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82092A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82092A
CN104982092A CN201480007886.0A CN201480007886A CN104982092A CN 104982092 A CN104982092 A CN 104982092A CN 201480007886 A CN201480007886 A CN 201480007886A CN 104982092 A CN104982092 A CN 1049820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auxiliary electrode
wiring
mentioned
transmi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78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82092B (zh
Inventor
桐原昌男
高野仁路
久保田浩史
山江和幸
奥村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82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820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820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820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4Anode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electrodes, e.g. ITO layer combined with metal lin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8Terminals, e.g. bond pa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备:基板(1);具有光透射性电极(2)、包括发光层的功能层(3)及对电极(4)的有机发光体(5);以及密封部件(6)。有机发光体(5)被密封部件(6)覆盖而被密封。与光透射性电极(2)接触地通过布线部件(8)设置有格子状图案的辅助电极(7)。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有在构成辅助电极(7)的格子状图案的交叉位置未设置有布线部件(8)的光可透射部(15)。在功能层(3)的辅助电极(7)侧的表面,在俯视时与辅助电极(7)重叠的位置设置有绝缘膜(10)。

Description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使用该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一般的构造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下面也称为“有机EL元件”),在光透射性的基板的表面上层叠有光透射性电极、包括发光层的功能层、及对电极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被人们所知。并且,利用这样的有机EL元件而得到面状发光元件(照明面板)为人们所知。在有机EL元件中,通过对阳极与阴极之间施加电压而在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通过光透射性电极、基板后被取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319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有机EL元件中,由具有光透射性和导电性的材料(ITO等)形成光透射性电极,但光透射性电极的材料的电阻率通常较高,通电性不太好。特别是在为了提高发光效率而使电极层薄膜化的情况下、使元件的发光面积大面积化的情况下,表面电阻(sheet resistance)变大。因此,有时进行如下处理,即,用导电性比光透射性电极高的材料形成格子状的辅助电极,并用该辅助对电极光透射性电极的电传导性进行补偿,而提高电极的通电性的处理。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为了与光透射性的电极导通而设置有布线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但是,形成有辅助电极的部分通常是不透明且无法取出光的部分,因此有时对应于辅助电极而视觉识别出格子状的不发光形状。并且,在确认出不发光的形状时,在照明用途等中可能产生使设计性降低等的问题。另外,形成有辅助电极的部分无法取出光,因此在该部分产生的发光无法取出到外部而浪费,发光效率可能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辅助电极高效率地提高导电性,并且能够抑制辅助电极的不发光的形状被视觉识别的、光取出性优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照明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有:基板;有机发光体,具有光透射性电极、包括发光层的功能层及对电极;及密封部件。上述有机发光体被上述密封部件覆盖而被密封。与上述光透射性电极接触地通过布线部件设置有格子状图案的辅助电极。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在构成上述辅助电极的上述格子状图案的交叉位置具有未设置有上述布线部件的光可透射部。在上述功能层的上述辅助电极侧的表面,在俯视时与上述辅助电极重叠的位置设置有绝缘膜。
优选的一个形态是,上述光可透射部,通过上述布线部件在上述交叉位置分离而形成。
优选的一个形态是,上述辅助电极在上述交叉位置具有布线连续部,该布线连续部是上述布线部件相连而通过上述交叉位置所形成的,上述布线连续部在上述交叉位置具有弯曲形状。
优选的一个形态是,上述辅助电极在上述交叉位置具有布线连续部,该布线连续部是上述布线部件相连而通过上述交叉位置所形成的,上述布线连续部在上述交叉位置具有大致直线形状。
优选的一个形态是,上述辅助电极形成为与上述光透射性电极的与上述功能层侧相反一侧的表面接触,侧面成为倾斜面。
优选的一个形态是,在上述交叉位置或该交叉位置附近,设置有将上述布线部件间连接的连接布线。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上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一种能够通过辅助电极高效率地提高导电性并且能够抑制辅助电极的不发光的形状被视觉识别的、光取出性优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照明装置。
附图说明
图1由图1A以及图1B构成。图1表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图1A是剖视图。图1B是将一部分分解后的俯视图。
图2由图2A以及图2B构成。图2A是表示辅助电极的方式的一例的俯视图。图2B是设置有辅助电极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由图3A以及图3B构成。图3表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方式的另外的一例。图3A是剖视图。图3B是设置有辅助电极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4由图4A以及图4B构成。图4表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方式的另外的一例。图4A是将一部分分解后的俯视图。图4B是表示辅助电极的俯视图。
图5表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方式的另外的一例,是将一部分分解后的俯视图。
图6由图6A~图6F构成。图6A是辅助电极的图案的一例。图6B是辅助电极的图案的一例。图6C是辅助电极的图案的一例。图6D是辅助电极的图案的一例。图6E是辅助电极的图案的一例。图6F是辅助电极的图案的一例。
图7由图7A、图7B以及图7C构成。图7A是辅助电极的图案的一例。图7B是辅助电极的图案的一例。图7C是辅助电极的图案的一例。
图8由图8A以及图8B构成。图8是格子的说明图。图8A是四边格子的一例。图8B是六边格子的一例。
图9是表示照明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EL元件)具备基板1、有机发光体5及密封部件6。有机发光体5具有光透射性电极2、包括发光层的功能层3、及对电极4。有机发光体5被密封部件6覆盖而被密封。与光透射性电极2接触地通过布线部件8设置有格子状图案的辅助电极7。有机EL元件在构成辅助电极7的格子状图案的交叉位置具有未设置有布线部件8的光可透射部15。在功能层3的辅助电极7侧的表面,在俯视时与辅助电极7重叠的位置设置有绝缘膜10。
图1表示有机EL元件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图1由图1A以及图1B构成。该有机EL元件在基板1的表面形成有具有光透射性电极2、包括发光层的功能层3及对电极4的有机发光体5。有机发光体5被密封部件6覆盖而被密封。与光透射性电极2接触地通过布线部件8设置有格子状图案的辅助电极7。但是,该布线部件8在构成辅助电极7的格子状图案的交叉位置中断。在交叉位置,不设置布线部件8,从而形成有光可透射部15。另外,在功能层3的辅助电极7侧的表面,在俯视时与辅助电极7重叠的位置设置有绝缘膜10。这样,在本方式的有机EL元件中,设置有辅助电极7,因此能够通过辅助电极7提高光透射性电极2的通电性。另外,构成辅助电极7的布线部件8在格子状图案的交叉位置中断,而形成有透射光的光可透射部15,因此能够使不发光的形状不易视觉识别。另外,在辅助电极7的位置形成有绝缘膜10,因此能够进一步对向外部取出光的辅助电极7不存在的部分供给电而使之发光,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发光。因此,能够通过辅助电极7高效率地提高导电性,并且能够抑制辅助电极7的不发光的形状被视觉识别,能够得到光取出性优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下面,进一步进行说明。
图1A表示有机EL元件的剖视图。在图1A中,为了容易理解元件的结构,在左侧图示出第1电极引出部12a侧的端部,在右侧图示出第2电极引出部12b侧的端部。图1B表示俯视(从与基板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观看的情况下)图1A的有机EL元件的样子。在图1B中,为了容易理解元件的内部结构,去掉密封部件6而进行图示,用斜线表示在粘着密封部件6的区域设置的密封粘着部14。另外,在图1B中,用虚线表示隐藏的辅助电极7(构成辅助电极7的多个布线部件8)。
