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43223B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43223B
CN115443223B CN202180030636.9A CN202180030636A CN115443223B CN 115443223 B CN115443223 B CN 115443223B CN 202180030636 A CN202180030636 A CN 202180030636A CN 115443223 B CN115443223 B CN 1154432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width direction
groove
shoulder
groo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06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43223A (zh
Inventor
大泉尚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4432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432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432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432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B60C11/1392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with chamfered block e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6Circumferential grooves with zigzag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3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5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72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with particular inclination ang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88Continuous ribs provid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14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off-road u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为了兼顾越野性能和噪音性能,主槽(30)形成为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具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延伸部(34)的阶梯形状,第二横纹槽(41)和胎肩横纹槽(45)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方向互为反方向,对于第二横纹槽(41)而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不同的两种第二横纹槽(41)交替配置,第二横纹槽(41)向形成为阶梯形状的中央主槽(31)和胎肩主槽(32)所分别具有的周向延伸部(34)中的位于第二横纹槽(41)附近的周向延伸部(34)开口,胎肩横纹槽(45)向形成为阶梯形状的胎肩主槽(32)所具有的周向延伸部(34)中的位于胎肩横纹槽(45)附近的周向延伸部(34)开口。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
背景技术
在装接于车辆的轮胎中,以与轮胎的使用方案相应的各种性能的确保等为目的,在胎面表面形成有槽,通过设计槽的形状,谋求性能的提高。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所记载的轮胎中,将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槽形成为锯齿状,沿着轮胎轴向延伸的横槽与主槽连通,由此确保了雪上性能、噪声性能、耐不均匀磨耗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219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1369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轮胎之中存在装接于在恶劣道路上使用的车辆的轮胎,在这样的轮胎中,要求作为在恶劣道路上的行驶性能的越野性能。为了提高越野性能,使用了许多增大槽面积比或者增加槽的边缘成分的方法,但当增大槽面积比或者增加槽的边缘成分时,胎面踏面接地时所产生的噪音可能会容易变大。因此,确保越野性能并且抑制噪音非常困难。
本发明鉴于上述内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兼顾越野性能和噪音性能的轮胎。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并达成目的,本发明的轮胎的特征在于,具备:四条主槽,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以及多个环岸部,由所述主槽划分而成,四条所述主槽具有:两条中央主槽,配置于轮胎赤道面的两侧;以及两条胎肩主槽,配置于两条所述中央主槽各自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各所述主槽形成为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位置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延伸部的阶梯形状,在相邻的所述中央主槽与所述胎肩主槽之间配置有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两端向所述中央主槽和所述胎肩主槽开口的第二横纹槽,在所述胎肩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以跨越接地端的方式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一端向所述胎肩主槽开口的胎肩横纹槽,所述第二横纹槽和所述胎肩横纹槽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方向互为反方向,对于轮胎周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所述第二横纹槽而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不同的两种所述第二横纹槽交替配置,向所述中央主槽和所述胎肩主槽开口的所述第二横纹槽向形成为阶梯形状的所述中央主槽和所述胎肩主槽所分别具有的所述周向延伸部中的位于所述第二横纹槽附近的所述周向延伸部开口,向所述胎肩主槽开口的所述胎肩横纹槽向形成为阶梯形状的所述胎肩主槽所具有的所述周向延伸部中的位于所述胎肩横纹槽附近的所述周向延伸部开口。
此外,在上述轮胎中,优选的是,对于所述主槽而言,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所述周向延伸部彼此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偏移量Woff相对于所述主槽的槽宽Wgr处于0.3≤(Woff/Wgr)≤0.8的范围内。
此外,在上述轮胎中,优选的是,对于所述主槽而言,在向所述主槽的延伸方向观察时成为贯通(see-through)的部分即贯通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s处于1mm<Ws≤4mm的范围内。
此外,在上述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横纹槽具有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且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的第一第二横纹槽和第二第二横纹槽,所述第一第二横纹槽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1处于15°<θ1≤35°的范围内,所述第二第二横纹槽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2处于25°≤θ2≤55°的范围内,所述第一第二横纹槽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1和所述第二第二横纹槽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2满足θ1<θ2。
此外,在上述轮胎中,优选的是,对于所述第一第二横纹槽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时槽宽扩宽,对于所述第二第二横纹槽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时槽宽扩宽。
此外,在上述轮胎中,优选的是,对于所述第一第二横纹槽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时槽深变深,对于所述第二第二横纹槽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时槽深变深。
此外,在上述轮胎中,优选的是,对于所述中央主槽和所述胎肩主槽而言,所述中央主槽的槽宽Wce与所述胎肩主槽的槽宽Wsh的关系满足Wce≥Wsh。
此外,在上述轮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横纹槽和所述胎肩横纹槽的边缘形成有倒角部,所述倒角部的宽度We处于0.3mm≤We≤0.8mm的范围内,所述倒角部的深度De处于0.3mm≤De≤0.8mm的范围内。
此外,在上述轮胎中,优选的是,多个所述环岸部具有:中央环岸部,配置于两条所述中央主槽之间;第二环岸部,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中央主槽与所述胎肩主槽之间;以及胎肩环岸部,配置于所述胎肩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在所述中央环岸部形成有两端向所述中央主槽开口的开放式刀槽花纹。
此外,在上述轮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中央环岸部、所述第二环岸部以及所述胎肩环岸部形成有一端向所述主槽开口且另一端在所述环岸部内终止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
此外,在上述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半封闭式刀槽花纹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角为0°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的角度的方式向所述主槽开口。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轮胎起到了能兼顾越野性能和噪音性能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的轮胎子午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主槽的详细图。
图4是图2的A部详细图。
图5是图2的A部详细图,是与关于第二横纹槽的数值规定有关的说明图。
图6是图4的C-C剖视图。
图7是图2的B部详细图。
图8A是表示充气轮胎的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8B是表示充气轮胎的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轮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被本实施方式限定。此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替换并且能容易想到的构成要素或者实质相同的构成要素。
