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48413B - 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48413B
CN104948413B CN201510138123.6A CN201510138123A CN104948413B CN 104948413 B CN104948413 B CN 104948413B CN 201510138123 A CN201510138123 A CN 201510138123A CN 104948413 B CN104948413 B CN 1049484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m
chamber
cylinder body
swash plate
protube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381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48413A (zh
Inventor
山下秀晴
山本真也
太田雅树
铃木隆容
仲井间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48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484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484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484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0873Component parts, e.g. sealings;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thereof
    • F04B27/0878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036Component parts, details, e.g. sealings, lubrication
    • F04B27/109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2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having plural sets of cylinders or 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 F04B27/1804Controlled by crankcase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2Casings; 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Fluid connections
    • F04B39/121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 F04B27/1804Controlled by crankcase pressure
    • F04B2027/1809Controlled pressure
    • F04B2027/1813Crankcase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 F04B27/1804Controlled by crankcase pressure
    • F04B2027/1822Valve-controlled fluid connection
    • F04B2027/1827Valve-controlled fluid connection between crankcase and discharge cham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ressor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其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吸入室、排出室、与吸入室相连通的旋转斜板室、具有多个第一缸膛的第一缸体和具有多个第二缸膛的第二缸体。第一缸膛与第二缸膛相配合以形成多对第一缸膛和第二缸膛。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分别在其外周侧具有径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配合在一起以形成油分离室、油储备室、中间压力室以及提供油储备室与中间压力室之间的流体连通的气体释放通道。

Description

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4-218610中公开了一种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该压缩机在压缩机后端中包括后壳体,该后壳体具有位于其中的沿后壳体的径向方向延伸的油分离室和形成在油分离室的下面的油储备室。在油分离室与油储备室之间形成有提供两者之间的流体连通的孔。此外,在后壳体中形成有进入通道,油分离室与排出室通过该进入通道相连通。排出孔在后壳体中在下游侧形成为与油分离室相邻,并且防止排出通道中的制冷剂气体回流的止回阀单元安装在该排出孔上。止回阀单元设置有朝向油分离室突出的管道,并且止回阀和管道相配合以形成油分离装置。气体返回通道形成为使止回阀单元的基板中的环形端口(或中间压力室)与油储备室连通的通道。气体返回通道的直径比油分离室与油储备室之间的孔的直径小(或大约为1mm),并且气体返回通道用于允许油储备室中的制冷剂返回至形成在排出通道中的环形端口。
在该压缩机中,从排出室排出的已压缩的制冷剂气体通过进入通道被引入油分离室中。因此,流入油分离室中的制冷剂气体撞击管道的外周表面,然后在沿着管道的外周表面绕管道旋转(swirl)的同时朝向管道的端部流动,使得呈雾状的包含在制冷剂气体中的油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来。因此,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的油积聚在油分离室的底部中并且然后通过通孔流入油储备室中。油储备室中的油返回至曲柄室。已将油从其中分离出来的制冷剂气体流动通过管道然后经由排出管道排放至外部制冷剂回路。由于气体返回通道形成在制冷剂气体的排出通道与油储备室之间,因此在油分离室与排出通道之间的压力差ΔP使制冷剂气体流动,并且在油分离室中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油被制冷剂气体夹带并且通过孔迅速流入油储备室中。
