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16775A - 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16775A
CN104816775A CN201510039856.4A CN201510039856A CN104816775A CN 104816775 A CN104816775 A CN 104816775A CN 201510039856 A CN201510039856 A CN 201510039856A CN 104816775 A CN104816775 A CN 1048167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panding unit
mentioned
air bag
holder
incl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3985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16775B (zh
Inventor
大岛康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16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167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167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167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7/00Safety equipment
    • B62J27/20Airba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7/00Safety equip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65Type of vehicles
    • B60R2021/0088Cycles, e.g. motor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当将气囊配置在车辆前方场合也能提高乘员的乘坐性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包括:车体罩,覆盖前管的后面,且配置在乘员落座的座席的前方,形成跨骑空间;以及保持体(31),设在跨骑空间,且收纳气囊;保持体设为沿着车体罩朝后上方倾斜,同时,气囊在侧视图中相对沿着保持体的倾斜的中心线朝向前侧倾斜的方向膨出。

Description

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骑型车辆(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的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摩托车等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有以下结构:气囊设有卷状折叠部和波纹状折叠部,在跨骑空间的后部,上述气囊从保持体展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27183号公报
但是,希望构成为当将气囊配置在车辆前方场合,相对车辆的前进方向,能在垂直方向展开气囊,且能提高乘员的乘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当将气囊配置在车辆前方场合也能提高乘员的乘坐性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手段:
即,技术方案1涉及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包括:
车体罩(CV),通过覆盖前管(12)的后面,且配置在乘员落座的座席(16)的前方,形成跨骑空间(19);以及
保持体(31),设在上述跨骑空间(19),且收纳气囊(40);
上述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30)的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体(31)设为沿着上述车体罩(CV)朝后上方倾斜;以及
上述气囊(40)在侧视图中相对沿着上述保持体(31)的倾斜的中心线(Lc)朝向前侧倾斜的方向膨出。
上述鞍骑型车辆包含驾驶者跨骑车体乘车的车辆全体,不仅摩托车(包含带原动机的自行车以及踏板型车辆),也包含三轮(也包含前一轮且后二轮,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
在技术方案2涉及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体(31)的下端配置在上述座席(16)下端的上方。
在技术方案3涉及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囊(40)构成为包含倾斜展开部(41)和直线展开部(42),所述倾斜展开部(41)在其基端侧朝上方延伸后,向着车辆前进方向折返,朝下方延伸,所述直线展开部(42)在上述气囊(40)的顶端侧与上述倾斜展开部(41)邻接,折叠为波纹状。
在技术方案4涉及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囊(40)构成为在上述倾斜展开部(41)和上述直线展开部(42)之间,包含朝与上述倾斜展开部(41)的折返方向相反方向折叠的倾斜限制部(43)。
