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02483B - 聚酯膜 - Google Patents
聚酯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02483B CN104802483B CN201510197701.3A CN201510197701A CN104802483B CN 104802483 B CN104802483 B CN 104802483B CN 201510197701 A CN201510197701 A CN 201510197701A CN 104802483 B CN104802483 B CN 10480248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polyester film
- heat
- granule
- ac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Coating with two or more layers, where at least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s a polymer binde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3—Improving the adhesiveness of the coatings per se, e.g. forming prime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6—Forming abrasion-resistant coatings; Forming surface-hardening coating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3/36—Silica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0012—Mechanical treatment, e.g. roughening, deforming, stretching
- B32B2038/0028—Stretching, elonga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1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on synthetic resin layer or on natural or synthetic rubber lay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67/00—Polyesters, e.g. PET, i.e.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86—Of polyester [e.g., alkyd, etc.]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优选用于要求优异的透明性、滑动性的用途,例如触摸面板等透明电极用的膜部件、成形用膜等的部件的聚酯膜。所述聚酯膜为在未拉伸聚酯膜的至少一个面载持非耐热性颗粒之后,沿至少一个方向拉伸而成的聚酯膜,所述聚酯膜的制造方法,在未拉伸聚酯膜的至少一个面,喷涂非耐热性颗粒使其载持,或者通过涂布含有非耐热性颗粒的涂布液使该颗粒载持,之后沿至少一个方向进行拉伸。
Description
本案是申请日为2012年10月11日、申请号为201280051028.7(PCT/JP2012/ 076338)、发明名称为聚酯膜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酯膜,特别涉及一种具有优异的透明性的聚酯膜。
背景技术
由于聚酯膜具有优异的透明性、强度,因此被用作触摸面板、棱镜透镜膜、微透镜膜、光扩散膜、防反射膜、硬涂膜、电磁波屏蔽膜、成型用等的基材。近年来,特别是对触摸面板等显示器用的部件、模内转印膜、模内标签膜等形成以硬涂层为代表的表面功能层的用途中所使用的膜,要求更优异的透明性。
以往,出于易滑性的目的在聚酯膜中含有颗粒的方法是通常采用的(专利文献1、2)。然而,在聚酯膜中含有颗粒的方法的情况下,膜的雾度变高,在发白的情况或在荧光灯下观察的情况下,发现颗粒带来的颗粒感,有时识别性变差。
为了消除那些问题,也提出有一种在聚酯膜中不含颗粒的膜(专利文献3)。然而,在不含颗粒的膜的情况下,存在滑动性差、容易划伤膜这样的缺点。提出有在单轴拉伸后的聚酯膜上形成含有颗粒的涂布层来赋予滑动性,但在涂布层形成前无法改善滑动性,在利用熔融挤出进行的膜形成到涂布期间,滑动性差,无法避免划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694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7714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2293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解决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透明性且滑动性良好的聚酯膜。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发现,若使用具有特定的构成的聚酯膜,则可以容易地解决上述的课题,以至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主旨在于,提供一种聚酯膜和一种聚酯膜的制造方法,所述聚酯膜的特征在于:在未拉伸聚酯膜的至少一个面载持非耐热性颗粒之后,沿至少一个方向拉伸而成。所述聚酯膜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未拉伸聚酯膜的至少一个面,喷涂非耐热性颗粒使其载持于,或者通过涂布含有非耐热性颗粒的涂布液使该颗粒载持,之后沿至少一个方向进行拉伸。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聚酯膜,可以提供一种基材膜,该基材膜因为透明性、滑动性优异,所以在叠层硬涂层等各种表面功能层时识别性优异,其工业价值高。
具体实施方式
构成本发明的聚酯膜的聚酯膜可以为单层构成,也可以为多层构成,除2层、3层构成以外,只要不超过本发明的主旨,也可以为4层或其以上的多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从出于使用对表层原料进行低聚物化而成的聚酯膜来防止低聚物在膜表面的析出等目的,可以改变表层和中间层的原料来提高各种特性这样的方面考虑,也可以形成3层构成。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可以为均聚聚酯,也可以为共聚聚酯。在由均聚聚酯构成的情况下,优选使芳香族二羧酸和脂肪族二醇缩聚而得到的聚酯。作为芳香族二羧酸,可以举出:对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等。作为脂肪族二醇,可以举出: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等。作为代表性的聚酯,可以例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另一方面,作为共聚聚酯的二羧酸成分,可以举出: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己二酸、癸二酸、羟基羧酸(例如,对羟基苯甲酸等)等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作为二醇成分,可以举出: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4-环己烷二甲醇、新戊二醇等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作为聚酯的聚合催化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锑化合物、钛化合物、锗化合物、锰化合物、铝化合物、镁化合物、钙化合物等。其中,从膜的亮度升高这样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为钛化合物。
以赋予易滑性和防止在各工序中产生划伤为主要目的,也可以在本发明的膜的聚酯层中配合颗粒,但从透明性的观点考虑,优选未配合颗粒的膜。在配合颗粒的情况下,配合的颗粒的种类只要为可赋予易滑性的颗粒就没有特别限定,作为具体例,例如可以举出:二氧化硅、碳酸钙、碳酸镁、碳酸钡、硫酸钙、磷酸钙、磷酸镁、高岭土、氧化铝、氧化钛等无机颗粒;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脲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苯并胍胺树脂等有机颗粒等。进而,也可以使用聚酯制造工序中使催化剂的等金属化合物的一部分沉淀、微分散而得到的析出颗粒。
另外,在配合颗粒的情况下,颗粒的平均粒径通常为3μm以下,优选为0.01~1.5μm的范围。在平均粒径超过3μm的情况下,有时膜的透明性变差、有时产生颗粒带来的颗粒感而使识别性变差。
颗粒的含量也依赖于平均粒径,在含有颗粒的聚酯膜的层中,通常为1000ppm以下的范围,优选为500ppm以下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50ppm以下的范围(未打算含有)。在超过1000ppm的情况下,有时膜的透明性变差、有时产生颗粒带来的颗粒感而使识别性变差。
关于使用的颗粒的形状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球状、块状、棒状、扁平状等中的任一者。另外,关于其硬度、比重、颜色等也没有特别限制。
这一系列的颗粒可以根据需要并用2种以上。
作为在聚酯层中添加颗粒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现有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在制造构成各层的聚酯的任意阶段添加,但优选在酯化或者酯交换反应结束后添加。
为了提高膜的耐气候性、例如防止触摸面板等中所使用的液晶显示器的液晶等的劣化,也可以在本发明的聚酯膜中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吸收剂只要为吸收紫外线的化合物,并且能够耐受在聚酯膜的制造工序中所施加的热,就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紫外线吸收剂,有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和无机系紫外线吸收剂,但从透明性的观点考虑,优选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作为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环状亚氨基酯系、苯并三唑系、二苯甲酮系等。从耐久性的观点考虑,更优选环状亚氨基酯系、苯并三唑系。另外,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紫外线吸收剂。
另外,除上述的颗粒和紫外线吸收剂以外,也可以根据需要在本发明的聚酯膜中添加现有公知的抗氧化剂、抗静电剂、热稳定剂、润滑剂、染料、颜料等。
本发明的多层聚酯膜的厚度只要为能够以膜的形式进行制膜的范围就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为10~300μm,优选为25~250μm的范围。
接着,对本发明的聚酯膜的制造例具体地进行说明,但不受以下的制造例任何限定。即,优选将之前叙述的聚酯原料干燥,将得到粒料,使用单螺杆挤出机从模头中挤出,用冷却辊冷却固化所得到的熔融膜,得到未拉伸膜的方法。此时,为了提高膜的平面性,优选提高膜和旋转冷却滚筒的密合性,优选采用静电施加密合法、液体涂布密合法。接着,得到的未拉伸膜沿双轴方向进行拉伸。此时,首先,在上述的未拉伸膜载持非耐热性颗粒,利用辊或拉幅机方式的拉伸机沿一个方向进行拉伸。拉伸温度通常为70~120℃,优选为80~110℃,拉伸倍率通常为2.5~7倍,优选为3.0~6倍。接着,沿与第一阶段的拉伸方向正交的方向拉伸,此时,拉伸温度通常为70~170℃,拉伸倍率通常为3.0~7倍,优选为3.5~6倍。然后,接着以180~270℃的温度在紧拉下或30%以内的松弛下进行热处理,得到双轴取向膜。在上述的拉伸中,也可以采用以2阶段以上进行一个方向的拉伸的方法。此时,优选以两个方向的拉伸倍率最终分别为上述范围的方式进行。
