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18456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18456A
CN104918456A CN201410806471.1A CN201410806471A CN104918456A CN 104918456 A CN104918456 A CN 104918456A CN 201410806471 A CN201410806471 A CN 201410806471A CN 104918456 A CN104918456 A CN 1049184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luminium electrolytic
framework
electronic equipment
transfer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0647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18456B (zh
Inventor
久保正彦
鹰取浩二
丸茂克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9184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84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184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84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8Cooling arrangements; Heating arrangements;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铝电解电容器的热量高效率地释放到外部的电子设备。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具有外壳(1)、铝电解电容器(35)、变压器(34)、散热胶片(4)。变压器(34)的发热量比铝电解电容器(35)的发热量大。外壳(1)在内部配置有铝电解电容器(35)以及变压器(34)。散热胶片(4)配置在外壳(1)和铝电解电容器(35)之间,并与外壳(1)和铝电解电容器(35)接触。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装置等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电源装置,例如使用开关电源装置,在该开关电源装置的内部设有变压器、线圈、铝电解电容器等的电子部件。在这些电子部件中,例如变压器、半导体部件以及线圈等为发热量比除了这些以外的其他部件的发热量多的发热部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披露了提高这些发热部件的散热性的结构。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2-76661号公报
但是,上述现有的结构具有以下的问题。
即,在电源装置所使用的铝电解电容器会因为温度上升而寿命缩短,而在现有的结构中,从相对地变为高温的上述的发热部件到低温的外部之间存在温度梯度,与发热部件一起包含在电源装置内部的铝电解电容器依然暴露于高温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够将铝电解电容器的热量高效率地释放到外部的电子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具有铝电解电容器、发热部件、框体、传热构件。发热部件的发热量比铝电解电容器的发热量大。发热部件包括变压器、半导体部件以及线圈中的任一个。框体在内部配置有铝电解电容器以及发热部件。传热构件配置在框体与铝电解电容器之间,与铝电解电容器直接接触,与框体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传热构件为将铝电解电容器从发热部件接受到的热量向框体传导的构件,并为导热率比空气等位于框体内部的气体的导热率高的构件。由此,与未配置传热构件而设置空间相比,能够更高效地将热量释放到框体。另外,所谓的间接接触是指,其他构件介于2个构件之间,虽然这2个构件相互不直接接触,但任一构件都与该其他构件直接接触的状态。其他构件也可以为多个构件依次直接接触并连接而成的构件。其他构件件为导热率比空气等位于框体内部的气体的导热率高的构件。
在框体内配置有发热部件的情况下,铝电解电容器的温度接受由发热部件放出的热量而上升,但是通过上述结构,将铝电解电容器的热量向框体传导,从框体向外部释放。
由此,能够将铝电解电容器的热量高效地向外部释放,能够减小铝电解电容器的温度的上升。
这样,通过防止铝电解电容器的热量上升,能够降低制约电子设备的寿命的铝电解电容器的温度,或者能够在温度比以往更高的周围环境下使用,能够延长电子设备的寿命或者抑制寿命显著下降。
第二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铝电解电容器包括筒状部分,传热构件以与筒状部分的侧面接触的方式配置。此外,筒状包括圆筒状。
一般在铝电解电容器的圆筒状的端面上设有防爆阀的结构很多,但如上述结构那样通过避开端面而在侧面上配置传热构件,能够在不妨碍铝电解电容器的防爆阀的动作的情况下,向外部进行散热。
第三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二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还具有基板,该基板配置于框体内,并安装有铝电解电容器;铝电解电容器的筒状部分沿着基板配置。
这样,通过使铝电解电容器的侧面沿着基板配置,即使在使用尺寸大的铝电解电容器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与基板垂直的方向的高度。
即,能够实现抑制与基板垂直的方向的厚度的电子设备。
第四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三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框体具有与基板的配置有铝电解电容器的表面相对的第一相对面;传热构件配置在第一相对面与铝电解电容器的侧面之间。
由此,能够从配置于基板的表面侧的框体的第一相对面向外部释放铝电解电容器的热量。
第五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三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基板具有安装有铝电解电容器的表面、与该表面侧相反的一侧的反面、贯通表面和反面的贯通部。框体具有与基板的反面相对的第二相对面。铝电解电容器配置为,筒状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经由贯通部从反面突出。传热构件配置在铝电解电容器的从反面突出的侧面的部分与第二相对面之间。
由此,能够从配置于基板的反面侧的框体的第二相对面向外部释放铝电解电容器的热量。
第六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还具有配置在框体内的基板。基板具有安装有铝电解电容器的表面和与该表面侧相反的一侧的反面。框体具有与基板的反面相对的第二相对面。铝电解电容器的引线从反面突出。传热构件配置在反面与第二相对面之间,并与第二相对面和引线接触。与引线接触包括在引线上附着有焊锡的情况和焊锡覆盖整个引线的情况。
由此,能够从配置于基板的反面侧的框体的第二相对面向外部释放铝电解电容器的热量。
第七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框体由树脂或金属形成。
由此,铝电解电容器的热量从传热构件传导至金属制或树脂制的框体,在框体的面方向上扩散,向外部释放。此外,在金属制的情况下,由于导热率通常都较高,所以比树脂制的情况更容易在面方向上扩散。
第八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框体具有由树脂形成的箱形的主体部和与主体部的外表面相接触的金属板。传热构件与铝电解电容器和主体部接触。金属板为板状的的金属,并为隔着主体部至少覆盖传热构件与铝电解电容器的接触面的形状。
由此,铝电解电容器的热量经由传热构件以及树脂制的主体部向金属板传导,在金属板的面方向上扩散,被向外部释放。
第九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七或第八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框体是通过对至少2个以上的构件进行紧固连接、嵌合或粘接而形成的,并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金属板配置在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上。第一面和第二面被设置在不同的构件上。
