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10106B - 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液晶显示元件及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聚合性化合物 - Google Patents
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液晶显示元件及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聚合性化合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10106B CN104910106B CN201510256393.7A CN201510256393A CN104910106B CN 104910106 B CN104910106 B CN 104910106B CN 201510256393 A CN201510256393 A CN 201510256393A CN 104910106 B CN104910106 B CN 10491010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rystal
- aligning agent
- polymerizable compound
- hours
- sol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0 C=C(CC(CCCCCOc(cc1)ccc1C(OCC1CCC(COC(c2ccc(**CCCCC(CC3=C)OC3=O)cc2)=O)CC1)=O)O1)C1=O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Oc(cc1)ccc1C(OCC1CCC(COC(c2ccc(**CCCCC(CC3=C)OC3=O)cc2)=O)CC1)=O)O1)C1=O 0.000 description 20
- HRDUOTYQYPCMEM-UHFFFAOYSA-N CCC(C)C(C)CC(C)N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N HRDUOTYQYPCM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4/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eterocyclic ring containing oxyge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30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oxy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C07D30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oxy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307/3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oxy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wo or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307/5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oxy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wo or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307/58—One oxygen atom, e.g. butenolid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0/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aliphatic unsaturated end or side groups
- C08F290/08—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aliphatic unsaturated end or side group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unsaturated side group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Furan Compounds (AREA)
- Macromonomer-Based Addition Polymer (AREA)
Abstract
包含具有含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末端和含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的末端的聚合性化合物、形成可使液晶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以及溶剂的液晶取向剂。
Description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1/065102,国际申请日为2011年6月30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1180041650.5,名称为“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液晶显示元件及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聚合性化合物”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用于通过在向液晶分子施加电压的状态下照射紫外线而制作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的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液晶显示元件及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聚合性化合物。
背景技术
在通过电场使相对于基板垂直取向的液晶分子响应的方式(也称为垂直取向(VA)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中,有其制造过程中包括一边对液晶分子施加电压一边照射紫外线的工序的元件。
对于这样的垂直取向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已知通过预先在液晶组合物中添加光聚合性化合物,与聚酰亚胺等的垂直取向膜一起使用,对液晶盒施加电压的同时照射紫外线,从而提高液晶的响应速度的技术(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PSA(Polymersustained Alignment,聚合物稳定取向)型液晶显示器)。通常,响应电场的液晶分子的倾斜方向由设置在基板上的突起或设置在显示用电极上的狭缝等控制,但是,据称通过在液晶组合物中添加光聚合性化合物并对液晶盒施加电压的同时照射紫外线,在液晶取向膜上形成记忆了液晶分子的倾斜方向的聚合物结构物,所以与仅通过突起或狭缝控制液晶分子的倾斜方向的方法相比,液晶显示元件的响应速度变快。
此外,有报道称,将光聚合性化合物添加于液晶取向膜中而非液晶组合物中,液晶显示元件的响应速度也会加快(SC-PVA型液晶显示器)(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307720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K.Hanaoka,SID 04 DIGEST,P.1200-1202
非专利文献2:K.H Y.-J.Lee,SID 09 DIGEST,P.666-668
发明的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希望进一步加快液晶显示元件的响应速度。在此,认为通过增加光聚合性化合物的添加量,可加快液晶显示元件的响应速度,但如果该光聚合性化合物以未反应的状态残留于液晶中,则成为杂质(污染),导致液晶显示元件的可靠性下降。于是,可考虑使用能通过少量添加于液晶而加快响应速度的聚合性化合物的方法,但该方法也存在极限。在上述背景下,需要即使液晶中不含聚合性化合物也可加快响应速度的液晶取向剂。
另外,液晶取向剂必须在高温下烧成来完全除去溶剂,需要像这样在高温下烧成的情况下也可加快响应速度。
这样的加快响应速度的要求并不限于垂直取向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对于扭转向列(TN)方式等其它方式也同样存在。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液晶中不含聚合性化合物且在高温下烧成时也可使液晶显示元件的响应速度提高的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液晶显示元件及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聚合性化合物。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的特征在于,包含具有含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末端和含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的末端的聚合性化合物、形成可使液晶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以及溶剂。
所述聚合性化合物可以是选自下式[Ⅰ-1]~[Ⅰ-4]的至少一种。
[化1]
式[Ⅰ-1]~[Ⅰ-4]中,V是单键或者以-R31O-表示且R31为直链或分支的碳数1~10的亚烷基,例如V为-(CH2)n1-O-,W是单键或者以-OR32-表示且R32为直链或分支的碳数1~10的亚烷基,例如W为-O-(CH2)n1-,n1是1~10的整数,较好是2~10,x和y分别独立地表示1或2,R1是氢原子或甲基,A21是单键或选自下式的基团。
[化2]
式中,p1是2~10的整数,q1是0~2的整数,z是1或2。
此外,所述聚合性化合物可以是选自下式[Ⅱ-1]~[Ⅱ-3]的至少一种。
[化3]
式[Ⅱ-1]~[Ⅱ-3]中,n2是2~11的整数,m1是0~11的整数,x是1或2,R2是氢原子、-OCH3或卤素原子,R3是氢原子、-CN、-O(CH2)m1CH3或卤素原子,R4是-(CH2)m1CH3,m1是0~11的整数,A22是单键、-O-C6H4-或-O-C6H4-C6H4-。
此外,所述聚合性化合物可以是下式[Ⅲ-1]。
[化4]
式[Ⅲ-1]中,l1是2~9的整数,X1是选自下式[ⅲ-1]~[ⅲ-3]的基团。
[化5]
式[ⅲ-2]中,m2是4~8的整数,式[ⅲ-3]中,R5是选自下式的基团。
[化6]
式中,X2是氢原子、卤素原子、氰基或烷氧基,R1是氢原子或甲基,n3是2~10的整数,p2是3~10的整数,o1是0~6的整数。
另外,所述聚合性化合物可以是下式[Ⅳ]。
[化7]
式中,X3、X4、X5和X6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氟原子,R6是氢原子、卤素原子、氰基、烷基、烷氧基或烷氧基羰基,G是-C(=0)O-或-OC(=0)-基,n4是4~10的整数。
此外,所述形成可使液晶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较好是具有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
本发明的液晶取向膜的特征在于,将上述液晶取向剂涂布于基板并烧成而得。
另外,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具备液晶盒,所述液晶盒如下制成:与将上述液晶取向剂涂布于基板并烧成而得的液晶取向膜接触地设置液晶层,并在对该液晶层施加电压的同时照射紫外线。
此外,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与将上述液晶取向剂涂布于基板并烧成而得的液晶取向膜接触地设置液晶层,并在对该液晶层施加电压的同时照射紫外线而制成液晶盒。
此外,本发明的聚合性化合物的特征在于,以下式中的任一个表示。
[化8]
发明的效果
如果采用本发明,则可提供液晶中不含聚合性化合物且在高温下烧成时也可使液晶显示元件的响应速度提高的液晶取向剂。另外,通过使用该液晶取向剂,可提供响应速度快的垂直取向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
实施发明的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包含具有含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末端和含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的末端的聚合性化合物、形成可使液晶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以及溶剂。液晶取向剂是指用于制作液晶取向膜的溶液,液晶取向膜是指用于使液晶朝规定的方向取向的膜,例如用于使液晶朝垂直方向取向的膜。以下,对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所含的各成分进行详细说明。
<聚合性化合物>
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所含的聚合性化合物具有含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末端和含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的末端。像这样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所含的聚合性化合物具有含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末端和含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的末端,即在两个末端(两末端)具有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和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因此通过照射光,与形成可使液晶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或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物反应而与它们交联。当然,由于具有含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末端和含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的末端,因此即使在聚合性化合物之间也会反应而形成聚合物。光聚合的基团是指通过光照而引发聚合的官能团,光交联的基团是指可通过光照与形成可使液晶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或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物反应而将它们交联的官能团。
另外,两末端所具有的官能团中的至少一个为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所以所得的聚合物呈刚性结构而液晶的取向稳定化能力良好,或因此如后述的实施例所示,通过用于PSA型液晶显示器或SC-PVA型液晶显示器等垂直取向方式等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即使在高温下烧成时也可使响应速度大幅提高。这推测是由于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所含的聚合性化合物呈缺乏热聚合性的结构,因而可充分耐受例如200℃以上的烧成温度。当然,即使液晶中不含聚合性化合物,也可使响应速度大幅提高。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所用的聚合性化合物中,两末端所具有的官能团中的至少一个必须是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仅含丙烯酸酯基、甲基丙烯酸酯基、乙烯基、乙烯氧基、环氧基等官能团的化合物由于缺乏热稳定性,难以耐受高温下的烧成,因此无法以少量的添加在高温下烧成时使垂直取向方式等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响应速度大幅提高。
作为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可例举例如以下式表示的一价基团。如果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为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则聚合性化合物在两末端所具有的官能团仅为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因此可耐受更高的烧成温度。
[化9]
式中,R15为氢原子或碳数1~4的烷基,Z1为可被碳数1~12的烷基或碳数1~12的烷氧基取代的二价的芳香环或杂环,Z2为可被碳数1~12的烷基或碳数1~12的烷氧基取代的一价的芳香环或杂环。
此外,连接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和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的连接基团为二价有机基团,作为该二价有机基团,可例举可被卤素原子、氰基、碳数1~12的烷基、碳数1~12的烷氧基或碳数1~12的烷氧基羰基取代的二价的芳香环、杂环或具有杂环的二价有机基团。
作为这样的聚合性化合物的结构例,可例举选自下式的至少一种。式中,R15为氢原子或碳数1~4的烷基,Z1为可被碳数1~12的烷基或碳数1~12的烷氧基取代的二价的芳香环或杂环,Z2为可被碳数1~12的烷基或碳数1~12的烷氧基取代的一价的芳香环或杂环,Q1为二价有机基团。Q1较好是具有亚苯基(-C6H4-)、亚联苯基(-C6H4-C6H4-)或亚环己基(-C6H10-)等环结构。这是因为与液晶的相互作用容易增强。