作为基板1,优选的是具有光透射性的透明的基板。在本方式中,基板1能够由玻璃基板构成。基板1由玻璃构成,从而由于玻璃比水分的透射性低,所以能够抑制水分从基板1侧浸入。另外,基板1也可以由玻璃与其他的材料的复合材料构成。例如,在使用在玻璃表面设置有光取出性的树脂层的基板1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提高光取出性。该树脂层也可以设置在基板1的有机发光体5侧的面上。作为光取出性的树脂层,例示具有散射构造的层等。树脂层可以通过粘贴塑料材料而设置。作为塑料材料,能够使用PET、PEN等。另外,也可以使用丙烯酸树脂类、环氧树脂类等的材料。或者,树脂层可以是设为高折射率层与低折射率层的多层构造、或进一步在该多层构造的界面上设置有微细的凹凸构造的层。
有机发光体5由光透射性电极2、功能层3以及对电极4的层叠体形成。所谓的光透射性,是能够使光透射,包括完全透明的情况以及半透明的情况。光透射性包括透光性。设置有机发光体5的区域是在俯视(从与基板表面垂直的方向观看的情况)时在基板1的中央部的区域。有机发光体5被在包围有机发光体5的外周的位置与基板1接合的密封部件6覆盖而被密封,有机发光体5配置在密封区域的内部。在本方式中,从基板1侧起,光透射性电极2、功能层3以及对电极4以该顺序设置,但也可以反之设为所谓的反层构造,而为从基板1侧起对电极4、功能层3以及光透射性电极2以该顺序设置的元件。
光透射性电极2是具有光透射性的电极。另外,对电极4是与光透射性电极2成对的电极。通常,光透射性电极2构成阳极,对电极4构成阴极,但也可以与之相反。光透射性电极2具有光透射性,因此能够构成光取出侧的电极。另外,对电极4也可以具有光反射性。在此情况下,能够使朝向对电极4侧发出的来自发光层的光在对电极4反射后从光透射性的基板1侧取出。另外,对电极4也可以是光透射性的电极。对电极4是光透射性的情况下,也能够采用从密封部件6侧的面(背面)取出光的构造。或者,对电极4是光透射性的情况下,在对电极4的背面(功能层3的相反侧的面)设置光反射性的层,从而能够使在对电极4的方向上行进的光反射后从基板1侧取出。此时,光反射性的层可以是散射反射性的,也可以是镜面反射性的。
光透射性电极2能够使用透明的电极材料而构成。例如,优选能够使用导电性的金属氧化物等。作为透明金属氧化物,例示ITO、IZO、AZO等。光透射性电极2能够通过溅射法等形成。光透射性电极2的厚度并不特别限定,但例如能够设为10nm~1000nm的范围。
对电极4能够使用适当的电极材料构成。例如,对电极4能够由Al、Ag等形成。对电极4能够通过蒸镀法、溅射法等形成。对电极4的厚度并不特别限定,但例如能够设为10nm~1000nm的范围。
功能层3是具有使发光产生的功能的层,通常是由从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中间层等适当选择的多个层构成的层。功能层3的厚度并不特别限定,但例如,能够设为60~300nm左右。
功能层3的层叠构造在例如将光透射性电极2设为阳极并将对电极4设为阴极的情况下能够为,从光透射性电极2侧起依次设为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另外,层叠构造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能够设为发光层的单层、或设为空穴输送层与发光层与电子输送层的层叠构造、或设为空穴输送层与发光层的层叠构造、或设为发光层与电子输送层的层叠构造。另外,发光层可以是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多层构造,例如发光色为白色的情况下,可以在发光层中掺杂红色、绿色、蓝色这3色的掺杂色素、或使红、绿、蓝的发光层层叠。另外,在将在夹于成对的二个电极间并在对该电极间施加了电压时产生发光的层叠构造设为一个发光单元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多个发光单元隔着具有光透射性以及导电性的中间层而层叠的多元构造。所谓多元构造,是在成对的电极(阳极与阴极)之间具备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多个发光单元的构造。
密封部件6能够使用水分的透射性低的基板材料形成。例如,能够使用玻璃基板等。具体地说,举出苏打玻璃、无碱玻璃等。这些是比较廉价的玻璃材料,因此能够抑制元件的制造成本。密封部件6中也可以具有用于收容有机发光体5的凹部,但也可以没有。在本方式的密封部件6中,密封部件6具有凹部,通过该凹部在外周形成有密封侧壁6a。在密封部件6具有凹部的情况下,能够将有机发光体5的侧方覆盖并密封,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水分的浸入,能够提高密封性。作为具有凹部的密封部件6,例如,能够使用帽形玻璃(capglass)。在密封部件6不具有凹部的情况下,能够使密封部件6的平坦的面与基板1对置而进行密封,另外,也能够原封不动地使用板状的密封部件6。但是,在密封部件6不具有凹部的情况下,需要增大密封粘着部14的厚度(高度),并通过密封粘着部14形成成为用于将有机发光体5密封的间隔件的侧壁。
密封部件6通过由粘着材料构成的密封粘着部14与基板1接合。密封粘着部14包围有机发光体5的外周并设置于基板1。如图1B中斜线部分所示,在本方式中,密封粘着部14与构成光透射性电极2的导电层的表面和分割该导电层的间隙处的基板1的表面接触而设置。这样,密封部件6通过密封粘着部14粘着于基板1,从而有机发光体5被从外部空间切断并被密封。
密封粘着部14的材料是由作为粘着剂发挥功能的适当的材料构成的,例如,能够使用树脂性的粘着材料。树脂性的粘着材料优选具有防湿性。例如,能够通过含有干燥剂来提高防湿性。树脂性的粘着材料也可以是以热固化性树脂、紫外线固化树脂等为主成分的材料。
在被基板1与密封部件6夹着并密封有有机发光体5(以及功能层3)的部分(密封内部间隙),可以填充填充剂,也可以形成成为空洞的密封空间。在将密封内部间隙作为密封空间的情况下,能够用密封部件6简单地进行密封,能够容易地制作元件。另外,在密封内部间隙未填充填充剂而形成有密封空间的情况下,在密封空间中设置干燥材料13是优选的。由此,即使水分浸入到密封空间,也能够吸收浸入的水分。例如,通过粘贴于密封部件6的有机发光体5侧的面,能够将干燥材料13设置在密封空间内。或者,干燥材料13也可以通过涂布而设置。
另外,在用填充剂将被基板1与密封部件6夹着的密封区域的密封内部间隙填满的情况下,在用密封部件6进行密封时,即使密封部件6向内侧弯曲等,也能够降低与有机发光体5接触的情况,能够更安全地制造元件。填充剂能够由配合了干燥剂、吸湿剂的树脂组成物构成。另外,通过使用具有流动性的树脂组成物,能够在密封内部间隙中简单地填充填充剂。填充剂可以是固化的,也可以是不固化的。另外,通过填充剂含有干燥剂、吸湿剂,即使水分侵入到内部也能够用填充剂吸收水分,也能够抑制水分到达功能层3。
在有机EL元件中,对光透射性电极2与对电极4施加电压,在功能层3使空穴与电子结合而产生发光。因此,需要将与光透射性电极2以及对电极4分别导通的电极端子引出到比密封区域更靠外部而设置。电极端子是用于与外部电极电连接的端子。在图1的方式中,通过将构成光透射性电极2的导电层引出到基板1的端部,形成电极引出部12。并且,在该电极引出部12的表面,设置有构成电极端子的电极焊盘11。
电极引出部12设置于基板1的端部表面。电极引出部12被区分为与光透射性电极2导通的第1电极引出部12a及与对电极4导通的第2电极引出部12b。在本方式中,电极引出部12通过将构成光透射性电极2的导电层引出到基板1的端部侧,并延伸出到比设置密封部件6的区域更靠外侧而形成。即,构成光透射性电极2的导电层,在设置第1电极引出部12a的端部,有该导电层延伸出,由此从密封区域露出并形成于基板1的表面。并且,第1电极引出部12a由光透射性电极2的延长部分构成。另外,构成光透射性电极2的导电层,在设置第2电极引出部12b的端部,分割该导电层并且分割出的导电层延伸从而从密封区域露出并形成于基板1的表面。并且,第2电极引出部12b由从光透射性电极2分离的导电层的延长部分构成。第2电极引出部12b在密封区域的内部,与层叠的对电极4接触,由此成为第2电极引出部12b与对电极4导通的构造。
在电极引出部12的表面,设置有电极焊盘11。电极焊盘11形成在不发光区域,因此也可以不具有光透射性。通过设置电极焊盘11,能够通过电极焊盘11进行与外部电源的连接,能够提高电连接性。另外,通过设置电极焊盘11,能够提高构成光透射性电极2以及电极引出部12的导电层的通电性。电极焊盘11可以是与构成辅助电极7的布线部件8相同的材料的层。由此,能够简单地形成导通性高的电极焊盘11。
另外,电极引出部12的构造(将电极引出到密封区域的更外部的构造)并不限于图1的方式的构造,例如也可以使用与构成光透射性电极2的导电层不同的导电层,形成第1电极引出部12a以及第2电极引出部12b的一方或两方。另外,在是基板1侧配设对电极4并在密封部件6侧配设光透射性电极2的构造(从密封部件6侧取出光的构造)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电极4的延长部分,构成电极引出部12。
并且,在本方式的有机EL元件中,成为格子状图案的辅助电极7与光透射性电极2接触而设置。辅助电极7由以导电材料构成的布线部件8形成。辅助电极7形成于光透射性电极2的功能层3侧的表面。通过设置辅助电极7,能够提高光透射性电极2的通电性,能够改善发光面中的电流分布,能够得到面内的发光更均匀的有机EL元件。这里,光透射性电极2由具有光透射性的材料(透明金属氧化物等)形成,因此通常电阻率高,通电性不怎么好。因此,通过用电阻比光透射性电极2低的材料形成布线部件8,并用该布线部件8构成辅助电极7,从而能够补偿光透射性电极2的电导通性并进一步提高通电性。例如,在玻璃基板上以膜厚50nm左右形成的ITO,表面电阻为70Ω左右,表面电阻变得比较高,但在设置格子状的辅助电极7后,够能使表面电阻降低。辅助电极7形成为格子状,从而能够从辅助电极7的网眼之间(孔)将光取出到基板1侧。
如图1B所示,在本方式中,辅助电极7由多个长条纸状的布线部件8形成。所谓的长条纸状,可以是长边远远长于短边(例如10倍以上)的四边形形状。另外,各个布线部件8也可以是直线状的布线。各个布线部件8配置在构成格子图案的格子的四边形形状的各边。
图2A是辅助电极7的放大图。图2由图2A以及图2B构成。在辅助电极7中,布线部件8在构成辅助电极7的格子状图案的交叉位置中断。未设置有布线部件8的部分成为光可透射部15。即,如图2A所示,在本方式中,各个线状的布线部件8配置成在格子图案交叉的位置即交叉部C的位置不重叠,在该交叉部C未设置有布线部件8的材料。可以说,辅助电极7成为在所谓的多个格子线的交叉点处线被分割的不完全的格子形状。
在格子状图案的交叉位置(交叉部C)设置有辅助电极7的情况下,辅助电极7将光切断而成为不发光的部分,因此在驱动有机EL元件时,格子形状的交叉位置不发光,不发光的部分可能变得容易显眼。但是,在本方式中,在交叉位置(交叉部C)设置未设置有构成辅助电极7的布线部件8的光可透射部15,因此能够避免光在交叉位置被遮蔽。因此,能够从格子图案的交叉位置取出光,所以能够使不发光形状不易显眼。
光可透射部15是能够让从发光层生成的光透射的部分。布线部件8不具有光透射性的情况较多,或者光透射性较低,因此在布线部件8存在的部分,光无法透射或者光透射性低。但是,光可透射部15处布线部件8不存在,因此能够让光透射,能够将来自发光层的光传到基板侧。