另外,关于本发明中构成聚酯膜的聚酯膜的制造,也可以采用同时双轴拉伸法。同时双轴拉伸法为在上述的未拉伸膜载持非耐热性颗粒,通常在70~120℃、优选在80~110℃下进行了温度控制的状态下,沿机械方向和宽度方向同时拉伸而使其取向的方法,作为拉伸倍率,以面积倍率计为4~50倍,优选为7~35倍,进一步优选为10~25倍。然后,接着以170~250℃的温度在紧拉下或30%以内的松弛下进行热处理,得到拉伸取向膜。关于采用上述的拉伸方式的同时双轴拉伸装置,可以采用螺旋方式、缩放方式、线性驱动方式等现有公知的拉伸方式。
在本发明中,必需的主要条件是:在未拉伸聚酯膜的至少一个面载持非耐热性颗粒,之后沿至少一个方向进行拉伸。
作为在聚酯膜中含有颗粒并且确保透明性和滑动性的方法,本发明人对颗粒的平均粒径的变更、颗粒的添加量的变更、含有颗粒的聚酯膜的层(在3层构成中仅在最表层含有颗粒,在提高透明性的同时也确保滑动性的方法)的厚度变更等进行了研究,但结果是均难以确保高度的透明性和充分的滑动性。
本发明的非耐热性颗粒通过在膜制造工序初期的阶段中载持,用于在熔融挤出后所形成的未拉伸膜的阶段到高温处理前的各种工序中确保充分的滑动性。
另外,发现通常若存在颗粒,则因光的散射而看到发白,但若使用非耐热性的颗粒,则可以在后工序中、在高温下熔化而减小粒径、使其变形或者消失,因此,可以减少发白,可以实现高度的透明性。
作为在本发明的未拉伸聚酯膜中载持非耐热性颗粒的方法,只要为将非耐热性颗粒直接粘在膜上的方法、使非耐热性颗粒分散在液体等中进行涂布的方法等非耐热性颗粒保持在膜上这样的方法,就没有特别限定。作为直接粘在膜上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将颗粒喷涂粘在具有一定程度的温度的膜上的方法、以与具有粘接性的化合物的混合物的形式进行附着的方法等。进行涂布的方法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涂布方法,作为涂布的对象物,例如可以涂布仅含有颗粒的液体,也可以涂布含有聚合物等的液体。从可以将颗粒有效地保持在膜上这样的观点考虑,可以更优选使用利用涂布的方法。
另外,非耐热性颗粒的载持可以在熔融挤出后形成未拉伸膜后至高温处理前的任意阶段进行。为了防止辊导致的划伤,特别优选在初期的阶段进行。另外,在使辊等与膜接触而进行拉伸的方法中,由于对膜的划伤变大,故优选在拉伸前的阶段进行载持。
进而,为了在后工序中使非耐热性颗粒熔化而减小粒径、使其变形或者消失,为了提高透明性,优选在超过耐热温度(热变形的温度)的高温下进行处理。
关于非耐热性颗粒的载持并不限定于以下方法,例如可以在逐次双轴拉伸中,在未拉伸膜形成后,在初期的阶段载持非耐热性颗粒,然后进行最初的拉伸,进而在进行了第二次的拉伸后进行高温处理,由此制造更优选的聚酯膜。
对本发明的膜中的非耐热性颗粒的载持而言,例如可以为了克服更容易划伤的位置等而仅在任一侧载持,另外,也可以在两面载持。
另外,在两面的情况下,载持可以同时,也可以不同时。
本发明中使用的非耐热性颗粒为耐热性低的颗粒,在高温下颗粒发生变形。特别是在聚酯膜的制造工序中,在膜化后的温度高的工序中,颗粒发生变形或者熔解。然而,例如在最初的拉伸中选择使辊等与膜接触而进行拉伸的方法的情况下,为了在该拉伸的工序中显示出易滑性,作为颗粒需要保持充分的形状,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耐热性。
即,非耐热性颗粒中所要求的热特性优选在低于120℃的温度下没有热变形,在120℃以上的温度下发生热变形。
非耐热性颗粒的软化点优选为120~270℃的范围,更优选为150~250℃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80~230℃的范围。在低于120℃的情况下,在最初的拉伸中选择使辊等与膜接触而进行拉伸的方法的情况下,有可能因拉伸的温度引起颗粒的热变形,担心滑动性变差。另外,另一方面在超过270℃的情况下,担心作为最终制品成为颗粒未发生热变形而残留发白的膜。
作为非耐热性颗粒,只要可以维持上述的热特性就没有特别限定,从容易实现上述的热特性这样的方面考虑,通常与无机颗粒相比,优选为有机颗粒即非耐热性有机颗粒。另外,在考虑颗粒的大小、形状的控制、或在包括水在内的各种溶剂中的分散性的情况下,有机颗粒更优选为高分子型,即非耐热性高分子颗粒。
作为非耐热性高分子颗粒,在不损伤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使用交联型或者非交联型的高分子颗粒,但为了使热特性更符合本发明的目的,进一步优选非交联型,即非耐热性非交联高分子颗粒。
所谓非耐热性非交联高分子颗粒中的非交联为不具有三维结构或在较少的高分子颗粒中耐热性不高的现象。例如,在如后所述的聚合性单体的颗粒的情况下,优选交联性聚合性单体低于聚合性单体整体的5重量%,更优选为低于1重量%的范围。
所谓非耐热性非交联高分子颗粒的高分子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乙烯基树脂、环氧树脂、脲树脂、酚醛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醚树脂等。在这些高分子中,从容易制造具有目标热特性的化合物这样的观点考虑,更优选由具有碳-碳双键的聚合性单体形成的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和乙烯基树脂。另外,在这些树脂的情况下,由于通过高温处理发生热变形,因此,可以防止颗粒的脱落,进而,不仅可以表现出作为颗粒的功能,而且也可以表现出例如提高与叠层在上面的各种表面功能层的密合性等其它的性能。
所谓具有碳-碳双键的聚合性单体,可以举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丁烯酸、衣康酸、富马酸、马来酸、柠康酸这样的各种含羧基单体类以及它们的盐;(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单丁基羟基富马酸酯、单丁基羟基衣康酸酯这样的各种含羟基单体类;(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这样的各种(甲基)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酰胺、二丙酮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或(甲基)丙烯腈等这样的各种含氮化合物;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乙烯基甲苯这样的各种苯乙烯衍生物;丙酸乙烯酯这样的各种乙烯基酯类;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等这样的各种含硅聚合性单体类;含磷乙烯基系单体类;氟乙烯、氯乙烯、偏氯乙烯这样的各种卤化乙烯基类;丁二烯这样的各种共轭二烯类。
其中,优选以(甲基)丙烯酸系的聚合性单体为主要成分进行聚合而成的丙烯酸树脂。另外,也可以优选使用以(甲基)丙烯酸系的聚合性单体为主要成分、与苯乙烯衍生物共聚而成的苯乙烯-丙烯酸树脂。
即,本发明中的载持于未拉伸聚酯膜的至少一个面的非耐热性颗粒的最佳方式为如上所述的非耐热性非交联丙烯酸树脂颗粒和非耐热性非交联苯乙烯-丙烯酸树脂颗粒。
在使用非耐热性非交联丙烯酸树脂颗粒的情况下,该树脂颗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0~150℃的范围,更优选为50~120℃的范围。在低于0℃的情况下,担心无法充分发挥滑动性,在超过150℃的情况下,担心颗粒的热变形不充分。
非耐热性颗粒的平均粒径也依赖于膜厚,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但优选为0.01~3μm的范围,更优选为0.03~1μ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05~0.5μm的范围。在平均粒径低于0.0lμm的情况下,有时无法充分地显示出滑动性,另外,在超过3μm的情况下,有时颗粒未充分变形、作为膜残留有发白。
在本发明中的非耐热性颗粒的载持中,为了将颗粒保持在膜上等,优选并用各种聚合物和/或粘接性的化合物。在利用涂布的方法的情况下,为了涂布外观的提高、透明性的提高、以及与通过该涂布在层上所设置的各种层的密合性的提高等,特别优选并用聚合物。
作为聚合物的具体例,可以举出: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聚乙烯基(聚乙烯醇等)、聚亚烷基二醇、聚亚烷基亚胺、甲基纤维素、羟基纤维素、淀粉类等。其中,从颗粒的保持、密合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另外,在考虑与聚酯膜的融合的情况下,优选聚酯树脂。
作为聚酯树脂,作为主要的构成成分,例如可以举出由如下所述的多元羧酸和多元羟基化合物构成的物质。即,作为多元羧酸,可以使用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苯二甲酸、4,4’-二苯基二羧酸、2,5-萘二羧酸、1,5-萘二羧酸和2,6-萘二羧酸、2,7-萘二羧酸、1,4-环己烷二羧酸、2-钾代磺基对苯二甲酸、5-钠代磺基间苯二甲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羧酸、戊二酸、琥珀酸、偏苯三酸、苯均三酸、苯均四酸、偏苯三酸酐、苯二甲酸酐、对羟基苯甲酸、偏苯三酸单钾盐和它们的酯形成性衍生物等,作为多元羟基化合物,可以使用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2-甲基-1,5-戊二醇、新戊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对苯二亚甲基二醇、双酚A-乙二醇加成物、一缩二乙二醇、二缩三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四亚甲基二醇、聚氧四亚甲基二醇、二羟甲基丙酸、甘油、三羟甲基丙烷、二羟甲基乙基磺酸钠、二羟甲基丙酸钾等。这些化合物中,只要分别适当地选择1种以上,并通过常规方法的缩聚反应合成聚酯树脂即可。
所谓丙烯酸树脂为由丙烯酸系、甲基丙烯酸系的单体所代表的这样的具有碳-碳双键的聚合性单体构成的聚合物。这些聚合物为均聚物或者共聚物均可。另外,也包含这些聚合物和其它的聚合物(例如聚酯、聚氨酯等)的共聚物。例如为嵌段共聚物、接枝共聚物。或者也包含在聚酯溶液或聚酯分散液中将具有碳-碳双键的聚合性单体聚合而得到的聚合物(根据情况为聚合物的混合物)。同样,也包含在聚氨酯溶液、聚氨酯分散液中将具有碳-碳双键的聚合性单体聚合而得到的聚合物(根据情况为聚合物的混合物)。同样,也包含在其它的聚合物溶液或分散液中将具有碳-碳双键的聚合性单体聚合而得到的聚合物(根据情况为聚合物混合物)。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粘接性,也可以含有羟基、氨基。
作为上述具有碳-碳双键的聚合性单体,没有特别限定,特别是作为代表性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丁烯酸、衣康酸、富马酸、马来酸、柠康酸这样的各种含羧基单体类以及它们的盐;(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单丁基羟基富马酸酯、单丁基羟基衣康酸酯这样的各种含羟基单体类;(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这样的各种(甲基)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酰胺、二丙酮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或(甲基)丙烯腈等这样的各种含氮化合物;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乙烯基甲苯这样的各种苯乙烯衍生物;丙酸乙烯酯这样的各种乙烯基酯类;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等这样的各种含硅聚合性单体类;含磷乙烯基系单体类;氯乙烯、偏氯乙烯这样的各种卤化乙烯类;丁二烯这样的各种共轭二烯类。
