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84235B - 用于拉伸设备的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拉伸设备的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84235B
CN104884235B CN201380067278.4A CN201380067278A CN104884235B CN 104884235 B CN104884235 B CN 104884235B CN 201380067278 A CN201380067278 A CN 201380067278A CN 104884235 B CN104884235 B CN 1048842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
transport system
support rail
chain
guide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72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84235A (zh
Inventor
M·鲍迈斯特
A·贾布利斯
M·翁特雷纳
T·霍伊斯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ueckner Maschinenbau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Brueckner Maschinenbau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ueckner Maschinenbau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Brueckner Maschinenbau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4884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42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84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42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20Edge cl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1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 B29C55/1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04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 B29C55/08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transverse to the direction of feed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CFINISHING, DRESSING, TENTERING OR STRETCH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3/00Stretching, tentering or spreading textile fabrics; Producing elasticity in textile fabrics
    • D06C3/02Stretching, tentering or spreading textile fabrics; Producing elasticity in textile fabrics by endless chain or like apparatus
    • D06C3/025Driving or guiding means for stenter chain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输送系统,尤其是用于拉伸设备的输送系统,其特征主要在于:设有承轨(17)和/或导轨(15),在其上输送链条(13)能够借助夹钳‑链条单元(KK)移动,所述夹钳‑链条单元分成夹钳部件(6)和链条部件(7),所述承轨(17)或所述导轨(15)或所述承轨和导轨(17、14)设有沿纵向方向至少在部分长度上贯穿所述承轨(17)或所述导轨(15)的通道(122);所述承轨作用面(17a)包括多个引入其中的排出口(122’),压缩空气通过所述排出口经由所述通道(122)在所述承轨作用面(17a)和空气支承件‑垫板(140)之间产生空气垫(130)的情况下能够输送给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和/或所述滑轨作用面(31a、31b)包括多个引入其中的排出口(122’),压缩空气通过所述排出口经由所述通道(122)在相应的所述导轨作用面(31a、33a)和支承装置(139)之间产生空气垫(130)的情况下能够输送给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