这里,交叉位置是指,在假定布线部件8相连时,布线部件8交叉并通过的部分(图2A的交叉部C)及其附近。图2A中图示出交叉位置的范围作为交叉位置7a。在交叉位置7a之中,形成有光可透射部15。可以说,图2A的例子是在交叉部C完全未设置布线部件8的例子。
优选的是,光可透射部15通过在交叉位置布线部件8分离而形成。由此,能够高效率地提高交叉位置的发光性,能够使辅助电极7不易视觉识别。
如图1B所示,辅助电极7的格子图案可以是纵横向延伸的直线等间隔配置而构成的图案。这里,所谓的辅助电极7的格子图案,可以是不将布线部件8分割而将其相连时的图案形状成为格子图案的图案。
这里,用图8说明格子图案。图8是格子的形状的说明图。图8由图8A以及图8B构成。格子可以是四边格子或六边格子。图8A是四边格子的说明图。在四边格子的格子中,整体形状成为如图8A那样的四边格子(格子G4)。图8B是六边格子的说明图。在六边格子的格子中,整体形状成为如图8B那样的六边格子(格子G6)。为了格子的说明,图8中示出了完全的格子状。在图8A以及图8B中,格子图案的交叉位置以交叉位置g表示。格子图案可以是网眼状的图案。通过图8的说明图,理解各方式的格子图案。
图1B的格子形状是四边格子。四边格子当然比六边格子容易形成。在图1B的方式中,通过纵向5条、横向5条的直线,设置16个矩形的孔而形成格子的网眼,但网眼的个数、线的条数并不限定于此。在图1B中示出格子图案的概略,实际上,可以更密地构成格子图案。例如,可以是纵横向各10~100条的范围等的适当的数量。具体地说,例如,发光的区域的形状是纵向10~1000mm、横向10~1000mm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情况下,构成格子的直线能够为纵向10~100条×横向10~100条这样的图案。
在本方式的有机EL元件中,在功能层3的辅助电极7侧的表面,设置有绝缘膜10。该绝缘膜10部分地设置,并设置在俯视与辅助电极7重叠的位置。这里,由于通常辅助电极7不具有光透射性,因此设置有辅助电极7的部分无法取出光,所以当在该部分产生发光时,可能产生发光的损失,而发光效率低下。但是,在设置绝缘膜10后,在设置有辅助电极7的部分不产生发光,能够使电流更多地流到能够进行光取出的辅助电极7以外的区域(格子的网眼),因此,能够降低发光损失而提高发光效率。另外,电在辅助电极7与对电极4之间直接流动时,在辅助电极7的部分产生过剩发光,可能不能适当地得到光透射性电极2与对电极4之间的发光。但是,在设置绝缘膜10后,能够抑制在设置有辅助电极7的部分产生过剩发光,电流到光透射性电极2和对电极4,能够适当地得到面状的发光。
另外,在图1的有机EL元件中,辅助电极7在光透射性电极2的表面隆起而形成。因此,在该表面直接形成功能层3以及对电极4时,层被分割或变薄,电气上可能容易短路。但是,在本方式中,辅助电极7通过绝缘膜10而电绝缘,所以即使在辅助电极7的位置、功能层3中断而层叠了对电极4,光透射性电极2与对电极4也由于绝缘膜10而不会直接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电气上短路。
绝缘膜10可以是以与辅助电极7大致相同的形状的图案设置的膜。即,可以是以格子状图案设置的膜。此时,在格子状图案的线的交叉位置,可以设置有绝缘膜10,也可以未设置绝缘膜10。在格子状图案的线的交叉位置设置绝缘膜10的情况下,绝缘膜10的图案变得简单而容易形成。在格子状图案的线的交叉位置设置绝缘膜10后,绝缘膜10能够成为完全的格子图案。在此情况下,在交叉位置设置有绝缘膜10,因此不发生直接发光,但在交叉位置未设置没有光透射性的布线部件8,因此能够使在周围产生的光通过透明的绝缘膜10而取出到外部。但是,更优选的是,绝缘膜10与辅助电极7同样地,是未设置于格子状图案的线的交叉位置的方式。在此情况下,成为在格子的交叉位置线被分割了的不完全的格子形状的绝缘膜10。若在格子图案的线的交叉位置未设置有绝缘膜10,则在该交叉位置(交叉部C)能够流动电流而发光,能够使该部分发光而取出光,因此能够使不发光部分进一步难以视觉识别。另外,在交叉部C,布线部件8配置得比格子的网眼的内部更近,而且成为4条布线放射状地配置的中心,因此能够使光透射性电极2的电阻更小。因此,在交叉部C能够更多地流动电流,能够提高该部分的发光性,能够使该部分比格子的网眼的内部更强地发光而提高亮度。因此,能够使不发光形状更不易视觉识别。
如图2B所示,在本方式中,辅助电极7与光透射性电极2不接触的部分被绝缘膜10覆盖。即,在辅助电极7之上以覆盖辅助电极7的方式层叠绝缘膜10,辅助电极7不仅表面被绝缘膜10覆盖,侧面7s也被绝缘膜10覆盖。这样辅助电极7被绝缘膜10覆盖后,能够使得层的分割不易产生,并且能够确保绝缘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短路不良。另外,能够使电流更多地流到更容易取出光的辅助电极7以外的部分,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绝缘膜10的侧面10s倾斜是优选的。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层的分割。
辅助电极7是由电极材料构成的层。透明性也可以没有。辅助电极7例如能够由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具体地说,例示出铜、银、金、铝、镍、钼、铬等。
辅助电极7的优选的材料之一是,被称为MAM的钼/铝/钼层叠体(Mo/Al/Mo)。在使用了MAM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辅助并提高光透射性电极2的导电性。在MAM中,例如能够使表面电阻为0.07Ω。另外,辅助电极7也能够由Cr/Al/Cr等构成。在此情况下,也能够低电阻化。
作为辅助电极7的优选的其他的材料,举出金属粒子。作为金属粒子,例如银粒子、铜粒子等是优选的。金属粒子如后所述,例如,能够通过印刷法来适当地涂布。
绝缘膜10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构成。例如,由绝缘性树脂或无机材料形成。作为绝缘性的树脂,例示出丙烯酸树脂、酚醛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作为无机材料,例示Si类材料等。
在本方式中,在格子图案的交叉位置(交叉部C),构成辅助电极7的布线部件8分离。即,作为在交叉部C未设置有布线部件8的构造,也能够为布线部件8的端部位于交叉部C的外缘的构造,但在本方式中,如图2A所示,在比交叉部C更靠外侧配置有布线部件8的端部。因此,在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布线部件8彼此互不接触。这样,在通过使布线部件8分离而在交叉部C未形成布线部件8时,能够简单地形成在交叉位置未形成布线部件8的图案。另外,若布线部件8分离,在涂布并形成绝缘膜10时,能够容易涂布绝缘膜10。例如,能够在整面地涂布了绝缘材料后,部分地固化并去除不需要部分而形成绝缘膜10,但若此时布线部件8分离,则绝缘材料滞留于格子图案的网眼而不易扩展的情况得到抑制。即,若布线部件8分离,布线部件8的壁中断,格子的网眼在交叉位置处连通,因此,能够通过交叉位置使涂布液在网眼间扩展。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绝缘膜10。
如图2A所示,构成格子图案的线的间距P被表示为相邻的线的中心间的距离。该间距P例如能够设为200~4000μm的范围,优选的是,能够设为400~2000μm的范围。构成辅助电极7的布线部件8的布线宽度W例如能够设为10~50μm的范围,例如能够设为30μm。优选的是,在格子线延伸的方向上相邻的二个布线部件8的端部间的距离T比布线部件8的宽度W大。即,成为T>W的关系。该距离T例如可以为布线宽度W的2倍以上、或者也可以为布线宽度W的3倍以上、或者也可以为布线宽度W的5倍以上。但是,在布线部件8间的距离T过大时,对电极进行辅助的作用可能变小。因此,例如,距离T例如可以为布线宽度W的20倍以下、或者也可以为布线宽度W的10倍以下。
构成辅助电极7的布线部件8的膜厚例如能够设为100~1000nm的范围。例如,在用MAM构成辅助电极7的情况下,能够设为膜厚20~40nm的Mo、膜厚200~400nm的Al、和膜厚20~400nm的Mo的层叠构造。具体地说,能够设为膜厚50nm的Mo、膜厚500nm的Al和膜厚50nm的Mo的层叠构造。
优选的是,绝缘膜10相对于构成辅助电极7的布线部件8在俯视时鼓出而设置。如图2B所示,绝缘膜10的鼓出量S为布线部件8的布线宽度W的一半以下是优选的,为3分之1以下是更优选的。该鼓出量S例如能够设为小于10μm。另外,绝缘膜10的厚度为0.1~10μm是优选的,是0.5~5μm是更优选的。例如,绝缘膜10的厚度能够为1μm。
如图2B所示,在截面形状上绝缘膜10的侧面10s相对于基板1的表面倾斜是优选的。在此情况下,绝缘膜10的侧面10s成为倾斜面。绝缘膜10的侧面10s成为倾斜面,从而能够抑制层的分段(日语:段切れ)。辅助电极7在光透射性电极2的表面隆起而形成,因此在沿着辅助电极7的形状层叠并形成功能层3以及对电极4时,层被分割或变薄,电气上可能容易短路。特别地功能层3能够以薄膜的层叠构造构成,层的分割可能容易发生。但是,在使绝缘膜10的侧面10s倾斜时,能够使功能层3以及对电极4层叠于倾斜面,因此能够不易产生层的分割。绝缘膜10的侧面10s的倾斜角θ例如能够设定于15°~75°或30°~60°的范围。
在本方式中,在截面形状中辅助电极7(布线部件8)的侧面7s相对于基板1的表面倾斜是优选的。在此情况下,布线部件8的侧面成为倾斜面。布线部件8的侧面成为倾斜面,从而能够简单地抑制层的分段。在使辅助电极7的侧面7s倾斜时,能够简单地使绝缘膜10的侧面10s倾斜。由此,能够使功能层3以及对电极4层叠于倾斜面,因此能够不易产生层的分割。辅助电极7(布线部件8)的侧面的倾斜角φ例如能够设定于15~75°或30~60°的范围。
在本方式中,对布线部件8的侧面成为倾斜面并沿着该形状形成绝缘膜10而成为倾斜面的例子进行表示,但倾斜面的形成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辅助电极7的侧面成为与基板1的表面大致垂直的面,在其上形成的绝缘膜10的侧面也可以成为倾斜面。另外,例如也可以是,辅助电极7的侧面成为相对于基板1的表面急剧倾斜的面,在其上形成的绝缘膜10的侧面成为比辅助电极7的倾斜平缓的倾斜的倾斜面。例如,倾斜角为θ<φ的关系,但当然也可以成为θ>φ的关系。
在图1的方式中,在基板1的表面(光透射性电极2侧的表面以及光透射性电极2的相反侧的表面的任意一方或两方),也可以设置有光散射构造。构成辅助电极7的布线部件8的部分通常不具有光透射性,因此无法从该部分取出光。但是,在基板1的表面设置光散射构造时,光被散射,因此能够将光扩散到由辅助电极7形成的不发光的区域。因此,将由辅助电极7引起的不发光去掉或使之不显眼,而能够得到更自然的发光。光散射构造也可以设置光散射层或者在基板1上设置有凹凸构造而形成。光散射层的具体的结构如前所述。
