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08514B - 钟表 - Google Patents

钟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08514B
CN105308514B CN201480034195.XA CN201480034195A CN105308514B CN 105308514 B CN105308514 B CN 105308514B CN 201480034195 A CN201480034195 A CN 201480034195A CN 105308514 B CN105308514 B CN 1053085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watch
limiting part
clock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419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08514A (zh
Inventor
小林道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itizen Wat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itizen Wat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itizen Wat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itizen Wat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08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85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085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85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9/00Indicating the time by visual means
    • G04B19/28Adjustable guide marks or pointers for indicating determined points of time
    • G04B19/283Adjustable guide marks or pointers for indicating determined points of time on rotatable rings, i.e. bezel
    • G04B19/286Adjustable guide marks or pointers for indicating determined points of time on rotatable rings, i.e. bezel with locking means to prevent undesired rotations in both direc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9/00Indicating the time by visual means
    • G04B19/06Dials
    • G04B19/18Graduations on the crystal or glass, on the bezel, or on the rim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9/00Indicating the time by visual means
    • G04B19/22Arrangements for indicating different local apparent times; Universal time piece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9/00Indicating the time by visual means
    • G04B19/22Arrangements for indicating different local apparent times; Universal time pieces
    • G04B19/223Arrangements for indicating different local apparent times; Universal time pieces with rotary disc, rotary bezel, or rotary dial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9/00Indicating the time by visual means
    • G04B19/22Arrangements for indicating different local apparent times; Universal time pieces
    • G04B19/223Arrangements for indicating different local apparent times; Universal time pieces with rotary disc, rotary bezel, or rotary dial
    • G04B19/225Arrangements for indicating different local apparent times; Universal time pieces with rotary disc, rotary bezel, or rotary dial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beze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容易进行表圈的旋转阻止状态的解除操作和表圈的旋转操作并可防止或者抑制旋转阻止状态误解除的钟表。具有:设置为可在与齿(33)卡合的状态下阻止表圈(30)的旋转的限制位置(P1)和不与齿(33)卡合的状态下允许表圈(30)的旋转的解除位置(P2)之间转动的、具有卡合齿(42)的限制部件(40);和可对将限制部件(40)保持于限制位置(P1)的保持状态和使限制部件(40)向解除位置(P2)移动的非保持状态进行切换的保持机构(50),保持机构(50)具有输入按压操作力(F)的2个按钮(52)、(52)和构成当向按钮(52)、(52)同时输入按压操作力(F)时,无论该输入是否持续都将限制部件(40)从保持状态切换为非保持状态的解除机构的弹簧棒(53)和卡合孔(51d)、(51d)。

Description

钟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钟表,具体而言涉及对可旋转的表圈(bezel)的改进。
背景技术
所谓的潜水手表等在表壳体具有可旋转的表圈,其目的在于便于使用者把握可在潜水活动等中花费的剩余时间。
表圈在旋转至所希望的位置后成为停止的状态,但存在如果表圈触碰到障碍物等会容易从停止的位置移动的担心。
为了限制表圈的这种意外移动,提出有如下的旋转阻止(锁定)机构,上述旋转阻止机构在对表圈进行旋转操作时之外限制表圈的旋转,在对表圈进行旋转操作时允许表圈的旋转(专利文献1、2)。
根据该技术,在不对表圈进行操作的常态下,锁定部件与表圈卡合而限制表圈的旋转,另一方面,在对表圈进行操作时,能够通过按压按钮或锁定解除用按钮来解除锁定部件与表圈的卡合而使表圈旋转。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288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858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的技术方案只限于在压住按钮的期间内才允许表圈的旋转,因此在对表圈施加旋转操作时,需要始终持续压住按钮。
换句话说,必须在压住按钮的同时进行旋转表圈的操作,凭单手难以进行操作。
另外,在使用潜水手表的潜水的环境下,使用者佩戴着手套,不易在佩戴手套的状态下同时进行上述的2个操作。
进而,如果成为不注意被其他器材压到按钮的状态,则表圈可能意外旋转,因此存在会误使表圈旋转的担心。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方案中,只限于在同时压住2个锁定解除用按钮的期间内才允许表圈的旋转,因此在锁定解除用按钮仅为一个的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所担心的误解除的顾虑降低。
但是,在对表圈施加旋转操作时,也需要始终持续压住2个锁定解除用按钮,因此难以凭单手进行操作,这点与专利文献1的技术相同。
此外,上述问题不仅局限于上述的潜水手表,在具有可旋转的表圈的表中同样会发生。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进行解除表圈的旋转阻止状态的解除操作以及表圈的旋转操作,并且能够防止或者抑制旋转阻止状态的误解除的钟表。
(解决问题的措施)
本发明的钟表利用保持机构将用于阻止表圈的旋转的限制部件保持在阻止表圈的旋转的限制位置,并且当同时向保持机构的2个操作输入部输入按压操作力时,即使按压操作力的输入不再继续,保持机构的解除机构也可使限制部件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据此无需同时进行解除表圈的旋转阻止状态的解除操作与表圈的旋转操作,可容易进行两操作,并且只有在未同时向2个操作输入部输入按压操作力时,将限制部件保持于限制位置,由此可防止甚至抑制表圈的旋转阻止状态被误解除。