所谓聚氨酯树脂为在分子内具有聚氨酯键的高分子化合物。通常聚氨酯树脂可以通过多元醇和异氰酸酯的反应来制作。作为多元醇,可以举出:聚碳酸酯多元醇类、聚酯多元醇类、聚醚多元醇类、聚烯烃多元醇类、丙烯酸多元醇类,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使用多种。
聚碳酸酯多元醇类可以由多元醇类和碳酸酯化合物通过脱醇反应来得到。作为多元醇类,可以举出: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4-环己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1,7-庚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新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3,3-二羟甲基庚烷等。作为碳酸酯化合物,可以举出: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苯酯、碳酸亚乙酯等,作为由这些反应得到的聚碳酸酯系多元醇类,例如可以举出聚(1,6-亚己基)碳酸酯、聚(3-甲基-1,5-亚戊基)碳酸酯等。
作为聚酯多元醇类,可以举出由多元羧酸(丙二酸、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癸二酸、富马酸、马来酸、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等)或它们的酸酐和多元醇(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二缩三乙二醇、丙二醇、一缩二丙二醇、二缩三丙二醇、丁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2,3-丁二醇、2-甲基-1,3-丙二醇、1,5-戊二醇、新戊二醇、1,6-己二醇、3-甲基-1,5-戊二醇、2-甲基-2,4-戊二醇、2-甲基-2-丙基-1,3-丙二醇、1,8-辛二醇、2,2,4-三甲基-1,3-戊二醇、2-乙基-1,3-己二醇、2,5-二甲基-2,5-己二醇、1,9-壬二醇、2-甲基-1,8-辛二醇、2-丁基-2-乙基-1,3-丙二醇、2-丁基-2-己基-1,3-丙二醇、环己二醇、双羟基甲基环己烷、二甲醇苯、双羟基乙氧基苯、烷基二烷醇胺、内酯二醇等)的反应得到的聚酯多元醇。
作为聚醚多元醇类,可以举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亚乙基丙二醇、聚四亚甲基醚二醇、聚六亚甲基醚二醇等。
为了提高与各种面涂层的密合性,在上述多元醇类中,可以更优选使用聚碳酸酯多元醇类和聚酯多元醇类。
作为为了得到聚氨酯树脂而使用的聚异氰酸酯化合物,可以例示:甲苯二异氰酸酯、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亚甲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亚苯基二异氰酸酯、萘二异氰酸酯、联甲苯胺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二异氰酸酯、α,α,α’,α’-四甲基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具有芳香环的脂肪族二异氰酸酯、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亚丙基二异氰酸酯、赖氨酸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二异氰酸酯、环己烷二异氰酸酯、甲基环己烷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异亚丙基二环己基二异氰酸酯等脂环族二异氰酸酯等。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种并用。
在合成聚氨酯树脂时可以使用扩链剂,作为扩链剂,只要具有2个以上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活性基团就没有特别限制,通常可以主要使用具有2个羟基或氨基的扩链剂。
作为具有2个羟基的扩链剂,例如可以举出: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等脂肪族二醇;二甲苯二醇、双羟基乙氧基苯等芳香族二醇、新戊二醇羟基新戊酸酯等酯二醇这样的二醇类。另外,作为具有2个氨基的扩链剂,例如可以举出:甲苯二胺、苯二亚甲基二胺、二苯基甲二胺等芳香族二胺、乙二胺、丙二胺、己二胺、2,2-二甲基-1,3-丙二胺、2-甲基-1,5-戊二胺、三甲基己二胺、2-丁基-2-乙基-1,5-戊二胺、1,8-辛二胺、1,9-壬二胺、1,10-癸二胺等脂肪族二胺、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二环己基甲二胺、异亚丙基环己基-4,4’-二胺、1,4-二氨基环己烷、1,3-双氨基甲基环己烷等脂环族二胺等。
本发明中的聚氨酯树脂可以将溶剂作为介质,优选将水作为介质。为了使聚氨酯树脂分散或溶解在水中,有使用乳化剂的强制乳化型、在聚氨酯树脂中导入亲水性基团的自乳化型或者水溶型等。从液体的储藏稳定性和得到的涂布层的耐水性、透明性、密合性优异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在聚氨酯树脂的骨架中导入离子基团使其离聚物化的自乳化型。
另外,作为导入的离子基团,可以举出:羧基、磺酸、磷酸、膦酸、季铵盐等各种基团,但优选羧基。作为在聚氨酯树脂中导入羧基的方法,可以在聚合反应的各阶段中采用各种方法。例如有:在预聚物合成时,将具有羧基的树脂用作共聚成分的方法;作为多元醇、聚异氰酸酯、扩链剂等的一种成分使用具有羧基的成分的方法。特别优选使用含羧基二元醇、根据该成分的进料量导入所期望的量的羧基的方法。例如,可以相对于用于聚氨酯树脂的聚合的二元醇,使二羟甲基丙酸、二羟甲基丁酸、双-(2-羟基乙基)丙酸、双-(2-羟基乙基)丁酸等共聚。另外,该羧基优选设定为用氨、胺、碱金属类、无机碱类等进行中和的盐的形态。特别优选的物质为氨、三甲基胺、三乙基胺。上述聚氨酯树脂可以将在涂布后的干燥工序中中和剂脱离的羧基作为其它交联剂的交联反应点使用。由此,涂布前的液体的状态下的稳定性优异,而且,可以进一步改善得到的涂布层的耐久性、耐溶剂性、耐水性、耐粘连性等。
另外,在本发明的非耐热性颗粒的载持中,为了提高涂布层的强度,可以并用交联剂。所谓并用的交联剂,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交联剂,例如可以举出:噁唑啉化合物、环氧化合物、三聚氰胺化合物、异氰酸酯系化合物、碳二亚胺系化合物、硅烷偶联化合物等。
所谓噁唑啉化合物为在分子内具有噁唑啉基的化合物,特别优选含有噁唑啉基的聚合物,可以通过加聚性含噁唑啉基单体单独或者与其它的单体的聚合来制作。加聚性含噁唑啉基单体可以举出2-乙烯基-2-噁唑啉、2-乙烯基-4-甲基-2-噁唑啉、2-乙烯基-5-甲基-2-噁唑啉、2-异丙烯基-2-噁唑啉、2-异丙烯基-4-甲基-2-噁唑啉、2-异丙烯基-5-乙基-2-噁唑啉等,可以使用这些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其中,2-异丙烯基-2-噁唑啉在工业上也容易得到,是优选的。其它的单体只要是能够与加聚性含噁唑啉基单体共聚的单体就没有限制,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烷基,列举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2-乙基己基、环己基)等(甲基)丙烯酸酯类;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丁烯酸、苯乙烯磺酸及其盐(钠盐、钾盐、铵盐、叔胺盐等)等不饱和羧酸类;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不饱和腈类;(甲基)丙烯酰胺、N-烷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烷基(甲基)丙烯酰胺,(作为烷基,列举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2-乙基己基、环己基等)等不饱和酰胺类;醋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类;甲基乙烯基醚、乙基乙烯基醚等乙烯基醚类;乙烯、丙烯等α-烯烃类;氯乙烯、偏氯乙烯、氟乙烯等含卤α,β-不饱和单体类;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α,β-不饱和芳香族单体等,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单体。
所谓环氧化合物为分子内具有环氧基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表氯醇与乙二醇、聚乙二醇、甘油、聚甘油、双酚A等的羟基、氨基的缩合物,有聚环氧化合物、二环氧化合物、单环氧化合物、缩水甘油胺化合物等。作为聚环氧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山梨糖醇聚缩水甘油醚、聚甘油聚缩水甘油醚、季戊四醇聚缩水甘油醚、二甘油聚缩水甘油醚、三缩水甘油基三(2-羟基乙基)异氰酸酯、甘油聚缩水甘油醚、三羟甲基丙烷聚缩水甘油醚,作为二环氧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间苯二酚二缩水甘油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四亚甲基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作为单环氧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烯丙基缩水甘油醚、2-乙基己基缩水甘油醚、苯基缩水甘油醚,作为缩水甘油胺化合物,可以列举N,N,N’,N’-四缩水甘油基-间苯二亚甲基二胺、1,3-双(N,N-二缩水甘油基氨基)环己烷等。
所谓三聚氰胺化合物为化合物中具有三聚氰胺骨架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烷基醇化三聚氰胺衍生物、使醇与烷基醇化三聚氰胺衍生物反应而部分或完全地进行醚化而得到的化合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作为用于醚化的醇,优选使用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等。另外,作为三聚氰胺化合物,可以为单体或二聚物以上的多聚物的任一种,或者可以使用它们的混合物。而且,也可以使用使脲等与三聚氰胺的一部分进行共缩合而形成的物质,为了提高三聚氰胺化合物的反应性,也可以使用催化剂。
所谓异氰酸酯系化合物为异氰酸酯或具有以封端异氰酸酯为代表的异氰酸酯衍生物结构的化合物。作为异氰酸酯,例如可以例示:甲苯二异氰酸酯、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亚甲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亚苯基二异氰酸酯、萘二异氰酸酯等的芳香族异氰酸酯、α,α,α’,α’-四甲基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的具有芳香环的脂肪族异氰酸酯、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亚丙基二异氰酸酯、赖氨酸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的脂肪族异氰酸酯、环己烷二异氰酸酯、甲基环己烷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亚甲基双(4-环己基异氰酸酯)、异亚丙基二环己基二异氰酸酯等的脂环族异氰酸酯等。另外,也可以列举这些异氰酸酯的双缩脲化物、异氰脲酸酯化物、脲二酮化物、碳二亚胺改性体等的聚合物、衍生物。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种并用。在上述异氰酸酯中,为了避免紫外线引起的黄变,与芳香族异氰酸酯相比,更优选脂肪族异氰酸酯或脂环族异氰酸酯。
