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84872B - 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84872B
CN104884872B CN201380067559.XA CN201380067559A CN104884872B CN 104884872 B CN104884872 B CN 104884872B CN 201380067559 A CN201380067559 A CN 201380067559A CN 104884872 B CN104884872 B CN 1048848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blow
auxiliary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755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84872A (zh
Inventor
林祐介
春山贤二
岩野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Gener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Gener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General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Gener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84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48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848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48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辅助吹出口发生位移也能够有效地维持气流的势头的空调设备。结构体形成吹出冷气或暖风气流的吹出口(31)。在吹出口(31)的两侧绕水平轴线(36)旋转自如地安装有辅助框体(35)。辅助框体(35)从辅助吹出口(42)吹出室内空气。从包含辅助框体(35)的旋转轴的虚拟轴线至辅助吹出口的距离(L1)设定为大于从虚拟轴线至结构体(28)的吹出口(31)的距离(L3)。

Description

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空调设备从室内机的吹出口吹出通过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冷气或暖风。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吹出口的两侧相邻形成有辅助吹出口的空调设备。辅助吹出口在框体的正面开口。在吹出口及辅助吹出口的上游设置有集尘过滤器。能够从辅助吹出口吹出通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通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是由离心风扇引起的。离心风扇能够使气流有效地通过空气阻力较高的集尘过滤器。气流的方向通过百叶挡板调整。百叶挡板安装于吹出口及辅助吹出口。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642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0-2977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通常,在空调设备中,若气流一旦从吹出口吹出,则随后的气流的方向和动态由室内空气的流动来决定。若能够精细地控制这种气流的方向和动态,则能够在室内创造出比以往更舒适的温度环境。上述以往技术中,并未公开如何从辅助吹出口吹出室内空气气流才能够不减弱气流的势头而有效地控制气流的方向和动态。
根据本发明的几个方式,能够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在将能够进行姿势变化的辅助框体安装于结构体的两端的空调设备中,即使辅助吹出口发生位移也能够有效地维持气流的势头。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一种具备结构体、风向板及辅助框体的空调设备。结构体是在从前面朝向下方连续的朝下面上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吹出在热交换器中生成的冷气或暖风气流的吹出口,并具有在所述吹出口的两侧不可移动地固定于所述吹出口的一对壁体。风向板配置于所述吹出口,绕水平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结构体。辅助框体在所述吹出口的两侧以绕水平轴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壁体的外壁面,形成吹出所引入的室内空气的辅助吹出口。而且,从虚拟轴线至所述辅助吹出口的距离L1设定为大于从所述虚拟轴线至所述结构体的所述吹出口的距离L3。
这种空调设备中,从吹出口吹出冷气或暖风气流。从辅助吹出口吹出室内空气气流。从该辅助吹出口吹出的室内空气气流与从吹出口吹出的在热交换器中生成的冷气或暖风具有温度差。因此,能够通过室内空气气流控制冷气或暖风气流的方向和动态。能够将冷气或暖风送入室内所希望的位置。由此,能够有效地调整室内的温度环境。
若辅助吹出口配置于朝下面的两侧,则辅助吹出口位于比吹出口更靠下侧的位置。其结果,能够在室内空气气流与冷气或暖风气流之间避免碰撞。能够有效地维持气流的势头。
在此,若辅助框体旋转而辅助吹出口配置于结构体的前面的两侧,则辅助吹出口能够位于比结构体的前面更靠前方的位置。其结果,室内空气能够不受结构体的干扰而从辅助吹出口吹出。室内空气能够从辅助吹出口可靠地向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空气层的上侧吹出。
空调设备能够分别具备:第1驱动源,固定于所述结构体并驱动生成所述冷气或暖风气流的第1鼓风机;及第2驱动源,容纳于所述辅助框体并驱动生成所述室内空气气流的第2鼓风机。室内空气气流的风速能够设定为与冷气或暖风气流的风速不同的风速。风速较大的气流能够控制风速比其小的气流的方向和动态。由此,能够可靠地控制冷气或暖风气流的方向和动态。
本实施方式中,来自辅助吹出口的风量与来自吹出口的风量中,来自吹出口的风量较多。使从辅助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风速比从吹出口吹出的在热交换器中生成的冷气或暖风气流的风速快。由此,能够以少量的空气控制大量的空气,并能够将室内设为舒适的环境。
第2鼓风机可以是绕与所述辅助框体的旋转轴重叠的旋转轴旋转,并生成从所述辅助吸入口吹出的气流的离心风扇。离心风扇的旋转轴与辅助框体的旋转轴重叠,因此在离心风扇的叶片的移动轨迹与辅助框体之间相对位置关系能够维持为恒定。即使辅助框体旋转运动,也能够生成始终恒定的气流。
