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44502B - 车辆侧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车辆侧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44502B
CN105144502B CN201380074805.4A CN201380074805A CN105144502B CN 105144502 B CN105144502 B CN 105144502B CN 201380074805 A CN201380074805 A CN 201380074805A CN 105144502 B CN105144502 B CN 1051445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vehicle
vehicle side
relay terminal
re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480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44502A (zh
Inventor
清水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44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45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445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45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7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re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ingle component
    • H01R13/66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ingle component with resis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Abstract

本发明为与搭载于车辆的电池连接的车辆侧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20),与充电用连接器(90)嵌合;多个车辆侧端子(40),分别独立地容纳于在壳体(20)中设置的多个腔(28),并在壳体(20)与充电用连接器(90)嵌合时,与在充电用连接器(90)设置的多个充电用端子(93)分别独立地连接;保持器(50),防止在腔(28)内容纳的车辆侧端子(40)脱落;以及电阻电路单元(70),组装于保持器(50),配置于左侧的中继端子(73)与车辆侧端子(40)中的车辆侧信号端子(40B)连接,配置于右侧的中继端子(73)与车辆侧端子(40)中的车辆侧接地端子(40C)连接。

Description

车辆侧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侧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与搭载于车辆的电池连接的车辆侧连接器,公知有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上所记载的车辆侧连接器。在该车辆侧连接器中被设为能够嵌合有与电源连接的充电用连接器,通过车辆侧连接器和充电用连接器正确地嵌合而对电池进行充电。
并且,从车辆侧连接器引出多个电线,在该电线之间设置有具有电阻器的中继电路。并且,如果车辆侧连接器与充电用连接器嵌合,则中继电路为闭合电路,通过与电阻器对应的预定的电压值传递到车辆侧的控制器,从而检测出车辆侧连接器与充电用连接器的连接状态。作为这样的技术,记载于下述专利文献2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216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55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如上所述在构成具有电阻器等的电子部件的中继电路的情况下,由于例如在从车辆侧连接器引出的接地线和信号线等的电线之间焊接电子部件并进行模具加工,因而导致构成中继电路的作业工时增多。并且,由于车辆侧连接器的装配空间随着电池的大型化而空间被限制,因而迫切希望中继电路的省空间化。
本发明为基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构成中继电路的作业工时降低并且实现中继电路的省空间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作为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手段,本发明为与搭载于车辆的电池连接的车辆侧连接器,所述车辆侧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壳体,与充电用连接器嵌合;多个车辆侧端子,分别独立地容纳于在所述壳体设置的多个腔,并在所述壳体和所述充电用连接器嵌合时,与在所述充电用连接器设置的多个充电用端子分别独立地连接;保持器,防止容纳于所述腔内的所述车辆侧端子脱落;以及中继电路单元,组装于所述保持器,并且所述中继电路单元的一端与多个所述车辆侧端子中的一个所述车辆侧端子连接,另一端与多个所述车辆侧端子中的与连接所述一端的所述车辆侧端子不同的所述车辆侧端子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车辆侧连接器,仅将中继电路单元组装于保持器,就能够在多个车辆侧端子中的一个车辆侧端子和与一个车辆侧端子不同的车辆侧端子之间设置中继电路。由此,例如与在从车辆侧连接器引出的电线之间构成中继电路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构成中继电路的作业工时降低。
