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4134A - 通信装置及其多天线系统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及其多天线系统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4134A
CN105024134A CN201410264620.6A CN201410264620A CN105024134A CN 105024134 A CN105024134 A CN 105024134A CN 201410264620 A CN201410264620 A CN 201410264620A CN 105024134 A CN105024134 A CN 1050241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nance part
resonance
switch
radiation
electrically coup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6462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24134B (zh
Inventor
翁金辂
高也钧
林栢暐
李伟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05024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41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24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41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3/00Waveguide horns or mouths; Slot antennas; Leaky-waveguid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10Resonant slo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6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 H01Q21/20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the units being spaced along or adjacent to a curvilinear pa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30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antenna units operating in different wavebands and connected to a common feeder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06Details
    • H01Q9/14Length of element or elements adjustable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包括接地导体部及多天线系统。多天线系统至少包括第一及第二共振部,以及第一及第二控制电路。每一个共振部为位于接地导体部的相应辐射边缘,且包括相应电气耦合部及开关,每一个共振部可具有环圈共振结构或可具有开槽孔共振结构,并具有共振路径。开关配置于共振路径上。电气耦合部使得共振路径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多天线系统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以激发辐射边缘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共振模态,且有效辐射能量具有相应最强辐射方向。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及其多天线系统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揭露内容是关于一种通信装置及其缩小化多天线系统设计方法,应用于可切换天线场型的无线设备。
背景技术
可因应无线通信通道环境变化,而改变天线辐射场型主辐射波束方向的智能型天线(Smart Antenna)设计技术,一直是天线设计领域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若能将天线辐射场型主辐射波束方向,对准空间中通信信号能量所传送或接收的方向,将有机会提高接收机所接收信号的质量,或者增加发射机所能传送信号的有效距离或覆盖范围。
目前所揭露的天线场型切换技术,若应用操作于较低的商用通信频段。均会造成多天线单元体积过大的问题,例如LTE700MHz频段,其全波长就需要430mm,因此均难以被整合设计应用于商用通信装置当中。主动式的阵列天线设计技术,会有需要设计复杂且高制造成本的馈入网络的缺点。关于另外的多天线场型切换设计技术,虽然不必设计复杂且高制造成本的馈入网络。然而,若应用于较低通信频段时,同样会有多天线单元所占体积较大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揭露提出一种通信装置及其多天线系统设计的方法。根据一实施范例,本揭露提出一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接地导体部以及一多天线系统。该接地导体部具有至少一第一辐射边缘以及一第二辐射边缘。该多天线系统至少包含一第一共振部、一第二共振部、一第一控制电路以及一第二控制电路。该第一共振部,其位于该接地导体部的该第一辐射边缘,具有一第一电气耦合部以及一第一开关。该第一共振部具有环圈共振结构或具有开槽孔共振结构,并具有一第一共振路径,该第一开关配置于该第一共振路径上。该第一电气耦合部使得该第一共振路径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以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一共振模态,涵盖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一最强辐射方向。该第二共振部,其位于该接地导体部的该第二辐射边缘,包括一第二电气耦合部以及一第二开关。该第二共振部具有环圈共振结构或具有开槽孔共振结构,并具有一第二共振路径,该第二开关配置于该第二共振路径上。该第二电气耦合部使得该第二共振路径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以激发该第二辐射边缘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二共振模态,涵盖该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二最强辐射方向。该第一控制电路,其经由信号线路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以及该第二共振部。并用以控制切换一信号源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或该第二共振部两者其中之一,产生该第一最强辐射方向或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或控制该信号源同时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与该第二共振部,产生一第三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三最强辐射方向。该第二控制电路,其经由信号线路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开关以及该第二开关,并用以控制切换当该信号源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时,该第一开关为连通状态,当该信号源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时,该第二开关为连通状态。
根据另一实施例,本揭露更提出一种多天线系统设计的方法,适用于一通信装置。此方法包含以下步骤:配置一多天线系统于包括一接地导体部的通信装置当中,其中该接地导体部包括至少一第一辐射边缘以及一第二辐射边缘,该多天线系统至少包括一第一共振部以及一第二共振部。配置该第一共振部位于该第一辐射边缘,其中该第一共振部具有环圈共振结构或具有开槽孔共振结构,并具有一第一共振路径,并包括一第一电气耦合部以及一第一开关,该第一开关配置于该第一共振路径上;该第一电气耦合部使得该第一共振路径的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使得该第一共振部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一共振模态,涵盖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一最强辐射方向。配置该第二共振部位于该第二辐射边缘,其中该第二共振部具有环圈共振结构或具有开槽孔共振结构,其具有一第二共振路径,并包括一第二电气耦合部以及一第二开关,该第二开关配置于该第二共振路径上;该第二电气耦合部使得该第二共振路径的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使得第二共振部激发该第二辐射边缘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并用以产生至少一第二共振模态,涵盖该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二最强辐射方向。配置一第一控制电路,其经由信号线路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以及该第二共振部,并用以控制切换一信号源仅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或该第二共振部,产生该第一最强辐射方向或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或控制该信号源同时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与该第二共振部,产生一第三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三最强辐射方向。配置一第二控制电路,其经由信号线路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开关以及该第二开关,并用以控制切换当该信号源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时,该第一开关为连通状态;当该信号源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时,该第二开关为连通状态。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揭露一实施例通信装置1及其多天线系统11结构图;
图1B为本揭露一实施例通信装置1的天线返回损失图;
图2A为本揭露一实施例通信装置1的该信号源仅电气耦接该第一共振部时的第一有效辐射能量2D场型图;
图2B为本揭露一实施例通信装置1的该信号源仅电气耦接该第二共振部时的第二有效辐射能量2D场型图;
图2C为本揭露一实施例通信装置1的该信号源同时电气耦接该第一与第二共振部时的第三有效辐射能量2D场型图;
图3A为前案环圈天线的辐射原理示意图;
图3B为本揭露共振部辐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揭露一实施例通信装置4及其多天线系统41结构图;
图5为本揭露一实施例通信装置5及其多天线系统51结构图;
图6为本揭露一实施例通信装置6及其多天线系统61结构图;
图7为本揭露一实施例通信装置7及其多天线系统71结构图;
图8为本揭露一实施例通信装置8及其多天线系统81结构图。
其中,附图标记:
1、4、5、6、7、8:通信装置
10:接地导体部
100:接地导体部的介质基底
101:接地导体部的第一辐射边缘
102:接地导体部的第二辐射边缘
103:接地导体部的第三辐射边缘
11、41、51、61、71、81:多天线系统
12、42、52、62、72、82:第一共振部
121、421、521、621、721、821:第一电气耦合部
122、422、522、622、722、822:第一开关
124、424、524、624、724、824:第一共振路径
123、133、423、433、523、533、543、623、633、643:短路点
13、43、53、63、73、83:第二共振部
131、431、531、631、731、831:第二电气耦合部
132、432、532、632、732、832:第二开关
134、434、534、634、734、834:第二共振路径
141、142、143、144、145、146、147:信号线路
14:第一控制电路
15:信号源
16:第二控制电路
171:第一共振模态
172:第二共振模态
18:天线返回損失
21:第一最强辐射方向
31:第二最强辐射方向
41:第三最强辐射方向
435、436、535、545:突出部
54、64:第三共振部
541、641:第三电气耦合部
542、642:第三开关
544、644:第三共振路径
