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5980B - 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及基底基材 - Google Patents

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及基底基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85980B
CN104685980B CN201380051997.7A CN201380051997A CN104685980B CN 104685980 B CN104685980 B CN 104685980B CN 201380051997 A CN201380051997 A CN 201380051997A CN 104685980 B CN104685980 B CN 1046859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ayer
alkyl
shaped support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199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85980A (zh
Inventor
森山晃正
古曳伦也
石井雅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X Nippon Mining and Metal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X Nippon Mining and Met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X Nippon Mining and Metals Corp filed Critical JX Nippon Mining and Metal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85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59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859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59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soldered or bonded constructions
    • H01L23/498Leads, i.e. metallisations or lead-frame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e.g. chip carriers
    • H01L23/49822Multilayer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soldered or bonded constructions
    • H01L23/498Leads, i.e. metallisations or lead-frame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e.g. chip carriers
    • H01L23/49866Leads, i.e. metallisations or lead-frame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e.g. chip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 H01L23/49894Materials of the insulating layers or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46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circuits
    • H05K3/4644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circuits by building the multilayer layer by layer, i.e. build-up multilayer circuits
    • H05K3/4682Manufacture of core-less build-up multilayer circuits on a temporary carrier or on a metal f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3/00
    • H05K2203/01Tools for processing; Objects used during processing
    • H05K2203/0147Carriers and holders
    • H05K2203/0152Temporary metallic carrier, e.g. for transferring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0058Laminat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onto other substrates, e.g. metallic substrates
    • H05K3/0061Laminat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onto other substrates, e.g. metallic substrates onto a metallic substrate, e.g. a heat sink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0097Processing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simultaneously, e.g. made from a common substrate, or temporarily stacked circuit bo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roduction Of Multi-Layered Print Wiring Board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包含:第1步骤,其是准备于金属制的板状载体的至少一主面上介隔脱模剂层而积层有树脂层的基底基材;及第2步骤,其是于基底基材的树脂层上积层1层以上的增层(buildup layer)。优选为板状载体的基板厚度为5μm以上1600μm以下。优选为板状载体与树脂层间的剥离强度为10gf/cm以上200gf/cm以下。

Description

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及基底基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及基底基材。
背景技术
关于多层印刷配线基板,自先前以来不断进行各种开发。例如专利文献1中揭示有采用预浸体作为铜箔的载体,并于预浸体上可剥离地积层有铜箔的构成。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61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多层印刷配线基板通常包含在树脂制的基底基板上积层有包含1层以上的配线层与1层以上的绝缘层的增层的构成,但若使树脂制的基底基板变薄,则存在多层印刷配线板于制造步骤中弯曲而变形,或产生翘曲,导致产生安装步骤上的故障的情况。本发明是鉴于该方面,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于制造与先前不同构成的薄型多层印刷配线板时发挥作为支撑体的功能的基底基材。
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包含:第1步骤,其是准备于金属制的板状载体的至少一主面上介隔脱模剂层而积层有树脂层的基底基材;及第2步骤,其是于上述基底基材之上述树脂层上积层1层以上的增层(buildup layer)。
优选为上述板状载体的基板厚度为5μm以上1600μm以下。
优选为上述板状载体与上述树脂层间的剥离强度为10gf/cm以上200gf/cm以下。
优选为于220℃进行3小时、6小时或9小时中的至少一种加热后之上述板状载体与上述树脂层间的剥离强度为10gf/cm以上200gf/cm以下。
优选为进而包含第3步骤,其是将积层有上述增层之上述树脂层与上述板状载体分离。
优选为于将上述树脂层设为第1树脂层之上述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中,
进而包含第4步骤,其是于通过上述第3步骤所获得之上述多层印刷配线基板上积层与上述第1树脂层不同的第2树脂层、及进一步增层。
优选为上述树脂层为预浸体。
优选为上述树脂层具有120~320℃的玻璃转移温度Tg。
优选为上述增层包含1层以上的绝缘层与1层以上的配线层。
优选为上述增层所包含的1层以上的配线层为经图案化或未经图案化的金属箔。
优选为上述增层所包含的1层以上的绝缘层为预浸体。
优选为上述增层包含单面或两面覆金属积层板。
优选为上述增层是使用减成法或全加成法、或者半加成法中的至少一种方法而形成。
优选为进而包含第5步骤,其是对在上述基底基材上积层有上述增层的积层体实施切割处理。
优选为通过上述切割处理,而于在上述基底基材上积层有上述增层之上述积层体形成1个以上的凹槽,可通过该凹槽而将上述增层单片化。
优选为进而包含第6步骤,其是对上述增层所包含的1层以上的绝缘层形成通孔配线。
优选为上述脱模剂层是将下述式所示的硅烷化合物、其水解产物、该水解产物的缩合物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多种而成,
[化1]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R3及R4分别独立为卤素原子、或烷氧基、或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
优选为上述脱模剂层是使用分子内具有2个以下的巯基的化合物而成。
优选为上述脱模剂层是将下述式所示的铝酸酯化合物、钛酸酯化合物、锆酸酯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水解产物、该水解产物的缩合物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多种而成,
[化2]
