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82001A - 连接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82001A
CN104782001A CN201380058541.3A CN201380058541A CN104782001A CN 104782001 A CN104782001 A CN 104782001A CN 201380058541 A CN201380058541 A CN 201380058541A CN 104782001 A CN104782001 A CN 1047820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or
building block
flexible arm
floor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854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元
远峰和洋
宫岛贵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82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20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51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characterised by AC-mo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5U-shaped sockets having inwardly bent legs, e.g. spade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1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engine-driven generators, e.g. generators driven by combustion engines
    • B60L50/16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engine-driven generators, e.g. generators driven by combustion engines with provision for separate direct mechanical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6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3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two latching ar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01R13/74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 H01R13/748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using one or more screw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8Short-circuiting members for bridging contacts in a counterpa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16Arrangement in the rear part of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40DC to AC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10/0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410/115Electric wiring; Electric 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作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结构,其中一对连接器从地板镶板(1)的两侧组装到贯穿乘客舱中的地板镶板(1)的开口(11),并且分别在配合在一起的连接器中设置的端子部电连接。

Description

连接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线的连接器结构,其将安装在诸如电动车辆等这样的车辆中的电子构件连接在一起,并且更特别地,涉及一种连接器结构,其穿过贯穿地板镶板的孔,以将电动机与供电单元连接在一起。
背景技术
诸如通过使用电机驱动的电动车辆或通过使用发动机和电机并联驱动的混合电动车辆这样的车辆,是通过从安装在车辆中的供电单元向电机供应电力而被驱动。例如,在混和电动车辆中,发动机、电机、逆变器等安装在发动机舱中,同时向电机供应电功率的供电单元(蓄电池单元)、电接线盒(接线盒)等安装在乘客舱中。电机和逆变器通过诸如电机电缆这样的导电电缆连接在一起,并且逆变器与供电单元通过诸如线束这样的导线连接器在一起(参见专利文献1)。线束布设在组成乘客舱的底部的地板镶板下方(路面侧),并且经由形成在地板镶板中的通孔而引入乘客舱中。然后,设置在线束的乘客舱侧端部处的连接器与连接到同供电单元相邻安置的电接线盒的连接器配合在一起,从而电机与供电单元能够互相电连接。
在上述的连接的情况下,电机与供电单元需要经由穿过地板镶板中的通孔的线束而电连接。在该连接形式下,连接过程和连接操作的控制趋于变得复杂和麻烦,并且通常地为处理该情况采取了各种措施。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结构中,为吸收线束侧连接器与电接线盒侧连接器之间的组装误差,具体地,两个连接器中的连接端子之间的位置偏差,在电接线盒侧连接器的端子容纳室中形成空隙,使得其中的连接端子能够在预定的范围内移动,从而在端子容纳室中的连接端子能够移动,以跟随定位在线束侧连接器中的连接端子。这样,消除了调节经乘客舱中的通孔而引入乘客舱中的线束的布设的电连接操作的必要。以该方式,试图解决了在连接操作的连接过程和控制中涉及的复杂、麻烦的问题。
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12-79413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顺便提及,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结构中,在电机与供电单元之间形成高压电路。结果,为确保操作人员在提供机械监测或车辆维修或执行救援工作中的安全,需要分别在电接线盒或供电单元中设置维修插头(电路开路/闭路设备)。利用该维修插头,高压电路开路以切断电流,并且随后,开路电路重新闭合以使电路电流流通电路。
已经鉴于上述情况作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提升经由在地板镶板中开口的通孔而对电气设备的电连接操作的效率和安全,同时实现减少所涉及的部件数量。
为解决该问题,根据本发明的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其中:一对连接器从地板镶板的两侧组装到贯穿乘客舱中的所述地板镶板的开口;并且,分别在配合在一起的所述连接器中设置的端子部电连接,所述连接器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部,该第一端子部贯通所述地板镶板中的开口而突出到所述乘客舱内;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端子部,该第二端子部被定位成在所述第二连接器越过所述地板镶板配合到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一端子部对置;以及开口部,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通过该开口部露出到外部;以及接触部件,该接触部件可分离地安装在所述开口部中,以与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进行接触,用以在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之间建立电连接。