由此,由于能够在第一面和第二面中的一个面的内侧载置的发热部件上配置传热构件,将第一面和第二面中的另一个面覆盖在传热构件上,来制造电子设备,所以容易在发热部件与框体之间配置传热构件。
第十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框体具有由树脂形成的主体部、从主体部的内部贯通到外部的贯通孔、与主体部的外表面接触并堵住贯通孔的金属板。传热构件与铝电解电容器接触,且经由贯通孔与金属板接触。
由此,铝电解电容器的热量通过传热构件传导至金属板,在框体的面方向上扩散,向外部释放。
第十一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传热构件与铝电解电容器相接触;在传热构件与框体之间,以与传热构件与框体分别接触的方式配置有片状构件;片状构件相对于框体的内表面的滑动性比传热构件相对于框体的内表面的滑动性高。
片状构件包括纸或者树脂片等。也可以具有绝缘性。优选为固体,且具有即使与框体的内表面相接触并容纳于框体内也不会破损的程度的强度。
片状构件相对于框体的内表面的滑动性比传热构件相对于框体的内表面的滑动性高,包括如下情况:当在片状构件与传热构件的相同的面积上施加相同的力并按压时,用于使片状构件相对于框体的内表面滑移所需的力比传热构件相对于框体的内表面滑移所需的力小,或者,使片状构件滑移的期间所需的力比使传热构件滑移的期间所需的力小。或者,包括如下情况,片状构件相对于框体的内表面的静摩擦系数或滑动摩擦系数比传热构件相对于框体的内表面的静摩擦系数或滑动摩擦系数低。
由此,铝电解电容器的热量从传热构件经由片状构件传导至框体,在框体的面方向上扩散,向外部释放。
另外,通过将片状构件配置在传热构件上,在将传热构件配置于铝电解电容器上的状态下很容易插入框体内。
第十二发明的电子设备在第十一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框体具有箱状构件和盖状构件。箱状构件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并且,在与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不同的位置具有朝向外部开口而形成的开口面。盖状构件配置为堵住开口面。片状构件配置在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
这样,即使对于箱状的构件,通过将片状构件配置于传热构件上,在传热构件配置于铝电解电容器上的状态下,也很容易插入框体内。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以将铝电解电容器的热量高效地向外部释放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源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电源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3为图1的电源装置的分解图。
图4A、图4B、图4C、图4D、图4E为图1的电源装置的外壳主体的主视图、右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仰视图。
图5为示出图1的电源装置的电源电路单元的立体图。
图6为示出图1的电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左视图。
图7为图6的AA间向视剖视图。
图8为用于说明图1的电源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分解图。
图9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电源装置的电源电路单元的立体图。
图10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电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左视图。
图11为图14的BB间向视剖视图。
图12为图12的DD间向视剖视图。
图13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电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左视图。
图14为图13的FF间向视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电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16为示出图15所示的电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左视图。
图17为图16的GG间向视剖视图。
图18为图15的电源装置的分解图。
图19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部分俯视剖视图。
图20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图2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的电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22为图21的电源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图23为图21的电源装置的分解图。
图24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部分俯视剖视图。
图25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图26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的电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27为图26的电源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图28A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滑片的图,图28B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电源电路单元的图,图28C为示出了利用图28A所示的滑片覆盖图28B所示的电源电路单元的状态的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外壳(框体的一个例子)
2a  散热板(金属板的一个例子)
2b  散热板(金属板的一个例子)
3  电源电路单元
4  散热胶片(传热构件的一个例子)
4a  第一面
4b  第二面
5  滑片(片状构件的一个例子)
9  支撑轨道
9a  上端部分
9b  下端部分
10  外壳主体(主体部的一个例子,箱状构件的一个例子)
11  外壳前部(盖状构件的一个例子)
11a、11b、11c、11d、11e、11f  爪部
11g、11i  突出部
11j  右侧面侧的边缘
11k  左侧面侧的边缘
11m  上面侧的边缘
11n  底面侧的边缘
11o、11p、11q、11r  贯通孔
12  右侧面(第二相对面的一个例子,第二面的一个例子)
12a、12b  嵌合孔
12f  前端
12h  开口部(贯通孔的一个例子)
12i  内表面
12k  开口部(贯通孔的一个例子)
12s  外表面
13  左侧面(第一相对面的一个例子,第一面的一个例子)
13a、13b  嵌合孔
13f  前端
13h  开口部
13i  内表面
13s  外表面(外表面的一个例子)
14  顶面
14a  嵌合孔
14c  右端
14d  左端
14e  后端
14f  前端
14m  支撑部
15  底面
15a  嵌合孔
15c  右端
15d  左端
15e  后端
15f  前端
15m  支撑部
16  背面
16a  上端侧的面
16b  大致中央的面
16c  下端侧的面
16d  卡止部
16e  凹部
16f  卡止部
16g  倾斜面
17  开口(开口面的一个例子)
21、22  缺口
30  整流二极管
31a、31a′  第一基板(基板的一个例子)
31ab、31ab′  反面
31ap′  贯通部(贯通部的一个例子)
31as、31as′  表面
31b  第二基板
32  开关元件
33a、33b  散热器
33as、33bs  表面
34  变压器(发热部件的一个例子)
34a  表面
35  铝电解电容器
35a  侧面
35b、35c  端面
35d  引线
