光化照射固化型樹脂中分散有樹脂珠14的塗布液,在樹脂珠14和基材層11的表面分離的狀態下使光化照射固化型樹脂固化,由此把樹脂珠14在從基材層11的表面分離的狀態下固定。通過使樹脂珠14與基材層11的表面實質上分離,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容易在光擴散層12的表面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能夠更可靠地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另外,“樹脂珠與基材層的表面分離”也包含不與基材層的表面直接抵接的樹脂珠的概念,該不與基材層的表面直接抵接的樹脂珠是與和基材層的表面抵接的樹脂珠抵接的其他的樹脂珠。此外,例如可以通過用雷射顯微鏡觀察上用光擴散片的厚度方向的剖面來確認樹脂珠是否與基材層的表面分離。
作為樹脂珠14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眾數直徑的下限,為2.5μm,優選的是4.5μm,更優選的是4.7μm,進一步優選的是4.9μm。另一方面,作為樹脂珠14的所述眾數直徑的上限,為5.5μm,優選的是5.4μm,更優選的是5.3μm。如果樹脂珠14的所述眾數直徑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凹凸變得過小,光擴散性不足,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鏡片4的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以及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反之,如果樹脂珠14的所述眾數直徑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在光擴散層12的表面過多地形成相對較大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作為樹脂珠14的每單位面積的密度的下限,為9000個/mm2 ,更優選的是11500個/mm2 ,進一步優選的是14000個/mm2 。另一方面,作為樹脂珠14的每單位面積的密度的上限,為24000個/mm2 ,更優選的是21000個/mm2 ,進一步優選的是20000個/mm2 。如果樹脂珠14的每單位面積的密度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鏡片4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的問題,並且存在光擴散層12表面的凹凸的高密度化不足、不能充分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的問題。反之,如果樹脂珠14的每單位面積的密度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從背面側入射的光線被過分擴散,液晶顯示裝置的亮度降低。
作為樹脂珠14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粒徑的變動係數的上限,優選的是42%,更優選的是41%,進一步優選的是40%,特別優選的是39%。如果所述變動係數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在光擴散層12的表面過多地形成相對較大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另一方面,作為所述變動係數的下限,優選的是30%,更優選的是35%。如果所述變動係數如果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凹凸過分均勻化,不能適當地使光線擴散。
作為樹脂珠14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粒度寬度的下限,優選的是13μm,更優選的是14μm,進一步優選的是15μm。另一方面,作為樹脂珠14的所述粒度寬度的上限,優選的是20μm,更優選的是19μm,進一步優選的是18μm。如果樹脂珠14的所述粒度寬度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凹凸過分均勻化,不能適當地使光線擴散。反之,如果樹脂珠14的所述粒度寬度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在光擴散層12的表面過多地形成相對較大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另外,可以通過從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粒徑的最大直徑減去最小直徑來求出所述的“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粒度寬度”。
作為樹脂珠14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平均粒徑D50的上限,優選的是5.7μm,更優選的是5.5μm,進一步優選的是5μm。另一方面,作為樹脂珠14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平均粒徑D50的下限,優選的是4μm,更優選的是4.3μm,進一步優選的是4.5μm。如果所述平均粒徑D50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在光擴散層12的表面過多地形成相對較大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反之,如果所述平均粒徑D50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光擴散層12表面的凹凸變得過小,光擴散性不足,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鏡片4的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
作為樹脂珠14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粒徑D70的上限,優選的是6.4μm,更優選的是6.2μm,進一步優選的是5.9μm。另一方面,作為樹脂珠14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粒徑D70的下限,優選的是5.1μm,更優選的是5.3μm,進一步優選的是5.4μm。如果樹脂珠14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粒徑D70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在光擴散層12的表面過多地形成相對較大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反之,如果樹脂珠14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粒徑D70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凹凸變得過小,光擴散性不足,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鏡片4的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
作為樹脂珠14的折射率的下限,優選的是1.46,更優選的是1.48。另一方面,作為樹脂珠14的折射率的上限,優選的是1.60,更優選的是1.59。這樣,通過使樹脂珠14的折射率處於所述範圍內,能夠適當調整與樹脂基體13的折射率差,由此能夠容易抑制由後述的棱鏡片4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另外,“折射率”是指波長589.3nm的光(鈉的D線)的折射率。