在技术方案5涉及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倾斜展开部(41)配置在上述保持体(31)的后部;以及
上述直线展开部(42)配置在上述保持体(31)的前部。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即使保持体朝后上方倾斜设置,气囊也能相对沿着保持体的倾斜的中心线朝向前侧倾斜的方向膨出,因此,能使得气囊在相对车辆前进方向大致垂直方向展开。因此,即使保持体朝后上方倾斜设置,也能宽广地确保跨骑空间,因此,能提高乘员的乘坐性。
按照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保持体配置在座席的上方,因此,能宽广地确保跨骑空间,能提高乘员的乘坐性。
按照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将倾斜展开部配置在从充气装置送来的气体的上游侧(气囊的基端侧)场合,通过先使得倾斜展开部展开,能决定气囊相对车辆前进方向的展开方向,因此,能抑制气囊的膨胀容积的肥大化。由此,能减小气囊,因此,也能减小保持体。因此,能宽广地确保跨骑空间,提高乘员的乘降性,因此,提高乘员的乘坐性。
按照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通过倾斜限制部,能合适地控制气囊相对车辆前进方向的展开方向。因此,能合适地设定保持体的角度,以便能尽可能大地配置跨骑空间。因此,提高乘员的乘降性,因此,提高乘员的乘坐性。
按照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直线展开部和倾斜展开部分别区分为前后,因此,能有效地将充气装置气体充填到直线展开部。因此,能迅速展开气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形态中的摩托车的左侧面图。
图2是在上述摩托车中搭载气囊装置部分的左侧面图。
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图4是图3的B-B截面图。
图5是将收纳上述气囊的保持体与充气装置一起表示的立体图。
图6是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7是在上述气囊装置中表示气囊收纳在保持体的状态的左侧面图。
图8是在上述摩托车中表示气囊膨胀展开过程的左侧面图。
图9是紧接图8表示气囊膨胀展开过程的左侧面图。
图10是紧接图9表示气囊膨胀展开过程的左侧面图。
图11是紧接图10表示气囊膨胀展开过程的左侧面图。
图12是紧接图11表示气囊膨胀展开结束过程的左侧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摩托车(鞍骑型车辆)
12-前管
16-座席
19-跨骑空间
30-气囊装置
31-保持体(retainer)
40-气囊
41-倾斜展开部
42-直线展开部
43-倾斜限制部
CV-车体罩
Lc-沿保持体的倾斜的中心线
V-车辆前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在以下说明中,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设为与车辆朝向相同。在用于以下说明的图中合适处,分别显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形态中的摩托车(鞍骑型车辆)的左侧面图。下面,有时将摩托车1简称为“车辆”。
在图1中,表示本发明一实施形态适用的踏板型摩托车1。该摩托车1包括将发动机2和动力传递机构3设为一体的摆动单元4。摩托车1在摆动单元4的后部可回转地支持后轮5,同时,在摆动单元4的前方配置前轮6。前轮6可回转地支持在左右一对前叉7的下部。在左右一对前叉7的上部架设桥8。在桥8的车宽度方向中央,立起设置作为操舵轴的转向轴9。
在转向轴9的上方设有操纵把手10。操纵把手10由在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单一的管材构成。摩托车1的操舵系统主要由前轮6、前叉7、转向轴9、以及操纵把手10等构成。
车体框架11系通过焊接等将多个框架部件设为一体,转向轴9可回转地支持在设在上述车体框架11前端的前管12。车体框架11包括上述前管12,从该前管12朝下方延伸的主框架13,与主框架13的下部侧面连接、向着后方延伸后、朝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框架14,以及与侧框架14的后部上端连接、朝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座席框架15。严密地说,主框架13相对垂直方向稍稍倾斜,从前管12朝后下方延伸。
摆动单元4通过连杆部件14A支持在左右一对的侧框架14的后侧下部,设为能在上下方向摆动。在摆动单元4的上部设有空气过滤器28。空气过滤器28通过连接管、节流阀体、以及吸气管与发动机2连接。
在摆动单元4的上方,配置乘员落座的座席16。座席16朝前后方向延伸,一体地形成驾驶者落座的主座席17和同乘者落座的后座席18。
摩托车1由用树脂材料构成的多个外装罩构成的车体罩CV覆盖。车体罩CV的一部分因覆盖前管12的后面,且配置在座席16的前方,形成跨骑空间19。在前轮6的上方、且前管12的前方,配置前罩21。在前罩21的两侧部后缘部,连接左右一对的前侧罩22。
前罩21在俯视图中形成向着车辆前方成为头细的流线形状。在前罩21的上部,设有挡风板21A。挡风板21A在侧视图中从前方向着后方朝后上方立起,由挡风板21A使得来自前方的行驶风朝后上方流动。前罩21一体地具有前灯及左右信号装置。
