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63901B - 通信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通信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663901B CN106663901B CN201580046577.9A CN201580046577A CN106663901B CN 106663901 B CN106663901 B CN 106663901B CN 201580046577 A CN201580046577 A CN 201580046577A CN 106663901 B CN106663901 B CN 10666390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wire
- wall portion
- shell
- connector
- shiel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1 aluminium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2421 cell wa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967 As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01R13/6589—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with wires separated by conductive housing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20—Coupling parts carrying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only to wire or cable
- H01R24/22—Coupling parts carrying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only to wire or cable with additional earth or shield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通信用连接器(10)具备:传输通信用信号的多个电线(11A~11C,12A,12B,13,14);连接于各电线(11A~11C,12A,12B,13,14)的多个端子(20);收纳各端子(20)的外壳(30);以及配置于多个电线(11A~11C,12A,12B,13,14)之间的导电性的屏蔽壁部(4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通信用连接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能够接受4个USB插头连接器的电气连接器。该电气连接器具备外壳、由折弯成L字形的金属构成的电气触点、外部护罩以及内部护罩。多个电气触点沿左右排列固定于各USB插头连接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8-5071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作为导电体的多个L字的电气触点之间没有被相互屏蔽,作为导电体使用电线而能够进行高速通信的情况下,电线彼此有可能产生噪声的影响。
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抑制在电线上产生的噪声的影响。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通信用连接器,具备:传输通信用信号的多个电线;与各个所述电线连接的多个端子;收纳所述多个端子的外壳;以及配置于所述多个电线之间的导电性的屏蔽壁部。
根据本构成,导电性的屏蔽壁部配置于多个电线之间,所以能够抑制在电线上产生的噪声的影响。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方式。
所述多个电线具备USB3.0的第1电线和USB2.0的第2电线,所述屏蔽壁部配置于所述第1电线和所述第2电线之间。
所述多个电线具备USB3.0的第1电线和连接于电源的电源线,所述屏蔽壁部配置于所述第1电线和所述电源线之间。
所述多个电线具备USB3.0的多个第1电线,所述屏蔽壁部配置于所述多个第1电线之间。
所述多个电线排列而成的电线列并列地配置多列,所述屏蔽壁部配置于所述多个电线列之间。
所述屏蔽壁部具备:第1壁部,配置于所述多个电线列之间;以及第2壁部,立设于所述第1壁部,配置于各个所述电线列的所述多个电线之间。
所述通信用连接器具备以将相邻的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电线覆盖的方式将所述第2壁部之间连结的导电性的连结壁部。
各个所述电线列分别具备USB3.0的多个第1电线,对于各个所述电线列,被所述第2壁部分隔的所述多个第1电线配置成不同的所述电线列中的所述多个第1电线位于对角的位置。
所述屏蔽壁部通过将在所述第1壁部立设有所述第2壁部的多个分隔板相连而形成。
所述分隔壁部被压入到所述外壳而被固定。
所述屏蔽壁部由导电性树脂构成。
所述通信用连接器具备将所述外壳覆盖的屏蔽壳体,所述屏蔽壁部具备与所述屏蔽壳体电气连接的壳体连接部。
所述通信用连接器具备将所述外壳覆盖的屏蔽壳体,所述屏蔽壁部一体形成于所述屏蔽壳体。
所述外壳具备支承所述屏蔽壁部的支承部。
所述外壳具备收纳各个所述端子的多个腔,所述通信用连接器搭载于车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抑制在电线上产生的噪声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于屏蔽电线的末端部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连接于屏蔽电线的末端部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以及屏蔽电线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以及屏蔽电线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图6的状态的压入孔的高度处的俯视剖面图。
图8是示出在外壳安装有第1屏蔽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图8的状态的压入孔的高度处的俯视剖面图。
图10是示出屏蔽壁部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分隔板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分隔板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分隔板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于屏蔽电线的末端部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纵剖视图。