即,本发明的钟表具有:壳体部件,其容纳钟表机芯;表圈,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壳体部件,并且具有被卡合部;限制部件,其具有在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阻止上述表圈的旋转且在不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允许上述表圈的旋转的卡合部,上述限制部件被设置为能够在上述卡合部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的限制位置和上述卡合部不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以及保持机构,其能够切换使上述限制部件保持在上述限制位置的保持状态和使上述限制部件向上述解除位置移动的非保持状态,上述保持机构具有:2个操作输入部,其输入相互独立的按压操作力;以及解除机构,当向上述2个操作输入部的每一个同时输入按压操作力时,无论上述按压操作力的输入是否持续,上述解除机构都从上述保持状态切换为上述非保持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钟表,能够容易地进行表圈的旋转阻止状态的解除操作以及表圈的旋转操作,并且可以防止或者抑制旋转阻止状态的误解除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钟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手表的概略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手表的分解立体图。
图3A为从下方观察表圈的立体图。
图3B为表示环的立体图。
图4为沿着图3A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表示限制部件的详细的立体图。
图6A为表示限制部件处于限制位置的状态的图,是以经过钟表的中心以及限制部件的铅垂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6B为表示限制部件处于限制位置的状态的图,是沿着图6A的B-B线的剖视图。
图7A为表示限制部件处于解除位置的状态的图,是以经过钟表的中心以及限制部件的铅垂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7B为表示限制部件处于解除位置的状态的图,是沿着图7A的C-C线的剖视图。
图8A为表示轴与套筒的立体图。
图8B为表示轴与套筒穿过轴孔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9为表示卡合齿的详细的俯视图。
图10A为表示限制部件的卡合齿与表圈的齿啮合的过程的图,是表示啮合前的状态的图。
图10B为表示限制部件的卡合齿与表圈的齿啮合的过程的图,是表示啮合开始的状态的图。
图10C为表示限制部件的卡合齿与表圈的齿啮合的过程的图,是表示啮合后的状态的图。
图11A为表示保持机构的脚部的整体立体图。
图11B为表示保持机构的一个脚部的、卡合孔的详细的剖视图。
图12为表示弹簧杆的立体图。
图13为表示弹簧杆的端部件与卡合孔嵌合且限制部件处于保持状态的样子的剖视图。
图14为表示弹簧杆的端部件从卡合孔脱离且限制部件移至非保持状态的样子的剖视图。
图15为表示按钮的详细的剖视图。
图16为对于形成在卡合孔的锥形部的作用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7A为表示解除状态的标记的图,是表示限制部件处于限制位置而无法被视认的样子的图。
图17B为表示解除状态的标记的图,是表示限制部件处于解除位置而被视认的样子的图。
图18为表示表圈的齿形成在表圈的外周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19为表示形成在2个按钮的外周面的圆环状的锁定解除标记的立体图。
图20为沿着图19的D-D线的剖视图。
图21为表示2个按钮被压入脚部侧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为沿着图20的E-E线的剖视图。
图23A为表示限制部件平行移动(滑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示出限制部件处于限制位置的状态,是以经过钟表的中心以及限制部件的铅垂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23B为表示限制部件平行移动(滑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限制部件处于限制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4A为表示限制部件平行移动(滑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示出限制部件处于解除位置的状态,是以经过钟表的中心以及限制部件的铅垂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24B为表示限制部件平行移动(滑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限制部件处于解除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5为表示在限制部件的壳体侧的面形成的切口面的立体图。
图26为表示限制部件处于限制位置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7为表示限制部件处于解除位置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8A为在与脚部分体的管上形成卡合孔的例子的基于铅垂面的剖视图。
图28B为在与脚部分体的管上形成卡合孔的例子的基于水平面的剖视图。
图29A为表示增长限制部件的卡合齿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29B为表示增长限制部件的卡合齿的例子的、钟表的6点侧的侧视图。
图30为表示安装于脚部的轴的另一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钟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结构)
图1所示的手表100(以下,称为“钟表100”)是作为本发明的钟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潜水手表。
该钟表100在表主体10上沿连结文字板的12点与6点的方向具备表带90,并构成为使使用者的手腕向连结钟表100的文字板的9点与3点的方向上通过。
表主体10在将钟表机芯容纳于内部的壳体20(壳体部件)的上表面设置有可在使用者的手指等的操作下仅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表圈30。
在此,作为壳体20,可以包含未图示的背盖,也可以不包含背盖。
如图2所示,在表圈30的上表面31显示有用于根据与钟表主体10的分针之间的位置关系来表示剩余时间等的数字、刻度。
另一方面,如图3A所示,在表圈30的下表面32形成有沿周向重复凹凸的齿33(被卡合部)。
构成该齿33的各凸部分33a、凹部分33b(参照图10A、图10B、图10C)分别从表圈30的中心呈放射状延伸地形成。
在表圈30安装于壳体20的状态下,当想要使表圈3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齿33与从设置在壳体20的环槽21的如图3B所示的环22延伸的弹性爪22a搭扣而阻止表圈30的旋转,并且当想要使表圈3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利用弹性爪22a的弹性变形而允许旋转,且在弹性爪22a每次越过齿33的凸部分33a时赋予节度感,另外,在弹性爪22a与任意相邻2个凸部分33a、33a之间的凹部分33b嵌合的状态下维持使表圈30停止的状态。
此外,如图4所示,该齿33以凸部分33a比表圈30的下表面32更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在壳体20的文字板的9点侧设置有金属制(不锈钢、钛等)或者树脂制的限制部件40和保持机构50。
如图5所示,限制部件40在其上表面具有3个卡合齿42(卡合部、卡合凸部),这3个卡合齿42在与安装于壳体20的表圈30的齿33啮合的状态(卡合的状态)下阻止表圈30的旋转,并在不与齿33啮合的状态(非卡合的状态)下允许表圈30的旋转。
此外,虽然卡合齿42与表圈30的齿的凹部分33b卡合,卡合齿42之间的凹部分与表圈30的齿的凸部分33a卡合,但上述卡合是仅任一方卡合即可。
该限制部件40被设置为能够在限制位置P1和解除位置P2之间绕穿设于轴孔45的轴55(轴)转动,该限制位置P1为如图6A、图6B所示的表圈30的齿33与卡合齿42啮合的位置,该解除位置P2为如图7A、图7B所示的表圈30的齿33不与卡合齿42啮合的位置。
限制部件40设置有转动限制部40a。在限制部件40处于图7A、图7B所示的解除位置时,转动限制部40a与壳体20抵接来限制限制部件40的转动的范围,使得限制部件40在图7A、图7B所示的规定的转动位置停止。