图3表示有机EL元件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例。图3由图3A以及图3B构成。在图3的方式中,与图1的方式的不同点在于,辅助电极7形成在基板1与光透射性电极2之间,绝缘膜10形成在光透射性电极2与功能层3之间。这以外的结构与图1的方式是同样的。图3的有机EL元件的俯视图可以认为是图1B。图2A也可以认为是图3的有机EL元件的辅助电极7的放大图。对与图1的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3的有机EL元件与图1的方式同样地,在基板1的表面,形成有具有光透射性电极2、包括发光层的功能层3及对电极4的有机发光体5。有机发光体5被密封部件6覆盖而被密封。与光透射性电极2接触地通过布线部件8设置有格子状图案的辅助电极7。辅助电极7的图案成为与图1B的形状同样的图案,在构成辅助电极7的格子状图案的交叉位置,布线部件8中断。并且,未设置布线部件8,从而形成有光可透射部15(参照图1B)。辅助电极7形成为所谓的不完全的格子状。在功能层3的辅助电极7侧的表面,在俯视时与辅助电极7重叠的位置设置有绝缘膜10。这样,在本方式的有机EL元件中,设置有辅助电极7,因此能够通过辅助电极7提高光透射性电极2的通电性。另外,构成辅助电极7的布线部件8在格子状图案的交叉位置中断,而形成有透射光的光可透射部15,因此能够使不发光的形状不易视觉识别。另外,在辅助电极7的位置形成有绝缘膜10,因此能够对将光取出到外部的部分进一步供电而使之发光,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发光。因此,能够通过辅助电极7高效率地提高导电性,并且能够抑制辅助电极7的不发光的形状被视觉识别,能够得到光取出性优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在本方式中,在光透射性电极2的基板1侧设置有辅助电极7。辅助电极7可以是以与图1的方式的辅助电极7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图案形状形成的电极。即,辅助电极7也可以是如图1B以及图2A所示的不完全的格子状图案。通过设置辅助电极7,能够提高通电性,能够在面内改善电流分布,能够得到面内的发光变得更均匀的有机EL元件。光透射性电极2由具有光透射性的材料(透明金属氧化物等)形成,因此通常电阻率高,通电性不怎么好。因此,以通电性比光透射性电极2高的材料构成布线,并用该布线形成辅助电极7,从而能够补偿光透射性电极2的导电性并进一步提高通电性。辅助电极7与光透射性电极2接触而设置。由此,能够提高光透射性电极2的通电性。
如图3所示,在本方式中,辅助电极7与基板1的表面接触而设置。这样,在基板1的表面设置辅助电极7时,能够将辅助电极7直接形成在基板1表面上,辅助电极7的图案形成变得简单,能够高效率并容易地形成辅助电极7。当然,在基板1的设置有机发光体5一侧的表面也可以设置有光散射构造。光散射构造也可以由树脂层构成。在此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形成辅助电极7。
与图1B的方式同样地,辅助电极7成为格子状图案,成为格子状。通过格子状的辅助电极7得到更均匀的电流分布。该格子图案是纵横向延伸的直线状的线以等间隔配置而构成的。构成格子图案的多个布线部件8的配置可以是与图1的方式中说明的配置同样的配置。另外,关于布线宽度W、布线间距P、布线间的距离T,也可以与图2中说明过的相同。
辅助电极7是由电极材料构成的层。透明性可以没有。例如,能够由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具体地说,例示出铜、银、金、铝、镍、钼、铬等。辅助电极7可以用与图1的方式的辅助电极7同样的材料构成。
在本方式中,优选的是,辅助电极7的基板1侧的表面的光反射性,比光透射性电极2的基板1侧的面的光反射性强。由此,能够抑制在基板1内反射后返回到元件内部侧的光被光透射性电极2吸收,并且能够使朝向元件内部侧的光在辅助电极7反射后变换为朝向外部侧的光,能够更多地将光取出到外部。能够抑制多重反射的光在光透射性电极2衰减。
在本方式中,作为辅助电极7的材料,优选能够使用Al/Mo的层叠构造。该层叠构造是从基板1侧起依次层叠有Al和Mo的构造。在此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辅助并提高光透射性电极2的导电性,并且能够提高反射性,能够将在基板1内反射的光更多地取出到外部。这里,在使用了Al和Mo的层叠构造中,在图1的方式中,Mo/Al/Mo是有利的,但这是因为,与透明电极层、树脂层等直接接触的层是Al时,有容易劣化的倾向,所以为了抑制劣化,而将Mo作为表面层而加入。另一方面,在本方式中,辅助电极7形成于防湿性高的基板1的表面,因此可以不在基板1侧的表面设置Mo作为表面层(基底层)。并且,在将Al直接设置于基板1侧的情况下,Al的反射性高,所以能够使基板1内的光进一步反射后取出到外部。因此,在本方式中,基于Al/Mo的层叠构造的辅助电极7是优选的。当然,也可以是Al/Cr的层叠构造。在此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光反射性。
在本方式中,绝缘膜10形成于功能层3的光透射性电极2侧的表面。该绝缘膜10形成于光透射性电极2上形成有辅助电极7的位置的表面。即,光透射性电极2载于辅助电极7之上而形成,并以与辅助电极7相同的图案、在辅助电极7的位置隆起而形成,并以覆盖该光透射性电极2隆起的部分的方式层叠有绝缘膜10。绝缘膜10不仅形成于光透射性电极2的隆起的部分的表面,还形成于侧面。这样在设置有辅助电极7的位置设置绝缘膜10时,能够使得层的分割不易产生,并且能够确保绝缘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短路不良。另外,能够使电流更多地流到更容易取出光的辅助电极7以外的部分,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
辅助电极7的侧面7s倾斜是优选的。即,如图3B所示,构成辅助电极7的布线部件8的侧面成为倾斜面是优选的。由此,能够抑制层的分割。辅助电极7在基板1的表面隆起而形成,因此在沿着辅助电极7的形状层叠并形成功能层3以及对电极4时,层被分割或变薄,电气上可能容易短路。特别是功能层3能够以薄膜的层叠构造构成,层的分割可能容易发生。但是,在使辅助电极7的侧面7s倾斜时,能够使功能层3以及对电极4层叠于倾斜面,因此能够不易产生层的分割。辅助电极7(布线部件8)的侧面7s的倾斜角φ例如能够设定于15°~75°或30°~60°的范围。
绝缘膜10的侧面10s倾斜是优选的。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层的分割。辅助电极7在基板1的表面隆起而形成,因此在沿着辅助电极7的形状层叠并形成功能层3以及对电极4时,层被分割或变薄,电气上可能容易短路。但是,在使在辅助电极7的位置设置的绝缘膜10的侧面10s倾斜时,能够使功能层3以及对电极4层叠于倾斜面,因此能够不易产生层的分割。另外,辅助电极7的位置形成有绝缘膜10并电绝缘,所以即使在辅助电极7的位置、功能层3中断而层叠了对电极4,光透射性电极2与对电极4也由于绝缘膜10而不会直接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电气上短路。这里,由于通常辅助电极7不具有光透射性,因此设置有辅助电极7的部分无法取出光,所以当在该部分产生发光时,可能产生发光的损失,而发光效率低下。但是,在如本方式那样设置绝缘膜10时,在设置有辅助电极7的部分不产生发光,能够使电流更多地流动到能够进行光取出的辅助电极7以外的区域(网眼),因此能够降低发光损失而提高发光效率。绝缘膜10的侧面10s的倾斜角θ例如能够设定于15°~75°或30°~60°的范围。
在本方式中,对布线部件8的侧面成为倾斜面,并沿着该形状形成光透射性电极2以及绝缘膜10而成为倾斜面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倾斜面的形成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辅助电极7的侧面成为与基板1的表面大致垂直的面,在其上形成的绝缘膜10的侧面也可以成为倾斜面。另外,例如也可以是,辅助电极7的侧面成为相对于基板1的表面急剧倾斜的面,在其上形成的绝缘膜10的侧面成为比辅助电极7的倾斜平缓的倾斜的倾斜面。例如,倾斜角为θ<φ的关系,但当然也可以为θ>φ的关系。
绝缘膜10能够使用与用图1的方式说明过的材料同样的材料形成。另外,绝缘膜10的图案也可以是与图1的方式同样的。即,绝缘膜10可以是完全的格子形状、或者可以是在格子线的交叉位置分割的不完全的格子形状。其中,绝缘膜10是在格子线的交叉位置分割的不完全的格子形状是优选的。绝缘膜10的侧面的倾斜角θ例如能够设定为15°~75°或30°~60°。
图4表示有机EL元件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例。图4由图4A以及图4B构成。在图4的方式中,辅助电极7的图案形状与图1的方式不同。这以外的结构与图1的方式是同样的。对与图1的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4的有机EL元件具有与图1的方式同样的截面形状。因此,图1A可以认为是图4的有机EL元件的剖视图。图4的有机EL元件在基板1的表面形成有具有光透射性电极2、包括发光层的功能层3及对电极4的有机发光体5。有机发光体5被密封部件6覆盖而被密封。与光透射性电极2接触地通过布线部件8设置有格子状图案的辅助电极7。
如图4B所示,辅助电极7的图案为,在构成辅助电极7的格子状图案的交叉位置(交叉部C)处,布线部件8中断。并且,未设置布线部件8,从而形成有光可透射部15。辅助电极7形成为不完全的格子状。布线部件8在图4的例子中,形成于沿着格子图案的线的部分。在功能层3的辅助电极7侧的表面,在俯视时与辅助电极7重叠的位置设置有绝缘膜10。这样,在本方式的有机EL元件中,设置有辅助电极7,因此能够通过辅助电极7提高光透射性电极2的通电性。另外,构成辅助电极7的布线部件8在格子状图案的交叉位置中断,而形成有透射光的光可透射部15,因此能够使不发光的形状不易视觉识别。另外,在辅助电极7的位置形成有绝缘膜10,因此能够对将光取出到外部的部分进一步供电而使之发光,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发光。因此,能够通过辅助电极7高效率地提高导电性,并且能够抑制辅助电极7的不发光的形状被视觉识别,能够得到光取出性优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在本方式中,在格子图案的交叉位置(交叉部C)或其附近,设置有将构成辅助电极7的布线部件8间连接的连接布线9。通过设置连接布线9,能够使电流更多地流到交叉部C,能够进一步使交叉部C发光,所以能够使不发光的形状更加不易视觉识别。另外,用连接布线9将多个布线部件8电连接,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辅助电极7本身的通电性,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极的辅助功能。在图4的方式中,可以认为连接布线9设置在交叉部C的附近。连接布线9可以设置在交叉位置,也可以设置在交叉位置的附近。
优选的是,连接布线9的布线宽度W1比布线部件8的布线宽度W小。例如,连接布线9的布线宽度W1能够设为布线部件8的布线宽度W的一半以下或3分之1以下。具体地说,连接布线9的布线宽度W1能够设为5~20μm。
