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09827A - 蒸汽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蒸汽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09827A
CN105209827A CN201480025587.XA CN201480025587A CN105209827A CN 105209827 A CN105209827 A CN 105209827A CN 201480025587 A CN201480025587 A CN 201480025587A CN 105209827 A CN105209827 A CN 1052098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torage
storage room
water
steam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558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09827B (zh
Inventor
涩谷昌树
早川雄二
阿部邦昭
山根真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09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98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098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98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4Cooking-vessels for cooking food in steam; Devices for extracting fruit juice by means of steam ; Vacuum cooking vess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32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 F24C15/322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C15/327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with air moisturis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4Cooking-vessels for cooking food in steam; Devices for extracting fruit juice by means of steam ; Vacuum cooking vessels
    • A47J2027/043Cooking-vessels for cooking food in steam; Devices for extracting fruit juice by means of steam ; Vacuum cooking vessels for cooking food in stea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lectric Ovens (AREA)
  • Cookers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蒸汽产生装置具有:贮存水的贮水室;加热部,其对贮水室内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给水装置,其对贮水室供给水;蒸汽喷出口,其喷出在贮水室内产生的蒸汽;温度检测部,其检测贮水室内的温度;以及控制部,其控制加热部和给水装置,控制部在加热部的加热开始后,根据由温度检测部检测到的贮水室内的温度,判定贮水室内的贮水完成。

Description

蒸汽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水进行加热来产生蒸汽的蒸汽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这种蒸汽产生装置对作为贮水室的第2水箱供给大量的水,在液位检测装置检测到规定的液位时,对加热器通电而加热第2水箱内的水,从而产生蒸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存在如下的其他的蒸汽产生装置,通过蒸汽用加热器加热蒸汽产生容器,并且检测蒸汽产生容器的温度,在达到了用于产生水蒸气的必要温度后,将水按照可瞬时蒸发的量间歇性地提供给蒸汽产生容器,从而产生蒸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540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168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作为检测液位的手段而使用了液位检测单元(例如浮子或电极)。例如,在作为液位检测单元而使用浮子的情况下,在浮子部上会附着有水锈等,或者液面的水泡使得浮子产生变动,因此容易产生液位的误检测。此外,在作为液位检测单元而使用电极的情况下,在电极上会附着水锈等,或者会产生结露,因此容易产生液位的误检测。这样,在使用液位检测单元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水位的误检测,有时还存在无法检测水位的可能性。
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未使用液位检测手段而使用了温度检测单元,而该温度检测单元用于判断蒸汽产生容器的温度是否达到了能够瞬时使水蒸发的温度。在通过温度检测单元检测到规定的温度时,也对蒸汽产生容器仅供给可瞬时蒸发的量的水。根据这种结构,在蒸汽产生容器内贮存大量的水而无法高精度地检测该贮水量。因此,无法持续产生大量的蒸汽。
本发明为了解决所述现有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使用容易产生误检测的液位检测单元的情况下,在贮水室内蓄积大量的水时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该贮水量并产生蒸汽的蒸汽产生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现有课题,本发明的蒸汽产生装置具有:贮存水的贮水室;加热部,其对贮水室内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给水装置,其对贮水室供给水;蒸汽喷出口,其喷出在贮水室内产生的蒸汽;温度检测部,其检测贮水室内的温度;以及控制部,其控制加热部和给水装置,控制部在加热部的加热开始后,根据由温度检测部检测到的贮水室内的温度判定贮水室内的贮水完成。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蒸汽产生装置在不使用液位检测手段的情况下,在贮水室内蓄积了大量的水时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该贮水量并产生蒸汽。
附图说明
关于本发明的这些形态和特征,根据与涉及附图的优选实施方式关联的如下描述可进一步明确。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的加热烹调器的开门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从蒸汽产生部侧观察具有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的去除了外箱后的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
图3是具有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的去除了外箱后的加热烹调器的正面剖视图。
图4A是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4B是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从蒸汽产生部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的侧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贮水室的主视图。
图7A是实施方式1的贮水室的立体图。
图7B是实施方式1的贮水室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的蒸汽加热模式的流程图。
图10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的贮水室热敏电阻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0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的贮水室热敏电阻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0C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的贮水室热敏电阻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1A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于虹吸原理的排水工序的蒸汽产生装置的第1剖视图。
图11B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于虹吸原理的排水工序的蒸汽产生装置的第2剖视图。
图11C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于虹吸原理的排水工序的蒸汽产生装置的第3剖视图。
图11D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于虹吸原理的排水工序的蒸汽产生装置的第4剖视图。
图12A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1的给水路中的水的排水工序的蒸汽产生装置的第1剖视图。
图12B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1的给水路中的水的排水工序的蒸汽产生装置的第2剖视图。
图12C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1的给水路中的水的排水工序的蒸汽产生装置的第3剖视图。
图12D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1的给水路中的水的排水工序的蒸汽产生装置的第4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1方面是一种蒸汽产生装置具有:贮存水的贮水室;加热部,其对贮水室内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给水装置,其对贮水室供给水;蒸汽喷出口,其喷出在贮水室内产生的蒸汽;温度检测部,其检测贮水室内的温度;以及控制部,其控制加热部和给水装置,控制部在加热部的加热开始后,根据由温度检测部检测到的贮水室内的温度,判定贮水室内的贮水完成。由此,不使用容易产生误检测的液位检测单元,而使用检测贮水室内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在贮水室内蓄积了大量的水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该贮水量,并产生蒸汽。
特别地,本发明的第2方面在第1方面中,控制部在加热部对贮水室内的加热开始后,从温度检测部检测到的贮水室的温度成为第1规定温度以上时起,开始给水装置的给水,并且根据给水开始后的贮水室内的温度,判定贮水室内的贮水完成。根据这种控制,基于贮水室的温度成为第1规定温度以上,从而推定贮水室内的水变少,开始给水。因此,在使用温度检测部的结构中,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贮水室的贮水量,并产生蒸汽。