根据该连接器结构,能够通过使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配合并且将接触部件安装在开口部中,而容易地设置第一端子部与第二端子部之间的电导通状态。结果,能够经由地板镶板中的开口实现第一端子部与第二端子部的电连接的连接操作效率的提高。另外,设置在第一端子部与第二端子部之间的电导通状态能够通过将接触部件从开口部中拉出(移除)而切断。即,接触部件能够用作所谓的维修插头(电路开路/闭路设备)。这消除了分别在电接线盒或供电单元中设置维修插头的必要,从而使得能够实现所涉及的部件数量的减少。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形式,所述接触部件包括:第一柔性臂部,该第一柔性臂部与所述第一端子部进行接触;以及第二柔性臂部,该第二柔性臂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进行接触,并且弹性偏转以变形的所述第一柔性臂部和所述第二柔性臂部将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保持在其之间。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实现减少所涉及的部件数量的同时,经由在地板镶板中开口的通孔实现电气设备(例如,电机和供电单元)的电连接操作的效率和安全性的改善。
附图说明
图1A和1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结构的整体构造的图,其中图1A是拆分成组成部件的连接器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并且图1B是示出组成部件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整体透视图。
图2是示出作为连接器结构的一个组成部件的一个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3A和3B是示出作为连接器结构的另一组成部件的另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的图,其中图3A是示出另一连接器的透视图,并且3B是图3A中箭头A31表示的从箭头表示的方向观察的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4是相对于前后方向的部分地纵向截取的透视图,其示出了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配合在一起之前的状态。
图5是示出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从图4中的箭头A4表示的方向配合在一起之前的状态的纵截面图。
图6是相对于前后方向的部分地纵向截取的透视图,其示出了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配合在一起之后、而接触部件(接触保障插头)配合在开口部中之前的状态。
图7A和7B是示出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配合在一起之后的状态的图,其中图7A是示出从图6中的箭头A6表示的方向观察的接触保障插头配合在开口部中之前的状态的纵截面图,并且图7B是图7A的圆内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沿着前后方向的部分地纵向截取的透视图,示出接触保障插头配合在开口部中之后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9A和9B是示出接触保障插头配合在开口部中之后的状态的图,其中图9A是从图8的箭头A8表示的方向观察的纵截面图,并且图9B是图9A的圆内部分的放大图。
参考标记列表
1   地板镶板
2   第一连接器
3   第二连接器
6   接触部件(接触保障插头)
11  开口
20  第一端子部
30  第二端子部
35  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通过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连接器结构。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结构是这样的连接器:一对连接器被组装到从地板镶板的两侧贯穿乘客舱的该地板镶板的开口,以配合在一起,使得分别设置在该配合在一起的两个连接器中的端子部互相电连接。该一对连接器组成电路的一部分,电路将分别连接到连接器的电气设备产品(安装在诸如机动车辆这样的车辆中的电子装置)电连接。可以将安装在电动车辆或混合电力车辆中的电动机和向电动机供电的供电单元(蓄电池单元)作为电气设备的实例。例如,在混和电动车辆的情况下,电动机与发动机和逆变器一起安装在发动机舱中,并且供电单元与电接线盒(接线盒)一起安装在车辆的发动机舱的外部处(车辆的后部、车辆的底部、乘客舱等)。然后,连接到电动机的连接器和连接到供电单元的连接器组装到从地板镶板的两侧贯穿乘客舱的地板镶板(组成乘客舱的底部的板金属部件)的开口,以配合在一起,使得安装在该配合在一起的两个连接器中的端子部互相电连接。
图1A和1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结构的整体构造。图1A和1B是示出连接器结构的整体的透视图。图1A是示出拆分的连接器结构的组成部件的分解透视图,并且图2B是示出图1所示的组成部件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整体透视图。图2是示出作为连接器结构的一个组成部件的一个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的透视图。图3A和3B是示出作为连接器结构的另一组成部件的另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的图,其中图3A是示出另一连接器的透视图,并且3B是图3A中箭头A31表示的从箭头表示的方向观察的部分的横截面图。在以下说明中,图1A中的箭头A11表示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由相同图中的箭头A12表示的方向将称为左右方向,并且由相同图中的箭头A13表示的方向将称为上下方向。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位于靠近地板镶板中的开口的中心的一侧将称为内侧,并且位于远离开口中心的一侧将称为外侧。在上下方向上,除非另外描述,否则每个图的上侧(对应于乘客舱侧)将称为上侧,并且其下侧(对应于路面侧)将称为下侧。然而,这些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可以不必与连接器结构实际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下的对应方向(例如,车辆的前后方向或纵向、左右方向或横向以及上下方向或竖直方向)一致。
该实施例的连接器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器2,该第一连接器2依次包括第一端子部20,其穿过在地板镶板1中的开口11(参见图4)以突出到乘客舱中(对应于图1A和1B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上侧);以及第二连接器3,该第二连接器3依次包括第二端子部30,其被定位成:在第二连接器3配合到第一连接器2同时地板镶板1保持在其间的状态下,面对第一端子部20。平行于由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定义的平面的平坦部(后文中,称为连接器组装部)12设置在地板镶板1上。然后,开口(换言之,通孔)11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贯穿连接器组装部12。如图4和5所示,连接器组装部12的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定位在下侧(路面侧)上的第一连接器2和定位在上侧(乘客舱侧)上的第二连接器3被定位成:它们在开口11处在上下方向上组装在一起从而配合在一起,从而第一端子部20与第二端子部30互相连接以建立导通状态。图4是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局部纵向剖切的透视图,其示出了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配合在一起之前的状态。另外,图5是示出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从图4中的箭头A4表示的方向配合在一起之前的状态的纵截面图。
第一连接器2设置在导线(后文中,称为地板导线)4的末端侧(后文中,称为端部)4a处,该导线4在地板镶板1相对于上下方向的下侧(路面侧)上,沿着连接器组装部12大致平行地布设。地板导线4的近端侧(端部4a的对侧)连接到逆变器(未示出),并且逆变器经由布设在未示出的发动机舱中的导线(后文中,称为电机电缆)连接到电动机(未示出)。这使得第一连接器2能够经由地板导线4顺序地依次连接到电动机、逆变器与电机电缆。将地板导线4引出发动机舱,并且布设在地板镶板1与路面之间的地板镶板1的下侧上,并且因此,地板导线4被构造成减小其厚度或高度,从而确保了到路面的一定距离。另外,地板导线4构造成所谓的同轴电线,其包括由内绝缘体42覆盖的内导体41,以及包围内绝缘体42的外周的外导体43,并且该外导体43与内导体41同心地由外绝缘体44覆盖。内导体42和外导体43能够采用任意形式。例如,能够假设内导体41由绞合电线组成,并且外导体43由编织线或箔组成。另外,内绝缘体42和外绝缘体44可以由绝缘材料(例如,诸如聚乙烯、氯乙烯、硅等这样的树脂材料)组成。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2包括第一端子部20、第一保持部23、第一连接器壳体24、屏蔽壳25、密封部件26以及连接器配合部27。
