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18414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18414A
CN104718414A CN201280076444.2A CN201280076444A CN104718414A CN 104718414 A CN104718414 A CN 104718414A CN 201280076444 A CN201280076444 A CN 201280076444A CN 104718414 A CN104718414 A CN 1047184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target
indoor
rapidly
evapo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644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18414B (zh
Inventor
本田雅裕
松冈慎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Europe NV,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Europe NV
Publication of CN104718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84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184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84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4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one central controller connected to several sub-cont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four-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空调装置(1)具有通过使多个室内单元(4a、4b)与室外单元(2)连接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10),并具有能力控制元件(81)和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84)。能力控制元件(81)是对室外单元(2)的空气调节能力进行控制,以使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成为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的元件。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884)进行慢速可变控制,并在温度差超过阈温度差且室内单元(4a、4b)的运转台数增加了的情况下,进行急速可变控制,其中,在所述慢速可变控制中,依据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度差改变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在所述急速可变控制中,将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强制性地改变成急速追随蒸发温度或急速追随冷凝温度。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包括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通过使多个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连接而构成上述制冷剂回路.
背景技术
一直存在包括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通过使多个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连接而构成上述制冷剂回路。作为该空调装置,存在具有能力控制元件的空调装置,上述能力控制元件对室外单元的空气调节能力(详细而言是压缩机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以使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成为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并且,作为具有能力控制元件的空调装置的例子,存在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47823号公报)所示那样的改变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的空调装置。在此,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是依据建筑物的空调负荷特性而改变的。
发明内容
通过如上述那样对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进行改变,能够抑制室外单元的空气调节能力的过多,并减少室内单元及压缩机的运转/停止的反复频度,以提高节能性。
但另一方面,例如在因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而使室外单元需要较大的空气调节能力的情况下,室外单元的空气调节能力处于容易受到抑制的倾向,相应地空气调节空间的室内温度达到目标值、即设定温度为止的时间处于变长的倾向,可能不能获得充分的控制追随性。
这样,在空调装置中,希望通过对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进行改变,抑制室外单元的空气调节能力的过多而提高节能性,并且即使在因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而使室外单元需要较大的空气调节能力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充分的控制追随性。
本发明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包括通过使多个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连接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该空调装置通过对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进行改变,能够提高节能性,并且即使在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充分的控制追随性。
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包括通过使多个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连接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该空调装置具有能力控制元件和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能力控制元件是对室外单元的空气调节能力进行控制,以使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成为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的元件。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进行慢速可变控制,并在温度差超过阈温度差且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了的情况下,进行急速可变控制,其中,在上述慢速可变控制中,依据作为室内单元的对象的空气调节空间的室内温度与室内温度的目标值、即设定温度的温度差,改变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在上述急速可变控制中,将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强制性地改变成急速追随蒸发温度或急速追随冷凝温度。在此,“蒸发温度”是指与制冷剂回路中的蒸发压力等价的状态量,“冷凝温度”是指与制冷剂回路中的冷凝压力等价的状态量。即,蒸发压力与蒸发温度、目标蒸发压力与目标蒸发温度、冷凝压力与冷凝温度以及目标冷凝压力与目标冷凝温度虽然用语本身不同,但实际指相同的状态量。另外,“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了的情况”不仅包含停止中的室内单元的运转开始了的情况,还包含处于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成为了热关闭的状态的情况。
在此,首先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进行慢速可变控制,因此在除了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度差超过阈温度差且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的情况以外的情况下,缓慢地改变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因此,基本上能够抑制室外单元的空气调节能力的过多。而且,在此,在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度差超过阈温度差且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的情况下,即,因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而使室外单元需要较大的空气调节能力的情况下,通过进行急速可变控制,将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强制性地改变成急速追随蒸发温度或急速追随冷凝温度。
由此,在此,通过对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进行改变,能够提高节能性,并且即使在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充分的控制追随性。
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将运转中的室内单元中的、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度差的最大值用作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的变更的条件。
在此,依据要求最大的空气调节能力的室内单元来改变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
由此,在此,在慢速可变控制及急速可变控制中的任一个控制中,均能快速地改变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提高控制追随性。
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每当经过第一等待时间时,判定是否需要进行慢速可变控制,每当经过比第一等待时间短的第二等待时间时,判定是否需要进行急速可变控制。
在此,能比慢速可变控制频繁地进行急速可变控制。因此,能够快速地检测到需要进行急速可变控制。
由此,在此能够提高急速可变控制的控制追随性。
第四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三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急速可变控制具有强力可变控制和快速可变控制。强力可变控制是将急速追随蒸发温度或急速追随冷凝温度改变为最低蒸发温度或最高冷凝温度的控制,该最低蒸发温度或最高冷凝温度超过与室外单元的空气调节能力达到100%的能力的情况相当的最大能力蒸发温度或最大能力冷凝温度。快速可变控制是将急速追随蒸发温度或急速追随冷凝温度改变成最大能力蒸发温度或最大能力冷凝温度的控制。
在此,急速可变控制具有强力可变控制及快速可变控制这样的控制追随性的程度进一步不同的两种控制。并且,在强力可变控制中,改变成超过最大能力蒸发温度或最大能力冷凝温度的最低蒸发温度或最高冷凝温度,因此与快速可变控制相比,控制追随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由此,在此,在急速可变控制中,能够改变控制追随性的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空调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3是表示与能设定的目标蒸发温度及目标冷凝温度相关的各种模式的图。
图4是表示慢速可变模式及急速可变模式(快速模式、强力模式)中的目标蒸发温度的修改控制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慢速可变模式及急速可变模式(快速模式、强力模式)中的目标冷凝温度的修改控制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目标制冷剂温度固定模式及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慢速可变模式、快速模式和强力模式)中的从目标蒸发温度、室内温度及效率的制冷运转的开始后发生的时效变化的图。
图7是表示在进行制冷运转时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了的情况下的慢速可变模式、快速模式及强力模式中的目标蒸发温度及室内温度的时效变化的图。