[化10]
作为聚合性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可例举上式[Ⅰ-1]~[Ⅰ-4]、[Ⅱ-1]~[Ⅱ-3]、[Ⅲ-1]、[Ⅳ]。作为上式[Ⅰ-1]的具体例子,可例举以下式[Ⅰ-1-a]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对于该聚合性化合物,由于另外提出了申请,因此可从本发明中排除。
[化11]
式中,V是单键或以-R31O-表示且R31为直链或分支的碳数1~10的亚烷基,W是单键或以-OR32-表示且R32为直链或分支的碳数1~10的亚烷基。
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所用的聚合性化合物可通过组合有机合成化学的方法来合成,其合成方法无特别限定。例如,可按照后述的实施例制造。例如,可通过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Talaga等在P.Talaga,M.Schaeffer,C.Benezra和J.L.Stampf,Synthesis,530(1990)中提案的方法,使用SnCl2使2-(溴甲基)丙烯酸(2-(bromomethyl)propenoic acid)与醛或酮反应来进行合成。Amberlyst 15为罗门哈斯公司(ロームアンドハース社)制的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化12]
式中,R’表示一价有机基团。
此外,2-(溴甲基)丙烯酸可通过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Ramarajan等在K.Ramarajan,K.Kamalingam,D.J.O’Donnell和K.D.Berlin,Organic Synthesis,61卷,56-59(1983)中提案的方法来进行合成。
[化13]
此外,使用SnCl2的2-(溴甲基)丙烯酸的反应中,也可以通过与代替醛或酮的对应的缩醛或缩酮的反应来获得α-亚甲基-γ-丁内酯结构。作为缩醛或缩酮,可例举二甲基乙缩醛基、二乙基乙缩醛基、1,3-二烷基、1,3-二氧戊环基等。以下,示出其合成方法及保护基。
[化14]
式中,R’表示一价有机基团。
以下,对具体的合成例进行说明。下述反应式中,M是选自下式的基团,R1与上式[Ⅰ-1]~[Ⅰ-4]中的R1相同。
[化15]
(以上式[Ⅰ-1]~[Ⅰ-4]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的合成例)
A21=单键、W=-O-(CH2)n1-的情况下,可通过下式的反应合成;n1是1~10的整数。
[化16]
A21=单键、W=单键的情况下,可通过下式的反应合成。
[化17]
A21=单键、W=单键的情况下,可通过下式的反应合成。
[化18]
A21=-(CH2)q1-O-(C=O)-的情况下,可通过下式的反应合成。
[化19]
A21=-(C=O)-O-(CH2)p1-O-(C=O)-的情况下,可通过下式的反应合成。
[化20]
A21=-(C=O)-O-(CH2)q1-(C6H4)z-(CH2)q1-O-(C=O)-的情况下,可通过下式的反应合成。
[化21]
A21=-(C=O)-O-(C6H4COC6H4)-O-(C=O)-的情况下,可通过下式的反应合成。
[化22]
A21=-(C=O)-O-(CH2)p1-O-(C6H4)z-O-(CH2)p1-O-(C=O)-的情况下,可通过下式的反应合成。
[化23]
A21=-O-(C=O)-(C6H4)z-(C=O)-O-的情况下,可通过下式的反应合成。
[化24]
A21=-O-(C=O)-(C6H10)-(C=O)-O-的情况下,可通过下式的反应合成。
[化25]
A21=-(C=O)-O-(CH2)q1-(C6H10)-(CH2)q1-O-(C=O)-的情况下,可通过下式的反应合成。
[化26]
此外,以上式[Ⅰ-3]和[Ⅰ-4]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可通过下式的反应合成。
[化27]
(以上式[Ⅱ-1]~[Ⅱ-3]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的合成例)
以上式[Ⅱ-1]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可通过下式的反应合成。
[化28]
以上式[Ⅱ-2]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在A22=单键的情况下可通过下式的反应合成。
[化29]
以上式[Ⅱ-2]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在A22=-O-(C6H4)-、-O-(C6H4)-(C6H4)-的情况下可通过下式的反应合成。
[化30]
以上式[Ⅱ-3]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可通过下式的反应合成。
[化31]
上述反应中的原料例如可通过下述的反应合成。
[化32]
[化33]
式中,THP表示四氢吡喃。
[化34]
[化35]
另外,以上式[Ⅲ-1]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可通过国际公开第2006/115112号文本、国际公开第2008/072652号文本、国际公开第2010/044384号文本中所记载的方法或下述反应合成。
[化36]
此外,以上式[Ⅳ]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可通过下述反应合成。
[化37]
<形成可使液晶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
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所含的形成可使液晶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只要可使形成于基板上的液晶取向膜上的液晶取向即可,无特别限定,可例举例如可使形成于基板上的液晶取向膜上的液晶相对于基板垂直取向的聚合物。作为这样的可使形成于基板上的液晶取向膜上的液晶相对于基板垂直取向的聚合物,较好是具有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的聚合物,可例举具有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的聚酰胺酸或聚酰胺酸酯等聚酰亚胺前体、使该聚酰胺酸或聚酰胺酸酯等进行酰亚胺化等而得的聚酰亚胺。
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只要是可使液晶相对于基板垂直取向的结构即可,无特别限定,可例举例如长链的烷基、长链烷基中间具有环结构或分支结构的基团、类固醇基等烃基或者将这些基团的氢原子的一部分或全部取代为氟原子的基团等。当然,可具有两种以上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可与聚酰胺酸或聚酰胺酸酯等聚酰亚胺前体或聚酰亚胺等聚合物的主链、即聚酰胺酸骨架或聚酰亚胺骨架等直接结合,或者介以适当的结合基团结合。作为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可例举例如氢原子可被氟取代的碳数为8~30、较好是8~22的烃基,具体可例举烷基、氟代烷基、烯基、苯乙基、苯乙烯基烷基、萘基、氟代苯基烷基等。作为其它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可例举例如以下式(a)表示的基团。
[化38]
式(a)中,l、m和n分别独立地表示0或1的整数,R7表示碳数2~6的亚烷基、-O-、-COO-、-OCO-、-NHCO-、-CONH-或碳数1~3的亚烷基-醚基,R8、R9和R10分别独立地表示亚苯基或亚环烷基,R11表示氢原子、碳数2~24的烷基或含氟烷基、一价芳香环、一价脂肪族环、一价杂环或者由它们形成的一价的大环状取代体。
从合成难易度的观点考虑,上式(a)中的R7较好是-O-、-COO-、-CONH-、碳数1~3的亚烷基-醚基。
此外,从合成难易度和使液晶垂直取向的能力的观点考虑,式(a)中的R8、R9和R10较好是以下表1所示的l、m、n、R8、R9和R10的组合。
[表1]
l | m | n | R8 | R9 | R10 |
1 | 1 | 1 | 亚苯基 | 亚苯基 | 亚环己基 |
1 | 1 | 1 | 亚苯基 | 亚环己基 | 亚环己基 |
1 | 1 | 0 | 亚苯基 | 亚苯基 | - |
1 | 1 | 0 | 亚苯基 | 亚环己基 | - |
1 | 1 | 1 | 亚环己基 | 亚环己基 | 亚环己基 |
1 | 1 | 0 | 亚环己基 | 亚环己基 | - |
另外,l、m、n中的至少一个为1的情况下,式(a)中的R11较好是氢原子或者碳数2~14的烷基或含氟烷基,更好是氢原子或者碳数2~12的烷基或含氟烷基。此外,l、m、n都为0的情况下,R11较好是碳数12~22的烷基或含氟烷基、一价芳香环、一价脂肪族环、一价杂环或者由它们形成的一价的大环状取代体,更好是碳数12~20的烷基或含氟烷基。
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的存在量只要在液晶取向膜可使液晶垂直取向的范围内即可,无特别限定。但是,具备所述液晶取向膜的液晶显示元件中,在不损害电压保持率和残留DC电压的积聚等元件的显示特性的范围内,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的存在量尽可能越少越好。
具有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的聚合物使液晶垂直取向的能力根据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的结构而不同,通常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的量多时,使液晶垂直取向的能力强,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的量少时,使液晶垂直取向的能力弱。此外,如果具有环状结构,则与不具有环状结构的情况相比,存在使液晶垂直取向的能力高的倾向。
此外,形成使液晶垂直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较好是具有光反应性侧链。如果具有光反应性侧链,则可使响应速度进一步提高。当然,也可以使用形成使不具有光反应性侧链的液晶垂直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在这里,光反应性侧链是指具有可通过紫外线(UV)等光的照射而形成共价键的官能团(以下也称光反应性基团)的侧链,只要具有该能力即可,其结构无限定。作为光反应性侧链,可例举例如作为光反应性基团具有乙烯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烯丙基、苯乙烯基、肉桂酰基、查耳酮基(chalconyl)、香豆素基、马来酰亚胺基、环氧基、乙烯氧基、丙烯酰氧基等的侧链,例如这些光反应性基团本身或氢原子被这些光反应性基团取代的烷基等。所取代的氢原子为1个以上,较好是1个。从响应速度和垂直取向性的观点来看,氢原子被光反应性基团取代的烷基的碳数较好是1~30,更好是1~10,进一步更好是1~5。当然,可具有两种以上的光反应性侧链。光反应性侧链可与聚酰亚胺前体或聚酰亚胺等聚合物的主链直接结合,或介以适当的结合基团结合。作为光反应性侧链,可例举例如以下式(b)表示的侧链。
[化39]
-R12-R13-R14 (b)
式(b)中,R12表示单键或-CH2-、-O-、-COO-、-OCO-、-NHCO-、-CONH-、-NH-、-CH2O-、-N(CH3)-、-CON(CH3)-、-N(CH3)CO-中的任一个,R13表示单键或者无取代或被氟原子取代的碳数1~20的亚烷基,亚烷基的-CH2-可任意换为-CF2-或-CH=CH-,-O-、-COO-、-OCO-、-NHCO-、-CONH-、-NH-、二价碳环、二价杂环中的任意基团互不相邻的情况下,可换为这些基团。R14表示乙烯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烯丙基、苯乙烯基、-N(CH2CH=CH2)2或以下式表示的结构。
[化40]
上式(b)中的R12可通过通常的有机合成方法形成,从合成的难易度的观点来看,较好是-CH2-、-O-、-COO-、-NHCO-、-NH-、-CH2O-。
此外,作为取代R13的任意的-CH2-的二价碳环、二价杂环的碳环或杂环,具体可例举如下的结构,但并不仅限于此。
[化41]
从光反应性的观点来看,R14较好是乙烯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烯丙基、苯乙烯基、-N(CH2CHCH2)2或以下式表示的结构。
[化42]
此外,上式(b)更好是下述的结构。
[化43]
光反应性侧链的存在量较好是在可籍由通过紫外线照射反应形成共价键而加快液晶的响应速度的范围内,为了进一步加快液晶的响应速度,在不对其它特性造成影响的范围内,尽可能越多越好。
制造这样的形成使液晶垂直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的方法无特别限定,例如制造具有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的聚酰胺酸的情况下,通过二胺与四羧酸二酐的反应获得聚酰胺酸的方法中,比较简便的是使具有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的二胺或具有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的四羧酸二酐共聚的方法。此外,形成使液晶垂直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含光反应性侧链的情况下,使具有光反应性侧链的二胺或具有光反应性侧链的四羧酸二酐共聚即可。
作为具有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的二胺,可例举具备长链的烷基、长链烷基中间具有环结构或分支结构的基团、类固醇基等烃基或者将这些基团的氢原子的一部分或全部取代为氟原子的基团作为侧链的二胺,例如具有以上式(a)表示的侧链的二胺。更具体来说,可例举例如具有氢原子可被氟取代的碳数为8~30的烃基等的二胺或者以下式(2)、(3)、(4)、(5)表示的二胺,但并不仅限于此。
[化44]
式(2)中的l、m、n、R7~R11的定义与上述式(a)相同。
[化45]
式(3)和式(4)中,A10表示-COO-、-OCO-、-CONH-、-NHCO-、-CH2-、-O-、-CO-、或-NH-,A11表示单键或亚苯基,a表示与以上式(a)表示的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相同的结构,a’表示作为从与以上式(a)表示的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相同的结构去除一个氢等元素的结构的二价基团。
[化46]
式(5)中,A14为可被氟原子取代的碳数3~20的烷基,A15为1,4-亚环己基或1,4-亚苯基,A16为氧原子或-COO-*(其中带*的键与A3结合),A17为氧原子或-COO-*(其中带*的键与(CH2)a2结合)。此外,a1为0或1的整数,a2为2~10的整数,a3为0或1的整数。
对于式(2)中的两个氨基(-NH2)的结合位置没有限定。具体来说,相对于侧链的结合基团,可例举苯环上的2,3的位置、2,4的位置、2,5的位置、2,6的位置、3,4的位置、3,5的位置。其中,从合成聚酰胺酸时的反应性的观点来看,较好是2,4的位置、2,5的位置或3,5的位置。如果进一步考虑合成二胺时的难易度,更好是2,4的位置或3,5的位置。
作为式(2)的具体结构,可例举以下述的式[A-1]~式[A-24]表示的二胺,但并不局限于此。
[化47]
式[A-1]~式[A-5]中,A1为碳数2~24的烷基或含氟烷基。
[化48]
式[A-6]和式[A-7]中,A2表示-O-、-OCH2-、-CH2O-、-COOCH2-或-CH2OCO-,A3为碳数1~22的烷基、烷氧基、含氟烷基或含氟烷氧基。
[化49]
式[A-8]~式[A-10]中,A4表示-COO-、-OCO-、-CONH-、-NHCO-、-COOCH2-、-CH2OCO-、-CH2O-、-OCH2-或-CH2-,A5为碳数1~22的烷基、烷氧基、含氟烷基或含氟烷氧基。
[化50]
式[A-11]和式[A-12]中,A6表示-COO-、-OCO-、-CONH-、-NHCO-、-COOCH2-、-CH2OCO-、-CH2O-、-OCH2-、-CH2-、-O-或-NH-,A7为氟基、氰基、三氟甲基、硝基、偶氮基、甲酰基、乙酰基、乙酰氧基或羟基。
[化51]
式[A-13]和式[A-14]中,A8为碳数3~12的烷基,对于1,4-亚环己基的顺-反异构,分别为反式异构体。
[化52]
式[A-15]和式[A-16]中,A9为碳数3~12的烷基,对于1,4-亚环己基的顺-反异构,分别为反式异构体。
[化53]
以式(3)表示的二胺的具体例可以例举以下式[A-25]~式[A-30]表示的二胺,但并不局限于此。
[化54]
式[A-25]~式[A-30]中,A12表示-COO-、-OCO-、-CONH-、-NHCO-、-CH2-、-O-、-CO-或-NH-,A13表示碳数1~22的烷基或含氟烷基。
以式(4)表示的二胺的具体例可以例举以下式[A-31]~式[A-32]表示的二胺,但并不局限于此。
[化55]
其中,从使液晶垂直取向的能力、液晶的响应速度的观点来看,优选[A-1]、[A-2]、[A-3]、[A-4]、[A-5]、[A-25]、[A-26]、[A-27]、[A-28]、[A-29]、[A-30]的二胺。
上述二胺可以根据制成液晶取向膜时的液晶取向性、预倾角、电压保持特性、积聚电荷等特性,使用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这样的具有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的二胺较好是使用用于合成聚酰胺酸的二胺成分的5~50摩尔%的量,更好是二胺成分的10~40摩尔%为具有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的二胺,特别好是15~30摩尔%。如果像这样以用于合成聚酰胺酸的二胺成分的5~50摩尔%的量使用具有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的二胺,则在响应速度的提高和液晶的取向固定化能力方面特别好。
作为具有光反应性侧链的二胺,可例举具有乙烯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烯丙基、苯乙烯基、肉桂酰基、查耳酮基(chalconyl)、香豆素基、马来酰亚胺基、环氧基、乙烯氧基、丙烯酰氧基等光反应性基团作为侧链的二胺,例如具有以上式(b)表示的侧链的二胺。更具体来说,可例举以下述通式(6)表示的二胺,但并不局限于此。
