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21871A - 双列滚子轴承 - Google Patents

双列滚子轴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21871A
CN105121871A CN201480022253.7A CN201480022253A CN105121871A CN 105121871 A CN105121871 A CN 105121871A CN 201480022253 A CN201480022253 A CN 201480022253A CN 105121871 A CN105121871 A CN 1051218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ce
rolling
face
inner race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225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21871B (zh
Inventor
伴敏和
村田智纯
小林浩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H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K Co Ltd filed Critical THK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21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18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21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18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58Raceways; Race rings
    • F16C33/583Details of specific parts of races
    • F16C33/585Details of specific parts of races of raceways, e.g. ribs to guide the 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9/00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9/22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roller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e.g. needle bearings
    • F16C19/34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roller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e.g. needle bearings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 F16C19/38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roller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e.g. needle bearings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with two or more rows of 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58Raceways; Race rings
    • F16C33/60Raceways; Race rings divided or split, e.g. comprising two juxtaposed 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66Special parts or details in view of lubrication
    • F16C33/6637Special parts or details in view of lubrication with liquid lubricant
    • F16C33/6659Details of supply of the liquid to the bearing, e.g. passages or nozzles
    • F16C33/6662Details of supply of the liquid to the bearing, e.g. passages or nozzles the liquid being carried by air or other gases, e.g. mist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240/00Specified values or numerical ranges of parameters; Relations between them
    • F16C2240/40Linear dimensions, e.g. length, radius, thickness, gap
    • F16C2240/46Gap sizes or clearan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22/00Apparatus used in shaping articles
    • F16C2322/39General build up of machine tools, e.g. spindles, slides, actu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66Special parts or details in view of lubrication
    • F16C33/6637Special parts or details in view of lubrication with liquid lubricant
    • F16C33/6685Details of collecting or draining, e.g. returning the liquid to a sum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72Sealings
    • F16C33/76Sealing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78Sealing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with a diaphragm, disc, or ring, with or without resilient members
