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70097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70097A
CN105270097A CN201510245753.3A CN201510245753A CN105270097A CN 105270097 A CN105270097 A CN 105270097A CN 201510245753 A CN201510245753 A CN 201510245753A CN 105270097 A CN105270097 A CN 1052700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mentioned
main groove
shoulder main
dr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4575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70097B (zh
Inventor
仲山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700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00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700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00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不使排水性恶化并提高耐偏磨损性能以及噪声性能。在胎面部设置轮胎赤道面上的中心主沟、其两侧的一对中心副沟、以及其两侧的一对胎肩主沟,由此形成中心陆部、中间陆部以及胎肩陆部。中间陆部沿周向间隔地设置有从中心副沟以10~20°的角度β延伸到胎肩主沟的中间横沟。中间横沟由与中心副沟相连的大宽度部、与胎肩主沟相连的小宽度部、以及将大宽度部与小宽度部连接的过渡部构成,中间横沟的上述角度β比接地面形状中的中间陆部的接地前边缘部分的角度α大。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不使排水性恶化并提高噪声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作为提高耐磨性和排水性的充气轮胎,下述的专利文献1记载了图8所示的胎面花纹。该轮胎在胎面部a具有在轮胎赤道面Co上沿周向连续延伸的中心主沟b、在上述中心主沟b的两侧沿周向连续延伸且沟宽比上述中心主沟b窄的一对中心副沟c、以及在上述中心副沟c的两侧沿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d,由此在上述中心主沟b与中心副沟c之间形成中心陆部e,在上述中心副沟c与胎肩主沟d之间形成中间陆部f,以及在比上述胎肩主沟d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形成胎肩陆部g。
而且,在上述中间陆部f设置有中间横沟h,该中间横沟h从上述中心副沟c到胎肩主沟d以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逐渐减小的方式倾斜地延伸,由此中间陆部f形成为中间花纹块j沿周向排列的中间花纹块列。
然而,对于这种花纹的轮胎而言,上述中间花纹块j的耐偏磨损性能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另外,虽然提出了减小中间横沟h的沟宽度来提高中间花纹块j的刚性从而提高耐偏磨损性,但在该情况下,会导致排水性恶化而降低湿路性能的弊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060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利用与中心副沟相连的大宽度部、与胎肩主沟相连的小宽度部、以及将它们之间连接的过渡部形成中间横沟,并且规定该中间横沟的倾斜角度,以此为基本,不使排水性恶化并提高耐偏磨损性能,并且还能对噪声性能的提高做出贡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置有在轮胎赤道面上沿周向连续延伸的中心主沟、在上述中心主沟的两外侧沿周向连续延伸且沟宽比上述中心主沟窄的一对中心副沟、以及在上述中心副沟的两外侧沿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由此具有在上述中心主沟与中心副沟之间的中心陆部、在上述中心副沟与胎肩主沟之间的中间陆部、以及比上述胎肩主沟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部,上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中间陆部通过沿周向间隔地设置中间横沟,由此形成为中间花纹块沿周向排列的中间花纹块列,上述中间横沟从上述中心副沟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20°的角度β延伸到上述胎肩主沟,而且,上述中间横沟由与上述中心副沟相连的靠轮胎赤道面侧的大宽度部、与上述胎肩主沟相连的靠胎面接地端侧的小宽度部、以及从上述大宽度部到小宽度部向轮胎轴向外侧使沟宽度逐渐减小地延伸的过渡部构成,并且,上述中间横沟的上述角度β比角度α大,该角度α是在对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正规内压状态的轮胎施加正规负载时的接地面形状中的周向的接地前缘中,上述中间陆部所包含的接地前边缘部分与轮胎轴向线所成的角度。
而且,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横沟在上述小宽度部的沟深比在上述大宽度部的沟深浅。