作為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優選的是0.3μm,更優選的是0.4μm,進一步優選的是0.5μm。另一方面,作為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優選的是1μm,更優選的是0.9μm,進一步優選的是0.8μm。如果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光擴散層12表面的凹凸變得過小,光擴散性不足,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鏡片4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反之,如果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在光擴散層12的表面過多地形成相對較大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作為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的下限,優選的是1.5μm,更優選的是2μm,進一步優選的是2.5μm。另一方面,作為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的上限,優選的是4.5μm,更優選的是4μm,進一步優選的是3.6μm。如果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光擴散層12表面的凹凸變得過小,光擴散性不足,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鏡片4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反之,如果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在光擴散層12表面過多地形成相對較大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作為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的下限,優選的是0.55μm,更優選的是0.65μm,進一步優選的是0.7μm。另一方面,作為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的上限,優選的是0.9μm,更優選的是0.85μm,進一步優選的是0.8μm。如果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光擴散層12表面的凹凸變得過小,光擴散性不足,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鏡片4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反之,如果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在光擴散層12的表面過多地形成相對較大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另外,所述“均方根粗糙度Rq”是指按照JIS-B0601:2001、截止長度(λc)2.5mm、評估長度12.5mm的值。
作為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粗糙度曲線要素的平均長度RSm的下限,優選的是30μm,更優選的是4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50μm。另一方面,作為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粗糙度曲線要素的平均長度RSm的上限,優選的是100μm,更優選的是8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60μm。如果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粗糙度曲線要素的平均長度RSm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凹凸過小,光擴散性不足,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鏡片4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反之,如果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粗糙度曲線要素的平均長度RSm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在光擴散層12的表面難以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作為光擴散層12的層疊量(換算成固體成分)的下限,優選的是2g/m2 ,更優選的是2.2g/m2 ,進一步優選的是2.4g/m2 。另一方面,作為光擴散層12的層疊量的上限,優選的是3g/m2 ,更優選的是2.8g/m2 ,進一步優選的是2.6g/m2 。如果光擴散層12的層疊量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不能用樹脂基體13可靠地固定樹脂珠14,樹脂珠14從光擴散層12脫落。反之,如果光擴散層12的層疊量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在光擴散層12的表面難以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其結果不能充分抑制由與配置在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的表面側的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作為光擴散層12的樹脂基體13的含有率的下限,優選的是質量百分濃度50%,更優選的是質量百分濃度52%。另一方面,作為光擴散層12的樹脂基體13的含有率的上限,優選的是質量百分濃度69%,更優選的是質量百分濃度67%。如果樹脂基體13的含有率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光擴散層12的光擴散性變得過高、液晶顯示裝置的亮度不能變得足夠高的問題。反之,如果樹脂基體13的含有率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光擴散層12中的樹脂珠14的個數不夠,在光擴散層12的表面難以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與配置在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的表面側的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作為光擴散層12的樹脂珠14的含有率的下限,優選的是質量百分濃度31%,更優選的是質量百分濃度33%。另一方面,作為光擴散層12的樹脂珠14的含有率的上限,優選的是質量百分濃度50%,更優選的是質量百分濃度48%。如果光擴散層12的樹脂珠14的含有率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在光擴散層12的表面難以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與配置在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的表面側的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反之,如果光擴散層12的樹脂珠14的含有率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光擴散層12的光擴散性變得過高,液晶顯示裝置的亮度不能變得足夠高。
作為樹脂珠14,優選的是將第一珠和平均粒徑比所述第一珠更小的第二珠混合使用。通過利用除了第一珠以外混合了平均粒徑比所述第一樹脂珠小的第二珠的樹脂珠14來形成光擴散層12的凹凸,由此能夠在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的光擴散層12形成大量微小的凹凸。因此,通過混合第一珠和第二珠作為樹脂珠14使用,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容易抑制由第二樹脂珠引起形成的微小凹凸所導致的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在樹脂珠14包含第一珠和第二珠的情況下,作為所述第二珠的平均粒徑D50,例如可以是1.9μm以上2.5μm以下。此外,作為所述第一珠的平均粒徑D50,例如可以是5μm以上6.5μm以下。通過這樣使第一珠和第二珠的平均粒徑D50分別處於所述範圍內,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能夠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並且能夠容易防止與液晶面板的黏附。
