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3565B - 车辆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73565B
CN105073565B CN201480017136.1A CN201480017136A CN105073565B CN 105073565 B CN105073565 B CN 105073565B CN 201480017136 A CN201480017136 A CN 201480017136A CN 105073565 B CN105073565 B CN 1050735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flector
spoiler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overall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713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73565A (zh
Inventor
藤原诚
堀谦
堀谦一
木村英智
胜又康介
远藤雄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735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35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735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35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20Accessories, e.g. wind deflectors, blinds
    • B60J1/2002Wind def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eventing soiling, e.g. for side windows
    • B60J1/2008Wind def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eventing soiling, e.g. for side windows for rear window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7Rear spoi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7/00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2D37/02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by aerodynamic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在车辆(101)的后部(102)设有后部开口(11),尾门(12)对后部开口(11)进行开闭。在尾门(12)的上端部设有扰流板(21)。在扰流板(21)的下方设有导流板(31)。导流板(31)从扰流板(21)的下表面(22)沿尾门(12)的外表面向下方延伸,且配置在从扰流板(21)的车宽方向端部(23)仅以预先规定的距离偏靠车宽方向中央部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后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车辆尾门的上缘部设置扰流板,在该扰流板的两端设置比该扰流板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导流板这一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1/018566国际公开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要沿着尾门的车宽方向上的侧缘部设置后组合灯等功能部件的情况下,由于在扰流板的两端设置导流板,所以该功能部件会与导流板相干涉。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存在不能使功能部件与导流板双方以互不干涉的方式设置在车辆后部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将提供能够使功能部件与导流板双方以互不干涉的方式设置在车辆后部的车辆后部结构作为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为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后部开口,其设于车辆后部;开闭门,其对上述后部开口进行开闭;扰流板,其设于上述开闭门的上端部;以及导流板,其设于上述扰流板的下方;上述导流板从上述扰流板的下表面沿上述开闭门的外表面向下方延伸,且配置在从上述扰流板的车宽方向端部仅以预先确定的距离偏靠车宽方向中央部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导流板配置在从扰流板的车宽方向端部仅以预先确定的距离偏靠车宽方向中央部侧的位置。因此,即使沿着开闭门的车宽方向的侧缘部设置后组合灯等功能部件,也能够防止功能部件与导流板互相干涉。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上述开闭门具有:车窗开口;车窗面板,其以覆盖上述车窗开口的方式设置;以及功能部件,其与上述车窗面板相比设于车宽方向外侧,上述功能部件的长边方向沿上述车窗面板的侧缘部延伸,上述导流板配置于上述功能部件的与上述车窗面板侧端部相比靠车宽方向中央部侧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由于功能部件与导流板不重叠,所以即使设置导流板也能够防止其妨碍功能部件的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上述功能部件还具有随着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趋向中央部侧向车辆后方侧伸出的导风面,上述导流板还具有随着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趋向中央部侧向车辆后方侧伸出的引导面,上述引导面在车宽方向上与上述导风面并列,在上述功能部件以及上述导流板的各自的车宽方向的相同侧形成上述导风面以及上述引导面
在本发明中,由导风面向车辆后方引导的行驶风从该导风面离开之后,能够通过引导面防止其反绕回开闭门的外表面侧。
