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43384A -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43384A CN104943384A CN201510149482.1A CN201510149482A CN104943384A CN 104943384 A CN104943384 A CN 104943384A CN 201510149482 A CN201510149482 A CN 201510149482A CN 104943384 A CN104943384 A CN 1049433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head
- head main
- liquid
- rectification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9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9000012190 activ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21421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27 yttr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8199 S ph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536 elastome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37656 Respiratory Sound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Zircon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Zr]=O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280 den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54 immer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416 organic mat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18 DNA micro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21 Polyphenylene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UCKMPCXJQFINFW-UHFFFAOYSA-N Sulphide Chemical compound [S-2] UCKMPCXJQFINF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2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12 glass ceramic composi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9719 polyimid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80 polyphenylene 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61 regiona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VSZWPYCFIRKVQL-UHFFFAOYSA-N selanylidenegallium;selenium Chemical compound [Se].[Se]=[Ga].[Se]=[Ga] VSZWPYCFIRKVQ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33—Structure of nozzle plat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09—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nger type, chamber walls consisting integrally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41J2/155—Arrangement thereof for line prin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2—Manufacturing of the nozzle plat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21—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B41J2/1623—Manufacturing processes bonding and adhes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41J2002/1424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having a cover around the piezoelectric thin film el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19—Manifol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91—Electrical conn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401—Fluid pattern dispersing device making, e.g., ink j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喷射头具备:从液体喷射面(20a)喷射油墨的头主体(200);与头主体(200)电连接的配线基板(121);连接于头主体(200)的第一连接流道(213)及第二连接流道(214);具有供配线基板(121)穿过的第一配线插穿孔(212)的保持架部件(210);具有在两面上配置与配线基板(121)电连接的连接部(226)、并沿着与液体喷射面(20a)垂直的第三方向Z的基板的电路基板(220);分别相对于电路基板(220)的两面、具有相对置的平面形状的一组第一矫正板(230),第一矫正板(230)用于对保持架部件(230)进行矫正;对与保持架部件(210)固定在一起的电路基板(220)和第一矫正板(230)进行收容的罩部件(250)。
Description
本申请主张2014年3月3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4-072629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该日本专利申请2014-072629号的所有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喷射作为液体的油墨的喷墨式记录头、喷墨式记录装置以及喷墨式记录头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喷墨式打印机或绘图仪等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为代表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可以喷射被存积于墨盒或容器等中的油墨等液体的液体喷射头。这种液体喷射头为具备喷射液体的多个头主体、和对该头主体进行保持并具有向头主体供给油墨的流道的流道部件(与本发明的保持架部件对应的部件)的喷射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流道部件上形成有插穿孔,与被保持于该流道部件上的头主体连接的COF基板等柔性电缆贯穿插入于所述插穿孔中。这种流道部件通过利用树脂材料而成型,从而实现成本的降低。此外,插穿孔中设置有用于引导COF基板的引导部。
该引导部被形成于插穿孔的内面上,并且被形成为向插穿孔的中心侧突出的肋状。通过设置这种引导部,从而同时实现流道部件的成本的降低和刚性的提高。
然而,由树脂材料所形成的流道部件在制造时或加热时可能会发生扭曲等的变形。如使用像这样发生扭曲的流道部件,则被保持于该流道部件上的头主体的液体喷射面无法集对齐为同一平面,从而可能会发生向记录薄片等的被记录介质的油墨的喷落位置偏移。此外,如单纯地配置用于对这种扭曲进行矫正的材料,则会使喷墨式记录头大型化。
另外,这种问题不只存在于喷出油墨的喷墨式记录头中,在喷射油墨以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中也同样存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569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大型化,且对保持头主体的保持架部件的变形进行抑制从而提高液体的喷射品质的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方式1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方式为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具备:头主体,其从液体喷射面喷射液滴;配线基板,其与所述头主体电连接;保持架部件,其上固定有多个所述头主体,并具有朝向所述头主体的流道和供配线基板穿过的配线插穿孔;电路基板,其具有与所述配线基板电连接的连接部、和在两面上配置有所述连接部的基板,所述基板为沿着与所述头主体的液体喷射面垂直的方向的基板;一组第一矫正板,其分别相对于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基板的两面,且为相对置的平面形状,所述第一矫正板用于对所述保持架部件进行矫正;罩部件,其与所述保持架部件固定在一起,并对所述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一矫正板进行收容。
在所涉及的方式中,通过在保持架部件上设置第一矫正板,从而能够对保持架部件向与液体喷射面垂直的方向的扭曲进行矫正。换句话说,即使在保持架部件的制造时或加热时发生了扭曲的情况下,但通过以矫正了保持架部件的扭曲的状态将第一矫正板接合于保持架部件上,从而也能够以矫正了保持架部件的扭曲的状态而维持。由此,被保持于保持架部件上的头主体的液体喷射面将对齐在同一平面上,使向被记录介质的液体的喷落位置精度提高,从而获得喷射品质提高了的液体喷射头。此外,罩部件对电路基板及第一矫正板这二者进行收容。与通过罩部件而仅收容电路基板的情况相比,可以使液体喷射头小型化。另外,由于使电路基板相对于液体喷射面而垂直地竖起,因此,在液体喷射面的面方向上,能够减小电路基板所占据的区域。由此,可以使液体喷射头在液体喷射面的面方向上小型化。
方式2
在此,在方式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中,优选为,在与所述液体喷射面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矫正板具有跨越所述连接部的矫正主体部、和被设置于所述矫正主体部上以供所述配线基板穿过的开口部。由此,能够使保持架部件的矫正更坚固。
方式3
此外,在方式1~方式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中,优选为,各个所述头主体具有沿着所述液体喷射面上的第一方向的喷嘴列,多个所述头主体采用如下配置,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开第一间隔而配置成的第一头主体组、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开第二间隔而配置成的第二头主体组被配置于,所述液体喷射面上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并且,所述第一头主体组中的任意一个的头主体被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设置所述第二间隔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头主体组中的任意一个的头主体被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设置所述第一间隔的位置处,所述第一矫正板具有支脚部,所述支脚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开口部的两侧,并且与所述保持架部件固定在一起,所述连接部包括,与构成所述第一头主体组的头主体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构成所述第二头主体组的头主体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一组所述第一矫正板之中的一个第一矫正板的所述支脚部被配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重叠、且不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重叠的位置处,一组所述第一矫正板之中的另一个第一矫正板的所述支脚部被配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重叠、且不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重叠的位置处。由此,由于能够使第一矫正板在第一方向上的大小小型化,因此,能够使液体喷射头在第一方向上小型化。
方式4
此外,在方式3所述的液体喷射头中,优选为,在俯视观察所述电路基板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重叠,并且第一方向上的所述支脚部的宽度与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宽度相比而较窄。由此,在俯视观察电路基板时,被并排设置在电路基板的第一方向上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互重叠,因此,能够以此程度使电路基板在第一方向的大小小型化,从而使液体喷射头在第一方向上的大小小型化。
方式5
此外,在方式1~方式4所述的液体喷射头中,优选为,具备第二矫正板,所述第二矫正板为与液体喷射面平行的平面形状,且与所述保持架部件相比刚性较高,并被粘合于所述保持架上,所述第二矫正板在与液体喷射面平行的面上具有覆盖所有的所述头主体的液体喷射面的大小。由此,由于第二矫正板被粘合于对所有的头主体进行保持的保持架部件上,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对制造时等的歪斜或扭曲进行矫正。进而,能够通过第二矫正板来提高液体喷射头的刚性。
方式6
此外,在方式5所述的液体喷射头中,优选为,具备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粘合有多个所述头主体,且所述固定板被粘合于所述保持架部件上,所述头主体与所述第二矫正板是分离的。由此,由于能够使与液体喷射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公差减少掉如下量,即将作为直接接触于保持架部件与固定板之间的部件的第二矫正板减掉所对应的量,因此,能够实现在液体喷射头在该方向上的小型化。
方式7
此外,在方式5~方式6所述的液体喷射头中,优选为,所述头主体具有被配置于第二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处的液体的导入口,所述保持架部件具有,与所述导入口连通的、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射面而交叉的第一连接流道和在与所述液体喷射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连接流道,所述第二矫正板具有分别供所述第一连接流道和所述第二连接流道穿过的开口,且所述开口贯穿于与所述液体喷射面垂直的方向。由此,由于只要在第二矫正板上形成开口以作为沿着与液体喷射面垂直的方向的贯穿孔即可,因此,第二矫正板的加工较为容易。
方式8
此外,在方式7所述的液体喷射头中,优选为,所述第一矫正板和所述电路基板以沿着所述第一连接流道的方式而被固定于所述保持架部件上。由此,能够在不与第一连接流道发生干涉的条件下,相对于保持架部件而更深地插入电路基板并进行固定。由此,由于可以使电路基板的连接部接近头主体侧,因此,能够缩短与该连接部连接的配线基板。
方式9
此外,在方式5所述的液体喷射头中,优选为,所述第二矫正板构成流道,液体经由所述第二矫正板而接地。由此,能够使液体经由第二矫正板而接地。此外,由于能够利用第二矫正板来实现液体喷射头的保持架部件的矫正和液体的除电,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个数从而实现成本降低。
方式10
此外,在方式1~方式9所述的液体喷射头中,优选为,所述电路基板在与一组所述第一矫正板相对置的方向上,具有与所述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一矫正板之间的间隔相比而尺寸较大的电子部件,所述电子部件被配置在所述电路基板之中不与所述第一矫正板相对置的位置处。由此,能够不与电子部件发生干涉而接近电路基板和第一矫正板。由此,能够使液体喷射头在第二方向上小型化。
方式11
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为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方式1~方式10所述的液体喷射头。
在所涉及的方式中,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抑制了大型化、且对保持头主体的保持架部件的变形进行抑制从而提高了液体的喷射品质的液体喷射头。
方式12
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为一种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射头具备:头主体,其从液体喷射面喷射液滴;配线基板,其与所述头主体电连接;保持架部件,其上固定有多个所述头主体,并具有朝向所述头主体的流道和供配线基板穿过的配线插穿孔;电路基板,其具有与所述配线基板电连接的连接部、和在两面上配置有所述连接部的基板,所述基板为沿着与所述头主体的液体喷射面垂直的方向的基板;一组第一矫正板,其分别相对于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基板的两面,且为相对置的平面形状,所述第一矫正板用于对所述保持架部件进行矫正;罩部件,其与所述保持架部件固定在一起,并对所述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一矫正板进行收容,在所述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中,将所述第一矫正板按压在所述保持架部件上而进行固定。
在所涉及的方法中,能够提供一种抑制大型化,且对保持头主体的保持架部件的变形进行抑制从而提高液体的喷射品质的液体喷射头。
附图说明
图1为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侧视图以及该装置的放大图。
图3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头的立体图。
图4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头的俯视图。
图8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头的仰视图。
图9为拆下记录头的罩部件后的俯视图。
图10为拆下记录头的罩部件及流道部件后的俯视图。
图11为沿图9及图10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2为沿图7至图9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3为沿图7至图9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4为保持架部件的仰视图。
图15为罩部件的仰视图。
图16为沿图7至图9及图15的E-E′线的剖视图。
图17为表示罩部件的刚性部分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8为改变例所涉及的记录头的俯视图。
图19为沿图18的F-F′线的剖视图。
图20为改变例所涉及的记录头的概要侧视图及概要俯视图。
图21为表示被固定于保持架部件上的第一矫正板和电路基板的配置的侧视图及平视图。