第一端子部20包括互相成对的两个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22,并且该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22分别具有连接到地板导线4的端部4a的第一端子近端部21a、22a和从地板镶板1中的开口11突出到乘客舱内的第一端子末端部21b、22b。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的第一端子近端部21a沿着地板导线4的端部4a延伸成平板状形状,并且联结到内导体41的外周部用以与该内导体41电连接,其中外绝缘体44、外导体43和内绝缘体42在端部4a处从内导体41剥落。另外,第一端子组装部件21的第一端子末端部21b连续到第一端子近端部21a的端部,并且从该端部朝着上下方向上的上侧(乘客舱侧)大致垂直地弯曲,以延伸成平板状形状。于此相反,另一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2的第一端子近端部22a沿着地板导线4的端部4a延伸成管状,并且联结到外导体43的外周部用以与该外导体43电连接,其中仅在末端4a处从该外导体43剥离外绝缘体44。另外,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2的第一端子末端部22b连续到第一端子近端部22a的端部并且从该端部朝着上下方向上的上侧(乘客舱侧)大致垂直地弯曲,以延伸成平板状形状。这些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和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2安置成使得它们的第一端子末端部21b、22b互相面对,并且它们的第一端子近端部21a、22a在前后方向上反向延伸,组成了第一端子部20。此时,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和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2分别以如下方式定位并且定向:第一端子近端部21a从与第一端子末端部21b连续的所述端部朝着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地板导线4的端部4a)延伸;并且第一端子近端部22a从与第一端子末端部22b连续的所述端部朝着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地板导线4的近端侧)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22构造成汇流条模块。例如,能够通过将汇流条布设在绝缘基板上而制成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22,所述汇流条通过冲压或弯曲具有电导通性的金属板材而制成。此时,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22应该形成为使得第一端子近端部21a、22a和第一端子末端部21b、22b互相一体化。然而,第一端子近端部和第一端子末端部也能够被构造成分离的元件。另外,应该使得第一端子末端部21b、22b分别从第一端子近端部21a、22a延伸,使得它们大致一样高(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尺寸)。
第一保持部23具有:端部保持部23a,其相对于第一连接器壳体24定位并且保持地板导线4的端部4a;以及端子保持部23b,其相对于端部4a定位并且保持第一端子部20(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22)。地板导线4的端部4a和第一端子部20通过这些端部保持部23a和端子保持部23b而定位并且保持在第一连接器2中。
第一连接器壳体24由绝缘材料(例如,诸如聚乙烯、氯乙烯、硅等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被构造成容纳地板导线4的端部4a以及第一端子部20(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22)的容纳部件。具体地,第一连接器壳体24被构造成不仅容纳并定位由第一保持部23的端部保持部23a所保持的地板导线4的端部4a,还容纳由第一保持部23的端子保持部23b相对于端部4a定位且保持的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22的第一端子近端部21a、22a。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22的第一端子末端部21b、22b在上下方向上比第一连接器壳体24更朝着上侧(乘客舱侧)延伸。以该方式,由于第一连接器壳体24容纳地板导线4的端部4a和第一端子部20(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22),第一连接器2被构造成外形为大致的L状的连接器(L-连接器)。
屏蔽壳25具有:地板镶板固定部25a,其将第一连接器2固定到地板镶板1;以及编织线连接部25b,其在地板导线4的端部4a处与编织线相连。地板镶板固定部25a沿着由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定义的平面延伸,以便围绕第一端子部20的第一端子末端部21b、22b。换言之,第一端子末端部21b、22b越过地板固定部25a朝着上下方向上的上侧(乘客舱侧)延伸。另外,孔25c在地板镶板固定部25a中开口,并且固定到地板镶板的固定部件贯穿该孔25c。在该实施例中,设置了螺栓13,第一连接器2利用该螺栓13固定到地板镶板1上的连接器组装部12。从而,螺栓13贯穿地板镶板固定部25a中的通孔25c以被螺母14紧固,从而地板镶板固定部25a固定地紧固到连接器组装部12。这使得配合到第二连接器3中的第一连接器2能够组装到地板镶板1(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的配合将在后文描述)。编织线连接部25b形成为大致阶梯状的管状,使得编织线连接部25b放置在地板镶板固定部25a的外部并且还放置于第一保持部23(端部保持部23a和端子保持部23b)的外部。然后,将固定环25d配合在地板导线4的编织线上,该固定环25d设置在放置于第一保持部23的外部上的小直径部的外周上,从而编织线压接到编织线连接部25b。通过这样,编织线连接部25b经由地板镶板固定部25a将编织线连接到地板镶板1,使得编织线接地。以该方式,编织线连接部25b屏蔽地板导线4。屏蔽壳25的地板镶板固定部25a和编织线连接部25b应通过冲压或弯曲具有电导通性的金属板材而形成。
密封部件26构造成这样的部件(所谓的填料):该部件被构造成紧密地固定到地板镶板1中的开口11的周缘,从而以液密的方式密封开口11。密封部件26由诸如弹性体这样的弹性材料形成。密封部件26设置在地板镶板固定部25a的包围第一端子末端部21b、22b的部分上,从而覆盖该部分的周缘。
连接器配合部27被构造成穿过地板镶板1中的开口11以配合到第二连接器3的第二端子部30(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的部件,后文将描述。以另一方式描述,连接器配合部27被构造成与第一端子末端部21b、22b一起从地板镶板1的开口11突出到乘客舱中的部件(地板镶板贯穿部件,由图2和5中的虚线表示的圆示出)。连接器配合部27具有: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其在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的外侧上配合到后文将描述的第二端子部30的该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以及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b,其在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的外侧上配合到后文将描述的第二端子部30的该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设置成从第一保持部23(端子保持部23b)竖起,从而沿着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的第一端子末端部21b的内侧比该第一端子末端部21b朝着上侧(乘客舱侧)突出得更远。换言之,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被构造成使得第一端子末端部21b在其外侧上延伸。另一方面,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b设置成从第一保持部23(端子保持部23b)竖起,从而沿着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2的第一端子末端部22b的内侧比该第一端子末端部22b朝着上侧(乘客舱侧)突出得更远。换言之,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b被构造成使得第一端子末端部22b在其外侧上延伸。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27b应设置在第一保持部23(端子保持部23b)上,以从此处竖起,从而大致互相同样高(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尺寸)。