并且,由于将中继电路单元组装于保持器,因而与在从车辆侧连接器引出的电线之间设置中继电路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中继电路的省空间化。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为以下的结构。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中继电路单元具有:电子部件,具有一对引线;第一中继端子,设置为能够压入于所述保持器,并与所述电子部件中的一个所述引线连接;以及第二中继端子,设置为能够压入于所述保持器,并与所述电子部件中的另一个所述引线连接,将所述第一中继端子和所述第二中继端子压入于所述保持器时,所述引线被所述保持器按压而分别与在所述第一中继端子以及所述第二中继端子设置的引线连接部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仅将中继电路单元的第一中继端子和第二中继端子压入于保持器,就能够使第一中继端子和第二中继端子与电子部件连接而构成中继电路单元。由此,与将各中继端子焊接或压接于电子部件的引线的情况相比,能够易于进行引线和引线连接部之间的连接作业,进而能够使引线和引线连接部之间的连接作业的作业工时降低。
所述引线连接部也可以构成为具有通过被所述保持器按压而被按入所述引线并与所述引线压接的一对压接刃。
根据这样的结构,与将与引线弹性地接触的弹性接触片等设置于引线连接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对引线连接部的构造进行简化。
所述保持器设置有保持槽,在将所述车辆侧端子插入于所述腔内时,所述车辆侧端子组装并保持于所述保持槽,在所述第一中继端子和所述第二中继端子设置有向所述保持槽内突出的能够弹性位移的端子连接部,所述车辆侧端子组装并保持于所述保持槽内时,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车辆侧端子向安装方向被推向所述端子连接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车辆侧端子向腔内插入时,仅车辆侧端子组装于保持车辆侧端子的保持槽,就能够连接各中继端子和车辆侧端子。由此,例如与对中继端子和车辆侧端子进行焊接或压接而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易于连接各中继端子和车辆侧端子,进而能够使连接各中继端子和车辆侧端子的作业工时降低。
所述第一中继端子以及所述第二中继端子具有压入于所述保持器的压入部,所述端子连接部也可以构成为在从所述压入部中的与压入方向相反一侧的端部沿所述压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后,以向所述压入方向折回的方式弯曲。
在沿组装方向弹性位移的位移量较小的端子连接部的情况下,如果制造公差和组装公差较大,则不能将车辆侧端子稳定地推压于端子连接部,因此存在车辆侧端子和端子连接部的连接可靠性降低的风险。因此,作为增大在组装方向上端子连接部位移的位移量的手段,考虑通过例如将在组装方向上弹性位移的端子连接部沿与压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将端子连接部沿压入方向较长地延伸,从而确保增大端子连接部的位移量。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端子连接部的长度尺寸在压入部的压入方向上变长,导致中继端子大型化。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构成为将端子连接部沿压入方向折回,因而与端子连接部沿压入方向较长地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各中继端子的小型化并且能够确保增大端子连接部的位移量。
在所述引线连接部中与所述压入方向相反一侧的端部也可以构成为覆盖所述端子连接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作为保护壁,所述保护壁保护其他构件接触等导致端子连接部破损这一情况。由此,与在中继端子上将保护端子连接部的保护壁另行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对各中继端子的构造进行简化。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电子部件为电阻器,与所述第一中继端子连接的所述车辆侧端子被设为车辆侧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中继端子连接的所述车辆侧端子被设为车辆侧信号端子。
根据这样的结构,不必在与车辆侧接地端子连接的接地线和与车辆侧信号端子连接的信号线之间使用焊接等而连接电阻器,就能够在车辆侧接地端子和车辆侧信号端子之间设置电阻电路。
所述第一中继端子和所述第二中继端子也可以为形成为相同形状的结构。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将第一中继端子和第二中继端子作为共通部件而利用,因而能够防止第一中继端子和第二中继端子的拿取错误并且从部件管理的方面看是有利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使构成电阻电路的作业工时降低并且能够实现电阻电路的省空间化。
附图说明
图1为车辆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该车辆侧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4为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5为相当于用图3的B-B线切断车辆侧连接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为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7为相当于用图3的C-C线切断车辆侧连接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为图7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9为保持器的立体图。
