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18455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18455B
CN104918455B CN201410778810.XA CN201410778810A CN104918455B CN 104918455 B CN104918455 B CN 104918455B CN 201410778810 A CN201410778810 A CN 201410778810A CN 104918455 B CN104918455 B CN 1049184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face
housing
unit
electronic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788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18455A (zh
Inventor
久保正彦
鹰取浩二
丸茂克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918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84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184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84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8Cooling arrangements; Heating arrangements;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05K7/14324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comprising modular units, e.g. DIN rail mounted uni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62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for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 [PLC] for automation or industrial process control
    • H05K7/1482PLC power supply; PLC accessories, e.g. for safet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小型化,散热性优异且可确保适当的寿命的电子设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电源装置(100)具有外壳(1)、铝电解电容器(35)、变压器(34)、放热板(2b)。外壳(1)由树脂形成。铝电解电容器(35)配置于外壳(1)内。变压器(34)配置于外壳(1)内,比铝电解电容器(35)的发热量大。放热板(2b)配置于外壳(1)的外表面(13s)上,比形成外壳(1)的树脂的导热率高。放热板(2b)上形成有释放变压器(34)产生的热的第一放热部(24)和释放铝电解电容器(35)产生的热且与第一放热部(24)热分离的第二放热部(25)。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装置等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电源装置例如使用开关电源装置等,该开关电源装置的内部中设置有变压器、线圈、铝电解电容器等电子部件。这些电子部件中,例如变压器、线圈等部件是发热量大的发热部件,为了将由这些部件产生的发热散至外部,有时使用金属制的壳体。
但是,使用金属制的壳体时,需要在壳体和电器部件之间确保绝缘距离,因此存在电源装置难以小型化的问题。
一方面,例如公开有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作为电源装置的壳体使用树脂制的壳体的结构,使用这样的树脂制的壳体,无需考虑与电器部件之间的绝缘性,因此从绝缘观点考虑可以实现小型化。
另外,因为壳体通过树脂成形能够大量生产,因此还可以节约成本。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08968号公报
但是,上述以往的结构存在如下问题。
即,若要实现小型化,装置内容易隐藏热,因此在使用导热率比金属小的树脂形成壳体时,出现难以充分散热的问题。而且,若要满足近年来的高容量化的要求,发热量变大,因此散热会变得更加困难。
另外,设置于电源装置内的电子部件中,特别是铝电解电容器,若温度过度升高则寿命会变短,因此,若要实现高容量化以及小型化,则可能会难以确保与以往相同的适当的电源装置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小型化,散热性优异且可确保适当的寿命的电子设备。
第一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具有壳体、铝电解电容器、发热部件、放热构件。壳体由树脂形成。铝电解电容器配置于壳体内。发热部件配置于壳体内,发热量比铝电解电容器的发热量大。放热构件配置于壳体的外表面,导热率比形成壳体的树脂的导热率高,且呈板状。放热构件上形成有第一放热部和第二放热部,第一放热部释放发热部件产生的热,第二放热部释放铝电解电容器产生的热,且第二放热部与第一放热部热分离。
其中,发热部件是被电驱动而产生热的部件。另外,该电子设备中所使用的部件中,从发热量大的顺序考虑,可以包括大约半数的部件。包括变压器、半导体部件以及线圈中的任意一个。
这样,壳体由树脂形成,因此无需确保与发热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从而可实现小型化。
另外,沿着壳体的外面配置放热板,由此,由发热部件产生的热向放热构件的面方向扩散,由整个放热构件释放至外部,因此能够得到良好的散热性。
另外,第一放热部和第二放热部热分离,因此,接受了发热部件的发热的第一放热部不会向铝电解电容器传热,而且,铝电解电容器的热由第二放热部释放,从而可抑制铝电解电容器的寿命变短的问题,由此电子设备的寿命与以往相同或其以上。此外,在此以保持放热板的机械强度的程度使第一放热部和第二放热部相结合,这种结合方式包含热分离的方式。
因此,能够提供可实现小型化、散热性优异且可确保适当的寿命的电子设备。
作为第二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放热构件至少用单一的构件覆盖铝电解电容器和发热部件,在放热构件上形成有狭缝,从与放热构件垂直的方向观察,该狭缝至少包围铝电解电容器的除了远离发热部件的一侧以外的其他侧,通过狭缝划分出第一放热部和第二放热部。
通过如上方式形成狭缝,能够在一个放热构件上形成释放发热部件的发热的第一放热部和释放铝电解电容器的发热的第二放热部。
作为第三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中,狭缝呈槽状形成在放热构件上。
由此,通过冲压加工等可简单地形成第一放热部和第二放热部。
作为第四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中,壳体具有第一面以及第二面,放热构件分别配置于第一面和第二面上,第一放热部是配置于第一面的放热构件,第二放热部是配置于第二面的放热构件。
由此,在壳体的各自面上分别配置放热构件,其中一个作为对铝电解电容器进行放热的放热构件,另一个作为对于比铝电解电容器发热量更大的发热部件进行放热的放热构件。
作为第五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在第四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具有配置于壳体内的基板,在该基板上设置有铝电解电容器以及发热部件,第一面沿着与第二面平行的方向与第二面相向配置,基板在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沿着与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平行的方向配置,铝电解电容器以及发热部件设置于基板的第一面侧的面上。
由此,能够隔着基板从一个面和另一个面分别对铝电解电容器和发热部件进行放热。
作为第六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在第五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中,在基板上形成有贯通孔,该电子设备还具有经由贯通孔直接接触铝电解电容器的传热构件,传热构件直接接触第二放热部,或者传热构件经由壳体间接接触第二放热部。
其中,传热构件是,导热率比空气等壳体内部的气体高的构件。由此,与未配置传热构件而设置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高效地将热释放至壳体中。另外,间接接触是指,在两个构件之间具有其它构件,这两个构件相互不直接接触,但是任意一个构件均与该其它构件直接接触的状态。其它构件可以是,多个构件按顺序直接接触且相连的构件。其它构件是,比空气等壳体内部的气体导热率高的构件。
由此,能够通过隔着基板在配置有铝电解电容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所配置的放热构件,对铝电解电容器进行放热。
作为第七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在第五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还具有传热构件,该传热构件配置于基板的第二面侧的面上,且直接接触铝电解电容器的端子,传热构件直接接触第二放热部,或者传热构件经由壳体间接接触第二放热部。
由此,能够通过隔着基板在与配置有铝电解电容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所配置的放热构件,对铝电解电容器进行放热。
作为第八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中,铝电解电容器的耐热温度比发热部件的的耐热温度低。
如上所述,通过划分对耐热温度比铝电解电容器高的发热部件的热进行释放的放热部和铝电解电容器的放热部,能够适当确保铝电解电容器的寿命。