特别地,本发明的第3方面在第2方面中,控制部在给水开始后,在贮水室内的温度成为第2规定温度以下时判定贮水室内的贮水完成。根据这种控制,基于贮水室的温度成为第2规定温度以下,从而推定贮水室内的水变多而到达了规定的贮水量,判定贮水完成。因此,在使用温度检测部的结构中,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贮水室的贮水量,并产生蒸汽。此外,能够防止给水过剩导致水从贮水室中溢出、或给水过少导致蒸汽产生迟缓。
特别地,本发明的第4方面在第2或第3方面中,控制部在给水开始后,在从贮水室内的温度开始下降起的下降温度幅度成为第1规定温度幅度以上时,判定贮水室内的贮水完成。根据这种控制,尤其在贮水室内的初始水位较低的情况下,在从给水开始后的贮水室内的温度开始下降起的下降温度幅度成为第1规定温度幅度(例如20℃)以上时,推定为贮水室内的贮水量达到了规定量以上。因此,在使用温度检测部的结构中,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贮水室的贮水量,并产生蒸汽。此外,能够防止给水过剩导致水从贮水室中溢出、或给水过少导致蒸汽产生迟缓。
特别地,本发明的第5方面在第1至第4方面中任一方面中,控制部在加热部对贮水室内的加热开始后,在温度检测部检测到的贮水室的温度的变化在规定期间处于第2温度幅度以内时,判定贮水室内的贮水完成,并且不进行给水。根据这种控制,在加热部对贮水室的加热后,贮水室内的温度在规定期间处于规定的温度幅度内,由此推定为贮水室内的水位足够高。因此,在使用温度检测部的结构中,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贮水室的贮水量,并产生蒸汽。此外,能够防止给水过剩导致水从贮水室中溢出、或给水过少导致蒸汽产生迟缓。
特别地,本发明的第6方面在第1至第5方面中任一方面中,控制部以间歇性进行给水装置的给水的方式进行控制。通过这种控制,能够更高精度地控制给水量。
特别地,本发明的第7方面在第6方面中,控制部在给水装置的给水次数达到规定次数时判定贮水室内的贮水完成。根据这种控制,即便在最初贮水室内完全未蓄积水的状态下开始给水,也能够供给充足的给水量而完成贮水,还能够防止给水过剩导致水从贮水室中溢出。
特别地,本发明第8方面为一种具有第1~第7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蒸汽产生装置的加热烹调器。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1)
图1是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的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图1示出了加热烹调器的门打开的状态。
图1中,加热烹调器1具有框体4。框体4是前表面2成为加热室开口部3的长方体状的箱。框体4具有内箱5和外箱6。内箱5是在内侧划分出加热室10的箱。内箱5是通过对镀铝钢板的表面进行氟涂装而形成的。外箱6是覆盖内箱5的外侧的PCM钢板。载置盘9和食品11通过加热室开口部3而放入加热室10内或从加热室10内取出。在加热室10内,载置食品11的载置盘9在内箱5的导轨12上滑动。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对内箱5进行氟涂装,使得易于拭去附着于内箱5上的污物,然而不限于进行这种涂装。还可以进行珐琅涂装或其他耐热用涂装。此外,作为内箱5的材质,例如可以是不锈钢。
载置盘9通过镀铝钢板形成。此外,通过冲压对载置盘9进行了凹凸加工,以使得加热载置盘9上的食品11时来自食品11的油脂成分易于流出。此外,载置盘9的表面被进行了氟涂装,载置盘9的背面具有吸收微波而发热的发热体。这样,在载置盘9的背面具有发热体,从而通过设置于载置盘9的上方的加热室加热器15(参照图3)与载置盘9的背面的发热体的组合,能够加热食品11的两面。另外,载置盘9的下部设有导轨台13。导轨台13配置于载置盘9的与导轨12接触的接触部分,并且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于载置盘9的下部。导轨台13通过PPS树脂的成型品而形成,从而载置盘9与加热室10绝缘。
在实施方式1中,载置盘9的表面进行了使得易于拭去污物的氟涂装,但也可以实施珐琅涂装或其他的耐热用涂装。此外,作为载置盘9的材质,可以是铝或不锈钢。
框体4的前表面2安装有门7。门7被安装成,能够以水平方向的轴为中心旋转(开闭自如)。在门7旋转至垂直状态时(关闭门7),加热室10封闭。在门7旋转至水平状态时(打开门7),加热室10开放。在框体4的前表面2安装有安全开关8。安全开关8在打开门7时停止磁控管和各加热器的动作。
图2是去除了外箱6后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的立体图。图2中,蒸汽产生装置27露出进行图示。
图2中,在门7配置有触摸面板57和操作部58。触摸面板57通过用户可接触的画面而构成。用户使用手指接触触摸面板57的画面,从而能够详细设定烹调菜单和烹调时间。操作部58由用户进行操作,能够进行“返回”、“取消”、“开始”的基本的操作。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设置了触摸面板57,然而也可以取代触摸面板57而采用单纯的液晶显示。在取代触摸面板57而采用液晶显示的情况下,用户可以使用操作部58的十字键或拨盘键,选择显示于液晶显示上的烹调菜单和烹调时间。
图3表示去除了外箱6后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的正面剖视图。
如图3所示,加热烹调器1具有载置台14和加热室加热器15。载置台14是载置食品的台,固定于加热室10而构成加热室10的底面。载置台14通过结晶化玻璃而形成。加热室加热器15是在加热室10的顶面附近平行地设置3条而形成的加热器。3条加热室加热器15中的配置于中央部的加热室加热器15的波长的峰值比其他2条加热室加热器15的波长的峰值短。
构成加热室10的壁面通过地线(未图示)而接地,与加热室10一体成型的导轨12也接地。
在加热室10的里侧即背面侧设有循环风扇16和对流加热器17。循环风扇16是搅拌加热室10内的空气使之循环的风扇。对流加热器17是加热在加热室10内循环的空气的室内气加热加热器,并且被设置为包围循环风扇16。
在加热室10的背面中央附近,在各个区域设置有多个吸气用通风孔18和多个送风用通风孔19。吸气用通风孔18是用于从加热室10侧向循环风扇16侧进行吸气的孔。反之,送风用通风孔19是用于从循环风扇16侧向加热室10侧进行送风的孔。吸气用通风孔18和送风用通风孔19通过多个冲孔而形成。
在图3中的加热室10的右上方,设有红外线传感器21和库内热敏电阻22。红外线传感器21通过设置于加热室10的壁面上的检测用孔20,检测加热室10内的食品的温度。库内热敏电阻22检测加热室10的温度(库内温度)。
在图3中的加热室10的下方设有磁控管23、波导管24、旋转天线25、马达26。磁控管23是产生微波的微波产生部的一例,从左方观察具有90mm×80mm的形状,且设置于水平方向上。磁控管23与波导管24连接。波导管24是用于传送来自磁控管23的微波的管,通过弯曲镀铝钢板而呈大致L字状,从而构成内部通路。旋转天线25是设置于加热室10的水平方向中央附近的电波搅拌单元的一例,通过铝构成。旋转天线25与马达26连接。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磁控管23、旋转天线25、马达26、波导管24设置于加热室10的下侧,然而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这些部件设置于加热室10的上侧或侧面侧。此外,还可以将这些部件的设置方向设定为任意方向。此外,并非一定需要旋转天线25和马达26。
在实施方式1中,在波导管24的下方设有控制部34。控制部34根据用户对烹调菜单的选择,控制磁控管23、马达26、循环风扇16、加热室加热器15、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对流加热器17、库内热敏电阻22、贮水室热敏电阻33、红外线传感器21、给水泵41、触摸面板57、操作部58、库内灯(未图示)等。
加热室10的左方设有蒸汽产生装置27。蒸汽产生装置27具有贮水室28、贮水室衬垫29、贮水室罩30、蒸汽导入路31和蒸汽喷出口32。贮水室28是贮存用于产生蒸汽的水的容器,通过铸铝件形成。贮水室罩30被设置为与贮水室28对置,通过硅酮制的贮水室衬垫29而安装于贮水室28上。此外,贮水室罩30被设置为比贮水室28靠近加热室10的一侧,通过铸铝件形成。有时将贮水室28和贮水室罩30双方统称为“贮水室”。蒸汽导入路31是在贮水室28的上方与贮水室28连接的管,其从加热室10的上方的侧面向加热室10内供给蒸汽。蒸汽导入路31通过内径φ10mm的硅酮管形成。蒸汽喷出口32与蒸汽导入路31连接,从加热室10的侧面的最上段的导轨12的上方向加热室10内吹出蒸汽。亦即,蒸汽喷出口32将在贮水室28内产生的蒸汽喷出到加热室10内。蒸汽喷出口32通过PPS树脂形成。
蒸汽喷出口32以从蒸汽导入路31朝向加热室10,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方大致倾斜30°地延伸的方式连接于加热室10的凹面。蒸汽喷出口32的末端未从加热室10的侧面向加热室10内突出。蒸汽喷出口32的末端部设有2个コ字状的切口。在实施方式1中,蒸汽喷出口32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方大致倾斜30°,然而角度不限于30°。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蒸汽导入路31和蒸汽喷出口3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状,也可以是椭圆形或矩形状等。在加热室10的侧面的上方设置有1个蒸汽喷出口32,然而位置和数量不限于此。例如,加热室10的顶面、底面和里面等,只要是能够对加热室10供给蒸汽的位置,就可以将蒸汽喷出口32配置于任意位置处。此外,可以不仅仅配置1个蒸汽喷出口32,而是配置多个。蒸汽产生装置27的位置也不限于加热室10的侧方,可以设置于加热室10的上侧、下侧和里侧等。
另外,为了使得加热室10内的微波不会泄漏,蒸汽喷出口32的孔的最长内部尺寸优选为微波波长的1/2以下。在实施方式1中,微波的波长约为120mm,因此蒸汽喷出口32的孔的最长内部尺寸优选在60mm以下。
图4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的整体结构的侧面剖视图,图4B是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的要部放大图。
如图4A、4B所示,蒸汽产生装置27具有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是加热贮水室28内的水以产生蒸汽的第1加热部的一例,通过输出为650W的直线状的护套加热器构成。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以在贮水室28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附近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被铸入到贮水室28的铸铝件中。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是加热贮水室28内的水以产生蒸汽的第2加热部的一例,通过输出为350W的直线状的护套加热器构成。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沿大致水平方向设置于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的上方。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与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同样地,被铸入到贮水室28的铸铝件中。另外,加热部可以是加热器以外的例如IH式的加热部。