在樹脂珠14包含第一珠和第二珠的情況下,作為第二珠的含量與第一珠的含量之比(質量比)的下限,優選的是0.4,更優選的是0.45。另一方面,作為第二珠的含量與第一珠的含量之比的上限,優選的是0.6,更優選的是0.55。如果所述含量之比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難以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的問題。反之,如果所述含量之比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凹凸變得過分均勻化,不能使光線適當地擴散。
作為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的霧度值的下限,優選的是50%,更優選的是52%。另一方面,作為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的霧度值的上限,優選的是70%,更優選的是68%。如果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的霧度值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鏡片4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以及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反之,如果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的霧度值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液晶顯示裝置的亮度變得不夠的問題。另外,“霧度值”是指按照JIS-K7361:2000測量到的值。
如圖2所示,優選的是,在所述背光單元中,在與後述的棱鏡片4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的棱線垂直的剖面中的、相鄰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的頂點間的區域(通過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的頂點且垂直於棱鏡片4的背面的直線間的區域)中配置有多個樹脂珠14。此外,作為樹脂珠14的平均粒徑D50與棱鏡片4的所述棱線的平均間距p之比的下限,優選的是0.06,更優選的是0.08。另一方面,作為樹脂珠14的平均粒徑D50與棱鏡片4的所述棱線的平均間距p之比的上限,優選的是0.25,更優選的是0.23。如果樹脂珠14的平均粒徑D50與棱鏡片4的所述棱線的平均間距p之比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不能充分抑制由棱鏡片4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的問題。反之,如果樹脂珠14的平均粒徑D50與棱鏡片4的所述棱線的平均間距p之比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在光擴散層12的表面難以形成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不能充分抑制由與配置在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的表面側的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棱鏡片>
棱鏡片4由於需要透過光線,所以將透明的、特別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作為主成分形成。棱鏡片4具有基材層15以及由層疊在基材層15的表面的多個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構成的凸起列。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條紋狀地層疊在基材層15的表面。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是背面與基材層15的表面接觸的三棱柱狀體。
作為棱鏡片4的厚度(從基材層15的背面到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的頂點的高度)的下限,優選的是50μm,更優選的是100μm。另一方面,作為棱鏡片4的厚度的上限,優選的是200μm,更優選的是180μm。此外,作為棱鏡片4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的間距p(參照圖2)的下限,優選的是20μm,更優選的是30μm。另一方面,作為棱鏡片4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的間距p的上限,優選的是100μm,更優選的是60μm。此外,作為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的頂角,優選的是85°以上95°以下。此外,作為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的折射率的下限,優選的是1.5,更優選的是1.55。另一方面,作為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的折射率的上限,優選的是1.7。
另外,所述背光單元不限於僅具有一個棱鏡片4,還可以具有重疊在棱鏡片4上的其他的棱鏡片。此外,在該情況下,優選的是,棱鏡片4的多個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的棱線與其他棱鏡片的多個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棱線垂直。這樣,通過使棱鏡片4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的棱線和其他棱鏡片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棱線垂直,可以通過一方的棱鏡片將從下用光擴散片3入射的光線向法線方向側折射,進而通過另一方的棱鏡片使從一方的棱鏡片射出的光線與上用光擴散片5的背面大體垂直地行進。另外,作為所述其他棱鏡片的形成材料、厚度、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間距、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頂角和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折射率,可以與棱鏡片4相同。
<導光片>
導光片1是把從光源2射出的光線在內部傳播並且從表面射出的片狀的光學部件。導光片1可以形成為剖面大體楔形,此外也可以形成為大體平板狀。導光片1由於需要具有透光性,因此將透明的、特別是無色透明的樹脂作為主成分形成。作為導光片1的主成分,沒有特別的限定,可以舉出透明性、強度等好的聚碳酸酯;以及透明性、耐擦傷性能等好的丙烯酸樹脂等合成樹脂。其中,作為導光片1的主成分,優選的是聚碳酸酯。聚碳酸酯因為透明性好並且折射率高,所以在與空氣層(形成在與配置在導光片1的表面側的下用光擴散片3的間隙的層和形成在與配置在導光片1的背面側的反射片6的間隙的層)的介面容易發生全反射,可以有效地傳播光線。此外,聚碳酸酯由於具有耐熱性,所以不易產生因光源2的發熱所導致的劣化等。
<光源>
光源2的照射面以與導光片1的端面相對(或抵接)的方式配置。作為光源2,可以使用各種光源,例如可以使用發光二極體(LED)。具體地說,作為所述光源2,可以使用將多個發光二極體沿導光片1的端面配置得到的光源。
<下用光擴散片>
下用光擴散片3具有基材層17、配置在基材層17的表面側的光擴散層18以及配置在基材層17的背面側的黏附防止層19。下用光擴散片3的基材層17,可以具有與所述的上用光擴散片5的基材層11相同的構成。下用光擴散片3的光擴散層18具有光擴散材料及其黏結劑。
所述光擴散材料是具有使光線擴散性質的顆粒,大體分為無機填充物和有機填充物。作為無機填充物,例如可以舉出二氧化矽、氫氧化鋁、氧化鋁、氧化鋅、硫化鋇、矽酸鎂或它們的混合物。作為有機填充物的具體材料,例如可以舉出丙烯酸樹脂、丙烯腈樹脂、聚氨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醯胺、聚丙烯腈等。其中,優選的是透明性高的丙烯酸樹脂,特別優選的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所述光擴散材料的形狀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是球狀、立方狀、針狀、棒狀、紡錘形狀、板狀、鱗片狀、纖維狀等,其中優選的是光擴散性好的球狀的珠。