空调设备具备被划分在所述辅助框体内,并且从所述离心风扇的下侧延伸至所述辅助吹出口的送风路。辅助框体的轮廓不会超出结构体的轮廓,辅助吹出口配置于吹出口的两侧。
若辅助框体旋转而辅助吹出口配置于结构体的前面的两侧,则辅助吹出口能够位于比结构体的前面更凹陷的位置。进行空调设备的安装工作时,使结构体的前面侧朝向地面而配置空调设备时,辅助吹出口也不会与地面接触。由于不对辅助吹出口施加负载,因此可避免辅助框体破损。
发明效果
根据如以上公开的空调设备,能够提供一种即使辅助吹出口发生位移也能够有效地维持气流的势头的空调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设备的结构的概念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结构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辅助框体的结构的部分垂直剖视图。
图5是与图4对应地示意地表示辅助框体的旋转动作的部分垂直剖视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第1侧板及第2侧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风扇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齿条及驱动齿轮的送风路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风向板的驱动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第1鼓风机的结构的室内机的垂直剖视图。
图11是示意地表示辅助吹出口与上下风向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室内机的垂直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制冷运行时的气流的一具体例的概念图。
图13是表示制冷运行时的气流的另一具体例的概念图。
图14是表示供暖运行时的气流的一具体例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设备11的结构。空调设备11具备室内机12及室外机13。室内机12例如设置于建筑物内的室内空间。另外,室内机12设置于相当于室内空间的环境空间即可。室内机12中组装有室内热交换器14。室外机13中组装有压缩机15、室外热交换器16、膨胀阀17及四通阀18。室内热交换器14、压缩机15、室外热交换器16、膨胀阀17及四通阀18形成制冷回路19。
制冷回路19具备第1循环路径21。第1循环路径21相互连结四通阀18的第1口18a及第2口18b。第1循环路径21上设置有压缩机15。压缩机15的吸入管15a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于四通阀18的第1口18a。气体制冷剂从第1口18a供给至压缩机15的吸入管15a。压缩机15将低压气体制冷剂压缩至规定压力。压缩机15的吐出管15b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于四通阀18的第2口18b。气体制冷剂从压缩机15的吐出管15b供给至四通阀18的第2口18b。第1循环路径21例如由铜管等制冷剂配管形成。
制冷回路19还具备第2循环路径22。第2循环路径22相互连结四通阀18的第3口18c及第4口18d。第2循环路径22上从第3口18c侧依次组装有室外热交换器16、膨胀阀17及室内热交换器14。室外热交换器16在所通过的制冷剂与周围的空气之间实现热能的交换。室内热交换器14在所通过的制冷剂与周围的空气之间实现热能的交换。第2循环路径22例如由铜管等制冷剂配管形成即可。
室外机13中组装有鼓风机23。鼓风机23向室外热交换器16进行通风。鼓风机23例如与叶轮的旋转相应地生成气流。气流穿过室外热交换器16。所穿过的气流的流量与叶轮的每分钟的转速相应地被调整。在室外热交换器16中,根据气流的流量调整在制冷剂与空气之间交换的热能量。
室内机12具备主体单元25及一对风扇单元26。主体单元25中组装有室内热交换器14及第1鼓风机27。第1鼓风机27向室内热交换器14进行通风。第1鼓风机27与叶轮的旋转相应地生成气流。通过第1鼓风机27的动作,室内空气被吸入到主体单元25中。室内空气穿过室内热交换器14并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已被热交换的冷气或暖风气流从主体单元25吹出。所穿过的气流的流量与叶轮的每分钟的转速相应地被调整。在室内热交换器14中,能够根据气流的流量调整在制冷剂与空气之间交换的热能量。风扇单元26吸入室内空气并吹出该室内空气。
在制冷回路19中实施制冷运行时,四通阀18相互连接第2口18b及第3口18c,并相互连接第1口18a及第4口18d。因此,从压缩机15的吐出管15b向室外热交换器16供给高温高压制冷剂。制冷剂依次流通室外热交换器16、膨胀阀17及室内热交换器14。室外热交换器16中制冷剂向外部空气散热。膨胀阀17中制冷剂减压至低压。被减压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14中从周围的空气吸热。生成冷气。冷气通过第1鼓风机27的作用向室内空间流动。
在制冷回路19实施供暖运行时,四通阀18相互连接第2口18b及第4口18d,并相互连接第1口18a及第3口18c。从压缩机15向室内热交换器14供给高温高圧制冷剂。制冷剂依次在室内热交换器14、膨胀阀17及室外热交换器16中流通。室内热交换器14中从制冷剂向周围的空气散热。生成暖风。暖风通过第1鼓风机27的作用向室内空间流动。膨胀阀17中制冷剂减压至低圧。被减压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6中从周围的空气吸热。之后,制冷剂返回压缩机15。
图2示意地表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12的外观。室内机12的主体单元25具备结构体28。结构体28上覆盖有外板29。结构体28的下表面形成有吹出口31。吹出口31朝下开口。结构体28例如能够固定于室内的壁面。吹出口31设置成沿着在设置时成为水平方向的方向延伸,吹出在室内热交换器14中生成的冷气或暖风气流。
吹出口31上配置有前后一对上下风向板32a、32b。上下风向板32a、32b能够分别绕水平轴线33a、33b旋转。本实施例中,上下风向板32a、32b的后端为回转轴,但并不限于此。上下风向板32a、32b能够通过旋转来开闭吹出口31。
如图3所示,结构体28上形成有吸入口34。吸入口34在结构体28的正面及上面开口。外板29能够在结构体28的正面覆盖吸入口34。吸入口34在设置时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引入流入室内热交换器14的气流。
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吸入口34及吹出口31的两侧,在成为结构体28的外壁面的主体的两端部,分别安装有风扇单元26。风扇单元26配置于结构体28的外壁面的外侧。风扇单元26分别具备辅助框体35。辅助框体35相对于结构体28移动自如地支承于结构体28的外壁面。其中,辅助框体35能够绕与结构体28的外壁面交叉的旋转轴旋转。本实施例中,风扇单元26的旋转轴设为水平轴线36。水平轴线33a、33b、36相互平行地延伸。结构体28的外壁面相互平行地扩展。因此,设置于结构体28的两端部的外壁面与水平轴33a、33b、36正交。