贮水室28内的相对置的第1侧面53与第2侧面54之间的间隔在比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靠下方的位置处变大(L1>L2)。即,对于贮水室28与贮水室罩30之间的距离,位于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的下方的贮水室凹部28a处比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附近大,而且截面积也变大。此外,在贮水室罩30的内壁面中的与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对置的位置设有凹部30a。即,在贮水室罩30的与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对置的位置处,形成有以与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呈同心圆状向右方鼓出的凹部30a。
在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与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之间设有贮水室热敏电阻33。贮水室热敏电阻33是检测贮水室28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的一例,被涂布有导热油脂,并且被设置为与贮水室28接触。
在实施方式1中,关于作为加热部的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使用输出不同的2条直线状的护套加热器,使它们的合计输出为1000W(下方为650W,上方为350W)。不限于这种情况,可以根据必要的蒸汽量等,设置具有期望输出的加热器。例如,还可以使用输出合计为1000W以外的加热器、输出相同的多条加热器、以及3条以上或仅1条的加热器。此外,作为加热器的形状,可以使用除直线状的加热器以外的各种形状的加热器,例如可使用U字形状或L字形状的加热器等。此外,还可以使得位于上方的加热器的输出大于位于下方的加热器的输出。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贮水室罩30的凹部30a形成为以与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呈同心圆状向右方鼓出的形状,然而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在贮水室罩30中,可以在与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或其他加热器对置的位置处设置同样的形状,可得到与凹部30a同样的效果。
此外,为了减少水锈的附着,可以通过氟或硅等涂布贮水室28的内表面或贮水室罩30内表面。
此外,通过使用贮水室热敏电阻33那样的温度检测部,从而不同于直接检测水位的浮子等的水位检测部,在检测部上附着有水锈的情况下,也能够长期持续检测温度。由此,能够提高相对于水锈的可靠性。
图5是从蒸汽产生部27侧观察具有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的加热烹调器1的侧视图。
如图5所示,蒸汽导入路31从蒸汽产生装置27的中央部向上方延伸,并且在大致水平方向(图5的右方)上屈曲。蒸汽产生装置27的左上部设有2个温度开关60。温度开关60是温度在135℃以上则不导通的开关。温度开关60隔着厚度1mm的铝板被螺钉固定于贮水室28上。贮水室28的左下方设有给水口38、给水路40、给水泵41、给水箱42。给水路40是配置于给水口38的上游侧的管,通过硅酮形成,半透明且为弹性体。给水路40的内径是φ3mm,外径是φ5mm。给水泵41是输送水的泵。给水箱42是贮存从给水泵41输送至贮水室28的水的箱。这样,设置给水泵41,作为通过在贮水室28设置的给水口38和给水路40输送水的给水装置。
另一方面,在贮水室28的右下方设有排水口39、排水路43、排水路出口46和排水箱47。排水路43是连接于排水口39的管,通过硅酮形成,半透明且为弹性体,内径为φ7mm,外径为φ11mm。排水路43从排水口39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向右方延伸,然后在垂直方向上屈曲,略微向右上方倾斜并延伸。排水路43进一步以排水路顶点44作为顶点,通过管屈曲部件61屈曲180°,并在大致垂直方向上向下方延伸。排水路顶点44位于与设置于贮水室28的上侧的蒸汽喷出口45大致相同的高度处。排水路43此后略微向右下方倾斜并延伸,在与排水口39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处连接于排水路出口46(内径φ8mm)。在排水路出口46的下方设有用于贮存排水的排水箱47。这样,设置了通过在贮水室28上设置的排水口39而排出贮水室28内的水的排水路43。
在实施方式中,排水路43通过硅酮形成,然而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氟、聚丙烯、聚乙烯等形成。
给水箱42通过容器部和盖部这2个部件构成,且分别通过透明的AS树脂形成。给水箱42的容器部和盖部夹着衬垫(未图示)而以不会漏水的方式密闭。在给水箱42的侧面上,通过丝网印刷而显示出排水线49和满水线52。在注水至给水箱42的排水线49时,收纳于给水箱42内的水容量约为100ml。该水容量比贮水室28内的内容积多10ml左右。在注水至给水箱42的满水线52时,收纳于给水箱42中的水容量约为650ml。
排水箱47作为容器部的1个部件而通过ABS树脂形成。另外,在加热烹调器1设有排水箱拆装检测单元(未图示)。通过使用排水箱拆装检测单元,从而能够识别排水箱47是否安装于加热烹调器1。
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丝网印刷而显示出排水线49和满水线52,然而并不限于这种丝网印刷。例如,也可以通过在给水箱42上刻记号,或在给水箱42上设置凹部和凸部来显示。
图6是构成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的贮水室28的主视图,图7A、7B是构成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的贮水室28的立体图。图7A是从右下方观察构成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的贮水室28的立体图,图7B是从左上方观察构成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的贮水室28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贮水室28设有分隔板56和多个翅片36。分隔板56是防止贮水室28内的水从贮水室28中溢出的板。分隔板56具有顶点成为贮水室28的中央上部的大致圆弧形状。多个翅片36是一体地形成于贮水室28的内壁上的翅片,各自的厚度约为2mm。翅片36的长度方向以大致垂直地横切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的方式延伸。多个翅片36沿着蒸汽产生的方向即蒸汽产生方向(图6中从下向上的方向)形成,并且彼此分离地配置。多个翅片36中的位于贮水室28的中央部(第1范围e1)的翅片36在水平方向上以第1间隔d1(约5mm)排列,而位于贮水室28的左右端部侧(第2范围e2)的翅片36a、36b在水平方向上以第2间隔d2(约12mm)排列。另外,第1范围e1与第2范围e2×2之比为5:6。具体而言,第1范围e1是50mm,第2范围e2是30mm。翅片36中的位于贮水室28的中央部的翅片36c、36d与贮水室热敏电阻33的安装部连接。
另外,翅片36的厚度、长度和间隔不限于这样的值,可以考虑翅片36的热传导性而适当确定。例如,可以考虑贮水室28的形状、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的结构等而适当确定翅片36的厚度、长度和间隔。
贮水室28的内底面37形成为与水平面的角度约为5°的锥形状。在内底面37的右上方的贮水室28的右下端设有给水口38。在内底面37的左下方的贮水室28的左下端设有排水口39。给水口38与排水口39分别设置,并且彼此向反方向延伸。内底面37从给水口38朝向排水口39向下方倾斜。
在实施方式1中,内底面37形成为与水平面的角度约为5°的锥形状,然而角度不限于此。水在内底面37上的流动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考虑贮水室28的形状、排水路43的形状和排水时的给水量等而适当确定内底面37的角度。此外,内底面37可以平行于水平面,可以不为直线。
在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的下方,在翅片36的下端设有肋部55。肋部55以连结贮水室28的内侧侧壁28A与翅片36的方式一体形成于贮水室28,并且与内底面37平行地延伸。肋部55的厚度约为2mm。肋部55在翅片36的下端连结多个翅片36。通过肋部55和内底面37,形成从排水口39起与给水口38相连的内部流路。
另外,将肋部55设置于翅片36的下端,然而肋部55的位置不限于此,只要是比排水口39靠上游的位置则可以设置于任意位置处。例如,如果连结贮水室28的内侧侧壁28A与翅片36,就可以将肋部55设置于翅片36的任意位置处。此外,将肋部55设置为平行于内底面37,然而无需平行于内底面37,可以为水平也可以为曲线。另外,以连结翅片36与肋部55的方式设置,然而无需完全连结,可以将翅片36与肋部55隔开微小间隙配置。
图8表示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的俯视剖视图。
如图8所示,翅片36从贮水室28的第1侧面53突出形成。翅片36的末端36A与第2侧面54分离,该第2侧面54通过与第1侧面53对置的贮水室罩30形成(参照图4B的侧面剖视图)。这里,翅片36的末端36A与第2侧面54之间的间隙隔开大约2mm。另一方面,位于肋部55附近的翅片36的末端36B被设置为与第2侧面54大致接触。此外,肋部55与第2侧面54之间的间隙(图8)隔开大约5mm。
肋部55具有通过多个凹部55A形成的多个开口59。开口59通过翅片36、肋部55的凹部55A、第2侧面54形成,其截面为大致四边形。开口59的大致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小于图7A所示的排水口39的排水口入口39A。亦即,开口59被配置于排水口39的上游,开口59的大小小于排水口入口39A。
另外,翅片36和肋部55随着从第1侧面53接近第2侧面54而以约2°的倾斜角度逐渐变细。通过第1侧面53、第2侧面54和翅片36形成的空间的截面积在蒸汽喷出口32的截面积以上。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从贮水室28突出形成的翅片36的末端36A与贮水室罩30的第2侧面54之间设置了约2mm的间隙,然而间隙的长度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在翅片36与贮水室罩30之间供水通过的间隙,则能够适当设定翅片36的末端36A与第2侧面54之间的间隙。
关于具有如上构成的蒸汽产生装置27的加热烹调器1,以下说明其动作、作用。
在用户通过触摸面板57选择了微波加热模式并按下了操作部58的开始键时,从磁控管23放出微波。从磁控管23放出的微波通过波导管24传递至旋转天线25。通过借助马达26而旋转的旋转天线25,在加热室10内搅拌并供给微波。被供给到加热室10内的微波有的被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11直接吸收,有的在加热室10的壁面上反射而被食品11吸收,还有的加热食品11。还有的微波返回到磁控管23。此外,在自动加热时,主要使用红外线传感器15或库内热敏电阻9来检测食品或库内的状态,并根据检测到的状态,由控制部34控制微波的输出和放出方向。另外,在该微波加热模式时,从加热室1的内部将载置盘9卸下,食品11在载置于载置台14上的状态下被加热。
在用户通过触摸面板57而选择了烤箱加热模式、按下了操作部58的开始键时,加热室加热器15或对流加热器17被通电而发热,并且通过循环风扇16使得热风在加热室10内循环,从而食品11被加热。此外,在自动加热时,主要使用红外线传感器21或库内热敏电阻22检测食品或库内的状态,并根据检测到的状态,由控制部34进行加热室加热器15、对流加热器17和循环风扇16的切换和输出的控制。
在用户将载置盘9设置于加热室10内,通过触摸面板57选择了烤架加热模式,并按下了操作部58的开始键时,与微波加热模式同样地向加热室10内供给微波,使得载置盘9的底面的发热体发热。发热体发出的热通过热传导而被传递给载置盘9,载置盘9被加热,从下方对食品11进行加热。