图15是示出与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屏蔽电线的末端部连接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与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屏蔽电线的末端部连接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7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以及屏蔽电线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以及屏蔽电线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9是示出图18的状态的压入孔的高度处的俯视剖面图。
图20是示出在外壳安装有第1屏蔽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图20的状态的压入孔的高度处的俯视剖面图。
图22是示出屏蔽壁部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屏蔽壁部的俯视图。
图24是示出屏蔽壁部的主视图。
图25是示出屏蔽壁部的侧视图。
图2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与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屏蔽电线的末端部连接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7是示出与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屏蔽电线的末端部连接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28是示出与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屏蔽电线的末端部连接的通信用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29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屏蔽电线以及端子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0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屏蔽电线以及端子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1是示出在外壳安装有第1屏蔽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2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与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屏蔽电线的末端部连接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3是示出与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屏蔽电线的末端部连接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4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以及屏蔽电线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5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以及屏蔽电线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6是示出图35的状态的压入孔的高度处的俯视剖面图。
图37是示出在外壳安装有第1屏蔽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8是示出图37的状态的压入孔的高度处的俯视剖面图。
图39是示出屏蔽壁部的立体图。
图40是示出屏蔽壁部的俯视图。
图41是示出屏蔽壁部的主视图。
图42是示出屏蔽壁部的侧视图。
图43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连接于屏蔽电线的末端部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4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5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6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47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以及屏蔽电线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8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以及屏蔽电线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9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以及屏蔽电线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50是示出第1屏蔽壳体的立体图。
图51是示出第1屏蔽壳体的俯视图。
图52是示出第1屏蔽壳体的后视图。
图53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连接于屏蔽电线的末端部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4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5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56是示出图55的A-A剖视图。
图57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58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以及屏蔽电线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9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以及屏蔽电线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60是示出屏蔽壁部的立体图。