在上述情况下,也可以是,所述开闭门具有:车窗开口;以及车窗面板,其以覆盖上述车窗开口的方式设置,上述导流板从车辆后方观察,配置于与上述车窗面板重合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由于从车辆后方观察,导流板配置于与车窗面板重合的位置,所以能够使用相同规格的车窗面板,分别制造设置了导流板的规格的车辆和没有设置导流板的规格的车辆。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还具有弹性部件,其夹装在上述导流板与上述车窗面板之间。
在本发明中,通过弹性部件,能够防止车窗面板上的导流板的震动、或者车窗面板与导流板之间发出碰撞声。
在上述情况下,也可以是,上述扰流板还具有:扰流板主体,其表面构成上述扰流板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下表面的一部分,且在上述下表面侧形成有开口;以及罩部件,其覆盖上述开口的一部分,上述导流板覆盖上述开口的剩余的一部分。
在本发明中,由于导流板也覆盖扰流板主体的开口,所以能够使用于覆盖扰流板主体的开口的罩部件小型化。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上述导流板还具有:固定部,其在沿上述开口的缘部的部位固定于扰流板主体;以及抵接部,其与上述开口的缘部分离且在与上述罩部件相邻的部位,供上述罩部件从车外侧抵接。
在本发明中,能够在沿着开口的缘部的部位,通过固定部而将导流板牢固地安装在扰流板主体上。
另外,即使在拆下罩部件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固定部将导流板保持在扰流板主体上。
而且,在导流板之中的、与开口的缘部分离且没有通过固定部安装于扰流板主体的部位,能够通过抵接部防止导流板向车外侧变形。
因此,由于罩部件仅在抵接部与导流板抵接,所以能够使罩部件的组装性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抵接部也可以设于上述固定部的附近。
在本发明中,能够由罩部件更牢固地支持导流板。
在上述情况下,也可以是,上述扰流板还具有:扰流板主体,其表面构成上述扰流板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下表面的一部分,且在上述下表面侧形成有开口;以及罩部件,其覆盖上述开口的一部分,上述导流板与上述罩部件一体地形成。
在本发明中,由于将导流板和罩部件一体地形成,所以能够削减零部件数量,能够削减用于安装导流板的工时。
另外,与通过与罩部件不同的部件构成导流板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将罩部件安装于扰流板主体的部分也间接地支承导流板,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导流板。
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是,上述扰流板主体还具有支承部,上述支承部在上述导流板的附近以与上述开闭门的外表面抵接的状态接触。
在本发明中,由于能够在导流板附近,通过支承部将扰流板主体牢固地支承于开闭门的外表面,所以能够提高导流板的支承刚性。
另外,能够防止由于扰流板主体的挠曲而导致扰流板主体与导流板发生碰撞。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使功能部件与导流板双方以互不干涉的方式设置在车辆后部的车辆后部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车辆的后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车辆后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在图2的A-A线处将车辆后部的一部分剖切而成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导流板以及其周围的从下侧观察到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在图4的B-B线处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导流板的从车辆前侧观察到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扰流板以及导流板的从车辆后方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外部件的从车辆下方观察到的图。
图9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外部件上安装了内部件的扰流板主体的从车辆下方观察到的图。
图10是在对图9的扰流板主体由罩部件以及导流板覆盖其开口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状态下从车辆下方观察到的图。
图11是在对图9的扰流板主体仅由罩部件覆盖其开口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状态下从车辆下方观察到的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扰流板的安装导流板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在图12的C-C线处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扰流板以及导流板的从车辆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扰流板以及导流板的从车辆前部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6是在图14的D-D线处剖切而成的放大纵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多个例子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首先,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车辆后部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车辆101的后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车辆101的后部102的放大立体图。此外,在图1之后的附图中,适当地图示了车辆101的方向(从车辆101的驾驶员所看到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1的后部102形成有与车内连通的后部开口11。该后部11通过成为开闭门的尾门12而能够开闭。在关闭尾门12时的车辆101的后部102的车宽方向两侧,分别设有作为功能部件的后组合灯13。该后组合灯13的一部分(后组合灯)13a分别设置于后柱103的下部,另一部分(后组合灯)13b例如分别设于尾门12的车宽方向两侧且后组合灯13a的上部。
