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70520A - 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70520A
CN105270520A CN201510325117.1A CN201510325117A CN105270520A CN 105270520 A CN105270520 A CN 105270520A CN 201510325117 A CN201510325117 A CN 201510325117A CN 105270520 A CN105270520 A CN 1052705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tain
front windshield
vehicle
closed
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2511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房嵩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32511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70520A/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00426 priority patent/WO2016000436A1/zh
Publication of CN1052705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05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8Hoods protecting the rider
    • B62J17/086Frame mounted ho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4Windscre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8Hoods protecting the ri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它采用前端连接、后端悬空、高度可调的薄板式无梁车顶,可以根据驾驶员不同身高并通过前挡风玻璃前高度可调整结构调整车顶的高度,并通过无梁车顶前端或前挡风玻璃下端的可旋转支架实现车顶上下翻转或锁定,以方便驾驶员上下车,可有效防止风吹、雨淋、日晒,并可方便地与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之间实现直接嫁接式的普及应用,以保留与车架和整车车身造型相关的现有配件生产模具不变,减少了开发投资和开发周期。同时还提供了一种通过拉链连接方式与无梁车顶周边连接的、便于驾驶员随时安装或拆卸的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防护帘,可在大风大雨天气下更好地实现风吹、雨淋、日晒的防护作用。

Description

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具体说涉及一种可以在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上使用的、无梁车顶前端连接而后端悬空且高度可调的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以及大风大雨天气下使用的、便于驾驶员随时安装与拆卸的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防护帘。
背景技术
自1885年德国人戴姆勒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两轮摩托车一百多年以来,两轮摩托车和电动车的“风吹、雨淋、日晒”三大功能性技术缺陷,一直是困扰消费者的三大痛点,也是困扰车辆生产厂家的三大技术难题。到目前为止,现有未封闭即未能解决上述三大问题的两轮摩托车和电动车仍然占据着99%以上的市场份额,带有车顶的两轮摩托车和电动车几乎很难见到。同时,绝大部分的小型、轻便的三轮摩托车和电动车也仍然处于未封闭状态,也普遍未能合理地解决上述三大技术难题。因此,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的人们只能用车辆专用的雨衣、雨伞、棉袄等附加产品凑合性地解决上述三大技术缺陷。即便是采用轿车车顶设计思路、并由世界顶级设计团队开发的两轮电动车和摩托车宝马C1(见说明书附图1),也未能有效而合理地解决上述三大功能缺陷,并带来了新的严重技术缺陷。
总之,就完整的整车设计方案而言,尤其是针对两轮车解决“风吹、雨淋、日晒”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在本发明诞生之前,仍然没有找到其它理想的基本设计思路,即在不改变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车轻便、小巧、灵活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并在不破坏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车原有的、车尾向后方延伸的整车动感造型设计效果的基础上,以及在不改变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原有的基本结构、造型、尺寸、性能的基础上,可以仅仅通过车头区域局部的造型和连接结构的改造而使车顶部分与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之间方便地实现直接嫁接式的普及应用,并使车顶部分与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车之间在造型上创造一个便于自由融合的基本连接方式,进而可以保留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与车架和整车车身造型相关的配件生产模具和基本设计方案不变,以便在低成本、高效率的情况下,并在不给车辆带来新的明显技术缺陷的情况下,全面、有效而快速地解决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的“风吹、雨淋、日晒”问题。
针对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尤其是两轮、三轮电动车和摩托车的“风吹、雨淋、日晒防护”问题,在车辆整体结构以外搭配的主要附加产品包括:两轮车专用的雨衣、雨伞、反穿棉袄、披肩;与本发明接近并作为整车一部分的技术方案包括:“有梁车顶”、“无梁车顶”和“前挡风玻璃”。这些产品和技术方案的缺点如下:
专用雨衣的缺点:虽然说两轮和三轮车“专用雨衣”能够对车辆行驶中的风、雨进行有效的防护,且价格便宜、携带方便,但穿上“雨衣”驾驶两辆或三轮车,由于“雨衣”过于贴身、贴脸的缘故,会给驾驶员造成行动上和视线上的影响。比如,穿着“雨衣”会影响上下车;而在“风吹”状态下,“雨衣”的帽子部分很容易自由活动,从而影响视线范围,进而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更为重要的是,“雨衣”的帽子部分对驾驶人员的发型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
专用雨伞的缺点:虽然说两轮和三轮车的“专用雨伞”,市场零售价格一般在六、七十元上下,可以说经济实用,但“专用雨伞”不但不好看,还极大地增加了车辆的行驶阻力,使车身重心太高,进而增加了不安全隐患。比如,在行驶过程中,由于“专用雨伞”超宽的尺寸,很容易与交汇的车辆之间出现挂、蹭现象,从而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翻车等交通事故;比如由于“专用雨伞”太重,使车身重心太高,再加上阵风的作用,尤其是在雨、雪天气很容易造成翻车事故;再比如,在车辆的碰撞过程中,跨骑式摩托车“专用雨伞”的直角金属支架,其直角面对驾驶员的胸部,很容易造成对人体的严重伤害。
反穿棉袄的缺点:在冬天驾驶未封闭的两轮、三轮电动车和摩托车,长江以南地区,许多人使用两轮车专用“反穿棉袄”来遮挡寒风;而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则习惯在双腿的膝盖部位佩戴一个棉套用以遮挡寒风。但反穿棉袄与车辆本身极不相称,如此难看的产品却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应用,说明遮挡寒风是两轮、三轮电动车和摩托车用户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披肩的缺点:在夏天驾驶未封闭的两轮、三轮电动车和摩托车的时候,女士们往往会穿戴骑车专用的“披肩”,用以遮挡阳光和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可以对驾驶员的肩部和两只手臂进行有效的保护。但男士是不会使用披肩的,且在造型和色彩上很难与车辆协调统一。此类物品在一般的服装商场均可以买到,虽然这不是两轮摩托车本身的技术手段,但体现了人们在夏天对于遮蔽阳光的普遍和迫切需求。
前挡风玻璃的缺点:通常情况下,在两轮、三轮电动车和摩托车的车把前上部,可以安装一个“前挡风玻璃”,用于遮挡驾驶员胸部正前方的风和雨。但“前挡风玻璃”的尺寸往往很小,一般只是相当于人体胸部的面积(见附图2中的3b),高度一般位于驾驶员下颚的下方。因此,其遮挡风吹、雨淋的作用非常有限,仅限于胸部区域可以遮挡来自正前方的风和雨,无法全面阻挡来自正前方以及前方两侧的风和雨。
“有梁车顶”的基本结构与缺点:“有梁车顶”实际上就是机械地采用轿车车顶的基本设计思路,结构复杂而笨重,并具有以下许多严重的技术缺陷。以两轮电动车宝马C1以为例,其“有梁车顶”(见说明书附图1中的5a)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根主梁(见说明书附图1中的4a、4b),车顶的前、后以及前挡风玻璃的下方均有横梁横向连接左右侧主梁,从而构成“有梁车顶”的基本框架结构。其左右两侧主梁的后端,需要向后座的后下方弯曲并延伸,然后与车架后部的车架两侧固定连接;“有梁车顶”左右两侧主梁的前端,需要向车把的前下方弯曲并延伸,然后与车架前部车架的两侧固定连接,从而使“有梁车顶”左右两侧的主梁与车架形成一个整体的、近似椭圆的框架结构。“有梁车顶”的主要缺点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第一,在踏板车上使用“有梁车顶”,由于车顶高度是固定的,不能根据驾驶员不同的身材高度而自由调整,那么在制造的时候,就需要首先要考虑能够满足高个子身材的人使用,所以“有梁车顶”的高度,一般会在某个身材高度范围内以高个子身材为标准进行设计。如两轮电动车和摩托车宝马C1为了满足高个子身材的需要,其车顶高度竟然达到了1.72米,而其总长度却只有2.075米,整车尺寸几乎正方形,尽管其车顶的宽度设计得尽量很窄,但与没有车顶的两辆车相比,整车使用起来相对笨重很多。
与此同时,针对中、小身材高度的人群而言,其车顶显得太高,比如1.72米的车顶高度,相对于亚洲人普遍相对较矮的身材高度,尤其是针对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成年女人,其身高大多都在1.60左右,车顶与驾驶员的头顶之间,几乎可以空闲一个多人头的高度(约30公分以上),很不协调。同时仅仅以相对身材较高的人群设计车顶的高度,相对于矮个子驾驶员而言,必然会使整车的前部风阻额外增大,车身重心额外增高,并且同时增加了车辆制的造成本和行驶能耗。即便是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人体平均高度的不同从而设计不同高度的车顶,只要车顶高度不能根据驾驶员不同的身材高度而实现自由调整,其车顶高度就很难满足驾驶员不同身材高度的个性化需求。换言之,即便是针对同一地区的人群,对于身材较矮的人群而言,其车身高度会依然显得很不协调,并只能在不合适的车顶高度下使用。尤其是针对两轮车而言,由于车顶相对太高,不仅仅是造型难看,制造成本高,风阻大,更为重要的是,车顶太高以后,很难让车顶在很窄的情况下真正有效地用于“风吹、雨淋、日晒”的防护。比如在侧面风的作用下,依然可以让驾驶者在下雨天成为落汤鸡,从而使如此高而窄的车顶,几乎就是一个摆设。而如果让车顶的宽度达到能够覆盖驾驶员肩膀的宽度以后,整个车子的造型就会显得“头重脚轻”,同时整个车辆的结构重心也将必然会增高,从而影响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当然,两轮电动车和摩托车宝马C1由于增加了“有梁车顶”并结合安全带的作用,从而具有一定的被动安全防护功能,但被动安全防护毕竟不是人们思想观念中车顶的本质功能即风吹、雨淋、日晒防护功能。
第二,由于“有梁车顶”的前、后都需要与车辆连接,因此,若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均采用“有梁车顶”技术方案,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都需要改变原车架的基本结构,以满足于“有梁车顶”前后连接的需要,进而车架外部覆盖塑件的基本造型也需要重新设计改造,然后才能使车辆的车架结构和基本造型与“有梁车顶”的结构、造型融合为一个整体。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两轮车增加车顶后,其车顶的后部如果与车尾连接,就会使整车的基本结构和造型形成一个封闭的椭圆形,而这种车顶、车尾之间的封闭式连接,使车尾的视觉走向向上引导,进而形成一个椭圆而封闭的结构视觉效果,这就从视觉上破坏了两轮车原有的、车尾向后方延伸的动感造型设计效果,使其原有的两轮车基本造型设计风格消失了,进而更破坏了两轮车原有的轻便、小巧、灵活而赋有动感的整车和车尾造型效果。
这就意味着,自1885年德国人戴姆勒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两轮摩托车的一百多年以来,使看惯了两轮车轻便、小巧、灵活而赋有动感设计效果的人们,在看到带有如此车顶的两轮车以后,就会感觉到两轮车原有的、尾部向后的、线性的、不封闭的整车动感造型设计效果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近似椭圆的、半封闭的整车造型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在增加一个高度与长度比例以及与整车总体造型均不协调的车顶之后,针对其行驶过程中的“风吹、雨淋、日晒”并不能使其“有梁车顶”实现有效的防护作用。
第三,由于“有梁车顶”的前、后都需要与车辆连接,从而致使与“有梁车顶”技术方案相结合的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都需要改变原车车架的结构和整车造型,这就意味着,在现有各种未封闭的两轮和三轮车在需要增加车顶的时候,其整体框架结构和基本造型都需要重新设计开发。那么,相关的配件生产体系如生产模具等,也都需要重新设计开发,尤其是塑料配件模具的开发、制造成本非常昂贵,而整车框架的设计和试验成本则更加昂贵,从而致使车辆增加车顶的改造成本太高、开发周期太长,一般长达2-3年。而与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车架和造型相关的配件生产模具和设计方案等,也将面临着彻底的淘汰和重大的浪费。同时,使原本三、四千元的两轮电动车,增加车顶后在中国大陆卖到6千多元人民币,大幅度增加了购买成本。