这些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27b安置成以一定距离对置地直立,该距离对应于后文将描述的限定在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与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或者以另一方式描述,限定在第一端子末端部21b的内表面与第一端子末端部22b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换言之,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安置成被夹置在第一端子末端部21b与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之间,并且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b安置成被夹置在第一端子末端部22b与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之间。
另外,在连接器配合部27中,配合槽27c、27d形成在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27b的近端部的内侧上,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27b从该内侧竖起。配合槽27c、27d具有大致与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的厚度相同的槽宽,使得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的下端部(上下方向上的下侧(路面侧)端部)能够分别配合在对应的槽27c、27d中。结果,当第一连接器2定位在连接器组装部12的上下方向上的下侧(路面侧)上,使得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27b穿过开口11以突出到乘客舱内时,定位在上侧(乘客舱侧)上的第二连接器3的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的下端部能够分别配合在配合槽27c、27d中。简言之,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能够配合在一起(图4和图5所示的状态)。然后,在如图6至7B所示的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配合在一起的状态下,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夹置在第一端子末端部21b与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之间,以将它们保持在非接触状态中,并且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b夹置在第一端子末端部22b与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之间,以将它们保持在非接触状态中。图6是相对于前后方向部分地纵向截取的透视图,其示出了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配合在一起之后、而接触保障插头6(后文将描述)配合在开口部35(后文将描述)中之前的状态。图7A和7B是示出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配合在一起之后的状态的图,其中图7A是示出从图6中的箭头A6表示的方向观察的接触保障插头6配合在开口部35中之前的状态的纵截面图,并且图7B是图7A的圆形围绕部分的放大图。
引导部件设置在连接器配合部27中,并且当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配合在配合槽27c、27d中时,这些引导部件(后文中,称为第二端子组成部件拾取部)27e、27f将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引导到配合槽27c、27d中。端子组成部件拾取部27e将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引导到配合槽27c中,并且第二端子组成拾取部27f将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引导到配合槽27d中。这些第二端子组成部件拾取部27e、27f连续地从对应的配合槽27c、27d的内槽壁朝着上下方向上的上侧(乘客舱侧)延伸,同时不仅彼此面对而且还面对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27b。在该情况下,这些第二端子组成部件拾取部27e、27f是锥状的,从而随着它们以相面对的该第二端子组成部件拾取部27e、27f的锥面之间的距离变窄的方式随着朝着它们的延伸端延伸而向内倾斜。通过采用该构造,当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配合在一起时,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的下端部与第二端子组成部件拾取部27e、27f的锥部进行抵接,从而能够沿着锥部引导(使滑动)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从而使得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的下端能够平滑地配合在对应的配合槽27c、27d中。
此外,在连接器配合部27中,台座部27g、27h设置在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27b的近端部的外侧上,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27b从该外侧上竖起,使得后文将描述的接触保障插头6(具体地,保持器部64的外壁部66)进入与台座部27g、27h抵接的状态以支撑在其上。当接触保障插头6安装在第二连接器3的后文将描述的开口部35中时,保持器部64的外壁部66进入与台座部27g、27h抵接的状态,从而适当地支撑了接触保障插头6相对于开口部35的姿态。
接着,将描述第二连接器3。第二连接器3设置在地板镶板的相对于上下方向的上侧(乘客舱侧)上。具体地,第二连接器3设置在连接器组装部12上,从而定位在地板镶板1中的开口11的正上方。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3被构造成安装在乘客舱中的供电单元(未示出)所包括的一个部件,或者供电单元的电接线盒所包括的一个部件。第二连接器3设置在连接到供电单元或近端侧处的电接线盒的导线(后文中,称为乘客舱导线)5的末端侧(端部)处。这使得第二连接器3能够经由乘客舱导线5连接到供电单元或者电接线盒。在该情况下,乘客舱导线5包括两个导线51、52(然而,导线的数量不重要)。例如,各个导线51、52都能够被构造成由被绝缘体覆盖的导体组成的高电压电线。通过将股线绞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绞合线能够应用于导体。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3包括第二端子部3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33。