[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本发明的轮胎的一个例子,使用充气轮胎1来进行说明。作为轮胎的一个例子的充气轮胎1能填充空气、氮气等惰性气体以及其他气体。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作为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的轮胎旋转轴(省略图示)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轮胎径向上朝向轮胎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轮胎径向上远离轮胎旋转轴的一侧。此外,轮胎周向是指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轴的圆周方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轮胎赤道面CL是与轮胎旋转轴正交并且经过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的平面,轮胎赤道面CL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与作为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线一致。轮胎宽度是轮胎宽度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部分彼此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也就是说,是轮胎宽度方向上最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部分之间的距离。轮胎赤道线是指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且沿着充气轮胎1的轮胎周向的线。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子午剖面是指用包含轮胎旋转轴的平面剖切轮胎时的剖面。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主要部分的轮胎子午剖视图。在用轮胎子午剖面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成为轮胎径向的最外侧的部分配设有胎面部2,胎面部2具有由橡胶组合物构成的胎面橡胶4。此外,胎面部2的表面、即在装接有该充气轮胎1的车辆(省略图示)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部分形成为胎面接地面3,胎面接地面3构成了充气轮胎1的轮廓的一部分。在胎面部2中,在胎面接地面3形成有多个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槽30,通过该多个主槽30,在胎面部2的表面划分出多个环岸部20。
胎肩部5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胎面部2的两个外侧端,在胎肩部5的轮胎径向内侧配设有侧壁部8。即,侧壁部8配设于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换言之,侧壁部8配设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充气轮胎1的两侧两处,形成了充气轮胎1中的向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露出的部分。
胎圈部10位于每个侧壁部8的轮胎径向内侧,该每个侧壁部8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胎圈部10与侧壁部8同样地配设于轮胎赤道面CL的两侧两处,即,一对胎圈部10配设于轮胎赤道面CL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在各胎圈部10设有胎圈芯11,在胎圈芯11的轮胎径向外侧设有胎边芯12。胎圈芯11是将作为钢丝的胎圈钢丝捆扎而形成为圆环状的环状构件,胎边芯12是配置于胎圈芯11的轮胎径向外侧的橡胶构件。
此外,在胎面部2配设有带束层14。带束层14由层叠有多个带束141、142和带束覆盖层143的多层构造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层叠有两层带束141、142。构成带束层14的带束141、142构成为用涂层橡胶包覆由钢或者聚酯、人造丝、尼龙等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个带束帘线并对该多个带束帘线进行轧制加工,被定义为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的带束角度处于规定的范围内(例如,20°以上且55°以下)。此外,两层带束141、142的带束角度互不相同。因此,带束层14构成为以使带束帘线的倾斜方向相互交叉的方式层叠两层带束141、142的所谓的斜交构造。也就是说,两层带束141、142被设为带束141、142所分别具有的带束帘线以相互交叉的方向进行配设的所谓的交叉带束。
此外,带束覆盖层143构成为用涂层橡胶包覆由钢或者聚酯、人造丝、尼龙等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个带束覆盖帘线并对该多个带束覆盖帘线进行轧制加工,被定义为带束覆盖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的带束角度处于规定的范围内(例如,0°以上且10°以下)。此外,带束覆盖层143例如是用涂层橡胶包覆一根或多根带束覆盖帘线而成的带材,通过将该带材从两层带束141、142的轮胎径向外侧卷缠为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的螺旋状而构成。
在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内侧和侧壁部8的轮胎赤道面CL侧连续设有内包径向层的帘线的胎体层13。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构成为所谓的子午线轮胎。胎体层13具有由一张帘布层构成的单层构造或者将多个帘布层层叠而成的多层构造,呈环状地架设于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一对胎圈部10之间来构成轮胎的骨架。
详细而言,胎体层13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一对胎圈部10中的一方胎圈部10配设至另一方胎圈部10,以包住胎圈芯11和胎边芯12的方式在胎圈部10处沿着胎圈芯11卷回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胎边芯12通过胎体层13如此在胎圈部10处折返而成为配置于形成于胎圈芯11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空间的橡胶件。此外,带束层14配置于如此架设于一对胎圈部10之间的胎体层13中的位于胎面部2的部分的轮胎径向外侧。此外,胎体层13的帘布层通过用涂层橡胶包覆由钢或者芳纶、尼龙、聚酯、人造丝等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个胎体帘线并对该多个胎体帘线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构成帘布层的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沿着轮胎子午线方向,并且在轮胎周向上以具有某个角度的方式并排设置有多个该胎体帘线。
在胎圈部10中的胎圈芯11和胎体层13的卷回部的轮胎径向内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设有构成胎圈部10相对于轮辋凸缘的接触面的轮辋缓冲橡胶17。此外,在胎体层13的内侧或者该胎体层13的充气轮胎1的内部侧,沿着胎体层13形成有内衬16。内衬16形成了充气轮胎1的内侧的表面即轮胎内表面18。
图2是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四条形成于胎面部2的主槽30。四条主槽30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轮胎赤道面CL的两侧分别各配设有两条,由此,四条主槽30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形成。也就是说,在胎面部2形成有配置于轮胎赤道面CL的两侧的两条中央主槽31和配置于两条中央主槽31各自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两条胎肩主槽32,共计四条主槽30。
需要说明的是,主槽30是指至少一部分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纵槽。通常,主槽30具有3mm以上的槽宽,具有6mm以上的槽深,在内部具有表示磨耗末期的胎面磨耗指示器(磨损标记)。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槽30具有5mm以上且8mm以下的槽宽,具有8mm以上且9mm以下的槽深,延伸方向与轮胎赤道面CL和胎面接地面3交叉的轮胎赤道线(中心线)实质上是平行的。
槽宽被测量为在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槽开口部中的对置的槽壁彼此的距离的最大值。在环岸部为边缘部处具有缺口部、倒角部的构成中,在以槽长方向为法线方向的剖视下,以胎面接地面3与槽壁的延长线的交点为测定点测量槽宽。此外,在槽为沿着轮胎周向呈锯齿状或者波浪状延伸的构成中,以槽壁的振幅的中心线为测定点测量槽宽。
槽深被测量为在将轮胎装接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下从胎面接地面3到槽底的距离的最大值。此外,在槽为槽底处具有局部性的凹凸部、刀槽花纹的构成中,以将它们除外的方式测量槽深。
由主槽30划分出的多个环岸部20具有中央环岸部21、第二环岸部22以及胎肩环岸部23。其中,中央环岸部21配置于两条中央主槽31彼此之间,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其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由中央主槽31划分而成。此外,第二环岸部22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中央主槽31与胎肩主槽32之间,配置于中央环岸部2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其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由中央主槽31和胎肩主槽32划分而成。此外,胎肩环岸部23配置于胎肩主槽3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隔着胎肩主槽32与第二环岸部22相邻配置,其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由胎肩主槽32划分而成。
此外,在胎面部2的胎面接地面3形成有多个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纹槽40,作为横纹槽40,具有第二横纹槽41和胎肩横纹槽45。在本实施方式中,横纹槽40的槽宽处于1.6mm以上且6mm以下的范围内,该横纹槽40的槽深处于4mm以上且7mm以下的范围内。第二横纹槽41和胎肩横纹槽45中的第二横纹槽41配置于相邻的中央主槽31与胎肩主槽32之间,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两端向中央主槽31和胎肩主槽32开口。此外,胎肩横纹槽45配置于胎肩主槽3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以跨越接地端T的方式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一端向胎肩主槽32开口。
这里所说的接地端T是指在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并且在静止状态下相对于平板垂直放置并施加了相当于规定载荷的载荷时的胎面接地面3中的与平板接触的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个最外端,其在轮胎周向上连续。这里所说的规定轮辋是由JATMA规定的“标准轮辋”、由TRA规定的“Design Rim(设计轮辋)”或者由ETRTO规定的“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此外,规定内压是指由JATMA规定的“最高气压”、由TRA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极限)”中所记载的最大值或者由ETRTO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充气压力)”。此外,规定载荷是指由JATMA规定的“最大负荷能力”、由TRA规定的“TIRE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极限)”的最大值或者由ETRTO规定的“LOAD CAPACITY(载荷能力)”。