而且,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心主沟是两侧的沟侧缘分别使距离轮胎赤道面最远的凹角点Pb、和距离轮胎赤道面最近的凸角点Pa交替反复地沿周向延伸的锯齿沟,上述凸角点Pa距离轮胎赤道面的距离La为上述凹角点Pb距离轮胎赤道面的距离Lb的0.25~0.75倍的范围。
而且,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花纹块在该中间花纹块的周向中央部形成有中间狭槽,该中间狭槽从上述胎肩主沟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到达上述中心副沟而中断,并且上述中间狭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方向与上述中间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方向相反。
而且,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心陆部形成有中心狭槽,该中心狭槽从上述中心副沟向轮胎赤道面侧延伸并且不到达上述中心主沟而中断。
上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一轮胎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Rim”,或者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Rim”。上述“正规内压”是指按照每一轮胎规定上述规格的空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在轮胎用于轿车的情况下为180kPa。上述“正规负载”是指按照每一轮胎规定上述规格的负载,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CAPACITY”。
本发明如上所述,将中间陆部划分为多个中间花纹块的中间横沟由与中心副沟相连的大宽度部、与胎肩主沟相连的小宽度部、以及从上述大宽度部到小宽度部使沟宽度逐渐减小地延伸的过渡部构成。
对于中间花纹块,在中心副沟侧,其中心副沟的宽度窄而使橡胶难以移动,所以刚性相对大,相反,在胎肩主沟侧,其胎肩主沟宽度大而使橡胶容易移动,所以刚性相对小。因此,利用大宽度部、小宽度部以及过渡部构成中间横沟,在上述中心副沟侧配置大宽度部,并且在胎肩主沟侧配置小宽度部,从而能够使中间花纹块的花纹块刚性均匀化,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能。
而且,上述中间横沟是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20°的角度β倾斜的倾斜沟。若该角度β超过20°,则中间横沟与中心副沟以及胎肩主沟相交的交叉部的尖端部分的刚性降低,以该尖端部分为起点而发生磨损等而无法充分发挥中间横沟的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
相反,若小于10°,则在行驶时中间横沟受到路面的冲击力增大,间距声变大而使噪声性能降低。特别地,使中间横沟的上述角度β比接地面形状的中间陆部的接地前边缘部分的角度α大,由此在接地时能够使中间横沟从其轮胎轴向一端侧向另一端侧逐渐接地,从而能够实现间距声的减小。
另外,上述中间横沟通过上述小宽度部,抑制在接地时被压缩在中间横沟内的空气流向胎肩主沟侧。因此,能够抑制在上述胎肩主沟产生气柱共鸣等,进一步提高噪声性能。
另外,在雨天时中间陆部的排水从中间横沟通过中心副沟以及胎肩主沟双方而进行,所以能够确保排水性。另外,在接地时的中间横沟内的压缩空气的流速非常快,在上述小宽度部的阻力变大,所以妨碍从该小宽度部通过,但在排水的情况下水流慢,所以能够从小宽度部流出从而确保排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一实施例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图2是同时表示中心陆部、中心主沟以及中心副沟的放大图。
图3是同时表示中间陆部、中间横沟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中间横沟的各部分的深度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轮胎的接地面形状的俯视图。
图6(A)是中间狭槽的剖视图,图6(B)是中心狭槽的剖视图,图6(C)是胎肩狭槽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胎肩陆部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现有轮胎的胎面花纹的一个例子的展开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充气轮胎;2…胎面部;3…中心主沟;3E…沟侧缘;5…中心副沟;6…胎肩主沟;7…中心陆部;8…中间陆部;9…胎肩陆部;11…锯齿沟;12…中间横沟;12i…大宽度部;12m…过渡部;;12o…小宽度部;13…中间花纹块;15…中间狭槽;17…中心狭槽;Co…轮胎赤道面;F…接地面形状;Fa…接地前缘;Fa8…接地前边缘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2形成有在轮胎赤道面Co上沿周向连续延伸的中心主沟3、在上述中心主沟3的两外侧沿周向连续延伸且沟宽比上述中心主沟3窄的一对中心副沟5、以及在上述中心副沟5的两外侧沿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6。
由此,在上述胎面部2上,在上述中心主沟3与中心副沟5之间形成中心陆部7,在上述中心副沟5与胎肩主沟6之间形成中间陆部8,而且在比上述胎肩主沟6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形成胎肩陆部9。