723、733、823、833:馈入金属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露内容提出一种通信装置及其多天线系统设计的方法。并以多个实施范例,提出一种辐射场型可变换的通信装置。在通信装置内,先藉由设计缩小化的共振部来激发邻近接地导体部的边缘共振产生辐射模态,再以两组不同控制电路搭配切换不同共振部的激发。如此可以同时有效大幅减少天线尺寸,并达成辐射场型变化的目的。
为了解决未来在通信装置内设计于较低频段操作的场型切换天线系统的技术挑战,本揭露内容提出一种场型可变化缩小化天线设计架构。本揭露内容先有效的利用设计小型化的共振结构,来激发通信装置内接地面结构的不同邻边共振产生强电流分布,而形成辐射模态。再藉由两组不同控制电路搭配切换位于接地面不同邻边上不同共振部的激发,来分別于空间中不同方向范围贡献多样化的辐射场型。如此可以同时有效大幅减少天线尺寸,并达成辐射场型变化的目的。本揭露内容的天线设计技术相当适合整合应用于各种小型化的无线通信装置当中,因此具有产业实际应用价值。
下文特举出本揭露内容所提出的通信装置及其多天线系统设计的方法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加以说明,但并非以此为限制。
请参照图1A,为本揭露内容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通信装置1及其多天线系统11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1至少包括一接地导体部10以及一多天线系统11。该接地导体部10至少包括一第一辐射边缘101以及一第二辐射边缘102。该多天线系统11至少包括一第一共振部12、一第二共振部13、一第一控制电路14以及一第二控制电路16。该第一共振部12位于接地导体部10的该第一辐射边缘101,包括一第一电气耦合部121以及一第一开关122。其中该第一共振部12具有环圈共振结构,其具有一短路点123,并具有一第一共振路径124,该第一开关122配置于该第一共振路径124上。
该第一电气耦合部121能使得该第一共振路径124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1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以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101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图2A),并产生至少一第一共振模态171(图1B),涵盖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图2A)具有一第一最强辐射方向21(图2A)。该第二共振部13位于接地导体部10的该第二辐射边缘102,包括一第二电气耦合部131以及一第二开关132。其中该第二共振部13具有环圈共振结构,其具有一短路点133,并具有一第二共振路径134,该第二开关132配置于该第二共振路径134上。该第二电气耦合部131能使得该第二共振路径134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1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以激发该第二辐射边缘102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图2B),并产生至少一第二共振模态172(图1B),涵盖该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图2B)具有一第二最强辐射方向31(图2B)。其中该第一或该第二电气耦合部121、131包括至少一集总电容性元件、可调式电容性元件或分布式电容性导体结构。并且该第一或该第二电气耦合部121、131所包括的电容性元件或电容性导体结构,具有至少一耦合间隙,该耦合间隙小于该多天线系统1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01倍波长。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1中,该第一辐射边缘101邻近该第二辐射边缘102,为该接地导体部10的两侧边。该第一控制电路14经由信号线路141、143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12以及该第二共振部13,并经由一信号线路145与一信号源15电气连接。该第一控制电路14,用以控制切换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12或该第二共振部13两者其中之一,产生该第一最强辐射方向21(图2A)或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31(图2B)。或控制该信号源15同时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12与该第二共振部13,产生一第三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三最强辐射方向41(图2C)。其中该第一与第二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至少30度以上。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1中,该第二控制电路16,其经由信号线路142、144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开关122以及该第二开关132。并用以控制切换当该信号源15同时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12时,该第一开关122为连通状态,当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13时,该第二开关132为连通状态。该第一或该第二开关122、132可以为二极管元件、电容式开关元件、集成电路开关组件或微机电开关组件等。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1中,其中当该信号源15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12时,该第一开关122为开路状态。如此可以有效避免该第二共振部13在该接地导体部10所激发的强表面电流导致该第一共振部12共振。进而能有效减少该第一共振部12对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31(图2B)所造成的影响。当该信号源15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13时,该第二开关132为开路状态。如此可以有效避免该第一共振部12在该接地导体部10所激发的强表面电流导致该第二共振部13共振。进而能有效减少该第二共振部13对该第一最强辐射方向21(图2A)所造成的影响。而增加该第一与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该信号源15可为射频模组、射频电路、射频芯片、射频滤波器或射频开关等。
请参照图1B,其所示为本揭露该实施例通信装置1的天线返回损失图。该第一电气耦合部121,能使得该第一共振部12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101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至少一第一共振模态171,涵盖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该第二电气耦合部131,能使得该第二共振部13激发该第二辐射边缘101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至少一第二共振模态172,涵盖该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该实施例通信装置1的最低操作频率为830MHz,其0.18倍波长为65mm。该第一共振路径长度124为40mm,其为830MHz频率的0.11倍波长;该第二共振路径长度134为44mm,其为830MHz频率的0.125倍波长。该830MHz只是为了举例加以说明,但并非以830MHz为限制。
举例说明,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1中,该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可以是用以收发长期演进系统(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为LTE)、全球移动通信(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简称为GSM)系统、通用移动通信(Universal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简称为UMTS)系统、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简称为WiMAX)系统、数字电视广播(Digit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简称为DTV)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为GPS)、无线广域网络(Wireless Wide AreaNetwork,简称为WWAN)系统、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简称为WLAN)系统、超宽频通信技术(Ultra-Wideband,简称为UWB)系统、无线个人网络(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简称为WPAN)、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为GPS)、卫星通信系统(SatelliteCommunication System)或者其他无线或移动通信频带应用的电磁信号。
请参照图2A,其所示为本揭露该实施例通信装置1,在该信号源15仅电气耦接该第一共振部12时的该第一有效辐射能量2D场型图,其具有一第一最强辐射方向21。图2B所示为本揭露该实施例通信装置1,在该信号源15仅电气耦接该第二共振部13时的该第二有效辐射能量2D场型图,其具有一第二最强辐射方向31。图2C所示为本揭露该实施例通信装置1,该信号源15同时电气耦接该第一与第二共振部12、13时的该第三有效辐射能量2D场型图,其具有一第三最强辐射方向41。该实施例通信装置1,该第一与第二最强辐射方向21、31之间的夹角大于80度,该第一与第三最强辐射方向21、41之间的夹角大于60度该第二与第三最强辐射方向31、41之间的夹角大于45度。
该实施例通信装置1中,虽然该第一共振部12与该第二共振部13的环圈共振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并且该第一电气耦合部121以及该第一开关122在该第一共振部12的配置方式,也与该第二电气耦合部131以及该第二开关132在该第二共振部13的配置方式有所差异。然而由于该第一与第二电气耦合部121、131,均能使得该第一与第二共振路径124、134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1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因此该第一与第二共振部12、13能激发该第一与第二辐射边缘101、102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该第一与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因此只要再藉由该第一与第二控制电路14、16,来切换调整该信号源15与该第一与第二共振部12、13电气耦接状态。就可以缩小化的整体尺寸,来达成天线辐射场型变化的目的。
请参照图3A,其为现有技术环圈天线结构共振时,其在接地导体部上所激发的表面电流分布强度示意图。现有技术环圈天线其全波长共振模态由于为平衡式模态,因此其在接地导体部上所激发的表面电流分布强度较弱,天线的辐射能量主要是由环圈天线结构所贡献。然而这样的缺点是天线单元体积较大,因此难以整合应用于较低通信系统频段。并且多天线单元之间会产生较严重的相互能量耦合以及隔离度问题,因此多天线单元之间也会需要较大的隔离距离,而造成增加多线系统的整体尺寸。
请参照图3B,其为本揭露内容的第一共振部12共振时,其在接地导体部上所激发的表面电流分布强度示意图。本揭露内容的第一共振部12,其目的主要是用以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101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并藉此让该第一辐射边缘101产生一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一共振模态,涵盖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因此本揭露内容天线的辐射能量主要是由该第一辐射边缘101所贡献,并不是由该第一共振部12的环圈共振结构所贡献。该第一共振部12的第一共振路径124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1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因此具有减少多天线系统整体尺寸的优点。此外,藉由不同相邻辐射边缘结构的正交特性,也能够更加降低多天线单元之间的相互能量耦合程度并提高隔离度,来更加减少多线系统的整体尺寸。