图10为该保持器的后视图。
图11为图10的D-D线剖视图。
图12为示出将电阻电路单元安装于保持器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3为图12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4为图12的E-E线剖视图。
图15为示出连接中继端子和电阻器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为示出连接中继端子和电阻器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为中继端子的立体图。
图18为该中继端子的侧视图。
图19为该中继端子的俯视图。
图20为充电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为与搭载于车辆的电池(未图示)连接的车辆侧连接器10,通过使与电源连接的充电用连接器90与该车辆侧连接器10正确地嵌合并通电,从而对电池进行充电。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是以图2中的上下方向为基准。并且,前后方向是以图2中的左右方向为基准,并以两连接器10、90的嵌合方向为基准,以相互嵌合的一侧为前侧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充电用连接器90被设为设置有充电侧嵌合部91的方式,所述充电侧嵌合部91形成为能够与车辆侧连接器10嵌合的圆筒形状。在充电侧嵌合部91的内侧,分别独立地容纳有充电侧端子93的端子容纳筒部94以上下三段构成,并被设为上段的两根为电源端子容纳筒部94A,中段的两根为信号端子容纳筒部94B,下段中央的一根为接地端子容纳筒部94C。
如图5以及图7所示,车辆侧连接器10构成为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壳体20;在壳体20内容纳的多个车辆侧端子40;以及一并地防止多个车辆侧端子40脱落的保持器50。
如图5以及图7所示,车辆侧端子40形成为呈L字形的圆柱销形状,如图3所示,由分别与一对电源线(未图示)连接的一对车辆侧电源端子40A、与一对信号线(未图示)分别连接的一对车辆侧信号端子40B以及与接地线(未图示)连接的车辆侧接地端子40C构成。并且,各车辆侧端子40形成为车辆侧电源端子40A、车辆侧接地端子40C以及车辆侧信号端子40B,且各车辆侧端子40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的小径,因此各车辆侧端子40的基本结构被视为相同。
车辆侧端子40通过对以金属制的圆棒为原材料实施冲压、切削等而直角弯曲进而形成,并且在所述车辆侧端子40的一端侧设置有与充电用连接器90的充电侧端子93连接的销形状连接部41,在另一端侧设置有压接于未图示电线的芯线的筒形状的电线连接部42。
销形状连接部41如果使车辆侧连接器10与充电用连接器90嵌合,则进入对应的充电用连接器90的端子容纳筒部94内,并与充电侧端子93电连接。并且,在一部分的销形状连接部41的前端安装有保护盖41A,在各销形状连接部41的后端部嵌合安装有橡胶环44的圆柱形状的主体部43比销形状连接部41扩径地形成。
并且,车辆侧端子40通过模具成形而在从直角弯曲的部分直到电线连接部42的近前的范围内形成有合成树脂制的绝缘筒部45。该绝缘筒部45的前表面45A配置于与主体部43的后表面43A相对地空出间隔的位置,并在绝缘筒部45的前表面45A和主体部43的后表面43A之间形成有被卡定槽46。
如图5以及图7所示,壳体20构成为将与充电用连接器90的充电用嵌合部91嵌合的壳体主体21和从后方与壳体主体21嵌合的圆盘形状的副壳体22在前后方向组合。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壳体主体21被设为下述方式:在固定于车辆的车身(未图示)的装配板21A的前表面上设置有在内部与充电侧嵌合部91嵌合的大致圆筒形状的连接器嵌合部23,在装配板21A的后表面设置有在内部与副壳体22嵌合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嵌合筒部24。
在装配板21A中埋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套环25,通过使螺栓(未图示)插通于该套环25而紧固于车辆的车身,从而壳体20固定于车辆的车身。
如图1所示,在连接器嵌合部23的上部设置有锁定部26,在连接器嵌合部23和充电侧嵌合部91正确地嵌合时,所述锁定部26与设置于充电用连接器90的锁定爪95(参照图20)卡定,通过锁定爪95与锁定部26相互地卡定,从而充电用连接器90和车辆侧连接器10保持为嵌合状态。
如图1、图5以及图7所示,在连接器嵌合部23的内部设置有圆柱形状的端子容纳部27,所述端子容纳部27在前后方向上与嵌合于嵌合筒部24内的副壳体22相连,共通设置的多个腔28形成为圆孔形状并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地设置于端子容纳部27和副壳体22中。
如图1所示,多个腔28构成为上下三段,配置于上段的一对腔28被设为容纳车辆侧电源端子40A的一对电源用腔28A,配置于中段的一对腔28被设为容纳车辆侧信号端子40B的一对信号用腔28B,配置于下段中央的腔28被设为容纳车辆侧接地端子40C的接地用腔28C。各腔28被设为对应的车辆侧端子40能够从后方分别独立地插入,如图5以及图7所示,各车辆侧端子40容纳于壳体主体21和副壳体22。
在端子容纳部27的腔28内设置有前止动部29,所述前止动部29从前方与车辆侧端子40的主体部43卡定,各车辆侧端子40如果插入于腔28并直到正确的位置,则被前止动部29从前方卡定主体部43,并且销形状连接部41从前止动部29突出。
如图5至图8所示,在副壳体22的内部容纳有对应的车辆侧端子40的主体部43,并且嵌合安装于主体部43的橡胶环44紧贴主体部43的外周面和腔28的内周面而对两者之间进行密封。并且,在副壳体22的外周面嵌合安装有密封环30,如果副壳体22嵌合于壳体主体21的嵌合筒部24内,则密封环30紧贴嵌合筒部24的内周面和副壳体22的外周面而对两者之间进行密封。