36  桥式二极管
36a  表面
37  铝电解电容器
37a  侧面
37b、37c  端面
37d  引线
38  线圈
39a  第一配线连接部
39b  第二配线连接部
100  电源装置
110  前面
111c、111e  倾斜面
112  右面
113  左面
114  顶面
115  底面
141、141a、141b  通气孔
151、151a、151b  通气孔
160  安装部
200  电源装置
300  电源装置
390  螺钉
391  配线插入部
400  电源装置
401  外壳
410  外壳主体
410a  第一构件
410b  第二构件
500  电源装置
501  外壳
510  外壳主体
513  左侧面
600  电源装置
601  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1.电源装置100的结构>
图1为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正面侧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电源装置100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3为图1的电源装置100的分解图。
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为开关电源装置,能够利用半导体的开关作用将所输入的商用电源转换为高频电力以得到预定的直流。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具有:外壳1、容纳于外壳1中的电源电路单元3、配置于电源电路单元3的铝电解电容器35上的散热胶片4(参照后述的图5、图7)以及滑片5(参照后述的图5、图7)。此外,在图1中用虚线示出了安装有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支撑轨道9。
以下,对各结构依次进行说明。
(1-1.外壳1)
如图3所示,外壳1包括:外壳主体10、外壳前部11、配置于外壳主体10的两侧面的外侧的散热板2a、2b。
图4A、图4B、图4C、图4D以及图4E分别为外壳主体10的主视图、右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以及仰视图。
如图3以及图4A~图4E所示,外壳主体10为在前面侧具有开口17的箱形,包括:右侧面12、左侧面13、顶面14、底面15以及背面16。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以安装于支撑轨道9上的状态的电源装置100为基准,来规定上下左右以及前后。左右方向为表示在从正面观察外壳前部11的情况下的左右方向。另外,前方表示外壳前部11侧,后方表示背面16侧。
(1-1-1.外壳主体10)
(1-1-1-1.右侧面12)
如图4B所示,在右侧面12上形成有用于嵌合外壳前部11的爪部11a、11b(后述)的嵌合孔12a、12b。该嵌合孔12a、12b形成于右侧面12的前端12f侧的上下2个位置。
(1-1-1-2.左侧面13)
如图4C所示,在左侧面13上形成有用于嵌合外壳前部11的爪部11c、11d(后述)的嵌合孔13a、13b。该嵌合孔13a、13b形成于左侧面13的前端13f侧的上下2个位置。
(1-1-1-3.顶面14)
如图4D所示,在顶面14上形成有用于嵌合外壳前部11的爪部11e(后述)的嵌合孔14a。该嵌合孔14a形成于顶面14的前端14f侧。另外,如图1、图3以及图4D所示,在顶面14上形成有用于将在电源电路单元3产生的热量释放到外部的通气孔141。通气孔141包括大致六边形的通气孔141a和线状的通气孔141b。若将顶面14的右侧面12侧的端设置为右端14c,将顶面14的左侧面13侧的端设置为左端14d,将顶面14的背面16侧的端设置为后端14e,则通气孔141b在靠近右端14c和靠近左端14d的位置上,沿着右端14c和左端14d各设置2个。另外,通气孔141a在沿着右端14c和左端14d形成的通气孔141b之间,在前后方向(从前端14f到后端14e)上以形成蜂窝结构的方式设置有多个。
(1-1-1-4.底面15)
如图4E所示,在底面15上形成有用于嵌合外壳前部11的爪部11f(后述)的嵌合孔15a。该嵌合孔15a形成于底面15的前端15f侧。另外,如图1、图3以及图4E所示,在底面15上形成有用于将在电源电路单元3上产生的热量释放到外部的通气孔151。通气孔151包括大致六边形的通气孔151a和线状的通气孔151b。若将底面15的右侧面12侧的端设置为右端15c,将底面15的左侧面13侧的端设置为左端15d,将底面15的背面16侧的端设置为后端15e,则通气孔151b在靠近右端15c和靠近左端15d的位置上沿着右端15c和左端15d各设置2个。另外,通气孔151a在沿着右端15c和左端15d形成的通气孔151b之间,在前后方向(从前端15f到后端15e)上以形成蜂窝结构的方式设置有多个。
(1-1-1-5.背面16)
如图2所示,在背面16上设有用于安装在支撑轨道9上的安装部160。该安装部160沿着左右方向呈凹状形成于在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若详细地进行说明,则背面16在上下方向上包括上端侧的面16a、大致中央的面16b、下端侧的面16c。面16b位于面16a的下端和面16c的上端的前方侧。在面16a的下端形成有向下方突出而形成的卡止部16d。另外,在面16a与面16b的阶梯部分上形成有向上方凹陷而形成的凹部16e。
另一方面,在表面16c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上端部分上,设有朝向上方形成的卡止部16f,在该卡止部16f的顶端的表面上形成有倾斜面16g。倾斜面16g以其表面上的位置越接近上方则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另外,卡止部16f具有弹性以便在前后方向上弯曲。
通过将支撑轨道9的上端部分9a(参照图1)嵌入于凹部16e中,并将下端部分9b(参照图1)越过卡止部16f的倾斜面16g来嵌入,由此上端部分9a被卡止部16d卡住,下端部分9b被卡止部16f卡住。通过这样,电源装置100被支撑轨道9支撑。此外,支撑轨道9形成为左右较长,图1中的左右方向为支撑轨道9的长度方向的一个例子。
(1―1-2.外壳前部11)
如图3所示,外壳前部11形成为能够将外壳主体10的开口17堵住的盖状,并与外壳主体10相嵌合。如图1~图3所示,外壳前部11包括:前面110、右面112、左面113、顶面114以及底面115。在将外壳前部11嵌合于外壳主体10上的状态下,外壳前部11的右面112、左面113、顶面114以及底面115分别与外壳主体10的右侧面12、左侧面13、顶面14以及底面15彼此以端面相邻接。
在外壳前部11上形成有从其后端的左侧面13侧的边缘11k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11g、11h,在突出部11g、11h的顶端上分别设有用于嵌合于左侧面13的嵌合孔13a、13b内的爪部11c、11d。该爪部11c、11d在外侧具有倾斜面111c、111d,并形成为越向后方,左右方向的宽度变得越窄。
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外壳前部11上形成有从其后端的右侧面12侧的边缘11j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未图示),并在各突出部的顶端上分别设有用于嵌合于右侧面12的嵌合孔12a、12b内的爪部11a、11b(参照图2)。此外,设有爪部11a、11b的突出部的形状为与如图3所示的突出部11g、11h相同的形状。
如图3所示,在外壳前部11上形成有从其后端的顶面14侧的边缘11m向后方突出的板状的突出部11i,在该板状的突出部11i的外侧的表面上,设有用于嵌合于顶面14的嵌合孔14a内的爪部11e。该爪部11e在外侧具有倾斜面111e,并形成为越向后方,上下方向的厚度变得越小。
另外,如图2所示,在外壳前部11上形成有从其后端的底面15侧的边缘11n向后方突出的板状的突出部(未图示),在该板状的突出部的外侧的表面上设有用于嵌合于底面15的嵌合孔15a内的爪部11f(参照图2)。此外,设有爪部11f的突出部的形状为与如图3所示的突出部11i相同的形状。
另外,如图3所示,在外壳前部11的内侧的上端附近,配置有电源电路单元3的第一配线连接部39a。用于将该第一配线连接部39a的螺钉390拧紧或者松开的贯通孔11o设于外壳前部11的前面110。进一步,用于插入配线的贯通孔11p设于顶面114。
同样地,在外壳前部11的内侧的下端附近,配置有电源电路单元3的第二配线连接部39b。用于将该第二配线连接部39b的螺钉390拧紧或者松开的贯通孔11q设于外壳前部11的前面110。进一步,用于插入配线的贯通孔11r(参照图3)设于底面115(参照图2)。
(1-1-3.散热板2a、2b)
