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01987A - 电池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池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01987A
CN101901987A CN2010101898466A CN201010189846A CN101901987A CN 101901987 A CN101901987 A CN 101901987A CN 2010101898466 A CN2010101898466 A CN 2010101898466A CN 201010189846 A CN201010189846 A CN 201010189846A CN 101901987 A CN101901987 A CN 1019019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housing
battery
negative pole
battery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8984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01987B (zh
Inventor
长田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01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19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019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198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易拆装地连接电池的相邻的正极和负极的连接器。连接器(10)具有壳体(1)、接触器(2)、盖罩(3)和一对旋转棒(4、4)。壳体在底部开设有能够插入正极(8a)和负极(8a)的一对狭缝开口。接触器(2)的一对可动片(2b、2b)与正极(8a)以及负极(8a)的对置面接触。盖罩(3)嵌合到壳体(1)中。一对旋转棒(4、4)以可旋转且可彼此接近或远离的方式支撑在盖罩(3)的两端部。接触器(2)在两端部具有设置了V字状的一对凸轮槽(21a、21b)的引导片(21),在将盖罩(3)插入壳体(1)时,使一对旋转棒(4、4)彼此接近,将正极(8a)和负极(8a)按压到一对可动片(2b、2b)。

Description

电池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用连接器。尤其涉及在将设有正极和负极的锂离子电池等电池单元在板厚方向上进行层叠的电池中,对相邻的正极和负极进行电连接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将锂离子电池等作为模块(结构单位)的电池被利用于以电动机作为动力产生源而行驶的电动汽车、或一并使用发动机和电动机的混合动力汽车。此外,该电池还被利用于能够用家用电源进行充电的插入式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
例如,锂离子电池等电池单元具有使在薄板状的接片端子上形成的一对正极和负极向外部突出的结构。这种电池单元设置了多个,且以正极和负极相邻的方式交替地改变电池单元的朝向来配置多列,并且将这些正极和负极电串联连接,由此能够得到大容量的电池。
在例如日本特开平11-162445号公报(以下称作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前述那样的电池结构。根据该专利文献1,电池箱在其内部呈多列配置多个电池单元,用电缆(电线)连接相邻的正极和负极,从而构成串联连接了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
关于专利文献1的电池结构,在其说明书中没有写明,但是为了用电缆连接(配线)相邻的正极和负极,估计到需要用螺旋夹来配线电缆的末端的作业。
一般而言,这种电池在相邻的正极和负极之间夹设带板状的汇流条,通过螺栓或螺母等的紧固而进行连接。即,相邻的正极和负极通过所谓的螺栓紧固连接而接合。
由此,在多个电池单元的连接作业中耗费较多的时间。如果能够实现易拆装地连接相邻的正极和负极的电池用连接器,则多个电池单元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将劣化的电池单元更换为正常的电池单元也变得便利。
另一方面,近年来的锂离子电池等的电极的板厚变得非常薄。由此,由于该电极容易压曲、或者容易变形这样的理由,不容易实现易拆装地连接相邻的正极和负极的电池用连接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种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用连接器,其在沿板厚方向层叠了使薄板状的正极和负极突出的电池单元的电池中,易拆装地连接相邻的正极和负极。
本发明的第1方式为电池用连接器,其在将设有向外部突出的薄板状的一对正极和负极的电池单元在其板厚方向上进行层叠的电池中,使相邻的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短路而串联连接多个所述电池单元,该电池用连接器具有:壳体,其具有一对凹部,该一对凹部在底部开设有能插入相邻的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的一对狭缝开口;接触器,其具有将基端部的两翼折弯而开口成U字状的一对可动片,所述一对可动片容纳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一对凹部中,该一对可动片与相邻的所述正极以及所述负极的对置面接触;盖罩,其覆盖所述一对凹部并且与所述壳体嵌合;长尺寸的一对旋转棒,它们以可旋转且可彼此接近或远离的方式支撑在所述盖罩的两端部;以及引导片,其为所述接触器的两端部,设置了一对凸轮槽,在将所述盖罩插入到所述壳体中时,所述一对凸轮槽使所述一对旋转棒彼此接近,将相邻的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按压到所述一对可动片。