图61是示出屏蔽壁部的俯视图。
图62是示出屏蔽壁部的主视图。
图63是示出屏蔽电线的立体图。
图64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5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6是示出图65的B-B剖视图。
图67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68是示出从第1壁部卸下了筒状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9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以及屏蔽电线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0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以及屏蔽电线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71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以及屏蔽电线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72是示出图71的C-C剖视图。
图73是示出卸下了第2屏蔽壳体以及屏蔽电线的状态的通信用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74是示出在收纳有端子的外壳安装了第1屏蔽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5是示出在收纳有端子的外壳安装了第1屏蔽壳体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76是示出第1壁部的立体图。
图77是示出一个筒状部的主视图。
图78是示出另一个筒状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13来说明实施方式1。通信用连接器10被搭载于例如电动汽车、混动汽车等车辆,例如配置于车辆内的车载电气元件(导航仪、ETC、监视器等)与外部设备(照相机等)之间、车载电气元件之间的有线的通信路径。下面,对于上下方向(Y轴)、左右方向(X轴),以图2的方向为基准,对于前后方向(Z轴),将图4的左方设为前方、右方设为后方,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用连接器10具备:屏蔽电线17,其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10根)电线11、12、13、14,其中电线11由2组第1电线11A~11C构成,电线12由1组第2电线12A、12B构成;以及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10个)端子20,分别连接于各电线11~14的末端部;收纳多个端子20的外壳30;导电性的屏蔽壁部40,配置于外壳30的后方,将在外壳30的后方延伸的多个电线11~14之间分隔;以及将外壳30和多个电线11~14覆盖的屏蔽壳体50(参照图1)。
(屏蔽电线17)
屏蔽电线17为能够进行USB(Universal Serial Bus)3.0标准的通信的电线,具备:10根电线11~14;屏蔽层(未予图示),将10根电线11~14一并包围,由将金属细线编织而构成的编织线构成;以及绝缘包覆层15,将屏蔽层的外周覆盖,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
(电线11~14)
10根电线11~14之中,电线11是2组的USB3.0组(带屏蔽和漏极线的差动配对·电缆),电线12是1组的USB2.0组(无屏蔽的绞合·配对·电缆),电线13是连接到电源的1根电源线13,电线14是与接地连接的1根接地线14。
各电线11~14是用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层将由金属线构成的导体部包覆的电线。比屏蔽电线17的屏蔽层以及绝缘包覆层15的末端向前方延伸的10根电线11~14的末端部的绝缘层被剥去,与端子20连接的导体部露出。电线11~14朝向顶端侧上下各5根地分开,上下各5根横向排成一列,构成上下的电线列16A、16B。
(端子20)
如图5所示,端子20的前方侧被设为方筒状的端子连接部21,在端子连接部21的后方侧一体形成有与电线11~14的导体部连接的电线连接部23。在端子连接部21设置有与对方侧的阳端子连接的弹性接触片22(参照图14)。电线连接部23具有底板24、以及从底板24的侧缘延伸的一对桶形片25。电线11~14的导体部通过例如向底板24进行焊接或熔接等而与电线连接部23电气连接。
(外壳30)
如图8所示,外壳30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具备:主体31,收纳各端子20的端子连接部21;以及延出部36,在主体31的后方以厚度尺寸减小的方式延伸。主体31为长方体状,收纳端子20的腔32如下配置:在上下2段分别沿左右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5个。
各腔32具有与端子连接部21的外周形状对应的矩形截面,与端子连接部21的长度对应地在前后方向延伸。在腔32的前端部形成有限制端子20向前方移动的前止挡壁34(参照图14)。前止挡壁34通过将腔32的孔径缩径成台阶状而形成。在腔32的内壁,向前方侧呈悬臂状地延伸着可挠曲的防脱片,防脱片卡止于端子连接部21,防止端子20向后方侧脱落。
延出部36从主体31的后端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呈板状向后方延伸,如图8所示,具有:槽状的多个载置部37,排列成能够载置各端子20的电线连接部23;以及向延出部36的后端面开口的压入孔38A、38B。载置部37具有底面37A和从底面37A的两侧缘立起的槽壁37B,在延出部36的上表面和底面分别左右排列形成有与端子20的数量对应的数量的载置部37。底面37A以中间侧变低的方式稍微弯曲,并且具有以顶端侧朝向前方侧变低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37C。槽壁37B朝向前方侧以使底面37A变窄的方式倾斜而与腔32相连。
压入孔38A、38B以压入部44能够压入的深度凹设于延出部36的后端面。压入孔38A、38B以稍微不同的高度设置成左右一对,以中间部侧在上下方向重叠的方式配置。
(屏蔽壁部40)