(R1)m-M-(R2)n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M为Al、Ti、Zr中的任一者,n为0、1或2,m为1以上M的价数以下的整数,R1中的至少一者为烷氧基;再者,m+n为M的价数、即于Al的情形时为3,于Ti、Zr的情形时为4)。
优选为脱模剂层是由聚硅氧与选自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及氟树脂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树脂所构成的树脂涂膜。
优选为上述板状载体是由铜或铜合金构成。
优选为上述配线层是由铜或铜合金构成。
本发明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通过上述任一项中所记载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而制造。
本发明的基底基材是用于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并且具备金属制的板状载体、形成于上述板状载体的至少一主面上的脱模剂层、及介隔上述脱模剂层而积层于上述板状载体上的树脂层,上述树脂层与上述板状载体可剥离。
优选为上述板状载体的基板厚度为5μm以上1600μm以下。
优选为上述板状载体与上述树脂层间的剥离强度为10gf/cm以上200gf/cm以下。
优选为于220℃进行3小时、6小时或9小时中的至少一种加热后之上述板状载体与上述树脂层间的剥离强度为10gf/cm以上200gf/cm以下。
优选为上述板状载体是由铜或铜合金构成。
优选为上述树脂层是由预浸体构成。
优选为上述脱模剂层是将下述式所示的硅烷化合物、其水解产物、该水解产物的缩合物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多种而成,
[化3]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R3及R4分别独立为卤素原子、或烷氧基、或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
优选为上述脱模剂层是使用分子内具有2个以下的巯基的化合物而成。
优选为上述脱模剂层是将下述式所示的铝酸酯化合物、钛酸酯化合物、锆酸酯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水解产物、该水解产物的缩合物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多种而成,
[化4]
(R1)m-M-(R2)n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M为Al、Ti、Zr中的任一者,n为0、1或2,m为1以上M的价数以下的整数,R1中的至少一者为烷氧基;再者,m+n为M的价数、即于Al的情形时为3,于Ti、Zr的情形时为4)。
优选为脱模剂层是由聚硅氧与选自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及氟树脂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树脂所构成的树脂涂膜。
本发明的积层体是于金属制的板状载体的至少一主面上积层有脱模剂层,
上述脱模剂层是将下述式所示的硅烷化合物、其水解产物、该水解产物的缩合物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多种而成,
[化5]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R3及R4分别独立为卤素原子、或烷氧基、或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
本发明的积层体是于金属制的板状载体的至少一主面上积层有脱模剂层,上述脱模剂层是使用分子内具有2个以下的巯基的化合物而成。
本发明的积层体是于金属制的板状载体的至少一主面上积层有脱模剂层,
上述脱模剂层是将下述式所示的铝酸酯化合物、钛酸酯化合物、锆酸酯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水解产物、该水解产物的缩合物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多种而成,
[化6]
(R1)m-M-(R2)n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M为Al、Ti、Zr中的任一者,n为0、1或2,m为1以上M的价数以下的整数,R1中的至少一者为烷氧基;再者,m+n为M的价数、即于Al的情形时为3,于Ti、Zr的情形时为4)。
一种积层体,其是于金属制的板状载体的至少一主面上积层有脱模剂层,
上述脱模剂层是由聚硅氧与选自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及氟树脂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树脂所构成的树脂涂膜。
优选为上述板状载体是由铜或铜合金构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于积层增层之后将金属制的板状载体与增层分离,可有效率地制造薄型多层印刷配线基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案的基底基材的概略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案的于基底基材上积层有增层的状态的概略步骤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案的将多层印刷配线基板与板状载体剥离的步骤的步骤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案的基底基材的概略截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案的于基底基材的两面上积层有增层的状态的概略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面参照图式一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各实施方案并非为各自独立,无需进行过度地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适当地组合,亦可理解掌握通过该组合所获得的协同效果。原则上省略实施方案间的重复说明。
<第1实施方案>
参照图1至图3,对第1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图1是基底基材的概略截面图。图2是表示于基底基材上积层有增层的状态的步骤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剥离多层印刷配线基板与板状载体的步骤的步骤图。
如图1所示,基底基材100具备特定厚度的金属制的板状载体10、积层于板状载体10之上表面(主面)上的脱模剂层20、介隔脱模剂层20而积层于板状载体10之上表面的作为树脂层之一例的预浸体30,是依顺序积层有板状载体10、脱模剂层20、及预浸体30的积层体。再者,无需于板状载体10之上表面的整个面形成脱模剂层20,同样地,无需于脱模剂层20之上表面的整个面积层预浸体30。板状载体10或预浸体30的俯视形状不仅限于矩形,亦可为圆形等其他形状。预浸体30典型为应构成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最底层的层。换言之,预浸体30等同于构成增层110的绝缘层40。该方面内容亦可根据下述说明而明了。
关于基底基材100的构成层的积层顺序为任意,例如亦可首先准备板状载体10,其后于板状载体10之上表面(主面)上积层脱模剂层20,继而,介隔脱模剂层20而积层预浸体30。或者,亦可于预浸体30之下表面(主面)上积层脱模剂层20,将预浸体30与脱模剂层20的积层体积层于板状载体10上。脱模剂层20可应用通常的涂布技术而于预浸体30或板状载体10上成膜。板状载体10或预浸体30的厚度可通过任意公知的手段、方法进行调整。
如图2及图3所示,于基底基材100的预浸体30上积层包含1层以上的绝缘层40与1层以上的配线层50的增层110。增层110是1层的绝缘层40与1层的配线层50的积层体,图2中,对亦包含预浸体30在内的2层构成的增层110加以图示。增层110的绝缘层40适宜为由树脂层构成,更适宜为由含有热硬化性树脂的预浸体构成。增层110的配线层50适宜为经图案化或未经图案化的金属层、适宜为金属箔或金属镀层。增层110是通过依顺序反复积层绝缘层40与配线层50而形成。于基底基材100上积层有增层110后,自基底基材100分离增层110,由此,可适宜地以薄型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形式获得增层110。
于以此种方式所制造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中,不包含使用于增层110的积层的基底基材100。在此种意义上,可认为本实施方案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为“薄型”构成。所谓“薄型”,例如是指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厚度为400μm以下,优选为200μm以下,更优选为100μm以下。但是,于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功能上,配线层的层数极多的情形(例如为10层以上)、或需要比100μm厚的绝缘层或配线层的情形时,亦可存在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厚度超过400μm的情况。
于增层的积层步骤中,基底基材100本身亦被加热或者经物理或化学处理,视情况浸渍于化学药液。于经此种步骤后亦确保图3所示意性地表示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直接而言是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最底层的预浸体30与板状载体10间的剥离性。适宜为脱模剂层20残存于板状载体10侧,但未必限定于此。
绝缘层40与配线层50的构成材料或层厚为任意,1个配线层50亦可由积层1层以上的导电层而构成,1个绝缘层40亦可由积层1层以上的绝缘层而构成。配线层50例如是由1个以上的金属箔构成。绝缘层40是由1层以上的树脂层构成,适宜为热硬化性树脂层。配线层50可无需进行图案化,又,亦可无需与其他配线层电性连接。存在如下情况:设置浮动的配线层50于控制配线层间所产生的静电电容或调整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机械强度等时有效。
增层110的具体构成为任意。例如增层110包含1层以上的绝缘层40与1层以上的配线层50。例如增层110所包含的1层以上的配线层50为经图案化或未经图案化的金属箔。例如增层110所包含的1层以上的绝缘层40为预浸体。例如增层110包含单面或两面覆金属积层板。