第二端子部30包括两个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其是互相成对的,使得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分别对应于第一端子部20的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22。第一端子20所具有的第一端子组成部件的数量和第二端子部30所具有的第二端子组成部件的数量不限于具体数量,只要数量是一样的。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固定到两个导线51、52的导体,其中在导体的端部51a、52a处将绝缘体从该导体剥离。在该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压接部31a、32a分别设置在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上。压接部31a、32a配合在剥离了绝缘体的导体上,并且然后压接在该导体上,从而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分别压接在导线51、52上用以电连接。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安置成以一定距离对置地直立,该距离比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22安置成对置地直立的距离短。具体地,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安置成对置地直立,使得对置直立的该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的外表面之间所限定的距离变得大致与互相面对的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27b的内表面之间所限定的距离相同。
将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压接以连接到压接部31a处的导线51,并且从压接部31a朝着上下方向上的上侧(乘客舱侧)使该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弯曲,以沿着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的第一端子末端部21b延伸成平板状形状。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被构造成:使得在第二连接器3配合在第一连接器2上的状态下(即,在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的下端部配合在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的配合槽27c中的状态下),所述延伸部(平板部)被定位成面对第一端子末端部21b。与此相反,另一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压接以连接到压接部32a处的导线52,并且从压接部32a朝着上下方向上的上侧(乘客舱侧)使该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弯曲以沿着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2的第一端子末端部22b延伸成平板状形状。另一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被构造成:使得在第二连接器3配合在第一连接器2上的状态下(即,在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的下端部配合在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b的配合槽27d中的状态下),延伸部(平板部)被定位成面对第一端子末端部22b。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构造成汇流条模块。例如,能够通过将汇流条布设在绝缘基板上而制成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所述汇流条通过冲压或弯曲具有电导通性的金属板材而制成。为吸收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之间的配合误差,即,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的下端部与配合槽27c、27d之间的配合误差,应留有余隙(在图3B中的箭头A32表示的方向上的松动)地将这些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保持在第二连接器壳体33的保持部34中,该余隙使得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能够移动,以相对于前后方向(对应于图3B中的上下方向(箭头A11表示的方向))稍微地改变它们的位置(参见图3B)。
第二连接器壳体33由绝缘材料(例如,诸如聚乙烯、氯乙烯、硅等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设置成从地板镶板1的连接器组装部12在上下方向上朝着上侧(乘客舱侧)立起,具体地,从开口11的周缘和其附近立起,从而覆盖第二端子部30(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的外侧。在该情况下,第二壳体33具有覆盖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的第二连接器壳体组成部件33a以及覆盖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的第二连接器壳体组成部件33b。第二连接器壳体组成部件33a设置成从连接器组装部12朝着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立起,从而覆盖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的外侧。另一方面,第二连接器壳体组成部件33b设置成从连接器组装部12朝着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立起,从而覆盖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的外侧。即,第二连接器壳体组成部件33a、33b被构造成使得第二端子部30的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在其中延伸。
第二连接器壳体33包括保持部34,其相对于地板镶板1的连接器组装部12(以另一方式描述,开口11)定位并保持第二端子部30(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保持部34具有:保持部组成部件34a,其相对于连接器组装部12定位并保持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以及保持部组成部件34b,其相对于连接器组装部12定位并保持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保持部组成部件34a定位并保持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使得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横跨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而面对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的第一端子末端部21b。保持部组成部件34b定位并保持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使得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横跨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而面对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2的第一端子末端部22b。以另一方式描述,这些保持部组成部件34a、34b保持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和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使得它们以一定距离对置地直立,该距离比第一端子末端部21b与第一端子末端部22b对置直立的距离短。具体地,保持部组成部件34a、34b保持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和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使得它们以一定距离对置地直立,该距离与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27b对置地直立的距离大致相同。通过采用该构造,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能够夹置在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与第一端子末端部21b之间,并且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b能够夹置在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与第一端子末端部22b之间。即,在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的下端部分别配合在接合槽27c、27d中的状态下,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能够分别横跨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27b而面对(保持非接触)第一端子末端部21b、22b。
