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79662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79662A
CN104979662A CN201510151832.8A CN201510151832A CN104979662A CN 104979662 A CN104979662 A CN 104979662A CN 201510151832 A CN201510151832 A CN 201510151832A CN 104979662 A CN104979662 A CN 1049796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ing portion
teat
housing
connect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518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79662B (zh
Inventor
柏田知一
宇野雅文
居附清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796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796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796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796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3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lamping member acted on by screw or nu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3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crew or nut clamping member
    • H01R4/34Conductive members located under head of screw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20Coupling parts carrying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only to wire or cabl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ions By Means Of Piercing Elements, Nuts, Or Screws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将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定位成第一螺栓孔与第二螺栓孔同轴配置的状态。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屏蔽连接器(10)具备壳体(20)和收容在该壳体(20)的内部的第一端子(50)及第二端子(60),其中,所述壳体(20)具有:通过第一突部(52)嵌入而将第一连接部(51)在防旋状态下定位的第一凹部(17);通过第二突部(62)嵌入而将第二连接部(61)在防旋状态下定位的第二凹部(18);及伴随着所述定位而使第一螺栓孔(54)和第二螺栓孔(64)同轴地配置来将第一连接部(51)与第二连接部(61)连接的端子连接部(13)。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通过利用螺栓将平板状的端子彼此一并紧固而连接的连接器,已知有例如日本特开2003-317821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该连接器具有与电线的末端连接的平板端子和呈L字状的汇流条,在该汇流条的一端侧,通过螺栓和方形螺母而紧固有平板端子。另一方面,在汇流条的另一端侧通过螺栓和方形螺母而紧固有设备侧的平板端子。汇流条在壳体的误差吸收凹部的区域内能够进行位置调整而移动。由此,即使设备侧的包含平板端子在内的设备侧构件存在位置错动或尺寸精度的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吸收该误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17821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连接器中,汇流条相对于壳体能够移动,因此在开始平板端子与汇流条的螺栓紧固时,平板端子的孔与汇流条的孔有时会错动。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器具备壳体和收容在该壳体的内部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具备:具有第一螺栓孔的平板状的第一连接部;及在该第一连接部的周缘部形成的第一突部,所述第二端子具备:具有第二螺栓孔的平板状的第二连接部;及在该第二连接部的周缘部形成的第二突部,所述壳体具备:通过所述第一突部嵌入而将所述第一连接部在防旋状态下定位的第一凹部;通过所述第二突部嵌入而将所述第二连接部在防旋状态下定位的第二凹部;及伴随着所述定位而使所述第一螺栓孔和所述第二螺栓孔同轴地配置来将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端子连接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将第一突部向第一凹部嵌入并将第二突部向第二凹部嵌入,由此能够在第一螺栓孔与第二螺栓孔被同轴配置的状态下将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定位。因此,容易向第一螺栓孔和第二螺栓孔穿过螺栓。然后,通过进行螺栓紧固而能够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与端子连接部连接。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器也可以设为以下的结构。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突部具有从内侧卡定于所述第一凹部而将所述第一连接部在防脱状态下定位的防脱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防脱部能够将第一连接部在防脱状态下定位,因此在将第二突部向第二凹部嵌入时,无需将第一突部以避免从第一凹部脱落的方式进行按压。