此处,壳体和盖罩具有绝缘性。绝缘性的壳体和盖罩也可以是由非导电性的材料构成的壳体和盖罩,能够对合成树脂进行成型,从而得到期望形状的绝缘性的壳体和盖罩。
壳体也可以是矩形,矩形的壳体是指本发明的电池用连接器为具有矩形接合面的矩形连接器。此外,该壳体具有与盖罩接合的长方形的开口。
此外,壳体具有的“一对凹部”,是指壳体的内部通过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分隔壁而划分为两个。此外,在这些凹部的底部开设了一对狭缝开口。
本发明的第2方式在所述第1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中,所述电池具有外壳,该外壳使相邻的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突出,并且覆盖相邻的一对所述电池单元的上部,所述壳体具有:一对第1矛状部,它们从隔绝所述一对凹部的分隔壁立起并对置;以及一对第2矛状部,它们配置在该壳体的两端部,能彼此朝向内侧进行变形,所述盖罩具有:一对卡合片,它们从所述盖罩的内部突出,前端部在相反的方向上翻转成U字状;以及一对楔片,它们能插入到所述壳体的两端部的外壁和所述一对第2矛状部之间,所述一对第1矛状部具有对置的第1钩片,所述一对第2矛状部具有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的第2钩片,所述一对卡合片具有:卡合突起,它们与一对所述第1钩片卡合,使该盖罩难以从该壳体脱离;以及第3钩片,它们彼此朝向相反方向,所述外壳具有第3矛状部,它们能与一对所述第3钩片卡合;以及一对卡合槽,它们与一对所述第2钩片卡合。
在上述第1或第2方式中,所述一对可动片在它们的长度方向上是一体的或断续的。
对于上述的“断续”,例如能够包括均匀地分割一对可动片的方式,能够对两端被支撑的旋转棒赋予等分布的负荷。由此,容易抑制旋转棒的挠曲(翘曲)。优选在这些可动片上设置多个接点,通过在可动片的整个长度方向上设置多个接点,有助于接触电阻的降低。
此外,所述旋转棒由具有刚性的金属棒构成,例如,优选为不锈钢棒。
在上述第2方式中,所述盖罩具有能确认所述一对第3矛状部和所述一对卡合片之间的卡合状态的一对监视窗。
本发明的第3方式在所述第2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中,具有如下的电池用连接器的锁定解除机构:所述盖罩具有一对解除开口,使用用于使该电池用连接器从所述外壳脱离的具有锐角的一对爪的解除夹具,将设置在该解除夹具中的锐角的一对爪插入到在所述盖罩中开设的所述一对解除开口中,使所述一对卡合片在彼此相对的方向上变形,从而使该电池用连接器从所述外壳上脱离。
在本发明的电池用连接器中,一对旋转棒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盖罩上。由此,在将盖罩嵌合到壳体的过程中,一对旋转棒相对于相邻的正极和负极一边转动一边进行移动,因此具有不容易损伤相邻的正极和负极的表面这样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的电池用连接器为了使相邻的正极和负极与接触器接触,采用了基本不需要用于插入(或拔去)连接器的力的ZIF(zero insertionforce)结构,因此具有不会对这些正极和负极作用压曲负荷这样的优点。由此,即使是板厚比较薄的电极(正极和负极),也能够在不发生压曲变形的情况下与接触器接触。
此外,本发明的电池用连接器在将相邻的正极和负极插入到壳体中时,一对旋转棒打开,从相邻的正极和负极远离,因此具有能允许相邻的正极和负极的位置偏差(制造误差或组装误差)这样的优点。此外,在一对旋转棒关闭时,以校正相邻的正极和负极的位置偏差的方式进行作用。
本发明的电池用连接器使相邻的正极和负极接触于开口成U字状的接触器的两端部,因此接点之间的距离变短。由此,能实现体电阻的最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对置配置了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和连接于该电池用连接器的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分解组装图。
图3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所具备的接触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放大了图3的一部分后的立体图。
图5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所具备的接触器的纵剖视图。
图6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纵剖视图,是插入相邻的正极和负极前的状态图。
图7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纵剖视图,是插入了相邻的正极和负极后的状态图。
图8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纵剖视图,是连接了相邻的正极和负极后的状态图。
图9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纵剖视图,是将盖罩半嵌合到壳体中的状态图。
图10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纵剖视图,是将半嵌合状态下的电池用连接器抵接于外壳的状态图。
图11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纵剖视图,是将电池用连接器完全嵌合到外壳中的状态图。