如图8A所示,在轴55的外周面压入套筒56,上述套筒56形成为圆筒状,且在其周壁的一部分形成有沿轴方向延伸的狭缝56a,剖面为C字(C字的切口部分相当于狭缝56a)状。
如图8B所示,轴孔45形成有比轴55的外径粗但比压入有轴55的套筒56的外径细的细径部45b和比压入有轴55的套筒56的外径粗的粗径部45a。
另外,轴55被压入以前的套筒56中狭缝56a的宽度窄,因此套筒56的外径比压入有轴55的状态的外径小,且比细径部45b大。
另外,形成于脚部51a、51b(卡合部件)的轴支孔51c、51c的直径比压入有轴55的状态的套筒56的外径小。
轴55被压入以前的套筒56预先配置在粗径部45a,在该状态下,轴55穿过脚部51a、51b的轴支孔51c、51c与限制部件40的轴孔45,并成为轴55以扩大狭缝56a的宽度的方式在撑大套筒56的同时通过套筒56之中的状态。
因此,插通有轴55的套筒56的外径比在与套筒56相邻的脚部51a形成的轴支孔51c以及限制部件40的细径部45b粗,因此套筒56不会从粗径部45a脱落,处于轴55被压入在套筒56的状态,因此轴55与套筒56成为一体而防止轴55从轴孔45中脱落。
3个卡合齿42中的相邻2个卡合齿42间的齿距P(图9)与表圈30的齿33的在外周缘的齿距大致一致。
在各卡合齿42的前端部形成有沿着3个卡合齿42排列的方向其前端分别变细的锥形部42a、42a。
由于该锥形部42a、42a使得各卡合齿42的前端部变细,因此如图10所示在从卡合齿42不与表圈30的齿33啮合的状态(图10A)向齿33接近的过程中,卡合齿42容易进入齿33的凹部分33b。
换句话说,即使在卡合齿42的中心从凹部分33b的中心发生错位的情况下,如图10B、图10C所示,随着卡合齿42进入凹部分33b,锥形部42a与凸部分33a接触,利用凸部分33a从锥形部42a承受的负载使得表圈30在旋转方向的松动的范围内极微小地旋转而吸收卡合齿42与凹部分33b的错位,卡合齿42容易与表圈30的齿33啮合。
此外,图10A、图10B、图10C为了使卡合齿42的锥形部42a的作用便于理解,而仅记载了一个与齿33啮合的卡合齿42,在本实施方式中实际为3个卡合齿42与齿33啮合。
另外,如图5所示,在限制部件40的上表面41中的、形成有卡合齿42的、接近壳体20侧的部分形成有随着接近朝向壳体20的面48而向下方倾斜的锥形面41a。
该锥形面41a形成在供作为限制部件40的转动中心的轴55穿过的轴孔45的铅垂上方的附近,如图7A、图7B所示,当限制部件40绕轴55转动时,成为用于避免限制部件40的上表面41与表圈30的下表面32接触的“避让”。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充分确保与表圈30的齿33的卡合力,形成有3个卡合齿42,不过当通过材质或粗细等的选择来能够某种程度地确保与表圈30的齿33的卡合力时,卡合齿42至少为一个便足够。
例如,在表圈30的齿33的数目少且齿与齿的间隔大的情况(齿数为60个左右的情况)下,可以增粗卡合齿42,因此能够利用一个齿充分确保卡合齿42的强度与卡合力。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件40由金属材料形成,因此卡合齿42的刚性较高,再加上卡合齿42的数目为3个所带来的叠加效果,使得与表圈30的齿33的卡合力充分高。
保持机构50为用于切换将限制部件40保持于限制位置P1的保持状态与能够使限制部件40向解除位置P2移动的非保持状态的机构。
该保持机构50具有:与壳体20一体形成并与连结表带90的表耳20a同样的一对脚部51a、51b;分别固定于这些脚部51a、51b的2个按钮52、52(操作输入部);被插入于相对限制部件40的轴孔45平行延伸的弹簧杆孔46的弹簧杆53(弹性操作部件);具有利用弹力将限制部件40朝解除位置P2的方向推压(赋能)的弹簧的2个按压体54、54(限制解除赋能部件)。
2个脚部51a、51b以沿着文字板的连结12点、6点的方向夹着限制部件40的配置方式形成,如图11A、图11B所示,在相互对置的面51t、51t(以下,称为对置面51t、51t。)形成有将轴55的端部分别支承的轴支孔51c、51c,插入至限制部件40的轴孔45并从限制部件40的两端面47、47分别突出的轴55的各端部由分别对应的轴支孔51c来支承,据此如图6A、图6B、图7A、图7B所示,将限制部件40以能够绕轴55转动的方式支承。
此外,各脚部51a、51b可以与壳体20分体形成,并在形成后通过螺钉固定等固定于壳体20。
另外,各脚部51a、51b本身也可以不作为保持机构50的一部分构成,而作为壳体20的一部分构成。
如图12所示,穿通于限制部件40的弹簧杆孔46的弹簧杆53与用于将表带90连结于表耳20a的弹簧杆相同,在圆筒状的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弹簧60(参照图20),从圆筒的两端分别突出的一对端部件53a、53a在主体的内部的弹簧60的弹力的作用下被赋能为朝向圆筒的两端的外侧伸长的状态,且能够沿轴方向移位。
但是,主体的两端缘以使各自内径缩径的方式形成而避免各端部件53a、53a从圆筒状的主体脱落。
此外,穿通在限制部件40的弹簧杆孔46的弹簧杆53成为端部件53a、53a的一部分从限制部件40的两端面突出的状态。
另外,如图11A、图11B、图13所示,在保持机构50的各脚部51a、51b分别形成有供从限制部件40的两端面47、47突出的端部件53a、53a嵌合的卡合孔51d、51d,该卡合孔51d、51d在限制部件40处于限制位置P1的状态下位于限制部件40的弹簧杆孔46的延长线上。
因此,当限制部件40处于限制位置P1时,贯通限制部件40的弹簧杆53的端部件53a、53a分别与脚部51a、51b的卡合孔51d、51d嵌合而将限制部件40保持于限制位置P1。
限制部件40保持在限制位置P1的状态为保持状态。
此外,如图11A、图11B、图13、图14所示,在各脚部51a、51b中的对置面51t、51t的卡合孔51d的开口缘部形成有锥形部51e。
另外,这些卡合孔51d、51d为随着朝向脚部51a、51b的外侧(对于脚部51a而言为文字板的12点的方向,对于脚部51b而言为文字板的6点的方向)直径变大的阶梯孔,在卡合孔51d、51d中分别从脚部51a、51b的外侧装配按钮52、52(图11B、图13、图14)。
如图15所示,各按钮52、52分别具有:按钮壳体部52a;相对于按钮壳体部52a能够一体移位的按钮部52b以及按压部52c;和给按钮部52b以及按压部52c赋能的弹簧52d,该赋能是朝向按钮部52b以及按压部52c能够相对于按钮壳体部52a移位的范围中的按钮部52b从按钮壳体部52a大幅突出的一侧的位置(图15所示的状态的位置)。
此外,以使按钮部52b相对于文字板的12点一侧的脚部51a的卡合孔51d向12点一侧突出的方式将按钮壳体部52a粘合于卡合孔51d等,据此将一个按钮52固定于脚部51a。
同样,以使按钮部52b相对于文字板的6点一侧的脚部51b的卡合孔51d向6点一侧突出的方式将按钮壳体部52a粘合于卡合孔51d等,据此将另一个按钮52固定于脚部51b。
此外,按钮52、52向卡合孔51d、51d的固定方法并不局限于上述的使用粘合剂的固定,也可以是通过压入来进行固定,还可以采用使用螺钉的固定等各种的固定方法。
固定于卡合孔51d、51d的状态的按钮52、52的按钮部52b、52b分别从脚部51a、51b向外侧(对于固定于脚部51a的按钮52的按钮部52b而言朝文字板的12点的方向,对于固定于脚部51b的按钮52的按钮部52b而言朝文字板的6点的方向)突出,但作为沿着连结文字板的12点与6点的直线方向的位置,相比于壳体20的钟表100的12点侧的端部(连结表带的表耳20a(参照图1)的端部)以及钟表100的6点侧的端部(连结表带的表耳20a的端部),配置在壳体20的内侧的位置,而不向壳体20的外侧突出。
此外,对于在各按钮壳体部52a固定于卡合孔51d的状态下向脚部51a、51b的外侧突出的按钮部52b而言,通过朝向限制部件40方向(对于固定于脚部51a的按钮52的按钮部52b而言为文字板的6点的方向,对于固定于脚部51b的按钮52的按钮部52b而言为文字板的12点的方向)的按压操作力F的输入,能够沿该按压操作力F的输入方向移位。
当按钮部52b在按压操作力F的输入方向上移位时,按压部52c将与卡合孔51d嵌合的弹簧杆53的端部件53a沿其轴方向推压。
端部件53a受到来自按压部52c的按压操作力F,并克服设置于弹簧杆53的内部的弹簧的弹力而向弹簧杆53的主体侧移位,如图14所示,成为从卡合孔51d脱离的状态。
如果成为弹簧杆53的2个端部件53a、53a同时从卡合孔51d、51d脱离的状态,则限制部件40能够绕轴55转动,从而能够从限制位置P1向解除位置P2移位。
该弹簧杆53以及卡合孔51d、51d构成将限制部件40从保持状态向非保持状态切换的解除机构。
限制部件40能够从限制位置P1转动的状态为非保持状态。
按压体54在其内部设置有弹簧,可在该弹簧的弹力的作用下伸缩,分别收容于形成在图5所示的限制部件40的朝向壳体20的面48的孔49、49中。
按压体54在收容于限制部件40的孔49、49的状态下,一部分从朝向壳体20的面48突出,当限制部件40处于限制位置P1时,如图6A所示,该突出的一部分与壳体20碰触而成为在弹簧的弹力的作用下收缩的状态。
因此,按压体54对限制部件40施加使处于限制位置P1的限制部件40向解除位置P2移位的弹力(推压力)。
(作用)
接下来,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00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作为初始状态,限制部件40处于图6A、图6B所示的限制位置P1,如图10C所示,限制部件40的卡合齿42进入至表圈30的凹部分33b,并利用卡合齿42与齿33的啮合来阻止表圈30的旋转。
此时,按压体54、54成为收缩的状态,并将限制部件40推压而欲使其向解除位置P2转动,但是由于贯通在限制部件40的弹簧杆孔46的弹簧杆53的两端部件53a、53a如图13所示分别与脚部51a、51b的卡合孔51d、51d嵌合,因此限制部件40被保持于限制位置P1。