然而,在上面所引用的公开的压缩机中,在后壳体中需要形成具有小直径(大约1mm)的孔以作为提供止回阀单元中的环形端口与油储备室之间的流体连通的气体返回通道。用钻头或端铣刀来加工该小直径的气体返回通道极其困难。
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允许容易地加工提供环形端口与油储备室之间的流体连通的气体返回通道的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其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吸入室、排出室、与吸入室相连通的旋转斜板室、具有多个第一缸膛的第一缸体和具有多个第二缸膛的第二缸体。第一缸膛与第二缸膛配合以形成多对第一缸膛和第二缸膛。该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还包括驱动轴、旋转斜板和连杆机构,该驱动轴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壳体中,旋转斜板能够通过驱动轴的旋转而在旋转斜板室中旋转,连杆机构设置在驱动轴与旋转斜板之间以改变旋转斜板的倾斜角度。设置有多个双头活塞,该多个双头活塞能够在相应的多对第一缸膛和第二缸膛中往复移动。该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还包括转换机构、致动器和控制机构,该转换机构将旋转斜板的旋转转换为双头活塞的具有能够根据旋转斜板的倾斜角度变化的行程长度的往复运动,致动器布置在旋转斜板室中以改变旋转斜板的倾斜角度,控制机构控制致动器。致动器包括分隔构件、移动构件和压力控制室,分隔构件固定在驱动轴上,移动构件连接至旋转斜板并且能够在旋转斜板室中沿驱动轴的轴向方向移动,压力控制室由分隔构件、移动构件和驱动轴限定。移动构件能够通过压力控制室中的压力移动。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分别在其外周侧具有径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配合在一起以形成至少两个室,在这些室中的一个室中布置有包括油分离器和止回阀的止回阀单元。这些室中的一个室为油分离室,在油分离室中布置有油分离器以将包含在从排出室中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中的油分离出来。止回阀布置在油分离器的下游。另一个室与油分离室相连通并且储存从油分离室中的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油。中间压力室形成在油分离器与止回阀之间并且具有比油分离室的压力更低的压力。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经由垫片接合。在第一突出部或第二突出部与垫片之间形成有气体释放通道,以提供油储备室与中间压力室之间的流体连通。
通过以下结合以示例的方式示出本发明原理的附图进行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势可以通过参照本优选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以及附图而被最佳地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的整体结构的纵向截面图;
图2是沿图1中的线A-A截取的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的截面图;
图3是沿图1中的线B-B截取的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的截面图;
图4是图1的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的部分的分解的截面图,其中示出了压缩机的缸体的连接。
图5是图1的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的突出部的俯视图,其中,压缩机的顶部被部分地拆离以描述突出部的内部结构。
图6A和6B分别是沿图5的线C-C和线D-D截取的突出部的截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止回阀单元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至6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压缩机进行描述。示于图1中并且以数字10标示的压缩机为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该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10(在下文中称作压缩机)采用双头活塞。如图1所示,压缩机10包括前壳体11、后壳体12以及布置在前壳体11与后壳体12之间的第一缸体13和第二缸体14。前壳体11与第一缸体13连接,其中,该两者之间插置有第一阀形成板15。后壳体12与第二缸体14连接,其中,在该两者之间插置有第二阀形成板16。此外,第一缸体13和第二缸体14经由插置在该两者之间的垫片44接合。前壳体11、后壳体12、第一缸体13和第二缸体14通过螺栓(未图示)紧固在一起。
前壳体11形成有轴套11A,该轴套11A向前突出并且具有位于其中的轴密封装置17。前壳体11中形成有第一吸入室18A和第一排出室19A。第一吸入室18A定位在前壳体11的径向中心处,并且第一排出室19A定位在第一吸入室18A的径向外面。前壳体11具有位于其中的第一前连通通道20A,该第一前连通通道20A在其前端处与第一排出室19A连通并且后端打开成穿过前壳体11的后端。
在后壳体12中具有第二吸入室18B、第二排出室19B和压力调节室21。压力调节室21定位在后壳体12的中央。第二吸入室18B在后壳体12中定位在压力调节室21的径向外面。第二排出室19B定位在第二吸入室18B的径向外面。在后壳体12中还具有控制机构22,该控制机构22控制致动器35,这将在后文中描述。在后壳体中具有第一后连通通道23A,该第一后连通通道23A在其后端处与第二排出室19B连通并且前端打开成穿过后壳体12的前端。