请参照图4,为本揭露内容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通信装置4及其多天线系统41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4至少包括一接地导体部10以及一多天线系统41。该接地导体部10至少包括一第一辐射边缘101以及一第二辐射边缘102。该多天线系统41至少包括一第一共振部42、一第二共振部43、一第一控制电路14以及一第二控制电路16。该第一共振部42位于该接地导体部10的该第一辐射边缘101,包括一第一电气耦合部421以及一第一开关422。其中该第一共振部42具有环圈共振结构,其具有一短路点423,并具有一第一共振路径424,该第一开关422配置于该第一共振路径424上。该第一电气耦合部421能使得该第一共振路径424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4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以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101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一共振模态,涵盖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一最强辐射方向。该第二共振部43位于接地导体部10的该第二辐射边缘102,包括一第二电气耦合部431以及一第二开关432。其中该第二共振部43具有环圈共振结构,其具有一短路点433,并具有一第二共振路径434,该第二开关432配置于该第二共振路径434上。该第二共振路径434更具有一突出部435以及一突出部436。该第二电气耦合部431能使得该第二共振路径434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4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以激发该第二辐射边缘102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二共振模态,涵盖该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二最强辐射方向。其中该第一或该第二电气耦合部421、431包括至少一集总电容性元件、可调式电容性元件或分布式电容性导体结构。并且该第一或该第二电气耦合部421、431所包括的电容性元件或电容性导体结构,具有至少一耦合间隙,该耦合间隙小于该多天线系统4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01倍波长。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4中,该第一辐射边缘101邻近该第二辐射边缘102,为该接地导体部10的两侧边。该第一控制电路14经由信号线路141、143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42以及该第二共振部43,并经由一信号线路145与一信号源15电气连接。该第一控制电路14,用以控制切换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42或该第二共振部43两者其中之一,产生该第一最强辐射方向或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或控制该信号源15同时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42与该第二共振部43,产生一第三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三最强辐射方向。其中该第一与第二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至少30度以上。该信号源15可为射频模组、射频电路、射频芯片、射频滤波器或射频开关等。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4中,该第二控制电路16,其经由信号线路142、144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开关422以及该第二开关432。并用以控制切换当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42时,该第一开关422为连通状态,当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43时,该第二开关432为连通状态。该第一或该第二开关422、432可以为二极管元件、电容式开关元件、集成电路开关元件或微机电开关元件等。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4中,其中当该信号源15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42时,该第一开关422为开路状态。如此可以有效避免该第二共振部43在该接地导体部10所激发的强表面电流导致该第一共振部42共振。进而能有效减少该第一共振部42对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所造成的影响。当该信号源15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43时,该第二开关432为开路状态。如此可以有效避免该第一共振部42在该接地导体部10所激发的强表面电流导致该第二共振部43共振。进而能有效减少该第二共振部43对该第一最强辐射方向所造成的影响。而增加该第一与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4中,虽然该第一共振部42与该第二共振部43的环圈共振结构并不相同,该第二共振部43的环圈共振结构路径具有突出部435以及436。并且该第一电气耦合部421以及该第一开关422在该第一共振部42的配置方式,也与该第二电气耦合部431以及该第二开关432在该第二共振部43的配置方式有所差异。此外该接地导体部10的形状也与该实施例通信装置1有所差异。然而由于该第一电气耦合部421以及该第二电气耦合部431,也均能使得该环圈共振结构路径长度424以及434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4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因而也能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101以及该第二辐射边缘102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该第一与第二辐射能量。因此只要再藉由该第一与第二控制电路14、16,来切换调整该信号源15与该第一与第二共振部42、43的电气耦接状态。就可以达成与实施例通信装置1相同的功效,以缩小化的整体尺寸,来达成多样化天线辐射场型变化的目的。
请参照图5,为本揭露内容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通信装置5及其多天线系统51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5至少包括一接地导体部10以及一多天线系统51。该接地导体部10至少包括一第一辐射边缘101以及一第二辐射边缘102。该多天线系统51至少包括一第一共振部52、一第二共振部53、一第一控制电路14以及一第二控制电路16。该第一共振部52位于该接地导体部10的该第一辐射边缘101,包括一第一电气耦合部521以及一第一开关522。其中该第一共振部52具有环圈共振结构,其具有一短路点523,并具有一第一共振路径524,该第一开关522配置于该第一共振路径524上。该第一电气耦合部521能使得该第一共振路径524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5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以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101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一共振模态,涵盖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一最强辐射方向。该第二共振部53位于接地导体部10的该第二辐射边缘102,包括一第二电气耦合部531以及一第二开关532。其中该第二共振部53具有环圈共振结构,其具有一短路点533,并具有一第二共振路径534,该第二开关532配置于该第二共振路径534上。该第二共振路径534更具有一突出部535。该第二电气耦合部531能使得该第二共振路径534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5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以激发该第二辐射边缘102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二共振模态,涵盖该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二最强辐射方向。其中该第一或该第二电气耦合部521、531包括至少一集总电容性元件、可调式电容性元件或分布式电容性导体结构。并且该第一或该第二电气耦合部521、531所包括的电容性元件或电容性导体结构,具有至少一耦合间隙,该耦合间隙小于该多天线系统5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01倍波长。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5中,该第一辐射边缘101邻近该第二辐射边缘102,为该接地导体部10的两侧边。该第一控制电路14经由信号线路141、143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52以及该第二共振部53,并经由一信号线路147与一信号源15电气连接。该第一控制电路14,用以控制切换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42或该第二共振部43两者其中之一,产生该第一最强辐射方向或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或控制该信号源15同时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52与该第二共振部53,产生一第三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三最强辐射方向。其中该第一与第二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至少30度以上。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5中,该第二控制电路16,其经由信号线路142、144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开关522以及该第二开关532。并用以控制切换当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52时,该第一开关522为连通状态。当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53时,该第二开关532为连通状态。该第一或该第二开关522、532可以为二极管元件、电容式开关元件、集成电路开关元件或微机电开关元件等。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5中,其中当该信号源15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52时,该第一开关522为开路状态。如此可以有效避免该第二共振部53在该接地导体部10所激发的强表面电流导致该第一共振部52共振。进而能有效减少该第一共振部52对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所造成的影响。当该信号源15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53时,该第二开关532为开路状态。如此可以有效避免该第一共振部52在该接地导体部10所激发的强表面电流导致该第二共振部53共振。进而能有效减少该第二共振部53对该第一最强辐射方向所造成的影响。而增加该第一与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该信号源15可为射频模组、射频电路、射频芯片、射频滤波器或射频开关等。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5中,更利用与该第二辐射边缘102邻近的一第三辐射边缘103,多设计配置了一第三共振部54,其包括一第三电气耦合部541、一第三开关542。该第三共振部54具有环圈共振结构,其具有一短路点543,并具有一第三共振路径544,该第三开关542配置于该第三共振路径544上。该第三共振路径544更具有一突出部545。