也可以是,第一连接部形成为与第一突部齐面,第二连接部形成为与第二突部齐面。
根据这样的结构,容易将第一突部及第二突部与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同时成形。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以交叉的配置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容易将第一突部和第二突部错开配置。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被固定为相对于所述端子连接部不能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端子连接部能够切断从电线向第二端子传递的振动,能够避免比第一端子先传递振动。
也可以是,所述第二端子与电线的端部连接,所述壳体具有:供所述第二端子插通的端子插通部;及从该端子插通部的里端部朝向所述端子连接部引导所述第二端子的锥状的引导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使第二端子向端子插通部插通时,第二连接部由锥状的引导部向端子连接部引导,因此通过将第二连接部打夯于端子连接部,能够将无法插通第二端子的情况防患于未然。
【发明效果】
根据由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器,能够将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定位成第一螺栓孔与第二螺栓孔呈同轴地配置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屏蔽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2是屏蔽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3是屏蔽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4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以防旋状态被定位于端子连接部的情况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装配于端子连接部之前的状态的图。
【标号说明】
10…屏蔽连接器
13…端子连接部
16…引导部
17…第一凹部
18…第二凹部
20…壳体
28…端子插通部
29…里端部
50…中继端子(第一端子)
51…第一连接部
52…第一突部
53…伸出部(防脱部)
54…第一螺栓孔
60…电线侧端子(第二端子)
61…第二连接部
62…第二突部
64…第二螺栓孔
W…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7的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屏蔽连接器10具备侧视观察呈L字状的壳体20、将该壳体20包围的屏蔽壳体30、从壳体20拉出的电线W。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关于前方,设为图1的左方,关于上下方向,以图2的上下方向为基准,关于宽度方向,以图2的左右方向为基准。
在屏蔽连接器10的前端侧形成有能够与在设备的框体上形成的安装孔(未图示)嵌合的连接器嵌合部11,在屏蔽连接器10的下端侧形成有拉出电线W的电线拉出部12。在连接器嵌合部11组装有浮动壳体21。如图4所示,该浮动壳体21通过设备侧保持器22保持为防止向前方脱落的状态。浮动壳体21具有规定的间隙地装配于壳体20的前端开口部23,在该间隙的范围内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能够游动。
在浮动壳体21的内部保持阴端子40。另一方面,在壳体20的内部收容有如图4所示呈L字形状的中继端子50和与图5所示的电线W的端部连接的电线侧端子60。阴端子40和中继端子50由编织线41连接。编织线41是将金属线材编织成筒状而形成的结构,在阴端子40与中继端子50之间呈鼓出的形状。
在壳体20的后端开口部24嵌装有附带密封件的盖25。在壳体20的内部的通过后端开口部24而面向后方的位置形成有将中继端子50和电线侧端子60能够导通地连接的端子连接部13。如图4所示,该端子连接部13在宽度方向上排列而配置一对。呈圆筒状的螺母15通过压入而保持在端子连接部13。螺母15的接触面比端子连接部13的前端面稍突出。在螺母15的接触面依次载置有中继端子50、电线侧端子60,通过将螺栓14拧入螺母15而将中继端子50和电线侧端子60一并紧固而连接。
将螺栓14紧固于螺母15的作业通过从壳体20的后端开口部24的开口部分放入工具而进行。并且,在紧固后,通过附带密封件的盖25将后端开口部24的开口部分在密封状态密闭。另一方面,在壳体20的前端开口部23的后侧嵌装有呈环状的密封环70,该密封环70夹持在设备的安装孔的内周面与壳体20的外周面之间,由此将壳体20的内部密封。
如图2所示,屏蔽壳体30具备铸铝制的上壳体31、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下壳体32、在下壳体32的下端部紧固的紧固环33。在下壳体32的下方拉出多个电线W,将这些电线W一并屏蔽的编织线(未图示)通过紧固环33而压接保持于下壳体32的下端部。
在壳体20的上表面形成上壳体固定部26,在上壳体31形成有在上壳体固定部26的左右两侧配置的一对导轨34。通过使上壳体固定部26进入两导轨34之间,由此能够引导将上壳体31从后方安装于壳体20的动作。
如图6所示,在壳体20的后表面形成有下壳体固定部27,如图1所示,上壳体31和下壳体32通过下螺栓36而一并紧固地固定于下壳体固定部27。另一方面,上壳体31通过上螺栓35而单独固定在上壳体固定部26。
接着,说明端子连接部13的周边结构。如图6所示,中继端子50具有平板状的第一连接部51,该第一连接部51具有第一螺栓孔54,在该第一连接部51的周缘部的前端侧形成呈大致圆弧状的第一突部52。另一方面,电线侧端子60具有平板状的第二连接部61,该第二连接部61具有第二螺栓孔64,在该第二连接部61的周缘部的前端侧形成有呈台阶状地突出的第二突部62。
中继端子50的第一突部52形成为与第一连接部51齐面。在中继端子50收容于壳体20的内部的状态下,第一连接部51从壳体20的宽度方向中心侧朝向外侧延伸,第一突部52位于该延伸端部。第一突部52具有沿着第一连接部51的周缘部向上下两侧伸出的一对伸出片53。
另一方面,在端子连接部13的宽度方向外侧(以第一螺栓孔54为中心而与另一方的端子连接部13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凹部17,该第一凹部17通过中继端子50的第一突部52的嵌入而将第一连接部51在防旋状态下定位。在第一突部52嵌入第一凹部17的状态下,一对伸出片53从内侧卡定在位于第一凹部17的上下两侧的一对周壁上,由此在第一突部52防脱于第一凹部17的状态下,将第一连接部51定位于端子连接部13。