如图10、图11所示,屏蔽壁部40通过将2个分隔板41、41连接而构成。2个分隔板41、41为相同形状,通过对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金属板材进行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具备:在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的板状的第1壁部42;从第1壁部42的一个侧缘起立的第2壁部43;从第1壁部42的另一个侧缘朝向第2壁部43相反侧起立的壳体连接部45;以及压入部44,在第1壁部42的前方与第1壁部42对齐地相连,被压入到压入孔38A、38B。
第2壁部43为长方形状,沿着第1壁部42的侧缘的整个长度形成。第2壁部43的高度设定为与第2屏蔽壳体57的内壁抵接的高度。壳体连接部45具有与第2屏蔽壳体57的内壁弹性接触的挠曲片46。挠曲片46以后端侧为基端朝向前方侧悬臂状地延伸。压入部44形成于第1壁部42的大致整个宽度,顶端侧的两侧缘部呈倾斜状地被切削而顶端侧变细。
2个分隔板41、41在以第2壁部43为内侧且壳体连接部45为外侧的预定位置以表背相反的方式左右相连,从而构成第2壁部43将左右排列的电线11~14之间分隔的屏蔽壁部40。多个第1电线11A~11C隔着间隔配置于被第2壁部43分隔的左右区域之中的宽的一方,多个第2电线12A、12B或者电源线13与接地线14隔着间隔配置于被第2壁部43分隔的左右区域之中的窄的一方。上下的电线列16A、16B以各第1电线11A~11C相互位于对角的位置(远侧的区域)的方式配置。另外,第2壁部43没有配置于各第1电线11A~11C之间、第2电线12A、12B之间、电源线13与接地线14之间(不设置于单独的各电线)。
(屏蔽壳体50)
如图1所示,屏蔽壳体50具备:第1屏蔽壳体51,将外壳30的主体31覆盖;以及第2屏蔽壳体57,配置于第1屏蔽壳体51的后方,将多个电线11~14覆盖。第1屏蔽壳体51是铝、铝合金等金属制,如图3所示,具备:将外壳30包囲的方筒状的外壳包囲部52;以及与第2屏蔽壳体57连接的连结连接部54。在外壳包囲部52的左右的侧面部设置有由能弹性变形的挠曲片构成的被卡止部53。将第1屏蔽壳体51从外壳30的后方侧嵌入到外壳30,被卡止部53卡止于通过将外壳30的侧面切削而形成的卡止部33(参照图7)。连结连接部54从外壳包囲部52的侧面部的后端向后方呈板状延伸,具有卡止片55。卡止片55是能弹性变形的挠曲片,与第2屏蔽壳体57的内表面接触,从而与第2屏蔽壳体57电气连接。
第2屏蔽壳体57是铝、铝合金等金属制,如图1所示,具备:前方侧开口的箱形的电线屏蔽部58;以及外嵌到屏蔽电线17的圆筒形状的屏蔽连接部59。电线屏蔽部58将多个电线11~14的整体包囲。屏蔽连接部59与例如在屏蔽电线17的末端部向绝缘包覆层15的外侧折返的屏蔽层连接。屏蔽连接部59与屏蔽层的固定能够通过例如熔接、压接等进行。
根据本实施方式,发挥以下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导电性的屏蔽壁部40配置于传输通信用信号的多个电线11~14之间,所以能够抑制多个电线11A~11C、12A、12B、13、14受到噪声的影响。
另外,多个电线11~14具备USB3.0的第1电线11A~11C和USB2.0的第2电线12A、12B,屏蔽壁部40配置于第1电线11A~11C和第2电线12A、12B之间,所以能够抑制第1电线11A~11C和第2电线12A、12B之间的噪声的影响。
此外,多个电线11~14具备USB3.0的第1电线11A~11C和连接于电源的电源线13,屏蔽壁部40配置于第1电线11A~11C和电源线13之间,所以能够抑制由电源线13引起的第1电线11A~11C的噪声的影响。
另外,多个电线11~14具备USB3.0的多个第1电线11A~11C,屏蔽壁部40配置于多个第1电线11A~11C之间,所以能够抑制多个第1电线11A~11C之间的噪声的影响。
此外,多个电线11~14排列而成的电线列16A、16B并列地配置有多个,屏蔽壁部40配置于多个电线列16A、16B之间,所以能够抑制电线列16A、16B之间的噪声的影响。
另外,屏蔽壁部40具备:配置于多个电线列16A、16B之间的第1壁部42;以及第2壁部43,立设于第1壁部42,配置于各电线列16A、16B中的多个电线11~14之间,所以能够抑制多个段、多个列的电线11~14之间的噪声的影响。
此外,各电线列16A、16B分别具备USB3.0的多个第1电线11A~11C,对于各电线列16A、16B,由第2壁部43分隔的多个第1电线11A~11C配置于不同的电线列16A、16B中的多个第1电线11A~11C成对角的位置。
像这样,将不同的电线列16A、16B的第1电线11A~11C配置成对角,从而不同的电线列16A、16B的第1电线11A~11C配置于远的位置,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不同的电线列16A、16B的多个第1电线11A~11C之间的噪声的影响。
另外,屏蔽壁部40通过将在第1壁部42上立设有第2壁部43的多个分隔板41、41相连而形成,所以容易形成屏蔽壁部40。
此外,屏蔽壁部40被压入到外壳30而被固定,所以能够以简单的构成将屏蔽壁部40切实地固定到外壳30。
另外,具备覆盖外壳30的屏蔽壳体50,屏蔽壁部40具备与屏蔽壳体50电气连接的壳体连接部45,所以能够简化将屏蔽壁部40连接于接地的构成。
另外,外壳30具备收纳各端子20的多个腔32,所以即使将通信用连接器10搭载于车辆,也能够抑制由车辆的振动等引起的不良。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14至图2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由2张分隔板41、41形成屏蔽壁部40,但是实施方式2的通信用连接器,通过对1张金属板材进行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屏蔽壁部70。
如图20、图21所示,减小外壳61的厚度地向后方延伸的延出部62,在延出部62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形成有槽状的载置部37,槽状的载置部37能载置各端子20的电线连接部23。3个压入孔63A~63C隔着间隔形成于延出部62的后端面。压入孔63A~63C中,中间侧的压入孔63B的宽度比其他2个压入孔63A、63C的宽度大。
屏蔽壁部70由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构成,如图22所示,屏蔽壁部70具备:在左右方向延伸的第1壁部71;被压入到压入孔63A~63C的3个压入部72A~72C;以及均从第1壁部71起立的多个第2壁部73、第3壁部77以及壳体连接部74。第1壁部71沿着外壳61的整个宽度形成,与延出部62的后方相连。第2壁部73在第1壁部71的上方以及下方起立,上侧的第2壁部73配置于比中间部靠近左右方向的一侧,下侧的第2壁部73隔着间隔配置于比中间部靠近左右方向的另一侧。第2壁部73通过将金属板材折返而形成。
在上侧的第2壁部73和第3壁部77之间插通着2根第2电线12A、12B,3根第1电线11A~11C隔着间隔插通于上侧的第2壁部73的右侧的宽区域。在下侧的第2壁部73和第3壁部77之间插通着电源线13和接地线14,第1电线11A~11C相互隔着间隔插通于第2壁部73的左侧的宽区域。在第2壁部73的前方形成有将电线11~14引导到预定路径的电线导向部76。电线导向部76在使第2壁部73和第3壁部77之间扩径的方向延伸。电线11~14的外周被电线导向部76支承,从而能够利用电线导向部76保护并引导电线11~14。