作为第九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中,发热部件是变压器或者半导体部件。
对于发热量大的变压器、半导体部件产生的热,通过释放至与铝电解电容器不同的放热部,由此能够防止变压器、半导体部件的发热经由放热部传递至铝电解电容器的现象,从而能够抑制铝电解电容器的温度过度升高的现象。
作为第十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中,发热部件经由壳体和/或传热构件间接接触第一放热部,或者发热部件直接接触第一放热部,传热构件与发热部件直接接触。
由此,发热部件能够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第一放热部。
作为第十一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中,铝电解电容器经由壳体和/或传热构件间接接触第二放热部,或者铝电解电容器直接接触第二放热部,传热构件与发热部件直接接触。
由此,铝电解电容器能够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第二放热部。
作为第十二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具有:第一传热构件,配置于发热部件和壳体之间,与发热部件直接接触,与壳体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第二传热构件,配置于铝电解电容器和壳体之间,与铝电解电容器直接接触,与壳体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壳体覆盖发热部件以及铝电解电容器,第一放热部隔着壳体覆盖第一传热构件,第二放热部隔着壳体覆盖第二传热构件,第一放热部和第二放热部相分离或者热分离。
由此,不会从接受发热部件的发热的第一放热部向铝电解电容器传热,而且铝电解电容器的热从第二放热部释放,从而可抑制铝电解电容器的寿命变短的问题,由此能够实现与以往相同或其以上的电子设备的寿命。
作为第十三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中,第一放热部和第二放热部以彼此分离的方式配置在在壳体的一个面上。
由此,可从一个面释放发热部件的发热,能够释放铝电解电容器的发热。
作为第十四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在第十三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中,壳体具有:第一面,配置有第一放热部以及第二放热部,第三面,沿着垂直于第一面的方向配置,第四面,沿着垂直于第一面的方向配置;第三面和第四面相向配置,在第三面以及第四面上分别形成有能够使气体流入或者流出的通气孔。
由此,通过在第三面的通气孔和第四面的通气孔通过的空气的流动,能够对发热部件以及铝电解电容器进行放热,并且还能够将各自的发热通过各自的放热部进行释放。此外,本说明书中的“垂直”的记载,并不表示严格的含义。
作为第十五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在第十三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还具有用于将壳体安装于支撑轨的安装部,壳体具有:第一面,配置有第一放热部以及第二放热部,第五面,沿着垂直于第一面的方向配置;安装部配置于第五面上,当壳体安装于支撑轨时,第一面以沿着与支撑轨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方式配置于壳体。
由此,在安装于支撑轨的状态下,从侧面对发热部件以及铝电解电容器进行放热。
作为第十六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在第十四或者第十五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中,在以所述第一面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式配置所述电子设备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放热部和所述第二放热部上下分离,所述第一放热部配置于所述第二放热部的上侧。
发热部件的发热,比铝电解电容器的发热更多,因此,第一放热部比第二放热部温度更高。因此,例如将第一放热部配置于第二放热部的下侧,则第一放热部的热上升而对第二放热部带来影响,铝电解电容器的放热效率降低,但是如上所述,通过将第一放热部配置于第二放热部的上侧,能够减少第一放热部的热对第二放热部带来的影响。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供可实现小型化、散热性优异且可确保适当的寿命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源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电源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电源装置的分解图。
图4A、4B、4C、4D、4E是图1的电源装置的外壳主体的主视图、右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仰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电源装置的电源电路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的电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左视图。
图7是图6的A-A线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1的电源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分解图。
图9A~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狭缝的变形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狭缝的变形例的图。
图1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狭缝的变形例的图。
图11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狭缝的变形例的图。
图11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放热板的变形例的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电源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电源装置的电源电路单元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图12的电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左视图。
图15是图14的B-B线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左视图。
图17是图16的F-F线剖视图
图18A、18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A 、 18B 的电源装置的正剖视图。
图20是图18A 、 18B 的电源装置的分解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的电源装置的正剖视图。
图23是图21的电源装置的分解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图24的电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左视图。
图26A是图25的D-D线剖视图、26B是图25的E-E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外壳(壳体的一例)
2:放热板
2a:放热板(放热构件的一例、第一放热部的一例)
2b:放热板(放热构件的一例)
2b′:放热板(放热构件的一例、第二放热部的一例)
2bu:下端
3:电源电路单元
4:放热胶片(传热构件的一例)
4a:放热胶片(传热构件、第一传热构件的一例)
4b:放热胶片(传热构件、第二传热构件的一例)
4c:放热胶片(传热构件一例)
4d:放热胶片(传热构件的一例)
4aa、4ba:第一面
4ab、4bb:第二面
5、5a、5b、5c、5d:滑片(片状构件的一例)
9:支撑轨
9a:上端部分
9b:下端部分
10:外壳主体
11:外壳前部
11a、11b、11c、11d、11e、11f:爪部
11g、11i:突出部
11j:右侧面侧的边缘
11k:左侧面侧的边缘
11m:顶面侧的边缘
11n:底面侧的边缘
11o、11p、11q、11r:贯通孔
12:右侧面(第二面的一例)
12a、12b:嵌合孔
12f:前端
12i:内表面
12s:外表面
13:左侧面(第一面的一例)
13a、13b:嵌合孔
13e、13g、13h:开口部
13f:前端
13s:外表面(外表面的一例)
13i:内表面
14:顶面(第三面或者第四面的一例)
14a:嵌合孔
14c:右端
14d:左端
14e:后端
14f:前端
14m:支承部
15:底面(第三面或者第四面的一例)
15a:嵌合孔
15c:右端
15d:左端
15e:后端
15f:前端
15m:支承部
16:背面(第五面的一例)
16a:上端侧的一面
16b:大致中央的一面
16c:下端侧的一面
16d:卡止部
16e:凹部
16f:卡止部
16g:倾斜面
17:开口
21、22:切缺部
23:狭缝
23a:第一狭缝部分
23b:第二狭缝部分
23bu:下端
23c:第三狭缝部分
23cu:下端
23p:连结部
24:第一放热部
25:第二放热部
26、27:过渡部分
30:整流二极管
31a、31a′:第一基板(基板的一例)
31ab′:背面
31ap′:贯通孔(贯通孔的一例)
31as′:表面
31b:第二基板
32:开关元件
33a、33b:散热片(传热构件的一例)
33ba:第一部分
33bc:第二部分
33as、33bs:表面
34:变压器(发热部件的一例)
34a:表面
35:铝电解电容器
35a:侧面
35b、35c:端面
35d:端子
36:桥式整流二极管
36a:表面
37:铝电解电容器
37a:侧面
37b、37c:端面