与此同时,微波从载置盘9与加热室10的壁面之间的间隙绕进去,对食品11进行加热。此外,在烤架加热模式中,加热室加热器15与微波复合地或单独地被通电而发热,通过该辐射热从上方对食品11进行加热。
此外,在自动加热时,主要使用红外线传感器21或库内热敏电阻22检测食品或库内的状态,并根据检测到的状态,由控制部34进行微波与加热室加热器15的切换、输出的控制。这样,从上下两面对食品11进行烤制。
图9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蒸汽产生装置27的蒸汽加热模式的流程图。图10A―10C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所具备的贮水室热敏电阻33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图表。图10A表示贮水室28内的初始水位为高水位的情况(初始的贮水量较多时),图10B表示贮水室28内的初始水位为中水位的情况(初始的贮水量不多不少时),图10C表示贮水室28内的初始水位为低水位的情况(初始的贮水量较少时)。
首先,在用户将水补充至给水箱42的满水线52后,通过触摸面板57选择蒸汽加热模式,并按下操作部58的开始键(步骤S10)。于是,控制部34启动(ON)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以使它们发热(步骤S11)。在该动作的同时,控制部34开始通过贮水室热敏电阻33对贮水室28进行温度检测,并持续检测贮水室28的温度。
接着,判定贮水室热敏电阻33检测到的贮水室28的温度变化在10秒期间是否收敛于±1℃以内(S12)。在温度变化收敛于±1℃以内的情况下,推定为在贮水室28内从初始时起就积存有充足量的水,判断为贮水完成(S19)。这种情况下,直到判断为贮水完成为止,都不进行给水。另外,图10A示出在S12中判定为温度变化收敛于±1℃以内、在S19中判断为贮水完成的情况下的示例。
在S12中,如果判定为温度变化未收敛于±1℃以内,则控制部34接下来判定贮水室28的温度是否在110℃以下(S13)。在S13中判定为贮水室28的温度在110℃以下的情况下,返回S12。另一方面,在S13中判定为贮水室28的温度超过了110℃的情况下,控制部34对给水泵41发出给水命令,使给水泵41进行1.5秒的动作(S14)。由此,给水箱42内的约9ml的水会从给水泵41起通过给水路40和给水口38被供给至贮水室28内。
此后,设置用于给水判定的5秒的屏蔽(mask)时间(S15)。具体而言,在实施了S14后的5秒期间,在不进行给水的情况下待机。
接着,控制部34判定贮水室28的温度是否在110℃以下(S16)。具体而言,在给水开始后经过了S15的屏蔽时间后,判定贮水室28内的温度是否成为规定温度(110℃)以下。在S16中判定为贮水室28内的温度在110℃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34推定为在贮水室28内已贮存了规定量的水,从而判定为贮水室28内的贮水已完成(S19)。图10B示出如上判定的情况下的示例。
另一方面,在S16中判定为贮水室28内的温度超过了110℃的情况下,控制部34接下来判定贮水室28的温度是否从极大值下降了20℃以上(S17)。具体而言,在S14的给水开始后,判定从贮水室28内的温度开始下降起的下降温度幅度是否在规定温度幅度(实施方式1中为20℃)以上。在S17中判定为从贮水室28内的温度开始下降起的下降温度幅度在20℃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34推定为在贮水室28内已贮存了规定量的水,从而判定为贮水室28内的贮水已完成(S19)。图10C示出如上判定的情况下的示例。
另一方面,在S17中判定为从贮水室28内的温度开始下降起的下降温度幅度小于20℃的情况下,控制部34接下来判定给水次数是否在8次以上(S18)。具体而言,在S14的给水开始后,判定给水泵41的给水次数是否在8次以上。在S18中判定为给水次数在8次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34判断为已对贮水室28进行了充足量的给水,从而判定为贮水室28内的贮水已完成。
在S18中判定为给水次数少于8次的情况下,再次返回S14,对贮水室28进行给水。
根据这种流程,重复执行S14-S18,直到S16-S18中的任意一个步骤的判定结果为是,在S19中判断为贮水完成为止。即,对贮水室28间歇性地进行给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反复间歇性地进行给水,然而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可以减少给水泵41的流量并延长1次的给水时间,从而供给相同的水量。
在这样对贮水室28给水时,水位会升至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的下方,并且水将翅片36之间填满。在该状态下,通过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进行加热,从而直接或通过翅片36对贮水室28内的水加热,被加热的水蒸发而产生蒸汽。在贮水室28中产生的蒸汽通过蒸汽喷出口45和蒸汽导入路31而从蒸汽喷出口32被放出到加热室10内。通过被放出到加热室10内的蒸汽,对加热室10内部和食品11进行加热。此时,如果在载置盘9上载置食品11,并且将载置盘9置于导轨12之上,则通过载置盘9将加热室10内的空间分隔开,充满蒸汽的空间会变小。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仅加热存在食品11的空间。
在判断为贮水完成、转移到S19时,设置用于给水判定的10秒的屏蔽时间(S20)。具体而言,设置不进行给水的10秒的待机时间。
此后,如果继续蒸发,则贮水室28和排水路43的水位会下降,贮水室28的温度会上升。接着,判定贮水室28内的温度是否在110℃以下(S21)。在S21中判定为贮水室28内的温度超过110℃的情况下,控制部34使给水泵41进行1.5秒的动作(S22)。由此,约9ml的水被供给至贮水室28。此后,再次返回S20。如果进行了给水,则贮水室28的温度会下降,直到继续蒸发而水位下降且温度上升为止都不进行接下来的给水。这里,给水泵41的给水量被调整为,使得贮水室28内的水位不会超过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即,检测到贮水室热敏电阻33超过作为给水定时的110℃时的图6的给水前水位h1被设定为比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的中心位置靠下方的位置。此外,图6的给水后水位h2被设定为比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的中心位置靠上方的位置。通过这种设定,将蒸汽产生中的水位维持在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的附近。因此,能够将贮水室28的水位控制为不低于一定的水位,在不具有直接检测水位的水位传感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贮水室热敏电阻33检测水位。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产生蒸汽时,控制部34如下进行给水控制:使得从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至水位的水容量(体积或距离)小于从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至贮水室28内的底面37的水容量(体积或距离)。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水位到达比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的中心位置靠下方的位置时,会给水至比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的中心位置靠上方的位置处,然而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如果是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的附近,则给水前水位h1和给水后水位h2都可以位于比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的中心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处。同样地,如果是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的附近,则给水前水位h1和给水后水位h2都可以位于比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的中心位置靠上方的位置处。这样,只要能够将蒸汽产生中的水位始终维持在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的附近即可。
另一方面,在即便对给水泵41发出了给水命令、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也未停止的情况下,判定为给水箱42内的水已用尽或给水泵41等发生了故障。在如上判定的情况下,结束蒸汽加热,并且发出蜂鸣音,将促使对给水箱29注水的内容显示于触摸面板57上,通知给用户。另外,关于不会因蒸汽加热的有无而对烹调性能造成较大影响的菜单而言,有时不会发出蜂鸣音而继续进行烹调。
在S21中判定为贮水室28内的温度在110℃以下的情况下,转移至S23。在S23中判定蒸汽加热时间是否结束以及蒸汽加热是否已被取消。在S23中的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返回S21。另一方面,在S23中的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停止(OFF)对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的通电(S24),并结束烹调(S25)。
另外,在图9所示的流程中使用的贮水室28的温度的阈值(例如110℃、20℃)、给水泵的动作时间(例如1.5秒)和给水判定时间(例如5秒、10秒)根据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的输出以及贮水室28的形状而大幅不同,因此可适当确定。
这样,本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具有贮存水的贮水室28、对贮水室28内进行加热来产生蒸汽的加热部(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或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对贮水室28供给水的给水装置(给水泵41)、喷出在贮水室28内产生的蒸汽的蒸汽喷出口32、检测贮水室28内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贮水室热敏电阻33)、以及控制加热部和给水装置的控制部34。此外,控制部34在加热部的加热开始后,根据温度检测部检测到的贮水室28内的温度,判定贮水室28内的贮水完成。由此,并非使用容易产生误检测的液位检测单元,而是使用检测贮水室28内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在贮水室28内蓄积大量的水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该贮水量,并产生蒸汽。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控制部34在加热部对贮水室28内的加热开始后,从温度检测部检测到的贮水室28的温度成为第1规定温度(例如110℃)以上后开始给水装置的给水,并且根据给水开始后的贮水室28内的温度,判定贮水室28内的贮水完成。根据这种控制,基于贮水室28的温度成为第1规定温度以上,从而推定为贮水室28内的水变少,并开始给水。因此,在使用温度检测部的结构中,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贮水室28的贮水量,并产生蒸汽。