图22为记录头及辊单元的立体图。
图23为从记录头及辊单元的液体喷射面侧观察的平面图。
图24为沿图22的G-G′线的剖视图。
图25为沿图22のH-H′线的剖视图。
图26为头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27为头主体的液体喷射面侧的平面图。
图28为沿图26的I-I′线的剖视图。
图29为将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头主体、第二矫正板以及保持架部件的主要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以下,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喷墨式记录头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简称为记录头。喷墨式记录装置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图1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俯视图,图2为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侧视图以及该装置的放大图。
喷墨式记录装置1为,仅通过输送作为被喷射媒体的记录薄片S来实施印刷的所谓的行式喷墨式记录装置1。
将记录薄片S的输送方向称为第二方向Y,并且将在记录薄片S的油墨喷落的喷落面S1的面内方向上,与第二方向Y正交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X。此外,将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二者正交的方向、即与记录薄片S的喷落面S1正交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Z。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各个方向(X,Y,Z)相互正交的示例,但是并非必须限定于此。
喷墨式记录装置1具备:记录头2、搭载了记录头2的滑架3、存积了油墨的墨罐等液体存积单元4、第一输送单元5、第二输送单元6、装置主体7、和维护单元400。
记录头2沿着第一方向X而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详细内容将在后文叙述,在记录头2中,由多个头主体200(参照图8)沿着第一方向X而并排设置成的头主体组202在第二方向Y上设置成多列,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列。当然,头主体200的头主体组202的个数,并非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是3列以上。这种头主体200被配置为,喷射油墨的液体喷射面20a成为Z1侧。
液体存积单元4为用于向记录头2供给油墨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其被固定于装置主体7上。来自被固定于装置主体7上的液体存积单元4的油墨经由管等的供给管8而被供给至记录头2。另外,对于记录头2具备液体存积单元4的方式例如也可以设置为,记录头2在记录头2的第三方向Z的上方、即与记录薄片S相反的一侧上搭载有液体存积单元4。
第一输送单元5被设置于记录头2的第二方向Y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置于Y1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于记录头2而言的一侧称为Y1侧、另一侧称为Y2侧。
第一输送单元5具备第一输送辊501、和从动于第一输送辊501的第一从动辊502。第一输送辊501被设置在记录薄片S的与喷落面S1相反的一侧的背面S2侧,并且通过第一驱动电机503的驱动力而被驱动。此外,第一从动辊502被设置在记录薄片S的喷落面S1侧,并且在第一从动辊502与第一输送辊501之间对记录薄片S进行夹持。这种第一从动辊502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等的施力部件而对记录薄片S朝向第一输送辊501侧进行按压。
第二输送单元6具备输送带601、第二驱动电机602、第二输送辊603、第二从动辊604、张紧辊605及辊单元610。
第二输送辊603通过第二驱动电机602的驱动力而被驱动。输送带601由无接头带构成,并被挂绕在第二输送辊603和第二从动辊604的外周上。这种输送带601被设置在记录薄片S的背面S2侧。张紧辊605被设置在第二输送辊603与第二从动辊604之间,并与输送带601的内周面抵接,通过弹簧等的施力部件606的施力而向输送带601施加张力。由此,输送带601与头单元2相对置的面平坦地配置在第二输送辊603与第二从动辊604之间。
辊单元610为被设置在记录薄片S的喷落面S1侧的部件,并在记录薄片S喷落面S1侧上具有多个头内辊及头外辊。该辊单元610在头内辊及头外辊与输送带601之间,对记录薄片S进行夹持。另外,对于辊单元610的详细内容将在后文叙述。
在这种喷墨式记录装置1中,实施如下所谓的印刷,即,通过第一输送单元5及第二输送单元6,对记录薄片S相对于记录头2而在第二方向Y上从Y1朝向Y2侧进行输送,并从记录头2的各个喷墨式记录头喷射油墨,且使喷射出的油墨在记录薄片S的喷落面S1上喷落。
另外,喷墨式记录装置1的滑架3搭载有多个记录头2,并以能够沿着滑架轴9的轴向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于滑架轴9上。滑架轴9以使轴向与第一方向X一致的方式而被配置,并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机的驱动力经由齿轮或带被传递至滑架3,从而使滑架3沿着滑架轴9的轴向移动。此外,滑架3或滑架轴9被设置为,通过未图示的升降单元而能够在相对于装置主体7而与喷落面S1正交的方向、即、第三方向Z上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记录头2向与印刷时的记录薄片S的喷落面S1正交的方向的移动称为升降。即,在第三方向Z上,将记录头2从印刷时的记录薄片S侧亦即Z1侧向远离记录薄片S的Z2侧的移动称为上升,而将记录头2从远离印刷时的记录薄片S的Z2侧向记录薄片S侧亦即Z1侧的移动称为下降。
使这种滑架3通过从记录头2与输送带601相对置而喷射油墨并使油墨向记录薄片S喷落的喷落位置起,利用未图示的升降单元而上升至第三方向Z的Z2侧之后,向滑架轴9的轴向亦即第一方向X移动,从而向头单元2不与记录薄片S或输送带601相对置的维护位置移动。而且,在维护位置上,设置有对记录头2进行维护的维护单元40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将设置有装置主体7的内部的输送带601等第二输送单元6的一侧称为X1侧,将设置有维护单元400的维护位置侧称为X2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维护单元400具备:具有对液体喷射面进行擦拭的刮板的擦拭单元410、和具有对液体喷射面进行覆盖密封的密封单元420。
擦拭单元410为对记录头2的各个头主体200的液体喷射面20a进行擦拭的部件,并以能够沿着第二方向Y相对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于装置主体7上。相对于移动至维护位置的记录头2,而使擦拭单元410与头主体200的液体喷射面20a发生接触,并通过使该擦拭单元410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从而能够对头主体200的液体喷射面20a进行擦拭。
密封单元420具备被设置于每个头主体200上的由橡胶等而形成的盖和对该盖进行保持的盖保持部。盖与各头主体200的液体喷射面20a抵接,并被设置为覆盖多个喷嘴开口的整体大小。当盖覆盖液体喷射面20a时,在它们之间形成密封空间。在盖保持部的内部设置有未图示的吸引流道。该吸引流道的一端与所述密封空间连通,另一端他端与吸引泵等吸引装置连通。这种密封单元420在由盖来覆盖头主体200的液体喷射面20a的状态下,在抽吸装置上实施抽吸动作。通过这种抽吸动作,从而使由盖所形成的密封空间的内部成为负压,并从喷嘴开口21对流道内的油墨和气泡等异物进行抽吸。此外,通过在非印刷时由盖来覆盖液体喷射面20a,也可以对喷嘴开口21附近的油墨的干燥进行抑制。
另外,在维护位置上,也可以作为维护单元400而仅设置擦拭单元410或者仅设置密封单元420。并且,也可以在喷墨式记录装置1上不设置使记录头2向维护位置移动的机构,或者维护位置本身。
图3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的立体图,图4为记录头的分解立体图,图5为记录头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记录头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所示,上述的记录头2具备:多个头主体200;在第三方向Z的一面侧亦即Z1侧对多个头主体200进行保持的保持架部件210;被固定于保持架部件210的第三方向Z的Z2侧的面上的电路基板220;被固定于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的面上的第一矫正板230;被固定于保持架部件210的Z1侧的面上的第二矫正板280;被固定于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的面上的流道部件240;被固定于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的面上、并在内部对头主体200、电路基板220、第一矫正板230及流道部件240进行收容的罩部件250;对多个头主体200进行固定的固定板260。
首先,参照图26至图28,对喷射作为液滴的一个示例的油墨滴的头主体200进行说明。图26为头主体的分解立体图,图27为头主体的液体喷射面侧的平面图,图28为沿图27的I-I′线剖视图。
头主体200由流道形成基板10、连通板15、喷嘴板20、保护基板30,可塑性基板45及壳体部件40等多个部件构成。
在流道形成基板10上并排设置有由多个隔板划分成的压力产生室12。记录头2以头主体200的压力产生室12的并排设置方向成为第一方向X的方式而搭载喷墨式记录装置1。之后,也将压力产生室12的并排设置方向称为第一方向X。此外,在流道形成基板10上,压力产生室12在第一方向X上所并排设置的列为多个列,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两列,并被并排设置在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的第二方向Y上。
流道形成基板10可以使用不锈钢或NI等金属、以ZrO2或Al2O3为代表的陶瓷材料、玻璃陶瓷材料、MGO、LaAlO3这样的氧化物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道形成基板10由单晶硅基板构成。在该流道形成基板10上,通过从一面侧进行各向异性蚀刻,从而使由多个隔板划分成的压力产生室12沿着喷出油墨的多个喷嘴开口21并排设置的方向而被并排设置。
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第三方向Z的Z1侧,依次层叠有连通板15和喷嘴板20。即,具备被设置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第三方向Z的Z1侧的面上的连通板15,和被设置在连通板15的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反面侧,即,连通板15的Z1侧的面上的、具有喷嘴开口21的喷嘴板20。
在连通板15上设置有连通压力产生室12和喷嘴开口21的喷嘴连通通道16。连通板15具有大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面积,喷嘴板20具有小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面积。由于通过以这种方式设置的连通板15,使喷嘴板20的喷嘴开口21与压力产生室12分离,因此,位于压力产生室12之中的油墨不易受到因喷嘴开口21附近的油墨所产生的油墨中的水分的蒸发而引起的増粘的影响。此外,由于喷嘴板20只要覆盖连通压力产生室12和喷嘴开口21的喷嘴连通通道16的开口即可,因此,能够将喷嘴板20的面积设得较小,从而能够实现成本的削减。
此外,在连通板15上设置有构成歧管100的一部分的第一歧管部17和第二歧管部18(缩窄流道,节流孔流道)。
第一歧管部17被设置为在厚度方向上贯穿连通板15。在此所说的厚度方向是指,连通板15和流道形成基板10所层叠的第三方向Z。第二歧管部18被设置为不在厚度方向上贯穿连通板15,而在连通板15的喷嘴板20侧开口。
在连通板15上,每个压力产生室12独立设置有与压力产生室12的第二方向Y的一端部连通的供给连通通道19。该供给连通通道19与第二歧管部18和压力产生室12连通。
作为这种连通板15可以使用不锈钢或镍(NI)等金属,或者锆(Zr)等陶瓷等。另外,连通板15优选为与流道形成基板10线膨胀系数相同的材料。即,在作为连通板15而使用了与流道形成基板10线膨胀系数具有较大差异的材料的情况下,会由于对其进行加热或冷却而在流道形成基板10及连通板15上发生扭曲。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通板15而使用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同的材料,即,由于使用单晶硅基板,因此能够对由热量引起的扭曲或由热量引起的裂纹、剥离等的产生进行抑制。
在喷嘴板20上形成有,经由各个压力产生室12和喷嘴连通通道16而连通的喷嘴开口21。这种喷嘴开口21被并排设置于第一方向X上,并且,被并排设置于该第一方向X上的喷嘴开口21的列在第二方向Y上形成有2列。此外,将喷嘴板20的两个面之中喷出油墨滴的面、即与压力产生室12相反的一侧的面称为液体喷射面20a。
作为这种喷嘴板20例如可以使用不锈钢(SUS)等金属、聚酰亚胺树脂这样的有机物或单晶硅基板等。另外,由于作为喷嘴板20而使用单晶硅基板,因此,使喷嘴板20和连通板15的线膨胀系数相等,从而能够对通过进行加热或冷却而引起的扭曲或由热量而引起的裂纹、剥离等的产生进行抑制。
另一方面,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与连通板15相反的一面侧,形成有振动板50。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振动板50而设置有,由被设置于流道形成基板10侧的氧化硅构成的弹性膜51、和由被设置于弹性膜51上的氧化锆构成的绝缘体膜52。另外,压力产生室12等液体流道通过从一面侧(与喷嘴板20接合的一面侧)对流道形成基板10进行各向异性蚀刻而形成,并且压力产生室12等液体流道的另一面由弹性膜51而被划分形成。
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振动板50上设置有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压力产生单元的、具有第一电极60、压电体层70和第二电极80的压电致动器130。在此,压电致动器130是指,包括第一电极60、压电体层70及第二电极80的部分。一般而言,将压电致动器130的任意一个电极设为共同电极,并对每个压力产生室12进行图案形成从而构成其他的电极。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沿多个压电致动器130而连续设置第一电极60并将其设为共同电极,并且通过对每个压电致动器130而独立设置第二电极80并将其设为个别电极。当然,即使因驱动电路或配线的情况而进行相反设置也没问题。另外,虽然在上述的示例中,例示了振动板50由弹性膜51及绝缘体膜52而构成的示例,但是当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作为振动板50而设置弹性膜51及绝缘体膜52中的任意一个,此外,作为振动板50也可以不设置弹性膜51及绝缘体膜52,而仅使第一电极60作为振动板而发挥功能。此外,压电致动器130本身也可以实质上兼作振动板。
压电体层70由具有极化结构的氧化物压电材料构成,例如,一般能够由以ABO3来表示的钙钛矿型氧化物构成,并且可以使用包含铅的铅系压电材料或不包含铅的非铅系压电材料等。
在作为这种压电致动器130的独立电极的各个第二电极80分别与从与供给连通通道19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附近被引出、并延伸设置至振动板50上的例如由金(AU)等构成的引线电极90的一端部连接。
此外,引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与设置有用于驱动压电致动器130的驱动电路120的配线基板121连接。配线基板121为具有可挠性(弹性)的薄片状的部件,例如,可以使用COF基板等。另外,也可以不在配线基板121上设置驱动电路120。换句话说,配线基板121并非限定于COF基板,也可以说FFC、FPC等。
具有与流道形成基板10大致相同大小的保护基板30,与流道形成基板10的压电致动器130侧的面接合。保护基板30具有用于保护压电致动器130的空间亦即保持部31。保持部31不在作为厚度方向的第三方向Z上贯穿保护基板30,而具有向流道形成基板10侧开口的凹形形状。此外,保持部31z在由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的多个压电致动器130构成的列的每一列上独立设置。即,保持部31被设置为,对在压电致动器130的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的列进行收容,并且针对每个压电致动器130的列而在第二方向Y上并排设置,即第二方向Y上并排设置有2列。这种保持部31只要具有不会阻碍压电致动器130的运动的程度的空间即可,该空间可以被密封,也可以不被密封。
保护基板30具有在作为厚度方向的第三方向Z上贯穿的贯穿孔32。贯穿孔32被设置为,在第二方向Y上并排设置的两个保持部31之间跨及多个压电致动器130的并排设置方向亦即第一方向X。换句话说,贯穿孔32被设置为,在多个压电致动器130的并排设置方向上具有长边的开口。引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以向该贯穿孔32内露出的方式而延伸设置,并在贯穿孔32内与引线电极90和配线基板121电连接。
作为这种保护基板30,优选为使用与流道形成基板10的热膨胀率大致相同的材料,例如,玻璃、陶瓷材料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同材料的单晶硅基板而形成。此外,流道形成基板10与保护基板30的接合方法并未特别限定,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道形成基板10和保护基板30经由粘合剂(未图示)而接合。
在俯视观察时,壳体部件40具有与上述的连通板15大致相同的形状,并在与保护基板30接合的同时,也与上述的连通板15接合。具体而言,壳体部件40在保护基板30侧具有收容流道形成基板10及保护基板30的深度的凹部41。该凹部41具有与被接合于保护基板30的流道形成基板10上的面相比而较大的开口面积。而且,在流道形成基板10等被收容于凹部41的状态下,凹部41的喷嘴板20侧的开口面通过连通板15而被密封。由此,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外周部上,通过壳体部件40而形成有第3歧管部42。而且,通过被设置于连通板15上的第一歧管部17及第二歧管部18、由壳体部件40所形成的第3歧管部42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歧管100。即,歧管100具备第一歧管部17、第二歧管部18及第3歧管部42。
本实施方式的歧管100在第二方向Y上被配置于2列压力产生室12的两个外侧,被设置于2列压力产生室12的两个外侧的两个歧管100在头主体200内,以不连通的方式而各自独立设置。即,本实施方式的压力产生室12的每个列与一个歧管100连通而设置。换句话说,每个喷嘴组均设置有歧管100。当然,也可以使两个歧管100连通。
此外,壳体部件40具有与歧管100连通的导入口44。油墨从导入口44而被导入至歧管100中。另外,虽然详细内容将在后文叙述,但导入口44与被形成于保持架部件210上的第一连接流道213、第二连接流道214连通,并且使油墨从第一连接流道213及第二连接流道214被供给至导入口44。
此外,在壳体部件40上设置有,与保护基板30的贯穿孔32连通并供配线基板121贯穿插入的连接口43。另外,连接口43与被形成于保持架部件210上的第一配线插穿孔212及被形成于加固保持架部件210的第二矫正板280上的第二配线插穿孔282连通,详细内容将在后文叙述。即,连接口43与第一配线插穿孔212及第二配线插穿孔282连通从而形成一个插穿孔,并且配线基板121贯穿插入于该插穿孔中。
作为壳体部件40的材料,可以使用例如树脂或金属等。另外,作为壳体部件40可以通过成形树脂材料而以低成本进行批量生产。
