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18458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18458A
CN104918458A CN201510024824.7A CN201510024824A CN104918458A CN 104918458 A CN104918458 A CN 104918458A CN 201510024824 A CN201510024824 A CN 201510024824A CN 104918458 A CN104918458 A CN 1049184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nerating components
heating panel
framework
heat
heat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2482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18458B (zh
Inventor
久保正彦
鹰取浩二
丸茂克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9184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84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184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84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8Cooling arrangements; Heating arrangements;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03Protection against electric or thermal overload; cooling arrangements; means for avoiding the formation of cathode fil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8Housing; 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05K7/14324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comprising modular units, e.g. DIN rail mounted uni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散热性好且确保适当的寿命的电子设备。本发明的电源装置(100)具有外壳(1)、变压器(34)、散热板(2b)、铝电解电容器(35、37)和隔热部(6a、6b)。外壳(1)由树脂形成。变压器(34)配置在外壳(1)的内部。散热板(2b)沿着外壳(1)的外表面(13s)配置,经由与变压器接触的散热胶片(4)以及外壳(1)与变压器(34)间接接触,并且导热率比形成外壳的树脂的导热率高,散热板(2b)将由变压器产生的热向外部释放。铝电解电容器配置在外壳的内部。隔热部位于散热板和外壳(1)之间,并与铝电解电容器相对设置,隔断从散热板向铝电解电容器(35、37)的传热。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装置等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电源装置,例如使用开关电源装置,在该开关电源装置的内部设置有变压器、线圈、铝电解电容器等电子部件。在这些电子部件中,例如变压器、线圈、半导体元件等为发热量比除了它们之外的其他部件的发热量多的发热部件,为了将由这些部件产生的热向外部释放,而使用金属制的框体。
但是,在使用金属制的框体的情况下,由于需要在框体和电气部件之间确保绝缘距离,所以存在难以使电源装置小型化的问题。
另一方面,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披露了使用树脂制的框体作为电源装置的框体的结构,通过使用这样的树脂制的框体,由于不需要考虑与电气部件之间的绝缘性,所以从绝缘性的观点来看,能够实现小型化。
另外,由于能够通过树脂成型来大量生产框体,所以也能够降低成本。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0-208968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具有以下问题。
即,由于当实现小型化时,热容易积聚在装置内,所以在利用导热率比金属更低的树脂形成框体的情况下,存在难以进行充分散热的问题。进而,由于当满足近年来的高容量化的要求时,会使发热量增大,所以更难以散热。
另外,在电源装置内设置的电子部件中特别是铝电解电容器,当其温度过度上升时,寿命会变短,因此,当实现高容量化以及小型化时,可能无法确保与以往同等的适当的电源装置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散热性好且确保适当的寿命的电子设备。
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具有框体、发热部件、散热构件、铝电解电容器和隔热部。框体由树脂形成。发热部件配置在框体的内部。散热构件沿着框体的外表面配置,导热率比形成框体的树脂的导热率高,且为板状,散热构件将由发热部件产生的热向外部释放。铝电解电容器配置在框体的内部。隔热部位于散热构件和框体之间,并与铝电解电容器相对设置,隔热部隔断从散热构件向铝电解电容器的传热。发热部件经由框体与散热构件间接接触,或者,在设置有与发热部件直接接触的传热构件的情况下,发热部件经由传热构件与散热构件间接接触,或者,在设置有与发热部件直接接触的传热构件的情况下,发热部件经由传热构件以及框体与散热构件直接接触,或者,发热部件与散热构件直接接触。
这样,通过由树脂形成框体,由于不需要确保与电子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所以能够实现小型化。
另外,通过沿着框体的外表面配置散热构件,由发热部件产生的热在散热构件的面方向扩散,从整个散热构件向外部释放,因此能够得到良好的散热性。
另一方面,通过设置隔热部,尽可能隔断沿着散热构件传递的热传递至铝电解电容器,因此,能抑制铝电解电容器的寿命变短,能够实现与以往相同或其以上的电子设备的寿命。在此,隔热可以不完全隔断来自散热构件的传热,只要至少减少传热即可。另外,发热部件是指在电子设备稳定动作时会向散热构件传递热的电子部件。在该电子设备中使用铝电解电容器的情况下,发热部件可以是发热量比铝电解电容器的发热量大的部件。另外,在该电子设备中使用的部件中,在按照发热量从多到少的顺序观察时,发热部件可以是包含在前一半里的部件。发热部件包括变压器、半导体部件以及线圈中的任一个。传热构件是导热率比空气等位于框体内部的气体的导热率高的构件。也包括这些构件相互直接接触而连续重叠多个而成的构件。在该情况下,还包括在与其他构件接触的一侧配置的构件为与纸或树脂片等未配置该构件的情况相比,相对于其他构件的滑动性高的片状构件的情况。由此,与未配置传热构件而设置空间相比,能够将热高效地向框体释放。
如上所述,能够将发热部件产生的热向外部释放,并且尽可能隔断向铝电解电容器的传热。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散热性良好且确保适当的寿命的电子设备。