如图3B所示,保持部组成部件34a、34b以将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从前后方向保持在其之间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处保持该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此时,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由保持部组成部件34a、34b以一定距离保持为在前后方向上对置地面对,该距离被设定成对应于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的厚度与少量额外余量(余隙)的和的距离。这使得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能够在由保持部件组成部件34a、34b所保持的同时,在余隙(图3B中箭头A32表示的方向上松开)的范围内相对于前后方向改变它们的位置。结果,能够利用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的余隙(松动)吸收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与配合槽27c、27d之间的配合误差(例如,连接器配合部27的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27b的位置偏差)。即,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能够滑顺地配合在一起。
另外,第二连接器壳体33具有开口部35,在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连接器3配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第一端子部20和第二端子部30从该开口部35露出到外部,即,从开口部35观看第一端子部20和第二端子部30。如图8至9B所示,以与第一端子部20和第二端子部30进行接触以用于在第一端子部20与第二端子部30之间建立电连接的方式,接触部件(后文中,称为接触保障插头)6可分离地安装在开口部35中。图8是沿着前后方向的部分地纵向截取的透视图,其示出了接触保障插头6配合在开口部35中之后的状态的透视图。图9A和9B是示出接触保障插头6配合在开口部35中之后的状态的图,其中图9A是从图8的箭头A8表示的方向观察的纵截面图,并且图9B是图9A的圆形围绕部分的放大图。
接触保障插头6包括:端子接触部60,其与第一端子部20和第二端子部30产生接触,以提供两个端子部之间的电导通;以及保持器部64,其保持端子接触部60。每个端子接触部60均包括与第一端子部20进行接触的第一柔性臂部61以及与第二端子部30进行接触的第二柔性臂部62。当在第一端子部20与第二端子部30之间提供了电导通状态时,端子接触部60利用第一柔性臂部61与第二柔性臂部62将第一端子部20和第二端子部30保持在其间,该第一柔性臂部61与第二柔性臂部62弹性偏转以变形,使得第一端子部20与第二端子部30电连接在一起。利用安装在开口部35中的接触保障插头6,开口部35由接触保障插头6密封。结果,在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从外部配合在一起的状态下,接触保障插头6还具有将对置地直立的第一端子部20与第二端子部30电绝缘的功能。
通过冲压或弯曲金属板材而使具有电导通性的金属板材弯曲而形成端子接触部60,并且两个对置部在相同的方向上从弯曲的部分(后文中,称为连接部63)延伸。两个对置部中的一个称为第一柔性臂部61(图中的61a、61b),并且另一个称为第二柔性臂部62(图中的62a、62b)。使第一柔性臂部61和第二柔性臂部62成为弯曲构造(所谓的弹性构造),其中第一柔性臂部61和第二柔性臂部62从连接部63(图中的63a、63b)以逐渐朝着彼此移动地倾斜的状态延伸,并且然后在以逐渐互相远离地倾斜直到其延伸端的状态延伸。即,第一柔性臂部61和第二柔性臂部62能够弹性偏移以在互相远离的方向上变形,并且还能够弹性偏移以在朝着彼此移动的方向上变形。第一柔性臂部61和第二柔性臂部62对置地直立的距离设定成比第一端子部20和第二端子部30对置地直立的距离(即,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22的第一端子末端部21b、21b的外表面与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32的内表面之间的定义的距离)小。
在该实施例中,接触保障插头6包括两个由单独的保持器部64一起保持的端子接触部60(60a、60b)。在该情况下,端子接触部60a具有:第一柔性臂部61a,其与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1的第一端子末端部21b进行接触;以及第二柔性臂部62a,其与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1进行接触,并且这两个柔性臂部通过连接部63a互相连接。于此相反,另一端子接触部60b具有:第一柔性臂部61b,其与第一端子组成部件22的第一端子末端部22b进行接触;以及第二柔性臂部62b,其与第二端子组成部件32进行接触,并且这两个柔性臂部通过连接部63b互相连接。
保持器部64是这样的部件:其保持第一柔性臂部61和第二柔性臂部62,使得通过从连接部63侧覆盖端子接触部60的外缘而使第一和第二柔性臂部能够与外部电绝缘。为此,保持器部64由绝缘材料(例如,诸如聚乙烯、氯乙烯、硅等这样的树脂材料)形成。在保持器部64中,两个端子接触部60a、60b安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并排对齐,并且这些端子接触部60a、60b以非接触的状态互相隔开。根据该构造,在保持器部64中,两个端子接触部60a、60b在互相电绝缘的同时并排安置。此时,两个端子接触部60a、60b并排安置,使得第二柔性臂部62a、62b定位在内侧,并且第一柔性臂部61a、61b定位在外侧。
保持器部64具有:顶部65,其保持连接部63a、63b并且覆盖连接部63a、63b的上部;外壁部66,其覆盖第一柔性臂部61a、61b的外侧;以及分隔部67,其夹置在第二柔性臂部62a、62b之间。此时,顶部65延伸以覆盖连接部63a、63b的上部。外壁部66连续到顶部65的前后方向上的两各端部,从该外壁部66连续到所述端部的位置处在上下方向上向下大致垂直地弯曲,并且成对地延伸,从而覆盖第一柔性臂部61a、61b的外侧。分隔部67大致连续到顶部65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从该中间部在上下方向上向下大致垂直弯曲,并且延伸,从而使第二柔性臂部62a、62b互相绝缘。此时,互相成对的外壁部66安置成以一定的距离对置地直立,该距离比第二连连接器壳体组成部件33a、33b对置直立的距离短。具体地,一对外壁部66安置成对置直立,使得外壁部66的外表面之间所限定的距离被设定成比对置直立的第二连接器壳体组成部件33a、33b的内表面之间所限定的的距离短。
另外,保持器部64具有开口部(后文中,称为安装开口)68,其使得相对上下方向与顶部65的对置侧,换言之,外壁部66和分隔部67的延伸端侧,向外部开口。即,接触保障插头6构造成使得端子接触部60的第一柔性臂部61和第二柔性臂部62(具体来说,这些臂部的延伸端)从安装开口68露出到外部。这使得接触保障插头6能够从安装开口68侧安装到开口部35中。
此处,将描述将接触保障插头6安装到开口部35中的过程的实例。在将接触保障插头6安装到开口部35中的情况下,第一连接器2和第二连接器3从地板镶板1的两侧组装到地板镶板1的开口11并且配合在一起。此时,首先,接触保障插头6定位在第二连接器3的上侧上(在第二连接器3的上下方向上的上方),使得安装开口68定位正对于开口部35(图7A所示的状态)。
在将连接器配合部27的连接器配合部组成部件27a、27b引导成被夹置在第一柔性臂部61与第二柔性臂部62之间的同时,朝着接触保障插头6的下侧(上下方向上向下)施加预定的力(后文中,称为压力)。在该状态下,压力持续施加在接触保障插头6上,并且第一柔性臂部61与第一端子部20进行抵接,同时第二柔性臂部62与第二端子部30进行抵接。当压力施加到在该状态下的接触保障插头6上时,在第一柔性臂部61和第二柔性臂部62弹性偏转,而在该第一柔性臂部61和第二柔性臂部62互相远离地移动的方向上变形的同时,该第一柔性臂部61和第二柔性臂部62沿着第一端子部20和第二端子部30滑动。然后,压力继续施加在接触保障插头6上,直到保持器部64的外壁部66与连接器配合部27的对应的台座部27g、27h进行抵接,并且然后迫使接触保障插头6进入开口部35。当在已经迫使接触保障插头6进入开口部35中之后释放施加在接触保障插头6上的压力时,第一柔性臂部61与第二柔性臂部62弹性偏转,而在该第一柔性臂部61和第二柔性臂部62朝着彼此移动的恢复方向上变形,从而利用它们的弹力将第一端子部20和第二端子部30保持在其间。在该状态下,第一柔性臂部61能够与第一端子部20进行接触,并且第二柔性臂部62能够与第二端子部30进行接触。结果,能够经由端子接触部60在第一端子部20与第二端子部30之间设置电连接。即,电动机和供电单元经由第一连接器2和第二连接器3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能够在电动机与供电单元之间提供电导通状态。