图8是表示目标制冷剂温度固定模式及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慢速可变模式,快速模式,强力模式)中的从目标冷凝温度、室内温度及效率的制热运转的开始后发生的时效变化的图。
图9是表示在进行制热运转时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了的情况下的慢速可变模式、快速模式及强力模式中的目标冷凝温度及室内温度的时效变化的图。
图10是表示变形例1的慢速可变模式及急速可变模式(快速模式、强力模式)中的目标蒸发温度的修改控制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变形例1的慢速可变模式及急速可变模式(快速模式、强力模式)中的目标冷凝温度的修改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可以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1)空调装置的基本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空调装置1是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运转来用于对大楼等的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装置。主要通过将室外单元2与多台(在此为两台)室内单元4a、4b连接而构成空调装置1。在此,室外单元2和多台室内单元4a、4b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6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而连接在一起。即,通过使室外单元2和多台室内单元4a、4b经由制冷剂连通管6、7连接在一起,来构成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10。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4a、4b设置在室内。室内单元4a、4b经由制冷剂连通管6、7与室外单元2连接,并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接下来,说明室内单元4a、4b的结构。另外,室内单元4b具有与室内单元4a同样的结构,因此在此只说明室内单元4a的结构,关于室内单元4b的结构,分别标注角标b来代替表示室内单元4a的各部分的角标a,省略对各部分的说明。
室内单元4a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在室内单元4b中是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b)。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主要具有室内膨胀阀41a和室内热交换器42a。
室内膨胀阀41a是使在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中流动的制冷剂减压、从而对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阀。室内膨胀阀41a是与室内热交换器42a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
室内热交换器42a例如由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在室内热交换器42a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内空气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a内的室内风扇43a。通过用室内风扇43a对室内热交换器42a输送室内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42a内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利用室内风扇电动机44a驱动室内风扇43a旋转。由此,室内热交换器42a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以及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
另外,在室内单元4a内设置有各种传感器。在室内热交换器42a的液体侧设置有对液体状态或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Trla进行检测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5a。在室内热交换器42a的气体侧设置有对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Trga进行检测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6a。在室内单元4a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侧设置有室内温度传感器47a,该室内温度传感器47a对作为室内单元4a的对象的空气调节空间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即,室内温度Tra)进行检测。另外,室内单元4a具有对构成室内单元4a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内侧控制部48a。并且,室内侧控制部48a具有为了对室内单元4a进行控制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及存储器等,能与用于单独地操作室内单元4a的远程控制器49a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互换,并且能与室外单元2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互换。另外,远程控制器49a是用户进行与空调运转相关的各种设定及运转/停止指令的设备。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设置在室外。室外单元2经由制冷剂连通管6、7与室内单元4a、4b连接,并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接下来,说明室外单元2的结构。
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主要具有压缩机21、切换机构22、室外热交换器23以及室外膨胀阀24。
压缩机21是在壳体内收容有未图示的压缩元件及驱动压缩元件旋转的压缩机电动机20的密闭型压缩机。通过未图示的逆变器装置对压缩机电动机20供给电力,压缩机电动机20通过使逆变器装置的频率(即,转速)变化,能改变运转容量。
切换机构22是用于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四通切换阀。在进行作为空调运转的一种的制冷运转时,切换机构22为了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在压缩机21内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并使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散热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能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并且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连接(散热切换状态,参照图1的切换机构22的实线),在进行作为空调运转的一种的制热运转时,切换机构22为了使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作为在压缩机21内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并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在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散热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能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连接,并且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蒸发切换状态,参照图1的切换机构22的虚线)。另外,切换机构22也可以不是四通切换阀,可以构成为将三通阀和电磁阀等组合以起到相同的功能的构件。
室外热交换器23例如由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室外风扇25。通过用室外风扇25对室外热交换器23输送室外空气,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利用室外风扇电动机26驱动室外风扇25旋转。由此,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以及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
室外膨胀阀24是使在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内流动的制冷剂减压的阀。室外膨胀阀24是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
另外,在室外单元2内设置有各种传感器。在室外单元2内设置有对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进行检测的吸入压力传感器31、对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Pd进行检测的排出压力传感器32、对压缩机21的吸入温度Ts进行检测的吸入温度传感器33、以及对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Td进行检测的排出温度传感器34。在室外热交换器23设置有对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Tol1进行检测的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35。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设置有对液体状态或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Tol2进行检测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6。在室外单元2的室外空气的吸入口侧设置有室外温度传感器37,该室外温度传感器37对供室外单元2配置的外部空间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即,室外温度Ta)进行检测。另外,室外单元2具有对构成室外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外侧控制部38。并且,室外侧控制部38具有为了控制室外单元2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及对压缩机电动机25进行控制的逆变器装置等,能与室内单元4a、4b的室内侧控制部48a、48b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互换。
<制冷剂连通管>
制冷剂连通管6、7是在设置空调装置1时在现场被施工的制冷剂管,依据室外单元2及室内单元4a、4b的设置条件使用具有各种长度及管径的制冷剂连通管。
<控制部>
如图1所示,用于单独操作室内单元4a、4b的远程控制器49a、49b、室内单元4a、4b的室内侧控制部48a、48b以及室外单元2的室外侧控制部38构成对空调装置1整体进行运转控制的控制部8。如图2所示,控制部8以能接收各种传感器31~37、45a、45b、46a、46b、47a、47b等的检测信号的方式与各种传感器31~37、45a、45b、46a、46b、47a、47b连接。并且,控制部8构成为通过基于上述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等对各种设备及阀20、22、24、26、41a、41b、44a、44b进行控制,能够进行空调运转(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另外,在此,控制部8主要具有能力控制元件81、室内控制元件82、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以及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84。能力控制元件81是以使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Te或冷凝温度Tc达到目标蒸发温度Tes或目标冷凝温度Tcs的方式对室外单元2的空气调节能力进行控制的元件。室内控制元件82是以使作为各室内单元4a、4b的对象的空气调节空间的室内温度Tra、Trb达到各室内温度Tra、Trb的目标值、即设定温度Tras、Trbs的方式对各室内单元4a、4b的设备及阀41a、41b、44a、44b进行控制的元件。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是用于设定进行将目标蒸发温度Tes或目标冷凝温度Tcs改变或固定的设定等那样的与目标蒸发温度Tes及目标冷凝温度Tcs相关的模式的元件。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84是用于依据由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的模式,进行目标蒸发温度Tes及目标冷凝温度Tcs的变更或固定的元件。在此,图2是空调装置1的控制框图。
如上所述,空调装置1具有通过使多台(在此是两台)室内单元4a、4b与室外单元2连接来构成的制冷剂回路10。并且,在空调装置1中,利用控制部8进行以下这样的空调运转及控制。