Description

用于拉伸设备的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系统,尤其是用于拉伸设备。
背景技术
拉伸设备尤其应用在塑料薄膜制造中。已知所谓的同步拉伸设备,在该同步拉伸设备中塑料薄膜能够同时沿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被拉伸。同样已知顺序拉伸设备,在所述顺序拉伸设备中塑料薄膜在两个相继的级中被拉伸,例如首先沿纵向方向然后沿横向方向(或者反之)被拉伸。
已知的在拉伸设备内的横向拉伸设备或横向拉伸级例如从US 5 797172A中已知。根据该现有公开文献,待拉伸的料幅(通常即塑料薄膜)借助于固定在链条上的夹钳夹持,并且所述夹钳在待拉伸的料幅的两侧上分别可移动地设置在环绕的导向轨道上。所述夹钳在此相继地从输入区(在所述输入区中例如待拉伸的塑料薄膜的边缘被夹持)经过拉伸区(在所述拉伸区中相对置的夹钳在导向轨道部段上以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横向分量远离彼此)移动至输出区,然后在回程上再次移动到输入区,其中,所述薄膜在输出区中例如能够经受最终的松弛和/或热处理。
在此,夹钳包括所谓的夹钳-输送单元,所述夹钳-输送单元一方面包括自身的夹钳部件并且另一方面包括所谓的输送部件(即夹钳装置以及输送装置)。在根据US 5 797172 A已知的现有技术中,所谓的输送部件最终是链条部件,因为用于所述的横向拉伸设备的夹钳经由相应的链条节相互连接。
根据该在先公开的现有技术,在此,夹钳-输送单元经由滑动元件一方面支撑在导轨的相对置的两侧上并且另一方面支撑在设置在导轨下方的承轨上。
但是,代替这种滑动元件同样也能够使用滚动元件,以便使夹钳-输送单元例如能够以支撑在导轨和重力滑轨上的方式移动。这例如从DE 39 28 454 A1中已知。在此描述了呈所谓的单轨形式的导轨,该导轨具有方形横截面。夹钳-输送单元在此经由在上侧和下侧上以及在沿水平方向位错地安置的两个竖直侧上滚动的滚动轮(即所谓的滚轮)支撑,经由此夹钳-输送单元能够沿着该导轨运动。这种夹钳-输送单元同样尤其适合用于拉伸框、即横向拉伸设备。
在该已知的拉伸设备中原则上存在下述问题:确保对于滚动和/或滑动摩擦而言摩擦值不会过大。因为现有的摩擦导致必须使用润滑剂、尤其是油,以便减小摩擦。在此必须注意的是,摩擦不仅导致显著的功率损耗,而且该损耗功率尤其在摩擦支承的情况下以摩擦功率的形式、即尤其以热的形式排出到导向系统。因此在高速的情况下,常规的滑动导向装置必须被冷却,以便防止润滑油的分解(裂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尤其呈横向拉伸设备形式的输送系统。
在本发明的范围中,提供一种用于例如构造有夹钳的输送链条的输送系统,所述输送链条(除了链条边缘以外)能够以与轨道连接的方式沿着导向轨道移动。在设置在该输送系统中的承轨中,与常规的解决方案相比,没有用于减小摩擦值或滑动值的油润滑,而是在此设有呈空气垫的形式的空气支承件的构成方案。
这类空气支承件具有极低的摩擦值。但是该摩擦值是在这种滑动输送系统中的决定性因素。此外所述摩擦值确定链条的设计尺寸。在摩擦值低的情况下链条纵向力降低,由此链条能够设计用于较低的负载。因此,链条重量也减小,由此又减小链条纵向力。较低的摩擦数在一定范围内也能够实现较轻的输送链条的构成方案。如已经结合在先已知的输送系统尤其是由横向拉伸设备阐述的那样,摩擦原则上造成显著的损耗功率。该损耗功率作为摩擦功率以热的形式排出到导向系统。这是为何在高的设备速度下常规的滑动导向部必须被冷却以防止所提及的润滑油膜分解(裂化)的原因。在本发明的范围中提出的空气支承的导向系统的情况下,这无需担心,因为一方面预期不会产生大量热并且另一方面也不使用油。
在本发明的范围中不必使用油作为润滑剂提供了另一重要优点。因为在常规的输送系统、尤其是横向设备中的油润滑本身隐含持续的风险:所使用的油膜导致薄膜的污染,这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并且必须被排除,因此在常规的设备中为此需要在结构上耗费的措施。因为在空气支承的系统中,如所提及的那样不使用油,所以为了避免油污染,油润滑也不是必需的。
此外,所提及的损耗功率的减小对所需要的驱动功率起到积极的影响。因为在根据本发明设置的空气支承的范围中现在也能够使用更小地设计的驱动马达。
最后要注意的是,具有传统油润滑的常规输送滑动系统在高速下最终也会遇到其物理极限。而在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空气支承的输送系统的范围中能够实现高很多的设备速度。
空气支承件技术本身原则上已知。然而空气支承件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和使用于测量机和缓慢运行的应用。此外,这种应用通常在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此外,空气支承件技术也已知用于移动极重的机器装置,其中空气垫通常通过待移动的机器装置自动产生。在这种使用空气垫的运输工具和机器装置中,脏的环境通常也不构成问题。然而在此大多也仅实现低的速度并且通常也仅经过较短的距离。在此,通常在标准应用中空气支承件被自动供给以空气。
此外原则上也已知的是,空气支承件技术应用在环绕的输送系统中。在这方面参考DE 2 149 032 A,其中在呈支撑体形式的环绕的轨道上引导传送带。在环绕的传动带的下侧和支撑体之间设有空气支承件,所述空气支承件承载传送带。空气支承件在此穿过支撑体的位于传送带之下的表面中的开口被供给以压缩空气。为此,支撑体的横截面具有矩形形状,在其内部构成有压缩空气通道,使得在此输送的压缩空气然后通过位于上方的开口朝向传送带下侧的方向流出并且能够由此承载传送带。
为了保持小的空气消耗,此外设有侧向的密封唇。但是在这种已知的输送系统中仅应使大致扁平的输送带(即具有相对大的宽度尺寸和与此相反仅最小的高度的扁平结构)在所形成的空气垫上行进。
而本发明提出一种尤其是呈横向拉伸设备的形式的输送系统,其中与轨道连接的链条单元将通过利用所谈到的空气支承件技术而在承轨上被支承和引导。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别优选的改进方案中提出,利用链条组合成输送链条的夹钳-链条单元大体上具有平衡的、即均衡的重量分布。因此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改进方案中提出,施加在这种具有夹钳-输送单元的输送链条上的附加的力(例如所施加的拉伸力、横向或侧向引导力、离心力等)不引起附加的转动力矩或倾斜力矩或者仅应最小程度地引入附加的转动力矩或倾斜力矩,并且在此所有上面提及的力尤其与输送链条的重力完全地或至少几乎完全地脱耦。也就是说,开始提到的并且垂直于重力延伸的工艺相关的力由通常设置的侧向导轨承受和接收,使得输送链条能够完全无倾斜地并且无扭矩地经由所设置的空气垫系统相对于承轨支撑。否则会引起下述风险:在没有这种措施的情况下所提及的空气垫由于倾斜力矩将会单侧地构成,这将导致非常高的空气消耗并且在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系统故障。
综上所述,本发明因此提供下述优点:
-在本发明的范围中能够获得高的设备速度。
-在本发明的范围中获得待拉伸的料幅(即待拉伸的塑料薄膜)的明显更好的质量,更确切地说,通过例如在加热区(炉)中的较低程度的油污染而获得待拉伸的料幅(即待拉伸的塑料薄膜)的明显更好的质量。
-因为不再需要润滑油,所以运行成本降低。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中所需的能量消耗(所需的驱动功率)也降低,这不仅在环保政策角度是重要的,而且此外同样大大促进了运行成本的降低。
但是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中还实现引起其它优点的其它改进之处。
因此,在本发明的范围中在夹钳-链条系统中夹钳部件和链条部件(即通常的输送部件)都能够完全地或部分地由轻质材料制成。特别有利的是,夹钳-输送单元由尽可能大份额的轻质材料、如特别是复合材料、尤其是纤维复合材料构成。尤其是长纤维的纤维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是特别合适的。
但是通过重量减小,不同的施加在夹钳-输送部件上并且尤其是施加在夹钳-输送链条上的力(如牵引力、预应力和离心力)也由于重量减小而减小,这全部在本发明的范围中都被认为是附加的优点。
最终,另一改进方案也通过下述方式实现:例如在夹钳-链条部件上在其下侧上设有由适宜的滑动材料制成的滑动体,所述滑动材料能够与承轨的滑动面上的相应地适宜的滑动材料共同作用。当例如根据本发明设置的空气支承没有发生故障时,这作为所谓的“故障-返回”解决方案是特别重要的。但是,当在相应的设备中执行或必须执行特定的控制措施时,例如将设备关机等时,所述滑动材料例如也才是重要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空气流彻底回调。但是即使在空气流停止运转时,相应的部件依然能够相互滑动,使得不会引起设备的根本损坏。
所提及的根据本发明的夹钳-输送单元相对于承轨的空气垫支承也能够同样在附加设置的导轨的情况下实现。所给出的实施方案应在这方面同样补充地或替选地也适用于导轨。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实施例详细阐述本发明。在此详细地示出:
图1a:具有用于炉内工艺侧和返回侧的共同的承载体结构的横向拉伸设备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b:用于炉外输送链条的与工艺侧分开的返回侧的与图1a不同的实施形式;
图2:用于具有关联的夹钳的输送链条的导向轨道的承载结构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
图3:夹钳与部分输送链条的局部立体视图;
图4a:根据本发明的夹钳的平行于夹钳的进给运动的侧视图(为了明确地标识方向而绘出坐标系,其中m代表沿着导轨的输送方向,t代表关于该输送方向的法线矢量的方向,并且z代表与导轨共线的方向);
图4b:根据图4a的实施例的相应的俯视图;
图5a:具有承轨部段的导向轨道的走向的俯视图,所述承轨部段在构成凸形弧的情况下能够相对于彼此调节;
图5b:图5a的相应的视图,然而其中各个承轨部段以与图5a相反的方向在构成凹形弧的情况下相对于彼此调节;
图5c:在构成两个相邻的承轨部段的情况下两个相邻的轨部段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
图6至图8:用于图解说明在构成精确对齐的轨过渡部的情况下在承载体结构和承轨中的铰接结构的不同视图;
图9:在图2至4b中示出的夹钳-链条单元与施加在其上的力和引起和作用有所述力的有效平面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0:承轨和沿着承轨引导的夹钳-链条单元在向上运进到链轮时的另一局部视图;并且
图11:导轨的局部横截面视图,该导轨构成有集成的压缩空气通道以将空气垫限制在该导轨的区域中。
具体实施方式
拉伸设备的输送系统通常包括重力滑轨和导轨,但是,所述重力滑轨和导轨也能够在一个轨道单元中组合。
下面借助宽度拉伸机件、即(例如能够使用在顺序拉伸设备中的)横向拉伸设备来阐述本发明。
基本构造
所描述的薄膜宽度拉伸设备或者横向拉伸设备(其在下文也简称为TD拉伸设备(TD=横向方向))已知具有两个对称地构成的驱动系统。在图1a中绘出两个垂直于绘图面延伸的并且关于对称平面SE对称地设置的驱动系统,其中,在这两个在封闭的轨道2上环绕的驱动系统之间,待处理的(即待拉伸的)料幅尤其以塑料薄膜F的形式沿着拉出方向1(即沿机器方向MD)移动穿过。所阐述的TD拉伸设备在此也能够是顺序拉伸设备的部件,其通常包括设置在横向拉伸设备(横向拉伸框)上游的纵向拉伸级(但是在存在疑虑的情况下所述纵向拉伸级也能够设置在横向拉伸级下游)。在图1a中示出的拉伸设备包括两个在两个环绕的轨道2上沿环绕方向被驱动的链条输送系统3。
双轴的(即当纵向拉伸设备位于所示出的横向拉伸设备上游时)或者未拉伸的薄膜F(其中在下文中称为薄膜,但借助这种拉伸设备通常相应地处理处理幅面F并且能够将该处理幅面横向拉伸,从而本发明就此而言不局限于塑料薄膜幅面)在输入区域E中进入到拉伸设备中并且在该处由在下文还将探讨的例如借助图2示出的夹钳在两个边缘8上抓紧和夹紧,更确切地说在所谓的操作侧(OS-oprator side)以及驱动侧的驱动侧(DS-driveside)上抓紧和夹紧。然后薄膜F在下游的预加热区PH中被加热并且接着被输送给拉伸区R,以便在此沿横向方向TD被拉伸。随后,已拉伸的薄膜F经过不同的热处理区HT,在这些热处理区中也能够进行薄膜的松弛。在拉伸设备末端处在所谓的输出区A中,薄膜通过适宜的机构脱离夹持,然后离开横向拉伸机、即横向拉伸设备TD。
此外下面描述夹钳-输送单元KT,所述夹钳-输送单元在下文中有时也称为夹钳-链条单元KK。所述夹钳-输送单元KT或者夹钳-链条单元KK一方面包括所谓的夹钳部件6,所述夹钳部件与链条部件或输送部件7连接。在所阐述的使用输送链条的示例中,优选称为链条部件7,其是夹钳-链条单元KK的部件。
如已知的那样,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也就是说,已提及的夹钳部件6和链条部件7)位于环绕的输送系统3中,所述输送系统一方面包括承载体结构(即承载体构造11)以及环绕的输送链条13,所提及的夹钳部件6在所述输送链条上附带地固定或构成。承载体构造11包括导轨15。除了所述导轨15以外还设有承受链条和夹钳重量的承轨17,所述承轨在下文中也有时称为重力滑轨17。如从下面的阐述中还得出,输送链条与其上可随之移动的夹钳在导轨15上(例如借助于滑动支承或者也借助于空气垫支承)和在承轨17上的导向和支撑借助于空气垫支承进行。
所阐述的承载结构能够作为用于输送系统的共同的承载结构既在拉伸或工艺侧RS也在返回侧RL上使用(图2)。
在图2中可见输送系统的横截面,即具有共同的承载结构11,所述承载结构除了设置在中心的竖直延伸的承载体19还包括支撑在所述承载体上的横向承载体21,在所述横向承载体的相对置的彼此背离指向的端部上分别安装有从上向下延伸的、横截面为矩形的轨15,即如已提及的那样一方面在拉伸侧RS上并且另一方面在返回侧RL上安装。在这种共同的承载结构中,输送系统共同位于炉O之内(图1a)。所述炉包围预加热区PH、拉伸区R以及再加热区或松弛区HT,使得最后仅设置在入口和出口侧上的转向和驱动系统位于炉O之外。在其它方面也能够设有用于拉伸侧RS和返回侧RL的分开的承载体结构,使得在该情况下仅拉伸侧的承载体结构借助关联的导轨和重力滑轨穿过炉O延伸并且相应地构成的另一承载体结构在返回侧上设置在炉O之外。相应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在图1b中示出。
如所提及的那样,输送链条13既在输出侧也在输入侧上通过输出轮AR和/或输入轮ER驱动和转向。
为了能柔性地设计该系统,此外在不同的位置处设有用于导轨和承轨的铰链G,关于此稍后还将探讨。通过以不同的方式调节所述铰链能够尤其在拉伸区R中调节出不同的横向拉伸比。
输送系统、尤其是输送链条和关联的夹钳体以及空气垫系统的构造
下面借助图3至5详细阐述具有链条部件7和关联的夹钳部件6(与其夹钳体)的输送链条13以及承载体构造的基本构造。
在此,从图3中可见输送链条13的一部分,其中输送链条以已知的方式分别包括链节13.1,所述链节以铰链的方式相互连接。这种所谓的滚子链条以已知的方式分别包括一对以轴向间距彼此平行地设置的内连接板13.2(图3),各内连接板分别具有两个孔13.3,在所述孔的轴向延长部中在两个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套筒13.4,经由所述套筒这两个内连接板13.2牢固地相互连接。被称为保护辊的外套筒13.5插套在内套筒13.4上,所述外套筒能够在位于其下方的套筒13.4上自由地转动。
分别相对于内连接板13.2外置地以链状的方式设置有所谓的外连接板13.6,使得最后一对内连接板13.2与两个相邻的、即一对在前的和一对在后的外连接板13.6连接。为此各一个螺栓31.7分别贯穿外连接板13.6中的相应的孔13.8并且在此穿透内连接板的相应的孔13.7以及内置的套筒13.4。经由所述螺栓13.7分别将相关的一对外连接板13.6同样牢固地相互连接。
外连接板13.6在此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分别是链条部件7的部件。在此,其同样能够一件式地与夹钳部件6连接或者固定在该夹钳部件上。
由此构成的输送链条13包括夹钳机构或部段25,所述夹钳机构或部段具有夹钳保持件25a,所述夹钳保持件例如由两个沿水平方向位错的夹钳颚板构成或者包括所述夹钳颚板。水平夹钳轴线(所谓的刀盖)25b在所述夹钳颚板之间延伸,借助于所述夹钳轴线,相应的夹钳杆25c则能够以已知的方式在释放位置和薄膜固定位置之间枢转,在所述薄膜固定位置中夹钳杆下方的握持面(固定部段)25d能够将薄膜固定(即夹紧和紧固)在握持面25d和夹钳台25e之间。
整个结构(如尤其从具有关联的链节的夹钳体的图4a的侧视图中和在图4b的俯视图中得到的那样)这样构成,即:在构成桥接件B(经由所述桥接件连接夹钳部件与链条部件)的情况下,在夹钳部件6(即自身的链条部段KE)和链条部件7(即自身的夹钳部段KE)之间设有U形凹部26,其中竖直向上突出的材料连接片28连接到所述U形凹部26上,在所述材料连接片上在链条部件7中又跟随有另一U形凹部27,在该另一U形凹部中装入相应的导轨-滑动支承29,所述导轨-滑动支承在下面有时也称为滑块29a。这两个所提及的U形凹部26、27和位于其间的在部分高度上竖直延伸的肋条状的材料连接片28全部沿夹钳-链条单元KK的轴向的纵向方向延伸地构成。
所述导轨-滑动支承29包括朝向导轨15的方向具有相应的宽度或长度的横截面为U形的滑动体或滑块29a,以便在此承受相应的导向力。为此,导轨-滑动支承29具有位于夹钳侧的链条力-滑动元件或链条力-滑动装置31,其具有链条力作用面31a,所述链条力作用面在下面也称为链条力滑动面31a。与此相对置地,第二作用面和/或滑动面33a构成在拉伸力-滑动元件或拉伸力-滑动装置33上,其在下面有时也称为拉伸力作用面33a或拉伸力滑动面33a。所述滑动面也能够是夹钳-链条单元KK的集成的组成部分。
在夹钳体6的下侧上构成或设有一个或多个空气支承件-垫板140,在其上夹钳-链条单元KK(即相应的夹钳部件6和与其连接的链条部件7)以相应的重力在中间连接有后面还将阐述的空气垫130的情况下支撑在承轨和/或滑轨17上(图2)。所述空气支承件-垫板140的下侧在下面有时也称为垫板承载面139。