图12是放大了图10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3是放大了图11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4是示出解除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嵌合的解除夹具的外观的立体图,是解除嵌合前的纵剖视图。
图15是示出解除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嵌合的解除夹具的外观的立体图,是将一对爪插入到电池用连接器后的状态图。
图16是示出解除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嵌合的解除夹具的外观的立体图,是将工具插入到电池用连接器后的状态图。
图17是放大了图16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剖开了电池用连接器的内部而示出。
图18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立体图,是解除了嵌合的电池用连接器从电池脱离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发明人为了插入或拔下连接器,发现了通过采用基本上不需要力的ZIF(zero insertion force: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结构,能解决这些问题,并据此发明了以下那样的新的电池用连接器。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图1是对置配置了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和连接于该电池用连接器的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分解组装图。图3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所具备的接触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是放大了图3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所具备的接触器的纵剖视图。
此外,图6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纵剖视图,是插入相邻的正极和负极前的状态图。图7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纵剖视图,是插入了相邻的正极和负极后的状态图。图8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纵剖视图,是连接了相邻的正极和负极后的状态图。
参照图1,电池单元8由例如锂离子电池构成,具有在向外部突出的薄板状的接片端子上形成的一对正极8a和负极8b。电池80具有多个电池单元8,且以正极8a和负极8b相邻的方式交替地改变各电池单元8的朝向,层叠在电池单元8的板厚方向上。图示的电池单元8分别被保持在外壳81中,这些外壳81被多层连接。
参照图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以下简称作连接器)10使相邻的多个电池单元8的正极8a和负极8b短路。由此,串联连接了多个电池单元8。作为实体,多个连接器10在电池80的上部呈锯齿格子状(交错)排列。
参照图2,连接器10具有矩形的壳体1和呈U字状开口的沟道状的接触器2。壳体1具有一对凹部1a、1a。这些凹部1a、1a在底部开设有能插入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的狭缝开口11a、11a(参照图6)。
参照图2至图5,接触器2由例如金属薄板构成,通过对展开的金属薄板进行成型加工,而具有折弯了基端部2a的两翼而成的一对可动片2b、2b。作为上述金属薄板,能使用延展性和导电性优异的铜合金板。此外,不限于铜合金板,能选择延展性和导电性优异的部件。参照图6,一对可动片2b、2b容纳在一对凹部1a、1a中。此外,参照图7,一对可动片2b、2b能与相邻的正极8a以及负极8b的对置面接触。
此外,参照图2,连接器10具有盖罩3和长尺寸的一对旋转棒4、4。盖罩3覆盖一对凹部1a、1a,并且与壳体1嵌合。一对旋转棒4、4以可旋转且可彼此接近或远离的方式被支撑在盖罩3的两端部。
参照图2至图4,接触器2在两端部具有一对引导片21、21。一对引导片21、21设置有一对凸轮槽21a、21b。在将盖罩3插入到壳体1中时,这些凸轮槽21a、21b使一对旋转棒4、4彼此接近,将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按压到一对可动片2b、2b上。
参照图2,壳体1具有与盖罩3接合的长方形的开口1k。此外,壳体1通过其内部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分隔壁11而划分为两个。此外,在一对凹部1a、1a的底部开设了一对狭缝开口11a、11a。
参照图1和图6,在朝向电池80安装连接器10时,能将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插入到一对狭缝开口11a、11a中。
参照图2和图6,接触器2的基端部2a安装在壳体1的分隔壁11上。并且,以横跨分隔壁11的方式配置有一对可动片2b、2b,将一对可动片2b、2b容纳在一对凹部1a、1a中。可动片2b分别如悬臂状的板簧那样,在被施加了负荷时,能以弯曲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
参照图1或图6和图7,在朝向电池80安装连接器10时,能不使一对可动片2b、2b弹性变形,而使它们与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的对置面滑动接触。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构成以下的结构:基本上不需要力地将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插入到接触器2中或从接触器2拔出。