在尾门12的上端部14设有扰流板(尾门扰流板)21。扰流板21以使从车辆101的车顶104向下流动的行驶风不会卷入车辆101的后部的方式进行整流。另外,在扰流板21的下方设有导流板31。导流板31以使从车辆101的侧面流动的行驶风不会卷入车辆后部的方式进行整流。
导流板31从扰流板21的下表面22沿尾门12的外表面15向下方延伸。另外,导流板31配置于从扰流板21的车宽方向端部23仅以预先确定的距离偏靠车宽方向中央部侧的位置。更具体来说,导流板31配置于与后组合灯13b的车窗面板17侧端部45相比靠车宽方向中央部侧的位置(也参照图3)。而且,尾门12具有车窗开口16和以覆盖车窗开口16的方式设置的车窗面板17。后组合灯13b与车窗面板17相比设于车宽方向外侧。后组合灯13b的长边方向沿车窗面板17的侧缘部18(参照图1)延伸,导流板31配置于与车窗面板17的侧缘部18相比靠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侧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车辆101的后部102的结构,导流板31配置在从扰流板21的车宽方向端部23仅以预先确定的距离偏靠车宽方向中央部侧的位置。因此,即使沿尾门12的车宽方向侧缘部设置后组合灯13b,也能够防止后组合灯13b与导流板31互相干涉。因此,由于后组合灯13b与导流板31不重合,所以即使设置导流板31,也能够使第三者视觉辨认到后组合灯13的发光,能够防止其功能被妨碍。
图3是在图2的A-A线处将车辆101后部102的一部分剖切而成的放大立体图。如图3所示,在后组合灯13b的外表面上,形成有随着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趋向中央部侧向车辆后方侧伸出的导风面41。另外,在导流板31上形成有随着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趋向中央部侧向车辆后方侧伸出的引导面42。而且,导风面41和引导面42在车宽方向上并列(参照图2、图3)。而且,该在车宽方向上并列的导风面41和引导面42分别形成于后组合灯13b以及导流板31车宽方向的相同侧(参照图3)。
在这样的引导面42和导风面41的结构中,由导风面41引导至车辆101后方的行驶风在从该导风面41离开之后,能够通过引导面42防止其绕回尾门12的外表面15侧。
此外,在后组合灯13b内,设有用于照射光的灯单元43。该灯单元43从车辆后方观察设于与导风面41相比靠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侧的部分即平坦部44上。平坦部44的表面与车宽方向大致平行。
像这样,从车辆后方观察,不在导风面41而是在平坦部44的位置设置灯单元43的原因在于,相较于向车宽方向倾斜的导风面41,使平坦部44发光的情况下更能使后组合灯13b发光看起来美观。
另外,如图3所示,导流板31配置于从车辆后方观察与车窗面板17重合的位置。
像这样,若将导流板31配置于从车辆后方观察与车窗面板17重合的位置,则能够使用相同规格的车窗面板17分别制造设有导流板31的规格的车辆101和没有设置导流板31的规格的车辆101。
图4是导流板31以及其周围的从下侧观察到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在图4的B-B线处剖切而成的剖视图。图6是导流板31的从车辆前侧观察到的图。
如图4~图6所示,在导流板31与车窗面板17之间夹装有弹性部件51。作为弹性部件51,可以将海绵橡胶安装于导流板31的车辆前方侧,使其与车窗面板17的外表面抵接。或者,也可以由双面胶带构成弹性部件51,并通过该双面胶带将导流板31的车辆前方侧粘贴到车窗面板17的外表面。或者,还可以将搭扣的钩面和环面分别安装在导流板31的车辆前方侧和车窗面板17的外表面上,并将导流板31拆装自由地支承在车窗面板17上。
像这样,若在导流板31与车窗面板17之间夹装弹性部件51,则能够防止导流板31在车窗面板17上的震动、或者车窗面板17与导流板31之间的碰撞声的发生。
图7是扰流板21以及导流板31的从车辆后方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导流板31安装在扰流板21上(详情后述)。而且,在扰流板21的长边方向中央部、且在车辆后部侧的端缘上形成有高位刹车灯(high mount stop lamp)61
图8~图11是说明扰流板21的构造的说明图。扰流板21大体由扰流板主体62和罩部件63构成。而且,扰流板主体62大体由外部件64和内部件65构成。图8是外部件64的从车辆下方观察到的图。图9是在外部件64上安装了内部件65的扰流板主体62的从车辆下方观察到的图。扰流板主体62(的外部件64)的上表面66构成了扰流板21的上表面67的至少一部分,在本例中构成了上表面67的全部(参照图7)。另外,扰流板主体62(的外部件64)的下表面68的车宽方向的两端侧68a构成了扰流板21的下表面22(参照图1、图2)的一部分。内部件65是汇集了用于将扰流板21安装在车辆101上的凸台和用于安装高位刹车灯61的凸台等的、扰流板21的构成部件。在外部件64上安装了内部件65的扰流板主体62的车辆下侧,在扰流板主体62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大的开口69,内部件65从该开口69中露出。
罩部件63以覆盖开口69的一部分、在本例中覆盖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大部分的方式,安装于扰流板主体62。另外,导流板31以覆盖开口69的剩余的一部分、在本例中覆盖车宽方向的两端部的方式,安装于扰流板主体62。图10是在对图9的扰流板主体62由罩部件63以及导流板31覆盖其开口69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状态下,从车辆下方观察扰流板21得到的图。图11是在对图9的扰流板主体62仅由罩部件63覆盖其开口69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状态下,从车辆下方观察扰流板21得到的图。在图11的例子中,由于没有设置导流板31,所以开口69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开口)69a露出。此外,在图10、图11中,形成于罩部件63的凹部70为未图示的后雨刮器的收容位置。
像这样,由于在扰流板21中,也通过导流板31覆盖扰流板主体62的开口69a,所以能够使用于覆盖扰流板主体62的开口69的罩部件63小型化。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通过罩部件63以及一对导流板31覆盖扰流板主体62的开口69整体。