在连通板15的第一歧管部17及第二歧管部18开口的面上,设置有可塑性基板45。在俯视观察时,可塑性基板45具有与上述的连通板15大致相同的大小,并且设置有露出喷嘴板20的第一露出开口部45a。而且,在该可塑性基板45通过第一露出开口部45a而露出喷嘴板20的状态下,对第一歧管部17和第二歧管部18的液体喷射面20a侧的开口进行密封。即,可塑性基板45形成歧管100的一部分。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塑性基板45具备密封膜46和固定基板47。密封膜46由具有可挠性的膜状的薄膜(例如,由聚苯撑氧硫化物(PPS)等所形成的厚度为20μm以下的薄膜)构成,固定基板47由不锈钢(SUS)等金属等硬质的材料而形成。由于与该固定基板47的歧管100相对置的区域成为在厚度方向上完全被去除而形成的开口部48,因此,歧管100的一个面成为仅由具有可挠性的密封膜46所密封的可挠部亦即可塑性部49。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一个歧管100而设置有一个可塑性部49。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两个歧管100,因此,在夹持喷嘴板20的第二方向Y的两侧设置有两个可塑性部49。
在这种结构的头主体200中,在喷射油墨时经由导入口44而吸取油墨,并使油墨在流道内部从歧管100起充满至喷嘴开口21。之后,根据来自驱动电路120的信号,通过在与压力产生室12相对应的各个压电致动器130上施加电压,从而使压电致动器130和振动板50同时弯曲变形。由此,压力产生室12内的压力升高而使油墨滴从预定的喷嘴开口21被喷射。
上述的头主体200被保持于记录头2上。在此,参照图3至图6,以及图7至图17,对记录头2进行说明。图7为记录头的俯视图,图8为记录头的仰视图,图9为取下记录头的罩部件后的俯视图,图10为取下记录头的罩部件以及流道部件后的俯视图,图11为沿图9及图10的B-B′线的剖视图,图12为沿图7至图9的C-C′线的剖视图,图13为沿图7至图9的D-D′线的剖视图,图14(a)为固定了第二矫正板的保持架部件的仰视图,图14(B)为保持架部件的仰视图,图15为罩部件的仰视图,图16为沿图7至图9以及图15的E-E′线的剖视图,图17为表示罩部件的刚性部分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另外,图7、图9、图10的平面为第三方向Z上的Z2侧的面,而图8、图14、图15的底面为第三方向Z上的Z1侧的面。
如图5、图6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记录头2上,4个头主体200沿着第一方向X而被配置为交错状。具体而言,具有在第一方向X上隔开第一间隔203A而配置成的第一头主体组202A,和在第一方向X上隔开第二间隔203B而配置成的第二头主体组202B。各个头主体200以喷嘴开口21的并排设置方向成为记录头2的第一方向X的方式而被保持。
将被设置于Y1侧的头主体组202称为第一头主体组202A,而将被设置于Y2侧的头主体组202称为第二头主体组202B。此外,将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X1侧的头主体200称为头主体200A1,而将X2侧的头主体200称为头主体200A2。此外,将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X1侧的头主体200称为头主体200B1,而将X2侧的头主体200称为头主体200B2。
各头主体200以如下方式进行设置,即,第一头主体组202A和第二头主体组202B被配置于,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第二方向Y上的不同的位置处,并且,第一头主体组202A中的任意一个的头主体200被配置于,第一方向X上设置第二间隔203B的位置处;第二头主体组202B中的任意一个的头主体200被配置于,设置第一间隔203A的位置处。
即,第一头主体组202A和第二头主体组202B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错开配置。第一头主体组202A与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向第一方向X的错开量为,构成头主体组202的头主体200的间距的一半。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头主体组202A相对于第二头主体组202B而向X2侧错开配置。即,在第一头主体组202A中,于第一方向X上彼此相邻的头主体200的第一间隔203A,在第二方向Y上与构成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头主体200相对置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向Y上与头主体200B2相对置地设置。此外,在第二头主体组202B中,于第一方向X上彼此相邻的头主体200的第二间隔203B,在第二方向Y上与构成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头主体200相对置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向Y上与头主体200A1相对置地设置。通过以这种方式配置第一头主体组202A及第二头主体组202B,可以利用4个头主体200而使喷嘴开口21以相同间距跨第一方向X而连续地并排设置。
如图9至图14及图28所示,保持架部件210在与记录薄片S相对置的面、即第三方向Z的Z1侧的面上,对多个头主体200进行保持。具体而言,在保持架部件210的Z1侧的面上,设置有头保持部211,该头保持部211具有向该Z1侧开口的凹形形状。头保持部211对下文所述的第二矫正板280进行收容,并且,对由固定板260所固定的多个头主体200进行收容。头保持部211的开口通过固定板260而被密封。即,在由头保持部211及固定板260所形成的内部,收容有头主体200及第二矫正板280。
头保持部211成为能够对以构成第一头主体组202A及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方式而配置的各个头主体200进行收容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构成第一头主体组202A及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头主体200的位置相对置的方式,通过使具有与各头主体200相比较大的长方形的开口的4个凹部连通,从而形成头保持部211。换句话说,在具有大致呈长方形的外形的保持架部件210的Z1侧的表面上,通过在下文所述的第一收容部215及第二收容部216以外的区域内设置凹部来形成头保持部211。
此外,在保持架部件210上设置有作为第一流道的一个示例的第一连接流道213A、213B、和第二连接流道214A、214B,详细内容将在后文叙述。第一流道为被设置于保持架部件210上的流道,并且为从流道部件240供给油墨,并将该油墨向头主体200进行供给的流道。
第一连接流道213为相对于第三方向Z倾斜地被设置于保持架部件210上的流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架部件210上相对于X1侧的流道部件240、头主体200A1及头主体200B1而设置有作为第一连接流道213的第一连接流道213A及第一连接流道213B这两个部件。此外,在保持架部件210上,对于X2侧的流道部件240、头主体200A2及头主体200B2也同样设置有作为第一连接流道213的第一连接流道213A及第一连接流道213B这两个部件。
第一连接流道213A将流道部件240的第二供给通道323(两个之中的X2侧的第二供给通道323a)与第一头列202A的X1侧的头主体200A1的Y2侧的导入口44连通。第一连接流道213B将流道部件240的第一供给通道313(两个之中的X1侧的第一供给通道313B)与第二头列202B的X1侧的头主体200B1的Y1侧的导入口44连通。另外,对于对X2侧的流道部件240与头主体200A2及头主体200B2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流道也是同样的。
此外,在头保持部211的底面上,设置有向第三方向Z的Z1侧突出的突起部217,第一连接流道213A及213B的Z1侧的开口向突起部217的顶面开口。第一连接流道213A的Z2侧的开口,在下文所述的与流道部件240的第二供给通道323B相对置的位置处开口。第一连接流道213B的Z2侧的开口,在下文所述的与流道部件240的第一供给通道313a相对置的位置处开口。另外,对于对X2侧的流道部件240与头主体200A2及头主体200B2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流道也是同样的。
第二连接流道214为沿着第三方向Z而被延伸设置于保持架部件210上的流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架部件210上相对于X1侧的流道部件240、头主体200A1及头主体200B1而设置有作为第二连接流道214的第二连接流道214A及第二连接流道214B这两个部件。此外,在保持架部件210上,对于X2侧的流道部件240、头主体200A2及头主体200B2也同样设置有作为第二连接流道214的第二连接流道214A及第二连接流道214B这两个部件。
第二连接流道214A将流道部件240的第一供给通道313(两个之中的X2侧的第一供给通道313a)与第一头列202A的X1侧的头主体200A1的Y1侧的导入口44连通。第二连接流道214B将流道部件240的第二供给通道323(两个之中的X1侧的第二供给通道323B)与第二头列202B的X1侧的头主体200B1的Y2侧的导入口44连通。另外,对于对X2侧的流道部件240与头主体200A2及头主体200B2进行连接的第二连接流道也是同样的。
此外,在头保持部211的底面上,设置有向第三方向Z的Z1侧突出的突起部217,第二连接流道214A及214B的Z1侧的开口在突起部217的顶面开口。第二连接流道214A的Z2侧的开口,在下文所述的与流道部件240的第一供给通道313a相对置的位置处开口。第二连接流道214B的Z2侧的开口,在下文所述的与流道部件240的第二供给通道323B相对置的位置处开口。另外,对于对X2侧的流道部件240与头主体200A2及头主体200B2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流道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保持架部件210上,设置有在头保持部211的底面上开口的第一配线插穿孔212。该第一配线插穿孔212为权利要求中的保持架部件上所形成的配线插穿孔。第一配线插穿孔212贯穿于头保持部211和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
在这种头保持部211上,收容有第二矫正板280。第二矫正板280由被固定于保持架部件210的Z1侧的面上的板状部件构成,并且以液体喷射面20a的面方向、即包括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的方向成为面方向的方式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头保持部211上形成有能够进行收容的形状,具体而言,以使在大致呈长方形的板状部件之中、与第一收容部215及第二收容部216相对置的区域被切除的方式而形成。
此外,在相对于液体喷射面20a而俯视观察时,第二矫正板280具有覆盖所有的头主体200的液体喷射面20a即喷嘴板20的大小。这种第二矫正板280例如通过粘合剂而被收容于并被粘合头保持部211中。当然,头保持部211也可以不通过粘合剂,而通过例如弹簧等固定单元而被固定在保持架部件210上,也可以通过夹持于保持架部件210与其他部件(例如,头主体200等)之间从而被固定在保持架部件上。
在第二矫正板280上形成有,与被设置在保持架部件210上的第一配线插穿孔212连通的第二配线插穿孔282。通过使第一配线插穿孔212和第二配线插穿孔282连通而形成一个连通孔。被保持于头保持部211内的头主体200的配线基板121,经由第一配线插穿孔212及第二配线插穿孔282而向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引出,从而使配线基板121的被引出的端部与电路基板220相连接。
此外,在第二矫正板280上设置有在第三方向Z上贯穿的开口281。开口281被设置为,使被设置于保持架部件210上的突起部217贯穿插入程度的开口形状。该贯穿插入开口281的突起部217被粘合于头主体200的壳体部件40上,并且向突起部217的顶面开口的第一连接流道213及第二连接流道214与头主体200的导入口44连通。
由此,在保持架部件210上,第二连接流道214沿着第三方向Z而延伸设置为直线状。此外,在第二矫正板280上设置有在第三方向Z上贯穿的开口281。通过使第二连接流道214开口的突起部217沿着第三方向Z而被贯穿插入于开口281,可以使第二连接流道214与头主体的导入口44连通。根据这种结构的第二矫正板的开口281,由于只要作为沿着第三方向Z的贯穿孔而形成即可,因此第二矫正板280的加工较为容易。即,不需要与第二连接流道214同样地相对于第三方向Z倾斜而设置。
第二矫正板280由具有与保持架部件210相比刚性较高的材料、例如金属板等构成,并通过使其与保持架部件210接合,从而对包括保持架部件210的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的平面上的歪斜或扭曲进行矫正。换句话说,即使在保持架部件210的制造时或加热时发生歪斜或扭曲,但由于以矫正了保持架部件210的歪斜或扭曲的状态而使第二矫正板280与保持架部件210接合,因此能够维持矫正了保持架部件210的歪斜或扭曲的状态。由此,能够提高与保持架部件210的头主体200接合的Z1侧的面的平面度,从而对向记录薄片S的油墨的喷落位置偏移进行抑制。
此外,如上所述,第二矫正板280具有覆盖所有的头主体200的液体喷射面20a亦即喷嘴板20的大小,并与保持架部件210接合。即,由于第二矫正板280被粘合于对所有的头主体200进行保持的保持架部件210上,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对制造时等的歪斜或扭曲进行矫正。并且,能够通过第二矫正板280来提高记录头2的刚性。
如图3、图5、图6、图8及图28所示,在将第二矫正板280及头主体200保持在头保持部211上的保持架部件210的Z1侧的面上,设置有覆盖头保持部211的开口的固定板260。
固定板260为对头主体200进行固定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板260通过折弯平板状的部件而形成,并具备被设置于液体喷射面20a侧的喷嘴面形成部263、和喷嘴面形成部263的外缘的一部分向第三方向Z的Z2侧弯曲而设置的折弯部261。
此外,在固定板260的喷嘴面形成部263上,形成有使头主体200的液体喷射面20a露出的第二露出开口部262。第二露出开口部262以使各头主体200的液体喷射面20a独立露出的方式而形成有4个。
这种固定板260被接合于与头主体200的可塑性基板45的与连通板15相反的一侧亦即第三方向Z的Z1侧。另外,固定板260对可塑性部49进行密封,从而抑制油墨附着在可塑性部49上。
而且,固定板260的喷嘴面形成部263之中与保持架部件210相对置的部分和折弯部261通过粘合剂或弹簧等固定单元而被固定于保持架部件210上。即,在将多个头主体200固定在固定板260上的状态下,使所述多个头主体200被收容于保持架部件210的头保持部211中。
此外,被固定于固定板260上的各头主体200使壳体部件40的Z2侧的表面通过粘合剂而被粘合于第二矫正板280的Z1侧的面上。另外,该粘合剂作为对油墨从使壳体部件40的导入口44与导入口44连通的第一连接流道213及第二连接流道214之间的边界漏出进行抑制的密封部件而发挥功能。
另外,也可以使头主体200不与第二矫正板280粘合,而使头主体200与第二矫正板280分离而构成。
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当头主体200与第二矫正板280粘合时,被配置于保持架部件210与固定板260之间的部件为头主体200和第二矫正板280这两种。因此,对这些进行收容的头保持部211的第三方向Z上的深度,需要考虑头主体200和第二矫正板280这两种来设计尺寸公差。
另一方面,作为使头主体200和第二矫正板280分离的结构而列举出如下结构,即,例如,头主体200在导入口44与第一连接流道213及第二连接流道214连通的状态下,使Z2侧的面被粘合于保持架部件210的Z1侧的面上,并且使液体喷射面20a侧被粘合于固定板260上。而且列举出如下结构,即,第二矫正板280仅被粘合于保持架部件210的Z1侧的面上,而不被粘合于头主体200上。
在这种结构的记录头2中,被配置于保持架部件210与固定板260之间的部件实质上仅为头主体200。因此,头保持部211的第三方向Z上的深度,也可以考虑头主体200这一种来设计尺寸公差。由此,能够以保持架部件210与固定板260之间直接接触的部件亦即第二矫正板280减掉所对应的量而减少第三方向Z上的尺寸公差,因此,能够实现记录头2的第三方向Z上的小型化。
另一方面,在保持架部件210上,在第三方向Z的Z2侧的面上,固定有电路基板220、第一矫正板230、流道部件240及罩部件250。
如图4、图9至图13所示,电路基板220具备沿着与液体喷射面20a垂直的方向亦即第三方向Z的基板225、和被设置于基板225的两面上并与配线基板121电连接的连接部226。电路基板220在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的面上以竖起的状态被固定。即,电路基板220以包括第一方向X及第三方向Z的方向成为面方向的状态,被固定于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的面上。该电路基板220的固定位置为保持架部件210的第二方向Y的大致中央处,并被设置在与2列头主体组202之间相对应的位置处。即,各个头主体组202被配置为隔着电路基板220。
此外,电路基板220分别与从各头主体200被引出的具有可挠性的配线基板121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被设置于电路基板220的第二方向Y的Y1侧的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头主体200的配线基板121,与电路基板220的Y1侧的第一面222连接。同样,构成被设置于电路基板220的第二方向Y的Y2侧的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头主体200的配线基板121,与电路基板220的Y2侧的第二面223连接。换句话说,各头主体200的配线基板121分别与电路基板220的两面连接,而不在第二方向Y上跨越电路基板22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从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头主体200被引出的配线基板121所连接的区域L1、和从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头主体200被引出的配线基板121所连接的区域L2被配置为,在第二方向Y上至少有一部分重叠。由于在电路基板220的第一面222及第二面223的两个面上以这种方式实施电路基板220与配线基板121的连接,因此,即使在如下情况下,即,第二方向Y上头主体200的一部分重叠,各自的配线基板121的电路基板220所连接的区域L1、L2的一部分在第二方向Y上相互重叠的情况下,也可以容易地实施头主体200的配线基板121与电路基板220的连接。
相对于此,例如,在电路基板220的仅一个面与所有的头主体200的配线基板121连接的情况下,配线基板121彼此会发生干涉。因此,为使配线基板121的连接部分不相互发生干涉,而需要将配线基板121与电路基板220连接的部分变更为在第三方向Z上不同的位置,并且使电路基板220在第三方向Z上大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电路基板220的两个面与配线基板121连接,因此,能够使电路基板220在第三方向Z上小型化。
另外,成为如下的配置,即,从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头主体200被引出的配线基板121所连接的区域L1、和从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头主体200被引出的配线基板121所连接的区域L2在第二方向Y上至少一部分重叠地配置,这是由于是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较宽的配线基板121的缘故。即,在使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较窄的配线基板121的情况下,配线基板121向电路基板220连接的连接部分彼此不会成为在第二方向Y上重叠的位置。
但是,近年来,由于头主体200被要求设置较多的喷嘴开口的多喷嘴化或高密度地配置喷嘴开口的高密度化,因此,在随着喷嘴开口的高密度化而实现了小型化的同时,并且随着多喷嘴化而使配线数量增加了。因此,缩小配线基板121的第一方向X的宽度较为困难,并且实际上配线基板121的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成为与头主体200的第一方向X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