37d:端子
38:线圈
39a:第一布线连接部
39b:第二布线连接部
100:电源装置
110:前表面
111c、111e:倾斜面
112:右侧面
113:左侧面
114:顶面
115底面
141、141a、141b:通气孔
151、151a、151b:通气孔
160:安装部
200:电源装置
201:外壳
210:外壳主体
210a:第一构件
210b:第二构件
231、232、233、234、235:狭缝
235p:狭缝部分
300:电源装置
390:螺钉
391:布线插入部
400:电源装置
401:外壳
410:外壳主体
410a:第一构件
410b:第二构件
500:电源装置
501:外壳
510:外壳主体
513:左侧面
600:电源装置
610:外壳主体
610a:第一构件
613:左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1.电源装置100的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正面侧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电源装置100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电源装置100的分解图。
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是开关电源装置,利用半导体的开关作用将输入的商用电源转换为高频率电力,由此能够得到规定的直流电。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具有:外壳1;放热板 2a、放热板2b,配置于外壳1的两侧面的外侧;电源电路单元3,容纳于外壳1内;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参考后述的图5、图7),配置于电源电路单元3的变压器34以及铝电解电容器35上;滑片5a、滑片5b(参考后述的图5、图7)。此外,图1中以虚线示出了安装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 100的支撑轨9。
下面,按照顺序对各结构进行说明。
(1-1.外壳1)
如图3所示,外壳1具有外壳主体10和外壳前部11。
图4A、图4B、图4C、图4D以及图4E分别是外壳主体10的主视图、右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以及仰视图。
如图3以及图4A~图4E所示,外壳主体10是在前面侧具有开口17的箱形状,具有右侧面12、左侧面13、顶面14、底面15以及背面16。此外,本说明书中,以安装于支撑轨9的状态的电源装置100为基准,规定上下左右以及前后。左右方向表示从正面观察外壳前部11时的左右方向。另外,前方表示外壳前部11一侧,后方表示背面16一侧。
(1-1-1.外壳主体10)
(1-1-1-1.右侧面12)
如图4B所示,右侧面12上形成有嵌合孔12a、嵌合孔12b,嵌合孔12a、嵌合孔12b与外壳前部11的爪部11a、爪部11b(后述)相嵌合。该嵌合孔 12a、嵌合孔12b形成在右侧面12的前端12f侧的上下两个部位。
(1-1-1-2.左侧面13)
如图4C所示,左侧面13上形成有嵌合孔13a、嵌合孔13b,嵌合孔13a、嵌合孔13b与外壳前部11的爪部11c、爪部11d(后述)相嵌合。该嵌合孔 13a、嵌合孔13b形成在左侧面13的前端13f侧的上下两个部位。
(1-1-1-3.顶面14)
如图4D所示,顶面14上形成有嵌合孔14a,嵌合孔14a与外壳前部11 的爪部11e(后述)相嵌合。该嵌合孔14a形成在顶面14的前端14f侧。另外,如图1、图3以及图4D所示,顶面14上形成有用于将电源电路单元3 产生的热释放至外部的通气孔141。通气孔141具有大致六边形的通气孔141a 和线状的通气孔141b。将顶面14的右侧面12侧的端作为右端14c,将顶面 14的左侧面13侧的端作为左端14d,将顶面14的背面16侧的端作为后端 14e时,通气孔141b在靠近右端14c和靠近左端14d的位置上沿着右端14c 和左端14d分别设置两个。另外,通气孔141a在沿着右端14c和左端14d形成的通气孔141b之间,在前后方向(前端14f至后端14e)上以形成蜂窝结构的方式设置有多个。
(1-1-1-4.底面15)
如图4E所示,底面15上形成有嵌合孔15a,该嵌合孔15a与外壳前部 11的爪部11f(后述)相嵌合。该嵌合孔15a形成在底面15的前端15f侧。另外,如图1、图3以及图4E所示,在底面15上形成有用于将电源电路单元3产生的热释放至外部的通气孔151。通气孔151具有大致六边形的通气孔151a和线状的通气孔151b。将底面15的右侧面12侧的端作为右端15c,将底面15的左侧面13侧的端作为左端15d,将底面15的背面16侧的端作为后端15e时,通气孔151b在靠近右端15c的位置和靠近左端15d的位置上沿着右端15c和左端15d分别设置两个。另外,通气孔151a在沿着右端15c 和左端15d形成的通气孔151b之间,在前后方向(前端15f至后端15e)上以形成蜂窝结构的方式设置有多个。
(1-1-1-5.背面16)
如图2所示,在背面16上设置有用于将电源装置100安装在支撑轨9 上的安装部160。该安装部160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朝着左右方向凹入的凹状。详细地说,背面16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上端侧的面16a、大致中央的面16b、下端侧的面16c。面16b位于面16a的下端和面16c的上端的前方侧。在面16a的下端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卡止部16d。另外,在面16a 和面16b的阶梯部分形成有朝向上方凹陷的凹部16e。
另一方面,在面16c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上端部分设置有朝向上方形成的卡止部16f,该卡止部16f的顶端的表面形成有倾斜面16g。倾斜面16g以其表面上的位置越向上方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另外,卡止部16f具有弹性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弯曲。
支撑轨9的上端部分9a(参考图1)嵌入于凹部16e中,下端部分9b(参考图1)越过卡止部16f的倾斜面16g来嵌入,由此,上端部分9a被卡止部 16d卡止,下端部分9b被卡止部16f卡止。由此,电源装置100由支撑轨9 支撑。此外,支撑轨9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长,图1中的左右方向构成了支撑轨9的长度方向的一例。
(1-1-2.外壳前部11)
如图3所示,外壳前部11形成为堵塞外壳主体10的开口17的盖状,与外壳主体10嵌合。如图1~图3所示,外壳前部11具有前表面110、右表面 112、左表面113、顶面114以及底面115。外壳前部11嵌合在外壳主体10 上的状态下,外壳前部11的右表面112、左表面113、顶面114以及底面115 分别与外壳主体10的右侧面12、左侧面13、顶面14以及底面15以端面彼此相邻。
外壳前部11上形成有从后端的靠左侧面13侧的边缘11k朝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11g、突出部11h,突出部11g、突出部11h的顶端上设置有嵌合于左侧面13的嵌合孔13a、嵌合孔13b内的爪部11c、爪部11d。该爪部11c、爪部11d在外侧具有倾斜面111c、倾斜面111d,该爪部11c、爪部11d形成为越朝向后方,左右方向的宽度越窄。
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外壳前部11上形成有从后端的靠右侧面 12侧的边缘11j朝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未图示),在该突出部上设置有嵌合于右侧面12的嵌合孔12a、嵌合孔12b内的爪部11a、爪部11b(参考图2)。此外,设有爪部11a、爪部11b的突出部的形状与图3所示的突出部11g、突出部11h相同。
如图3所示,在外壳前部11上形成有从后端的靠顶面14侧的边缘11m 朝向后方突出的板状的突出部11i,在该板状的突出部11i的外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嵌合于顶面14的嵌合孔14a内的爪部11e。在该爪部11e的外侧具有倾斜面111e,该爪部11e形成为越朝向后方,上下方向的厚度越小。
另外,如图2所示,在外壳前部11上形成有从后端的靠底面15侧的边缘11n朝向后方突出的板状的突出部(未图示),在该突出部上设置有嵌合于底面15的嵌合孔15a内的爪部11f(参考图2)。此外,设有爪部11f的突出部的形状是与图3所示的突出部11i相同的形状。
另外,如图3所示,外壳前部11的内侧的上端附近配置有电源电路单元 3的第一布线连接部39a。用于对该第一布线连接部39a的螺钉390进行紧固或松开的贯通孔11o设置于外壳前部11的前表面110上。另外,用于插入布线的贯通孔11p设置于顶面114。
同样,外壳前部11的内侧的下端附近配置有电源电路单元3的第二布线连接部39b。用于对该第二布线连接部39b的螺钉390进行紧固或松开的贯通孔11q设置于外壳前部11的前表面110。另外,用于插入布线的贯通孔11r (参考图3)设置于底面115(参考图2)。
(1-2.放热板2a、放热板2b)
本实施方式中,放热板2a、放热板2b是由铝形成的板状的构件。放热板2a、放热板2b使用粘接剂分别粘合于外壳主体10的右侧面12的外表面 12s(参考图4B,参考后述的图7)以及左侧面13的外表面13s(参考图4C,参考后述的图7),右侧面12侧的放热板作为2a,左侧面13侧的放热板作为2b。
放热板2a形成为与右侧面12大致相同的外形,以覆盖外壳主体10的整个右侧面12。
放热板2b形成为与左侧面13大致相同的外形,以覆盖外壳主体10的整个左侧面13,在放热板2b上形成有狭缝23。
狭缝23贯通放热板2b,具体内容后述,从与左侧面13垂直的方向观察,狭缝23形成在大致包围铝电解电容器35的位置上(参考图6)。
如图1所示,狭缝23具有:沿前后方向形成的第一狭缝部分23a;从第一狭缝部分23a的前端朝向下方形成的第二狭缝部分23b;从第一狭缝部分 23a的后端朝向下方形成的第三狭缝部分23c。另外,第二狭缝部分23b的下端23bu和第三狭缝部分23c的下端23cu未到达放热板2b的下端2bu。
放热板2b的位于狭缝23外侧的部分成为第一放热部24,被狭缝23包围的部分成为第二放热部25。即,在放热板2b上形成有由狭缝23热分离的第一放热部24和第二放热部25。具体内容后述,由第一放热部24释放来自变压器34的热,由第二放热部25释放来自铝电解电容器35的热。