作為所述光擴散材料的平均粒徑的下限,優選的是8μm,更優選的是10μm。另一方面,作為所述光擴散材料的平均粒徑的上限,優選的是50μm,更優選的是20μm,進一步優選的是15μm。如果所述光擴散材料的平均粒徑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下述問題:光擴散層18的表面的凹凸變小,不滿足作為下用光擴散片3的必要的光擴散性。反之,如果所述光擴散材料的平均粒徑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下用光擴散片3的厚度增大且難以均勻擴散的問題。
作為光擴散層18的所述黏結劑的含有率的下限,優選的是質量百分濃度15%,更優選的是質量百分濃度30%。另一方面,作為光擴散層18的所述黏結劑的含有率的上限,優選的是質量百分濃度48%,更優選的是質量百分濃度45%。如果所述黏結劑的含有率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光擴散材料不能被黏結劑可靠地固定的問題。反之,如果所述黏結劑的含有率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光擴散性變得不足的問題。
作為光擴散層18的所述光擴散材料的含有率的下限,優選的是質量百分濃度52%,更優選的是質量百分濃度55%。另一方面,作為光擴散層18的所述光擴散材料的含有率的上限,優選的是質量百分濃度85%,更優選的是質量百分濃度70%。如果光擴散層18的所述光擴散材料的含有率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光擴散性變得不足的問題。反之,如果光擴散層18的所述光擴散材料的含有率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光擴散材料不能被黏結劑可靠地固定的問題。
作為光擴散層18的表面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優選的是1.1μm,更優選的是1.3μm,進一步優選的是1.4μm。另一方面,作為光擴散層18的表面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優選的是5μm,更優選的是3μm,進一步優選的是2μm。如果光擴散層18的表面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光擴散性不足的問題。反之,如果光擴散層18的表面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光線透射率降低、液晶顯示裝置的亮度變得不夠的問題。
作為光擴散層18的表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的下限,優選的是5μm,更優選的是6μm,進一步優選的是7μm。另一方面,作為光擴散層18的表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的上限,優選的是20μm,更優選的是15μm,進一步優選的是10μm。如果光擴散層18的表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光擴散性不足的問題。反之,如果光擴散層18的表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光線透射率降低、液晶顯示裝置的亮度變得不夠的問題。
作為光擴散層18的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的下限,優選的是1.2μm,更優選的是1.5μm,進一步優選的是1.7μm。另一方面,作為光擴散層18的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的上限,優選的是2.5μm,更優選的是2.2μm,進一步優選的是2μm。如果光擴散層18的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光擴散性變得不夠的問題。反之,如果光擴散層18的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Rq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光線透射率降低、液晶顯示裝置的亮度變得不夠的問題。
通過將樹脂珠分散在樹脂基體中而形成黏附防止層19。所述樹脂珠以散點的方式配置在基材層17的背面側。通過以散點的方式配置所述樹脂珠,黏附防止層19具有起因於樹脂珠而形成的多個凸部和不存在樹脂珠的平坦部。黏附防止層19用所述多個凸部與配置在背面側的導光片1以散點的方式抵接,通過不以背面整個面的方式抵接來防止黏附,從而能夠抑制液晶顯示裝置的亮度不均。
作為下用光擴散片3的霧度值的下限,優選的是80%,更優選的是85%,進一步優選的是90%。如果下用光擴散片3的霧度值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光擴散性不足的問題。另外,作為下用光擴散片3的霧度值的上限,例如可以是95%。
<反射片>
作為反射片6,可以舉出將填充物分散含有在聚酯等基材樹脂中所得到的白色片;以及通過在由聚酯等形成的膜的表面蒸鍍鋁、銀等金屬所得到的鏡面反射性得到了提高的鏡面片等。
<優點>
由於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的光擴散層12具有樹脂基體13和樹脂珠14,所以在所述光擴散層12的表面形成起因於樹脂珠14的凹凸。因此,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通過利用所述凹凸使從背面側入射的光線擴散,能夠抑制由棱鏡片4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此外,由於通過使樹脂珠14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眾數直徑、每單位面積的密度和光擴散層12的平均厚度分別處於所述範圍內,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能夠微小且高密度地隨機地形成所述凹凸,因此能夠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由於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重疊在棱鏡片4的表面側,所以通過利用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的形成在光擴散層12的表面的凹凸使從棱鏡片4射出的光線擴散,所述背光單元能夠抑制由棱鏡片4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此外,由於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的樹脂珠14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眾數直徑、每單位面積的密度和光擴散層的平均厚度分別處於所述範圍內,所以所述背光單元能夠微小且高密度地隨機地形成所述凹凸,能夠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上用光擴散片的製造方法>
作為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的製造方法,包括:形成構成基材層11的片體的流程(基材層形成流程);以及在所述片體的一面側層疊光擴散層12的流程(光擴散層層疊流程)。
(基材層形成流程)
作為所述基材層形成流程,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舉出將熔融的熱塑性樹脂從T模擠出成型,接著把所述擠出成形體沿層長邊方向和層寬方向延伸並形成片體的方法。作為採用了T模的眾所周知的擠出成形法,例如可以舉出拋光輥法和冷卻輥法等。此外,作為片體的延伸方法,例如可以舉出管狀膜雙軸拉伸法和平膜雙軸拉伸法等。
(光擴散層層疊流程)