由主槽30划分出的环岸部20中的、由中央主槽31和胎肩主槽32划分出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第二环岸部22被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二横纹槽41划分出轮胎周向上的两侧。由于第二横纹槽41的两端向中央主槽31和胎肩主槽32开口,因此由第二横纹槽41划分出轮胎周向上的两侧的第二环岸部22形成为块状的环岸部20。
此外,由胎肩主槽32划分出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胎肩环岸部23被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肩横纹槽45划分出轮胎周向上的两侧。由于胎肩横纹槽45以跨越接地端T的方式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因此对于由胎肩横纹槽45划分出轮胎周向上的两侧的胎肩环岸部23而言,其至少比接地端T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形成为块状。
另一方面,由中央主槽31划分出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中央环岸部21形成为环岸部20不被横纹槽40截断而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形成的肋状的环岸部20。
图3是图2所示的主槽30的详细图。在胎面部2配置有两条中央主槽31和两条胎肩主槽32这四条主槽30,各主槽30形成为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位置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延伸部34的阶梯形状。这里所说的阶梯形状是指表示槽宽方向上的中心的中心线呈矩形波、梯形波振动的形状。也就是说,主槽30具有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的两种周向延伸部34,两种周向延伸部34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不同的周向延伸部34彼此的端部之间由连接部35连接。连接部35也构成了主槽30。
两种周向延伸部34例如由多个内侧周向延伸部34i和位于比内侧周向延伸部34i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多个外侧周向延伸部34o构成,内侧周向延伸部34i和外侧周向延伸部34o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对于这些内侧周向延伸部34i和外侧周向延伸部34o而言,内侧周向延伸部34i彼此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外侧周向延伸部34o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相同的位置。
此外,连接部35将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内侧周向延伸部34i与外侧周向延伸部34o的接近的端部彼此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5形成为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向轮胎周向倾斜延伸。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阶梯形状的主槽30形成为所谓的梯形波状的形状。如此,对于具有内侧周向延伸部34i、外侧周向延伸部34o以及连接部35的主槽30而言,在一个主槽30内,内侧周向延伸部34i、外侧周向延伸部34o以及连接部35的槽宽Wgr大致恒定。
如此,对于由周向延伸部34和连接部35形成为阶梯形状的主槽30而言,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周向延伸部34彼此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偏移量Woff相对于主槽30的槽宽Wgr处于0.3≤(Woff/Wgr)≤0.8的范围内。该情况下的偏移量Woff例如为内侧周向延伸部34i与外侧周向延伸部34o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同侧的边缘彼此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
此外,对于主槽30而言,在向主槽30的延伸方向观察时成为贯通的部分即贯通部37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s处于1mm<Ws≤4mm的范围内。该情况下的贯通部37为在沿着主槽30的延伸方向观察主槽30内时不被形成主槽30的槽壁遮挡而是能一眼望穿的部分,贯通部37的宽度Ws为能如此一眼望穿的部分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
图4是图2的A部详细图。在胎面部2形成有两条中央主槽31和两条胎肩主槽32这四条主槽30,但中央主槽31和胎肩主槽32的槽宽不同,中央主槽31的槽宽为胎肩主槽32的槽宽以上的宽度。也就是说,对于中央主槽31和胎肩主槽32而言,中央主槽31的槽宽Wce与胎肩主槽32的槽宽Wsh的关系满足Wce≥Wsh。需要说明的是,中央主槽31的槽宽Wce与胎肩主槽32的槽宽Wsh的关系优选处于0.6≤(Wsh/Wce)≤0.9的范围内。
横纹槽40向如此形成的主槽30开口,但横纹槽40向主槽30所具有的两种周向延伸部34中的、向主槽30开口的横纹槽40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所在的一侧的周向延伸部34开口。例如,向中央主槽31和胎肩主槽32开口的第二横纹槽41向形成为阶梯形状的中央主槽31和胎肩主槽32所分别具有的周向延伸部34中的位于第二横纹槽41附近的周向延伸部34开口。也就是说,由于第二横纹槽41相对于中央主槽31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向中央主槽31开口,因此第二横纹槽41向中央主槽31所具有的外侧周向延伸部34o开口。此外,由于第二横纹槽41相对于胎肩主槽32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胎肩主槽32开口,因此第二横纹槽41向胎肩主槽32所具有的内侧周向延伸部34i开口。
此外,向胎肩主槽32开口的胎肩横纹槽45向形成为阶梯形状的胎肩主槽32所具有的周向延伸部34中的位于胎肩横纹槽45附近的周向延伸部34开口。也就是说,由于胎肩主槽32相对于胎肩主槽32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向胎肩主槽32开口,因此胎肩主槽32向胎肩主槽32所具有的外侧周向延伸部34o开口。从胎肩主槽3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和外侧向胎肩主槽32开口的第二横纹槽41和胎肩横纹槽45向不同的周向延伸部34开口,因此在轮胎周向不同的位置向胎肩主槽32开口。
如此,向主槽30开口的第二横纹槽41和胎肩横纹槽45分别形成为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并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向轮胎周向倾斜。此时,第二横纹槽41和胎肩横纹槽45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方向互为反方向。例如,第二横纹槽41和胎肩横纹槽45形成为在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时均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朝向轮胎周向倾斜,但在第二横纹槽41和胎肩横纹槽45中,朝向轮胎周向时的方向互为反方向。
此外,对于轮胎周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第二横纹槽41而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不同的两种第二横纹槽41交替配置。即,第二横纹槽41具有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且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的第一第二横纹槽42和第二第二横纹槽43。因此,对于由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二横纹槽41划分出轮胎周向的两侧的第二环岸部22而言,其轮胎周向上的两侧由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第二横纹槽42和第二第二横纹槽43划分而成。
图5是图2的A部详细图,是与关于第二横纹槽41的数值规定有关的说明图。第一第二横纹槽42和第二第二横纹槽43中的第一第二横纹槽42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的角度θ1处于15°<θ1≤35°的范围内。此外,第二第二横纹槽43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的角度θ2处于25°≤θ2≤55°的范围内。而且,第一第二横纹槽42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1和第二第二横纹槽43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2满足θ1<θ2。即,与第一第二横纹槽42相比,第二第二横纹槽43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大。
需要说明的是,该情况下的第一第二横纹槽42、第二第二横纹槽43的倾斜角θ1、θ2为将第一第二横纹槽42、第二第二横纹槽43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端部的槽宽的中心彼此连接的直线Cg的角度。
此外,第一第二横纹槽42和第二第二横纹槽43形成为根据轮胎周向上的位置的不同而槽宽发生变化。详细而言,对于第一第二横纹槽42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时槽宽单调增加。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第一第二横纹槽42具有位于中央主槽31附近的窄幅部42n和位于胎肩主槽32附近的扩宽部42w,扩宽部42w的槽宽比窄幅部42n宽。如此,第一第二横纹槽42在窄幅部42n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具有槽宽比窄幅部42n宽的扩宽部42w,因此对于第一第二横纹槽42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时槽宽扩宽。
相反,对于第二第二横纹槽43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时槽宽单调增加。也就是说,第二第二横纹槽43具有位于胎肩主槽32附近的窄幅部43n和位于中央主槽31附近的扩宽部43w,扩宽部43w的槽宽比窄幅部43n宽。如此,第二第二横纹槽43在窄幅部43n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具有槽宽比窄幅部43n宽的扩宽部43w,因此对于第二第二横纹槽43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时槽宽扩宽。
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的第一第二横纹槽42和第二第二横纹槽43如此形成,因此对于第一第二横纹槽42和第二第二横纹槽43而言,槽宽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变化的方式互为反方向。即,对于第一第二横纹槽42而言,从轮胎赤道面CL侧朝向接地端T侧时槽宽扩宽,对于第二第二横纹槽43而言,从接地端T侧朝向轮胎赤道面CL侧时槽宽扩宽,因此槽宽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变化的方式互为反方向。
此外,第一第二横纹槽42和第二第二横纹槽43形成为根据轮胎周向上的位置的不同而槽深也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对于第一第二横纹槽42而言,与窄幅部42n的位置处的槽深相比,配置于窄幅部42n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扩宽部42w的位置处的槽深变深。因此,对于第一第二横纹槽42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时槽深变深。