此外从根据图3、4a和4b的视图中获得,在所阐述的夹钳结构中,有时也称为刀盖25c的两个夹钳杆25c设置在夹钳体6上,即沿输送链条的纵向方向彼此位错地设置。其在此能够可枢转地设置在共同的夹钳轴线25b上,其中两个夹钳杆或刀盖25c能够相互单独地在其打开和闭合位置之间转换。因此也实现总重量和总成本的减少。当然具有仅一个或多于两个刀盖的系统也是可行的。
最后,重量和成本的最小化也通过下述方式实现:在所示出的用于输送链条13的实施例中能够实现例如为75mm的链条节距,即优选大于60mm并且小于90mm的链条节距,尤其是大于65mm并且小于85mm的链条节距,优选在70mm和80mm之间的链条节距。但是原则上,所有节距对于要求保护的系统而言是可预先设定的。
所阐述的夹钳体6借助与其牢固地连接的、作为输送链条13的部件的链条部件7在根据图2已经阐述的承载结构11上既在工艺侧或拉伸侧RS上也在返回测RL上移动(其中图2示出对应于图1a的实施形式),否则,前进和返回以及用于导轨的承载结构在前进侧和返回侧上分开。从所述视图中此外可见,如何引导相关的夹钳-链条单元KE与其横截面为U形的滑动支承件29,其方式为:相应的两个相对置的滑动支承件表面在输送链条向前运动时贴靠在设计为导轨的导轨15的相对置的外表面15a、15b上并且由此被引导。
承轨17构成为气体穿流的承轨,其因此在内部具有由气态介质(尤其是空气)穿流的流动通道122。
在自身的承轨作用面17a上则能够构成多个气体排出口、尤其是在通道122的上壁上的空气开口122’,处于压力下的气体或空气能够穿过所述气体排出口流出,并且直接地流到夹钳-链条单元KK的下侧上,其中,夹钳-链条单元KK的下侧通常被称为支承件结构139并且具体地称为垫板承载面139。由此形成空气缓冲器130,因此确保:相应的夹钳-链条单元进而整个输送链条借助于空气缓冲器130承载和引导。
所提及的气体或空气通道122因此在其上侧上具有通道壁122a,在所述通道壁中构成有相应的空气进口122’,即该位于上部的承载壁优选设有穿孔122”,以便能够以尽可能均匀和全面地分布的方式实现空气或气体排出。因此优选地,存在由细密分布的孔构成的相应的空气出口122’,其中,所述细密分布的孔优选能够由带有敞口穿孔的金属泡沫结构构成,压缩空气穿过所述金属泡沫结构流出。
由此获得极低的摩擦值进而获得低的摩擦功率。因此也能够实现特别高的设备速度,因为空气或气态介质(不同于油)不会裂化。最终也能够(基于该原理)实现非常容易的输送,因为通过低的摩擦值也产生非常低的链条纵向力。此外,再次减小待拉伸的料幅(尤其是待拉伸的塑料薄膜)由于否则可能朝向塑料薄膜的方向甩出的油颗粒和油飞溅而被污染的风险。
在此,根据图2至4a阐述的输送系统的构造原则上类似于现有技术,其中替代已提及的支承件结构/垫板承载面139,在滑动元件的下侧上使用常见的重量作用面,所述滑动元件借助于油润滑相对于承轨作用面17a润滑。
替代传统的滑动面块,因此使用所谓的空气支承件-垫板140。所提及的垂直于重力作用的拉伸力或横向力、离心力等全部仅作用到导轨15上,所述导轨就此而言不经受或不必经受另外的改变。
所提及的空气支承件-垫板140在此能够由各种任意的材料制成。可行的是,例如(尽管在此不发生由于空气垫130而产生的与承轨17的滑动作用)同样能够使用如作为滑动材料原则上能够考虑的材料。在此,所述材料例如能够是例如聚醚醚酮、石炭、石墨活化成分等。对此的背景是,在空气支承件-垫板140的承载面或滑动面139以及承轨和滑轨17的上侧17a之间应存在相应良好的滑动作用。因为在压缩空气供给失效时,夹钳-链条单元KK仍然必须在给予最佳的滑动摩擦值的情况下至少滑动,直至设备在承轨17的承载和作用面17a上停止。因此优选滑块材料例如由PEAK/PEEK构成,但或者也优选由基于石墨的新型滑动材料构成。
对于所提及的滑动材料因此考虑下述塑料,所述塑料例如由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构成或者能够包括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在此,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能够如下组成或包括下述份额:
-用于增强的所有类型的纤维(份额从0%-100%),例如呈碳纤维、
玻璃纤维等的形式;
-所有类型的固体润滑剂(份额从0%-100%),例如呈石墨、二硫
化钼等的形式;
-所有类型的覆层,例如塑料、金属等;
-所有类型的表面处理,例如利用气体、辐射、热、电等;
-机械表面处理,例如通过转动、铣切等。
在此,也在考虑前面提及的补充的解释和补充的情况下,即也在附加地考虑前面提及的组合或材料的情况下,前面提及的滑动元件也能够由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的组合构成或包括其组合。
用于导轨15的滑动支承29的滑动元件31、33能够同样地构成。
与常规的空气支承件不同,如已描述的那样,压缩空气在根据本发明阐述的实施例的范围中从导向件中流动并且不从支承件本身中流动。在该结构中的优点在于,不必在移动的链条上安装或设有压缩空气供给装置。在承轨或重力轨17的位于上部的重量作用面17a上引入连续小的空气排出口122’。这些口应该尽可能小。在此,建议例如小于1mm、0.9mm、0.8mm、0.7mm、0.6mm、0.5mm、0.4mm、0.3mm、0.2mm、尤其小于0.1mm的孔横截面。同样,能够使用具有安置在上部的重量作用面17a的承轨,其包括多孔的导向材料(类似于烧结材料)。压缩空气则能够从这种微小的开口中向上流出。在此,空气支承件-垫板140的滑动支承件材料应具有极好的应急运行特性。
通过已经提及的夹钳-输送单元KT的质量的减小,此外尤其进一步减小用于运行这种设备的所需能量。即使在所提及的空气垫的产生失效时(例如在启动或关闭设备时),当在优选由滑动材料构成的空气支承件-垫板140和承轨17的作用面17a之间引起接触触碰时,在此有效的力同样通过较轻的输送链条最小化。
重量作用面-元件
如已经提及的那样,尤其是也为了改变在拉伸区中的拉伸度,导轨15的走向进而还有承轨17的走向必须不同地设定。
为了调节导轨,在这方面参考已知的解决方案。所述解决方案通常由唯一的钢带或部分地由一组可弯曲的、连续的弹簧钢带构成,所述弹簧钢带在横截面上竖直地定向并且水平地并排设置。由此获得导轨15横向于导轨15的竖直延伸的作用面15a和15b的可调节性。
借助于这种铰接,导轨2的走向尤其在拉伸区的区域中相应于所期望的和最佳的规定设定。
承轨和压缩空气轨的铰接结构
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承轨17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单独的承轨部段或承轨室TSi(i=1…n)的承轨结构或承轨构造TS,所述承轨部段或承轨室被处于压力下的优选气态的介质流过,使得通过各位于其上的所提及的排出口122’能够产生所期望的空气缓冲器130。
此外,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承轨17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承载体部段或承载体子部件TRi(i=1…n)的承轨结构或承轨构造TR,所述承载体部段或承载体子部件与承轨部段TSi如下面阐述的那样连接。
导向面17a(重量作用面17a)应除了在该处设置的空气排出口(空气排出口122’)之外尽可能连续地闭合。对于导轨也可设想类似的结构(然而在该结构中仅在拉伸区中需要类似的结构的)。
因为根据本发明的承轨和/或滑轨17优选设有呈沿纵向方向贯穿承轨和/或滑轨17的(压缩)空气通道122的形式的空气支承件装置(如借助于图2已经阐述的空气支承件装置),这也需要特定的铰接结构。
在此,在图6、7和8中也设有附图标记G的铰链81代表承轨和/或滑轨17的两个子部件或承轨部段或承轨室TSi和TRi,即在承轨和/或滑轨17的第一子部件TSi到下一个子部件TSi+1之间的铰接过渡部81。
一方面从中可见,两个子部件TSi、TSi+1需要相互间完全分离,因此要考虑不同的、实现分离的零件造型。
首先应探讨承轨17的分离,所述承轨就此而言也称为压缩空气轨17。如所设计的那样,所述承轨或滑轨的上侧或空气排出面17a用于支撑安置在夹钳-链条单元KK的下侧上的空气支承件-垫板140(所述空气支承件-垫板在下面有时也称为空气支承件-垫140),进而用于支撑重力FG,更确切地说通常在构成所提及的空气垫130的情况下进行支撑。
通过所提及的在承轨或滑轨17中的两个相邻的子部件170的分离,首先形成分离间隙SP,所述分离间隙在俯视图中形成围绕中央铰接轴线M的节圆。铰接轴线M垂直于承轨作用面17a进而通常垂直于薄膜平面。导轨的两个子部件的相应端侧就此而言一方面凹形地并且另一方面凸形地根据节圆构成。
分离间隙SP的间隙宽度应是尽可能小的。承轨17的沿着间隙相互限界的子部件在承轨面17a的区域中设有输出和输入阶段91、92。各阶段91、92优化为,使得过渡部在不损坏空气支承件-垫140的情况下、即在不损坏垫板承载面139(下面也简称为垫作用面139)的情况下能够在垫140上并且以无力矩作用的方式实现。
此外要注意的是,承轨子部件TSi、TSi+1和设置在该区域中的铰接连接部G、81、81’无弯曲地并且抗扭转地在保持相互对齐的承轨作用面(17a)的情况下构成。
此外提出,承轨17或承轨子部件TRi、TRi+1直接或在中间连接有间隔保持件或绝缘的间隔保持件42的情况下支撑和保持在下方的承载部件99上。
此外要注意的是,承轨子部件TSi、TSi+1和设置在该区域中的铰接连接部G、81、81’无弯曲地并且抗扭转地在保持相互对齐的承轨作用面(17a)的情况下构成。