所述光擴散層層疊流程包括:製備包含樹脂基體13和樹脂珠14的塗布液的流程(製備流程);把用所述製備流程製備成的塗布液塗布到所述片體的一面側的流程(塗布流程);以及將利用所述塗布流程塗布的塗布液乾燥和固化的流程(固化流程)。優選的是,在所述製備流程中製備作為樹脂基體13的主成分包含光化照射固化型樹脂、並且作為樹脂珠14包含混合的所述第一珠和第二珠的塗布液。所述上用光擴散片的製造方法,通過作為樹脂基體13的主成分使用光化照射固化型樹脂,在所述塗布流程中塗布了塗布液之後,通過在所述固化流程中例如照射紫外線,能夠容易地使所述光化照射固化型樹脂較快地固化。因此,通過在使樹脂珠14從片體的一面分離的狀態下使所述光化照射固化型樹脂固化,容易在使樹脂珠14從片體的一面分離的狀態下將其固定。此外,所述上用光擴散片的製造方法,在所述製備流程中通過製備作為樹脂珠14混合有第一珠和第二珠的塗布液,能夠使光擴散層12中含有大量粒徑相對較小的樹脂珠,通過所述粒徑較小的樹脂珠能夠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並且通過粒徑大的樹脂珠能夠容易地防止與液晶面板的黏附。
另外,所述上用光擴散片的製造方法,在所述光擴散層層疊流程之前,還可以包括對層疊所述片體的光擴散層一側的面實施電暈放電處理、臭氧處理、低溫等離子體處理、輝光放電處理、氧化處理、底塗層處理、內塗層處理、增黏塗層處理等表面處理流程。
[上用光擴散片]
代替圖1的上用光擴散片5,可以將圖3的上用光擴散片25用於圖1的背光單元。上用光擴散片25通過使從背面側入射的光線略微擴散來抑制由棱鏡片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並且抑制由與配置在上用光擴散片25的表面側的液晶面板(未圖示)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上用光擴散片25具備:基材層11;層疊在基材層11的表面側的光擴散層12;以及層疊在基材層11的背面側的黏附防止層26。上用光擴散片25構成為基材層11、直接層疊在基材層11的表面的光擴散層12以及直接層疊在基材層11的背面的黏附防止層26的三層結構體。上用光擴散片25的基材層11和光擴散層12,由於與圖1的上用光擴散片5相同,所以標注了相同附圖標記並省略說明。
(黏附防止層)
黏附防止層26構成所述上用光擴散片25的最背面。黏附防止層26由於需要透過光線,所以將透明的、特別是無色透明的合成樹脂作為主成分形成。黏附防止層26構成為背面平坦且厚度大體均勻的膜狀。黏附防止層26與配置在所述上用光擴散片25的背面側的棱鏡片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頂部局部抵接,由此能夠防止與棱鏡片的黏附。作為黏附防止層26的主成分,例如可以舉出聚碳酸酯、丙烯酸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脂-苯乙烯共聚物、聚烯烴、環烯烴聚合物、環烯烴共聚物、醋酸纖維素、耐候性氯乙烯、光化照射固化型樹脂等。其中,優選的是能夠提高所述上用光擴散片25的背面的強度並能容易地防止所述背面的損傷的丙烯酸樹脂。
作為黏附防止層26的平均厚度的下限,優選的是1μm,更優選的是2μm。另一方面,作為黏附防止層26的平均厚度的上限,優選的是10μm,更優選的是8μm。如果黏附防止層26的平均厚度小於所述下限,則存在不能可靠地防止所述上用光擴散片25的背面受傷的問題。反之,如果黏附防止層26的平均厚度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液晶顯示裝置的亮度降低的問題。
作為黏附防止層26的背面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優選的是0.04μm,更優選的是0.035μm,進一步優選的是0.03μm。如果黏附防止層26的背面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超過所述上限,則存在由與黏附防止層26的抵接引起的、在棱鏡片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發生損傷的問題。另外,作為黏附防止層26的背面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設為0.01μm。
<上用光擴散片的製造方法>
作為所述上用光擴散片25的製造方法,包括:形成構成基材層11的片體的流程(基材層形成流程);在所述片體的一面側層疊光擴散層12的流程(光擴散層層疊流程);以及在構成基材層11的片體的另一面側層疊黏附防止層26的流程(黏附防止層層疊流程)。
(黏附防止層層疊流程)
作為所述黏附防止層層疊流程,例如可以舉出通過共擠出法,與構成基材層11的片體同時形成黏附防止層26的方法;以及通過向所述片體的另一面側進行的塗布來層疊黏附防止層26的方法。
另外,所述上用光擴散片25的製造方法中的所述基材層形成流程,如上所述地,可以通過共擠出法與黏附防止層層疊流程同時進行,也可以另外單獨進行所述黏附防止層層疊流程。在與黏附防止層形成流程分開進行所述基材層形成流程的情況下,可以用與圖1的上用光擴散片5的基材層形成流程相同的方法進行所述基材層形成流程。此外,也可以採用與圖1的上用光擴散片5的製造方法的光擴散層層疊流程相同的方法進行所述上用光擴散片25的製造方法中的所述光擴散層層疊流程。
<優點>
由於在基材層11的背面側層疊有黏附防止層26,所以所述上用光擴散片25除了能夠抑制由棱鏡片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並且能夠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以外,還能夠提高防止與棱鏡片黏附的黏附防止性和防止所述上用光擴散片25的背面受傷的性能。
[液晶顯示模組]
圖4的液晶顯示模組包括:導光片1,將從端面入射的光線向表面側引導;光源2,朝向導光片1的端面照射光線;下用光擴散片3,重疊在導光片1的表面側;棱鏡片4,配置在下用光擴散片3的表面側;上用光擴散片5,重疊在棱鏡片4的表面側;反射片6,配置在導光片1的背面側;以及液晶面板31,重疊在上用光擴散片5的表面側。即,所述液晶顯示模組具有在圖1的所述背光單元的上用光擴散片5的表面側配置有液晶面板31的結構。
<液晶面板>
液晶面板31直接(不通過其他片材等)配置在上用光擴散片5的表面。液晶面板31包括:大體平行且分開規定間隔配置的表面側偏光板32和背面側偏光板33;以及配置在它們之間的液晶分子34。表面側偏光板32和背面側偏光板33例如由碘系偏光片、染料系偏光片、多烯系偏光片等偏光片和配置在其兩側的一對透明保護膜構成。表面側偏光板32和背面側偏光板33的透射軸方向垂直。
液晶分子34具有控制透過的光量的功能,採用眾所周知的各種構成。液晶分子34通常是由基板、彩色濾光片、對置電極、液晶層、畫素電極、基板等構成的層疊結構體。所述畫素電極採用ITO等透明導電膜。作為所述液晶分子的顯示模式,例如可以採用TN(扭曲向列(Twisted Nematic))、VA(多疇垂直對齊(Virtical Alignment))、IPS(原地開關(In-Place Switching))、FLC(鐵電液晶(Ferroelectric Liquid Crystal))、AFLC(反鐵電液晶(Anti-ferroelectric Liquid Crystal))、OCB(光學補償彎曲(Optically Compensatory Bend))、STN(超扭曲向列(Supper Twisted Nematic))、HAN(混合漸變方式排列(Hybrid Aligned Nematic))等。作為液晶面板31的畫素間距(所述液晶分子的畫素間距),例如可以設定為25μm以下。
<優點>
所述液晶顯示模組由於具備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所以能夠抑制由棱鏡片4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16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此外,所述液晶顯示模組在液晶面板31的背面側配置有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因此能夠抑制由形成在所述上用光擴散片5的光擴散層12表面的凹凸與液晶面板31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
[其他實施方式]
另外,在所述方式以外,本發明的上用光擴散片和背光單元也可以以進行了各種變形、改良的方式進行實施。例如,所述背光單元在導光片的表面側可以具備所述上用光擴散片、棱鏡片和下用光擴散片以外的其他光學片。此外,所述背光單元無需必須是側光式背光單元,例如可以是在下用光擴散片的背面側配置有擴散板和光源的直下式背光單元。
所述背光單元的棱鏡片、光擴散片、導光片、光源和反射片的具體結構,沒有特別的限定,可以採用各種結構的構件。
所述上用光擴散片優選的是基材層和光擴散層的二層結構體;或者基材層、光擴散層及黏附防止層的三層結構體,但是在基材層和光擴散層之間或者在基材層和黏附防止層之間,也可以具有其他的層。