接下来,对导流板31相对于扰流板21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图12是扰流板21的安装导流板31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13是在图12的C-C线处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导流板31具有固定部71、72。固定部71从形成有引导面42的引导面形成板91的基端部朝车宽方向中央部侧伸出。另外,在引导面形成板91上,以与引导面形成板91成锐角的方式设有支承板92,固定部72从支承板92的基端部朝车宽方向中央部侧伸出。在沿着开口69(69a)的缘部的部位,固定部71、72通过未图示的螺栓紧固而固定在扰流板主体62(的外部件64)上。即,在将罩部件63安装到扰流板主体62上之前,在固定部71、72将导流板31安装在扰流板主体62(的外部件64)上。然后,安装导流板31,并且将未安装罩部件63的状态下的扰流板主体62安装在车辆101上。接下来,在这样安装在车辆101上的未安装罩部件63的状态下的扰流板主体62上,安装罩部件63。
此时,如图13所示,将罩部件63如箭头73所示通过未图示的螺栓紧固在扰流板主体62(的内部件65)上。此时,在罩部件63的抵接部75与导流板31的抵接部76相抵接的状态下,罩部件63固定在扰流板主体62上。即,在导流板31之中的、与开口的69(69a)缘部分离且没有通过固定部71、72安装于扰流板主体62的部位,抵接部76被罩部件63的一部分75推压。另外,抵接部76设于固定部71、72的相对附近(参照图12)。
通过设为这样的安装结构,在沿着开口69(69a)的缘部的部位,能够在固定部71、72处牢固地将导流板31安装在扰流板主体62(的外部件64)上。
另外,即使在拆下罩部件63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固定部71、72使导流板31保持在扰流板主体62上。因此,能够在将未安装罩部件63的状态下的扰流板主体62安装在车辆101上之后,将罩部件63安装于扰流板主体62上。
而且,在导流板31中的、与开口69(69a)的缘部分离且没有通过固定部71、72安装于扰流板主体62的部位,能够通过抵接部76防止导流板31向车外侧变形。
而且,由于设为罩部件63仅在抵接部76与导流板31抵接,不需要螺栓紧固等,所以能够提高罩部件63的组装性。
另外,由于抵接部76设于固定部72的相对附近,因此能够进一步由罩部件63牢固地支承导流板31。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车辆后部结构进行说明。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扰流板21以及导流板31的从车辆后部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扰流板21以及导流板31的从车辆前部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在以下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部件等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扰流板21以及导流板31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首先,导流板31与罩部件63一体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导流板31与罩部件63一体地形成,所以能够削减零部件数量,能够削减用于安装导流板31的工时。
另外,与实施方式1那样通过与罩部件63不同的部件构成导流板31的情况相比,由于能够在将罩部件63安装于扰流板主体62的部分也间接地支承导流板31,所以能够牢固地固定导流板31。
另外,图16是在图14的D-D线处剖切而成的放大纵截面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另一点在于,扰流板主体62(外部件64)还具有支承部81,支承部81在导流板31的附近,在与尾门12(图1、图2)的车窗面板17的外表面抵接的状态下接触,导流板31覆盖支承部81。
更具体来说,外部件64的下部具有向斜下方以靠近车辆后部102的方式延伸的部分82、从该部分82的前端部朝向车窗面板17大致垂直地延伸的部分83、和从该部分83的前端部以与车窗面板17的外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向车辆后部102的斜下部延伸的部分(支承部)81。而且,在由外部件64的部分82、部分83、支持部81形成的导流板31侧的凹部84中,夹装有作为加强部件的肋85。另外,在支承部81与车窗面板17之间夹装有弹性部件51。然后,这些部分82、部分83、支承部81、肋85通过与罩部件63一体地形成的导流板31而被覆盖。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在导流板31的附近,通过支承部81将扰流板主体62(的外部件64)牢固地支承在尾门12的车窗面板17的外表面上,所以能够提高扰流板主体62以及导流板31的支承刚性。另外,通过如上所述地安装肋85,能够进一步提高其支承刚性。
另外,能够防止由于扰流板主体62(的外部件64)的挠曲等而导致扰流板主体62(的外部件64)与导流板31发生碰撞。
而且,能够由导流板31遮挡支承部81而使其从外部不可见。
关于以上结构以外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省略详细说明。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形式,自不必说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上述各实施方式均只限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1 后部开口
12 尾门(开闭门)
13b 后组合灯(功能部件)
14 尾门的上端部
15 尾门的外表面
16 车窗开口
17 车窗面板
18 车窗面板侧缘部
21 扰流板
22 扰流板的下表面
23 扰流板的车宽方向端部
31 导流板
41 导风面
42 引导面
51 弹性部件
62 扰流板主体
63 罩部件
69 开口
69a 开口的剩余的一部分
71、72 固定部
76 抵接部
81 支承部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后部开口,其设于车辆后部;
开闭门,其对所述后部开口进行开闭;
扰流板,其设于所述开闭门的上端部;以及
导流板,其设于所述扰流板的下方,
所述导流板从所述扰流板的下表面沿所述开闭门的外表面向下方延伸,且配置在从所述扰流板的车宽方向端部仅以预先确定的距离偏靠车宽方向中央部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门具有:
车窗开口;
车窗面板,其以覆盖所述车窗开口的方式设置;以及
功能部件,其与所述车窗面板相比设于车宽方向外侧,
所述功能部件的长边方向沿所述车窗面板的侧缘部延伸,