旋转斜板室24形成在第一缸体13和第二缸体14之间。旋转斜板室24大致定位在壳体的在压缩机10的纵向方向上的中央。在第一缸体13中具有多个第一缸膛13A,该多个第一缸膛13A形成为彼此平行并且以有规律的间隔隔开。在第一缸体13中形成有第一轴孔13B。在第一轴孔13B中设置有滑动轴承,并且驱动轴25插入该第一轴孔13B。此外,在第一缸体13中形成有与旋转斜板室24相连通的第一凹部13C。在第一凹部13C中在其底部处设置有第一止推轴承26A。第一缸体13具有穿过其形成的第一连通通道27A,该第一连通通道27A提供旋转斜板室24与第一吸入室18A之间的流体连通。此外,在第一缸体13中还具有第二前连通通道20B。第一缸体13在其外周侧具有径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42。该第一突出部42将在后文进行描述。
类似于第一缸体13,在第二缸体14中形成有多个第二缸膛14A。各个第二缸膛14A均具有与第一缸膛13A相同的直径并且与其所对应的第一缸膛13A同轴地布置以便配对。在第二缸体14中具有第二轴孔14B,驱动轴25插入穿过该第二轴孔14B。第二轴孔14B设置有滑动轴承。在第二缸体14中形成有与旋转斜板室24相连通的第二凹部14C。第二凹部14C具有布置在其底部的第二止推轴承26B。此外,在第二缸体14中具有第二连通通道27B,该第二连通通道27B提供旋转斜板室24与第二吸入室18B之间的连通。第二缸体14在其外周侧具有径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43。该第二突出部43将在后文进行描述。
第二缸体14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排出端口28、第三后连通通道20C、第二后连通通道23B和吸入端口29。排出端口28与消声器室57相连通。第三后连通通道20C的前端通向第二缸体14的前端并且第三后连通通道20C的后端与排出端口28连通。在第一缸体13与第二缸体14接合在一起的情况下,第三后连通通道20C与第二前连通通道20B在第二前连通通道20B的后端处连通。第二后连通通道23B的前端与排出端口28连通并且第二后连通通道的后端通向第二缸体14的后端。形成有吸入端口29以便提供旋转斜板室24与外部制冷回路(未图示)之间的流体连通,从而将制冷剂气体通过吸入端口29从外部制冷回路引入到旋转斜板室24中。
第一阀形成板15包括第一阀板15A、第一吸入阀板15B、第一排出阀板15C和第一保持器板15D。第一阀板15A、第一排出阀板15C和第一保持器板15D具有形成穿过它们的第一吸入孔15E,该第一吸入孔15E提供第一缸膛13A与第一吸入室18A之间的连通。第一阀板15A与第一吸入阀板15B具有形成穿过它们的第一排出孔15F,该第一排出孔15F提供第一缸膛13A与第一排出室19A之间的连通。第一吸入孔15E具有使第一吸入孔15E打开和关闭的第一吸入阀。第一排出孔15F具有使第一排出孔15F打开和关闭的第一排出阀。第一阀形成板15具有穿过其形成的第一吸入连通孔15G和第一排出连通孔15H,该第一吸入连通孔15G提供第一吸入室18A与第一连通通道27A之间的连通,第一排出连通孔15H提供第一前连通通道20A与第二前连通通道20B之间的连通。
第二阀形成板16包括第二阀板16A、第二吸入阀板16B、第二排出阀板16C和第二保持器板16D。第二阀板16A、第二排出阀板16C和第二保持器板16D具有形成穿过它们的第二吸入孔16E,该第二吸入孔16E提供第二缸膛14A与第二吸入室18B之间的连通。第二阀板16A与第二吸入阀板16B具有形成穿过它们的第二排出孔16F,该第二排出孔16F提供第二缸膛14A与第二排出室19B之间的连通。第二吸入孔16E具有使第二吸入孔16E打开和关闭的第二吸入阀。第二排出孔16F具有使第二排出孔16F打开和关闭的第二排出阀。第二阀形成板16具有穿过其形成的第二吸入连通孔16G和第二排出连通孔16H,该第二吸入连通孔16G提供第二吸入室18B与第二连通通道27B之间的连通,第二排出连通孔16H提供第一后连通通道23A与第二后连通通道23B之间的连通。
在压缩机10中,第一前连通通道20A、第一排出连通孔15H、第二前连通通道20B和第三后连通通道20C相配合以形成第一排出连通通道20。第一后连通通道23A、第二排出连通孔16H和第二后连通通道23B相配合以形成第二排出连通通道23。
驱动轴25包括驱动轴本体30、第一支承构件31和第二支承构件32。第一支承构件31压配合至驱动轴本体30的前端上,第二支承构件32压配合至驱动轴本体30的后端上。第一支承构件31具有凸缘31A。第二支承构件32具有凸缘32A。分别地,驱动轴25的前端通过第一支承构件31插入第一缸体13的第一轴孔13B中,并且驱动轴25的后端通过第二支承构件32插入第二缸体14的第二轴孔14B中,并且驱动轴25由滑动轴承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壳体中。
旋转斜板33、连杆机构34和前述致动器在旋转斜板室24中安装在驱动轴本体30上。旋转斜板33形成为环状并且固定至环板36。环板36也形成为环状并且具有位于中央的插入孔36A。在驱动轴本体30在旋转斜板室24中插入穿过环板36的插入孔36A的情况下,旋转斜板33与驱动轴25相接合。
连杆机构34包括支臂37。支臂37在旋转斜板室24中布置在旋转斜板33的前侧或者定位在旋转斜板33与第一支承构件31之间。支臂37大致形成为L形。其构造成使得当旋转斜板33相对于与驱动轴的轴线L正交地延伸的虚拟平面的倾斜角度变得最小时,支臂37与第一支承构件31的凸缘31A相接触。支臂37具有位于其后端的配重部37A。
支臂37在其后端处通过第一销38A连接至环板36的一端,以便能够相对于旋转斜板33绕第一销38A摆动。支臂37还在其前端处通过第二销38B连接至第一支承构件31,以便能够相对于驱动轴25绕第二销38B摆动。因此,连杆机构34设置在驱动轴25与旋转斜板33之间并且包括第一销38A和第二销38B以及支臂37。
在压缩机10中,旋转斜板33与驱动轴25经由连杆机构34的连接允许旋转斜板33与驱动轴25一起旋转。此外,摆动使旋转斜板33改变其倾斜角度。换言之,旋转斜板33能够通过连杆机构34而倾斜以改变倾斜角度。
在每对的第一缸膛13A和第二缸膛14A中容纳有双头活塞39。双头活塞39具有位于前端的第一头部39A和位于后端的第二头部39B。第一头部39A以往复运动的方式容纳在第一缸膛13A中。第一压缩室13D在第一缸膛13A中由第一头部39A和第一阀形成板15限定形成。第二头部39B以往复运动的方式容纳在第二缸膛14A中。第二压缩室14D在第二缸膛14A中由第二头部39B和第二阀形成板16限定形成。