上述中心主沟3以及胎肩主沟6形成为沟宽W3、W6为3.0mm以上、优选为4.0mm以上的大宽度沟。从排水性平衡的观点考虑,优选使上述胎肩主沟6的W6比中心主沟3的沟宽W3大。另外,上述中心副沟5至少比中心主沟3的宽度窄,优选形成为沟宽W5小于3.0mm的细沟。
在本例中,上述中心副沟5以及胎肩主沟6形成为直沟10。另外,在难以产生偏磨损的中心主沟3,为了抑制气柱共鸣产生的通过噪声而形成为锯齿沟11。具体而言,上述中心主沟3如图2放大表示那样,两侧的沟侧缘3E、3E分别使距离轮胎赤道面Co最远的凹角点Pb、和距离轮胎赤道面Co最近的凸角点Pa交替反复地沿周向以锯齿状延伸。此时,在本例中,将上述凸角点Pa距离轮胎赤道面Co的距离La设为上述凹角点Pb距离轮胎赤道面Co的距离Lb的0.25~0.75倍的范围。由此,能够减少锯齿沟11的沟容积中的贯通容积V从而降低气柱共鸣的音压。上述贯通容积V是指在锯齿沟11中沿周向以直线状延伸的沟部分11a的容积。另外,若上述距离La、Lb之比(La/Lb)小于0.25,则贯通容积V所占的比例过小,在排水性上产生负面影响,相反,若比(La/Lb)大于0.75,则贯通容积V所占的比例过大,在通过噪声上产生负面影响。
接下来,在上述中间陆部8上沿周向间隔地设置中间横沟12。由此,中间陆部8形成为多个中间花纹块13沿周向排列的中间花纹块列。
如图3放大表示那样,上述中间横沟12是从上述中心副沟5相对于轮胎轴向线以10~20°的角度β延伸到胎肩主沟6的倾斜沟。而且,该中间横沟12由与上述中心副沟5相连的靠轮胎赤道面Co侧的大宽度部12i、与上述胎肩主沟6相连的靠胎面接地端Te侧的小宽度部12o、以及从上述大宽度部12i到小宽度部12o使沟宽度向轮胎轴向外侧逐渐减小地延伸的过渡部12m形成。另外,上述小宽度部12o的沟宽W12o与大宽度部12i的沟宽W12i之比(W12o/W12i)优选为0.3~0.5的范围。
在本例中,上述中间横沟12的两侧的沟侧缘12E中的一方,在其全长上以上述角度β呈直线状延伸,而另一方的沟侧缘12E在上述过渡部12m的区域以比上述角度β大的角度γ倾斜。在本例中,将呈直线状延伸的上述一方的沟侧缘12E的方向称为中间横沟12的长度方向。若上述角度γ过大,则沟宽急剧变化,对耐偏磨损性能产生负面影响,相反若角度γ过小,则中间横沟12中小宽度部12o以及大宽度部12i所占的比例减小,不能有效发挥中间横沟12的效果。因此,上述角度γ优选为比上述角度β大20~40°。
另外,上述小宽度部12o沿中间横沟1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L12o,优选为中间横沟12的全长L12的0.3~0.5%的范围,另外,小宽度部12o的上述长度L12o与大宽度部12i的长度L12i之比(L12o/L12i)优选为0.8~1.2的范围。另外,在上述中间横沟12中,如图4所示,上述小宽度部12o的沟深H12o优选为比上述大宽度部12i的沟深H12i小,特别优选为使其比(H12o/H12i)为0.5~0.7的范围。另外,大宽度部12i的沟深H12i优选为上述中心副沟5的沟深H5的0.75~0.85倍的范围,另外,上述中心副沟5、中心主沟3以及胎肩主沟6在本例中形成为相同深度。
这里,对于上述中间花纹块13,在中心副沟5侧,由于该中心副沟5的宽度窄而橡胶难以移动,所以刚性相对大。相反,在胎肩主沟6侧中,由于该胎肩主沟6的宽度大而橡胶容易移动,所以刚性相对小。因此,通过将上述中间横沟12由大宽度部12i、小宽度部12o以及过渡部12m构成,而且在中心副沟5侧配置大宽度部12i,并且在胎肩主沟6侧配置小宽度部12o,从而能够实现中间花纹块13的花纹块刚性的均匀化。
而且,使中间横沟12的上述角度β为10~20°的范围。若该角度β超过20°,则如上述图3所示,在中间横沟12与中心副沟5以及胎肩主沟6相交的交叉部Q所形成的尖端部分Qa的刚性降低,由于以该尖端部分Qa为起点而产生磨损等而无法充分发挥中间横沟12的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另外,若上述角度β小于10°,则行驶时中间横沟12受到路面的冲击力增大,间距声变大而使噪声性能降低。
在对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正规内压状态的轮胎1施加正规负载时的接地面形状F在图5中大致示出。此时,周向的接地前缘Fa中,上述中间陆部8所含有的接地前边缘部分Fa8与轮胎轴向线所成的角度为α时,使上述中间横沟12的上述角度β比上述角度α大。由此,在接地时,能够使中间横沟12从该轮胎轴向一端侧向另一端侧逐渐接地,缓和路面的冲击力从而实现上述间距声的减小。
而且,在上述中间横沟12,能够利用上述小宽度部12o,抑制接地时被压缩在中间横沟12内的空气流向胎肩主沟6侧,能够抑制在该胎肩主沟6产生气柱共鸣。另外,在雨天时中间陆部8的排水从中间横沟12通过中心副沟5以及胎肩主沟6双方而进行,所以能够确保排水性。这是由于中间横沟12内的压缩空气流速很快,所以在小宽度部12o的阻力很大,因此阻碍从该小宽度部12o的通过,但在排水的情况下水流慢,所以阻力小,还能从小宽度部12o流出从而确保排水性。
另外,若上述小宽度部12o的沟宽W12o过大,则无法充分实现花纹块刚性的均匀化,相反,若过小则会使小宽度部12o的排水性恶化。因此,上述沟宽W12o、W12i之比(W12o/W12i)优选为0.3~0.5的范围。
另外,使上述小宽度部12o的沟深H12o比大宽度部12i的沟深H12i小,这在花纹块刚性的均匀化方面是优选的。然而,若沟深H12o过小,则阻碍小宽度部12o的排水性,相反,若过大则对花纹块刚性的均匀化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上述沟深H12o、H12i之比(H12o/H12i)优选为0.5~0.7的范围。
另外,若上述小宽度部12o的长度L12o以及大宽度部12i的长度L12i中的一方与另一方相比过长或过短,则对上述花纹块刚性的均匀化、排水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上述长度L12o/L12i之比(L12o/L12i)优选为0.8~1.2的范围。