以封端异氰酸酯的状态使用的情况下,作为其封端剂,例如可以列举:亚硫酸氢盐类、苯酚、甲酚、乙基苯酚等的酚系化合物、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苄醇、甲醇、乙醇等的醇系化合物、丙二酸二甲酯、丙二酸二乙酯、乙酰醋酸甲酯、乙酰醋酸乙酯、乙酰丙酮等的活性亚甲基系化合物、丁基硫醇、十二烷基硫醇等的硫醇系化合物、ε‐己内酰胺、δ‐戊内酰胺等的内酰胺系化合物、二苯基苯胺、苯胺、乙烯亚胺等的胺系化合物、乙酰替苯胺、醋酸酰胺的酸酰胺化合物、甲醛、乙醛肟、丙酮肟、甲基乙基酮肟、环己酮肟等的肟系化合物,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另外,本发明中的异氰酸酯系化合物可以以单体使用,也可以以与各种聚合物的混合物或结合物的形式使用。在提高异氰酸酯系化合物的分散性或交联性这样的意旨中,优选使用与聚酯树脂和/或聚氨酯树脂的混合物和/或结合物。
所谓碳二亚胺系化合物为具有碳二亚胺结构的化合物,为了提高与可形成在涂布层上的硬涂层等表面功能层的密合性、提高涂布层的耐湿热性而使用。作为碳二亚胺系化合物,为在分子内具有1个以上的碳二亚胺或碳二亚胺衍生物结构的化合物,为了更良好的密合性等,更优选在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的碳二亚胺或碳二亚胺衍生物结构的聚碳二亚胺系化合物。
碳二亚胺系化合物可以通过现有公知的技术合成,一般而言,可以使用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缩合反应。作为二异氰酸酯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芳香族系、脂肪族系中的任一种,具体而言,可以举出:甲苯二异氰酸酯、二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亚苯基二异氰酸酯、萘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环己烷二异氰酸酯、甲基环己烷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等。
而且,在不使本发明的效果消失的范围内,为了提高聚碳二亚胺系化合物的水溶性、水分散性,可以添加表面活性剂、和/或添加聚环氧烷、二烷基氨基醇的季铵盐、羟基烷基磺酸盐等的亲水性单体而使用。
另外,这些交联剂在干燥过程、制膜过程中,在使其反应而提高涂布层的性能的设计中使用。可以推测在完成的涂布层中存在这些交联剂的未反应物、反应后的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
非耐热性颗粒的最终形态的成分等的分析例如可以通过TOF-SIMS、ESCA、各种表面/截面观察等来进行。
在通过涂布在膜上载持非耐热性颗粒的情况下,优选以如下要领制造聚酯膜:将上述一系列化合物制成溶液或溶剂的分散体,在聚酯膜上涂布将调整固态成分浓度为0.1~80重量%左右作为基准的涂布液。特别是考虑为在线时,更优选为水溶液或水分散体,但以改良对水的分散性、改良造膜性等为目的,也可以在涂布液中含有少量的有机溶剂。有机溶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适当使用2种以上。
构成本发明的聚酯膜的非耐热性颗粒的载持量只要可以实现目的就没有特别限定。另外,也依赖于使用的颗粒的热特性、大小、拉伸倍率等制膜条件,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以仅单面侧的载持量计,在干燥后(拉伸前)的膜中,优选为0.01~200mg/m2的范围,更优选为0.1~150mg/m2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70mg/m2的范围。
另外,在通过涂布载持非耐热性颗粒的情况下,涂布、干燥后(拉伸前)的膜厚也依赖于颗粒的大小、拉伸倍率等,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但优选为0.001~5μm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0.01~3μm的范围,更优选为0.1~1μm的范围。在膜厚偏离上述范围的情况下,担心粘连、涂布外观变差。
在本发明中,作为通过涂布在膜上载持非耐热性颗粒时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逆转凹版涂敷、直接凹版涂敷、辊涂、模头涂敷、棒涂、帘式涂敷、喷涂等现有公知的涂装方式。
另外,在膜上载持非耐热性颗粒时,可以根据需要实施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表面处理。
另外,在本发明中,除在上述的未拉伸聚酯膜上载持非耐热性颗粒以外,也可以为了赋予各种性能而形成涂布层。该涂布层可以形成在载持有非耐热性颗粒的面侧,也可以形成在相反面侧。另外,可以仅形成在膜的一个面侧,也可以形成在两面。关于涂布层,可以通过在聚酯膜的制膜工序中对膜表面进行处理的在线涂布来设置,也可以采用在系统外在暂时制造的膜上进行涂布的离线涂布。在线涂布由于能够在制膜的同时涂布,因此能够廉价地进行制造,优选使用。
关于在线涂布,并不限定于以下,但例如在逐次双轴拉伸中,特别在纵向拉伸结束后的横向拉伸前,能够实施涂布处理。在通过在线涂布、在聚酯膜上设置涂布层的情况下,可以与制膜同时涂布,并且可以在拉伸后的聚酯膜的热处理工序中,在高温下对涂布层进行处理,因此,可以提高与能够形成在涂布层上的各种表面功能层的密合性、耐湿热性等的性能。另外,在拉伸前进行涂布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涂布层的厚度根据拉伸倍率而变化,与离线涂布相比,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薄膜涂布。即,可以通过在线涂布、特别是拉伸前的涂布,来制造适合作为聚酯膜的膜。
即,作为本发明中优选的制造方法之一,例如为在熔融挤出后形成未拉伸膜,然后,通过涂布载持非耐热性颗粒后进行纵向拉伸,进而为了形成涂布层而进行涂布,然后,进行横向拉伸,之后在高温下进行处理这样的方法。
除在未拉伸聚酯膜上载持非耐热性颗粒以外,例如出于提高与硬涂层、棱镜层、微透镜层、光扩散层、防反射层、油墨层、粘接剂层等各种表面功能层的密合性等的目的,可以设置为了赋予各种性能而能够设置的涂布层。
可以用于对拉伸聚酯膜赋予各种性能而设置的涂布层中使用各种聚合物、交联剂。作为具体的化合物,与为了载持非耐热性颗粒而并用的化合物相同。
上述的表面功能层中,近年来多在触摸面板的部件、成型用的部件中进行透明的硬涂加工。为了提高聚酯膜和硬涂层的密合性,通常设置易粘接的涂布层作为中间层。因此,若不考虑聚酯膜、易粘接的涂布层、硬涂层这3层的折射率,则会产生干涉不匀。
若将具有干涉不匀的膜用于触摸面板等显示器、便携电话的框体等要求设计性的成型用部件,则识别性变差,难以使用。因此,要求应对干涉不匀。一般而言,认为用于降低干涉不匀的涂布层的折射率在基材的聚酯膜的折射率和硬涂层的折射率的几何平均值附近,理想的是调整为其周围的折射率。由于聚酯膜的折射率较高,因此,通常需要较高地设计涂布层的折射率。
在用于如上所述的用途的情况下,为了降低干涉不匀,需要进行高折射率的设计,因此,需要使用高折射率的材料。作为高折射率的材料,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苯结构、双酚A结构、三聚氰胺结构这样的芳香族化合物、以及芳香族中进一步认为是高折射率材料的萘结构这样的缩合多环式芳香族化合物、金属氧化物及金属螯合化合物等含金属化合物;含有硫元素的化合物、含有卤元素的化合物等。
这些高折射率材料中,从可以保持与硬涂层等各种表面功能层的密合性这样的观点考虑,优选可以在聚酯树脂等各种化合物中大量含有的芳香族化合物,在更有效地提高折射率的情况下,进一步优选缩合多环式芳香族化合物。另外,从提高涂布层的强度的同时也提高折射率这样的观点考虑,也可以优选使用三聚氰胺化合物。进而,为了比芳香族化合物有效地提高折射率,优选金属氧化物、金属螯合化合物等含金属化合物。
若考虑在聚酯膜上的涂布性,具有芳香族的化合物优选例如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等高分子化合物。特别是可以在聚酯树脂中导入更多的芳香族,由其可以提高折射率,故更优选。
芳香族化合物中,所谓折射率更高的缩合多环式芳香族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具有萘、蒽、菲、并四苯、苯并[a]蒽、苯并[a]菲、芘、苯并[c]菲、苝等结构的化合物。
作为将缩合多环式芳香族导入聚酯树脂中的方法,例如有在缩合多环式芳香族中导入2个或其以上的羟基作为取代基来形成二醇成分或者多元羟基成分,或者导入2个或其以上的羧酸基形成二羧酸成分或者多元羧酸成分来制作的方法。
在叠层聚酯膜制造工序中,从不易着色这样的方面考虑,涂布层的形成中所使用的缩合多环式芳香族优选具有萘结构的化合物。另外,从与涂布层上所形成的各种表面功能层的密合性、透明性良好这样的方面考虑,作为聚酯构成成分,可以优选使用导入了萘骨架的树脂。作为该萘骨架,作为代表性的例子,可以举出:1,5-萘二羧酸、2,6-萘二羧酸、2,7-萘二羧酸等。
另外,除羟基、羧酸基以外,在缩合多环式芳香族中导入含有硫元素的取代基、苯基等芳香族取代基、卤元素基团等,可以期待折射率的提高,从涂布性、密合性的观点考虑,也可以导入烷基、酯基、酰胺基、磺酸基、羧酸基、羟基等取代基。
作为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将涂布层高折射率化的材料、能够期待的含金属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锑、氧化钇、氧化锆、氧化铟、氧化铯、ATO(锑·锡氧化物)、ITO(铟·锡氧化物)等金属氧化物、乙酰丙酮铝、羟基二乙酸铝、二羟基乙酸铝等铝类;钛酸四正丁酯、钛酸四异丙酯、钛酸丁酯二聚物、钛酸四(2-乙基己基)酯、钛酸四甲酯、乙酰丙酮钛、四乙酰丙酮钛、聚乙酰丙酮钛、亚辛基乙醇酸钛、乳酸钛、三乙醇胺钛、乙基乙酰乙酸钛等钛类;乙酰丙酮铁、乙酸铁等铁类;乙酰丙酮钴等钴类;乙酸铜、乙酸铜单水合物、乙酸铜多水合物、乙酰丙酮铜等铜类;乙酸锌、乙酸锌二水合物、乙酰丙酮锌水合物等锌类;乙酸锆、正丙酸锆、正丁酸锆、四乙酰丙酮锆、单乙酰丙酮锆、双乙酰丙酮锆等锆类等含有金属元素的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使用2种以上。
在上述金属化合物中,从涂布外观、透明性良好这样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金属螯合化合物,在考虑对在线涂布的应用等的情况下,更优选水溶性钛螯合化合物、水溶性锆螯合化合物,从在水系中使用时的涂布液的稳定性的观点考虑,进一步优选三乙醇胺钛、乳酸钛。
另外,若考虑涂布液的稳定性、涂布外观,则优选并用2种以上金属螯合化合物,特别优选并用2种钛螯合化合物。即,在将金属螯合化合物用于第二涂布层的形成的情况下,最佳方式为并用三乙醇胺钛和乳酸钛。
进而,为了进一步提高与硬涂层等表面功能层的密合性,在涂布层的形成中并用2种以上的交联剂即可,可以提出一种将由其导致的涂布层的折射率的降低用折射率更高的金属氧化物补充这样的设计,即,由含有金属氧化物和2种以上的交联剂的涂布液形成的涂布层。
上述的金属氧化物主要为了调整涂布层的折射率而使用。特别是由于涂布层中所使用的树脂的折射率低,因此,优选使用具有高折射率的金属氧化物,优选使用折射率为1.7以上的物质。作为金属氧化物的具体例,例如可以举出:氧化锆、氧化钛、氧化锡、氧化钇、氧化锑、氧化铟、氧化锌、锑锡氧化物、铟锡氧化物等,可以单独使用这些物质,也可以使用2种以上。其中,可以更优选使用氧化锆、氧化钛,特别是从耐气候性的观点考虑,可以更优选使用氧化锆。
由于担心密合性因使用形态而降低,因此,金属氧化物优选以颗粒的状态使用,另外,从透明性的观点考虑,其平均粒径优选为100nm以下,更优选为5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nm以下。
关于用于提高密合性的交联剂,发现即使使用1种交联剂也可以提高密合性,但发现通过并用2种以上的交联剂可以进一步提高密合性,特别是可以改善湿热试验后的密合性。
作为交联剂,可以举出:噁唑啉化合物、环氧化合物、三聚氰胺化合物、异氰酸酯系化合物、碳二亚胺系化合物、硅烷偶联化合物等。在这些交联剂中,从密合性良好这样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使用噁唑啉化合物或者环氧化合物,进一步优选并用噁唑啉化合物和环氧化合物。这些交联剂可以使用如上所述的载持非耐热性颗粒时使用的各种交联剂。