电线侧端子60的第二突部62形成为与第二连接部61齐面。在电线侧端子60收容于壳体20的内部的状态下,第二连接部61从壳体20的下侧朝向上侧延伸,第二突部62位于该延伸端部。即,第二连接部61和第一连接部51相互正交而沿前后方向成为重叠的配置,该重叠的部分如图5所示,形成在端子连接部13的螺母15的后方且至少与螺母13的紧固接触面相对的范围。在第二突部62的基端侧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一对抵接部63。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端子连接部13的上侧形成有通过电线侧端子60的第二突部62的嵌入而将第二连接部61在防旋状态下定位的第二凹部18。在第二突部62嵌入第二凹部18的状态下,一对抵接部63从下侧卡定在位于第二凹部18的左右两侧的一对侧壁上,由此对基于第二突部62的防旋进行强化。
如图5所示,在端子连接部13的下侧形成有锥状的引导部16。而且,在壳体20的内部形成有供电线侧端子60插通的端子插通部28。引导部16具备从端子插通部28的里端部29的前侧朝向端子连接部13的前端面而向斜后方延伸的倾斜面。由此,电线侧端子60沿着引导部16被引导至端子连接部13的前端面。
需要说明的是,电线侧端子60中的与电线W连接的电线连接部65和第二连接部61由锥状的连结部66连结。该连结部66设为沿着引导部16的配置。电线连接部65位于比端子连接部13的前端面靠前方的位置,在电线连接部65的后表面连接有电线W。即,在端子插通部28的上端开口部,电线连接部65靠前配置,因此在将电线侧端子60收容于壳体20的内部之后,使该电线侧端子60向斜后方倾斜,在第二连接部61与端子连接部13的螺母15之间确保间隙,能够从壳体20的后端开口部24朝向该间隙插入中继端子50的第一连接部51。
本实施方式为以上那样的结构,接着说明屏蔽连接器10的组装方法。首先,使电线W先穿过电线侧保持器80和橡胶栓81。将电线W的端部剥皮而使芯线露出,将该芯线焊接于电线侧端子60的电线连接部65。接着,将电线侧端子60向端子插通部28插通。此时,即使电线侧端子60的第二连接部61的前端与端子连接部13的引导部16抵接,通过该引导部16的倾斜面也将第二连接部61的前端向端子连接部13的前端面顺畅地引导,因此能够使端子连接部13向螺母15的后方进入。并且,将橡胶栓81及电线侧保持器80依次从下方插入到端子插通部28的下端开口部内。由此,将端子插通部28的内部密封,并且电线W由橡胶栓81从整周按压,由此保持成不会从端子插通部28向下方落下的程度。
接着,通过编织线41将阴端子40和中继端子50连接。此时,将编织线41的两端部通过焊接而与各端子40、50连接,并接近各端子40、50等而使编织线41膨胀。并且,将阴端子40从壳体20的后端开口部24向内部插入,进入浮动壳体21的内部。在此,使电线侧端子60的第二连接部61向斜后方倾斜等而使中继端子50的第一连接部51滑入螺母15与第二连接部61之间。并且,使第一连接部51的第一突部52嵌入第一凹部17。然后,将电线侧端子60的第二连接部61的第二突部62嵌入第二凹部18。于是,将第一连接部51的第一螺栓孔54、第二连接部61的第二螺栓孔64、螺母15的螺纹孔定位成对齐于同轴的状态。
接着,从壳体20的后端开口部24插入工具,将螺栓14插通至各螺栓孔54、64而向螺母15拧入。此时,各连接部51、61虽然伴随着螺栓14的拧入而要一同旋转,但是各突部52、62嵌入各凹部17、18,因此能防止一同旋转。并且,当拧入完成时,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61成为被直接夹入螺母15的接触面与螺栓14的头部之间的状态。这样,第一连接部51与第二连接部61能够导通地连接,并且中继端子50和电线侧端子60不能移动地固定在端子连接部13从而切断来自电线W的振动。然后,将下壳体32和上壳体31依次组装于壳体20,将下螺栓36紧固于下壳体固定部27,将上螺栓35紧固于上壳体固定部26。这样,屏蔽连接器10的组装完成。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突部52嵌入第一凹部17并将第二突部62嵌入第二凹部18,由此能够将第一端子(中继端子50)和第二端子(电线侧端子60)定位成第一螺栓孔54与第二螺栓孔64呈同轴配置的状态。因此,向第一螺栓孔54和第二螺栓孔64容易穿过螺栓14。然后,通过进行螺栓紧固而能够将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61与端子连接部13连接。
所述第一突部52也可以设为具有防脱部(伸出部53)的结构,该防脱部(伸出部53)从内侧卡定于所述第一凹部17而将所述第一连接部51在防脱状态下定位。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防脱部(伸出部53)能够将第一连接部51在防脱状态下定位,因此在将第二突部62嵌入第二凹部18时,无需预先按压以免第一突部52从第一凹部17脱落。
也可以是第一连接部51形成为与第一突部52齐面,第二连接部61形成为与第二突部62齐面的结构。
根据这样的结构,容易将第一突部52及第二突部62与第一连接部51及第二连接部61同时成形。
所述第一连接部5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61也可以设为以正交的配置连接的结构。
根据这样的结构,容易将第一突部52与第二突部62错开配置。
所述第一端子(中继端子50)和所述第二端子(电线侧端子60)也可以固定成相对于所述端子连接部13不能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端子连接部13切断从电线W向第二端子(电线侧端子60)传递的振动,能够避免向比第一端子(中继端子50)靠前方的连接器嵌合部11传递振动的情况。
所述第二端子(电线侧端子60)与电线W的端部连接,所述壳体20也可以构成为具有供所述第二端子(电线侧端子60)插通的端子插通部28、从该端子插通部28的里端部29朝向所述端子连接部13引导所述第二端子(电线侧端子60)的锥状的引导部16。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第二端子(电线侧端子60)插通端子插通部28时,第二连接部61由锥状的引导部16向端子连接部13引导,因此通过将第二连接部61打夯于端子连接部13而能够将无法插通第二端子(电线侧端子60)的情况防患于未然。