此外,因为第二狭缝部分23b和第三狭缝部分23c未形成至放热板2b的下端2bu,因此第一放热部24和第二放热部25通过第二狭缝部分23b的下端23bu与下端2bu之间的部分(过渡部分26)和第三狭缝部分23c的下端 23cu与下端2bu之间的部分(过渡部分27)相连接,这些过渡部分26、过渡部分27用于保持放热板2b的机械强度。
即,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放热部24和第二放热部25热分离是指,只要是实质上热分离即可,例如形成有用于保持放热板2b的机械强度的过渡部分26、过渡部分27的结构也称为热分离。
另外,在放热板2a上形成有切缺部21、切缺部22,使得不堵塞形成于右侧面12的嵌合孔12a、嵌合孔12b,同样,在放热板2b上形成有切缺部 21、切缺部22,使得不堵塞形成于左侧面13的嵌合孔13a、嵌合孔13b。
另外,作为将放热板2a、放热板2b粘合于右侧面12以及左侧面13的粘接剂,可列举双面胶带等,但是优选在粘接固化后导热率比外壳主体10 更高的粘接剂。
(1-3.电源电路单元3)
图5是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电源电路单元3的立体图。图6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在图6中,内部的结构以虚线表示。图7是图6的A-A线剖视图。
如图5以及图6所示,电源电路单元3容纳于外壳1内,具有第一基板 31a和第二基板31b。
(1-3-1.第一基板31a)
第一基板31a以覆盖右侧面12的内侧整体的方式沿着平行于外壳主体 10的右侧面12的方向配置。如后述的图7所示,第一基板31a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在槽状的支承部14m、支承部15m中从而被支撑,所述支承部 14m、支承部15m分别形成于顶面14和下面15的各自内侧的右侧面12附近。此外,本说明书中的“平行”并不是严格的含义。
在第一基板31a上作为主要部件配置有开关元件32、散热片33a、变压器34、铝电解电容器35、整流二极管30、散热片33b、桥式整流二极管(bridge diode)36、铝电解电容器37以及线圈38等。这些部件配置于第一基板31a 的靠左侧面13侧的表面上。
开关元件32是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等,配置于第一基板31a的背面16侧。散热片33a为板状,释放开关元件32产生的热。散热片33a的板状的表面33as垂直于第一基板31a,且沿着与外壳主体10的顶面14以及底面15垂直的方向配置。
变压器34以及铝电解电容器35配置于第一基板31a的散热片33a的靠开口17侧(前侧)。变压器34配置于顶面14侧,铝电解电容器35配置在变压器34的底面15侧。铝电解电容器35是圆筒形状,具有侧面35a、端面 35b以及端面35c。如图7所示,在端面35b上设置有端子35d,与第一基板 31a电连接。本实施方式中,铝电解电容器35的端面35b和端面35c沿着平行于顶面14以及底面15的方向配置。另外,铝电解电容器35也可以以侧面35a的一部分与第一基板31a相向的方式配置。
散热片33b是为了对整流二极管30进行散热而设置的。散热片33b是将板状的构件弯折成L字状而成的形状,配置于变压器34的开口17侧。另外,散热片33b的板状的表面33bs沿着与外壳主体10的顶面14以及底面15沿着垂直的方向配置。
桥式整流二极管36配置于散热片33b的下侧。该桥式整流二极管36呈板状,表面36a(参考图6)沿着与外壳主体10的顶面14以及底面15垂直的方向配置。
铝电解电容器37沿着上下方向(顶面14以及底面15的相向方向)排列配置有3个。如图5以及图6所示,各铝电解电容器37呈圆筒形状,具有侧面37a和相向的两个端面(仅图示一侧的端面37c)。端面37c朝向左侧面 13侧且平行于第一基板31a。未图示的端面,朝向右侧面12侧且平行于第一基板31a。另外,朝向右侧面12侧的未图示的端面上设置有端子,与第一基板31a电连接。
在这些铝电解电容器37的底面15侧配置有线圈38。
此外,铝电解电容器的耐热温度一般是100~105度,比变压器34等的耐热温度110~130度低。
(1-3-2.第二基板31b)
第二基板31b配置在比3个铝电解电容器37以及线圈38更朝向外壳前部11侧(虽然图5中未图示,但图6中图示)的位置,如图3所示,以几乎堵塞外壳主体10的开口17的方式配置。另外,第二基板31b在第一基板31a 的前侧与第一基板31a垂直且沿着与外壳主体10的顶面14以及底面15垂直的方向配置。
在第二基板31b上主要设置有第一布线连接部39a和第二布线连接部 39b。第一布线连接部39a和第二布线连接部39b设置于第二基板31b的前表面110侧的表面上,当组合外壳主体10和外壳前部11时,第二基板31b配置于外壳前部11内。第一布线连接部39a以及第二布线连接部39b以可分别连接多个布线的方式被区分。
在第一布线连接部39a上,针对每个划分区域从前表面110侧插入用于固定布线的螺钉390,并且,在第一布线连接部39a的顶面114侧设置有用于将螺钉390固定的布线插入的布线插入部391。第二布线连接部39b是与第一布线连接部39a相同的结构,但是,布线插入部391设置于底面115侧。
(1-4.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
本实施方式1的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具有绝缘性、传热性、弹性以及粘附性。
如图5~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中,在发热量大的变压器34的表面34a上紧贴配置有放热胶片4a(参考图5的箭头Y1)。该表面34a是左侧面13侧的面。如图5所示,放热胶片4a是长方体形状,如图 7所示,具有相互相向的第一面4aa和第二面4ab。放热胶片4在第一面4aa 处直接接触变压器34的表面34a。另外,放热胶片4a在第二面4ab处与后述的滑片5a直接接触,滑片5a经由左侧面13接触放热板2b的第一放热部24。
另外,在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上紧贴配置有放热胶片4b(参考图5的箭头Y3)。如图5所示,放热胶片4b是长方体形状,如图7所示,具有相互相向的第一面4ba和第二面4bb。放热胶片4在第一面4ba处直接接触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另外,放热胶片4b在第二面4bb处直接接触后述的滑片5b,滑片5b经由左侧面13接触放热板2b的第二放热部25。
(1-5.滑片5a、滑片5b)
(1-5-1.滑片5a、滑片5b的结构和配置)
图5~图7所示的滑片5a、滑片5b由树脂等形成。
滑片5a以直接接触放热胶片4a和左侧面13的方式配置在放热胶片4a 的第二面4ab和左侧面13的内表面13i之间(参考图7以及图5的箭头Y2)。另外,如图6所示,滑片5a隔着左侧面13与放热板2b的第一放热部24相向配置。
另外,滑片5b以直接接触放热胶片4b和左侧面13的方式配置在放热胶片4b的第二面4bb和左侧面13的内表面13i之间(参考图7以及图5的箭头Y4)。另外,如图6所示,滑片5b隔着左侧面13与放热板2b的第二放热部25相向配置。
该滑片5a、滑片5b用于将处于配置有具有粘附性的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的状态的电源电路单元3插入外壳主体10内。因此,滑片5a、滑片 5b由树脂等形成,优选相对于外壳主体10的内表面,特别是相对于左侧面13的内表面13i的滑动性高的材料,优选至少相比于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 4b的第二面4ab、第二面4bb相对于内表面13i的滑动性高材料。
根据如上的结构,变压器34中产生的热经由放热胶片4a、滑片5a以及外壳1(具体地,左侧面13)传递至放热板2b的第一放热部24。传递至放热板2b的第一放热部24的热在放热板2b的第一放热部24向面方向扩散,由此释放至电源装置100的外部。
另外,铝电解电容器35的热经由放热胶片4b、滑片5b以及外壳1(具体地,左侧面13)传递至放热板2b的第二放热部25。传递至放热板2b的第二放热部25的热在放热板2b的第二放热部25向面方向扩散,由此释放至电源装置100的外部。
在此,因为存在狭缝23,传递至第一放热部24的热向第二放热部25的传递大致被隔绝。因此,来自变压器34的热不会经由第一放热部24传递至铝电解电容器35。并且,铝电解电容器35的热也可以通过第二放热部25释放。
(1-5-2.使用滑片5a、滑片5b的电源装置100的制造方法)
图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制造方法的分解图。
首先,在电源电路单元3的变压器34的表面34a以及铝电解电容器35 的侧面35a上分别配置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参考图5的箭头Y1、Y3)。
接着,在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上分别配置滑片5a、滑片5b(参考图5的箭头Y2、Y4)。其中,因为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具有粘附性,因此,通过将滑片5a、滑片5b按压在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上,滑片 5a、滑片5b紧贴于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成为难分离的状态。
接着,如图9所示,将处于配置有滑片5a、滑片5b以及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的状态的电源电路单元3一边滑动一边插入外壳主体10内(参考箭头E)。
接着,各爪部11a、爪部11b、爪部11c、爪部11d、爪部11e分别嵌合于嵌合孔12a、嵌合孔12b、嵌合孔13a、嵌合孔13b、嵌合孔14a、嵌合孔 15a内,由此外壳主体10和外壳前部11连结,形成了外壳1。此外,以爪部 11c为例详细说明,在从箭头E方向向外壳主体10上安装外壳前部11时,倾斜面111c抵接于前端13f,倾斜面111c和前端13f相互滑动,并且突出部11g朝内侧弯曲,爪部11c进入外壳主体10的内侧,爪部11c嵌合于嵌合孔 13a。其它爪部也相同。
接着,放热板2a、放热板2b分别粘接于外壳主体10的右侧面12的外表面12s以及左侧面13的外表面13s。通过如上方法,可制造本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100。