第四,驾驶员肩膀以上的车顶与车尾连接部分,如果仅仅只有车顶两侧的主梁延伸部分而不封闭两个主梁延伸部分之间的空隙,则整体造型就不连续、不完整、不好看;而如果将其封闭,就会形成一个兜风的“袋子”,从而使车辆风阻系数增大,进而影响车速、增加能耗。针对这一设计上的技术矛盾,两轮电动车和摩托车宝马C1是这样解决的,即在欧洲地区采取不封闭的技术方式,而在亚洲地区则采取封闭的技术方式,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第五,由于“有梁车顶”左右侧主梁后端需要向后座的后下方弯曲、延伸并与车架后部的两侧车架固定连接,因此这种结构不适合在跨骑式两轮车上使用。否则,“有梁车顶”两侧主梁的后端向下延伸的部分,会影响跨骑式两轮电动车或摩托车驾驶员从车辆后面上下车;而跨骑式两轮摩托车车把与车座之间有车架和油箱,跨骑式两轮电动车车把与车座之间有车架和动力系统,因此无论是跨骑式摩托车或是跨骑式两轮电动车,驾驶员都很难从车座前面上下车。
另外,由于在道路上行驶10%的两轮车,能够有效缓解40%的四轮车交通拥堵状况,因此,就两轮电动车和摩托车宝马C1而言,曾经在1999年该车诞生之初,被世界媒体评价为“代表着未来十年城市交工工具的发展方向”。但遗憾的是,“宝马C1”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直到2011年第二代宝马C1-E投放市场之后,也没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截止到2015年所能找到的相关报道称,其最高年产量不过一万辆左右,销售市场或在各大城市的街道上,依然很难见到宝马C1的影踪。
“无梁车顶”的基本结构与主要缺点:“法国小绵羊——Renault(雷诺)”是一款正三轮电动车,它采用“无梁车顶”结构,并采用同一种透明材料制作从而使“无梁车顶”与“前挡风玻璃”之间形成一个整体。该“无梁车顶”与“有梁车顶”一样,也是前后与车头和车尾之间固定连接,车顶高度无法调整。因此,与“有梁车顶”相比,“无梁车顶”除减少了两侧主梁以外,尤其是在两轮车上使用该设计方案的时候,与“有梁车顶”具有同样的技术缺陷;并且,为了支撑“无梁车顶”的尾部而增加了一个很高并带有靠背和后备箱的车尾,进而使“无梁车顶”及相关配件的总体重量大幅度增加。
综上所述,“有梁车顶”、“无梁车顶”和“前挡风玻璃”是现有两轮、三轮电动车和摩托车整体结构的一部分,也是本发明需要直接改进的技术对象。而由于现有两轮、三轮电动车和摩托车采用了现有的“有梁车顶”、“无梁车顶”技术方案,使整车总体结构更复杂、总体造价高、总体重量大幅度增加。
虽然现有“有梁车顶”或“无梁车顶”、“透明车顶”或“不透明车顶”通过车辆前后端同时固定的方式在现有各种三轮车上使用时,可以使其宽度全部覆盖驾驶员的左右肩膀和左右手臂,但在直接应用于两轮车时,车顶的宽度(如宝马C1)往往比驾驶员的肩膀窄或与驾驶员的肩膀宽度基本相同,针对风吹、雨淋、日晒无法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而改进版的宝马C1两轮电动车和摩托车,虽然在主梁两侧增加了透明的侧翼封闭板,但相对于矮个子的人而言,由于车顶太高,且不能根据驾驶员的身材高度而方便地降低车顶的高度,因此针对其风吹、雨淋、日晒仍然无法实现有效地防护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使其采用前端连接、后端悬空、高度可调的薄板式无梁车顶,可以通过前挡风玻璃下端的高度自由调整结构而调整无梁车顶的安装高度、或可以通过安装不同高度的前挡风玻璃或前挡风玻璃下部边框或车把前部封闭板而调整无梁车顶的安装高度、或通过调整该两个滑行轨道在车架上的安装高度进而调整无梁车顶的安装高度,从而让不同身高的驾驶员能够使用与自己身材高度相互匹配的车顶,以便使车顶可以保持最低状态,并使前挡风玻璃更低、风阻更小,再加上无梁车顶采用超薄、超轻、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作,可以使无梁车顶的宽度完全覆盖驾驶员左右肩膀和左右手臂而不会产生视觉和结构上的重心太高的缺陷,或使无梁车顶采用超薄、超轻、不透明的材料制作,也可以使无梁车顶的宽度完全覆盖驾驶员左右肩膀和左右手臂而不会产生结构上的重心太高的技术缺陷,进而为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的风吹、雨淋、日晒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并通过在无梁车顶前端与前挡风玻璃上端之间或前挡风玻璃下端采用可旋转支架与车把前部封闭板或中心转向管或车架的前部之间实现旋转连接,从而实现无梁车顶的上下翻转或锁定功能,以方便驾驶员上下车,或在无梁车顶前端与前挡风玻璃上端之间以及前挡风玻璃下端与车把前部封闭板或中心转向管或车架的前部之间均实现固定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让驾驶员方便地上下车;从而在不改变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车轻便、小巧、灵活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并在不破坏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车原有的、车尾向后方延伸的整车动感造型设计效果的基础上,以及在不改变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原有的基本结构、造型、尺寸、性能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车头区域局部的造型和连接结构的改造而使本发明与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之间方便地实现直接嫁接式的普及应用,并使本发明与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车之间在造型上创造一个便于自由融合的基本连接方式,进而可以保留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与车架和整车车身造型相关的配件生产模具和基本设计方案不变,以减少产品的开发投资和开发周期,并使整车总体结构更加简单、总体造价更加低廉、总体重量更加轻便。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在大风大雨或寒冷天气下侧面防风、防雨效果差的缺陷,提供一种大风大雨或寒冷天气下使用的、通过拉链等活动连接方式可以随时安装或拆卸的、并由透明或半透明的软质防雨材料制作而成的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防护帘,从而使上述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能够在大风大雨天气下有效解决风吹、雨淋、日晒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包括前挡风玻璃和无梁车顶,所述无梁车顶与前挡风玻璃形成一个整体,所述无梁车顶外部造型为整体向上拱起或局部向上拱起的流线型薄板,所述无梁车顶采用透明或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材料制作,所述前挡风玻璃采用透明材料制作,所述前挡风玻璃下端或前挡风玻璃下端的边框与车把前部封闭板之间直接固定连接或通过固定支架与中心转向管或车架的前部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前挡风玻璃的上端向后上方延伸至驾驶员视线需要的高度或延伸至驾驶员头顶前上方或头的前部位置并与驾驶员的头保持一个可以使其头部前后自由摆动的距离,所述无梁车顶的左右宽度可以覆盖驾驶员的两个肩膀和两只手臂,其特征在于:
a、无梁车顶的后部为悬空状态并覆盖于两轮或三轮车驾驶员的头顶上方或覆盖于两轮车后排乘员的头顶上方;
无梁车顶还可以由一个结构独立的薄板构成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外部造型为流线型并整体向上拱起或局部向上拱起的一组具有可以通过推、拉而延伸或缩短结构的薄板构成推拉式折叠无梁车顶,并使无梁车顶或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前端面的形状、尺寸与前挡风玻璃上端面或前挡风玻璃边框上端面的形状、尺寸相互吻合,从而使无梁车顶或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的前端与前挡风玻璃的上端或与前挡风玻璃的上部边框之间还可以固定连接或通过活动支架连接;
前挡风玻璃下端或前挡风玻璃下端的边框与车把前部封闭板之间或与中心转向管之间或与车架的前部之间还可以通过活动支架连接;
b、通过调整前挡风玻璃下端或前挡风玻璃下端的边框的安装高度而调整无梁车顶(5b)的安装高度。
无梁车顶的高度调整方式,是前挡风玻璃下端或前挡风玻璃下端的边框与车把前部封闭板之间的固定连接部分、或与中心转向管之间的活动支架或固定支架、或与车架前部之间的活动支架或固定支架具有可以使前挡风玻璃安装高度自由调整的结构,或通过安装不同高度的前挡风玻璃或前挡风玻璃下部边框或车把前部封闭板而调整前挡风玻璃的安装高度,或通过调整该两个滑行轨道在车架上的安装高度进而调整推拉式无梁车顶的安装高度。
所述无梁车顶的厚度,可以是均匀的厚度;还可以是中间的大面积厚度较薄而周围或需要支撑的地方采取加筋的结构从而形成较厚的区域;还可以是局部需要支撑的地方加厚而其余部分采用均匀的厚度;所述无梁车顶或前挡风玻璃可以是空心薄板,还可以是实心薄板;所述前挡风玻璃下半部分或车把前部封闭板的左右宽度可以大于车把的宽度,还可以等于或小于车把的宽度。
当所述无梁车顶采用透明材料制作时,在无梁车顶和前挡风玻璃其内侧面或外侧面上,可以覆盖一层阻挡紫外线和红外线的薄膜,或覆盖一层在阳光下可以变色的薄膜,或在透明的制作材料中适当添加一些颜料从而使其处于半透明或不透明状态,或在透明的制作材料中添加具有阻挡紫外线和红外线功能的材料使其仍然处于透明状态,或在无梁车顶的上侧面或下侧面覆盖一层彩色油漆,或覆盖一层彩色防水的壁纸。
在所述无梁车顶与前挡风玻璃的上端或与前挡风玻璃的上部边框之间连接的活动支架的摆动支架的下侧或外侧面上、或在前挡风玻璃下端或前挡风玻璃下端的边框与车把前部封闭板之间连接的活动支架的摆动支架的后侧或外侧面上、或在前挡风玻璃下端或前挡风玻璃下端的边框与中心转向管之间或与车架的前部之间的活动支架上安装有方便驾驶员通过推、拉而上下翻转无梁车顶的把手。
一种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防护帘,包括一个覆盖驾驶员身体两侧并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的封闭帘,其特征在于:沿着无梁车顶左右两端及无梁车顶的后端部分的周边并沿着前挡风玻璃左右两端或左右侧侧翼封闭板的后端以及中心转向管两侧封闭板后端或侧翼加长封闭板后端固定有一个从车辆左侧到车辆右侧连续的并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的封闭连接带,沿着该封闭连接带的后、下端与其下部的两侧封闭帘之间的吊帘接缝以拉链或热粘皮或在相邻的边沿分别同时分布并固定多个位置相同并且磁极相互吸引的磁铁的形式从而使封闭连接带的后、下端与两侧封闭帘的前、上端相邻的边连接在一起;该两侧封闭帘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该两侧封闭帘遮挡并覆盖驾驶员身体的左右两侧,该两侧封闭帘的下端边沿的形状分别从封闭连接带与两侧封闭帘之间在车辆左右两侧连接处的下端开始沿着驾驶员左右侧大腿的下部以上、肩膀以下的任意位置向后延伸并从驾驶员身体两侧后方的位置向后上方逐步延伸并使车顶后端下部的两侧封闭帘的中间部位形成带状或由此断开从而使两侧封闭帘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以覆盖驾驶员左右两侧,进而使后排乘员的位置处于不封闭状态;该封闭连接带与两侧封闭帘之间若采用拉链连接,该拉链的两端均为起始接头并分别位于封闭连接带与两侧封闭帘之间在车辆左右两侧连接处的下端;或者该拉链的起始接头位于封闭连接带与两侧封闭帘之间在车辆左侧连接处的下端,而该拉链的终止端位于封闭连接带与两侧封闭帘之间在车辆右侧连接处的下端。
在所述两侧封闭帘的基础上,并使车顶后端下部的两侧封闭帘的中间部位形成带状从而使两侧封闭帘形成一个整体,还可以增加一个后部封闭帘,该后部封闭帘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该后部封闭帘以U形口朝前的形式围绕在后排乘员身体的左右两侧及后背从而把后排乘员的上半身或整个身体包裹在后部封闭帘内,该后部封闭帘的前上端沿着吊帘接缝以拉链或热粘皮或在相邻的边沿分别同时分布并固定多个位置相同并且磁极相互吸引的磁铁的形式与两侧封闭帘两侧的后端及尾部的下端相邻的边连接;该后部封闭帘与两侧封闭帘之间若采用拉链连接,该拉链的两端均为起始接头并分别位于后部封闭帘与两侧封闭帘之间在车辆左右两侧连接处的下端;或者该拉链的起始接头位于后部封闭帘与两侧封闭帘之间在车辆左侧连接处的下端,而拉链的终止端位于后部封闭帘与两侧封闭帘之间在车辆右侧连接处的下端。
一种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防护帘,包括一个覆盖驾驶员或驾驶员和后排乘坐人员身体两侧及后部的并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的封闭帘,其特征在于:沿着无梁车顶左右两端及后端部分的周边并沿着前挡风玻璃左右两端或左右侧侧翼封闭板的后端以及中心转向管两侧封闭板后端或侧翼加长封闭板后端固定有一个从车辆左侧到车辆右侧连续的并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的封闭连接带,沿着该封闭连接带的后下端与其下部的一体全封闭帘之间的吊帘接缝以拉链或热粘皮或在相邻的边沿分别同时分布并固定多个位置相同并且磁极相互吸引的磁铁的形式从而使封闭连接带的后下端与一体全封闭帘的前上端相邻的边连接在一起;该一体全封闭帘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该一体全封闭帘以U形口朝前的形式围绕在驾驶员或后排乘员身体的左右两侧及后背从而把驾驶员或后排乘员的上半身或整个身体包裹在一体全封闭帘内;该封闭连接带与一体全封闭帘之间若采用拉链连接,该拉链的两端均为起始接头并分别位于封闭连接带与一体全封闭帘之间在车辆左右两侧连接处的下端;或者该拉链的起始接头位于封闭连接带与一体全封闭帘之间在车辆左侧连接处的下端,拉链的终止端位于封闭连接带与一体全封闭帘之间在车辆右侧连接处的下端。
从所述一体全封闭帘的左侧并位于驾驶员身体左侧的位置向上还可以设置一个纵向的开口,该开口向上到达一体全封闭帘的边沿附近但不到边,该开口上设置一个拉链,从而使该开口可以方便地闭合或分开。
一种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防护帘,包括一个覆盖驾驶员身体两侧上半身及后部的并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的封闭帘,其特征在于:沿着无梁车顶左右两端及后端部分的周边并沿着前挡风玻璃左右两端或左右侧侧翼封闭板的后端固定有一个从车辆左侧到车辆右侧连续的并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的封闭连接带,沿着该封闭连接带的后下端与其下部的一体半封闭帘之间的吊帘接缝以拉链或热粘皮或在相邻的边沿分别同时分布并固定多个位置相同并且磁极相互吸引的磁铁的形式从而使封闭连接带的后下端与一体半封闭帘的前上端相邻的边连接在一起;该一体半封闭帘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该一体半封闭帘以U形口朝前的形式围绕在驾驶员或后排乘员身体的左右两侧及后背从而把驾驶员或后排乘员的上半身包裹在一体半封闭帘内;该封闭连接带与一体半封闭帘之间若采用拉链连接,该拉链的两端均为起始接头并分别位于封闭连接带与一体半封闭帘之间在车辆左右两侧连接处的前端;或者该拉链的起始接头位于封闭连接带与一体半封闭帘之间在车辆左侧连接处的前端,拉链的终止端位于封闭连接带与一体半封闭帘之间在车辆右侧连接处的前端。