此外,对于第二第二横纹槽43而言,与窄幅部43n的位置处的槽深相比,配置于窄幅部43n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扩宽部43w的位置处的槽深变深。因此,对于第二第二横纹槽43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时槽深变深。因此,对于第一第二横纹槽42和第二第二横纹槽43而言,槽宽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变化的方式互为反方向。
供第二横纹槽41开口的中央主槽31和胎肩主槽32均通过内侧周向延伸部34i和外侧周向延伸部34o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为阶梯形状,而这些主槽30的阶梯形状的波长λ(图5)与第二横纹槽41的间距长P(图5)的关系处于0.4≤(λ/P)≤0.6的范围内。
该情况下的主槽30的阶梯形状的波长λ为通过内侧周向延伸部34i和外侧周向延伸部34o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的阶梯形状的一个周期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例如,主槽30的阶梯形状的波长λ为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内侧周向延伸部34i彼此的轮胎周向上的同侧的端部彼此的轮胎周向上的距离、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外侧周向延伸部34o彼此的轮胎周向上的同侧的端部彼此的轮胎周向上的距离。
此外,第二横纹槽41的间距长P为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的第一第二横纹槽42和第二第二横纹槽43中的隔着第二第二横纹槽43相邻的第一第二横纹槽42彼此或者隔着第一第二横纹槽42相邻的第二第二横纹槽43彼此的轮胎周向上的距离。
此外,在由主槽30、横纹槽40划分出的各环岸部20形成有刀槽花纹50(参照图4、图7)。这里所说的刀槽花纹50是指如下刀槽花纹:在胎面接地面3形成为细槽状,在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规定轮辋并在规定内压的内压条件且无负荷时,构成细槽的壁面彼此不接触,但当细槽位于在平板上沿着垂直方向施加负载时的形成于平板上的接地面的部分时或者形成有细槽的环岸部20倒塌时,构成该细槽的壁面彼此或者设于壁面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因环岸部20的变形而相互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刀槽花纹50的槽宽为1.5mm以下,该刀槽花纹50的从胎面接地面3起的最大深度处于5mm以上且8mm以下的范围内。
刀槽花纹50以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向主槽30开口的开放式刀槽花纹51(参照图7)、一端向主槽30开口且另一端在环岸部20内终止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参照图4、图7)以及两端在环岸部20内终止的封闭式刀槽花纹53(参照图4)的方式形成。例如,在中央环岸部21形成有两端向中央主槽31开口的开放式刀槽花纹51(参照图7)。此外,在中央环岸部21、第二环岸部22以及胎肩环岸部23形成有一端向主槽30开口且另一端在环岸部20内终止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参照图4、图7)。而且,在胎肩环岸部23形成有两端在胎肩环岸部23内终止的封闭式刀槽花纹53(参照图4)。
图6是图4的C-C剖视图。在各横纹槽40中,在向胎面接地面3的开口部的边缘形成有倒角部48。即,在第二横纹槽41和胎肩横纹槽45中,在环岸部20中的由第二横纹槽41、胎肩横纹槽45划分出的部分的边缘形成有倒角部48。对于形成于第二横纹槽41、胎肩横纹槽45的开口部的边缘的倒角部48而言,其宽度We处于0.3mm≤We≤0.8mm的范围内,其深度De处于0.3mm≤De≤0.8mm的范围内。该情况下的倒角部48的宽度We为第二横纹槽41、胎肩横纹槽45的槽宽方向上的倒角部48的宽度。此外,倒角部48的深度De为第二横纹槽41、胎肩横纹槽45的槽深的方向上的倒角部48的深度。
图7是图2的B部详细图。形成于中央环岸部21的开放式刀槽花纹51以横跨中央环岸部21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的方式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两端分别向中央主槽31的内侧周向延伸部34i开口。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中央环岸部21的开放式刀槽花纹51在两处向轮胎周向弯折,并且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
此外,形成于中央环岸部21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具有向划分出中央环岸部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两条中央主槽31中的一方中央主槽31开口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和向另一方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开口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形成于中央环岸部21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如此形成为一端向中央主槽31开口且另一端在中央环岸部21内终止。一端向中央主槽31开口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中的向中央主槽31开口的一侧的端部与开放式刀槽花纹51同样地向中央主槽31的内侧周向延伸部34i开口。
此外,在形成于中央环岸部21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将位于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开放式刀槽花纹51彼此之间且向不同的中央主槽31开口的两条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设为一组的情况下,开放式刀槽花纹51和一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此外,形成于中央环岸部21的一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即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两条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形成为不具有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成为相同的位置的部分。也就是说,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两条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形成为在轮胎周向上不重叠。
此外,对于如此形成于中央环岸部21的开放式刀槽花纹51和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而言,配置于相互最近的位置的开放式刀槽花纹51与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的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s相对于中央环岸部21的接地宽度Wb处于0.5≤(Ls/Wb)≤1.2的范围内。该情况下的中央环岸部21的接地宽度Wb为中央环岸部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具体而言为划分出中央环岸部2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中央主槽31的外侧周向延伸部34o中的划分出中央环岸部21之侧的边缘彼此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此外,配置于相互最近的位置的开放式刀槽花纹51与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的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s为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中的向中央主槽31的开口部与开放式刀槽花纹51中的向相同的中央主槽31的开口部的轮胎周向上的距离。
此外,对于形成于第二环岸部22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图4)而言,在划分出第二环岸部22的轮胎周向的两侧的第一第二横纹槽42与第二第二横纹槽43之间配置有向中央主槽31开口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和向胎肩主槽32开口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也就是说,对于形成于第二环岸部22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而言,在形成为块状的各第二环岸部22分别各配置有一条向中央主槽31开口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和向胎肩主槽32开口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
其中,对于向中央主槽31开口并形成于第二环岸部22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而言,其一端向中央主槽31中的外侧周向延伸部34o开口,其另一端在第二环岸部22内终止。此外,对于向胎肩主槽32开口并形成于第二环岸部22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而言,其一端向胎肩主槽32中的内侧周向延伸部34i开口,其另一端在第二环岸部22内终止。
此外,向中央主槽31开口并形成于第二环岸部22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和向胎肩主槽32开口并形成于第二环岸部22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分别形成为不具有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成为相同的位置的部分。也就是说,形成于一个第二环岸部22并向不同的主槽30开口的两条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形成为在轮胎周向上不重叠。
此外,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肩横纹槽45彼此之间配置有两条形成于胎肩环岸部23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图4),对于两条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而言,其一端向胎肩主槽32开口,其另一端在胎肩环岸部23内终止。配置于胎肩横纹槽45彼此之间的两条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中的一方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向胎肩横纹槽45中的外侧周向延伸部34o开口,另一方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向胎肩横纹槽45中的内侧周向延伸部34i开口。
如此,形成于中央环岸部21、第二环岸部22、胎肩环岸部23这样的各环岸部20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角为0°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的角度的方式向主槽30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这些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中的形成于中央环岸部21的、向互不相同的中央主槽31开口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图7)而言,其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的方向为相同的方向,倾斜角也为大致相同的大小。