此外提出,承轨17或承轨子部件TRi、TRi+1直接或在中间连接有间隔保持件或绝缘的间隔保持件42的情况下支撑和保持在下方的承载部件99上。
此外要注意的是,承轨子部件TSi、TSi+1和设置在该区域中的铰接连接部G、81、81’无弯曲地并且抗扭转地在保持相互对齐的承轨作用面(17a)的情况下构成。
此外提出,承轨17或承轨子部件TRi、TRi+1直接或在中间连接有间隔保持件或绝缘的间隔保持件42的情况下支撑和保持在下方的承载部件99上。
因为如所提及的那样在承轨17上构成有空气通道122,即环绕的空气供给装置,因此必须设有单独的连接装置141,经由所述连接装置空气通道122的各个部段在两个子部件TSi、TSi+1中跨过间隙SP相互连接。
尤其从根据图6的视图中可见,承轨和/或空气轨17的两个子部件TSi和TSi+1以与间隙SP相邻的方式设有横向通道部分141a,旁路管路141b(即桥接管路141b)连接在所述横向通道部分上。换言之,在空气通道122中在承轨17的一个子部件TSi中引入的压缩空气然后经由第一横向通道管路141a进一步流到旁路管路141b,并且经由旁路管路141b和后续的下一横向通道141a进一步流到承轨17的空气通道122的紧随的部段TSi+1中。在此,承轨和/或滑轨17的相邻于间隙SP的相关子部件的端侧被封闭。
为了确保在承轨17的两个子部件170之间的所提及的无缝的、精确对齐的过渡部,承载体结构(例如在图6中可见)、即相继的承载体结构TR与固定有承载面结构的子部件TRi和TRi+1必须以相应的抗扭曲力矩和抗弯曲力矩连接。为此,在附图中铰接轴线M以及分离缝94和95在构成分离间隙SP的情况下绘制在承载体部件中。
为了实现足够的抗扭曲性、进而也实现足够的弯曲力矩强度,在本发明的范围中提出,属于承载体构造TR的并且与承轨作用面17a平行延伸的进而彼此竖直地错开的承载体板-铰接段98’和99’与关联的承载体结构98和99在与其平行的位置中重叠。在此,例如从图6和7中可见,各上部的和下部的承载部件98、99分别经由至少一个加强肋100牢固地相互连接。
但是其次也还可以设置另外的措施,以便还进一步增强或支持期望的效果和优点。
空气垫以及夹钳-链条单元的关联的下侧的实施形式
通过铰接到凸形和凹形的曲线部段和链轮中,需要可变地设计空气支承件-垫。
下面在此探讨相应的第一实施例,从中可见空气支承件-垫板140的调节可能性。
空气支承件-垫板或空气支承件-垫140进而垫板承载面(即所谓的垫作用面139)在用于输送链条13的环绕的轨道2的夹钳-链条单元KK的部段中划分为能够彼此相对移动或转动的重量作用面元件140,即划分为所谓的空气支承件-垫板或空气支承件-垫140p,即划分为相应的单元件140p。
如果沿空气支承件-垫140p的前向和后向构成的各个限界面140a、140b在俯视图中构成具有半径Rp的扇形,那么这开启下述可能性:例如各两个相继的并且被空气加载的空气支承件元件-部段140(其根据空气支承件-垫140p的类型构成)能够彼此相对侧向移动并且在此容易地转动,由此例如能够从笔直的轨道部段调节为弯曲的轨道部段,如这在图5a和5b中的示意性俯视图中对于凸形或凹形的曲线部段可见的那样。
此外在此,在图5a和5b中还绘出链条螺栓13.7,以便示例性地示出能够沿哪个方向进行调节(原则上即沿两个方向,如这从根据图5a和5b的视角中能够得出的那样)。
两个相邻的或相继的空气支承件-垫140p的两个在俯视图中扇形地构成的贴靠面或限界面140a、140b因此最后形成位于其间的分离缝或分离间隙140c,所述分离缝或分离间隙能够是任意小的并且趋于零,因为限界面或贴靠面140a、140b全面地接触和彼此相对滑动地支承。换言之即空气支承件-垫140p的分离缝140c或分离间隙140c尽可能小地制成,以便因此也将泄漏流保持为尽可能小的。分离间隙140c在此应小于2mm,尤其小于1.5mm、1mm、0.75mm、0.5mm并且尤其小于0.25mm。当然也可行的是,两个相邻的垫的分离缝140c以回纹形的、即以榫槽连接构成,如其例如在图5c中草绘的那样。由此最终获得闭合的滑动面139,即大致闭合的垫板承载面(垫作用面)139,其附加地防止经由流动通道122和在该处设置的排出口122’排出的空气能够通过所提及的分离缝或分离间隙140c不受限地流出。
原则上,空气垫宽度140d、即空气支承件-垫140p的宽度尺寸140d构成为,使得空气垫承载面139在流动通道122的设有排出口122’和相应的穿孔122”的位于上部的通道壁122a的宽度上设有宽的重叠,更确切地说,尤其也在输入区和输出区中的铰链G以及链轮的区域中设有宽的重叠。
也可行的是(如例如在图4a中标明的那样),空气排出口仅在空气排出区域122b中设有空气排出宽度122c,其原则上比承轨作用面17a的总宽度窄。重要的是,空气垫承载面139的宽度至少比承轨17的空气排出宽度122c宽。换言之,空气垫-垫140p的空气垫宽度140d(即空气支承件-垫板140)应至少比空气排出宽度122c或承轨作用面17a的宽度宽10%、优选宽多于20%、30%、40%或多于50%(图4a)。
也在链轮中环绕的空气支承件
承轨17和/或垫板承载面139(即尤其也在各个空气支承件-垫140p上的相应的垫作用面139)在链轮51的区域中也连续地保持。由此相对于现有技术不需要用于行程补偿的滑动件。具有空气支承件-垫板140和各个空气支承件-垫或衬垫140p的空气支承件结构因此在多孔的和/或设有空气排出口的承载体构造上构成凸形的扇形形状。
导轨15在链轮的区域中不是必要的。然而输出和输入在结构侧以强制性的切线同步构成。
最终出于完整性也还应提及,所提及的链轮51在出口和/或入口处优选构成为,使得链轮51直接与实心轴马达57共同作用或经由其驱动,如这示例性地在根据图10的侧视图或横向剖视图中可见的那样。
力的附加脱耦
补充地,在本发明的范围中还提出,与现有技术不同,在根据本发明的输送系统中附加地实现在理想情况下竖直的和水平的力的完全(即100%的)脱耦。此外,结合夹钳-链条单元KK的进而整个输送链条的轻型结构类型的重量和重心分布能够进一步优化输送链条或输送系统。这引起显著的能量节约和输送速度的提高以及薄膜生产的提高。
为此在本发明的改进方案的范围中致力于:至少将夹钳部件6和输送部件7的重量以关于虚拟的重量对称平面Sz对称的方式(图9,其中在图9中用m标识沿着导轨15的坐标,用t标识垂直于导轨15的坐标,并且用z标识在m和t上的法线矢量,使得通过坐标m-z形成的平面形成延伸穿过重心GS的重量对称平面Sz)均衡地分布。在由输送链条驱动的夹钳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在此在夹钳体(即夹钳部件6和输送部件7)之间应存在均衡的重量分布。
相应的夹钳部件6进而与其连接的链条部件7因此应大致在重量方面是均衡的。
因此换言之,夹钳部件6的(获得夹钳体总重量的)重量和链条部件或输送部件7的重量以关于虚拟的重量对称平面Sz对称、进而关于重量作用面39尽可能相同的方式分布,其中虚拟的重量对称平面Sz穿过重心GS并且在此平行于滑块29a的作用面31、33延伸。由此应确保:一方面通过输送链条13和/或夹钳-链条单元KK的不对称的重量分布不产生倾斜力矩或转动力矩,并且另一方面在垫板承载面139上的单位面积压力尽可能关于重量对称轴线或重量对称平面Sz对称地分布,以便将空气消耗最小化并且优化空气支承件130的功能性。通过该整体结构,因此防止或至少尽可能确保如所提及的那样没有倾斜力矩或转动力矩作用在输送链条和夹钳体上,所述力矩否则会引起高的空气消耗并且可能会引起在空气支承件-垫140或140p和承轨17中的空气排出口122’之间的接触。
在图9中在此绘出用于由输送链条驱动的横向拉伸设备的夹钳-链条单元KK的重心GS,所述重心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位于导轨滑动体29的区域中,即位于其中心区域中。在此施加重力FG,其矢量在图5中绘出。该重力矢量FG在此位于垂直于绘图平面延伸的虚拟的重量对称平面Sz中,该m-z平面穿过重心GS。重力矢量FG或虚拟的重量对称平面Sz在此居中地并且关于设置在夹钳机构25的下侧25f上的空气支承件-垫板140对称地延伸,并且在此与垫作用面139和/或承轨作用面17a垂直地相交。
此外,重心平面Sz平行于m-z平面设置在导轨15的厚度内,其中在图9中用f标识在竖直延伸的重心平面Sz与竖直延伸的链条力作用面31a之间的水平间距,并且用g标识与竖直延伸的拉伸力作用面33a的水平间距,即值f和g≥0。重力引导装置的滑动元件位于所述重力平面之外的远处,使得不会出现倾斜力矩。滑动元件系统此外优化为,使得相同的或近似相同的单位面积压力与重力平面Sz对称地通过间距x、y(图9)或通过不同的面积大小实现。
空气支承件-垫140p、140的最大延伸宽度39’例如在图9中绘出。所述最大延伸宽度等于值x+y之和,其中x表示在竖直的重心平面Sz与空气支承件-垫140p、140在夹钳侧上的最远的点40a’之间的间距,并且线段y表示重心平面Sz与空气支承件-垫140p、140在链条侧上的最远的点40b’之间的间距。在此,重心平面Sz应优选居中地贯穿最大延伸宽度39’(=x+y)。如果重心平面Sz不居中地贯穿关于空气支承件-垫140p、140的最大延伸宽度,以使侧向间距x与侧向间距y不同,那么应测量空气支承件-垫140p、140的宽度,使得关于重心平面Sz的单位面积压力是相同的。换言之,因此施加到最远的点40a’或40b’上(见图9)的(相同大小的)子重力Klinks或Krechts关于重心平面Sz这样延伸,使得间距x不等于间距y,因此在该情况下也应确保:在重心平面Sz的左边和右边的单位面积压力是相同的,这使得夹钳-链条单元KK不倾斜。