如图2、图5以及图7所示,保持器50为合成树脂制,并且被设为能够从后方安装于壳体20。如图9至图11所示,该保持器50具备具有前面板52的大致圆筒形状的保持器主体51,该保持器主体51被设为能够与壳体主体21的嵌合筒部24内的副壳体22的后方嵌合。
如图10所示,在保持器主体51的前面板52设置有多个能够将各车辆侧端子40的被卡定槽46从径向插入的插入路径5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这些插入路径53被设为沿上下方向切下以便在前面板52的周缘上开口的方式,在前面板52的上部设置有在前面板52的上边缘开口的一对插入路径53,在这些插入路径53中被设为能够紧密地插入有车辆侧电源端子40A的被卡定槽46。并且,在前面板52的下部沿左右方向排列地设置有在前面板52的下边缘开口的三个插入路径53。在三个插入路径53中的中央的插入路径53中被设为能够紧密地插入有车辆侧接地端子40C的被卡定槽46,在左右两侧的插入路径53中被设为能够紧密地插入有车辆侧信号端子40B的被卡定槽46。
各插入路径53的里端设置有能够与车辆侧端子40的被卡定槽46嵌合的大致圆弧形状的保持槽54,如图3所示,保持槽54配置于分别与壳体20的腔28同心的位置。并且,如图10所示,在保持槽54的入口附近设置有以彼此相对的方式从插入路径53的两侧边缘稍微地突出的一对卡定突起53A,在一对卡定突起53A之间被设为能够稍稍压入地通过有车辆侧端子40的被卡定槽46。因此,如果车辆侧端子40的被卡定槽46嵌合于保持槽54,则由一对卡定突起53A防止车辆侧端子40的被卡定槽46从保持槽54脱落,并且形成为被卡定槽46的前表面(主体部43的后表面43A)以及后表面(绝缘筒部45的前表面45A)由保持槽54在前后方向上卡定的状态。
如图2以及图5所示,在保持器主体51的周壁的外侧设置有沿壳体主体21的嵌合筒部24的外周面配置的多个装配片55,所述多个装配片55设置为以从保持器主体51的后边缘向前方折回的方式且能够弹性变形。在一部分的装配片55设置有能够分别独立地与在嵌合筒部24的外周面设置的多个被锁定部24A卡定的锁定部55A,如图2所示,被锁定部24A和锁定部55A在前后方向上卡定,从而保持器50保持于壳体20。即,由于保持器50保持于壳体20,因而在腔28内容纳的车辆侧端子40以防止向后方脱落的状态而保持。
此外,如图10至图14所示,在保持器主体51的前面板52设置有从后方组装电阻电路单元(相当于“中继电路单元”)70的一对安装凹部56。
电阻电路单元70在将车辆侧端子40组装到保持器50之前安装,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所述电阻电路单元70构成为具备:在两端部具有一对引线72的大致圆筒形状的电阻器(相当于“电子部件”)71;以及配置于电阻器71的左右方向两侧并分别与电阻器71的引线72连接的一对中继端子7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电阻器71的右侧的中继端子73相当于第一中继端子,配置于电阻器71的左侧的中继端子73相当于第二中继端子。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一对中继端子73形成为相同形状,并构成为具备:与车辆侧端子40连接的能够弹性位移的端子连接部74;与引线72连接的引线连接部75;以及压入于保持器主体51的压入片(相当于“压入部”)76。
如图17至图19所示,引线连接部75形成为由逆U字形状的连结部78将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一对连接片77的上端缘的一部分连结的方式,在各连接片77的前部分别设置有连续地插通有引线72的引线插通孔79。
如图18所示,引线插通孔79被设为前侧部分比引线72的外径大,后侧部分比引线72的外径小的方式,在引线插通孔79的后侧的开口边缘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一对压接刃80。因此,如图15所示,电阻器71的引线72插通于各中继端子73的两引线插通孔79的前侧部分,如图16所示,引线72被按入于压接刃80之间,从而各引线72分别与各中继端子73的一对连接片77压接并电连接。即,电阻器71的一对引线72分别与各连接片77连接,因此一对中继端子73经由电阻器71连接,进而构成电阻电路单元70。
如图17至图19所示,一对连接片77的后部形成为比连结部78向后方延伸并使相互的端部相对地弯曲的方式,并且配置为覆盖在连结部78的后端设置的端子连接部74的侧方以及后方。由此,防止其他构件与端子连接部74接触导致端子连接部74损伤。
如图18所示,端子连接部74在从引线连接部75的连结部78中的后边缘的中央部分向后方稍微地延伸后,随着向后方而且向斜下延伸。并且,端子连接部74被设为其后端部在向下方延伸到与连接片77的下端部大致相同的高度的位置后,向前方折回,并且其前端部在与连接片77的引线插通孔79的后端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即,端子连接部74形成为向下方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折回的方式,端子连接部74的前端部(下端部)被设为通过端子连接部74全体弹性位移,从而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位移。
并且,端子连接部74的前端部向前方弯曲,端子连接部74的前端部中的下表面被设为与车辆侧端子40在上下方向上接触的接点部74A。
如图19所示,压入片76形成为从引线连接部75的连结部78中的前边缘的中央部向前方以平板形状延伸的方式,在压入片76的两侧边缘分别设置有向外方突出的压入突起76A。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保持器主体51的一对安装凹部56配置于与在左侧配置的车辆侧信号端子40B的被卡定槽46嵌合的保持槽54的上方位置和配置于与车辆侧接地端子40C的被卡定槽46嵌合的保持槽54的上方位置,各安装凹部56设置为包围从对应的保持槽54的上边缘部向上方延伸的较薄的薄壁部57。并且,各安装凹部56构成为具备:位于薄壁部57的上方并从后方压入中继端子73的压入片76的压入凹部58;以及位于薄壁部57的左右两侧并从后方分别与一对连接片77嵌合的一对嵌合凹部59。