3个压入部72A~72C中,中间侧的压入部72B的宽度比其他2个压入部72A、72C的宽度大。压入部72A~72C的顶端部的侧缘被切削成倾斜状,顶端部稍微变细。压入部72A~72C被压入到压入孔63A~63C,从而屏蔽壁部70被固定到外壳61(参照图19)。
壳体连接部74在第1壁部71的两侧缘部设置有一对,相对于第1壁部71相互向相反方向起立,能够挠曲变形的弹性接触片75以后方侧为基端向前方侧呈悬臂状地延伸。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图26至图3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如图26所示,端子81的电线连接部82通过压接而将电线11~14连接。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端子81的电线连接部82具备从底板的两侧缘起立的一对线桶部83和一对绝缘桶部84。线桶部83将在电线11~14的末端部露出的导体部压接,绝缘桶部84将电线11~14的绝缘包覆层铆接保持。
在减小外壳86的厚度地向后方延伸的延出部88,如图29所示,在上表面和底面分别排列形成有多个载置部87,载置部87载置电线连接部82。各载置部87形成为与电线连接部82的宽度尺寸对应的槽状,具有底面87A和从底面87A的两侧缘起立的槽壁87B,电线连接部82嵌入。
<实施方式4>
接着,参照图32至图4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的通信用连接器中,由导电性树脂形成屏蔽壁部95。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37、图38所示,在减小外壳91的厚度尺寸地向后方延出的延出部92的后端面凹设有压入孔93,压入孔93沿着外壳91的大致整个宽度以预定的深度凹设。压入孔93的上下方向的孔径比上述实施方式的压入孔的孔径大。
如图39所示,屏蔽壁部95具备:第1壁部96,以与外壳61的宽度尺寸对应的长度在左右方向延伸;第2壁部97,立设于第1壁部96,将多个电线11~14分隔;压入部98,被压入到压入孔93;以及与第2屏蔽壳体57连接的壳体连接部99。第2壁部97设置成上下一对,上方的第2壁部97配置于比左右方向的中间部靠近一个壳体连接部99侧,下方的第2壁部97配置于比左右方向的中间部靠近另一个壳体连接部99侧。
压入部98在第1壁部96的前方与压入部98对齐地相连,左右的侧缘的顶端侧被切削成倾斜状。壳体连接部99从第1壁部96的两侧缘部相互向相反方向起立。在壳体连接部99的外表面,与第2屏蔽壳体57的内表面接触的触点部100突出成半球状。
作为形成屏蔽壁部95的导电性树脂,能够使用各种公知的树脂,可以使用由高分子的结构衍生的具有导电性的导电性塑料,在非导电性塑料中加入无机导电体而具有导电性的材料。
根据实施方式4,屏蔽壁部95由导电性树脂构成,所以能够借助树脂的特性,容易进行形状加工的同时,将电线之间屏蔽。
<实施方式5>
接着,参照图43至图5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5的通信用连接器110,在覆盖外壳112的第1屏蔽壳体119一体形成有屏蔽壁部120。下面,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43、图44所示,通信用连接器110具备:屏蔽电线17;与各电线11~14的末端部连接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10个)端子101;收纳多个端子101的外壳112;以及将外壳112和多个电线11~14覆盖的屏蔽壳体118。
端子101的前方侧设为方筒状的端子连接部21,在端子连接部21的后方侧一体形成有与从电线11~14露出的导体部连接的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02。电线11~14的导体部通过例如焊接、熔接等而与电线连接部102连接。
(屏蔽壳体118)
屏蔽壳体118具备:第1屏蔽壳体119,将外壳112的主体31覆盖;以及第2屏蔽壳体57,配置于第1屏蔽壳体119的后方,将多个电线11~14覆盖。第1屏蔽壳体119通过对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金属板材实施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如图50所示,具备:将外壳112包囲的方筒状的外壳包囲部52;将多个电线11~14之间屏蔽的一对屏蔽壁部120;以及将外壳包囲部52和各屏蔽壁部120连结的板状的连结部123。
一对屏蔽壁部120具备:与左右的连结部123相连,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第1壁部121;以及从第1壁部121的一个端缘起立的板状的第2壁部122。各第1壁部121是长方形状,相互平行配置。第2壁部122具有与该第2壁部122相连的向第1壁部121侧相反侧弯曲的弯曲部122A。被第2壁部122分隔的左右的区域之中、在宽侧隔着间隔配置多个第1电线11A~11C,在窄侧隔着间隔配置多个第2电线12A、12B或者电源线13和接地线14。连结部123以能够面接触的方式形成于第2屏蔽壳体57的内侧面。
(外壳112)
外壳112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如图47、图48所示,具备:主体31,收纳各端子101的端子连接部21;延出部113,在主体31的后方延伸,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相比于主体31减小;以及板状的支承部116,在延出部113的后方延伸,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相比于延出部113减小。
延出部113从主体31的后端处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向后方呈板状延伸,具有能将各端子101的电线连接部102载置地排列的多个槽状的载置部114。载置部114具有底面和从底面的两侧缘起立的槽壁,相邻的载置部114之间设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突条115。在延出部113的上表面和底面沿左右分别排列形成有与端子101的数量对应的数量的载置部114。
支承部116为长方形的板状,其厚度设为与上下的第1壁部121之间的间隔大致相同,其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与载置部114的底面相连。在支承部116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形成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突条117。突条117与配置于第1电线11A~11C与第2电线12A、12B或者电源线13与接地线14之间的突条115的后方相连。突条117为与突条115相同的形状。突条117与屏蔽壁部120的弯曲部122A的顶端抵接,从而弯曲部122A的弹力向外方弹压第1屏蔽壳体119的连结部123。由此,连结部123被按压到第2屏蔽壳体57的侧面,第1屏蔽壳体119和第2屏蔽壳体57电气连接。另外,在第1屏蔽壳体119的连结部123上,像实施方式1那样设置弹性卡止的卡止片55,第1屏蔽壳体119和第2屏蔽壳体57也可以经由卡止片55电气连接。