优选的是,连接布线9设置为,在格子图案的交叉位置的附近将4根布线部件8的端部间相连。更优选的是,连接布线9以包围格子图案的线的交叉位置(交叉部C)的方式设置成框状。由此,图案变得简单,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交叉位置处的通电性。在本方式中,连接布线9作为框状的布线构造而设置,并配置成格子的交叉位置成为框的中心。框状的连接布线9之中,形成有光可透射部15。连接布线9与构成辅助电极7的布线部件8的端部连结。框状的连接布线9的图案形状,可以是四边形形状(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形状),也可以是圆状。在连接布线9为正方形的情况下,布线部件8的端部间的距离T可以是由连接布线9的框的内缘构成的正方形的一边的长度。另外,在连接布线9为圆形的情况下,布线部件8的端部间的距离T可以是由连接布线9的内缘构成的圆形的直径的长度。布线部件8的端部间距离T即框状的连接布线9的对置的线的距离例如能够设为20~300μm,优选的是,能够设为50~100μm。
连接布线9的厚度(高度)可以与构成辅助电极7的布线部件8的厚度(高度)相同。由此,能够简单地形成连接布线9。另外,通过以与布线部件8相同的厚度设置连接布线9,能够在格子图案的交叉位置较强地对通电进行辅助。当然,连接布线9的高度可以与布线部件8的高度不同,可以比布线部件8的高度低,还可以比布线部件8的高度高。
连接布线9可以与辅助电极7形成为一体。即,可以是构成辅助电极7的布线部件8的一部分突出而形成连接布线9。另外,也可以是连接布线9与布线部件8成为一体而具有作为辅助电极7的功能的结构。
优选的是,连接布线9由与构成辅助电极7的布线部件8相同的材料形成。由此,能够简单地形成连接布线9。
在本方式中,优选的是,绝缘膜10还设置在连接布线9的位置。在光透射性电极2之上形成连接布线9并在其上形成有绝缘膜10的情况下,连接布线9被绝缘膜10覆盖。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力效率。但是,连接布线9能够以比布线部件8细的线构成,如果由该部分的发光引起的发光效率的低下不那么多,则在连接布线9的位置不设置绝缘膜10也可以。在连接布线9的位置不设置绝缘膜10的情况下,绝缘膜10的图案形成变得容易。
但是,在图4的方式中,示出了在如图1的方式那样辅助电极7形成在光透射性电极2与功能层3之间的方式中设置有连接布线9的例子,但设置连接布线9的方式并不限定于此。连接布线9也可以设置在如图3的方式那样的、辅助电极7形成在基板1与光透射性电极2之间的方式中。在此情况下,连接布线9设置在基板1与光透射性电极2之间。该方式可以认为,剖视图是图3A,俯视图是图4A。另外,可以认为图4B是辅助电极7的放大图。在设置有连接布线9的位置处的光透射性电极2的表面,与布线部件8的位置同样地,可以设置有绝缘膜10,也可以不设置绝缘膜10,为了提高电气效率,设置绝缘膜10是优选的。另外,用图4的方式说明的连接布线9也能够应用在以后的方式中。
图5表示有机EL元件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例。在图5的方式中,辅助电极7的图案形状与图1的方式不同。这以外的结构与图1的方式是同样的。对与图1的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图5的方式的剖视图可以认为是图1A。图2B可以认为是图5的方式中的辅助电极7的放大图。
优选的是,在有机EL元件中,光可透射部15通过在交叉位置布线部件8分离而形成。这里,所谓的交叉位置,表示在假定格子状图案相连时,布线部件8交叉的部分(交叉部C)及该部分的附近。因此,即使布线部件8在格子图案的线交叉的部分(交叉部C)相连,如果在包括交叉部C的附近在内的交叉位置有未设置布线部件8的部分,则能够通过该部分构成光可透射部15。图5的方式是在交叉位置有布线部件8相连的部分的方式的一例。在交叉位置布线部件8相连的部分,成为布线连续部16。格子状图案的交叉位置理解为图2A的交叉位置7a。
在图5的方式中,辅助电极7在交叉位置具有布线连续部16,该布线连续部1是布线部件8相连而通过交叉位置所形成的。通过具有布线连续部16,电容易在构成辅助电极7的布线部件8通过,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于光透射性电极2的辅助效果。另外,能够使面内的发光更均匀。
在图5的方式中,布线连续部16在交叉位置具有弯曲形状。在有弯曲形状的情况下,与直线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布线部件8连接的部分在面内的扩展。因此,能够使电在面内更均匀地流动。弯曲形状在俯视时的图案形状中,也可以是布线部件8弯曲的形状。
在图5中,布线部件8成为锯齿状。布线部件8也可以是有棱角的波状。一个连接的布线部件8在倾斜方向上延伸。具体地说,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a与沿横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b交替地配置。纵向方向以及横向方向是使正交的二个方向与附图相应而适当表现的,在实际的配置中,可以将纵向及横向对调。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a与沿横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b的边界部分弯曲,该部分成为布线连续部16。并且,在交叉位置,相邻的布线部件8的布线连续部16彼此接近。通过成为这样的图案形状,整体成为格子状图案,同时在交叉位置使布线部件8分离而能够得到具有光可透射部15的辅助电极7。图5的辅助电极7的图案例也可以称为参差不齐状。或者,也可以称为三角波状。
相邻的布线部件8的最接近的部分的距离可以与在图2A中说明的距离T相同。
优选的是,一个布线部件8连接的部分能够一笔写下来。由此,辅助电极7的图案形成能够变得容易。关于图案形成方法的详细,后述。更优选的是,布线部件8能够从有机EL元件的一个端部到另一个端部一笔画下来。由此,图案形成变得容易。在图5中,布线部件8在倾斜方向上延伸,因此在上侧与右侧的端部、以及左侧与下侧的端部,能够一笔画下来。布线部件8能够一笔画下来的情况下,绝缘膜10能够一笔画下来是优选的。绝缘膜10能够成为与布线部件8对应的形状。
另外,在图5中,关于布线部件8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a,示出了在沿着纵向方向观看多个部分8a时在横向方向偏移的样子,但在实际的有机EL元件中,与相邻的布线部件8的间隔相比,布线部件8的宽度较小。因此,该偏移几乎能够无视。因此,辅助电极7作为整体成为格子状图案。另外,图5将有机EL元件简化而记载,实际的布线部件8的条数例如能够为100条以上等。
这里,图5的方式,对将图1的方式中的辅助电极7的图案形状变更后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如图3的方式那样,辅助电极7形成在光透射性电极2的基板1侧。在此情况下,能够将图3A认为是图5的方式的剖视图,将图3B认为是图5的方式的放大图。在以后的方式中,辅助电极7也可以形成在光透射性电极2的任一面。
图6是对辅助电极7的图案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6由图6A~图6F构成。辅助电极7具有布线连续部16的方式不限于图5的方式。辅助电极7能够以适当的图案形成。另外,图6的纵向以及横向与附图中的配置相应而适当设定,纵向和横向当然可以替换。
图6A是图5的方式的辅助电极7的图案的变形例。在图6A中,通过多个平行四边形形成格子。在该例子中,布线部件8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a相对于纵向方向倾斜地在倾斜方向上延伸。通过布线部件8上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a与沿横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b的边界部分,构成布线连续部16。布线连续部16具有弯曲形状。相邻的布线部件8分离。通过该分离部分形成有光可透射部15。在该图案中,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a与沿横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b的边界部分(布线连续部16)在多个布线部件8上在沿着纵向方向观看时,横向方向的位置对齐。在图5的图案中,布线部件8变多后,布线部件8的配置沿横向方向偏移,作为整体成为格子花纹的纵线倾斜延伸的平行四边形的格子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在图6A的图案中,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a在倾斜方向上延伸,由此吸收偏移。因此,作为整体形成没有偏移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格子花纹是容易的。
图6B是图5的方式的辅助电极7的图案的变形例。在该例子中,布线部件8上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a与沿横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b的边界部分(布线连续部16)在倾斜方向上延伸。在图6B中,布线部件8的纵向的部分8a与布线部件8的横向的部分8b的边界部分(布线连续部16)的角变圆,从而布线连续部16在倾斜方向上行进。布线连续部16成为曲线状。布线部件8在布线连续部16的部分弯曲后延伸。当然,布线连续部16也可以在布线部件8的纵向的部分8a与布线部件8的横向的部分8b之间作为在倾斜方向上行进的直线状的部分而设置。另外,布线连续部16也可以形成为W状、或形成为蛇形的形状。相邻的布线部件8分离,通过该分离部分形成有光可透射部15。在该图案中,布线部件8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a为,多个部分8a之间纵横的位置对齐。另外,布线部件8的沿横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b为,多个部分8b之间纵横的位置对齐。在图5的图案中作为整体能够成为平行四边形的格子状,在图6A的图案中各个格子能够成为平行四边形,但在图6B的图案中,布线连续部16在倾斜方向上延伸,由此,使格子形状的纵横的线的位置整齐。因此,作为整体形成没有偏移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格子花纹是容易的。图6B的图案可以说是波状。在图6B的图案中,能够不在交叉部C(参照图2A)上形成布线部件8。
图6C是辅助电极7的图案的变形例。在图6C中,布线部件8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a与沿横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b交替地配置。但是,在图6C中,关于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a,相邻的部分8a沿相反方向延伸。因此,一个连接的布线部件8沿纵向方向来回同时作为整体沿横向方向延伸。通过布线部件8上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a与沿横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b的边界部分,构成布线连续部16。布线连续部16具有弯曲形状。相邻的布线部件8分离。通过该分离部分形成有光可透射部15。在交叉位置,布线连续部16接近。通过成为这样的图案,辅助电极7作为整体成为格子状图案。在图6C中,优选的是,一个连接的布线部件8能够一笔画下来。在图6C中,在左右的两端部之间能够一笔画下来。图6C的图案例可以称为凸凹状。或者,可以称为齿状。或者,可以称为矩形波状。