    • F16C33/7886Sealing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with a diaphragm, disc, or ring, with or without resilient members mounted outside the gap between the inner and outer races, e.g. sealing rings mounted to an end face or outer surface of a r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可以抑制因内外座圈(1、2)与滚子(3)的接触压力变化所引起的摩擦力增大并且谋求外座圈(1)及内座圈(2)的相对旋转运动的顺畅化,进而适于小型化并且富于通用性,该双列滚子轴承包括内座圈(2)、外座圈(1)、以及配置于内外座圈(1、2)间的多个滚子(3),在上述内座圈(2)的外周面(21)上,在旋转轴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有沿着圆周方向而连续的一对侧方突出部(12),在外座圈(1)的内周面(11)上,以位于上述侧方突出部(12)之间的方式形成有沿着圆周方向而连续的中间突出部(22),在外座圈(1)与内座圈(2)之间利用这些一对侧方突出部(12)及上述中间突出部(22)而划分一对滚子滚行通道(30);在各滚子滚行通道(30)内混合存在地配置有:滚子(3a),其自转轴与上述外座圈(1)及内座圈(2)的旋转轴呈垂直;以及滚子(3b),其自转轴与上述旋转轴呈平行。

Description

双列滚子轴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列滚子轴承,可使用于各种工具机等的回旋部分,并且在内座圈与外座圈之间形成有双列滚子滚行通道。
背景技术
作为可以承受从与内座圈及外座圈的旋转轴呈平行的方向所作用的轴向负载(axialload)以及从与上述旋转轴呈正交的方向所作用的径向负载(radialload)的两个负载的滚子轴承,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滚子轴承。该滚子轴承构成为:在外座圈与内座圈之间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滚子滚行通道,伴随着上述内座圈与外座圈的相对旋转运动,上述滚子会在滚行通道内一边自转一边公转。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图5所示的滚子轴承中,在外座圈的内周面形成有二条剖面V字状的轨道槽(racewaygroove),另一方面,也在内座圈的外周面形成有二条剖面V字状的轨道槽,这些轨道槽相互对置,从而在外座圈与内座圈之间形成有一对上述滚行通道。排列于各滚行通道的滚子的自转轴与内座圈及外座圈的旋转轴倾斜45度的角度,并且,排列于一个滚行通道的滚子的自转轴与排列于另一个滚行通道的滚子的自转轴互相正交。由此,排列于滚行通道内的各个滚子可以承受轴向负载及径向负载的两个负载。
但是,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图5所示的滚子轴承中,由于上述滚子的自转轴倾斜于内座圈及外座圈的旋转轴,所以在滚子会在外座圈与内座圈之间滚动时发生差动滑动(differentialslip)。因此,会因滚子轴承的使用而在滚子与各轨道槽之间产生摩擦热,使上述外座圈及内座圈热膨胀。在此,由于外座圈及内座圈形成为环状,所以这些外座圈及内座圈会因热膨胀而使其直径增大。该现象会随着外座圈及内座圈的直径越大就越为显著。另外,虽然外座圈及内座圈的厚度也会因热膨胀而增大,但是由于这些外座圈及内座圈的厚度比其周长更短,因而与直径的增大相比,该增大是极小的。
在大多情况下,上述外座圈的外周面由机械设备等的外壳所覆盖,另一方面,内座圈固定于旋转轴,来使用上述的滚子轴承。在该情况下,外座圈可通过外壳来抑制半径方向的变形,另一方面,内座圈会朝向半径方向的变形受到抑制的外座圈热膨胀。其结果是,外座圈及内座圈与滚子的接触压力会增大,由此使在滚子与外座圈及内座圈之间产生的摩擦热增大。其结果是,引起上述内座圈及外座圈更进一步热膨胀,并且陷入外座圈及内座圈与滚子的接触压力过度增大这一恶性循环,因此有上述内座圈及外座圈的顺利旋转运动受到阻碍这一课题。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的滚子轴承中,各滚子的自转轴并未倾斜于外座圈及内座圈的旋转轴,而是分别个别地设置有:排列有仅承受轴向负载的滚子的滚行通道;以及排列有仅承受径向负载的滚子的滚行通道。
但是,在由上述结构所构成的滚子轴承中,为了防止外座圈与上述内座圈分离,有必要设置二列排列有仅承受轴向负载的滚子的滚行通道。其结果是,滚子滚行通道成为三列,从而必须将外座圈的厚度设定为较大,因此不适于双列滚子轴承的小型化。另外,由于设置有二列排列有仅承受轴向负载的滚子的滚行通道,所以主要用途在于承受轴向负载,与此相对应地,难说富于通用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8-5426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列滚子轴承,可以抑制因外座圈及内座圈与滚子的接触压力变化所引起的摩擦力增大,从而可以谋求外座圈及内座圈的相对旋转运动的顺畅化,进而适于小型化并且富于通用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即,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包括内座圈、外座圈、以及配置于内外座圈间的多个滚子,在上述外座圈的内周面或者上述内座圈的外周面中的一个面上,在上述内座圈或者上述外座圈的旋转轴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有沿着圆周方向而连续的一对侧方突出部,在上述外座圈的内周面或者上述内座圈的外周面中的另一个面上,以位于上述侧方突出部之间的方式形成有沿着圆周方向而连续的中间突出部,在上述外座圈与上述内座圈之间利用这些一对侧方突出部及上述中间突出部而划分一对滚子滚行通道。另外,在上述中间突出部的两侧面及与这些两侧面相对的各侧方突出部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与上述外座圈及上述内座圈的旋转轴呈垂直的第一滚行面,另一方面,在上述外座圈的内周面及上述内座圈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上述第一滚行面交叉且与上述旋转轴呈平行的第二滚行面,在上述外座圈及上述内座圈分别利用这些第一滚行面及第二滚行面而形成有轨道槽,该轨道槽相互对置而构成上述滚子滚行通道,并且该轨道槽的剖面呈L字状。另外,在各滚子滚行通道内混合存在地配置有:在上述第一滚行面上滚动的滚子;以及在上述第二滚行面上滚动的滚子。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由于第二滚行面设置为与上述内座圈及外座圈的旋转轴呈平行,所以即使第二滚行面与在该第二滚行面上滚动的滚子的接触压力因内外座圈的热膨胀而增大,在该滚子滚动时仍不会发生差动滑动。因此,在该滚子与第二滚行面之间产生的摩擦热较少。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滚行面设置为与内座圈及外座圈的旋转轴呈垂直,从而即使上述内座圈及外座圈膨胀,第一滚行面与在该第一滚行面上滚动的滚子的接触压力仍没有变化,且在该滚子与第一滚行面之间产生的摩擦热的增加较少。其结果是,可以防止内座圈及外座圈的高温化,从而可以谋求内座圈及外座圈的相对旋转运动的顺畅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半径方向而切断外座圈及内座圈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双列滚子轴承所具备的滚子滚行通道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是表示以外座圈旋转、内座圈固定方式来使用适用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时的安装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以内座圈旋转、外座圈固定方式来使用适用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时的安装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及图2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及剖视图。该双列滚子轴承包括外座圈1、内座圈2、以及以二列排列于这些外座圈1与内座圈2之间的多数滚子3,并且外座圈1和内座圈2以通过上述滚子3的滚动而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加以组合。另外,在图1中,为了容易理解双列滚子轴承的内部结构起见,而切缺外座圈1的一部分并进行描绘。