附图说明
图1是宝马C1两轮电动车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2是一辆带有前挡风玻璃的两轮电动车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3是在图1的基础上去掉原有的有梁车顶结构并使前挡风玻璃与本发明结合之后的两轮电动车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述本发明的右侧立体示意图。
图5是把图3中本发明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分离之后的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述本发明的右侧立体示意图。
图7是在图3的基础上去掉侧翼封闭板和侧翼加长封闭板并增加车顶活动连接装置之后的本发明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所述本发明的右侧立体示意图。
图9是在图7的基础上使其活动连接安装在前挡风玻璃与把前部封闭板之间并使前挡风玻璃与无梁车顶采用同一种透明材料制作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之后的本发明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19中所述本发明的右侧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在图7的基础上去掉无梁车顶的活动连接装置并改变无梁车顶与前挡风玻璃之间的联接方式同时采用一组推拉式折叠无梁车顶之后的本发明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所述本发明的右侧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在图9的基础上增加组合式全封闭风吹雨淋防护帘之后的本发明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所述本发明的右侧立体示意图。
图15是在图9的基础上增加一体全封闭风吹雨淋防护帘之后的本发明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所述本发明的右侧立体示意图。
图17是在图9的基础上增加一体半封闭风吹雨淋防护帘之后的本发明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所述本发明的右侧立体示意图。
图19是现有小型踏板电动车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20是在图19的基础上增加车把前部封闭板和前挡风玻璃及无梁车顶之后的本发明的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21是在图19的基础上增加前挡风玻璃及无梁车顶并在中心转向管和前挡风玻璃之间增加活动连接支架之后的本发明的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活动连接支架的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23是在图19的基础上增加前挡风玻璃及无梁车顶并在中心转向管和前挡风玻璃之间增加活动连接支架之后的本发明的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24是在图19的基础上增加前挡风玻璃及无梁车顶并在中心转向管和前挡风玻璃之间增加活动连接支架之后的本发明的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25是图24中活动连接支架的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26是在图19的基础上增加前挡风玻璃及无梁车顶并在中心转向管和前挡风玻璃之间增固定连接支架之后的本发明的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27是图26中固定连接支架的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28是在图11的基础上去掉无梁车顶前端的固定连接卡槽并在前风挡玻璃两侧分别各增加一个滑行轨道之后的本发明左侧立体示意图。
图29是图28中所述的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的左侧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30是图28中所述本发明的右侧立体示意图。
图31是图30中所述的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的右侧局部立体示意图。
在图1至图31中:
1a是宝马C1两轮电动车。39c、39b、39c、39d是滑块。
1b是中型两轮电动车。40a、40b、40c、40d是滑槽。
1c、1d是大型两轮电动车。41是U形卡槽。
1e是小型两轮电动车。42、43是螺栓孔。
2a、2b、2c是车把前部封闭板。44是无梁车顶的后端。
2e是转向管前部封闭板。45是封闭连接带。
3a、3b、3c、3d是前挡风玻璃。46是两侧封闭帘。
4a、4b是车顶左右侧的主梁。47是后部封闭帘。
5a是有梁车顶。48、49a、49b吊帘接缝。
5b是无梁车顶。49c是拉链。
5c、5e是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0是一体全封闭帘。
5d、5f是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1是封闭连接带。
6是车顶两侧主梁之间的后部横梁。52是一体半封闭帘。
7是头枕。53是吊帘接缝。
8是两侧防护栏。56是滑动支撑杆。
9是靠背。57是滑套。
10是车把。58a、58b是螺栓孔。
11是驾驶员。59是自锁气弹簧。
12a、12b、12c、12d、12e、12f、12g、60是U型支架。
12h、12i是中心转向管两侧封闭板。61是横向支撑梁。
13是可调节安装固定板。62是纵向支撑杆。
14a、14b是螺栓孔。63是支撑板。
17a、17b是可调节螺栓孔。64a是把手。
18a、18b、18c、18d是螺栓孔。64b是螺栓。
19a、19b、19c、19d是连接板。73b是螺栓。
20a、20b、20c、20d是螺栓孔。74是方形支架。
21a、21b、21c、21d是连接板。75a、75b是螺栓孔。
22a、22b、22c、22d是摆动支架。76是滑动支撑杆。
23a、23b、23c、23d是随意停铰链。77a是把手。
38a、38b、38c、38d是U形滑槽。77b是螺栓。
78是滑套。90a是把手。
79是连接杆。90b是螺栓。
80是随意停铰链。91是滑套。
81是连接杆。92a、92b是螺栓孔。
82是支撑板。93是滑动支撑杆。
83是滑动支撑杆。94是支撑板。
84是滑套。95a是把手。
85a、85b是螺栓孔。95b是螺栓。
86是U形支撑杆。96a、96b是滑行轨道。
87是自锁气弹簧。97a、97b是U滑槽。
88a、88b是自由转动铰链。98a、98b是两个圆柱形滑块或滑轮。
89是支撑板。
在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的文字说明中,所述的与各零部件相关的前、后、左、右方向或位置,是以车辆的前、后、左、右为坐标方向而确定的。
具体实施例之一
如附图3、4、5、6所示,本发明一种两轮、三轮电动车和摩托车的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主要由前挡风玻璃3c和无梁车顶5b组成。其中:
无梁车顶5b由一个外部造型为流线型并整体向上拱起或局部向上拱起的薄板构成,无梁车顶5b前端面的形状、尺寸与前挡风玻璃3c上端面或前挡风玻璃3c边框上端面的形状、尺寸相互吻合,使前挡风玻璃3c的上端或前挡风玻璃边框的上端与无梁车顶5b前端两者之间的连接部分相互重叠,并在该重叠部分贯穿螺栓并结合螺母,从而把前挡风玻璃3c的上端或前挡风玻璃边框的上端与无梁车顶5b的前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或者无梁车顶5b与前挡风玻璃3c的上端之间还可以采用同一种透明的材料(比如可以采用pet或其它柔韧性好、不易碎、超薄、超轻而透明的薄板材料制造并采用模具成型工艺一次成型制作而成)或采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比如无梁车顶5b采用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料制作,而前挡风玻璃3c采用透明的pet等透明材料制作)从而使其形成一个整体。
由于无梁车顶5b中间向上隆起,使驾驶员11的头部可以半包裹在无梁车顶5b的下方,并在附图3、4、5、6所示结构的基础上,使无梁车顶5b的左右两侧可以分别延伸至驾驶员11两个肩膀或两只手臂的两侧或两侧的侧上方,进而可以在不影响驾驶员11上、下车和不影响正常驾驶的情况下,可以对风吹、雨淋、日晒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无梁车顶5b的后部为悬空状态并覆盖于两轮或三轮车驾驶员11的头顶上方或覆盖于两轮电动车或摩托车后排乘员的头顶上方10至20厘米的高度,该无梁车顶5b的左右宽度可以覆盖驾驶员11的两个肩膀和驾驶员的两只手臂。
前挡风玻璃3c的上端向后上方延伸至驾驶员11视线需要的高度位置或延伸至驾驶员11头顶前上方或头的前部位置并与驾驶员11的头保持一个可以使其头部前后自由摆动的距离。
如附图1、3所示,针对现有大型两轮电动车或摩托车1a,其车把前部封闭板2a的宽度可以覆盖整个车把10,附图3中所示的前挡风玻璃3c的下端可以通过螺栓和卡槽的传统连接方式直接固定在附图1中所示车把前部封闭板2a上。
如附图2所示,针对现有中型两轮电动车或摩托车1b,其车把前部封闭板2b的宽度小于车把10的宽度,但附图3中所示的前挡风玻璃3c的下端也可以通过螺栓和卡槽的传统连接方式直接固定在附图2中所示车把前部封闭板2b上。
如附图19所示,针对现有小型两轮电动车或摩托车1e,其车把前部只有转向管前部封闭板2e,没有车把前部封闭板2c,在现有技术中,往往把前挡风玻璃3c的下端或前挡风玻璃3c下端的边框通过一个固定支架并以螺接或铆接或焊接的形式直接与车把或中心转向管或车架的前部之间固定连接。因此,如附图20所示,可以在转向管前部封闭板2e的上部增加一个与附图3、4、5、6中所述的车把前部封闭板2c的上半部分结构完全一样的车把前部封闭板2c,车把前部封闭板2c下半部分的形状结构可以根据不同车辆转向管前部封闭板造型2e的不同而自由改变,车把前部封闭板2c下端的宽度与转向管前部封闭板2e的宽度基本相同,车把前部封闭板2c上端的宽度与车把10宽度相同或小于车把10的宽度或大于车把10的宽度,可以根据不同车辆或不同地区气候或雨水情况而确定车把前部封闭板2c上端的宽度,同时把前挡风玻璃3c的下端或前挡风玻璃下端的边框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之间也可以通过螺栓和卡槽的传统连接方式固定连接。该新增加的车把前部封闭板2c的下端与转向管前部封闭板2e或中心转向管或车架的前部之间以螺接或铆接焊接的形式直接固定连接或通过金属或塑料连接支架固定连接,或使车把前部封闭板2c和转向管前部封闭板2e采用同一种材料制作从而使车把前部封闭板2c的下端与转向管前部封闭板2e之间形成一个整体。
如附图20所示,在现有技术中,前挡风玻璃3c下端或前挡风玻璃3c边框(图中没有给出)的下端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上端两者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是:前挡风玻璃3c下端或前挡风玻璃3c边框的下端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上端两者之间的连接部分,可以将其相互重叠,然后在该重叠部分贯穿螺栓并结合螺母,从而将其固定连接在一起;或者在车把前部封闭板2c的上端面上设置一个卡槽,该卡槽的形状和尺寸与前挡风玻璃3c下端面或前挡风玻璃3c边框的下端面的形状和尺寸相互吻合,并把前挡风玻璃3c的下端或前挡风玻璃3c边框的下端插在该卡槽内,同时在该卡槽内添加玻璃胶从而将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或者在车把前部封闭板2c上端的卡槽侧壁上,加装可以贯穿该卡槽壁和前挡风玻璃3c或前挡风玻璃3c边框下端的螺栓并结合螺母,从而将前挡风玻璃3c的下端或前挡风玻璃3c边框的下端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一起。车把前部封闭板2c和转向管前部封闭板2e之间一般采用同一种材料制作从而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整体。
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根据不同驾驶员的身材高度自由调整无梁车顶5b和前挡风玻璃3c的安装高度时,通过选择并安装不同高度的前挡风玻璃3c或不同高度的前挡风玻璃3c下部边框或不同高度的车把前部封闭板2c而调整前挡风玻璃3c的安装高度,进而调整无梁车顶5b的使用高度。
所述前挡风玻璃3c下半部分或车把前部封闭板2c的左右宽度可以大于车把10的宽度,还可以等于或小于车把10的宽度。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雨水情况的需要。
具体实施例之二
如附图3、4、5、6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例之一的基础上,改变前挡风玻璃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之间的连接方式而实现的,其中:
当需要根据不同驾驶员的身材高度自由调整无梁车顶5b和前挡风玻璃3c的安装高度时,还可以采取如下方式:前挡风玻璃3c下部连接一个可以取代前挡风玻璃3c下部边框的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该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的上端面的形状和尺寸与前挡风玻璃3c的下端面的形状、尺寸相互匹配、吻合,针对该前挡风玻璃3c与该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之间的连接部分,可以将其重叠,然后在该重叠部分贯穿螺栓并结合螺母,从而将其固定连接在一起;或者
在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的上端面上设置一个卡槽,该卡槽的形状和尺寸与前挡风玻璃3c下端面的形状和尺寸相互吻合,并把前挡风玻璃3c的下端插在该卡槽内,同时在该卡槽内添加玻璃胶从而把前挡风玻璃3c的下端与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或者