活塞凹部39C形成在双头活塞39的中央,并且在活塞凹部39C中布置有一对半球形的滑瓦40A、40B以便将旋转斜板33保持在该一对半球形的滑瓦40A、40B之间,从而通过该一对滑瓦40A、40B将旋转斜板33的旋转转换成双头活塞39的往复运动。该一对滑瓦40A、40B对应于本发明的转换机构。因此,双头活塞39的第一头部39A和第二头部39B分别在第一缸膛13A和第二缸膛14A中以能够根据旋转斜板33的倾斜角度而变化的行程长度进行往复运动。
致动器35包括移动构件35A和分隔构件35B,并且压力控制室35C形成在移动构件35A与分隔构件35B之间。致动器35位于旋转斜板33的后侧并且能够移动至第二凹部14C中。移动构件35A具有带底圆筒的形状并且在其前部具有由分隔构件35B封闭的开口。移动构件35A具有在其周壁的前端向前延伸的连接构件35D。分隔构件35B形成为圆盘形并且其直径基本上等于移动构件35A的内径。在分隔构件35B与移动构件35A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压力控制室35C由分隔构件35B、移动构件35A和驱动轴25限定,并且移动构件35A能够通过压力控制室35C中的压力相对于分隔构件35B移动。
驱动轴本体30插入穿过移动构件35A和分隔构件35B。移动构件35A安装在驱动轴25上以便能够与驱动轴25一起旋转并且还能够相对于驱动轴25沿驱动轴25的轴向方向L在旋转斜板室24中移动。另一方面,分隔构件35B固定在驱动轴本体30上以便与驱动轴本体30一起旋转。
移动构件35A的连接构件35D通过第三销38C连接至环板36的另一端,使得旋转斜板33由移动构件35A支承并且能够绕第三销38C的轴线摆动。因此,移动构件35A连接至旋转斜板33。当旋转斜板33的倾斜角度变为最大时,移动构件35A与第二支承构件32的凸缘32A相接触。图1示出了旋转斜板33的倾斜角度处于最大值的状态。在驱动轴本体30中形成有轴内通道25A。如图1所示,轴内通道25A的前端穿过驱动轴本体30的外周表面通向压力控制室35C并且轴内通道25A的后端穿过驱动轴本体30的后端通向压力调节室21。
控制机构22包括低压通道、高压通道、控制阀和孔口(所有这些均未示出)。压力调节室21与第二吸入室18B通过控制机构22的低压通道和控制阀相连通。压力调节室21与第二排出室19B通过高压通道和孔口相连通。此外,压力调节室21与压力控制室35C通过轴内通道25A相连通。
在控制机构22中,当低压通道的开度被控制阀增大时,压力调节室21中的压力和压力控制室35C中的压力变得与第二吸入室18B中的内部压力基本上相同。由此,致动器35的移动构件35A在旋转斜板室24中向前移动。由于移动构件35A朝向支臂37移动,压力控制室35C的体积减小,从而旋转斜板33绕第三销38C的轴线沿顺时针方向摆动,如图1所示。此外,支臂37绕第一销38A沿顺时针方向摆动并且绕第二销38B沿逆时针方向摆动,如图1所示。支臂37移动成更靠近第一支承构件31的凸缘31A。因此,旋转斜板33相对于以与驱动轴25的轴线L垂直的方式延伸的虚拟平面的倾斜角度减小,并且相应地,双头活塞39的行程长度减小,从而使压缩机10的排量减小。
当低压通道的开度由控制机构22的控制阀减小时,另一方面,压力调节室21中的压力增大,并且相应地,压力控制室35C中的压力增大。在致动器35中,移动构件35A在旋转斜板室24中向后移动。因此,移动构件35A远离支臂37移动,并且因此,压力控制室35C的体积增大。移动构件35A通过连接构件35D向后拉动旋转斜板33的下端。因此,如在图1中观察到的,旋转斜板33绕第三销38C和第二销38B沿逆时针方向摆动。支臂37远离第一支承构件31的凸缘31A移动。因此,旋转斜板33的倾斜角度增大,并且由此使双头活塞39的行程长度减小,从而使压缩机10的排量增大。
在压缩机10中,旋转斜板33通过驱动轴25而进行的旋转使双头活塞39在成对的第一缸膛13A和第二缸膛14A中往复运动。第一压缩室13D和第二压缩室14D的体积随着双头活塞39的运动而改变。在压缩机10中,吸入行程、压缩行程和排出行程反复进行,在吸入行程中,制冷剂气体被引入到第一压缩室13D和第二压缩室14D中,在压缩行程中,制冷剂气体在第一压缩室13D和第二压缩室14D中被压缩,在排出行程中,已压缩的制冷剂气体被排放到第一排出室19A和第二排出室19B中。
排放至第一排出室19A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第一排出连通通道20流动至排出端口28,排放至第二排出室19B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第二排出连通通道23流动至排出端口28。然后制冷剂气体通过排出端口28被引入至消声器室57中。
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突出部42的后端面42A与第二突出部43的前端面43A通过插置在后端面42A与前端面43A之间的垫片44而连接。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突出部42中具有三个第一缸体凹部45、46、47,该第一缸体凹部45、46、47沿轴向方向延伸并且在后端面42A处开口。第一缸体凹部45、46、47按照这一顺序沿圆周方向以预定的空间间隔形成在第一突出部42中。第一缸体凹部45形成在第二前连通通道20B的径向外面并且具有带底矩形孔的形状。第一缸体凹部46具有带底圆孔的形状,并且将在后文描述的止回阀单元53的油分离器54布置在第一缸体凹部46中。第一缸体凹部47也具有带底圆孔的形状。孔48形成在第一突出部42中以用于第一缸体凹部45与第一缸体凹部46之间的连通。此外,孔49形成在第一突出部42中以用于第一缸体凹部46与第一缸体凹部47之间的连通。如将在后文描述的,分别地,孔48对应于提供消声器室57与油分离室58之间的连通的气体引入通道,孔49对应于提供油分离室58与油储备室59之间的连通的油道。
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突出部43中具有三个第二缸体凹部50、51、52,该第二缸体凹部50、51、52沿轴向方向延伸并且在第二突出部43的前端面43A处开口。第二缸体凹部50、51、52按照这一顺序沿圆周方向以预定的空间间隔形成在第二突出部43中。第二缸体凹部50具有带底矩形孔的形状并且形成在第三后连通通道20C的径向外面。第二缸体凹部50通过排出端口28与第三后连通通道20C连通。第二缸体凹部51具有带有阶梯式构型的有底圆孔的形状。止回阀单元53安装在第二缸体凹部51中。第二缸体凹部52以有底圆孔的形式形成。端面槽63A形成在第二突出部43的前端面43A中,其连接第二缸体凹部51和第二缸体凹部52。