在上述外座圈1形成有将该外座圈1朝向旋转轴O方向贯通的螺栓安装孔10。该螺栓安装孔10沿着外座圈1的圆周方向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并且在将上述外座圈1固定于机械设备等的外壳时被利用。
另外,在与上述内座圈2对置的外座圈1的内周面11上,在旋转轴O方向上隔着间隔地设置有一对侧方突出部12。各侧方突出部12沿着外座圈1的圆周方向而设置。在这些一对侧方突出部12之间,在旋转轴O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有一对供上述滚子3滚动的外侧轨道槽13。各外侧轨道槽13沿着外座圈1的圆周方向而形成。另外,各外侧轨道槽13由第一滚行面14及第二滚行面15所构成,该第一滚行面14形成于各侧方突出部12的内侧面,该第二滚行面15与该第一滚行面14正交并且形成于上述外座圈1的内周面11,并且各外侧轨道槽13的沿着外座圈1的旋转轴O方向的剖面形状形成为L字状。各第一滚行面14设置为与外座圈1的旋转轴O呈垂直,并且沿着外座圈1的圆周方向而形成。另一方面,各第二滚行面15以90°的角度与各第一滚行面14相交,并且形成为与上述外座圈1的旋转轴O呈平行。另外,各第二滚行面15与第一滚行面14同样地沿着外座圈1的圆周方向而形成。
上述所构成的外座圈1在与该外座圈1的旋转轴O呈垂直的平面内被分割,并且包括环状的第一半体1A和第二半体1B。这些第一半体1A与第二半体1B分割的分割面设置在一对第二滚行面15间,并且第一半体1A和第二半体1B形成为同一形状。而且,将这些第一半体1A和第二半体1B利用固定螺栓16相对地装配,从而完成外座圈1。
另一方面,在内座圈2中以朝向旋转轴O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螺栓安装孔20。另外,在上述内座圈2的外周面21形成有一条中间突出部22。该中间突出部22沿着内座圈2的圆周方向而形成。另外,该中间突出部22容纳在上述外座圈1上所形成的一对侧方突出部12间,并且该中间突出部22的两侧面与各侧方突出部12的内侧面相对,在该内侧面形成有上述第一滚行面14。进而,该中间突出部22的沿着旋转轴O的厚度L2形成为与设置于上述外座圈1的各侧方突出部12的沿着旋转轴O的厚度L1大致相同。另外,在该内座圈2的外周面21隔着上述中间突出部22而形成有一对内侧轨道槽23。各内侧轨道槽23沿着内座圈2的圆周方向而形成,并且与上述外座圈1的各外侧轨道槽13对置。
各内侧轨道槽23由第一滚行面24及第二滚行面25所构成,该第一滚行面24形成于上述中间突出部22的两侧面,该第二滚行面25以90°与该第一滚行面24相交并且形成于上述内座圈2的外周面21,并且各内侧轨道槽23的沿着内座圈2的旋转轴O方向的剖面形状形成为L字状。各第一滚行面24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并且设置为与内座圈2的旋转轴O呈垂直。另外,在通过上述滚子3而装配有外座圈1及内座圈2的状态下,各第一滚行面24与外座圈1的各第一滚行面14对置。
另外,上述第二滚行面25以隔着上述中间突出部22的方式形成,并且形成为与内座圈2的旋转轴O呈平行。另外,在通过上述滚子3而装配有外座圈1及内座圈2的状态下,各第二滚行面25与上述外座圈1的各第二滚行面15对置。
上述的内座圈2的各内侧轨道槽23与外座圈1的各外侧轨道槽13彼此对置而形成供上述滚子3滚动的滚子滚行通道30。由于在上述外座圈1及内座圈2形成有各二条外侧轨道槽13及内侧轨道槽23,所以在上述外座圈1与内座圈2之间形成有二列滚子滚行通道30。另外,由于上述外侧轨道槽13及内侧轨道槽23沿着外座圈1及内座圈2的圆周方向而形成,所以各滚子滚行通道30形成为以旋转轴O作为中心的环状。
图3是与上述滚子滚行通道30的圆周方向呈垂直的剖视图。如该图3所示,在以将形成上述滚子滚行通道30的各第一滚行面14、24及各第二滚行面15、25予以延长后的交点作为P1、P2、P3、P4的情况下,将邻接的交点彼此予以连结的四条虚拟线L的各自长度是相同的,从而与上述滚子滚行通道30的圆周方向呈垂直的剖面形状则成为正方形。
在上述所构成的滚子滚行通道30中排列有多个上述滚子3,当外座圈1和内座圈2相对地旋转时,就会在上述滚子滚行通道30内一边自转一边公转。在各滚子滚行通道30中排列有第一滚子3a及第二滚子3b,该第一滚子3a在外座圈1的第一滚行面14及内座圈2的第一滚行面24之间一边承受负载一边滚动,该第二滚子3b在外座圈1的第二滚行面15及内座圈2的第二滚行面25之间一边承受负载一边滚动。关于各滚子滚行通道30中的第一滚子3a及第二滚子3b的排列比例将在后文详述。
由于上述外座圈1的第一滚行面14及内座圈2的第一滚行面24设置为与内外座圈的旋转轴O呈垂直,所以上述第一滚子3a的自转轴M1与上述旋转轴O正交。因此,上述第一滚子3a承受从与上述旋转轴O呈平行的方向所作用的轴向负载。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外座圈1的第二滚行面15及内座圈2的第二滚行面25形成为与内外座圈的旋转轴O呈平行,所以上述第二滚子3b的自转轴M2与上述旋转轴O呈平行。因此,上述第二滚子3b承受从与上述旋转轴O正交的方向所作用的径向负载。
这些第一滚子3a及第二滚子3b由同一形状所构成,并且其自转轴方向长度设定为比滚子直径更小。因此,如图2所示,第一滚子3a的自转轴方向两端面与外座圈1的第二滚行面15及上述内座圈2的第二滚行面25隔着稍微间隙而对置。另一方面,第二滚子3b的自转轴方向两端面与外座圈1的第一滚行面14及上述内座圈2的第一滚行面24隔着稍微间隙而对置。
另外,如图1所示,在该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双列滚子轴承中,在各滚子滚行通道30内混合存在地配置有第一滚子3a和第二滚子3b。第一滚子3a在各滚子滚行通道30内的容纳数量设定为比第二滚子3b在各滚子滚行通道30内的容纳数量更多,具体而言,第一滚子3a和第二滚子3b以2∶1的比例组入各滚子滚行通道内。
各滚子滚行通道30中的第一滚子3a及第二滚子3b的排列比例可以根据作用于双列滚子轴承的负载进行适当变更,例如在轴向负载比径向负载更发挥作用的使用环境下,优选为将上述第一滚子3a的容纳比率设定为比第二滚子3b的容纳比率更大。另外,在图1中,虽然无论在哪一个滚子滚行通道30中,第二滚子3b及第一滚子3a的排列比例都是相同的,但是也可在每一滚子滚行通道中使其排列比例有所不同。
此外,图1中的符号31是用以防止滚子彼此的接触的间隔件,该间隔件设置于相互邻接的滚子3与滚子3之间。该间隔件31并非是必须的,也可省略。另外,虽然图1及图2并未图示,但是为了实现各滚子滚行通道30内的滚子3的顺利滚动,而在外座圈1或内座圈2设置有将润滑剂供应至各滚子滚行通道内的润滑剂路径。
如以上所述,将外座圈及内座圈中的任一个座圈固定于机械设备等的固定外壳,而将另一个座圈固定于具有旋转轴O的旋转构件,来使用适用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在该情况下,当在内座圈与外座圈之间发生相对旋转运动时,由于各滚子3会在各轨道槽13、23中滚行而产生摩擦热,所以上述外座圈1及内座圈2的温度会上升,从而相应于温度上升的热膨胀会在外座圈1及内座圈2产生。此时,由于上述内座圈2的厚度比其周长明显短,所以与外径的增加相比,该内座圈2的厚度的增加极小。