此外,在形成于第二环岸部22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图4)中,对于向中央主槽31开口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和向胎肩主槽32开口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而言,其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均大致为0°。
此外,对于形成于胎肩环岸部23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图4)而言,配置于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肩横纹槽45彼此之间的两条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均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大致为0°的方式向胎肩横纹槽45开口。此外,形成于胎肩环岸部23并向胎肩横纹槽45开口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中的向胎肩横纹槽45的内侧周向延伸部34i开口的一侧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在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途的位置弯折。
此外,形成于胎肩环岸部23的封闭式刀槽花纹53(图4)形成为以跨越接地端T的方式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在封闭式刀槽花纹53的长度方向上中途弯折。
如此,形成于胎肩环岸部23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和封闭式刀槽花纹53分别形成为不具有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成为相同的位置的部分。也就是说,形成于一个胎肩环岸部23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和封闭式刀槽花纹53形成为在轮胎周向上不重叠。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例如装接于可能进行越野行驶的车辆而使用。在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车辆时,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轮辋轮,向内部填充空气并在进行了充气的状态下装接于车辆。当装接有充气轮胎1的车辆行驶时,胎面部2的胎面接地面3中的位于下方的部分与路面接触,同时充气轮胎1旋转。在用装接有充气轮胎1的车辆在干燥的路面行驶的情况下,主要通过胎面接地面3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来将驱动力、制动力传递给路面或者产生回转力,由此进行行驶。此外,当在湿滑路面行驶时,胎面接地面3与路面之间的水进入主槽30、横纹槽40等槽、刀槽花纹50,一边通过这些槽来排出胎面接地面3与路面之间的水,一边行驶。由此,胎面接地面3容易与路面接地,通过胎面接地面3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车辆能行驶。
此外,车辆有时也会在作为未铺装路面的所谓的越野路面行驶,而在胎面部2形成有向主槽30开口的第二横纹槽41和胎肩横纹槽45,而且,胎肩横纹槽45形成为跨越接地端T。因此,例如当在泥泞路面这样的表面处具有有流动性的泥的路面行驶时,能将进入至第二横纹槽41、胎肩横纹槽45的泥向主槽30排出,或者将进入至胎肩横纹槽45的泥向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排出。由此,能提高胎面接地面3的接地性,能确保越野行驶时的牵引性能。
此外,主槽30形成为阶梯形状,因此当在泥泞路面这样的越野路面行驶时,能发挥针对进入至主槽30内的泥的轮胎周向的抵抗力。由此,能更可靠地确保越野行驶时的牵引性能。
此外,第二横纹槽41和胎肩横纹槽45向相对于如此形成为阶梯形状的主槽30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位于各横纹槽40开口的一侧的周向延伸部34开口。因此,能确保由主槽30和横纹槽40划分出的环岸部20的刚性,能与行驶的路面无关地确保驾驶稳定性。
此外,越野路面中也存在岩石地带这样的凹凸多的路面,而在这样的凹凸多的路面中,车辆的姿势不稳定,胎面接地面3与路面的接地面积变小,因此驱动轮有时会在驱动力不被传递时进行空转。如此,当在岩石地带行驶时驱动轮进行了空转时,若岩石的尖锐的部分进入至主槽30内,则充气轮胎1在岩石持续与主槽30的槽底接触的同时进行旋转。此时,若主槽30沿着轮胎周向笔直延伸,则充气轮胎1一边持续岩石与主槽30的槽底接触的状态一边旋转,因此可能主槽30的槽底的橡胶会被岩石损伤,在主槽30的槽底产生裂纹。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槽30形成为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具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延伸部34的阶梯形状。因此,当岩石的尖锐的部分进入主槽30时,多数情况下进入主槽30的周向延伸部34,而在该状态下驱动轮进行了空转的情况下,岩石抵接于周向延伸部34的轮胎周向上的端部。换言之,岩石抵接于环岸部20中的由周向延伸部34的轮胎周向上的端部划分出的部分。由此,进入至主槽30的岩石从主槽30排出,能抑制充气轮胎1在岩石进入主槽30并持续与主槽30的槽底接触的状态下旋转。因此,能抑制主槽30的槽底的橡胶被岩石损伤,能抑制在主槽30的槽底产生裂纹。
此外,主槽30形成为阶梯形状,因此能抑制犹如以将岩石的尖锐的部分从主槽30排出为目的而将主槽30的形状形成为例如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并且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振动的锯齿形状的情况那样形成环岸部20的刚性变低的许多部分。由此,能确保环岸部20的刚性,因此能与行驶的路面无关地更可靠地确保驾驶稳定性。
此外,第二横纹槽41和胎肩横纹槽45的倾斜方向互为反方向,因此当胎面接地面3接地时所产生的声音在第二横纹槽41和胎肩横纹槽45传递而向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流出时,能使声音在第二横纹槽41与胎肩横纹槽45之间不易传递。由此,能提高充气轮胎1旋转时不易产生声音的性能即噪音性能。而且,对于轮胎周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第二横纹槽41而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不同的两种第二横纹槽41交替配置,因此能分散由第二横纹槽41划分出的第二环岸部22接地时所产生的声音的频率。因此,能抑制特定的频率的声音被放大而音量变大,能更可靠地提高噪音性能。其结果为,能兼顾越野性能和噪音性能。
此外,对于主槽30而言,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周向延伸部34彼此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偏移量Woff相对于主槽30的槽宽Wgr处于0.3≤(Woff/Wgr)≤0.8的范围内,因此能确保湿地性能,并且能更可靠地抑制主槽30的槽底的裂纹的产生。也就是说,在主槽30的周向延伸部34彼此的偏移量Woff相对于主槽30的槽宽Wgr为(Woff/Wgr)<0.3的情况下,周向延伸部34彼此的偏移量Woff过小,因此当驱动轮在岩石的尖锐的部分进入至主槽30内的状态下进行了空转时,可能会难以将岩石从主槽30排出。该情况下,充气轮胎1在岩石持续与主槽30的槽底接触的状态下旋转,可能会难以抑制主槽30的槽底的裂纹的产生。此外,在主槽30的周向延伸部34彼此的偏移量Woff相对于主槽30的槽宽Wgr为(Woff/Wgr)>0.8的情况下,周向延伸部34彼此的偏移量Woff过大,因此当在湿滑路面行驶时水进入至主槽30时,水可能会难以在主槽30内流动。在该情况下,难以将胎面接地面3与路面之间的水排出,因此可能会难以确保湿滑路面的行驶性能即湿地性能。
与此相对,在主槽30的周向延伸部34彼此的偏移量Woff相对于主槽30的槽宽Wgr处于0.3≤(Woff/Wgr)≤0.8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确保水进入至主槽30时的水的流动容易性,并且也能确保岩石的尖锐的部分进入至主槽30内时的岩石的排出性。由此,能确保湿地性能,并且能更可靠地抑制主槽30的槽底的裂纹的产生。其结果为,能确保湿地性能,并且能提高越野行驶时的耐久性。
此外,对于主槽30而言,贯通部37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s处于1mm<Ws≤4mm的范围内,因此能确保湿地性能,并且能更可靠地抑制主槽30的槽底的裂纹的产生。也就是说,在主槽30的贯通部37的宽度Ws为Ws≤1mm的情况下,贯通部37的宽度Ws过小,因此主槽30内的水的流动容易性降低,因此主槽30内的排水性降低,可能会难以确保湿地性能。此外,在主槽30的贯通部37的宽度Ws为Ws>4mm的情况下,贯通部37的宽度过大,因此当充气轮胎1在岩石的尖锐的部分进入至主槽30的状态下旋转时,岩石可能会难以从主槽30排出。在该情况下,充气轮胎1在岩石的尖锐的部分与主槽30的槽底接触的状态下持续旋转,因此可能会难以抑制主槽30的槽底的裂纹的产生。
与此相对,在主槽30的贯通部37的宽度Ws处于1mm<Ws≤4mm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确保水进入至主槽30时的水的流动容易性,并且也能确保岩石的尖锐的部分进入至主槽30内时的岩石的排出性。由此,能确保湿地性能,并且能更可靠地抑制主槽30的槽底的裂纹的产生。其结果为,能确保湿地性能,并且能提高越野行驶时的耐久性。
此外,第一第二横纹槽42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1处于15°<θ1≤35°的范围内,第二第二横纹槽43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2处于25°≤θ2≤55°的范围内,并且满足θ1<θ2,因此能更可靠地兼顾越野性能及湿地性能和噪音性能,此外,能提高越野行驶时的耐久性。也就是说,在第一第二横纹槽42的角度θ1为θ1≤15°或者第二第二横纹槽43的角度θ2为θ2<25°的情况下,第一第二横纹槽42的角度θ1、第二第二横纹槽43的角度θ2过小,因此可能会难以确保第一第二横纹槽42、第二第二横纹槽43的长度。因此,可能会难以有效地得到由第一第二横纹槽42、第二第二横纹槽43产生的湿地性能、越野性能的效果。此外,在第一第二横纹槽42的角度θ1为θ1>35°或者第二第二横纹槽43的角度θ2为θ2>55°的情况下,第一第二横纹槽42的角度θ1、第二第二横纹槽43的角度θ2过大,因此可能会在第二环岸部22中的主槽30与第二横纹槽41交叉的角部产生角度过于变小的部分。在该情况下,可能会在第二环岸部22中的主槽30与第二横纹槽41交叉的角部产生刚性过于变低的部分,当在岩石地带等越野地面行驶时,可能会因刚性低而在第二环岸部22产生扭断等损伤。
与此相对,在第一第二横纹槽42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1处于15°<θ1≤35°的范围内且第二第二横纹槽43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2处于25°≤θ2≤55°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抑制第二环岸部22中的主槽30与第二横纹槽41交叉的角部的刚性过于变低,并且能确保第一第二横纹槽42、第二第二横纹槽43的长度。由此,能抑制在第二环岸部22产生扭断等损伤,并且能更可靠地提高湿地性能、越野性能。而且,在第一第二横纹槽42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1和第二第二横纹槽43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2满足θ1<θ2的情况下,能使第一第二横纹槽42和第二第二横纹槽43的长度不同,因此能分散第二横纹槽41接地时所产生的气柱共鸣音的频率。其结果为,能更可靠地兼顾越野性能及湿地性能和噪音性能,此外,能提高越野行驶时的耐久性。