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控制部34在给水开始后,贮水室28内的温度成为第2规定温度(例如110℃)以下时判定贮水室28内的贮水完成。根据这种控制,基于贮水室28的温度成为第2规定温度以下,从而推定为贮水室28内的水变多且达到了规定的贮水量,判定贮水完成。因此,在使用温度检测部的结构中,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贮水室28的贮水量,并产生蒸汽。此外,还能够防止给水过剩导致水从贮水室28溢出,或由于给水过少而使得蒸汽产生变得迟缓。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控制部34以使用给水泵进行给水的方式控制,直到通过贮水室热敏电阻33检测到的温度比从上升变化为下降的极大值降低了规定温度值以上、判断为完成了贮水为止。即,控制部34在给水开始后,从贮水室28内的温度开始下降起的下降温度幅度成为第1规定温度幅度(例如20℃)以上时判定贮水室28内的贮水完成。根据这种控制,尤其在贮水室28内的初始水位较低的情况下,在给水开始后的贮水室28内的温度开始下降起的下降温度幅度成为第1规定温度幅度(例如20℃)以上时,推定为贮水室28内的贮水量达到了规定量以上。因此,在使用温度检测部的结构中,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贮水室28的贮水量,并产生蒸汽。此外,还能够防止给水过剩导致水从贮水室28溢出,或由于给水过少而使得蒸汽产生变得迟缓。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控制部34以使用给水泵进行给水的方式控制,直到贮水室热敏电阻33检测到的温度在规定时间内维持大致固定温度、判断为完成了贮水为止。即,控制部34在加热部对贮水室28内的加热开始后,在温度检测部检测到的贮水室28的温度的变化在规定期间(例如10秒期间)处于第2温度幅度以内(例如±1℃)时,判定贮水室28内的贮水完成,不进行给水。根据这种控制,基于在加热部对贮水室28加热后贮水室28内的温度在规定期间处于规定的温度幅度内,从而推定为贮水室28内的水位足够高。因此,在使用温度检测部的结构中,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贮水室28的贮水量,并产生蒸汽。此外,还能够防止给水过剩导致水从贮水室28溢出,或由于给水过少而使得蒸汽产生变得迟缓。
此外,控制部34以间歇性进行给水泵的给水的方式进行控制。通过这种控制,能够更高精度地控制给水量。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控制部34以使用给水泵41进行给水的方式进行控制,直到通过给水泵41给水的次数达到了规定次数、判断为完成了贮水为止。即,控制部34在给水装置的给水次数达到规定次数(例如8次)时判定贮水室28内的贮水完成。根据这种控制,即便在最初贮水室28内完全没有蓄积水的状态下开始给水,也能够供给充足的给水量而完成贮水,并且能够防止给水过剩导致水从贮水室28中溢出。
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具有贮存水的贮水室28、加热贮水室28内的水以产生蒸汽的第1加热部(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对贮水室28内供给水的给水装置(给水泵41)、控制给水装置的给水的控制部34、喷出在贮水室28内产生的蒸汽的蒸汽喷出口32、以及检测贮水室28内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贮水室热敏电阻33)。此外,根据温度检测部检测的温度,计算贮水室28内的水位,在产生蒸汽时,控制部34根据计算出的水位,以使得从第1加热部起至水位的水容量小于从第1加热部起至贮水室内的底面的水容量的方式进行给水控制。由此,通过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而能够集中加热贮水室28内的水面附近的水并使其蒸发,因此能够迅速产生蒸汽。因此,可提供一种即便在贮水室28内蓄积了大量的水,初始的蒸汽产生也较迅速的蒸汽产生装置27。此外,通过将对于贮水室28内的下方的水的加热抑制在最小限度,从而能够抑制贮水室28内的下方的沸腾。由此,由于沸腾而产生的气泡会上升并成长为较大的气泡,能够减少其上升至水面破裂所导致的沸腾水的涌起,还能够防止沸腾水从蒸汽喷出口32中喷出。此外,能够抑制气泡的破裂音。
此外,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还具有配置于比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靠上方的位置处的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并且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的输出在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的输出以上。由此,能够更高效地加热贮水室28内的水面附近的水,因此能够迅速产生蒸汽。因此,可提供一种即便在贮水室28内蓄积大量的水,初始的蒸汽产生也较迅速的蒸汽产生装置27。
进而,根据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贮水室28内的彼此对置的第1侧面53与第2侧面之间的间隔在比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靠下方的位置处变大。由此,能够在贮水室28的下方(贮水室凹部28a)贮存大量的水,即使继续蒸发,所贮存的水量也会变多。由此,水锈不易浓缩,能够在抑制水锈的析出的同时迅速地产生蒸汽。因此,可提供一种即使在贮水室28内蓄积大量的水,初始的蒸汽产生也较迅速的蒸汽产生装置27。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在贮水室28内的比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靠下方的位置处,设有用于由给水装置(给水泵41)向贮水室28内供给水的给水口38。由此,在对温度较高的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附近的水面附近给水时不会降低水面附近的温度的情况下,对温度较低的贮水室28内的下方供水。因此,通过将已被加热的水向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顶起,从而能够高效且迅速地产生蒸汽。即,可提供一种即便在贮水室28内蓄积大量的水,初始的蒸汽产生也较迅速的蒸汽产生装置27。
进而,在实施方式1中,将水补充至满水线52,然而即使未将水补充至满水线52,只要能够进行长时间的蒸汽加热,就能够进行蒸汽加热。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给水口38和排水口39设置于贮水室28内的下方。由此,在蒸汽产生时,给水口38和排水口39成为浸于水中的状态,因而给水口38和排水口39的温度上升会减缓,在给水口38和排水口39上不易附着水锈。因此,可防止水锈堵塞于给水口38和排水口39而无法进行给水和排水,可提供一种即便长期持续使用也能够维持蒸汽产生性能的可靠性高的蒸汽产生装置27。
图11A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于虹吸原理的排水工序的蒸汽产生装置27的第1剖视图。图11B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于虹吸原理的排水工序的第2蒸汽产生装置27的第2剖视图。图11C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于虹吸原理的排水工序的蒸汽产生装置27的第3剖视图。图11D表示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1的基于虹吸原理的排水工序的蒸汽产生装置27的第4剖视图。
如图11A所示,在通常加热时,通过来自给水泵41的给水将水蓄积至贮水室28内的处于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的下方的水位(通常水位H),同时排水路43内的水位也上升。在贮水室28内未产生蒸汽时,贮水室28内的水位与排水路43的水位相同。另一方面,在贮水室28内产生了蒸汽时,贮水室28内部的压力变高,排水路43的水位上升。这种情况下,贮水室28内的水位与排水路43的水位未必相同。
在用户将水补充至给水箱42的满水线52后,如果通过触摸面板57选择了排水模式并按下了操作部58的开始键,则进行给水。具体如图11B所示,自动地使给水泵41动作进行给水,直到贮水室28内的水位达到比通常加热时的水位靠上方的排水路顶点44为止。在水位升至排水路顶点44时,在贮水室28内的水位与排水路43内的水位之间出现高低差a。如图11C所示,通过虹吸原理,在贮水室28内和排水路43内的水锈冷凝水和析出的水锈会通过排水口39、排水路43和排水路出口46而向排水箱47流动。
另外,如果在贮水室28内的水位与排水路43内的水位之间产生了高低差a,则开始排水,然而有时给水流量少于排水流量。这种情况下,即使给水,贮水室28内的水位也不上升,即便通过给水泵41以比排水所需的给水量稍多的方式给水,也不会从贮水室28中溢出。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中,考虑到给水泵41的动作偏差,以成为比排水所需的给水量略多的给水量的方式设定驱动时间。因此,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8能够省略检测排水时的贮水室28内的水位的检测单元。
最终如图11D所示,贮水室28内和排水路43的水为空,排出的水蓄积于排水箱47内。用户从加热烹调器1中取出排水箱47,蓄积于排水箱47内的水被废弃。另外,在该排水工序中,作为连接于给水泵41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给水泵41的前后的给水路40的水未被排出。
通过采用这种排水路43的结构,并且给水至排水路顶点44,从而清除掉在贮水室28内析出的水锈。由此,仅通过进行给水,就能够进行基于虹吸原理的排水。因此,在使用单纯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水锈和水锈冷凝水的排出。即,可提供一种可靠性较高、廉价且能够减轻用户负担的蒸汽产生装置27。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中,在由用户选择了排水模式的情况下进行排水,然而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也可以设定为烹调后在给水箱42内保留充足量的水,从而在每次蒸汽加热时都进行自动排水。
图12A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1的给水路40的排水工序的蒸汽产生装置27的第1剖视图。图12B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1的给水路40的排水工序的蒸汽产生装置27的第2剖视图。图12C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1的给水路40的排水工序的蒸汽产生装置27的第3剖视图。图12D表示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1的给水路40的排水工序的蒸汽产生装置27的第4剖视图。
在用户将水补充至给水箱42的排水线49后,通过触摸面板57选择给水路径排水模式,并按下操作部58的开始键。于是,如图12A所示,给水箱42的水被给水泵41通过给水路40和给水口38而供给至贮水室28。
如果继续进行给水,则如图12B所示,贮水室28和排水路43的水位会达到排水路顶点44。给水箱42内仅能够蓄积比贮水室28内的内容积多10ml左右的容量,因而给水箱42内几乎不存在水。
而且,如图12C所示,通过排水口39、排水路43和排水路出口46,向排水箱47进行基于虹吸原理的排水。这样,在进行向排水箱47的排水的期间,给水泵41会继续进行动作。给水泵41持续进行动作,从而给水箱42内的水变空,给水泵41不是输送水而是将空气送入给水路40内。其结果,给水泵41利用空气将给水路40内的水推出到贮水室28内,并从排水路43中排水。给水泵41在经过了一定时间后停止动作。