如上所示,因为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具有粘附性,因此,当通过不配置滑片5a、滑片5b仅配置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来将电源电路单元 3插入于外壳主体10内时,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紧贴于外壳主体10的内表面,滑动变得困难。
因此,通过在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的第二面4ab、第二面4bb侧配置滑片5a、滑片5b,可以以电源电路单元3的变压器34以及铝电解电容器 35上配置有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的状态插入于外壳主体10中。
(1-6.狭缝23和铝电解电容器35的位置关系)
如图6所示,从与放热板2b以及左侧面13垂直的方向观察,狭缝23 形成为:至少包围铝电解电容器35的除了与变压器34一侧相反一侧以外的部分,且变压器34未进入狭缝23所包围的区域的内侧。放热板2b上的特定部分为相反侧部分28,该特定部分指,靠该铝电解电容器35的与变压器34 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在图1以及图6中示出。
并且,在该狭缝23包围的内侧还可以配置有放热胶片4b以及滑片5b。此外,配置于变压器34的放热胶片4a以及滑片5a同样也不进入狭缝23的内侧。
即,从垂直于放热板2b的方向观察,第一放热部24内配置有变压器34、放热胶片4a以及滑片5a,第二放热部25内配置有铝电解电容器35、放热胶片4b以及滑片5b。
<2.主要特征>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100(电子设备的一例)具有外壳1 (壳体的一例)、铝电解电容器35、变压器34(发热部件的一例)以及放热板2b。外壳1由树脂形成。铝电解电容器35配置于外壳1内。变压器34配置于外壳1内,比铝电解电容器35发热量大。放热板2b配置于外壳1的外表面13s(外面的一例),放热板2b的导热率比形成外壳1的树脂高。放热板2b上形成有:释放由变压器34产生的热的第一放热部24和释放由铝电解电容器35产生的热且与第一放热部24热分离的第二放热部25。
由于第一放热部24和第二放热部25热分离,不会从接受了变压器34 的发热的第一放热部24向铝电解电容器35传热,而且铝电解电容器35的热从第二放热部25释放,从而可抑制铝电解电容器的寿命变短的问题,由此能够实现与以往相同或其以上的电子设备的寿命。此外,热分离包含以保持放热板的机械强度的程度连接第一放热部和第二放热部的情况。
因此,能够提供可实现小型化、散热性优异且可确保适当的寿命的电子设备。
<3.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A)
上述实施方式中,狭缝23形成作为槽状的一例的贯通放热板2b的方式,但是,也可以不贯通,只要是槽状即可。图9A是示意性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放热板2b的狭缝23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另外,外侧的面表示为2bs,内侧的面表示为2bi。该内侧的面2bi是表示与左侧面13的外表面13s接触的面。
如图9B所示,可以是未贯通放热板2b而从外侧的面2bs呈凹状形成的狭缝231。
另外,如图9C所示,可以是从与图9B相反侧的内侧的面2bi呈凹状形成的狭缝232。总之,难以传递热即可。
(B)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狭缝23的第一狭缝部分23a、第二狭缝部分23b、第三狭缝部分23c形成为直线状,但是并非限定于此。
例如,如图10所示,可以是弯曲形状的狭缝233。此外,图10中,示意性示出变压器34和铝电解电容器35。总之,只要是如下的情况即可,即,从与左侧面13垂直的方向观察,至少包围铝电解电容器35的与变压器34 一侧相反的一侧以外的区域。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狭缝23的第一狭缝部分23a、第二狭缝部分23b 以及第三部分都贯通放热部2b,但是,以确保放热板2b的强度使得放热板 2b容易安装于左侧面13为目的,如图11A所示的狭缝234,可以形成连结第一放热部24和第二放热部25的连结部23p。
图11A示出的例中,在第一狭缝部分23a与第二狭缝部分23b之间和第一狭缝部分23a与第三狭缝部分23c之间形成有连结部23p。另外,如图11B 所示,可以是形成有多个连结部23p的狭缝235。图11B所示的狭缝235可以看作是由多个狭缝部分235p形成。
另外,如图11C所示,放热板2b可以分离,第一放热部24配置于第二放热部25的上方。图11C所示的放热板2b在上下方向上分离为两个放热板部2000b(第一放热部的一例)和放热板部2001b(第二放热部的一例)。并且,上侧的放热板部2000b配置为隔着左侧面13覆盖安装于变压器34上的放热胶片4a,下侧的放热板部2001b配置为隔着左侧面13覆盖配置于铝电解电容器35上的放热胶片4b。图11C中,省略了滑片5a、滑片5b。
(C)
上述实施方式中,右侧面12上也可以配置放热板2a,但是也可以不配置。
(D)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放热部24和第二放热部25通过过渡部分26、过渡部分27相结合,但是,可以没有过渡部分26、过渡部分27,而完全分离。
(E)
上述实施方式中,叙述了滑片5a、滑片5b由树脂形成的例子,但是,滑片5a、滑片5b可以由玻璃、纸、其它材料等形成。并非限定于树脂。优选,滑片5a、滑片5b为固体,且具有即使一边与壳体的内表面接触一边容纳于壳体内也不会损坏的程度的强度的材料。
(实施方式2)
接着,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 2的电源装置200,与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但在从放热板2a释放铝电解电容器35的热方面与实施方式1不同。因此,以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1.结构>
图12是本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的立体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与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相比,代替左侧面2b 具有未形成有狭缝23的左侧面2b′。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的电源电路单元3′的立体图。图14是图13的电源装置200的侧视图,图15是图14的B-B线剖视图。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源电路单元3′的第一基板31a′上,在配置铝电解电容器35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孔31ap′。并且,该贯通孔31ap′中嵌入铝电解电容器35。第一基板31a′的配置有变压器34等的面作为表面31as ′,其相反侧的面作为背面31ab′,如图15所示,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 的一部分从背面31ab′突出。
本实施方式2中,铝电解电容器35的左侧面13侧未配置放热胶片4b,如图15以及C部分放大图所示,在右侧面12侧配置有放热胶片4c。即,以与铝电解电容器35的从第一基板31a′的背面31ab′突出的侧面35a的一部分接触的方式配置有放热胶片4c。其中,因为放热胶片4c具有弹性,因此,按照侧面25a的形状变形,还与第一基板31a′的背面31ab′相抵接。
接着,如图15的C部分放大图所示,在放热胶片4c和右侧面12之间,以分别与放热胶片4c和右侧面12接触的方式配置有滑片5c。与实施方式1 相同,该滑片5c用于在将放热胶片4c配置于电源电路单元3′的状态下插入外壳主体10中。
如图15的C部分放大图所示,铝电解电容器35、放热胶片4c、滑片5c、右侧面12以及放热板2a以依次直接接触的方式配置,因此铝电解电容器35 的热传递至放热板2a,向放热板2a的面方向扩散,从而释放至电源装置200 的外部。
另一方面,变压器34的发热与实施方式1相同,经由放热胶片4a、滑片5a以及左侧面13传递至放热板2b′,在放热板2b′中向面方向传递,从而被释放至电源装置200的外部。
<2.主要特征>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具有:释放变压器34(发热部件的一例)产生的热的放热板2b′(第一放热部的一例)和释放铝电解电容器35产生的热并与放热板2b′热分离的放热板2a(第二放热部的一例)。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中,一个放热板2b上形成释放来自变压器34的热的第一放热部24和释放来自铝电解电容器35的热的第二放热部25,但是,本实施方式2中,两个放热板2a、放热板2b′之中的一个放热板2a作为释放来自铝电解电容器35的热的第二放热部发挥作用,另一个放热板2b′作为释放来自变压器34的热的第一放热部发挥作用。
此时,相比于实施方式1,能够扩大且确保第一放热部以及第二放热部的各自面积,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散热。
另外,因为不存在连接第一放热部和第二放热部的部分,因此第一放热部的热难以从第二放热部传递,能够更加有效地释放铝电解电容器35的热。
<3.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对铝电解电容器35进行散热,但是也可以对铝电解电容器37进行散热。
图16是表示具有对铝电解电容器37的热进行散热的结构的电源装置 300的左视图。图17是图16的F-F线剖视图。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电源装置300中,代替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的第一基板31a′,设置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第一基板31a。如图17所示,电源装置300中,放热胶片4d 与第一基板31a的背面31ab直接接触。并且,在放热胶片4d和右侧面12的内表面12i之间设置有滑片5d。其中,放热胶片4d直接接触3个铝电解电容器37的端子37d。