所述导流板配置于所述功能部件的与所述车窗面板侧端部相比靠车宽方向中央部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能部件还具有随着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趋向中央部侧向车辆后方侧伸出的导风面;
所述导流板还具有随着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趋向中央部侧向车辆后方侧伸出的引导面;
所述引导面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导风面并列,在所述功能部件以及所述导流板的各自的车宽方向的相同侧形成所述导风面以及所述引导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门具有:
车窗开口;以及
车窗面板,其以覆盖所述车窗开口的方式设置,
所述导流板从车辆后方观察,配置于与所述车窗面板重合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弹性部件,其安装在所述导流板与所述车窗面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扰流板还具有:
扰流板主体,其表面构成所述扰流板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下表面的一部分,且在所述下表面侧形成有开口;以及
罩部件,其覆盖所述开口的一部分,
所述导流板覆盖所述开口的剩余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板还具有:
固定部,其在沿所述开口的缘部的部位固定于扰流板主体;以及
抵接部,其与所述开口的缘部分离且在与所述罩部件相邻的部位,供所述罩部件从车外侧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设于所述固定部的附近。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扰流板还具有:
扰流板主体,其表面构成所述扰流板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下表面的一部分,且在所述下表面侧形成有开口;以及
罩部件,其覆盖所述开口的一部分,
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罩部件一体地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扰流板主体还具有支承部,所述支承部在所述导流板的附近以与所述开闭门的外表面抵接的状态接触。
CN201480017136.1A 2013-03-21 2014-03-19 车辆后部结构 Active CN1050735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7830 2013-03-21
JP2013-057830 2013-03-21
PCT/JP2014/057462 WO2014148526A1 (ja) 2013-03-21 2014-03-19 車両後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3565A CN105073565A (zh) 2015-11-18
CN105073565B true CN105073565B (zh) 2017-05-03

Family

ID=51580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7136.1A Active CN105073565B (zh) 2013-03-21 2014-03-19 车辆后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66847B2 (zh)
EP (1) EP2977299B1 (zh)
JP (1) JP5848852B2 (zh)
CN (1) CN105073565B (zh)
WO (1) WO20141485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7803B2 (ja) * 2015-05-14 2017-06-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構造
KR101756031B1 (ko) * 2016-07-08 2017-07-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리어 범퍼 가변 스포일러 시스템
US10744859B2 (en) * 2018-05-17 2020-08-1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hod for mitigating backglass contamination
EP3793887A1 (en) * 2018-06-18 2021-03-24 Magna Exteriors Inc. Active aerodynamics liftgate spoiler design with multi 4 bar kinematic linkages
JP7238538B2 (ja) * 2019-03-27 2023-03-14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力部材および車両
DE102019116206A1 (de) 2019-06-14 2020-12-17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Heckklappe mit mechanisch gesicherter Heck- und Seitenspoilerverbindung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7004A (en) * 1992-09-04 1994-02-15 Finley Michael D Automobile air and ground effects power package
CN1895947A (zh) * 2005-06-27 2007-01-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DE102007032322A1 (de) * 2007-07-11 2009-01-15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leiteinrichtung zur Anordnung im Heck- oder Dachbereich eines Kraftfahrzeuges
WO2011018566A1 (fr) * 2009-08-11 2011-02-17 Peugeot Citroën Automobiles SA Becquet arrier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equipe d'un tel becquet arriere.