通信用连接器110的组装如下进行:例如,将安装了端子101的外壳112从第1屏蔽壳体119的前方嵌入,并且将第2屏蔽壳体57从屏蔽连接部59插通到屏蔽线17,将第1电线11A~11C等导体部熔接到端子101之后,将第2屏蔽壳体57安装到预定位置,从而形成通信用连接器110。
根据实施方式5,通信用连接器110具备将外壳112覆盖的第1屏蔽壳体119,屏蔽壁部120与第1屏蔽壳体119一体形成,所以与设置相对于屏蔽壳体独立的屏蔽壁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另外,外壳112具备支承屏蔽壁部120的支承部116,所以能够抑制屏蔽壁部120的变形等,将屏蔽壁部120保持在预定位置。
<实施方式6>
接着,参照图53至图6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实施方式6中,一对屏蔽壁部140A、140B的筒状部143A、143B将电线11~14屏蔽。下面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用连接器130,如图53、图54所示,具备:屏蔽电线17;多个端子101;收纳多个端子101的外壳131;配置于外壳131后方的导电性的一对屏蔽壁部140A、140B;以及将外壳131和多个电线11~14覆盖的屏蔽壳体150。
(外壳131)
外壳131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具备主体31和在主体31的后方减小厚度尺寸地延伸的延出部132。
(屏蔽壁部140A、140B)
一对屏蔽壁部140A、140B将多个电线11~14之间屏蔽,为同一形状,将表背相反地对置配置。该屏蔽壁部140A、140B通过对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金属板材实施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如图56所示,具备:在左右方向延伸的第1壁部141;以及配置于电线11~14周围的筒状的筒状部143A、143B。第1壁部141为长方形的板状,形成有与筒状部143A、143B内连通的连通槽142。
筒状部143A、143B为与所要插通的电线的根数对应的圆形状,具备:从第1壁部141立起的一对第2壁部144;以及将一对第2壁部144之间相连的连结壁部145。屏蔽层19内的多个第1电线11A~11C一并插通于筒状部143A的内侧(参照图63),第2电线12A、12B或者电源线13和接地线14个别地插通于筒状部143B的内侧。筒状部143A的内表面与将第1电线11A~11C包囲的屏蔽层19接触,从而屏蔽壁部140A、140B与接地电位连接。如图55所示,在第1壁部141的侧方突出有壳体连接部146。
(屏蔽壳体150)
如图53所示,屏蔽壳体150具备:第1屏蔽壳体151,将外壳131的主体31覆盖;以及第2屏蔽壳体154,配置于第1屏蔽壳体151的后方,将多个电线11~14覆盖。第1屏蔽壳体151为铝、铝合金等金属制,如图54所示,具备:外壳包囲部52;以及与第2屏蔽壳体154连接的连结连接部152。如图58所示,连结连接部152从外壳包囲部52的侧面部的后端向后方呈板状延伸,具有上下被切削的卡止凹部153。壳体连接部146被卡止于卡止凹部153,从而屏蔽壳体150和屏蔽壁部140A、140B电气连接。
第2屏蔽壳体154为铝、铝合金等金属制,如图53所示,具备:前方侧开口的箱形的电线屏蔽部155;以及外嵌到屏蔽电线17的圆筒形状的屏蔽连接部59。电线屏蔽部155形成为与屏蔽壁部140A、140B的长度对应地在前后方向稍微长尺的形状。
根据实施方式6,具有以将相邻的第2壁部144之间的电线11~14覆盖的方式将第2壁部144之间连结的导电性的连结壁部145,所以能够用连结壁部145将第2壁部144之间的电线11~14的外侧屏蔽。
<实施方式7>
接着,参照图64至图7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实施方式7中,第1壁部171和筒状部173A、173B相对独立地设置。下面,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用连接器,如图64所示,具备:屏蔽电线17;多个端子101;收纳多个端子101的外壳161;配置于外壳161后方的导电性的屏蔽壁部170;以及将外壳161的主体31覆盖的第1屏蔽壳体181。第1屏蔽壳体181为铝、铝合金等金属制,具备外壳包囲部52和在后方呈板状延伸的屏蔽延出部182,第1屏蔽壳体181的后方安装有第2屏蔽壳体154。
(外壳161)
外壳161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具备:主体31;以及在主体31的后方减小厚度尺寸地延伸的延出部162。如图74所示,在延出部162的后端面形成有左右一对压入孔163。
(屏蔽壁部170)
屏蔽壁部170通过对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金属板材实施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如图64、图66所示,具备: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第1壁部171;以及将第1电线11A~11C包囲的筒状的筒状部173A、173B。在第1壁部171贯通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槽状的卡止孔171A。如图72所示,在第1壁部171的前方,压入到一对压入孔163的左右一对压入部172对齐地延伸。
如图66、图77、图78所示,筒状部173A、173B相对于第1壁部171独立地构成,具有:从第1壁部171立起的一对第2壁部174;将一对第2壁部174之间相连的连结壁部175;以及卡止于第1壁部171的卡爪部176。筒状部173A构成为在左右的第2壁部174分别形成有卡爪部176,相对于此,筒状部173B在一个第2壁部174形成有卡爪部176,在另一个第2壁部174形成有插通于卡止孔171A(贯穿孔)的插通部177。插通部177从第2壁部174呈直线状地延伸。筒状部173A之中、在插通部177插通的卡止孔171A的位置形成的第2壁部174的内表面与插通部177的内表面以面接触方式抵接。
第2壁部174能够相对于连结壁部175弹性变形,使第2壁部174向内侧弹性变形,将卡爪部176(以及插通部177)插入到卡止孔171A。并且,第2壁部174复原变形,从而卡爪部176卡止于卡止孔171A的孔缘,相对于第1壁部171,筒状部173A、173B的位置固定。
被屏蔽层19一并包围的第1电线11A~11C隔着间隔地插通于筒状部173A、173B。另外,多个第2电线12A、12B、电源线13、接地线14隔着间隔配置于筒状部173A、173B的外侧的第1壁部171上。