由此,铝电解电容器37的热从其端子37d经由放热胶片4d、滑片5d以及右侧面12传递至放热板2a,在放热板2a中向面方向扩散而释放至外部。
此外,电源装置300中,还可以进行铝电解电容器35的散热。即,如实施方式2所示,可以在第一基板31a上形成贯通孔来对铝电解电容器35进行散热,还可以以不形成贯通孔而直接接触铝电解电容器35的端子35d(参考图15)的方式配置放热胶片4。
[实施方式1、2共同的变形例]
(A)
上述实施方式1、2中,配置于变压器34、铝电解电容器35、铝电解电容器37的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放热胶片4c、放热胶片4d,经由滑片 5a、滑片5b、滑片5c、滑片5d以及外壳1与放热板2a、放热板2b、放热板 2b′间接接触,但是,可以不限于这样的结构,总之,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只要是发热部件或者铝电解电容器接触放热板从而将来自发热部件或者铝电解电容器的热传热至放热板的结构即可。
下面,作为变形例,对于发热部件、铝电解电容器和放热板2b的间接或者直接接触的各种结构进行说明。
(A1)
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发热部件的一例的变压器34经由放热胶片4a、滑片5a以及外壳1与放热板2b间接接触,来自于变压器34的热传递至放热板2b。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中,铝电解电容器35经由放热胶片4b、滑片5b以及外壳1与放热板2b间接接触,在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中,铝电解电容器35经由放热胶片4c、滑片5c以及外壳1与放热板2a接触,并且,在电源装置300中,铝电解电容器35经由放热胶片4d、滑片5d以及外壳1接触放热板2a。这些结构中,可以不设置滑片5a、滑片5b、滑片5c、滑片5d。该结构对应于发热部件或者铝电解电容器经由传热构件以及壳体与放热板间接接触的一例。
图18A是这样构成的电源装置400的立体图,图18B是将图18A的外壳主体410以虚线表示并示出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图19是示于图18A 的电源装置400的正剖视图,是与图6的A-A线相同位置的剖视图。图20 是电源装置400的分解图。
该电源装置400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从电源装置100中去除了滑片5a、滑片5b。
如图19所示,电源装置400中,放热胶片4的第一面4aa与变压器34 的表面34a直接接触,放热胶片4a的第二面4ab直接接触左侧面13的内表面13i。放热胶片4a隔着左侧面13与放热板2b的第一放热部24相向。该电源装置400中,变压器34产生的热经由放热胶片4a以及左侧面13传递至放热板2b的第一放热部24,在第一放热部24中向该第一放热部24的面方向扩散而释放至外部。
另外,放热胶片4b的第一面4ba与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接触,放热胶片4b的第二面4bb直接接触左侧面13的内表面13i。放热胶片4b隔着左侧面13与放热板2b的第二放热部25相向。铝电解电容器35的热经由放热胶片4b、左侧面13传递至放热板2b的第二放热部25,在第二放热部 25中向第二放热部25面方向扩散而释放至外部。
在此,因为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具有粘附性,因此以粘合于电源电路单元3的状态,如图8中说明那样,若要使电源电路单元3滑动插入,则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紧贴于左侧面13的内表面13i,因此难以插入。因此,电源装置400中,如图18所示,其外壳401的外壳主体410是两个构件410a和410b接合而形成。一个构件410a具有右侧面12。另外,另一个构件410b具有左侧面13。换句话说,图18A所示的外壳主体410将实施方式1的外壳主体10(参考图4)分割为两个构件。
外壳主体410被平行于左侧面13以及右侧面12的平面切断。如图18A 所示,该平面是在左侧面13侧的通气孔141b和六边形的多个通气孔141a 之间穿过的平面。图18A、18B以及图19中示出了将切断面彼此接合的接合部S。此外,如图18A、18B所示,在外壳401上安装放热板2a、放热板2b 的状态下,电源装置400的外观除了接合部S以外,与图1示出的电源装置 100相同。
如图20所示,在放热胶片4a配置于变压器34上且放热胶片4b配置于铝电解电容器35上的状态下,将电源电路单元3容纳于第二构件410b内,然后通过粘接剂等将第一构件410a接合于第二构件410b,由此能够在粘合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的状态下将电源电路单元3容纳于外壳主体410 中。
上述第一构件410a和第二构件410b的接合,并非限定于粘接剂,可通过螺钉等进行接合,还可以是相互嵌合的结构。
此外,图18A、18B所示的电源装置400中,为了即使不配置滑片5a、滑片5b也可使电源电路单元3易于容纳在外壳主体310内,将外壳主体410 分割为两个构件(第一构件410a和第二构件410b),但是,也可以使用如图8所示的箱形状的外壳主体10。但是,此时,因为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 4b的粘附性难以将电源电路单元3插入于外壳主体10中,因此制造时需要多个操作。另外,使用这样的箱形状的外壳主体10时,作为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使用粘附性弱的放热胶片,易于插入电源电路单元3,因此这样的结构优选。
另外,作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对于放热胶片4不经由滑片而直接接触外壳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结构还可适用于实施方式2。即,可以不设置图15所示的滑片5c,放热胶片4c直接接触右侧面12的内表面12i,可以不设置图17所示的滑片5d,放热胶片4d直接接触右侧面12的内表面12i。
(A2)
上述实施方式中,变压器34或者铝电解电容器35经由放热胶片4(4a、 4b、4c、4d)、滑片5(5a、5b、5c、5d)以及外壳1接触放热板2(2a、2b),但是,放热胶片4(4a、4b、4c、4d)可以直接接触放热板2(2a、2b)。该结构对应于发热部件或者铝电解电容器经由传热构件间接接触放热板的一例。
图21是这样结构的电源装置500的立体图,表示拆下放热板2b的状态。图21的电源装置500与电源装置100的不同点为,未设置滑片5和外壳501 的左侧面513形成有开口部13e、开口部13h。
图22是图21示出的电源装置300的正剖视图,是平行于前表面110且经过变压器34以及電解电容器35的剖面。图23是电源装置500的分解图。
如图21~图23所示,电源装置500的外壳501,在外壳主体510的左侧面513上形成有与变压器34相向的开口部13e、与铝电解电容器35相向的开口部13h。该开口部13e、开口部13h贯通左侧面513的外侧和内侧。
如图22所示,电源装置500中,在变压器34的表面34a直接接触放热胶片4a的第一面4aa,放热胶片4a经由开口部13e,其第二面4ab直接接触放热板2b的第一放热部24。通过这样的结构,变压器34产生的发热从放热胶片4a传递至放热板2b,在放热板2b中向面方向扩散并释放至外部。
另外,在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直接接触放热胶片4b的第一面4ba,放热胶片4b经由开口部13h,其第二面4bb直接接触放热板2b的第二放热部25。
此外,组装电源装置500时,在未配置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的状态下,首先将电源电路单元3插入于主体外壳510中。之后,经由开口部13e、 13h,将放热胶片4a、放热胶片4b配置于变压器34以及铝电解电容器35上 (参考图23的箭头T1、T2)上。之后,外壳前部11安装于外壳主体510,放热板2a、放热板2b通过双面胶带粘合于右侧面12以及左侧面513上。
如上所述,针对放热胶片4直接接触放热板2的结构,使用作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500进行了说明,但是,这样的结构可同样适用于实施方式2以及其变形例。即,通过在右侧面12上形成开口部,能够形成使放热胶片4c、放热胶片4d直接接触放热板2a的结构。
(A3)
上述(A2)中,说明了如下的结构,即,作为传热构件的一例的放热胶片4a直接接触作为发热部件的一例的变压器34,放热胶片4a直接接触放热板2b,但是,发热部件并非限定于变压器34,传热构件也并非限定于放热胶片4a。
例如,可以是,用于对整流二极管30(发热部件以及半导体部件的一例) 进行散热的散热片33b(传热构件的一例)直接接触放热板2b的结构。该结构对应于发热部件经由传热构件间接接触放热板的一例。
图24是这样结构的电源装置600的立体图。图25是表示图24的电源装置600的内部结构的左视图。图26A是图25的D-D线剖视图,图26B是图 25的E-E线剖视图。
图24的电源装置600与图18A所示的电源装置400的不同点在于,在左侧面613上形成有用于使散热片33b直接接触放热板2b的开口部13g。如图24、图26A以及图26B所示,散热片33b是将板状的构件弯曲成L字状而成的形状,如图26A、26B所示,具有:沿着垂直于第一基板31a的方向配置的第一部分33ba和从第一部分33ba的顶端(左侧面613侧的端)沿着平行于第一基板31a的方向形成的第二部分33bc。并且,该第二部分33bc 直接接触放热板2b的第一放热部24。
此外,该电源装置600中,需要将散热片33b插入于开口部13g内,因此,外壳601的外壳主体610是,如图18~图20示出的电源装置400那样,第一构件610a和第二构件410b接合而成。第一构件610a与图18~图20的第一构件410a相比,除了开口部13g以外的结构相同。
另外,如上所述,散热片33b直接接触放热板2b时,需要使散热片33b 和整流二极管30之间绝缘,或者,使整流二极管30自身绝缘。
此外,电源装置600中,散热片33b直接接触放热板2b,但是放热胶片 4可以在散热片33b和放热板2b之间分别与散热片33b和放热板2b直接接触。