本实施方式的外壳1的散热板2a、2b为由铝形成的板状的构件。散热板2a、2b分别通过粘接剂贴合于外壳主体10的右侧面12的外表面12s(参照图4B,参照后述的图7)以及左侧面13的外表面13s(参照图4C,参照后述的图7)上,右侧面12侧的散热板为2a,左侧面13侧的散热板为2b。
散热板2a形成为与右侧面12大致相同的外形,并覆盖外壳主体10的整个右侧面12。
散热板2b形成为与左侧面13大致相同的外形,并覆盖外壳主体10的整个左侧面13。
另外,在散热板2a上形成有缺口21、22,以便不堵住形成于右侧面12的嵌合孔12a、12b,在散热板2b上也形成有缺口21、22,以便不堵住形成于左侧面13的嵌合孔13a、13b。
另外,作为将散热板2a、2b安装于右侧面12以及左侧面13的粘接剂,能够举出双面胶带等,但是优选在粘接固化后导热率比外壳主体10更高的粘接剂。
(1-2.电源电路单元3)
图5为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电源电路单元3的立体图。图6为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在图6中用虚线示出内部的结构。图7为图6的AA间向视剖视图。此外,在图7中,省略在铝电解电容器35的前方侧的电子部件。
如图5以及图6所示,电源电路单元3容纳于外壳1内,并具有第一基板31a和第二基板31b。
(1-2-1.第一基板31a)
第一基板31a以覆盖右侧面12的整个内侧的方式,沿着与外壳主体10的右侧面12平行的方向配置。如图7所示,第一基板31a滑动插入槽状的支撑部14m、15m而被支撑,支撑部14m、15m分别形成于顶面14和底面15各自的内侧的右侧面12附近。此外,本说明书中的“平行”的记载并不表示严格平行的意思。
在第一基板31a上,作为主要的部件配置有开关元件32、散热器33a、变压器34、铝电解电容器35、整流二极管30、散热器33b、桥式二极管(bridgediode)36、铝电解电容器37以及线圈38等。这些部件配置于第一基板31a的左侧面13侧的表面31as。
此外,将第一基板31a的与表面31as相反一侧的反面设置为31ab并在图7中示出。第一基板31a的表面31as与左侧面13相对,而反面31ab与右侧面12相对。
开关元件32为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等,配置于第一基板31a的背面16侧。散热器33a为板状,用于释放开关元件32发出的热量。散热器33a的板状的表面33as与第一基板31a垂直且与外壳主体10的顶面14以及底面15垂直。此外,本说明书中的“垂直”的记载并不表示严格垂直的意思。
变压器34以及铝电解电容器35配置于第一基板31a的散热器33a的开口17侧(前侧)。变压器34配置于顶面14侧,在变压器34的底面15侧配置有铝电解电容器35。铝电解电容器35为圆筒状,具有侧面35a、端面35b以及端面35c。如图7所示,在端面35b上设有引线35d,并与第一基板31a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铝电解电容器35的端面35b和端面35c与顶面14以及底面15平行。此外,也可以说是,铝电解电容器35的端面35b、35c与第一基板31a相垂直,还可以说是,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的一部分与第一基板31a相对配置。进而还可以说是,铝电解电容器35的圆筒状部分沿着第一基板31a配置。
散热器33b是为了对整流二极管30进行散热而设置的。散热器33b为将板状的部件弯折为L字状的形状,并配置于变压器34的开口17侧。另外,散热器33b的板状的表面33bs与外壳主体10的顶面14以及底面15垂直。
桥式二极管36配置于散热器33b的下侧。该桥式二极管36为板状,其表面36a(参照图6)与外壳主体10的顶面14以及底面15垂直。
铝电解电容器37在上下方向(顶面14以及底面15的相对方向)上排列配置有3个。如图5以及图6所示,各铝电解电容器37为圆筒状,包括侧面37a和相对的2个端面(仅图示出一个端面37c)。端面37c朝向左侧面13侧,并与第一基板31a平行。未图示的端面(后述的实施方式3的端面37b)朝向右侧面12侧,并与第一基板31a平行。另外,在朝向右侧面12侧的未图示的端面上设有引线(后述的实施方式3的引线37d),并与第一基板31a电连接。
在这些铝电解电容器37的底面15侧配置有线圈38。
此外,变压器34、开关元件32、整流二极管30以及线圈38等的放热量比铝电解电容器35、37的发热量更多,而且,铝电解电容器的耐热温度一般为100~105度,比变压器34等的耐热温度110~130度低。
(1-2-2.第二基板31b)
第二基板31b配置为比3个铝电解电容器37以及线圈38更靠外壳前部11侧(虽然在图5中未图示,但是在图6中有图示),并且,如图3所示,配置为几乎堵住外壳主体10的开口17。另外,第二基板31b位于第一基板31a的前侧,并与第一基板31a垂直且与外壳主体10的顶面14以及底面15垂直。
在第二基板31b上,主要设有第一配线连接部39a和第二配线连接部39b。第一配线连接部39a和第二配线连接部39b设于第二基板31b的前面110侧的表面上,若外壳主体10与外壳前部11组合,则配置于外壳前部11内。第一配线连接部39a以及第二配线连接部39b以能够分别连接多条配线的方式被区分。
在第一配线连接部39a上,针对每个划分区域从前面110侧插入用于固定配线的螺钉390,在顶面114侧设有用于插入用螺钉390固定的配线的配线插入部391。第二配线连接部39b为与第一配线连接部39a同样的结构,配线插入部391设于底面115侧。
(1-3.散热胶片4)
本实施方式1的散热胶片4具有绝缘性、传热性、弹性以及粘接性。
如图5~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紧贴配置有散热胶片4(参照图5的箭头Y1)。如图5所示,散热胶片4为长方体形状,如图7所示,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面4a和第二面4b。散热胶片4在第一面4a与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直接接触。另外,散热胶片4在第二面4b与后述的滑片5直接接触。
(1-4.滑片5)
(1-4-1.滑片5的结构和配置)
图5~图7所示的滑片5由树脂等形成。
滑片5配置在散热胶片4的第二面4b和左侧面13的内表面13i之间,并与散热胶片4和左侧面13直接接触(参照图7以及图5的箭头Y2)。即,可以说成滑片5经由左侧面13与散热板2b接触,也可以说成滑片5隔着左侧面13与散热板2b相对配置。
该滑片5用于将处于配置有具有粘接性的散热胶片4的状态的电源电路单元3插入外壳主体10内。因此,滑片5由树脂等形成,优选相对于外壳主体10的内表面、特别是对于左侧面13的内表面13i滑动性高的材料,优选至少比散热胶片4的第二面4b相对于内表面13i滑动性高的材料。
通过如以上的结构,铝电解电容器35因变压器34、线圈38、整流二极管30等的发热部件而接受到的热量,经由散热胶片4、滑片5以及外壳1(详细地说为左侧面13)传导至散热板2b。传导至散热板2b的热量在散热板2b向面方向扩散,被向电源装置100的外部释放。
(1-4-2.使用了滑片5的电源装置100的制造方法)
图8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制造方法的分解图。
首先,在电源电路单元3的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上分别配置散热胶片4(参照图5的箭头Y1)。
然后,在散热胶片4上配置滑片5(参照图5的箭头Y2)。此处,由于散热胶片4具有粘接性,所以通过将滑片5按在散热胶片4上,滑片5处于紧贴在散热胶片4上而难以分离的状态。
接着,如图8所示,使处于配置有滑片5以及散热胶片4的状态的电源电路单元3滑动插入外壳主体10内(参照箭头E)。
接着,通过使各爪部11a、11b、11c、11d、11e分别嵌合于嵌合孔12a、12b、13a、13b、14a、15a,将外壳主体10和外壳前部11连接在一起。此外,若以爪部11c为例进行详细地说明,则在从箭头E的方向向外壳主体10安装外壳前部11时,倾斜面111c与前端13f抵接,倾斜面111c与前端13f相互滑动,并且突出部11g向内侧弯曲,爪部11c进入外壳主体10的内侧,爪部11c嵌合于嵌合孔13a。其他的爪部也同样。
然后,将散热板2a、2b分别粘接于外壳主体10的右侧面12的外表面12s以及左侧面13的外表面13s,形成外壳主体10。如以上所述,能够制造出本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100。
此外,由于如上所述的散热胶片4具有粘接性,所以若没有配置滑片5而仅配置散热胶片4来将电源电路单元3插入外壳主体10内,则散热胶片4与外壳主体10的内表面紧贴,难以使其滑动。
因此,通过在散热胶片4的第二面4b侧配置滑片5,在电源电路单元3的变压器34以及铝电解电容器35上配置有散热胶片4的状态下,能够容易插入外壳主体10。