所有其它施加在输送链条、其单元件或其夹钳-链条单元KK上的力由于在本发明的范围中所选择的结构原理而垂直于重力FG定向。但是在此,这些其它的力不仅垂直于重力FG定向,而且大致以相同的或以近似相同的高度水平作用在相关的夹钳-链条单元KK上进而作用在输送链条上,由此确保:通过所述横向力在夹钳体上进而在输送链条上不引入附加的倾斜力矩或转动力矩,以便在此也不促进摩擦作用的提高。
重心平面Sz在根据图9示出的利用输送链条的横向拉伸设备的实施形式中此外存在于导轨15的宽度之内。但是当重心位于导轨15之外时,该重心平面Sz也能够同样以在导轨15之外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此有利的是,穿过重心FG延伸的重心平面Sz与相应的承载面17a以及空气支承件-垫140p、140的最大延伸宽度39’相交,因此在此存在无转动力矩和无倾斜地均衡的布置结构。拉伸力FR作用在拉伸力平面(穿过薄膜位置的m-t平面)中。离心力FF作用在穿过重心GS延伸的水平离心力平面S(穿过GS的m-t平面)中。链条纵向力FKi根据曲线部段引起横向力FQ或侧向导向力FS,所述横向力或侧向导向力作用在Q平面上。
所有其它施加在输送链条13上、即施加在其单元件(如夹钳部件6和链条部件7)上的力由于在本发明的范围中所选择的结构原理而垂直于重力FG定向。在此,这些其它的力不仅垂直于重力FG定向,而且大致以相同的或以近似相同的高度水平作用在相关的夹钳体上进而作用在输送链条上,由此确保:通过所述横向力在夹钳体上进而在输送链条上不引入附加的倾斜力矩或转动力矩,以便在此也不促进摩擦作用的提高。
在此,(如从附图中可见的那样)链条力作用面31a的高度和拉伸力作用面33a的高度能够完全不同地构成。特别重要的仅仅是,作用在此处的、垂直于重力FG作用的拉伸力、横向力、侧向表面力和/或侧向离心力施加在链条力作用面31a或拉伸力作用面33a的区域中,并且在此尤其是相关的矢量作用在共同的或彼此接近的平面中,从而避免或者尽可能最小化能够作用到夹钳体6上进而作用到输送链条13上的否则发生的倾斜力矩或转动力矩。
因此在附图中还能够绘出链条力作用面高度231和拉伸力作用面高度233(例如图6),所述高度描述从相应的作用面31a或33a的最低点至最高点的相应的高度或有效高度(所述作用面必须从最低点至最高点是不连续的,而是能够在构成自由的中间空间的情况下具有彼此间隔开地构成的作用面)。显著重要的是,在此因此仅相应的链条力作用面高度231或拉伸力作用面高度233的有效总高度相互作用,所述总高度支撑在导轨15的相应的作用面或外表面15a、15b上。即除了重力FB以外所有垂直于重力延伸的其它出现的力都应作用在该区域中,使得在此同样不能在导轨上引入倾斜力矩和转动力矩。换言之,所有在此垂直于导向面或作用面作用的力都应与重力FG一样无倾斜力矩地且无转动力矩地支撑在导轨上,所述重力在此垂直作用并且无倾斜力矩地且无转动力矩地支撑在承轨和重力轨17上,其方式为,所述重力矢量也与在该处构成的有效滑动面的区域中的承轨17的相应作用面17a相交。
在此,所阐述的输送系统的特征尤其还在于,夹钳-链条单元KK构成为,使得
-离心力平面S以重力有效间距WA1平行于拉伸力平面Y延伸,
-横向力或侧向引导力平面Q以力有效间距WA2平行于拉伸力平面Y延伸,并且
-设置在重力平面S和导轨15的下棱边15c之间的间距AF是两个有效间距WA1或WA2中的较大的有效间距的至少两倍大,并且优选为至少三倍、四倍或至少五倍大。
但是同样,所述输送系统也能够构成为,使得夹钳-链条单元KK和导轨15构成为,使得
-离心力平面S和/或横向力或侧向引导力平面Q与拉伸力平面Y重合,并且
-在离心力平面S和导轨15的下棱边15c之间的间距AF的尺寸设计为,使得所述间距为至少1mm、优选为至少5mm、10mm、20mm、30mm、40mm、50mm或者更多。
最后要注意的是,夹钳-链条单元KK的借助于承轨17阐述的支承借助于空气缓冲器或空气垫130原则上补充地(即附加地)或者替选地也能够设置在导轨的范围中。因为同样可行的是,导轨15在构成内置的并且纵向延伸的通道122的情况下构成有矩形的壳体壁,经由所述通道输送压缩空气。如图11所示,为此能够例如在导轨15上的作用面或排出面15a、15b上构成空气排出口122’、122”,使得在此分别构成可能薄的空气缓冲器或空气垫130,即相对于例如呈所谓的滑块29a形式的滑动支承29上的相应滑动面31a或33a构成,经由其将夹钳-链条单元KK支承在导轨15上。在此,滑动支承29能够在造型、大小和/或材料选择或成分方面与原则上借助于垫板140(即所谓的空气支承件-垫140p)阐述的滑动支承一样地构成。就此提出的实施方案同样也适用于支承29的设计方案。如果在支承件垫的情况下参考承轨17的空气排出口宽度122c或者承轨或承轨作用面17a本身的宽度或者垫板140(即空气支承件-垫140p)的宽度,则在导轨的情况下取决于沿导轨15的竖直高度方向的空气排出宽度,以及取决于与其共同作用的滑动元件31或33的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高度。
在此也能够提出,在承轨的情况下但是也在导轨的情况下相应的空气支承仅设置在部分路段上。尤其是对于导轨而言适合的是,空气支承例如仅设置在自身的拉伸区中。
换言之,根据本发明的系统能够在单轨上、即在唯一的轨上构成一个或多个空气缓冲器的情况下构成,所述单轨用作为承轨和导轨。根据本发明的系统但是也能够在两件式的轨道装置中例如利用导轨15和尤其是承受输送链条的承载重量的承轨17构造,其中在该情况下相应的空气缓冲器130例如能够经由承轨17产生和/或例如优选两个空气缓冲器130在导轨的区域中以与夹钳-链条单元KK的两个滑动面31a、33a相互作用的方式产生。换言之,这种空气系统的构成在承轨17或导轨15中或者在这类分开的轨道装置中既在承轨17中也在导轨15中是可行的。在这方面不存在限制和变形。
复合材料、尤其是纤维复合材料的说明
但是在所有这些实施例中,夹钳-输送单元KT、即自身的夹钳部件和/或自身的输送部件借助于在开始时已经描述的实施例通过下述方式改进,即相应的部件按体积多于25%、尤其多于30%、40%、50%、60%、70%、80%或甚至多于90%地由复合材料、尤其是由长纤维的纤维复合材料单独地或者以与其它材料组合的方式构成或者包括上述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在专业领域中怎样理解例如能够从维基百科(http://de.wiki-pedia.org)中得出。据此,复合材料理解为所有由两种或更多的材料构成的材料组合。通常,复合材料包括所谓的基质,一种或多种其它材料(所谓的特性组分)嵌入到所述基质中。复合材料的组分在此本身能够又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具有比其单个组分改进的材料特性。可行的是,粒子复合材料、纤维复合材料如玻璃纤维增强的基质、金属基质复合物(MMC)、优选长纤维的碳纤维增强的基质、自增强的热塑性塑料、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增强的塑料(AFK)、纤维-陶瓷复合物(Veramic Matrix Composites(CMC))、层状复合材料;TiGr合成物、纤维增强的铝、夹层结构、双金属、海莱特(Hylite)、在两个铝板/铝膜之间嵌入的由塑料板构成的夹层结构、以及陶瓷-纤维复合材料。
因此复合材料原则上为多纤维材料或混合材料。纤维复合材料在此通常由两种主要组分构成,即进行嵌入的基质以及增强的纤维。
将材料物质上划分为聚合的(塑料)、金属的、陶瓷的和有机的材料获得用于复合材料的基本组合可能性。在此,根据应用尝试将各个材料的不同优点结合成最终材料并且排除缺点。
但是,基质和特性组分能够由金属例如铝、镁等;由聚合物(热固性塑料、树脂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硅树脂、乙烯基酯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树脂(PMMA)等)或者由其组合构成。
优选地,使用纤维复合材料、尤其是长纤维的纤维复合材料。但是原则上也能够使用粒子复合材料、层状复合材料、穿透式复合材料和结构复合材料。纤维能够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的方向上延伸或具有优选方向。纤维复合材料能够层式地制成。
已知地,基质给予复合材料并且尤其是给予纤维复合材料其外观。所述基质在此还用于将增强纤维保持在其位置中并且承受和分配相应的力和应力。同时,基质保护纤维免受外界影响,尤其也免受机械的和化学的影响。
纤维给予纤维复合材料所需的强度(包括所需的抗拉伸度和/或抗弯曲度)。
作为基质例如能够考虑轻质材料,尤其如铝或镁。但是其它材料也能够用作为基质。同样,不同的陶瓷能够用作为用于相应的复合材料(即尤其是纤维复合材料)的基质。最后在本文中还应提及,能够使用碳以及碳纤维增强的碳(CFC)。
在其它方面优选对于纤维复合材料使用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其中作为基质使用聚合物,即例如
-热固物(热固性塑料、合成树脂等)
-弹性体
-热塑性塑料。
复合材料(基质和特性组分)的连接借助常规的方法进行,如注塑、嵌件成型工艺、真空浇铸等。复合物的硬化和挤压(例如预浸料)在真空和高压釜中借助常规的方法进行,例如预浸料或RTM(树脂传递模塑,resin transfer molding)方法。