(2)空调装置的基本动作
接下来,使用图1对空调装置1的空调运转(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
<制冷运转>
在从远程控制器49a、49b发出制冷运转的指令时,使切换机构22切换成散热运转状态(用图1的切换机构22的实线表示的状态),使压缩机21、室外风扇25及室内风扇43a、43b起动。
这样,制冷剂回路10内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中并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2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23内,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室外膨胀阀24及液体制冷剂连通管6从室外单元2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
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室内膨胀阀41a、41b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被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与由室内风扇43a、43b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从室内单元4a、4b被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
被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2再次被压缩机21吸入。
<制热运转>
在从远程控制器49a、49b发出制热运转的指令时,使切换机构22切换成蒸发运转状态(用图1的切换机构22的虚线表示的状态),使压缩机21、室外风扇25及室内风扇43a、43b起动。
这样,制冷剂回路10内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内并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2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从室外单元2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
被输送到室内单元4a、4b内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被输送到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与由室内风扇43a、43b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被室内膨胀阀41a、41b减压。被室内膨胀阀41a、41b减压了的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从室内单元4a、4b被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
被输送到室外单元2内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室外膨胀阀24内,由室外膨胀阀24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该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23内,与由室外风扇25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从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2再次被压缩机21吸入。
<基本控制>
在上述的空调运转(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以使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Te或冷凝温度Tc达到目标蒸发温度Tes或目标冷凝温度Tcs的方式控制室外单元2的空气调节能力。另外,以使各室内单元4a、4b内的室内温度Tra、Trb达到各室内单元4a、4b内的室内温度的设定温度Tras、Trbs的方式控制各室内单元4a、4b的设备及阀41a、41b、44a、44b。另外,各室内单元4a、4b内的室内温度的设定温度Tras、Trbs的设定由远程控制器49a、49b来进行。另外,室外单元2的控制由利用控制部8的室外侧控制部38构成的能力控制元件81来进行,各室内单元4a、4b的控制由利用控制部8的室内侧控制部48a、48b构成的室内控制元件82来进行。
-制冷运转时-
在空调运转是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为了使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a、SHrb达到目标过热度SHras、SHrbs,控制部8的室内控制元件82控制各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以下将该控制称为“由室内膨胀阀进行的过热度控制”)。在此,根据由吸入压力传感器31检测到的吸入压力Ps以及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6a、46b检测到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rga、Trgb,算出过热度SHra、SHrb。更详细而言,首先,将吸入压力Ps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获得与制冷剂回路10中的蒸发压力Pe等价的状态量、即蒸发温度Te。在此,蒸发压力Pe是指在制冷运转时、代表在从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出口经由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到达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为止的范围内流动的低压的制冷剂的压力。并且,通过从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rga、Trgb中减去蒸发温度Te,获得过热度SHra、SHrb。
另外,在空调运转是制冷运转的情况下,控制部8的能力控制元件81以使相当于制冷剂回路10内的蒸发压力Pe的蒸发温度Te接近目标蒸发温度Tes的方式控制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以下将该控制称为“由压缩机进行的蒸发温度控制”)。在此,通过改变压缩机电动机20的频率来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另外,在此,将控制对象的状态量设定为蒸发温度Te,但也可以设定为蒸发压力Pe。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使用相当于目标蒸发温度Tes的目标蒸发压力Pes即可。即,蒸发压力Pe与蒸发温度Te、以及目标蒸发压力Pes与目标蒸发温度Tes虽然语言本身不同,但实际上指相同的状态量。
这样,在制冷运转中,作为制冷运转的基本控制,进行由室内膨胀阀41a、41b进行的过热度控制以及由压缩机21进行的蒸发温度控制。并且,在空调装置1中,利用这种制冷运转的基本控制使各室内单元4a、4b内的室内温度Tra、Trb达到各室内单元4a、4b内的室内温度的设定温度Tras、Trbs。
-制热运转时-
在空调运转是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为了使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ra、SCrb达到目标过冷却度SCras、SCrbs,控制部8的室内控制元件82控制各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开度(以下将该控制称为“由室内膨胀阀进行的过冷却度控制”)。在此,根据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2检测到的排出压力Pd以及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5a、45b检测到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液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rla、Trlb,来算出过冷却度SCra、SCrb。更详细而言,首先,将排出压力Pd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以获得与制冷剂回路10中的冷凝压力Pc等价的状态量、即冷凝温度Tc。在此,冷凝压力Pc是指在制热运转时、代表在从压缩机21的排出侧经由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到达室内膨胀阀41a、41b为止的范围内流动的高压的制冷剂的压力。并且,通过从冷凝温度Tc中减去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液体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rla、Trlb,获得过冷却度SCra、SCrb。
另外,在空调运转是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控制部8的能力控制元件81以使相当于制冷剂回路10内的冷凝压力Pe的冷凝温度Tc接近目标冷凝温度Tcs的方式控制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以下将该控制称为“由压缩机进行的冷凝温度控制”)。在此,通过改变压缩机电动机20的频率来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另外,在此,将控制对象的状态量设定为冷凝温度Tc,但也可以设定成冷凝压力Pc。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使用相当于目标冷凝温度Tcs的目标冷凝压力Pcs即可。即,冷凝压力Pc与冷凝温度Tc以及目标冷凝压力Pcs与目标冷凝温度Tcs虽然语言本身不同,但实际上指相同的状态量。
这样,在制热运转中,作为制热运转的基本控制,进行由室内膨胀阀41a、41b进行的过冷却度控制以及由压缩机21进行的冷凝温度控制。并且,在空调装置1中,利用这种制热运转的基本控制使各室内单元4a、4b内的室内温度Tra、Trb达到各室内单元4a、4b内的室内温度的设定温度Tras、Trbs。
-热控制-
当利用上述那样的空调运转(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的基本控制使各室内单元4a、4b内的室内温度Tra、Trb达到各室内单元4a、4b内的室内温度的设定温度Tras、Trbs时,进行以下这样的热控制。
该热控制对各室内单元4a、4b的设定温度Tras、Trbs设定热温度范围,进行室内热关闭、室内热开启、室外热关闭及室外热开启。在此,室内热关闭是指在正在进行空调运转的室内单元内的室内温度达到了设定温度的情况下,使对应的室内单元的空调运转停止的操作。即,将对应的室内单元的室内膨胀阀关闭,使制冷剂不能在室内热交换器内流动。室内热开启是指在室内热关闭的状态的室内单元内的室内温度脱离了热温度范围的情况下,使对应的室内单元的空调运转再次开始的操作。即,将对应的室内单元的室内膨胀阀打开(即,进行由室内膨胀阀进行的过热度控制或过冷却度控制),使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内流动。室外热关闭是指在正在进行空调运转的所有的室内单元达到了室内热关闭的状态的情况下,使压缩机21停止的操作。由此,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停止,虽然对空调装置1发出空调运转的运转指令,但实际上处于所有的空调运转均停止的状态。室外热开启是指当在室外热关闭的状态下至少一个室内单元达到了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情况下,使压缩机21重新起动的操作。由此,使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空调装置1处于再次进行空调运转的状态。在此,室内热关闭及室内热开启由控制部8的室内控制元件82来进行,室外热关闭及室外热开启由控制部8的能力控制元件81来进行。
(3)目标制冷剂温度的模式设定及各模式中的动作
当进行伴有上述那样的热控制的空调运转(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时,将各室内单元4a、4b中的室内温度Tra、Trb控制成达到各室内单元4a、4b内的室内温度的设定温度Tras、Trbs。
在此,考虑如专利文献1那样使目标蒸发温度Tes或目标冷凝温度Tcs依据建筑物的空调负荷特性而可变。即,考虑在进行制冷运转时,设定温度Tras、Trbs与室外温度Ta的温度差越大,则使目标蒸发温度Tes越低,在进行制热运转时,设定温度Tras、Trbs与室外温度Ta的温度差越大,则使目标冷凝温度Tes越高。并且,当这样使目标蒸发温度Tes或目标冷凝温度Tcs可变时,在来自室内单元4a、4b的空气调节能力的要求较小的情况下,目标蒸发温度Tes升高,目标冷凝温度Tcs降低,因此抑制室外单元2的空气调节能力的过多。由此,能使室内单元4a、4b及压缩机21的运转/停止,即,室内热开启/室内热关闭及室外热开启/室外热关闭的反复频度降低,能提高节能性。
但另一方面,与室外单元2的空气调节能力处于容易受到抑制的倾向相应地,空气调节空间的室内温度Tra、Trb达到设定温度Tras、Trbs的时间处于变长的倾向,可能影响舒适性。
这样,仅使目标蒸发温度Tes或目标冷凝温度Tcs依据建筑物的空调负荷特性可变,虽然能使优先节能性的用户获得满足,但不易使优先舒适性的用户获得满足,因此不能说可使各种需求的用户均获得满足。