这里,在图6A、图6B及图6C中,布线部件8能够一笔画下来。在图6A及图6B中,布线部件8在倾斜方向延伸,因此具有能够进一步提高面内的发光的均匀性的优点。在图6C中,布线部件8沿横向方向延伸,因此具有易于高精度地进行图案形成的优点。
图6D中,由遍及辅助电极7的图案整体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多个布线部件8的部分8b和在沿该横向方向延伸的多个布线部件8的部分8b之间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多个布线部件8的部分8a,构成辅助电极7的格子图案。纵向方向的多个布线部件8的部分8a沿横向方向以规定的间隔排列配置。多个纵向方向的布线部件8的部分8a以整体形状沿着纵向方向的方式沿纵向方向排列配置。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布线部件8的部分8b与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布线部件8的部分8a分离。通过该分离的部分,形成有光可透射部15。图6D的图案可以称为梯子状。在图6D的图案例中,也形成光可透射部15,因此能够使辅助电极7不易视觉识别。
图6E中,在遍及辅助电极7的图案整体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布线部件8的部分8b上,连接有多个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布线部件8的部分8a的一端,由此构成辅助电极7的格子图案。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布线部件8的部分8a的另一端与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布线部件8的部分8b分离。通过该分离的部分,形成有光可透射部15。图6E的图案可以称为梳子状。在图6E的图案例中,也形成光可透射部15,因此能够使辅助电极7不易视觉识别。
图6F中,在遍及辅助电极7的图案整体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布线部件8的部分8b上,连接有多个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布线部件8的部分8a的一端,由此构成辅助电极7的格子图案。但是,在图6E中,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多个布线部件8的部分8a的相同侧的端部相连,与此相对,在图6F中,在多个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布线部件8的部分8a,交替地连接有其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布线部件8的部分8a的前端部与相邻的布线部件8的沿横向方向延伸的部分8b分离。通过该分离的部分,形成有光可透射部15。在图6F的图案例中,也形成光可透射部15,因此能够使辅助电极7不易视觉识别。
在图6D~图6F的图案中,布线连续部16在交叉位置具有大致直线形状。因此,图案形成能够变得容易。在图6E以及图6F的图案中,布线连续部16在交叉位置具有大致直线形状,并且具有弯曲形状。因此,能够提高电气上的辅助效果。
图7表示格子状的辅助电极7的图案的另一个例子。图7由图7A~图7C构成。
在上述的各方式中,作为格子状对四边格子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格子状(格子状)不限于四边格子。作为格子状的另一格子形状的例子,举出六边格子。六边格子是六边形以面状配置而成的形状。六边格子也被称为蜂窝状。六边格子也被称为蜂巢状。所谓的格子,包含四边格子以及六边格子。
图8中示出格子形状。在上述说明的四边格子的格子状中,整体形状成为如图8A那样的四边格子(格子G4)。在图7中的六边格子的格子状中,整体形状成为如图8B那样的六边格子(格子G6)。在图8中,格子图案的交叉位置以交叉位置g表示。
在图7A~图7C中,在格子状图案的交叉位置也具有未设置布线部件8的部分。通过该部分,形成有光可透射部15。光可透射部15通过布线部件8的分离而形成。
图7A是在交叉位置(交叉部C)完全未设置有布线部件8的例子。在图7A中,优点是能够提高交叉位置处的发光性。
图7B以及图7C是在交叉位置具有布线连续部16的例子。布线连续部16具有弯曲形状。在图7B中,布线部件8沿横向方向延伸。在图7C中,布线部件8在倾斜方向上延伸。
如图7A~图7C那样为六边格子的格子状的情况下,通过具有光可透射部15,能够使辅助电极7不易视觉识别。但是,与六边格子相比,四边格子对于图案形成而言是有利的。
下面,对有机EL元件的制造进行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以光透射性电极2和辅助电极7以该顺序层叠的方式为中心进行说明。能够理解为将如图3那样辅助电极7形成于光透射性电极2的基板1侧的方式的制造能够通过使光透射性电极2与辅助电极7的层叠顺序对调来理解。在制造方法的说明中,将适当参照图1、图4、图5及图6等。
在制造有机EL元件时,首先,在基板1的表面设置透明导电层,并对该透明导电层进行图案形成。透明导电层的中央部分成为光透射性电极2,透明导电层的端部成为电极引出部12。光透射性电极2的区域成为形成有机发光体5的区域。
然后,在该透明导电层中的形成有机发光体5的区域,用导电材料形成格子状的辅助电极7。辅助电极7的图案形成能够通过适当的方法来进行。
辅助电极7的形成通过溅射来进行是优选的一个形态。在此情况下,图案形成能够通过掩模溅射、光刻法来进行。该方法尤其能够优选地对如图1~4的方式进行图案形成。当然,该方法也能够应用于其他的方式。在图案形成中,例如,如果使用在格子的交叉位置中断的图案的掩模,则能够容易地形成不完全的格子的图案形成。通过溅射,在MAM等的层叠构造的辅助电极7中,能够优选地进行图案形成。另外,辅助电极7的图案形成例如可以在整面涂布后将不需要部分去除来进行。不需要部分的去除能够通过蚀刻来进行。蚀刻能够使用使用蚀刻液的湿式的方法等。
通过印刷法形成辅助电极7是优选的另一个形态。通过印刷法,能够容易地进行辅助电极7的图案形成。印刷是涂布的一种。印刷可以沿着图案来涂布。通过该方法,优选对如图5~7的方式进行图案形成。当然,该方法也能够应用于其他的方式。对于如图5~图7所示的具有布线连续部16的辅助电极7,能够连续地进行沿着图案的印刷。因此,辅助电极7优选能够通过涂布来进行图案形成。尤其优选的是,使喷墨嘴以图案状移动的涂布法。若布线部件8是能够一笔画下来的形状,则能够按照图案使喷墨嘴移动来进行涂布,因此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图案形成。一个布线部件8连接的部分能够一笔画下来时,能够从喷墨嘴连续地喷出涂布液进行印刷,因此能够减少涂布液的喷出的开始以及停止的次数。因此,更优选的是,布线部件8能够从有机EL元件的一个端部到另一个端部一笔画下来。能够一笔画下来的形状在基于静电涂布的直接描绘中,是尤其有效的。另外,在该方法中,布线部件8不交叉是优选的。布线部件8交叉时,交叉的部分隆起而容易形成,因此可能难以通过绝缘膜10来覆盖、或层容易分段。
在通过印刷法形成辅助电极7的情况下,作为涂布法,例示出静电涂布、喷墨印刷涂布等。基于静电涂布的印刷是更优选的。在涂布法中,能够优选地使用将导电性的粒子分散于溶剂的糊状材料。作为导电性的粒子,优选能够使用金属粒子。通过涂布金属粒子,导电层的图案形成变得容易,能够高精度且高效率地形成辅助电极7。作为金属粒子,银粒子是尤为优选的。其中,银纳米粒子作为辅助电极7的材料是优选的。在使用将纳米金属粒子分散于溶剂的纳米糊状时,能够高效率且高精度地进行图案形成。在基于糊状材料的辅助电极7的形成中,在涂布后进行加热烧制是优选的。由此,导电性粒子密接而导电层容易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得到与光透射性电极2相比电阻更低的金属布线。
在辅助电极7的形成时,在电极引出部12之上层叠与辅助电极7相同的导电材料,并形成电极焊盘11是优选的。在同时形成辅助电极7与电极焊盘11时,制造效率提高。当然,电极焊盘11与辅助电极7也可以不同时形成。
这里,如图4那样,在辅助电极7的形成时,在格子图案的线的交叉位置附近设置连接布线9的图案,并形成辅助电极7,从而能够制造有连接布线9的有机EL元件。
在辅助电极7的形成后,形成绝缘膜10。绝缘膜10以与辅助电极7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形成。其图案形成可以是适当的方法。
就绝缘膜10的形成而言,将在涂布后不需要的部分去除的方法是优选的一个形态。在该方法中,尤其能够优选地图像形成如图1~4那样的方式。当然,该方法也能够应用于其他的方式。在该方法中,首先,将形成绝缘膜10的材料涂布在基板1的设置有辅助电极7的面上。例如,能够通过旋涂进行涂布。涂布可以是整面涂布。此时,在格子图案的交叉位置(交叉部C)不设置布线部件8而布线部件8分离时,涂布液能够不留存在格子的网眼中,而在交叉位置通过后在多个格子的网眼中扩展。因此,更均匀的涂布变得容易。并且,通过光刻法,使与辅助电极7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固化,并且将这以外的部分去除来进行图案形成,从而形成成为格子图案的绝缘膜10。在以不完全的格子形状设置绝缘膜10的情况下,绝缘膜10未设置在格子图案的交叉位置。在以完全的格子形状设置绝缘膜10的情况下,绝缘膜10可以是完全的格子图案。图案形状能够通过掩模图案的开口形状来调整。在通过涂布以及光刻法形成绝缘膜10时,能够高精度地形成绝缘膜10。绝缘膜10能够以树脂膜等构成。另外,也可以改变涂布而通过蒸镀形成绝缘膜10。
这里,在通过涂布形成绝缘膜10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绝缘膜10的材料的涂布性,与如图4那样设置有连接布线9的方式相比,不设置连接布线9的图4以外的方式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在不设置连接布线9时,在格子的交叉位置与格子的网眼之间,不形成由连接布线9构成的壁,所以涂布液容易扩展。当然,为了提高交叉位置的通电性,设置连接布线9更为有利。另外,在图4的方式中,即使使连接布线9的高度比布线部件8的高度低,也能够提高绝缘膜10的材料的涂布性。这是因为,由连接布线9构成的壁变低,涂布液容易扩展。