如图4所示,垫片44插置在第一突出部42与第二突出部43之间。如图5所示,在第一突出部42与第二突出部43组合在一起的情况下,第一缸体凹部45与第二缸体凹部50布置成面向彼此并且彼此相连通。此外,在第一突出部42与第二突出部43组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分别地,第一缸体凹部46与第二缸体凹部51相连通,第一缸体凹部47与第二缸体凹部52相连通。因此,在第一突出部42与第二突出部43中形成三个室。孔44A、44B、44C分别在对应于第一缸体凹部45、46、47的位置处形成穿过垫片44。第一缸体凹部45与第二缸体凹部50通过孔44A彼此相连通,从而形成消声器室57。消声器室57减小了从第一排出室19A和第二排出室19B排出的冷剂气体的波动(pulsation)。第一缸体凹部47与二缸体凹部51通过孔44B彼此相连通并且形成油储备室59。油储备室59储存从油分离室58中的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油。
如图5所示,第二缸体凹部51具有内周壁51A、内周壁51B和内周壁51C,内周壁51A具有大内径并且在第二突出部43的前端面43A处开口,内周壁51B具有比内周壁51A的直径更小的直径并且邻接内周壁51A,内周壁51C具有比内周壁51B的直径更小的直径并且邻接内周壁51B。第二缸体凹部51为具有两个阶梯的阶梯式构型,使得分别地,一个阶梯形成在内周壁51A与内周壁51B之间并且另一阶梯形成在内周壁51B和内周壁51C之间。
止回阀单元53包括筒状油分离器54、基座55和止回阀56,该油分离器54使包含在制冷剂气体中的油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来,基座55支承油分离器54并且具有比油分离器54的直径更大的直径,止回阀56安装在基座55上。油分离器54、基座55和止回阀是一体的。连通通道54A形成为轴向地延伸穿过油分离器54。基座55包括凸缘55A、凸缘55B和本体55C,凸缘55A形成为与油分离器54相邻并且具有大直径,凸缘55B形成为与止回阀56相邻并且具有小直径,本体55C位于凸缘55A和凸缘55B之间。连通通道55D形成为轴向地延伸穿过基座55。连通通道55D的内径比连通通道54A的内径更小。连通通道54A和连通通道55D相连接以及配合以形成制冷剂气体的排出通道的一部分。在基座55的本体55C中形成有与连通通道55D相连通的多个孔55E。止回阀56包括筒状主体、以可滑动的方式设置在主体中的阀元件以及用于阀元件的迫压装置。止回阀56设置在油分离器54的下游以便防止排出通道中的已排出的制冷剂气体回流。
如图5所示,止回阀单元53配合在第二缸体凹部51中,其中,分别地,止回阀56定位在后侧,油分离器54定位在前侧,并且基座55的凸缘55B、55A分别与内周壁51B、51A相接触。油分离器54布置成穿过垫片44的孔44B突出至第一缸体凹部46中,并且前述油分离室58由第一缸体凹部46和凸缘55A的前端面限定。凸缘55A的后端、凸缘55B的前端、本体55C的外周表面以及第二缸体凹部51的内周壁51A限定了圆环形的中间压力室60。该中间压力室形成在油分离器54与止回阀56之间。中间压力室60与连通通道55D经由孔55E相连通。中间压力室60中的压力比油分离室58中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更低。凸缘55B的后端面、第二缸体凹部51的内周壁51C和底面限定了止回阀室61。止回阀56布置在止回阀室61中,并且止回阀室61通过排出通道62连接至外部制冷剂回路。
如图5所示,第二缸体凹部51与第二缸体凹部52通过下述通道相互连接,该通道包括端面槽63A和内周壁槽63B,端面槽63A沿第二突出部43的前端面43A的圆周方向形成,内周壁槽63B在第二缸体凹部51的内周壁51A中平行于轴线方向形成为与端面槽63A相连通。
如图6A所示,端面槽63A具有矩形截面并且穿过前端面43A开口。端面槽63A可以具有三角形或弧形的截面。通过用垫片44覆盖端面槽63A的开口形成了气体释放通道64A。气体释放通道64A形成在第二突出部43与垫片44之间并且用作油储备室59与中间压力室60之间的连通通道。如图6B所示,内周壁槽63B具有矩形截面并且穿过内周壁51A开口。内周壁槽63B可以具有三角形或弧形的形状。通过用凸缘55A的外周表面覆盖内周壁槽63B的开口形成了气体释放通道64B。内周壁槽63B的沿轴向方向测量的尺寸足够大以便使内周壁槽63B与中间压力室60相连通。气体释放通道64A、64B相配合以形成提供油储备室59与中间压力室60之间的连通的气体释放通道。
将对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的操作进行描述。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排出端口29排放到使制冷剂气体的波动减小的消声器室57中,然后该制冷剂气体通过孔48流到油分离室58中。在油分离室58中,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从油分离器54的基部朝向油分离器54的端部流动同时在第一缸体凹部46的内壁面与油分离器54的外表面之间的空间中旋转,并且包含在制冷剂气体中的油凭借离心力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来。因此,使油从其中除去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油分离器54中的连通通道54A和基座55中的连通通道55D被引入到止回阀室61中,并且然后经由排出通道62排放到外部制冷回路中。
由于连通通道55D的内径小于连通通道54A的内径,因此流动通过连通通道54A、55D的制冷气体将具有压力损失,使得连通通道55D中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变得低于连通通道54A中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因此,油分离室58中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P1大于经由孔55E与连通通道55D连通的中间压力室60中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P3。
从排放出的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油暂时储存在油分离室58中然后通过孔49流到油储备室59中。由于油储备室59与中间压力室60经由气体释放通道64A、64B连通,因此油储备室59中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P2基本上等于压力P3。由此,在油分离室58与油储备室59之间的压力差ΔP(ΔP=P1-P2)的影响下,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油被迅速送至油储备室59。穿过气体释放通道64A、64B以及积聚在油储备室59中的制冷剂气体被吸入中间压力室60中并且通过孔55E排放至作为排出路径的一部分的连通通道55D。