另外,在本例中,若上述图3所示,在上述中间花纹块13,在其周向中央部13M形成有中间狭槽15,该中间狭槽15从上述胎肩主沟6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到达上述中心副沟5而中断。另外,周向中央部13M是指将上述中间花纹块13沿周向三等分时配置于其中央侧的划分区域。该中间狭槽15在水深特别深的情况下弥补中间花纹块13的排水性来确保湿路性能。上述中间狭槽15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方向优选为与上述中间横沟1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方向相反,由此抑制对花纹块刚性的负面影响。另外,上述中间狭槽15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δ与上述角度β相同,优选为10~20°范围。另外,中间狭槽15的长度L15优选为在该中间狭槽15的长度方向测出的上述中间花纹块13的长度L13的0.4~0.6倍的范围。另外,上述中间狭槽15的深度H15(如图6(A)所示)优选为上述胎肩主沟6的深度H6的0.75~0.85倍。
另外,在中间狭槽15设置有刀槽花纹16,该刀槽花纹16从中间狭槽15的轮胎轴向内端部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到达上述中心副沟5而中断。该刀槽花纹16有助于维持花纹块刚性以及噪声性能并且进一步提高上述中间花纹块13的排水性。上述刀槽花纹16沿中间狭槽15的长度方向延伸,另外,其长度L16优选为上述长度L13的0.23~0.33的范围。
接下来,如上述图2所示,在上述中心陆部7形成有中心狭槽17,该中心狭槽17从上述中心副沟5向轮胎赤道面Co侧延伸并且不到达上述中心主沟3而中断。该中心狭槽17有助于提高中心陆部7的排水性。而且,扰乱中心副沟5内的气流等从而阻碍气柱在中心副沟5中形成,从而能够对噪声性能作出贡献。另外,中心狭槽17的间距数与中心主沟3(锯齿沟11)的锯齿形的间距数相同,由此抑制上述锯齿沟11对刚性产生的负面影响。另外,中心狭槽17的间距数与上述中间横沟12的间距数相同,另外,中心狭槽17与中间横沟12在周向按照1/2间距错开相位而配置。另外,中心狭槽17与中间横沟12朝相同方向倾斜。另外,中心狭槽17的沟深H17(如图6(B)所示)优选为中心副沟5的沟深H5的0.75~0.85倍的范围。
另外,如图7所示,在上述胎肩陆部9设置有从上述胎肩主沟6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且不到达胎面接地端Te而中断的内胎肩狭槽20、和从胎面接地端Te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到达上述胎肩主沟6而中断的外胎肩狭槽21。利用该内外胎肩狭槽20、21,能够维持胎肩陆部9的刚性并且确保排水性。特别地,内胎肩狭槽20扰乱胎肩主沟6内的气流等从而阻碍气柱在胎肩主沟6中形成,从而对噪声性能作出贡献。
在本例中,上述内胎肩狭槽20的深度H20(如图6(C)所示)是上述胎肩主沟6的沟深H6的0.75~0.85倍,内胎肩狭槽20的轮胎轴向长度L20是上述胎肩陆部9的陆部宽度W9的0.2~0.38倍。另外,内胎肩狭槽20的间距数是中间横沟12的间距数的2倍,并且内胎肩狭槽20的轮胎周向宽度W20是上述中间横沟12的间距长度Lp(图1所示)的0.070~0.14的范围。
而且,在本例的充气轮胎1中,如上述图5所示,在接地面形状F,轮胎赤道面Co上的接地长度LTc是从轮胎赤道面Co向轮胎轴向外侧相隔接地宽度TW的0.4倍的距离的位置的接地长度LTe的1.05~1.15倍。
以上,详述了本发明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变形为各种实施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按照表1的规格试制以图1的胎面花纹为基本花纹的轮胎尺寸为195/80R15的轮胎,并且测试并评价各供试轮胎的噪声性能、湿路性能、耐偏磨损性能。另外,将图8的胎面花纹的轮胎作为比较例4来进行比较。除了表1所记载的之外,其它规格实际相同,共通规格如下。
·中心主沟的沟宽W3=5.0mm,沟深H3=9.7mm,
·中心副沟的沟宽W5=2.0mm,沟深H5=9.7mm,
·胎肩主沟的沟宽W6=7.0mm,沟深H6=9.7mm,
·胎面接地宽度TW=145mm,
·中间陆部的接地前缘的角度α=5度,
·中心陆部的陆部宽度=21mm,
·中间陆部的陆部宽度=19mm,
(1)噪声性能:
将供试轮胎以轮辋(15×6J)、内压(450kPa)安装于车辆(1BOX型,定容状态)的全部轮子,按照由JASOC606规定的实车滑行试验以60km/h的通过速度在直线状的测试路线上惯性行驶,并且利用在该路线的中间点从行驶中心线横向隔开7.5m并且距离测试路面高出1.2m高度的位置设置的设置麦克风,来测定该通过最大音等级dB(A)。而且,对于通过由周向的沟的气柱共鸣引起的“沙”这样的声音听取的频率为1000Hz左右的噪声(沙沙声)、以及由轮胎轴向的沟引起的频率为500Hz左右的间距声,将比较例1设为100的指数来评价。数值越高则噪声性能越好。
(2)湿路性能:
使用内筒试验机,按照轮辋(15×6J)、内压(450kPa)、负载(9.56kN)、滑动角1°在沥青的湿路面(水深为1mm以及5mm)进行行驶测试,利用将比较例1设为100的指数来评价水漂(hydroplaning)的产生速度。数值越高则湿路性能越好。
(3)耐偏磨损性能:
使用在上述噪声性能测试中使用的车辆,测定实车行驶了15000km后上述中间花纹块产生的胎踵胎趾磨损的磨损量,利用将比较例1设为100的指数来评价。数值越高则耐偏磨损性能越好。
表1
如表所示,能够确认实施例的轮胎不使排水性恶化并提高耐偏磨损性能以及噪声性能。

Claims (5)