在此,如果利用使用者的手指等对2个按钮52、52的按钮部52b、52b同时输入图6B、图13所示那样的互为反向的相向的按压操作力F、F,则各按钮部52b、52b如图14所示沿按压操作力F、F的输入方向移位。
由此,与各按钮部52b、52b一体形成的各按压部52c、52c也沿按压操作力F、F的输入方向移位,从而分别将与各脚部51a、51b的卡合孔51d、51d嵌合的弹簧杆53的端部件53a向按压操作力F、F的输入方向按压。
各端部件53a、53a受到按压操作力F、F而克服内置于弹簧杆53的弹簧的弹力,从而如图14所示那样从卡合孔51d、51d中推出。
如果2个端部件53a、53a同时从卡合孔51d、51d中推出,则限制部件40在从按压体54、54受到的推压力的作用下绕轴55转动,并向图7A、图7B所示的解除位置P2移动。
此时,各端部件53a、53a在搭在各脚部51a、51b的对置面51t、51t的状态下,与该对置面51t、51t接触的同时与限制部件40一体移动。
如果限制部件40从限制位置P1向解除位置P2移动,则限制部件40的卡合齿42从表圈30的凹部分33b脱离而限制部件40的卡合齿42与表圈30的齿33的啮合脱离,从而表圈30能够旋转。
在此,即使将对按钮52、52的按钮部52b、52b输入按压操作力F、F的手指从按钮部52b、52b分别撤离开而消除对于按钮部52b、52b的按压操作力F、F的输入,由于限制部件40在按压体54、54的推压力的作用下转动而成为端部件53a、53a从卡合孔51d、51d脱离的状态,并维持移动至解除位置P2的状态,因此也能够持续非保持状态。
因此,在将手指从按钮52、52撤离的状态下,能够用上述撤离的手指或者其他手指进行使表圈30旋转的操作。
此外,在图7A、图7B所示的解除状态下,形成于限制部件40的转动限制部40a与壳体20的背面抵接,以使限制部件40在图7A、图7B所示的转动位置停止的方式对限制部件40转动的范围进行限制。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00,当向2个按钮52、52分别同时输入按压操作力F、F时,即使该按压操作力F、F的输入不持续,也能够将限制部件40从保持状态切换为非保持状态,因此能够分别进行解除表圈30的旋转阻止状态的操作与使表圈30旋转的操作,与在进行解除表圈30的旋转阻止状态的操作的同时进行使表圈30旋转的操作的以往的结构相比,能够使两种操作分别变得容易。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00而言,即使一个端部件53a从卡合孔51d中脱离,另一个端部件53a仍维持嵌入卡合孔51d不变,在此状态下将限制部件40保持于限制位置P1,因此只有同时对2个按钮52输入相互独立的按压操作力F、F,使2个端部件53a、53a同时从卡合孔51d、51d脱离,才可将限制部件40切换为非保持状态。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00,即便一个按钮52触碰到障碍物等,并由此在该按钮部52b输入按压操作力F,限制部件40也被维持在保持状态,因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限制部件40因这样的障碍物等而误向解除位置P2移动。
另外,输入按压操作力F的按钮52设置在文字板的9点侧,而当钟表100以通常的使用状态佩戴于人体的左臂的手腕的情况下,按钮52相对于壳体20位于上臂侧而非手掌侧。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人的活动,使障碍物从上臂侧触碰钟表100的动作极为罕见,假设存在使障碍物触碰到钟表100的动作,该动作也会是障碍物从掌侧触碰到钟表100的动作。
因此,根据在上臂侧配置按钮52的实施方式的钟表100,能够进一步降低由于使用者意外与障碍物等接触致使向按钮52输入按压操作力F的机会。
另外,2个按钮52、52被分开配置在文字板的9点位置的上侧与下侧,因此沿着钟表100所佩戴的手腕的宽度方向配置,而即使由于手腕的移动致使钟表100触碰到障碍物,沿手腕的宽度方向两处同时被触碰的概率也极低,由此可见,能够进一步降低由于使用者意外与障碍物等接触致使向按钮52输入按压操作力F的机会。
另外,作为固定于卡合孔51d、51d的状态下的按钮52、52的按钮部52b、52b的沿着连结文字板的12点与6点的直线方向的各自的位置,并未从壳体20向外侧突出,因此在手腕沿连结12点与6点的直线方向活动的情况下,即使钟表100触碰到障碍物,也会是障碍物触碰到壳体20的12点侧的端部或6点侧的端部的概率较高,与12点侧的端部或6点侧的端部相比,向壳体20的内侧缩进的位置的按钮52触碰的可能性降低。
此外,同时对2个按钮52输入按压操作力F、F是指在输入2个按压操作力F、F的期间中即使为一部分,只要有该期间的重复即可。
因此,无需使2个按压操作力F、F的输入开始的定时、输入结束的定时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各按钮52、52位于分别设置在12点侧与6点侧的表耳20a、20a的侧面20a’、20a’一侧。表耳20a、20a的侧面20a’、20a’沿着按钮52、52的按压操作方向延伸。
因此,在将钟表100佩戴于使用者的左臂的手腕附近的状况下,当用右手的拇指与食指从按钮52、52的两侧进行按压操作时,拇指与食指与表耳20a、20a的侧面20a’、20a’(参照图1)接触。因此,表耳20a、20a的侧面20a’、20a’引导拇指与食指的朝向按钮按压方向的移动,据此例如即便在操作侧的手佩戴有潜水用手套,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从两侧对按钮52、52进行按压操作,能够解除限制部件40的保持状态。
当然,也可以构成为使按钮52、52从表耳20a、20a的侧面20a’、20a’分离而不将它们作为朝向按钮按压方向的移动的引导使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6A、图7A所示,以使限制部件40的底面40b的外侧角部40c成为斜面的方式斜向切割。
因此,当将钟表100佩戴于使用者的手臂的手腕附近时,例如即使弯曲手腕或使限制部件40的底面40b的外侧角部40c侧接近手臂的手腕附近,该外侧角部40c也会成为斜面而非直角的角,因此不会陷入手臂或被卡住。
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00利用向按钮52输入的按压操作力F使与卡合孔51d嵌合的弹簧杆53的端部件53a从卡合孔51d脱离,并通过限制部件40的朝向解除位置P2方向的移动,使端部件53a搭在各脚部51a、51b的对置面51t。
在此,假设仅在一个按钮52作用按压操作力F而与该按钮52对应一侧的弹簧杆53的端部件53a从卡合孔51d中脱离时(与另一个按钮52对应一侧的弹簧杆53的端部件53a与卡合孔51d嵌合的状态),如果由于弹簧杆53的外径与弹簧杆孔46的内径之间的松动等致使弹簧杆53相对于弹簧杆孔46倾斜,则存在只有上述一个端部件53a搭在对置面51t的状态被维持不变的担心。
在这种情况下,当对于上述一个按钮52的按压操作力F的输入消失后,如果只在另一个按钮52存在按压操作力F的输入,则与该另一个按钮52对应一侧的弹簧杆53的端部件53a也从卡合孔51d脱离,因此存在即使对于一个按钮52的按压操作力F的输入同时消失,限制部件40也会从保持状态转换至非保持状态的担心。
但是,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00如图11A、图11B、图13、图14所示,在各脚部51a、51b中的朝向限制部件40的面的卡合孔51d的开口缘部形成锥形部51e,因此即使由于弹簧杆53的倾斜等使得只有一个端部件53a欲要搭上对置面51t,如图16所示,由于在该搭上的部分形成有将端部件53a向卡合孔51d引导的锥形部51e,因此端部件53a搭在锥形部51e,并通过锥形部51e的倾斜使端部件53a返回与卡合孔51d再次嵌合的状态。
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由于对2个按钮52交替输入按压操作力F致使限制部件40向非保持状态转换的情况。
当将限制部件40向解除位置P2移动而成为可旋转状态的表圈30要返回至原来的旋转阻止状态(限制部件40的保持状态)时,用手指等按压(输入压回的操作力)移动至解除位置P2的限制部件40而使之克服按压体54、54的弹簧的弹力直至移动至限制位置P1。
由此,如果限制部件40返回至限制位置P1,则图10C所示,限制部件40的卡合齿42与表圈30的齿33啮合而阻止表圈30的旋转。
此外,在使限制部件40向非保持状态转换时所输入的对于按钮部52b、52b的按压操作力F消失的时刻,按钮52、52的各按压部52c、52c在弹簧52d(图15)的弹力的作用下恢复至相比脚部51a、51b的对置面51t、51t还要向内侧缩进的状态,因此若限制部件40返回至限制位置P1,则如图13所示,贯通在限制部件40的弹簧杆孔46的弹簧杆53的两端部件53a、53a分别与两脚部51a、51b的卡合孔51d、51d嵌合,从而限制部件40被保持于限制位置P1。
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00在限制部件40处于限制位置P1时,如图6B所示,限制部件40的外周面44形成为与2个脚部51a、51b的各外周面51s、51s间无台阶差且顺滑相连的轮郭形状,当限制部件40处于解除位置P2时,如图7B所示,限制部件40的外周面44相比2个脚部51a、51b的各外周面51s、51s向外侧突出。
因此,在限制部件40处于限制位置P1时,限制部件40的外周面44相对于脚部51a、51b的外周面51s、51s没有不连续地突出情况,从而能够避免在假设存在不连续的情况下,障碍物会搭扣于该不连续的部分而将限制部件40或脚部51a、51b破损之类的情况发生。