因此,在本发明涉及的双列滚子轴承中,当上述内座圈2的温度上升时,设置为与上述旋转轴O呈平行的第二滚行面25就会朝向内座圈2的半径方向的外侧(图2中的箭头A方向)位移。另一方面,虽然设置为与上述旋转轴O呈垂直的第一滚行面24朝向旋转轴O方向(图2的箭头B方向)位移,但是与第二滚行面25的位移相比,该第一滚行面24的位移量极少。
如上所述那样,由于上述第二滚子3b在外座圈1的第二滚行面15与内座圈2的第二滚行面25之间一边承受负载一边滚动,并且这些第二滚行面15、25形成为与内座圈2及外座圈1的旋转轴O呈平行,所以第二滚子3b在这些滚行面15、25滚行时不会发生差动滑动。因此,即使起因于第二滚行面25的位移而使第二滚子3b与第二滚行面15、25的接触压力增大,在该第二滚子3b与第二滚行面15、25之间产生的摩擦热的增加仍然较少。另一方面,虽然上述第一滚子3a在外座圈1的第一滚行面14与内座圈2的第一滚行面24之间伴随着发生差动滑动而滚行,但是如上所述那样,由于在内座圈2的温度上升时的上述第一滚行面24的位移量极少,所以第一滚行面14、24与第一滚子3a的接触压力的变化很微小,即使在这些第一滚行面14、24与第一滚子3a之间,摩擦热也不会明显增大。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双列滚子轴承,即使随着外座圈与内座圈的相对旋转使该内座圈2热膨胀,也可以抑制起因于此种热膨胀而在内座圈2及外座圈1与各滚子3a、3b之间产生更进一步的摩擦热。其结果是,可以防止内座圈2及外座圈1的更进一步的热膨胀,从而能够谋求上述滚子滚行通道30内的滚子3的顺利滚动、甚至外座圈1及内座圈2的相对旋转运动的顺畅化。该作用效果即使将上述外壳固定于内座圈2的内周面,另一方面,将外座圈1固定于旋转构件来使用仍能发挥。
另外,由于上述第二滚子3b的自转轴方向长度设定为比滚子直径更小,并且第二滚子3b的自转轴M2方向端面与内座圈2的第一滚行面24及外座圈1的第一滚行面14隔着稍微间隙对置,所以即使起因于内座圈2的热膨胀而使上述第一滚行面24沿着内座圈2的旋转轴O方向而位移,仍能够防止上述第一滚行面14、24与第二滚子3b的接触压力过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滚子3a的自转轴M1方向端面与内座圈2的第二滚行面25及外座圈1的第二滚行面15隔着稍微间隙对置,所以即使因内座圈2的热膨胀而使上述第二滚行面25朝向内座圈2的半径方向位移,仍能够防止上述第二滚行面15、25与第一滚子3a的接触压力过度增大。另外,在各轨道槽13、23与各滚子3a、3b之间形成有间隙,可使润滑剂流入这些的间隙,从而在各滚子滚行通道30内能够适当地润滑。
进而,在适用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中,在各滚子滚行通道30混合存在地配置有用以承受轴向负载的第一滚子3a和用以承受径向负载的第二滚子3b。因此,与分别设置仅排列有承受轴向负载的滚子的滚子滚行通道、及仅排列有承受径向负载的滚子的滚子滚行通道的现有双列滚子轴承相比,还可以减少外座圈1及内座圈2的厚度,与此相对应地,可以达成双列滚子轴承整体的小型化。
更进一步,在适用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中,在各滚子滚行通道30内混合存在地配置有第一滚子3a和第二滚子3b,并且适当变更各滚子滚行通道30内的第一滚子3a与第二滚子3b的排列比例,从而可以根据使用环境构成双列滚子轴承,所以与现有的滚子轴承相比,还富于通用性。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双列滚子轴承中,虽然在上述外座圈1的各侧方突出部12形成有第一滚行面14,另一方面,在上述内座圈2的中间突出部22形成有第一滚行面24,并且使轴向负载作用于各侧方突出部12及中间突出部22,但是由于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双列滚子轴承中使上述中间突出部22的厚度L2形成为与各侧方突出部12的厚度L1大致相同,所以作为双列滚子轴承整体可以确保较高的刚性,而能够防止各侧方突出部12及中间突出部22的破损。
进而,在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双列滚子轴承中,上述外座圈1被分割为第一半体1A和第二半体1B,并且这些半体1A、1B彼此形成为同一形状。换句话说,能谋求外座圈1的零件的共通化,甚至仅利用固定螺栓16来装配一对半体1A、1B就可完成外座圈1,从而能谋求组装的容易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双列滚子轴承中,虽然外座圈1包括第一半体1A及第二半体1B,但是外座圈1也可不是被分割为一对半体1A、1B的结构,而也可一体成形为环状。在该情况下,可以考虑构成为:在外座圈1沿着半径方向形成贯通孔,并且从该贯通孔对各滚子滚行通道插入滚子3。
图4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并且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图2同样,是沿着外座圈及内座圈的半径方向的剖视图。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外座圈1的内周面形成有一对侧方突出部12,另一方面,在内座圈2的外周面形成有中间突出部22,但是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该关系是相反的。即,在内座圈2的外周面形成有一对侧方突出部27,而位于这些侧方突出部27间的中间突出部17则形成在外座圈1的内周面。
在设置于内座圈2的一对侧方突出部27之间,在旋转轴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有一对内侧轨道槽28。各内侧轨道槽28由第一滚行面28a及第二滚行面28b所构成,该第一滚行面28a形成于各侧方突出部27的内侧面,该第二滚行面28b与该第一滚行面28a正交并且形成于上述内座圈2的外周面。各第一滚行面28a设置为与内座圈2的旋转轴呈垂直,另一方面,各第二滚行面28b以90°的角度与上述第一滚行面28a相交,并且由这些第一滚行面28a及第二滚行面28b所构成的上述内侧轨道槽28的剖面形成为大致L字状。另外,该内侧轨道槽28以包围内座圈2的方式沿着其圆周方向而形成。
上述内座圈2在与该内座圈的旋转轴呈垂直的平面内被二分割,并且包括环状的第一半体2A和第二半体2B。这些第一半体2A与第二半体2B分割的分割面设置在一对第二滚行面15之间,并且在第一半体2A及第二半体2B分别形成有上述内侧轨道槽28。而且,将形成为同一形状的第一半体2A和第二半体2B相对地装配,从而完成内座圈2。
另一方面,设置于外座圈1的中间突出部17容纳于上述内座圈2上所形成的一对侧方突出部27间,并且划分二列滚子滚行通道30。在该外座圈1的内周面隔着上述中间突出部17而形成有一对外侧轨道槽18,并且各外侧轨道槽18与上述内座圈2的内侧轨道槽28对置。
各外侧轨道槽18由第一滚行面18a及第二滚行面18b所构成,该第一滚行面18a形成于上述中间突出部17的侧面,该第二滚行面18b以90°与该第一滚行面18a相交。另外,位于上述中间突出部17的两侧面的一对第一滚行面18a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并且设置为与外座圈1的旋转轴呈垂直。第二滚行面18b设置为与上述旋转轴呈平行,并且以90°的角度与上述第一滚行面18a相交,由这些第一滚行面18a及第二滚行面18b所构成的上述外侧轨道槽18的剖面形成为大致L字状。另外,在通过上述滚子3而装配有外座圈1及内座圈2的状态下,外座圈1侧的第一滚行面18a与内座圈2侧的第一滚行面28a对置,从而可在内座圈2与外座圈1之间形成二列滚子滚行通道30。
而且,即使在该第二实施方式的双列滚子轴承中,也在各滚子滚行通道30混合存在地配置有用以承受轴向负载的第一滚子3a和用以承受径向负载的第二滚子3b。即,第一滚子3a在形成于内座圈2的侧方突出部27的第一滚行面28a与形成于外座圈1的中间突出部17的第一滚行面18a之间仅承受轴向负载,另一方面,第二滚子3b在形成于内座圈2的外周面的第二滚行面28b与形成于外座圈1的内周面的第二滚行面18b之间仅承受径向负载。