<2.主要的特征>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电子设备的一个例子)具有:外壳1(框体的一个例子)、铝电解电容器35、变压器34(发热部件的一个例子)、散热胶片4(传热构件的一个例子)。变压器34的发热量比铝电解电容器35的发热量大。外壳1在内部配置有铝电解电容器35以及变压器34。散热胶片4配置于外壳1和铝电解电容器35之间,并将铝电解电容器35从变压器34接受到的热量传导至外壳1。
通过这样,能够将铝电解电容器35的热量向外部释放,能够防止铝电解电容器35的热量上升。通过如这样防止铝电解电容器35的热量上升,能够确保电源装置100的寿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虽然在右侧面12也配置了散热板2a,但是不配置也可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描述了滑片5由树脂形成,但是也可以使用玻璃、纸或者其他材料等。并不仅限于树脂。优选为固体,且具有即使一边与框体的内表面接触一边容纳于框体内也不会破损的程度的强度。
(实施方式2)
然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进行说明。虽然本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与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基本结构相同,而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铝电解电容器35的热量从散热板2a释放。因此,将本不同点作为重点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标上相同的附图标记。
<1.结构>
图9为示出本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的电源电路单元3′的立体图。图10为本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的侧视图,图11为图9的BB间向视剖视图。图12为图11的DD间局部剖视图。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的外观与实施方式1同样,所以省略外观图。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源电路单元3′的第一基板31a′的配置有铝电解电容器35的部分,形成有贯通第一基板31a′的表面31as′和反面31ab′的贯通部31ap′。而且,铝电解电容器35嵌合于该贯通部31ap′。将第一基板31a′的配置有变压器34以及铝电解电容器35等的面设置为表面31as′,将其相反侧的面设置为反面31ab′。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的一部分从反面31ab′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铝电解电容器35的左侧面13侧不配置散热胶片4,如图11的C部分放大图以及图12所示,在右侧面12侧配置有散热胶片4。
详细地,以与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中的从第一基板31a′的反面31ab′突出的部分相接触的方式配置散热胶片4。如图12所示,散热胶片4在第一面4a与侧面35a相接触,在与第一面4a相对的第二面4b经由滑片5与右侧面12的内表面12i相接触。滑片5配置于散热胶片4与右侧面12之间并与它们分别接触。此处,由于散热胶片4具有弹性,所以配合侧面35a的形状而产生变形,并与第一基板31a′的反面31ab′也接触。另外,滑片5与实施方式1相同,用于在散热胶片4配置于电源电路单元3的状态下,使其插入外壳主体10。
如上所述,由于铝电解电容器35、散热胶片4、滑片5、右侧面12以及散热板2a依次接触配置,所以铝电解电容器35的热量传导至散热板2a,在散热板2a的面方向上扩散,被向电源装置200的外部释放。
(实施方式3)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源装置300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3的电源装置300与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200相比较,不同点在于,不是对铝电解电容器35进行散热,而是对铝电解电容器37进行散热,并从散热板2a进行散热。因此,以本不同点作为重点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标上相同的附图标记。
<1.结构>
图13为示出了具有对铝电解电容器37的热量进行散热的结构的电源装置300的左视图。图13为图14的FF间向视剖视图。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电源装置300中,散热胶片4配置为与第一基板31a的反面31ab直接接触。而且,在散热胶片4与右侧面12的内表面12i之间设有滑片5。
铝电解电容器37具有设置了引线37d的端面37b,该端面37b配置为与第一基板31a的表面31as相对。而且,引线37d从第一基板31a的反面31bs突出。散热胶片4配置为与在3个铝电解电容器37的引线37d相接触。即,散热胶片4在其第一面4a与第一基板31a的反面31ab以及引线37d相接触,在第二面4b与滑片5相接触。
由此,铝电解电容器37的热量从该引线37d经由散热胶片4、滑片5以及右侧面12传导至散热板2a,在散热板2a的表面方向上扩散,被向外部释放。
<2.变形例>
此外,在电源装置300中,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从散热板2b对铝电解电容器35进行散热,还可以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在第一基板31a上形成贯通部,从散热板2a对铝电解电容器35进行散热。
进而,也可以在如本实施方式3那样的第一基板31a的反面31ab与散热板2a之间的空间中,将散热胶片4配置为与铝电解电容器35的引线35d相接触。
(实施方式4)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源装置40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4的电源装置400与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相比较,不同点在于,不设置滑片5,接合2个部件来形成外壳主体。因此,以本不同点作为重点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其他的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上相同的附图标记。
<1.结构>
图15为本实施方式4的电源装置400的立体图,图16为示出图15的电源装置400的内部结构的左视图。图17为图16的GG之间向视剖视图。图18为电源装置400的分解图。
该电源装置400的不同点在于,从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上拆下滑片5。
如图17所示,在电源装置400中,散热胶片4的第一面4a与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相接触,散热胶片4的第二面4b与左侧面13的内表面13i直接接触。散热胶片4隔着左侧面13与散热板2b相对。铝电解电容器35的热量经由散热胶片4、左侧面13向散热板2b传导,在散热板2b上向其面方向上扩散,被向外部释放。
此处,由于散热胶片4具有粘接性,所以若要在贴在电源电路单元3上的状态下,使电源电路单元3如在图8中说明的那样滑动插入,则由于散热胶片4紧贴于左侧面13的内表面13i而难以插入。
因此,在电源装置400中,如图15以及图18所示,其外壳401的外壳主体410为第一构件410a以及第二构件410b这两个构件接合而形成的。第二构件410b包括右侧面12。另外,第一构件410a包括左侧面13。换言之,如图15所示的外壳主体410也可以说是将实施方式1的外壳主体10(参照图4)分割为2个而成的。
外壳主体410被与左侧面13以及右侧面12平行的平面切断。如图15、图17以及图18所示,该平面为通过左侧面13侧的通气孔141b和六边形状的多个通气孔141a之间的平面。将切断面之间彼此接合而成的接合部S在图15以及图17中示出。
如图17所示,在将散热胶片4配置于铝电解电容器35上的状态下,将电源电路单元3容纳于第二构件410b内之后,通过使用粘接剂等将第一构件410a与第二构件410b接合,由此容易在粘贴有散热胶片4的状态下将电源电路单元3容纳于外壳主体410中。
上述第一构件410a与第二构件410b的接合不仅限于粘接剂,也可以使用螺钉等进行,还可以使用相互嵌合的结构。