那么在此,为了能够依据用户的喜好优先节能性或者优先舒适性,如图2所示,在控制部8设置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该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用于设定进行将目标蒸发温度Tes及目标冷凝温度Tcs改变或固定的设定等那样的与目标蒸发温度Tes或目标冷凝温度Tcs相关的模式。在此,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是设定在控制部8的室外侧控制部38中的存储器,能够利用来自用于进行空调装置1的各种控制设定等的外部设备的通信,设定成与目标蒸发温度Tes或目标冷凝温度Tcs相关的各种模式。另外,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像设定于室外侧控制部38的双列直插式封装开关等那样,只要能设定成与目标蒸发温度Tes或目标冷凝温度Tcs相关的各种模式即可。
接下来,参照图3~图9对与能够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的目标蒸发温度Tes及目标冷凝温度Tcs相关的各种模式及各模式中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此,图3是表示与能够设定的目标蒸发温度Tes及目标冷凝温度Tcs相关的各种模式的图。图4是表示慢速可变模式及急速可变模式(快速模式以及强力模式)中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的修改控制的流程图。图5是表示慢速可变模式及急速可变模式(快速模式以及强力模式)中的目标冷凝温度Tcs的修改控制的流程图。图6是表示目标制冷剂温度固定模式及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慢速可变模式、快速模式以及强力模式)中的目标蒸发温度Tes、室内温度Tr及从效率的制冷运转开始后经过的时效变化的图。图7是表示当在进行制冷运转时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了的情况下的慢速可变模式、快速模式及强力模式中的目标蒸发温度Tes及室内温度Tr的时效变化的图。图8是表示目标制冷剂温度固定模式及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慢速可变模式、快速模式以及强力模式)中的目标冷凝温度Tcs、室内温度Tr及从效率的制热运转开始后经过的时效变化的图。图9是表示当在进行制热运转时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了的情况下的慢速可变模式、快速模式及强力模式中的目标冷凝温度Tcs及室内温度Tr的时效变化的图。
<目标制冷剂温度固定模式>
首先,作为与能够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的目标蒸发温度Tes及目标冷凝温度Tcs相关的模式,如图3所示,存在将目标蒸发温度Te或目标冷凝温度Tc固定的目标制冷剂温度固定模式。当设定成该目标制冷剂温度固定模式时,将制冷运转中的目标蒸发温度Tes固定成规定值,将制热运转中的目标冷凝温度Tcs固定成规定值。
在此,如图2所示,在控制部8设置有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84,该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84作为依据由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的模式将目标蒸发温度Tes及目标冷凝温度Tcs改变或固定的元件。因此,当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目标制冷剂温度固定模式时,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84将制冷运转中的目标蒸发温度Tes固定成规定值,将制热运转中的目标冷凝温度Tcs固定成规定值。
另外,在此,目标蒸发温度Tes固定成相当于室外单元2的空气调节(制冷)能力达到100%的能力的情况的最大能力蒸发温度Tem(例如6℃)。另外,目标冷凝温度Tcs固定成相当于室外单元2的空气调节(制热)能力达到100%的能力的情况的最大能力冷凝温度Tcm(例如46℃)。
在该目标制冷剂温度固定模式中,始终将目标蒸发温度Te或目标冷凝温度Tc固定成最大能力蒸发温度Tem或最大能力冷凝温度Tcm。
由此,在设定成目标制冷剂温度固定模式的情况下,如图6及图8所示,能够始终以舒适性优先的状态来进行空调运转。但需要注意的是,室外单元2的空气调节能力容易过多,因此效率容易下降。
<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
接着,作为与能够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的目标蒸发温度Tes及目标冷凝温度Tcs相关的模式,如图3所示,存在改变目标蒸发温度Te或目标冷凝温度Tc的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当设定成该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时,自动地或由用户来设定成为制冷运转中的目标蒸发温度Tes的基准值的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然后对该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施加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从而改变目标蒸发温度Tes。即,能用Tes=KTeb+KTec的这一算式来表示目标蒸发温度Tes。另外,在制热运转中,自动地或由用户来设定成为目标冷凝温度Tcs的基准值的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然后对该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施加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从而改变目标冷凝温度Tcs。即,能用Tcs=KTcb+KTcc的这一算式来表示目标冷凝温度Tcs。
在此,如图3所示,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具有控制追随性的程度不同的两种模式(急速可变模式和慢速可变模式)。并且,急速可变模式及慢速可变模式由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来设定。另外,如图3所示,急速可变模式具有控制追随性的程度进一步不同的两种模式(强力模式和快速模式)。并且,强力模式及快速模式由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来设定。另外,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具有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或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的设定的方法不同的两种模式(自动模式和高敏感度模式)。并且,自动模式或高敏感度模式与急速可变模式及慢速可变模式均由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来设定。此外,如图3所示,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具有经济模式,在经济模式下,不对在高敏感度模式中设定的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或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施加修改,就处于目标蒸发温度Tes或目标冷凝温度Tcs。并且,经济模式与高敏感度模式均由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来设定。
这样,在此,能够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及目标制冷剂温度固定模式中的任一种。并且,当设定成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时,如以下说明的那样,能够优先节能性,当设定成目标制冷剂温度固定模式时,如上所述能够优先舒适性。由此,在此能够依据用户的喜好优先节能性或优先舒适性。
-自动模式-
在自动模式下,依据配置有室外单元2的外部空间的室外温度Ta,设定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或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详细而言,当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自动模式时,基于室外温度Ta的函数设定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或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在制冷运转中,处于室外温度Ta越高则越是要求空气调节(制冷)能力的倾向,因此基于随着室外温度Ta的升高而降低的函数来设定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另外,在制热运转中,处于室外温度Ta越低则越是要求空气调节(制热)能力的倾向,因此基于随着室外温度Ta的降低而升高的函数来设定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因此,当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自动模式时,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84自动将制冷运转中的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设定成基于上述的函数及室外温度Ta获得的温度值,自动将制热运转中的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设定成基于上述的函数及室外温度Ta获得的温度值。
并且,在自动模式下,在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时,依据室外温度Ta改变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和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并且进一步施加由以下的慢速可变模式和急速可变模式进行的修改,从而改变目标蒸发温度Te和目标冷凝温度Tc。
(慢速可变模式)
当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自动模式并设定成慢速可变模式时,在进行制冷运转时,如图4的步骤ST1~ST4所示,改变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并且,进行对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施加该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的修改,从而改变目标蒸发温度Tes。另外,慢速可变模式下的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的变更以及通过对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施加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来修改目标蒸发温度Tes的控制由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84进行。
详细而言,在制冷运转的运转开始时,首先在步骤ST1中设定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的初期值。在此,使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0,由此使目标蒸发温度Tes=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由此,将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作为目标蒸发温度Tes使制冷运转开始。
并且,当经过了在步骤ST2中维持现状的处理后,转移到步骤ST3或步骤ST4的处理。
在步骤ST3中,以从向步骤ST2的转移起经过了第一等待时间t1(例如10分钟)、并且不满足后述的步骤ST5的转移条件的情况为前提,进行慢速可变控制,在该慢速可变控制中,依据作为室内单元4a、4b的对象的空气调节空间的室内温度Tra、Trb(以下省略角标a、b记作室内温度Tr)与室内温度Tr的目标值、即设定温度Tras、Trbs(以下省略角标a、b记作设定温度Trs)的温度差(Tr–Trs)改变目标蒸发温度Tes。在此,在已判定为温度差(Tr–Trs)满足需要降低目标蒸发温度Tes的条件的情况下,以如下方式进行修改:从当下的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中减去修改值ΔTec1(例如0.5℃),从而减小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使该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与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相加,从而使目标蒸发温度Tes降低。