如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说明,虽然将外座圈1及内座圈2中的任一个座圈安装在固定外壳、将另一个座圈安装在旋转构件来使用此种双列滚子轴承,但是一般而言固定外壳的质量比旋转构件的质量还大,与此相对应地,固定外壳的热容量较大。因此,即使因滚子3a、3b的滚动所引起的摩擦热均等地流入外座圈1及内座圈2的两个座圈,在固定外座圈1、且使内座圈2旋转来使用的情况下,在内座圈2仍会比外座圈1还容易蓄积热,并且有内座圈2的温度上升比外座圈1的温度上升还大的倾向。另外,由于内座圈2的内径比外座圈1的内径还小,与此相对应地,内座圈2本身的热容量较小且散热面积也较小,所以内座圈2比外座圈1还容易变成高温。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已说明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加内座圈2的厚度是微小的。但是,在将内座圈2安装在旋转构件来使用的情况下,则有该内座圈2的温度上升变得显著的可能性,并且有必要考虑伴随着其温度上升而增加内座圈2的厚度。因而,在使用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时,如图4所示,若是将上述内座圈2安装在旋转构件来使用,则优选为一对侧方突出部27形成于内座圈2,而在外座圈1形成中间突出部17。在上述内座圈2的温度上升比外座圈1的温度上升还大的情况下,若如此这样在内座圈2形成一对侧方突出部27,则因热膨胀而使这些侧方突出部27的间隔扩展的量,比形成于外座圈1的中间突出部17的厚度增加的量更大。因此,即使因随着滚子3a、3b的滚动所带来的摩擦热而使内座圈热膨胀,仍不会使一边发生差动滑动一边承受轴向负载的第一滚子3a,与外座圈1及内座圈2的第一滚行面18a、28a的接触压力过度增加,从而能够谋求滚子滚行通道30内的滚子3的顺利滚动、甚至外座圈1及内座圈2的相对旋转运动的顺畅化。
另外,虽然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双列滚子轴承表示适于将上述内座圈2安装在旋转构件来使用的情况的例,但是即使在将上述外座圈1安装在旋转构件的情况下,仍能够充分使用。
图5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并且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4同样,是沿着外座圈1及内座圈2的半径方向的剖视图。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将上述内座圈分割为同一形状的第一半体2A及第二半体2B,并且在第一半体2A及第二半体2B分别形成有内侧轨道槽28。但是,在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双列滚子轴承中,将上述内座圈2分割为本体板2C和闭塞板2D,并且上述闭塞板2D形成为圆板状,上述闭塞板2D的厚度与上述侧方突出部27的轴向长度是相同的。因此,上述内座圈2所具备的一对内侧轨道槽28中的一个内侧轨道槽28跨设于上述本体板2C和闭塞板2D,并且第一滚行面28a形成于闭塞板2D,第二滚行面28b形成于本体板2C。
而且,在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双列滚子轴承中,由于内座圈2所具备的一对第二滚行面28b都是形成于上述本体板2C的外周面,所以可以在该本体板2C同时加工一对第二滚行面28b,并且能够将二条内侧轨道槽28精度良好地设置在内座圈2。
另外,在上述外座圈1沿着圆周方向以等间隔设置有用以将该外座圈1紧固在固定外壳的螺栓安装孔10a。该螺栓安装孔10a具有:大径部10b,其用以容纳固定螺栓的头部;以及小径部10c,其供固定螺栓的螺纹部贯通。上述大径部10b的轴向长度设定为比上述小径部的轴向长度更大,从而能够抑制在上述外座圈1起因于固定螺栓的紧固而发生波状变形。
在上述内座圈2也沿着圆周方向以等间隔设置有螺栓安装孔20a,并且该螺栓安装孔20a也形成为与外座圈1的螺栓安装孔10a相同的形状。另外,该螺栓安装孔的形状并不限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双列滚子轴承,也能够适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双列滚子轴承。
另外,关于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双列滚子轴承,就与第二实施方式共通的构成,在图5中标示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其构成的详细说明。
接着,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并且表示润滑剂的供应路径的具体例。另外,由于该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外座圈1及内座圈2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所以就同一构成,在图6中标示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且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该第四实施方式的双列滚子轴承中,润滑剂的供应孔4沿着外座圈1的半径方向贯通上述外座圈1。该润滑剂的供应孔4可根据外座圈1的直径,设置于该外座圈1的圆周上的一处,也可设置于复数处。该供应孔4的前端在二列滚子滚行通道30的中间、即外座圈1的中间突出部17的中央予以开口,并且与位于一对滚子滚行通道30之间的中央间隙50连通。
在与上述供应孔4对置的内座圈2的外周面形成有一对润滑剂输送面41。该润滑剂输送面41与上述内座圈2的旋转轴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倾斜,并且各润滑剂输送面41以包围上述内座圈2的方式沿着内座圈2圆周方向而形成。另外,上述中央间隙50通过组合一对润滑剂输送面41而形成为剖面大致三角形状。另外,各润滑剂输送面41的一端连续于内侧轨道槽28,并且一对润滑剂输送面41的接合面、即与上述供应孔4相对的部位位于比上述内侧轨道槽28更靠内座圈2的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上述内座圈2的各侧方突出部27与上述外座圈1的内周面之间存在有一对侧部间隙51。这些侧部间隙51邻接于上述滚子滚行通道30,并且通过该滚子滚行通道30来与上述中央间隙50连接。另外,由于形成于上述外座圈1的中间突出部17进入形成于上述内座圈2的一对侧方突出部27之间,所以上述侧部间隙51在上述内座圈2及外座圈1的半径方向上位于比上述中央间隙50更靠外侧的位置。
在上述外座圈1中,在与上述内座圈2的侧方突出部27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倾斜于该外座圈1的轴向的一对润滑剂排出面42。该润滑剂排出面42沿着外座圈1的圆周方向而形成。另外,上述润滑剂排出面42的一端连续于上述外侧轨道槽18,而上述润滑剂排出面42的另一端位于比上述外侧轨道槽18更靠外座圈1的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即,侧部间隙51形成在上述润滑剂排出面42与内座圈2的侧方突出部27之间,该侧部间隙51的大小随着远离滚子滚行通道30而逐渐地扩大。