辅助框体35上形成有辅助吸入口37。辅助吸入口37从结构体28的外壁面的垂直方向引入室内空气。辅助吸入口37被辅助吸入口罩38覆盖。辅助吸入口罩38安装于辅助框体35。辅助吸入口罩38的轮廓在与水平轴线36同轴的虚拟圆筒面39的内侧沿着该虚拟圆筒面39而被划分。即,辅助吸入口罩38具有圆形轮廓。辅助吸入口罩38上形成有多个开口41。开口41相互连接辅助吸入口37的内外空间。
辅助框体35上形成有辅助吹出口42。辅助吹出口42吹出从辅助吸入口37引入辅助框体35的室内空气。从辅助吹出口42沿着外壁面的方向吹出气流。若辅助框体35绕水平轴线36而旋转运动,则辅助吹出口42能够沿重力方向上下位移。能够改变从辅助吹出口42吹出的气流的方向。在此,沿着使辅助吹出口42重力方向下降的辅助框体35的旋转方向,将正向侧称为“下游”,将反向侧称为“上游”。辅助吹出口42上安装有风向板43。风向板43能够使从辅助吹出口42吹出的气流的方向向水平方向偏转。
另外,改变辅助框体35的姿势的结构并不限于此。例如,可在辅助吹出口42设置向上下方向改变风向的风向板,以结构体28的外壁面轴支承辅助框体35的背面侧,从而沿水平方向改变辅助吹出口42的方向。并且,也可在辅助吹出口42设置向左右方向改变风向的风向板,通过设置于结构体28的外壁面的导轨,使辅助框体35上下移动。
结构体28具备辅助结构体44。辅助结构体44在辅助框体35的周围形成于外壁面。辅助结构体44从外壁面比辅助框体35更向外侧突出。辅助结构体44的边缘在所述虚拟圆筒面39的外侧沿着该虚拟圆筒面39被隔开。
如图4所示,辅助框体35的外缘形成第1限位面46。第1限位面46设置于自水平轴线36第1距离D1的外端与小于第1距离D1的第2距离D2的内端之间。第1限位面46形成为在辅助框体35绕水平轴线36向上游回转时与后述的限制体51抵接。第1限位面46能够由平面形成。第1限位面46可包含于具备水平轴线36的虚拟平面内,也可相对于这种虚拟平面以规定倾斜角倾斜。
辅助框体35的外缘形成第2限位面47。第2限位面47设置于自水平轴线36第3距离D3的外端与小于第3距离D3的第4距离D4的内端之间。第2限位面47形成为在辅助框体35绕水平轴线36向下游回转时与后述的辅助限制部58抵接。第2限位面47能够由平面形成。第2限位面47可包含于具备水平轴线36的虚拟平面内,也可相对于这种虚拟平面以规定倾斜角倾斜。
辅助框体35的外缘形成第1边缘表面48及第2边缘表面49。第1边缘表面48从第1限位面46的外端绕水平轴线36向下游扩展。第1边缘表面48例如能够由弯曲面构成。弯曲面能够沿着自水平轴线36第1距离D1的半径的圆筒面扩展。第2边缘表面49从第1限位面46的内端扩展至第2限位面47的内端。第2边缘表面49例如能够由弯曲面构成。
辅助结构体44形成限制体51。限制体51能够由以如下壁构成,所述壁沿与设置在结构体28并固定于吹出口31的两侧的壁体52的外壁面52a垂直的方向从该外壁面52a竖立。限制体51具有在水平轴线36周围面向下游的壁面。限制体51配置于第1限位面46的移动路径上。当通过辅助框体35的旋转使辅助吹出口42向上方移动时,第1限位面46抵接于限制体51。由此,当通过辅助框体35的旋转使辅助吹出口42向上方移动时,限制体51位于第1限位面46的进路而限制辅助框体35的旋转。根据旋转的限制,辅助框体35能够定位于停止位置即水平姿势。在该水平姿势下,辅助吹出口42朝向水平方向。
在上述的水平姿势下,壁体52的下表面与辅助框体35的下表面成为同一表面。由此,在进行空调设备的设置工作时,由工作人员保持空调设备的两侧时,由于没有高低差,因此变得容易保持。并且,限制体51还兼具通过后述的驱动马达91使辅助框体35旋转时的止转功能。由此,无需设置通过驱动马达91使辅助框体35向上方向旋转时检测辅助框体35是否成为水平姿势的检测机构,因此实现成本降低。
辅助结构体44具备第1壁53。第1壁53例如能够由具有一定厚度的弯曲壁构成。第1壁53沿与壁体52的外壁面52a垂直的方向从该外壁面52a竖立。由此,第1壁53比辅助框体35更向外侧突出。第1壁53的壁面与水平轴线36平行地在外壁面52a的垂直方向具有母线。第1壁53在自水平轴线36第1距离D1的位置,绕水平轴线36横跨第1中心角范围θ1而沿着辅助框体35的外缘即第1限位面46的外端所描绘的移动轨迹扩展。在此,第1壁53的壁面弯曲设置,以免在辅助框体35旋转时与第1边缘表面48接触。
辅助结构体44具备第2壁54。第2壁54例如能够由具有一定厚度的弯曲壁构成。第2壁54沿与壁体52的外壁面52a垂直的方向从该外壁面52a竖立。由此,第2壁54比辅助框体35更向外侧突出。第2壁54的壁面与水平轴线36平行地在外壁面52a的垂直方向具有母线。第2壁54在自水平轴线36第2距离D2的位置,绕水平轴线36横跨位于第1中心角范围θ1的外侧的第2中心角范围θ2而沿着辅助框体35的外缘即第2边缘表面49所描绘的移动轨迹扩展。在此,随着朝向上游远离限制体51,从水平轴线36至第2壁54的距离能够从第2距离D2缩小。由此,能够避免辅助框体35旋转时的第2壁54与辅助框体35的接触。即,第2壁54的壁面设置成在辅助框体35旋转时不与第2边缘表面49接触。限制体51从第1壁53连续至第2壁54。此时,第1中心角范围θ1能够设定为大于0(零)度且小于180度。第1中心角范围θ1与第2中心角范围θ2相邻时,第1中心角范围θ1与第2中心角范围θ2的总和设定为小于180度。
辅助结构体44具备第1外壁55。第1外壁55在比第1壁53更靠结构体28的上面侧的位置,沿与壁体52的外壁面52a垂直的方向从该外壁面52a竖立。第1外壁55从第1壁53的下游端向结构体28的背面侧延伸。第1外壁55以交叉角γ1与第一壁53的内壁面交叉,以与第1壁53的内壁面形成锐角。同样地,辅助结构体44具备第2外壁56。第2外壁56在比第2壁54更靠结构体28的下面侧的位置,沿与壁体52的外壁面52a垂直的方向从该外壁面52a竖立。第2外壁56从第2壁54的上游端向结构体28的背面侧延伸。第2外壁56以交叉角γ2与第二壁54的内壁面交叉,以与第2壁54的内壁面形成锐角。第1壁53、第2壁54、限制体51、第1外壁55及第2外壁56的上端通过1张板片57相互结合。
在第2壁54的上游端形成有辅助限制部58。如图5所示,辅助限制部58配置于第2限位面47的移动路径上。在通过辅助框体35的旋转使辅助吹出口42向下方移动时,第2限位面47抵接于辅助限制部58。由此,在通过辅助框体35的旋转使辅助吹出口42向下方移动时,辅助限制部58位于第2限位面47的进路从而限制辅助框体35的旋转。通过旋转的限制,辅助框体35能够定位于下吹60度的位置。在该下吹60度位置,辅助吹出口42朝下绕水平轴线36旋转60度。
如图6所示,结构体28具备主框体61a、61b以及第1侧板62a及第2侧板62b。主框体61a上形成有吹出口31。在吹出口31的两侧在主框体61a上安装有第1侧板62a及第2侧板62b。第1侧板62a及第2侧板62b构成结构体28的外壳。第1侧板62a及第2侧板62b分别具有壁体52。各个壁体52相互平行地扩展。壁体52的外壁面52a相当于结构体28的外壁面。在此,外壁面52a与水平轴线36正交即可。由此,外壁面52a相互平行地扩展。壁体52在吹出口31的两侧以不可移动的方式固定于吹出口31。第1侧板62a及第2侧板62b上分别一体化有辅助结构体44。本实施例中,第1侧板62a及辅助结构体44由一个部件构成,但也可由不同部件构成。这种部件能够由硬质树脂材料通过一体成型来形成。同样地,第2侧板62b及辅助结构体44能够构成一个部件。