此外,对于第一第二横纹槽42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时槽宽扩宽,对于第二第二横纹槽43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时槽宽扩宽,因此槽宽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变化的方式互为反方向。由此,能使第一第二横纹槽42处的气柱共鸣和第二第二横纹槽43处的气柱共鸣不同,因此能更可靠地分散由第一第二横纹槽42、第二第二横纹槽43划分出的第二环岸部22接地时所产生的声音的频率。因此,能更可靠地抑制特定的频率的声音被放大而音量变大。其结果为,能更可靠地提高噪音性能。
此外,对于第一第二横纹槽42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时槽深变深,对于第二第二横纹槽43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时槽深变深,因此槽深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变化的方式互为反方向。由此,能使第一第二横纹槽42处的气柱共鸣和第二第二横纹槽43处的气柱共鸣不同,因此能更可靠地分散由第一第二横纹槽42、第二第二横纹槽43划分出的第二环岸部22接地时所产生的声音的频率。其结果为,能更可靠地提高噪音性能。
此外,中央主槽31的槽宽Wce与胎肩主槽32的槽宽Wsh的关系满足Wce≥Wsh,因此能限制胎肩主槽32处的声音的传递容易性,能抑制胎面接地面3接地时的声音从胎肩主槽32穿过胎肩横纹槽45而向车辆之外排出。也就是说,胎肩主槽32配置于比中央主槽31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两条胎肩主槽32中的一方胎肩主槽32配置于多个主槽30中的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车辆时的装接方向的最外侧。因此,当胎面接地面3接地时所产生的声音传递至配置于向车辆的装接方向上的最外侧的胎肩主槽32时,该声音从胎肩主槽32流向胎肩横纹槽45,从胎肩横纹槽45向车辆之外排出,由此作为噪音而向车辆之外排出。如此,对于胎肩主槽32而言,向车辆之外排出的声音容易传递,因此通过将胎肩主槽32的槽宽Wsh设为中央主槽31的槽宽Wce以下并限制胎肩主槽32处的声音传递容易性,能抑制胎面接地面3接地时所产生的声音向车辆之外排出。其结果为,能更可靠地提高噪音性能。
此外,在第二横纹槽41和胎肩横纹槽45的边缘形成有倒角部48,因此能提高越野行驶时的耐久性。也就是说,在越野行驶时,由于岩石的尖锐的部分等进入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纹槽40,因此对环岸部20中的由横纹槽40划分出的部分施加轮胎周向的较大的力,可能会产生胎面部2的一部分剥离的故障即所谓的掉块。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横纹槽41、胎肩横纹槽45的边缘形成有倒角部48,因此能缓和岩石的尖锐的部分等进入至第二横纹槽41、胎肩横纹槽45时的对环岸部20施加的向轮胎周向的力。由此,即使在越野行驶时岩石的尖锐的部分等进入至第二横纹槽41、胎肩横纹槽45的情况下,也能抑制胎面部2的一部分因由岩石对环岸部20施加的力而剥离,能抑制掉块的产生。其结果为,能提高越野行驶时的耐久性。
此外,对于第二横纹槽41和胎肩横纹槽45的倒角部48而言,其宽度We处于0.3mm≤We≤0.8mm的范围内,其深度De处于0.3mm≤De≤0.8mm的范围内,因此能提高噪音性能和越野行驶时的耐久性。也就是说,在倒角部48的宽度We、深度De小于0.3mm的情况下,倒角部48的大小过小,因此即使在第二横纹槽41、胎肩横纹槽45的边缘形成倒角部48,也可能会难以缓和岩石等进入至第二横纹槽41、胎肩横纹槽45时的对环岸部20施加的力。此外,在倒角部48的宽度We、深度De大于0.8mm的情况下,倒角部48的大小过大,因此由第二横纹槽41、胎肩横纹槽45划分出的环岸部20的接地面积可能会过于变小。在该情况下,环岸部20接地时的表面压力变大,因此可能环岸部20与路面接地时的撞击声会容易变大,噪音性能会容易恶化。
与此相对,在第二横纹槽41和胎肩横纹槽45的倒角部48的宽度We、深度De处于0.3mm以上且0.8mm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抑制由第二横纹槽41、胎肩横纹槽45划分出的环岸部20的接地面积过于变小,并且能缓和岩石等进入至第二横纹槽41、胎肩横纹槽45时的对环岸部20施加的力。其结果为,能更可靠地提高噪音性能和越野行驶时的耐久性。
此外,中央环岸部21不被横纹槽40在轮胎周向上截断,此外,在中央环岸部21形成有两端向中央主槽31开口的开放式刀槽花纹51,因此能兼顾沙地中的行驶性能和岩石地带、泥泞路面中的行驶性能。也就是说,即使以越野性能的确保为目的而形成横纹槽40,在沙地中,进入至横纹槽40的沙容易伴随着充气轮胎1的旋转从沙地上扬起。因此,当来自驱动轮的驱动力传递至沙地时,充气轮胎1一边通过横纹槽40来扬起沙,一边挖掘沙地而沉入沙地,因此可能会难以传递驱动力。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环岸部21不被横纹槽40截断,因此能增大中央环岸部21的接地面积,能降低胎面接地面3的接地压力。由此,即使在来自驱动轮的驱动力传递至沙地的情况下,也能抑制充气轮胎1挖掘沙地而沉入沙地,因此能确保沙地中的牵引性能。
另一方面,在不通过横纹槽40在轮胎周向上截断中央环岸部21的情况下,中央环岸部21的刚性过于变高,因此当在岩石地带、泥泞路面等行驶时,中央环岸部21可能会难以追随路面的凹凸。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央环岸部21设有开放式刀槽花纹51,因此能适当降低中央环岸部21的刚性,能在岩石地带、泥泞路面等行驶时与路面的凹凸相匹配地使中央环岸部21变形。由此,能使中央环岸部21追随路面的凹凸,能确保在岩石地带、泥泞路面等行驶时的牵引性能、驾驶稳定性。其结果为,能兼顾沙地中的行驶性能和岩石地带、泥泞路面中的行驶性能,能更可靠地提高越野性能。
此外,在中央环岸部21、第二环岸部22以及胎肩环岸部23形成有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因此能适当降低环岸部20的刚性,并且能适当减小接地压力,能更可靠地提高越野行驶时的行驶性能和耐久性。也就是说,在环岸部20的刚性过低的情况下,当在岩石地带等硬且凹凸大的路面行驶时,可能会容易在胎面部2产生掉块。此外,在环岸部20的刚性过高的情况下,当在越野路面行驶时,环岸部20难以追随路面的凹凸,因此可能会难以确保越野行驶时的行驶性能。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环岸部20形成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能适当降低环岸部20的刚性,因此能抑制胎面部2的掉块的产生,并且能使环岸部20追随路面的凹凸,能确保越野行驶时的行驶性能。
此外,当在环岸部20形成有一端向主槽30开口且另一端在环岸部20内终止的横纹槽40时,环岸部20的接地面积变小,接地压力变高,因此当在沙地行驶时可能会容易沉入沙地。在该情况下,可能会难以确保在沙地行驶时的牵引性能。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央环岸部21、第二环岸部22以及胎肩环岸部23形成有一端向主槽30开口且另一端在环岸部20内终止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因此能抑制这些环岸部20的接地面积过于变小。由此,能抑制环岸部20的接地压力过于变高,因此能抑制充气轮胎1挖掘沙地而沉入沙地,能确保沙地中的牵引性能。其结果为,能更可靠地提高越野行驶时的行驶性能和耐久性。
此外,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角为0°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的角度的方式向主槽30开口,因此能可靠地提高越野行驶时的牵引性能。也就是说,在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大于30°的情况下,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边缘成分变少,因此可能会难以确保越野路面中的由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实现的牵引性能。
与此相对,在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处于0°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确保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边缘成分,能更可靠地确保牵引性能。特别是,在岩石地带、泥泞路面中,通过将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设于0°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当在环岸部20开始运动时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开口时,能更可靠地在轮胎周向上发挥半封闭式刀槽花纹52的边缘成分。由此,能更可靠地提高在岩石地带、泥泞路面等越野路面低速行驶时的牵引性能。其结果为,能更可靠地提高越野性能。
[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主槽30而言,连接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周向延伸部34彼此的连接部35形成为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向轮胎周向倾斜延伸,由此主槽30形成为梯形波状的形状,但主槽30也可以形成为梯形波状以外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连接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周向延伸部34彼此的连接部35形成为与轮胎宽度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由此主槽30形成为矩形波状的形状。此外,也可以是,多个主槽30的阶梯形状的方式在主槽30彼此之间不同。主槽30只要形成为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具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延伸部34的阶梯形状即可,详细形状不限。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横纹槽42在窄幅部42n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具有扩宽部42w,由此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时槽宽扩宽,但第一第二横纹槽42的槽宽也可以以除此之外的方式发生变化。第一第二横纹槽42也可以形成为不具有窄幅部42n与扩宽部42w的边界部分这样的槽宽方向的台阶,而是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槽宽扩宽。同样地,第二第二横纹槽43也在窄幅部43n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具有扩宽部43w,由此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时槽宽扩宽,但第二第二横纹槽43也可以形成为不具有槽宽方向的台阶,而是随着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槽宽扩宽。对于第一第二横纹槽42而言,只要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时槽宽单调增加即可,对于第二第二横纹槽43而言,只要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时槽宽单调增加即可。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轮胎的一个例子,使用充气轮胎1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轮胎也可以是充气轮胎1以外的轮胎。本发明的轮胎例如也可以是不用填充气体就能使用的所谓的无气轮胎。
[实施例]
图8A、图8B是表示充气轮胎的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以下,关于上述的充气轮胎1,对针对以往例的充气轮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以及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进行比较的比较例的充气轮胎进行的性能的评价试验进行说明。对于性能评价试验而言,进行了与车辆行驶时的噪音性能、越野行驶时的行驶性能即越野性能以及胎面部的掉块的产生有关的试验。