左右一对前侧罩22各自的左右的后部间的空间,其上部侧由朝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内罩23覆盖,其下部侧由中央罩24覆盖。内罩23的后壁部沿转向轴9朝上下方向延伸,该后壁部的下端位于支柱13A的下端的后方。另一方面,中央罩24与内罩23的上述后壁部的下端连接,朝后方延伸,中央罩24的后端到达座席16的前端下方。
在中央罩24和前侧罩22的后方,设有平滑地与上述中央罩24的后部以及前侧罩22的后部连接、朝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侧体罩29。左右一对的后侧体罩29分别配置在座席16下方,沿车辆前后方向长长地延伸,从中央罩24的后部以及前侧罩22的后部直到后轮5的上方。
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下部,配置从车宽度方向中央左右离开配置的左右的踏脚板20。踏脚板20设为在车宽度方向具有一定的宽度,用于使得乘员将脚载置于其上面。在踏脚板20的车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一体地设有向着上方立起、跨越前侧罩22的后部及后侧体罩29的前部平滑地连接的左右一对的下侧体罩部25。下侧体罩部25沿车辆前后方向长长地延伸,从主框架13直到主座席17的下方。
另一方面,在踏脚板20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一体地设有随着向下方向着车宽度方向中央延伸的下罩部26。在本实施形态中,在踏脚板20,分别将与其不是一体的下侧体罩部25及下罩部26组装成一体,但是,全部部件成形为一体等也没有关系。
在中央罩24的上方,在操纵把手10和座席16之间,形成乘员为了乘车使脚通过的跨骑空间19。驾驶者(乘员)使脚通过跨骑空间19,落座在座席16(主座席17),通过将脚载置于设在车体前后方向的中央下部的左右的踏脚板20,能乘车在摩托车1。
气囊装置30设在跨骑空间19。气囊装置30包括保持体31,收纳在保持体31内的气囊40,以及供给使气囊40从保持体31展开膨胀的气体的充气装置(inflator)32。气囊装置30由内罩23覆盖。
在摩托车1,设有检测冲击的加速度传感器(图示省略)。加速度传感器与控制部(图示省略)电连接,控制部与充气装置32电连接。若发生碰撞,则由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冲击加速度数据向控制部发送,控制部根据冲击加速度数据,瞬时判断气囊40的动作/非动作。当判断为动作场合,向充气装置32发送点火电流,使得充气装置32动作,使得气囊40内产生气体,使得气囊40膨胀展开。
例如,设想乘员乘车的摩托车1在其前进方向侧与碰撞对象(例如,汽车)碰撞场合,乘员欲向着车辆前方移动。该场合,因与碰撞对象的碰撞由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得知,通过保持体31的内部的充气装置32,向气囊40内送入气体。由此,从保持体31气囊40膨胀展开。气囊40在乘员前方朝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具有所设定的厚度,进行展开,减轻乘员伤害。详细将在后文说明,气囊40在测试图中相对沿着保持体31的倾斜的中心线Lc,朝向前侧倾斜的方向膨出。在此,所谓“沿着保持体31的倾斜的中心线Lc”是指通过保持体31的中心、且与前管12平行的直线。
下面,有时将“沿着保持体31的倾斜的中心线Lc”简称为“中心线Lc”。
图2是在摩托车1中搭载气囊装置30部分的左侧面图。图3是图2的A向视图(从沿中心线Lc的方向看到的图)。图4是图3的B-B截面图。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图示内罩23。
如图2~图4所示,在主框架13上部的靠近前管12的部分,设有支柱13A。支柱13A向着车辆后方逐渐变细,突出到车辆后方。
充气装置32为盘形状。如图3所示,充气装置32在保持体31的底部中央仅仅配置一个。充气装置32从沿中心线Lc的方向看,在气囊40没有收纳在保持体31的状态下,其上部(气体供给部)露出到保持体31的内部。
图5是将收纳气囊40的保持体31与充气装置32一起表示的立体图。图6是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如图5和图6所示,保持体31包括本体部34,盖部35,以及收纳部36。
本体部34在其上端部具有开口34a。本体部34为收纳气囊40(参照图7)的箱状部件。
盖部35设在本体部34的上端部。盖部35构成为受到气囊40的膨胀展开时的反力打开。
收纳部36设在本体部34的底部。在收纳部36收纳充气装置32。
收纳在收纳部36的充气装置32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一个,也可以是二个或二个以上。但是,从气囊装置30的小型化及轻量化角度考虑,优选在收纳部36仅仅收纳一个充气装置32。
图7表示在气囊装置30中气囊40收纳在保持体31的状态。在图7中,为方便起见,省略图示保持体31的盖部35。
如图7所示,气囊40的下部(气体接受部44)安装在充气装置32的上部(气体供给部),同时,以折叠在保持体31内的状态被收纳。气囊装置30构成为若由充气装置32向气囊40内送入气体,则气囊40膨胀展开。
气囊40包含倾斜展开部41、直线展开部42、倾斜限制部43、以及气体接受部44而构成。从由充气装置32送入的气体的上游侧,按气体接受部44、倾斜展开部41、倾斜限制部43、直线展开部42顺序配置。在此,在气囊40中,将充气装置32侧设为气囊40的基端侧,将与充气装置32的相反侧设为气囊40的顶端侧。在气囊40的基端侧配置气体接受部44,在气囊40的顶端侧配置直线展开部42。