参照图3和图4,一对凸轮槽21a、21b的轨迹打开角度成大致V字状。参照图7和图8,在使盖罩3朝向壳体1前进时,盖罩3被一对凸轮槽21a、21b引导,能使一对旋转棒4、4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上移动。
另一方面,参照图7和图8,在使盖罩3向离开壳体1的方向移动时,盖罩3被一对凸轮槽21a、21b引导,能使一对旋转棒4、4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移动。
参照图2,在盖罩3的两端部设置有对置的一对支撑片31、31。在支撑片31上形成了一对长孔31a、31b。这些长孔31a、31b具有在与盖罩3朝向壳体1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孔形状。
参照图2,通过在一对长孔31a、31b中支撑一对旋转棒4、4的端部,能使一对旋转棒4、4以能旋转且能彼此接近或远离的方式支撑在盖罩3的两端部。
参照图2,一对旋转棒4、4通过一对长孔31a、31b和一对凸轮槽21a、21b,限制(限定)了它们的相对运动。此外,采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将盖罩3的直线运动转换为一对旋转棒4、4的开闭运动。
参照图2和图3,一对可动片2b、2b在它们的整个长度方向上被均匀分割(断续)。由此,能对两端被支撑的旋转棒4赋予等分布的负荷。参照图2至图4,一对可动片2b、2b设置了在表面上稍微突出的多个接点2p。通过在可动片2b的整个长度方向上设置多个接点2p,能够降低接触电阻。
参照图2,旋转棒4由具有刚性的金属棒构成。作为具有刚性的金属棒,优选例如不锈钢棒,从而能够抑制旋转棒4的挠曲。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动作和作用进行说明。
参照图7和图8,盖罩3和一对旋转棒4、4能够一体移动。在将盖罩3嵌合到壳体1的过程中,一对旋转棒4、4的运动通过一对凸轮槽21a、21b来限制。
此外,参照图7和图8,在将盖罩3嵌合到壳体1的过程中,盖罩3的外壁被壳体1的内壁限制,仅允许盖罩3相对于壳体1作直线运动。
另一方面,参照图7和图8,接触器2和一对旋转棒4、4构成了能够对一对旋转棒4、4施加开闭运动的凸轮装置,接触器2和一对旋转棒4、4构成了这样的特殊凸轮,即:在设置于接触器2的引导片21上的一对凸轮槽21a、21b中,一对旋转棒4、4成为从动节。可以说盖罩3构成了支撑从动节的框架。
参照图7和图8,在使盖罩3朝向壳体1前进时,盖罩3被一对凸轮槽21a、21b引导,一对旋转棒4、4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上移动。另一方面,在使盖罩3向离开壳体1的方向移动时,盖罩3被一对凸轮槽21a、21b引导,一对旋转棒4、4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移动。
参照图8,在将盖罩3完全嵌合于壳体1中的状态下,一对旋转棒4、4分别经由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在一对可动片2b、2b彼此闭合的方向上施力。此外,通过一对可动片2b、2b的弹性回复力,能够对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赋予预定的接触压力。
由此,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在将盖罩3嵌合到壳体1中时,使一对旋转棒4、4彼此接近,将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按压到一对可动片2b、2b上,因此,作为反作用而能够将预定的接触压力赋予给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使一对旋转棒4、4可旋转地支撑在盖罩3上。由此,在将盖罩3嵌合到壳体1的过程中,一对旋转棒4、4相对于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分别一边转动一边移动,因此具有不容易损伤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的表面这样的优点。
进一步说,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为了使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与接触器2接触,而采用了ZIF结构,因此具有不会对这些正极8a和负极8b作用压曲负荷这样的优点。由此,即使是板厚比较薄的电极(正极和负极),也能够不发生压曲变形地与接触器2接触。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在将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插入到壳体1中时,一对旋转棒4、4成为打开的状态,从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远离,因此具有能够允许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的位置偏差(制造误差或组装误差)这样的优点。此外,在一对旋转棒4、4处于关闭的状态时,则作用为校正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的位置偏差。
参照图7和图8,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使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接触到呈U字状开口的接触器2的两端部,因此一对接点2p、2p之间的距离变短。由此,能够实现体电阻的最小化(参照图5)。