最终如图12D所示,被推入贮水室28内的水与基于虹吸原理的排水汇流,同时被排向排水箱47。由此,给水箱42、给水泵41、给水路40、贮水室28和排水路43的水变空。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给水箱42上设置了排水线49,也可以在触摸面板57上显示作为排水所需量的100ml,由用户补充水。此外,还可以取代水而使用柠檬酸水等清洗剂,并在排水时通过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进行加热。由此,易于去除贮水室28内的水锈和水垢等污物,可提供一种更为清洁的蒸汽产生装置27。
这样,在对给水箱42放入规定容量的水的状态下,使给水泵41进行动作,将水位升至排水路顶点44,从而进行基于虹吸原理的排水。在进行这种排水的期间,使给水泵41进行动作,持续给水。根据这种控制,在给水箱42的水变空的情况下,给水泵41不输送水而将空气送入给水路40内,因此能够利用空气推出残留于给水路40内的水而将其排出。被排出的水与基于虹吸原理的排水汇流而同时被排出。因此,能够将基于虹吸原理无法排出的位于给水泵41的上游和下游的给水路40和给水泵41内的水排出。即,可提供一种廉价地进行排水的蒸汽产生装置27。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具有贮存水的贮水室28、加热贮水室28内的水以产生蒸汽的至少1个加热部(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对贮水室28供给水的给水装置(给水泵41)、喷出在贮水室28内产生的蒸汽的蒸汽喷出口32、以及在蒸汽喷出口32的下方沿着蒸汽产生方向形成且彼此分离配置的多个翅片36。此外,多个翅片36的间隔即第1间隔d1不同于翅片36与贮水室28的内壁侧面28A之间的间隔即第2间隔d2。由此,通过第1间隔d1和第2间隔d2中较窄一方的间隔,能够增加翅片36与水的接触面积,提升传热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较大一方的间隔,在水锈完全堵塞前水锈片就会剥落,因此不易完全堵塞住。因此,既能够提升翅片36和水的传热效率,又能够从蒸汽喷出口32始终喷出蒸汽。即,即便蒸汽产生装置27的内部压力高,也能够防止蒸汽和水从贮水室28中泄漏,因而可提供一种即便长时间持续使用也能够维持蒸汽产生性能的可靠性高的蒸汽产生装置27。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加热部是加热器(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至少1个翅片36被设置为与加热器交叉。由此,温度尤其高的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附近的热会被翅片36传递至不易导热的贮水室28内的水的内部。此外,翅片36使得贮水室28与水的接触面积增加,能够高效地对水导热,因此使得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附近的温度降低。由此,能够抑制越高温越容易附着的水锈附着于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上。
进而,根据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贮水室28内的第1范围e1的第1间隔d1小于第2范围e2的第2间隔d2。相比第2范围e2,位于中央部的第1范围e1中蒸汽产生加热器50、51的温度较高,因此通过使第1间隔d1小于第2间隔d2,从而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升传热效率。另一方面,在蒸汽产生加热器50、51的温度较低的第2范围e2中,通过使第2间隔d2大于第1间隔d1,因而水锈不易堵塞。因此,既能够提升翅片36和水的传热效率,又能够从蒸汽喷出口32始终喷出蒸汽。即,即便蒸汽产生装置27的内部压力较高,也能够防止蒸汽和水从贮水室28中泄漏,因而可提供一种即便长时间持续使用也能够维持蒸汽产生性能的可靠性高的蒸汽产生装置27。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使第1范围e1的第1间隔d1小于第2范围e2的第2间隔d2,但也可以使第1间隔d1大于第2间隔d2。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在贮水室28的内壁面中的与加热部(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对置的位置设有凹部30a。即,在贮水室罩30的与贮水室28的贮水室凸部28b对置的位置设有贮水室罩凹部30a。由此,尤其在高温下水锈易于附着的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附近的贮水室凸部28b与贮水室罩凹部30a之间的内容积增加,因此水锈不易堵塞。因此,既能够提升翅片36和水的传热效率,又能够从蒸汽喷出口32始终喷出蒸汽。即,即便蒸汽产生装置27的内部压力较高,也能够防止蒸汽和水从贮水室28中泄漏,因而可提供一种即便长时间持续使用也能够维持蒸汽产生性能的可靠性高的蒸汽产生装置27。
此外,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具有贮存水的贮水室28、对贮水室28内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的加热部(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对贮水室28内供给水的给水装置(给水泵41)、通过设置于贮水室28的排水口39排出水的排水路43、喷出在贮水室28内产生的蒸汽的蒸汽喷出口32、以及以横穿贮水室28内的方式与贮水室28的内壁面一体形成且具有多个开口59的肋部55。此外,肋部55的开口59小于排水口39。由此,通过具有开口59的肋部55能够挡住水锈,因此不必使用作为另设部件的过滤器等,就能够防止水锈堵塞于排水口39。在使用另设部件的过滤器的情况下,通过焊接等固定过滤器时固定位置会出现偏差,或者由于贮水室28与过滤器通过不同金属制成导致它们的接触部腐蚀而有时会产生间隙。由此,水锈可能会在该间隙中通过而堵塞于排水口39。与此相对,如实施方式1所述,通过具有小于排水口39的开口59的肋部55挡住水锈,从而可防止水锈堵塞导致无法排水。即,可提供一种即便长时间持续使用也能够维持蒸汽产生性能的可靠性高的蒸汽产生装置27。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形成于肋部55的凹部55A而形成开口59,然而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可以将开口59形成为肋部55的贯通孔。此外,肋部55的开口59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四边形,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其他的多边形。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肋部55的开口59形成于加热部(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的下方。由此,在温度尤其高且水锈容易附着的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附近附着的水锈剥落时,能够通过位于其下方的肋部55的开口59可靠地将其挡住。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还具有控制贮水室28内的水面的高度位置的控制部34,肋部55的开口59形成于比在蒸汽产生时通过控制部34控制的水面的高度位置的下限靠下方的位置处。由此,形成开口59的肋部55会与水接触,因此肋部55的温度上升得以抑制,可防止在通过肋部55形成的流路本身附着水锈。因此,可防止水锈堵住排水口39而无法排水。
此外,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还具有在蒸汽喷出口32的下方沿着蒸汽产生方向形成且彼此分离配置的多个翅片36,肋部55形成为横穿翅片36,肋部55的开口59被配置于翅片36与翅片36之间。由此,多个翅片36切断附着于贮水室28的水锈,能够使其不会大幅成长。因此,可防止在水锈剥落后,开口59和排水口入口39A被堵塞而无法排水。此外,通过多个翅片36将贮水室28分隔开来,各个开口59独立,因此可防止较大的水锈同时堵塞多个开口59。
进而,根据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肋部55附近的翅片36的末端36B被设置为与第2侧面54大致接触。由此,水锈不易从翅片36的末端36B与第2侧面54之间的间隙通过,因此可防止排水口入口39A被水锈堵塞而无法排水。因此,可提供一种即便长时间持续使用也能够维持蒸汽产生性能的可靠性高的蒸汽产生装置27。
此外,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具有贮存水的贮水室28、加热贮水室28内的水以产生蒸汽的至少1个加热部(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对贮水室28内供给水的给水装置(例如,给水泵41)、以及设置于贮水室28内的多个翅片36。此外,贮水室28设有喷出通过加热部而产生的蒸汽的蒸汽喷出口32,在蒸汽喷出口32的下方,多个翅片36沿着蒸汽产生方向形成,并且以横穿加热部的方式彼此分离配置。由此,温度尤其高的加热部附近的热会被翅片36传递至不易导热的贮水室28内的水的内部。此外,翅片36会使得贮水室28与水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能够将来自加热部的热高效地传递给水。由此,贮水室28与水接触的部分的温度降低,在温度较高的部分可能会产生的大气泡变少。因此,可减少大气泡升至水面并破裂导致的沸腾水的涌起,可防止沸腾水从蒸汽喷出口32喷出。此外,通过减少大气泡的产生,从而能够抑制气泡的破裂音。此外,贮水室28与水的接触部分的温度降低,因此可抑制越高温越容易附着的水锈的附着。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通过翅片36而细分了贮水室28。由此,能够使沸腾时的气泡物理变小,进一步减少大气泡的产生。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中,翅片36沿着蒸汽产生方向设置。由此,不会妨碍到蒸汽的流动,因此能够提高蒸汽量和蒸汽流速。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通过垂直于蒸汽产生方向的截面上的由贮水室28和翅片36形成的空间的截面积在蒸汽喷出口32的截面积以上。由此,蒸汽的流路的截面积减少,因此相比截面积增加的情况而言,能够降低蒸汽所产生的流路压力损失,能够抑制蒸汽量的降低。即,既能够抑制蒸汽量的降低,又能够减少沸腾水的涌起,防止沸腾水从蒸汽喷出口32中喷出,还能够抑制气泡的破裂音。
进而,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中,翅片36从贮水室28的第1侧面53延伸,并且翅片36的末端离开与第1侧面53对置的第2侧面54。由此,水会绕入翅片36与第2侧面54之间,因此贮水室28与水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水的对流被促进,从而贮水室28内的水的温度分布变得更均匀。由此,通过减少大气泡的产生,从而可减少沸腾水的涌起,防止沸腾水从蒸汽喷出口32中喷出,还能够抑制气泡的破裂音。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中,加热部(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在加热时的贮水室28内的水面的上侧和下侧至少各设有1个。由此,在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水面上破裂而要涌起时,会被位于水面的上侧的加热部加热而成为蒸汽。因此,可防止沸腾水从蒸汽喷出口32中喷出。
此外,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具有贮存水的贮水室28、加热贮水室28内的水以产生蒸汽的加热部、以及对贮水室28内供给水的给水装置。此外,贮水室28的内壁设有喷出通过加热部产生的蒸汽的蒸汽喷出口32。此外,加热部在加热时贮水室28内的水面的上侧和下侧至少各设有1个。由此,在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水面上破裂而要涌起时,会被位于水面的上侧的加热部加热而成为蒸汽,因此可防止沸腾水从蒸汽喷出口32中喷出。