倾斜展开部41配置在保持体31的后部。倾斜展开部41向着图中向左的车辆前进方向V朝一方向折叠。具体地说,倾斜展开部41在侧视图中具有L字状,将与气体接受部44的连接部作为起点,按图示左旋方向被折叠。倾斜展开部41在其基端侧朝上方延伸后,向着车辆前进方向V折返朝下方延伸。由此,倾斜展开部41当充填充气装置气体时,使得倾斜限制部43及直线展开部42各自相对与车辆前进方向V正交的方向(垂直方向)朝前方Vf倾斜的力作用。
倾斜展开部41包括:一端与气体接受部44连接的第一展开部41a,一端与第一展开部41a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展开部41b,一端与第二展开部41b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三展开部41c,以及一端与第三展开部41c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四展开部41d。
第一展开部41a在侧视图中为直线状,将与气体接受部44的连接部作为起点,相对车辆前进方向V倾斜,朝后下方延伸。
第二展开部41b在侧视图中为直线状,将与第一展开部41a的连接部作为起点,沿着保持体31的本体部34的后部内壁面,且使得相对第一展开部41a大致正交,相对车辆前进方向V倾斜,朝后上方延伸。
第三展开部41c将与第二展开部41b的连接部作为起点,使得在侧视图中相对第一展开部41a成为大致平行,相对车辆前进方向V倾斜,朝前上方延伸。
第四展开部41d在侧视图中为直线状,将与第三展开部41c的连接部作为起点,使得相对第二展开部41b成为大致平行,相对车辆前进方向V倾斜,朝前下方延伸。
倾斜限制部43配置在倾斜展开部41和直线展开部42之间。倾斜限制部43朝与倾斜展开部41的折返方向相反方向折叠。具体地说,倾斜限制部43其一端与倾斜展开部41的第四展开部41d的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与直线展开部42的一端连接。倾斜限制部43在侧视图中为直线状,将与第四展开部41d的连接部作为起点,使得与第一展开部41a的离开距离逐渐变大,相对第一展开部41a倾斜,朝前上方延伸。倾斜限制部43将与第四展开部41d的连接部作为起点,朝图示右旋方向折叠。
由此,倾斜限制部43当充填充气装置气体时,使得直线展开部42相对与车辆前进方向V正交的方向(垂直方向)朝后方Vr倾斜的力作用。即,倾斜限制部43当充填充气装置气体时,使得朝抵消由倾斜展开部41产生的倾斜作用力的方向作用力,限制倾斜作用力,控制直线展开部42的相对车辆前进方向V的展开方向。
直线展开部42配置在保持体31的前部。直线展开部42在气囊40的顶端侧与倾斜展开部41邻接配置。直线展开部42包含多个直线部构成,上述多个直线部折叠为锯齿状配置的、所谓波纹状。直线展开部42其一端与倾斜限制部43的另一端连接,同时,其另一端接近保持体31的上端部。
下面,使用图8~图12说明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气囊装置30的作用。
图8是在摩托车中表示气囊40膨胀展开过程的左侧面图。图9是紧接图8表示气囊40膨胀展开过程的左侧面图。图10是紧接图9表示气囊40膨胀展开过程的左侧面图。图11是紧接图10表示气囊40膨胀展开过程的左侧面图。图12是紧接图11表示气囊40膨胀展开结束过程的左侧面图。在图8~图12中,为方便起见,省略图示盖部35。
如图8所示,摩托车1和汽车的碰撞由加速度传感器(图示省略)检测得知,通过保持体31内部的充气装置32向气囊40内送入气体。由此,气囊40开始膨胀展开。
若充气装置气体向气囊40之中倾斜展开部41的第一展开部41a及第二展开部41b(参照图7)充填,则气囊40之中倾斜展开部41的一部分及直线展开部42的一部分从保持体31突出。这时,在气囊40,因倾斜展开部41的第一展开部41a及第二展开部41b欲伸展的作用,为了避开操纵把手10,沿着中心线Lc朝斜上方延伸的力暂时作用,使得直线展开部42向着沿中心线Lc的方向。此后,在气囊40,因倾斜展开部41的第三展开部41c、第四展开部41d、以及倾斜限制部43欲伸展的作用,相对中心线Lc朝前方Vf(参照图7)倾斜的力作用,使得向着沿中心线Lc的方向的直线展开部42,相对中心线Lc,向着前方Vf(参照图7)。
接着,如图9所示,若充气装置气体向气囊40之中倾斜展开部41的第一展开部41a及第二展开部41b再加上第三展开部41c(参照图7)充填,则气囊40之中倾斜展开部41的一部分、倾斜限制部43、及直线展开部42从保持体31突出。
气囊40成为以下那样的姿势:倾斜展开部41将保持体31上端作为起点,相对垂直方向朝后上方延伸,同时,倾斜限制部43将与倾斜展开部41的连接部作为起点,相对垂直方向朝前上方延伸,且直线展开部42将与倾斜限制部43的连接部作为起点,相对垂直方向朝前上方延伸。又,气囊40成为以下姿势:直线展开部42、倾斜限制部43、以及倾斜展开部41的前部在侧视图中相对中心线Lc位于前侧,同时,倾斜展开部4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及后部在侧视图中相对中心线Lc位于后侧。
接着,如图10所示,若充气装置气体向气囊40之中倾斜展开部41的第一展开部41a、第二展开部41b、以及第三展开部41c、再加上第四展开部41d(参照图7)充填,则构成气囊40的倾斜展开部41、倾斜限制部43、及直线展开部42从保持体31突出。
气囊40成为以下那样的姿势:倾斜展开部41将保持体31上端作为起点,相对垂直方向朝后上方延伸,同时,倾斜限制部43将与倾斜展开部41的连接部作为起点,相对垂直方向朝前下方延伸,且直线展开部42将与倾斜限制部43的连接部作为起点,相对垂直方向大致正交,朝前方延伸。严密地说,倾斜展开部41成为以下那样的弯曲姿势:其下部将保持体31上端作为起点,相对垂直方向朝后上方延伸,同时,与上述下部相连的其中央部相对垂直方向朝平行方向延伸,且与上述中央部相连的其上部相对垂直方向朝前上方延伸。又,气囊40成为以下姿势:直线展开部42、倾斜限制部43、以及倾斜展开部41的前部在侧视图中相对中心线Lc位于前侧,同时,倾斜展开部41的后部在侧视图中相对中心线Lc位于后侧。