另外,可以在左侧面613上不形成开口部13g,散热片33b经由放热胶片4以及左侧面613间接接触放热板2b。
并且,散热片33b还可以不经由放热胶片4而直接接触左侧面613。
此外,散热片33a还可与上述散热片33b相同地,直接或者经由外壳间接接触作为传热构件的一例使用的放热板2b。
另外,电子部件自身绝缘时,可以在外壳上形成开口部来使电子部件直接接触放热板2b。这样的结构对应于发热部件直接接触放热板的一例。
另外,除了整流二极管30等的半导体部件以外,在变压器34通过放热板2b进行散热时,双方均发热量大,因此,优选与铝电解电容器35分开,通过第一放热部24进行散热。
(B)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A3)中,作为发热部件的一例例举了变压器34、整流二极管30,但是,并非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线圈38等。
(C)
上述实施方式中,放热板2a、放热板2b由铝形成,但是,可以是其它金属,可以不限定于金属。总之,使用比形成外壳1、外壳401、外壳501、外壳601(特别是外壳主体10、外壳主体410、外壳主体510、外壳主体610) 的树脂的导热率高的放热板即可。
(D)
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右侧面12以及左侧面13上通过粘接安装有放热板 2a、放热板2b,但是,可通过嵌合、紧固进行安装。
(E)
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作为电子设备一例的电源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限定于电源装置,可以将上述说明的结构应用于具有发热部件的电子设备。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具有可实现小型化,散热性优异且可确保适当的寿命的效果,其作为电源装置、特别是作为开关电源装置等非常有用。

Claims (2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有:
壳体,由树脂形成,
铝电解电容器,配置于所述壳体内,
发热部件,配置于所述壳体内,发热量比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的发热量大,以及
板状的放热构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导热率比形成所述壳体的树脂的导热率高;
所述放热构件用单一的构件隔着所述壳体覆盖所述铝电解电容器和所述发热部件,
在所述放热构件上形成有狭缝,从与所述放热构件垂直的方向观察,该狭缝至少包围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的除了远离所述发热部件的一侧以外的其他侧,
通过所述狭缝在所述放热构件上划分形成第一放热部和第二放热部,所述第一放热部释放所述发热部件产生的热,所述第二放热部释放所述铝电解电容器产生的热,且所述第二放热部与所述第一放热部热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缝呈槽状形成在所述放热构件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的耐热温度比所述发热部件的耐热温度低。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件是变压器或者半导体部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部件经由所述壳体和/或传热构件间接接触所述第一放热部,
所述传热构件与所述发热部件直接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经由所述壳体和/或传热构件间接接触所述第二放热部,
所述传热构件与所述发热部件直接接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设备具有:
第一传热构件,配置于所述发热部件和所述壳体之间,与所述发热部件直接接触,与所述壳体直接或者间接接触,
第二传热构件,配置于所述铝电解电容器和所述壳体之间,与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直接接触,与所述壳体直接或者间接接触;
所述壳体覆盖所述发热部件以及所述铝电解电容器,
所述第一放热部隔着所述壳体覆盖所述第一传热构件,
所述第二放热部隔着所述壳体覆盖所述第二传热构件,
所述第一放热部和所述第二放热部相分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热部和所述第二放热部以彼此分离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个面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
第一面,配置有所述第一放热部以及所述第二放热部,
第三面,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方向配置,
第四面,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方向配置;
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相向配置,
在所述第三面以及所述第四面上分别形成有能够使气体流入或者流出的通气孔。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设备还具有用于将所述壳体安装于支撑轨的安装部,
所述壳体具有:
第一面,配置有所述第一放热部以及所述第二放热部,
第五面,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方向配置;
所述安装部配置于所述第五面上,
当所述壳体安装于所述支撑轨时,所述第一面以沿着与所述支撑轨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壳体。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以所述第一面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式配置所述电子设备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放热部和所述第二放热部上下分离,
所述第一放热部配置于所述第二放热部的上侧。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有:
壳体,由树脂形成,
铝电解电容器,配置于所述壳体内,
发热部件,配置于所述壳体内,发热量比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的发热量大,以及
板状的放热构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导热率比形成所述壳体的树脂的导热率高;
所述放热构件上形成有第一放热部和第二放热部,所述第一放热部释放所述发热部件产生的热,所述第二放热部释放所述铝电解电容器产生的热,且所述第二放热部与所述第一放热部热分离,
所述壳体具有第一面以及第二面,
所述放热构件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上,
所述第一放热部是配置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放热构件,
所述第二放热部是配置于所述第二面的所述放热构件,
该电子设备具有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基板,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贯通孔,
所述第一面沿着与所述第二面平行的方向与所述第二面相向配置,
所述基板在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之间沿着与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平行的方向配置,
所述铝电解电容器以及所述发热部件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面侧的面上,所述铝电解电容器嵌入所述贯通孔中且所述铝电解电容的一部分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面侧的面突出。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设备还具有直接接触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的传热构件,
所述传热构件经由所述壳体间接接触所述第二放热部。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的耐热温度比所述发热部件的耐热温度低。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件是变压器或者半导体部件。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部件经由所述壳体和/或传热构件间接接触所述第一放热部,
所述传热构件与所述发热部件直接接触。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经由所述壳体和/或传热构件间接接触所述第二放热部,
所述传热构件与所述发热部件直接接触。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设备具有:
第一传热构件,配置于所述发热部件和所述壳体之间,与所述发热部件直接接触,与所述壳体直接或者间接接触,
第二传热构件,配置于所述铝电解电容器和所述壳体之间,与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直接接触,与所述壳体直接或者间接接触;
所述壳体覆盖所述发热部件以及所述铝电解电容器,
所述第一放热部隔着所述壳体覆盖所述第一传热构件,
所述第二放热部隔着所述壳体覆盖所述第二传热构件。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
所述第一面,
第三面,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方向配置,