[化56]
式(6)中的R12、R13和R14的定义与上述式(b)相同。
对于式(6)中的两个氨基(-NH2)的结合位置没有限定。具体来说,相对于侧链的结合基团,可例举苯环上的2,3的位置、2,4的位置、2,5的位置、2,6的位置、3,4的位置、3,5的位置。其中,从合成聚酰胺酸时的反应性的观点来看,较好是2,4的位置、2,5的位置或3,5的位置。如果进一步考虑合成二胺时的难易度,更好是2,4的位置或3,5的位置。
作为具有光反应性侧链的二胺,可具体例举如下的化合物,但并不仅限于此。
[化57]
式中,X表示单键或选自-O-、-COO-、-NHCO-、-NH-的结合基团,Y表示单键或者无取代或被氟原子取代的碳数1~20的亚烷基。
上述具有光反应性侧链的二胺可以根据制成液晶取向膜时的液晶取向性、预倾角、电压保持特性、积聚电荷等特性和制成液晶显示元件时的液晶的响应速度等,使用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此外,这样的具有光反应性侧链的二胺较好是使用用于合成聚酰胺酸的二胺成分的10~70摩尔%的量,更好是20~60摩尔%,特别好是30~50摩尔%。
只要不破坏本发明的效果,聚酰胺酸可并用除上述具有使液晶垂直取向的侧链的二胺和具有光反应性侧链的二胺以外的其它二胺作为二胺成分。具体可例举例如对苯二胺、2,3,5,6-四甲基对苯二胺、2,5-二甲基对苯二胺、间苯二胺、2,4-二甲基间苯二胺、2,5-二氨基甲苯、2,6-二氨基甲苯、2,5-二氨基苯酚、2,4-二氨基苯酚、3,5-二氨基苯酚、3,5-二氨基苄醇、2,4-二氨基苄醇、4,6-二氨基间苯二酚、4,4'-二氨基联苯、3,3'-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甲氧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羟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羧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氟-4,4'-二氨基联苯、3,3'-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3,4'-二氨基联苯、3,3'-二氨基联苯、2,2'-二氨基联苯、2,3'-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3,3'-二氨基二苯基甲烷、3,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2,2'-二氨基二苯基甲烷、2,3'-二氨基二苯基甲烷、4,4'-二氨基二苯基醚、3,3'-二氨基二苯基醚、3,4'-二氨基二苯基醚、2,2'-二氨基二苯基醚、2,3'-二氨基二苯基醚、4,4'-磺酰基二苯胺、3,3'-磺酰基二苯胺、双(4-氨基苯基)硅烷、双(3-氨基苯基)硅烷、二甲基-双(4-氨基苯基)硅烷、二甲基-双(3-氨基苯基)硅烷、4,4'-二氨基二苯基硫醚、3,3'-二氨基二苯基硫醚、4,4'-二氨基二苯基胺、3,3'-二氨基二苯基胺、3,4'-二氨基二苯基胺、2,2'-二氨基二苯基胺、2,3'-二氨基二苯基胺、N-甲基(4,4'-二氨基二苯基)胺、N-甲基(3,3'-二氨基二苯基)胺、N-甲基(3,4'-二氨基二苯基)胺、N-甲基(2,2'-二氨基二苯基)胺、N-甲基(2,3'-二氨基二苯基)胺、4,4'-二氨基二苯酮、3,3'-二氨基二苯酮、3,4'-二氨基二苯酮、1,4-二氨基萘、2,2'-二氨基二苯酮、2,3'-二氨基二苯酮、1,5-二氨基萘、1,6-二氨基萘、1,7-二氨基萘、1,8-二氨基萘、2,5-二氨基萘、2,6-二氨基萘、2,7-二氨基萘、2,8-二氨基萘、1,2-双(4-氨基苯基)乙烷、1,2-双(3-氨基苯基)乙烷、1,3-双(4-氨基苯基)丙烷、1,3-双(3-氨基苯基)丙烷、1,4-双(4-氨基苯基)丁烷、1,4-双(3-氨基苯基)丁烷、双(3,5-二乙基-4-氨基苯基)甲烷、1,4-双(4-氨基苯氧基)苯、1,3-双(4-氨基苯氧基)苯、1,4-双(4-氨基苯基)苯、1,3-双(4-氨基苯基)苯、1,4-双(4-氨基苄基)苯、1,3-双(4-氨基苯氧基)苯、4,4'-[1,4-亚苯基双(亚甲基)]二苯胺、4,4'-[1,3-亚苯基双(亚甲基)]二苯胺、3,4'-[1,4-亚苯基双(亚甲基)]二苯胺、3,4'-[1,3-亚苯基双(亚甲基)]二苯胺、3,3'-[1,4-亚苯基双(亚甲基)]二苯胺、3,3'-[1,3-亚苯基双(亚甲基)]二苯胺、1,4-亚苯基双[(4-氨基苯基)甲酮]、1,4-亚苯基双[(3-氨基苯基)甲酮]、1,3-亚苯基双[(4-氨基苯基)甲酮]、1,3-亚苯基双[(3-氨基苯基)甲酮]、1,4-亚苯基双(4-氨基苯甲酸酯)、1,4-亚苯基双(3-氨基苯甲酸酯)、1,3-亚苯基双(4-氨基苯甲酸酯)、1,3-亚苯基双(3-氨基苯甲酸酯)、双(4-氨基苯基)邻苯二甲酸酯、双(3-氨基苯基)邻苯二甲酸酯、双(4-氨基苯基)间苯二甲酸酯、双(3-氨基苯基)间苯二甲酸酯、N,N'-(1,4-亚苯基)双(4-氨基苯甲酰胺)、N,N'-(1,3-亚苯基)双(4-氨基苯甲酰胺)、N,N'-(1,4-亚苯基)双(3-氨基苯甲酰胺)、N,N'-(1,3-亚苯基)双(3-氨基苯甲酰胺)、N,N'-双(4-氨基苯基)邻苯二甲酰胺、N,N'-双(3-氨基苯基)邻苯二甲酰胺、N,N'-双(4-氨基苯基)间苯二甲酰胺、N,N'-双(3-氨基苯基)间苯二甲酰胺、9,10-双(4-氨基苯基)蒽、4,4'-双(4-氨基苯氧基)二苯基砜、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氨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3-氨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3-氨基-4-甲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氨基苯基)丙烷、2,2'-双(3-氨基苯基)丙烷、2,2'-双(3-氨基-4-甲基苯基)丙烷、3,5-二氨基苯甲酸、2,5-二氨基苯甲酸、1,3-双(4-氨基苯氧基)丙烷、1,3-双(3-氨基苯氧基)丙烷、1,4-双(4-氨基苯氧基)丁烷、1,4-双(3-氨基苯氧基)丁烷、1,5-双(4-氨基苯氧基)戊烷、1,5-双(3-氨基苯氧基)戊烷、1,6-双(4-氨基苯氧基)己烷、1,6-双(3-氨基苯氧基)己烷、1,7-双(4-氨基苯氧基)庚烷、1,7-双(3-氨基苯氧基)庚烷、1,8-双(4-氨基苯氧基)辛烷、1,8-双(3-氨基苯氧基)辛烷、1,9-双(4-氨基苯氧基)壬烷、1,9-双(3-氨基苯氧基)壬烷、1,10-(4-氨基苯氧基)癸烷、1,10-(3-氨基苯氧基)癸烷、1,11-(4-氨基苯氧基)十一烷、1,11-(3-氨基苯氧基)十一烷、1,12-(4-氨基苯氧基)十二烷、1,12-(3-氨基苯氧基)十二烷等芳香族二胺,双(4-氨基环己基)甲烷、双(4-氨基-3-甲基环己基)甲烷等脂环族二胺,1,3-二氨基丙烷、1,4-二氨基丁烷、1,5-二氨基戊烷、1,6-二氨基己烷、1,7-二氨基庚烷、1,8-二氨基辛烷、1,9-二氨基壬烷、1,10-二氨基癸烷、1,11-二氨基十一烷、1,12-二氨基十二烷等脂肪族二胺等。
上述其它二胺可以根据制成液晶取向膜时的液晶取向性、预倾角、电压保持特性、积聚电荷等特性,使用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在聚酰胺酸的合成中与上述二胺成分反应的四羧酸二酐无特别限定。具体来说,可例举均苯四甲酸、2,3,6,7-萘四羧酸、1,2,5,6-萘四羧酸、1,4,5,8-萘四羧酸、2,3,6,7-蒽四羧酸、1,2,5,6-蒽四羧酸、3,3',4,4’-联苯四羧酸、2,3,3’,4-联苯四羧酸、双(3,4-二羧基苯基)醚、3,3’,4,4’-二苯酮四羧酸、双(3,4-二羧基苯基)砜、双(3,4-二羧基苯基)甲烷、2,2-双(3,4-二羧基苯基)丙烷、1,1,1,3,3,3-六氟-2,2-双(3,4-二羧基苯基)丙烷、双(3,4-二羧基苯基)二甲基硅烷、双(3,4-二羧基苯基)二苯基硅烷、2,3,4,5-吡啶四羧酸、2,6-双(3,4-二羧基苯基)吡啶、3,3’,4,4’-二苯基砜四羧酸、3,4,9,10-苝四羧酸、1,3-二苯基-1,2,3,4-环丁烷四羧酸、氧双邻苯二甲酸四羧酸、1,2,3,4-环丁烷四羧酸、1,2,3,4-环戊烷四羧酸、1,2,4,5-环己烷四羧酸、1,2,3,4-四甲基-1,2,3,4-环丁烷四羧酸、1,2-二甲基-1,2,3,4-环丁烷四羧酸、1,3-二甲基-1,2,3,4-环丁烷四羧酸、1,2,3,4-环庚烷四羧酸、2,3,4,5-四氢呋喃四羧酸、3,4-二羧基-1-环己基琥珀酸、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3,4-二羧基-1,2,3,4-四氢-1-萘琥珀酸、双环[3,3,0]辛烷-2,4,6,8-四羧酸、双环[4,3,0]壬烷-2,4,7,9-四羧酸、双环[4,4,0]癸烷-2,4,7,9-四羧酸、双环[4,4,0]癸烷-2,4,8,10-四羧酸、三环[6.3.0.0<2,6>]十一烷-3,5,9,11-四羧酸、1,2,3,4-丁烷四羧酸、4-(2,5-二氧代四氢呋喃-3-基)-1,2,3,4-四氢化萘-1,2-二羧酸、双环[2,2,2]辛-7-烯-2,3,5,6-四羧酸、5-(2,5-二氧代四氢呋喃基)-3-甲基-3-环己烷-1,2-二羧酸、四环[6,2,1,1,0,2,7]十二烷-4,5,9,10-四羧酸、3,5,6-三羧基降冰片烷-2:3,5:6二羧酸、1,2,4,5-环己烷四羧酸等。当然,四羧酸二酐也可以根据制成液晶取向膜时的液晶取向性、电压保持性、积聚电荷等特性,使用一种或并用两种以上。
通过二胺成分和四羧酸二酐的反应获得聚酰胺酸时,可以采用公知的合成方法。通常是使二胺成分和四羧酸二酐在有机溶剂中反应的方法。二胺成分和四羧酸二酐的反应在有机溶剂中比较容易进行,且在不生成副产物这一点上是有利的。
作为上述反应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只要能够溶解生成的聚酰胺酸即可,无特别限定。另外,即使是不溶解聚酰胺酸的溶剂,只要是在生成的聚酰胺酸不会析出的范围内,也可以与上述溶剂混合使用。因为有机溶剂中的水分阻碍聚合反应,并且导致生成的聚酰胺酸水解,所以优选使用脱水干燥后的有机溶剂。作为反应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可例举例如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乙基甲酰胺、N-甲基甲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N-乙基-2-吡咯烷酮、2-吡咯烷酮、1,3-二甲基-2-咪唑啉酮、3-甲氧基-N,N-二甲基丙酰胺、N-甲基己内酰胺、二甲亚砜、四甲基脲、吡啶、二甲砜、六甲基亚砜、γ-丁内酯、异丙醇、甲氧基甲基戊醇、二戊烯、乙基戊基酮、甲基壬基酮、甲乙酮、甲基异戊基酮、甲基异丙基酮、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甲基溶纤剂乙酸酯、丁基溶纤剂乙酸酯、乙基溶纤剂乙酸酯、丁基卡必醇、乙基卡必醇、乙二醇、乙二醇单乙酸酯、乙二醇单异丙醚、乙二醇单丁醚、丙二醇、丙二醇单乙酸酯、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丁醚、丙二醇叔丁醚、二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二乙二醇、二乙二醇单乙酸酯、二乙二醇二甲醚、二乙二醇二乙醚、二丙二醇单乙酸酯单甲醚、二丙二醇单甲醚、二丙二醇单乙醚、二丙二醇单乙酸酯单乙醚、二丙二醇单丙醚、二丙二醇单乙酸酯单丙醚、3-甲基-3-甲氧基丁基乙酸酯、三丙二醇甲醚、3-甲基-3-甲氧基丁醇、二异丙醚、乙基异丁醚、二异丁烯、乙酸戊酯、丁酸丁酯、丁基醚、二异丁酮、甲基环己烯、丙基醚、二己基醚、二烷、正己烷、正戊烷、正辛烷、二乙醚、环己酮、碳酸亚乙酯、碳酸异丙烯酯、乳酸甲酯、乳酸乙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乙酸丙二醇酯单乙基醚、丙酮酸甲酯、丙酮酸乙酯、3-甲氧基丙酸甲酯、3-乙氧基丙酸甲基乙基酯、3-甲氧基丙酸乙酯、3-乙氧基丙酸、3-甲氧基丙酸、3-甲氧基丙酸丙酯、3-甲氧基丙酸丁酯、二乙二醇二甲醚、4-羟基-4-甲基-2-戊酮、2-乙基1-己醇等。这些有机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使二胺成分和四羧酸二酐成分在有机溶剂中反应时,可例举如下方法:搅拌使二胺成分分散或溶解于有机溶剂而得的溶液,将四羧酸二酐成分直接或者分散或溶解于有机溶剂后进行添加的方法;反之,向使四羧酸二酐分散或溶解于有机溶剂而得的溶液中添加二胺成分的方法;将四羧酸二酐成分和二胺成分交替添加的方法等。可以使用其中的任一种方法。另外,二胺成分或四羧酸二酐成分包括多种化合物时,可以在预先混合的状态下使其反应,也可以使其分别依次反应,还可以使分别反应而得的低分子量体混合反应而获得高分子量体。
使二胺成分和四羧酸二酐成分反应时的温度可以选择任意的温度,例如-20℃~150℃,优选-5℃~100℃的范围。此外,反应可以在任意的浓度下进行,例如相对于反应液,二胺成分和四羧酸二酐成分的合计量为1~50质量%,较好是5~30质量%。
上述聚合反应中,四羧酸二酐成分的总摩尔数相对于二胺成分的总摩尔数的比例可以根据想要得到的聚酰胺酸的分子量选择任意的值。与通常的缩聚反应相同,该摩尔比越接近于1.0,生成的聚酰胺酸的分子量越大。若要示出优选的范围,可以是0.8~1.2。
本发明使用的合成聚酰胺酸的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与一般的聚酰胺酸的合成方法同样,使用对应结构的四羧酸或四羧酸二酰卤等四羧酸衍生物代替上述四羧酸二酐,通过公知的方法使其反应,这样也可以得到对应的聚酰胺酸。
作为使上述聚酰胺酸酰亚胺化而制成聚酰亚胺的方法可例举直接加热聚酰胺酸的溶液的热酰亚胺化、在聚酰胺酸的溶液中添加催化剂的催化酰亚胺化。由聚酰胺酸至聚酰亚胺的酰亚胺化率并不一定必须是100%。
使聚酰胺酸在溶液中热酰亚胺化时的温度为100℃~400℃,较好是120℃~250℃,较好是在将由酰亚胺化反应而生成的水排出至体系外的同时进行。
聚酰胺酸的催化酰亚胺化可以通过在聚酰胺酸溶液中添加碱性催化剂和酸酐,在-20~250℃,优选在0~180℃下搅拌而进行。碱性催化剂的量以摩尔计为酰胺酸基的0.5~30倍,优选2~20倍,酸酐的量以摩尔计为酰胺酸基的1~50倍,优选3~30倍。作为碱性催化剂,可例举吡啶、三乙胺、三甲胺、三丁胺、三辛胺等,其中吡啶具有使反应进行的适度的碱性,因此优选。作为酸酐,可例举乙酸酐、偏苯三酸酐、均苯四甲酸酐等,其中,使用乙酸酐时易于进行反应结束后的纯化,因此优选。采用催化酰亚胺化的酰亚胺化率可以通过调整催化剂量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来控制。
此外,聚酰胺酸酯可通过四羧酸二酯二酰氯与同上述聚酰胺酸的合成同样的二胺的反应或者使四羧酸二酯与同上述聚酰胺酸的合成同样的二胺以适当的缩合剂或碱的存在下等条件反应来制造。或者,也可以通过以上述的方法预先合成聚酰胺酸,利用高分子反应将酰胺酸中的羧酸酯化来获得。具体来说,例如可以通过使四羧酸二酯二酰氯和二胺在碱和有机溶剂的存在下于-20℃~150℃、较好是0℃~50℃反应30分钟~24小时、较好是1小时~4小时来合成聚酰胺酸酯。接着,将聚酰胺酸酯在高温下加热,促进脱醇使其闭环,从而也可以获得聚酰亚胺。
从聚酰胺酸、聚酰胺酸酯等聚酰亚胺前体或聚酰亚胺的反应溶液回收生成的聚酰胺酸、聚酰胺酸酯等聚酰亚胺前体或聚酰亚胺的情况下,将反应溶液投入不良溶剂使其沉淀即可。作为用于沉淀的不良溶剂,可例举甲醇、丙酮、己烷、丁基溶纤剂、庚烷、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乙醇、甲苯、苯、水等。投入到不良溶剂中而沉淀的聚合物可以在过滤回收之后,在常压或减压下于常温或加热来进行干燥。另外,如果重复使沉淀回收的聚合物重新溶解于有机溶剂并再沉淀回收的操作2~10次,则可以减少聚合物中的杂质。作为此时的不良溶剂,可例举例如醇类、酮类、烃类等,如果使用选自这些溶剂的3种以上的不良溶剂,则纯化效率进一步提高,因此理想。
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如上所述包含具有含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末端和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的末端的聚合性化合物、形成可使液晶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溶剂即可,对其配比无特别限定,具有含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末端和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的末端的聚合性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形成可使液晶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100质量份,较好是1~50质量份,更好是5~30质量份。此外,液晶取向剂所含的形成可使液晶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的含量较好是1质量%~20质量%,更好是3质量%~15质量%,特别好是3质量%~10质量%。
此外,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可包含除形成可使液晶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以外的其它聚合物。此时,全部聚合物成分中的上述其它聚合物的含量较好是0.5质量%~15质量%,更好是1质量%~10质量%。
在考虑涂布液晶取向剂得到的液晶取向膜的强度以及涂膜形成时的操作性、涂膜的均匀性的情况下,液晶取向剂所含的聚合物的分子量以通过GPC(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的重均分子量计较好是5000~1000000,更好是10000~150000。
<溶剂>
对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所含的溶剂无特别限定,只要可溶解或分散具有含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末端和含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的末端的聚合性化合物、形成可使液晶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等含有成分即可。例如,可例举如上述的聚酰胺酸的合成中示例的有机溶剂。其中,从溶解性的观点来看,较好是N-甲基-2-吡咯烷酮、γ-丁内酯、N-乙基-2-吡咯烷酮、1,3-二甲基-2-咪唑啉酮、3-甲氧基-N,N-二甲基丙酰胺。当然,也可以使用2种以上的混合溶剂。