在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上端的卡槽侧壁上,加装可以贯穿该卡槽壁和前挡风玻璃3c的螺栓并结合螺母,从而将前挡风玻璃3c的下端与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或者
使前挡风玻璃3c和该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采用同一种透明材料制作,从而使前挡风玻璃3c与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之间构成一个整体,比如可以采用车用钢化玻璃或透明的pet塑料等透明材料制造而成。
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上半部分相互重叠,该重叠部分的形状、尺寸相互匹配、吻合,在因驾驶员身材高度不同而需要调整该两个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的安装高度时,针对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之间相互重叠的部分,两者之间可以在需要调整的高度范围内上下滑动后,其相互之间的结合面仍然可以完全相互贴合在一起。
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螺栓孔14a、14b,该螺栓孔14a、14b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上左右两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长条形可调节螺栓孔17a、17b的数量相同、前后位置分别相互对应,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之间通过该螺栓孔14a、14b和该可调节螺栓孔17a、17b内贯穿的螺栓并结合螺母固定在一起,并在需要调整无梁车顶5b和前挡风玻璃3c的安装高度时,可以通过松开该螺栓孔14a、14b和该可调节螺栓孔17a、17b内的螺栓和螺母,然后根据不同驾驶员的身材高度自由调整无梁车顶5b和前挡风玻璃3c的安装高度,其需要调整的安装高度范围,一般在1至30公分之间,可以满足驾驶员不同身高对车顶高度的需求,其安装高度调整完毕之后,再把螺栓孔14a、14b和可调节螺栓孔17a、17b内的螺栓与螺母之间拧紧,从而可以根据驾驶员身材高度的不同而最大限度地让无粱车顶5b靠近驾驶员11的头顶,或使粱车顶5b的保持在驾驶员11头顶上方1至20厘米之间的理想高度,以便使车顶保持在最低状态,并使前挡风玻璃更低、风阻更小。
具体实施例之三
如附图7、8所示,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之一或具体实施例之二的基础上,改变无梁车顶与风挡玻璃的连接方式并采用活动连接支架而实现的,其中:
所述的前挡风玻璃3c的上端或前挡风玻璃上部边框的上端与无梁车顶5b前端之间的活动连接,是在前挡风玻璃3c上部左右两侧分别个有一个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螺栓孔18a、18b,通过螺栓孔18a、18b内的螺栓或铆钉或通过整体粘贴的形式把左右侧的连接板19a、19b分别固定在前挡风玻璃3c上部左右两侧的内侧面或外侧面;或者
在前挡风玻璃3c周围加装一个金属或塑料的边框,然后通过螺栓或铆钉或焊接或粘接的形式把左右侧的连接板19a、19b分别固定在前挡风玻璃3c周围加装的边框上部左右两侧的内侧面或外侧面。同时,
左侧随意停铰链23a的中心轴向右侧延长形成螺栓并贯穿左侧连接板19a左端向下成90°弯曲的部分,在左侧随意停铰链23a的中心轴向右侧延长而形成的螺栓上用螺母把左侧随意停铰链23a固定在左侧连接板19a向下成90°弯曲的部分上;右侧随意停铰链23b的中心轴向左侧延长形成螺栓并贯穿右侧连接板19b右端向下成90°弯曲的部分,在右侧随意停铰链23b的中心轴向左侧延长而形成的螺栓上用螺母把右侧随意停铰链23b固定在右侧连接板19b向下90°弯曲的部分上,并使左右侧随意停铰链23a、23b的摆动支架22a、22b仍然可以自由转动。
左侧随意停铰链23a的摆动支架22a与左侧连接板21a的左端之间以螺接或铆接或焊接或粘接的形式固定连接在一起,右侧随意停铰链23b的摆动支架22b与右侧连接板21b的右端之间以螺接或铆接或焊接或粘接的形式固定连接在一起。
无梁车顶5b前部两侧的上侧面或下侧面分别与左侧连接板21a和右侧连接板21b之间采用螺接或铆接或粘接的形式固定连接在一起,如采用螺栓孔20a、20b内的螺栓结合螺母实现其之间的螺接,从而使无梁车顶5b可以以两个随意停铰链23a、23b为轴心向前、上方翻起,以便于驾驶员11和后排乘员上下车。
在无梁车顶5b或前挡风玻璃3c左侧或右侧摆动支架22a、22b的下侧或外侧上以螺接或铆接或焊接的形式安装固定一个把手,以方便驾驶员11上下推、拉无梁车顶5b,从而使无梁车顶5b可以以随意停铰链23a和随意停铰链23b为中心而实现上、下自由翻转的功能。
当无梁车顶5b向后、下方翻转的时候,并使摆动支架22a、22b到达向后、下方转动的最大锁止位置时,无梁车顶5b的前端内侧面与前挡风玻璃3c的上端外侧面之间相互重叠一部分(如最佳重叠尺寸范围为1至2公分左右)或无梁车顶5b的前端面与前挡风玻璃3c的上端面相对合并并以弹性密封垫(如橡胶垫)的形式夹在两者之间,该弹性密封垫固定在前挡风玻璃3c上端或固定在无梁车顶5b的前端,以防止雨水从前挡风玻璃3c和无梁车顶5b之间的连接处直接进入其下方。
通过该无粱车顶5b上、下自由翻转或在任意位置锁定的功能,比如从无梁车顶5b距离驾驶员11头顶一厘米的位置向上翻转30°至40°度,结合无粱车顶5b可以在任意位置锁定的功能,即可方便驾驶员11上下车;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又可以根据驾驶员身材高度的不同而最大限度地让无粱车顶5b靠近驾驶员11的头顶,或使粱车顶5b的保持并锁定在驾驶员11头顶上方1至20厘米之间的理想高度,以便使车顶保持在最低状态,并使前挡风玻璃更低、风阻更小,进而可以使无梁车顶5b锁定在驾驶员11或驾驶员11和后排乘员的头顶上方适合遮挡风吹、雨淋、日晒但又不影响驾驶车辆或后排乘员乘坐车辆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新增加的零件,均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作。
具体实施例之四
如附图9、10所示,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之三的基础上,使其所述的活动连接支架安装在前挡风玻璃或前挡风玻璃下部边框与把前部封闭板之间而实现的,其中:
所述前挡风玻璃3c的上端或前挡风玻璃3c上部边框的上端与无梁车顶5b前端之间采用常用的螺接或粘接或卡槽加螺栓的形式固定连接,或者去掉前挡风玻璃3c的上部边框使前挡风玻璃3c与无梁车顶5b采用同一种透明材料(如车用钢化玻璃或pet等透明塑料)制作从而使前挡风玻璃3c与无梁车顶5b形成一个整体。把左右侧连接板21c、21d分别通过两个或两个上螺栓孔20c、20d内的螺栓或铆钉或通过整体粘贴的形式分别固定在前挡风玻璃3c下部左右两侧的前侧面或后侧面上或分别固定在前挡风玻璃3c下。部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左右两侧的前侧面或后侧面上。
左侧随意停铰链23c的摆动支架22c与左侧连接板21c的左端之间以螺接或铆接或焊接或粘接的形式固定连接,右侧随意停铰链23d的摆动支架22d与右侧连接板21d的右端之间以螺接或铆接或焊接或粘接的形式固定连接。
左侧随意停铰链23c的中心轴向右侧延长形成螺栓并贯穿左侧连接板19c左端向后下方成90°弯曲的部分,在左侧随意停铰链23c的中心轴向右侧延长而形成的螺栓上用螺母把左侧随意停铰链23c固定在左侧连接板19c向下成90°弯曲的部分上;右侧随意停铰链23d的中心轴向左侧延长形成螺栓并贯穿右侧连接板19d右端向后下方成90°弯曲的部分,在右侧随意停铰链23d的中心轴向左侧延长而形成的螺栓上用螺母把右侧随意停铰链23b固定在右侧连接板19d向下成90°弯曲的部分上,并使左右侧随意停铰链23c、23d的摆动支架22c、22d仍然可以自由转动。
左侧连接板19c和右侧连接板19d上分别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螺栓孔18c、18d,该螺栓孔18c、18d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上左右两侧的一个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长条形可调节螺栓孔17a、17b的数量相同、前后位置分别相互对应,前挡风玻璃3c或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之间通过该螺栓孔18c、18d和该可调节螺栓孔17a、17b内贯穿的螺栓结合螺母固定在一起,并在需要调整无梁车顶5b和前挡风玻璃3c的安装高度时,可以通过松开该螺栓孔18c、18d和该可调节螺栓孔17a、17b内的螺栓和螺母,然后利用可调节螺栓孔17a、17b并根据不同驾驶员的身材高度自由调整无梁车顶5b和前挡风玻璃3c的安装高度,其安装高度调整完毕之后,再把螺栓孔18c、18d和可调节螺栓孔17a、17b内的螺栓与螺母之间拧紧。
前挡风玻璃3c或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之间相互不重叠,使前挡风玻璃3c或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可以前后自由摆动;或者还可以使前挡风玻璃3c或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之间相互重叠,并使前挡风玻璃3c或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位于车把前部封闭板2c前面,从而使前挡风玻璃3c或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可以在车把前部封闭板2c之前的活动范围内自由摆动;或者还可以在前挡风玻璃3c或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之间在相互不重叠的情况下设置一个由橡胶带或防雨布或人造革构成的软连接封闭带(附图中未给出),该软连接封闭带的上端与前挡风玻璃3c或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之间采用螺接或铆接或粘接或螺接加粘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该软连接封闭带的下端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之间采用螺接或铆接或粘接或螺接加粘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并使前挡风玻璃3c或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仍然可以前后自由摆动,从而使前挡风玻璃3c或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之间不会透风或透雨。
在无梁车顶5b或前挡风玻璃3c左侧或右侧摆动支架22c、22d的下侧或外侧面上以螺栓或铆接或焊接的形式安装固定一个把手,以方便驾驶员11上下推、拉无梁车顶5b。从而使无梁车顶5b以前挡风玻璃3c或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作为固定安装基础并可以以两个随意停铰链23c、23d为中心而实现上、下自由翻转并在任意位置锁定的功能。该无粱车顶5b向前上方自由翻转一定的角度,比如从无梁车顶5b距离驾驶员11头顶一厘米的位置向上翻转30°至40°度,结合无粱车顶5b可以在任意位置锁定的功能,即可方便驾驶员11上下车;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又可以根据驾驶员身材高度的不同而最大限度地让无粱车顶5b靠近驾驶员11的头顶,或使粱车顶5b的保持在驾驶员11头顶上方1至20厘米之间的理想高度,以便使车顶保持并锁定在最低状态,并使前挡风玻璃更低、风阻更小,进而可以使无梁车顶5b锁定在驾驶员11或驾驶员11和后排乘员的头顶上方适合遮挡风吹、雨淋、日晒但又不影响驾驶车辆或后排乘员乘坐车辆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新增加的零件,均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作。
具体实施例之五
如附图9、10所示,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之四的基础上,改变活动支架的结构而实现的,其中:
由两个自由转动铰链取代左右侧随意停铰链23c23d,同时使摆动支架22c和摆动支架22d的后侧中间部位分别与一个自锁气弹簧的上端以自由转动铰链的形式实现活动连接,该两个自锁气弹簧的下端分别以自由转动铰链的形式与前挡风玻璃3c的自由两侧的边框之间连接,从而以该两个自由转动铰链为中心并利用该两个自锁气弹簧的任意高度自锁功能和支撑功能实现前挡风玻璃3c或可调节安装固定板13a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之间的活动连接,从而使无梁车顶5b以前挡风玻璃3c作为固定安装基础并可以以两个随意停铰链23c、23d为中心而实现上、下自由翻转并在任意位置锁定的功能。
具体实施例之六
如附图11、12所示,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之一或具体实施例之二或具体实施例之三或具体实施例之四的基础上,改变无梁车顶的结构并采用推拉式折叠无梁车顶而实现的,其中:
由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c和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d组成一个推拉式折叠无梁车顶。在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c的前端设有一个便于安装或拆卸的U形卡槽41,该U形卡槽41的形状和尺寸与前挡风玻璃3c上端面或前挡风玻璃边框上端面的形状和尺寸相互吻合,前挡风玻璃3c的上端或前挡风玻璃边框的上端插在该U形卡槽41内,并以该U形卡槽41侧壁的弹性把前挡风玻璃3c的上端或前挡风玻璃边框的上端固定在该U形卡槽41内,从而使无梁车顶5c可以随时取下,以方便上下车或存放无梁车顶5c;或者在该U形卡槽41内添加玻璃胶,从而把前挡风玻璃3c的上端或前挡风玻璃边框的上端与推拉式无梁车顶5b的前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或者在螺栓孔42、43内的螺栓贯穿该U形卡槽41侧壁和前挡风玻璃3c的上端或前挡风玻璃边框的上端从而结合螺母把前挡风玻璃3c的上端或前挡风玻璃边框的上端固定在该U形卡槽41内,进而把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c的前端固定在前挡风玻璃3c的上端或前挡风玻璃边框的上端。