Claims (41)

1.一种用于拉伸设备的输送系统,该输送系统具有下述特征:
-设有至少一个导向轨道(2);
-在所述导向轨道(2)上环绕地设置有输送链条(13);
-所述导向轨道(2)包括导轨(15);
-所述输送链条(13)包括多个以铰接的方式相互连接的链节;
-设有夹钳-链条单元(KK),所述夹钳-链条单元被分为夹钳部件(6)和包括链节部件的链条部件(7);
-还设有承受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的重力(FG)的承轨(17),
其特征在于下述其它特征:
-所述承轨(17)或所述导轨(15)或者所述承轨和导轨设有沿纵向方向至少在部分长度上贯穿所述承轨(17)或所述导轨(15)的通道(122),
-承轨作用面(17a)包括多个引入其中的排出口(122’),压缩空气穿过所述排出口经由所述通道(122)在所述承轨作用面(17a)和空气支承件-垫板(140)之间产生空气垫(130)的情况下能够输送给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和/或
-导轨作用面(31a、33a)包括多个引入其中的排出口(122’),压缩空气通过所述排出口经由所述通道(122)在相应的所述导轨作用面(31a、33a)和支承件装置(139)之间产生空气垫(130)的情况下能够输送给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
-所述排出口(122’)包括穿孔(122”)或者以多孔的承轨作用面(17a)的形式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口(122’)具有小于1mm的直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口(122’)具有小于0.1mm的直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a)所述空气支承件-垫板(140)具有横向于进给方向的宽度,该宽度大于所述承轨(17)的宽度或者大于空气排出宽度(122c),在该空气排出宽度之内构成所述承轨作用面(17a)中的排出口(122’),或者
b)为所述导轨作用面(31a、33a)配设的滑动支承(29)具有横向于所述进给方向的高度尺寸,该高度尺寸大于在所述导轨(15)中的空气排出宽度(122c),其中所述排出口(122’)设置在所述空气排出宽度(122c)之内。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轨(17)设有铰接连接部(G、81、81’),其中沿前进方向在铰接连接部(G、81、81’)的上游和下游形成承轨子部件(TSi、TSi+1),各承轨子部件能够相对于彼此调节成不同的角度位置;并且所述承轨(17)在所述铰接连接部(G、81、81’)的区域中通过分离间隙(SP)中断,其中所述通道(122)的两个被中断的子部件(170;TSi、TSi+1)经由旁路管路(141、142a、141b)相互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轨作用面(17a)在所述铰接连接部(G、81、81’)的区域中跨过在该区域中设置的分离间隙(SP)以相同的水平、即彼此对齐地设置,其中在所述分离间隙(SP)的区域中在该处彼此邻接的承轨子部件(TSi、TSi+1)上构成输入和输出阶段(91、9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轨子部件(TSi、TSi+1)和设置在该区域中的铰接连接部(G、81、81’)无折弯地且抗扭曲地在保持承轨作用面(17a)相互对齐的情况下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轨(17)或所述承轨子部件(TSi、TSi+1)在所述铰接连接部(G、81、81’)的上游或下游包括具有承轨子部件(TRi、TRi+1)的承载体结构,该承载体结构具有位于下部的承载件(99)和与该下部的承载件间隔开的上部的承载件(98),其中,相应的下部的承载件(99)和上部的承载件(98)分别经由至少一个加强肋(100)牢固地相互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下部的和一个上部的承载件(98、99)上分别构成有板形的承载板铰接部段(98’、99’),在所述承载板铰接部段中设置有铰接盘(81、81’),所述铰接盘贯穿在具有邻接的上游或下游的承载件(99、98)的重叠区域中的相应的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轨(17)或所述承轨子部件(TRi、TRi+1)直接或者在中间连接有间隔保持件(42)或绝缘的间隔保持件(42)的情况下支撑和保持在下部的承载件(99)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钳部件(6)和/或所述链条部件(7)按体积或按重量大于25%地由一种或多种复合材料构成或者包括一种或多种复合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钳部件(6)和/或所述链条部件(7)按体积或按重量大于90%地由一种或多种复合材料构成或者包括一种或多种复合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材料是长纤维的纤维复合材料。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钳部件(6)和/或所述链条部件(7)包括具有至少一种基质材料和至少一种功能组分或特性组分的复合材料,其中,
a)所述至少一种基质材料包括一种或多种如下材料:铝、镁、陶瓷、碳、热固物、弹性体和/或热塑性塑料,并且
b)所述特性组分或功能组分包括一种或多种如下材料或者由一种或多种如下材料构成:玻璃纤维、碳纤维、陶瓷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硼纤维、钢纤维和/或尼龙纤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基质材料的材料包括热固性塑料。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基质材料的材料包括聚合物。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基质材料的材料包括:树脂和/或聚氨酯。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基质材料的材料包括:聚酯树脂和/或聚氨酯树脂和/或环氧树脂和/或硅树脂和/或乙烯基酯树脂和/或酚醛树脂和/或丙烯酸树脂。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特性组分或功能组分的所述一种或多种材料以长纤维构造而使用。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链条(13)在部分环周中围绕至少一个链轮(51)引导;并且在该区域中也在构成空气垫(130)的情况下构成具有所述通道(122)的所述承轨(17)。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的下侧上设有空气支承件-垫板(140),在所述空气支承件-垫板和所述承轨(17)的承轨作用面(17a)之间构成所述空气垫(130),其中每两个相继的夹钳-链条单元(KK)的两个相继的空气支承件-垫板(140)具有彼此嵌接的凸形的或凹形的限界面(41a、41b),由此两个相继的夹钳-链条单元(KK)能够以为它们配设的空气支承件-垫板(140)相互成角度地调节。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嵌接到相邻的下一空气支承件-垫板(140)的部分圆形的凸形限界面(140b)中的部分圆形的凹形限界面(140a)构造为,使得部分圆形的各限界面(140a、140b)的虚拟中心点和/或转动轴线相对于所述承轨(17)的承轨作用面(17a)错开。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部分圆形的各限界面(140a、140b)的虚拟中心点和/或转动轴线穿过关联的链条螺栓(13.7)的轴中心点延伸。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两个相邻的或相继的空气支承件-垫板(140)的两个限界面(140a、140b)之间形成分离间隙(140c),所述分离间隙小于2mm。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间隙小于0.25mm。
2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构成在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的下侧上的支承件装置(139)构成为闭合的或者基本上闭合的垫作用面,因此完全遮盖所述排出口(122’)。
2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在其朝向所述承轨(17)的承轨作用面(17a)和/或所述导轨(15)的导轨作用面(31a、33a)的导向和支撑面上设有滑动支承,所述滑动支承也在空气垫(130)失效时能够实现在所述承轨(17)的承轨作用面(17a)和/或所述导轨(15)的导轨作用面(31a、33a)上的低摩擦的滑动。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支承包括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或者由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构成。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支承混有碳纤维和/或玻璃纤维、混有固体润滑剂、和/或用低滑动的塑料覆层、和/或借助于机械表面处理和/或通过辐射以及热或电的表面处理制成。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润滑剂呈石墨或二硫化钼的形式。
3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拉伸力平面(Y)中施加在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上的拉伸力(FR)以及穿过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的重心(GS)延伸的且在离心力平面(S)中施加的离心力(FF)以及在横向力平面(Q)中施加的侧向引导力(FS)以及横向力(FQ)以90°±小于5°的角度相对于在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的重心(GS)上施加的重力(FG)延伸。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力(FQ)以90°±小于1°的角度相对于在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的重心(GS)上施加的重力(FG)延伸。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它下述特征:
-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包括至少一个在拉伸侧定向的拉伸力作用面和与其相反地指向的链条力作用面(31),所述拉伸力作用面和链条力作用面平行地并且相互指向地定向,因此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沿着所述导轨(15)以链条力作用面(31)和与该链条力作用面平行且相反定向的拉伸力作用面被可移动地引导,其中,所述链条力作用面(31)在其链条力作用面高度(231)的区域中并且所述拉伸力作用面在其拉伸力作用面高度(233)的区域中与所述导轨(15)相互作用并且由此被引导,并且
-在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的下侧(25f)上设有具有支撑面装置(39)的一个或多个滑动元件(40;40a、40b),所述支撑面装置用于将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支撑在所述承轨(17)的承轨作用面(17a)上,其中,延伸穿过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的重心(GS)的重力平面(Sz)与所述支撑面装置(39)关于其横向于进给方向的最大延伸宽度(39’;x+y)相交以及与所述承轨作用面(17a)相交。
3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拉伸力平面(Y)、离心力平面(S)和横向力或侧向引导力平面(Q)与所述导轨(15)在下述区域中相交,在所述区域中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支撑在所述导轨(15)上。
35.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构成为,使得
-离心力平面(S)以一个重力有效间距(WA1)平行于拉伸力平面(Y)延伸,
-横向力或侧向引导力平面(Q)以一个力有效间距(WA2)平行于拉伸力平面(Y)延伸,并且
-设置在离心力平面(S)和所述导轨(15)的下棱边(15c)之间的间距(AF)是两个所述有效间距(WA1、WA2)中的最大有效间距的至少两倍大。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在离心力平面(S)和所述导轨(15)的下棱边(15c)之间的间距(AF)是两个所述有效间距(WA1、WA2)中的最大有效间距的至少五倍大。
37.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和所述导轨(15)构成为,使得
-离心力平面(S)和/或横向力或侧向引导力平面(Q)与拉伸力平面(Y)重合,并且
-在重力平面(S)和所述导轨(15)的下棱边(15c)之间的间距(AF)在尺寸上设计为,使得该间距为至少1mm。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重力平面(S)和所述导轨(15)的下棱边(15c)之间的间距(AF)在尺寸上设计为,使得该间距为至少50mm。
39.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链条力作用面(31)的延长部以及所述拉伸力作用面的延长部与所述空气支承件-垫板(140)相交。
4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构成为,使得施加在其上的力脱耦并且无倾斜力矩或无转动力矩地在避免提高单位面积压力的情况下作用在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和所述承轨(17)和/或导轨(15)之间。
4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构成为,使得施加在其上的力如此脱耦,即施加在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上的力仅引起倾斜力矩或转动力矩的最大5%或10%的提高,进而引起在所述夹钳-链条单元(KK)和所述承轨(17)和/或导轨(15)之间的单位面积压力的相应提高。
CN201380067278.4A 2012-12-20 2013-11-28 用于拉伸设备的输送系统 Active CN1048842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2025487.3 2012-12-20
DE102012025487.3A DE102012025487A1 (de) 2012-12-20 2012-12-20 Transportsystem, insbesondere Querreckanlage
PCT/EP2013/003599 WO2014094968A1 (de) 2012-12-20 2013-11-28 Transportsystem, insbesondere querreckanlag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84235A CN104884235A (zh) 2015-09-02
CN104884235B true CN104884235B (zh) 2018-04-27