第二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隔热部设置于在框体的散热构件侧的面上形成的凹部内。
由此,由于能够隔断从散热构件向框体的传热,所以能够减少从散热构件向铝电解电容器的传热。另外,通过在框体上形成凹部这样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形成隔热部。
第三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隔热部由凹部内的空气形成。
由于空气的导热率非常小,所以隔热效果高。由此,能够有效隔断从散热构件向框体的传热。
第四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发热部件是变压器。
由此,来自变压器的热能够经由散热构件向电子设备的外部释放。由于该变压器的发热量多,所以通过将变压器产生的热向外部释放,能够有效防止电子设备内的温度的上升。
第五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传热构件是散热胶片,导热率比隔热部的导热率高。
在此,散热胶片容易与发热部件紧贴在一起,所以通过使用这种传热构件,能更高效地将发热部件产生的热向散热构件传递。
第六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传热构件是散热器。
由此,通过将散热器的热向散热构件传递,能够高效地将与散热器接触的发热部件的热向散热构件传递。
第七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传热构件配置在发热部件和框体之间,并与框体直接接触。
由此,发热部件经由传热构件以及框体与散热构件间接接触,在发热部件产生的热经由传热构件以及框体向散热构件传递,进而,在散热构件的面方向上传递,释放到外部。
第八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在框体上形成有贯通孔,传热构件配置在发热部件和散热构件之间,经由贯通孔与散热构件直接接触。
由此,发热部件经由传热构件与散热构件间接接触,在发热部件产生的热经由传热构件传递至散热构件,进而在散热构件的面方向上传递,释放到外部。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散热性好且确保适当的寿命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电源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电源装置的分解图。
图4A、图4B、图4C、图4D、图4E分别是图1的电源装置的外壳主体的主视图、右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仰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电源装置的电源电路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的电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左视图。
图7是图6的AA间向视剖视图。
图8是图6的BB间向视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图1的电源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分解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剖视图。
图12A、图12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13A是表示图12的电源装置的剖视图,图13B是图13A的G部放大图。
图14是表示图12的电源装置的分解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16A是表示图15的电源装置的剖视图,图16B是图13A的G部放大图。
图17是表示图15的电源装置的分解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图18的电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左视图。
图20A是图18的CC间向视剖视图,图20B是图18的DD间向视剖视图。
图2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滑片的图,图21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电源电路单元的图,图21C是表示利用图21A所示的滑片覆盖图21B所示的电源电路单元的状态的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外壳(框体的一例)
2、2a、2b 散热板(散热构件的一例)
3 电源电路单元
4 散热胶片(传热构件的一例)
4a 第一面
4b 第二面
5 滑片(片状构件的一例)
6、6a、6b 隔热部
9 支撑轨道
9a 上端部分
9b 下端部分
10 外壳主体
11 外壳前部
11a、11b、11c、11d、11e、11f 爪部
11g、11i 突出部
11j 右侧面侧的边缘
11k 左侧面侧的边缘
11m 顶面侧的边缘
11n 底面侧的边缘
11o、11p、11q、11r 贯通孔
12 右侧面
12a、12b 嵌合孔
12f 前端
12s 外表面
13 左侧面
13a、13b 嵌合孔
13c 第一凹部
13ca 凹部
13cb 肋
13d 第二凹部
13da 凹部
13db 肋
13e 开口部
13f 开口部
13f 前端
13s 外表面(外表面的一例)
13i 内表面
14 顶面
14a 嵌合孔
14c 右端
14d 左端
14e 后端
14f 前端
14m 支撑部
15 底面
15a 嵌合孔
15c 右端
15d 左端
15e 后端
15f 前端
15m 支撑部
16 背面
16a 上端侧的面
16b 大致中央的面
16c 下端侧的面
16d 卡止部
16e 凹部
16f 卡止部
16g 倾斜面
17 开口
21、22 缺口
30 整流二极管
31a 第一基板
31b 第二基板
32 开关元件
33a、33b 散热器(传热构件的一例)
33ba 第一部分
33bc 第二部分
33as、33bs 表面
34 变压器(发热部件的一例)
34a 表面
35 铝电解电容器
35a 侧面
35b、35c 端面
36 桥式二极管
36a 表面
37 铝电解电容器
37a 侧面
37b、37c 端面
38 线圈
39a 第一配线连接部
39b 第二配线连接部
100 电源装置
110 前面
111c、111e 倾斜面
112 右面
113 左面
114 顶面
115 底面
141、141a、141b 通气孔
151、151a、151b 通气孔
160 安装部
200 电源装置
201 外壳
210 外壳主体
210a 第一构件
210b 第二构件
300 电源装置
301 外壳
310 外壳主体
313 左侧面
390 螺钉
391 配线插入部
400 电源装置
401 外壳
410 外壳主体
410a 第一构件
413 左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1.电源装置100的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正面侧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电源装置100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电源装置100的分解图。