另一方面,当使处于解除位置P2的限制部件40恢复至限制位置P1时,限制部件40的外周面44相比脚部51a、51b的外周面51s、51s向外侧突出,因此便于用手指等沿限制位置P1的方向按压该突出的外周面44,另外,由于该突出便于使用者视认限制部件40处于解除位置P2,据此还具有促使返回至限制位置P1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00在限制部件40的上表面41表示有三角形的标记43(解除状态表示部:图5),如图17A所示,当限制部件40处于限制位置P1时,该标记43位于表圈30的下方而隐藏,无法从外部视认,而如图17B所示,当限制部件40处于解除位置P2时,该标记43在表圈30的外侧露出而能够从外部视认。
因此,即使在上述的限制部件40的外周面44的突出情况来难以视认限制部件40处于解除位置P2时,使用者也能够容易获知如下情况:即当看得到标记43时限制部件40处于解除位置P2,当看不到标记43时限制部件40处于限制位置P1。
此外,标记43并不局限于三角形的标记,还可以采用箭头标记等其他形状的标记。
进而,标记43并非设置为全部隐藏或全部可见,而还可以设置为:当处于图17A所示的限制位置P1时,只有标记43的一部分(例如,在标记43为三角形的标记的情况下,从作为该标记的三角形的前端部到中央部分)隐藏,而当处于图17B所示的解除位置P2时,所被隐藏的标记的一部分(从作为标记的三角形的前端部到中央部分)显现而可视认。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00中,由于按压体54朝向使限制部件40向解除位置P2移位的方向赋能,因此为使临时移动至解除位置P2的限制部件40向限制位置P1恢复,需要克服按压体54所产生的弹力而朝限制位置P1的方向作用按压力,能够防止限制部件40出乎使用者意料地因其自重而向限制位置P1恢复。
在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00中,该按压体54还构成本发明的钟表中的保持机构、解除机构的一部分,即便是不具有按压体54的钟表,无论对于按钮52的按压操作力F的输入是否持续,都能将限制部件40从保持状态切换为非保持状态,因此在本发明的钟表中按压体并非必须。
此外,按压体54可以不设置在限制部件40一侧,而设置在壳体20一侧。
但是,将按压体54设置在限制部件40一侧的结构在按压体54损坏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固定有限制部件40的按压体54作为一个更换部件并针对限制部件40更换为新的来简单进行修理。
假设将按压体54设置在壳体20一侧的结构的情况下,则需要将按压体54从壳体20取下(预先形成为能够取下按压体54的结构)或者针对壳体20进行更换。
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00中,2个按钮52、52被设置为输入的按压操作力F、F的朝向相对于限制部件40能够在限制位置P1与解除位置P2之间移动的方向正交,因此当不输入按压操作力F时,能够牢固地将限制部件40保持在限制位置P1。
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00为在表圈30的下表面32形成作为被卡合部的齿33的结构,但也可以是本发明的钟表的被卡合部形成在表圈的外周的结构。
即,例如,如图18所示,可以应用如下的方式:在表圈30的外周(可以不是最外周的面。)形成作为被卡合部的凹凸形状的齿33,使位于限制位置P1的限制部件40的卡合齿42与该齿33啮合来阻止表圈30的旋转,而使位于解除位置P2的限制部件40的卡合齿42从该齿33脱离来允许表圈30的旋转。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00利用形成在表圈30的现有的齿33作为被卡合部,但本发明的钟表并不局限于使形成在表圈的现有的齿作为被卡合部的结构,例如即便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是在下表面32形成有齿33的结构,也可以在表圈的外周面新形成与齿33相同数目的凹凸形状,使该凹凸形状作为与限制部件的卡合部相卡合的被卡合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00中,将各脚部51a、51b与壳体20分体形成,通过螺钉紧固等将该分体形成的各脚部51a、51b固定于壳体20,在该结构中,具有容易调整限制位置P1的限制部件40的卡合齿42与表圈30的齿33的啮合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00为应用了限制部件40在限制位置P1与解除位置P2之间转动所产生的移动的结构,但本发明的钟表并不局限于转动所产生的移动,也可以应用平行移动或平行移动与转动的组合所产生的移动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00中,如图19,图20所示,也可以在双方的按钮52、52的外周面形成圆环状的锁定解除标记61、61。
如图19,图20所示,在按钮52、52未被压入时(限制部件40处于保持状态时),锁定解除标记61、61处于向脚部51a、51b的外侧露出的位置。此外,如图21、图22所示,当按钮52、52被压入至规定位置时(限制部件40处于解除状态时),锁定解除标记61、61处于被脚部51a、51b隐藏的位置。
这样,在按钮52、52的外周面设置锁定解除标记61、61,由此当使用者压入操作按钮52、52时,按压至锁定解除标记61、61被隐藏而看不到的位置,据此使用者能够容易把握限制部件40被解除。此外,为了便于使用者视认锁定解除标记61、61,例如优选红色或黄色等显眼的颜色。
图23A、图23B、图24A、图24B为将限制部件40’形成为在限制位置P1(图23A、图23B)与解除位置P2(图24A、图24B)之间平行移动的结构而应用的本发明的钟表的另一实施方式。
该实施方式的钟表100’的限制部件40’为利用2根引导杆55’、55’来取代图2所示的轴55,据此使限制部件40’在限制位置P1与解除位置P2之间平行移动的方式将限制部件40’支承于壳体20的结构。
2根引导杆55’、55’相互平行地配置,且从限制部件40’的外周面44一侧朝向壳体20被插入于形成在限制部件40’上的引导孔45’、45’,并将形成在插入前端侧的外螺纹旋入形成在壳体20的内螺纹,从而将限制部件40’固定支承于壳体20。
此外,在引导杆55’的周围配置有夹在壳体20与限制部件40’之间的弹簧54’,该弹簧54’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钟表100中的按压体54相同,朝向使处于限制位置P1的限制部件40’向解除位置P2移位的方向作用推压力。
关于支承限制部件40’的结构以外的其他结构,只要没有特别说明,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钟表100相同。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钟表100’,利用向按钮52、52同时输入的按压操作力F、F将弹簧杆53的2个端部件53a、53a同时从卡合孔51d、51d压出,处于图23A、图23B所示的限制位置P1的限制部件40’利用从弹簧54’、54’受到的推压力沿引导杆55’、55’向图24A、图24B所示的解除位置P2平行移动。
如果限制部件40’从限制位置P1移动至解除位置P2,则限制部件40的卡合齿42从表圈30的凹部分33b脱离而使限制部件40的卡合齿42与表圈30的齿33的啮合解除,从而表圈30能够旋转。
当限制部件40’向解除位置P2移动而使已处于可旋转的状态的表圈30要返回至原来的旋转阻止状态时,用手指等克服弹簧54’、54’的弹力将移动至解除位置P2的限制部件40’按压至限制位置P1。
由此,如果限制部件40’返回至限制位置P1,则如图23A,图23B所示,限制部件40’的卡合齿42与表圈30的齿33啮合而阻止表圈30的旋转。
此外,根据该实施方式的钟表100’,当同时向2个按钮52、52的每一个输入按压操作力F、F时,即使该按压操作力F、F的输入不持续也能够将限制部件40’从保持状态切换为非保持状态,因此能够分别进行解除表圈30的旋转阻止状态的操作与使表圈30旋转的操作,与在进行解除表圈30的旋转阻止状态的操作的同时进行使表圈30旋转的操作的以往的结构相比,能够使两种操作都变得容易。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00’除了上述的效果之外,还发挥与图2所示的钟表100所起效果相同的其他效果,发挥该效果的作用与钟表100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对其说明。
然而,该实施方式的钟表100’中,如果在脚部51a、51b的对置面51t、51t与限制部件40’的两端面47、47之间以及引导杆55’、55’的表面与引导孔45’、45’的表面之间都不存在某种程度的间隙,则会由于限制部件40’的两端面47、47与对置面51t、51t的摩擦以及引导杆55’、55’的表面与引导孔45’、45’的表面的摩擦使得限制部件40’无法顺畅地从限制位置P1向解除位置P2移动,而如果上述的间隙过大,又存在限制部件40’倾斜而只有一个端部件53a容易从卡合孔51d脱离的情况。
与此相对,在图2所示的、限制部件40绕轴55转动的钟表100中,限制部件40的转动仅由轴55引导,限制部件40的倾斜只需要考虑限制部件40的轴孔45相对于轴55的间隙即可,因此不易引起只有一个端部件53a从卡合孔51d脱离。
关于图23A、图23B、图24A、图24B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钟表100’,在限制部件40’的下方形成有从下方辅助地支承限制部件40’的底板26,而限制部件40’由2根引导杆55’、55’支承,因此也可以撤去上述底板26。