此外,较好是将使涂膜的均匀性和平滑性提高的溶剂混合至液晶取向剂的含有成分的溶解性高的溶剂中使用。作为使涂膜的均匀性和平滑性提高的溶剂,可例举例如异丙醇、甲氧基甲基戊醇、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甲基溶纤剂乙酸酯、丁基溶纤剂乙酸酯、乙基溶纤剂乙酸酯、丁基卡必醇、乙基卡必醇、乙基卡必醇乙酸酯、乙二醇、乙二醇单乙酸酯、乙二醇单异丙醚、乙二醇单丁醚、丙二醇、丙二醇单乙酸酯、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丁醚、丙二醇叔丁基醚、二丙二醇单甲醚、二乙二醇、二乙二醇单乙酸酯、二乙二醇二甲醚、二乙二醇二乙醚、二丙二醇单乙酸酯单甲醚、二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二丙二醇单乙醚、二丙二醇单乙酸酯单乙醚、二丙二醇单丙醚、二丙二醇单乙酸酯单丙醚、3-甲基-3-甲氧基丁基乙酸酯、三丙二醇甲醚、3-甲基-3-甲氧基丁醇、二异丙醚、乙基异丁基醚、二异丁烯、戊基乙酸酯、丁基丁酸酯、丁基醚、二异丁酮、甲基环己烯、丙基醚、二己醚、正己烷、正戊烷、正辛烷、二乙醚、乳酸甲酯、乳酸乙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乙酸丙二醇酯单乙醚、丙酮酸甲酯、丙酮酸乙酯、3-甲氧基丙酸甲酯、3-乙氧基丙酸甲基乙基酯、3-甲氧基丙酸乙酯、3-乙氧基丙酸、3-甲氧基丙酸、3-甲氧基丙酸丙酯、3-甲氧基丙酸丁酯、1-甲氧基-2-丙醇、1-乙氧基-2-丙醇、1-丁氧基-2-丙醇、1-苯氧基-2-丙醇、丙二醇单乙酸酯、丙二醇二乙酸酯、丙二醇-1-单甲基醚-2-乙酸酯、丙二醇-1-单乙基醚-2-乙酸酯、二丙二醇、2-(2-乙氧基丙氧基)丙醇、乳酸甲酯、乳酸乙酯、乳酸正丙酯、乳酸正丁酯、乳酸异戊酯、2-乙基-1-己醇等。这些溶剂可以多种混合。使用这些溶剂时,较好是液晶取向处理剂中包含的溶剂总量的5~80质量%,更好是20~60质量%。
液晶取向剂中可以含有上述以外的成分。作为其例子,可例举能够提高涂布液晶取向剂时的膜厚均匀性或表面平滑性的化合物、能够提高液晶取向膜和基板的密合性的化合物等。
作为能够提高膜厚的均匀性或表面平滑性的化合物,可例举氟类表面活性剂、硅氧烷类表面活性剂、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等。更具体来说,可例举例如eftop EF301、EF303、EF352(托凯姆制品株式会社(トーケムプロダクツ社)制),MEGAFACE F171、F173、R-30(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大日本インキ社)制),Fluorad FC430、FC431(住友3M株式会社(住友スリーエム社)制),AashiGuard AG710、Surflon S-382、SC101、SC102、SC103、SC104、SC105、SC106(旭硝子株式会社(旭硝子社)制)等。使用这些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其使用比例相对于液晶取向处理剂中包含的聚合物的总量100质量份,优选为0.01~2质量份,更优选为0.01~1质量份。
作为提高液晶取向膜和基板的密合性的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可例举含官能性硅烷的化合物或含环氧基的化合物等。例如,可例举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2-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2-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脲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脲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乙氧基羰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乙氧基羰基-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三乙氧基硅烷基丙基三亚乙基三胺、N-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三亚乙基三胺、10-三甲氧基硅烷基-1,4,7-三氮杂癸烷、10-三乙氧基硅烷基-1,4,7-三氮杂癸烷、9-三甲氧基硅烷基-3,6-二氮杂壬基乙酸酯、9-三乙氧基硅烷基-3,6-二氮杂壬基乙酸酯、N-苄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苄基-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苯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苯基-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双(氧乙烯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双(氧乙烯基)-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三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甘油二缩水甘油醚、2.2-二溴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3,5,6-四缩水甘油基-2,4-己二醇、N,N,N’,N’,-四缩水甘油基-间二甲苯二胺、1,3-双(N,N-二缩水甘油基氨基甲基)环己烷、N,N,N’,N’,-四缩水甘油基-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3-(N-烯丙基-N-缩水甘油基)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N,N-二缩水甘油基)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液晶取向膜的膜强度,可添加2,2’-双(4-羟基-3,5-二羟基甲基苯基)丙烷、四(甲氧基甲基)双酚等酚化合物。使用这些化合物时,相对于液晶取向剂中包含的聚合物的总量100质量份,较好是0.1~30质量份,更好是1~20质量份。
另外,除了上述以外,只要是在不破坏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液晶取向剂中还可添加以改变液晶取向膜的介电常数或导电性等电特性为目的的电介质或导电物质。
通过将该液晶取向剂涂布于基板上并烧成,可形成使液晶垂直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等可使液晶取向的液晶取向膜。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包含具有含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末端和含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的末端的聚合性化合物,因此即使在液晶中不含聚合性化合物且高温下烧成的情况下也可令使用所得液晶取向膜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响应速度提高。当然,液晶中包含聚合性化合物或低温下(例如140℃以下)烧成的情况下,也可使液晶显示元件的响应速度提高。
例如,也可以直接使用通过将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涂布于基板后根据需要进行干燥、烧成而得的固化膜作为液晶取向膜。此外,也可以对该固化膜进行摩擦,或者照射偏振光或特定波长的光等,或者进行离子束等的处理,或者作为PSA用取向膜在对填充液晶后的液晶显示元件施加电压的状态下照射UV。特别是可用作PSA用取向膜。
作为这时使用的基板,只要是透明性高的基板即可,无特别限定,可使用玻璃板或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醚砜、聚芳酯、聚氨酯、聚砜、聚醚、聚醚酮、三甲基戊烯、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甲基)丙烯腈、三乙酰基纤维素、二乙酰基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等塑料基板等。另外,从工艺简化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形成有用于液晶驱动的ITO电极等的基板。此外,反射型的液晶显示元件中,可仅在基板的一侧为硅晶片等不透明的物品,该情况下的电极也可使用铝等反射光的材料。
液晶取向剂的涂布方法无特别限定,可例举丝网印刷、胶版印刷、柔版印刷等印刷法,喷墨法、喷雾法、辊涂法或者浸渍、辊涂机、狭缝涂布机、旋涂机等。从生产性的角度来看,转印印刷法在工业上得到广泛使用,本发明中也优选使用。
涂布液晶取向剂后的干燥工序并不一定需要,但从涂布后到烧成为止的时间对于各基板不恒定或者涂布后不立即烧成的情况下,较好是进行干燥工序。该干燥只要除去溶剂至涂膜形状不会因基板搬运等而发生变形的程度即可,对于其干燥方法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例举在温度为40℃~150℃、较好是60℃~100℃的热板上干燥0.5分钟~30分钟、较好是1分钟~5分钟的方法。
通过上述的方法涂布液晶取向剂而形成的涂膜可进行烧成而制成固化膜。通过涂布液晶取向剂而形成的涂膜的烧成温度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在100℃~350℃中的任意温度下进行,但较好是120℃~300℃,更好是150℃~250℃。对于烧成时间,可以在5分钟~240分钟的任意时间内进行烧成。较好是10分钟~90分钟,更好是在20分钟~90分钟。加热可通过例如热板、热风循环炉、红外线炉等通常公知的方法进行。
此外,烧成得到的液晶取向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较好是5~300nm,更好是10~100nm。
另外,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元件可通过上述的方法在基板上形成液晶取向膜后以公知的方法制作液晶盒来获得。作为液晶显示元件的具体例子,是具备液晶盒的液晶显示元件,所述液晶盒包括相对配置的2块基板、设于基板间的液晶层、设于基板和液晶层之间的通过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形成的上述液晶取向膜。具体为具备如下制成的液晶盒的液晶显示元件:将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涂布于2块基板上并烧成而形成液晶取向膜,以该液晶取向膜相对的方式配置2块基板,将由液晶构成的液晶层夹持在该2块基板之间,即与液晶取向膜接触地设置液晶层,在对液晶取向膜和液晶层施加电压的同时照射紫外线。通过像这样使用通过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形成的液晶取向膜,在对液晶取向膜和液晶层施加电压的同时照射紫外线,使具有含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末端和含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的末端的聚合性化合物聚合,并使形成可使液晶取向的液晶取向膜的聚合物或聚合性化合物与聚合性化合物反应,将它们交联,形成响应速度优异的液晶显示元件。
作为用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基板,只要是透明性高的基板即可,没有特别限定,通常是在基板上形成有用于驱动液晶的透明电极的基板。作为具体例子,可以例举与上述液晶取向膜中记载的基板同样的基板。虽然可使用以往的设有电极图案或突起图案的基板,但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元件中,形成液晶取向膜的液晶取向剂采用包含具有含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末端和含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的末端的聚合性化合物的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因此即使是在一侧基板形成例如1~10μm的线/狭缝电极图案而在对向基板未形成狭缝图案或突起图案的结构也可动作,通过该结构的液晶显示元件,可简化制造时的工艺,获得高透射率。
此外,在TFT型元件等高性能元件中,使用在用于液晶驱动的电极和基板之间形成有如晶体管等元件的构件。
透射型液晶显示元件的情况下,一般使用如上所述的基板,但对于反射型液晶显示元件,如果仅是一侧的基板,也可以使用硅晶片等不透明的基板。此时,在基板上形成的电极也可使用反射光的材料,例如铝。
液晶取向膜通过将本发明的液晶取向剂涂布于该基板上后烧成而形成,具体如上所述。
构成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液晶层的液晶材料无特别限定,可使用以往的垂直取向方式等所使用的液晶材料,例如默克株式会社(メルク社)制的MLC-6608或MLC-6609等负型液晶。
作为使该液晶层夹持于2块基板之间的方法,可例举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例举下述方法:准备形成有液晶取向膜的1对基板,在一块基板的液晶取向膜上散布珠粒等间隔物,以形成有液晶取向膜的一面位于内侧的方式粘合另一块基板,减压注入液晶并密封。此外,也可通过下述方法制造液晶盒:准备形成有液晶取向膜的1对基板,在一块基板的液晶取向膜上散布珠粒等间隔物后滴加液晶,然后以形成有液晶取向膜的一面位于内侧的方式粘合另一块基板,进行密封。此时,间隔物的厚度优选1~30μm,更优选2~10μm。
通过在向液晶取向膜和液晶层施加电压的同时照射紫外线而制造液晶盒的工序可以例举例如下述方法:通过对设置在基板上的电极间施加电压,从而向液晶取向膜和液晶层施加电场,在保持该电场的状态下照射紫外线。在此,在电极间施加的电压例如为5~30Vp-p,较好是5~20Vp-p。紫外线的照射量例如是1~60J,较好是40J以下,紫外线照射量少时,可以抑制由构成液晶显示元件的构件的破坏引起的可靠性下降,且减少紫外线照射时间,由此可以提高制造效率,故而较为合适。
如果像这样在向液晶取向膜和液晶层施加电压的同时照射紫外线,则具有含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末端和含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的末端的聚合性化合物反应而形成聚合物,液晶分子倾斜的方向通过该聚合物被记忆,从而可加快所得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响应速度。
上述中,对使形成液晶取向膜的液晶取向剂包含具有含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末端和含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的末端的聚合性化合物而制成的液晶显示元件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元件可以是使液晶中也包含具有含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末端和含光聚合或光交联的基团的末端的聚合性化合物而制成。
此外,上述液晶取向剂不仅可用作用于制造PSA型液晶显示器和SC-PVA型液晶显示器等垂直取向式等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液晶取向剂,也可良好地用于通过摩擦处理或光取向处理制造的液晶取向膜的用途。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该实施例的任何限定。
实施例中使用的缩写如下。
(四羧酸二酐)
BODA:二环[3.3.0]辛烷-2,4,6,8-四羧酸二酐
CBDA:1,2,3,4-环丁烷四羧酸二酐
TCA:以下式表示的2,3,5-三羧基环戊基乙酸-1,4:2,3-二酐
[化58]
(二胺)
m-PDA:间苯二胺
p-PDA:对苯二胺
PCH:1,3-二氨基-4-[4-(4-庚基环己基)苯氧基]苯
DBA:3,5-二氨基苯甲酸
3AMPDA:3,5-二氨基-N-(吡啶-3-基甲基)-苯甲酰胺
DA-1:以下式表示的3,5-二氨基苯甲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酯
DA-2:以下式表示的N1,N1-二烯丙基苯-1,2,4-三胺
DA-3:以下式表示的3,5-二氨基苯甲酸胆甾醇酯
[化59]
(胺化合物)
3-AMP:3-氨基甲基吡啶
(有机溶剂)
NMP:N-甲基-2-吡咯烷酮
BCS:丁基溶纤剂
<聚合性化合物>
(聚合性化合物(RM1)的合成)
向带冷凝管的300mL茄形烧瓶中加入6.7g(35.9mmol)4,4’-二羟基联苯、15.0g(71.7mmol)2-(4-溴丁基)-1,3-二氧戊环、19.8g(143mmol)碳酸钾和150mL丙酮而制成混合物,在60℃搅拌48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获得黄色的湿润固体。然后,将该固体与200mL水混合,加入80mL氯仿进行萃取。萃取进行3次。
向分液而得的有机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过滤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获得黄色固体。通过重结晶(己烷/氯仿=4/1(体积比))纯化该固体,从而获得14.6g白色固体。通过NMR对所得的白色固体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将所得的固体溶解于氘代氯仿(CDCl3),使用核磁共振装置(日本电子公司(ジオール社)制)以300MHz进行了测定。根据该结果确认该白色固体为以下述的反应式表示的化合物(RM1-A)。收率为92%。
1H-NMR(CDCl3)δ:1.65(m,4H),1.74(m,4H),1.87(m,4H),3.86(m,4H),3.97(m,8H),4.89(t,2H),6.92(m,4H),7.44(m,4H).