向结构体28安装第1侧板62a及第2侧板62b时,使用螺钉64。螺钉64贯穿第1侧板62a及第2侧板62b而拧入主框体61a。拧入螺钉64时,螺钉64的轴心与虚拟平面65正交,该虚拟平面与水平轴线36平行且设置时与地面垂直,并位于第1侧板62a及第2侧板62b的前面侧。在此,虚拟平面65与水平轴线36平行地扩展。而且,虚拟平面65朝向结构体28的正面。主框体61中以螺钉孔面向虚拟平面65的方式规定有螺钉凸台部66。第1侧板62a及第2侧板62b上分别设置有与螺钉凸台部66重叠的螺钉插通片67。螺钉64贯穿螺钉插通片67而拧入螺钉凸台部66。
如图7所示,各个风扇单元26具备辅助框体35及安装板68。安装板68上结合有辅助框体35。由安装板68及辅助框体35构成风扇单元26的外观。在辅助框体35的内部具备送风路单元83及离心风扇81。安装板68与壁体52的外壁面52a重叠。安装板68拧紧于壁体52。螺钉69从壁体52的内壁面(外壁面的里侧)贯穿壁体52而拧紧于安装板68。各个螺钉69能够具有与水平轴线36平行的轴心。由此,风扇单元26分别固定于第1侧板62a及第2侧板62b。
风扇单元26具备驱动源即马达71。马达71经由安装板68在吹出口31的两侧固定于壁体52的外壁面52a。马达71例如能够由电动马达构成。马达71具备容纳定子及转子的马达框体72。驱动轴73从马达框体72突出。驱动轴73与转子连结。通过在定子和转子之间产生的磁力的相互作用,驱动轴73能够绕轴心旋转。驱动轴73的轴心与壁体52的外壁面52a交叉。在此,驱动轴73的轴心与壁体52的外壁面52a正交。驱动轴73的轴心能够与水平轴线36重叠。
风扇单元26具备控制基板74。控制基板74配置于壁体52的外壁面52a与马达框体72之间。马达框体72支承于控制基板74。控制基板74中构筑有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控制马达71的转子的旋转。控制基板74上安装有内连接器75。内连接器75上能够结合对应的外连接器。外连接器上能够连接配线77。能够从配线77向控制电路供给控制信号。
风扇单元26具备金属板部件78。金属板部件78配置于壁体52的外壁面52a与控制基板74之间。控制基板74支承于金属板部件78。金属板部件78固定于安装板68。金属板部件78能够由一张金属板形成。金属板例如能够由不锈钢成型。金属板部件78大于控制基板74的轮廓且沿着控制基板74的板面扩展。金属板部件78将控制基板74连结于壁体52。
风扇单元26具备保护部件79。保护部件79由阻燃性树脂材料形成。保护部件79安装于送风路单元83。保护部件79能够形成为所谓的圆顶形状。保护部件79通过与金属板部件78的协同作用划分容纳空间。容纳空间中容纳有马达框体72、控制基板74及内连接器75。马达71的驱动轴73贯穿保护部件79而向容纳空间的外侧突出。在保护部件79的外侧,在马达71的驱动轴73上安装有第2鼓风机即离心风扇81。作为离心风扇81,例如能够使用多叶片式风扇。离心风扇81绕驱动轴73的轴心旋转。
风扇单元26具备多个辊82。在此,辊82在水平轴线36周围以中心角60度的间隔等间隔配置。辊82具有圆柱体。圆柱体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保护部件79。圆柱体的轴心与水平轴线36平行地延伸。辊82能够绕圆柱体的轴心旋转。圆柱体例如能够由POM(聚甲醛树脂)等树脂材料形成。圆柱体与和水平轴线36同轴的虚拟圆筒面内切。辊82的支轴例如能够夹在保护部件79及安装板68之间。
风扇单元26具备送风路单元83。送风路单元83由第1部件83a及第2部件83b构成。以送风路单元83及保护部件79划分离心风扇81的容纳空间。由此,离心风扇81容纳于送风路单元83。第1部件83a包围离心风扇81的周围。送风路单元83形成与辅助吸入口37相通的开口84及从离心风扇81的下侧延伸至辅助吹出口42的送风路85。若离心风扇81旋转,则室内空气沿着离心风扇81的旋转轴从开口84引入。离心风扇81横跨整周而向离心方向挤出室内空气。由此,被挤出的室内空气沿着送风路85从辅助吹出口42吹出。
送风路85设置成,辅助吹出口42中的比离心风扇81的旋转轴更靠下侧的范围比上侧更大地开口。通过使辅助吹出口42向靠近风扇单元26的吹出口31的一侧开口,即使使风扇单元26以水平轴线36为中心回转,也可避免辅助吹出口42从吹出口31较大地分离。
送风路单元83与保护部件79连结。送风路单元83的第1部件83a上形成有圆筒部86。圆筒部86的内面形成有与水平轴线36同轴的圆筒面86a。该圆筒面86a上内接有配置于保护部件79的外周侧的多个辊82。其结果,圆筒部86能够安装于辊82组。由此,送风路单元83经由辊82组以绕水平轴线36旋转自如的方式与保护部件79连结。
辅助框体35由第1装饰框体87a及第2装饰框体87b构成。第1装饰框体87a及第2装饰框体87b以覆盖送风路单元83的方式连结。送风路单元83的开口84与辅助框体35的辅助吸入口37重叠。送风路单元83的送风路85与辅助框体35的辅助吹出口42连接。由此,在辅助框体35内容纳有离心风扇81和马达71。安装板68上安装有马达71、保护部件79及离心风扇81。由此,相对于保护部件79,送风路单元83保持为能够绕水平轴线36旋转。
如图8所示,送风路单元83的圆筒部86上形成有齿条88。齿条88在沿着水平轴线36的方向上,在从辊82偏离的位置配置于圆筒面86a上,并与水平轴线36同心地延伸。齿条88上啮合有驱动齿轮89。驱动齿轮89的旋转轴设定成与水平轴线36平行。通过驱动齿轮89的旋转,圆筒部86能够绕水平轴线36相对于保护部件79旋转。即,送风路单元83能够旋转。
安装板68上安装有驱动源即驱动马达91。驱动马达91的驱动轴与驱动齿轮89连结。驱动轴的轴心与驱动齿轮89的旋转轴重叠。由此,驱动齿轮89的旋转是通过驱动马达91的动力引起的。驱动马达91生成引起辅助框体35的旋转的驱动力。
如图9所示,风扇单元26具备风向板43的驱动单元92。风向板43能够绕在与水平轴线36正交的虚拟平面内且与水平轴线36同心的虚拟圆相切的切线(旋转轴95)改变姿势。驱动单元92容纳于辅助框体35并在送风路85的上侧固定于送风路单元83。驱动单元92具备连杆部件93。连杆部件93经由偏心轴96与风向板43的上端连结。连结时,送风路单元83上固定连杆壳体94。连杆壳体94将风向板43的上端保持成绕风向板43的旋转轴95旋转自如。在风向板43的上端连接有从风向板43的旋转轴95偏心而与风向板43的旋转轴95平行地延伸的偏心轴96。连杆壳体94上形成有偏心轴96的引导路97。偏心轴96的引导路97在风向板43旋转時沿着与风向板43的旋转轴95同心的圆弧引导偏心轴96的移动。
驱动单元92具备驱动源即驱动马达98。驱动马达98例如能够固定于送风路单元83。驱动马达98具有与风向板43的旋转轴95平行地延伸的驱动轴98a。驱动轴98a的上端旋转自如地被连杆壳体94保持。在驱动轴98a的上端连接有从驱动轴98a的轴心99偏心而与驱动轴98a的轴心99平行地延伸的偏心轴101。连杆壳体94上形成有偏心轴101的引导路102。偏心轴101的引导路102沿着与驱动轴98a的轴心99同心的圆弧引导偏心轴101的移动。
连杆部件93旋转自如地保持偏心轴96、101。若偏心轴101通过驱动马达98的旋转而在引导路102内移动,则偏心轴101的移动引起连杆部件93的移动。移动时,连杆部件93维持其姿势。偏心轴101的动作沿着相同路径产生偏心轴96的动作。由此,风向板43的姿势能够同步地发生变化。驱动单元92生成引起风向板43的姿势变化的驱动力。