此外,由于能够以与配线基板121的第一面222和第二面223连接的配线基板121相互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可以自由地涉及第一方向X上相邻的头主体200在第二方向Y上重叠的量。因此,可以使第一方向X上相邻的头主体200的第二方向Y上成为相同位置的喷嘴开口21的数量增加,从而减少头主体200的第一方向X的接口处的印刷品质的劣化的情况。
另外,如图12及图13所示,电路基板220的配线基板121相连接的区域L1、L2在第三方向Z上被设置于,与保持架部件210的流道部件240的流道300相连接的面相比靠与液体喷射面20a相反的一侧。由此,在通过加热工具来对配线基板121和电路基板220进行连接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连接配线基板121和电路基板220,而使保持架部件210的流道300所连接的部分不发生干涉。
此外,由于使电路基板220相对于液体喷射面20a而垂直地竖起设置,因此,能够在液体喷射面20a的面方向上减小电路基板220所占据的区域。由此,能够在液体喷射面20a的面方向上使记录头2小型化。
此外,在电路基板220上,在第三方向Z上与保持架部件210相反的一侧、即Z2侧的端部上设置有作为电子部件的一个示例的连接器22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两个流道部件240之间向Z2侧而延伸设置电路基板220,并且电路基板220的连接器221分别被设置于延伸设置的端部的Y1侧的面及Y2侧的面上。在这种连接器221上,经由未图示的外部配线而与控制部连接。由此,来自控制部的信号等经由连接器221而被供给至电路基板220,并且从电路基板220经由配线基板121而被供给至头主体200。另外,在罩部件250上设置有,用于在与连接器221对应的区域中使连接器221向外部露出的连接器露出孔251,通过连接器露出孔251而被露出的连接器221与外部配线连接。
如图10至图13所示,第一矫正板230为平面形状,并且为用于对保持架部件210进行矫正的部件。具体而言,第一矫正板230具备,具有包括第一方向X及第三方向Z的平面的矫正主体部231、被设置于矫正主体部231上并且使配线基板121贯穿插入的开口部233、和被设置于开口部233的第一方向X的两侧的支脚部232。
这种第一矫正板230被固定于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的面上,并且分别相对于电路基板220的两个面而以相对置的方式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组第一矫正板230隔着电路基板220而被固定于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的面上。另外,第一矫正板230也可以具备两组以上。
此外,如图11所示,第一矫正板230在与液体喷射面20a垂直的方向亦即第三方向Z上,跨越电路基板220的连接部226。在此所述的第一矫正板230跨越连接部226是指,在俯视观察电路基板220时,矫正主体部231及支脚部232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处于至少与连接部226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重叠的状态。换句话说,沿着第三方向Z的直线穿过矫正主体部231及支脚部232的至少一部分和连接部226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矫正主体部231沿连接部226的第一方向X上的全部而在第三方向Z上重叠。由此,由于矫正主体部231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其跨越连接部226的大小,成为连接部226的第一方向X上的全部,因此,能够使保持架部件210的矫正更加坚固。另外,也可以使矫正主体部231并非必须跨越电路基板220的连接部226。
此外,通过在矫正主体部231上设置开口部233,从而与使用了不具有开口部233的第一矫正板230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记录头2在第三方向Z上小型化。
另外,在使用了不具有开口部233的第一矫正板的情况下,以在第三方向Z上越过第一矫正板的Z2侧的顶部的方式而使配线基板121迂回,并需与电路基板220的连接部226接合。即,电路基板220的连接部226需配置在与第一矫正板230相比靠第三方向Z的Z2侧,则第三方向Z上的电路基板220的大小会变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矫正主体部231跨越连接部226,因此,配线基板121可以穿过开口部233而与连接部226连接。即,由于至少一部分可以在与矫正主体部231重叠的位置处形成连接部226,因此,能够减小电路基板220的第三方向Z上的电路基板的大小。由此,能够实现记录头2的第三方向Z上的小型化。
这种第一矫正板230具有与电路基板220相比而较小的面积,并在电路基板220的两个面侧与电路基板220隔开间隔而配置。此外,第一矫正板230在与连接电路基板220和配线基板121的连接部226于第二方向Y上相对置的位置处,具有使配线基板121能够贯穿插入的开口部233。该开口部233被形成为,从被固定于第一矫正板230的保持架部件210上的Z1侧的端部起至Z2侧中途切除成凹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矫正板230具有,与保持架部件210的第一方向X相比而较短的长度,两块第一矫正板230分别被配置于保持架部件210的第一方向X的X1侧及X2侧的端部侧。具体而言,被设置在与电路基板220相比靠Y1侧的第一矫正板230,相对于保持架部件210而被设置在X1侧的端部侧,并且被形成为未到达X2侧的头主体200A2的配线基板121的长度。换句话说,在Y1侧的第一矫正板230上,仅设置有一个供头主体200A1的配线基板121贯穿插入的开口部233,X2侧的头主体200A2的配线基板121在第一矫正板230的外侧亦即X2侧与电路基板220连接。此外,被设置于Y2侧的第一矫正板230,相对于保持架部件210而设置在X2侧的端部侧,并且被形成为未到达X1侧的头主体200B1的长度。换句话说,在Y2侧的第一矫正板230上,仅设置有一个供头主体200B2的配线基板121贯穿插入的开口部233,X1侧的头主体200A1的配线基板121在第一矫正板230的外侧亦即X1侧与电路基板220连接。这种被设置于Y1侧及Y2侧的第一矫正板230,在保持架部件210的第一方向X的中央部处,以一部分在第二方向Y上彼此相对置的方式而设置。即,两块第一矫正板230在第二方向Y上重叠并沿保持架部件210的第一方向X的大致整体而设置。
第一矫正板230由具有与保持架部件210相比较高刚性的材料、例如金属板等构成,并通过与保持架部件210接合,从而对保持架部件210的向第三方向Z的扭曲进行矫正。换句话说,即使在保持架部件210的制造时或加热时发生扭曲的情况下,但由于以矫正了保持架部件210的扭曲的状态而使保持架部件210与第一矫正板230接合,因此,能够以矫正了保持架部件210的扭曲的状态来维持。由此,提高了与保持架部件210的头主体200接合的Z1侧的面的平面度,抑制了向记录薄片S的油墨的喷落位置偏移,从而获得喷射品质提高了的记录头2。
此外,第一矫正板230以与电路基板220相对置的方式而配置在电路基板220的两个面上。由此,第一矫正板230不仅对制造时等的歪斜或扭曲进行矫正,并且还可以提高记录头2的刚性。
作为这种能够矫正保持架部件210的扭曲的记录头2的制造方法,相对于未被固定板260固定的保持架部件210,将保持架部件210的固定板260所固定的一侧的面亦即第三方向Z上的Z1侧的面例如放置在平台上等,载置于能够保证平坦的部件上,并在该保持架部件210侧对第一矫正板230进行按压以使其固定在保持架部件210上。由此,能够对由保持架部件的成型而发生的扭曲进行矫正。
另外,虽然第一矫正板230以上述的方式、即、一块第一矫正板230以跨及保持架部件210的第一方向X的整体的长度而形成,但通过使两块第一矫正板230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错开配置,能够使两块第一矫正板230在第二方向Y上重叠并沿保持架部件210的第一方向X的大致整体而形成,从而能够有效地对保持架部件210的扭曲进行矫正。另外,虽然考虑到将一块第一矫正板230的长度形成为跨及保持架部件210的第一方向X的大致整体,但在第一矫正板230上需要两个供配线基板121贯穿插入的开口部233,并且需要用于形成开口部233的富余的区域,从而致使保持架部件210在第一方向X上大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两块第一矫正板230的每一个上分别设置一个开口部233,使第一矫正板230不需要富余的区域,从而使保持架部件210在第一方向X上小型化。
此外,如图10所示,电路基板220具有作为上文所述的电子部件的一个示例的连接器221。将与一组第一矫正板230相对置的方向,即第二方向Y上的连接器221的尺寸亦即宽度设为W1。此外,在第二方向Y上,将电路基板220与第一矫正板230之间的间隔设为W2。
该连接器221的宽度W1大于电路基板220与第一矫正板230之间的间隔W2。而且,如图11所示,连接器221被配置于电路基板220之中与第一矫正板230不相对置的位置处。即,相对于电路基板220而俯视观察时,连接器221被配置于电路基板220之中不与第一矫正板230重叠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方向Z上,连接器221被配置在与第一矫正板230相比靠Z2侧。
由此,即使在连接器221的宽度W1大于间隔W2的情况下,通过将连接器221配置在与第一矫正板230相比靠Z2侧,从而能够以使第一矫正板230成为短于宽度W1的间隔W2的方式,接近电路基板220而配置。换句话说,不需要为了不干涉连接器221而使第一矫正板在第二方向Y上隔开宽度W以上的宽度而从电路基板220远离。因此,能够使记录头2在第二方向Y上小型化。
另外,作为电子部件的一个示例,除了上述的连接器221之外,还列举出例如电容器,晶体管及集成电路等。此外,连接器221的尺寸和电路基板220与第一矫正板230之间的间隔并非限定于上述的内容。
如上文所述,电路基板220及第一矫正板230以竖起的状态而被固定于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的面上。具体而言,如图4及图12所示,在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的表面上,作为供电路基板220贯穿插入的凹部的电路基板固定部275以及作为供第一矫正板230贯穿插入的凹部的矫正板固定部276。
电路基板固定部275沿着第一方向X而形成长条状,并且被形成为与电路基板220的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此外,电路基板固定部275在第二方向Y上位于保持架部件210的大致中央处。
电路基板固定部275的第三方向Z上的Z1侧的端部被插入于电路基板固定部275中。通过将电路基板220插入至电路基板固定部275,从而使电路基板220以沿着第三方向Z而竖起的状态被固定于保持架部件210上。
矫正板固定部276沿着第一方向X而形成长条状,并且被形成为与第一矫正板230的支脚部232的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矫正板230的支脚部232为两个,因此,针对于一个第一矫正板230,而使两个矫正板固定部276沿着第一方向X而配置。而且,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的两个矫正板固定部276隔着电路基板固定部275而被设置于第二方向Y的两侧。
支脚部232的第三方向Z上的Z1侧的端部被插入于矫正板固定部276中。通过将支脚部232插入至矫正板固定部276,而使第一矫正板230以沿着第三方向Z而竖起的状态被固定于保持架部件210上。另外,矫正板固定部276的深度被设为,在支脚部232被插入至矫正板固定部276中的状态下,开口部233在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的表面上开口并能够使配线基板121贯穿插入的程度。
而且,第一矫正板230和电路基板220沿着相对于第三方向Z倾斜的第一连接流道213而被固定于保持架部件210上。
即,如图12所示,在俯视观察第一连接流道213延伸设置的方向亦即包括第二方向Y以第三方向Z的方向时,以使第一连接流道213从第二方向Y的外侧起越趋向于中心而与保持架部件210的Z1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越变长。另一方面,在第二方向Y上位于与第一矫正板230相比靠中心侧的电路基板220,在与第一矫正板230相比靠Z1侧,较深地被插入至保持架部件210的电路基板固定部275中。
由此,通过在保持架部件210上设置倾斜的第一连接流道213,从而可以在第二方向Y上的中心部分,将能够形成电路基板固定部275的区域设得与矫正板固定部276相比而较大。换句话说,成为在不与第一连接流道213发生干涉的前提下易于形成电路基板固定部275。
由此,能够形成与矫正板固定部276相比而较深的电路基板固定部275,从而能够较深地插入电路基板220。由此,可以使电路基板220的连接部226接近Z1侧,从而能够缩短与连接部226连接的配线基板121。尤其是在形成了作为柔性电缆的配线基板121的情况下,虽然价格较高,但由于能够缩短配线基板121,因此能够减少配线基板121所涉及的成本。当然,也可以使第一矫正板230和电路基板220沿着第一连接流道213而形成于保持架部件210上。
如图9、图11至图13所示,流道部件240为将从液体存积单元4被导入的油墨供给至头主体200的部件,并且在其内部设置有作为第二流道的一个示例的流道300。
本实施方式的流道部件240分别被设置于在第二方向Y上接近的两个头主体200上。即,设置有被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X1侧的头主体200与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X1侧的头主体200共用的流道部件240,以及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X2侧的头主体200与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X2侧的头主体200共用的流道部件240这两个部件。
该流道部件240在第二方向Y上跨越电路基板220而被配置于电路基板220的两面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道部件240以在第二方向Y上跨及电路基板220和两个第一矫正板230的方式而连续设置。具体而言,流道部件240具有与保持架部件210的第二方向Y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并在第二方向Y的中央部处形成有在Z1侧的面开口的凹部241。凹部241被形成为能够使电路基板220及两块第一矫正板230插入的宽度,并且被形成为与在第三方向Z上从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的面起至电路基板220的Z2侧的端部(除去连接器221所设置的部分)为止的高度相比而较深。由此,通过将电路基板220及两块第一矫正板230插入至流道部件240的凹部241内,从而能够在电路基板220及两块第一矫正板230的两侧使其固定于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的面上。
在这种流道部件240的内部设置有流道300。流道300具备与供给管8(参照图1)连接的导入通道301、从导入通道301分支而成的、被设置于电路基板220的Y1侧的第一液体流道310、和被设置于电路基板220的Y2侧的第二液体流道320。
导入通道301被设置为向供给针242的顶端开口,所述供给针242在流道部件240的第三方向Z的Z2侧的面上突出设置。供给针242为具有沿着与液体喷射面20a交叉的方向而延伸的针形形状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针242沿着与液体喷射面20a正交的第三方向Z。由此,通过将供给针242设置为与液体喷射面20a交叉,从而能够减小液体喷射面20a的面内方向的尺寸。在此所述的面内方向是指,仅包括液体喷射面20a的第一方向X,仅第二方向Y,或者合成了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的任意的方向。
在罩部件250上设置有使供给针242向罩部件250的外侧露出的露出部290。通过使供给管8与从这种露出部290露出的供给针242连接,从而使供给管8与导入通道301连通。另外,对于露出部290将在下文中详细叙述。
第一液体流道310及第二液体流道320被设置为,分别与设置在各自的头主体200上的两个导入口44连通。具体而言,第一液体流道310具备,与导入通道301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311、与第一连通通道311连通的第一液体存积部312、和与第一液体存积部312连通的两个第一供给通道313。
第一连通通道311的一部分及第一液体存积部312为流道部件240的侧面、即与电路基板220相反的一侧的面,并且具有被设置为在Y1侧的面上开口的凹形形状。而且,第一连通通道311的一部分及第一液体存积部312的开口部分通过膜243而被密封。
此外,在第一液体存积部312上设置有用于去除杂质或气泡等异物的过滤器244,从第一连通通道311流入至第一液体存积部312的油墨穿过过滤器244,从第一液体存积部312而被供给至两个第一供给通道313。
对于两个流道部件240之中第一方向X的X1侧的流道部件240,第一液体存积部312以跨及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的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X1侧的头主体200A1和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X1侧的头主体200B1这两个部件的方式,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而且,第一供给通道313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供给通道313在流道部件240的Z1侧的面上开口。在此,也称为各个第一供给通道313a,313b。一个第一供给通道313a经由第二连接流道214A而与头主体200A1的Y1侧的导入口44连接。另一个第一供给通道313b经由被形成于保持架部件210上的第一连接流道213B,而与头主体200B1的Y1侧的导入口44连接。
第二液体流道320具备与导入通道301连通的第二连通通道321、与第二连通通道321连通的第二液体存积部322、与第二液体存积部322连通的两个第二供给通道323。
第二连通通道321的一部分及第二液体存积部322为流道部件240的侧面、即与电路基板220相反的一侧的面,并具有被设置为在Y2侧的面上开口的凹形形状。而且,第二连通通道321的一部分及第二液体存积部322的开口部分通过膜243而被密封。
此外,在第二液体存积部322上设置有用于去除杂质或气泡等异物的过滤器244,从第二连通通道321流入至第二液体存积部322的油墨穿过过滤器244,并从第二液体存积部322而被供给至两个第二供给通道323。
对于两个流道部件240之中第一方向X的X1侧的流道部件240,第二液体存积部322以跨及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的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X1侧的头主体200A1和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X1侧的头主体200B1这两个部件的方式,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而且,第二供给通道323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供给通道323向流道部件240的Z1侧的面开口。在此,也称为各第二供给通道323a,323b。一个第二供给通道323a经由第一连接流道213A而与头主体200A1的Y2侧的导入口44连接。另一个第二供给通道323b经由被形成于保持架部件210上的第二连接流道214B,而与头主体200B1的Y2侧的导入口44连接。
对于两个流道部件240之中第一方向X的X2侧的流道部件240也具备相同的结构。即,该流道部件240具有,与头主体200A2的Y1侧的导入口44连通的第一供给通道313a,与头主体200B2的Y2侧的导入口44连通的第一供给通道313b,与头主体200A2的Y2侧的导入口44连通的第二供给通道323a、和与头主体200B2的Y2侧的导入口44连通的第二供给通道323b。
在保持架部件210上,相对于一个头主体200而设置有作为第一流道的一个示例的第一连接流道213和第二连接流道214。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保持架部件210上固定有四个头主体200,因此,第一连接流道213和第二连接流道214共计设置有八个。