另外,图1所示的钟表100为潜水手表的类型,因此在海水等中使用的机会较多,当在表圈30的外周侧或背面侧附着有沙子等的情况下,要使例如从水龙头流出的自来水喷至表圈30的周围来冲走附着的沙子等。
此时,由于限制部件40的面48与壳体20间的间隙小,因此进入到限制部件40的面48与壳体20间的间隙或表圈30的各齿33之间的间隙中的沙子不易被自来水冲走。
因此,在上述钟表100中,如图25、图26所示,在限制部件40的壳体20侧的面48上形成以从面48的中央部附近向底面40b侧切入度变深的方式倾斜的规定宽度的切口面40d,利用上述切口面40d形成使水在限制部件40的面48的底面40b侧与壳体20间流动的开口。
切口面40d位于形成在面48上的2个孔49、49之间,切口面40d的上部位于比孔49、49靠下侧。此外,只要是不妨碍与限制部件40的保持状态的解除相伴的转动动作的范围时,切口面40d的形状、大小等可以是图27所示的以外的形状、大小。
此外,要利用自来水冲走进入到限制部件40的面48与壳体20间的间隙或表圈30的各齿33之间的间隙的沙子等的情况下,如图27所示,解除限制部件40的保持状态而使限制部件40转动。如果自来水从切口面40d的底面40b侧的开口流入切口面40d内(图27的箭头a为自来水流动的方向),则自来水从切口面40d经过限制部件40的面48与壳体20间的间隙,并从表圈30的下表面32与限制部件40之间的间隙向外排出。
此时,由于在表圈30的各齿33之间的间隙也流过自来水,因此进入到限制部件40的面48与壳体20间的间隙或表圈30的各齿33之间的间隙的沙子等也被一同排出。
此外,还可以与从上述的切口面40d的底面40b侧相反地,从表圈30侧流入自来水。在这种情况下,从表圈30的下表面32与限制部件40的间隙流入的自来水经过限制部件40的面48与壳体20间的间隙,从切口面40d的底面40b侧的开口向外排出。此时,由于在表圈30的各齿33之间的间隙也流过自来水,因此进入到制部件40的面48与壳体20间的间隙或表圈30的各齿33之间的间隙的沙子等也被一同排出。
另外,如图23A、图24A所示的钟表100’所示,当成为使限制部件40’在保持状态解除时向远离壳体20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可以在辅助支承限制部件40’的底板26(图23A、图24A)形成用于供水通过的孔26a。
在该情况下,可以使自来水经由该孔26a与上述同样地流向限制部件40’的面48与壳体20间的间隙侧,或者使从表圈30的下表面32与限制部件40的间隙流入限制部件40’的面48与壳体20间的间隙的自来水经由孔26a向外排出。
另外,如图26所示,限制部件40的底面40b位于比背盖62的表面高的位置。此外,如图27所示,即使限制部件40的保持状态被解除而限制部件40转动,限制部件40的底面40b仍处于比背盖62的表面高的位置。
因此,在将钟表100佩戴于使用者的手腕附近的状况下,尽管背盖62与手腕附近接触,限制部件40的底面40b也会从手腕附近离开,因此当同时按压操作按钮52、52时,限制部件40的底面40b不与手腕附近接触而可靠地转动,能够解除限制部件40的保持状态。
(将管形成为分体的例子的说明)
图28A、图28B为在与脚部51a’、51b’分体的管51g’、51g’上形成卡合孔51d’、51d’的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上述变形例的实施方式的钟表100”在脚部51a’形成管插入孔51f’,在其中插入管51g’。
此外,脚部51b’与脚部51a’相同,形成有管插入孔51f’,并在其中插入管51g’,对此未予图示。
管51g’兼作图15中的按钮壳体部52a。
另外,管51g’在按钮52’的按钮部52b’安装于管51g’后,安装于脚部51a’、51b’。
(硬的材质)
管51g’、51g’由比脚部51a’、51b’更硬的材质(例如,钛合金)形成。
例如,与壳体20’一体的脚部51a’、51b’的材质为钛,管51g’、51g’的材质为钛合金。
此外,在管51g’、51g’上形成卡合孔51d’、51d’和锥形部51e’、51e’。
(锥形部的加工)
在图1~图18所示的钟表100中,在脚部51a、51b之间配置弹簧杆53,因此需要在脚部51a、51b的对置面51t、51t上形成锥形部51e。
此外,用于在脚部51a上形成锥形部51e的加工用的钻头比脚部51a、51b的对置面51t、51t间的长度大,因此从脚部51a、51b的对置面51t、51t间的外侧仅将钻头的前端部分与要形成锥形部51e的部分抵接并形成锥形部51e。
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将钻头以从脚部51b的9点方向的侧部一侧朝向脚部51a的卡合孔51d相对于卡合孔51d的轴方向倾斜的状态与对置面51t抵接。
这样,会使加工锥形部51e的钻头相对于卡合孔51d的轴方向倾斜来进行加工,因此,例如在使用通过相对于对象物的基准轴平行或者正交来进行精密加工的钻头的情况下,存在难以高精度地加工锥形部51e的情况。
与此相对,在图28A、图28B所示的钟表100”中,在与脚部51a’分体的管51g’上形成卡合孔51d’和锥形部51e’,因此能够对与卡合孔51d’卡合之前的管51g’进行锥形部51e’的加工。
即,使用自动车床将切削车刀抵接于形成为锥形形状的部分来加工锥形部51e’,据此能够高精度地加工锥形部51e’。
(锥形部的面品质)
进而,在上述的钟表100中,由于脚部51a、51b的对置面51t、51t间的长度短,因此不易分别研磨锥形部51e、51e以及对置面51t、51t。
因此,当弹簧杆53的端部件53a在按压锥形部51e、51e的表面的状态下移动的情况下,摩擦会因锥形部51e、51e的表面的粗糙度而变大。
在这种情况下,当仅向2个按钮52、52中的一方输入按压操作力F时,认为只有弹簧杆53的端部件53a的一方因摩擦搭扣于锥形部51e并在锥形部51e上而停止。
与此相对,在图28A、图28B所示的钟表100”中,由于从与脚部51a’分体的部件,使用自动车床并利用车刀对具有卡合孔51d’、锥形部51e’、对置面51h’的管51g’进行加工,因此能够将锥形部51e’、对置面51h’形成为表面粗糙度小的平滑面。
因此,即使仅向2个按钮52’、52’中的一方输入按压操作力F,弹簧杆53的端部件53a也不会在锥形部51e’上停止,能够更为可靠地恢复至原来的位置。
此外,由于管51g’、51g’为比脚部51a’、51b’硬的材质,因此不易产生由于弹簧杆53的端部件53a按压锥形部51e’或者按压体54经由端部件53a按压锥形部51e’致使锥形部51e’的表面下凹而表面状态发生变化,给弹簧杆53的端部件53a的移动造成影响的问题。
此外,当锥形部51e’相对于卡合孔51d’的轴方向为角度30[度]左右的情况下,可确认如下情况:当限制部件40处于限制位置P1时,2个按钮52’、52’被输入互为反向的按压操作力F、F,据此限制部件40利用按压体54顺利地移位至解除位置P2,即使仅向2个按钮52’、52’中的任一个输入按压操作力F,临时移动至锥形部51e’的弹簧杆53的端部件53a由于解除按压操作力F而顺利地恢复至原来的位置。
(将卡合齿变长的变形例)
在各实施方式的钟表100、100’、100”中,如图29A、图29B所示,可以使限制部件40的卡合齿42与朝向壳体20的面48相比更向壳体20侧突出。
从轴孔45到卡合齿42的距离L2比从轴孔45到弹簧杆孔46的距离L1长。
因此,与弹簧杆53相对于弹簧杆孔46的晃动相比,卡合齿42相对于表圈30的齿33的晃动更大。
在此,如图29A、图29B所示,利用使卡合齿42与朝向壳体20的面48相比更向壳体20侧突出的结构,能够可靠地防止卡合齿42相对于表圈30的齿33的晃动大而致使两者的卡合状态被意外解除的情况。
各实施方式的钟表100、100’、100”中,2个按钮52、52对置地配置在一条直线上,以便可输入互为反向的按压操作力F、F,而在这样对置地配置的结构中,具有利用例如拇指与食指或拇指与中指等的组合而易于对2个按钮52、52独立地输入按压操作力F、F的效果。
但是,在本发明的钟表中,并不局限于2个操作输入部对置配置的结构,还可以是可沿相互不同的方向输入按压操作力的结构,也可以是沿相同方向输入按压操作力的结构。
换句话说,本发明的钟表只要设置2个以上的可分别输入按压操作力的操作输入部即可。
各实施方式的钟表100、100’、100”中,贯通插入脚部51a、51b以及限制部件40的轴孔45的轴55使用套筒56来固定长度方向的位置,不过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也可以使用螺纹等来固定长度方向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图30所示,在轴55的一个端部形成外螺纹部(或者内螺纹部)55a,并组合使用与该外螺纹部(或者内螺纹部)55a紧固的、直径比外螺纹部(或者内螺纹部)55a粗的螺钉55b。
在螺钉55b的头部形成有用于将外螺纹部(或者内螺纹部)55a与螺钉55b紧固且彼此拧紧的工具(例如,一字螺丝刀)用的槽部55e。
在轴55的另一个端部形成有具有与螺钉55b大致相同粗细的头部55c,在该头部55c也形成有与螺钉55b的槽部55e相同的工具用的槽部55e。
此外,将图11A、图11B所示的脚部51a的轴支孔51c中的12点侧的端部分形成为与螺钉55b或者头部55c的粗细对应的孔径,其余部分形成为与轴55对应的孔径。
脚部51b侧的轴支孔51c也同样将6点侧的端部分形成为与螺钉55b或者头部55c的粗细对应的孔径,其余部分形成为与轴55对应的孔径。
使轴55的没有头部55c的一个端部(形成有外螺纹部(或者内螺纹部)55a的端部)从脚部51a的轴支孔51c的12点侧的端部分或者脚部51b的轴支孔51c的6点侧的端部分向轴支孔51c插入,并使轴55穿过脚部51a的轴支孔51c、限制部件40的轴孔45以及脚部51b的轴支孔51c。