该第三电气耦合部541能使得该第三共振路径544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5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以激发该第三辐射边缘103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四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三共振模态,涵盖该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四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四最强辐射方向。该第三电气耦合部541包括至少一集总电容性元件、可调式电容性元件或分布式电容性导体结构。并且该第三电气耦合部541所包括的电容性元件或电容性导体结构,具有至少一耦合间隙,该耦合间隙小于该多天线系统5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01倍波长。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5中,该第一控制电路14经由信号线路145电气耦接至该第三共振部54。该第一控制电路14,也用以控制切换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三共振部54,产生该第四最强辐射方向。或控制该信号源15同时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52与该第二共振部53,产生该第三有效辐射能量具有该第三最强辐射方向。或控制该信号源15同时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53与该第三共振部54,产生一第五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五最强辐射方向。该第二控制电路16,其经由信号线路146电气耦接至该第三开关542。并用以控制切换当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三共振部54时,该第三开关542为连通状态。该第三开关542可以为二极管元件、电容式开关元件、集成电路开关元件或微机电开关元件等。当该信号源15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三共振部54时,该第三开关542为开路状态。如此可以有效避免该第二共振部53在该接地导体部10所激发的强表面电流导致该第三共振部54共振。进而能有效减少该第二共振部53对该第四最强辐射方向所造成的影响。而增加该第二与该第四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其中该第二与第四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至少30度以上。
该实施例通信装置5中,说明了本揭露内容可以藉由在该接地导体部10不同邻近辐射边缘上复制设计多组的共振部,来达成更多样的天线场型变化需求。虽然多设计了一组第三共振部54,并且该第一共振部52、该第二共振部53以及该第三共振部54的环圈共振结构并不相同。该第二共振部53的环圈共振结构路径具有突出部535,该第三共振部54的环圈共振结构路径具有突出部545。此外该接地导体部10的形状也与该实施例通信装置1以及通信装置4有所差异。然而由于该第一电气耦合部521、该第二电气耦合部531以及该第三电气耦合部541,也均能使得该环圈共振结构路径长度524、534以及544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5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因而也均能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101、该第二辐射边缘102以及该第三辐射边缘103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该第一、第二与第四辐射能量。因此只要再藉由该第一与第二控制电路14、16,来切换调整该信号源15与该第一、第二与第三共振部52、53、54的电气耦接状态。就可以达成与实施例通信装置1相同的功效,以缩小化的整体尺寸,来达成多样化天线辐射场型变化的目的。
请参照图6,为本揭露内容一种多天线系统设计的方法,适用于实现一实施例通信装置6,该方法包括:配置一多天线系统61于包括一接地导体部10的通信装置6当中,其中该接地导体部10包括至少一第一辐射边缘101以及一第二辐射边缘102,该多天线系统61至少包括一第一共振部62以及一第二共振部63。配置该第一共振部位62于该第一辐射边缘101,其中该第一共振部62具有环圈共振结构,其具有一短路点623,并具有一第一共振路径624。该第一共振部位62并包括一第一电气耦合部621以及一第一开关622。该第一开关622配置于该第一共振路径624上。该第一电气耦合部621使得该第一共振路径624的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6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该第一电气耦合部621使得该第一共振部62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101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一共振模态,涵盖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一最强辐射方向。配置该第二共振部63位于该第二辐射边缘102,其中该第二共振部63具有环圈共振结构,其具有一短路点633,并其具有一第二共振路径634。该第二共振部位63并包括一第二电气耦合部631以及一第二开关632。该第二开关632配置于该第二共振路径634上。该第二电气耦合部631使得该第二共振路径634的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6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该第二电气耦合部631使得该第二共振部63激发该第二辐射边缘102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并用以产生至少一第二共振模态,涵盖该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二最强辐射方向。配置一第一控制电路14,该第一控制电路14经由信号线路141、143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62以及该第二共振部63,并经由一信号线路147与一信号源15电气连接。该第一控制电路14,用以控制切换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62或该第二共振部63两者其中之一,产生该第一最强辐射方向或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或控制该信号源15同时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62与该第二共振部63,产生一第三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三最强辐射方向。其中该第一与第二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至少30度以上。以及配置一第二控制电路16,其经由信号线路142、144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开关622以及该第二开关632。并用以控制切换当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62时,该第一开关622为连通状态。当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63时,该第二开关632为连通状态。该信号源15可为射频模组、射频电路、射频芯片、射频滤波器或射频开关等。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6中,该第一辐射边缘101邻近该第二辐射边缘102,为该接地导体部10的两侧边。其中该第一或该第二电气耦合部621、631包括至少一集总电容性元件、可调式电容性元件或分布式电容性导体结构。并且该第一或该第二电气耦合部621、631所包括的电容性元件或电容性导体结构,具有至少一耦合间隙,该耦合间隙小于该多天线系统6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01倍波长。该第一或该第二开关622、632可以为二极管元件、电容式开关元件、集成电路开关元件或微机电开关元件等。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6中,其中当该信号源15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62时,该第一开关622为开路状态。如此可以有效避免该第二共振部63在该接地导体部10所激发的强表面电流导致该第一共振部62共振。进而能有效减少该第一共振部62对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所造成的影响。当该信号源15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63时,该第二开关632为开路状态。如此可以有效避免该第一共振部62在该接地导体部10所激发的强表面电流导致该第二共振部63共振。进而能有效减少该第二共振部63对该第一最强辐射方向所造成的影响。而增加该第一与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6中,该接地导体部10为一三面的立体结构,其具有与该第一辐射边缘101以及第二辐射边缘102邻近的一第三辐射边缘103。并且该接地导体部10配置摆放于另一接地导体结构18上。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6中,更利用该第三辐射边缘103,多设计配置了一第三共振部64,其包括一第三电气耦合部641、一第三开关642。该第三共振部64具有环圈共振结构,其具有一短路点643,并具有一第三共振路径644,该第三开关642配置于该第三共振路径644上。该第三电气耦合部641能使得该第三共振路径644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6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以激发该第三辐射边缘103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四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三共振模态,涵盖该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四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四最强辐射方向。该第三电气耦合部641包括至少一集总电容性元件、可调式电容性元件或分布式电容性导体结构。并且该第三电气耦合部641所包括的电容性元件或电容性导体结构,具有至少一耦合间隙,该耦合间隙小于该多天线系统6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01倍波长。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6中,该第一控制电路14经由信号线路145电气耦接至该第三共振部64。该第一控制电路14,也用以控制切换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三共振部64,产生该第四最强辐射方向。或控制该信号源15同时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62与该第二共振部63,产生一第三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三最强辐射方向。或控制该信号源15同时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63与该第三共振部64,产生一第五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五最强辐射方向。该第二控制电路16,其经由信号线路146电气耦接至该第三开关642。并用以控制切换当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三共振部64时,该第三开关642为连通状态。该第三开关642可以为二极管元件、电容式开关元件、集成电路开关元件或微机电开关元件等。当该信号源15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三共振部64时,该第三开关642为开路状态。如此可以有效避免该第二共振部63在该接地导体部10所激发的强表面电流导致该第三共振部64共振。进而能有效减少该第二共振部63对该第四最强辐射方向所造成的影响。而增加该第二与该第四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其中该第二与第四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至少30度以上。也可以有效避免该第一共振部62在该接地导体部10所激发的强表面电流导致该第三共振部64共振。进而能有效减少该第一共振部62对该第四最强辐射方向所造成的影响。而增加该第一与该第四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其中该第一与第四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至少30度以上。