另外,出于改善粘连、滑动性的目的,在上述的涂布层中并用上述的金属氧化物以外的颗粒。从膜的透明性的观点考虑,其平均粒径优选为1.0μm以下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01~0.5μm的范围,特别优选为0.03~0.2μm的范围。作为颗粒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二氧化硅、氧化铝、高岭土、碳酸钙、具有耐热性的有机颗粒等。其中,从透明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二氧化硅。
进而,在不损伤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上述的涂布层的形成中使用消泡剂、涂布性改良剂、增稠剂、有机系润滑剂、防静电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发泡剂、染料、颜料等。
以下,对形成如上所述的可以在用于需要提高与硬涂层等各种表面功能层的密合性和减轻因外光反射导致的干涉不匀的用途时所使用的、由含有金属氧化物和2种以上的交联剂的涂布液所形成的涂布层时的各成分的比例进行说明。
作为相对于形成由含有金属氧化物和2种以上的交联剂的涂布液所形成的涂布层时的涂布液中的总不挥发成分的比例,金属氧化物通常为3~70重量%的范围,优选为5~50重量%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5~40重量%的范围,特别优选为8~30重量%的范围。在金属氧化物的量低于3重量%的情况下,有时因无法充分地提高涂布层的折射率而无法降低干涉不匀,在超过70重量%的情况下,有时涂布层的透明性变差。
作为相对于形成由含有金属氧化物和2种以上的交联剂的涂布液所形成的涂布层时的涂布液中的总不挥发成分的比例,2种以上的交联剂通常为2~80重量%的范围,更优选为4~60重量%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0~40重量%的范围。在偏离这些范围的情况下,有时担心与硬涂层等表面功能层的密合性有可能降低,有时涂布外观变差,有时因硬涂层等表面功能层形成后的干涉不匀使识别性变差。
在形成由含有金属氧化物和2种以上的交联剂的涂布液所形成的涂布层的情况下,在使用噁唑啉化合物作为交联剂的情况下,作为相对于形成涂布层的涂布液中的总不挥发成分的比例,噁唑啉化合物的含量通常为1~50重量%的范围,更优选为1~3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3~20重量%的范围。在低于1重量%的情况下,担心与硬涂层等表面功能层的密合性有可能降低,在超过50重量%的情况下,有时因涂布层的折射率变低导致硬涂层等表面功能层形成后的干涉不匀而使识别性变差。
在形成由含有金属氧化物和2种以上的交联剂的涂布液所形成的涂布层的情况下,在使用环氧化合物作为交联剂的情况下,作为相对于形成涂布层的涂布液中的总不挥发成分的比例,环氧化合物的含量通常为1~50重量%的范围,更优选为3~3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5~20重量%的范围。在偏离这些范围的情况下,有时担心与硬涂层等表面功能层的密合性有可能降低,有时涂布外观变差。
对可以在形成由含有金属氧化物和2种以上的交联剂的涂布液所形成的涂布层时使用的具有缩合多环式芳香族的化合物而言,缩合多环式芳香族在该化合物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5~80重量%的范围,更优选为10~60重量%的范围。另外,作为相对于形成第二涂布层的涂布液中的总不挥发成分的比例,具有缩合多环式芳香族的化合物的含量优选为80重量%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5~70重量%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0~50重量%的范围。通过在这些范围内使用,涂布层的折射率的调整变得容易,容易降低形成硬涂层等表面功能层后的干涉不匀。另外,缩合多环式芳香族结构的比例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操作求出:用适当的溶剂或温水对涂布层进行溶解提取,用色谱法分取,用NMR、IR对结构进行解析,再用热分解GC-MS(气相色谱质量分析)、光学分析等进行解析。
涂布层中的成分的分析例如可以通过TOF-SIMS、ESCA、荧光X射线、各种表面/截面观察等的分析来进行。
在通过在线涂布设置涂布层的情况下,优选以如下要领制造聚酯膜:将上述一系列化合物制成水溶液或水分散体,在聚酯膜上涂布将调整固态成分浓度为0.1~50重量%左右作为基准的涂布液。另外,在不损伤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以改良对水的分散性、改良造膜性等为目的,也可以在涂布液中含有少量的有机溶剂。有机溶剂可以仅为1种,也可以适当使用2种以上。
关于本发明的聚酯膜,聚酯膜上所设置的涂布层的膜厚以干燥、拉伸后的膜计,通常为1μm以下的范围,优选为0.001~0.5μm的范围,更优选为0.01~0.2μm的范围。在膜厚偏离上述范围的情况下,担心粘连、涂布外观变差。
上述情况中,特别是在需要降低设置硬涂层等表面功能层时的干涉不匀的用途的情况下,作为载持非耐热性颗粒的方法,优选涂布含有非耐热性颗粒的涂布液而设置涂布层,该涂布层(干燥后、拉伸前)的膜厚也依赖于颗粒的大小、拉伸倍率等,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优选为0.001~5μm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0.01~3μ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05~1μm的范围,最优选为0.1~0.7μm的范围。在膜厚偏离上述范围的情况下,担心粘连、涂布外观变差、颗粒的脱落。另外,在该涂布层(以下有时记为第一涂布层)上形成其它涂布层(以下有时记为第二涂布层),并降低形成各种表面功能层后的因外光反射导致的干涉不匀的情况下,在膜厚较薄的范围内,发现几乎没有第一涂布层的影响,由第二涂布层的设计而确定,但若膜厚过厚,则第一涂布层的影响变强,担心用于降低干涉不匀的设计变得困难。
另外,上述的第二涂布层的膜厚以干燥、拉伸后的膜计,通常为0.04~0.20μm,优选为0.05~0.16μm,更优选为0.07~0.13μm的范围。在膜厚偏离上述范围的情况下,有时因叠层表面功能层后的干涉不匀使识别性变差。
在本发明中,设置涂布层的方法可以使用逆转凹版涂敷、直接凹版涂敷、辊涂、模头涂敷、棒涂、帘式涂敷、喷涂等现有公知的涂装方式。
在本发明中,关于在聚酯膜上形成涂布层时的干燥和固化条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通过离线涂布设置涂布层的情况下,通常以80~200℃、3~40秒、优选以100~180℃、3~40秒为基准进行热处理即可。
另一方面,在通过在线涂布设置涂布层的情况下,通常以70~270℃、3~200秒作为基准进行热处理即可。
另外,不论离线涂布或在线涂布,均可以根据需要并用热处理和紫外线照射等活性能量线照射。也可以对构成本发明的聚酯膜的聚酯膜预先实施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表面处理。
本发明的聚酯膜可以用于需要优异的透明性的用途,其内部雾度优选为0.0~1.0%的范围,更优选为0.0~0.5%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0~0.3%的范围。在内部雾度超过1.0%的情况下,即使设置膜上的各种表面功能层也无法充分地降低雾度,作为膜残留有发白,无法实现充分的识别性。
对本发明的聚酯膜的雾度而言,在膜上设置各种表面功能层的情况下,表面雾度降低,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优选为0.0~2.0%的范围,更优选为0.0~1.5%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0~1.0%的范围。在超过2.0%的情况下,有时看到膜的外观变差、有时即使设置各种表面功能层也无法充分地降低雾度,识别性不充分。
另外,在需要降低设置硬涂层等表面功能层时的干涉不匀的用途的情况下,在上述的第二涂布层中进行折射率的调整,其折射率(1.55~1.65)设计为基材的聚酯膜的折射率(1.60~1.70)和硬涂层等表面功能层的折射率(1.45~1.65)的几何平均值附近。涂布层的折射率和涂布层的反射率有密切的关系。在本用途中使用的情况下,对第二涂布层的绝对反射率而言,绘出横轴表示波长、纵轴表示反射率的图,优选在波长400~800nm的范围有1个反射率的极小值,优选其极小值为4.0%以上。在本发明的绝对反射率的范围内,若在相同的波长处出现其极小值,则极小值的反射率在折射率较高的情况下成为较高的值,在折射率较低的情况下成为较低的值。
上述的第二涂布层的绝对反射率优选在波长400~800nm的范围存在1个极小值,更优选在波长500~700nm的范围存在1个极小值。另外,其极小值的值优选为4.0~6.5%,更优选为4.5~6.2%的范围。在处于波长400~800nm的范围内的极小值不是1个的情况下,或在极小值的绝对反射率偏离上述的值的情况下,有时在形成硬涂层等表面功能层后产生干涉不匀,膜的识别性降低。
在第二涂布层上设置硬涂层等表面功能层的情况下,作为硬涂层中所使用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四乙氧基硅烷等反应性硅化合物等固化物。其中,从兼备生产率和硬度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含有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的(甲基)丙烯酸酯的组合物的聚合固化物。
含有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的(甲基)丙烯酸酯的组合物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混合一种以上的公知的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的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二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而成的物质、作为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硬涂用树脂材料而市售的物质、或者除这些以外在不损伤本实施方式的目的的范围内进一步添加其它的成分而成的物质。
作为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的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丁酯等(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丙酯、(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丙酯等(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等芳香族(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二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等含氨基(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苯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苯基苯酚环氧乙烷改性(甲基)丙烯酸酯等环氧乙烷改性(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甲基)丙烯酸等。