此外,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具有贮存水的贮水室28、加热贮水室28内的水以产生蒸汽的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通过设置于贮水室28的给水口38和给水路40输送水的给水泵41、喷出在贮水室28内产生的蒸汽的蒸汽喷出口32、以及检测贮水室28的温度的贮水室热敏电阻33。进而,在运转开始后,控制部34开始通过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对贮水室28进行加热,并且根据通过贮水室热敏电阻33检测到的贮水室28的规定时间的温度上升率,确定初始给水量。通过这种初始给水量的确定,从而在贮水室28内贮存水而产生蒸汽,由此不必使用水位检测单元,就能够防止水从贮水室28中溢出,还能够防止贮水室28成为干烧状态。因此,可防止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中的过加热导致的故障以及蒸汽产生效率的降低。即,可提供一种可靠性和安全性高的蒸汽产生装置27。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在通过贮水室热敏电阻33检测到的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在30秒期间为50℃以下的情况下(图10的A3),不进行给水泵41的给水。另一方面,在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在30秒期间超过了50℃的情况下(图10的A2),使用给水泵41对贮水室28供给约20ml的水。即,在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在30秒期间为50℃以下的情况下,推定为贮水室28内的水位高,不进行给水。由此,可防止水从贮水室28中溢出。此外,在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在30秒期间超过了50℃的情况下,推定为贮水室28内的水位低,进行规定量的给水。由此,通过降低贮水室28的温度,从而能够防止贮水室28变为干烧。因此,可防止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中的过加热导致的故障以及蒸汽产生效率的降低。即,可提供一种可靠性和安全性高的蒸汽产生装置27。
进而,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中,使得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在30秒期间超过了60℃的情况下(图10的A1)的给水量大于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在30秒期间在60℃以下且超过50℃的情况下(图10的A2)的给水量。即,在贮水室28的温度上升率更高的情况下,推定为贮水室28中的水位更低,相比温度上升率低时供给更多量的水。由此,能够降低贮水室28的温度,防止水从贮水室28中溢出。进而,通过进行规定量的给水,从而可防止贮水室28变为干烧,因此可防止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和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中的过加热导致的故障以及蒸汽产生效率的降低。即,可提供一种可靠性和安全性高的蒸汽产生装置27。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中,设有从设置于贮水室28的排水口39经由比通常加热时贮存于贮水室28内的水面靠上方的位置而延伸的排水路43。通过给水泵41的给水将该排水路43中的水位顶起为超过排水路顶点44,从而基于虹吸原理,能够将贮存于贮水室28内的水通过排水口39和排水路43排出。由此,在尽管贮水室28的水位较高却被提供了大量的水的情况下,在排水路43中的水位达到排水路顶点44之前都不进行排水。因此,可防止排水的误动作。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中,排水路43通过硅酮构成。由此,排水路43与水锈的结合弱,因而水锈难以附着于排水路43。因此,在通过虹吸原理排水时,能够从排水路43中容易且可靠地排出水锈。其结果,可提供一种即便长时间持续使用也能够维持蒸汽产生性能的可靠性高的蒸汽产生装置27。
此外,通过弹性体构成排水路43,从而不必使用管等其他部件就能够构成排水口39与排水路出口46的连接部分。因此,可防止部件数量增加导致的漏水等,可提供一种可靠性高且廉价的蒸汽产生装置27。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1个贮水室热敏电阻33简易地推定贮水室28内的水位,然而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可以在贮水室28设置多个贮水室热敏电阻33。此外,可以使用直接检测贮水室28内的水位的水位传感器,测定贮水室28或排水路43的水位,由此,能够更正确地调整给水量。即,蒸汽产生装置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具有贮存水的贮水室28、加热贮水室28内的水以产生蒸汽的第1加热部(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对贮水室28内供给水的给水装置(给水泵41)、控制给水装置的给水的控制部34、喷出在贮水室28内产生的蒸汽的蒸汽喷出口32、以及直接或间接检测贮水室28内的水位的水位检测单元(直接检测水位的水位传感器或贮水室热敏电阻33),在蒸汽产生时,控制部34根据由水位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水位,以使得从第1加热部到水位的水容量小于从第1加热部到贮水室内的底面的水容量的方式进行给水控制。
进而,在实施方式1中,分别构成给水箱42和排水箱47,而通过将它们形成为一体,从而能够防止排水箱47的设置遗忘,防止排水溢出在地面上。此外,将给水箱42和排水箱47形成为一体,从而在对给水箱42注水时取出排水箱47,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忘记取出排水箱47而导致忘记废弃水。此外,还能够防止排水箱47中水满而溢出。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中,设置了排水箱拆装检测装置(未图示)。排水箱拆装检测装置在忘记设置排水箱47时或途中将其卸下了的情况下,停止第1蒸汽产生加热器50、第2蒸汽产生加热器51和给水泵41的动作。由此,可防止排水溢出在地面上。
进而,在实施方式1的蒸汽产生装置27中,使贮水室28的内底面37形成为朝向排水口39向下方倾斜的锥形状,并且将给水口38与排水口39分别以反方向配置于对置的位置处。由此,能够易于通过来自给水口38的水流将积存于贮水室28的内底面37上的较小的水锈推动而流向排水口39。因此,能够减少进行基于虹吸原理的排水时的水量剩余。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蒸汽加热结束后,在为了进行基于虹吸原理的排水而进行给水时,能够同时降低贮水室28内的水的温度,因此迅速转移至排水工序。然而,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可以在蒸汽加热结束后,略微进行自然冷却至使得贮水室28内的水的温度成为规定温度以下,然后进行排水。其原因在于,作为水锈的一种的碳酸钙在温度越低时溶解度也越大,此外,用户接触刚刚排出的水也不会引起烫伤。另外,作为被排出的水的温度优选低温,然而越降低排水温度则自然冷却的时间会越长。因此,可以考虑与冷却时间的平衡性来适当确定排水温度。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中,微波加热模式、烤箱加热模式、烤架加热模式、蒸汽加热模式都能够分别单独进行动作,然而也可以组合各个加热方式通过手动或自动来进行加热。
本发明的蒸汽产生装置能够应用于作为使用蒸汽的烹调器具的微波炉、微波烤箱、电烤箱、煮饭器、业务用的解冻装置等各种用途。
关于本发明,已参照附图并关于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描述,对于本领域技术较为熟练的人员可明确各种变形和修改。这种变形和修改只要没有脱离根据所附权利要求书而确定的公开范围,就应被理解包含于本发明之中。

Claims (8)

1.一种蒸汽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蒸汽产生装置具有:
贮存水的贮水室;
加热部,其对贮水室内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
给水装置,其对贮水室供给水;
蒸汽喷出口,其喷出在贮水室内产生的蒸汽;
温度检测部,其检测贮水室内的温度;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加热部和给水装置,
控制部在加热部的加热开始后,根据由温度检测部检测到的贮水室内的温度,判定贮水室内的贮水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控制部在加热部对贮水室内的加热开始后,从温度检测部检测到的贮水室的温度成为第1规定温度以上时起,开始给水装置的给水,并且根据给水开始后的贮水室内的温度判定贮水室内的贮水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控制部在给水开始后,在贮水室内的温度成为第2规定温度以下时判定贮水室内的贮水完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蒸汽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控制部在给水开始后,从贮水室内的温度开始下降起的下降温度幅度成为第1规定温度幅度以上时,判定贮水室内的贮水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蒸汽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控制部在加热部对贮水室内的加热开始后,在温度检测部检测到的贮水室的温度变化在规定期间处于第2温度幅度以内时,判定贮水室内的贮水完成,并且不进行给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蒸汽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控制部以间歇性进行给水装置的给水的方式进行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蒸汽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控制部在给水装置的给水次数达到规定次数时,判定贮水室内的贮水完成。
8.一种加热烹调器,其具有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蒸汽产生装置。
CN201480025587.XA 2013-05-08 2014-04-16 蒸汽产生装置 Active CN1052098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98186 2013-05-08
JP2013098186A JP6167333B2 (ja) 2013-05-08 2013-05-08 蒸気発生装置および加熱調理器
PCT/JP2014/002165 WO2014181502A1 (ja) 2013-05-08 2014-04-16 蒸気発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9827A true CN105209827A (zh) 2015-12-30
CN105209827B CN105209827B (zh) 2017-09-22

Family