在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c的左右两端的下侧面分别各有一个U形滑槽38a、38b,该两个U形滑槽38a、38b的U形槽口相对,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d的前部在该两个U形滑槽38a、38b内可以前后滑动,同时在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d的前部左右两端分别各设置一个固定的滑块39a、39b,该滑块39a、39b的中心轴通过螺接、铆接或焊接的形式固定在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d上或与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d是一个整体,在U形滑槽38a、38b左右侧侧壁的内侧面上分别各有一个前后纵向的滑槽40a、40b,该两个滑块39a、39b分别在该两个滑槽40a、40b内可以前后滑动,用以限制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d前后滑动的位置,从而使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c与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d之间通过该滑槽与该滑块构成一组由两个薄板组成的并具有可以通过推、拉而延伸或缩短结构的薄板;或者
在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c左右两端的下侧面分别设置一个U形滑槽38a、38b的基础上,在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d的左右两端的下侧面分别各设置一个与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c左右两端下侧面相同的U形滑槽并使其U形滑槽的槽口相对,同时在新增加的U形滑槽左右两侧的外侧壁上分别各设置两个与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d左右两端的滑块39a、39b相同的滑块,并使新增加的U形滑槽左右两侧的侧壁在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c左右两端的U形滑槽38a、38b内滑动,然后在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d上新增加的两个U形滑槽内添加一节与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d结构相同的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从而构成一组由三个薄板组成的并具有可以通过推、拉而延伸或缩短结构的推拉式折叠无梁车顶;同时在新增一节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的前部左右两端分别各设置一个与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d左右两端的滑块39a、39b相同的滑块,该滑块通过螺接而固定在该新增一节可以推拉的无梁车顶上或与该新增一节可以推拉的无梁车顶是一个整体,在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d的两端新增加的U形滑槽左右侧侧壁的内侧面上分别各有一个前后纵向的滑槽,该两个新增加的与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d左右两端的滑块39a、39b相同的滑块分别在该两个新增加的滑槽内可以前后滑动,用以限制新增一节无梁车顶的前后滑动位置。以此类推,无梁车顶还可以由三个以上具有可以通过推、拉而延伸或缩短结构的薄板组成。
具体实施例之七
如附图13、14所示,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之一或具体实施例之四的基础上,增加组合式全封闭风吹雨淋防护帘而实现的,其中:
沿着无梁车顶5b左右两端及无梁车顶5b的后端44部分的周边并沿着前挡风玻璃3c左右两端或左右侧侧翼封闭板15a、15b的后端以及中心转向管两侧封闭板12a、12b、12c、12d、12e、12f、12g、12h、12i后端或侧翼加长封闭板16a、16b后端以螺栓或铆钉或粘贴的形式或以螺栓加粘贴的形式固定有一个从车辆左侧到车辆右侧连续的并由防雨布料或人造革或塑料布等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的封闭连接带45,沿着该封闭连接带45的后下端与其下部的两侧封闭帘46之间的吊帘接缝49a以拉链或热粘皮或在相邻的边沿分别同时分布并以粘贴或螺接或铆接或用软质防雨面料包裹的形式固定多个位置相同并且磁极相互吸引的磁铁的形式从而使封闭连接带45的后下端与两侧封闭帘46的前上端相邻的边连接在一起。
该两侧封闭帘46由防雨布料或人造革或塑料布等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该两侧封闭帘46遮挡并覆盖驾驶员11身体的左右两侧,该两侧封闭帘46的下端边沿的形状分别从封闭连接带45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在车辆左右两侧连接处的下端开始沿着驾驶员11左右侧大腿的下部以上、肩膀以下的任意位置向后延伸并从驾驶员11身体两侧后方的位置向后上方逐步延伸并使车顶后端下部的两侧封闭帘46的中间部位形成带状或由此断开从而使两侧封闭帘46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以覆盖驾驶员左右两侧,进而使后排乘员的位置处于不封闭状态,以便于后部通风或驾驶员11从车辆后部上下车。
该封闭连接带45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若采用拉链连接,该拉链的两端均为起始接头(即可以向上来开拉链的起始端)并分别位于封闭连接带45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在车辆左右两侧连接处的下端;或者该拉链的起始接头位于封闭连接带45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在车辆左侧连接处的下端,而该拉链的终止端位于封闭连接带45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在车辆右侧连接处的下端,从而在大风大雨天气下,通过拉链或热粘皮或磁铁连接方式,便于安装两侧封闭帘46,或在晴天便于拆卸两侧封闭帘46。
在所述两侧封闭帘46的基础上,并使车顶后端下部的两侧封闭帘46的中间部位形成带状从而使两侧封闭帘46形成一个整体,还可以增加一个后部封闭帘47,该后部封闭帘47由防雨布料或人造革或塑料布等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该后部封闭帘47以U形口朝前的形式围绕在后排乘员身体的左右两侧及后背从而把后排乘员的上半身或整个身体包裹在后部封闭帘47内,该后部封闭帘47的前上端沿着吊帘接缝48以拉链或热粘皮或在相邻的边沿分别同时分布并以粘贴或螺接或铆接或用软质防雨面料包裹的形式固定多个位置相同并且磁极相互吸引的磁铁的形式与两侧封闭帘46两侧的后端及尾部的下端相邻的边连接。
该后部封闭帘47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若采用拉链连接,该拉链的两端均为起始接头(即可以向上来开拉链的起始端)并分别位于后部封闭帘47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在车辆左右两侧连接处的下端;或者该拉链的起始接头位于后部封闭帘47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在车辆左侧连接处的下端,而拉链的终止端位于后部封闭帘47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在车辆右侧连接处的下端,当驾驶员11或后排乘员需要上下车的时候,可以从后部封闭帘47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在车辆左侧连接处的下端向上拉开拉链,从而方便驾驶员11或后排乘员上下车。
具体实施例之八
如附图15、16所示,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之一或具体实施例之七的基础上,去掉组合式全封闭风吹雨淋防护帘并增加一体全封闭风吹雨淋防护帘实现的,其中:
沿着无梁车顶5b左右两端及后端部分的周边并沿着前挡风玻璃3c左右两端或左右侧侧翼封闭板15a、15b的后端以及中心转向管两侧封闭板12a、12b、12c、12d、12e、12f、12g、12h、12i后端或侧翼加长封闭板16a、16b后端以螺栓或铆钉或粘贴的形式或以螺栓加粘贴的形式固定有一个从车辆左侧到车辆右侧连续的并由防雨布料或人造革或塑料布等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的封闭连接带45,沿着该封闭连接带45的后下端与其下部的一体全封闭帘50之间的吊帘接缝49b以拉链或热粘皮或在相邻的边沿分别同时分布并以粘贴或螺接或铆接或用软质防雨面料包裹的形式固定多个位置相同并且磁极相互吸引的磁铁的形式从而使封闭连接带45的后下端与一体全封闭帘50的前、上端相邻的边连接在一起。
该一体全封闭帘50由防雨布料或人造革或塑料布等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该一体全封闭帘50以U形口朝前的形式围绕在驾驶员11或后排乘员身体的左右两侧及后背从而把驾驶员11或后排乘员的上半身或整个身体包裹在一体全封闭帘50内。
该封闭连接带45与一体全封闭帘50之间若采用拉链连接,该拉链的两端均为起始接头(即可以向上来开拉链起始端)并分别位于封闭连接带45与一体全封闭帘50之间在车辆左右两侧连接处的下端;或者该拉链的起始接头位于封闭连接带45与一体全封闭帘50之间在车辆左侧连接处的下端,拉链的终止端位于封闭连接带45与一体全封闭帘50之间在车辆右侧连接处的下端,当驾驶员11或后排乘员需要上下车的时候,可以从封闭连接带45与一体全封闭帘50之间在车辆左侧连接处的下端向上拉开拉链,从而方便驾驶员11或后排乘员上下车。
从所述一体全封闭帘50的左侧并位于驾驶员身体左侧的位置向上还可以设置一个纵向的开口,该开口向上到达一体全封闭帘50的边沿附近但不到边,该开口上设置一个拉链49c,从而使该开口可以方便闭合或分开,当拉开该拉链以后,便于驾驶员11或后排乘员上下车;当拉上该拉链以后,便于使一体全封闭帘50形成一个整体。
具体实施例之九
如附图17、18所示,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之一或具体实施例之四的基础上,增加一体半封闭风吹雨淋防护帘而实现的,其中:
沿着无梁车顶5b左右两端及后端部分的周边并沿着前挡风玻璃3c左右两端或左右侧侧翼封闭板15a、15b的后端以螺栓或铆钉或粘贴的形式或以螺栓加粘贴的形式固定有一个从车辆左侧到车辆右侧连续的并由防雨布料或人造革或塑料布等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的封闭连接带51,沿着该封闭连接带51的后下端与其下部的一体半封闭帘52之间的吊帘接缝53以拉链或热粘皮或在相邻的边沿分别同时分布并以粘贴或螺接或铆接或用软质防雨面料包裹的形式固定多个位置相同并且磁极相互吸引的磁铁的形式从而使封闭连接带51的后下端与一体半封闭帘52的前、上端相邻的边连接在一起。
该一体半封闭帘52由防雨布料或人造革或塑料布等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该一体半封闭帘52以U形口朝前的形式围绕在驾驶员11或后排乘员身体的左右两侧及后背从而把驾驶员11或后排乘员的上半身包裹在一体半封闭帘52内。
该封闭连接带51与一体半封闭帘52之间若采用拉链连接,该拉链的两端均为起始接头(即可以向上来开拉链的起始端)并分别位于封闭连接带51与一体半封闭帘52之间在车辆左右两侧连接处的前端;或者该拉链的起始接头位于封闭连接带51与一体半封闭帘52之间在车辆左侧连接处的前端,拉链的终止端位于封闭连接带51与一体半封闭帘52之间在车辆右侧连接处的前端,当驾驶员11或后排乘员需要上下车的时候,通过前挡风玻璃3c的下端左右两侧或前挡风玻璃3c下部边框的左右两侧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之间连接的随意停铰链23c、23d向上翻开无梁车顶5b从而把一体半封闭帘52提升到方便上下车的高度。
具体实施例之十
如附图21、22所示,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之一的基础上,使其所述的前挡风玻璃或前挡风玻璃下部边框与中心转向管或车架前部之间通过一个活动支架实现活动连接,其中:
使前挡风玻璃3c和无粱车顶5b采用同一种透明的材料或采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比如前挡风玻璃3c采用透明的材料制作,而无梁车顶5b采用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材料制作)从而使无梁车顶与前挡风玻璃形成一个整体或前挡风玻璃3c和无粱车顶5b之间固定连接,并由前挡风玻璃3c下部左右侧螺栓孔58a、58b内的螺栓结合螺母把前挡风玻璃3c与前挡风玻璃3c下部后侧面上的支撑板63固定在一起,该支撑板63的后侧面与滑套57前侧面固定连接。若该支撑板63采用金属材料制作,该支撑板63的后侧面与滑套57前侧面之间可以采用焊接、铆接或螺栓的形式固定连接;若该支撑板63采用塑料或树脂材料制作,该支撑板63后侧面与滑套57前侧面之间则可以采用螺栓固定连接。
该滑套57内有一个轴线与前挡风玻璃3c纵向中心线平行或接近平行的滑动支撑杆56,该滑动支撑杆56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或方管或异形形状。该滑套57后侧面的螺丝孔内安装有一个与把手64a一体或采用螺接或铆接或焊接的形式固定连接的螺栓64b。通过旋转该把手64a可以使螺栓64b的前部顶紧或脱离滑动支撑杆56,从而使滑套57在滑动支撑杆56上可以上下自由滑动或在任意位置锁定,进而根据驾驶员身材高度的不同需要,使前挡风玻璃3c和无粱车顶5b的高度随着滑套57的上下滑动可以自由调整。当旋转把手64a使螺栓64b的前部脱离滑动支撑杆56时,滑套57可以从滑动支撑杆56上端取下,从而实现前挡风玻璃3c和无粱车顶5b与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之间实现可方便拆卸的连接方式。
滑动支撑杆56的下端与U型支架60的中间部位采用螺接或铆接或焊接的形式固定连接。该U型支架60两端与横向支撑梁61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可以前后转动的自由转动铰链连接。横向支撑梁61的中间下侧面与一个向前上方倾斜的纵向支撑杆62的前上端采用螺接或铆接或焊接的形式固定连接。纵向支撑杆62的后下端与中心转向管或车架的前端采用螺接或铆接或焊接的形式固定连接。
在滑动支撑杆56的中部或下部通过一个前后自由转动的铰链与自锁气弹簧59的上端连接,该自锁气弹簧59的下端通过一个前后自由转动的铰链与纵向支撑杆62的中部或后部连接。从而利用自锁气弹簧59的支撑和锁定功能,通过前后推、拉把手64a,使无粱车顶5b以前挡风玻璃3c作为固定安装基础并以U型支架60两端自由转动铰链为中心可以上、下翻转或在任意位置锁定。比如从无梁车顶5b距离驾驶员11头顶一厘米的位置向上翻转30°至40°度,结合无粱车顶5b可以在任意位置锁定的功能,即可方便驾驶员11上下车;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又可以根据驾驶员身材高度的不同而最大限度地让无粱车顶5b靠近驾驶员11的头顶,或使粱车顶5b的保持在驾驶员11头顶上方1至20厘米之间的理想高度,以便使车顶保持并锁定在最低状态,并使前挡风玻璃更低、风阻更小,进而可以使无梁车顶5b锁定在驾驶员11或驾驶员11和后排乘员的头顶上方适合遮挡风吹、雨淋、日晒但又不影响驾驶车辆或后排乘员乘坐车辆的高度。