接着,如图11所示,若充气装置气体向气囊40之中倾斜展开部41再加上倾斜限制部43充填,则在气囊40,因倾斜限制部43的作用,相对垂直方向朝后方Vr(参照图7)倾斜的力作用,限制因倾斜展开部41引起的作用力。由此,控制使得气囊40相对垂直方向朝前方Vf(参照图7)不过于膨出。
气囊40成为以下那样的姿势:倾斜展开部41将保持体31上端作为起点,相对垂直方向朝后上方延伸,同时,倾斜限制部43将与倾斜展开部41的连接部作为起点,相对垂直方向朝前方延伸,且直线展开部42将与倾斜限制部43的连接部作为起点,相对垂直方向朝前下方延伸。严密地说,倾斜展开部41成为以下那样的弯曲姿势:其下部将保持体31上端作为起点,相对垂直方向朝后上方延伸,同时,与上述下部相连的其中央部相对垂直方向朝平行方向延伸,且与上述中央部相连的其上部相对垂直方向朝前上方延伸。
接着,如图12所示,若充气装置气体向气囊40之中倾斜展开部41及倾斜限制部43再加上直线展开部42充填,则在气囊40,因倾斜展开部41的作用及倾斜限制部43的作用,直线展开部42的展开方向被限制为垂直上方,直线展开部42向着垂直上方直线地膨胀展开。
假定若气囊设有卷状折叠部和波纹状折叠部(bellows-shaped foldingpart),为卷状折叠部围住波纹状折叠部周围的结构,则即使充气装置气体充填到波纹状折叠部,因卷状折叠部阻碍波纹状折叠部的展开,因此,有时不能迅速展开气囊。与此相反,在本实施形态中,直线展开部42配置在保持体31的上部,因此,当向直线展开部42充填充气装置气体时,没有阻碍直线展开部42展开的部件,能迅速展开气囊40。
气囊40成为其上部及中央部在侧视图中相对中心线Lc朝前侧倾斜的方向膨出的姿势。其结果,气囊40整体在垂直方向、即相对车辆前进方向垂直方向展开。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1的气囊装置30包括车体罩CV以及保持体31,所述车体罩CV通过覆盖前管12的后面,且配置在乘员落座的座席16的前方,形成跨骑空间19,所述保持体31设在跨骑空间19,且收纳气囊40,在上述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30中,保持体31设为沿着车体罩CV朝后上方倾斜,同时,气囊40在侧视图中相对沿着保持体31的倾斜的中心线Lc朝向前侧倾斜的方向膨出。
按照本实施形态,即使保持体31设为朝后上方倾斜,气囊40也可以相对沿着保持体31的倾斜的中心线Lc朝向前侧倾斜的方向膨出,因此,能使得气囊40在相对车辆前进方向大致垂直方向展开。因此,即使保持体31设为朝后上方倾斜,也能宽广地确保跨骑空间19,因此,能提高乘员的乘坐性。
又,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1的气囊装置30的保持体31的下端配置在座席16下端的上方,保持体31配置在座席16的上方,因此,能宽广地确保跨骑空间19,能提高乘员的乘坐性。
又,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1的气囊装置30构成为气囊40包含倾斜展开部41和直线展开部42,所述倾斜展开部41在其基端侧朝上方延伸后,向着车辆前进方向V折返,朝下方延伸,所述直线展开部42在气囊40的顶端侧与倾斜展开部41邻接,折叠为波纹状,将倾斜展开部41配置在从充气装置32送来的气体的上游侧(气囊40的基端侧)场合,通过先使得倾斜展开部41展开,能决定气囊40相对车辆前进方向V的展开方向,因此,能抑制气囊40的膨胀容积的肥大化。由此,能减小气囊40,因此,也能减小保持体31。因此,能宽广地确保跨骑空间19,提高乘员的乘降性,因此,提高乘员的乘坐性。
又,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1的气囊装置30构成为气囊40在倾斜展开部41和直线展开部42之间,包含朝与倾斜展开部41的折返方向相反方向折叠的倾斜限制部43,通过倾斜限制部43,能合适地控制气囊40相对车辆前进方向V的展开方向。因此,能合适地设定保持体31的角度,以便能尽可能大地配置跨骑空间19。因此,提高乘员的乘降性,因此,提高乘员的乘坐性。
又,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1的气囊装置30的倾斜展开部41配置在保持体31的后部,同时,直线展开部42配置在保持体31的前部,直线展开部42和倾斜展开部41分别区分为前后,因此,能有效地将充气装置气体充填到直线展开部42。因此,能迅速展开气囊40。
上面对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作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形态构成不过是本发明一例,能将实施形态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各样变更。例如,充气装置32设为盘形状,但是,也可以设为滚筒形状。

Claims (6)

1.一种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包括:
车体罩(CV),通过覆盖前管(12)的后面,且配置在乘员落座的座席(16)的前方,形成跨骑空间(19);以及
保持体(31),设在上述跨骑空间(19),且收纳气囊(40);
上述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30)的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体(31)设为沿着上述车体罩(CV)朝后上方倾斜;以及
上述气囊(40)在侧视图中相对沿着上述保持体(31)的倾斜的中心线(Lc)朝向前侧倾斜的方向膨出。