作为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的二官能(甲基)丙烯酸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9-壬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羟甲基二(甲基)丙烯酸酯等烷烃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环氧乙烷改性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F环氧乙烷改性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双酚改性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二(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二(甲基)丙烯酸酯等。
作为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环氧乙烷改性三(甲基)丙烯酸酯、ε-己内酯改性三(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等异氰脲酸改性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聚氨酯预聚物、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聚氨酯预聚物、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聚氨酯预聚物等聚氨酯丙烯酸酯等。
含有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的(甲基)丙烯酸酯的组合物中所含的其它的成分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无机或有机的微粒、聚合引发剂、阻聚剂、抗氧化剂、防静电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光稳定剂和流平剂等。另外,在湿式涂布法中在成膜后使其干燥时,可以添加任意量的溶剂。
硬涂层的形成方法在使用有机材料时,可以采用辊涂法、模头涂敷法等一般的湿式涂布法。可以根据需要对所形成的硬涂层实施加热、紫外线、电子射线等活性能量线照射,进行固化反应。另外,如上所述,涂布层上所形成的表面功能层的折射率一般而言为1.45~1.65。
实施例
下面,利用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只要不超过其主旨就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另外,本发明中使用的测定法和评价方法如下所述。
(1)聚酯的特性粘度的测定方法:
精称除去在聚酯中非相溶的其它聚合物成分和颜料的聚酯1g,加入苯酚/四氯乙烷=50/50(重量比)的混合溶剂100ml使其溶解,在30℃进行测定。
(2)颗粒的平均粒径的测定方法:
使用电子显微镜(HITACHI制S-4500)观察膜,将10个颗粒的粒径的平均值设为平均粒径。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非耐热性颗粒,在高温的工序前即纵向拉伸后且横向拉伸前的膜中进行观察。
(3)涂布层的膜厚测定方法:
将涂布层的表面用RuO4染色,包埋在环氧树脂中。然后,将通过超薄切片法制作的切片用RuO4染色,使用TEM(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制H-7650、加速电压100V)测定涂布层截面。
(4)内部雾度的测定方法:
使用Suga试验机株式会社制的雾度计HZ-2,将膜浸渍在乙醇中,根据JIS K 7136进行测定。
(5)雾度的测定方法:
使用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雾度计HM-150,根据JIS K7136进行测定。
(6)膜表面的粗糙度(Sa)
使用三维非接触表面形状测量系统(株式会社菱化系统制MN537N-M100),测定高温的工序前即纵向拉伸后且横向拉伸前的冷却固化后的面侧的膜的粗糙度Sa。作为Sa,在低于5nm的情况下,滑动性差,因此,在拉伸工序等与辊等接触的情况下,担心划伤。作为更优选的方式,为5nm以上。
(7)透明性的评价方法:
在3波长光域型荧光灯下目视观察膜时,将未观察到颗粒感(起因于膜中的颗粒的各点)且有透明感的情况设为A,将有颗粒感的情况且观察到发白的情况设为B。
(8)自聚酯膜中的第二涂布层表面的绝对反射率的评价方法:
为了测定聚酯膜的一个面侧的绝对反射率,出于抑制来自背面的反射的目的,预先在聚酯膜的测定背面贴上黑胶带(NICHIBAN株式会社生产的VINYL TAPE VT-50),使用分光光度计(日本分光株式会社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V-570和自动绝对反射率测定装置ARM-500N),以同期模式、入射角5°、N偏振光、快速响应、数据采集区间隔1.0nm、带宽10nm、扫描速度1000m/min,对涂布层面测定波长范围400~800nm的绝对反射率,评价其极小值的波长(底部波长(bottom wavelength))和反射率。
(9)干涉不匀的评价方法:
在聚酯膜的第二涂布层侧涂布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72重量份、2-羟基-3-苯氧基丙基丙烯酸酯18重量份、五氧化锑10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Irgacure 184、汽巴精化株式会社制)1重量份、甲基乙基酮200重量份的混合涂液,使得干燥膜厚为5μm,照射紫外线使其固化,形成硬涂层。在3波长光域型荧光灯下目视得到的膜,观察干涉不匀,将未确认到干涉不匀的膜设为A,将确认到薄且稀疏的干涉不匀的膜设为B,将能够确认到薄但呈线状的干涉不匀的膜设为C,将确认到明显的干涉不匀的膜设为D。
(10)第二涂布层的密合性1的评价方法
相对于上述(9)的评价中得到的形成了硬涂层的膜,进行10×10的交叉切割,在其上贴附18mm宽的胶带(Nichiban株式会社制Cellotape(注册商标)CT-18),观察以180度的剥离角度急剧剥离后的剥离面,若剥离面积低于10%,则设为A,若为10%以上且低于50%,则设为B,若为50%以上,则设为C。
(11)第二涂布层的密合性2的评价方法:
为了进行更严格的密合性的评价,用从上述(9)的评价中使用的硬涂层液中除去了五氧化锑的材料进行研究。即,涂布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80重量份、2-羟基-3-苯氧基丙基丙烯酸酯20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Irgacure 184、汽巴精化株式会社制)5重量份、甲基乙基酮200重量份的混合涂液,使得干燥膜厚为5μm,照射紫外线使其固化,形成硬涂层。对得到的膜,在80℃、90%RH的环境下放置100小时后,进行10×10的交叉切割,在其上贴附18mm宽的胶带(Nichiban株式会社制Cellotape(注册商标)CT-18),观察以180度的剥离角度迅速剥离后的剥离面,剥离面积若低于3%,则设为A,若为3%以上且低于10%,则设为B,若为10%以上且低于50%,则设为C,若为50%以上,则设为D。
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使用的聚酯如下准备。
<聚酯(A)的制造方法>
将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00重量份、乙二醇60重量份、相对于生成聚酯为30ppm的酸式磷酸乙酯、相对于生成聚酯为100ppm的作为催化剂的醋酸镁·四水合物,在氮气氛下,以260℃进行酯化反应。接下来,添加相对于生成聚酯为50ppm的钛酸四丁酯,经2小时30分钟升温至280℃,并且减压至绝对压力0.3kPa,再使其熔融缩聚80分钟,得到特性粘度0.63的聚酯(A)。
<聚酯(B)的制造方法>
将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00重量份、乙二醇60重量份、相对于生成聚酯为900ppm的作为催化剂的醋酸镁·四水合物,在氮气氛下,以225℃进行酯化反应。接下来,添加相对于生成聚酯为3500ppm的正磷酸、相对于生成聚酯为70ppm的二氧化锗,经2小时30分钟升温至280℃,并且减压至绝对压力0.4kPa,再使其熔融缩聚85分钟,得到特性粘度0.64的聚酯(B)。
<聚酯(C)的制造方法>
在聚酯(A)的制造方法中,在熔融聚合前,相对于生成聚酯添加平均粒径0.1μm的二氧化硅颗粒0.5重量%,除此以外,使用与聚酯(A)的制造方法同样的方法得到聚酯(C)。
<聚酯(D)的制造方法>
在聚酯(A)的制造方法中,在熔融聚合前,相对于生成聚酯添加平均粒径3.2μm的二氧化硅颗粒0.5重量%,除此以外,使用与聚酯(A)的制造方法同样的方法得到聚酯(D)。
非耐热性颗粒和构成涂布层的化合物例如下所述。
(化合物例)
·非耐热性颗粒:(IA)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80/20的组成共聚而成的平均粒径0.09μm、软化点210℃、玻璃化转变温度60℃的非耐热性非交联丙烯酸颗粒。
·非耐热性颗粒:(IB)以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70/30的组成共聚而成的平均粒径0.37μm、软化点220℃、玻璃化转变温度110℃的非耐热性非交联苯乙烯-丙烯酸树脂颗粒。
·二氧化硅颗粒:(IC)平均粒径0.30μm的二氧化硅颗粒
·二氧化硅颗粒:(ID)平均粒径0.07μm的二氧化硅颗粒
·二氧化硅颗粒:(IE)平均粒径0.15μm的二氧化硅颗粒
·聚酯树脂:(IIA)
以下述组成共聚而成的聚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单体组成:(酸成分)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5-钠代磺基间苯二甲酸//(二醇成分)乙二醇/1,4-丁二醇/一缩二乙二醇=56/40/4//70/20/10(mol%)
·丙烯酸树脂:(IIB)以下述组成聚合而成的丙烯酸树脂的水分散体
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N-羟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酸=65/21/10/2/2(重量%)的乳化聚合物(乳化剂: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
·聚氨酯树脂(IIC):
作为羧酸水分散型聚酯聚氨酯树脂的HydranAP-40(DIC株式会社制)
·具有缩合多环式芳香族的聚酯树脂:(IID)
以下述组成共聚而成的聚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单体组成:(酸成分)2,6-萘二羧酸/5-钠代磺基间苯二甲酸//(二醇成分)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92/8//80/20(mol%)
·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IIIA)
·噁唑啉化合物:(IIIB1)
具有噁唑啉基和聚环氧烷链的丙烯酸聚合物
EPOCROS WS-500(株式会社日本催化剂制、含有1-甲氧基-2-丙醇溶剂约38重量%的类型)
·噁唑啉化合物:(IIIB2)
具有噁唑啉基和聚环氧烷链的丙烯酸聚合物
EPOCROS WS-700(株式会社日本催化剂制、VOC Free类型)
·环氧化合物:(IIIC1)作为聚甘油聚缩水甘油醚的DENACOL EX-521(NagaseChemtex株式会社制)
·环氧化合物:(IIIC2)作为环氧树脂的DENACOL EX-1410(Nagase Chemtex株式会社制)
·具有金属元素的有机化合物:(IVA)三乙醇胺钛
·具有金属元素的有机化合物:(IVB)乳酸钛
·金属氧化物:(VA)平均粒径15nm的氧化锆颗粒
·金属氧化物:(VB)平均粒径15nm的氧化钛颗粒
实施例1:
将分别以97%、3%的比例混合聚酯(A)、(B)而得到的混合原料作为最外层(表层)的原料,将分别以97%、3%的比例混合聚酯(A)、(B)而得到的混合原料作为中间层的原料,分别供给于2台挤出机,分别在285℃熔融后,以2种3层(表层/中间层/表层=1:18:1的喷出量)的层构成共挤出到设定为40℃的冷却辊上,使其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膜。然后,将下述表1所示的水系的涂布液A1涂布到未拉伸膜的两面上,干燥、得到具有膜厚(干燥后)为0.2μm的涂布层的膜。接着,在膜温度85℃下,利用辊周速差在纵向拉伸3.4倍后,在该纵向拉伸膜的两面涂布下述表2所示的水系的涂布液B3,导入拉幅机,在横向以120℃拉伸4.0倍,在230℃进行热处理后,在横向松弛2%,得到具有涂布层的膜厚(干燥、拉伸后)为0.05μm的涂布层、厚度为125μm的聚酯膜。对得到的聚酯膜进行评价,结果,透明性良好,并且纵向拉伸后的膜的粗糙度也充分。将该膜的特性示于下述表3。
实施例2~18:
在实施例1中,将涂布剂组成变更为表1和2所示的涂布剂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得到聚酯膜。如表3所示,得到的聚酯膜的透明性良好,并且纵向拉伸后的膜的粗糙度也充分。
实施例19:
将分别以96%、3%、1%的比例混合聚酯(A)、(B)、(C)而得到的混合原料作为最外层(表层)的原料,将分别以97%、3%的比例混合聚酯(A)、(B)而得到的混合原料作为中间层的原料,分别供给于2台挤出机,分别在285℃熔融后,以2种3层(表层/中间层/表层=1:18:1的喷出量)的层构成共挤出到设定为40℃的冷却辊上,使其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膜。然后,将下述表1所示的水系的涂布液A1涂布到未拉伸膜的两面,干燥、得到具有膜厚(干燥后)为0.2μm的涂布层的膜。接着,在膜温度85℃下,利用辊周速差在纵向拉伸3.4倍后,在该纵向拉伸膜的两面涂布下述表2所示的水系的涂布液B3,导入拉幅机,在横向以120℃拉伸4.0倍,在230℃进行热处理后,在横向松弛2%,得到具有涂布层的膜厚(干燥、拉伸后)为0.05μm的涂布层、厚度为125μm的聚酯膜。对得到的聚酯膜进行评价,结果,透明性良好,并且纵向拉伸后的膜的粗糙度也充分。将该膜的特性示于下述表3。
比较例1:
在实施例1中,未在未拉伸膜上设置涂布层(未载持非耐热性颗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得到聚酯膜。对得到的聚酯膜进行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纵向拉伸后的膜的粗糙度较小,担心容易划伤。
比较例2、3:
在实施例1中,将涂布剂组成变更为表1和2所示的涂布剂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得到聚酯膜。如表3所示,得到的聚酯膜的雾度较高,发现作为膜存在发白的情况、纵向拉伸后的膜的粗糙度不充分的情况。
比较例4:
将分别以92%、3%、5%的比例混合聚酯(A)、(B)、(D)而得到的混合原料作为最外层(表层)的原料,将分别以97%、3%的比例混合聚酯(A)、(B)而得到的混合原料作为中间层的原料,分别供给于2台挤出机,分别在285℃熔融后,以2种3层(表层/中间层/表层=1:18:1的喷出量)的层构成共挤出到设定为40℃的冷却辊上,使其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膜。接着,在膜温度85℃下,利用辊周速差在纵向拉伸3.4倍后,在该纵向拉伸膜的两面涂布下述表2所示的水系的涂布液B3,导入拉幅机,在横向以120℃拉伸4.0倍,在230℃进行热处理后,在横向松弛2%,得到具有涂布层的膜厚(干燥、拉伸后)为0.05μm的涂布层、厚度为125μm的聚酯膜。对得到的聚酯膜进行评价,结果,其为也具有纵向拉伸后的膜的粗糙度、滑动性良好,但观察到颗粒感、具有发白的膜。将该膜的特性示于下述表3。
表1
表2
表3
实施例20~42:
在实施例1中,将涂布剂组成变更为表1、4和5所示的涂布剂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得到聚酯膜。如表6所示,得到的聚酯膜的透明性良好,并且纵向拉伸后的膜的粗糙度也充分,形成硬涂层后的膜的干涉不匀也良好。
实施例43:
在实施例19中,将涂布剂组成变更为表1、4和5所示的涂布剂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9同样地制造,得到聚酯膜。如表6所示,得到的聚酯膜的透明性良好,并且纵向拉伸后的膜的粗糙度也充分,形成硬涂层后的膜的干涉不匀水平也良好。
比较例5:
在实施例1中,未在未拉伸膜上设置涂布层(未载持非耐热性颗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得到聚酯膜。对得到的聚酯膜进行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纵向拉伸后的膜的粗糙度较小,担心容易划伤。
比较例6、7:
在实施例1中,将涂布剂组成变更为表1、4和5所示的涂布剂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得到聚酯膜。如表6所示,得到的聚酯膜的雾度较高,发现作为膜为存在发白的膜的情况、纵向拉伸后的膜的粗糙度不充分的情况、可观察到明显的干涉不匀的情况。
比较例8:
在比较例4中,将涂布剂组成变更为表4和5所示的涂布剂组成,除此以外,与比较例4同样地制造,得到聚酯膜。得到的聚酯膜为可观察到颗粒感、存在发白的膜。将该膜的特性示于下述表6。
表4
表5
表6
实施例44~90:
在实施例1中,将涂布剂组成变更为表1和7~9所示的涂布剂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得到聚酯膜。如表11和12所示,得到的聚酯膜的透明性良好,并且纵向拉伸后的膜的粗糙度也充分,形成硬涂层后的膜的干涉不匀水平、密合性也良好。
实施例91:
在实施例19中,将涂布剂组成变更为表1、7和9所示的涂布剂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9同样地制造,得到聚酯膜。如表12所示,得到的聚酯膜的透明性良好,并且纵向拉伸后的膜的粗糙度也充分,形成硬涂层后的膜的干涉不匀水平、密合性也良好。
比较例9:
在实施例1中,未在未拉伸膜上设置涂布层(未载持非耐热性颗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得到聚酯膜。对得到的聚酯膜进行评价,结果,如表13所示,纵向拉伸后的膜的粗糙度较小,担心容易划伤。
比较例10、11:
在实施例1中,将涂布剂组成变更为表1、7和10所示的涂布剂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得到聚酯膜。如表13所示,得到的聚酯膜的雾度较高,发现作为膜为存在发白的膜的情况、纵向拉伸后的膜的粗糙度不充分的情况、可观察到明显的干涉不匀的情况、密合性差的情况。
比较例12:
在比较例4中,将涂布剂组成变更为表7和10所示的涂布剂组成,除此以外,与比较例4同样地制造,得到聚酯膜。得到的聚酯膜为可观察到颗粒感、存在发白的膜。将该膜的特性示于下述表13。
表7
表8
表9
表10
表11
表12
表13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膜例如可以优选用于触摸面板等透明电极用的膜部件、成形用膜等需要优异的透明性的用途。
Claims (7)
1.一种聚酯膜,其特征在于:
在未拉伸聚酯膜的至少一个面涂布含有非耐热性颗粒的涂布液之后,沿至少一个方向拉伸而形成涂布层,在该涂布层上,具有通过在线涂布而形成的、绝对反射率在波长400~800nm的范围内具有1个极小值、该极小值的绝对反射率为4.0%以上的涂布层,
所述非耐热性颗粒的软化点为120~270℃的范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膜,其特征在于:
由含有非耐热性颗粒的涂布液形成的涂布层中并用聚合物。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过在线涂布而形成的、绝对反射率在波长400~800nm的范围内具有1个极小值、该极小值的绝对反射率为4.0%以上的涂布层由含有金属氧化物和2种以上的交联剂的涂布液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膜,其特征在于:
非耐热性颗粒为非耐热性有机颗粒。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膜,其特征在于:
非耐热性颗粒为非耐热性高分子颗粒。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膜,其特征在于:
非耐热性颗粒为非耐热性非交联高分子颗粒。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膜,其特征在于:
非耐热性颗粒为非耐热性非交联丙烯酸颗粒或非耐热性非交联苯乙烯-丙烯酸树脂颗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29309 | 2011-10-19 | ||
JP2011229309A JP5809016B2 (ja) | 2011-10-19 | 2011-10-19 |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2011-232314 | 2011-10-22 | ||
JP2011232314A JP5863384B2 (ja) | 2011-10-22 | 2011-10-22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2011233463A JP5679947B2 (ja) | 2011-10-25 | 2011-10-25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2011-233463 | 2011-10-25 | ||
CN201280051028.7A CN103889720B (zh) | 2011-10-19 | 2012-10-11 | 聚酯膜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51028.7A Division CN103889720B (zh) | 2011-10-19 | 2012-10-11 | 聚酯膜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02483A CN104802483A (zh) | 2015-07-29 |
CN104802483B true CN104802483B (zh) | 2016-11-09 |
Family
ID=4814081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97701.3A Active CN104802483B (zh) | 2011-10-19 | 2012-10-11 | 聚酯膜 |
CN201280051028.7A Active CN103889720B (zh) | 2011-10-19 | 2012-10-11 | 聚酯膜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51028.7A Active CN103889720B (zh) | 2011-10-19 | 2012-10-11 | 聚酯膜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23000B2 (zh) |
EP (1) | EP2769842A4 (zh) |
KR (1) | KR101765484B1 (zh) |
CN (2) | CN104802483B (zh) |
WO (1) | WO201305816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53627B2 (ja) * | 2010-02-07 | 2014-07-16 |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5570289B2 (ja) * | 2010-04-29 | 2014-08-13 |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5575085B2 (ja) * | 2011-10-19 | 2014-08-20 |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 積層フィルム |