所述背光單元可以用於個人電腦和液晶電視等相對大型的顯示裝置、以及智慧手機等手機終端和平板終端等攜帶型資訊終端。
[實施例]
以下,通過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不限於這些實施例。
[實施例1]
在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為主成分的平均厚度75μm的基材層的表面,層疊在將紫外線固化型樹脂作為主成分的樹脂基體中分散有樹脂珠的光擴散層,由此製造出實施例1的上用光擴散片。作為所述樹脂珠,使用了將平均粒徑大的第一珠和平均粒徑比第一珠小的第二珠以2:1(質量比)的比例混合得到的樹脂珠。此外,所述光擴散層的層疊量為2.5g/m2 ,光擴散層的樹脂基體的含有率為質量百分濃度66.61%,所述光擴散層的平均厚度為3.5μm。另外,圖6是實施例1的上用光擴散片的局部放大剖面照片。
[實施例2]
除了將光擴散層的樹脂基體的含量設為質量百分濃度52.57%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出實施例2的上用光擴散片。所述光擴散層的平均厚度為3.7μm。
[實施例3]
在與實施例1的基材層相同的基材層的表面,層疊在將紫外線固化型樹脂作為主成分的樹脂基體中分散有平均粒徑3μm的丙烯酸樹脂珠的光擴散層,由此製造出實施例3的上用光擴散片。所述光擴散層的層疊量為3g/m2 ,光擴散層的樹脂基體的含有率為質量百分濃度68.00%,光擴散層的平均厚度為3.2μm。
[比較例1]
在與實施例1的基材層相同的基材層的表面,層疊在將紫外線固化型樹脂作為主成分的樹脂基體中分散有平均粒徑8μm的丙烯酸樹脂珠的光擴散層,由此製造出比較例1的上用光擴散片。所述光擴散層的層疊量為4g/m2 ,光擴散層的樹脂基體的含有率為質量百分濃度71.40%,光擴散層的平均厚度為4.5μm。
[比較例2]
在與實施例1的基材層相同的基材層的表面,層疊在將紫外線固化型樹脂作為主成分的樹脂基體中分散有平均粒徑7μm的丙烯酸樹脂珠的光擴散層,由此製造出比較例2的上用光擴散片。所述光擴散層的層疊量為4.1g/m2 ,光擴散層的樹脂基體的含有率為質量百分濃度69.90%,光擴散層的平均厚度為4.5μm。
<眾數直徑>
使用株式會社堀場製作所製造的“雷射散射粒度分佈分析儀(Laser Scattering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alyzer)LA-950”,測量了光擴散層中的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眾數直徑。所述測量結果表示在表1中。
<樹脂珠的密度>
使用株式會社基恩士製造的雷射顯微鏡“VK-X100系列”,測量了從光擴散層的表面側照射雷射並對形成在光擴散層的表面的微小的凹凸的從凸部到凹部的表面形狀進行掃描得到的任意的10個部位的雷射圖像。測量各部位的樹脂珠的每單位面積的密度(個/mm2 ),並通過對所述值進行平均來求出光擴散層的樹脂珠的每單位面積的密度。所述測量結果表示在表1中。
<變動係數>
使用株式會社堀場製作所製造的“雷射散射粒度分佈分析儀(Laser Scattering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alyzer)LA-950”,從樹脂珠的解析散射光測量了樹脂珠的體積分佈,並用算術標準偏差除以平均值,由此測量了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變動係數。所述測量結果表示在表1中。
<粒度寬度>
使用株式會社堀場製作所製造的“雷射散射粒度分佈分析儀(Laser Scattering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alyzer)LA-950”,測量了光擴散層的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粒度寬度。所述測量結果表示在表1中。
<粒徑>
使用株式會社堀場製作所製造的“雷射散射粒度分佈分析儀(Laser Scattering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alyzer)LA-950”,測量了從小直徑開始累積的、光擴散層的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平均粒徑D50和粒徑D70。所述測量結果表示在表1中。
<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粗糙度曲線要素的平均長度RSm>
按照JIS-B0601:2001、截止長度(λc)2.5mm、評估長度12.5mm,測量了光擴散層表面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和粗糙度曲線要素的平均長度RSm。所述測量結果表示在表1中。
<十點平均粗糙度Rz>
按照JIS-B0601:1994、截止長度(λc)2.5mm、評估長度12.5mm,測量了光擴散層表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所述測量結果表示在表1中。
<霧度值>
使用須賀試驗機株式會社(Suga Test Instruments Co., Ltd. )製造的“HZ-2”,按照JIS-K7361:2000測量了上用光擴散片的霧度值。所述測量結果表示在表1中。
表1
<閃爍的有無>
把實施例1~3和比較例1、2的上用光擴散片組裝入液晶顯示裝置的側光式背光單元的棱鏡片和液晶面板之間,通過目視確認了閃爍的有無,按照以下的基準進行了評估。所述評估結果表示在表2中。
A 完全看不到閃爍。
B 盯著看時能看到閃爍,通過通常的目視不能確認到閃爍。
C 通過通常的目視看到了閃爍。
<基於棱鏡形狀的亮度不均的有無>
把實施例1~3和比較例1、2的上用光擴散片組裝到液晶顯示裝置的側光式背光單元的棱鏡片和液晶面板之間,通過目視確認了基於棱鏡形狀的亮度不均的有無,按照以下的基準進行了評估。所述評估結果表示在表2中。
A 完全看不到基於棱鏡形狀的亮度不均。
B 看到基於棱鏡形狀的亮度不均。
<上用光擴散片的損傷性>
將實施例1~3和比較例1、2的上用光擴散片沖裁加工成22.10cm×12.45cm的矩形,分別製造了500個樣品。對於所述樣品,確認了有無0.15mm以上的損傷,並按以下的基準進行了評估。所述評估結果表示在表2中。
A 具有0.15mm以上的損傷的樣品的比例小於2%。
B 具有0.15mm以上的損傷的樣品的比例為2%以上7%以下。
C 具有0.15mm以上的損傷的樣品的比例超過11%。
表2
[評估結果]
如表2所示可知,通過使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眾數直徑、每單位面積的密度和光擴散層的平均厚度分別為所述值,實施例1~3的上用光擴散片能夠同時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和基於棱鏡形狀的亮度不均。此外判明了,實施例2的上用光擴散片在表面形成有比實施例1的上用光擴散片的光擴散層更微小且高密度的凹凸,能夠更可靠地抑制閃爍的發生。此外判明了,實施例3的上用光擴散片在能夠可靠地抑制閃爍的發生的另一方面,因光擴散層表面的凹凸的細小化得到了促進所以表面容易損傷,使用性降低。與此相對,判明了,比較例1、2的上用光擴散片的光擴散層表面的凹凸粗糙,不能抑制閃爍的發生。
[工業實用性]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上用光擴散片和背光單元能夠抑制由棱鏡片的突出的條形棱鏡部的形狀等引起的亮度不均,並且能夠抑制由與液晶面板的畫素間距的干涉引起的閃爍的發生,所以適合用於各種液晶顯示裝置。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發明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導光片
2‧‧‧光源
3‧‧‧下用光擴散片
4‧‧‧棱鏡片
5‧‧‧上用光擴散片
6‧‧‧反射片
11‧‧‧基材層
12‧‧‧光擴散層
13‧‧‧樹脂基體
14‧‧‧樹脂珠
15‧‧‧基材層
16‧‧‧突出的條形棱鏡部
17‧‧‧基材層
18‧‧‧光擴散層
19‧‧‧黏附防止層
25‧‧‧上用光擴散片
26‧‧‧黏附防止層
31‧‧‧液晶面板
32‧‧‧表面側偏光板
33‧‧‧背面側偏光板
34‧‧‧液晶分子
101‧‧‧側光式背光單元
102‧‧‧光源
103‧‧‧導光板
104‧‧‧光學片
105‧‧‧反射片
106‧‧‧下用光擴散片
107‧‧‧棱鏡片