<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没有限定为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也包括例如下述的各种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一突部52形成在第一连接部51的前端侧且第二突部62形成在第二连接部61的前端侧的情况,但只要是第一突部与第二突部不重叠的形态即可,也可以设为其他的方式。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阴端子40与中继端子50由编织线41连接,但也可以将阴端子40和中继端子50一体形成的结构作为第一端子。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突部52的伸出片53从内侧卡定于第一凹部17,由此第一连接部51在端子连接部13被防脱,但也可以如第二突部62那样不防脱。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突部52、62形成为与各连接部51、61齐面,但各突部也可以是从各连接部切起而形成的结构。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连接部51、61以正交的配置连接,但是也可以通过中继端子从端子连接部13的上方向下侧延伸而将各连接部以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姿势配置。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端子50、60相对于端子连接部13被固定成不能移动,但也可以通过将例如螺母15在端子连接部内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收容,由此将各端子50、60相对于端子连接部安装成能够游动。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端子连接部13设置锥状的引导部16,但是设置引导部的位置任意。例如,可以在电线侧端子60的第二连接部61的前端设置锥状的引导部。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61以正交的配置连接,但也可以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以正交以外的配置交叉。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具备壳体和收容在该壳体的内部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具备:具有第一螺栓孔的平板状的第一连接部;及在该第一连接部的周缘部形成的第一突部,
所述第二端子具备:具有第二螺栓孔的平板状的第二连接部;及在该第二连接部的周缘部形成的第二突部,
所述壳体具备:通过所述第一突部嵌入而将所述第一连接部在防旋状态下定位的第一凹部;通过所述第二突部嵌入而将所述第二连接部在防旋状态下定位的第二凹部;及伴随着所述定位而使所述第一螺栓孔和所述第二螺栓孔同轴地配置来将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端子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突部具有从内侧卡定于所述第一凹部而将所述第一连接部在防脱状态下定位的防脱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为与所述第一突部齐面,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为与所述第二突部齐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以交叉的配置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被固定为相对于所述端子连接部不能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二端子与电线的端部连接,所述壳体具有:供所述第二端子插通的端子插通部;及从该端子插通部的里端部朝向所述端子连接部引导所述第二端子的锥状的引导部。
CN201510151832.8A 2014-04-02 2015-04-01 连接器 Active CN1049796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6060 2014-04-02
JP2014076060A JP2015198033A (ja) 2014-04-02 2014-04-02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79662A true CN104979662A (zh) 2015-10-14
CN104979662B CN104979662B (zh) 2018-01-19

Family

ID=54146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51832.8A Active CN104979662B (zh) 2014-04-02 2015-04-01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43825B2 (zh)
JP (1) JP2015198033A (zh)
CN (1) CN104979662B (zh)
DE (1) DE102015003593B4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1846A (zh) * 2017-12-19 2019-07-1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屏蔽连接器以及线束
CN110495057A (zh) * 2017-03-27 2019-11-2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0620310A (zh) * 2018-06-18 2019-12-2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62327A (ja) * 2014-02-27 2015-09-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JP6132868B2 (ja) * 2015-03-31 2017-05-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93631B2 (ja) * 2015-09-24 2019-10-2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6601092B2 (ja) * 2015-09-24 2019-11-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6122094B1 (ja) 2015-12-25 2017-04-2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充電コネクタ組立体の製造方法