板状载体10为金属制、适宜为铜或铜合金制的平板,取决于其大小而亦可具备稍许的可挠性,理想为具备可确保作为支撑基板的功能的程度的刚性。板状载体10可使用典型为具有5μm以上、更适宜为具有10μm以上、30μm以上、35μm以上、50μm以上、65μm以上、70μm以上、80μm以上、100μm以上的厚度的金属箔。又,板状载体10可使用典型为具有1600μm以下、更适宜为具有1500μm以下、1350μm以下、1000μm以下、800μm以下、500μm以下、400μm以下、300μm以下、105μm以下的厚度的金属箔。又,板状载体10适宜为可使用铜箔或铜合金箔。
关于板状载体10,作为一例,可为通过铜材的压延所制造的平板,亦可为积层多层铜材而成的平板,于该情形时,该平板亦可具有1600μm以上的厚度。亦可将通过电解所获得的铜箔等铜材应用于板状载体10。作为板状载体10的构成材料,亦可应用铜合金。通过应用铜合金,可提高板状载体10的硬度。作为铜合金,可例示:将选自Ni、Si、Zn、Sn、Ti、P、Cr、B、Ag、Mg、Fe、V、Au、Pd、Co、Mn、铍(Be)或镉(Cd)的元素群中之一种以上的元素以合计添加有0质量%以上~80质量%以下的铜合金。又,作为板状载体10的材料,只要为金属则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铜、金、银、铁、镍、铝、铬、钛、锌、镁等。亦可为铜合金、铁合金等使用这些的合金。
作为铜,典型为可列举JIS H0500所特定的磷脱氧铜、无氧铜及精铜等纯度为99.90质量%以上的铜。亦可制成以合计含有0.001~4.0质量%的Sn、Ag、Au、Co、Cr、Fe、In、Ni、P、Si、Te、Ti、Zn及Zr中之一种以上的铜或铜合金。
作为铜合金,进而可列举:钛铜、磷青铜、卡逊(corson)合金、红黄铜、黄铜、白铜等。
钛铜典型为含有Ti:0.5~5.0质量%,具有剩余部分由铜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构成的组成。钛铜亦可进而以合计含有2.0质量%以下的Fe、Co、V、Nb、Mo、B、Ni、P、Zr、Mn、Zn、Si、Mg及Cr中的1种以上。
磷青铜典型为如下所述:所谓磷青铜,是指以铜作为主成分并含有Sn及低于其质量的P而成的铜合金。作为一例,磷青铜含有3.5~11质量%的Sn、0.03~0.35质量%的P,具有剩余部分由铜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构成的组成。磷青铜亦可以合计含有1.0质量%以下的Ni、Zn等元素。
卡逊合金典型是指添加与Si形成化合物的元素(例如Ni、Co及Cr中的任一种以上),以第二相粒子的形式于母相中析出的铜合金。作为一例,卡逊合金含有1.0~4.0质量%的Ni、0.2~1.3质量%的Si,具有剩余部分由铜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构成的组成。作为另一例,卡逊合金含有1.0~4.0质量%的Ni、0.2~1.3质量%的Si、0.03~0.5质量%的Cr,具有剩余部分由铜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构成的组成。作为又一例,卡逊合金含有1.0~4.0质量%的Ni、0.2~1.3质量%的Si、0.5~2.5质量%的Co,具有剩余部分由铜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构成的组成。作为又一例,卡逊合金含有1.0~4.0质量%的Ni、0.2~1.3质量%的Si、0.5~2.5质量%的Co、0.03~0.5质量%的Cr,具有剩余部分由铜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构成的组成。作为又一例,卡逊合金含有0.2~1.3质量%的Si、0.5~2.5质量%的Co,具有剩余部分由铜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构成的组成。亦可于卡逊合金中任意地添加其他元素(例如Mg、Sn、B、Ti、Mn、Ag、P、Zn、As、Sb、Be、Zr、Al及Fe)。这些其他元素通常添加以总计为至2.0质量%左右。例如作为又一例,卡逊合金含有1.0~4.0质量%的Ni、0.2~1.3质量%的Si、0.01~2.0质量%的Sn、0.01~2.0质量%的Zn,具有剩余部分由铜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构成的组成。
所谓黄铜,是指铜与锌的合金,尤其是含有20质量%以上的锌的铜合金。锌之上限并无特别限定,为60质量%以下,优选为45质量%以下或40质量%以下。
所谓红黄铜,是指铜与锌的合金,含有1~20质量%的锌、更优选为含有1~10质量%的锌的铜合金。又,红黄铜亦可包含0.1~1.0质量%的锡。
所谓白铜,是指以铜作为主成分,含有60质量%至75质量%的铜、8.5质量%至19.5质量%的镍、10质量%至30质量%的锌的铜合金。
作为铝及铝合金,例如可使用包含99质量%以上的Al者。具体而言,可使用JISH4000中所记载的以合金编号1085、1080、1070、1050、1100、1200、1N00、1N30为代表的Al为99.00质量%以上的铝或其合金等。
作为镍及镍合金,例如可使用包含99质量%以上的Ni者。具体而言,可使用JISH4551中所记载的以合金编号NW2200、NW2201为代表的Ni为99.0质量%以上的镍或其合金等。
作为铁合金,例如可使用不锈钢、软钢、铁镍合金等。不锈钢可使用SUS 301、SUS304、SUS 310、SUS 316、SUS 430、SUS 631(均为JIS标准)等。软钢可使用碳为0.15质量%以下者,可使用JIS G3141中所记载的软钢等。铁镍合金包含35~85质量%的Ni,剩余部分由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具体而言,可使用JIS C2531中所记载的铁镍合金。又,板状载体亦可使用铝、铝合金、镍、镍合金、铁、铁合金、不锈钢等公知的金属。
板状载体10的维氏硬度(HV)典型为30~100(F/N)/(d/mm)2,适宜为50~80(F/N)/(d/mm)2。理想为确保作为板状载体10的铜或铜合金制的平板的充分的硬度。
亦可对板状载体10实施表面处理。例如可列举:以赋予耐热性为目的的金属镀敷(镀Ni、Ni-Zn合金镀敷、Cu-Ni合金镀敷、Cu-Zn合金镀敷、镀Zn、Cu-Ni-Zn合金镀敷、Co-Ni合金镀敷等)、用以赋予防锈性或耐变色性的铬酸盐处理(包含铬酸盐处理液中含有1种以上的Zn、P、Ni、Mo、Zr、Ti等合金元素的情况)、用以调整表面粗糙度的粗化处理(例如电镀铜粒或利用Cu-Ni-Co合金镀敷、Cu-Ni-P合金镀敷、Cu-Co合金镀敷、Cu-Ni合金镀敷、Cu-As合金镀敷、Cu-As-W合金镀敷等铜合金镀敷所得者)。当然粗化处理会对板状载体10与脱模剂层20的剥离强度造成影响,而铬酸盐处理亦会造成较大影响。铬酸盐处理是就防锈性或耐变色性的观点而言较为重要,但发现其使剥离强度显著上升的倾向,故而作为剥离强度的调整手段亦有意义。
例如亦可对铜材的光泽面实施根据下述条件的镍-锌(Ni-Zn)合金镀敷处理及铬酸盐(Cr-Zn铬酸盐)处理。
(镍-锌合金镀敷)
(铬酸盐处理)
脱模剂层20优选为自对板状载体10相对较强地固着、对预浸体30相对较弱地固着的任意材料中加以选择。存在如上述般于增层110的积层步骤中加热基底基材100而进行化学或物理处理的情况。就此种观点而言,理想为即便作为脱模剂层20亦具有耐热性及耐化学品性,不会容易地变质或因化学品而受到腐蚀。脱模剂层20可利用旋转涂布、浸渍涂布、喷雾涂布、印刷等任意方法而形成于板状载体10上,但并未特别限定于此。
形成脱模剂层20的板状载体10之上表面可为粗糙面(M面)或光泽面(S面)中的任一者,但与粗糙面相比,理想为设为光泽面。若使用压延金属箔、更适宜使用压延铜箔作为板状载体,则两面成为光泽面,故而于板状载体的两面形成脱模剂层20的情形时更为理想。由此,可抑制积层有脱模剂层20的板状载体10之上表面的粗糙度不均,实现基底基材100的品质稳定化。脱模剂层20的层厚典型为0.001~10μm,适宜为0.001~0.1μm。
(1)硅烷化合物
脱模剂层20的构成材料不应限定于本案中所揭示或目前可获得者,例如优选为将下述化学式所示的硅烷化合物、其水解产物、该水解产物的缩合物单独应用或组合多种应用于脱模剂层20。
[化7]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R3及R4分别独立为卤素原子、或烷氧基、或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
该硅烷化合物必须具有至少一个烷氧基。于不存在烷氧基而仅以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构成取代基的情形时,有脱模剂层20与板状载体10表面的密接性过度降低的倾向。又,该硅烷化合物必须具有至少一个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其原因在于:于不存在该烃基的情形时,有脱模剂层20与板状载体10表面的密接性上升的倾向。再者,本案发明的烷氧基亦包含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烷氧基。
优选为将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或包含预浸体30的增层110)间的剥离强度调节在下述优选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该硅烷化合物具有三个烷氧基、一个上述烃基(包含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烃基)。若以上述式论述此,则R3及R4两者为烷氧基。
作为烷氧基并无限定,可列举:甲氧基、乙氧基、正或异丙氧基、正、异或第三丁氧基、正、异或新戊氧基、正己氧基、环己氧基、正庚氧基、及正辛氧基等直链状、分支状或环状的碳数1~20、优选为碳数1~10、更优选为碳数1~5的烷氧基。作为卤素原子,可列举: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及碘原子。
作为烷基并无限定,可列举:甲基、乙基、正或异丙基、正、异或第三丁基、正、异或新戊基、正己基、正辛基、正癸基等直链状或分支状的碳数1~20、优选为碳数1~10、更优选为碳数1~5的烷基。
作为环烷基并无限定,可列举: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环庚基、环辛基等碳数3~10、优选为碳数5~7的环烷基。
作为芳基,可列举:苯基、经烷基取代的苯基(例如甲苯基、二甲苯基)、1-萘基或2-萘基、蒽基等碳数6~20、优选为6~14的芳基。
这些烃基之一个以上的氢原子可经卤素原子取代,例如可经氟原子、氯原子、或溴原子取代。