在风向板43的背后,在辅助吹出口42内配置有屏蔽板103。屏蔽板103从送风路85的流出端的外缘104向重力方向上方扩展。屏蔽板103在辅助吹出口42内堵住送风路85的流出端以外。
如图10所示,主框体28上旋转自如地支承有第1鼓风机27。作为第1鼓风机27,例如能够使用横流风扇。第1鼓风机27能够绕与水平轴线36平行的旋转轴105旋转。设置时,第1鼓风机27的旋转轴105沿水平方向延伸。由此,第1鼓风机27与吹出口31平行地配置。在第1鼓风机27的周围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14。
主框体28上固定有驱动源106。作为驱动源106,例如能够使用电动马达。驱动源106的驱动轴绕其轴心旋转。驱动轴能够与第1鼓风机27的旋转轴105同轴配置。驱动源106的驱动轴能够与第1鼓风机27的旋转轴结合。由此,驱动源106的驱动力传递至第1鼓风机27。驱动源106驱动第1鼓风机27。通过第1鼓风机27的旋转,气流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4。其结果,生成冷气或暖风气流。冷气或暖风气流从吹出口31被吹出。
在包含辅助框体35的旋转轴的虚拟轴线即水平轴线36与辅助吹出口42之间设定有距离L1。在水平轴线36与主框体28的前面之间设定有距离L2。在此,距离L1设定为大于距离L2。其结果,若辅助框体35旋转而辅助吹出口42配置于主框体28的前面的两侧,则辅助吹出口42位于比主框体28的前面更靠前方的位置。
距离L1也可设定为小于距离L2。此时,若辅助框体35旋转而辅助吹出口42配置于主框体28的前面的两侧,则辅助吹出口42位于比主框体28的前面更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进行室内机的安装工作时,即使使主框体28的前面侧朝向地面而配置室内机时,辅助吹出口42也不会与地面相接。由于不对辅助吹出口42施加负载,因此可避免辅助框体35破损。
而且,从水平轴线36至辅助吹出口42的距离L1设定为大于从水平轴线36至吹出口31(具体而言,连结后侧送风路31b的前端部31a与前侧送风路31c的前端部31d的面)的距离L3。此时,上下风向板32a、32b确立为沿水平方向吹出冷气或暖风气流的姿势即可。如图11所示,若辅助框体35旋转而辅助吹出口42配置于主框体28的朝下面的两侧,辅助吹出口42位于比吹出口31更靠下侧的位置。来自辅助吹出口42的送风不受主框体28的干扰而被吹出。
接着,对空调设备11的动作进行说明。例如,若设定制冷运行,则四通阀18相互连接第2口18b及第3口18c,并相互连接第1口18a及第4口18d。根据压缩机15的动作,制冷剂在制冷回路19中循环。其结果,室内热交换器14中生成冷气。冷气的温度至少低于室内空气的温度。根据由室温传感器检测的室温控制压缩机15的动作。另外,例如若通过人体传感器在规定期间内检测出一直不存在室内人员,则可停止压缩机15。
若第1鼓风机27旋转,则例如如图12所示,冷气气流107从吹出口31吹出。此时,上下风向板32a、32b的姿势得到适当的控制。能够根据上下风向板32a、32b的方向控制气流107的吹出。在此,通过使上下风向板32a、32b与地面大致平行,使冷气气流107从吹出口31沿水平方向吹出。
若第2鼓风机81旋转,则风扇单元26中从辅助吸入口37向辅助框体35内的空间吸入室内空气。室内空气的温度等于室温。所吸入的室内空气气流从风扇单元26的辅助吹出口42吹出。此时,辅助框体35的姿势在水平轴线36的周围得到适当控制。例如如图12所示,辅助框体35的姿势能够从水平姿势改变为前低后高。辅助框体35能够向比水平方向更靠下侧引导来自辅助吹出口42的气流108的吹出。室内空气气流108从辅助吹出口42向下吹出。
通常,室内机12在室内设置于比较高的位置。若沿水平方向引导冷气气流107,则冷气逐渐从较高的位置朝向地面下降。在室内逐渐蓄积冷气。此时,风扇单元26能够使室内空气气流108直接朝向室内人员M。风扇单元26在制冷运行时能够替代所谓的风扇发挥功能。能够防止冷气混入室内空气气流108,其结果,室内人员M能够获得舒适的清凉感。室内人员M除了室内的温度下降带来的清凉感之外,还能够获得通过气流108产生的气化热带来的清凉感。在此,辅助吹出口42位于比上下风向板32a、32b更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来自辅助吹出口42的气流108与冷气气流107之间避免碰撞。能够良好地维持气流的势头。
例如如图13所示,制冷运行时,辅助框体35的姿势能够确立为水平姿势。室内空气气流108从辅助吹出口42沿水平方向吹出。在此,若辅助吹出口42的气流108的风速大于吹出口31的气流107的风速,则风速较大的气流108能够控制风速比其小的气流107。室内空气气流108能够控制冷气气流107的方向和动态。冷气能够被送入室内所希望的位置。在此,辅助吹出口42的气流108与冷气气流107一同顺着天花板及壁并朝向地面缓慢地吹下。在室内能够沿着地面产生缓慢的空气流动。室内人员M能够根据对流的微风获得自然的舒适的清凉感。辅助吹出口42位于比主框体28的前面更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室内空气气流108能够不与主框体28碰撞而从辅助吹出口42吹出。能够良好地维持气流的势头。
若例如设定为供暖运行,则四通阀18相互连接第2口18b及第4口18d,并相互连接第1口18a及第3口18c。制冷剂通过压缩机15的动作在制冷回路19内循环。其结果,室内热交换器14中生成暖风。暖风的温度至少高于室内空气的温度。根据室温传感器检测出的室温控制压缩机15的动作。例如若通过人体传感器在规定期间内检测出一直不存在室内人员,则可停止压缩机15。
如图14所示,供暖运行时,通过第1鼓风机27的旋转,暖风气流107从吹出口31吹出。此时,上下风向板32a、32b的姿势能够确立为向下。上下风向板32a、32b向下朝向地面引导来自吹出口31的气流107的吹出。暖风气流107从吹出口31向下吹出。
在此,辅助框体35的姿势保持为水平姿势。辅助框体35沿水平方向引导来自辅助吹出口42的气流108的吹出。室内空气气流108从辅助吹出口42沿水平方向吹出。例如,风扇单元26的水平方向的吹出能够维持至室温达到低于设定温度的特定温度。室温能够通过室温传感器检测。
若向下引导暖风气流107,则能够朝向地面吹出暖风。若室内温度较低,则例如如图14所示,暖风易立刻从地面朝向天花板上升。此时,风扇单元26能够卷入上升而来的暖风的同时在室内产生空气流动。随着空气流动,暖风能够再次朝向地面下降。由此,在室内下方充分地送入暖风。即使整个室内未变暖,也可获得供暖效果。
这种空调设备11中,从主体单元25的吹出口31吹出冷气或暖风气流107。从风扇单元26的辅助吹出口42吹出室内空气气流108。室内空气气流108能够控制冷气或暖风气流107的方向和动态。能够将冷气或暖风送入室内的所希望的位置。由此,能够有效地调整室内的温度环境。此时,风扇单元26的辅助吹出口42能够相对于从主体单元25的吹出口31吹出的气流进行相对移动。因此,室内空气气流108能够设定为所希望的方向。通过这种方向的设定,能够可靠地控制冷气或暖风气流107的方向和动态。