然后,能够通过朝着接触保障插头6上的上侧(上下方向上向上)施加预定的力而将接触保障插头6拉出开口部35。以该方式,与第一端子部20接触的第一柔性臂部61和与第二端子部30接触的第二柔性臂部62能够从该处移除,从而切断第一端子部20与第二端子部30之间呈现的电导通状态。
以该方式,当接触保障插头6安装在开口部35中时,使得端子接触部60能够与第一端子部20和第二端子部30进行接触,能够在第一端子部20与第二端子部30之间提供电导通状态。另一方面,当接触保障插头6从开口部35拉出(移除)时,能够切断经由端子接触部60而互相接触的第一端子部20与第二端子部30之间所设置的电导通状态。即,接触保障插头6能够用作所谓的维修插头(电路开路/闭路设备),其将电动机与供电单元之间的电路在电导通状态与切断状态之间任意地切换。
从而,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结构,通过将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配合在一起并且将接触保障插头6安装在开口部35中,电动机能够容易地连接到供电单元。这能够通过使用穿过地板镶板1中的开口11的电线来实现将电动机与供电单元连接在一起的电连接操作的效率的提高。
能够通过将接触保障插头6从开口部35拉出(移除)来切断设置在第一端子部20与第二端子部30之间的电导通状态。这使得在提供机械监测或车辆维修或执行营救工作中能够容易地切断在电动机与供电单元之间的电路,从而,能够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以该方式,由于能够使得接触保障插头6用作所谓的维修插头(电路开路/闭路设备),所以不需要分别在电接线盒或供电单元中设置维修插头。结果,能够实现所涉及的部件数量的减少。
此处,将在以下[1]至[2]中简要概括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结构的实施例的特征。
[1]一种连接器结构,其中:一对连接器(2、3)从地板镶板(1)的两侧组装到贯穿乘客舱中的该地板镶板的开口(11);并且,分别在配合在一起的所述连接器中设置的端子部(20、30)电连接,该连接器结构包括:
第一连接器(2),该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部(20),该第一端子部穿过所述地板镶板中的开口而突出到所述乘客舱内;
第二连接器(3),该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端子部(30),该第二端子部被定位成在所述第二连接器越过所述地板镶板而配合到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一端子部对置;以及开口部(35),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通过该开口部露出到外部;以及
接触部件(接触保障插头6),该接触部件可分离地安装在所述开口部中,以与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进行接触,用以在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之间建立电连接。
[2]所述接触部件包括:第一柔性臂部(61),该第一柔性臂部与所述第一端子部进行接触;以及第二柔性臂部(62),该第二柔性臂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进行接触,并且当所述第一柔性臂部和所述第二柔性臂部弹性偏转以变形时,所述第一柔性臂部和所述第二柔性臂部将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保持于其间。
虽然已经详细地并且通过参考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对本发明所述的领域的技术人员明显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
本发明基于2012年11月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2-246797),该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工业适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结构,在实现所涉及的部件数量的减少的同时,能够经由在地板镶板中开口的通孔实现各电气设备的电连接操作的效率和安全性的提高。能够提供该优点的本发明对于以下连接器结构是有益的:该连接器结构连接安装在诸如电动车辆这样的车辆中的各电气设备;并且本发明在用于经由在地板镶板中开口的通孔而将电动机与供电单元电连接在一起的连接器结构领域中特别有益。

Claims (2)

1.一种连接器结构,其中:一对连接器从地板镶板的两侧组装到贯穿乘客舱中的所述地板镶板的开口;并且,分别在配合在一起的所述连接器中设置的端子部电连接,所述连接器结构包括:
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部,该第一端子部贯通所述地板镶板中的开口而突出到所述乘客舱内;
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端子部,该第二端子部被定位成在所述第二连接器越过所述地板镶板配合到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一端子部对置;以及开口部,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通过该开口部露出到外部;以及
接触部件,该接触部件可分离地安装在所述开口部中,以与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进行接触,用以在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之间建立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中
所述接触部件包括:第一柔性臂部,该第一柔性臂部与所述第一端子部进行接触;以及第二柔性臂部,该第二柔性臂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进行接触,并且
弹性偏转以变形的所述第一柔性臂部和所述第二柔性臂部将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保持在其之间。
CN201380058541.3A 2012-11-08 2013-11-07 连接器结构 Pending CN1047820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6797A JP5978106B2 (ja) 2012-11-08 2012-11-08 コネクタ間の接続構造
JP2012-246797 2012-11-08
PCT/JP2013/080098 WO2014073601A1 (ja) 2012-11-08 2013-11-07 コネクタ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82001A true CN104782001A (zh) 2015-07-15

Family

ID=50684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8541.3A Pending CN104782001A (zh) 2012-11-08 2013-11-07 连接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18826B2 (zh)
JP (1) JP5978106B2 (zh)
CN (1) CN104782001A (zh)
DE (1) DE112013005335B4 (zh)
WO (1) WO201407360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47662A (ja) * 2017-09-05 2019-03-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9047663A (ja) * 2017-09-05 2019-03-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4003105T5 (de) * 2013-07-03 2016-04-07 Yazaki Corporation Verbinder-Verbindungsstruktur