作为优选的硅烷化合物的例子,可列举: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正或异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正、异或第三丁基三甲氧基硅烷、正、异或新戊基三甲氧基硅烷、己基三甲氧基硅烷、辛基三甲氧基硅烷、癸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烷基取代苯基三甲氧基硅烷(例如对(甲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正或异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正、异或第三丁基三乙氧基硅烷、戊基三乙氧基硅烷、己基三乙氧基硅烷、辛基三乙氧基硅烷、癸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烷基取代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例如对(甲基)苯基三乙氧基硅烷)、(3,3,3-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及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甲基三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三甲基氯硅烷、苯基三氯硅烷、三甲基氟硅烷、二甲基二溴硅烷、二苯基二溴硅烷、这些硅烷化合物的水解产物、及这些硅烷化合物的水解产物的缩合物等。这些化合物之中,就易获得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己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癸基三甲氧基硅烷。
(2)分子内具有2个以下的巯基的化合物
亦可代替上述硅烷化合物而将分子内具有2个以下的巯基的化合物应用于脱模剂层20。作为该例,可列举:硫醇、二硫醇、硫羧酸或其盐、二硫羧酸或其盐、硫磺酸或其盐、及二硫磺酸或其盐,可使用选自这些中的至少一种。
硫醇系分子内具有一个巯基者,例如以R-SH表示。此处,R表示可包含羟基或胺基的脂肪族系或芳香族系烃基或杂环基。
二硫醇系分子内具有两个巯基者,例如以R(SH)2表示。R表示可包含羟基或胺基的脂肪族系或芳香族系烃基或杂环基。又,两个巯基可分别与相同的碳键结,或亦可相互与不同的碳或氮键结。
硫羧酸是有机羧酸的羟基被取代为巯基而成,例如以R-CO-SH表示。R表示可包含羟基或胺基的脂肪族系或芳香族系烃基或杂环基。又,硫羧酸亦可以盐的形态使用。再者,亦可使用具有两个硫羧酸基的化合物。
二硫羧酸是有机羧酸的羧基中的2个氧原子被取代为硫原子而成,例如以R-(CS)-SH表示。R表示可包含羟基或胺基的脂肪族系或芳香族系烃基或杂环基。又,二硫羧酸亦可以盐的形态使用。再者,亦可使用具有两个二硫羧酸基的化合物。
硫磺酸是有机磺酸的羟基被取代为巯基而成,例如R(SO2)-SH表示。R表示可包含羟基或胺基的脂肪族系或芳香族系烃基或杂环基。又,硫磺酸亦可以盐的形态使用。
二硫磺酸是有机二磺酸的两个羟基被分别取代为巯基而成,例如以R-((SO2)-SH)2表示。R表示可包含羟基或胺基的脂肪族系或芳香族系烃基或杂环基。又,两个硫磺酸基可分别与相同的碳键结,或亦可相互与不同的碳键结。又,二硫磺酸亦可以盐的形态使用。
此处,作为R的优选的脂肪族系烃基,可列举烷基、环烷基,这些烃基亦可包含羟基与胺基中的任一者或两者。
又,作为烷基并无限定,可列举:甲基、乙基、正或异丙基、正、异或第三丁基、正、异或新戊基、正己基、正辛基、正癸基等直链状或分支状的碳数1~20、优选为碳数1~10、更优选为碳数1~5的烷基。
又,作为环烷基并无限定,可列举: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环庚基、环辛基等碳数3~10、优选为碳数5~7的环烷基。
又,作为R的优选的芳香族烃基,可列举:苯基、经烷基取代的苯基(例如甲苯基、二甲苯基)、1-萘基或2-萘基、蒽基等碳数6~20、优选为6~14的芳基,这些烃基亦可包含羟基与胺基中的任一者或两者。
又,作为R的优选的杂环基,可列举:咪唑、三唑、四唑、苯并咪唑、苯并三唑、噻唑、苯并噻唑,亦可包含羟基与胺基中的任一者或两者。
作为分子内具有2个以下的巯基的化合物的优选例,可列举:3-巯基-1,2-丙二醇、2-巯基乙醇、1,2-乙二硫醇、6-巯基-1-己醇、1-辛硫醇、1-十二烷硫醇、10-羟基-1-十二烷硫醇、10-羧基-1-十二烷硫醇、10-胺基-1-十二烷硫醇、1-十二烷硫醇磺酸钠、苯硫酚、硫代苯甲酸、4-胺基-苯硫酚、对甲苯硫醇、2,4-二甲基苯硫醇、3-巯基-1,2,4三唑、2-巯基-苯并噻唑。这些之中,就水溶性与废弃物处理上的观点而言,优选为3-巯基-1,2-丙二醇。
(3)金属烷氧化物
通过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多种的具有下述式所示的结构的铝酸酯化合物、钛酸酯化合物、锆酸酯化合物、或其水解生成物质、或该水解生成物质的缩合物(以下,仅记作金属烷氧化物),将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贴合,而可适度地降低密接性,将剥离强度调节在如下述般的范围内。
[化8]
(R1)m-M-(R2)n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M为Al、Ti、Zr中的任一者,n为0、1或2,m为1以上M的价数以下的整数,R1中的至少一者为烷氧基。再者,m+n为M的价数、即于Al的情形时为3,于Ti、Zr的情形时为4。
该金属烷氧化物必须至少具有一个烷氧基。于不存在烷氧基而仅由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构成取代基的情形时,有板状载体与金属箔表面的密接性过度降低的倾向。又,该金属烷氧化物必须具有0~2个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其原因在于:于具有3个以上该烃基的情形时,有板状载体与金属箔表面的密接性过度降低的倾向。再者,本案发明的烷氧基亦包含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烷氧基。优选为将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或包含预浸体30的增层110)的剥离强度调节在下述范围内,在此基础上,该金属烷氧化物具有两个以上烷氧基、一个或两个上述烃基(包含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烃基)。
又,作为烷基并无限定,可列举:甲基、乙基、正或异丙基、正、异或第三丁基、正、异或新戊基、正己基、正辛基、正癸基等直链状或分支状的碳数1~20、优选为碳数1~10、更优选为碳数1~5的烷基。
又,作为环烷基并无限定,可列举: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环庚基、环辛基等碳数3~10、优选为碳数5~7的环烷基。
又,作为R2的优选的芳香族烃基,可列举:苯基、经烷基取代的苯基(例如甲苯基、二甲苯基)、1-萘基或2-萘基、蒽基等碳数6~20、优选为6~14的芳基,这些烃基亦可包含羟基与胺基中的任一者或两者。
这些烃基之一个以上的氢原子可经卤素原子取代,例如可经氟原子、氯原子、或溴原子取代。
作为优选的铝酸酯化合物的例子,可列举:三甲氧基铝、甲基二甲氧基铝、乙基二甲氧基铝、正或异丙基二甲氧基铝、正、异或第三丁基二甲氧基铝、正、异或新戊基二甲氧基铝、己基二甲氧基铝、辛基二甲氧基铝、癸基二甲氧基铝、苯基二甲氧基铝;烷基取代苯基二甲氧基铝(例如对(甲基)苯基二甲氧基铝)、二甲基甲氧基铝、三乙氧基铝、甲基二乙氧基铝、乙基二乙氧基铝、正或异丙基二乙氧基铝、正、异或第三丁基二乙氧基铝、戊基二乙氧基铝、己基二乙氧基铝、辛基二乙氧基铝、癸基二乙氧基铝、苯基二乙氧基铝、烷基取代苯基二乙氧基铝(例如对(甲基)苯基二乙氧基铝)、二甲基乙氧基铝、三异丙氧基铝、甲基二异丙氧基铝、乙基二异丙氧基铝、正或异丙基二乙氧基铝、正、异或第三丁基二异丙氧基铝、戊基二异丙氧基铝、己基二异丙氧基铝、辛基二异丙氧基铝、癸基二异丙氧基铝、苯基二异丙氧基铝、烷基取代苯基二异丙氧基铝(例如对(甲基)苯基二异丙氧基铝)、二甲基异丙氧基铝、(3,3,3-三氟丙基)二甲氧基铝、及十三氟辛基二乙氧基铝、二氯化甲基铝、氯化二甲基铝、二氯化苯基铝、氟化二甲基铝、溴化二甲基铝、溴化二苯基铝、这些铝酸酯化合物的水解产物、及这些铝酸酯化合物的水解产物的缩合物等。这些化合物之中,就易获得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三甲氧基铝、三乙氧基铝、三异丙氧基铝。
作为优选的钛酸酯化合物的例子,可列举:四甲氧基钛、甲基三甲氧基钛、乙基三甲氧基钛、正或异丙基三甲氧基钛、正、异或第三丁基三甲氧基钛、正、异或新戊基三甲氧基钛、己基三甲氧基钛、辛基三甲氧基钛、癸基三甲氧基钛、苯基三甲氧基钛;烷基取代苯基三甲氧基钛(例如对(甲基)苯基三甲氧基钛)、二甲基二甲氧基钛、四乙氧基钛、甲基三乙氧基钛、乙基三乙氧基钛、正或异丙基三乙氧基钛、正、异或第三丁基三乙氧基钛、戊基三乙氧基钛、己基三乙氧基钛、辛基三乙氧基钛、癸基三乙氧基钛、苯基三乙氧基钛、烷基取代苯基三乙氧基钛(例如对(甲基)苯基三乙氧基钛)、二甲基二乙氧基钛、四异丙氧基钛、甲基三异丙氧基钛、乙基三异丙氧基钛、正或异丙基三乙氧基钛、正、异或第三丁基三异丙氧基钛、戊基三异丙氧基钛、己基三异丙氧基钛、辛基三异丙氧基钛、癸基三异丙氧基钛、苯基三异丙氧基钛、烷基取代苯基三异丙氧基钛(例如对(甲基)苯基三异丙氧基钛)、二甲基二异丙氧基钛、(3,3,3-三氟丙基)三甲氧基钛、及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钛、三氯化甲基钛、二氯化二甲基钛、氯化三甲基钛、三氯化苯基钛、二氟化二甲基钛、二溴化二甲基钛、二溴化二苯基钛、这些钛酸酯化合物的水解产物、及这些钛酸酯化合物的水解产物的缩合物等。这些化合物之中,就易获得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四甲氧基钛、四乙氧基钛、四异丙氧基钛。
作为优选的锆酸酯化合物的例子,可列举:四甲氧基锆、甲基三甲氧基锆、乙基三甲氧基锆、正或异丙基三甲氧基锆、正、异或第三丁基三甲氧基锆、正、异或新戊基三甲氧基锆、己基三甲氧基锆、辛基三甲氧基锆、癸基三甲氧基锆、苯基三甲氧基锆;烷基取代苯基三甲氧基锆(例如对(甲基)苯基三甲氧基锆)、二甲基二甲氧基锆、四乙氧基锆、甲基三乙氧基锆、乙基三乙氧基锆、正或异丙基三乙氧基锆、正、异或第三丁基三乙氧基锆、戊基三乙氧基锆、己基三乙氧基锆、辛基三乙氧基锆、癸基三乙氧基锆、苯基三乙氧基锆、烷基取代苯基三乙氧基锆(例如对(甲基)苯基三乙氧基锆)、二甲基二乙氧基锆、四异丙氧基锆、甲基三异丙氧基锆、乙基三异丙氧基锆、正或异丙基三异丙氧基锆、正、异或第三丁基三异丙氧基锆、戊基三异丙氧基锆、己基三异丙氧基锆、辛基三异丙氧基锆、癸基三异丙氧基锆、苯基三异丙氧基锆、烷基取代苯基三异丙氧基锆(例如对(甲基)苯基三异丙氧基锆)、二甲基二异丙氧基锆、(3,3,3-三氟丙基)三甲氧基锆、及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锆、三氯化甲基锆、二氯化二甲基锆、氯化三甲基锆、三氯化苯基锆、二氟化二甲基锆、二溴化二甲基锆、二溴化二苯基锆、这些锆酸酯化合物的水解产物、及这些锆酸酯化合物的水解产物的缩合物等。这些化合物之中,就易获得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四甲氧基锆、四乙氧基锆、四异丙氧基锆。