例如,若辅助吹出口42的气流108的风速大于吹出口31的气流107的风速,则风速较大的气流108能够控制风速比其小的气流107。室内空气气流108能够控制冷气气流107的方向和动态。能够将冷气送入室内的所希望的位置。例如在制冷运行时,若确立辅助框体35的水平姿势,辅助吹出口42的气流108能够与冷气气流107一同顺着天花板及壁朝向地面缓慢吹下。在室内能够沿着地面产生缓慢的空气流动。室内人员M通过对流的微风能够获得自然的舒适的清凉感。
如前述,室内机12中离心风扇81的旋转轴与辅助框体35的旋转轴重叠。因此,在离心风扇81的叶片的移动轨迹与辅助框体35之间,相对位置关系能够维持为恒定。即使辅助框体35旋转运动,也能够生成始终恒定的气流。
为了送出在送风机中生成的气流,需形成规定长度的送风路。根据如前述的送风路85,即使辅助框体35的轮廓不超出主框体28的轮廓,送风路85及辅助吹出口42也能够容易配置于吹出口31的两侧。而且,不会损坏室内机12的设计性就能够充分地确保送风路85的长度。其结果,离心风扇81能够充分远离辅助吹出口42。由于能够确保送风路85的长度,能够容易满足手指插入标准。
附图标记说明
12-空调设备(室内机),14-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27-第1鼓风机,28-结构体,31-吹出口,32a-风向板(上下风向板),32b-风向板(上下风向板),33a-水平轴线,33b-水平轴线,35-辅助框体,36-水平轴(水平轴线),42-辅助吹出口,52-壁体,52a-外壁面,53-壁(第1壁),54-壁(第2壁),55-第1外壁,56-第2外壁,57-第1板片及第2板片(板片),71-第2驱动源(马达),81-第2鼓风机(离心风扇),85-送风路,106-第1驱动源(驱动源)。

Claims (4)

1.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结构体,在从前面朝向下方连续的朝下面上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吹出通过热交换器生成的冷气或暖风气流的吹出口,并具有固定于所述吹出口的两侧的一对壁体;
风向板,配置于所述吹出口,绕第1水平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结构体;及
辅助框体,在所述吹出口的两侧以绕第2水平轴线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壁体的外壁面,形成吹出所引入的室内空气的辅助吹出口,
从包含所述第2水平轴线的虚拟轴线至所述辅助吹出口的距离L1设定为大于从所述虚拟轴线至所述结构体的所述吹出口的距离L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设备分别具备:
第1驱动源,固定于所述结构体并驱动生成所述冷气或暖风气流的第1鼓风机;及
第2驱动源,容纳于所述辅助框体并驱动生成所述室内空气气流的第2鼓风机,
所述第2鼓风机是绕与所述虚拟轴线重叠的旋转轴旋转,并生成从所述辅助吸入口吹出的气流的离心风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被划分在所述辅助框体内,并且从所述离心风扇的下侧延伸至所述辅助吹出口的送风路。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虚拟轴线至所述结构体的所述前面的距离L2设定为大于所述L3,且所述L1<L2。
CN201380067559.XA 2012-12-28 2013-12-27 空调设备 Active CN1048848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8416 2012-12-28
JP2012288416A JP5678952B2 (ja) 2012-12-28 2012-12-28 空気調和機
PCT/JP2013/085043 WO2014104273A1 (ja) 2012-12-28 2013-12-27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84872A CN104884872A (zh) 2015-09-02
CN104884872B true CN104884872B (zh) 2017-10-17

Family

ID=51021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7559.XA Active CN104884872B (zh) 2012-12-28 2013-12-27 空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982902B2 (zh)
EP (1) EP2942580B1 (zh)
JP (1) JP5678952B2 (zh)
CN (1) CN104884872B (zh)
AU (1) AU2013366975B2 (zh)
ES (1) ES2718504T3 (zh)
WO (1) WO20141042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8305B2 (ja) 2012-04-27 2017-05-1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5967358B2 (ja) * 2012-04-27 2016-08-1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用の制御回路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664644B2 (ja) 2012-12-28 2015-02-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JP5678953B2 (ja) 2012-12-28 2015-03-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KR102632051B1 (ko) * 2016-11-16 2024-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EP3572740B1 (en) * 2017-04-05 2021-06-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8799118B (zh) * 2017-12-22 2024-05-24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JP6721871B2 (ja) * 2018-03-30 2020-07-1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7103143B2 (ja) * 2018-10-12 2022-07-2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KR102609095B1 (ko) * 2018-11-23 2023-12-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0057057B (zh) * 2019-04-30 2021-06-1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扰流方法