1.一种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置有在轮胎赤道面上沿周向连续延伸的中心主沟、在所述中心主沟的两外侧沿周向连续延伸且沟宽比所述中心主沟窄的一对中心副沟、以及在所述中心副沟的两外侧沿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由此具有在所述中心主沟与中心副沟之间的中心陆部、在所述中心副沟与胎肩主沟之间的中间陆部、以及比所述胎肩主沟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部,
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陆部通过沿周向间隔地设置中间横沟,由此形成为中间花纹块沿周向排列的中间花纹块列,所述中间横沟从所述中心副沟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20°的角度β延伸到所述胎肩主沟,
而且,所述中间横沟由与所述中心副沟相连的靠轮胎赤道面侧的大宽度部、与所述胎肩主沟相连的靠胎面接地端侧的小宽度部、以及从所述大宽度部到小宽度部向轮胎轴向外侧使沟宽度逐渐减小地延伸的过渡部构成,
并且,所述中间横沟的所述角度β比角度α大,该角度α是在对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正规内压状态的轮胎施加正规负载时的接地面形状中的周向的接地前缘中,所述中间陆部所包含的接地前边缘部分与轮胎轴向线所成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横沟在所述小宽度部的沟深比在所述大宽度部的沟深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主沟是两侧的沟侧缘分别使距离轮胎赤道面最远的凹角点Pb、和距离轮胎赤道面最近的凸角点Pa交替反复地沿周向延伸的锯齿沟,所述凸角点Pa距离轮胎赤道面的距离La为所述凹角点Pb距离轮胎赤道面的距离Lb的0.25~0.75倍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花纹块在该中间花纹块的周向中央部形成有中间狭槽,该中间狭槽从所述胎肩主沟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到达所述中心副沟而中断,并且所述中间狭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方向与所述中间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陆部形成有中心狭槽,该中心狭槽从所述中心副沟向轮胎赤道面侧延伸并且不到达所述中心主沟而中断。
CN201510245753.3A 2014-05-29 2015-05-14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52700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1631 2014-05-29
JP2014111631A JP5993403B2 (ja) 2014-05-29 2014-05-29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0097A true CN105270097A (zh) 2016-01-27
CN105270097B CN105270097B (zh) 2018-11-06

Family

ID=54841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45753.3A Active CN105270097B (zh) 2014-05-29 2015-05-14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93403B2 (zh)
CN (1) CN10527009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6707A (zh) * 2019-09-18 2019-12-17 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低噪音的全路况轮胎
CN111655516A (zh) * 2018-01-30 2020-09-1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5443223A (zh) * 2020-05-12 2022-12-0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10542B2 (ja) * 2016-03-02 2020-06-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85176B2 (ja) * 2017-04-18 2021-06-0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937216B2 (ja) * 2017-10-13 2021-09-22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287519B2 (ja) 2018-04-26 2023-06-0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283330B2 (ja) * 2019-09-25 2023-05-3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4037597A (ja) 2022-09-07 2024-03-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75406A (ja) * 1987-05-08 1988-11-1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5960845A (en) * 1993-07-23 