绝缘膜10的形成以印刷法进行是优选的另一个形态。通过印刷法,能够容易地进行绝缘膜10的图案形成。印刷是涂布的一种。印刷可以沿着图案来涂布。在该方法中,优选图案形成出如图5~7的方式。当然,该方法也能够应用于其他的方式。在如图5~图7所示的具有布线连续部16的在辅助电极7中,绝缘膜10也连续地形成,因此能够进行沿着图案的印刷。因此,绝缘膜10能够通过涂布来优选地进行图案形成。尤其是,使喷墨嘴以图案状移动的涂布法是优选的。若绝缘膜10是能够一笔画下来的形状,则能够按照图案使喷墨嘴移动来进行涂布,因此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图案形成。一个绝缘膜10连接的部分能够一笔画下来时,能够从喷墨嘴连续地喷出涂布液进行印刷,因此能够减少涂布液的喷出的开始以及停止的次数。因此,绝缘膜10能够从有机EL元件的一个端部到另一个端部一笔画下来是更为优选的。能够一笔画下来的形状在基于静电涂布的直接描绘中,是尤其有效的。另外,在该方法中,绝缘膜10不交叉是优选的。在绝缘膜10交叉时,交叉的部分隆起而容易形成,因此层可能变得容易分段。
在用印刷法形成绝缘膜10的情况下,作为涂布法,例示出静电涂布、喷墨印刷涂布等。基于静电涂布的印刷是更为优选的。在涂布法中,作为材料,优选使用树脂组成物。另外,绝缘膜10也可以以图案状蒸镀来形成。
在绝缘膜10的形成后,将功能层3的各层、对电极4按顺序层叠而形成有机发光体5。层叠方法例如能够利用蒸镀等。然后,用密封部件6将有机发光体5覆盖,同时用密封粘着部14将密封部件6粘着于基板1。作为密封部件6,能够使用预先在凹部设置有干燥材料13的部件。干燥材料13能够通过吸湿性片的粘贴、吸湿材料的涂布来设置。由此,能够形成有机EL元件。
但是,如图3的方式那样,辅助电极7形成于光透射性电极2的基板1侧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中,如下所述对上述的制造方法进行变更。首先,在基板1的表面形成辅助电极7。形成方法可以与上述的说明中的辅助电极7的形成方法相同。在辅助电极7的形成后,形成光透射性电极2以及电极引出部12。并且,在光透射性电极2由于辅助电极7而隆起的部分形成绝缘膜10。绝缘膜10的形成方法可以与上述的说明中的方法相同。然后,与上述同样地,层叠形成功能层3以及对电极4,并通过密封部件6来密封。由此,能够形成图3的方式的有机EL元件。
图1~图7所示的方式的有机EL元件,发光特性优,尤其能够作为发光面积大的元件而利用。因此,作为面状的发光元件特别是照明面板是有用的。
通过上述的有机EL元件,能够得到照明装置。照明装置具备上述的有机EL元件。由此,能够得到光取出性优且省电力的照明装置。照明装置可以是多个有机EL元件以面状配置的装置。照明装置可以是由一个有机EL元件构成的面状的照明体。照明装置可以是具备用于对有机EL元件馈电的布线构造的装置。照明装置也可以是具备用于支承有机EL元件的框体的装置。照明装置也可以是具备将有机EL元件与电源电连接的插头的装置。照明装置能够构成为面板状。照明装置能够使厚度较薄,因此能够提供省空间的照明器具。
图9是照明装置100的一例。该照明装置具有有机EL元件101、框体102、插头103及布线104。在图9中,多个(4个)有机EL元件101以面状配设。有机EL元件101收容于框体102。通过插头103以及布线104供电后有机EL元件101发光,能够从照明装置100发出光。
附图标记说明
1   基板
2   光透射性电极
3   功能层
4   对电极
5   有机发光体
6   密封部件
7   辅助电极
8   布线部件
9   连接布线
10  绝缘膜
11  电极焊盘
12  电极引出部
14  密封粘着部
15  光可透射部
16  布线连续部

Claims (7)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备:基板;有机发光体,具有光透射性电极、包括发光层的功能层及对电极;及密封部件,上述有机发光体被上述密封部件覆盖而被密封,
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特征在于,
与上述光透射性电极接触地通过布线部件设置有格子状图案的辅助电极,
在构成上述辅助电极的上述格子状图案的交叉位置,具有未设置有上述布线部件的光可透射部,
在上述功能层的上述辅助电极侧的表面,在俯视时与上述辅助电极重叠的位置设置有绝缘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可透射部,通过上述布线部件在上述交叉位置分离而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辅助电极在上述交叉位置具有布线连续部,该布线连续部是上述布线部件相连而通过上述交叉位置所形成的,
上述布线连续部在上述交叉位置具有弯曲形状。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辅助电极在上述交叉位置具有布线连续部,该布线连续部是上述布线部件相连而通过上述交叉位置所形成的,
上述布线连续部在上述交叉位置具有大致直线形状。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辅助电极形成为与上述光透射性电极的与上述功能层侧相反一侧的表面接触,上述辅助电极的侧面成为倾斜面。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交叉位置或该交叉位置附近,设置有将上述布线部件间连接的连接布线。
7.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CN201480007886.0A 2013-02-07 2014-02-07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照明装置 Active CN1049820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2659 2013-02-07
JP2013022659 2013-02-07
PCT/JP2014/000667 WO2014122938A1 (ja) 2013-02-07 2014-02-07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82092A true CN104982092A (zh) 2015-10-14
CN104982092B CN104982092B (zh) 2017-04-05

Family

ID=51299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7886.0A Active CN104982092B (zh) 2013-02-07 2014-02-07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49340B2 (zh)
CN (1) CN104982092B (zh)
WO (1) WO2014122938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53026A (zh) * 2017-03-21 2017-07-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8258135A (zh) * 2016-12-29 2018-07-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使用有机发光器件的照明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09585671A (zh) * 2017-09-29 2019-04-0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照明设备
CN110010640A (zh) * 2017-11-29 2019-07-1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用于照明装置的oled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0071155A (zh) * 2019-04-26 2019-07-30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封装方法、显示装置
CN110874518A (zh) * 2018-08-13 2020-03-10 日本麦可罗尼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布线基板的设计辅助装置、导孔配置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TWI702588B (zh) * 2017-11-28 2020-08-21 南韓商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有機發光二極體發光裝置
WO2022253180A1 (zh) * 2021-06-01 2022-12-08 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83772B2 (ja) * 2016-10-17 2018-08-2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
KR102712304B1 (ko) * 2016-12-29 2024-09-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소자를 이용한 조명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321663B1 (ko) * 2017-07-11 2021-11-0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소자를 이용한 조명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441681B1 (ko) * 2017-12-05 2022-09-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조명 장치용 oled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7337198B2 (ja) * 2020-01-24 2023-09-01 京セラ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4936A (zh) * 2010-10-26 2011-04-27 四川虹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照明面板
US20110284913A1 (en) * 2010-05-21 2011-11-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WO2012014759A1 (en) * 2010-07-26 2012-02-0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ligh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ght-emitting device
CN102354730A (zh) * 2011-08-29 2012-02-15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Oled照明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WO2012102268A1 (ja) * 2011-01-25 2012-08-02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81371B2 (ja) * 2006-06-28 2012-07-18 ハリソン東芝ライ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