具体而言,与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X1侧的头主体200A1的Y1侧的导入口44连通的第二连接流道214A,向在电路基板220的Y1侧沿着第三方向Z而延伸设置为直线状,并与第一供给通道313a连通。此外,与头主体200A1的Y2侧的导入口44连通的第一连接流道213A,沿着相对于第三方向Z倾斜的方向而延伸设置为直线状。成为第一连接流道213A的油墨的入口的Z2侧的开口,位于与电路基板220相比靠第二方向Y的Y2侧,成为油墨的出口的Z1侧的开口,位于与电路基板220相比靠第二方向Y的Y1侧。换句话说,第一连接流道213A被设置为,从相对于电路基板220而与第二供给通道323a连接的Y2侧起,朝向设置有头主体200A1的电路基板220的Y1侧倾斜。由此,能够经由第一连接流道213A而容易地与对设置在电路基板220的Y2侧的第二供给通道323a和设置在Y1侧的头主体200A1的Y2侧的导入口44进行连接。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流道213A被设置为相对于第三方向Z而倾斜,但第一连接流道213A并非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由沿着第三方向Z而设置的垂直流道和沿着第二方向Y而设置的水平流道构成。但是,如本实施方式所示,通过设置倾斜的第一连接流道213A,能够利用成形保持架部件210而以一个部件形成,从而与设置水平流道等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个数而降低成本。
同样,与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X1侧的头主体200B1的Y2侧的导入口44连通的第二连接流道214B,在电路基板220的Y2侧沿着第三方向Z而延伸设置为直线状,并与第二供给通道323连通。此外,与头主体200B1的Y1侧的导入口44连通的第一连接流道213B,沿着相对于第三方向Z倾斜的方向而延伸设置为直线状。成为第一连接流道213B的油墨的入口的Z2侧的开口,位于与电路基板220相比靠第二方向Y的Y1侧,成为油墨的出口的Z1侧的开口,位于与电路基板220相比靠第二方向Y的Y2侧。换句话说,第一连接流道213B被设置为,从相对于电路基板220而与第二供给通道313b连接的Y1侧起,朝向设置有头主体200B1的电路基板220的Y2侧倾斜。由此,能够经由第一连接流道213B而容易地对设置在电路基板220的Y1侧的第一供给通道313b和设置在Y2侧的头主体200B1的Y1侧的导入口44进行连接。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流道213B被设置为相对于第三方向Z而倾斜,但与第一连接流道213A同样,例如,也可以由沿着第三方向Z而设置的垂直流道和沿着第二方向Y而设置的水平流道构成。
此外,由于与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X2侧的头主体200A2、和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X2侧的头主体200B2相对应而设置的流道部件240与上述的流道部件240为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上文所说明的那样,与一个头主体200连接的第一连接流道213和第二连接流道214,在作为输送方向的第二方向Y上与头主体200连接的部分的宽度窄于,与流道300连接的部分的宽度。换句话说,能够缩小在第二方向Y上并排设置的两列喷嘴列的间隔,使从两列喷嘴列被喷射的油墨的喷落位置偏移不易发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从第一方向X观察时,与头主体200A1及头主体200B1连接的两个第一连接流道213相互交错而配置。因此,能够使收容两个第一连接流道213的第二方向Y的空间减少从而小型化。对于头主体A2及头主体B2的两个第一连接流道213也是同样的。
如图8、图12至图14所示,在这种保持架部件210上设置有第一收容部215,该第一收容部215在各头主体组202中,将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的头主体200之间的间隔203切除成凹形形状。即,在保持架部件210上,对应于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第一间隔203A及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第二间隔203B而设置有第一收容部215。
第一收容部215被设置为,在保持架部件210的Z1侧的面上开口,并且在第二方向Y的一侧的面上开口。即,在被设置于Y1侧的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第一间隔203A中,设置有第一收容部215,该第一收容部215在保持架部件210的Y1侧的侧面开口。此外,在被设置于Y2侧的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第二间隔203B中,设置有第一收容部215,该第一收容部215在保持架部件210的Y2侧的侧面开口。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头主体组202由两个头主体200构成,并且由于设置有一个间隔203,因此,每个头主体组202设置一个第一收容部215。当然,在头主体组202由三个以上的头主体200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形成两个以上的间隔203,因此,也可以每个头主体组202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一收容部215。这种第一收容部215被形成为,不与第一连接流道213发生干涉的深度。即,通过相对于第三方向Z倾斜而设置第一连接流道213,可以在第一连接流道213的Z1侧形成第一收容部215。相对于此,当以穿过保持架部件210的Z1侧的方式来设置第一连接流道213时,则无法设置第一收容部215。当然,在第一收容部215不与第一连接流道213发生干涉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内部形成有第一连接流道213的部分向突出设置在第一收容部215的一部分中。
此外,通过使第一头主体组202A和第二头主体组202B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交错而配置在保持架部件210上,从而使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端部和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端部之间在第一方向X上设置有空隙204。即,在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X1侧和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X2侧分别设置有空隙204。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被设置于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X1侧的空隙204称为空隙204A,而将被设置于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X2侧的空隙204称为空隙204B。
而且,在各空隙204中,设置有切除成凹形形状的第二收容部216。第二收容部216被设置为在保持架部件210的Z1侧的面上开口,并且在第一方向X的一侧的面及第二方向Y的一侧的面上开口。即,设置在Y1侧的空隙204A中的第二收容部216被设置为,在保持架部件210的Y1侧的侧面和X2侧的侧面开口。此外,设置在Y2侧的空隙204B中的第二收容部216被设置为,在保持架部件210的Y2侧的侧面和X1侧的侧面开口。即,设置在空隙204A中的第二收容部216与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头主体200B1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置,而设置在空隙204B中的第二收容部216与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头主体200A2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辊单元610的头内辊630的至少一部分被收容于这种第一收容部215以及第二收容部216中,详细内容将在后文叙述。
此外,如图2所示,这种记录头2以与滑架3相比靠液体喷射面20a的一侧向记录薄片S侧突出的方式而被搭载于该滑架3上。
如上所述,在保持架部件210上保持有,向多个头主体200、电路基板220、该头主体200供给油墨的流道部件240。在这种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设置有对电路基板220及流道部件240等进行收容的罩部件250。
如图3、图6、图7、图11至图13、图15、图17所示,罩部件250为与保持架部件210被一体化、并在其内部对电路基板220及流道部件240进行收容的部件。即,罩部件250为与保持架部件210被一体化、并能够形成可以收容电路基板220及流道部件240的大小的内部空间259的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件250在第三方向Z上的Z1侧开口,并形成具有Z2侧的底部的箱形状。而且,通过罩部件250的Z1侧的开口被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的面密封,从而形成内部空间259。
这种罩部件250具有与保持架部件210抵接的密封部分253和与密封部分253相比弹性系数较高的刚性部分254。
密封部分253为与保持架部件210抵接、且由与下文所述的刚性部分254相比弹性系数较高的不同的材料所形成的部分。密封部分253具有如下作用,即,通过将罩部件250向保持架部件210侧进行按压而弹性变形,从而填埋罩部件250与保持架部件210的边界的空隙,防止油墨浸入到内部空间259中。
刚性部分254为实质上形成保持架部件210和内部空间259的部分,并由与密封部分253相比弹性系数较高的材料形成。通过由这种材料形成刚性部分254,能够提高罩部件250的刚性,从而能够对收容在内部空间259中的电路基板220和流道部件240进行保护。
此外,刚性部分254在第三方向Z上的Z1侧开口,并形成具有Z2侧的底部的箱形状。具体而言,刚性部分254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正交,并包括与密封部分253连接的四个侧面255、以及与这些所有的侧面255连接且被设置于第三方向Z的Z2侧的顶部256,其整体大致呈长方体而形成。由此,由于不仅包括侧面255,还包括顶部256,因此能够使罩部件250的强度提高。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件250形成箱形状,但并非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也可以将保持架部件210作为向Z2侧开口的箱形状,并将罩部件250作为对该开口进行密封的板状的部件。
密封部分253被设置于,向刚性部分254的第三方在Z的Z1侧开口的端部、即若设置密封部分253则与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的面抵接的部位。这种密封部分253及刚性部分254通过双色成型的方式而形成。如上文所述,只要刚性部分254由与密封部分253相比弹性系数较高的材料形成,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在刚性部分254上使用树脂材料,在密封部分253上使用作为弹性材料的弹性体。
在相对于液体喷射面20a而俯视观察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三方向Z俯视观察时,通过双色成型的方式所形成的密封部分253具有对电路基板220及流道部件240进行收容的轮廓。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部分253轮廓,与刚性部分254的Z1侧的开口形状一致而为环状,并大致呈长方形。即,密封部分253由两个长边部253a和两个短边部253B构成。长边部253a为在密封部分253之中被设置于第一方向X上的部分,并在第二方向Y上并排设置有两个。短边部253B为在密封部分253之中与长边部253a相比较短的、被设置于第二方向Y上的部分,并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有两个。
在该轮廓中收容有电路基板220及流道部件240是指,在所述俯视观察时,在密封部分253的轮廓的内侧配置有电路基板220和流道部件240。
而且,这种密封部分253的轮廓成为。至少将与输送记录薄片S的输送方向亦即第二方向Y交叉的部分作为记录头2的最外侧。轮廓之中,与第二方向Y交叉的部分是指,在所述俯视观察时,包括与第二方向Y交叉的成分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延伸设置在与第二方向Y正交的第一方向X上的长边部253a为与第二方向Y交叉的部分。
将密封部分253的轮廓的一部分亦即长边部253a作为记录头2的最外侧是指,在作为与液体喷射面20a平行的截面而包括密封部分253的截面上,长边部253a构成记录头2整体的轮廓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至少在第二方向Y上,与长边部253a相比靠外侧不存在构成记录头2的部件。
虽然本发明至少将与第二方向Y交叉的部分作为记录头2的最外侧,但对于密封部分253的轮廓之中不与第二方向Y交叉的部分,也可以不将其作为记录头2的最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对于不与第二方向Y交叉的部分、即与第二方向Y平行的短边部253B也使其成为记录头2的最外侧的方式而形成密封部分253。
具体而言,在所述俯视观察时,保持架部件210及罩部件250的轮廓构成记录头2整体的轮廓。即,保持架部件210的侧面(换句话说,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正交的侧面)及罩部件250的侧面255构成记录头2的最外侧。而且,密封部分253在罩部件250的侧面255的Z1侧的端面被形成为环状。
通过以这种方式形成罩部件250,密封部分253在与液体喷射面20a平行截面上,构成由保持架部件210及罩部件250所形成的记录头2整体的轮廓的最外侧。
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2中,密封部分253形成于罩部件250上。由此,保持架部件210和罩部件250的边界部分通过密封部分253而被密封,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油墨从该边界部分浸入到内部空间259中的情况。由此,能够对构成记录头2的电路基板220等电子部件进行保护。
而且,罩部件250具有通过双色成型的方式所形成的密封部分253和刚性部分254。通过双色成型,即使对于宽度为较窄的侧面255的Z1侧的端面,也能够以被收容于该宽度的方式来形成密封部分253。由此,如根据具有刚性较高的刚性部分254的罩部件250及保持架部件210来规定在俯视时的记录头2的轮廓,则能够以不向与该轮廓相比靠外侧露出的方式设置密封部分253。
在此,假设不通过双色成型,而通过刚性部分254之外其他的密封部件来代替密封部分253的情况下,使密封部件的宽度与刚性部分254的侧面255的宽度一致。如想通过由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的表面以及刚性部分254的侧面255的Z1侧的端面来挟持该密封部件,并由密封部件来实现密封,则会因为密封部件的宽度较窄而使侧面255从密封部件偏移,从而难以确保密封。此外,如想通过将密封部件的宽度扩大到宽于侧面255的宽度来抑制侧面255从密封部件偏移从而实现可靠的密封,则扩大密封部件的宽度的部分会增大记录头2的至少在第二方向Y上的大小。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2中,由于以上述的方式通过双色成型的方式而与刚性部分254一体地形成密封部分253,因此,密封部分253不会大于刚性部分254的外形,从而能够抑制记录头2的大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2中,密封部分253至少将与作为输送方向的第二方向Y交叉的长边部253a作为记录头2整体的轮廓。即,可以使记录头2在第二方向Y上小型化。
在此,作为不将与第二方向Y交叉的长边部作为记录头2整体的轮廓的方式而列举出,例如,在第二方向Y上与密封部分253相比靠外侧处设置有构成记录头2的其他的部件的结构。在这种方式中,作为记录头2在第二方向Y上仅设置该其他部件的部分将变得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2中,由于以上述的方式而在与密封部分253相比靠外侧不存在构成记录头2的其他部件,因此能够抑制第二方向Y上的记录头2的大型化。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2中,对于与第二方向Y交叉的长边部253a和短边部253B均可以将其作为记录头2的最外侧的轮廓而进行设置。因此,记录头2即使在第一方向上也能够抑制大型化。
此外,如图17(a)所示,与密封部分253和保持架部件210连接的部分的厚度D1,厚于与密封部分253和刚性部分254连接的部分的厚度D2。
与密封部分253和保持架部件210连接的部分是指,保持架部件210之中能够与密封部分253发生接触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密封部分253和保持架部件210连接的部分为,保持架部件210的罩部件250侧的表面210a。表面210a的厚度D1为,表面210a的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上的厚度(在相同的附图中表示第二方向Y上的厚度)。
与密封部分253和刚性部分254连接的部分是指,刚性部分254之中能够与密封部分253发生接触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构成刚性部分254的侧面255的Z1侧的端面。该端面的厚度D2为,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上的厚度(在相同的附图中表示第二方向Y上的厚度)。
该厚度D1与厚度D2相比而较厚。即,与密封部分253所抵接的保持架部件210之间的接触部分的厚度D1,与通过双色成型而被一体化的密封部分253与刚性部分254之间的接触部分的厚度D2相比而较厚。换句话说,作为密封部分253能够发生接触的范围,刚性部分254的端面较窄,而保持架部件210的表面210a较宽。
由此,由于通过双色成型而将密封部分253设置在与厚度D1相比而相对较薄的厚度D2的刚性部分254上,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对密封部分253和刚性部分254进行固定。此外,由于使密封部分253相对于与厚度D2相比而相对较厚的厚度D1的保持架部件210而抵接,因此,可以容易地对密封部分253和保持架部件210的位置进行协调。
假设利用双色成型而将密封部分253设置在保持架部件210上的情况下,由于需使密封部分253与较窄厚度D2的刚性部分254的端面一致,因此难以进行位置对齐。
在此,密封部分253的厚度是指,密封部分253的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上的最大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密封部分253通过弹性变形而使保持架部件210侧的顶端部分加宽,因此使厚度D3成为最大厚度。
该密封部分253的厚度D3与刚性部分254的侧面255的厚度相比而较薄。即,在罩部件250的内部空间259中,弹性变形后的密封部分253不会露出。由此,由于密封部分253不会向罩部件250的内侧亦即内部空间259侧露出,因此,能够确保内部空间259收容电路基板220和流道部件240的容积较宽。
在此,在图17(b)及图17(c)中,示出了密封部分253的改变例。如图17(b)所示,密封部分253为,密封部分253和保持架部件210的接触部258a之中厚度方向的中心P处于,与密封部分253和刚性部分254的侧面255的接触部258B之中厚度方向的中心Q相比靠罩部件250的内侧。
接触部258a是指,与密封部分253的保持架部件210发生接触的部分。接触部258a的厚度方向是指,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如果是长边部253a的情况下,则接触部258a的厚度方向为与长边部253a交叉的第二方向Y,如果是短边部253b的情况下,则接触部258a的厚度方向为与短边部253B交叉的第一方向X。中心P是指,接触部258a的厚度方向(在相同的附图中例示第二方向Y上)上的中心位置。