本实施例新增加的零件,均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作。
具体实施例之十一
如附图23所示,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之一的基础上,使其所述的前挡风玻璃或前挡风玻璃下部边框与中心转向管或车架前部之间通过一个活动支架实现活动连接,其中:
使前挡风玻璃3c和无粱车顶5b采用同一种透明的材料或采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比如前挡风玻璃3c采用透明的材料制作,而无梁车顶5b采用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材料制作)从而使无梁车顶与前挡风玻璃形成一个整体或前挡风玻璃3c和无粱车顶5b之间固定连接,并由前挡风玻璃3c下部左右侧螺栓孔75a、75b内的螺栓把前挡风玻璃3c与前挡风玻璃3c下部后侧面上的支撑板82固定在一起,该支撑板82的后侧面与方形支架74左右侧分别固定连接,若该支撑板82采用金属材料制作,该支撑板82的后侧面与方形支架74左右侧之间分别可以采用焊接、铆接或螺栓的形式固定连接;若支撑板82采用塑料或树脂材料制作,该支撑板82后侧面与方形支架74左右侧之间分别则可以采用螺栓固定连接。
该方形支架74的上部横梁向后伸出并与前挡风玻璃3c保持一个可以放入手掌的距离,以便于作为推拉前挡风玻璃3c的把手使用;该方形支架74下部横梁的下侧面与一个轴线与前挡风玻璃3c纵向中心线平行或接近平行的滑动支撑杆76的上端采用螺接或铆接或焊接的形式固定连接,该滑动支撑杆76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或方管或异形形状。该滑动支撑杆76上套有一个滑套78,该滑套78前侧面或左侧面或右侧面的螺丝孔内安装有一个与把手77a一体或采用螺接或铆接或焊接的形式固定连接的螺栓77b,通过旋转该把手77a可以使该螺栓77b顶紧或脱离滑动支撑杆76,从而使滑套78在滑动支撑杆76上可以上下自由滑动或在任意位置锁定,进而根据驾驶员身高的不同需要,使前挡风玻璃3c和无粱车顶5b的高度随着滑套78的上下滑动可以自由调整。当旋转把手77a使螺栓77b的前部脱离滑动支撑杆76时,滑动支撑杆65可以从滑套78内取出,从而实现前挡风玻璃3c和无粱车顶5b与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之间实现可方便拆卸的连接方式。
该滑套78后侧面与连接杆79采用螺接或铆接或焊接的形式固定连接,连接杆79的后端通过一个随意停铰链80与连接杆81之间实现活动连接,连接杆81的后端向下倾斜延伸并与中心转向管或车架的前端采用螺接或铆接或焊接的形式固定连接。从而利用随意停铰链80的支撑和锁定功能,通过前后推、拉作为把手的方形支架74的上部横梁,使无粱车顶5b以前挡风玻璃3c作为固定安装基础并以随意停铰链80为中心可以上下翻转或在任意位置锁定。比如从无梁车顶5b距离驾驶员11头顶一厘米的位置向上翻转30°至40°度,结合无粱车顶5b可以在任意位置锁定的功能,即可方便驾驶员11上下车;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又可以根据驾驶员身材高度的不同而最大限度地让无粱车顶5b靠近驾驶员11的头顶,或使粱车顶5b的保持在驾驶员11头顶上方1至20厘米之间的理想高度,以便使车顶保持并锁定在最低状态,并使前挡风玻璃更低、风阻更小,进而可以使无梁车顶5b锁定在驾驶员11或驾驶员11和后排乘员的头顶上方适合遮挡风吹、雨淋、日晒但又不影响驾驶车辆或后排乘员乘坐车辆的高度。
本实施例新增加的零件,均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作。
具体实施例之十二
如附图24、25所示,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之一的基础上,使其所述的前挡风玻璃或前挡风玻璃下部边框与中心转向管或车架前部之间通过一个活动支架实现活动连接,其中:
使前挡风玻璃3c和无粱车顶5b采用同一种透明的材料或采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比如前挡风玻璃3c采用透明的材料制作,而无梁车顶5b采用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材料制作)从而使无梁车顶与前挡风玻璃形成一个整体或前挡风玻璃3c和无粱车顶5b之间固定连接,并由前挡风玻璃3c下部左右侧螺栓孔85a、85b内的螺栓把前挡风玻璃3c与前挡风玻璃3c下部后侧面上的支撑板89固定在一起,该支撑板89的后侧面与滑套84前侧面固定连接。若该支撑板89采用金属材料制作,该支撑板89的后侧面与滑套84前侧面之间可以采用焊接、铆接或螺栓的形式固定连接;若该支撑板89采用塑料或树脂材料制作,该支撑板89后侧面与滑套84前侧面之间则可以采用螺栓固定连接。
该滑套84内有一个轴线与前挡风玻璃3c纵向中心线平行或接近平行的滑动支撑杆83,该滑动支撑杆83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或方管或异形形状。该滑套84后侧面的螺丝孔内安装有一个与把手90a一体或采用螺接或铆接或焊接的形式固定连接的螺栓90b,通过旋转该把手90a可以使螺栓90b的前部顶紧或脱离滑动支撑杆83,从而使滑套84在滑动支撑杆83上可以上下自由滑动或在任意位置锁定,进而根据驾驶员身高的不同需要,使前挡风玻璃3c和无粱车顶5b的高度随着滑套84的上下滑动可以自由调整。当旋转把手90a使螺栓90b的前部脱离滑动支撑杆83时,滑套84可以从滑动支撑杆83上端取下,从而实现前挡风玻璃3c和无粱车顶5b与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之间实现可方便拆卸的连接方式。
滑动支撑杆83的下端与U形支撑杆86中间部位的上侧采用螺接或铆接或焊接的形式固定连接,该U形支撑杆86左后侧端头通过前后自由转动的铰链88a与转向管左侧横向支撑杆连接,该转向管左侧横向支撑杆与中心转向管或车架的左侧采用螺接或铆接或焊接的形式固定连接。该U形支撑杆86右后侧端头通过前后自由转动的铰链88b与转向管右侧横向支撑杆连接,该转向管右侧横向支撑杆与中心转向管或车架的右侧采用螺接或铆接或焊接的形式固定连接。
该U形支撑杆86中间部位的下侧通过一个前后自由转动的铰链与自锁气弹簧87的上端连接,该自锁气弹簧87的下端通过一个前后自由转动的铰链与中心转向管或车架的前部连接。从而利用自锁气弹簧87的支撑和锁定功能,通过前后推、拉把手90a,使无粱车顶5b以前挡风玻璃3c作为固定安装基础并以U形支撑杆86两端自由转动铰链为中心可以上下翻转或在任意位置锁定。比如从无梁车顶5b距离驾驶员11头顶一厘米的位置向上翻转30°至40°度,结合无粱车顶5b可以在任意位置锁定的功能,即可方便驾驶员11上下车;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又可以根据驾驶员身材高度的不同而最大限度地让无粱车顶5b靠近驾驶员11的头顶,或使粱车顶5b的保持在驾驶员11头顶上方1至20厘米之间的理想高度,以便使车顶保持并锁定在最低状态,并使前挡风玻璃更低、风阻更小,进而可以使无梁车顶5b锁定在驾驶员11或驾驶员11和后排乘员的头顶上方适合遮挡风吹、雨淋、日晒但又不影响驾驶车辆或后排乘员乘坐车辆的高度。本实施例新增加的零件,均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作。
具体实施例之十三
如附图26、27所示,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之一的基础上,使其所述的前挡风玻璃或前挡风玻璃下部边框与中心转向管或车架前部之间通过一个固定支架实现固定连接,其中:
使前挡风玻璃3c和无粱车顶5b之间固定连接或采用活动支架连接,并由前挡风玻璃3c下部左右侧螺栓孔92a、92b内的螺栓把前挡风玻璃3c与前挡风玻璃3c下部后侧面上的支撑板94固定在一起,该支撑板94的后侧面与滑套91前侧面固定连接。若该支撑板94采用金属材料制作,该支撑板94的后侧面与滑套91前侧面之间可以采用焊接、铆接或螺栓的形式固定连接;若该支撑板94采用塑料或树脂材料制作,该支撑板94后侧面与滑套91前侧面之间则可以采用螺栓固定连接。
该滑套91内有一个轴线与前挡风玻璃3c纵向中心线平行或接近平行的滑动支撑杆93,该滑动支撑杆93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或方管或异形形状。该滑套91后侧面的螺丝孔内安装有一个与把手95a一体或采用螺接或铆接或焊接的形式固定连接的螺栓95b,通过旋转该把手95a可以使螺栓95b的前部顶紧或脱离滑动支撑杆93,从而使滑套91在滑动支撑杆93上可以上下自由滑动或在任意位置锁定,进而根据驾驶员身高的不同需要,使前挡风玻璃3c和无粱车顶5b的高度随着滑套91的上下滑动可以自由调整。当旋转把手95a使螺栓95b的前部脱离滑动支撑杆93时,滑套91可以从滑动支撑杆93上端取下,从而实现前挡风玻璃3c和无粱车顶5b与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之间实现可方便拆卸的连接方式。
滑动支撑杆93的下端与车把10或中心转向管或车架的前部采用螺接或铆接或焊接的形式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前挡风玻璃3c和无粱车顶5b之间采用活动支架连接,通过前后推、拉把手95a,使无粱车顶5b利用与前挡风玻璃3c之间的活动支架实现上、下翻转或在任意位置锁定的功能。比如从无梁车顶5b距离驾驶员11头顶一厘米的位置向上翻转30°至40°度,结合无粱车顶5b可以在任意位置锁定的功能,即可方便驾驶员11上下车;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又可以根据驾驶员身材高度的不同而最大限度地让无粱车顶5b靠近驾驶员11的头顶,或使粱车顶5b的保持在驾驶员11头顶上方1至20厘米之间的理想高度,以便使车顶保持并锁定在最低状态,并使前挡风玻璃更低、风阻更小,进而可以使无梁车顶5b锁定在驾驶员11或驾驶员11和后排乘员的头顶上方适合遮挡风吹、雨淋、日晒但又不影响驾驶车辆或后排乘员乘坐车辆的高度。
本实施例新增加的零件,均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作。
具体实施例之十四
如附图28、29、30、31所示,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之六的基础上,改变无梁车顶前端的联接方式并采用滑动连接方式而实现的,其中:
前风挡玻璃3c由一块透明板(如玻璃或pet板)构成,在前风挡玻璃3c前方或后方两侧的位置分别各有一个滑行轨道96a、96b,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的前下端分别与车架前部的左右侧之间或与中心转向管左右侧连接的横梁之间通过螺接或焊接或铆接的形式固定连接,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的上端沿着向前上方拱起而形成弧形的轨迹向后上方延伸至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e的前部左右两侧;或者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直接以螺接或铆接或粘接的形式固定在前风挡玻璃3c左右两端的前侧面或后侧面上或者固定在前风挡玻璃3c两侧的塑料或金属边框的前侧面或后侧面上,并且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将沿着前风挡玻璃3c的弧形向后上方延伸至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e的前部左右两侧。
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位于推拉式折叠无梁车顶的前部无梁车顶5e左右两侧的部分分别与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e平行,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相对的一个侧面分别各有一个滑槽97a或97b,该两个滑槽97a、97b还可以分别设置在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的前侧面或后侧面,同时使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e左右两端的滑块或滑轮39c、39d的结构与该两个滑槽97a、97b的槽口相互对应,并使该两个滑槽97a、97b的槽口小于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e左右两端的滑块或滑轮39c、39d,以阻止该无梁车顶5e左右两端的滑块或滑轮39c、39d从该两个滑槽97a、97b的槽口滑脱出轨;
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e的宽度小于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的宽度,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e的前部左右两端分别各固定有两个保持一定距离的圆柱形滑块或滑轮98a或98b,该圆柱形滑块或滑轮98a、98b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根据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滑槽97a、97b的弧度和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e需要推拉的活动距离而确定一个使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e可以在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的滑槽97a、97b内自由滑动的距离;并在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的上端分别各设置一个挡块,以阻挡四个圆柱形滑块或滑轮98a、98b从该两个滑槽97a、97b的上端滑出,同时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的滑槽97a、97b上端槽口逐渐小于该四个圆柱形滑块或滑轮98a、98b的直径或在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的滑槽97a、97b上端槽口处的内侧壁上固定一个向内侧隆起的弹簧片,从而可以在该四个圆柱形滑块或滑轮98a、98b到达该两个滑槽97a、97b的上端时将四个圆柱形滑块或滑轮98a、98b锁定在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的上端。