在此,作为温度差(Tr–Trs)的条件,在处于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中比温度差(Tr–Trs)最大的值(Tr–Trs)max提前时间t2(例如5分钟)的(Tr–Trs)max为规定的温度差ΔTre1(例如0.2℃)以下的情况下,进行以使目标蒸发温度Tes降低的方式进行修改的慢速可变控制。即,当在室内温度Tr上看不到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判定为温度差(Tr–Trs)满足需要降低目标蒸发温度Tes的条件。另外,作为温度差(Tr–Trs)的条件,在处于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中温度差(Tr–Trs)最大的值(Tr–Trs)max大于规定的温度差ΔTre2(例如3℃)的情况下,也进行以使目标蒸发温度Tes降低的方式进行修改的慢速可变控制。即,在室内温度Tr高于设定温度Trs的情况下,判定为温度差(Tr–Trs)满足需要降低目标蒸发温度Tes的条件。
在步骤ST4中,以从向步骤ST2的转移起经过了第一等待时间t1(例如10分钟)的情况为前提,进行慢速可变控制,在该慢速可变控制中,依据作为室内单元4a、4b的对象的空气调节空间的室内温度Tr与室内温度Tr的目标值、即设定温度Trs的温度差(Tr–Trs)改变目标蒸发温度Tes。在此,在已判定为温度差(Tr–Trs)满足需要升高目标蒸发温度Tes的条件的情况下,以如下方式进行修改:对当下的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施加修改值ΔTec2(例如1℃),从而增大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使该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与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相加,从而使目标蒸发温度Tes升高。
在此,作为温度差(Tr–Trs)的条件,在处于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中比温度差(Tr–Trs)最大的值(Tr–Trs)max提前时间t2(例如5分钟)的(Tr–Trs)max大于规定的温度差ΔTre3(例如0.5℃)的情况下,进行以使目标蒸发温度Tes升高的方式进行修改的慢速可变控制。即,在室内温度Tr处于下降倾向的情况下,判定为温度差(Tr–Trs)满足需要升高目标蒸发温度Tes的条件。另外,作为温度差(Tr–Trs)的条件,在处于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中温度差(Tr–Trs)最大的值(Tr–Trs)max为规定的温度差ΔTre4(例如0.5℃)以下的情况下,也进行以使目标蒸发温度Tes升高的方式进行修改的慢速可变控制。即,在室内温度Tr为设定温度Trs附近或者低于设定温度Trs的情况下,判定为温度差(Tr–Trs)满足需要升高目标蒸发温度Tes的条件。
并且,在经过了步骤ST3或步骤ST4的处理后,回到步骤ST2的处理,随后重复进行步骤ST2、ST3、ST4的处理。
利用这种慢速可变模式、即由制冷运转时的步骤ST2、ST3、ST4进行的慢速可变控制,如图6所示地缓慢改变目标蒸发温度Tes。因此,能够抑制室外单元2的空气调节(制冷)能力的过多,效率容易得到提高,能够提高节能性。
而且,在此,利用自动模式依据室外温度Ta设定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因此通过对该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施加依据慢速可变模式的修改而设定的目标蒸发温度Tes能够进一步提高节能性的程度。
此外,在此,将运转中(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中室内温度Tr与设定温度Trs的温度差的最大值用作目标蒸发温度Tes的变更的条件。因此,依据要求最大的空气调节(制冷)能力的室内单元改变目标蒸发温度Tes。由此,在此能够快速地进行目标蒸发温度Tes的变更,提高控制追随性。
另外,当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自动模式并设定成慢速可变模式时,在制热运转时,如图5的步骤ST11~ST14所示地改变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并且,通过进行对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施加该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的修改,改变目标冷凝温度Tcs。另外,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的变更以及通过对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施加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来修改目标冷凝温度Tcs的控制由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84进行。
详细而言,在制热运转的运转开始时,首先在步骤ST11中设定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的初期值。在此,使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0,由此使目标冷凝温度Tcs=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由此,将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作为目标冷凝温度Tcs开始制热运转。
并且,当经过了在步骤ST12中维持现状的处理后,转移到步骤ST13或步骤ST14的处理。
在步骤ST13中,以从向步骤ST12的转移起经过了第一等待时间t1(例如10分钟)、并且不满足后述的步骤ST15的转移条件的情况为前提,进行慢速可变控制,在该慢速可变控制中,依据作为室内单元4a、4b的对象的空气调节空间的室内温度Tr与室内温度Tr的目标值、即设定温度Trs的温度差(Trs–Tr)改变目标冷凝温度Tcs。在此,在已判定为温度差(Trs–Tr)满足需要升高目标冷凝温度Tcs的条件的情况下,以如下方式进行修改:通过对现在的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施加修改值ΔTcc1(例如1℃),提高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使该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与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相加,从而使目标冷凝温度Tcs升高。
在此,作为温度差(Trs–Tr)的条件,在处于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中比温度差(Trs–Tr)最大的值(Trs–Tr)max提前时间t2(例如5分钟)的(Trs–Tr)max为规定的温度差ΔTrc1(例如0.2℃)以下的情况下,进行以使目标冷凝温度Tcs升高的方式进行修改的慢速可变控制。即,当在室内温度Tr上看不到大变化的情况下,判定为温度差(Trs–Tr)满足需要升高目标冷凝温度Tcs的条件。另外,作为温度差(Trs–Tr)的条件,在处于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中温度差(Trs–Tr)最大的值(Trs–Tr)max大于规定的温度差ΔTrc2(例如3℃)的情况下,也进行以使目标冷凝温度Tcs升高的方式进行修改的慢速可变控制。即,在室内温度Tr低于设定温度Trs的情况下,判定为温度差(Trs–Tr)满足需要升高目标冷凝温度Tcs的条件。
在步骤ST14中,以从向步骤ST12的转移起经过了第一等待时间t1(例如10分钟)的情况为前提,进行依据作为室内单元4a、4b的对象的空气调节空间的室内温度Tr与室内温度Tr的目标值、即设定温度Trs的温度差(Trs–Tr)改变目标冷凝温度Tcs的慢速可变控制。在此,在已判定为温度差(Trs–Tr)满足需要降低目标冷凝温度Tcs的条件的情况下,以如下的方式进行修改:从当下的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中减去修改值ΔTcc2(例如1.5℃),从而降低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使该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与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相加,从而使目标冷凝温度Tcs降低。
在此,作为温度差(Trs–Tr)的条件,在处于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中温度差(Trs–Tr)最大的值(Trs–Tr)max为规定的温度差ΔTrc3(例如1.5℃)以下的情况下,也进行以使目标冷凝温度Tcs降低的方式进行修改的慢速可变控制。即,在室内温度Tr为设定温度Trs附近或者高于设定温度Trs的情况下,判定为温度差(Trs–Tr)满足需要降低目标冷凝温度Tcs的条件。
并且,在经过了步骤ST13或步骤ST14的处理后,回到步骤ST12的处理,随后重复进行步骤ST12、ST13、ST14的处理。
利用这种慢速可变模式、即由制热运转时的步骤ST12、ST13、ST14进行的慢速可变控制,如图8所示地缓慢改变目标冷凝温度Tcs。因此,基本上能够抑制室外单元2的空气调节(制热)能力的过多,效率容易得到提高,能够提高节能性。
而且,在此利用自动模式依据室外温度Ta设定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因此通过对该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施加依据慢速可变模式的修改而设定的目标冷凝温度Tcs能够进一步提高节能性的程度。
此外,在此将运转中(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中室内温度Tr与设定温度Trs的温度差的最大值用作目标冷凝温度Tcs的变更的条件。因此,依据要求最大的空气调节(制热)能力的室内单元改变目标冷凝温度Tcs。由此,在此能够快速地进行目标冷凝温度Tcs的变更,提高控制追随性。
(急速可变模式)
当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自动模式并设定成急速可变模式时,在制冷运转时,进行利用与上述的慢速可变模式同样的步骤ST1~ST4进行的慢速可变控制,并且在温度差(Tr–Trs)超过阈值温度差且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了的情况下,如图4的步骤ST5所示,进行将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和目标蒸发温度Tes强制性地改变成急速追随蒸发温度(在此是最大能力蒸发温度Tem和最低蒸发温度Teex)的急速可变控制。
详细而言,在步骤ST5中,以从向步骤ST2的转移起经过了第一等待时间t1(例如10分钟)的情况为前提,在处于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中温度差(Tr–Trs)最大的值(Tr–Trs)max大于作为阈值温度差的规定的温度差ΔTre2(例如3℃),且处于当下的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数大于提前时间t3(例如30秒)的处于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数的情况下,进行以使目标蒸发温度Tes急剧降低的方式进行修改的急速可变控制。即,在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了的情况(也包含处于室内热关闭的状态的室内单元达到了热开启的状态的情况)下,室外单元2需要较大的空气调节(制冷)能力,判定为满足需要使目标蒸发温度Tes急剧降低的条件。
在此,作为急速可变模式,具有强力模式和快速模式。并且,在强力模式下,在满足需要使上述的目标蒸发温度Tes急剧下降的条件的情况下,从现在的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中减去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并且施加急速追随蒸发温度(在此是超过最大能力蒸发温度Tem的最低蒸发温度Teex),从而改变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使该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与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相加,从而进行将目标蒸发温度Tes强制性地改变成作为急速追随蒸发温度的最低蒸发温度Teex(例如3℃)的强力可变控制。即,强力模式是允许将目标蒸发温度Tes改变成超过最大能力蒸发温度Tem的最低蒸发温度Teex的模式。另外,在快速模式下,在满足需要使上述的目标蒸发温度Tes急剧下降的条件的情况下,从当下的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中减去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并且施加急速追随蒸发温度(在此是最大能力蒸发温度Tem),从而改变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使该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与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相加,从而进行将目标蒸发温度Tes强制性地改变成作为急速追随蒸发温度的最大能力蒸发温度Tem(例如6℃)的快速可变控制。即,快速模式是不允许将目标蒸发温度Tes改变成最低蒸发温度Teex的模式。另外,急速可变模式(强力模式及快速模式)中的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的变更以及通过对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施加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来修改目标蒸发温度Tes的控制也由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84进行。