在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10中,排量能够根据旋转斜板33的倾斜角度来变化。当旋转斜板33的倾斜角度小时,压缩机10的排量被减小,因此,流动通过排出端口28以被引入至油分离室58中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减小。在这种情况下,在油分离室58中分离出来的油很难流入到油储备室59中。然而,由于通过气体释放通道64A、64B的形成而在油分离室58与油储备室59之间产生的压力差ΔP,使得在油分离室58中分离出来的油能够以低流量的方式被传送至油储备室59。
通过气体释放通道64A、64B形成了提供油储备室59与中间压力室60之间的连通的气体释放通道。气体释放通道64A由垫片44和端面槽63A形成,端面槽63A形成在第二突出部43的前端面43A中并且连接第二缸体凹部51和52。气体释放通道64B由凸缘55A的外周表面和内周壁槽63B形成,该内周壁槽63B形成在第二缸体凹部51的内周壁51A中并且连接至端面槽63A。与需要加工孔以形成气体释放通道的常规压缩机相比,气体释放通道易于形成在压缩机10中,因为其仅需要在第二突出部43的表面以及第二缸体凹部51的内壁中形成槽。此外,槽的形状和尺寸能够自由选择。
用作密封件的插置在第一缸体13与第二缸体14之间的垫片44还用作用于形成气体释放通道64A的一部分的部件。
止回阀单元53包括一体化的油分离器54、基座55和止回阀56,并且止回阀单元53配合在第二缸体凹部51中。因此,可以容易地实现止回阀单元53的安装并且可以减少用于压缩机10的零件的数量。
形成在油分离器54周围的油分离室58、形成在凸缘55A、55B之间的中间压力室60和形成在止回阀56周围的止回阀室61通过凸缘55A、55B而切断彼此之间的连通,该凸缘55A、55B形成为止回阀单元53的基座55的一部分并且以配合成与第二缸体凹部51的内周壁51A、51B相接触。
第一缸体13和第二缸体14分别在第一缸体13和第二缸体14的外周侧具有径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42和第二突出部43,并且分别地,消声器室57、油分离室58和油储备室59形成在形成于第一突出部42和第二突出部43中的第一缸体凹部45、46、47和第二缸体凹部50、51、52中。与油分离室和油储备室形成在后壳体中的常规压缩机相比,压缩机10具有更简单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提供以下益处。
(1)提供油储备室59与中间压力室60之间的连通的气体释放通道由气体释放通道64A、64B形成。气体释放通道64A由垫片44和端面槽63A形成,端面槽63A形成在第二突出部43的前端面43A中并且连接第二缸体凹部51和52。气体释放通道64B由凸缘55A的外周表面和内周壁槽63B形成,该内周壁槽63B形成在第二缸体凹部51的内周壁51A中并且连接至端面槽63A。积聚在油储备室59中的制冷剂气体可以释放通过气体释放通道64A、64B。提供油储备室59与中间压力室60的流体连通的气体释放通道能够仅通过在第二突出部43的端面和第二缸体凹部51的内周壁中形成槽而容易地形成。槽的形状和尺寸能够自由选择。
(2)用作密封件的插置在第一缸体13与第二缸体14之间的垫片44还用作用于形成气体释放通道64A的一部分的部件,从而减少压缩机10的零件的数量。
(3)止回阀单元53易于安装,原因在于,油分离器54、基座55和止回阀56成为一体以形成止回阀单元53并且该安装仅需要将止回阀单元53配合在具有阶梯式结构的第二缸体凹部51中。与油分离器54和止回阀56单独安装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4)形成在油分离器54周围的油分离室58、形成在凸缘55A、55B之间的中间压力室60和形成在止回阀56周围的止回阀室61通过凸缘55A、55B切断彼此之间的连通,该凸缘55A、55B形成为止回阀单元53的基座55的一部分并且配合成与第二缸体凹部51的内周壁51A、51B相接触。仅通过将止回阀单元配合在具有阶梯式结构的第二缸体凹部51中,就能够容易地在油分离室58与止回阀室61之间形成中间压力室60。
(5)第一突出部42和第二突出部43形成为分别自第一缸体13和第二缸体14的外周部径向突出,并且消声器室57、油分离室58和油储备室59彼此相邻地分别形成在突出部42、43中的第一缸体凹部45、46、47和第二缸体凹部50、51、52中。与油分离室和油储备室形成在后壳体中的常规压缩机的情况相比,连通通道能够容易地形成,因此,压缩机10的结构能够被简单地制造。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文描述的实施方式,而是如下文作为示例示出的,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修改。
如图7所示,通过按压具有垫圈(bead)71A的垫片71抵靠止回阀单元53的凸缘55A可以将止回阀单元53固定在第二缸体凹部51中。在通过垫片71将凸缘55A、55B按压为抵靠第二缸体凹部51的阶梯部分的情况下,油分离室58、中间压力室60和止回阀室61被密封成切断彼此之间的连通。在这种情况下,垫片71形成油分离室58的一部分。垫片71可以不设有垫圈71A。
尽管在本发明中,端面槽63A形成在第二突出部43的前端面43A中以便提供油储备室59与中间压力室60之间的连通,但是,也可以在第一突出部42的后端面42A中形成槽。在这种情况下,止回阀单元53安装在第一缸体凹部46中。
尽管在本发明中,端面槽63A形成在第二突出部43的前端面43A中以便提供油储备室59与中间压力室60之间的流体连通,但是,也可以在垫片而非该端面中形成槽或凹部。
尽管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消声器室57形成为与油分离室相邻,但是,消声器室57还可以被免除或者其可以被构造成使排出端口28直接连接至孔48。

Claims (3)

1.一种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10),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吸入室(18A、18B)、排出室(19A、19B)、与所述吸入室(18A、18B)相连通的旋转斜板室(24)、第一缸体(13)和第二缸体(14),所述第一缸体(13)具有多个第一缸膛(13A),所述第二缸体(14)具有多个第二缸膛(14A),所述第二缸膛(14A)与所述第一缸膛(13A)相配合以形成多对第一缸膛(13A)和第二缸膛(14A);