JP6135502B2 (ja) * 2013-12-26 2017-05-3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6119678B2 (ja) * 2014-06-20 2017-04-2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US10027070B1 (en) * 2017-02-28 2018-07-17 Fca Us Llc HVIL plug assembly
JP6792797B2 (ja) * 2017-03-01 2020-12-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ユニット
US10974619B2 (en) * 2017-03-28 2021-04-13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and passenger selection system
JP6709513B2 (ja) * 2017-07-04 2020-06-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台
EP3599133B1 (en) * 2018-07-26 2020-11-04 FCA Italy S.p.A. Electric connection node for motor-vehicle
JP7211995B2 (ja) * 2020-03-16 2023-01-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固定構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11710A (en) * 1993-02-13 1997-03-18 Hts Elektrotechnik Gmbh Multi-pole plug insert
JP2002270294A (ja) * 2001-03-09 2002-09-2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パネル取付型コネクタ
CN1428900A (zh) * 2001-12-28 2003-07-09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面板联结用连接器以及使用该连接器的面板的联结方法
CN1610994A (zh) * 2001-12-31 2005-04-27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用插头及其组装方法
CN101901987A (zh) * 2009-05-26 2010-12-0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池用连接器
CN102714381A (zh) * 2010-09-30 2012-10-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导电路径的连接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42497Y1 (zh) * 1970-06-25 1977-09-27
IT1118943B (it) 1979-10-02 1986-03-03 Burndy Electra Spa Connettore ermafrodita
DE4320095A1 (de) * 1993-06-17 1994-12-22 Vollstedt Manfred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dosierten Einbringung von Pflege-, Reinigungs- und/oder Desinfektionsflüssigkeiten in zahnärztliche Absauganlagen
DE102007032103B4 (de) * 2007-05-16 2022-02-24 Robert Bosch Gmbh Pumpeneinheit mit einer Hauptpumpe und einer in ihrem Fördervolumen verstellbaren Ladepumpe
JP5673352B2 (ja) 2011-05-25 2015-02-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11710A (en) * 1993-02-13 1997-03-18 Hts Elektrotechnik Gmbh Multi-pole plug insert
JP2002270294A (ja) * 2001-03-09 2002-09-2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パネル取付型コネクタ
CN1428900A (zh) * 2001-12-28 2003-07-09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面板联结用连接器以及使用该连接器的面板的联结方法
CN1610994A (zh) * 2001-12-31 2005-04-27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用插头及其组装方法
CN101901987A (zh) * 2009-05-26 2010-12-0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池用连接器
CN102714381A (zh) * 2010-09-30 2012-10-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导电路径的连接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47662A (ja) * 2017-09-05 2019-03-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9047663A (ja) * 2017-09-05 2019-03-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78106B2 (ja) 2016-08-24
US9318826B2 (en) 2016-04-19
WO2014073601A1 (ja) 2014-05-15
DE112013005335B4 (de) 2022-03-24
DE112013005335T5 (de) 2015-08-13
US20150280342A1 (en) 2015-10-01
JP2014096267A (ja) 2014-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82001A (zh) 连接器结构
EP2355260B1 (en) Connector
US10023137B2 (en) Cable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that includes floor supported and sub-floor components
CN102257654B (zh) 电极端子连接器件以及具有该电极端子连接器件的电池模块组件
EP3082201B1 (en) Connector
US9225075B2 (en) High voltage device system of railcar and railcar
US8277259B2 (en) Connector
US10122007B2 (en) Cover assembly for a battery module
CN102082347B (zh) 连接结构
US20170355327A1 (en) Automobile power supply device
US20220085557A1 (en) Charging inlet assembly
WO2015002252A1 (ja) コネクタ接続構造
CN110140231B (zh) 电池系统的连接器组件
US10454080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for a battery system
KR101685680B1 (ko) 차량용 방수 조인트 커넥터
CN103959573A (zh) 具有导电模制产品的屏蔽结构和线束
JP2015521352A (ja) 電気デバイスおよびワイヤを具備した相互接続アセンブリならびに相互接続方法
CN110178246A (zh) 用于电池模块的监测系统的多线扁平电缆
CN102904088A (zh) 用于在汽车工业的电气设备和至少一对电缆之间建立电气连接的连接系统
CN106887545B (zh) 牵引蓄电池的壳体和用于安装这类壳体的方法
CN110048040B (zh) 配线模块及蓄电模块
US10218104B2 (en) Connector with a spring terminal ensuring reliable connection to a mating terminal
KR20090116976A (ko) 배터리 셀 모듈의 전기접속장치
KR20150144852A (ko) 이차전지팩의 이차전지 연결장치
KR101609646B1 (ko) 이차전지팩의 이차전지 연결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