接着,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结构进行补充,并且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结构和作用进行说明。
图9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纵剖视图,是将盖罩半嵌合到壳体中的状态图。图10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纵剖视图,是将半嵌合状态的电池用连接器抵接于外壳的状态图。图11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纵剖视图,是将电池用连接器完全嵌合到外壳中的状态图。
此外,图12是放大了图10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图13是放大了图11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参照图1和图9至图11,电池80具有塑料外壳7。外壳7使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突出,并且覆盖相邻的一对电池单元8、8的上部。在图1中,省略了外壳7的图示,但外壳7横跨一对外壳81、81被保持。
参照图9至图11,外壳7在中央部伸出一对第3矛状部71、71。这些第3矛状部71、71在顶部设置有对置的一对第4钩片71a、71a。
此外,参照图9至图11,外壳7从两翼突出一对引导片72、72,这一对引导片72、72引导壳体1的两端部的外壁1b、1b(参照图2)。在这些引导片72、72的对置面(内壁)中,贯穿着能够卡合后述的一对第2钩片13a的一对卡合槽72a、72a。即,在朝向电池安装连接器10的情况下,优选在电池侧(外壳7)设置正确引导壳体的引导片72、72,以使得相邻的正极8a和负极8b正确插入到一对狭缝开口11a、11a中。
参照图2和图9至图11,壳体1在中央部具有对置的一对第1矛状部12、12。一对第1矛状部12、12从隔绝一对凹部1a、1a的分隔壁11立起。
此外,参照图2和图9至图11,壳体1具有能彼此朝向内侧进行变形的一对第2矛状部13、13。一对第2矛状部13、13配置在壳体1的两端部。
参照图9至图11,盖罩3具有一对卡合片32、32。一对卡合片32、32从盖罩3的内部突出,前端部在相反的方向上翻转成U字状。
此外,参照图2和图9至图11,盖罩3具有一对楔片33、33。一对楔片33、33能够插入到壳体1的两端部的外壁1b、1b和一对第2矛状部13、13之间。
参照图2,第2矛状部13被凹部14包围,第2矛状部13的前端部配置成能够后退。此外,外壁1b包括该凹部14。由此,换言之,一对楔片33、33能够插入到壳体1的两端部的凹部14、14和一对第2矛状部13、13之间。
参照图2或图12和图13,一对第1矛状部12、12具有对置的第1钩片12a、12a。此外,如图所示,第1钩片12a指示相反对置的一组突起。
另一方面,参照图12和图13,一对卡合片32、32具有与一对第1钩片12a、12a卡合的卡合突起32a、32a。通过这些卡合突起32a、32a与一对第1钩片12a、12a卡合,从而盖罩3难以从壳体1脱离。此外,一对卡合片32、32具有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的第3钩片32b、32b。
此外,参照图2和图9至图11,一对第2矛状部13、13在前端部具有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的第2钩片13a、13a。
参照图9和图12,在朝向壳体1插入盖罩3时,一对第1钩片12a、12a与一对卡合突起32a、32a抵接。此外,一对第3钩片32b、32b卡止在壳体1的内壁,盖罩3和壳体1成为半嵌合状态。
参照图9和图10,在朝向外壳7插入半嵌合状态的连接器10时,一对第3钩片32b、32b与一对第3矛状部71、71的顶部抵接。在朝向壳体1插入盖罩3时,一对卡合片32、32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上弹性变形。
在一对卡合突起32a、32a越过一对第1钩片12a、12a时(参照图13),一对卡合片32、32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弹性回复,一对卡合突起32a、32a与一对第1钩片12a、12a卡合。
与上述图13一起参照图11,一对第3矛状部71、71(第4钩片71a、71a)与一对第3钩片32b、32b卡合。此外,能够消除图10和图12所示的半嵌合状态,形成盖罩3难以从壳体1和外壳7(即电池)脱离的完全嵌合状态。
此外,参照图11,一对第2钩片13a、13a与一对卡合槽72a、72a卡合,并且在壳体1的两端部的外壁1b、1b和一对第2矛状部13、13之间插入一对楔片33、33,因此能够形成连接器10难以从外壳7(即电池)脱离的CPA(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连接器位置保证)的状态。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实现了保证盖罩3和壳体1的嵌合以及连接器10和电池80的嵌合可靠的CPA。这是因为在壳体1的两端部的外壁1b、1b和一对第2矛状部13、13之间插入了一对楔片33、33,因此连接器10难以从外壳7(即电池)脱离。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适于容易产生振动的车载用的电池。为了解除盖罩和壳体的嵌合,优选使用后述的特殊的解除夹具。
参照图2和图9,盖罩3具有能够确认一对第3矛状部71、71和一对卡合片32、32的卡合状态的一对监视窗。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监视窗,给予后述的在盖罩3上开设的一对解除开口3w、3w。此外,除该实施方式以外,特别地,还可以形成能够确认一对第3矛状部71、71和一对卡合片32、32的卡合状态的监视窗。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在盖罩3上具有能够确认一对第3矛状部71、71和一对卡合片32、32的卡合状态的一对监视窗(例如3w、3w),因此检查容易。