将由JATMA规定的轮胎的公称为285/60R18 116V尺寸的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轮辋尺寸18×8J的JATMA标准的轮辋轮,将气压调整为230kPa,将试验轮胎装接于四轮驱动的SUV车辆这样的评价车辆并用评价车辆进行行驶,由此进行了性能评价试验。
对于各试验项目的评价方法而言,关于噪音性能,通过试驾员的感官评价而评价了平坦路面中的时速60km/h和100km/h下的噪音水平,通过用将后述的以往例1设为100的指数进行表达而进行了评价。对于噪音性能而言,该指数越大,则表示在平坦路面行驶时的噪音越低,噪音性能越优越。
此外,关于越野性能,通过试驾员的感官评价而评价了在岩石地带、泥泞路面、沙地这样的各评价路面行驶时的行驶性能,通过用将后述的以往例1设为100的指数表达各评价路面的官能评价的综合分数而进行了评价。对于越野性能而言,该指数越大,则表示在各评价路面行驶时的行驶性能的综合分数越高,越野性能越优越。
此外,关于掉块的产生,对进行越野性能的评价试验之后的试验轮胎的胎面部进行了调查,对范围和深度为5mm以上的明显的掉块的轮胎圆周上的产生个数进行了计数。对于掉块而言,根据如此计数得到的轮胎圆周上的产生个数来计算出胎面花纹的每个间距的平均个数,在每个间距的平均个数为一个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掉块的产生多,在每个间距的平均个数小于一个的情况下,判断为掉块的产生少。
针对作为以往的充气轮胎的一个例子的以往例1~3的充气轮胎、作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的实施例1~11以及作为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进行比较的充气轮胎的比较例1、2这16种充气轮胎,进行了性能评价试验。其中,在以往例1中,不具有倾斜角度不同的两种第二横纹槽,此外,横纹槽不向位于横纹槽附近的主槽的周向延伸部开口。此外,在以往例2中,第二横纹槽和胎肩横纹槽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方向彼此不为相同的方向,此外,不具有倾斜角度不同的两种第二横纹槽,而且,横纹槽不向位于横纹槽附近的主槽的周向延伸部开口。此外,在以往例3中,主槽为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并且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振动的锯齿形状,此外,不具有倾斜角度不同的两种第二横纹槽,而且,横纹槽不向位于横纹槽附近的主槽的周向延伸部开口。此外,在比较例1中,横纹槽不向位于横纹槽附近的主槽的周向延伸部开口。此外,在比较例2中,不具有倾斜角度不同的两种第二横纹槽。
与此相对,在作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的一个例子的实施例1~11中,所有主槽30的形状为阶梯形状,第二横纹槽41和胎肩横纹槽45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方向彼此为相同的方向,具有倾斜角度不同的第二横纹槽41,横纹槽40向位于横纹槽40附近的主槽30的周向延伸部34开口。而且,周向延伸部34彼此的偏移量Woff相对于主槽30的槽宽Wgr的比值(Woff/Wgr)、主槽30的贯通部37的宽度、第一第二横纹槽42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1和第二第二横纹槽43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2、第一第二横纹槽42的槽宽扩宽的一侧、第二第二横纹槽43的槽宽扩宽的一侧、第一第二横纹槽42的槽深变深的一侧、第二第二横纹槽43的槽深变深的一侧、胎肩主槽32的槽宽Wsh相对于中央主槽31的槽宽Wce的比例(Wsh/Wce)、有无横纹槽40的倒角部48各不相同。
如图8A、图8B所示,使用这些充气轮胎1进行了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为,得知:相比于以往例1~3、比较例1、2,实施例1~11的充气轮胎1能以不降低噪音性能和越野性能中的任意一个性能的方式提高至少一方性能。也就是说,实施例1~11的充气轮胎1能兼顾越野性能和噪音性能。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
2:胎面部;
3:胎面接地面;
5:胎肩部;
8:侧壁部;
10:胎圈部;
13:胎体层;
14:带束层;
16:内衬;
20:环岸部;
21:中央环岸部;
22:第二环岸部;
23:胎肩环岸部;
30:主槽;
31:中央主槽;
32:胎肩主槽;
34:周向延伸部;
34i:内侧周向延伸部;
34o:外侧周向延伸部;
35:连接部;
37:贯通部;
40:横纹槽;
41:第二横纹槽;
42:第一第二横纹槽;
42w、43w:扩宽部;
42n、43n:窄幅部;
43:第二第二横纹槽;
45:胎肩横纹槽;
48:倒角部;
50:刀槽花纹;
51:开放式刀槽花纹;
52:半封闭式刀槽花纹;
53:封闭式刀槽花纹。

Claims (10)

1.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
四条主槽,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以及
多个环岸部,由所述主槽划分而成,
四条所述主槽具有:两条中央主槽,配置于轮胎赤道面的两侧;以及两条胎肩主槽,配置于两条所述中央主槽各自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各所述主槽形成为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位置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延伸部的阶梯形状,
在相邻的所述中央主槽与所述胎肩主槽之间配置有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两端向所述中央主槽和所述胎肩主槽开口的第二横纹槽,
在所述胎肩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以跨越接地端的方式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一端向所述胎肩主槽开口的胎肩横纹槽,
所述第二横纹槽和所述胎肩横纹槽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方向互为反方向,
对于轮胎周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所述第二横纹槽而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不同的两种所述第二横纹槽交替配置,
向所述中央主槽和所述胎肩主槽开口的所述第二横纹槽向形成为阶梯形状的所述中央主槽和所述胎肩主槽所分别具有的所述周向延伸部中的位于所述第二横纹槽附近的所述周向延伸部开口,
向所述胎肩主槽开口的所述胎肩横纹槽向形成为阶梯形状的所述胎肩主槽所具有的所述周向延伸部中的位于所述胎肩横纹槽附近的所述周向延伸部开口,
所述第二横纹槽具有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且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的第一第二横纹槽和第二第二横纹槽,
对于所述第一第二横纹槽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时槽宽扩宽,
对于所述第二第二横纹槽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时槽宽扩宽。
2.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
四条主槽,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以及
多个环岸部,由所述主槽划分而成,
四条所述主槽具有:两条中央主槽,配置于轮胎赤道面的两侧;以及两条胎肩主槽,配置于两条所述中央主槽各自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各所述主槽形成为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位置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延伸部的阶梯形状,
在相邻的所述中央主槽与所述胎肩主槽之间配置有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两端向所述中央主槽和所述胎肩主槽开口的第二横纹槽,
在所述胎肩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以跨越接地端的方式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一端向所述胎肩主槽开口的胎肩横纹槽,
所述第二横纹槽和所述胎肩横纹槽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方向互为反方向,
对于轮胎周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所述第二横纹槽而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不同的两种所述第二横纹槽交替配置,
向所述中央主槽和所述胎肩主槽开口的所述第二横纹槽向形成为阶梯形状的所述中央主槽和所述胎肩主槽所分别具有的所述周向延伸部中的位于所述第二横纹槽附近的所述周向延伸部开口,
向所述胎肩主槽开口的所述胎肩横纹槽向形成为阶梯形状的所述胎肩主槽所具有的所述周向延伸部中的位于所述胎肩横纹槽附近的所述周向延伸部开口,
所述第二横纹槽具有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且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的第一第二横纹槽和第二第二横纹槽,
对于所述第一第二横纹槽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时槽深变深,
对于所述第二第二横纹槽而言,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时槽深变深。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对于所述主槽而言,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所述周向延伸部彼此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偏移量Woff相对于所述主槽的槽宽Wgr处于0.3≤(Woff/Wgr)≤0.8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对于所述主槽而言,在向所述主槽的延伸方向观察时成为贯通的部分即贯通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s处于1mm<Ws≤4mm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第二横纹槽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1处于15°<θ1≤35°的范围内,
所述第二第二横纹槽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2处于25°≤θ2≤55°的范围内,
所述第一第二横纹槽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1和所述第二第二横纹槽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角度θ2满足θ1<θ2。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对于所述中央主槽和所述胎肩主槽而言,所述中央主槽的槽宽Wce与所述胎肩主槽的槽宽Wsh的关系满足Wce≥Wsh。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所述第二横纹槽和所述胎肩横纹槽的边缘形成有倒角部,