随后,利用工具将螺钉55b紧固于外螺纹部(或者内螺纹部)55a,据此能够将轴55以在长度方向上定位的状态安装于脚部51a、51b。
(弹簧杆以外的例)
在各实施方式的钟表100、100’、100”中,在限制部件40形成弹簧杆孔46并配置弹簧杆53,但也可以使用弹簧杆53以外的部件来实现相同的机构。
例如,在图13中,可以将弹簧杆孔46形成为中央部分不贯通而仅在脚部51a、51b的附近设置孔部的盲孔,并在脚部51a、51b的附近的孔部安装图2所示的按压体54、54。
在这种情况下,以使利用内置于按压体54的弹簧而移位的端部配置在与弹簧杆53的端部件53a相同的位置的方式安装按压体54。
利用内置于按压体54的弹簧将按压体54的端部赋能成沿其轴方向伸长的状态,2个按压体54、54的各自的端部与弹簧杆53的端部件53a相同,作为能够向收缩的状态移位的一对端部来发挥作用。
这样,使用按压体54等弹簧杆以外的部件也能够构成保持机构50、解除机构。
那么,由于弹簧杆53将一对端部件53a、53a包含在内而构成为一个部件,因此弹簧杆53更不易产生一对端部件53a、53a的错位(特别是,限制部件40的转动方向的错位),并且也容易进行操作、组装。
(不使用按压体的情况的例子)
在各实施方式的钟表100、100’、100”中使用按压体54,即便不使用按压体54,也能够利用对于按钮52的按压操作力构成限制部件40自动向远离壳体20的方向移动的解除机构。
例如,可以不在钟表100上设置按压体54,取而代之地,也可以将图13所示的按钮52的端部形成为从弹簧杆53的端部件53a侧观察时呈锥形形状。
在这种情况下,锥形面可以形成为满足下述情况的形状,即:向按钮52输入按压操作力F,形成在按钮52的端部的锥形面将弹簧杆53的端部件53a不仅沿弹簧杆的轴向,还向远离壳体20的方向压出。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钟表为表圈30的旋转方向可沿逆时针方向操作的例子,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表圈30能够朝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双向旋转的钟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钟表以潜水手表为例,本发明的钟表并不局限于潜水手表,只要是具有可旋转的表圈的钟表,便不妨碍本发明的钟表的应用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主张于2013年6月20日向日本国特许厅提出申请的特愿2013-129610号的优先权,并通过参照的方式将其所有公开内容完全援引于此。
(附图标记的说明)
20:壳体;30:表圈;33:齿;40:限制部件;40d:切口面;42:卡合齿;50:保持机构;51a、51b:脚部;51d:卡合孔;52:按钮;53:弹簧杆;53a:端部件;54:按压体;61:锁定解除标记;62:背盖;90:表带;100:手表(钟表);F:按压操作力;P1:限制位置;P2:解除位置。

Claims (11)

1.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部件,其容纳钟表机芯;
表圈,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壳体部件,并且具有被卡合部;
限制部件,其具有在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阻止上述表圈的旋转且在不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允许上述表圈的旋转的卡合部,上述限制部件设置为能够在上述卡合部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的限制位置和上述卡合部不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保持机构,其能够切换使上述限制部件保持在上述限制位置的保持状态和使上述限制部件向上述解除位置移动的非保持状态,
上述保持机构具有:2个操作输入部,其输入相互独立的按压操作力;以及解除机构,当向上述2个操作输入部的每个同时输入按压操作力时,从所述保持状态切换为所述非保持状态,
若由所述解除机构切换为所述非保持状态,则即使不持续输入所述按压操作力,所述表圈也维持在可旋转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部件设置为能够绕轴转动,
上述限制部件通过上述绕轴转动来在上述限制位置与上述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上述解除机构具有:弹性操作部件,其具有在内置的弹性部件的作用下被赋能成在轴方向上伸长的状态的、能够向缩短的状态移位的一对端部件;以及卡合部件,其形成有在将上述限制部件保持在上述限制位置的状态下与上述一对端部件分别卡合的卡合孔,
上述2个操作输入部分别配置在上述弹性操作部件的各个端部件的延长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卡合部件的上述卡合孔的开口缘部形成有锥形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部件形成一对脚部,
在上述一对脚部之间配置有上述弹性操作部件,
上述卡合部件与上述一对脚部分体形成,并且安装于各个上述脚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上述解除机构具有在将上述限制部件保持在上述限制位置的状态下将上述限制部件朝向上述解除位置侧赋能的限制解除赋能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上述2个操作输入部被设置为输入的上述按压操作力的朝向相对于上述限制部件的能够移动的方向正交。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部件利用从上述解除位置向上述限制位置压回的操作力的输入,使上述弹性操作部件的上述一对端部件分别与上述卡合孔嵌合而恢复至上述保持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卡合部为在上述表圈的下表面沿周向形成的多个凹凸,
上述限制部件形成有卡合于形成上述凹凸的凹部的卡合凸部或者卡合于形成上述凹凸的凸部的卡合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部件具有解除状态表示部,当上述限制部件位于上述限制位置时,上述解除状态表示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视认被阻碍,当上述限制部件位于上述解除位置时,能够进行上述一部分的视认。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部件与上述2个操作输入部配置在上述壳体部件的钟表的9点的位置,
在上述壳体部件的俯视视图中,上述2个操作输入部配置在比上述壳体部件中的钟表的12点侧的端部以及钟表的6点侧的端部更靠壳体部件的内侧的位置。
CN201480034195.XA 2013-06-20 2014-06-19 钟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085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29610 2013-06-20
JP2013129610 2013-06-20
PCT/JP2014/066302 WO2014203973A1 (ja) 2013-06-20 2014-06-19 時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08514A CN105308514A (zh) 2016-02-03
CN105308514B true CN105308514B (zh) 2018-01-05

Family

ID=52104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419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08514B (zh) 2013-06-20 2014-06-19 钟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53434B2 (zh)
JP (1) JP6255015B2 (zh)
CN (1) CN105308514B (zh)
HK (1) HK1217367A1 (zh)
WO (1) WO20142039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20117S1 (en) * 2015-12-04 2018-06-12 Casio Keisanki Kabushiki Kaisha Wrist watch
US10133271B2 (en) * 2016-03-25 2018-1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axis controlller
EP3267268B1 (fr) * 2016-07-08 2019-06-05 Omega SA Sous-ensemble d'habillage pour montre
CH712740B1 (fr) * 2016-07-26 2020-08-31 Omega Sa Sous-ensemble d'habillage pour pièce d'horlogerie, notamment une montre, ou pour bijou.