接着,对使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的锁定解除机构的锁定解除方法进行说明。
图14是示出解除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嵌合的解除夹具的外观的立体图,是解除嵌合前的纵剖视图。图15是示出解除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嵌合的解除夹具的外观的立体图,是将一对爪插入到电池用连接器后的状态图。
图16是示出解除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嵌合的解除夹具的外观的立体图,是将工具插入到电池用连接器后的状态图。图17是放大了图16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剖开电池用连接器的内部而示出。图18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用连接器的立体图,是解除了嵌合的电池用连接器从电池脱离的状态图。
参照图14,解除夹具9在前端部具有锐角的一对爪9a、9b。并且,将一对爪9a、9b插入到在盖罩3处开设的一对解除开口3w、3w中。此外,如图15所示,将工具(所谓的一字槽螺钉旋具)9t的前端插入到盖罩3和壳体1之间。
参照图17,在连接器10的内部,一对爪9a、9b使一对卡合片32、32在彼此相对的方向上变形。由此,如图16所示,旋转工具9t的前端,能够解除盖罩3与壳体1的嵌合以及与第3矛状部71的嵌合。此外,连接器10能够从外壳7上脱离(参照图9和图18)。
使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的锁定解除机构的锁定解除方法是使用特殊的解除夹具,根据解除连接器10和外壳7(即电池)之间的嵌合的锁定解除机构来进行的,因此能够防止不确定的第三者的不正当行为。
本发明的电池用连接器不限于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矩形的壳体,但是不限于矩形,能够根据电池或其他条件进行变更。此外,例如,旋转棒4不限于金属棒,而能够选定其他材料。此外,从制造的便利性考虑,凸轮机构(轴承部)和接触器用金属板一体成型,但是也可以将凸轮机构(轴承部)作为独立体来对合成树脂进行成型。
此外,一对旋转棒4、4使用凸轮装置限定了它们的运动,但是也可以使用联杆机构或齿轮装置。
本发明的电池用连接器例示了锂离子电池,但是设置了向外部突出的薄板状的一对正极和负极的电池全部包括在本发明的电池用连接器的被连接对象中。

Claims (6)

1.一种电池用连接器,该电池用连接器在将设有向外部突出的薄板状的一对正极和负极的电池单元在其板厚方向上进行层叠的电池中,使相邻的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短路而串联连接多个所述电池单元,其中,该电池用连接器具有:
壳体,其具有一对凹部,该一对凹部在底部开设有能插入相邻的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的一对狭缝开口;
接触器,其具有将基端部的两翼折弯而开口成U字状的一对可动片,所述一对可动片容纳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一对凹部中,该一对可动片与相邻的所述正极以及所述负极的对置面接触;
盖罩,其覆盖所述一对凹部并且与所述壳体嵌合;
长尺寸的一对旋转棒,它们以能旋转且能彼此接近或远离的方式支撑在所述盖罩的两端部;以及
引导片,其为所述接触器的两端部,设置有一对凸轮槽,在将所述盖罩插入到所述壳体中时,所述一对凸轮槽使所述一对旋转棒彼此接近,将相邻的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按压到所述一对可动片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用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池具有外壳,该外壳使相邻的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突出,并且覆盖相邻的一对所述电池单元的上部,
所述壳体具有:一对第1矛状部,它们从隔绝所述一对凹部的分隔壁立起并对置;以及一对第2矛状部,它们配置在该壳体的两端部,能彼此朝向内侧进行变形,
所述盖罩具有:一对卡合片,它们从所述盖罩的内部突出,前端部在相反的方向上翻转成U字状;以及一对楔片,它们能插入到所述壳体的两端部的外壁和所述一对第2矛状部之间,
所述一对第1矛状部具有对置的第1钩片,
所述一对第2矛状部具有彼此朝向相反的方向的第2钩片,
所述一对卡合片具有:卡合突起,它们与一对所述第1钩片卡合,使所述盖罩难以从所述壳体脱离;以及第3钩片,它们彼此朝向相反的方向,
所述外壳具有:第3矛状部,它们能与一对所述第3钩片卡合;以及一对卡合槽,它们与一对所述第2钩片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用连接器,其中,
所述一对可动片在它们的长度方向上是一体的或断续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用连接器,其中,
所述旋转棒由具有刚性的金属棒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用连接器,其中,
所述盖罩具有能确认所述一对第3矛状部和所述一对卡合片之间的卡合状态的一对监视窗。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用连接器,其中,该电池用连接器具有如下的锁定解除机构:
所述盖罩具有一对解除开口,使用用于使该电池用连接器从所述外壳脱离的具有锐角的一对爪的解除夹具,将设置在该解除夹具上的锐角的一对爪插入到在所述盖罩上开设的所述一对解除开口中,使所述一对卡合片在彼此相对的方向上变形,从而使该电池用连接器从所述外壳脱离。
CN201010189846.6A 2009-05-26 2010-05-26 电池用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019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26998A JP2010277726A (ja) 2009-05-26 2009-05-26 バッテリ用コネクタ
JP2009-126998 2009-05-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01987A true CN101901987A (zh) 2010-12-01
CN101901987B CN101901987B (zh) 2014-04-02

Family

ID=43220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8984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01987B (zh) 2009-05-26 2010-05-26 电池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333610B2 (zh)
JP (1) JP2010277726A (zh)
CN (1) CN10190198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82001A (zh) * 2012-11-08 2015-07-1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结构
CN106207067A (zh) * 2016-08-30 2016-12-07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极片连接结构、极片连接方法、集流体及锂电池
CN106558660A (zh) * 2015-09-25 2017-04-05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连接多个电池芯的支架和支架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1048734A (zh) * 2018-10-11 2020-04-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77726A (ja) * 2009-05-26 2010-12-09 Jst Mfg Co Ltd バッテリ用コネクタ
JP5888548B2 (ja) * 2011-10-03 2016-03-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5632420B2 (ja) * 2012-05-07 2014-11-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端子間接続構造
CN105990609B (zh) * 2015-02-03 2019-01-29 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电池组
KR102434896B1 (ko) * 2017-12-21 2022-08-22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지들의 직렬 연결을 위한 전지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WO2019130880A1 (ja) * 2017-12-28 2019-07-04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電池システム及び保持体
JP7242396B2 (ja) 2019-04-19 2023-03-20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モジュール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55789A (ja) * 1999-11-24 2001-06-08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電気自動車用電池
JP2007207648A (ja) * 2006-02-03 2007-08-16 Honda Motor Co Ltd 電池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US20080293275A1 (en) * 2007-05-21 2008-11-27 J.S.T. Mfg. Co., Ltd.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05697A (en) 1981-05-29 1983-09-20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ead-acid battery
JPH11162445A (ja) 1997-11-28 1999-06-18 Yazaki Corp バッテリと電気接続箱の接続構造
JP3976458B2 (ja) 1999-11-18 2007-09-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接続プレートの加工装置及び加工方法
US6534212B1 (en) 2000-05-05 2003-03-18 Hawker Energy Products, Inc. High performance battery and current collector therefor