例如,加压泵连接在上述供应孔4,并且将包含以雾状喷出的润滑油的加压空气供应作为润滑剂。成为雾状的微滴的润滑油与加压空气一起穿过外座圈1的供应孔4,并且供应至由外座圈1的中间突出部17和内座圈2的外周面所包夹的中央间隙50。由于在邻接于上述中央间隙50的滚子滚行通道排列有第一滚子3a及第二滚子3b,并且在各滚子3a、3b的端面与上述外侧轨道槽及上述内侧轨道槽之间存在有稍微间隙,所以被供应至中央间隙50的加压空气穿过滚子滚行通道30且向上述侧部间隙51流动。此时,加压空气中所含的润滑油的微滴会附着在外座圈1的外侧轨道槽18、内座圈2的内侧轨道槽28及各滚子3a、3b,并且对其进行润滑。另外,通过加压空气穿过滚子滚行通道30,来冷却滚子3a、3b或供该滚子滚动的内侧轨道槽28及外侧轨道槽18。另外,通过滚子滚行通道30的加压空气通过上述侧部间隙51,并且从该侧部间隙51向轴承外部排出。
如上所述的从上述中央间隙50经由滚子滚行通道30而到达侧部间隙51的润滑剂的流动,主要通过对上述中央间隙50供应加压空气而产生。但是,即使在加压量较少的情况下,由于上述侧部间隙51在上述内座圈2及外座圈1的半径方向上位于比上述中央间隙50更靠外侧的位置,所以在内座圈2或外座圈1旋转时能够利用离心力来产生空气的强制性的流动。即,当内座圈2或外座圈1旋转,并且上述滚子3a、3b在滚子滚行通道30内滚动时,存在于该滚子滚行通道30内的空气就可利用离心力而向内座圈2的半径方向的外侧加压。因此,存在于滚子滚行通道30的空气会被推出至侧部间隙51,另一方面,存在于中央间隙50的空气则会被吸入至滚子滚行通道30,通过连续该推出和吸入,从而可产生从中央间隙50到达侧部间隙51的空气的强制性的流动。
因而,通过对上述供应孔4供应包含润滑油的空气,从而可以随着该轴承的旋转而产生通过滚子滚行通道30的空气的强制性的流动,并且能够确实地润滑在上述滚子滚行通道30滚动的滚子3a、3b。
另外,当将包含雾状的润滑油的加压空气从上述供应孔4供应至中央间隙50时,加压空气中所含的润滑油的微滴的一部分就会附着在与上述供应孔4对置的内座圈2的外周面、即上述润滑剂输送面41。当设想将上述内座圈2安装在旋转构件来使用的情况时,由于内座圈2与旋转构件一起旋转,所以离心力会作用于附着在上述润滑剂输送面41的润滑油上。由于上述润滑剂输送面41倾斜于内座圈2的旋转轴,并且上述润滑剂输送面41的与上述供应孔4相对的部位位于最靠内座圈2的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所以当离心力作用于附着在润滑剂输送面41的润滑油上时,润滑油就会在该润滑剂输送面41上向内侧轨道槽28移动。因此,润滑油会附着在滚子滚行通道30内滚动的第一滚子3a及第二滚子3b上,从而可确实地润滑这些滚子3a、3b。
另一方面,朝向外座圈1的半径方向外侧的离心力会作用于附着在各滚子3a、3b的润滑油上。因此,附着在各滚子3a、3b的润滑油会从外侧轨道槽18朝向连续于外侧轨道槽18的外座圈1的润滑剂排出面42移动。虽然润滑油以如此方式附着在外座圈1的润滑剂排出面42,但是外座圈1安装在固定外壳,离心力丝毫不作用于附着在上述润滑剂排出面42的润滑油上。但是,如上所述那样,由于加压空气从滚子滚行通道30朝向上述侧部间隙51吹出,再加上该润滑剂排出面42倾斜于外座圈1的轴向,所以润滑油会随着加压空气的流动而在上述润滑剂排出面42上向远离滚子滚行通道30的方向移动。即,润滑油可从上述侧部间隙51向轴承外部排出。
虽然在上述说明中设想使内座圈2旋转来使用双列滚子轴承的情况并说明润滑剂的流动,但是在使外座圈1旋转来使用的情况下,润滑剂的流动也是相同的。即,在使外座圈1旋转来使用的情况下,虽然在中央间隙50中,离心力不会作用于附着在润滑剂输送面41的润滑油上,但是,由于加压空气朝向滚子滚行通道30穿过中央间隙50内,所以通过加压空气的流动而引导附着在润滑剂输送面41的润滑油,并且使其向内侧轨道槽28流动。
另外,在外座圈1旋转的情况下,由于离心力会作用于附着在上述润滑剂排出面42的润滑油上,所以从滚子滚行通道30被排出而附着在该润滑剂排出面42的润滑油,可在倾斜于上述外座圈1的旋转轴的润滑剂排出面42上利用上述离心力移动,并且仍然向轴承外部被排出。
即,在该第四实施方式所示的双列滚子轴承中,利用因内座圈2或外座圈1的旋转而作用的离心力和加压空气的流动,积极地进行位于滚子滚行通道30的前后的润滑油的供应及排出,并且通过内座圈2或外座圈1旋转而效率良好地对滚子3a、3b供应润滑剂。
图7及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安装于机械设备等的安装结构的图,其中图7表示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使上述侧方突出部设置于外座圈的情况,另一方面,图8表示如上述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的使上述侧方突出部设置于内座圈的情况。
由于轴向负载从上述第一滚子3a作用于上述侧方突出部,所以该侧方突出部需要充分的刚性。相反地,在将侧方突出部的在轴承轴向上的厚度设定为较大的情况下,双列滚子轴承本身的轴向厚度就会增加,从而难以谋求该轴承的小型化、薄型化。因此,为了将上述侧方突出部的轴向厚度抑制于最低限度,并且充分地确保该侧方突出部的刚性,而在将本发明的双列滚子轴承安装在机械设备时,优选为利用机械设备侧的构件来覆盖上述侧方突出部。
图7是表示将设置有侧方突出部12的外座圈1安装在旋转构件的例。上述内座圈2安装在固定外壳6,另一方面,上述外座圈1安装在驱动轴等旋转构件。此时,上述外座圈1由驱动轴7和旋转台8所夹住,而上述驱动轴7及旋转台8夹住包含上述侧方突出部12在内的该外座圈1。
另外,图8是表示将设置有侧方突出部27的内座圈2安装在旋转构件的例。上述外座圈1安装在固定外壳6,另一方面,上述内座圈2安装在驱动轴等旋转构件。此时,上述内座圈2由驱动轴7和旋转台8所夹住,而上述驱动轴7及旋转台8夹住包含上述侧方突出部27在内的该内座圈2。
根据这些安装结构,即使在以双列滚子轴承的小型化、薄型化为目的,将上述侧方突出部12、27的厚度抑制于最低限度的情况下,由于上述驱动轴7及旋转台8仍然从轴向的外侧覆盖侧方突出部12、27,所以这些驱动轴7及旋转台8发挥作为侧方突出部12、27的加强构件的作用,从而能够谋求双列滚子轴承的小型化、薄型化,并且对上述侧方突出部12、27提供充分的刚性。

Claims (7)

1.一种双列滚子轴承,包括内座圈(2)、外座圈(1)、以及配置于内外座圈间的多个滚子(3),该双列滚子轴承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座圈(1)的内周面(11)或者所述内座圈(2)的外周面(21)中的一个面上,在所述内座圈(2)或者所述外座圈(1)的旋转轴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有沿着圆周方向而连续的一对侧方突出部(12),在所述外座圈(1)的内周面(11)或者所述内座圈(2)的外周面(21)中的另一个面上,以位于所述侧方突出部(12)之间的方式形成有沿着圆周方向而连续的中间突出部(22),在所述外座圈(1)与所述内座圈(2)之间利用这些一对侧方突出部(12)及位于一对该侧方突出部(12)之间的所述中间突出部(22)而划分一对滚子滚行通道(30),
在所述中间突出部(22)的两侧面及与这些两侧面相对的各所述侧方突出部(12)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外座圈(1)及所述内座圈(2)的旋转轴呈垂直的一对第一滚行面(14),另一方面,在所述外座圈(1)的内周面(11)及所述内座圈(2)的外周面(2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滚行面(14)交叉且与所述旋转轴呈平行的一对第二滚行面(15),
在所述外座圈(1)及所述内座圈(2)分别利用这些第一滚行面(14)及第二滚行面(15)而形成有轨道槽(13),该轨道槽(13)相互对置而构成所述滚子滚行通道(30),并且该轨道槽(13)的剖面呈L字状,
在各所述滚子滚行通道(30)内混合存在地配置有:在所述第一滚行面(14)上滚动的滚子(3a);以及在所述第二滚行面(15)上滚动的滚子(3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列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