CN202345797U (zh) * 2011-11-29 2012-07-25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扰流板结构
CN202806908U (zh) * 2012-09-07 2013-03-20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扰流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535882C3 (de) * 1975-08-12 1980-05-29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Schildartige Leitvorrichtung für Heckfenster von Kraftwagen mit Stufenheck
JPS58100875U (ja) 1981-12-28 1983-07-0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膠着渦流の発生防止装置
JPS62111283U (zh) 1985-12-30 1987-07-15
JP3072159B2 (ja) 1991-09-26 2000-07-3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外装品の取付構造
JP2884043B2 (ja) * 1995-04-03 1999-04-19 田村プラスチック製品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リアスポイラ
DE102005008882B4 (de) 2005-02-26 2021-05-0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Dachspoiler
US20060290169A1 (en) 2005-06-27 2006-12-28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DE102007031607A1 (de) * 2007-07-06 2009-01-0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Befestigungsvorrichtung
DE102008036283B4 (de) 2008-08-04 2017-06-29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Heckseitige Luftleit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FR3010381B1 (fr) * 2013-09-09 2017-05-05 Plastic Omnium Cie Becquet pour hay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US9315223B2 (en) * 2014-04-11 2016-04-19 Honda Motor Co., Ltd. Light weight integrated tailgate spoiler
DE102014017606A1 (de) * 2014-11-27 2016-06-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Anbauteil, spoilereinrichtung und kraftfahrzeug
US9487068B2 (en) * 2014-12-19 2016-11-08 Fca Us Llc Liftgate inner die cast profil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7004A (en) * 1992-09-04 1994-02-15 Finley Michael D Automobile air and ground effects power package
CN1895947A (zh) * 2005-06-27 2007-01-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DE102007032322A1 (de) * 2007-07-11 2009-01-15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leiteinrichtung zur Anordnung im Heck- oder Dachbereich eines Kraftfahrzeuges
WO2011018566A1 (fr) * 2009-08-11 2011-02-17 Peugeot Citroën Automobiles SA Becquet arrier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equipe d'un tel becquet arriere.
CN202345797U (zh) * 2011-11-29 2012-07-25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扰流板结构
CN202806908U (zh) * 2012-09-07 2013-03-20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扰流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148526A1 (ja) 2017-02-16
WO2014148526A1 (ja) 2014-09-25
EP2977299B1 (en) 2018-03-07
US9566847B2 (en) 2017-02-14
EP2977299A1 (en) 2016-01-27
CN105073565A (zh) 2015-11-18
US20160272052A1 (en) 2016-09-22
EP2977299A4 (en) 2017-01-11
JP5848852B2 (ja) 2016-0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73565B (zh) 车辆后部结构
JP6060916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整流構造
CN100594152C (zh) 车辆的后部结构
CN100551741C (zh) 车辆保险杠组件
EP3630543B1 (en) An industrial vehicle cab comprising a step lighting system, and associated industrial vehicle
EP1138535A3 (en) Automotive door construction
KR20140091510A (ko) 차량의 프런트 필러
JP2018135081A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9669687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KR20140057699A (ko) 차량의 프런트 필러
CN103192775B (zh) 一种调整型风窗下装饰板总成
CN210911963U (zh) 一种汽车及其门护板
CN202345797U (zh) 车辆的后扰流板结构
CN205498562U (zh) 一种具有卡接式遮光板的汽车玻璃
JP4006268B2 (ja) 車両用ウインドシールド構造
JP2013154790A (ja) ドアシール構造
CN205606383U (zh) 灯带组件以及具有该灯带组件的车辆
CN109987151A (zh) 车身构造
US6951364B2 (en) Locking device for a removable top
CN202345511U (zh) 雾灯
CN205498557U (zh) 一种具有滑动式遮光板的汽车玻璃
JPS6144544Y2 (zh)
JP2016088485A (ja) 車両のテールゲート
JP5728941B2 (ja) エンジンルーム側部構造
CN202573965U (zh) 汽车的c柱外饰板与后组合灯的连接机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