接触部258b是指,与密封部分253的刚性部分254的侧面255发生接触的部分。接触部258b的厚度方向是指,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如果是长边部253a的情况下,接触部258a的厚度方向为与长边部253a交叉的第二方向Y,如果是短边部253b的情况下,接触部258a的厚度方向为与短边部253b交叉的第一方向X。中心P是指,接触部258a的厚度方向(在相同的附图中例示第二方向Y)上的中心位置。
如上文所述,通过用双色成型的方式而设置的罩部件250,对密封部分253向保持架部件210侧进行按压从而使其一体化。即,密封部分253通过保持架部件210及罩部件250而被挟持、按压。虽然由此密封部分253发生弹性变形,但通过设置上文所述的中心P和中心Q的位置关系,从而即使密封部分253发生弹性变形而加宽,也能够抑制密封部件253向与罩部件250相比靠外侧露出的情况。
由此,由于密封部分253在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上向与罩部件250相比靠外侧露出的情况被抑制,因此,能够抑制在记录头2的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上的大型化。
另外,作为这种使密封部分253及刚性部分254成为中心P及中心Q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可以列举出图17(c)所示的示例。即,使密封部分253的保持架部件210侧的顶端向作为罩部件250的内侧的内部空间259侧倾斜。而且,通过利用保持架部件210和罩部件250来夹持密封部分253,从而能够维持图17(b)所示的中心P及中心Q的位置关系。
另外,在图17(d)中示出了密封部分253的改变例。如图所示,构成刚性部分254的侧面255从顶部256朝向密封部分253,而向罩部件250的外侧倾斜。如图17(e)所示,当利用这种方式的罩部件250和保持架部件210来夹持密封部分253时,密封部分253的侧面255侧成为受到向外侧的力而倾斜的状态,并且密封部分253的保持架部件210侧成为位于内部空间259侧的状态。即使是这种改变例所涉及的密封部分253,与图17(b)同样地能够维持中心P及中心Q的位置关系。
另外,由于图17(d)所示的罩部件250从Z2侧朝向Z1侧而使开口部扩张,因此在双色成形时易于卸除模具。
另外,在图18及图19中示出了密封部分253的改变例。图18为改变例所涉及的记录头的平面图,图19为沿图18的F-F′线的剖视图。如图所示,保持架部件210具有限制从罩部件250的外侧向罩部件250的内侧的油墨的浸入的限制部218。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限制部218被设置于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的表面、即密封部分253所抵接的表面上,并且向与该表面相比靠第三方向Z的Z2侧突出。此外,限制部218被收容于罩部件250中,并被配置在与电路基板220和流道部件240相比靠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限制部218被形成为包围电路基板220的环状。
通过形成这种限制部218,即使油墨从密封部分253而流入至内部空间259侧,但通过限制部218来抑制油墨的浸入,从而也能够抑制油墨到达电路基板220。
此外,在图20中示出了保持架部件的改变例。图20为改变例所涉及的记录头的概要侧面图及概要俯视图。
以上述的方式俯视观察时,罩部件250为长方形,并且密封部分253也以上述的方式而被形成为具有长方形的轮廓的环状(参照图15等)。
另一方面,保持架部件210A在长方形的短边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与第二方向Y平行的短边部分上,设置对罩部件250进行引导的引导部219。具体而言,在保持架部件210A上,沿着第三方向Z而延伸设置的引导部219被分别设置于第一方向X的两端处。
该两端的引导部219彼此间的间隔与罩部件250的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大致相同。即,被接合于保持架部件210A的Z2侧的罩部件250与两端的引导部219发生接触,或者,在保持架部件210A及引导部219之间存在微小游隙。
根据这种引导部219,通过仅将罩部件250从第三方向Z的Z2侧朝向Z1侧而嵌入两个引导部219之间,从而能够使罩部件250相对于保持架部件210而与预定的位置接合。由此,通过设置引导部219,易于对保持架部件210和罩部件250的进行位置对齐,从而能够通过密封部分253而更可靠地对保持架部件210与罩部件250之间进行密封。
此外,引导部219的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成为与罩部件250的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即,在俯视观察液体喷射面20a的情况下,在第二方向Y上,引导部219构成记录头2的最外侧的轮廓。因此,能够避免第二方向Y上的记录头2的大型化。
此外,优选为,保持架部件210的弹性系数与罩部件250的刚性部分254的弹性系数相比而较高。由此,能够提高保持架部件210的刚性。由于,保持架部件210为对多个头主体200进行保持的部件,因此,能够更加坚固地对各头主体200进行固定,从而能够抑制各头主体200的液体喷射面20a的平面度劣化。此外,由于也可以不利用能够双色成型的材料来形成保持架部件210,因此,材料的选项增加,并且易于根据用途目的来形成保持架部件210。
此外,在由罩部件250及保持架部件210所形成的内部空间259内,对电路基板220及第一矫正板230二者进行收容。由此,与通过罩部件250而仅收容电路基板220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记录头2小型化。
在此,使用图3、图4、图7、图15及图16,对露出部290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在与流道部件240的罩部件250相对置的面,即,Z2侧的面上,设置有具有作为第二流道的导入通道301的供给针242。此外,环状的密封部件270被贯穿插入于供给针242中。密封部件270由弹性体等弹性材料而形成。
另一方面,在罩部件250上,设置有使供给针242向罩部件250的外侧露出的露出部290。露出部290具有如下结构,即,通过使供给针242向罩部件250的外侧露出,从而经由供给针242能够向流道部件240供给油墨。具体而言,露出部290具备侧壁部291和顶部292。
侧壁部291对供给针242的圆周方向的外周进行包围,并具有沿着供给针242的延伸方向亦即第三方向Z而延伸的侧面291a。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部291在与罩部件250的内部空间259相反的一侧的面,即Z2侧的面上,被形成为包围供给针242的圆筒状。而且,被形成为该圆筒状的侧壁部291的内面成为,沿着供给针242的延伸方向亦即第三方向Z延伸的侧面291a。
顶部292为具备与侧壁部291连接、并使供给针242露出的开口亦即插穿孔293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顶部292为以覆盖圆筒状的侧壁部291的开口的方式而形成的板状的部位。此外,插穿孔293为与露出部290的开口相对应的部件。该插穿孔293的直径被形成为,大于供给针242的圆周方向的外周的直径。即,插穿孔293被形成为供给针242可以贯穿插入的大小,且成为使供给针242的圆周方向的外周不与插穿孔293发生接触的形状。
根据这种露出部290,通过在保持流道部件240的保持架部件210上安装罩部件250,从而使供给针242经由插穿孔293而向罩部件250的外部露出。
此外,被设置于供给针242的周围的侧壁部291,在侧面291a与供给针242之间形成能够收容密封部件270的空隙。将该空隙称为密封收容部294。
密封收容部294被形成为,略微小于密封部件270的外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时,密封部件270被形成为供给针242可以贯穿插入的圆环状,而密封收容部294被形成为与密封部件270的外部形状相比略微较小的圆形状。
被供给针242贯穿插入了的密封部件270,被插入至罩部件250的密封收容部294。此外,密封部件270仅在圆周方向上与密封收容部294发生接触。而且,如上所述,由于密封收容部294为与密封部件270相比而略微小的圆形形状,因此,密封部件270在圆周方向上被压缩从而被收容于密封收容部294中。由此,侧壁部291与供给针242之间通过密封部件270而被密封。
由此,通过在密封收容部294上设置密封部件270,从而即使在供给针242上拆装供给管8时等使油墨溢出而进入插穿孔293内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密封部件270来抑制油墨到达罩部件250的内部空间259中的情况。
此外,密封部件270被侧壁部291和供给针242挟持,并压缩力被作用于圆周方向上。即,力不作用于与液体喷射面20a垂直的方向亦即第三方向Z。因此,对在密封部件270上产生的残留应力相对于记录头2整体而作用于第三方向Z上的情况进行抑制。由此,能够抑制液体喷射面20a的变形。
此外,在露出部290上,形成有使侧壁部291及顶部292的一部分被切除形成的切口部295。该切口部295被设置于,在侧壁部291之中与抵接于密封部件270的部分相比靠供给针242的顶端侧,即第三方向Z的Z2侧。即,如图16所示,切口部295被设置于与密封部件270相比靠第三方向Z的Z2侧,并且在第三方向Z上,切口部295不与密封部件270重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露出部290具有顶部292。在具有这种顶部292的情况下,切口部295也可以从顶部292起跨至侧壁部291之中与密封部件270抵接的部分而设置。在此所述的至侧壁部291之中与密封部件270抵接的部分,不包括与密封部件270抵接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295通过在顶部292上从插穿孔293起至顶部292的外缘部而被切除,并且沿着从顶部292起连续至与侧壁部291的密封部件270抵接的部分而设置。此外,切口部295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头2的短边方向亦即第二方向Y上被切除。
另外,在罩部件250上,形成有在内侧包含露出部290的槽部296。具体而言,在俯视观察时,槽部296具备在罩部件250的顶部256的Z2侧的表面上所形成的第一槽部296a及第二槽部296b。第一槽部296a被形成为,在内部包含露出部290的圆形形状。第二槽部296b与第一槽部296a连续,并被形成为至侧面255及顶部256的边界为止的直线状。第二槽部296B的延伸方向被设为,与切口部295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亦即第二方向Y上的从Y2朝向Y1的方向。
如上文所述,通过密封部件270可以抑制从供给针242溢出的油墨到达罩部件250的内部空间259中的情况。该溢出的油墨将附着于密封收容部294、侧壁部291及顶部292。
由此,若附着于密封收容部294等上的油墨超过一定量则可能向露出部290的外部、即罩部件250顶部256或侧面255流出。然而,通过在露出部290上设置切口部295,从而使油墨被诱导至切口部295中。该油墨的流动方向成为切口部295延伸的方向。即,根据切口部295,能够将从供给针242溢出的油墨的流动控制在特定的方向上。即使作为露出部290的开口的插穿孔293大于供给针242的外周的直径,但通过设置切口部295,从而也能够使油墨从密封收容部294向外部流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切口部295的延伸方向设为在第二方向Y上从Y2朝向Y1的方向。该方向为未朝向电路基板220露出的连接器露出孔251的方向。因此,可以使从露出部290溢出的油墨不会向连接器露出孔251流出。即使油墨从露出部290溢出,但由于能够抑制油墨流入至连接器露出孔251,因此,也能够抑制油墨到达电路基板220的情况。
此外,切口部295被设置在与密封部件270相比靠第三方向Z的Z2侧。根据这种切口部295,使密封部件270可靠地与侧壁部291的侧面291a发生接触,并且使侧壁部291的一部分在切开的切口部295上不与密封部件270发生接触。因此,从露出部290的插穿孔293浸入到密封收容部294的油墨不会浸入到内部空间259内,而经由切口部295而向罩部件250的外部排出。
此外,由于这种露出部290具有与侧壁部291连接的顶部292,因此,在安装密封部件270时,易于对罩部件250与密封部件270进行位置对齐。另外,由于露出部290与仅由侧壁部291构成的方式相比,还具备顶部292,因此能够使刚性提高。
此外,在与液体喷射面20a垂直的方向亦即第三方向Z上,密封部件270与顶部292远离,而密封部件270与流道部件240发生接触。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在密封部件270的第三方向Z上的至少一面亦即Z2侧具有空隙,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在液体喷射面20a上于第三方向Z上产生残留应力。
此外,能够相对于针形状的供给针242来实施密封部件270的位置协调。即,仅通过将密封部件270插入至针形状的供给针242中,也能够实施密封部件270的定位。假设,在使密封部件270的Z2侧的面与顶部292发生接触的情况下,需要对密封部件270和罩部件250的密封收容部294进行位置协调,而必须在罩部件250的内部的密封收容部294上配置密封部件270。与这种方式相比较,在使密封部件270的Z2侧的面与顶部292远离,并与流道部件240发生接触的结构中,能够易于实施密封部件270的定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露出部290被收容于槽部296内。因此,油墨从露出部290通过切口部295而以流量被控制的方式流出,并且,穿过槽部296而被引导至罩部件250的侧面。由此,在罩部件250的顶部256上,即使油墨从供给针242溢出,但通过露出部290的切口部295及槽部296也可以使油墨的流出方向被控制。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从供给针242溢出的油墨浸入到未考虑的区域,例如连接器露出孔251中。
此外,被引导至罩部件250的侧面255的油墨沿着第三方向Z而趋向于保持架部件210侧,但在罩部件250与保持架部件210之间设置有密封部分253。由于通过密封部分253来抑制油墨从罩部件250与保持架部件210之间浸入到内部空间259中,因此可以保护被收容于内部空间259中的电路基板220。
另外,如图17(a)、图17(b)、图17(e)所示,密封部分253、罩部件250及保持架部件210也可以具有使密封部分253与侧面255相比向内部空间259侧凹入若干而形成的凹部299。这种凹部299中可以对顺着侧面255落下的油墨进行存积。即,可以抑制油墨从凹部299向第三方向Z的Z1侧流下的情况。由此,例如,可以抑制油墨附着在液体喷射面20a等上的情况。
此外,这种收容油墨的凹部299在记录头2的液体喷射面20a的面内方向上不会向与侧面255相比靠外侧露出。即,抑制密封部分253向与侧面255相比靠外侧露出而在液体喷射面20a的面内方向上大型化。
如此此,密封部分253也可以以形成上述的凹部299程度向内部空间259侧凹陷。即,将密封部分253作为记录头2的最外侧的轮廓的情况,也包括如下的方式,即,包含这种凹部299,在与液体喷射面20a平行的截面且包含密封部分252的截面上,密封部分253实际上成为记录头2的最外侧的轮廓。
在此,使用图21,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2的第一矫正板230和电路基板22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21为表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架部件上所固定的第一矫正板和电路基板的配置的侧视图及俯视图。图21(a)为从第二头主体组202B侧观察时的图,即第二方向Y的Y2侧的侧视图,图21(b)为俯视图,图21(c)为从第一头主体组202A侧观察时的图,即第二方向Y的Y1侧的侧视图。此外,在该图中省略了流道部件240、罩部件250、配线基板121的图示。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2具有第一矫正板230,第一矫正板230具有矫正主体部231、开口部233以及被配置于开口部233的第一方向X的两侧的支脚部232。在第二方向Y上夹持电路基板220的两个部件之中,将第一头主体组202A侧称为第一矫正板230a,将第二头主体组202B侧称为第一矫正板230B。
此外,在电路基板220的两面上,设置有连接部226。在各个连接部226之中,将被设置于第二方向Y的Y1侧的面上的连接部226称为第一连接部226a,将被设置于Y2侧的面上的连接部226称为第二连接部226B。
第一连接部226a与构成第一头主体组202A的头主体200的配线基板121连接,第二连接部226B与构成第二头主体组202B的头主体200的配线基板121连接。
这样的一组第一矫正板230之中的一个第一矫正板230a的支脚部232被配置于在第一方向X上与第二连接部226B重叠、且不与第一连接部226a重叠的位置处。另外,图21所示的虚线L1表示支脚部232在第一方向X上与第二连接部226B重叠的部分。
此外,一组第一矫正板230之中的另一个第一矫正板230B的支脚部232被配置于,在第一方向X上与第一连接部226a重叠、且不与第二连接部226B重叠的位置处。另外,图21所示的虚线M1表示支脚部232在第一方向X上与第二连接部226B重叠的部分。
如虚线L1及虚线M1所示,通过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26a及第二连接部226B而以上述的方式配置第一矫正板230a及第一矫正板230B各自的支脚部232,从而在俯视观察时,两个第一连接部226a之中的X1侧的一个、和两个第二连接部226B之中的X2侧的一个,未被配置在第一矫正板230的开口部233的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2中,如虚线L1及虚线M1所示,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26a及第二连接部226B而以上述的方式配置第一矫正板230a及第一矫正板230B各自的支脚部。由此,由于不需要在所有的第一连接部226a的第一方向X上的外侧以及所有的第二连接部226B的第一方向X上的外侧配置第一矫正板230的支脚部232,因此,能够以与该部分相对应的量使第一方向X的大小小型化。
另外,虽然未进行特别的图示,但也可以是如下方式的记录头,即,在俯视观察电路基板220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互重叠,在第一方向X上的支脚部232宽度与第一方向X上的开口部233的宽度相比而较窄。
根据该该方式的记录头,由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互重叠,因此可以缩小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的头主体200的间隔。由此,能够实现记录头的在第一方向X上的小型化。另外,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配置,即,使经由配线基板121而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第二头主体组202B在第一方向X上重叠于经由配线基板121而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头主体组202A而配置。此外,由于支脚部232的宽度与开口部233的宽度相比较窄,因此能够在第一方向X上小型化。
当然,也可以是如下方式的记录头,即,在俯视观察电路基板220时,第一连接部不与第二连接部相互重叠。此外,也可以是如下方式的记录头,即,在第一方向X上的支脚部232的宽度大于在第一方向X上的开口部233的宽度的较宽的记录头。
在此,参照图1及图2、图22至图25,对辊单元610进行说明。另外,图22为记录头及辊单元的透视图,图23为从记录头及辊单元的液体喷射面侧观察的平面图。此外,图24为沿图23的G-G′线剖视图,图25为沿图23的H-H′线剖视图。
辊单元610具备,被固定于装置主体7上的框611和被设置于框611上的头外辊620及头内辊630。
框611为被配置于滑架3与记录薄片S的S1之间的部件,并且具有使记录头2的液体喷射面20a侧能够插入的头开口部612。即,在从第三方向Z观察时,框611具有包围记录头2的环状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这种框611具备,被设置在与记录头2相比靠第二方向Y的Y1侧的第一框部613、和被设置在Y2侧的第二框部614,并且第一框部613和第二框部614在第一方向X的两端部连续设置。由此,在第一框部613与第二框部614之间形成有头开口部612。另外,框611并非限定于环状结构,例如,也可以单独地设置第一框部613和第二框部614。但是,如本实施方式的方式,通过设置具有环状结构的框611,能够提高框611的刚性。