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为开关电源装置,能够利用半导体的开关作用将所输入的商用电源转换为高频电力以得到规定的直流。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具有外壳1、在外壳1的两个侧面的外侧配置的散热板2a、2b、容纳于外壳1内的电源电路单元3、配置在电源电路单元3的发热部件上的散热胶片4(参照后述的图5、图7)以及滑片5(参照后述的图5、图7)、用于隔断从散热板2向铝电解电容器35、37的传热的隔热部6a、6b(参照图1)。此外,在图1中以虚线示出安装有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支撑轨道9。
以下,对各结构依次进行说明。
(1-1.外壳1)
如图3所示,外壳1具有外壳主体10和外壳前部11。
图4A、图4B、图4C、图4D以及图4E分别为外壳主体10的主视图、右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以及仰视图。
如图3以及图4A~图4E所示,外壳主体10为在前面侧具有开口17的箱形,具有右侧面12、左侧面13、顶面14、底面15以及背面16。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以安装于支撑轨道9上的状态的电源装置100为基准,来规定上下左右以及前后。左右方向表示在从正面观察外壳前部11的情况下的左右方向。另外,前方表示外壳前部11侧,后方表示背面16侧。
(1-1-1.外壳主体10)
(1-1-1-1.右侧面12)
如图4B所示,在右侧面12上形成有用于嵌合外壳前部11的爪部11a、11b(后述)的嵌合孔12a、12b。该嵌合孔12a、12b形成于右侧面12的前端12f侧的上下2个位置。
(1-1-1-2.左侧面13)
如图4C所示,在左侧面13上形成有用于嵌合外壳前部11的爪部11c、11d(后述)的嵌合孔13a、13b。该嵌合孔13a、13b形成于左侧面13的前端13f侧的上下2个位置。在左侧面13的外表面13s侧形成有第一凹部13c和第二凹部13d。
第一凹部13c形成在左侧面13的上端侧且形成在前端13f侧。第一凹部13c形成为与3个铝电解电容器37(后述)相对,并覆盖它们。
第二凹部13d形成在左侧面13的下端侧且形成在背面16侧。第二凹部13d形成为,与铝电解电容器35(后述)的侧面35a的一部分相对并覆盖铝电解电容器35,该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的一部分与第一基板31a相对。
(1-1-1-3.顶面14)
如图4D所示,在顶面14上形成有用于嵌合外壳前部11的爪部11e(后述)的嵌合孔14a。该嵌合孔14a形成于顶面14的前端14f侧。另外,如图1、图3以及图4D所示,在顶面14上形成有用于将在电源电路单元3产生的热释放到外部的通气孔141。通气孔141具有大致六边形的通气孔141a和线状的通气孔141b。若将顶面14的右侧面12侧的端设置为右端14c,将顶面14的左侧面13侧的端设置为左端14d,将顶面14的背面16侧的端设置为后端14e,则通气孔141b在靠近右端14c和靠近左端14d的位置上,沿着右端14c和左端14d各设置2个。另外,通气孔141a在沿着右端14c和左端14d形成的通气孔141b之间,在前后方向(从前端14f到后端14e)上以形成蜂窝结构的方式设置有多个。
(1-1-1-4.底面15)
如图4E所示,在底面15上形成有用于嵌合外壳前部11的爪部11f(后述)的嵌合孔15a。该嵌合孔15a形成于底面15的前端15f侧。另外,如图1、图3以及图4E所示,在底面15上形成有用于将在电源电路单元3上产生的热释放到外部的通气孔151。通气孔151具有大致六边形的通气孔151a和线状的通气孔151b。若将底面15的右侧面12侧的端设置为右端15c,将底面15的左侧面13侧的端设置为左端15d,将底面15的背面16侧的端设置为后端15e,则通气孔151b在靠近右端15c和靠近左端15d的位置上,沿着右端15c和左端15d各设置2个。另外,通气孔151a在沿着右端15c和左端15d形成的通气孔151b之间,在前后方向(从前端15f到后端15e)上以形成蜂窝结构的方式设置有多个。
(1-1-1-5.背面16)
如图2所示,在背面16上设有用于安装在支撑轨道9上的安装部160。该安装部160沿着左右方向呈凹状形成于在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若详细地进行说明,则背面16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上端侧的面16a、大致中央的面16b、下端侧的面16c。面16b位于面16a的下端和面16c的上端的前方侧。在面16a的下端形成有向下方突出而形成的卡止部16d。另外,在面16a与面16b的阶梯部分上形成有向上方凹陷而形成的凹部16e。
另一方面,在面16c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上端部分上,设有朝向上方形成的卡止部16f,在该卡止部16f的顶端的表面上形成有倾斜面16g。倾斜面16g以其表面上的位置越接近上方则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另外,卡止部16f具有弹性以便在前后方向上弯曲。
通过将支撑轨道9的上端部分9a(参照图1)嵌入于凹部16e中,并将下端部分9b(参照图1)越过卡止部16f的倾斜面16g来嵌入,由此上端部分9a被卡止部16d卡住,下端部分9b被卡止部16f卡住。由此,电源装置100被支撑轨道9支撑。此外,支撑轨道9形成为左右较长,图1中的左右方向为支撑轨道9的长度方向的一个例子。
(1-1-2.外壳前部11)
如图3所示,外壳前部11形成为能够将外壳主体10的开口17堵住的盖状,并与外壳主体10相嵌合。如图1~图3所示,外壳前部11具有前面110、右面112、左面113、顶面114以及底面115。在将外壳前部11嵌合于外壳主体10上的状态下,外壳前部11的右面112、左面113、顶面114以及底面115分别与外壳主体10的右侧面12、左侧面13、顶面14以及底面15彼此以端面相邻接。
在外壳前部11上形成有从其后端的左侧面13侧的边缘11k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11g、11h,在突出部11g、11h的顶端上分别设有用于嵌合于左侧面13的嵌合孔13a、13b内的爪部11c、11d。该爪部11c、11d在外侧具有倾斜面111c、111d,并形成为越向后方,左右方向的宽度变得越窄。
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外壳前部11上形成有从其后端的右侧面12侧的边缘11j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未图示),并在各突出部的顶端上分别设有用于嵌合于右侧面12的嵌合孔12a、12b内的爪部11a、11b(参照图2)。此外,设有爪部11a、11b的突出部的形状为与如图3所示的突出部11g、11h相同的形状。
如图3所示,在外壳前部11上形成有从其后端的顶面14侧的边缘11m向后方突出的板状的突出部11i,在该板状的突出部11i的外侧的表面上,设有用于嵌合于顶面14的嵌合孔14a内的爪部11e。该爪部11e在外侧具有倾斜面111e,并形成为越向后方,上下方向的厚度变得越小。
另外,如图2所示,在外壳前部11上形成有从其后端的底面15侧的边缘11n向后方突出的板状的突出部(未图示),在该板状的突出部的外侧的表面上设有用于嵌合于底面15的嵌合孔15a内的爪部11f(参照图2)。此外,设有爪部11f的突出部的形状为与如图3所示的突出部11i相同的形状。