JP2003151526A (ja) 2001-11-14 2003-05-23 Nissan Motor Co Ltd 組電池及びその設置方法
JP2004247244A (ja) 2003-02-17 2004-09-02 Nec Lamilion Energy Ltd ラミネート型電池、接合端子、組電池、および組電池の製造方法
JP4857968B2 (ja) 2005-07-12 2012-01-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イポーラ電池、組電池及びそれらの電池を搭載した車両
US20070134551A1 (en) 2005-12-14 2007-06-14 Avestor Limited Partnership Electrochemical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JP2010277726A (ja) * 2009-05-26 2010-12-09 Jst Mfg Co Ltd バッテリ用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55789A (ja) * 1999-11-24 2001-06-08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電気自動車用電池
JP2007207648A (ja) * 2006-02-03 2007-08-16 Honda Motor Co Ltd 電池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US20080293275A1 (en) * 2007-05-21 2008-11-27 J.S.T. Mfg. Co., Ltd.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82001A (zh) * 2012-11-08 2015-07-1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结构
CN106558660A (zh) * 2015-09-25 2017-04-05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连接多个电池芯的支架和支架组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06207067A (zh) * 2016-08-30 2016-12-07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极片连接结构、极片连接方法、集流体及锂电池
CN106207067B (zh) * 2016-08-30 2018-12-07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极片连接结构、极片连接方法、集流体及锂电池
CN111048734A (zh) * 2018-10-11 2020-04-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CN111048734B (zh) * 2018-10-11 2022-01-1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01987B (zh) 2014-04-02
US20100304605A1 (en) 2010-12-02
JP2010277726A (ja) 2010-12-09
US8333610B2 (en) 2012-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01987A (zh) 电池用连接器
CN108028346B (zh) 电池间连接装置及电池间连接装置组装体
JP6233654B2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03597634B (zh) 电池布线模块
KR101264854B1 (ko) 차량용 배터리모듈의 전압센싱 커넥터모듈
US20120322320A1 (en) Battery connecting assembly
JP2016524289A (ja) バッテリ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769007B2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01740923B (zh) 阴阳连接构造
CN2699527Y (zh) 电子卡连接器及其退卡机构
CN103931024A (zh) 电池配线模块
CN103947005A (zh) 电池配线模块
JP2013516733A (ja) ばね端子、特にフロント端子
US20130143446A1 (en) Cell-voltage detection connector
JP5605307B2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01369694B (zh) 接触销
JP2014056646A (ja) コネクタ
JP2019522327A (ja) 接続要素
CN109411689A (zh) 布线模块
JP2010061961A (ja) 二次電池の端子構造、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3444031A (zh) 电气接线盒
CN103457106A (zh) 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
CN101388497A (zh) 软性扁平电缆连接器的模组结构
CN201112877Y (zh) 电连接器
CN102437465A (zh) 卡用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

Termination date: 201605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