Family

ID=49683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7278.4A Active CN104884235B (zh) 2012-12-20 2013-11-28 用于拉伸设备的输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61616B2 (zh)
EP (1) EP2934856B1 (zh)
CN (1) CN104884235B (zh)
DE (1) DE102012025487A1 (zh)
WO (1) WO20140949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025487A1 (de) * 2012-12-20 2014-06-26 Brückner Maschinenbau GmbH & Co. KG Transportsystem, insbesondere Querreckanlage
DE102012025486A1 (de) * 2012-12-20 2014-06-26 Brückner Maschinenbau GmbH & Co. KG Kluppen-Transporteinheit
CN105008110B (zh) 2012-12-20 2017-03-08 布鲁克纳机械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拉伸设备
US10583603B2 (en) 2014-12-22 2020-03-1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tretching and taking-away polymer films
FR3038247B1 (fr) * 2015-06-30 2017-08-04 Andritz Biax Sas Machine d'etirage de film
DE102017115175A1 (de) * 2017-07-06 2019-01-10 Brückner Maschinenbau GmbH & Co. KG Gleitelement insbesondere für eine Reckanlage und/oder Transportkette sowie eine zugehörige Reckanlage oder Transportkette
DE102017117420A1 (de) * 2017-08-01 2019-02-07 Brückner Maschinenbau GmbH & Co. KG Reckanlage
CN108557544A (zh) * 2018-05-03 2018-09-21 山东银广印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承印物印刷涨紧装置
DE102018110884A1 (de) * 2018-05-07 2019-11-07 Weber Maschinenbau Gmbh Breidenbach Vorrichtung zur Handhabung von Objekten
DE102019127701A1 (de) * 2019-10-15 2021-04-15 Brückner Maschinenbau GmbH & Co. KG Kluppenwagen für eine Transportkettenanordnung einer Reckanlage sowie eine zugehörige Reckanlage
CN111086197A (zh) * 2020-01-07 2020-05-01 安庆金田尼龙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牵引链夹
KR102205298B1 (ko) * 2020-09-01 2021-01-20 디와이테크 주식회사 필름 고정용 클립 및 이송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78077A (en) * 1985-07-25 1987-02-04 Monforts Gmbh & Co A Fabric stenter frame
US5797172A (en) * 1996-04-30 1998-08-25 Marshall And Williams Company Tenter frame and method
EP1950030A1 (en) * 2007-01-25 2008-07-30 DMT Technology GmbH A clip system for stretching device, stretching method and transport device making use thereof
CN102395457A (zh) * 2009-04-14 2012-03-28 东芝机械株式会社 薄膜延伸装置以及薄膜延伸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71737A (en) * 1961-01-01 1964-10-07 Dornier Gmbh Lindauer Stretching frame with travelling clip chains for stretching organic thermoplastic films
DE1177803B (de) 1961-08-10 1964-09-10 Dornier Gmbh Lindauer Breitstreckrahmen zum Strecken von thermo-plastischen Kunststoffolien
DE1479897C3 (de) 1961-12-14 1973-09-20 Artos Dr.-Ing. Meier-Windhorst Kg, 2000 Hamburg Vorrichtung zum Recken von Folienbahnen
GB1014765A (en) 1962-09-21 1965-12-31 Emile Bernard Bates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edge guiding and stentering of textile fabrics
US3179977A (en) * 1964-02-03 1965-04-27 Marshall And Williams Corp Multiple hinged rail joint
DE1635364B1 (de) 1967-02-21 1971-12-16 Wacker Chemie Gmbh Spannvorrichtungen in Textilmaschinen
US3529332A (en) * 1968-06-14 1970-09-22 Bevis Ind Inc Tenter frame
US3590450A (en) 1969-01-21 1971-07-06 Knitting Specialty Machinery C Opening tenter, for tubular knitted fabrics and the like
US3727273A (en) 1970-08-17 1973-04-17 Bevis Ind Inc Tenter frame
GB1364838A (en) 1970-10-01 1974-08-29 Trebron Holdings Ltd Transport systems
DE2749119A1 (de) 1977-11-03 1979-05-10 Dornier Gmbh Lindauer Fuehrungseinrichtung fuer zu einer endlosen kette zusammengefasste gleitend gefuehrte spannkluppen in spannrahmen
DE3337387A1 (de) 1983-10-14 1985-04-25 Basf Ag, 6700 Ludwigshafen Neue fluorane und deren verwendung
DE3339149A1 (de) 1983-10-28 1985-05-09 H. Krantz Gmbh & Co, 5100 Aachen Rinnenfoermiges profil
DE3339150A1 (de) 1983-10-28 1985-05-09 H. Krantz Gmbh & Co, 5100 Aachen Kombinierte nadel-kluppenkette
DE3503612A1 (de) 1985-02-02 1986-08-07 H. Krantz Gmbh & Co, 5100 Aachen Nadel-kluppenkette
DE3717774A1 (de) * 1987-05-26 1988-12-08 Brueckner Trockentechnik Gmbh Spannmaschine zur waermebehandlung von breitgefuehrten warenbahnen
US4825111A (en) 1987-11-02 1989-04-25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Linear motor propulsion system
DE3741582A1 (de) 1987-12-08 1989-06-22 Brueckner Maschbau Vorrichtung zum strecken einer bewegten materialbahn
US5072493A (en) 1988-06-22 1991-12-17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Apparatus for drawing plastic film in a tenter frame
US4926529A (en) 1988-09-15 1990-05-22 Marshall And Williams Company Tenter frame apparatus and method
US4882820A (en) 1989-03-21 1989-11-28 Gessner Industries, Inc. Tenter frame chain with low friction slide block
US4939825A (en) 1989-05-10 1990-07-10 Mobil Oil Corporation Lightweight tenter frame clip
DE3928454A1 (de) 1989-08-29 1991-03-07 Kampf Gmbh & Co Maschf Kluppe und transportvorrichtung
DE4006440A1 (de) 1990-03-01 1991-09-05 Brueckner Maschbau Vorrichtung zum breitstrecken sowie fixieren von folienbahnen
JP3637072B2 (ja) 1993-10-08 2005-04-0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摺動式テンタフレーム
DE4436676C2 (de) 1994-10-13 1997-03-27 Brueckner Maschbau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längs- und/oder quergereckten, insbesondere simultan biaxial gereckten Folienbahnen
DE19510281C1 (de) * 1995-03-21 1995-12-07 Brueckner Maschbau Transportvorrichtung für eine bewegte Materialbahn, insbesondere eine Reckanlage für Kunststoff-Folienbahnen
JP3681202B2 (ja) * 1995-10-20 2005-08-10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テンターオーブン
DE20309429U1 (de) * 2003-06-17 2003-09-18 Reifenhaeuser Masch Abzugsvorrichtung einer Schlauchfolienextrusionsanlage
US7073237B1 (en) * 2005-12-06 2006-07-11 Parkinson Technologies, Inc. Tenter frame joint
JP2008265293A (ja) * 2007-03-29 2008-11-06 Fujifilm Corp フィルム乾燥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溶液製膜方法
JP4966996B2 (ja) * 2009-05-19 2012-07-04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レール支持装置およびシートの延伸方法
CN105008110B (zh) 2012-12-20 2017-03-08 布鲁克纳机械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拉伸设备
DE102012025487A1 (de) * 2012-12-20 2014-06-26 Brückner Maschinenbau GmbH & Co. KG Transportsystem, insbesondere Querreckanlag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78077A (en) * 1985-07-25 1987-02-04 Monforts Gmbh & Co A Fabric stenter frame
US5797172A (en) * 1996-04-30 1998-08-25 Marshall And Williams Company Tenter frame and method
EP1950030A1 (en) * 2007-01-25 2008-07-30 DMT Technology GmbH A clip system for stretching device, stretching method and transport device making use thereof
CN102395457A (zh) * 2009-04-14 2012-03-28 东芝机械株式会社 薄膜延伸装置以及薄膜延伸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34856B1 (de) 2016-07-13
CN104884235A (zh) 2015-09-02
EP2934856A1 (de) 2015-10-28
DE102012025487A1 (de) 2014-06-26
WO2014094968A1 (de) 2014-06-26
US9561616B2 (en) 2017-02-07
US20150328826A1 (en) 2015-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84235B (zh) 用于拉伸设备的输送系统
CN105008110B (zh) 拉伸设备
Burns et al. Bio-inspired hierarchical design of composite T-joints with improved structural properties
US8297934B2 (en) Guide vane arrangement for a driving mechanism
Czél et al. Demonstration of pseudo-ductility in unidirectional discontinuous carbon fibre/epoxy prepreg composites
AU2009339843B2 (en) Sorting feeder
ES2390737T3 (es) Moldeo de material compuesto reforzado con fibras y su fabricación
ES2234707T5 (es) Procedimiento de infusion al vacio, con doble bolsa, para fabricar un material compuesto y material compuesto asi obtenido.
CN105829044B (zh) 浸渍工具和用塑料材料连续浸渍增强纤维材料的方法
Niu et al. Curvature-controlled trajectory planning for variable stiffness composite laminates
CN109318469A (zh) 拉伸设备
SE466597B (sv) Transportband
ATE551490T1 (de) Leitungsdruckgerät mit endlosen fördergliedern für den einsatz während eines horizontalen richtbohrprozesses
KR102426651B1 (ko) 공기-지지형 벨트 컨베이어 및 시스템과 이들을 사용하는 방법
Todkar et al. Design of belt conveyor system
US9145150B2 (en) Railcar cover
US10203157B2 (en) Airflow in autoclaves
US20160185032A1 (en) Clip/transport unit
EP2902160A1 (en) Macchina per la bordatura di pannelli di legno o simili
CN107849772A (zh) 用于定中和加宽织物而无需机械接触的设备
KR102103605B1 (ko) 보양재 및 보양재 제조장치
US457281A (en) Apparatus for drying veneers
CN106881243A (zh) 一种管道内衬制造装置
CN205416151U (zh) 一种管道内衬浇注机
Al-Lami et al. ASSESSMENT-BASED ECO-EFFICIENCY ESTIMATION OF COMPOSITE AND HYBRID STRUCTURES IN COMMERCIAL AIRCRAF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M Baumeister

Inventor after: A Jia Bliss

Inventor after: M Weng Teleina

Inventor after: T Spencer Hawes that

Inventor before: M Baumeister

Inventor before: G pacifies Christopher Timms

Inventor before: M Weng Teleina

Inventor before: T Spencer Hawes that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German Sigsdorf

Patentee after: BRuCKNER MASCHINENBAU GmbH

Address before: German Sigsdorf

Patentee before: BRuCKNER MASCHINENBAU GmbH & Co.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