CH712742A2 (fr) * 2016-07-26 2018-01-31 Omega Sa Sous-ensemble d'habillage pour pièce d'horlogerie, notamment une montre, ou pour bijou.
AU2017326335B2 (en) * 2016-09-14 2022-03-10 Invisalert Solutions, LLC Tamper resistant clasp and wristband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patient monitor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USD828773S1 (en) * 2016-10-12 2018-09-18 Michael J. DiMartini Bezel ring with pin
USD823136S1 (en) * 2017-03-17 2018-07-17 Citizen Watch Co., Ltd. Watchcase
CN108153137B (zh) * 2018-03-16 2023-11-07 东莞市亿丰钟表有限公司 可单双向旋转切换的转圈结构
EP3582028A1 (fr) * 2018-06-13 2019-12-18 Rolex Sa Dispositif de crantage horloger
USD906359S1 (en) 2018-07-05 2020-12-29 Invisalert Solutions, Inc. Display screen with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USD913122S1 (en) * 2019-02-05 2021-03-16 Citizen Watch Co., Ltd. Watchcase
EP3709103B1 (fr) 2019-03-14 2023-03-08 Montres Tudor S.A. Dispositif de blocage de lunette tournante
JP6835123B2 (ja) * 2019-03-25 2021-02-2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回転装置および時計
JP6835124B2 (ja) * 2019-03-25 2021-02-2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腕時計
US11231686B2 (en) * 2019-06-05 2022-01-25 Walter Neighbors Watch having an in interchangeable bezel
JP6821760B2 (ja) * 2019-08-27 2021-01-27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操作部材のロック機構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時計
WO2021050988A1 (en) 2019-09-11 2021-03-18 Invisalert Solutions, Inc. Wireless patient monitoring compliance system
USD926054S1 (en) * 2020-03-31 2021-07-27 Citizen Watch Co., Ltd. Watchcase
CN114088121B (zh) * 2021-11-19 2024-05-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和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8702U (zh) * 1991-03-02 1992-03-11 李继平 多功能表外壳
CN1226322A (zh) * 1996-06-03 1999-08-18 卡蒂尔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锁定手表特别是潜水表可转动前盖和使上条柄头不渗水的装置
CN1428670A (zh) * 2001-12-28 2003-07-09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转动式边圈装置和使用转动式边圈装置的时计
CN101187800A (zh) * 2006-11-22 2008-05-28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钟表
CN101807038A (zh) * 2009-02-13 2010-08-18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603938A (zh) 1968-12-30 1971-06-14
US4420264A (en) * 1981-09-18 1983-12-13 Citizen Watch Co., Ltd. Structure for preventing the rotating of a register ring of a diver's watch
US20070253290A1 (en) * 2006-04-27 2007-11-01 Christopher Aire Modular wristwatch
JP4854587B2 (ja) 2007-05-02 2012-01-18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時計
JP5315024B2 (ja) * 2008-11-26 2013-10-16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携帯機器及び携帯時計
US8491162B2 (en) * 2009-01-14 2013-07-23 Zhongshan Weiqiang Technology Co., Ltd. LED lamp
EP2538284B1 (fr) * 2011-06-23 2014-09-24 Raphaël Cohen Montre-bracelet comportant une lunette amovible
US9285776B1 (en) * 2013-03-15 2016-03-15 Vortic, Llc Band tightening system
US9360841B1 (en) * 2015-11-23 2016-06-07 Vishal Tolani Watch with a time-setting bezel and shaft connec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8702U (zh) * 1991-03-02 1992-03-11 李继平 多功能表外壳
CN1226322A (zh) * 1996-06-03 1999-08-18 卡蒂尔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锁定手表特别是潜水表可转动前盖和使上条柄头不渗水的装置
CN1428670A (zh) * 2001-12-28 2003-07-09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转动式边圈装置和使用转动式边圈装置的时计
CN101187800A (zh) * 2006-11-22 2008-05-28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钟表
CN101807038A (zh) * 2009-02-13 2010-08-18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217367A1 (zh) 2017-01-27
JPWO2014203973A1 (ja) 2017-02-23
US20160109853A1 (en) 2016-04-21
WO2014203973A1 (ja) 2014-12-24
CN105308514A (zh) 2016-02-03
JP6255015B2 (ja) 2017-12-27
US9753434B2 (en) 2017-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08514B (zh) 钟表
JP4874066B2 (ja) 時計
US8235587B2 (en) Portable device and portable watch
CN101813912B (zh) 携带钟表
CN101807038B (zh)
JP4878339B2 (ja) 時計
CN101371724B (zh) 带用带扣以及具备带用带扣的身体穿戴装置
KR102071790B1 (ko) 푸셔용의 잠금 디바이스를 포함하는 타임피스
US7065005B2 (en) Timepiece such as a wristwatch including an alarm mechanism
JP2017094093A (ja) ケースに接続された留め金を備えた腕時計
JP2012189521A (ja) 携帯時計
JP5166930B2 (ja) バンドの連結構造
EP333229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JP2021047108A (ja) 釦装置および時計
JP2007506087A (ja) ブレスレットを固定するための装置
JP3106033U (ja) リストバンド
JP2008196139A (ja) 複合ロックアッセンブリ
EP1655643A1 (en) Bracelet fastening device for watches and jewels
KR20130141018A (ko) 탈부착 가능 문 손잡이 장치
JP3110417U (ja) ペンダント
JP2009011525A (ja) 装身具用のクラスプ
JP3108663U (ja) 糸通しが簡単にできる縫い針
JP4214059B2 (ja) 回転ベゼル
KR100774834B1 (ko) 피어싱 장치 구조
Fragner Shah Isamil's Fermans and Sanads: Tradition and Reform in Persophone Administration and Chancellery Affai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1736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30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Citizen Watch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Citizen Watch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Citizen Watch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21736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5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