一对侧方突出部(27)形成在所述内座圈(2)的外周面,另一方面,中间突出部(17)形成在所述外座圈(1)的内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列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座圈(2)通过将形成为同一形状的一对第一半体(2A)及第二半体(2B)加以组合而构成,
在所述第一半体(2A)及第二半体(2B)分别设置有所述侧方突出部(27)、第一滚行面(28a)及第二滚行面(28b)。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列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座圈(2)通过将本体板(2C)及闭塞板(2D)加以组合而构成,
所述闭塞板(2D)具备所述侧方突出部(27)的其中一方,并且该闭塞板(2D)的厚度设定为与该侧方突出部(27)的轴向长度相同,
形成于所述内座圈(2)的一对所述第二滚行面(28b)由所述本体板(2C)所具备。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列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座圈(2)的外周面与所述外座圈(1)的所述中间突出部(17)之间形成有中央间隙(50),另一方面,在所述外座圈(1)的内周面与所述内座圈(2)的所述侧方突出部(27)之间形成有侧部间隙(51),
所述中央间隙(50)在所述内座圈(2)的半径方向上存在于比所述侧部间隙(51)更靠内侧的位置,
在面对所述中央间隙(50)的所述内座圈(2)的外周面设置有一对润滑剂输送面(41),一对该润滑剂输送面(41)倾斜于该内座圈(2)的旋转轴并且连续于所述第二滚行面(28b),
在所述外座圈(1)设置有对所述中央间隙(50)供应润滑剂的供应孔(4)。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列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
在面对所述侧部间隙(51)的所述外座圈(1)的内周面设置有润滑剂排出面(42),该润滑剂排出面(42)倾斜于该外座圈(1)的旋转轴并且连续于所述第二滚行面(18b)。
7.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列滚子轴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内座圈(2)及所述外座圈(1)中的形成有一对侧方突出部(12)的座圈安装在旋转构件,并将形成有中间突出部(22)的座圈安装在固定外壳。
CN201480022253.7A 2013-05-20 2014-05-12 双列滚子轴承及使用该双列滚子轴承的方法 Active CN1051218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6323 2013-05-20
JP2013106323 2013-05-20
JP2013-172520 2013-08-22
JP2013172520A JP5819893B2 (ja) 2013-05-20 2013-08-22 複列ローラ軸受
PCT/JP2014/062596 WO2014188900A1 (ja) 2013-05-20 2014-05-12 複列ローラ軸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21871A true CN105121871A (zh) 2015-12-02
CN105121871B CN105121871B (zh) 2017-04-26

Family

ID=51933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2253.7A Active CN105121871B (zh) 2013-05-20 2014-05-12 双列滚子轴承及使用该双列滚子轴承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593719B2 (zh)
EP (3) EP3346150A1 (zh)
JP (1) JP5819893B2 (zh)
KR (1) KR101623694B1 (zh)
CN (1) CN105121871B (zh)
TW (1) TWI555921B (zh)
WO (1) WO201418890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06196A (zh) * 2020-04-01 2020-06-19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用于航空发动机锥齿轮副印痕调试的工艺轴承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67896B2 (en) 2016-01-26 2019-01-01 Roller Bearing Company Of America, Inc. Triple row yoke roller assembly
WO2017168611A1 (ja) * 2016-03-30 2017-10-05 株式会社ハーモニック・ドライブ・システムズ 複列円筒コロ軸受
DE102017219823A1 (de) * 2017-11-08 2019-05-09 Aktiebolaget Skf Wälzlager zum Unterstützen einer radialen Verformung des Wälzlagers und rotierende Anordnung, welche ein solches Wälzlager aufweist
FR3120621B1 (fr) * 2021-03-12 2023-05-12 Reel Grue, en particulier pour application offshor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77825U (ja) * 1983-05-16 1984-11-28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複合円筒ころ軸受
JPS63139324U (zh) * 1987-03-06 1988-09-13
CN2283753Y (zh) * 1997-05-08 1998-06-10 瓦房店市第一轴承厂 双列调心滚子轴承
JP2010261482A (ja) * 2009-04-30 2010-11-18 Thk Co Ltd 回転軸受
JP2011106544A (ja) * 2009-11-16 2011-06-02 Mori Seiki Co Ltd クロスローラベアリング
WO2012123239A1 (de) * 2011-03-17 2012-09-2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Wälzlager mit lateraler befüllöffn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58301A (en) * 1963-09-25 1966-06-28 Vseojuzny Nii Str I Dorozhnogo Turntable unit for excavating and load-carrying machines
DE1425006A1 (de) * 1963-12-13 1969-01-02 Eisenwerk Rote Erde Gmbh Waelzlager-Drehverbindung
GB1453327A (en) * 1974-02-04 1976-10-20 Priestman Bros Ltd Roller bearings