[化60]
接着,向带冷凝管的500mL茄形烧瓶中加入13.3g(30mmol)上述中得到的化合物(RM1-A)、11.6g(70mmol)1-(溴甲基)丙烯酸、50mL的10%盐酸(aq)、160mL的四氢呋喃(THF)、13.2g(70mmol)氯化锡(Ⅱ)而制成混合物,在70℃搅拌20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进行减压过滤并与200mL纯水混合,向其中加入100mL二氯甲烷进行萃取。萃取进行3次。
向分液而得的有机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从减压过滤后的溶液馏去溶剂,获得白色固体。通过重结晶(己烷/氯仿=2/1)纯化该固体,从而获得9.4g白色固体。与上述同样地通过NMR测定了所得的白色固体,结果确认该白色固体为作为目标的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RM1)。收率为64%。
1H-NMR(CDCl3)δ:1.69(m,12H),2.61(m,2H),3.09(m,2H),4.00(t,4H),4.57(m,2H),5.64(m,2H),6.24(m,2H),6.92(d,4H),7.45(m,4H).
[化61]
(聚合性化合物(RM2)的合成)
向带冷凝管的300mL茄形烧瓶中加入5.0g(23.8mmol)4,4’-联苯二甲醛、7.9g(47.6mmol)2-(溴甲基)丙烯酸、33mL的10%盐酸(aq)、100mL的四氢呋喃(THF)、9.5g(50mmol)氯化锡(Ⅱ)而制成混合物,在70℃搅拌20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注入300mL纯水,获得白色固体。分离所得的固体,通过重结晶(己烷/氯仿=2/1)纯化后,获得3.5g白色固体。通过NMR测定了该固体,结果确认该白色固体为作为目标的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RM2)。收率为72%。
1H-NMR(CDCl3)δ:2.99(m,2H),3.42(m,2H),5.60(m,2H),5.74(m,2H),6.36(m,2H),7.42(m,4H),7.60(m,4H).
[化62]
(聚合性化合物(RM3)的合成)
向带冷凝管的500mL茄形烧瓶中加入11.2g(60mmol)4,4’-二羟基联苯、25.0g(138mmol)2-(2-溴乙基)-1,3-二氧戊环、35.9g(260mmol)碳酸钾和200mL丙酮而制成混合物,在60℃搅拌48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获得黄色的湿润固体。然后,将该固体与200mL水混合,加入100mL氯仿进行萃取。萃取进行3次。
向分液而得的有机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过滤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获得黄色固体。使该固体溶解于氯仿,使用己烷(己烷/氯仿=2/1)沉淀后,获得17.6g白色固体。通过NMR对该固体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白色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化合物(RM3-A)。收率为76%。
1H-NMR(CDCl3)δ:2.19(m,4H),3.89(m,4H),4.01(m,4H),4.16(m,4H),5.11(m,2H),6.95(m,4H),7.45(m,4H).
[化63]
接着,向带冷凝管的500mL茄形烧瓶中加入10.0g(26mmol)上述中得到的化合物(RM3-A)、10.0g(60.6mmol)2-(溴甲基)丙烯酸、32mL的10%HCl(aq)、140mL的四氢呋喃(THF)、11.4g(60.6mmol)氯化锡(Ⅱ)而制成混合物,在70℃搅拌20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进行减压过滤并与200mL纯水混合,向其中加入100mL氯仿进行萃取。萃取进行3次。
向萃取后的有机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从减压过滤后的溶液馏去溶剂,获得白色固体。使该固体溶解于氯仿,使用己烷(己烷/氯仿=2/1)沉淀而获得白色固体。用甲醇清洗该固体后,获得4.7g白色固体。通过NMR对该固体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白色固体为作为目标的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RM3)。收率为42%。
1H-NMR(CDCl3)δ:2.18(m,4H),2.76(m,2H),3.16(m,2H),4.18(m,4H),4.84(m,2H),5.67(m,2H),6.27(m,2H),6.95(d,4H),7.46(m,4H).
[化64]
(聚合性化合物(RM4))
将公知的以下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作为聚合性化合物(RM4)。
[化65]
(聚合性化合物(RM5)的合成)
向带冷凝管的200mL茄形烧瓶中加入7.61g(50.0mmol)4-羟基苯甲酸甲酯、9.1g(50.0mmol)6-溴-1-己醇、13.8g(100mmol)碳酸钾和70mL丙酮而制成混合物,在64℃搅拌24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对反应液进行减压过滤在减压下馏去溶剂,获得黄色的湿润固体。将该固体通过硅胶柱色谱法(柱:硅胶60,0.063-0.200mm,默克株式会社制,洗脱液:己烷/乙酸乙酯=1/1(v/v))纯化。从所得的溶液馏去溶剂,获得11.3g白色的固体。该固体的NMR测定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白色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化合物(RM5-A)。收率为90%。
1H-NMR(CDCl3)δ:1.3-1.7(m,8H),3.67(m,2H),3.88(s,3H),4.03(t,2H),6.91(d,2H),7.99(d,2H).
[化66]
接着,在向带冷凝管的1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2g(10.0mmol)氯铬酸吡啶(PCC)和15.0mL的CH2Cl2并搅拌混合的状态下,滴加2.5g(10.0mmol)上述中得到的化合物(RM5-A)溶解于15.0mL的CH2Cl2而得的溶液,在室温下再搅拌6小时。然后,向除去了附着于烧瓶壁的油状物的溶液中加入90mL二乙醚并减压过滤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获得深绿色的湿润固体。将该固体通过硅胶柱色谱法(柱:硅胶60,0.063-0.200mm,默克株式会社制,洗脱液:己烷/乙酸乙酯=2/1(v/v))纯化。馏去所得的溶液的溶剂,获得1.3g无色的固体。通过NMR对该固体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无色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化合物(RM5-B)。收率为50%。
1H-NMR(CDCl3)δ:1.3-1.8(m,6H),2.49(t,2H),3.88(s,3H),3.99(t,2H),6.87(d,2H),7.99(d,2H),9.78(s,1H).
[化67]
接着,向带冷凝管的50mL茄形烧瓶中加入1.25g(5.0mmol)上述中得到的化合物(RM5-B)、0.83g(5.0mmol)2-(溴甲基)丙烯酸、0.8g的Amberlyst(注册商标)15(罗门哈斯公司,商品名)、8.0mL的THF、0.95g(5.0mmol)氯化锡(Ⅱ)和2.0mL纯水而制成混合物,在70℃搅拌5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进行减压过滤并与40mL纯水混合,向其中加入50mL二乙醚进行萃取。萃取进行3次。
向萃取后的有机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从减压过滤后的溶液馏去溶剂,获得1.5g无色固体。该固体的NMR测定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无色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化合物(RM5-C)。收率为94%。
1H-NMR(DMSO-d6)δ:1.3-1.8(m,8H),2.62(m,1H),3.04(s,1H),3.81(s,3H),4.05(t,2H),4.54(m,1H),5.70(s,1H),6.01(s,1H),7.03(d,2H),7.89(d,2H).
[化68]
向带冷凝管的100mL茄形烧瓶中加入35mL乙醇、1.5g(4.7mmol)上述中得到的化合物(RM5-C)和5mL的10%氢氧化钠水溶液而制成混合物,在85℃搅拌3小时的同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向500mL的烧杯中加入300mL水和反应液,在室温下搅拌30分钟后,滴加5mL的10%HCl水溶液后,过滤而获得1.3g白色固体。
接着,向带冷凝管的50mL茄形烧瓶中加入1.1g所得的白色固体、1.0g的Amberlyst(注册商标)15(罗门哈斯公司,商品名)和20.0mL的THF而制成混合物,在70℃搅拌5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从将反应液减压过滤后的溶液馏去溶剂,获得黄色固体。通过重结晶(己烷/乙酸乙酯=1/1(v/v))纯化该黄色固体后,获得0.9g白色固体。该固体的NMR测定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白色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化合物(RM5-D)。收率为71%。
1H-NMR(DMSO-d6)δ:1.2-1.8(m,8H),2.60(m,1H),3.09(m,1H),4.04(m,2H),4.55(m,1H),5.69(s,1H),6.02(s,1H),6.99(d,2H),7.88(d,2H),12.5(s,broad,1H).
[化69]
使21.1g(69.3mmol)上述中得到的化合物(RM5-D)、5.0g(34.7mmol)1,4-环己烷二甲醇、0.35g的N,N-二甲基-4-氨基吡啶(DMAP)和少量的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在室温搅拌的状态下悬浮于100mL二氯甲烷,向其中加入溶解于50mL二氯甲烷的15.5g(75.0mmol)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搅拌48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过滤分离析出的DCC脲,将该滤液依次分别用60mL的0.5N-HCl、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食盐水清洗各2次,用硫酸镁干燥后馏去溶剂,通过采用乙醇的重结晶操作获得20.1g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RM5)。通过NMR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此外,收率为81%。
1H-NMR(CDCl3)δ:1.15(m,4H),1.50(m,8H),1.66(m,2H),1.79(m,8H),1.92(m,4H),2.60(m,2H),3.08(m,2H),4.01(m,4H),4.12(m,4H),4.53(m,2H),5.63(d,2H),6.24(d,2H),6.89(d,4H),7.97(d,4H).
[化70]
(聚合性化合物(RM6)的合成)
使6.1g(20.0mmol)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化合物(RM5-D)、5.3g(20.0mmol)4-[(6-丙烯酰氧基)己氧基]苯酚(辛顿化学品公司(辛顿化学品公司(SYNTHON Chemicals社))、0.1g的N,N-二甲基-4-氨基吡啶(DMAP)和少量的BHT在室温搅拌的状态下悬浮于100mL二氯甲烷,向其中加入溶解有5.1g(25.0mmol)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的溶液,搅拌一晚。过滤分离析出的DCC脲,将该滤液依次分别用100mL的0.5N-HCl、100mL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150mL饱和食盐水清洗各2次,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获得黄色固体。将该固体通过硅胶柱色谱法(柱:硅胶60,0.063-0.200mm,默克株式会社制,洗脱液:己烷/乙酸乙酯=1/1)纯化。馏去此时得到的溶液的溶剂,获得4.3g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RM6)。通过NMR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此外,收率为39%。
1H NMR(CDCl3)δ:1.53(m,10H),1.72(m,2H),1.79(m,4H),2.58(m,1H),3.07(m,1H),3.96(t,2H),4.05(t,2H),4.18(t,2H),4.54(m,1H),5.64(d,1H),5.81(d,1H),6.14(m,1H),6.24(d,1H),6.40(d,1H),6.97(m,4H),7.09(d,2H),8.14(d,2H).
[化71]
(聚合性化合物(RM7)的合成)
使2.1g(7.3mmol)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化合物(RM7-A)、2.5g(7.3mmol)化合物(RM7-B)、0.015g的DMAP和少量的BHT在室温搅拌的状态下悬浮于30mL二氯甲烷,向其中加入溶解于5mL二氯甲烷的1.8g(9.0mmol)DCC,搅拌一晚后过滤分离析出的DCC脲,将该滤液依次分别用50mL的0.5N-HCl、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食盐水清洗各2次,用硫酸镁干燥后馏去溶剂,通过采用乙醇的重结晶操作,获得1.3g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RM7)。通过NMR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此外,收率为30%。
1H NMR(CDCl3)):δ1.40-1.90(m,14H),2.64(m,1H),3.07(m,1H),4.00(t,2H),4.05(t,2H),4.18(t,2H),4.54(m,1H),5.83(d,1H),6.14(m,1H),6.25(d,1H),6.37(d,1H),6.97(d,2H),7.26(d,2H),7.50(d,2H),7.57(d,2H),8.17(d,2H).
[化72]
(聚合性化合物(RM8)的合成)
向带冷凝管的100mL茄形烧瓶中加入6.1g(50mmol)4-羟基苯甲醛、9.1g(50mmol)6-溴-1-己醇、13.8g(100mmol)碳酸钾和100mL丙酮而制成混合物,在64℃搅拌24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获得黄色的湿润固体。然后,将该固体与70mL水混合,加入50mL二乙醚进行萃取。萃取进行3次。
向分液而得的有机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过滤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获得黄色固体。将该固体溶解于5mL乙酸乙酯,通过硅胶柱色谱法(柱:硅胶60,0.063-0.200mm,默克株式会社制,洗脱液:己烷/乙酸乙酯=2/1)纯化。从此时得到的溶液馏去溶剂,获得7.4g白色的固体。通过NMR对该固体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白色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化合物(RM8-A)。收率为67%。
1H NMR(DMSO-d6)δ:1.55(m,4H),1.62(m,2H),1.84(m,2H),3.67(t,2H),4.05(t,2H),4.20(t,2H),7.00(d,2H),7.84(d,2H),9.88(s,1H).
[化73]
在50mL三口烧瓶中将2.2g化合物(RM8-A)、1.7mL三乙胺、0.2mg的BHT和10mL的THF混合溶解。在搅拌该溶液的状态下用15分钟滴加0.8mL丙烯酰氯(acryloyl chloride)溶解于10mL的THF而得的溶液。这时,将三口烧瓶进行水浴(水温20℃)冷却。滴加后,在该状态下搅拌30分钟后,将烧瓶从水浴中取出,氮置换后再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反应。过滤该反应液,将滤液减压浓缩至3/4的容量后加入100mL二氯甲烷。将该溶液依次用100mL饱和碳酸钠溶液、100mL的0.5N盐酸、100mL饱和食盐水清洗,用硫酸镁干燥后,馏去溶剂而获得黄色的固体。将该固体溶解于3mL乙酸乙酯,通过硅胶柱色谱法(柱:硅胶60,0.063-0.200mm,默克株式会社制,洗脱液:己烷/乙酸乙酯=2/1)纯化。从此时得到的溶液馏去溶剂,获得2.0g白色的固体。通过NMR对该固体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白色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化合物(RM8-B)。收率为72%。
1H NMR(CDCl3)δ:1.48(m,4H),1.75(m,2H),1.85(m,2H),4.05(t,2H),4.18(t,2H),5.81(d,1H),6.14(m,1H),6.37(d,1H),6.99(m,2H),7.82(m,2H),9.88(s,1H).
[化74]
接着,向带冷凝管的50mL茄形烧瓶中加入2.0g(7mmol)与上述同样得到的中间体化合物(RM8-B)、1.2g(7.0mmol)2-(溴甲基)丙烯酸、1.2g的Amberlyst(注册商标)15(罗门哈斯公司,商品名)、8.0mL的THF、1.4g(7mmol)氯化锡(Ⅱ)、2.0mL纯水而制成混合物,在70℃的温度下搅拌24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进行减压过滤并与60mL纯水混合,向其中加入50mL二乙醚进行萃取。萃取进行3次。向萃取后的有机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从减压过滤后的溶液馏去溶剂,获得浅褐色的固体。
将该固体溶解于3mL乙酸乙酯,通过硅胶柱色谱法(柱:硅胶60,0.063-0.200mm,默克株式会社制,洗脱液:己烷/乙酸乙酯=2/1)纯化。从此时得到的溶液馏去溶剂,获得1.0g白色的固体。通过NMR测定了该固体,结果确认该白色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RM8)。收率为40%。
1H NMR(CDCl3)δ:1.48(m,4H),1.75(m,4H),2.94(m,1H),3.39(m,1H),3.95(t,2H),4.17(t,2H),5.45(t,1H),5.68(m,1H),5.83(m,1H),6.13(m,1H),6.30(m,1H),6.40(d,1H),6.88(d,2H),7.26(m,2H).