基底基材100可将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利用热压而密接来制造。例如可通过于板状载体10及/或预浸体30的贴合面涂布处理上述分子内之上述金属烷氧化物,在此基础上对板状载体10热压积层B阶段的树脂制的预浸体30,从而进行制造。
金属烷氧化物可以水溶液的形态使用。为了提高对水的溶解性,亦可添加甲醇或乙醇等醇。醇的添加尤其是于使用疏水性较高的金属烷氧化物时有效。
金属烷氧化物于水溶液中的浓度较高有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或包含预浸体30的增层110)的剥离强度降低的倾向,可通过调整金属烷氧化物浓度而调整剥离强度。并无限定,可将金属烷氧化物于水溶液中的浓度设为0.001~1.0mol/L,典型为可设为0.005~0.2mol/L。
金属烷氧化物的水溶液的pH值并无特别限制,可利用酸性侧亦可利用碱性侧的pH值。例如可以3.0~10.0的范围内的pH值使用。就无需特别调整pH值的观点而言,优选为设为中性附近的5.0~9.0的范围内的pH值,更优选为设为7.0~9.0的范围内的pH值。
(4)由树脂涂膜所构成的脱模材
通过使用由聚硅氧与选自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及氟树脂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树脂所构成的树脂涂膜,将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贴合,而可适度地降低密接性,将剥离强度调节在如下述般的范围内。
用以实现此种密接性的剥离强度的调节是如下述般通过使用由聚硅氧与选自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及氟树脂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树脂所构成的树脂涂膜而进行。其原因在于:通过对此种树脂涂膜进行如下述特定条件的焙烧处理,并使用于板状载体与金属箔之间并进行热压而贴合,从而可适度地降低密接性,将剥离强度调节在下述范围内。
作为环氧系树脂,可列举:双酚A型环氧树脂、双酚F型环氧树脂、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溴化环氧树脂、胺型环氧树脂、可挠性环氧树脂、氢化双酚A型环氧树脂、苯氧基树脂、溴化苯氧基树脂等。
作为三聚氰胺系树脂,可列举:甲醚化三聚氰胺树脂、丁基化尿素三聚氰胺树脂、丁基化三聚氰胺树脂、甲基化三聚氰胺树脂、丁醇改质三聚氰胺树脂等。又,三聚氰胺系树脂亦可为上述树脂与丁基化尿素树脂、丁基化苯并胍胺树脂等的混合树脂。
再者,优选为环氧系树脂的数量平均分子量为2000~3000,三聚氰胺系树脂的数量平均分子量为500~1000。通过具有此种数量平均分子量,可进行树脂的涂料化并且变得易将树脂涂膜的附着强度调整在特定范围内。
又,作为氟树脂,可列举:聚四氟乙烯、聚氯三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聚氟乙烯等。
作为聚硅氧,可列举:甲基苯基聚硅氧烷、甲基氢聚硅氧烷、二甲基聚硅氧烷、改质二甲基聚硅氧烷、这些聚硅氧的混合物等。此处,所谓改质,例如可列举:环氧改质、烷基改质、胺基改质、羧基改质、醇改质、氟改质、烷基芳烷基聚醚改质、环氧聚醚改质、聚醚改质、烷基高级醇酯改质、聚酯改质、酰氧基烷基改质、卤代烷基酰氧基烷基改质、卤代烷基改质、胺基二醇改质、巯基改质、含羟基的聚酯改质等。
关于树脂涂膜,若膜厚过小,则树脂涂膜过薄而难以形成,故而生产性易降低。又,即便膜厚超过固定的大小,亦未发现树脂涂膜的剥离性的进一步提高,而易增大树脂涂膜的制造成本。就此种观点而言,树脂涂膜的膜厚优选为0.1~10μm,进而优选为0.5~5μm。又,树脂涂膜的膜厚是通过于下述程序,以特定涂布量涂布树脂涂料而达成。
于树脂涂膜中,聚硅氧发挥作为树脂涂膜的脱模剂的功能。因此,若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的合计量过多于聚硅氧,则存在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或包含预浸体30的增层110)之间树脂涂膜所赋予的剥离强度增大,故而树脂涂膜的剥离性降低,变得无法利用人工操作容易地剥离的情况。另一方面,若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的合计量过少,则存在上述剥离强度缩小,故而于搬送时或加工时剥离的情况。就该观点而言,优选为相对于聚硅氧100质量份,以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的合计为10~1500质量份的量包含,进而优选为以20~800重量份的量包含。
又,氟树脂与聚硅氧同样地具有发挥作为脱模剂的功能,提高树脂涂膜的耐热性的效果。若氟树脂过多于聚硅氧,则存在上述剥离强度缩小,故而于搬送时或加工时剥离的情况,此外,下述焙烧步骤中所需的温度升高,故而变得不经济。就该观点而言,优选为氟树脂相对于聚硅氧100质量份,优选为0~50质量份,进而优选为0~40质量份。
树脂涂膜含有聚硅氧、及环氧树脂及/或三聚氰胺树脂、及视需要的氟树脂,此外亦可进而含有选自SiO2、MgO、Al2O3、BaSO4及Mg(OH)2中的1种以上的表面粗化粒子。通过树脂涂膜含有表面粗化粒子,树脂涂膜的表面成为凹凸。通过该凹凸,涂布有树脂涂膜的板状载体或金属箔的表面成为凹凸,而成为消光表面。表面粗化粒子的含量只要使树脂涂膜凹凸化,则并无特别限定,相对于聚硅氧100质量份优选为1~10质量份。
表面粗化粒子的粒径优选为15nm~4μm。此处,粒径意指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照片等所测定的平均粒径(最大粒径与最小粒径的平均值)。通过使表面粗化粒子的粒径在上述范围,变得易调整树脂涂膜的表面的凹凸量,结果易调整板状载体或金属箔的表面的凹凸量。具体而言,板状载体或金属箔的表面的凹凸量是以JIS标准的最大高度粗糙度Ry计成为4.0μm左右。
此处,针对于基底基材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基底基材100是经由具有下述步骤的程序而获得:于涂布对象物(板状载体10及预浸体30中的至少一者)的表面涂布上述树脂涂膜的步骤;及使该经涂布的树脂涂膜硬化的焙烧步骤。以下,对各步骤进行说明。
(涂布步骤)
涂布步骤是于涂布对象物(板状载体10及预浸体30中的至少一者)涂布由作为主剂的聚硅氧、作为硬化剂的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及视需要的作为脱模剂的氟树脂所构成的树脂涂料,而形成树脂涂膜的步骤。树脂涂料于醇等有机溶剂溶解有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氟树脂及聚硅氧而成。又,树脂涂料中的调配量(添加量)是优选为相对于聚硅氧100质量份,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的合计为10~1500质量份。又,氟树脂优选为相对于聚硅氧100质量份为0~50质量份。
作为涂布步骤中的涂布方法,只要可形成树脂涂膜则并无特别限定,可使用凹版涂布法、棒式涂布法、辊式涂布法、淋幕式涂布法、使用静电涂布机的方法等,就树脂涂膜的均匀性、及操作的简便性的方面而言,优选为凹版涂布法。又,作为涂布量,以使树脂涂膜成为优选的膜厚:0.5~5μm的方式,作为树脂量优选为1.0~2.0g/m2
凹版涂布法是通过将充满于辊表面所设置的凹部(微胞)的树脂涂料转印至涂布对象物,而于涂布对象物的表面形成树脂涂膜的方法。具体而言,将表面设置有微胞之下侧辊之下部浸渍于树脂涂料中,通过下侧辊的旋转而使微胞内汲取树脂涂料。并且,于下侧辊与配置于下侧辊之上侧之上侧辊之间配置涂布对象物,一面利用上侧辊将涂布对象物压抵至下侧辊一面使下侧辊及上侧辊旋转,由此,搬送涂布对象物并且将汲取于微胞内的树脂涂料转印(涂布)至涂布对象物的单面。
又,通过以与下侧辊的表面接触的方式于涂布对象物的送入侧配置刮刀,而去除于微胞以外的辊表面所汲取的过量的树脂涂料,从而于涂布对象物的表面涂布特定量的树脂涂料。再者,于微胞的尺度(大小及深度)较大的情形、或树脂涂料的粘度较高的情形时,形成于涂布对象物的单面的树脂涂膜难以变得平滑。因此,亦可于涂布对象物的送出侧配置平滑辊而维持树脂涂膜的平滑度。
再者,于涂布对象物的两面形成树脂涂膜的情形时,于涂布对象物的单面形成树脂涂膜后,翻转涂布对象物,再次配置于下侧辊与上侧辊之间。并且,与上述同样地将下侧辊的微胞内的树脂涂料转印(涂布)至涂布对象物的背面。
(焙烧步骤)
焙烧步骤是于125~320℃(焙烧温度)对利用涂布步骤所形成的树脂涂膜实施0.5~60秒(焙烧时间)的焙烧处理的步骤。如此,对利用特定调配量的树脂涂料所形成的树脂涂膜实施特定条件的焙烧处理,由此,将由树脂涂膜所赋予者(例如板状载体10)与另一者(例如预浸体30)之间的剥离强度控制在特定范围内。于本发明,焙烧温度为预浸体30的极限温度。又,作为焙烧处理所使用的加热手段,使用先前公知的装置。
于焙烧成为不充分的条件、例如焙烧温度未达125℃、或焙烧时间未达0.5秒的情形时,树脂涂膜成为硬化不足,上述剥离强度超过200gf/cm,剥离性降低。又,于焙烧过度的条件、例如焙烧温度超过320℃的情形时,树脂涂膜劣化,上述剥离强度超过200gf/cm,剥离时的操作性变差。或者存在板状载体因高温而变质的情况。又,于焙烧时间超过60秒的情形时,生产性变差。
于基底基材100的制造方法,上述涂布步骤的树脂涂料亦可为由作为主剂的聚硅氧、作为硬化剂的环氧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作为脱模剂的氟树脂、及选自SiO2、MgO、Al2O3、BaSO4及Mg(OH)2中的1种以上表面粗化粒子所构成。
具体而言,树脂涂料为于上述聚硅氧添加树脂溶液进而添加有表面粗化粒子而成。通过于树脂涂料进而添加此种表面粗化粒子,树脂涂膜的表面成为凹凸,通过该凹凸而使板状载体10成为凹凸,成为消光表面。并且,为了获得具有此种消光表面的板状载体10,树脂涂料中的表面粗化粒子的调配量(添加量)优选为相对于聚硅氧100质量份为1~10质量份。又,表面粗化粒子的粒径进而优选为15nm~4μm。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是如上所说明般,但于实施本发明时,在不会对上述各步骤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内,亦可于上述各步骤之间或前后包含其他步骤。例如亦可于涂布步骤前进行清洗板状载体的表面的清洗步骤。
预浸体30为构成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基础层的树脂层之一例。预浸体30为任意基材与任意填充材料的复合体,典型为于使不织布、织物等基材含浸于合成树脂等填充材料的状态将填充材料自液体固体化而获得。预浸体30具有较高绝缘性,并且具有所需的机械强度。作为预浸体30的构成材料的树脂,例示为酚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天然橡胶、松脂等,但并不限定于此。于板状载体10上安装前的预浸体30优选为处于B阶段的状态者,由此,可确保充分的强度。