另外,如图3所示,在外壳前部11的内侧的上端附近,配置有电源电路单元3的第一配线连接部39a。用于将该第一配线连接部39a的螺钉390拧紧或者松开的贯通孔11o设于外壳前部11的前面110。进一步,用于插入配线的贯通孔11p设于顶面114。
同样,在外壳前部11的内侧的下端附近,配置有电源电路单元3的第二配线连接部39b。用于将该第二配线连接部39b的螺钉390拧紧或者松开的贯通孔11q设于外壳前部11的前面110。进一步,用于插入配线的贯通孔11r(参照图3)设于底面115(参照图2)。
(1-2.散热板2a、2b)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板2a、2b是由铝形成的板状的构件。散热板2a、2b分别通过粘接剂贴附于外壳主体10的右侧面12的外表面12s(参照图4B、后述的图8B)以及左侧面13的外表面13s(参照图4C、后述的图8B),右侧面12侧的散热板为2a,左侧面13侧的散热板为2b。
散热板2a形成为与右侧面12大致相同的外形,并覆盖外壳主体10的整个右侧面12。另外,散热板2b形成为与左侧面13大致相同的外形,并覆盖外壳主体10的整个左侧面13,且覆盖第一凹部13c以及第二凹部13d。
另外,在散热板2a上形成有缺口21、22,以便不堵住形成于右侧面12的嵌合孔12a、12b,在散热板2b上也形成有缺口21、22,以便不堵住形成于左侧面13的嵌合孔13a、13b。
另外,作为将散热板2a、2b安装于右侧面12以及左侧面13的粘接剂,能够举出双面胶带等,但是优选在粘接固化后导热率比外壳主体10更高的粘接剂。
(1-3.电源电路单元3)
图5是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电源电路单元3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在图6中用虚线示出内部的结构。图7是图6的AA间向视剖视图。图8是图6的BB间向视剖视图。
如图5以及图6所示,电源电路单元3容纳于外壳1内,并具有第一基板31a和第二基板31b。
(1-3-1.第一基板31a)
第一基板31a以覆盖右侧面12的整个内侧的方式,沿着与外壳主体10的右侧面12平行的方向配置。如后述的图7所示,第一基板31a滑动插入槽状的支撑部14m、15m而被支撑,支撑部14m、15m分别形成于顶面14和底面15各自的内侧的右侧面12附近。此外,本说明书中的“平行”的记载并不表示严格平行的意思。
在第一基板31a上,作为主要的部件配置有开关元件32、散热器33a、变压器34、铝电解电容器35、整流二极管30、散热器33b、桥式二极管(bridgediode)36、铝电解电容器37以及线圈38等。这些部件配置于第一基板31a的左侧面13侧的表面。
开关元件32为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等,配置于第一基板31a的背面16侧。散热器33a为板状,用于释放开关元件32发出的热。散热器33a的板状的表面33as与第一基板31a垂直且与外壳主体10的顶面14以及底面15垂直。此外,本说明书中的“垂直”的记载并不表示严格垂直的意思。
变压器34以及铝电解电容器35配置于第一基板31a的散热器33a的开口17侧(前侧)。变压器34配置于顶面14侧,在变压器34的底面15侧配置有铝电解电容器35。铝电解电容器35为圆筒状,具有侧面35a、端面35b以及端面35c。如图7所示,在端面35b上设有端子,并与第一基板31a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铝电解电容器35的端面35b和端面35c与顶面14以及底面15平行。此外,也可以说是,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的一部分与第一基板31a相对配置。
散热器33b是为了对整流二极管30进行散热而设置的。散热器33b为将板状的部件弯折为L字状的形状,并配置于变压器34的开口17侧。另外,散热器33b的板状的表面33bs与外壳主体10的顶面14以及底面15垂直。
桥式二极管36配置于散热器33b的下侧。该桥式二极管36为板状,其表面36a(参照图6)与外壳主体10的顶面14以及底面15垂直。
铝电解电容器37在上下方向(顶面14以及底面15的相对方向)上排列配置有3个。如图8所示,各铝电解电容器37具有侧面37a、端面37b和端面37c。在端面37b上设置有未图示的端子,并与第一基板31a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铝电解电容器37的端面37b和端面37c与右侧面12以及左侧面13平行。并且,如图6以及图8所示,未设置端子的端面37c与左侧面13相对。
在这些铝电解电容器37的底面15侧配置有线圈38。
(1-3-2.第二基板31b)
第二基板31b配置为比3个铝电解电容器37以及线圈38更靠外壳前部11侧(虽然在图5中未图示,但是在图6中有图示),并且,如图3所示,配置为几乎堵住外壳主体10的开口17。另外,第二基板31b位于第一基板31a的前侧,并与第一基板31a垂直且与外壳主体10的顶面14以及底面15垂直。
在第二基板31b上,主要设有第一配线连接部39a和第二配线连接部39b。第一配线连接部39a和第二配线连接部39b设于第二基板31b的前面110侧的表面上,若外壳主体10与外壳前部11组合,则配置于外壳前部11内。第一配线连接部39a以及第二配线连接部39b以能够分别连接多条配线的方式被区分。
在第一配线连接部39a上,针对每个划分区域从前面110侧插入用于固定配线的螺钉390,在顶面114侧设有用于插入用螺钉390固定的配线的配线插入部391。第二配线连接部39b为与第一配线连接部39a同样的结构,配线插入部391设于底面115侧。
(1-4.散热胶片4)
本实施方式1的散热胶片4具有绝缘性、传热性、弹性以及粘接性。
如图5~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中,在发热量多的变压器34的表面34a紧贴配置有散热胶片4(参照图5的箭头Y1)。该表面34a是左侧面13侧的面。如图5所示,散热胶片4为长方体形状,如图7所示,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面4a和第二面4b。散热胶片4在第一面4a与变压器34的表面34a直接接触。另外,散热胶片4在第二面4b与后述的滑片5直接接触。
(1-5.滑片5)
(1-5-1.滑片5的结构和配置)
图5~图8所示的滑片5由树脂等形成。滑片5配置在散热胶片4和左侧面13的内表面13i之间,并与散热胶片4和左侧面13直接接触(参照图7以及图5的箭头Y2)。
该滑片5用于将处于配置有具有粘接性的散热胶片4的状态的电源电路单元3插入外壳主体10内。因此,滑片5由树脂等形成,优选相对于外壳主体10的内表面、特别是对于左侧面13的内表面13i滑动性高的材料,优选至少比散热胶片4的第二面4b相对于内表面13i滑动性高的材料。
通过以上的结构,在变压器34产生的热经由散热胶片4、滑片、以及外壳1(详细地说为左侧面13)传递至散热板2b。传导至散热板2b的热量在散热板2b的面方向扩散,被向电源装置100的外部释放。
(1-5-2.使用了滑片5的电源装置100的制造方法)
图9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制造方法的分解图。
首先,在电源电路单元3的变压器34的表面34a上配置散热胶片4(参照图5的箭头Y1)。接着,在散热胶片4上配置滑片5(参照图5的箭头Y2)。在此,由于散热胶片4具有粘接性,所以通过将滑片5按在散热胶片4上,滑片5处于紧贴在散热胶片4上而难以分离的状态。