根据实施方式7,具备以将相邻的多个第2壁部174之间的电线11~14覆盖的方式将第2壁部174之间连结的电性的连结壁部175,所以能够用连结壁部175将第2壁部174之间的电线11~14的外侧屏蔽。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屏蔽壁部40、70、95、120具备第1壁部42、71、96、121和第2壁部43、73、97、122,也可以只具备第1壁部42、71、96、121和第2壁部43、73、97、122的一方。
(2)不同的电线列16A、16B的第1电线11配置成对角,但也可以不是对角。
(3)电线11~14的根数不限于上述的根数。另外,屏蔽壁部40、70、95、120将电线11~14分隔的部位能够根据电线的根数、电线的种类等任意设定。
附图标记说明
10,110,130:通信用连接器
11A~11C(11):第1电线
12A、12B(12):第2电线
13:电源线
14:接地线
16A、16B:电线列
17:屏蔽电线
20,81,101:端子
30,61,86,91,112,131,161:外壳
32:腔
36,62,88,92,113,132,162:延出部
37,87,114:载置部
38A,38B,63A~63C,93,163:压入孔
40,70,95,120,140,170:屏蔽壁部
41,41:2个分隔板
42,71,96,121,141,171:第1壁部
43,73,97,122,144,174:第2壁部
44,72A~72C,98,172:压入部
45,74,99,146:壳体连接部
50,118,150,180:屏蔽壳体
116:支承部
145,175:连结壁部
Claims (12)
1.一种通信用连接器,具备:
传输通信用信号的多个电线;
与各个所述电线连接的多个端子;
收纳所述多个端子的外壳;以及
配置于所述多个电线之间的导电性的屏蔽壁部,
所述多个电线排列而成的电线列并列地配置多列,
所述屏蔽壁部具备:第1壁部,配置于所述多个电线列之间;以及第2壁部,立设于所述第1壁部,配置于各个所述电线列的所述多个电线之间,
各个所述电线列分别具备USB3.0的多个第1电线,对于各个所述电线列,被所述第2壁部分隔的所述多个第1电线配置成不同的所述电线列中的所述多个第1电线位于对角的位置。
2.一种通信用连接器,具备:
传输通信用信号的多个电线;
与各个所述电线连接的多个端子;
收纳所述多个端子的外壳;以及
配置于所述多个电线之间的导电性的屏蔽壁部,
所述多个电线排列而成的电线列并列地配置多列,
所述屏蔽壁部具备:第1壁部,配置于所述多个电线列之间;以及第2壁部,立设于所述第1壁部,配置于各个所述电线列的所述多个电线之间,
所述屏蔽壁部通过将在所述第1壁部立设有所述第2壁部的多个分隔板相连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用连接器,
所述多个电线具备USB3.0的第1电线和USB2.0的第2电线,
所述屏蔽壁部配置于所述第1电线和所述第2电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用连接器,
所述多个电线具备USB3.0的第1电线和连接于电源的电源线,
所述屏蔽壁部配置于所述第1电线和所述电源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用连接器,
所述多个电线具备USB3.0的多个第1电线,
所述屏蔽壁部配置于所述多个第1电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用连接器,
具备以将相邻的所述第2壁部之间的电线覆盖的方式将所述第2壁部之间连结的导电性的连结壁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用连接器,
所述分隔壁部被压入到所述外壳而被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用连接器,
所述屏蔽壁部由导电性树脂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用连接器,
具备将所述外壳覆盖的屏蔽壳体,
所述屏蔽壁部具备与所述屏蔽壳体电气连接的壳体连接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用连接器,
具备将所述外壳覆盖的屏蔽壳体,
所述屏蔽壁部一体形成于所述屏蔽壳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用连接器,
所述外壳具备支承所述屏蔽壁部的支承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用连接器,
所述外壳具备收纳各个所述端子的多个腔,
所述通信用连接器搭载于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80347 | 2014-09-04 | ||
JP2014180347 | 2014-09-04 | ||
JP2015014379 | 2015-01-28 | ||
JP2015-014379 | 2015-01-28 | ||
JP2015-048636 | 2015-03-11 | ||
JP2015048636A JP6332087B2 (ja) | 2014-09-04 | 2015-03-11 | 通信用コネクタ |
PCT/JP2015/075030 WO2016035841A1 (ja) | 2014-09-04 | 2015-09-03 | 通信用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63901A CN106663901A (zh) | 2017-05-10 |
CN106663901B true CN106663901B (zh) | 2019-05-17 |
Family
ID=56686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4657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663901B (zh) | 2014-09-04 | 2015-09-03 | 通信用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332087B2 (zh) |
CN (1) | CN106663901B (zh) |
DE (1) | DE112015004078B4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43433B2 (ja) | 2016-12-22 | 2018-12-26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EP3444907A1 (de) | 2017-08-16 | 2019-02-20 |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 Steckverbinderanordnung |