预浸体30理想为具有较高的玻璃转移温度Tg。预浸体30的玻璃转移温度Tg例如为120~320℃,优选为170~240℃。再者,玻璃转移温度Tg是指通过DSC(DifferentialScanning Calorimetry,示差扫描热量测定法)所测定的值。
预浸体30是于板状载体10上的形成有脱模剂层20之上表面上通过热压处理等进行热压接而积层固定。作为热压的条件,优选为于压力30~40kg/cm2、比预浸体30的玻璃转移温度高的温度进行热压。于预浸体30的积层固定时与预浸体30接触的压制构件的表面温度理想为140~320℃。
预浸体30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是设定为具有可挠性程度的厚度或不具可挠性程度的厚度。但是,理想为在积层增层110的基础上,预浸体30亦具有机械强度与刚性,故而使其极薄并不适当。又,若预浸体30极厚,则有变得难以产生经由预浸体30的热传导,故而热压时会于预浸体30的平面内产生不均匀的热分布,难以达成充分的热压的虞。鉴于该方面,将预浸体30的厚度设为50~900μm,更优选为设为100~400μm。
于增层110的积层步骤,将预浸体30充分固定至板状载体10上,另一方面,于增层110的积层步骤后确保预浸体30与板状载体10间的易剥离性,基于该观点,理想为设定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或包含预浸体30的增层110)间的剥离强度。再者,剥离强度的调节可通过上述脱模剂层20的材料或厚度的设定而进行调整,又,可通过板状载体10或预浸体30的表面处理而进行调整。
于增层110的积层步骤前的状态,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间的剥离强度典型为10gf/cm以上,优选为30gf/cm以上,更优选为50gf/cm以上,典型为200gf/cm以下,优选为150gf/cm以下,更优选为80gf/cm以下。通过如此般设定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间的剥离强度,而可于基底基材100的搬送时等抑制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剥离,且可于增层110的积层步骤后确保板状载体10与包含预浸体30的增层110间的剥离性。再者,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间的剥离强度亦可理解为等同于板状载体10与增层110间的剥离强度。
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间的剥离强度理想为于增层110的积层步骤后亦不会较大变动。由此,于增层110的积层步骤后,亦可确保无损板状载体10与包含预浸体30的增层110间的剥离性。
例如于220℃、3小时、6小时或9小时中的至少一条件加热基底基材100后,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间的剥离强度典型为10gf/cm以上,优选为30gf/cm以上,更优选为50gf/cm以上,典型为200gf/cm以下,优选为150gf/cm以下,更优选为80gf/cm以下。
针对于220℃的条件加热基底基材100后的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间的剥离强度,就确保增层110的积层数的范围的观点而言,优选为于3小时后及6小时后两者、或6小时及9小时后两者剥离强度满足上述范围,进而优选为于3小时、6小时及9小时后的全部的剥离强度均满足上述范围。
于本发明中,剥离强度是依据JIS C6481中所特定的90度剥离强度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关于先前的CCL(Copper-clad Laminate,铜箔基板),期待树脂层与铜箔的剥离强度较高,故而例如将电解铜箔的粗糙面(M面)设为与树脂层的附着面,并实施粗化处理等表面处理,由此,可实现提高利用化学及物理定锚效果所得的附着力。又,为了于树脂层侧亦提高与铜箔的附着力,而实施添加各种粘合剂等。如上所述,于本实施方案中,与CCL不同而最终剥离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故而该剥离强度过高并不理想。
为了将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间的剥离强度调节在上述优选的范围内,若于将贴合面的表面粗糙度以依据JIS B 0601(2001)所测定的板状载体10之上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 jis)表示,则优选为设为3.5μm以下,进而优选为设为3.0μm以下。但是,由于无限缩小表面粗糙度成为花费大量时间而导致成本上升的原因,故而优选为设为0.1μm以上,更优选为设为0.3μm以上。若就调整表面粗糙度的观点而言,则简便的是使用板状载体10的光泽面作为脱模剂层20的积层面。
根据实施方案,亦可不对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的各贴合面实施粗化处理等用以提高剥离强度的表面处理。根据实施方案,亦可不于预浸体30中添加用以提高与脱模剂层20的附着力的粘合剂。
增层110中的配线层可使用金属箔,或亦可使用通过镀敷而形成配线层的减成法或全加成法、或者半加成法中的至少一种方法而形成。
所谓减成法,是指通过蚀刻等而选择性地去除任意基板、例如覆金属积层板或配线基板(包含印刷配线板、印刷电路板)上的金属箔的无需部分,形成导体图案的方法。全加成法是指使用无电镀敷及/或电解镀敷,而形成经图案化的导体层的配线层50的方法。半加成法是指例如通过于由金属箔所构成的晶种层上并用无电金属析出与电解镀敷、蚀刻、或其两者而形成导体图案后,蚀刻去除无需的晶种层,从而获得导体图案的方法。
作为增层110的构成层,亦可包含1个以上的树脂、单面或两面配线基板、单面或两面覆金属积层板、附载体的金属箔、金属箔、或基底基材100。
可进而包含如下步骤:于单面或两面配线基板、单面或两面覆金属积层板、附载体的金属箔的金属箔、附载体的金属箔的板状载体或树脂开孔,对该孔的侧面及底面实施导通镀敷。又,亦可进而包含进行1次以上之下述步骤:对上述构成单面或两面配线基板的金属箔、构成单面或两面覆金属积层板的金属箔、及构成附载体的金属箔的金属箔的至少一者形成配线。
亦可进而包含如下步骤:于经图案化的配线层50上密接金属箔,进而积层附载体的金属箔的载体侧。亦可于经图案化的配线层50上积层树脂,进而于该树脂上密接金属箔。又,亦可进而包含如下步骤:于形成有配线的表面上积层树脂,于该树脂积层两面密接有金属箔的附载体的金属箔。再者,所谓“形成有配线的表面”,意指于进行增层的过程中随时出现的表面形成有配线的部分,作为增层基板,包含最终制品亦包含该中途所形成者。
再者,附载体的金属箔于发挥作为支撑基板的功能的树脂制或金属制的载体上介隔脱模剂层而积层有金属箔。于附载体的金属箔,可剥离地结合载体与金属箔间而成的脱模剂层可使用与本案所揭示的脱模剂层20相同的材料。
亦可于基底基材100上积层有增层110的状态切割该积层体150。切割深度无需为将积层体150完全单片化的程度,亦可为未到达至板状载体10的程度的深度。于未将积层体150完全单片化的情形时,设置到达或未到达板状载体10的凹槽。切割所使用的机器不仅限于应用切割刀之类型,可采用焊线、雷射等任意方法。
优选为于上述切割步骤后剥离板状载体10与预浸体30而分离。于板状载体10通过切割而未单片化的情形时,可自共用的板状载体10获得多个经单片化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
于增层110内的绝缘层40与配线层50彼此亦可通过热压接而积层。该热压接可一层一层地进行积层,或亦可先一定程度地积层再一并地进行,亦可最后一次地一并进行。
为了确保增层110内的配线层50彼此或增层110内的配线层50与外部配线间的电性导通,亦可对增层110形成通孔配线(层间配线),该步骤可于基底基材100上形成增层110的过程中进行,或亦可于基底基材100上积层特定积层数的增层110后进行。可于基底基材100上积层有增层110的状态形成通孔配线,或亦可于将基底基材100的板状载体10自增层110剥离后形成通孔配线。例如于基底基材100上形成有下部配线层50、中间绝缘层40、及上部配线层50的状态下形成贯通上部配线层50与中间绝缘层40而到达下部配线层50的通孔,于该通孔通过沈积等而设置导电材料,由此,确保下部配线层50与上部配线层50间的电性导通。通孔的形成可采用机械切削或雷射加工等任意方法。通孔所贯通的绝缘层40的层数为任意,亦可为2层以上。导电材料于通孔中的填充亦可应用电解镀敷。
参照图2及图3对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准备图1所示的基底基材100。基底基材100本身的制造方法如上所述,例如于板状载体10上成膜脱模剂层20,其后,介隔脱模剂层20而将预浸体30安装于板状载体10上,自上方进行加热按压,获得介隔脱模剂层20而于板状载体10上积层有预浸体30的基底基材100。脱模剂层20是遍及板状载体10之上表面的整个范围以固定的层厚而形成。预浸体30是于脱模剂层20之上表面于平面内均匀充分地密接。
继而,如图2所示意性地表示般,于基底基材100上积层增层110。例如交替积层绝缘层40与配线层50。由绝缘层40与配线层50的组合所构成的积层单位个数典型为1个以上,亦可为2个以上、3个以上、4个以上。因积层单位个数的增加而变得难以维持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层间位置的精度。于本实施方案,将成为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最底层的预浸体30预先稳定地固定于基底基材100上,而可于该预浸体30上稳定地积层增层110。
于省略基底基材100的预浸体30的状态提供至顾客方,顾客方于将预浸体30热压接而积层固定、形成增层110的情形时,需要用以另外保护脱模剂层20的构件,亦依据与该构件的关系,有可能存在必须选定脱模剂层20的厚度或材料的情况。于本实施方案,将作为增层110的最底层的预浸体30积层于脱模剂层20上,而可避免产生如上述般的问题。
配线层50非限定而言为金属箔或经图案化的金属箔,适宜为铜箔或经图案化的铜箔。亦可应用通常的半导体制造方法技术而形成配线层50。关于配线层50,并非特别意于限定,典型为通过应用光微影技术,而将利用以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沈积)、PVD(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物理气相沈积)为代表的蒸镀等所形成的实体配线层图案化而形成。无需将配线层50图案化,亦可将配线层50设为实体配线层。针对于利用图案化的配线层的去除部分,亦存在绝缘层40接触预浸体30的情况。亦可应用脱膜(liftoff)技术而进行图案化。