驱动轴(25),所述驱动轴(25)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壳体中;
旋转斜板(33),所述旋转斜板(33)能够通过所述驱动轴(25)的旋转而在所述旋转斜板室(24)中旋转;
连杆机构(34),所述连杆机构(34)设置在所述驱动轴(25)与所述旋转斜板(33)之间,以改变所述旋转斜板(33)的相对于以与所述驱动轴(25)的轴线正交的方式延伸的平面的倾斜角度;
多个双头活塞(39),所述多个双头活塞(39)能够在相应的多对第一缸膛(13A)和第二缸膛(14A)中往复地移动;
转换机构,所述转换机构将所述旋转斜板(33)的旋转转换成所述双头活塞(39)的具有能够根据所述旋转斜板(33)的倾斜角度变化的行程长度的往复运动;
致动器(35),所述致动器(35)布置在所述旋转斜板室(24)中以改变所述旋转斜板(33)的倾斜角度;以及
控制机构(22),所述控制机构(22)控制所述致动器(35);
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致动器(35)包括分隔构件(35B)、移动构件(35A)和压力控制室(21),所述分隔构件(35B)固定在所述驱动轴(25)上,所述移动构件(35A)连接至所述旋转斜板(33)并且能够在所述旋转斜板室(24)中沿所述驱动轴(25)的轴向方向移动,所述压力控制室(21)由所述分隔构件(35B)、所述移动构件(35A)和所述驱动轴(25)限定,所述移动构件(35A)能够通过所述压力控制室(21)中的压力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缸体(13)和所述第二缸体(14)分别在其外周侧具有径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42)和第二突出部(43);
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42)和所述第二突出部(43)配合在一起以形成至少两个室,在所述至少两个室中的一个室中布置有包括油分离器(54)和止回阀(56)的止回阀单元(53),所述一个室具有油分离室(58),在所述油分离室(58)中布置有所述油分离器(54)以将包含在从所述排出室(19A、19B)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中的油分离出来,所述止回阀(56)布置在所述油分离器(54)的下游,所述室中的另一个室为油储备室(59),所述油储备室(59)与所述油分离室(58)相连通并且将在所述油分离室(58)中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油储存起来;
其中,在所述油分离器(54)与所述止回阀(56)之间形成有中间压力室(60),并且所述中间压力室(60)的压力比所述油分离室(58)的压力低;
其中,所述第一缸体(13)和所述第二缸体(14)经由垫片(44、71)接合;
其中,在所述第一突出部(42)或所述第二突出部(43)与所述垫片(44、71)之间形成有气体释放通道,用以提供所述油储备室(59)与所述中间压力室(60)之间的流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单元(53)具有支承所述油分离器(54)的凸缘(55A)并且通过按压所述垫片(44、71)抵靠所述凸缘(55A)而将所述止回阀单元(53)固定在所述第一突出部(42)或所述第二突出部(43)中,其中,所述垫片(44、71)形成所述油分离室(58)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42)和所述第二突出部(43)配合在一起以进一步形成消声器室(57),所述消声器室(57)减小从所述排出室(19A、19B)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波动,其中,所述消声器室(57)形成为与所述油分离室(58)相邻并且与所述油分离室(58)和所述排出室(19A、19B)相连通。
CN201510138123.6A 2014-03-27 2015-03-26 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484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5055 2014-03-27
JP2014065055A JP6135573B2 (ja) 2014-03-27 2014-03-27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48413A CN104948413A (zh) 2015-09-30
CN104948413B true CN104948413B (zh) 2017-04-12

Family

ID=54066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3812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48413B (zh) 2014-03-27 2015-03-26 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51036B2 (zh)
JP (1) JP6135573B2 (zh)
KR (1) KR101730829B1 (zh)
CN (1) CN104948413B (zh)
DE (1) DE1020151042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48292A (ja) * 2015-02-12 2016-08-1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両頭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CN105201774B (zh) * 2015-10-14 2017-04-26 合肥达因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低噪音旋转斜盘式压缩机
CN110906594A (zh) 2018-09-14 2020-03-24 开利公司 油分离器以及具有该油分离器的空调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61443A (en) * 1976-12-02 1977-12-06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Variable stroke compressor