并且,在经过了步骤ST5的处理后,回到步骤ST2的处理,随后重复进行步骤ST2、ST3、ST4、ST5的处理。
如图6所示,与由慢速可变模式进行的情况相比,利用这种急速可变模式、即由制冷运转时的步骤ST2、ST3、ST4、ST5进行急速可变控制,以使室内温度Tr在短时间内达到设定温度Trs的方式改变目标蒸发温度Tes(即,在慢速可变模式下,以使室内温度Tr在比急速可变模式长的时间内达到设定温度Trs的方式改变目标蒸发温度Tes)。因此,通过设定成急速可变模式,与设定成慢速可变模式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控制追随性。由此,在此,通过设定成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能够优先节能性,并能依据用户的喜好改变控制追随性的程度。
另外,在此,除了室内温度Tr与设定温度Trs的温度差超过阈值温度差(在此是规定的温度差ΔTre2)、并且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的情况以外,利用步骤ST3缓慢地改变目标蒸发温度Tes。因此,基本上能够抑制室外单元2的空气调节(制冷)能力的过多。而且,在此,在室内温度Tr与设定温度Trs的温度差超过阈值温度差(在此是规定的温度差ΔTre2),并且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的情况下,即,在因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而使室外单元2需要较大的空气调节(制冷)能力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进行急速可变控制,从而将目标蒸发温度Tes改变成急速追随蒸发温度(在此是最大能力蒸发温度Tem和最低蒸发温度Teex)。由此,在此通过使目标蒸发温度Tes可变,能够提高节能性,并且即使在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充分的控制追随性。
另外,在此,利用自动模式依据室外温度Ta设定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因此通过对该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施加依据急速可变模式的修改而设定的目标蒸发温度Tes能够进一步提高节能性的程度。
另外,在此,将运转中(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中室内温度Tr与设定温度Trs的温度差的最大值用作目标蒸发温度Tes的变更的条件。因此,依据要求最大的空气调节(制冷)能力的室内单元改变目标蒸发温度Tes。由此,在此能够快速地进行目标蒸发温度Tes的变更,提高控制追随性。
另外,在此作为急速可变模式(急速可变控制),能够设定成强力模式(强力可变控制)及快速模式(快速可变控制)的控制追随性的程度进一步不同的两种模式(控制)中的任一种。并且,当设定成强力模式时,允许向超过最大能力蒸发温度Tem的最低蒸发温度Teex进行变更,因此如图7所示,与设定成快速模式的情况或设定成目标制冷剂温度固定模式的情况相比,控制追随性进一步得到提高。由此,在此通过设定成急速可变模式,能够提高控制追随性,并且能够依据用户的喜好进一步改变控制追随性的程度。
另外,当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自动模式并设定成急速可变模式时,在制热运转时,进行由与上述的慢速可变模式同样的步骤ST11~ST14进行的慢速可变控制,并且在温度差(Trs–Tr)超过阈值温度差且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了的情况下,如图5的步骤ST15所示,进行将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和目标冷凝温度Tcs强制性地改变成急速追随冷凝温度(在此为最大能力冷凝温度Tcm和最高冷凝温度Tcex)的急速可变控制。
详细而言,在步骤ST15中,以从向步骤ST12的转移起经过了第一等待时间t1(例如10分钟)的情况为前提,在处于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中温度差(Trs–Tr)最大的值(Trs–Tr)max大于作为阈值温度差的规定的温度差ΔTrc2(例如3℃),且处于当下的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数大于处于提前时间t3(例如30秒)的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数的情况下,进行以使目标冷凝温度Tcs急剧升高的方式进行修改的急速可变控制。即,在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了的情况(也包含处于室内热关闭的状态的室内单元达到了热开启的状态的情况)下,室外单元2需要较大的空气调节(制热)能力,判定为满足需要使目标冷凝温度Tcs急剧下降的条件。
在此,作为急速可变模式,具有强力模式和快速模式。并且,在强力模式下,在满足需要使上述的目标冷凝温度Tcs急剧下降的条件的情况下,从现在的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中减去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并且施加急速追随冷凝温度(在此是超过最大能力冷凝温度Tcm的最高冷凝温度Tcex),从而改变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使该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与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相加,从而进行将目标冷凝温度Tcs强制性地改变成作为急速追随冷凝温度的最高冷凝温度Tcex(例如49℃)的强力可变控制。即,强力模式是允许将目标冷凝温度Tcs改变成超过最大能力冷凝温度Tcm的最高冷凝温度Tcex的模式。另外,在快速模式下,在满足需要使上述的目标冷凝温度Tcs急剧升高的条件的情况下,从现在的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中减去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并且施加急速追随冷凝温度(在此是最大能力冷凝温度Tcm),从而改变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使该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与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相加,从而进行将目标冷凝温度Tcs强制性地改变成作为急速追随冷凝温度的最大能力冷凝温度Tcm(例如46℃)的快速可变控制。即,快速模式是不允许将目标冷凝温度Tcs改变成最高冷凝温度Tcex的模式。另外,急速可变模式(强力模式及快速模式)中的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的变更以及通过对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施加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来修改目标冷凝温度Tcs的控制也由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84进行。
并且,在经过了步骤ST15的处理后,回到步骤ST12的处理,随后重复进行步骤ST12、ST13、ST14、ST15的处理。
如图8所示,与慢速可变模式的情况相比,利用这种急速可变模式,即,由制热运转时的步骤ST12、ST13、ST14、ST15进行的急速可变控制,以使室内温度Tr在短时间内达到设定温度Trs的方式改变目标冷凝温度Tcs(即,在慢速可变模式下,以使室内温度Tr在比急速可变模式长的时间内达到设定温度Trs的方式改变目标冷凝温度Tcs)。因此,通过设定成急速可变模式,与设定成慢速可变模式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控制追随性。由此,在此通过设定成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能够优先节能性,并且能够依据用户的喜好改变控制追随性的程度。
另外,在此,除了室内温度Tr与设定温度Trs的温度差超过阈值温度差(在此是规定的温度差ΔTrc2)、且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的情况以外,利用步骤ST13缓慢地改变目标冷凝温度Tcs。因此,基本上能够抑制室外单元2的空气调节(制热)能力的过多。而且,在此,在室内温度Tr与设定温度Trs的温度差超过阈值温度差(在此是规定的温度差ΔTrc2)、且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的情况下,即,在因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而使室外单元2需要较大的空气调节(制热)能力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通过进行急速可变控制,将目标冷凝温度Tcs改变成急速追随蒸发温度(在此是最大能力冷凝温度Tcm和最高冷凝温度Tcex)。由此,在此,通过使目标冷凝温度Tcs可变,能够提高节能性,并且即使在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充分的控制追随性。
另外,在此,利用自动模式依据室外温度Ta设定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因此通过对该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eb施加依据急速可变模式的修改而设定的目标冷凝温度Tcs能够进一步提高节能性的程度。
另外,在此,将运转中(室内热开启的状态)的室内单元中室内温度Tr与设定温度Trs的温度差的最大值用作目标冷凝温度Tcs的变更的条件。因此,依据要求最大的空气调节(制热)能力的室内单元改变目标冷凝温度Tcs。由此,在此能够快速地进行目标冷凝温度Tcs的变更,提高控制追随性。
另外,在此,作为急速可变模式(急速可变控制),能够设定成强力模式(强力可变控制)及快速模式(快速可变控制)这样的控制追随性的程度进一步不同的两种模式(控制)中的任一种。并且,当设定成强力模式时,允许向超过最大能力冷凝温度Tcm的最高冷凝温度Tcex进行变更,因此如图9所示,与设定成快速模式的情况或设定成目标制冷剂温度固定模式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控制追随性。由此,在此,通过设定成急速可变模式,能够提高控制追随性,并且能够依据用户的喜好进一步改变控制追随性的程度。
(经济模式)
当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自动模式并设定成经济模式时,在制冷运转时,与上述的急速可变模式及慢速可变模式不同,不对在自动模式下设定的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施加修改(即,只进行依据室外温度Ta的变更),将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设定为目标蒸发温度Tes。
另外,当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自动模式并设定成经济模式时,在制热运转时,与上述的急速可变模式及慢速可变模式不同,不对在自动模式下设定的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施加修改(即,只进行依据室外温度Ta的变更),将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设定为目标冷凝温度Tcs。
这样,在设定成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的自动模式时,能够设定成除了急速可变模式及慢速可变模式以外,还包括经济模式这一在自动模式下设定的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或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的修改的方法不同的模式的三种模式中的任一种。并且,当设定成经济模式时,不对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或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施加修改,就设定目标蒸发温度Tes或目标冷凝温度Tcs,因此能使控制追随性的程度最接近用户的喜好。由此,在此通过设定成自动模式,能够设定节能性的程度,并且能够依据用户的喜好改变控制追随性的程度。
-高敏感度模式-
在高敏感度模式下,与自动模式不同,由用户来设定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或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详细而言,当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高敏感度模式时,用户能够设定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或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的值。在此,能够通过选择比最大能力蒸发温度Tem高的多个温度值(例如7℃、8℃、9℃、10℃、11℃)中的任一个,来设定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另外,能够通过选择比最大能力冷凝温度Tcm低的多个温度值(例如41℃、43℃)中的任一个,来设定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