接着,使处于配置有滑片5以及散热胶片4的状态的电源电路单元3滑动插入外壳主体10内(参照箭头E)。
接着,通过使各爪部11a、11b、11c、11d、11e分别嵌合于嵌合孔12a、12b、13a、13b、14a、15a,将外壳主体10和外壳前部11连接在一起。此外,若以爪部11c为例进行详细地说明,则在从箭头E的方向向外壳主体10安装外壳前部11时,倾斜面111c与前端13f抵接,倾斜面111c与前端13f相互滑动,并且突出部11g向内侧弯曲,爪部11c进入外壳主体10的内侧,爪部11c嵌合于嵌合孔13a。其他的爪部也同样。
然后,将散热板2a、2b分别粘接于外壳主体210的右侧面12的外表面12s以及左侧面13的外表面13s。如以上所述,能够制造出本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100。
由于如上所述的散热胶片4具有粘接性,所以若没有配置滑片5而仅配置散热胶片4来将电源电路单元3插入外壳主体10内,则散热胶片4与外壳主体10的内表面紧贴,难以使其滑动。
因此,通过在散热胶片4的第二面4b侧配置滑片5,能够在电源电路单元3的变压器34上配置有散热胶片4的状态下,插入外壳主体10。
(1-6.隔热部6a、6b)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100中,设置有分别与铝电解电容器35和铝电解电容器37相对的隔热部6a、6b。铝电解电容器37侧的隔热部为隔热部6a,铝电解电容器35侧的隔热部为隔热部6b。
如上所述,由变压器34等发热部件产生的热传递至散热板2a、2b,但是为了不从散热板2b向铝电解电容器35、37传递热,而设置有隔热部6a、6b。
由图4C所示的第一凹部13c形成左侧面13和散热板2b之间的空间,隔热部6a由在该空间内存在的空气形成。如图6所示,从与散热板2b垂直的方向观察,第一凹部13c覆盖在上下方向排列成一列的3个铝电解电容器37的端面37c。即,以覆盖配置有铝电解电容器37的区域的方式形成第一凹部13c。
这样,通过形成凹部13c,在与配置有铝电解电容器37的区域相对的散热板2b的区域,在散热板2b和左侧面13之间形成隔热部6a。
另外,利用图4C所示的第二凹部13d在左侧面13和散热板2b之间形成空间,利用在该空间内存在的空气形成隔热部6b。如图6所示,从与散热板2b垂直的方向观察,第二凹部13d覆盖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即,以覆盖配置有铝电解电容器35的区域的方式形成第二凹部13d。
这样,通过形成第二凹部13d,在与配置有铝电解电容器35的区域相对的散热板2b的区域,在散热板2b和左侧面13之间形成隔热部6b。
这样,通过在与配置有铝电解电容器35、37的区域相对的散热板2b的区域设置隔热部6a、6b,能够隔断热从散热板2b向铝电解电容器35、37的传递。
由此,通过设置散热板2b,能够将来自作为发热部件的变压器34的热高效地向电源装置100的外部释放,并且能够隔断从散热板2b向怕热的铝电解电容器35、37的传热。
<3.主要的特征>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100(电子设备的一例)具有外壳1(框体的一例)、变压器34(发热部件的一例)、散热板2b、铝电解电容器35、37和隔热部6a、6b。外壳1由树脂形成。变压器34配置在外壳1的内部。散热板2b沿着外壳1的外表面13s(外表面的一例)配置,经由与变压器34直接接触的散热胶片4(传热构件的一例)以及外壳1与变压器34间接接触,导热率比形成外壳1的树脂的导热率高,将由变压器4产生热向外部释放。铝电解电容器35、37配置在外壳1的内部。隔热部6a、6b位于散热板2b和外壳1之间且与铝电解电容器35、37相对设置,隔断从散热板2b向铝电解电容器35、37的传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详细地说,散热板2b经由散热胶片4、滑片5以及外壳1与变压器34间接接触。
这样,通过由树脂形成外壳1,不需要确保与变压器34等电子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所以能够实现小型化。另外,通过沿着外壳主体10的左侧面1的外表面13s配置散热板2b,由变压器34产生的热在散热板2b的面方向扩散,从整个散热板2b向外部释放,所以能够得到良好的散热性。另一方面,通过设置隔热部6a、6b,尽可能隔断沿着散热板2b传递的热传递至铝电解电容器35、37,所以能够抑制铝电解电容器35、37的寿命变短,能实现与以往相同或其以上的电源装置100的寿命。通过以上,能够将变压器34发出的热向外部释放,并且尽可能隔断向铝电解电容器35、37的传热。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实现小型化、散热性良好且确保适当的寿命的电源装置。
<4.其他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说明。
(A)
在用于形成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隔热部6a、6b的第一凹部13c以及第二凹部13d也可以形成格子状的肋13cb、13db。
图10是表示在第一凹部13c以及第二凹部13d形成格子状的肋13cb、13db的状态的图。也可以说是,图10所示的第一凹部13c以及第二凹部13d由被肋13cb、13db划分出来的多个凹部13ca、13da形成。
通过在外壳1形成凹部13c、13d,外壳1的厚度变薄,但是通过以残留肋13cb、13db的方式形成凹部13c、13d,能够确保强度。
(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在第一凹部13c以及第二凹部13d内设置的空气来发挥隔热效果,但是,也可以将一部分包含空气的隔热件例如玻璃棉、气凝胶等配置在凹部13c、13d内来形成隔热部。
(C)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以及图8所示,左侧面13的内表面13i形成为平面,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当通过聚碳酸酯形成外壳1时,为了确保强度,厚度需要为0.5mm左右,但是在通过形成第一凹部13c以及第二凹部13d而无法确保所需的厚度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外壳1可以向内侧突出。即,在图11中,为了确保外壳1的左侧面13的厚度,形成左侧面1的第二凹部13d的部分向内侧突出。该突出的部分图示为13de。
由此,能够确保外壳1的强度所需的厚度。此外,与第二凹部13d同样,形成第一凹部13c的左侧面13的部分也可以向内侧突出。
(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发热部件的一例的变压器34经由散热胶片4、滑片5、以及外壳1与散热板2b间接接触,来自变压器34的热向散热板2b传递,但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总之,不管是直接或间接接触,只要是发热部件与散热板接触,将来自发热部件的热传递至散热板的结构即可。此外,发热部件也可以说是在电源装置处于稳定状态时向散热板2b供热的电子部件。
以下,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发热部件和散热板2b间接地或直接地接触的各种结构进行说明。
(D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变压器34直接接触配置的散热胶片4经由滑片5以及外壳1与散热板2b间接接触,但是,例如也可以不设置滑片5。该结构对应于发热部件经由传热构件以及框体间接地与散热板接触的一例。