EP2769841A4 (en) * | 2011-10-22 | 2015-06-24 |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 Coating Film |
JP2015021014A (ja) * | 2013-07-16 | 2015-02-02 |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KR101795101B1 (ko) * | 2013-10-23 | 2017-11-07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고굴절 점착제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터치 패널 |
US10836909B2 (en) | 2017-10-16 | 2020-11-17 | Frx Polymers, Inc. | Blends of polyesters and phosphonate oligomers and polymers |
KR20240022660A (ko) * | 2021-08-26 | 2024-02-20 |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폴리에스터 필름, 폴리에스터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박리 필름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143551A1 (ja) * | 2009-06-12 | 2010-12-16 |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WO2011001759A1 (ja) * | 2009-07-01 | 2011-01-06 |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CN103502007A (zh) * | 2011-06-13 | 2014-01-08 |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 脱模聚酯膜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401305A (en) * | 1972-09-01 | 1975-07-16 | Ici Ltd | Magnetic recording materials |
JPS63249650A (ja) * | 1987-04-06 | 1988-10-17 | 帝人株式会社 | 易接着性フイルムまたはシ−ト |
JPS6441108A (en) * | 1987-08-06 | 1989-02-13 | Diafoil Co Ltd |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
US5362571A (en) * | 1994-03-16 | 1994-11-08 | Teijin Limited | Magnetic tape for use in cassette for digital audio tape recorder and biaxially oriented polyester base film therefor |
JPH0747761A (ja) * | 1993-08-05 | 1995-02-21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記録用シート |
JPH08290540A (ja) * | 1995-04-25 | 1996-11-05 | Diafoil Co Ltd | 二軸配向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H11348211A (ja) * | 1998-06-05 | 1999-12-21 | Toyobo Co Ltd | 積層熱可塑性フィルム |
JP4253895B2 (ja) | 1999-02-12 | 2009-04-15 |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 光学用易接着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2001096696A (ja) * | 1999-09-28 | 2001-04-10 | Toyobo Co Ltd | 被覆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KR100785230B1 (ko) * | 2002-08-30 | 2007-12-11 | 도레이새한 주식회사 | 투명성이 우수한 이축 배향 폴리에스테르필름 |
JP2006077148A (ja) | 2004-09-10 | 2006-03-23 |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pp | 光学フィルム用ポリエテルフィルム |
JP2006169467A (ja) | 2004-12-20 | 2006-06-29 |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pp | 光学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2008023718A (ja) * | 2006-07-18 | 2008-02-07 |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pp |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KR101392061B1 (ko) * | 2006-08-02 | 2014-05-07 | 데이진 듀폰 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휘도 향상 시트의 베이스 필름으로서 사용되는 적층 필름 |
JP4916339B2 (ja) * | 2007-02-27 | 2012-04-11 |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5185092B2 (ja) * | 2008-12-08 | 2013-04-17 |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5307050B2 (ja) * | 2010-02-07 | 2013-10-02 |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2012
- 2012-10-11 CN CN201510197701.3A patent/CN104802483B/zh active Active
- 2012-10-11 KR KR1020147008954A patent/KR10176548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10-11 CN CN201280051028.7A patent/CN103889720B/zh active Active
- 2012-10-11 EP EP12842068.4A patent/EP2769842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2-10-11 WO PCT/JP2012/076338 patent/WO201305816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0-11 US US14/350,491 patent/US952300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143551A1 (ja) * | 2009-06-12 | 2010-12-16 |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WO2011001759A1 (ja) * | 2009-07-01 | 2011-01-06 |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CN103502007A (zh) * | 2011-06-13 | 2014-01-08 |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 脱模聚酯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765484B1 (ko) | 2017-08-08 |
CN104802483A (zh) | 2015-07-29 |
US9523000B2 (en) | 2016-12-20 |
KR20140091519A (ko) | 2014-07-21 |
CN103889720B (zh) | 2016-01-27 |
EP2769842A4 (en) | 2015-06-24 |
CN103889720A (zh) | 2014-06-25 |
EP2769842A1 (en) | 2014-08-27 |
WO2013058164A1 (ja) | 2013-04-25 |
US20140329101A1 (en) | 2014-11-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02483B (zh) | 聚酯膜 | |
CN102905899A (zh) | 叠层聚酯膜 | |
CN102458850A (zh) | 叠层聚酯膜 | |
CN102791486A (zh) | 叠层聚酯膜 | |
CN102905898A (zh) | 叠层聚酯膜 | |
JP5520138B2 (ja)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JP6773151B2 (ja)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製造方法 | |
CN103649188B (zh) | 涂布膜 | |
CN103889722B (zh) | 涂布膜 | |
CN103889721B (zh) | 涂布膜 | |
EP2727954B1 (en) | Coating film | |
CN105848897A (zh) | 双轴拉伸叠层聚酯膜 | |
US10174220B2 (en) | Coated film | |
JP5520275B2 (ja)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CN104582962B (zh) | 涂布膜 | |
JP2013086498A (ja)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CN106061736A (zh) | 涂布膜 | |
JP2016026933A (ja)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JP5819506B2 (ja)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JP5818253B2 (ja)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JP5889352B2 (ja)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JP5655029B2 (ja)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JP2014000774A (ja)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TW201630749A (zh) | 塗佈薄膜 | |
JP5679947B2 (ja)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RAYON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02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RAY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