US4174191A (en) * 1978-01-18 1979-11-13 Borg-Warner Corporation Variable capacity compressor
US4886423A (en) * 1986-09-02 1989-12-12 Nippon Soken, Inc. Variable displacement swash-plate type compressor
JPH05312144A (ja) * 1992-05-08 1993-11-22 Sanden Corp 可変容量斜板式圧縮機
JPH0968161A (ja) * 1995-08-31 1997-03-11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圧縮機
JP3733633B2 (ja) * 1996-02-01 2006-01-1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可変容量圧縮機
JP2000045940A (ja) * 1998-07-27 2000-02-15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可変容量型圧縮機
JP4061730B2 (ja) * 1998-09-02 2008-03-19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可変容量斜板型圧縮機
JP2003254231A (ja) * 2001-12-25 2003-09-10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容量可変型圧縮機
JP4258282B2 (ja) * 2002-08-30 2009-04-3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JP2004218610A (ja) * 2003-01-17 2004-08-05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圧縮機
JP5519193B2 (ja) * 2009-06-05 2014-06-11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可変容量圧縮機
JP5697022B2 (ja) * 2010-12-14 2015-04-08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可変容量圧縮機
JP5482821B2 (ja) * 2012-01-19 2014-05-0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斜板式可変容量型圧縮機及び斜板式可変容量型圧縮機におけるソレノイド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275872A1 (en) 2015-10-01
DE102015104276A1 (de) 2015-10-01
US9651036B2 (en) 2017-05-16
JP2015187417A (ja) 2015-10-29
KR20150112873A (ko) 2015-10-07
CN104948413A (zh) 2015-09-30
KR101730829B1 (ko) 2017-04-27
JP6135573B2 (ja)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70902B2 (ja)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JP2007162561A (ja) 冷媒圧縮機
EP1918583A2 (en) Suction throttle valve of a compressor
CN104948413B (zh) 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
JPH07332239A (ja) 往復動型圧縮機
US6675607B2 (en) Swash plate type compressor
CN104755759A (zh) 容量可变型斜盘式压缩机
US6045342A (en) Refrigerant compressor
JP2018204439A (ja)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JP4103822B2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590662Y2 (ja) 往復動型圧縮機
BR102014007234A2 (pt) Compressor de placa oscilante do tipo pistão
JP6194836B2 (ja)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JP5920367B2 (ja) 片頭ピストン式可変容量型圧縮機
JP2016191361A (ja)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JP2017166336A (ja)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JPH0735039A (ja) 往復動型圧縮機
JP2018145929A (ja)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CN104061164A (zh) 压缩机
JP2016183577A (ja)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JPH11117859A (ja) 斜板式圧縮機
JP2018150880A (ja)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JP2016191362A (ja) 斜板式圧縮機
JP2018159277A (ja)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JP2018150902A (ja)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Termination date: 201903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