BE1026231B1 (de) * 2018-04-24 2019-11-25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Elektrischer verbinder
JP7042421B2 (ja) * 2018-11-19 2022-03-2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321878B2 (ja) * 2019-10-15 2023-08-0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2383A (zh) * 2008-04-03 2009-10-0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用于螺丝锁定端子的端子锁定装置
CN103457064A (zh) * 2012-05-28 2013-12-1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US20130342304A1 (en) * 2011-03-10 2013-12-26 Yazaki Corporation Fuse un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09680B2 (ja) * 2002-04-25 2007-04-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構造
JP2005019188A (ja) * 2003-06-26 2005-01-2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機器用コネクタ
DE112008002371B4 (de) * 2007-09-12 2013-11-28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Anschluss zur Herstellung einer elektrischen Verbindung
CN103444013B (zh) * 2011-03-17 2016-05-1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JP2014038793A (ja) * 2012-08-20 2014-02-2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2383A (zh) * 2008-04-03 2009-10-0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用于螺丝锁定端子的端子锁定装置
US20130342304A1 (en) * 2011-03-10 2013-12-26 Yazaki Corporation Fuse unit
CN103457064A (zh) * 2012-05-28 2013-12-1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5057A (zh) * 2017-03-27 2019-11-2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0495057B (zh) * 2017-03-27 2021-05-2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0021846A (zh) * 2017-12-19 2019-07-1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屏蔽连接器以及线束
CN110620310A (zh) * 2018-06-18 2019-12-2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0620310B (zh) * 2018-06-18 2021-03-1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98033A (ja) 2015-11-09
DE102015003593B4 (de) 2021-02-04
DE102015003593A1 (de) 2015-10-08
US20150288083A1 (en) 2015-10-08
CN104979662B (zh) 2018-01-19
US9343825B2 (en) 2016-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79662A (zh) 连接器
CN104682026A (zh) 连接器
US8317544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shielding shell
US9312626B2 (en) Shield connector
US8562381B2 (en) Connector
CN104767078B (zh) 设备用连接器
CN105098417B (zh) 阴端子
EP2688156A1 (en) Connector
CN103779721A (zh) 连接器
CN103633466A (zh) 连接器
CN105470700A (zh) 连接器
JP5512365B2 (ja) 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N105322326B (zh) 电端子
CN109075511A (zh) 屏蔽连接器
CN202009112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4304093U (zh) 电连接器
CN106068581A (zh) 压接端子及压接端子与电线的连接构造
EP2808950A1 (en) Terminal block and connection method
CN105144502B (zh) 车辆侧连接器
CN102832510A (zh) 屏蔽连接器
JP2014160662A (ja) 接続構造体、コネクタ、及び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EP2808949A1 (en) Terminal block and method of connecting an inner conductive member and an outer conductive member
CN102882032A (zh) 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连接器
WO2015060113A1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204885584U (zh) 连接器壳体、电连接器及自行车用的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