如图12至图14所示,设定为在压入凹部58中全部地插入有压入片76,通过连结部78的前端面与压入凹部58的外周缘部抵接,从而能够确认压入片76插入到正确的位置这一情况。并且,如果压入片76一半左右地插入到压入凹部58,则引线连接部75的连接片77的前端部嵌合于嵌合凹部59内,如果压入片76插入到压入凹部58并直到正确的位置,则设定为插入有直到连接片77中的压接刃80的前端部。
并且,在压入凹部58的左右的内壁58A被设为能够压入有压入片76的压入突起76A,如果将中继端子73的压入片76插入到压入凹部58并直到正确的位置,则压入突起76A压入于压入凹部58的内壁58A,从而电阻电路单元70保持于副壳体22。
如图10所示,在一对嵌合凹部59和薄壁部57之间设置有比嵌合凹部59和薄壁部57向后方突出的按压部60。如果对应的连接片77的前端部较浅地与一对嵌合凹部59嵌合,则该按压部60从前方与配置于连接片77的引线插通孔79之间的引线72抵接。并且,如果使连接片77与嵌合凹部59更进一步嵌合,则按压部60从前方按压引线72,如图5至图8所示,引线72被按入于引线连接部75的压接刃80之间。即,仅将中继端子73从后方安装于安装凹部56,就能够对电阻器71的引线72和中继端子73的引线连接部75进行电连接。
并且,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如果中继端子73安装于安装凹部56,则中继端子73的端子连接部74的前端部(端子连接部74的接点部74A)设定为向保持器主体51的保持槽54内突出。因此,在电阻电路单元70安装到保持器主体51之后,如果车辆侧端子40的被卡定槽46经过插入路径53嵌合于保持槽54内从而保持于保持槽54内,则如图5至图7所示,车辆侧端子40的被卡定槽46被从下方推向中继端子73中的端子连接部74的接点部74A,端子连接部74的接点部74A与被卡定槽46弹性地接触。由此,电阻电路单元70的左侧的中继端子73与车辆侧信号端子40B电连接,电阻电路单元70的右侧的中继端子73与车辆侧接地端子40C电连接。
即,通过将车辆侧信号端子40B插入于保持器主体51的保持槽54内,从而能够经由电阻电路单元70对车辆侧信号端子40B和车辆侧接地端子40C进行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连接器10为如上所述的结构,接着对车辆侧连接器10的组装顺序的一例进行简单地说明,并且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保持器50和电阻电路单元70。另外,在该阶段的电阻电路单元70中,如图15所示,电阻器71的引线72并不是与中继端子73的引线连接部75中的连接片77连接的状态,而是被设为插通于连接片77的引线插通孔79中的前侧部分的临时组装状态。
接着,将临时组装状态的电阻电路单元70从后方组装于保持器主体51的一对安装凹部56。详细而言,首先,将中继端子73的压入片76插入于压入凹部58。如果压入片76一半左右地插入到压入凹部58,则引线连接部75的连接片77的前端部较浅地嵌合于嵌合凹部59内,从而按压部60从前方与在连接片77的引线插通孔79之间的引线72抵接。如果继续使连接片77更进一步与嵌合凹部59嵌合,则引线72被按压部60从前方按压,引线72被按入于引线连接部75的压接刃80之间,从而引线72和引线连接部75电连接。即,仅将电阻电路单元70从后方组装于一对安装凹部56内,就能够对电阻器71的引线72和中继端子73的引线连接部75进行电连接,从而能够构成将一对中继端子73与电阻器71电连接的电阻电路单元70。
并且,如果中继端子73的压入片76插入到压入凹部58并直到正确的位置,则压入突起76A压入到压入凹部58的内壁58A,从而电阻电路单元70保持于副壳体22。并且,此时,形成为各中继端子73的端子连接部74的接点部74A向保持器主体51的对应的保持槽54内突出的状态。
接着,将对应的各车辆侧端子40的被卡定槽46从上下方向插入于安装有电阻电路单元70的保持器50的各插入路径53,从而使各被卡定槽46嵌合于保持槽54内。如果被卡定槽46嵌合于保持槽54内,则通过一对卡定突起53A防止被卡定槽46脱落。并且,形成为被卡定槽46的前表面(主体部43的后表面43A)以及后表面(绝缘筒部45的前表面45A)由保持槽54在前后方向上卡定的状态。这里,车辆侧信号端子40B的被卡定槽46与配置于左侧下部的保持槽54嵌合,如果车辆侧接地端子40C插入于在中央下部配置的保持槽54,则如图5至图7所示,车辆侧端子40的被卡定槽46被从下方推向中继端子73中的端子连接部74的接点部74A,从而端子连接部74的接点部74A与被卡定槽46弹性地接触。由此,电阻电路单元70的左侧的中继端子73与车辆侧信号端子40B电连接,电阻电路单元70的右侧的中继端子73与车辆侧接地端子40C电连接。
接着,将保持有各车辆侧端子40的保持器50从后方组装于副壳体22。详细而言,将保持于保持器50的各车辆侧端子40的销形状连接部41从后方插入到副壳体22的腔28,并插入到直到保持器主体51的前面板52与副壳体22的后表面相连。这样,嵌合安装于各车辆侧端子40的主体部43的橡胶环44紧贴对应的腔28的内周面,并通过其摩擦力形成为一体地组装有副壳体22和保持器50的状态。
接着,使组装有保持器50的副壳体22从后方嵌合于壳体主体21的嵌合筒部24内。此时,将对应的各车辆侧端子40的销形状连接部41插入于在壳体主体21的端子容纳部27内设置的腔28,从而将副壳体22从后方嵌合于嵌合筒部24内。并且,如果以各车辆侧端子40插入到正确的位置的方式来插入副壳体22,则副壳体22的密封环30紧贴嵌合筒部24的内周面和副壳体22的外周面而密封两者之间,并且主体部43被前止动部29从前方卡定。并且,此时,如图2所示,被锁定部24A与锁定部55A在前后方向上卡定,从而保持器50保持于壳体20。即,由于保持器50保持于壳体20,因而在腔28内容纳的车辆侧端子40以防止向后方脱落的状态而保持,进而车辆侧连接器10完成。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连接器10,仅将电阻电路单元70组装于保持器50的一对安装凹部56,就能够通过设置于各中继端子73的引线连接部75的压接刃80压接电阻器71的引线72,进而能够将电阻器71分别与一对中继端子73电连接。并且,在保持器50中,仅使车辆侧信号端子40B嵌合于左侧下部的保持槽54并使车辆侧接地端子40C嵌合于中央下部的保持槽54,就能够将各车辆侧端子40的被卡定槽46被从下方推向中继端子73的端子连接部74的接点部74A,就能够将车辆侧信号端子40B以及车辆侧接地端子40C分别与中继端子73电连接。