[化75]
(聚合性化合物(RM9)的合成)
使22.0g(72.4mmol)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方法得到的化合物(RM5-D)、5.0g(36.2mmol)1,4-苯二甲醇、0.35g的N,N-二甲基-4-氨基吡啶(DMAP)和少量的BHT在室温搅拌的状态下悬浮于100mL二氯甲烷,向其中加入溶解于50mL二氯甲烷的17.0g(80.0mmol)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搅拌48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过滤分离析出的DCC脲,将该滤液依次分别用60mL的0.5N-HCl、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食盐水清洗各2次,用硫酸镁干燥后馏去溶剂,通过采用乙醇的重结晶操作获得16.6g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RM9)。通过NMR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此外,收率为65%。
1H-NMR(CDCl3)δ:1.46(m,12H),1.80(m,4H),2.60(m,2H),3.08(m,2H),4.01(m,4H),4.56(m,2H),5.34(s,4H),5.63(d,2H),6.23(d,2H),6.90(d,4H),7.46(s,4H),8.00(d,4H).
[化76]
(聚合性化合物(RM10)的合成)
使6.1g(20.0mmol)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方法得到的化合物(RM5-D)、2.1g(10.0mmol)4,4’-联苯二甲醇、0.15g的N,N-二甲基-4-氨基吡啶(DMAP)和少量的BHT在室温搅拌的状态下悬浮于50mL二氯甲烷,向其中加入溶解于25mL二氯甲烷的5.3g(25.0mmol)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搅拌48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过滤分离析出的DCC脲,将该滤液依次分别用60mL的0.5N-HCl、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食盐水清洗各2次,用硫酸镁干燥后馏去溶剂,通过采用乙醇的重结晶操作获得6.4g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RM10)。通过NMR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此外,收率为81%。
1H-NMR(CDCl3)δ:1.48(m,12H),1.75(m,4H),2.60(m,2H),3.08(m,2H),4.01(m,4H),4.55(m,2H),5.38(s,4H),5.63(d,2H),6.23(d,2H),6.89(d,4H),7.51(d,4H),7.62(d,4H),8.05(d,4H).
[化77]
(聚合性化合物(RM11)的合成)
使6.1g(20.0mmol)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方法得到的化合物(RM5-D)、2.1g(10.0mmol)4,4’-二羟基二苯酮、0.1g的N,N-二甲基-4-氨基吡啶(DMAP)和少量的BHT在室温搅拌的状态下悬浮于80mL二氯甲烷,向其中加入溶解有5.2g(24.0mmol)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的溶液,搅拌一晚。过滤分离析出的DCC脲,将该滤液依次分别用50mL的0.5N-HCl、50mL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100mL饱和食盐水清洗各2次,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获得黄色固体。将该固体通过采用乙醇的重结晶纯化,获得6.2g白色的固体。通过NMR对该固体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白色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RM11)。收率为79%。
1H NMR(CDCl3)δ:1.45-1.95(m,16H),2.58(m,2H),3.07(m,2H),4.05(t,4H),4.54(m,2H),5.64(s,2H),6.24(s,2H),6.98(d,4H),7.32(d,4H),7.91(d,4H),8.18(d,4H).
[化78]
(聚合性化合物(RM12)的合成)
向带冷凝管的500mL茄形烧瓶中加入12.2g(100mmol)4-羟基苯甲醛、12.2g(50mmol)1,6-二溴己烷、16.0g(116mmol)碳酸钾、150mL丙酮而制成混合物,在64℃的温度下搅拌48小时的同时使其反应。过滤反应溶液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获得15.4g浅褐色的湿润固体。通过NMR对该固体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化合物(RM12-A)。收率为94%。
1H-NMR(CDCl3)δ:1.49(m,4H),1.77(m,4H),4.12(t,4H),7.10(d,2H),7.86(d,2H),9.87(s,2H).
[化79]
接着,向带冷凝管的100mL茄形烧瓶中加入3.3g(10.0mmol)与上述同样得到的化合物(RM12-A)、3.3g(20.0mmol)2-(溴甲基)丙烯酸、3.0g的Amberlyst(注册商标)15(罗门哈斯公司,商品名)、32.0mL的THF、3.8g(20.0mmol)氯化锡(Ⅱ)、8.0mL纯水而制成混合物,在70℃的温度下搅拌24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进行减压过滤并与60mL纯水混合,向其中加入70mL二乙醚进行萃取。萃取进行3次。向萃取后的有机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从减压过滤后的溶液馏去溶剂,获得浅褐色的固体。
将该固体溶解于10mL乙酸乙酯,通过硅胶柱色谱法(柱:硅胶60,0.063-0.200mm,默克株式会社制,洗脱液:己烷/乙酸乙酯=1/1)纯化。从此时得到的溶液馏去溶剂,获得2.6g白色的固体。通过NMR对该固体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白色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RM12)。收率为55%。
1H-NMR(CDCl3)δ:1.54(m,4H),1.80(m,4H),2.94(m,2H),3.35(m,2H),3.97(t,4H),5.47(m,2H),5.68(m,2H),6.30(m,2H),6.88(d,4H),7.26(d,4H).
[化80]
(聚合性化合物(RM13)的合成)
向带冷凝管的300mL茄形烧瓶中加入7.5g(50.0mmol)对酞醛酸、9.1g(55.0mmol)2-(溴甲基)丙烯酸、80.0mL的THF、10.5g(110.0mmol)氯化锡(Ⅱ)和35.0mL盐酸水溶液(10%)而制成混合物,在70℃搅拌24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与200mL纯水混合,向其中加入100mL二乙醚进行萃取。萃取进行3次。
向萃取后的有机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从减压过滤后的溶液馏去溶剂,获得8.3g无色固体。该固体的NMR测定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无色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化合物(RM13-A)。收率为76%。
1H-NMR(DMSO-d6)δ:2.85(m,1H),3.50(m,1H),5.75(m,1H),5.80(s,1H),6.18(s,1H),7.45(d,2H),7.98(d,2H),13.08(s,1H).
[化81]
使2.4g(11.0mmol)上述中得到的化合物(RM13-A)、0.6g(5.0mmol)1,6-己二醇、0.05g的N,N-二甲基-4-氨基吡啶(DMAP)和少量的BHT在室温搅拌的状态下悬浮于10mL二氯甲烷,向其中加入溶解于5mL二氯甲烷的2.5g(12.0mmol)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搅拌48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过滤分离析出的DCC脲,将该滤液依次分别用60mL的0.5N-HCl、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食盐水清洗各2次,用硫酸镁干燥后馏去溶剂,通过采用乙醇的重结晶操作获得1.3g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RM13)。通过NMR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此外,收率为50%。
1H-NMR(CDCl3)δ:1.53(m,4H),1.80(m,4H),2.85(m,2H),3.45(m,2H),4.36(m,4H),5.60(t,2H),6.72(d,2H),6.34(d,2H),7.40(d,4H),8.06(d,4H).
[化82]
(聚合性化合物(RM14)的合成)
在向带冷凝管的3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6.2g(28.7mmol)PCC和100.0mL的CH2Cl2并搅拌混合的状态下,滴加8.0g(28.7mmol)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化合物(RM14-A)溶解于CH2Cl2(30.0mL)而得的溶液,在室温下再搅拌2小时。然后,向除去了附着于烧瓶壁的油状物的溶液中加入150mL二乙醚并减压过滤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获得深绿色的湿润固体。
将该固体通过硅胶柱色谱法(柱:硅胶60,0.063-0.200mm,默克株式会社制,洗脱液:己烷/乙酸乙酯=1/1)纯化。馏去所得的溶液的溶剂,获得5.7g无色的固体。通过NMR对该固体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无色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化合物(RM14-B)。收率为72%。
1H NMR(CDCl3)δ:1.50(m,2H),1.70(m,2H),1.85(m,2H),2.45(m,2H),3.80(s,3H),4.00(t,2H),6.25(d,1H),6.83(d,2H),7.45(d,2H),7.84(d,1H),9.80(s,1H).
[化83]
接着,向带冷凝管的100mL茄形烧瓶中加入5.7g(20.6mmol)上述中得到的化合物(RM14-B)、3.4g(20.6mmol)2-(溴甲基)丙烯酸、16mL的10%盐酸水溶液、50mL的THF和3.9g(20.6mmol)氯化锡(Ⅱ)而制成混合物,在70℃搅拌20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进行减压过滤并与100mL纯水混合,向其中加入150mL二乙醚进行萃取。萃取进行3次。
向萃取后的有机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从减压过滤后的溶液馏去溶剂,进行重结晶(己烷/乙酸乙酯,1/1),获得4.6g无色固体。通过NMR对该固体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无色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RM14)。收率为65%。
1H NMR(CDCl3)δ:1.40-1.90(m,8H),2.60(m,1H),3.05(m,1H),3.80(s,3H),4.02(t,2H),4.55(m,1H),5.63(s,1H),6.25(s,1H),6.33(d,1H),6.90(d,2H),7.45(d,2H),7.65(d,1H).
[化84]
(聚合性化合物(RM15)的合成)
向带冷凝管的200mL茄形烧瓶中加入5.0g(24.0mmol)4-溴丁基-1,3-二氧戊环、4.5g(27.0mmol)2-(溴甲基)丙烯酸、19mL的10%盐酸水溶液、60mL的THF和4.7g(27.0mmol)氯化锡(Ⅱ)而制成混合物,在70℃的温度下搅拌20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进行减压过滤并与100mL纯水混合,向其中加入100mL二乙醚进行萃取。萃取进行3次。
向萃取后的有机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从减压过滤后的溶液馏去溶剂,获得5.2g无色固体。通过NMR对该液体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无色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化合物(RM15-A)。收率为93%。
1H NMR(CDCl3)δ:1.64(m,4H),1.96(m,2H),2.06(m,1H),3.07(m,1H),3.44(t,2H),4.55(m,1H),5.65(s,1H),6.25(s,1H).
[化85]
向带冷凝管的100mL茄形烧瓶中加入4.7g(20.0mmol)上述中得到的化合物(RM15-A)、3.6g(20.0mmol)4-甲氧基肉桂酸、5.1g(40.0mmol)碳酸钾和50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而制成混合物,在110℃搅拌48小时的同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与200mL纯水混合,向其中加入50mL乙酸乙酯进行萃取。萃取进行3次。向萃取后的有机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从减压过滤后的溶液馏去溶剂,获得固体。将该固体溶解于10mL乙酸乙酯,通过硅胶柱色谱法(柱:硅胶60,0.063-0.200mm,默克株式会社制,洗脱液:己烷/乙酸乙酯=1/1)纯化。从此时得到的溶液馏去溶剂,获得2.8g白色的固体。该固体的NMR测定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RM15)。收率为43%。
1H NMR(CDCl3)δ:1.50(m,2H),1.75(m,4H),2.63(m,1H),3.05(m,1H),3.85(s,3H),4.20(t,2H),4.55(m,1H),5.65(s,1H),6.23(s,1H),6.50(d,1H),6.90(d,2H),7.45(d,2H),7.66(d,1H).
[化86]
(聚合性化合物(RM16)的合成)
向带冷凝管的200mL茄形烧瓶中加入9.4g(45.0mmol)4-溴丁基-1,3-二氧戊环、10.0g(45.0mmol)反-4-苯基肉桂酸、12.0g(90.0mmol)碳酸钾和100mL的DMF而制成混合物,在110℃搅拌48小时的同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与100mL纯水混合,获得固体。过滤该固体,加入50mL乙醇而制成混合物,进行过滤。从减压过滤后的溶液馏去溶剂,获得6.2g固体。该固体的NMR测定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化合物(RM16-A)。收率为40%。
1H NMR(CDCl3)δ:1.55(m,2H),1.75(m,4H),3.83(m,2H),3.98(m,2H),4.24(t,2H),4.85(m,1H),6.45(d,1H),7.36(m,1H),7.46(m,2H),7.60(m,6H),7.75(d,1H).
[化87]
接着,向带冷凝管的100mL茄形烧瓶中加入6.2g(18.0mmol)上述中得到的化合物(RM16-A)、3.3g(20.0mmol)2-(溴甲基)丙烯酸、16mL的10%盐酸水溶液、32mL的THF和3.8g(20.0mmol)氯化锡(Ⅱ)而制成混合物,在70℃的温度下搅拌20小时使其反应。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与100mL纯水混合,向其中加入50mL二乙醚进行萃取。萃取进行3次。
向萃取后的有机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从减压过滤后的溶液馏去溶剂,进行重结晶(己烷/乙酸乙酯,2/1),获得3.6g固体。通过NMR对该固体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RM16)。收率为53%。
1H NMR(CDCl3)δ:1.68(m,6H),2.63(m,1H),3.07(m,1H),4.24(t,2H),4.55(m,1H),5.64(s,1H),6.25(s,1H),6.50(d,1H),7.36(m,1H),7.46(m,2H),7.65(m,6H),7.75(d,1H).
[化88]
(聚合性化合物(RM17)的合成)
使7.6g(25.0mmol)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化合物(RM5-D)、4.8g(25.0mmol)4-羟基肉桂酸乙酯、0.1g的N,N-二甲基-4-氨基吡啶(DMAP)和少量的BHT在室温搅拌的状态下悬浮于100mL二氯甲烷,向其中加入溶解有6.7g(32mmol)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的溶液,搅拌一晚。过滤分离析出的DCC脲,将该滤液依次分别用50mL的0.5N-HCl、50mL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100mL饱和食盐水清洗各2次,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获得黄色固体。将该固体通过采用乙醇的重结晶纯化,获得7.1g白色的固体。通过NMR对该固体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根据该结果确认该白色固体为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RM17)。收率为59%。
1H NMR(CDCl3)δ:1.35(t,3H),1.40-1.90(m,8H),2.60(m,1H),3.08(m,1H),4.05(t,2H),4.25(m,2H),4.55(m,1H),5.64(s,1H),6.22(s,1H),6.40(d,1H),6.97(d,2H),7.22(d,2H),7.60(d,2H),7.70(d,1H),8.15(d,2H).
[化89]
(聚合性化合物(RM18)的合成)
使7.3g(24.0mmol)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化合物(RM5-D)、5.0g(24.0mmol)4-羟基-3-甲氧基肉桂酸甲酯、0.1g的N,N-二甲基-4-氨基吡啶(DMAP)和少量的BHT在室温搅拌的状态下悬浮于100mL二氯甲烷,向其中加入溶解有6.4g(31.0mmol)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的溶液,搅拌一晚。过滤分离析出的DCC脲,将该滤液依次分别用100mL的0.5N-HCl、100mL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150mL饱和食盐水清洗各2次,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获得黄色固体。将该固体通过重结晶(乙醇)纯化,获得6.1g以下述反应式表示的聚合性化合物(RM18)。通过NMR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此外,收率为51%。
1H NMR(CDCl3)δ:1.40-1.90(m,8H),2.58(m,1H),3.08(m,1H),3.80(m,6H),4.05(t,2H),4.55(m,1H),5.62(s,1H),6.22(s,1H),6.42(d,1H),6.97(d,2H),7.18(m,3H),7.65(d,1H),8.18(d,2H).