CN110081567B (zh) * 2019-04-30 2021-03-1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扰流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6279A (zh) * 2003-03-19 2004-10-1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壁挂式空调装置
CN1573229A (zh) * 2003-05-26 2005-02-02 日立家用电器公司 空调机
CN202598794U (zh) * 2012-06-21 2012-12-12 中国扬子集团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 一种设有辅助出风的柜式空调器
CN103375848A (zh) * 2012-04-27 2013-10-30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35500A (en) 1938-10-03 1941-03-18 Francis A Kitchen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apparatus
US2640412A (en) 1949-02-24 1953-06-02 Barber Colman Co Adjustable grille
US2977870A (en) 1958-04-21 1961-04-04 Lennox Ind Inc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heating, cooling and ventilating
US2999370A (en) 1960-08-11 1961-09-12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4326452A (en) * 1977-10-24 1982-04-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luid diverting assembly
JPS55121342A (en) 1979-03-13 1980-09-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Air blowing controller for air conditioner
US4537035A (en) * 1984-05-04 1985-08-27 Stiles Jack 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L86606A (en) 1988-06-02 1993-05-13 Israel Twito Air outlets f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JPH0569521A (ja) 1991-06-26 1993-03-23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多層フイルム及び包装袋
JP3187087B2 (ja) * 1991-09-19 2001-07-11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GB2260831B (en) 1991-10-18 1995-02-15 Toshiba Kk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having louver for changing the direction of air into room
GB2272080B (en) 1992-10-28 1996-01-10 Toshiba Kk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operating in cooling mode and heating mode
JPH07217985A (ja) 1993-12-10 1995-08-1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0283526A (ja) 1999-03-25 2000-10-13 Internatl Business Mach Corp <Ibm> エア・コンデイショニング・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4357632B2 (ja) 1999-04-16 2009-11-04 パナソニックエ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遠心形送風機
TW449654B (en) * 1999-08-25 2001-08-11 Fujitsu General Ltd Air conditioner
JP2002022198A (ja) * 2000-07-04 2002-01-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130718A (ja) * 2000-10-20 2002-05-0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3130381A (ja) 2001-10-19 2003-05-0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4110863B2 (ja) * 2002-07-12 2008-07-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US6821095B2 (en) * 2002-09-05 2004-11-23 Lasko Holdings, Inc. Portable air circulation device
KR20050117665A (ko) 2004-06-11 2005-1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050117666A (ko) 2004-06-11 2005-1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2006029702A (ja) 2004-07-16 2006-02-0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3806881B2 (ja) * 2004-11-08 2006-08-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EP1726889A1 (en) 2005-05-21 2006-1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air conditioning unit
ES2333624T3 (es) 2006-01-26 2010-02-24 Lg Electronics Inc. Unidad interior de un acondicionador de aire.