在第一框部613及第二框部614上设置有头外辊620和头内辊630。如图24所示,头外辊620通过两端固定在框611上的施力单元亦即弹簧619而被轴支承。具体而言,头外辊620具备,设置有供弹簧619贯穿插入的弹簧插穿孔621的基部622、沿着圆周方向而设置于基部622的外周上的辊部623。凹凸部分在辊部623的外周上沿圆周方向反复而设置。即,本实施方式的头外辊620为所谓的星型轮。当然,头外辊620并不限定于星型轮,也可以为橡胶辊等。这种头外辊620在具有向框611的Z1侧的面开口的凹形状的头外辊保持部616内,以辊部623的至少一部分向与框611的Z1侧的面相比靠记录薄片S侧突出的状态而被收容。
该头外辊620在记录薄片S的输送方向亦即第一方向X上,被配置于记录头2的外侧。即,如图23所示,从第三方向Z俯视观察时,头外辊620被配置于记录头2的至少不与液体喷射面20a重叠的位置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头外辊620在第一方向X上,分别被设置于如下的每一个间隔中,即,第一収容部215及第二収容部216之间、两个第一収容部215之间。即,以在第一框部613和第二框部614的每个上设置三个头外辊620的方式进行设置。
如图25所示,头内辊630被保持于臂部640上,该臂部64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轴支承于框611上。臂部640具备:在第三方向Z上延伸存在的第一臂部641、在第一臂部641的Z1侧的端部上连续而设置并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存在的第二臂部642。第二臂部642的与第一臂部641连续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向框611的头开口部612内突出设置。而且,头内辊630通过旋转轴63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轴支承在向该开口部612内突出的第二臂部642的端部上。在此,头内辊630与头外辊620同样具备基部631和辊部632,并且在辊部632的外周上,在圆周方向上反复形成凹凸部分。即,本实施方式的头内辊630为所谓的星型轮。当然,头内辊630并不限定于星型轮,也可以为橡胶辊等。
在这种对头内辊630进行轴支承的臂部640中,第一臂部641的Z1侧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轴支承于框611上。此外,在第一臂部641的Z2侧的端部与框611之间,设置有在第一方向X上对该第一臂部641的Z2侧的端部进行施力的第一施力单元亦即臂部施力弹簧643。由于臂部64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设置,因此,通过利用臂部施力弹簧643对臂部640在第一方向X上进行施力,从而使被设置于第二臂部642的端部上的头内辊630朝向记录薄片S侧而向第三方向Z施力。换句话说,臂部施力弹簧643对臂部640进行施力的方向、和与喷落面S1正交的方向亦即第三方向Z为不同的方向。当然,只要臂部施力弹簧643的施力方向为与第三方向Z不同的方向则没有特别的限定,也可以是第一方向X,另外,也可以是包括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的面内方向的任何一个方向。此外,臂部施力弹簧643也可以向包括第三方向Z的分量和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的分量在内的倾斜方向施力。由此,由于头内辊630经由臂部640而被施力,因此,与通过与头外辊620相同的结构对头内辊630进行施力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第一収容部215及第二収容部216内的辊单元610的第三方向Z的大小。因此,与通过与头外辊620相同的结构对头内辊630进行施力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第一収容部215及第二収容部216内的辊单元610的第三方向Z的大小。因此,能够使记录头2在第三方向S上小型化,并且能够接近记录薄片S的喷落面S1来配置记录头2。此外,由于头外辊620像头内辊630这样不经由臂部640而直接在第3方向Z上被施力,因此能够使部件个数减少从而降低成本。此外,由于未在头外辊620上设置臂部640,从而不需要在第一框部613及第二框部614上设置臂部640的空间,而使第一框部613及第二框部614的第一方向X的宽度减小,从而能够缩小在第一方向X上夹持记录头2而配置的两个头外辊620的间隔,进而在两个头外辊620之间稳定地保持记录薄片S。
在第一框部613及第二框部614上,相对于头单元2的空隙203与间隔204的每一个而被设置有一个这种头内辊630。即,在第一框部613上设置有两个头内辊630,在第二框部614上设置有两个头内辊630。而且,头内辊630通过臂部640而向开口部612内突出设置。因此,头内辊630被设置为,该头内辊630的至少一部分与记录头2的间隔203及空隙204相对置。另外,头内辊630的至少一部分与记录头2在第三方向Z上相对置地设置是指,在第三方向Z上将头内辊630投影于记录头2上时,头内辊630的至少一部分与记录头2重叠。此外,头内辊630与记录头2重叠是指,与记录头2的液体喷射面20a侧的面重叠。换句话说,在记录头2的Z2侧上,即使记录头2以与头外辊620在第三方向Z上相对置的方式而延伸设置,也不会使头外辊620与记录头2在第三方向Z上相对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头内辊630以旋转轴633与记录头2在第三方向Z上相对置的方式而进行设置。此外,头内辊630和头外辊620在旋转轴633的轴向,即第一方向X上至少一部分相互对置而设置。由此,通过缩小第一框部613及第二框部614的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从而能够实现喷墨式记录装置1的小型化。当然,头内辊630并非特别地限定于此,也可以使旋转轴633在第三方向Z上的不与记录头2对置的位置处配置头内辊630。此外,也可以将头内辊630和头外辊620配置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不对置位置处。
由此,通过将头内辊630设置为至少一部分在第三方向Z上与记录头2相对置,从而能够缩小被设置于记录头2的输送方向亦即第二方向Y的两侧的两个头内辊630的间隔。因此,能够缩短在第二方向Y上记录头2的两侧通过头内辊630来按压记录薄片S的距离。即,在未设置头内辊630而仅设置头外辊620的情况下,由于头外辊620被设置于在第三方向Z上不与记录头2相对置的区域中,因此,在第二方向Y上对记录薄片S进行按压的头外辊620的距离,与记录头2的第二方向Y的宽度相比而变宽。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记录头2的第二方向Y的两侧,通过配置于与头外辊620相比靠记录头2侧的头内辊630来按压记录薄片S,因此,头内辊630的间隔与记录头2的第二方向Y相比而变窄。因此,能够缩短记录头2的第二方向Y两侧的头内辊630的间隔,从而能够对保持在该头内辊630之间的记录薄片S的翘起等进行抑制。而且,在第二方向Y上,由于在两个头内辊630之间油墨喷落于记录薄片S的喷落面S1上,因此,通过在头内辊630之间对记录薄片S的翘起进行抑制,从而能够抑制向记录薄片S的油墨的喷落位置偏移的情况发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头内辊630的旋转轴633设置为与记录头2在第三方向Z上相对置,从而能够进一步缩短在记录头2的第二方向Y的两侧对记录薄片S进行按压的头内辊630的距离,进而能够使记录薄片S的姿态稳定。当然,即使将头内辊630配置在旋转轴633与记录头2在第三方向Z上相对置的区域的外侧,与头外辊620相比,也能够缩短头内辊630第二方向Y之间的距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方向X上将头外辊620设置在相互邻接的头内辊630之间,从而能够利用头外辊620及头内辊630在第一方向X上较窄的间隔中对记录薄片S进行按压。因此,与仅设置头内辊630的情况相比,能够对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邻接的头内辊630之间记录薄片S的翘起进行抑制,从而抑制向记录薄片S的油墨的喷落位置偏移的情况发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架部件210的间隔203中设置有第一收容部215,在空隙204中设置有第二收容部216。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头内辊630的至少一部分被收容于第一収容部215及第二収容部216内。即,在从第一方向X观察时,头内辊630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与第一収容部215内重叠的位置处。由此,通过将头内辊630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第一収容部215及第二収容部216内,从而能够将记录头2的液体喷射面20a配置在接近记录薄片S的喷落面S1的位置处。因此,对从记录头2被喷射的油墨的喷落位置偏移进行抑制从而可以实施高速印刷。另外,在未将头内辊630收容于第一収容部215及第二収容部216内、而将其配置于外侧的情况下,头内辊630与记录头2在第三方向Z上相对置而需使记录头2从记录薄片S在第三方向Z分离而配置。因此,记录头2的液体喷射面20a与记录薄片S的喷落面S1分离,并且在发生油墨的喷落位置偏移的同时,无法实施高速印刷。
另外,如上文所述,对头内辊630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収容的第一収容部215,能够通过使第一连接流道213相对于第三方向倾斜设置而形成。因此,头内辊630在第三方向Z上被设置于与第一连接流道213的流道300连接的一侧的部分、和记录头2的液体喷射面20a之间。由此,由于在保持架210上形成第一连接流道213及第二连接流道214,因此,与在保持架210之外、通过管等来形成第一连接流道213及第二连接流道214的情况相比,能够从头外辊620及头内辊630来保护第一连接流道213及第二连接流道21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头内辊630被保持于框611上,框611被固定于喷墨式记录装置1的装置主体7上。因此,通过使搭载有记录头2的滑架3在第三方向Z上上升,从而使头内辊630在第一収容部215及第二収容部216的外侧相对地进行移动。因此,在维护单元400实施记录头2的维护时,头内辊630不会发生干涉,并且能够容易地且以较短时间实施维护。
实施方式二
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头2的第二矫正板280设置有供突起部217贯穿插入的开口281,并且突起部217中设置有第一连接流道213及第二连接流道214。虽然该开口281不构成油墨进行流通的流道,但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第二矫正板280也可以构成油墨的流道。
图29为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头主体、第二矫正板及保持架部件21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另外,在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部件上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2A的第二矫正板280A构成油墨的流道。具体而言,设置有沿第三方向Z而贯穿并构成油墨的流道一部分的连通孔283。此外,第二矫正板280A的Z1侧的面被粘合于头主体200的Z2侧,而Z2侧的面被粘合于持架部件210的Z1侧的面上。
由此,通过使第二矫正板280A被粘合于保持架部件210及头主体200上,从而使连通孔283与头主体200的导入口44、保持架部件210的第一连接流道213及第二连接流道214连通。
在此,通过具有导电性的材料、例如由金属来形成第二矫正板280A,从而能够使油墨经由第二矫正板280A而接地。即,油墨从第一连接流道213及第二连接流道214被供给至头主体200的歧管100中时,油墨与第二矫正板280A的连通孔283发生接触。只要该第二矫正板280A以较大的尺寸而形成,则第二矫正板280A可以相对于油墨而发挥接地功能。
此外,第二矫正板280A也可以通过与构成记录头2A和喷墨式记录装置1的其他的部件点接触从而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与电路基板220电接触从而使第二矫正板280A接地。具体而言,第二矫正板280A具有向第二配线插穿孔282内突出的板弹簧部284。
板弹簧部284被形成为,向第二配线插穿孔282的内侧突出,并向第三方向Z的Z2侧折弯。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板弹簧部284被延伸设置于Z2侧,并且与配线基板121同样,贯穿插入第一配线插穿孔212并被引出至保持架部件210的Z2侧的表面而与电路基板220电连接。
根据这种结构的第二矫正板280A,从第一连接流道213及第二连接流道214被供给至头主体200的歧管100的油墨,通过与第二矫正板280A的连通孔283发生接触从而接地。
根据这种方式的记录头2A,由于油墨经由第二矫正板280A而接地,因此能够抑制油墨的带电,从而能够对因带电引起的印刷品质的下降进行抑制。此外,由于能够利用第二矫正板280A来实现记录头2的保持架部件210的矫正和油墨的除电,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个数从而实现成本降低。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情况。
例如,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中,第一矫正板230被设为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与保持架部件210的宽度相比而较短,但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只要是与电路基板220的两面分别相对置的平面形状,则对大小和厚度等没有特别的限定。
此外,虽然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头2具备第一矫正板230及第二矫正板280,但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即,只要记录头2至少具备第一矫正板230,则也可以是不具备第二矫正板280的方式的记录头。
此外,虽然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头2具备与液体喷射面20a平行的平面形状的第二矫正板280,但也可以不与液体喷射面20a平行。此外,并不限定于第二矫正板280由与保持架部件210相比刚性较高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也可以由与保持架部件210同等的或刚性较低的材料形成。另外,虽然第二矫正板280在与液体喷射面20a平行的面上,具有覆盖所有的头主体200的液体喷射面的大小,但并非限定于此。
此外,虽然密封部分253与保持架部件210发生接触的部分的厚度D1厚于密封部分253与刚性部分254发生接触的部分的厚度D2,但并非限定于此。
此外,虽然密封部分253的厚度D2与刚性部分254的厚度D3相比而较薄,但并非限定于此。并且,此外,虽然密封部分253为,密封部分253和保持架部件210的接触部258a的厚度方向的中心P处于与密封部分253和刚性部分254的接触部258B的厚度方向的中心Q相比靠罩部件250的内侧,但并非限定于此。
此外,虽然密封部分253被形成为长方形的环状,但并非限定于此,只要是与罩部件250的形状一致的任意的形状,均可以实现本发明的作用効果。另外,虽然密封部分253及刚性部分254被设置于罩部件250上,但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也可以设置在保持架部件210侧。
此外,相对于液体喷射面20a而俯视观察时,只要至少将密封部分253的轮廓作为在第一方向X上的记录头2的最外侧,则不需要将密封部分253本身设置在相对于液体喷射面20a而平行的平面上。也可以将密封部分253设置在例如相对于液体喷射面20a而倾斜的平面上。
虽然在保持架部件210上设置有限制部218,但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不设置限制部。此外,限制部218可以与保持架部件210被设为一体,也可以作为其他部件。
虽然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头2具备露出部290,但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在罩部件250上设置有供给针242露出的开口的方式。即,也可以是不具备构成露出部290的侧壁部291、顶部292及切口部295的方式的露出部290。
虽然在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头2中,保持架部件210与罩部件250之间通过双色成型而设置密封部分253,但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也可以不使用双色成型而使用由其他部件的环状的弹性材料构成的密封部件。
虽然在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头2中,保持架部件210的弹性系数与罩部件250的刚性部分254的弹性系数相比而较高,但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中,虽然在滑架3上设置有一个记录头2,但并非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滑架3上设置两个以上的记录头2。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中,虽然例示了从一个记录头2喷射一种油墨的结构,但并非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每个喷嘴列上喷射不同的油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中,虽然将记录头2的头主体200的并排设置方向设为,被搭载于喷墨式记录装置1上时的第一方向X,但并非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头主体200的并排设置方向,即,喷嘴开口21的并排设置方向设为,相对于喷墨式记录装置1的第一方向X而倾斜的方向。即,构成头主体组202的头主体200,也可以在相对于滑架轴的轴向而倾斜的方向上并排设置。同样,虽然将头主体组202的并排设置方向设为第二方向Y,但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头主体组202的并排设置方向成为相对于第二方向Y而倾斜的方向。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中,作为在压力产生室12中使压力发生变化的压力产生单元而使用薄膜型的压电致动器130进行了说明,但并非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通过贴附生片等的方法所形成的厚膜型的压电致动器,或者使压电材料和电极形成材料交替地层压并在轴向上伸缩的纵振动型的压电致动器等。此外,作为压力产生单元,可以使用将发热元件配置在压力产生室内,并通过由发热元件的发热产生的泡沫而从喷嘴开口喷出液滴的装置,或者使静电在振动板和电极之间产生,通过静电使振动板变形而从喷嘴开口喷出液滴的、所谓的静电式致动器等。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射头单元的一个示例而列举出喷墨式记录头单元来进行说明,并且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而列举出喷墨式记录装置来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可广泛地以所有具有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头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作为对象,当然也能够在喷射油墨以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单元和液体喷射装置中应用本发明。作为其他的液体喷射头,例如可列举出在打印机等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使用的各种记录头;在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器的制造中所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头;在有机EL显示器、FED(场致发光显示器)等的电极形成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头;在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射头等,也可以应用于具备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头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中。