第四面,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方向配置;
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相向配置,
在所述第三面以及所述第四面上分别形成有能够使气体流入或者流出的通气孔。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设备还具有用于将所述壳体安装于支撑轨的安装部,
所述壳体具有:
所述第一面,
第五面,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方向配置;
所述安装部配置于所述第五面上,
当所述壳体安装于所述支撑轨时,所述第一面以沿着与所述支撑轨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壳体。
CN201410778810.XA 2014-03-14 2014-12-15 电子设备 Active CN1049184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2776 2014-03-14
JP2014052776A JP6295746B2 (ja) 2014-03-14 2014-03-14 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18455A CN104918455A (zh) 2015-09-16
CN104918455B true CN104918455B (zh) 2017-10-24

Family

ID=54010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78810.XA Active CN104918455B (zh) 2014-03-14 2014-12-15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95746B2 (zh)
CN (1) CN104918455B (zh)
DE (1) DE102015201370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19100078U1 (de) * 2019-01-09 2020-04-15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G Steuerung und modulares Steuerungssystem eines industriellen Automatisierungssystems
JP2021034466A (ja) * 2019-08-21 2021-03-01 株式会社明電舎 電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08968A (ja) * 1999-01-11 2000-07-28 Omron Corp 電源装置
US20030179596A1 (en) * 2000-11-07 2003-09-25 Craig Joseph Electrical bus with associated porous metal heat sink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1926932A (zh) * 2004-03-18 2007-03-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模块散热构造及使用该构造的控制装置
CN101850786A (zh) * 2009-03-30 2010-10-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控制装置
CN201846538U (zh) * 2010-08-31 2011-05-25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机箱
CN202488907U (zh) * 2012-01-20 2012-10-10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结构与具有此散热结构的电子装置
JP2013198274A (ja) * 2012-03-19 2013-09-30 Panasonic Corp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06898B2 (ja) * 1987-02-24 1996-06-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装置
JP2000114758A (ja) * 1998-09-29 2000-04-21 Toshiba Tec Corp 電源装置
JP3931543B2 (ja) * 2000-08-28 2007-06-2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3915609B2 (ja) * 2002-06-24 2007-05-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発熱体冷却器
JP4027885B2 (ja) * 2003-11-26 2007-12-26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電子制御装置
JP4569405B2 (ja) * 2005-07-08 2010-10-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放熱機能を備えた部品実装基板構造及びこの放熱機能を備えた部品実装基板構造の製造方法
DE102006013017B4 (de) 2006-03-20 2014-11-06 R. Stahl Schaltgeräte GmbH Gehäuse mit Wärmebrücke
EP2637489B1 (en) 2012-03-06 2018-01-24 ABB Schweiz AG Electrical power circuit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08968A (ja) * 1999-01-11 2000-07-28 Omron Corp 電源装置
US20030179596A1 (en) * 2000-11-07 2003-09-25 Craig Joseph Electrical bus with associated porous metal heat sink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1926932A (zh) * 2004-03-18 2007-03-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模块散热构造及使用该构造的控制装置
CN101850786A (zh) * 2009-03-30 2010-10-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控制装置
CN201846538U (zh) * 2010-08-31 2011-05-25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机箱
CN202488907U (zh) * 2012-01-20 2012-10-10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结构与具有此散热结构的电子装置
JP2013198274A (ja) * 2012-03-19 2013-09-30 Panasonic Corp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95746B2 (ja) 2018-03-20
DE102015201370B4 (de) 2023-09-07
DE102015201370A1 (de) 2015-09-17
CN104918455A (zh) 2015-09-16
JP2015176384A (ja) 2015-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60504B (zh) 半导体装置和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4955666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加热器
CN103547111B (zh) 平面式散热结构及电子装置
EP3214647A1 (en) Heat-dissipating structure
JP2007305983A (ja) パワー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CN104853566B (zh) 电子部件的固定结构和固定电子部件的方法
CN105637219B (zh) 电动压缩机
US10524349B2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with built-in vertical heat dissipation ceramic block, and electrical assembly comprising the board
EP2426711A2 (en) Heat sink for a protrusion-type ic package
CN104918455B (zh) 电子设备
CN104918456B (zh) 电子设备
TW200614464A (en) Bottom heat spreader
US20120268896A1 (en) Metal core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electronic package structure
CN104918458B (zh) 电子设备
CN107534029A (zh) 多芯片模块
CN110383612A (zh) 电气连接箱
CN105744721A (zh) 电路基板
CN105900234A (zh) 电力半导体装置
JP3140115U (ja) 複合型回路基板の構造
CN208690245U (zh) 发热电子部件的散热装置以及车载充电器
CN101730454A (zh) 电源装置
CN107403774A (zh) 半导体装置和马达装置
CN104918457B (zh) 电子设备
CN103369929B (zh) 电源模块
US10256691B2 (en) Motor wiring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