ID=51866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5587.XA Active CN105209827B (zh) 2013-05-08 2014-04-16 蒸汽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35072B2 (zh)
JP (1) JP6167333B2 (zh)
CN (1) CN105209827B (zh)
DE (1) DE112014002313T5 (zh)
WO (1) WO201418150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2800A (zh) * 2016-03-21 2018-11-23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蒸煮装置及食物制备方法
CN110914598A (zh) * 2017-05-19 2020-03-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烹饪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2856369A (zh) * 2021-03-01 2021-05-28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蒸汽发生器及其控制装置、方法以及蒸汽烹饪装置
CN114271695A (zh) * 2021-12-17 2022-04-05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器的运行方法、蒸发器及烹饪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7343B2 (ja) * 2014-06-13 2018-11-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CN105395044A (zh) * 2015-12-14 2016-03-16 胡日峰 电蒸炉
US20180332673A1 (en) * 2015-12-16 2018-11-1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oker
FR3060286B1 (fr) * 2016-12-20 2019-07-26 Seb S.A. Accessoire cuiseur vapeur modulaire pour chauffer et/ou cuire a la vapeur des aliments contenus dans un recipient
KR102032174B1 (ko) * 2017-01-26 2019-10-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스팀발생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리기기
CN112890578A (zh) 2017-08-09 2021-06-04 沙克忍者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烹饪系统
JP7204173B2 (ja) 2018-07-13 2023-01-16 清己 吉村 揚げ物食品の製造装置
KR102596949B1 (ko) * 2018-11-02 2023-1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스팀 조리 기기
CN212788226U (zh) 2019-02-25 2021-03-26 沙克忍者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烹饪系统
US11051654B2 (en) 2019-02-25 2021-07-06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11825976B2 (en) 2019-05-10 2023-11-28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Inc. Reservoir for steam cooking
EP3840528B1 (en) * 2019-12-16 2022-10-12 E.G.O. Elektro-Gerätebau GmbH Method of operating a steam generator, steam generator and cooking device with a steam generator
CN111202437B (zh) * 2020-01-17 2022-02-15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蒸箱水位监测方法
US11426027B2 (en) * 2020-03-25 2022-08-30 Ningbo Careline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Air fryer with steaming function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ir fryer with steaming function
US11134808B2 (en) 2020-03-30 2021-10-05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CN111685583A (zh) * 2020-07-08 2020-09-22 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溢蒸汽阀装置及电饭煲
CN111839199B (zh) * 2020-08-03 2021-04-27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蒸汽加热器具的加热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4680599A (zh) * 2020-12-31 2022-07-0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JP7317196B1 (ja) 2022-11-18 2023-07-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方位解析システム、方位解析方法、および方位解析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4917A (zh) * 2005-06-23 2006-12-27 株式会社东芝 加热烹调装置
JP2010216803A (ja) * 2010-05-31 2010-09-30 Toshiba Corp 加熱調理器
JP2011085293A (ja) * 2009-10-14 2011-04-28 Sharp Corp 水量検知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蒸気調理器
CN102461331A (zh) * 2009-06-22 2012-05-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加热烹饪装置和加热烹饪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其程序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42157A (en) * 1992-11-06 1995-08-15 Water Heater Innovations, Inc. Electronic temperature controller for water heaters
JP4405315B2 (ja) * 2004-05-28 2010-01-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蒸気調理器
KR100629336B1 (ko) * 2004-11-05 2006-09-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스팀 오븐의 증기 발생 장치
JP2010054096A (ja) 2008-08-27 2010-03-11 Sharp Corp 給排液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蒸気発生装置、給排液装置の洗浄方法、及び蒸気発生装置の洗浄方法
US20110259208A1 (en) * 2009-01-08 2011-10-27 Shinya Ueda Steam generating device and cook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4917A (zh) * 2005-06-23 2006-12-27 株式会社东芝 加热烹调装置
CN102461331A (zh) * 2009-06-22 2012-05-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加热烹饪装置和加热烹饪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其程序
JP2011085293A (ja) * 2009-10-14 2011-04-28 Sharp Corp 水量検知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蒸気調理器
JP2010216803A (ja) * 2010-05-31 2010-09-30 Toshiba Corp 加熱調理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2800A (zh) * 2016-03-21 2018-11-23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蒸煮装置及食物制备方法
CN110914598A (zh) * 2017-05-19 2020-03-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烹饪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2856369A (zh) * 2021-03-01 2021-05-28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蒸汽发生器及其控制装置、方法以及蒸汽烹饪装置
CN114271695A (zh) * 2021-12-17 2022-04-05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器的运行方法、蒸发器及烹饪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81502A1 (ja) 2014-11-13
JP2014219144A (ja) 2014-11-20
US10835072B2 (en) 2020-11-17
JP6167333B2 (ja) 2017-07-26
US20160066738A1 (en) 2016-03-10
CN105209827B (zh) 2017-09-22
DE112014002313T5 (de) 2016-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09827A (zh) 蒸汽产生装置
CN104603537A (zh) 蒸汽发生装置
CN104603536A (zh) 蒸汽发生装置
CN104603535A (zh) 蒸汽发生装置
EP2876367B1 (en) Vapor generation device and cooking device with vapor generation device
EP2827057B1 (en) Steam generator and heating cooker comprising steam generator
JP3795050B2 (ja) 蒸気調理器
JP2014020705A (ja) 蒸気発生装置
JP2013119951A (ja) 加熱調理器
JP4376223B2 (ja) 蒸気調理器
JP2004081384A (ja) 電気湯沸かし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