DE2752487C2 (de) * 1977-11-24 1979-10-04 Maschinenfabrik Buckau R. Wolf Ag, 4048 Grevenbroich Kugelgelagerte Drehverbindung für Bagger, Drehkräne o.dgl
US4223961A (en) * 1978-06-06 1980-09-23 R.K.S. Orientation ring with bearings
US4248488A (en) * 1979-02-07 1981-02-03 Rotek Incorporated Quick disconnect bearing mount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ry
US4395140A (en) * 1981-10-02 1983-07-26 Rotek Incorporated Bearing mounting with hydraulic fastening means for cranes and the like
CS277328B6 (en) * 1990-03-12 1993-01-13 Ervin Ing Kratochvil Cycloidal gearbox, particularly for direct connection with both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FR2827019B1 (fr) * 2001-07-06 2003-09-26 Defontaine Sa Dispositf de graissage automatique de roulements a billes equipant notamment des eoliennes
DE102005026141B4 (de) 2005-06-06 2019-07-25 Imo Momentenlager Gmbh Windkraftanlage mit einer Lagereinheit für ein langgestrecktes Rotorblatt
ES2350322T3 (es) * 2006-12-18 2011-01-21 Vestas Wind Systems A/S Cojinete y procedimiento para transferir fuerzas a través de un cojinete de una turbina eólica.
US8540092B2 (en) * 2007-01-17 2013-09-24 Itrec B.V. Hoisting crane with annular bearing structure
JPWO2009020087A1 (ja) * 2007-08-09 2010-11-04 Thk株式会社 複列ローラ軸受
US8002472B2 (en) * 2008-06-30 2011-08-23 Nucor Corporation Slew bearin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77825U (ja) * 1983-05-16 1984-11-28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複合円筒ころ軸受
JPS63139324U (zh) * 1987-03-06 1988-09-13
CN2283753Y (zh) * 1997-05-08 1998-06-10 瓦房店市第一轴承厂 双列调心滚子轴承
JP2010261482A (ja) * 2009-04-30 2010-11-18 Thk Co Ltd 回転軸受
JP2011106544A (ja) * 2009-11-16 2011-06-02 Mori Seiki Co Ltd クロスローラベアリング
WO2012123239A1 (de) * 2011-03-17 2012-09-2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Wälzlager mit lateraler befüllöffnung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06196A (zh) * 2020-04-01 2020-06-19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用于航空发动机锥齿轮副印痕调试的工艺轴承组件
CN111306196B (zh) * 2020-04-01 2022-02-18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用于航空发动机锥齿轮副印痕调试的工艺轴承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55921B (zh) 2016-11-01
EP3179120B1 (en) 2018-08-29
EP3001052A4 (en) 2016-03-30
WO2014188900A1 (ja) 2014-11-27
EP3179120A1 (en) 2017-06-14
KR20160011649A (ko) 2016-02-01
US20160084312A1 (en) 2016-03-24
TW201516285A (zh) 2015-05-01
CN105121871B (zh) 2017-04-26
EP3001052A1 (en) 2016-03-30
US9593719B2 (en) 2017-03-14
EP3346150A1 (en) 2018-07-11
JP5819893B2 (ja) 2015-11-24
KR101623694B1 (ko) 2016-05-23
JP2015004431A (ja) 2015-01-08
EP3001052B1 (en) 2018-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21871A (zh) 双列滚子轴承
CN104100642A (zh) 双列滚子轴承用的梳形保持架以及双列滚子轴承
US8939651B2 (en) Multi-row tapered roller bearing and transmission having such a bearing
JP4840250B2 (ja) ラジアルニードル軸受
KR102448407B1 (ko) 베어링 장치의 냉각 구조
CN104204576A (zh) 径向滚柱轴承用保持器
JP2007255601A (ja) 複列ころ軸受およ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JP2000161366A (ja) クロスローラベアリングおよびクロスローラベアリング用リテーナ
CN104791380B (zh) 调心滚子轴承
JP5321052B2 (ja) 転がり軸受装置
JP2013092241A (ja) 深みぞ玉軸受および軸受装置
JP2015190546A (ja) ころ軸受
JP2014109301A (ja) 複列ローラ軸受
JP2003120683A (ja) スラストころ軸受
JP5012383B2 (ja) 保持器付きラジアルころ軸受
JP3203563U (ja) 転がり軸受用保持器
JP5902342B2 (ja) 複列ローラ軸受
CN202531655U (zh) 径向滚针轴承用保持架
JP2015132320A (ja) 自動調心ころ軸受
JP5353432B2 (ja) 転がり軸受装置
JP2008025631A (ja) アンダーレース潤滑軸受
JP2016053424A (ja) 転がり軸受用保持器
JP2014062633A (ja) 転がり軸受装置
WO2020036071A1 (ja) 保持器付きころおよび遊星歯車支持構造
JP2008232170A (ja) 複列ころがり軸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