KR100751116B1 (ko) 2006-05-20 2007-08-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0809784B1 (ko) * 2006-05-20 2008-03-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횡류팬을 포함하는 공기 조화기
US20100015905A1 (en) * 2007-03-07 2010-01-21 Sine Kon Hu Airflow boosting assembly for a forced air circulation and delivery system
US20080242214A1 (en) 2007-03-27 2008-10-02 Elaine Cao Yee Sung Vent system
US7966837B2 (en) 2007-03-28 2011-06-28 Madina, LLC Air-conditioning register assembly and method
JP4945305B2 (ja) * 2007-05-08 2012-06-06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422953B2 (ja) 2007-11-12 2014-02-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機
JP4618449B2 (ja) * 2008-01-18 2011-01-2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KR101485609B1 (ko) * 2008-11-26 2015-01-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1569414B1 (ko) 2008-12-26 2015-1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동작방법
JP2010164271A (ja) 2009-01-19 2010-07-29 Panasonic Corp 空調機器
JP4645755B2 (ja) * 2009-07-13 2011-03-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603085B1 (ja) * 2009-07-31 2010-12-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節装置
US20110039491A1 (en) 2009-08-17 2011-02-17 Syracuse University Low Mixing Ventilation Jet
JP4698747B2 (ja) * 2009-08-19 2011-06-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壁掛け形空気調和機
US8627672B2 (en) * 2009-08-27 2014-01-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Wall-hung air conditioner and installing device for air conditioner
JP2011069524A (ja) * 2009-09-24 2011-04-07 Toshiba Carrier Corp 空気調和機
JP4952775B2 (ja) * 2009-11-05 2012-06-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4995285B2 (ja) * 2010-01-06 2012-08-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サーキュレータ、微小粒子拡散装置及び空気循環方法
US20120282117A1 (en) * 2010-01-06 2012-11-08 Masaya Takahashi Air blowing fan, circulator, micro-particle diffusion device, and air circulation method
ES2398514T3 (es) * 2010-05-13 2013-03-19 Lg Electronics, Inc. Acondicionador de aire
JP5220068B2 (ja) 2010-08-04 2013-06-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US20120057973A1 (en) 2010-09-03 2012-03-08 Hsueh-Chen Chen Assembly Structure for a Fan Case
JP5247784B2 (ja) 2010-10-04 2013-07-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120482B1 (ja) * 2011-07-01 2013-01-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CN102937325B (zh) * 2011-08-16 2015-09-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导风板的空调室内机
DE102011112109A1 (de) 2011-09-02 2013-03-07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Lüftervorrichtung
JP5365675B2 (ja) * 2011-09-30 2013-12-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5536158B2 (ja) * 2011-12-28 2014-07-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5858850B2 (ja) * 2012-04-02 2016-02-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967358B2 (ja) 2012-04-27 2016-08-1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用の制御回路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108061B2 (ja) 2012-04-27 2017-04-0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5791573B2 (ja) * 2012-08-10 2015-10-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664644B2 (ja) 2012-12-28 2015-02-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JP5678953B2 (ja) 2012-12-28 2015-03-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JP6079866B2 (ja) * 2013-03-04 2017-02-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風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KR102168584B1 (ko) * 2013-11-12 2020-10-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천장형 에어컨 실내기
JP6129126B2 (ja) * 2014-08-04 2017-05-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6279A (zh) * 2003-03-19 2004-10-1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壁挂式空调装置
CN1573229A (zh) * 2003-05-26 2005-02-02 日立家用电器公司 空调机
CN103375848A (zh) * 2012-04-27 2013-10-30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202598794U (zh) * 2012-06-21 2012-12-12 中国扬子集团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 一种设有辅助出风的柜式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345809A1 (en) 2015-12-03
JP5678952B2 (ja) 2015-03-04
ES2718504T3 (es) 2019-07-02
US9982902B2 (en) 2018-05-29
AU2013366975B2 (en) 2016-08-18
EP2942580B1 (en) 2019-03-06
EP2942580A1 (en) 2015-11-11
EP2942580A4 (en) 2016-09-14
WO2014104273A1 (ja) 2014-07-03
AU2013366975A1 (en) 2015-07-09
CN104884872A (zh) 2015-09-02
JP2014129951A (ja) 2014-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84872B (zh) 空调设备
CN103629744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4903655A (zh)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CN104884871A (zh)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CN102365506A (zh) 空调装置、外壳及装饰面板
CN104755848A (zh) 空气调节机
JP2004012060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089564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108080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1225982A (zh) 落地式空调机
JP6098788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032413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020810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020809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5164280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JP2013096635A (ja) 空気調和機
JP628167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15661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098789B2 (ja) 空気調和機
JP5999339B2 (ja) 空気調和機
JP4663750B2 (ja) 屋内埋込型熱源機
JP6137445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028911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217893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028912B2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