图12A是这种结构的电源装置200的立体图,图12B是用虚线示出图12A的外壳主体210并示出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图13A是图12A所示的电源装置200的主视剖视图,是利用与前面110平行且通过变压器34以及铝电解电容器35的切断面剖切而成的图,图13B是图13A的G部放大图。图14是电源装置200的分解图。
如图13B所示,在电源装置200中,变压器34的表面34a与散热胶片4的第一面4a直接接触,散热胶片4的第二面4b与左侧面13的内表面13i直接接触。在该电源装置200中,由变压器34发出的热经由散热胶片4以及左侧面13传递至散热板2b,并在散热板2b向面方向扩散,释放到外部。
在此,由于散热胶片4具有粘接性,所以当在贴附在电源电路单元3上的状态下,使电源电路单元3如在图9说明那样滑动插入时,散热胶片4粘在左侧面13的内表面13i上,而难以插入。因此,在电源装置200中,外壳201的外壳主体210由2个构件210a和210b接合而形成。一个构件210a包含右侧面12。另外,另一个构件210b包含左侧面13。换言之,图12A所示的外壳主体210是将实施方式1的外壳主体10(参照图4)分割为2个而成的。
外壳主体210被与左侧面13以及右侧面12平行的平面切断。如图14所示,该平面为通过左侧面13侧的通气孔141b和六边形状的多个通气孔141a之间的平面。将切断面彼此之间接合而成的接合部S在图12A以及图13A示出。此外,如图12所示,电源装置200在将散热板2a、2b安装在外壳201上的状态下,其外观除了接合部S外,与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相同。
如图14所示,在将散热胶片4配置在变压器34上的状态下,在将电源电路单元3容纳在第二构件210b内后,通过粘接剂等将第二构件210b接合在第一构件210a上,由此能够在贴附散热胶片4的状态下将电源电路单元3容纳在外壳主体210内。
此外,第一构件210a和第二构件210b的接合并不限于粘接剂,也可以使用螺钉等进行,还可以使用相互嵌合的结构。
另外,如上所述,在电源装置200中,为了将电源电路单元3容纳在外壳主体210内,将外壳主体210分割成2个构件(第一构件210a和第二构件210b),但是也可以如电源装置100那样使用箱形状的外壳主体10。其中,在该情况下,由于因散热胶片4的粘接性,难以将电源电路单元3插入外壳主体10,所以在制造时会花费一些时间。另外,在像这样使用箱形状的外壳主体10的情况下,作为散热胶片4,优选使用粘接性弱的散热胶片。
(D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变压器34直接接触配置的散热胶片4经由滑片5以及外壳1与散热板2b间接接触,但是也可以与散热板2b直接接触。该结构对应于发热部件经由传热构件间接地与散热板接触的一例。
图15是这种结构的电源装置300的立体图。图15的电源装置300与电源装置100相比不同点在于:未设置滑片5;在外壳301的左侧面313形成有开口部13e。图16A是图15所示的电源装置300的主视剖视图,是由与前面110平行且通过变压器34以及电解电容器35的切断面剖切而成的图。图16B是图16A的F部放大图。图17是电源装置300的分解图。
如图15~图17所示,在电源装置300的外壳301中,在外壳主体310的左侧面313,与变压器34相对地形成有开口部13e。该开口部13e贯通左侧面13的外侧和内侧。如图16B所示,在电源装置300中,在变压器34的表面34a与散热胶片4的第一面4a直接接触,散热胶片4的第二面4b经由开口部13e与散热板2b直接接触。通过这种结构,由变压器34发出的热从散热胶片4传递至散热板2b,在散热板2b向面方向扩散,释放到外部。
此外,在组装电源装置300时,在未配置散热胶片4的状态下,首先将电源电路单元3插入主体外壳310内。然后,经由开口部13e将散热胶片4配置在变压器34上(参照图17的箭头T)。然后,将外壳前部11安装在外壳主体310上,将散热板2a、2b利用双面胶带贴附在右侧面12以及左侧面313。
(D3)
在上述(D2)中,对作为发热部件的一例的变压器34与作为传热构件的一例的散热胶片4直接接触,散热胶片4与散热板2b直接接触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发热部件并不限于变压器34,传热构件也并不限于散热胶片4。
例如,也可以是用于对整流二极管30(发热部件的一例)散热的散热器33b(传热构件的一例)与散热板2b直接接触的结构。该结构对应于发热部件经由传热构件间接地与散热板接触的一例。
图18是这种结构的电源装置400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图18的电源装置400的内部结构的左视图。图20A是图19的CC间向视剖视图,图20B是图19的DD间向视剖视图。
图18的电源装置400与图12A所示的电源装置200相比不同点在于:用于散热器33b直接与散热板2b接触的开口部13f形成在左侧面413。如图19、图20A、以及图20B所示,散热器33b为将板状的构件弯曲成L字状的形状,如图20A、图20B所示,具有与第一基板31a垂直的第一部分33ba和从第一部分33ba的顶端(左侧面413侧的端)向与第一基板31a平行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33bc。并且,该第二部分33bc与散热板2b直接接触。
此外,在该电源装置400中,由于需要将散热器33b插入开口部13f内,所以外壳401的外壳主体410如在图12~图14所示的电源装置200那样将第一构件410a和第二构件210b接合而构成。第一构件410a与图12~图14的第一构件210a相比较,除了开口部13f以外的结构都相同。
另外,像这样在散热器33b直接与散热板2b接触的情况下,需要使散热器33b和整流二极管30之间绝缘或使整流二极管30自身绝缘。
此外,在电源装置400中,散热器33b与散热板2b直接接触,但是,散热胶片4也可以配置在散热器33b和散热板2b之间,与散热器33b和散热板2b分别直接接触。
另外,也可以不在左侧面413形成开口部13f,散热器33b经由散热胶片4以及左侧面413与散热板2b间接接触。
进而,散热器33b也可以不经由散热胶片4而与左侧面413直接接触。
此外,散热器33a也可以与上述散热器33b同样作为传热构件的一例来使用,与散热板2b直接接触或经由外壳间接接触。
在如上述那样电子部件自身被绝缘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外壳形成开口部,使电子部件直接与散热板2b接触。这种结构对应于发热部件直接与散热板接触的一例。
(E)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了滑片5由树脂形成,但是也可以使用玻璃、纸或者其他材料等。并不仅限于树脂。优选为固体,且具有即使一边与框体的内表面接触一边容纳于框体内也不会破损的程度的强度。
(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6以及图9所示,使用了大小至少覆盖散热胶片4的滑片5,但是,也可以使用不仅覆盖散热胶片4而且也覆盖了电源电路单元3的其他部分的滑片。图21A为示出了这样的滑片700的立体图。图21B为示意性地示出电源电路单元3的立体图。图21C为示出通过滑片700覆盖电源电路单元3的状态的图。