当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的下端在前风挡玻璃3c前方与车架前部的左右侧或与中心转向管左右侧的横梁之间固定连接时,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e在前风挡玻璃3c前上方沿着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上的滑槽上下滑动,从而把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e和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f以推拉形式折叠后放置在前风挡玻璃3c的前方;或者当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的下端在前风挡玻璃3c与车把10之间与车架前部的左右侧或与中心转向管左右侧的横梁之间固定连接时,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e在前风挡玻璃3c与车把10之间沿着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上的滑槽上下滑动,从而把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e和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f以推拉形式折叠后放置在前风挡玻璃3c与车把10之间的位置;或者可以在夏季需要通风更好的时候,去掉前风挡玻璃3c,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e在车把10前方沿着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上的滑槽上下滑动,从而把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e和推拉式后部无梁车顶5f以推拉形式折叠后放置在车把10前部的位置,以实现夏季仅仅需要遮挡上部雨水和阳光的目的。
通过调整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在车架上的安装高度进而调整无梁车顶5e、5f的安装高度。
在上述第一至第十四个具体实施例中,还将具有以下共有的技术特征:
所述的无梁车顶5b、5c、5d、5e或两个侧翼封闭板15a、15b或两个侧翼加长封闭板16a、16b或两个侧面封闭板44a、44b作为薄板的结构,可以是空心薄板,还可以是实心薄板。
所述的无梁车顶5b、5c、5d、5e、5f或两个侧翼封闭板15a、15b或两个侧翼加长封闭板16a、16b或两个侧面封闭板44a、44b如果采用实心结构,其优选厚度范围在0.3毫米至6毫米之间,而如果采用空心结构,其无梁车顶的优选厚度范围可以在4毫米至12毫米之间。例如,所述的无梁车顶5b、5c、5d、5e、5f或两个侧翼封闭板15a、15b或两个侧翼加长封闭板16a、16b或两个侧面封闭板44a、44b作为薄板的厚度,可以是均匀的厚度,其最佳厚度范围在0.4毫米至1.2毫米之间,但在无梁车顶与金属连接件之间需要增加局部过度支撑板,以提高无梁车顶的结构强度;还可以使无梁车顶中间的大面积厚度较薄而周围或需要支撑的地方采取加筋的结构从而形成较厚的区域,以提高其结构强度、减轻重量;还可以使无梁车顶局部需要支撑并与金属件连接的地方加厚而其余部分采用均匀的厚度,比如在安装自由转动铰链或固定连接的区域,使其厚度达到4至6毫米,而其中心部位或其余部分的大面积区域则使其厚度保持在0.4毫米至1.2毫米,甚至在车顶的顶部可以保持0.3毫米的厚度。从而,使车无梁车顶部分的重量只有半公斤左右,以便最大限度地减轻车顶的重量和重心高度,进而提高现有两轮和三轮车增加车顶之后的稳定性。
所述的无梁车顶5b、5c、5d、5e、5f或两个侧翼封闭板15a、15b或两个侧翼加长封闭板16a、16b或两个侧面封闭板44a、44b适合采用柔韧性好、不易碎、重量轻、透明或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材料制作而成,比如可以采用透明的pet等塑料制作,也可以采用轻质合金板材制作而成。
所述的无梁车顶5b、5c、5d、5e、5f或两个侧翼封闭板15a、15b或两个侧翼加长封闭板16a、16b或两个侧面封闭板44a、44b或前挡风玻璃3a、3b、3c、3d、3e,当采用透明材料制作时,在其内侧面或外侧面上,可以覆盖一层阻挡紫外线和红外线的薄膜,或覆盖一层在阳光下可以变色的薄膜,或在透明的制作材料中适当添加一些颜料从而使其处于半透明或不透明状态,或在透明的制作材料中添加具有阻挡紫外线和红外线功能的材料使其仍然处于透明状态,或在无梁车顶5b的上侧面或下侧面覆盖一层彩色油漆,或覆盖一层彩色防水的壁纸,以阻挡阳光和紫外线对驾驶员的伤害。
从上述第一至第十四个具体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有梁车顶、无梁车顶和前挡风玻璃的一系列技术缺陷,实现了本发明所要实现的技术目的,其具体技术优点如下:
1、由于本发明中的无梁车顶后端悬空、前端与前挡风玻璃的上端连接或形成一个整体,并在前挡风玻璃的下端采用了高度可以自由调整的结构、或可以通过安装不同高度的前挡风玻璃或前挡风玻璃下部边框或车把前部封闭板而调整无梁车顶的安装高度、或通过调整该两个滑行轨道在车架上的安装高度进而调整无梁车顶的安装高度,从而使无梁车顶的使用高度可以根据驾驶员的不同身材高度而方便地自由调整,让不同身高的驾驶员能够使用与自己身材高度相互匹配的车顶,并使车顶总体高度可以方便地保持在驾驶员头顶上方1至20厘米之间的理想高度范围,进而使车顶可以保持最低状态,并使前挡风玻璃更低、风阻更小;再加上无梁车顶中间向上隆起,使驾驶员的头部可以半包裹在无梁车顶下部,并使无梁车顶的左右两侧可以分别延伸至驾驶员两个肩膀或两只手臂的两侧或两侧的侧上方,进而在不影响驾驶员上、下车和不影响正常驾驶的情况下,为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的风吹、雨淋、日晒起到了有效的防护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本发明在无梁车顶前端与前挡风玻璃上端之间或前挡风玻璃下端采用了活动支架与车把前部封闭板或中心转向管或车架的前部之间实现旋转连接,从而实现了无梁车顶的上下翻转或滑动或锁定功能,进而在无梁车顶使用高度很低的情况下,比如无梁车顶的使用高度距离驾驶员的头顶只有1厘米,也可以在无梁车顶向上翻起或向下滑动的情况下,让驶员很方便地上下车;或者本发明在无梁车顶前端与前挡风玻璃上端之间以及前挡风玻璃下端与车把前部封闭板或中心转向管或车架的前部之间均实现固定连接的情况下,使无梁车顶的使用高度距离驾驶员的头顶保持10至20厘米的距离,当驾驶员下车的时候,在驾驶员稍微低头的情况下,也可以让驾驶员方便地上下车。
2、由于本发明无梁车顶采用前端连接、后端悬空的连接方式,从而只需要改变车头区域的部分连接件,即可在不改变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车轻便、小巧、灵活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同时在不破坏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车原有的、车尾向后方延伸的整车动感造型设计效果的基础上,并在不改变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原有的基本结构、造型、尺寸、性能的基础上,使本发明与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之间实现了可以直接嫁接式的、方便的普及应用目的。
3、由于本发明无梁车顶只有前端与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连接,因此只需要改变使车头区域连接的部分造型,即可使本发明与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车之间在外部覆盖塑件的造型上实现自由融合的基本连接方式。而无梁车顶部分的造型设计,一方面可以与整车原有造型风格保持一致;
另一方面,由于无梁车顶采用超薄、超轻、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作,使无梁车顶的造型实现了因透明或半透明而近似无形的设计效果,从而使无梁车顶的造型与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原有的造型实现自然的融合;
再一方面,还是由于无梁车顶采用超薄、超轻、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作,使无梁车顶的造型实现了因透明或半透明而近似无形的设计效果,可以使无梁车顶的宽度完全覆盖驾驶员左右肩膀和左右手臂而不会产生视觉和结构上的重心太高的技术缺陷;或者,由于无梁车顶采用超薄、超轻、不透明材料制作,也可以使无梁车顶的宽度完全覆盖驾驶员左右肩膀和左右手臂而不会产生结构上的重心太高的技术缺陷。
4、由于本发明只需要改变车头区域的部分连接件和局部造型,即可使本发明与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之间实现了可以直接嫁接式的普及应用目的,并使本发明的无梁车顶可以与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原有的造型实现自然的融合,进而可以在保留现有各种未封闭两轮和三轮车与车架和整车车身造型相关的配件生产模具和基本设计方案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产品的开发投资和开发周期。
5、由于本发明无梁车顶采用前端连接、后端悬空的连接方式以及超薄超轻的pet等柔韧性好、不易碎、超薄、超轻、价格低廉的透明薄板材料制造,相对于采用现有“有梁车顶”和“无梁车顶”的整车而言,使采用本发明的整车总体结构更加简单、总体造价更加低廉、总体重量更加轻便。
6、由于本发明无梁车顶采用前端连接、后端悬空的连接方式,从而克服了现有“有梁车顶”和“无梁车顶”在驾驶员肩膀以上、车顶与车尾连接部分兜风的技术缺陷,并使本发明在跨骑式摩托车上使用时,也不会影响驾驶员从车辆的后面迈腿上、下车。
7、由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在大风大雨或寒冷天气下使用的、通过拉链等活动连接方式与无梁车顶两侧和尾部周边连接从而可以随时安装或拆卸的、并由透明或半透明的软质防雨材料制作而成的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防护帘,从而克服了上述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在大风大雨或寒冷天气下侧面防风、防雨效果差的缺陷,并能够使其可以在大风大雨或寒冷天气下有效解决风吹、雨淋、日晒问题。

Claims (10)

1.一种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包括前挡风玻璃(3c)和无梁车顶(5b),所述无梁车顶(5b)与前挡风玻璃(3c)形成一个整体,所述无梁车顶(5b)外部造型为整体向上拱起或局部向上拱起的流线型薄板,所述无梁车顶(5b)采用透明或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材料制作,所述前挡风玻璃(3c)采用透明材料制作,所述前挡风玻璃(3c)下端或前挡风玻璃(3c)下端的边框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之间直接固定连接或通过固定支架与中心转向管或车架的前部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前挡风玻璃(3c)的上端向后上方延伸至驾驶员(11)视线需要的高度或延伸至驾驶员(11)头顶前上方或头的前部位置并与驾驶员(11)的头保持一个可以使其头部前后自由摆动的距离,所述无梁车顶(5b)的左右宽度可以覆盖驾驶员(11)的两个肩膀和两只手臂,其特征在于:
a、无梁车顶(5b)的后部为悬空状态并覆盖于两轮或三轮车驾驶员(11)的头顶上方或覆盖于两轮车后排乘员的头顶上方;
无梁车顶(5b)还可以由一个结构独立的薄板构成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外部造型为流线型并整体向上拱起或局部向上拱起的一组具有可以通过推、拉而延伸或缩短结构的薄板构成推拉式折叠无梁车顶,并使无梁车顶(5b)或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c)前端面的形状、尺寸与前挡风玻璃(3c)上端面或前挡风玻璃(3c)边框上端面的形状、尺寸相互吻合,从而使无梁车顶(5b)或推拉式前部无梁车顶(5c)的前端与前挡风玻璃(3c)的上端或与前挡风玻璃(3c)的上部边框之间还可以固定连接或通过活动支架连接;
前挡风玻璃(3c)下端或前挡风玻璃(3c)下端的边框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之间或与中心转向管之间或与车架的前部之间还可以通过活动支架连接;
b、通过调整前挡风玻璃(3c)下端或前挡风玻璃(3c)下端的边框的安装高度而调整无梁车顶(5b)的安装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无梁车顶(5b)的高度调整方式,是前挡风玻璃(3c)下端或前挡风玻璃(3c)下端的边框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之间的固定连接部分、或与中心转向管之间的活动支架或固定支架、或与车架前部之间的活动支架或固定支架具有可以使前挡风玻璃(3c)安装高度自由调整的结构,或通过安装不同高度的前挡风玻璃(3c)或前挡风玻璃(3c)下部边框或车把前部封闭板(2c)而调整前挡风玻璃(3c)的安装高度,或通过调整该两个滑行轨道(96a、96b)在车架上的安装高度进而调整推拉式无梁车顶(5e、5f)的安装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梁车顶(5b)的厚度,可以是均匀的厚度;还可以是中间的大面积厚度较薄而周围或需要支撑的地方采取加筋的结构从而形成较厚的区域;还可以是局部需要支撑的地方加厚而其余部分采用均匀的厚度;所述无梁车顶(5b)或前挡风玻璃(3c)可以是空心薄板,还可以是实心薄板;
所述前挡风玻璃(3c)下半部分或车把前部封闭板(2c)的左右宽度可以大于车把(10)的宽度,还可以等于或小于车把(10)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无梁车顶(5b)采用透明材料制作时,在无梁车顶(5b)和前挡风玻璃(3c)其内侧面或外侧面上,可以覆盖一层阻挡紫外线和红外线的薄膜,或覆盖一层在阳光下可以变色的薄膜,或在透明的制作材料中适当添加一些颜料从而使其处于半透明或不透明状态,或在透明的制作材料中添加具有阻挡紫外线和红外线功能的材料使其仍然处于透明状态,或在无梁车顶(5b)的上侧面或下侧面覆盖一层彩色油漆,或覆盖一层彩色防水的壁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无梁车顶(5b)与前挡风玻璃(3c)的上端或与前挡风玻璃(3c)的上部边框之间连接的活动支架的摆动支架(22a、22b或26a、26b或36a、36b)的下侧或外侧面上、或在前挡风玻璃(3c)下端或前挡风玻璃(3c)下端的边框与车把前部封闭板(2c)之间连接的活动支架的摆动支架(22c、22d)的后侧或外侧面上、或在前挡风玻璃(3c)下端或前挡风玻璃(3c)下端的边框与中心转向管之间或与车架的前部之间的活动支架上安装有方便驾驶员(11)通过推、拉而上下翻转无梁车顶(5b)的把手。