[化90]
<聚酰亚胺分子量测定>
聚酰亚胺的分子量使用株式会社千秋科学(センシュー科学社)制常温凝胶渗透色谱(GPC)装置(SSC-7200)、昭和电工株式会社(Shodex社)制柱(KD-803,KD-805),如下进行测定。
柱温:50℃
洗脱液:N,N'-二甲基甲酰胺(作为添加剂,溴化锂一水合物(LiBr·H2O)为30mmol/L,磷酸无水结晶(o-磷酸)为30mmol/L,四氢呋喃(THF)为10ml/L)
流速:1.0ml/分钟
校正曲线制作用标准样品:东曹株式会社(東ソー社)制TSK标准聚环氧乙烷(分子量约900000、150000、100000、30000)以及聚合物实验室公司(ポリマーラボラトリー社)制聚乙二醇(分子量约12000、4000、1000)。
<酰亚胺化率的测定>
聚酰亚胺的酰亚胺化率如下测定。将20mg聚酰亚胺粉末加入NMR样品管(草野科学株式会社(草野科学社)制NMR采样管标准型φ5),添加1.0mL氘代二甲亚砜(DMSO-d6,0.05%TMS混合品),施加超声波使其完全溶解。通过日本电子德塔木株式会社(日本電子データム社)制NMR测定器(JNW-ECA500)对该溶液测定500MHz的质子NMR。对于酰亚胺化率,以来源于酰亚胺化前后未变化的结构的质子为基准质子,使用该质子的峰的积分值和来源于出现在9.5~10.0ppm附近的酰胺酸的NH基的质子峰的积分值,通过下式求得。
酰亚胺化率(%)=(1-α·x/y)100
上式中,x为来源于酰胺酸的NH基的质子峰积分值,y为基准质子的峰积分值,α为聚酰胺酸(酰亚胺化率为0%)时相对于1个酰胺酸的NH基的质子的基准质子的个数比例。
(实施例1)
将BODA(28.15g,112.5mmol)、m-PDA(4.86g,45mmol)、PCH(11.42g,30mmol)、DBA(11.41g,75mmol)在NMP(187.8g)中混合,在80℃反应5小时后,加入CBDA(6.77g,36mmol)和NMP(62.6g),在40℃反应10小时而获得聚酰胺酸溶液。向该聚酰胺酸溶液(313g)中加入NMP稀释至6质量%后,加入作为酰亚胺化催化剂的乙酸酐(79.1g)和吡啶(30.7g),在100℃反应3小时。将该反应溶液投入甲醇(4000ml)中,过滤分离所得的沉淀物。将该沉淀物用甲醇清洗,在100℃减压干燥,获得聚酰亚胺粉末(A)。该聚酰亚胺的酰亚胺化率为70%,数均分子量为18000,重均分子量为59000。
向得到的聚酰亚胺粉末(A)(6.0g)中加入NMP(40.2g),在50℃搅拌12小时使其溶解。向该溶液中加入3-AMP的5.0重量%NMP溶液(6.0g)(以3-AMP计0.3g)、NMP(27.9g)和BCS(20.0g),在50℃搅拌5小时,从而获得液晶取向剂(A1)。
此外,向10.0g上述的液晶取向剂(A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wt%)RM1,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A2)。同样地,向10.0g液晶取向剂(A1)中加入0.18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30wt%)RM1,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A3)。
(实施例2)
将BODA(8.76g,35.0mmol)、p-PDA(3.78g,35.0mmol)、PCH(5.33g,14.0mmol)、DA-1(5.55g,21.0mmol)在NMP(90.0g)中混合,在80℃反应5小时后,加入CBDA(6.59g,33.6mmol)和NMP(30.0g),在40℃反应10小时而获得聚酰胺酸溶液。向该聚酰胺酸溶液(140.0g)中加入NMP稀释至6质量%后,加入作为酰亚胺化催化剂的乙酸酐(20.0g)和吡啶(25.8g),在50℃反应3小时。将该反应溶液投入甲醇(1800ml)中,过滤分离所得的沉淀物。将该沉淀物用甲醇清洗,在100℃减压干燥,获得聚酰亚胺粉末(B)。该聚酰亚胺的酰亚胺化率为50%,数均分子量为22000,重均分子量为77000。
向得到的聚酰亚胺粉末(B)(6.0g)中加入NMP(74.0g),在50℃搅拌12小时使其溶解。向该溶液加入BCS(20.0g),在50℃搅拌5小时,从而获得液晶取向剂(B1)。
此外,向10.0g上述的液晶取向剂(B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wt%)RM1,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B2)。
(实施例3)
将BODA(3.13g,12.5mmol)、p-PDA(1.08g,10mmol)、PCH(1.90g,5mmol)、DA-1(2.64g,10mmol)在NMP(33.3g)中混合,在80℃反应5小时后,加入CBDA(2.35g,12mmol)和NMP(11.1g),在40℃反应10小时而获得聚酰胺酸溶液。向该聚酰胺酸溶液(55.5g)中加入NMP稀释至6质量%后,加入作为酰亚胺化催化剂的乙酸酐(7.7g)和吡啶(9.9g),在50℃反应3小时。将该反应溶液投入甲醇(710ml)中,过滤分离所得的沉淀物。将该沉淀物用甲醇清洗,在100℃减压干燥,获得聚酰亚胺粉末(C)。该聚酰亚胺的酰亚胺化率为48%,数均分子量为26000,重均分子量为102000。
向得到的聚酰亚胺粉末(C)(6.0g)中加入NMP(74.0g),在50℃搅拌12小时使其溶解。向该溶液加入BCS(20.0g),在50℃搅拌5小时,从而获得液晶取向剂(C1)。
此外,向10.0g上述的液晶取向剂(C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wt%)RM1,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C2)。
(实施例4)
将BODA(3.13g,12.5mmol)、p-PDA(0.81g,7.5mmol)、PCH(1.90g,5mmol)、DA-1(3.30g,12.5mmol)在NMP(34.5g)中混合,在80℃反应5小时后,加入CBDA(2.35g,12mmol)和NMP(11.5g),在40℃反应10小时而获得聚酰胺酸溶液。向该聚酰胺酸溶液(57.5g)中加入NMP稀释至6质量%后,加入作为酰亚胺化催化剂的乙酸酐(7.7g)和吡啶(9.9g),在50℃反应3小时。将该反应溶液投入甲醇(730ml)中,过滤分离所得的沉淀物。将该沉淀物用甲醇清洗,在100℃减压干燥,获得聚酰亚胺粉末(D)。该聚酰亚胺的酰亚胺化率为50%,数均分子量为23000,重均分子量为63000。
向得到的聚酰亚胺粉末(D)(6.0g)中加入NMP(74.0g),在50℃搅拌12小时使其溶解。向该溶液加入BCS(20.0g),在50℃搅拌5小时,从而获得液晶取向剂(D1)。
此外,向10.0g上述的液晶取向剂(D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wt%)RM1,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D2)。
(实施例5)
将BODA(5.00g,20mmol)、p-PDA(0.87g,8mmol)、PCH(3.05g,8mmol)、DA-1(6.34g,24mmol)在NMP(57.1g)中混合,在80℃反应5小时后,加入CBDA(3.77g,19.2mmol)和NMP(19.0g),在40℃反应10小时而获得聚酰胺酸溶液。向该聚酰胺酸溶液(95.5g)中加入NMP稀释至6质量%后,加入作为酰亚胺化催化剂的乙酸酐(12.3g)和吡啶(15.9g),在50℃反应3小时。将该反应溶液投入甲醇(1200ml)中,过滤分离所得的沉淀物。将该沉淀物用甲醇清洗,在100℃减压干燥,获得聚酰亚胺粉末(E)。该聚酰亚胺的酰亚胺化率为51%,数均分子量为31000,重均分子量为111000。
向得到的聚酰亚胺粉末(E)(6.0g)中加入NMP(74.0g),在50℃搅拌12小时使其溶解。向该溶液加入BCS(20.0g),在50℃搅拌5小时,从而获得液晶取向剂(E1)。
此外,向10.0g上述的液晶取向剂(E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wt%)RM1,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E2)。
(实施例6)
将BODA(5.00g,20.0mmol)、p-PDA(2.16g,20.0mmol)、PCH(3.04g,8.0mmol)、DA-2(2.44g,12.0mmol)在NMP(49.2g)中混合,在80℃反应5小时后,加入CBDA(3.77g,19.2mmol)和NMP(16.4g),在40℃反应10小时而获得聚酰胺酸溶液。向该聚酰胺酸溶液(75.0g)中加入NMP稀释至6质量%后,加入作为酰亚胺化催化剂的乙酸酐(9.33g)和吡啶(14.6g),在50℃反应3小时。将该反应溶液投入甲醇(950ml)中,过滤分离所得的沉淀物。将该沉淀物用甲醇清洗,在100℃减压干燥,获得聚酰亚胺粉末(F)。该聚酰亚胺的酰亚胺化率为47%,数均分子量为20100,重均分子量为106000。
向得到的聚酰亚胺粉末(F)(6.0g)中加入NMP(74.0g),在50℃搅拌12小时使其溶解。向该溶液加入BCS(20.0g),在50℃搅拌5小时,从而获得液晶取向剂(F1)。
此外,向10.0g上述的液晶取向剂(F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wt%)RM1,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F2)。
(实施例7)
将BODA(5.00g,20.0mmol)、p-PDA(0.87g,8.0mmol)、PCH(3.04g,8.0mmol)、DA-2(4.88g,24.0mmol)在NMP(52.7g)中混合,在80℃反应5小时后,加入CBDA(3.77g,19.2mmol)和NMP(17.56g),在40℃反应10小时而获得聚酰胺酸溶液。向该聚酰胺酸溶液(75g)中加入NMP稀释至6质量%后,加入作为酰亚胺化催化剂的乙酸酐(8.7g)和吡啶(13.5g),在50℃反应3小时。将该反应溶液投入甲醇(950ml)中,过滤分离所得的沉淀物。将该沉淀物用甲醇清洗,在100℃减压干燥,获得聚酰亚胺粉末(G)。该聚酰亚胺的酰亚胺化率为50%,数均分子量为20000,重均分子量为86000。
向得到的聚酰亚胺粉末(G)(6.0g)中加入NMP(74.0g),在50℃搅拌12小时使其溶解。向该溶液加入BCS(20.0g),在50℃搅拌5小时,从而获得液晶取向剂(G1)。
此外,向10.0g上述的液晶取向剂(G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wt%)RM1,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G2)。
(实施例8)
将BODA(6.01g,24.0mmol)、p-PDA(2.60g,24.0mmol)、PCH(6.85g,18.0mmol)、DA-1(4.76g,18.0mmol)在NMP(81.5g)中溶解,在80℃反应5小时后,加入CBDA(6.94g,35.4mmol)和NMP(27.2g),在40℃反应10小时而获得聚酰胺酸溶液。向该聚酰胺酸溶液(135g)中加入NMP稀释至6质量%后,加入作为酰亚胺化催化剂的乙酸酐(18.3g)和吡啶(23.6g),在50℃反应3小时。将该反应溶液投入甲醇(1700ml)中,过滤分离所得的沉淀物。将该沉淀物用甲醇清洗,在100℃减压干燥,获得聚酰亚胺粉末(H)。该聚酰亚胺的酰亚胺化率为60%,数均分子量为12000,重均分子量为39000。
向得到的聚酰亚胺粉末(H)(6.0g)中加入NMP(74.0g),在50℃搅拌12小时使其溶解。向该溶液加入BCS(20.0g),在50℃搅拌5小时,从而获得液晶取向剂(H1)。
此外,向10.0g上述的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1,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2)。
(实施例9)
向10.0g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2,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3)。
(实施例10)
向10.0g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3,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4)。
(比较例1)
向10.0g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4,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5)。
(实施例11)
向10.0g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5,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6)。
(实施例12)
向10.0g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6,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7)。
(实施例13)
向10.0g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7,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8)。
(实施例14)
向10.0g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8,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9)。
(实施例15)
向10.0g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9,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10)。
(实施例16)
向10.0g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10,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11)。
(实施例17)
向10.0g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11,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12)。
(实施例18)
向10.0g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12,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13)。
(实施例19)
向10.0g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13,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14)。
(实施例20)
向10.0g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14,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15)。
(实施例21)
向10.0g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15,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16)。
(实施例22)
向10.0g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16,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17)。
(实施例23)
向10.0g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17,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18)。
(实施例24)
向10.0g液晶取向剂(H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18,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H19)。
(实施例25)
将BODA(4.38g,17.5mmol)、m-PDA(2.65g,24.5mmol)、PCH(4.00g,10.5mmol)在NMP(42.8g)中溶解,在80℃反应5小时后,加入CBDA(3.22g,16.5mmol)和NMP(14.2g),在40℃反应10小时而获得聚酰胺酸溶液。向该聚酰胺酸溶液(70.0g)中加入NMP稀释至6质量%后,加入作为酰亚胺化催化剂的乙酸酐(17.6g)和吡啶(5.44g),在100℃反应3小时。将该反应溶液投入甲醇(900ml)中,过滤分离所得的沉淀物。将该沉淀物用甲醇清洗,在100℃减压干燥,获得聚酰亚胺粉末(I)。该聚酰亚胺的酰亚胺化率为73%,数均分子量为15000,重均分子量为47000。
向得到的聚酰亚胺粉末(I)(6.0g)中加入NMP(74.0g),在50℃搅拌12小时使其溶解。向该溶液加入BCS(20.0g),在50℃搅拌5小时,从而获得聚酰亚胺溶液(I1)。
此外,向10.0g聚酰亚胺溶液(I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1,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I2)。
(实施例26)
将3AMPDA(2.54g,10.5mmol)、PCH(4.00g,10.5mmol)、DA-1(3.70g,1.4mmol)在NMP(34.1g)中溶解,在水浴中加入CBDA(6.79g,35.0mmol)和NMP(34.1g),在23℃反应10小时而获得聚酰胺酸溶液。向该聚酰胺酸溶液(84.0g)中加入NMP稀释至6质量%后,加入作为酰亚胺化催化剂的乙酸酐(10.6g)和吡啶(4.51g),在40℃反应3小时。将该反应溶液投入甲醇(1000ml)中,过滤分离所得的沉淀物。将该沉淀物用甲醇清洗,在100℃减压干燥,获得聚酰亚胺粉末(J)。该聚酰亚胺的酰亚胺化率为41%,数均分子量为13000,重均分子量为47000。
向得到的聚酰亚胺粉末(J)(6.0g)中加入NMP(54.0g),在40℃搅拌12小时使其溶解。向该溶液加入BCS(40.0g),在40℃搅拌5小时,从而获得聚酰亚胺溶液(J1)。
此外,向10.0g聚酰亚胺溶液(J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质量%)聚合性化合物RM1,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J2)。
(实施例27)
将TCA(3.36g,15.0mmol)、p-PDA(1.30g,12.0mmol)、DA-3(3.14g,6.0mmol)、DA-1(3.17g,12.0mmol)在NMP(41.6g)中混合,在60℃反应5小时后,加入CBDA(2.88g,14.7mmol)和NMP(13.9g),在40℃反应10小时而获得聚酰胺酸溶液。向该聚酰胺酸溶液(68g)中加入NMP稀释至6质量%后,加入作为酰亚胺化催化剂的乙酸酐(6.0g)和吡啶(11.7g),在50℃反应3小时。将该反应溶液投入甲醇(850ml)中,过滤分离所得的沉淀物。将该沉淀物用甲醇清洗,在100℃减压干燥,获得聚酰亚胺粉末(K)。该聚酰亚胺的酰亚胺化率为50%,数均分子量为18000,重均分子量为58000。
向得到的聚酰亚胺粉末(K)(6.0g)中加入NMP(74.0g),在50℃搅拌12小时使其溶解。向该溶液加入BCS(20.0g),在50℃搅拌5小时,从而获得液晶取向剂(K1)。
此外,向10.0g上述的液晶取向剂(K1)中加入0.06g(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wt%)RM1,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使其溶解,制成液晶取向剂(K2)。
(实施例28)
使用实施例1中得到的液晶取向剂(A2)按照如下所示的步骤进行液晶盒的制作。
[液晶盒的制作]
将液晶取向剂(A2)旋涂于形成有像素尺寸为100μm×300μm、线/空隙分别为5μm的ITO电极图案的ITO电极基板的ITO面,通过80℃的热板干燥90秒后,通过200℃的热风循环式烘箱进行30分钟的烧成,形成膜厚100nm的液晶取向膜。
此外,将液晶取向剂(A2)旋涂于未形成电极图案的ITO面,通过80℃的热板干燥90秒后,通过200℃的热风循环式炉进行30分钟的烧成,形成膜厚100nm的液晶取向膜。
对于上述的2块基板,在一块基板的液晶取向膜上散布6μm的珠状间隔物后,从其上印刷密封剂(溶剂型热固化类环氧树脂)。接着,使另一块基板的液晶取向膜面位于内侧,与上述的基板粘合后,使密封剂固化而制成空盒。通过减压注入法向该空盒中注入MLC-6608,在120℃的烘箱中进行各向同性处理(采用加热的液晶的再取向处理)而制成液晶盒。
通过后述的方法测定所得的液晶盒的刚制成后的响应速度。然后,在对该液晶盒施加20Vp-p的电压的状态下,从该液晶盒的外侧照射20J透射313nm带通滤光片的UV。然后,再次测定响应速度,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液晶盒的刚制作后(初期)和照射20J的UV后(UV20J后)的响应速度的结果示于后述的表2~4。
(实施例29)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A3)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比较例2)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A1)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30)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B2)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比较例3)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B1)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31)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C2)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比较例4)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C1)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32)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D2)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比较例5)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D1)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33)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E2)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比较例6)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E1)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34)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F2)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比较例7)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F1)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35)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G2)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比较例8)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G1)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36)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2)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37)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2),将烧成温度改为140℃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38)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3)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39)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3),将烧成温度改为140℃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40)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4)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41)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4),将烧成温度改为140℃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比较例9)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5)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比较例10)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5),将烧成温度改为140℃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比较例11)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1)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比较例12)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1),将烧成温度改为140℃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42)