符号说明
1喷墨式记录装置(液体喷射装置);2、2A、2B、2C记录头(液体喷射头);121配线基板;200头主体;202头主体组;210、210A保持架部件;213第一连接流道(第二流道);214第二连接流道(第二流道);218限制部;219引导部;220电路基板;221连接器(电子部件);225基板;226连接部;230第一矫正板;231矫正主体部;232支脚部;233开口部;240流道部件;242供给针;250罩部件;253密封部分;254刚性部分;255侧面;256顶部;260固定板;270密封部件;280第二矫正板;290露出部;291侧壁部;291a侧面;292顶部;295切口部;296槽部;300流道(第二流道)。
Claims (12)
1.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具备:
头主体,其从液体喷射面喷射液滴;
配线基板,其与所述头主体电连接;
保持架部件,其上固定有多个所述头主体,并具有朝向所述头主体的流道和供配线基板穿过的配线插穿孔;
电路基板,其具有与所述配线基板电连接的连接部、和在两面上配置有所述连接部的基板,所述基板为沿着与所述头主体的液体喷射面垂直的方向的基板;
一组第一矫正板,其分别相对于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基板的两面,且为相对置的平面形状,所述第一矫正板用于对所述保持架部件进行矫正;
罩部件,其与所述保持架部件固定在一起,并对所述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一矫正板进行收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液体喷射面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矫正板具有跨越所述连接部的矫正主体部、和被设置于所述矫正主体部上以供所述配线基板穿过的开口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各个所述头主体具有沿着所述液体喷射面上的第一方向的喷嘴列,
多个所述头主体采用如下配置,即: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开第一间隔而配置成的第一头主体组、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开第二间隔而配置成的第二头主体组被配置于,所述液体喷射面上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并且,
所述第一头主体组中的任意一个的头主体被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设置所述第二间隔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头主体组中的任意一个的头主体被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设置所述第一间隔的位置处,
所述第一矫正板具有支脚部,所述支脚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开口部的两侧,并且与所述保持架部件固定在一起,
所述连接部包括,与构成所述第一头主体组的头主体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构成所述第二头主体组的头主体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一组所述第一矫正板之中的一个第一矫正板的所述支脚部被配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重叠、且不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重叠的位置处,
一组所述第一矫正板之中的另一个第一矫正板的所述支脚部被配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重叠、且不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重叠的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观察所述电路基板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重叠,
并且第一方向上的所述支脚部的宽度与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宽度相比而较窄。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二矫正板,所述第二矫正板为与液体喷射面平行的平面形状,且与所述保持架部件相比刚性较高,并被粘合于所述保持架上,
所述第二矫正板在与液体喷射面平行的面上具有覆盖所有的所述头主体的液体喷射面的大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具备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粘合有多个所述头主体,且所述固定板被粘合于所述保持架部件上,
所述头主体与所述第二矫正板是分离的。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主体具有被配置于第二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处的液体的导入口,
所述保持架部件具有,与所述导入口连通的、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射面而交叉的第一连接流道和在与所述液体喷射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连接流道,
所述第二矫正板具有分别供所述第一连接流道和所述第二连接流道穿过的开口,且所述开口贯穿于与所述液体喷射面垂直的方向。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矫正板和所述电路基板以沿着所述第一连接流道的方式而被固定于所述保持架部件上。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矫正板构成流道,
液体经由所述第二矫正板而接地。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具有在一组所述第一矫正板相对置的方向上与所述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一矫正板之间的间隔相比而尺寸较大的电子部件,
所述电子部件被配置在所述电路基板之中不与所述第一矫正板相对置的位置处。
1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
12.一种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头具备:
头主体,其从液体喷射面喷射液滴;
配线基板,其与所述头主体电连接;
保持架部件,其上固定有多个所述头主体,并具有朝向所述头主体的流道和供配线基板穿过的配线插穿孔;
电路基板,其具有与所述配线基板电连接的连接部、和在两面上配置有所述连接部的基板,所述基板为沿着与所述头主体的液体喷射面垂直的方向的基板;
一组第一矫正板,其分别相对于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基板的两面,且为相对置的平面形状,所述第一矫正板用于对所述保持架部件进行矫正;
罩部件,其与所述保持架部件固定在一起,并对所述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一矫正板进行收容,
在所述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中,
将所述第一矫正板按压在所述保持架部件上而进行固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72629A JP6288439B2 (ja) | 2014-03-31 | 2014-03-31 |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並びに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
JP2014-072629 | 2014-03-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43384A true CN104943384A (zh) | 2015-09-30 |
CN104943384B CN104943384B (zh) | 2017-10-24 |
Family
ID=54158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49482.1A Active CN104943384B (zh) | 2014-03-31 | 2015-03-31 |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86402B2 (zh) |
JP (1) | JP6288439B2 (zh) |
CN (1) | CN10494338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68456A (zh) * | 2016-11-11 | 2018-05-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头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59603B2 (ja) | 2016-04-12 | 2021-04-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6961978B2 (ja) * | 2017-03-30 | 2021-11-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滴吐出ヘッド |
JP2023148309A (ja) * | 2022-03-30 | 2023-10-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87278A (ja) * | 2000-12-20 | 2002-07-02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製造方法 |
JP3804610B2 (ja) * | 2002-12-26 | 2006-08-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ヘッド |
US20070008385A1 (en) * | 2005-06-23 | 2007-01-1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CN101041290A (zh) * | 2006-03-08 | 2007-09-2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头及其组装方法 |
JP2011056920A (ja) * | 2009-09-14 | 2011-03-24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05852A (ja) * | 2002-02-18 | 2003-10-28 | Brother Ind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これを有する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US6890061B1 (en) * | 2003-12-16 | 2005-05-10 | Fuji Xerox Co., Ltd. | Compact full-width array architecture without satellite and butting errors |
JP4604608B2 (ja) * | 2004-08-24 | 2011-01-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複合基板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4670356B2 (ja) * | 2005-01-14 | 2011-04-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
JP4475153B2 (ja) * | 2005-03-24 | 2010-06-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
JP4940611B2 (ja) * | 2005-09-29 | 2012-05-30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ライン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印画装置 |
JP4551357B2 (ja) * | 2006-05-15 | 2010-09-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5003306B2 (ja) * | 2007-06-27 | 2012-08-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吐出ヘッドおよび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
JP2009137176A (ja) * | 2007-12-07 | 2009-06-25 | Olympus Corp | 画像記録装置 |
JP5218770B2 (ja) | 2009-02-25 | 2013-06-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5407703B2 (ja) | 2009-09-25 | 2014-02-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滴吐出装置 |
US8556394B2 (en) * | 2011-07-27 | 2013-10-15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Ink supply |
JP5655887B2 (ja) * | 2013-04-19 | 2015-01-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滴吐出装置 |
-
2014
- 2014-03-31 JP JP2014072629A patent/JP6288439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3-12 US US14/645,948 patent/US9586402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3-31 CN CN201510149482.1A patent/CN10494338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87278A (ja) * | 2000-12-20 | 2002-07-02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製造方法 |
JP3804610B2 (ja) * | 2002-12-26 | 2006-08-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ヘッド |
US20070008385A1 (en) * | 2005-06-23 | 2007-01-1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CN101041290A (zh) * | 2006-03-08 | 2007-09-2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头及其组装方法 |
JP2011056920A (ja) * | 2009-09-14 | 2011-03-24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68456A (zh) * | 2016-11-11 | 2018-05-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头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43384B (zh) | 2017-10-24 |
US9586402B2 (en) | 2017-03-07 |
US20150273826A1 (en) | 2015-10-01 |
JP6288439B2 (ja) | 2018-03-07 |
JP2015193158A (ja) | 2015-1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13465A (zh) |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
US9873256B2 (en) | Liquid ejecting head unit, liquid ejecting head module,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ejecting head unit | |
US8998381B2 (en) | Liquid jet head and liquid jet apparatus | |
EP2839960B1 (en) |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CN104339860A (zh) |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4943384A (zh) |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 |
CN104943382A (zh) |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单元 | |
CN104772987A (zh) |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头单元、液体喷射行式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
JP6674135B2 (ja) | 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15217516A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EP2835261B1 (en) |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US9855751B2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quid ejecting head | |
JP2012187726A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モジュール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6292396B2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並びに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 |
JP6384656B2 (ja) | 流路部材、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15189184A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15231721A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CN104875491B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JP6292392B2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6436281B2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6384655B2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6642813B2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