即,与在从车辆侧连接器引出的电线之间焊接或压接电阻器而设置电阻电路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车辆侧信号端子40B和车辆侧接地端子40C之间易于设置电阻电路单元70。由此,与从车辆侧连接器引出的电线之间设置电阻电路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构成电阻电路的作业工时大幅度地降低。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一对压接刃80压接引线72而对引线72和引线连接部75的连接片77电连接,因而例如与将与引线弹性地接触的弹性接触片等设置于引线连接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对引线连接部75的构造进行简化以及小型化。
可是,在沿上下方向弹性位移的位移量较小的端子连接部的情况下,如果保持器与车辆侧端子、保持器与副壳体等组装公差和各部件的制造公差较大,则不能将车辆侧端子稳定地按压于端子连接部,而存在车辆侧端子和端子连接部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降低的风险。因此,作为增大在上下方向上端子连接部位移的位移量的手段,例如,考虑将在上下方向上弹性位移的端子连接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因而确保增大端子连接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移量。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端子连接部在前后方向上变长,导致中继端子大型化。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构成为将端子连接部74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将端子连接部74沿前后方向折回,因而与端子连接部74沿前后方向较长的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各中继端子73的压入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并且能够确保增大端子连接部74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移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对于与车辆侧端子40的被卡定槽46弹性地接触的端子连接部74,由于通过引线连接部75的后部覆盖其侧方以及后方,因而能够抑制其他构件接触等导致端子连接部破损。即,由于将引线连接部75的后部作为保护端子连接部74破损的保护壁而兼用,因而与在中继端子上另行设置保护端子连接部的保护壁的情况相比,能够对各中继端子73的构造进行简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与电阻器71的左右连接的中继端子73设为相同形状,因而能够将中继端子73作为共通部件而利用,因此与中继端子的形状左右不同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中继端子73的拿取错误并且从部件管理的方面看是有利的。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于通过上述描述以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壳体主体21和分体的副壳体22构成壳体20,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也可以为壳体主体和副壳体一体地形成的壳体。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配置于左侧的车辆侧信号端子40B和车辆侧接地端子40C通过电阻电路单元70而连接,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也可以为配置于右侧的车辆侧信号端子和接地侧信号端子通过电阻电路单元而连接。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部件,使用电阻器71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作为电子部件,也可以为使用电容器和二极管等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电阻电路单元70压入于保持器50的前面板52,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前面板上设置容纳电阻电路单元的容纳部,并将电阻电路单元容纳于容纳部。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电阻电路单元70中的中继端子构成为左右相同形状,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也可以使用左右形状不同的中继端子。
标号说明
10:车辆侧连接器
20:壳体
28:腔
40:车辆侧端子
50:保持器
54:保持槽
70:电阻电路单元(中继电路单元)
71:电阻器(电子部件)
72:引线
73:中继端子(第一中继端子、第二中继端子)
75:引线连接部
74:端子连接部
76:压入片(压入部)
80:压接刃
90:充电用连接器
93:充电用端子

Claims (7)

1.一种车辆侧连接器,与搭载于车辆的电池连接,其中,
所述车辆侧连接器具备:
壳体,与充电用连接器嵌合;
多个车辆侧端子,分别独立地容纳于在所述壳体中设置的多个腔,在所述壳体和所述充电用连接器嵌合时,分别独立地与在所述充电用连接器设置的多个充电用端子连接;
保持器,防止在所述腔内容纳的所述车辆侧端子脱落;以及
中继电路单元,组装于所述保持器,并且所述中继电路单元的一端与多个所述车辆侧端子中的一个所述车辆侧端子连接,另一端与多个所述车辆侧端子中的与连接所述一端的所述车辆侧端子不同的所述车辆侧端子连接,