JP7172750B2 (ja) * | 2019-03-07 | 2022-11-16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シールド構造、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
KR102151356B1 (ko) * | 2019-09-30 | 2020-09-04 | (주)한진테크 | 평판형 리드선 고정 패킹 |
CN114447711B (zh) * | 2022-01-06 | 2024-04-05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插头和插头组件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72048A (zh) * | 2001-10-17 | 2005-01-26 | 莫莱克斯公司 | 带有改进的接地装置的连接器 |
US8011950B2 (en) * | 2009-02-18 | 2011-09-06 | Cinch Connectors,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03038943A (zh) * | 2010-05-04 | 2013-04-10 | 安费诺公司 | 具有改良的阻抗控制和高频性能的接地套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70805B2 (ja) * | 1994-10-31 | 2008-04-02 | ザ ウィタカー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プラグ組立体型の電気コネクタ |
JP2004079377A (ja) * | 2002-08-20 | 2004-03-11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多芯型ケーブルの端末接続構造 |
JP2004342563A (ja) * | 2003-05-19 | 2004-12-02 | Nec Corp | モジュラプラグ |
US7081017B2 (en) * | 2004-07-19 | 2006-07-25 |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Inc. | USB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5066243B2 (ja) * | 2010-06-08 | 2012-11-07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ツイストペアケーブルと電気コネクタとの接続方法 |
-
2015
- 2015-03-11 JP JP2015048636A patent/JP633208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09-03 CN CN201580046577.9A patent/CN10666390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09-03 DE DE112015004078.1T patent/DE112015004078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72048A (zh) * | 2001-10-17 | 2005-01-26 | 莫莱克斯公司 | 带有改进的接地装置的连接器 |
US8011950B2 (en) * | 2009-02-18 | 2011-09-06 | Cinch Connectors,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03038943A (zh) * | 2010-05-04 | 2013-04-10 | 安费诺公司 | 具有改良的阻抗控制和高频性能的接地套管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12015004078B4 (de) | 2020-06-25 |
JP2016146308A (ja) | 2016-08-12 |
CN106663901A (zh) | 2017-05-10 |
JP6332087B2 (ja) | 2018-05-30 |
DE112015004078T5 (de) | 2017-05-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852180B (zh) | 通信用连接器 | |
CN106663901B (zh) | 通信用连接器 | |
CN109804511B (zh) | 连接器结构 | |
CN102437482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3378449B (zh) | 连接器 | |
CN109888537B (zh) | 连接器及电缆线束 | |
JP7144305B2 (ja)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
US8021187B2 (en) | Electric connector | |
WO2016035841A1 (ja) | 通信用コネクタ | |
JP2017098079A (ja)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 |
CN102790306A (zh) | 电连接器 | |
US9806447B2 (en) | Connector having fixed portions of a shell, differential pair of signal contacts and a ground contact arranged in a row forming a fixed portion group | |
CN107431312B (zh) | 通信用连接器 | |
CN110021837A (zh) | 端子零件以及连接器 | |
JP2021158050A (ja) | シールド端子及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
WO2016121565A1 (ja)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
CN107925200B (zh) | 通信用连接器以及带电线的通信用连接器 | |
CN109698441A (zh) | 同轴线缆用连接器 | |
CN105281080B (zh) | 连接器端子和包括该连接器端子的连接器 | |
CN109768428A (zh) | 电连接器 | |
CN113228429B (zh) | 带端子电线及连接器 | |
CN201029176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6058530A (zh) | 线缆连接器 | |
CN111755861A (zh) | 连接器 | |
CN205985438U (zh) | 线缆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