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I2)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43)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I2),将烧成温度改为140℃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比较例13)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聚酰亚胺溶液(I1)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比较例14)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聚酰亚胺溶液(I1),将烧成温度改为140℃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44)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6)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45)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7)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46)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8)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47)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9)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48)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10)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49)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11)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50)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12)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51)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13)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52)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14)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53)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15)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54)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16)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55)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17)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56)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18)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57)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H19)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58)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J2)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实施例59)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液晶取向剂(K2)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比较例15)
除了将液晶取向剂(A2)改为聚酰亚胺溶液(J1)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制作液晶盒,比较UV照射前后的响应速度。
“响应速度的测定方法”
在依次由背光源、设置为正交尼科尔状态的一组偏振片、光量检测器构成的测定装置中,将液晶盒配置于一组偏振片之间。
这时,形成有线/空隙的ITO电极的图案相对于正交尼科尔棱镜呈45°的角度。向上述的液晶盒施加电压±4V、频率1kHz的矩形波,通过示波器读取通过光量检测器观测的亮度饱和为止的变化。将未施加电压时的亮度设为0%,施加±4V的电压,将饱和亮度值设为100%,将亮度从10%变化至90%为止所需的时间作为响应速度。结果示于表2~4。
[表2]
由表2的结果确认,通过添加在末端具有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聚合性化合物RM1,UV照射后的响应速度显著提高。此外,确认呈现增加聚合性化合物的添加量时响应速度的提高率高的倾向,但使用具有光反应性侧链的聚合物的情况下,即使聚合性化合物的添加量少,也可维持响应速度的提高率。
[表3]
如表3的结果所示,在200℃的高温下进行烧成的情况下,使用包含在末端具有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聚合性化合物RM1~RM3的聚合性化合物的液晶取向剂时,呈现响应速度的提高率显著高于在末端不具有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而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结构的RM4。这表示α-亚甲基-γ-丁内酯结构在高温下也稳定,是反应基团比甲基丙烯酰基更不易引发热聚合的结构。
[表4]
由表4的结果确认,作为聚合性化合物使用各种在末端具有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聚合性化合物的情况下,响应速度也显著提高。此外,确认作为用于使响应速度提高的具有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的聚合性化合物,只要含1个以上该结构,就可期待同样的效果,即使作为其它结构包含丙烯酰基等聚合性基团或肉桂酰基等利用光二聚化的光交联性基团等,也可提高响应速度。
Claims (1)
1.聚合性化合物,其特征在于,以下式中的任一个表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50126 | 2010-06-30 | ||
JP2010150126 | 2010-06-30 | ||
JP2011-080764 | 2011-03-31 | ||
JP2011080764 | 2011-03-31 | ||
CN201180041650.5A CN103080823B (zh) | 2010-06-30 | 2011-06-30 | 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液晶显示元件及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聚合性化合物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41650.5A Division CN103080823B (zh) | 2010-06-30 | 2011-06-30 | 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液晶显示元件及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聚合性化合物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10106A CN104910106A (zh) | 2015-09-16 |
CN104910106B true CN104910106B (zh) | 2017-08-11 |
Family
ID=454022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41650.5A Active CN103080823B (zh) | 2010-06-30 | 2011-06-30 | 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液晶显示元件及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聚合性化合物 |
CN201510256393.7A Active CN104910106B (zh) | 2010-06-30 | 2011-06-30 | 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液晶显示元件及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聚合性化合物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41650.5A Active CN103080823B (zh) | 2010-06-30 | 2011-06-30 | 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液晶显示元件及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聚合性化合物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2) | JP5943203B2 (zh) |
KR (1) | KR101896727B1 (zh) |
CN (2) | CN103080823B (zh) |
TW (2) | TW201534594A (zh) |
WO (1) | WO201200251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80153B (zh) * | 2010-06-30 | 2016-02-10 | 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聚合性化合物、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及液晶显示元件以及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 |
WO2012115129A1 (ja) * | 2011-02-25 | 2012-08-30 | 日産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重合性液晶化合物、重合性液晶組成物および配向フィルム |
CN107473969B (zh) * | 2012-10-05 | 2020-10-16 | 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具有水平电场驱动型液晶显示元件用液晶取向膜的基板的制造方法 |
JP2014112192A (ja) * | 2012-10-31 | 2014-06-19 | Jsr Corp | Psaモード液晶表示素子用液晶配向剤、psaモード液晶表示素子用液晶配向膜、並びにpsaモード液晶表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017407B2 (ja) * | 2013-05-13 | 2016-11-02 | 国立大学法人 東京大学 | 重合体及び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
CN105705497B (zh) * | 2013-10-04 | 2018-02-16 | 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聚合性液晶化合物、液晶性聚合物、液晶性组合物、及单层涂布型水平取向膜 |
WO2015115588A1 (ja) * | 2014-01-30 | 2015-08-06 | 日産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液晶配向剤、液晶配向膜、及び液晶表示素子 |
TWI647226B (zh) * | 2014-01-30 | 2019-01-11 | 日商日產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Polymeric compound substituted by halogen atom |
KR102224841B1 (ko) * | 2014-06-11 | 2021-03-10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CN104049413A (zh) * | 2014-06-28 | 2014-09-17 | 中能柔性光电(滁州)有限公司 | 液晶光取向方法 |
WO2016047771A1 (ja) * | 2014-09-25 | 2016-03-31 | 日産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素子 |
WO2016072366A1 (ja) * | 2014-11-04 | 2016-05-12 | 日産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ブチロラクトン化合物及び製造方法 |
KR20160090451A (ko) * | 2015-01-21 | 2016-08-01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KR102352286B1 (ko) | 2015-02-05 | 2022-01-1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배향막, 이를 포함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
KR102597729B1 (ko) * | 2015-02-06 | 2023-11-02 | 닛산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액정 배향제, 액정 배향막, 및 액정 표시 소자 |
TWI665522B (zh) * | 2015-12-07 | 2019-07-11 | 奇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感光性樹脂組成物及其應用 |
TWI639890B (zh) * | 2015-12-17 | 2018-11-01 | 奇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感光性樹脂組成物及其應用 |
ES2886838T3 (es) * | 2016-08-25 | 2021-12-21 | Terumo Corp | Copolímero hidrófilo y dispositivo médico |
TW202225227A (zh) * | 2020-09-25 | 2022-07-01 |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 樹脂組成物、硬化物、積層體、硬化物的製造方法及半導體元件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80679A (zh) * | 1997-12-02 | 2001-01-17 | 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液晶定向处理剂 |
WO2008044536A1 (fr) * | 2006-10-05 | 2008-04-17 | 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 Composé polymérisable bifonctionnel, composition de cristaux liquides polymérisable et film orienté |
WO2010044384A1 (ja) * | 2008-10-14 | 2010-04-22 | 日産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重合性液晶化合物および重合性液晶組成物並びに配向フィルム |
CN101490188B (zh) * | 2006-07-18 | 2012-07-04 | 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液晶定向剂、使用了该定向剂的液晶定向膜及液晶显示元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49138B2 (ja) * | 2002-02-18 | 2006-11-22 | Jsr株式会社 | 液晶配向剤、液晶配向膜の形成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素子 |
JP4039281B2 (ja) * | 2002-03-18 | 2008-01-30 | チッソ株式会社 | シクロプロパン化合物およびその重合体 |
JP4175826B2 (ja) | 2002-04-16 | 2008-11-0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AU2003218476A1 (en) * | 2002-05-31 | 2003-12-19 | Elsicon, Inc. | Hybrid polymer materials for liquid crystal alignment layers |
US7157124B2 (en) * | 2003-01-06 | 2007-01-02 | Chisso Petrochemical Corporation | Polymerizable compounds and their polymers |
JP4522662B2 (ja) * | 2003-03-31 | 2010-08-11 | 香港科技大学 | 液晶配向膜用組成物、液晶配向膜、液晶配向膜の製造方法、及びマレイミド化合物 |
WO2006115112A1 (ja) | 2005-04-20 | 2006-11-02 | 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 重合性液晶化合物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重合性液晶組成物並びにそれらを用いて得られる重合体 |
JP2007297606A (ja) * | 2006-03-31 | 2007-11-15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紫外線硬化性組成物、位相差フィルム、および、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2008050440A (ja) * | 2006-08-23 | 2008-03-06 | Fujifilm Corp | 重合性モノマー、高分子化合物、光学異方性フィルム、光学補償シート、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光学補償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WO2008072652A1 (ja) * | 2006-12-15 | 2008-06-19 | 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 重合性液晶化合物および重合性液晶組成物並びに配向フィルム |
JP2009102245A (ja) * | 2007-10-22 | 2009-05-14 | Adeka Corp | 重合性化合物及び重合性組成物 |
JP5296096B2 (ja) * | 2008-11-27 | 2013-09-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419474B2 (ja) * | 2009-01-14 | 2014-02-1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重合性液晶組成物、光学異方性膜、光学部材、及び液晶表示素子 |
TWI519527B (zh) * | 2009-09-16 | 2016-02-01 | Nissan Chemical Ind Ltd | A polymerizable liquid crystal compound, a polymerizable liquid crystal composition, and a alignment film |
WO2012002511A1 (ja) | 2010-06-30 | 2012-01-05 | 日産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液晶配向剤、液晶配向膜、液晶表示素子及び液晶表示素子の製造方法 |
-
2011
- 2011-06-30 TW TW104118756A patent/TW201534594A/zh unknown
- 2011-06-30 JP JP2012522705A patent/JP5943203B2/ja active Active
- 2011-06-30 KR KR1020137001779A patent/KR10189672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06-30 CN CN201180041650.5A patent/CN103080823B/zh active Active
- 2011-06-30 CN CN201510256393.7A patent/CN104910106B/zh active Active
- 2011-06-30 WO PCT/JP2011/065102 patent/WO201200251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6-30 TW TW100123258A patent/TWI520948B/zh active
-
2015
- 2015-08-24 JP JP2015165222A patent/JP6108126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80679A (zh) * | 1997-12-02 | 2001-01-17 | 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液晶定向处理剂 |
CN101490188B (zh) * | 2006-07-18 | 2012-07-04 | 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液晶定向剂、使用了该定向剂的液晶定向膜及液晶显示元件 |
WO2008044536A1 (fr) * | 2006-10-05 | 2008-04-17 | 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 Composé polymérisable bifonctionnel, composition de cristaux liquides polymérisable et film orienté |
WO2010044384A1 (ja) * | 2008-10-14 | 2010-04-22 | 日産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重合性液晶化合物および重合性液晶組成物並びに配向フィル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34594A (zh) | 2015-09-16 |
KR101896727B1 (ko) | 2018-09-07 |
JPWO2012002512A1 (ja) | 2013-08-29 |
JP6108126B2 (ja) | 2017-04-05 |
JP5943203B2 (ja) | 2016-06-29 |
CN103080823B (zh) | 2015-09-30 |
TW201217352A (en) | 2012-05-01 |
JP2015222445A (ja) | 2015-12-10 |
WO2012002512A1 (ja) | 2012-01-05 |
CN104910106A (zh) | 2015-09-16 |
KR20130038339A (ko) | 2013-04-17 |
CN103080823A (zh) | 2013-05-01 |
TWI520948B (zh) | 2016-0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10106B (zh) | 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液晶显示元件及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聚合性化合物 | |
CN103080152B (zh) | 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液晶显示元件及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 | |
TWI601757B (zh)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lement and liquid crystal alignment agent | |
JP6172463B2 (ja) | 液晶配向剤、液晶配向膜、液晶表示素子及び液晶表示素子の製造方法 | |
JP6361898B2 (ja) | 重合性化合物 | |
CN105683828A (zh) | 液晶取向剂、液晶取向膜及液晶表示元件 | |
KR20140037832A (ko) | 액정 배향제, 액정 배향막, 액정 표시 소자 및 액정 표시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중합성 화합물 | |
JP6217937B2 (ja) | 液晶配向剤、液晶配向膜及び液晶表示素子 | |
KR102357093B1 (ko) | 액정 배향제, 액정 배향막, 및 액정 표시 소자 | |
JP6319581B2 (ja) | 液晶配向剤、液晶配向膜及び液晶表示素子 | |
TWI683857B (zh) | 液晶配向劑、液晶配向膜、及液晶顯示元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