<2.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4的电源装置400采用了从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上拆除滑片5的结构,而在实施方式2以及3中,也可以不设置滑片5。
(A)
图19为从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拆除滑片5的结构的电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19为与图12相同位置的剖视图。在图19所示的电源装置中,散热胶片4在第一面4a与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相接触,在与第一面4a相对的第二面4b与右侧面12的内表面12i相接触。
由此,从接受到由变压器34等的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的铝电解电容器35,经由散热胶片4以及右侧面12向散热板2a传导热量,热量在散热板2a的面方向上扩散,被向外部释放。
(B)
图20为从实施方式3的电源装置300拆除滑片5的结构的电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20为与图14相同位置的剖视图。在图20所示的电源装置中,散热胶片4在第一面4a与第一基板31a的反面31ab以及引线37d接触,在第二面4b与右侧面12的内表面12i接触。
由此,能从接受到由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的铝电解电容器37,经由散热板2a向外部释放热量。
(C)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为了将电源电路单元3容纳于外壳主体410中,而将外壳主体410分割为2个构件(第一构件410a和第二构件410b),但是也可以如实施方式1那样使用箱形的外壳主体10。其中,在该情况下,由于因散热胶片4的粘接性导致难以将电源电路单元3、3′插入外壳主体10,所以在制造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另外,在使用如这样的箱形的外壳主体10的情况下,作为散热胶片4,更加优选使用粘接性弱的材料。
(实施方式5)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源装置50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5的电源装置500与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基本结构相同,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散热胶片4与散热板2b直接接触。因此,以本不同点作为重点进行说明。
<1.结构>
图21为本实施方式5的电源装置500的立体图,示出了将散热板2b拆下的状态。图21的电源装置500与电源装置100相比较,不同点在于,没有设置滑片5,并且在外壳501的左侧面513上形成有开口部13h。
图22为图21所示的电源装置500的主视剖视图,为与前面110平行并通过变压器34以及铝电解电容器35的切断面。图23为电源装置500的分解图。
如图21~图23所示,在电源装置500的外壳501中,外壳主体510的左侧面513上形成有与铝电解电容器35相对的开口部13h。该开口部13h贯通左侧面513的外表面13s和内表面13i。
如图22所示,在电源装置500中,散热胶片4的第一面4a与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直接接触,散热胶片4的第二面4b经由开口部13h与散热板2b直接接触。
此外,当组装电源装置500时,在没有配置散热胶片4的状态下,首先将电源电路单元3插入外壳主体510。之后,如图23所示那样,经由开口部13h将散热胶片4配置于铝电解电容器35上(参照箭头T1)。然后,将外壳前部11安装于外壳主体510上,并将散热板2a、2b通过双面胶带粘贴于右侧面12以及左侧面513上。
<2.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5的电源装置500为在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左侧面13上形成开口部,来使散热板2b与散热胶片4直接接触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在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以及实施方式3的电源装置300中,同样地在右侧面12上形成开口部,来使散热板2a与散热胶片4直接接触。
(A)
图24为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且为与图12同样位置的剖视图。在图24所示的电源装置中,在右侧面12上形成有贯通外表面12s和内表面12i的开口部12h,散热板2a经由开口部12h与散热胶片4直接接触。散热胶片4在其第一面4a与铝电解电容器35的侧面35a接触,在与第一面4a相对的第二面4b与右侧面12的内表面12i接触。
由此,从接受到由变压器34等的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的铝电解电容器35,经由散热胶片4向散热板2a传导热量,热量在散热板2a的面方向上扩散,被向外部释放。
(B)
图25为示出实施方式3的电源装置300的变形例的电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且为与图14同样位置的剖视图。在图25所示的电源装置中,在右侧面12上形成有贯通外表面12s和内表面12i的开口部12k,散热板2a经由开口部12k与散热胶片4直接接触。散热胶片4在其第一面4a与铝电解电容器37的引线37d以及反面31ab接触,在与第一面4a相对的第二面4b与右侧面12的内表面12i接触。
由此,能从接受到由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的铝电解电容器37,经由散热板2a向外部释放热量。
(实施方式6)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源装置60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6的电源装置600与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的基本结构相同,但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没有设置散热板2a、2b。因此,以本不同点作为重点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其他的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上相同的附图标记。
<1.结构>
图26为本实施方式6的电源装置600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6的电源装置600具有未设置散热板2a、2b的外壳601。除了未设置散热板2a、2b这一点以外,外壳601为与实施方式1的外壳1同样的结构,并包括外壳主体10外壳前部11。
图27为图26的电源装置600的主视剖视图,为与图6的AA间相同位置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6的电源装置600中,虽然没有设置散热板2a、2b,但是,如图27所示,铝电解电容器35的热量经由散热胶片4以及滑片5向左侧面13传导,被从外表面13s释放。
<2.变形例>
(A)
在上述实施方式6中,外壳601由树脂形成,但也可以由金属形成。在使用金属制的外壳的情况下,由于比树脂的导热率高,所以热量容易在表面方向上传导,散热效率提高。
(B)
上述实施方式6的电源装置600为从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上拆除散热板2a、2b后的结构,但是,在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实施方式3的电源装置300以及实施方式4的电源装置400中,也可以同样地不设置散热板2a、2b。例如,在实施方式2、3的情况下,铝电解电容器35、37的热量被从右侧面12的外表面12s释放到外部。
(其他变形例)
(A)
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例如,如图8所示,使用了大小至少覆盖散热胶片4的滑片5,但是,也可以使用不仅覆盖散热胶片4而且也覆盖了电源电路单元3的其他部分的滑片。图28A为示出了这样的滑片700的立体图。图28B为示意性地示出电源电路单元3的立体图。图28C为示出通过滑片700覆盖电源电路单元3的状态的图。