并且,在高敏感度模式下,与自动模式不同,在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时,在由用户设定了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和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的基础上,进一步施加与自动模式同样的由慢速可变模式和急速可变模式进行的修改,或者不施加修改(经济模式),从而改变目标蒸发温度Tes和目标冷凝温度Tcs。
这样,在此,当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时,能够设定成自动模式及高敏感度模式这样的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或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的设定的方法不同的两种模式中的任一种。并且,当设定成自动模式时,如上所述,依据室外温度Ta设定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或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因此通过对该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或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施加依据急速可变模式及慢速可变模式的修改而设定的目标蒸发温度Tes或目标冷凝温度Tcs,与设定成高敏感度模式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节能性的程度。另一方面,当设定成高敏感度模式时,能够依据用户的喜好设定节能性的程度。由此,在此通过设定成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能够优先节能性,并且依据用户的喜好改变节能性的程度。
(慢速可变模式)
当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高敏感度模式并设定成慢速可变模式时,与设定成自动模式的情况同样,在制冷运转时,如图4的步骤ST1~ST4所示,改变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并且,进行对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施加该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的修改,从而改变目标蒸发温度Tes。
另外,当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高敏感度模式并设定成慢速可变模式时,与设定成自动模式的情况相同,在制热运转时,如图5的步骤ST11~ST14所示,也改变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并且,进行对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施加该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的修改,从而改变目标冷凝温度Tcs。
(急速可变模式)
当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高敏感度模式并设定成急速可变模式(强力模式或快速模式)时,在制冷运转时,进行与上述的慢速可变模式同样的由步骤ST1~ST4进行的慢速可变控制,并且在温度差(Tr–Trs)超过阈值温度差且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了的情况下,如图4的步骤ST5所示,进行将蒸发温度修改值KTec和目标蒸发温度Tes强制性地改变成急速追随蒸发温度(在此是最大能力蒸发温度Tem和最低蒸发温度Teex)的急速可变控制(强力可变控制或快速可变控制)。
另外,当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高敏感度模式并设定成急速可变模式(强力模式或快速模式)时,在制热运转时,也进行与上述的慢速可变模式同样的由步骤ST11~ST14进行的慢速可变控制,并且在温度差(Trs–Tr)超过阈值温度差且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了的情况下,如图5的步骤ST15所示,进行将冷凝温度修改值KTcc和目标冷凝温度Tcs强制性地改变成急速追随冷凝温度(在此是最大能力冷凝温度Tcm和最高冷凝温度Tcex)的急速可变控制(强力可变控制或快速可变控制)。
(经济模式)
当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高敏感度模式并设定成经济模式时,在制冷运转时,与上述的急速可变模式及慢速可变模式不同,不对在高敏感度模式下设定的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施加修改(即,与自动模式不同,也不进行依据室外温度Ta的变更),将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设定为目标蒸发温度Tes。
另外,当利用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定成高敏感度模式并设定成经济模式时,在制热运转时,与上述的急速可变模式及慢速可变模式不同,不对在高敏感度模式下设定的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施加修改(即,与自动模式不同,也不进行依据室外温度Ta的变更),将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设定为目标冷凝温度Tcs。
这样,在设定成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模式的高敏感度模式时,能够设定成除了急速可变模式及慢速可变模式以外,还包括经济模式这一在高敏感度模式下设定的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或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的修改的方法不同的模式的三种模式中的任一种。并且,当设定成经济模式时,不对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或基准目标冷凝温度KTcb施加修改,就设定目标蒸发温度Tes或目标冷凝温度Tcs,因此能使控制追随性的程度最接近用户的喜好。由此,在此通过设定成高敏感度模式,能够设定节能性的程度,能够依据用户的喜好改变控制追随性的程度。
(4)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及图5所示,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84每当经过第一等待时间t1都判定是否需要进行慢速可变控制(步骤ST3、ST4、ST13、ST14),另外,每当经过第一等待时间t1也都判定是否需要进行急速可变控制(步骤ST5、ST15)。因此,无论是在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发生增加的情况下,还是在未发生增加的情况下,都只能每当经过第一等待时间t1时进行控制。
但是,关于急速可变控制,由于是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的情况,因此理想的是能够快速地进行急速可变控制。
那么,在此,如图10及图11所示,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84在每当经过第一等待时间t1时都判定是否需要进行慢速可变控制,每当经过比第一等待时间t1短的第二等待时间t3,都判定是否需要进行急速可变控制。
因此,在此,与慢速可变控制相比,能够频繁地进行急速可变控制,能够快速地检测到需要进行急速可变控制的这一事项。
由此,在此能够提高急速可变控制的控制追随性。
(5)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中,在自动模式下,依据室外温度Ta来设定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在高敏感度模式下,由用户来设定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在此,例如在室外温度Ta高且室内温度Tr低的运转状态下,可能存在空气调节空间的湿度高于适合室内温度Tr的相对湿度(一般来说是60%左右)的情况。当相对湿度提高时,在空气调节空间中,不适感加剧,因此需要避开这种运转状态。
那么在此,将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限制成依据室内温度Tr设定的上限蒸发温度以下。例如能够基于室内温度Tr的函数来设定上限蒸发温度。在此,处于室内温度Tr越高,相对湿度越低的倾向,因此基于随着室内温度Tr的升高而变高的函数,设定上限蒸发温度。
因此,在此,通过将在自动模式和高敏感度模式下设定的基准目标蒸发温度KTeb限制在依据室内温度Tr设定的上限蒸发温度以下,能使空气调节空间的湿度处于适合室内温度Tr的相对湿度以下。
由此,在此,能够抑制空气调节空间内的不适感,并且能够依据用户的喜好改变节能性的程度和控制追随性的程度。
(6)变形例3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2中,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设置于室外侧控制部38,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此虽未图示,但在空调装置1具有对多个室内单元进行总括(此外,在具有多个室外单元的情况下,对多个室外单元也进行总括)控制的集中远程控制器等的集中控制设备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集中控制设备设置目标制冷剂温度模式设定元件83。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更加简便地进行上述的模式设定。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应用在包括通过使多个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连接来构成的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中。
(符号说明)
1…空调装置;
2…室外单元;
4a、4b…室内单元;
81…能力控制元件;
84…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47823号公报

Claims (4)

1.一种空调装置(1),该空调装置(1)包括通过使多个室内单元(4a、4b)与室外单元(2)连接而构成的所述制冷剂回路(10),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装置(1)包括:
能力控制元件(81),所述能力控制元件(81)对所述室外单元的空气调节能力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成为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以及
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84),所述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84)进行慢速可变控制,并在所述温度差超过阈温度差且所述室内单元的运转台数增加了的情况下,进行急速可变控制,其中,在所述慢速可变控制中,依据作为所述室内单元的对象的空气调节空间的室内温度与所述室内温度的目标值、即设定温度的温度差,改变所述目标蒸发温度或所述目标冷凝温度,在所述急速可变控制中,将所述目标蒸发温度或所述目标冷凝温度强制性地改变成急速追随蒸发温度或急速追随冷凝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a、4b)中的、所述室内温度与所述设定温度的温度差的最大值用作所述目标蒸发温度或所述目标冷凝温度的变更的条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制冷剂温度可变元件每当经过第一等待时间时,判定是否需要进行所述慢速可变控制,每当经过比所述第一等待时间短的第二等待时间时,判定是否需要进行所述急速可变控制。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急速可变控制具有强力可变控制和快速可变控制,其中,在所述强力可变控制中,将所述急速追随蒸发温度或所述急速追随冷凝温度改变为最低蒸发温度或最高冷凝温度,该最低蒸发温度或最高冷凝温度超过与所述室外单元(2)的空气调节能力达到100%的能力的情况相当的最大能力蒸发温度或最大能力冷凝温度,在所述快速可变控制中,将所述急速追随蒸发温度或所述急速追随冷凝温度改变成所述最大能力蒸发温度或所述最大能力冷凝温度。
CN201280076444.2A 2012-10-18 2012-10-18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47184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76934 WO2014061130A1 (ja) 2012-10-18 2012-10-18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8414A true CN104718414A (zh) 2015-06-17
CN104718414B CN104718414B (zh) 2016-08-17

Family

ID=50487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6444.2A Active CN104718414B (zh) 2012-10-18 2012-10-18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76255A1 (zh)
EP (1) EP2873929B1 (zh)
JP (1) JP5802340B2 (zh)