1999-10-05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JP2010215103A (ja) * 2009-03-17 2010-09-30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20267022A1 (en) * 2011-04-20 2012-10-25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CN103223824A (zh) * 2012-01-26 2013-07-3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0154B2 (ja) * 1993-07-23 2001-04-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左側通行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367927B2 (ja) * 2000-01-24 2003-01-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20940B2 (ja) * 2012-04-17 2014-11-0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75406A (ja) * 1987-05-08 1988-11-1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5960845A (en) * 1993-07-23 1999-10-05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JP2010215103A (ja) * 2009-03-17 2010-09-30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20267022A1 (en) * 2011-04-20 2012-10-25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CN103223824A (zh) * 2012-01-26 2013-07-3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5516A (zh) * 2018-01-30 2020-09-1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576707A (zh) * 2019-09-18 2019-12-17 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低噪音的全路况轮胎
CN110576707B (zh) * 2019-09-18 2024-05-10 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低噪音的全路况轮胎
CN115443223A (zh) * 2020-05-12 2022-12-0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轮胎
CN115443223B (zh) * 2020-05-12 2023-12-0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93403B2 (ja) 2016-09-14
CN105270097B (zh) 2018-11-06
JP2015224002A (ja) 2015-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70097A (zh) 充气轮胎
JP468591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7344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644275B (zh) 充气轮胎
CN105034707B (zh) 充气轮胎
JP599340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101402B (zh) 零压轮胎
CN102649389B (zh) 充气轮胎
JP597128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204033B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US9302553B2 (en) Pneumatic tire
KR101787770B1 (ko) 공기 타이어
KR20100111233A (ko) 공기 타이어
KR20130046366A (ko) 공기 타이어
CN104512204B (zh) 充气轮胎
JP550363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23653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8603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945469A (zh) 充气轮胎
JP201416238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639975A (zh) 轮胎
JP554823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013590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183651B (zh) 充气轮胎
WO2016143477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