所述中继电路单元具有:
电子部件,具有一对引线;
第一中继端子,设置为能够压入于所述保持器,并与所述电子部件中的一个所述引线连接;以及
第二中继端子,设置为能够压入于所述保持器,并与所述电子部件中的另一个所述引线连接,
压入所述第一中继端子时,所述电子部件中的一个所述引线被所述保持器按压而与在所述第一中继端子设置的引线连接部连接,压入所述第二中继端子时,所述电子部件中的另一个所述引线被所述保持器按压而与在所述第二中继端子设置的引线连接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连接器,其中,
所述引线连接部具有通过被所述保持器按压而被按入所述引线并与所述引线压接的一对压接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侧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保持器设置有保持槽,在将所述车辆侧端子插入于所述腔内时,所述车辆侧端子组装并保持于所述保持槽,
在所述第一中继端子和所述第二中继端子设置有向所述保持槽内突出的能够弹性位移的端子连接部,
所述车辆侧端子组装并保持于所述保持槽内时,所述车辆侧端子沿组装方向被推向所述端子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侧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中继端子以及所述第二中继端子具有压入于所述保持器的压入部,
所述端子连接部在从所述压入部中的与压入方向相反一侧的端部沿所述压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后,以向所述压入方向折回的方式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侧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引线连接部中与所述压入方向相反一侧的端部覆盖所述端子连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侧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子部件为电阻器,
与所述第一中继端子连接的所述车辆侧端子被设为车辆侧接地端子,
与所述第二中继端子连接的所述车辆侧端子被设为车辆侧信号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侧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中继端子和所述第二中继端子形成为相同形状。
CN201380074805.4A 2013-03-19 2013-03-19 车辆侧连接器 Active CN1051445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57889 WO2014147762A1 (ja) 2013-03-19 2013-03-19 車両側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44502A CN105144502A (zh) 2015-12-09
CN105144502B true CN105144502B (zh) 2017-07-28

Family

ID=51579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4805.4A Active CN105144502B (zh) 2013-03-19 2013-03-19 车辆侧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05313B2 (zh)
EP (1) EP2942843B1 (zh)
JP (1) JP5862834B2 (zh)
CN (1) CN105144502B (zh)
WO (1) WO20141477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72075B2 (ja) * 2014-07-17 2017-08-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充電用インレット
CN206758747U (zh) * 2017-05-12 2017-12-15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插座壳体及插座
JP6656206B2 (ja) * 2017-05-26 2020-03-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101996448B1 (ko) * 2017-12-29 2019-07-03 주식회사 유라코퍼레이션 전기자동차용 아웃렛 커넥터
US10594089B2 (en) * 2018-06-28 2020-03-17 Delphi Technologies, Llc Connector with resistor-assembly
JP7107859B2 (ja) * 2019-01-25 2022-07-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充電インレットの固定構造
CN114402489B (zh) * 2021-02-02 2023-08-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和端子锁止机构
TWI784701B (zh) * 2021-09-03 2022-11-21 太康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傳輸電力與訊號的電連接器
DE102021127458A1 (de) 2021-10-22 2023-04-27 Phoenix Contact E-Mobility Gmbh Steckverbinder sowie Anordnung mit einem Steckverbinder und einer Ladeleitung