图28A所示的滑片700具有前面部701、右侧面部702、左侧面部703以及背面部704。右侧面部702形成为覆盖电源电路单元3的右侧面12侧的整体。其他的前面部701、左侧面部703以及背面部704覆盖电源电路单元3的前面110侧、左侧面13侧、背面16侧的一部分。另外,如图28A所示,在滑片700的背面部704上形成有朝向前面部701侧形成的插入爪704a,插入爪704a插入到图28B所示的在散热器33a′上形成的插入孔33a1′。这样,通过将插入爪704a插入插入孔33a1′中,容易保持电源电路单元3被滑片700覆盖的状态。这样,在被滑片700覆盖的状态下将电源电路单元3滑动插入图8所示的外壳主体10中。此外,不仅限于如图28A那样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为覆盖电源电路单元3的左侧面13侧的整体。
(B)
在上述实施方式1~6中,举出变压器34作为施加热量给铝电解电容器35、37的发热部件的一个例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开关元件32、整流二极管30、线圈38等。
(C)
在上述实施方式1~5中,散热板2a、2b由铝形成,但是也可以为其他金属,还可以不限于金属。总之,使用导热率比形成外壳主体10、410、510的树脂高的散热板即可。
(D)
在上述实施方式1~5中,散热板2a、2b通过粘接安装在右侧面12以及左侧面13上,但是,也可以通过嵌合或者紧固来安装。
(E)
在上述实施方式1~6中,对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个例子的电源装置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电源装置,对于具有铝电解电容器的电子设备,都能够采用上述说明的结构。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能够将铝电解电容器的热量高效率地向外部释放,例如,能够用作开关电源装置等。

Claims (12)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
铝电解电容器;
发热部件,发热量比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的发热量大;
框体,在内部配置有所述铝电解电容器以及所述发热部件;
传热构件,配置在所述框体和所述铝电解电容器之间,与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直接接触,与所述框体直接或间接地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铝电解电容器包括筒状部分,
所述传热构件以与所述筒状部分的侧面接触的方式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设备还具有基板,该基板配置于所述框体内,并安装有所述铝电解电容器,
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的所述筒状部分沿着所述基板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具有与所述基板的配置有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的表面相对的第一相对面;
所述传热构件配置在所述第一相对面与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的侧面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具有安装有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的表面、与该表面侧相反的一侧的反面、贯通所述表面和所述反面的贯通部,
所述框体具有与所述基板的反面相对的第二相对面,
所述铝电解电容器配置为,所述筒状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经由所述贯通部从所述反面突出,
所述传热构件配置在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的从所述反面突出的侧面的部分与所述第二相对面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设备还具有配置在所述框体内的基板,
所述基板具有安装有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的表面和与该表面侧相反的一侧的反面;
所述框体具有与所述基板的反面相对的第二相对面,
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的引线从所述反面突出,
所述传热构件配置在所述反面与所述第二相对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二相对面和所述引线接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由树脂或金属形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具有由树脂形成的箱形的主体部和与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接触的金属板,
所述传热构件与所述铝电解电容器和所述主体部接触,
所述金属板为隔着所述主体部至少覆盖所述传热构件与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的接触面的形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是通过对至少2个以上的构件进行紧固连接、嵌合或粘接而形成的,并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
所述金属板配置在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
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被设置在不同的构件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具有由树脂形成的箱形的主体部、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贯通到外部的贯通孔、与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相接触并堵住所述贯通孔的金属板,
所述传热构件与所述铝电解电容器接触,且经由所述贯通孔与所述金属板接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构件与所述铝电解电容器相接触,
在所述传热构件和所述框体之间,以与所述传热构件和所述框体分别接触的方式配置有片状构件,
所述片状构件相对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的滑动性比所述传热构件相对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的滑动性高。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具有箱状构件和盖状构件,所述箱状构件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并且在与该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不同的位置具有朝向外部开口而形成的开口面,所述盖状构件配置为堵住所述开口面,
所述片状构件配置在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
CN201410806471.1A 2014-03-14 2014-12-22 电子设备 Active CN1049184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2778A JP6432137B2 (ja) 2014-03-14 2014-03-14 電子機器
JP2014-052778 2014-03-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18456A true CN104918456A (zh) 2015-09-16
CN104918456B CN104918456B (zh) 2018-08-17

Family

ID=54010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06471.1A Active CN104918456B (zh) 2014-03-14 2014-12-22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32137B2 (zh)