图21A所示的滑片700具有前面部701、右侧面部702、左侧面部703以及背面部704。右侧面部702形成为覆盖电源电路单元3的右侧面12侧的整体。其他的前面部701、左侧面部703以及背面部704覆盖电源电路单元3的前面110侧、左侧面13侧、背面16侧的一部分。另外,如图21A所示,在滑片700的背面部704上形成有朝向前面部701侧形成的插入爪704a,插入爪704a插入到图21B所示的在散热器33a′上形成的插入孔33a1′。这样,通过将插入爪704a插入插入孔33a1′中,容易保持电源电路单元3被滑片700覆盖的状态。这样,在被滑片700覆盖的状态下将电源电路单元3滑动插入图8所示的外壳主体10中。此外,不仅限于如图21A那样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为覆盖电源电路单元3的左侧面13侧的整体。
(G)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D3)中,作为发热部件的一例,举出了变压器34、整流二极管30,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线圈38等。
(H)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散热板2a、2b由铝形成,但是也可以为其他金属,还可以不限于金属。总之,使用导热率比形成外壳1、201、301、401(特别是外壳主体10、210、310、410)的树脂高的散热板即可。
(I)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散热板2a、2b通过粘接安装在右侧面12以及左侧面13上,但是,也可以通过嵌合或者紧固来安装。
(J)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右侧面13也配置有散热板2a,但是也可以不配置。
(K)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的电源装置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电源装置,对于具有发热部件的电子设备,都能够采用上述说明的结构。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具有能够实现小型化、散热性好且确保适当的寿命的效果,能够用作电源装置、特别是开关电源装置等。

Claims (8)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有:
框体,由树脂形成,
发热部件,配置在所述框体的内部,
板状的散热构件,沿着所述框体的外表面配置,并且导热率比形成所述框体的树脂的导热率高,该散热构件将由所述发热部件产生的热向外部释放,
铝电解电容器,配置在所述框体的内部,
隔热部,位于所述散热构件和所述框体之间,并与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相对设置,该隔热部隔断从所述散热构件向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的传热;
所述发热部件经由所述框体与所述散热构件间接接触,或者,
在设置有与所述发热部件直接接触的传热构件的情况下,所述发热部件经由所述传热构件与所述散热构件间接接触,或者,
在设置有与所述发热部件直接接触的传热构件的情况下,所述发热部件经由所述传热构件以及所述框体与所述散热构件间接接触,或者,
所述发热部件与所述散热构件直接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部设置在凹部内,所述凹部形成在所述框体的所述散热构件侧的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部由所述凹部内的空气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部件是变压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构件是散热胶片,
所述传热构件的导热率比所述隔热部的导热率高。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构件是散热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构件配置在所述发热部件和所述框体之间,并与所述框体直接接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上形成有贯通孔,
所述传热构件配置在所述发热部件和所述散热构件之间,经由所述贯通孔与所述散热构件直接接触。
CN201510024824.7A 2014-03-14 2015-01-19 电子设备 Active CN1049184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2745A JP6269203B2 (ja) 2014-03-14 2014-03-14 電子機器
JP2014-052745 2014-03-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18458A true CN104918458A (zh) 2015-09-16
CN104918458B CN104918458B (zh) 2017-09-08

Family

ID=54010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24824.7A Active CN104918458B (zh) 2014-03-14 2015-01-19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69203B2 (zh)
CN (1) CN104918458B (zh)
DE (1) DE102015203057B4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31868A (zh) * 2016-08-11 2016-12-14 合肥阿格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模块
CN112042092A (zh) * 2018-04-25 2020-12-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63610B2 (ja) 2020-03-12 2023-10-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源ユニット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14169A (ja) * 1998-06-26 2000-01-14 Hitachi Ltd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2003141902A (ja) * 2001-10-31 2003-05-1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始動装置と始動装置付き放電灯及び放電灯点灯装置
JP2005198480A (ja) * 2003-12-08 2005-07-21 Ricoh Co Ltd 電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846082B2 (ja) * 1999-01-11 2006-11-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CN1926932A (zh) * 2004-03-18 2007-03-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模块散热构造及使用该构造的控制装置