JP2010153070A (ja) * 2008-12-24 2010-07-08 Seiko Epson Corp El装置、el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US8659220B2 (en) * 2010-06-07 2014-02-25 Nec Lighting,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ing device
JP2012049062A (ja) * 2010-08-30 2012-03-08 Seiko Epson Corp 照明装置
JPWO2012133715A1 (ja) * 2011-03-29 2014-07-28 Necライ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有機el発光装置、有機el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el照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84913A1 (en) * 2010-05-21 2011-11-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WO2012014759A1 (en) * 2010-07-26 2012-02-0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ligh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ght-emitting device
CN102034936A (zh) * 2010-10-26 2011-04-27 四川虹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照明面板
WO2012102268A1 (ja) * 2011-01-25 2012-08-02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CN102354730A (zh) * 2011-08-29 2012-02-15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Oled照明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18571B2 (en) 2016-12-29 2019-09-17 Lg Display Co., Ltd. Lighting apparatus usi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reof
CN108258135A (zh) * 2016-12-29 2018-07-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使用有机发光器件的照明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08258135B (zh) * 2016-12-29 2019-12-2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使用有机发光器件的照明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06953026A (zh) * 2017-03-21 2017-07-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9585671B (zh) * 2017-09-29 2021-06-2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照明设备
CN109585671A (zh) * 2017-09-29 2019-04-0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照明设备
TWI702588B (zh) * 2017-11-28 2020-08-21 南韓商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有機發光二極體發光裝置
US11133484B2 (en) 2017-11-28 2021-09-28 Lg Display Co., Ltd. OLED lighting apparatus
CN110010640A (zh) * 2017-11-29 2019-07-1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用于照明装置的oled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0010640B (zh) * 2017-11-29 2023-07-1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用于照明装置的oled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0874518A (zh) * 2018-08-13 2020-03-10 日本麦可罗尼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布线基板的设计辅助装置、导孔配置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N110874518B (zh) * 2018-08-13 2023-09-08 日本麦可罗尼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布线基板的设计辅助装置、导孔配置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N110071155A (zh) * 2019-04-26 2019-07-30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封装方法、显示装置
US11296181B2 (en) 2019-04-26 2022-04-05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anel packaging method
WO2022253180A1 (zh) * 2021-06-01 2022-12-08 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82092B (zh) 2017-04-05
WO2014122938A1 (ja) 2014-08-14
JP6249340B2 (ja) 2017-12-20
JPWO2014122938A1 (ja) 2017-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82092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照明装置
US11340741B2 (en) Touch window having a sensing electrode with a variable width of a conductive line
KR200479189Y1 (ko) 터치스크린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0004138B2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728033B (zh) 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510993B (zh) 觸摸屏感應模組及其製作方法和顯示器
US10705657B2 (en) Touch panel having sense patterns of mesh type metal grids,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touch panel
CN110045862B (zh) 电容式触控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5814529A (zh) 触摸屏、显示装置及触摸屏的制造方法
TW201411448A (zh) 觸控面板
US20140307178A1 (en) Touch screen sensing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40292714A1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device with the same
JP2019207688A (ja) 透明フレキシブル電極を備える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Touch Panel With Transparent Flexible Electrod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US10198113B2 (en) Touch window
TW201246314A (en) Inpu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6133847B (zh) 具有纳米结构的图案的透光性导电体及其制造方法
WO2015151391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照明装置
JP6213940B2 (ja) 有機el素子及び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WO2014162453A1 (ja) 接合構造および発光装置
US20180294429A1 (en) Optical device
JP6266598B2 (ja) 光学装置
JP2015198048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照明装置
TWI511256B (zh) Electrode structure for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4281322B (zh) 触摸屏导电结构制作方法
JP2014203525A (ja) 接合構造および発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12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SAMSUNG DISPLAY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