US11752888B2 (en) * 2021-10-28 2023-09-12 Ti-Lane Precision Electronic Co., Ltd. Charging connector and electric vehicl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3942A (zh) * 2011-03-11 2012-09-19 李尔公司 用于交通工具充电插孔的接触件和插座组件
EP2525443A1 (en) * 2011-05-17 2012-11-2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Vehicle-side connector and mounting method theref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87870A (ja) 2007-10-02 2009-04-23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充電用コネクタ
JP2009259553A (ja) 2008-04-16 2009-11-05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コネクタ
KR20120025837A (ko) * 2010-09-08 2012-03-16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전기자동차 충전용 커넥터
JP2012084273A (ja) * 2010-10-07 2012-04-26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コネクタ装置及び電力線通信装置
JP2012190769A (ja) * 2011-03-10 2012-10-04 Smk Corp 車両充電ケーブル用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JP5679191B2 (ja) * 2011-04-05 2015-03-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車両側コネクタ
WO2012146766A1 (en) * 2011-04-28 2012-11-01 Fci Automotive Holding Multicontact body, electrical contact, electrical connector device and assembly method
JP5821310B2 (ja) 2011-06-14 2015-11-24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暖機制御装置
WO2014179718A1 (en) * 2013-05-03 2014-11-06 Ppc Broadband, Inc. Interface terminat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3942A (zh) * 2011-03-11 2012-09-19 李尔公司 用于交通工具充电插孔的接触件和插座组件
EP2525443A1 (en) * 2011-05-17 2012-11-2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Vehicle-side connector and mounting method theref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31336A1 (en) 2016-02-04
CN105144502A (zh) 2015-12-09
WO2014147762A1 (ja) 2014-09-25
JP5862834B2 (ja) 2016-02-16
EP2942843B1 (en) 2017-06-14
US9505313B2 (en) 2016-11-29
EP2942843A1 (en) 2015-11-11
JPWO2014147762A1 (ja) 2017-02-16
EP2942843A4 (en) 2015-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44502B (zh) 车辆侧连接器
CN105075031B (zh) 车辆侧连接器
EP2456019B1 (en) Fluidproof connector
CN102957037B (zh) 橡胶塞和防水连接器
CN102484331B (zh) 直接安装连接器端子以及直接安装连接器
CN105284006B (zh) 扁平电缆连接结构
CN108352649A (zh) 连接器
CN104471744B (zh) 电池用配线模块
CN103516008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充电连接设备
CN108780955A (zh) 包括至少一个插头连接器的插头连接装置
CN103843208A (zh) 接头连接器
CN107408773B (zh) 连接器
CN110383593A (zh) 端子单元及连接器
CN106852180A (zh) 通信用连接器
CN107112459A (zh) 蓄电组件
CN109672059A (zh) 对壳体内电路体连接导线线束的连接构造
CN101383469A (zh) 电连接器装配套件和屏蔽电缆束
CN106663901B (zh) 通信用连接器
CN102696151A (zh) 连接器
US1011610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ub-housing with a short circuit terminal
CN103081231A (zh) 电连接用端子及使用其的连接器
CN104617419A (zh) 连接器
CN107615595B (zh) 连接器
JP6913070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08174621A (zh) 连接器单元、装入电气部件的连接器以及带连接器的电气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