JP2008047798A (ja) * 2006-08-21 2008-02-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機器
JP2008187206A (ja) * 2008-04-28 2008-08-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CN201126125Y (zh) * 2007-12-17 2008-10-01 金松山 大功率led吸顶灯
CN102563575A (zh) * 2010-12-16 2012-07-11 金松山 Led灯具的隔离型散热装置
CN103047550A (zh) * 2011-10-11 2013-04-17 康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提升使用寿命的led灯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43930B2 (ja) * 2002-12-05 2008-02-06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Pwmモジュール
JP2005341630A (ja) 2004-05-24 2005-12-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EP2637489B1 (en) * 2012-03-06 2018-01-24 ABB Schweiz AG Electrical power circuit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14169A (ja) * 1998-06-26 2000-01-14 Hitachi Ltd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3846082B2 (ja) * 1999-01-11 2006-11-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JP2003141902A (ja) * 2001-10-31 2003-05-1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始動装置と始動装置付き放電灯及び放電灯点灯装置
JP2005198480A (ja) * 2003-12-08 2005-07-21 Ricoh Co Ltd 電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926932A (zh) * 2004-03-18 2007-03-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模块散热构造及使用该构造的控制装置
JP2008047798A (ja) * 2006-08-21 2008-02-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機器
CN201126125Y (zh) * 2007-12-17 2008-10-01 金松山 大功率led吸顶灯
JP2008187206A (ja) * 2008-04-28 2008-08-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CN102563575A (zh) * 2010-12-16 2012-07-11 金松山 Led灯具的隔离型散热装置
CN103047550A (zh) * 2011-10-11 2013-04-17 康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提升使用寿命的led灯具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31868A (zh) * 2016-08-11 2016-12-14 合肥阿格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模块
CN112042092A (zh) * 2018-04-25 2020-12-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
CN112042092B (zh) * 2018-04-25 2024-03-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69203B2 (ja) 2018-01-31
JP2015177066A (ja) 2015-10-05
DE102015203057B4 (de) 2023-09-07
DE102015203057A1 (de) 2015-09-17
CN104918458B (zh) 2017-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61803B1 (en) Cooling system for an electronic display
US10159166B2 (en) Heat dissipating structure
JP4552897B2 (ja) Led点灯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器具
US20080180207A1 (en) Inverter transformer and inverter power module having the same for use in electric/electronic device
CN107006136B (zh) 散热机构及具有该散热机构的电子调速器、电子装置
CN104918458A (zh) 电子设备
JP2016152349A (ja) 回路構成体
US10820406B2 (en) Circuit structure and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CN104918456A (zh) 电子设备
JP2010135263A (ja) 点灯装置及びこの点灯装置を備える照明器具
JP2009099677A (ja) 電装品ユニット
JP2006087173A (ja) 電気接続箱
CN104918455B (zh) 电子设备
CN101730454A (zh) 电源装置
CN104918457A (zh) 电子设备
JP4671119B2 (ja) 安定器及び照明装置
US9842796B2 (en) Electronic module including a device for dissipating heat generated by a semiconductor unit situated in a plastic housing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nic module
US10251256B2 (en) Heat dissipating structure
JP5367669B2 (ja) 車両用の電気接続箱
JP6906315B2 (ja) 電源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CN107507814B (zh) 包括开关器件的功率半导体模块
CN104956777B (zh) 无散热片的电子单元
JP2009070697A (ja) 回路遮断器
CN109643884A (zh) 电接线箱
JP2013254742A (ja) 点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