该实施例通信装置6中,说明了本揭露内容多天线系统61设计的方法,可应用于实现一通信装置6。并且说明了本揭露内容设计的方法可以藉由在该接地导体部10不同邻近辐射边缘上复制设计多组的共振部,来达成更多样的天线场型变化需求。虽然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6中,电气耦合部621、631、641以及该开关622、632、642,在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共振部62、63、64的配置方式并不相同。并且该接地导体部10为立体结构,其形状也与该实施例通信装置1、4、5有所差异。然而由于该第一电气耦合部621、该第二电气耦合部631以及该第三电气耦合部641,也均能使得该环圈共振结构路径长度624、634以及644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6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因而也均能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101、该第二辐射边缘102以及该第三辐射边缘103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该第一、第二与第四辐射能量。因此只要再藉由该第一与第二控制电路14、16,来切换调整该信号源15与该第一、第二与第三共振部62、63、64的电气耦接状态。就可以达成与实施例通信装置1相同的功效,以缩小化的整体尺寸,来达成多样化天线辐射场型变化的目的。
请参照图7,为本揭露内容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通信装置7及其多天线系统71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7至少包括一接地导体部10以及一多天线系统71。该接地导体部10至少包括一第一辐射边缘101以及一第二辐射边缘102,并且实现于一介质基底100的表面上。该多天线系统71至少包含一第一共振部72、一第二共振部73、一第一控制电路14以及一第二控制电路16。该第一共振部72位于接地导体部10的一第一辐射边缘101,包括一第一电气耦合部721、一第一开关722。其中该第一共振部72具有开槽孔共振结构,并具有一第一共振路径724以及一馈入金属片723。该馈入金属片723与该开槽孔共振结构分別位于该介质基底100的上下不同表面上。该电气耦合部721能使得该开槽孔共振结构路径724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7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波长,以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101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一共振模态,涵盖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一最强辐射方向。该第二共振部73位于接地导体部10的一第二辐射边缘102,包括一第二电气耦合部731、一第二开关732。其中该第二共振部73具有开槽孔共振结构,并具有一第二共振路径734以及一馈入金属片733。该馈入金属片733与该开槽孔共振结构分别位于该介质基底100的上下不同表面上。该第二电气耦合部731能使得该开槽孔共振结构路径734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7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波长,以激发该第二辐射边缘102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二共振模态,涵盖该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二最强辐射方向。其中该第一或该第二电气耦合部721、731包括至少一集总电容性元件、可调式电容性元件或分布式电容性导体结构。并且该第一或该第二电气耦合部721、731所包括的电容性元件或电容性导体结构,具有至少一耦合间隙,该耦合间隙小于该多天线系统7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01倍波长。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7中,该第一辐射边缘101邻近该第二辐射边缘102,为该接地导体部10的两侧边。该第一控制电路14经由信号线路141、143分別电气耦接至该馈入金属片723、733,并经由一信号线路145与一信号源15电气连接。该第一控制电路14,用以控制切换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72或该第二共振部73两者其中之一,产生该第一最强辐射方向或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或控制该信号源15同时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72与该第二共振部73,产生一第三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三最强辐射方向。其中该第一与第二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至少30度以上。该信号源15可为射频模组、射频电路、射频芯片、射频滤波器或射频开关等。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7中,该第二控制电路16,其经由信号线路142、144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开关722以及该第二开关732。并用以控制切换当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72时,该第一开关722为连通状态,当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73时,该第二开关732为连通状态。该第一或该第二开关722、732可以为二极管元件、电容式开关元件、集成电路开关元件或微机电开关元件等。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7中,其中当该信号源15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72时,该第一开关722为开路状态。如此可以有效避免该第二共振部73在该接地导体部10所激发的强表面电流导致该第一共振部72共振。进而能有效减少该第一共振部72对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所造成的影响。当该信号源15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73时,该第二开关732为开路状态。如此可以有效避免该第一共振部72在该接地导体部10所激发的强表面电流导致该第二共振部73共振。进而能有效减少该第二共振部73对该第一最强辐射方向所造成的影响。而增加该第一与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
该实施例通信装置7中,雖然该第一共振部72与该第二共振部73为开槽孔共振结构,与通信装置1、4、5、6的环圈共振结构并不相同。并且该接地导体部10的形状也与该实施例通信装置1、4、5、6有所差异。然而由于该第一电气耦合部721以及该第二电气耦合部731,也均能使得该开槽孔共振结构路径长度724以及734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7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因而也能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101以及该第二辐射边缘102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该第一与第二辐射能量。因此只要再藉由该第一与第二控制电路14、16,来切换调整该信号源15与该第一与第二共振部72、73的电气耦接状态。就可以达成与实施例通信装置1相同的功效,以缩小化的整体尺寸,来达成多样化天线辐射场型变化的目的。
请参照图8,为本揭露内容多个实施例其中之一的通信装置8及其多天线系统81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8至少包括一接地导体部10以及一多天线系统81。该接地导体部10至少包括一第一辐射边缘101以及一第二辐射边缘102,并且实現于一介质基底100的表面上。该多天线系统81至少包含一第一共振部82、一第二共振部83、一第一控制电路14以及一第二控制电路16。该第一共振部82位于接地导体部10的一第一辐射边缘101,包括一第一电气耦合部821、一第一开关822。其中该第一共振部82具有开槽孔共振结构,并具有一第一共振路径824以及一馈入金属片823。该馈入金属片823与该开槽孔共振结构分別位于该介质基底100的上下不同表面上。该电气耦合部821能使得该开槽孔共振结构路径824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8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波长,以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101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一共振模态,涵盖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一最强辐射方向。该第二共振部83位于接地导体部10的一第二辐射边缘102,包括一第二电气耦合部831、一第二开关832。其中该第二共振部83具有开槽孔共振结构,并具有一第二共振路径834以及一馈入金属片833。该馈入金属片833与该开槽孔共振结构分別位于该介质基底100的上下不同表面上。该第二电气耦合部831能使得该开槽孔共振结构路径834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8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波长,以激发该第二辐射边缘102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二共振模态,涵盖该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二最强辐射方向。其中该第一或该第二电气耦合部821、831包括至少一集总电容性元件、可调式电容性元件或分布式电容性导体结构。并且该第一或该第二电气耦合部821、831所包括的电容性元件或电容性导体结构,具有至少一耦合间隙,该耦合间隙小于该多天线系统8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01倍波长。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8中,该第一辐射边缘101邻近该第二辐射边缘102,为该接地导体部10的两侧边。该第一控制电路14经由信号线路141、143分別电气耦接至该馈入金属片823、833,并经由一信号线路145与一信号源15电气连接。该第一控制电路14,用以控制切换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82或该第二共振部83两者其中之一,产生该第一最强辐射方向或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或控制该信号源15同时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82与该第二共振部83,产生一第三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三最强辐射方向。其中该第一与第二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至少30度以上。该信号源15可为射频模组、射频电路、射频芯片、射频滤波器或射频开关等。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8中,该第二控制电路16,其经由信号线路142、144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开关822以及该第二开关832。并用以控制切换当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82时,该第一开关822为连通状态,当该信号源15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83时,该第二开关832为连通状态。该第一或该第二开关822、832可以为二极管元件、电容式开关元件、集成电路开关元件或微机电开关元件等。