CN (1) CN104918456B (zh)
DE (1) DE102015200336B4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31868A (zh) * 2016-08-11 2016-12-14 合肥阿格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模块
CN113071432A (zh) * 2021-04-13 2021-07-06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车用逆变器总成和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448232U (zh) 2018-12-21 2019-09-27 华为数字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配电设备及配电系统
DE202019100078U1 (de) * 2019-01-09 2020-04-15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G Steuerung und modulares Steuerungssystem eines industriellen Automatisierungssystems
JP7208550B2 (ja) 2021-03-30 2023-01-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装品および冷凍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6932A (zh) * 2004-03-18 2007-03-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模块散热构造及使用该构造的控制装置
CN201846538U (zh) * 2010-08-31 2011-05-25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机箱
CN103065805A (zh) * 2013-01-08 2013-04-24 周旺龙 一种矩形方块状有散热面的铝电解电容器模组及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31543B2 (ja) * 2000-08-28 2007-06-2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2007123447A (ja) * 2005-10-26 2007-05-1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子機器
JP4638923B2 (ja) * 2008-03-31 2011-02-2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
JP2012104713A (ja) * 2010-11-11 2012-05-31 Kitagawa Ind Co Ltd 熱伝導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229656B1 (ko) * 2011-08-24 2013-02-04 김근배 스위칭 모드 파워 서플라이의 방열구조
EP2637489B1 (en) * 2012-03-06 2018-01-24 ABB Schweiz AG Electrical power circuit assembly
JP5387738B2 (ja) * 2012-07-12 2014-01-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装品ユニット
DE102013016464A1 (de) * 2013-10-04 2015-04-09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Hallstadt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r elektrischen Baugruppe und elektrische Baugrupp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6932A (zh) * 2004-03-18 2007-03-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模块散热构造及使用该构造的控制装置
CN201846538U (zh) * 2010-08-31 2011-05-25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机箱
CN103065805A (zh) * 2013-01-08 2013-04-24 周旺龙 一种矩形方块状有散热面的铝电解电容器模组及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31868A (zh) * 2016-08-11 2016-12-14 合肥阿格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模块
CN113071432A (zh) * 2021-04-13 2021-07-06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车用逆变器总成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77070A (ja) 2015-10-05
CN104918456B (zh) 2018-08-17
DE102015200336B4 (de) 2016-12-01
DE102015200336A1 (de) 2015-09-17
JP6432137B2 (ja) 2018-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18456A (zh) 电子设备
CN103547111B (zh) 平面式散热结构及电子装置
JP5511075B2 (ja) 照明器具
CN104021933B (zh) 电子部件和电子控制单元
EP1950773A2 (en) Inverter transformer and inverter power module having the same for use in electric/electronic device
JP5343542B2 (ja) 点灯装置及びこの点灯装置を備える照明器具
US10820406B2 (en) Circuit structure and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CN104853566A (zh) 电子部件的固定结构和固定电子部件的方法
US20170098504A1 (en) Multilayer capacitor with integrated busbar
CN104918458A (zh) 电子设备
JP2001326306A (ja) 配線ブロックの収納構造
JP2015109215A (ja)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器具
WO2017098703A1 (ja) 発熱電子部品の放熱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車載充電器
CN104066311B (zh) 基板间隔保持部件及逆变器装置
KR100972447B1 (ko) 무접점 릴레이
CN104918457A (zh) 电子设备
CN104918455B (zh) 电子设备
JP4671119B2 (ja) 安定器及び照明装置
JP6906315B2 (ja) 電源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06059990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端子ボックス
CN211128387U (zh) 印刷电路板
US8233280B2 (en) Electronic module with center mounting fasteners
EP2801782A1 (en) Heat exchange uni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heat exchange unit
CN220023166U (zh) 一种用于无线接入点的散热装置
JP6807759B2 (ja) 電源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