108‧‧‧上用光擴散片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背光單元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表示圖1的背光單元的上用光擴散片和棱鏡片的配置狀態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表示與圖1的背光單元的上用光擴散片不同的實施方式的上用光擴散片的剖面示意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5是表示習用的側光式背光單元的立體示意圖。 圖6是實施例1的上用光擴散片的局部放大剖面照片。

Claims (8)

  1. 一種上用光擴散片,其配置在一液晶顯示裝置的一背光單元的一棱鏡片的一表面側,該上用光擴散片的特徵在於,該上用光擴散片具備一基材層和層疊在該基材層的一表面側的一光擴散層,該光擴散層具有一樹脂基體和分散在該樹脂基體中的複數個樹脂珠,該些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眾數直徑為2.5μm以上5.5μm以下,每單位面積的密度為9000個/mm2以上24000個/mm2以下,該光擴散層的平均厚度為2μm以上9μm以下;以及該些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平均粒徑D50為4μm以上5.7μm以下,粒徑D70為5.1μm以上6.4μm以下,粒徑D70與平均粒徑D50之差為0.4μm以上1.1μm以下。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上用光擴散片,其中該些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粒徑的變動係數為42%以下。
  3.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上用光擴散片,其中該些樹脂珠的體積基準粒度分佈的粒度寬度為13μm以上20μm以下。
  4.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上用光擴散片,其中該光擴散層的表面的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為0.3μm以上1μm以下。
  5.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上用光擴散片,其中該光擴散層的表面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為1.5μm以上4.5μm以下,粗糙度曲線要素的平均長度RSm為30μm以上100μm以下。
  6.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上用光擴散片,其中該光擴散層的該些樹脂珠與該基材層的表面實質上分離。
  7.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單元,其包括:一導光片,將從一端面入射的一光線向一表面側引導;一光源,朝向該導光片的該端面照射該光線;一下用光擴散片,重疊在該導光片的該表面側;一棱鏡片,配置在該下用光擴散片的一表面側;以及一上用光擴散片,重疊在該棱鏡片的一表面側,該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單元的特徵在於,作為該上用光擴散片,使用請求項1至6之任一項所述的該上用光擴散片。
  8. 根據請求項7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單元,其中該些樹脂珠的平均粒徑D50與該棱鏡片的棱線的平均間距之比為0.06以上0.25以下。
TW105140390A 2015-12-07 2016-12-07 上用光擴散片和背光單元 TWI6372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8932 2015-12-07
JP2015238932 2015-12-07
JP2016228738A JP6647761B2 (ja) 2015-12-07 2016-11-25 上用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16-228738 2016-11-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7324A TW201727324A (zh) 2017-08-01
TWI637220B true TWI637220B (zh) 2018-10-01

Family

ID=59060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40390A TWI637220B (zh) 2015-12-07 2016-12-07 上用光擴散片和背光單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47761B2 (zh)
KR (1) KR101866550B1 (zh)
CN (1) CN106842393B (zh)
TW (1) TWI6372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21534A1 (ja) 2017-05-30 2018-12-06 日清オイリオ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油性保湿剤及びそれを含む皮膚外用組成物
CN107238976B (zh) * 2017-08-01 2021-02-19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光学膜、偏光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7236801B2 (ja) * 2017-11-09 2023-03-10 恵和株式会社 偏光板用保護シート、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9124786A (ja) * 2018-01-15 2019-07-25 恵和株式会社 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657291B (zh) * 2018-03-14 2019-04-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
CN110161601B (zh) * 2018-03-26 2021-08-24 林成辉 一种透光率高且屏蔽紫外辐射的光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DE112020004027T5 (de) 2019-08-30 2022-05-12 Maruyama Frosting Co., Ltd. Optische Faser
JP7374748B2 (ja) * 2019-12-16 2023-11-07 恵和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用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WO2021235491A1 (ja) * 2020-05-22 2021-11-25 恵和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CN111679352A (zh) * 2020-06-09 2020-09-18 盐城东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扩散片结构
CN115691337A (zh) * 2020-07-03 2023-0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屏、显示屏保护膜及电子设备
CN113589414A (zh) * 2021-08-05 2021-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77448A (ja) * 2003-08-29 2005-03-24 Keiwa Inc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US20080024870A1 (en) * 2006-07-27 2008-01-31 Bourdelais Robert P Light-redirecting film containing optical modification layer