2.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体(31)的下端配置在上述座席(16)下端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记载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囊(40)构成为包含倾斜展开部(41)和直线展开部(42),所述倾斜展开部(41)在其基端侧朝上方延伸后,向着车辆前进方向折返,朝下方延伸,所述直线展开部(42)在上述气囊(40)的顶端侧与上述倾斜展开部(41)邻接,折叠为波纹状。
4.根据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囊(40)构成为在上述倾斜展开部(41)和上述直线展开部(42)之间,包含朝与上述倾斜展开部(41)的折返方向相反方向折叠的倾斜限制部(43)。
5.根据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倾斜展开部(41)配置在上述保持体(31)的后部;以及
上述直线展开部(42)配置在上述保持体(31)的前部。
6.根据权利要求4中记载的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倾斜展开部(41)配置在上述保持体(31)的后部;以及
上述直线展开部(42)配置在上述保持体(31)的前部。
CN201510039856.4A 2014-01-31 2015-01-27 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167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7947A JP6357677B2 (ja) 2014-01-31 2014-01-31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017947 2014-08-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16775A true CN104816775A (zh) 2015-08-05
CN104816775B CN104816775B (zh) 2018-02-02

Family

ID=53727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3985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16775B (zh) 2014-01-31 2015-01-27 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57677B2 (zh)
CN (1) CN10481677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78382A (zh) * 2017-06-02 2020-01-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CN110709315A (zh) * 2017-06-02 2020-01-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US11952067B2 (en) 2018-04-27 2024-04-09 Honda Motor Co., Ltd. Airbag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36527B1 (en) * 2017-06-02 2021-09-15 Honda Motor Co., Ltd. Airbag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JP6708797B2 (ja) 2017-08-23 2020-06-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828066B1 (en) 2018-09-28 2022-06-15 Honda Motor Co., Ltd. Airbag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EP4039571B1 (en) 2019-09-30 2023-10-18 Honda Motor Co., Ltd. Airbag device for saddled vehicle
EP4039569A4 (en) * 2019-09-30 2022-09-28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 TYPE VEHICLE
US11999427B2 (en) 2020-03-31 2024-06-04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7412537B2 (ja) * 2020-03-31 2024-0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7498262B2 (ja) 2020-03-31 2024-06-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2642A (zh) * 2003-06-11 2005-02-02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和附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JP2010155521A (ja) * 2008-12-26 2010-07-15 Hond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