在该实施例通信装置8中,其中当该信号源15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82时,该第一开关822为开路状态。如此可以有效避免该第二共振部83在该接地导体部10所激发的强表面电流导致该第一共振部82共振。进而能有效减少该第一共振部82对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所造成的影响。当该信号源15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83时,该第二开关832为开路状态。如此可以有效避免该第一共振部82在该接地导体部10所激发的强表面电流导致该第二共振部83共振。进而能有效减少该第二共振部83对该第一最强辐射方向所造成的影响。而增加该第一与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
该实施例通信装置8中,雖然该第一共振部82与该第二共振部83的开槽孔共振结构以及馈入金属片823、833,与通信装置7并不相同。然而由于该第一电气耦合部821以及该第二电气耦合部831,也均能使得该开槽孔共振结构路径长度824以及834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81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因而也能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101以及该第二辐射边缘102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该第一与第二辐射能量。因此只要再藉由该第一与第二控制电路14、16,来切换调整该信号源15与该第一与第二共振部82、83的电气耦接状态。就可以达成与实施例通信装置1相同的功效,以缩小化的整体尺寸,来达成多样化天线辐射场型变化的目的。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0)

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接地导体部,其包括至少一第一辐射边缘以及一第二辐射边缘;及
一多天线系统,其至少包括:
一第一共振部,其位于该接地导体部的该第一辐射边缘,包括一第一电气耦合部以及一第一开关,其中该第一共振部具有环圈共振结构或具有开槽孔共振结构,并具有一第一共振路径,该第一开关配置于该第一共振路径上,该第一电气耦合部使得该第一共振路径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以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一共振模态,涵盖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一最强辐射方向;
一第二共振部,其位于该接地导体部的该第二辐射边缘,包括一第二电气耦合部以及一第二开关,该第二共振部具有环圈共振结构或具有开槽孔共振结构,并具有一第二共振路径,该第二开关配置于该第二共振路径上,该第二电气耦合部使得该第一共振路径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以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二共振模态,涵盖该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二最强辐射方向;
一第一控制电路,其经由信号线路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以及该第二共振部,并用以控制切换一信号源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或该第二共振部两者其中之一,产生该第一最强辐射方向或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或控制该信号源同时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与该第二共振部,产生一第三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三最强辐射方向;以及
一第二控制电路,其经由信号线路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开关以及该第二开关,并用以控制切换当该信号源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时,该第一开关为连通状态,当该信号源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时,该第二开关为连通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共振部及该第二共振部各具有环圈共振结构,且各具有一短路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共振部及该第二共振部各具有开槽孔共振结构,且各具有一馈入金属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接地导体部实现于一介质基底的表面上,且开槽孔共振结构与对应的该等馈入金属片分別位于该介质基底的上下不同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或该第二电气耦合部包括至少一集总电容性元件、可调式电容性元件或分布式电容性导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或该第二开关为二极管元件、电容式开关元件、集成电路开关元件或微机电开关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辐射边缘与该第二辐射边缘为该接地导体部相邻的两侧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源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时,该第一开关为开路状态,用以避免该第一共振部共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源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时,该第二开关为开路状态,用以避免该第二共振部共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与第二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至少30度以上。
11.一种多天线系统设计的方法,适用于一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配置一多天线系统于包括一接地导体部的通信装置当中,其中该接地导体部包括至少一第一辐射边缘以及一第二辐射边缘,该多天线系统至少包括一第一共振部以及一第二共振部;
配置该第一共振部位于该第一辐射边缘,其中该第一共振部具有环圈共振结构或具有开槽孔共振结构,并具有一第一共振路径,并包括一第一电气耦合部以及一第一开关,该第一开关配置于该第一共振路径上,该第一电气耦合部使得该第一共振路径的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使得该第一共振部激发该第一辐射边缘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并产生至少一第一共振模态,涵盖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一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一最强辐射方向;
配置该第二共振部位于该第二辐射边缘,其中该第二共振部具有环圈共振结构或具有开槽孔共振结构,其具有一第二共振路径,并包括一第二电气耦合部以及一第二开关,该第二开关配置于该第二共振路径上,该第二电气耦合部使得该第二共振路径的长度小于或等于该多天线系统的最低操作频率的0.18倍波长,使得第二共振部激发该第二辐射边缘形成强表面电流分布,产生一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并用以产生至少一第二共振模态,涵盖该至少一第一操作频带,并且所产生该第二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二最强辐射方向;
配置一第一控制电路,其经由信号线路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以及该第二共振部,并用以控制切换一信号源仅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或该第二共振部两者其中之一,产生该第一最强辐射方向或该第二最强辐射方向,或控制该信号源同时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与该第二共振部,产生一第三有效辐射能量具有一第三最强辐射方向;以及
配置一第二控制电路,其经由信号线路分別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开关以及该第二开关,并用以控制切换当该信号源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时,该第一开关为连通状态,当该信号源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时,该第二开关为连通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共振部及该第二共振部各具有环圈共振结构,且各具有一短路点。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共振部及该第二共振部各具有开槽孔共振结构,且各具有一馈入金属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接地导体部实现于一介质基底的表面上,且开槽孔共振结构与对应的该等馈入金属片分別位于该介质基底的上下不同表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或该第二电气耦合部包括至少一集总电容性元件、可调式电容性元件或分部式电容性导体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或该第二开关为二极管元件、电容式开关元件、集成电路开关元件或微机电开关元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辐射边缘与该第二辐射边缘为该接地导体部相邻的两侧边。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源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一共振部时,该第一开关为开路状态,用以避免该第一共振部共振。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源未电气耦接至该第二共振部时,该第二开关为开路状态,用以避免该第二共振部共振。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与第二最强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至少30度以上。
CN201410264620.6A 2014-04-23 2014-06-13 通信装置及其多天线系统设计方法 Active CN1050241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4701A TWI536660B (zh) 2014-04-23 2014-04-23 通訊裝置及其多天線系統設計之方法
TW103114701 2014-04-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4134A true CN105024134A (zh) 2015-11-04
CN105024134B CN105024134B (zh) 2018-02-06

Family

ID=54335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64620.6A Active CN105024134B (zh) 2014-04-23 2014-06-13 通信装置及其多天线系统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59422B2 (zh)
CN (1) CN105024134B (zh)
TW (1) TWI536660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56261A (zh) * 2015-12-08 2017-06-16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天线阵列
TWI624997B (zh) * 2016-07-06 2018-05-21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行動裝置
CN108242590A (zh) * 2016-12-27 2018-07-03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多天线通信装置