6.一种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防护帘,包括一个覆盖驾驶员身体两侧并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的封闭帘,其特征在于:沿着无梁车顶(5b)左右两端及无梁车顶(5b)的后端(44)部分的周边并沿着前挡风玻璃(3c)左右两端或左右侧侧翼封闭板(15a、15b)的后端以及中心转向管两侧封闭板(12a、12b、12c、12d、12e、12f、12g、12h、12i)后端或侧翼加长封闭板(16a、16b)后端固定有一个从车辆左侧到车辆右侧连续的并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的封闭连接带(45),沿着该封闭连接带(45)的后、下端与其下部的两侧封闭帘(46)之间的吊帘接缝(49a)以拉链或热粘皮或在相邻的边沿分别同时分布并固定多个位置相同并且磁极相互吸引的磁铁的形式从而使封闭连接带(45)的后、下端与两侧封闭帘(46)的前、上端相邻的边连接在一起;
该两侧封闭帘(46)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该两侧封闭帘(46)遮挡并覆盖驾驶员(11)身体的左右两侧,该两侧封闭帘(46)的下端边沿的形状分别从封闭连接带(45)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在车辆左右两侧连接处的下端开始沿着驾驶员(11)左右侧大腿的下部以上、肩膀以下的任意位置向后延伸并从驾驶员(11)身体两侧后方的位置向后上方逐步延伸并使车顶后端下部的两侧封闭帘(46)的中间部位形成带状或由此断开从而使两侧封闭帘(46)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以覆盖驾驶员左右两侧,进而使后排乘员的位置处于不封闭状态;
该封闭连接带(45)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若采用拉链连接,该拉链的两端均为起始接头并分别位于封闭连接带(45)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在车辆左右两侧连接处的下端;或者该拉链的起始接头位于封闭连接带(45)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在车辆左侧连接处的下端,而该拉链的终止端位于封闭连接带(45)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在车辆右侧连接处的下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防护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侧封闭帘(46)的基础上,并使车顶后端下部的两侧封闭帘(46)的中间部位形成带状从而使两侧封闭帘(46)形成一个整体,还可以增加一个后部封闭帘(47),该后部封闭帘(47)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该后部封闭帘(47)以U形口朝前的形式围绕在后排乘员身体的左右两侧及后背从而把后排乘员的上半身或整个身体包裹在后部封闭帘(47)内,该后部封闭帘(47)的前上端沿着吊帘接缝(48)以拉链或热粘皮或在相邻的边沿分别同时分布并固定多个位置相同并且磁极相互吸引的磁铁的形式与两侧封闭帘(46)两侧的后端及尾部的下端相邻的边连接;
该后部封闭帘(47)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若采用拉链连接,该拉链的两端均为起始接头并分别位于后部封闭帘(47)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在车辆左右两侧连接处的下端;或者该拉链的起始接头位于后部封闭帘(47)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在车辆左侧连接处的下端,而拉链的终止端位于后部封闭帘(47)与两侧封闭帘(46)之间在车辆右侧连接处的下端。
8.一种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防护帘,包括一个覆盖驾驶员或驾驶员和后排乘坐人员身体两侧及后部的并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的封闭帘,其特征在于:沿着无梁车顶(5b)左右两端及后端部分的周边并沿着前挡风玻璃(3c)左右两端或左右侧侧翼封闭板(15a、15b)的后端以及中心转向管两侧封闭板(12a、12b、12c、12d、12e、12f、12g、12h、12i)后端或侧翼加长封闭板(16a、16b)后端固定有一个从车辆左侧到车辆右侧连续的并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的封闭连接带(45),沿着该封闭连接带(45)的后下端与其下部的一体全封闭帘(50)之间的吊帘接缝(49b)以拉链或热粘皮或在相邻的边沿分别同时分布并固定多个位置相同并且磁极相互吸引的磁铁的形式从而使封闭连接带(45)的后下端与一体全封闭帘(50)的前上端相邻的边连接在一起;
该一体全封闭帘(50)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该一体全封闭帘(50)以U形口朝前的形式围绕在驾驶员(11)或后排乘员身体的左右两侧及后背从而把驾驶员(11)或后排乘员的上半身或整个身体包裹在一体全封闭帘(50)内;
该封闭连接带(45)与一体全封闭帘(50)之间若采用拉链连接,该拉链的两端均为起始接头并分别位于封闭连接带(45)与一体全封闭帘(50)之间在车辆左右两侧连接处的下端;或者该拉链的起始接头位于封闭连接带(45)与一体全封闭帘(50)之间在车辆左侧连接处的下端,拉链的终止端位于封闭连接带(45)与一体全封闭帘(50)之间在车辆右侧连接处的下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防护帘,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一体全封闭帘(50)的左侧并位于驾驶员身体左侧的位置向上还可以设置一个纵向的开口,该开口向上到达一体全封闭帘(50)的边沿附近但不到边,该开口上设置一个拉链(49c),从而使该开口可以方便地闭合或分开。
10.一种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防护帘,包括一个覆盖驾驶员身体两侧上半身及后部的并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的封闭帘,其特征在于:沿着无梁车顶(5b)左右两端及后端部分的周边并沿着前挡风玻璃(3c)左右两端或左右侧侧翼封闭板(15a、15b)的后端固定有一个从车辆左侧到车辆右侧连续的并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的封闭连接带(51),沿着该封闭连接带(51)的后下端与其下部的一体半封闭帘(52)之间的吊帘接缝(53)以拉链或热粘皮或在相邻的边沿分别同时分布并固定多个位置相同并且磁极相互吸引的磁铁的形式从而使封闭连接带(51)的后下端与一体半封闭帘(52)的前上端相邻的边连接在一起;
该一体半封闭帘(52)由软质防雨面料制作而成,该一体半封闭帘(52)以U形口朝前的形式围绕在驾驶员(11)或后排乘员身体的左右两侧及后背从而把驾驶员(11)或后排乘员的上半身包裹在一体半封闭帘(52)内;
该封闭连接带(51)与一体半封闭帘(52)之间若采用拉链连接,该拉链的两端均为起始接头并分别位于封闭连接带(51)与一体半封闭帘(52)之间在车辆左右两侧连接处的前端;或者该拉链的起始接头位于封闭连接带(51)与一体半封闭帘(52)之间在车辆左侧连接处的前端,拉链的终止端位于封闭连接带(51)与一体半封闭帘(52)之间在车辆右侧连接处的前端。
CN201510325117.1A 2014-07-03 2015-06-15 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 Pending CN1052705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25117.1A CN105270520A (zh) 2014-07-03 2015-06-15 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
PCT/CN2015/000426 WO2016000436A1 (zh) 2014-07-03 2015-06-18 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80405 2014-07-03
CN2014203804058 2014-07-03
CN201510325117.1A CN105270520A (zh) 2014-07-03 2015-06-15 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0520A true CN105270520A (zh) 2016-01-27

Family

ID=55018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25117.1A Pending CN105270520A (zh) 2014-07-03 2015-06-15 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70520A (zh)
WO (1) WO2016000436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64569A (zh) * 2016-03-04 2016-05-11 张家港市九鼎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车架结构
CN105620617A (zh) * 2016-03-04 2016-06-01 张家港市九鼎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型车架结构
CN108394503A (zh) * 2018-02-26 2018-08-14 海宁市海创通日用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两轮车型通用可简易装卸车棚
CN108622265A (zh) * 2018-07-16 2018-10-09 重庆墨龙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三轮车挡风板结构
CN109153422A (zh) * 2017-04-15 2019-01-04 奥迪股份公司 用于双轮车的车身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36683A (zh) * 2017-06-05 2017-09-08 林晖 可收放电动车遮阳伞
CN110063556A (zh) * 2018-01-20 2019-07-30 苗建军 一种便携伞
CN112407118A (zh) * 2019-08-20 2021-02-26 李剑峰 一种可收展的电动车挡风遮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50207Y1 (ko) * 2003-10-07 2004-05-14 김대석 적재함 일체형 이륜차용 보호구
CN201033608Y (zh) * 2007-05-10 2008-03-12 邓先勇 摩托车篷盖
JP5273404B2 (ja) * 2010-02-02 2013-08-28 哲男 松澤 自転車両手運転用雨避け装置
DE202010011560U1 (de) * 2010-08-19 2010-11-04 Sandor, Franz A. Wetterschutzfahrrad
CN202783537U (zh) * 2012-07-16 2013-03-13 霍民 单车风雨罩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64569A (zh) * 2016-03-04 2016-05-11 张家港市九鼎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车架结构
CN105620617A (zh) * 2016-03-04 2016-06-01 张家港市九鼎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型车架结构
CN105564569B (zh) * 2016-03-04 2018-10-23 张家港市九鼎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车架结构
CN105620617B (zh) * 2016-03-04 2018-10-23 张家港市九鼎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型车架结构
CN109153422A (zh) * 2017-04-15 2019-01-04 奥迪股份公司 用于双轮车的车身
US11135907B2 (en) 2017-04-15 2021-10-05 Audi Ag Bodywork for a two-wheeled vehicle
CN108394503A (zh) * 2018-02-26 2018-08-14 海宁市海创通日用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两轮车型通用可简易装卸车棚
CN108622265A (zh) * 2018-07-16 2018-10-09 重庆墨龙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三轮车挡风板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00436A1 (zh) 2016-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70520A (zh) 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
US10286969B2 (en) Extensible frontal roof for a motorcycle
CN105411130B (zh) 一种代步车用隐形晴雨伞
DE202007002826U1 (de) Kabinenfahrrad
CN204846173U (zh) 两轮和三轮车风吹雨淋日晒防护装置及防护帘
CN102092440B (zh) 新型二轮轿车
CN201553243U (zh) 活动折叠式多方位电动车和摩托车遮阳挡雨篷
CN205668613U (zh) 两轮机动车半封闭车壳
JP2011195000A (ja) 各種自転車対応用上下分離一対型防風フロントカバー。
CN103538616A (zh) 平躺型儿童推车
CN201172453Y (zh) 摩托车专用棚
CN207225535U (zh) 一种可翻转式山地车后挡泥板
CN201694306U (zh) 机动或人力车辆的安全防护晴雨篷
CN112124465A (zh) 侧圆型防风雨两轮电动车
US20030041890A1 (en) All weather cycle protector
CN212738390U (zh) 一种二轮车使用的防雨防晒具
DE202010011560U1 (de) Wetterschutzfahrrad
KR200462638Y1 (ko) 보호커버를 구비한 자전거
CN106043523B (zh) 两轮机动车半封闭车壳
CN203032339U (zh) 一种车用遮阳板
CN206243324U (zh) 二轮电动车遮阳遮雨棚
DE29507116U1 (de) Fahrrad-(Liegerad)verkleidung
CN2644279Y (zh) 防风防雨两轮摩托车
CN2474443Y (zh) 摩托车通体挡风罩
CN2784286Y (zh) 摩托车可伸缩挡风玻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