US20110074138A1 (en) * 2009-09-30 2011-03-31 Honda Motor Co., Ltd. Airbag system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65855B2 (ja) * 2000-11-01 2010-05-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519167B2 (ja) * 2007-12-27 2010-08-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2642A (zh) * 2003-06-11 2005-02-02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和附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JP2010155521A (ja) * 2008-12-26 2010-07-15 Hond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
US20110074138A1 (en) * 2009-09-30 2011-03-31 Honda Motor Co., Ltd. Airbag system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78382A (zh) * 2017-06-02 2020-01-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CN110709315A (zh) * 2017-06-02 2020-01-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CN110709315B (zh) * 2017-06-02 2021-05-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CN110678382B (zh) * 2017-06-02 2021-06-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US11952067B2 (en) 2018-04-27 2024-04-09 Honda Motor Co., Ltd. Airbag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45151A (ja) 2015-08-13
CN104816775B (zh) 2018-02-02
JP6357677B2 (ja) 2018-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16775A (zh) 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CN104816774A (zh) 鞍骑型车辆的气囊装置
US11364965B2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airbag device
EP3636528B1 (en) Airbag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US7029029B2 (en) Airbag apparatus
JP2002264763A (ja) 車両のエアバッグ構造
EP3636526B1 (en) Airbag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CN110329409A (zh) 跨骑型车辆
TW201945232A (zh)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EP1762477B1 (en) Airbag apparatus and motorcycle with airbag apparatus
EP3636527B1 (en) Airbag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JP620851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96418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955873B2 (en) Airbag apparatus and airbag cover
JP658172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60413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WO2021140922A1 (ja) オートバイ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674191B1 (en) Air bag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s
JP2003306184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0065939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3139768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TW201945234A (zh)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02

Termination date: 202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