CN109565111A (zh) * 2016-08-01 2019-04-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天线的电子装置
CN110518345A (zh) * 2019-08-26 2019-11-29 深圳迈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接地点的微波探测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739534A (zh) * 2018-07-19 2020-01-31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51162A (zh) * 2019-10-31 202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14122693A (zh) * 2021-11-24 2022-03-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284695A (zh) * 2020-09-28 2022-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单元和通讯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63319B2 (en) * 2016-03-23 2019-04-16 Mediatek Inc. Antenna with swappable radiation direction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thereof
CN109863644B (zh) * 2016-10-19 2021-04-1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天线元件、天线模块以及通信装置
CN111384589B (zh) * 2018-12-28 2022-02-1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混合式多频天线阵列
US10680332B1 (en) * 2018-12-28 2020-06-09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Hybrid multi-band antenna array
US11569585B2 (en) 2020-12-30 2023-01-3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Highly integrated pattern-variable multi-antenna array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315313A1 (en) * 2009-06-11 2010-12-16 Min-Chung Wu Multi-antenna for a Multi-input Multi-outp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296428A (zh) * 2012-02-29 2013-09-1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式回圈天线
CN103368626A (zh) * 2012-04-03 2013-10-23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多频多天线系统及其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21960A (en) 1986-07-15 1988-01-26 Canadian Marconi Company Beam forming antenna system
GB8828306D0 (en) 1988-12-05 1992-11-18 Secr Defence Adaptive antenna
US5969689A (en) 1997-01-13 1999-10-19 Metawav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Multi-sector pivotal antenna system and method
US6900775B2 (en) 1997-03-03 2005-05-31 Celletra Ltd. Active antenna array configuration and control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1999065108A1 (fr) 1998-06-10 1999-12-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ntenne radio
DE10001369A1 (de) 2000-01-14 2001-07-19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Verfahren und Schaltungsanordnung zur Grafikdarstellung, insbesondere in einem digitalen Fernsehgerät
US6366254B1 (en) 2000-03-15 2002-04-02 Hrl Laboratories, Llc Planar antenna with switched beam diversity for interference reduction in a mobile environment
KR100617749B1 (ko) 2000-08-16 2006-08-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쥐피에스 신호를 이용한 기지국안테나 어레이장치 및 송수신 빔 형성 방법
US6515635B2 (en) 2000-09-22 2003-02-04 Tantivy Communications, Inc. Adaptive antenna for us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6611230B2 (en) 2000-12-11 2003-08-26 Harris Corporation Phased array antenna having phase shifters with laterally spaced phase shift bodies
US6459413B1 (en) 2001-01-10 2002-10-0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ulti-frequency band antenna
US6762722B2 (en) 2001-05-18 2004-07-13 Ipr Licensing, Inc. Directional antenna
FR2828584A1 (fr) * 2001-08-10 2003-02-14 Thomson Licensing Sa Dispositif pour la reception et/ou l'emission de signaux a diversite de rayonnement
US7038626B2 (en) 2002-01-23 2006-05-02 Ipr Licensing, Inc. Beamforming using a backplane and passive antenna element
WO2003079561A2 (en) 2002-03-14 2003-09-25 Ipr Licensing, Inc. Mobile communication handset with adaptive antenna array
US6987493B2 (en) 2002-04-15 2006-01-17 Paratek Microwave, Inc. Electronically steerable passive array antenna
US7280848B2 (en) 2002-09-30 2007-10-09 Andrew Corporation Active array antenna and system for beamforming
US7126541B2 (en) 2002-11-19 2006-10-24 Farrokh Mohamadi Beam forming phased array system in a transparent substrate
US7164387B2 (en) * 2003-05-12 2007-01-16 Hrl Laboratories, Llc Compact tunable antenna
US6972729B2 (en) 2003-06-20 2005-12-06 Wang Electro-Opto Corporation Broadband/multi-band circular array antenna
JP2005260592A (ja) 2004-03-11 2005-09-22 Fujitsu Ltd アンテナ装置、指向性制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WO2005114789A2 (en) 2004-04-12 2005-12-01 Airgain, Inc. Switched multi-beam antenna
US7403160B2 (en) 2004-06-17 2008-07-22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ow profile smart antenna for wireless application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WO2006015121A2 (en) 2004-07-29 2006-02-09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ulti-mode input impedance matching for smart antenna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7180465B2 (en) 2004-08-13 2007-02-20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ompact smart antenna for wireless application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7362280B2 (en) 2004-08-18 2008-04-22 Ruckus Wireles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inimized antenna apparatus with selectable elements
US7193562B2 (en) 2004-11-22 2007-03-20 Ruckus Wireless, Inc. Circuit board having a peripheral antenna apparatus with selectable antenna elements
US7292198B2 (en) 2004-08-18 2007-11-06 Ruckus Wireles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 omnidirectional planar antenna apparatus with selectable elements
US7652632B2 (en) 2004-08-18 2010-01-26 Ruckus Wireless, Inc. Multiband omnidirectional planar antenna apparatus with selectable elements
US7893882B2 (en) 2007-01-08 2011-02-22 Ruckus Wireless, Inc. Pattern shaping of RF emission patterns
US7498987B2 (en) * 2005-12-20 2009-03-03 Motorola, Inc. Electrically small low profile switched multiband antenna
WO2007138960A1 (ja) * 2006-05-25 2007-12-06 Panasonic Corporation 可変スロットアンテナ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CN101356686A (zh) * 2006-11-10 2009-01-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偏振波切换、指向性可变天线
US7812783B2 (en) * 2006-12-18 2010-10-12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Miniaturized orthogonal antenna system
JP4807705B2 (ja) 2007-01-12 2011-11-02 株式会社国際電気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 低姿勢型アンテナ構造体
JP4177888B2 (ja) * 2007-01-24 2008-11-0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差動給電指向性可変スロットアンテナ