CN (1) CN104718414B (zh)
AU (1) AU2012392673B2 (zh)
BR (1) BR112015008205B1 (zh)
ES (1) ES2614924T3 (zh)
WO (1) WO201406113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04006A (zh) * 2015-07-17 2015-10-2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12665254A (zh) * 2020-12-28 2021-04-16 江苏拓米洛环境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多间室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制冷系统
CN114608125A (zh) * 2020-12-08 2022-06-10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的自适应调节方法、装置、空调系统和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55849B (zh) * 2012-10-18 2017-04-0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GB2540707B (en) * 2014-05-13 2020-04-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5831661B1 (ja) 2014-09-30 2015-12-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機
KR101676921B1 (ko) 2014-11-12 2016-1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8332366B (zh) * 2017-01-17 2021-08-2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控制装置及空气调节机控制方法
JP7034254B2 (ja) * 2018-03-16 2022-03-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WO2024100842A1 (ja) * 2022-11-10 2024-05-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61925A (ja) * 2000-08-23 2002-02-28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2089454A (ja) * 2000-09-13 2002-03-27 Fuji Electric Co Ltd インバータ圧縮機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2003083660A (ja) * 2001-09-11 2003-03-19 Sanden Corp ショーケース冷却装置
JP2003130522A (ja) * 2001-10-18 2003-05-08 Sanden Corp インバータ冷凍機の運転システム
CN1840992A (zh) * 2005-03-31 2006-10-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冷暖气系统
JP2008190759A (ja) * 2007-02-02 2008-08-2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9604A (en) * 1982-12-30 1984-10-30 Didner Robert S Zoned control system
US5004149A (en) * 1989-01-24 1991-04-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having compensating control function for total heat load in a plurality of rooms
JPH10170085A (ja) * 1996-12-04 1998-06-26 Toshiba Ave Corp 空気調和機
AUPO783697A0 (en) * 1997-07-10 1997-07-31 Shaw, Allan A low energy high performance variable coolant temperatur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4032634B2 (ja) * 2000-11-13 2008-01-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3596506B2 (ja) * 2001-09-28 2004-12-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4443812B2 (ja) * 2002-01-07 2010-03-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030858B2 (ja) * 2002-10-30 2008-01-09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熱処理装置及び熱処理方法
US7392661B2 (en) * 2003-03-21 2008-07-01 Home Comfort Zones, Inc. Energy usage estimation for climate control system
CN100445652C (zh) * 2004-03-31 2008-12-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JP3995006B2 (ja) * 2005-05-24 2007-10-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DE102005057454B4 (de) * 2005-12-01 2007-09-13 Black Box Gmbh & Co.Kg Luftdichtevergleichsregelung
CN101541684A (zh) * 2006-09-12 2009-09-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锂复合金属氧化物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US8010237B2 (en) * 2008-07-07 2011-08-30 Ecofactor,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ramped setpoint temperature variation with networked thermostats to improve efficiency
JP5380226B2 (ja) * 2009-09-25 2014-01-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調給湯システム及びヒートポンプユニット
US8306669B1 (en) * 2009-10-30 2012-11-06 Tim Simon, Inc. Method for operating a thermostatically controlled heater/cooler with fresh air intake
US8849462B2 (en) * 2009-12-02 2014-09-30 Velvetwire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on of a programmable device
JP4947221B2 (ja) * 2010-05-11 2012-06-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US10048706B2 (en) * 2012-06-14 2018-08-14 Ecofactor,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use of individual HVAC units in multi-unit chiller-based systems
CN104755849B (zh) * 2012-10-18 2017-04-0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US9719687B2 (en) * 2014-01-21 2017-08-01 Intellihot, Inc. Multi-temperature output fluid heatin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61925A (ja) * 2000-08-23 2002-02-28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2089454A (ja) * 2000-09-13 2002-03-27 Fuji Electric Co Ltd インバータ圧縮機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2003083660A (ja) * 2001-09-11 2003-03-19 Sanden Corp ショーケース冷却装置
JP2003130522A (ja) * 2001-10-18 2003-05-08 Sanden Corp インバータ冷凍機の運転システム
CN1840992A (zh) * 2005-03-31 2006-10-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冷暖气系统
JP2008190759A (ja) * 2007-02-02 2008-08-2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04006A (zh) * 2015-07-17 2015-10-2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05004006B (zh) * 2015-07-17 2018-04-0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14608125A (zh) * 2020-12-08 2022-06-10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的自适应调节方法、装置、空调系统和介质
CN114608125B (zh) * 2020-12-08 2024-05-0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的自适应调节方法、装置、空调系统和介质
CN112665254A (zh) * 2020-12-28 2021-04-16 江苏拓米洛环境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多间室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制冷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61130A1 (ja) 2014-04-24
BR112015008205B1 (pt) 2021-05-18
EP2873929A4 (en) 2015-08-05
US20150276255A1 (en) 2015-10-01
JP5802340B2 (ja) 2015-10-28
ES2614924T3 (es) 2017-06-02
AU2012392673B2 (en) 2015-10-01
EP2873929A1 (en) 2015-05-20
CN104718414B (zh) 2016-08-17
JPWO2014061130A1 (ja) 2016-09-05
AU2012392673A1 (en) 2015-05-28
EP2873929B1 (en) 2016-11-23
BR112015008205A2 (pt) 2017-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18414A (zh) 空调装置
CN104755849A (zh) 空调装置
JP5182358B2 (ja) 冷凍装置
CN103038584B (zh) 空调装置
JP559835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3312528B1 (en) Air conditioner
JP2008232508A (ja) 給湯器
CN105683672B (zh) 空调装置
CN102460030B (zh) 制冷装置
CN101501423B (zh) 以二氧化碳为制冷剂的冷冻装置中的制冷剂填充方法
CN107490090B (zh) 空调器
CN104736948A (zh) 空调装置
WO2019082372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7003037B (zh) 空调装置
JP604544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EP2607809A2 (en) Hydronic heater
JP2001280669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1558267B (zh) 制冷装置
US11371735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4736951A (zh) 空调装置
JP5083282B2 (ja) 二酸化炭素を冷媒として用いる冷凍装置における冷媒充填方法
KR20100000437A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CN105556219A (zh) 制冷装置
JP2008059069A (ja) 冷凍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