所述倒角部的宽度We处于0.3mm≤We≤0.8mm的范围内,所述倒角部的深度De处于0.3mm≤De≤0.8mm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多个所述环岸部具有:中央环岸部,配置于两条所述中央主槽之间;第二环岸部,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中央主槽与所述胎肩主槽之间;以及胎肩环岸部,配置于所述胎肩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在所述中央环岸部形成有两端向所述中央主槽开口的开放式刀槽花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所述中央环岸部、所述第二环岸部以及所述胎肩环岸部形成有一端向所述主槽开口且另一端在所述环岸部内终止的半封闭式刀槽花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半封闭式刀槽花纹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角为0°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的角度的方式向所述主槽开口。
CN202180030636.9A 2020-05-12 2021-02-25 轮胎 Active CN1154432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83900 2020-05-12
JP2020083900A JP2021178545A (ja) 2020-05-12 2020-05-12 タイヤ
PCT/JP2021/007202 WO2021229893A1 (ja) 2020-05-12 2021-02-25 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43223A CN115443223A (zh) 2022-12-06
CN115443223B true CN115443223B (zh) 2023-12-08

Family

ID=78510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0636.9A Active CN115443223B (zh) 2020-05-12 2021-02-25 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73849A1 (zh)
JP (1) JP2021178545A (zh)
CN (1) CN115443223B (zh)
DE (1) DE112021001049T5 (zh)
WO (1) WO2021229893A1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5912A (ja) * 1992-08-07 1994-03-0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00076790A1 (en) * 1999-06-10 2000-12-21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Variable pitched tread for atv tire
JP2013220780A (ja) * 2012-04-18 2013-10-28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002625A (zh) * 2013-02-27 2014-08-2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270097A (zh) * 2014-05-29 2016-01-2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437872A (zh) * 2014-09-24 2016-03-3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473351A (zh) * 2013-09-11 2016-04-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6132729A (zh) * 2014-03-28 2016-11-1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471922A (zh) * 2016-06-08 2017-12-1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099505A (zh) * 2016-11-24 2018-06-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621703A (zh) * 2017-03-21 2018-10-0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883667A (zh) * 2016-03-31 2018-11-2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重载用充气轮胎
CN110509724A (zh) * 2018-05-22 2019-11-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0709261A (zh) * 2017-06-07 2020-01-17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210257866U (zh) * 2019-08-16 2020-04-07 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 轮胎花纹及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22601A (en) * 1987-07-20 1989-01-25 Sumitomo Rubber Ind Pneumatic tire
EP2620299B1 (en) * 2012-01-26 2015-06-17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JP6631256B2 (ja) 2016-01-08 2020-01-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724397B2 (ja) 2016-02-04 2020-07-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206517B2 (ja) * 2016-02-10 2017-10-0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44146B2 (ja) * 2016-06-16 2020-08-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891454B2 (ja) * 2016-11-07 2021-06-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5912A (ja) * 1992-08-07 1994-03-0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00076790A1 (en) * 1999-06-10 2000-12-21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Variable pitched tread for atv tire
JP2013220780A (ja) * 2012-04-18 2013-10-28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002625A (zh) * 2013-02-27 2014-08-2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473351A (zh) * 2013-09-11 2016-04-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6132729A (zh) * 2014-03-28 2016-11-1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270097A (zh) * 2014-05-29 2016-01-2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437872A (zh) * 2014-09-24 2016-03-3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883667A (zh) * 2016-03-31 2018-11-2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重载用充气轮胎
CN107471922A (zh) * 2016-06-08 2017-12-1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099505A (zh) * 2016-11-24 2018-06-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621703A (zh) * 2017-03-21 2018-10-0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709261A (zh) * 2017-06-07 2020-01-17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10509724A (zh) * 2018-05-22 2019-11-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210257866U (zh) * 2019-08-16 2020-04-07 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 轮胎花纹及轮胎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轮胎振动特性与噪声控制的仿真研究;蔡琼阳;硕士电子期刊;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29893A1 (ja) 2021-11-18
DE112021001049T5 (de) 2023-02-02
US20230173849A1 (en) 2023-06-08
CN115443223A (zh) 2022-12-06
JP2021178545A (ja) 2021-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42584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radial grooves and shutoff walls
JP633056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2053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548321B2 (en) Pneumatic tire
US20040020577A1 (en) Pneumatic tire
JP641424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541692B2 (en) Tyre
JP201607425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3100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07990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1699096B (zh) 充气轮胎
CN115443223B (zh) 轮胎
CN113710501B (zh) 充气轮胎
JP711507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5978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304840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21100669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30612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2543707B (zh) 充气轮胎
JP720530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8793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8793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6323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2525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3010598A (ja) 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Applicant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