TW201248264A (en) * 2011-05-24 2012-12-01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5288A (en) * 1997-04-22 1999-11-30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sheet optical sheet laminatio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ght-transmissive type display apparatus
JPH10300908A (ja) * 1997-04-22 1998-11-1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レンズ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JP2002080621A (ja) * 2000-06-15 2002-03-19 Teijin Ltd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2196109A (ja) * 2000-12-25 2002-07-10 Nitto Denko Corp 光拡散層、光拡散性シート及び光学素子
JP2002370302A (ja) * 2001-06-14 2002-12-2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7512573A (ja) * 2003-11-26 2007-05-17 コーロン インダストリーズ インク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用光拡散フィルム
KR100711483B1 (ko) * 2004-03-29 2007-04-24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모에가와 세이시쇼 방현 필름
JP2007155936A (ja) * 2005-12-01 2007-06-21 Fujifilm Corp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シート
KR20080024299A (ko) * 2006-09-13 2008-03-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US8790766B2 (en) * 2006-12-28 2014-07-29 Mgc Filsheet Co., Ltd. Polymer film
JP5216501B2 (ja) * 2007-09-28 2013-06-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157323A (ja) * 2007-12-28 2009-07-1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の作製方法、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
JP5262609B2 (ja) * 2008-11-17 2013-08-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4893840B2 (ja) * 2010-03-31 2012-03-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2081177B (zh) * 2010-12-03 2012-07-04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 一种光学扩散膜及使用该光学扩散膜的液晶显示背光源
JP2013037164A (ja) * 2011-08-08 2013-02-21 Sony Corp 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6250278B2 (ja) * 2012-12-28 2017-12-20 恵和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5965881B2 (ja) * 2013-10-03 2016-08-10 恵和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用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77448A (ja) * 2003-08-29 2005-03-24 Keiwa Inc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US20080024870A1 (en) * 2006-07-27 2008-01-31 Bourdelais Robert P Light-redirecting film containing optical modification layer
TW201248264A (en) * 2011-05-24 2012-12-01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47761B2 (ja) 2020-02-14
KR101866550B1 (ko) 2018-06-12
TW201727324A (zh) 2017-08-01
KR20170067149A (ko) 2017-06-15
JP2017107193A (ja) 2017-06-15
CN106842393A (zh) 2017-06-13
CN106842393B (zh) 2019-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7220B (zh) 上用光擴散片和背光單元
US9097829B2 (en) Backlight unit with patterned light guide panel
US10613368B2 (en) Buffer sheet and flat panel display
US10222518B2 (en) Light diffusion sheet for overlaying, and backlight unit
TWI710830B (zh) 層疊片、液晶顯示模組、背光單元及層疊片的製造方法
TWI684050B (zh) 上方用光擴散片及具備其之背光單元
JP2010210882A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262490B2 (ja) 光拡散板、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0192246A (ja) 光拡散板、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23165732A (ja)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US11966117B2 (en) Optical sheet, backlight uni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device
JP2010044269A (ja) 光拡散板、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TWI685705B (zh) 緩衝片及平板顯示器
JP2017106987A (ja)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7368430B2 (ja)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WO2023228983A1 (ja)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0044268A (ja) 光拡散板、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21184088A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JP2012073608A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
JP5332291B2 (ja) 光拡散板、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0085941A (ja) 光拡散板、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