WO2008118551A2 (en) 2007-02-09 2008-10-02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Path-sharing transceiver architecture for antenna arrays
US8174454B2 (en) * 2007-05-07 2012-05-08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Dual-band antenna
TWI334241B (en) 2007-05-10 2010-12-01 Asustek Comp Inc Antenna
US7911402B2 (en) 2008-03-05 2011-03-22 Ethertronics, Inc. Antenna and method for steering antenna beam direction
TWI343674B (en) 2007-12-07 2011-06-11 Univ Nat Sun Yat Sen A coupled-fed antenna for the mobile device
US7768455B2 (en) 2008-01-10 2010-08-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ntenna for controlling radiation direction
TWI420741B (zh) * 2008-03-14 2013-12-2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Multi-antenna module
WO2010075398A2 (en) 2008-12-23 2010-07-01 Skycross, Inc. Multi-port antenna
JP2010154100A (ja) 2008-12-24 2010-07-08 Panasonic Corp 携帯無線機
JP5304220B2 (ja) 2008-12-24 2013-10-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アンテナ装置を含むプリント基板、及びアンテナ装置を含む無線通信装置
CN101895017A (zh) * 2009-05-20 2010-11-24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内藏式多天线模块
TWI423524B (zh) 2009-05-20 2014-01-11 Ind Tech Res Inst 具切換不同輻射場形之特性的天線結構與製作方法
CN102055072B (zh) 2009-10-29 2014-06-25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宽波束多环形天线模块
TWI431849B (zh) 2009-11-24 2014-03-21 Ind Tech Res Inst 行動通訊裝置
JP5532866B2 (ja) * 2009-11-30 2014-06-25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マルチ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携帯機器
CN201655979U (zh) 2010-04-02 2010-11-24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复合式多输入多输出天线模块及其系统
TWI451631B (zh) 2010-07-02 2014-09-01 Ind Tech Res Inst 一種多頻天線以及使天線可多頻操作之方法
JP2012256999A (ja) * 2011-06-08 2012-12-27 Panasonic Corp アンテナ装置
CN102856631B (zh) 2011-06-28 2015-04-22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天线与其通信装置
US8860619B2 (en) * 2011-09-20 2014-10-14 Netgear, Inc. Wireless device and multi-antenna system having dual open-slot radiators
TWI502817B (zh) * 2012-10-04 2015-10-01 Acer Inc 通訊裝置
US20140266968A1 (en) * 2013-03-12 2014-09-18 Acer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antenna element therei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315313A1 (en) * 2009-06-11 2010-12-16 Min-Chung Wu Multi-antenna for a Multi-input Multi-outp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296428A (zh) * 2012-02-29 2013-09-1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式回圈天线
CN103368626A (zh) * 2012-04-03 2013-10-23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多频多天线系统及其通信装置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56261A (zh) * 2015-12-08 2017-06-16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天线阵列
CN106856261B (zh) * 2015-12-08 2020-10-0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天线阵列
TWI624997B (zh) * 2016-07-06 2018-05-21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行動裝置
CN109565111A (zh) * 2016-08-01 2019-04-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天线的电子装置
US10826160B2 (en) 2016-08-01 2020-11-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antenna
CN109565111B (zh) * 2016-08-01 2021-10-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天线的电子装置
CN108242590A (zh) * 2016-12-27 2018-07-03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多天线通信装置
CN108242590B (zh) * 2016-12-27 2020-03-03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多天线通信装置
CN110739534B (zh) * 2018-07-19 2021-08-06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0739534A (zh) * 2018-07-19 2020-01-31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0518345A (zh) * 2019-08-26 2019-11-29 深圳迈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接地点的微波探测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518345B (zh) * 2019-08-26 2023-09-08 深圳迈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接地点的微波探测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2751162A (zh) * 2019-10-31 202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14284695A (zh) * 2020-09-28 2022-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单元和通讯设备
CN114284695B (zh) * 2020-09-28 2023-07-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单元和通讯设备
CN114122693A (zh) * 2021-11-24 2022-03-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122693B (zh) * 2021-11-24 2024-01-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311588A1 (en) 2015-10-29
US9559422B2 (en) 2017-01-31
CN105024134B (zh) 2018-02-06
TWI536660B (zh) 2016-06-01
TW201541713A (zh) 2015-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24134A (zh) 通信装置及其多天线系统设计方法
Cai et al. Wideband MIMO antenna array covering 3.3–7.1 GHz for 5G metal-rimmed smartphone applications
EP3531502B1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N106463842B (zh) 使用具有天线隔离规定的电容式耦合复合环形天线的天线系统
KR102272966B1 (ko) 용량성 결합된 격리기 조립체
US20170062932A1 (en) Compound loop antenna system with isolation frequency agility
CN104979633A (zh) 天线系统及应用该天线系统的通信终端
KR20130102170A (ko) 아이솔레이션이 개선된 복수 안테나 내장형 단말기
US974863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03700922A (zh) 通讯装置及其天线元件的设计方法
US9947993B2 (en) Antenna stack
CN109841941B (zh) 双频段天线及无线通信设备
WO2018089947A1 (en) Compound loop antenna system with isolation frequency agility
WO2020216241A1 (zh) 紧凑型天线及移动终端
Alhegazi et al. Compact UWB filtering-antenna with controllable WLAN band rejection using defected microstrip structure
Manteuffel Characteristic mode based antenna design—A straight forward approach to small form factor antenna integration
KR101714921B1 (ko) 메타물질을 이용한 다중 대역 흡수체
Fang et al. Radiation pattern reconfigurable antenna for MIMO systems with antenna tuning switches
CN106785364B (zh) 内藏式波束选择天线系统
EP3182513B1 (en) Mobile terminal with a transmission line antenna
Tang et al. Electrically small metamaterial-inspired antennas with active near field resonant parasitic element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Paga et al. Design of dual band frequency reconfigurable microstrip patch antenna for GPS and Wi-Fi applications
Ahmad Review of isolation enhancement with the help of theory of characteristic modes
Ge Reconfigurable Metal-Rimmed Antenna for 4G/5G Smartphones
KR101109385B1 (ko) 다중 대역 안테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