绝缘层40非限定而言为树脂层或设置有通孔配线(层间配线)的树脂层,典型为可例示热硬化性树脂或感光性树脂。又,绝缘层40亦可为通过玻璃纤维或无机填充物而加强的预浸体。绝缘层40的构成树脂优选为自与预浸体相同或类似特性的材料中选定。亦可应用以模具涂布机为代表的任意种类的涂布装置而成膜。亦可应用通常的半导体制造方法技术代替其或与其并用,而形成配线层50。关于绝缘层40,并非特别意于限定,典型为通过以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VD(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为代表的蒸镀等而成膜绝缘材料而成,视需要设置导电性通孔用以确保上下的配线层50间的电性连接。导电性通孔组入于绝缘层40中的方法为任意。可例示如下方法:于沈积在配线层50上的绝缘层40上形成具有开口的掩膜(mask)层,经由掩膜层进行蚀刻处理,在与掩膜层的开口所对应的范围去除绝缘层40,其后,在去除绝缘层40的范围填充导电性材料。
配线层50例如是由铜、铝、多晶硅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绝缘层40是由二氧化硅等绝缘材料构成。组入于绝缘层40中的通孔是由铜、铝、多晶硅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绝缘层40的构成树脂优选为自与预浸体30相同或类似特性的材料中选定。
继而,如图3所示意性地表示般,将板状载体10上残存有脱模剂层20的积层体120与增层110分离。如此,可制造多层印刷配线基板。再者,亦可通过将积层体120与增层110利用人工操作剥离而将两者分离,亦可应用机器手等而将两者分离。
亦可于图3所示的分离步骤后,于积层体120上热压另一新的预浸体30,由此,制造图1所示的基底基材100。其后,亦可利用与上述说明相同的方式,如图2所示般地积层增层110,如图3所示般地分离积层体120与增层110。
以下,对进一步的例示形态进行说明。亦可于上述基底基材100上,依顺序积层所需片数的预浸体、继而称作“内层芯”的2层覆金属积层板、继而预浸体、进而“附载体的金属箔”,将该积层单元的单位(通称为“页(page)”)反复积层10次左右,而构成压制组装物(通称为册“(book)”)。其后,将该册夹持于一组平板之间并置于热压机,于特定的温度及压力进行加压成型,由此,可同时制造多个4层覆金属积层板。作为平板,例如可使用不锈钢制平板。平板并无限定,例如可使用1~10mm左右的厚板。针对于4层以上的覆金属积层板,通常通过增加内层芯的层数而亦可利用同样的步骤进行生产。
亦可包含视需要对构成配线层50的金属箔的整个面进行半蚀刻而调整厚度的步骤。于构成配线层50的金属箔的特定位置实施雷射加工,形成贯通金属箔与树脂的通孔,并实施去除通孔中的胶渣的除胶渣处理,其后对通孔底部、侧面及金属箔的整个面或一部分实施无电镀敷,形成层间连接,视需要亦可进而进行电解镀敷。亦可于金属箔上的无需无电镀敷或电解镀敷的部分在实施各镀敷前预先形成镀敷阻剂。又,于无电镀敷、电解镀敷、镀敷阻剂与金属箔的密接性不充分的情形时,亦可预先对金属箔的表面进行化学粗化。于使用镀敷阻剂的情形时,于镀敷后去除镀敷阻剂。继而,通过蚀刻而去除金属箔及无电镀敷部、电解镀敷部的无需部分,由此形成电路。如此,可制造增层基板。亦可反复进行多次自树脂、铜箔的积层至电路形成的步骤,而制成更多层的增层基板。
亦可于增层110的最上层设置于树脂制的载体基板的单面密接有金属箔的附载体的金属箔。可将附载体的金属箔的载体基板设为较金属箔的更下层,亦可反之。亦可于增层110的树脂层上设置于树脂制的载体基板的两面密接有金属箔的附载体的金属箔。
亦可于增层110的最上层积层其他基底基材100。
适宜为作为增层110的绝缘层40,优选为使用含有热硬化性树脂的预浸体。
适宜为绝缘层40为树脂层、例如预浸体或感光性树脂。于使用预浸体作为绝缘层40的情形时,亦可通过雷射加工而对预浸体设置通孔。雷射加工后,优选为实施去除该通孔中的胶渣的除胶渣处理。又,于使用感光性树脂作为树脂的情形时,可通过光微影法而对通孔去除形成部的树脂。继而,对通孔底部、侧面及树脂的整个面或一部分实施无电镀敷而形成层间连接,视需要进而进行电解镀敷。亦可对树脂上的无需无电镀敷或电解镀敷的部分在进行各镀敷前预先形成镀敷阻剂。又,于无电镀敷、电解镀敷、镀敷阻剂与树脂的密接性不充分的情形时,亦可预先对树脂表面进行化学粗化。于使用镀敷阻剂的情形时,镀敷后去除镀敷阻剂。继而,通过利用蚀刻而去除无电镀敷部或电解镀敷部的无需部分,从而形成电路。
<第2实施方案>
参照图4及图5对第2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图4为基底基材的概略截面图。图5是表示于基底基材的两面上积层有增层的状态的概略截面图。于本实施方案中,如图4所示,亦于板状载体10之下表面上依顺序积层脱模剂层20、预浸体30。即便于此种情形时亦可获得与第1实施方案相同的效果。于本构成的情形时,如图5所示意性地表示般,可于板状载体10的两面积层增层110,可有效地提高基底基材100的利用效率,结果可提高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效率。
再者,贴附于板状载体10的两面的脱模剂层20的厚度可相同或亦可不同。该方面针对于配置在板状载体10之上层及下层的预浸体30亦相同。针对于形成在基底基材100之上层及下层的增层110的构成亦相同。
<关于有用的积层体>
根据上述说明所明了般,本案中亦揭示有使用于上述基底基材的制造的积层体,详细而言为如下所述者。
一种积层体,其于金属制的板状载体的至少一主面上积层有脱模剂层,
上述脱模剂层是将下述式所示的硅烷化合物、其水解产物、该水解产物的缩合物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多种而成,
[化9]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R3及R4分别独立为卤素原子、或烷氧基、或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
一种积层体,其于金属制的板状载体的至少一主面上积层有脱模剂层,
上述脱模剂层是使用分子内具有2个以下的巯基的化合物而成。
一种积层体,其于金属制的板状载体的至少一主面上积层有脱模剂层,
上述脱模剂层是将下述式所示的铝酸酯化合物、钛酸酯化合物、锆酸酯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水解产物、该水解产物的缩合物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多种而成,
[化10]
(R1)m-M-(R2)n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M为Al、Ti、Zr中的任一者,n为0、1或2,m为1以上M的价数以下的整数,R1中的至少一者为烷氧基。再者,m+n为M的价数、即于Al的情形时为3,于Ti、Zr的情形时为4)。
一种积层体,其于金属制的板状载体的至少一主面上积层有脱模剂层,
上述脱模剂层是由聚硅氧与选自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及氟树脂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树脂所构成的树脂涂膜。
-实施例-
<实验例1>
准备压延铜箔(厚度70μm),对其两面实施根据下述条件的镍-锌(Ni-Zn)合金镀敷处理及铬酸盐(Cr-Zn铬酸盐)处理,将两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 jis:依据JIS B 0601(2001)进行测定)设为1.5μm。
(镍-锌合金镀敷)
(铬酸盐处理)
关于脱模剂对该铜箔表面之处理,先使用喷涂机涂布脱模剂的水溶液再于100℃的空气中对铜箔表面进行干燥。针对于脱模剂的使用条件,表1中表示脱模剂的种类、将脱模剂溶解于水中至涂布前的搅拌时间、水溶液中的脱模剂的浓度、水溶液中的醇浓度、水溶液的pH值。
于以此种方式所获得的附脱模剂层的铜箔的两面通过热压而将厚度200μm的预浸体(南亚塑胶公司制造,FR-4Prepreg)积层,获得基底基材。将热压条件设为压力30kg/mm2、温度170℃、保持时间100分钟。
继而,于基底基材的两面通过热压而将作为绝缘层的预浸体(南亚塑胶公司制造,FR-4Prepreg,厚度62μm)与作为配线层的预铜箔(JX Nippon Mining&Metals股份有限公司制造,JTC(制品名),厚度12μm)积层,形成增层。热压条件与上述获得基底基材时相同。假设对如此所获得的由基底基材与增层所构成的积层体于形成增层等进一步的加热处理时施加热历程,而实施表1中所记载的条件(此处是于220℃进行3小时)的热处理。对所获得的积层体、及进而进行热处理后的积层体中的基底基材与增层的绝缘层的界面的剥离强度进行测定。将各结果示于表1。
<实验例2~11>
使用表1所示的铜箔、树脂(预浸体)及脱模剂,利用与实验例1相同的程序制作由基底基材与增层所构成的积层体。对各积层体实施与实验例1相同的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又,实验例11中的脱模材树脂涂膜于该S面上的形成是通过凹版涂布法涂布具有表1所示的组成的树脂涂膜用的组成物后,使用刮刀将其厚度调节为2~4μm。又,将所涂布的树脂涂膜于150℃加热30秒,进行焙烧处理。再者,使用双酚A型环氧树脂作为表1所示的环氧系树脂,使用甲醚化三聚氰胺树脂作为三聚氰胺系树脂,使用聚四氟乙烯作为氟树脂,使用二甲基聚硅氧烷作为二甲基聚硅氧树脂。
再者,铜箔的脱模剂处理面之类别、表面处理的条件及表面粗糙度Rz jis、脱模剂的使用条件、预浸体的种类、以及铜箔与预浸体的积层条件是如表1所示般。
如表1所示,实施例1~11中可获得良好的结果。实施例1~8、10中可获得更好的结果。实施例1、2、5~7中可获得特别好的结果。再者,于剥离操作性的评价中,将作为树脂层的脱模剂层未被破坏且可自基底基材100剥离增层110者表示为“G”。将虽脱模剂层未被破坏且可自基底基材100剥离增层110但以10次中4次以上的机率无剥离操作而剥离者表示为“-”。将脱模剂层被破坏或无法自基底基材100剥离增层110者表示为“N”。
(实施例12)
于与实施例1~11相同的基底基材的两侧依顺序重迭FR-4Prepreg(南亚塑胶公司制造)、铜箔(JX Nippon Mining&Metals股份有限公司制造,JTC 12μm(制品名)),以3MPa的压力于特定的加热条件进行热压,制作4层覆铜积层板。
继而,使用雷射加工机,开出贯通上述4层覆铜积层板表面的铜箔与其下方的绝缘层(经硬化的预浸体)的直径100μm的孔。继而,于上述孔的底部所露出的附载体的铜箔上的铜箔表面与上述孔的侧面、上述4层覆铜积层板表面的铜箔上通过无电镀铜、电镀铜进行镀铜,从而于附载体的铜箔上的铜箔与4层覆铜积层板表面的铜箔之间形成电性连接。继而,使用三氯化铁(FeCl3)系的蚀刻液对4层覆铜积层板表面的铜箔之一部分进行蚀刻,而形成电路。如此,获得4层增层基板。
继而,于上述4层增层基板,剥离上述基底基材的板状载体与其两面的预浸体而分离,由此,获得2组2层增层配线板。剥离亦可良好地进行。
表1
根据上述揭示内容,本领域人员可对各实施方案进行各种变更。板状载体的主面典型为其上表面或下表面。
符号说明
100:基底基材
10:板状载体
20:脱模剂层
30:预浸体
110:增层。

Claims (39)

1.一种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包含:
第1步骤,其是准备于金属制的板状载体的主面上介隔脱模剂层而积层有树脂层的基底基材;及
第2步骤,其是于上述基底基材之上述树脂层上积层1层以上的增层,
上述板状载体的上述主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 jis)为0.1μm以上且3.5μm以下,
于220℃进行3小时、6小时及9小时各自的加热后之上述板状载体与上述树脂层间的剥离强度为10gf/cm以上200gf/c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板状载体的基板厚度为5μm以上1600μ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进而包含第3步骤,其是将积层有上述增层之上述树脂层与上述板状载体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是将上述树脂层设为第1树脂层,并
进而包含第4步骤,其是于通过上述第3步骤所获得之上述多层印刷配线基板上积层与上述第1树脂层不同的第2树脂层、及进一步增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树脂层为预浸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树脂层具有120~320℃的玻璃转移温度Tg。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增层包含1层以上的绝缘层与1层以上的配线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增层所包含的1层以上的配线层为经图案化或未经图案化的金属箔。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增层所包含的1层以上的绝缘层为预浸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增层包含单面或两面覆金属积层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增层是使用减成法或全加成法、或者半加成法中的至少一种方法而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进而包含第5步骤,其是对在上述基底基材上积层有上述增层的积层体实施切割处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上述切割处理,而于在上述基底基材上积层有上述增层之上述积层体形成1个以上的凹槽,可通过该凹槽而将上述增层单片化。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进而包含第6步骤,其是对上述增层所包含的1层以上的绝缘层形成通孔配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脱模剂层是将下述式所示的硅烷化合物、其水解产物、该水解产物的缩合物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多种而成,
[化1]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R3及R4分别独立为卤素原子、或烷氧基、或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脱模剂层是使用分子内具有2个以下的巯基的化合物而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脱模剂层是将下述式所示的铝酸酯化合物、钛酸酯化合物、锆酸酯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水解产物、该水解产物的缩合物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多种而成,
[化2]
(R1)m-M-(R2)n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M为Al、Ti、Zr中的任一者,n为0、1或2,m为1以上M的价数以下的整数,R1中的至少一者为烷氧基;再者,m+n为M的价数、即于Al的情形时为3,于Ti、Zr的情形时为4)。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脱模剂层是由聚硅氧与选自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及氟树脂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树脂所构成的树脂涂膜。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板状载体是由铜或铜合金构成。
2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配线层是由铜或铜合金构成。
21.一种多层印刷配线基板,其是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而制造。
22.一种基底基材,其是用于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并具备
金属制的板状载体、
形成于上述板状载体的主面上的脱模剂层、及
介隔上述脱模剂层而积层于上述板状载体上的树脂层,
上述板状载体的上述主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 jis)为0.1μm以上且3.5μm以下,
上述树脂层与上述板状载体可剥离,
于220℃进行3小时、6小时及9小时各自的加热后之上述板状载体与上述树脂层间的剥离强度为10gf/cm以上200gf/cm以下。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基底基材,其中,上述板状载体的基板厚度为5μm以上1600μm以下。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基底基材,其中,上述板状载体是由铜或铜合金构成。
25.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基底基材,其中,上述树脂层是由预浸体构成。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底基材,其中,上述树脂层是由预浸体构成。
27.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基底基材,其中,上述脱模剂层是将下述式所示的硅烷化合物、其水解产物、该水解产物的缩合物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多种而成,
[化3]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R3及R4分别独立为卤素原子、或烷氧基、或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底基材,其中,上述脱模剂层是将下述式所示的硅烷化合物、其水解产物、该水解产物的缩合物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多种而成,
[化3]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R3及R4分别独立为卤素原子、或烷氧基、或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
29.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基底基材,其中,上述脱模剂层是使用分子内具有2个以下的巯基的化合物而成。
30.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底基材,其中,上述脱模剂层是使用分子内具有2个以下的巯基的化合物而成。
31.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基底基材,其中,上述脱模剂层是将下述式所示的铝酸酯化合物、钛酸酯化合物、锆酸酯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水解产物、该水解产物的缩合物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多种而成,
[化4]
(R1)m-M-(R2)n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M为Al、Ti、Zr中的任一者,n为0、1或2,m为1以上M的价数以下的整数,R1中的至少一者为烷氧基;再者,m+n为M的价数、即于Al的情形时为3,于Ti、Zr的情形时为4)。
32.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底基材,其中,上述脱模剂层是将下述式所示的铝酸酯化合物、钛酸酯化合物、锆酸酯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水解产物、该水解产物的缩合物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多种而成,
[化4]
(R1)m-M-(R2)n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M为Al、Ti、Zr中的任一者,n为0、1或2,m为1以上M的价数以下的整数,R1中的至少一者为烷氧基;再者,m+n为M的价数、即于Al的情形时为3,于Ti、Zr的情形时为4)。
33.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基底基材,其中,脱模剂层是由聚硅氧与选自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及氟树脂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树脂所构成的树脂涂膜。
34.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底基材,其中,脱模剂层是由聚硅氧与选自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及氟树脂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树脂所构成的树脂涂膜。
35.一种积层体,其于金属制的板状载体的主面上积层有脱模剂层,
上述板状载体的上述主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 jis)为0.1μm以上且3.5μm以下,
上述脱模剂层是将下述式所示的硅烷化合物、其水解产物、该水解产物的缩合物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多种而成,
在介隔上述脱模剂层而于上述板状载体上积层至少一层树脂层,于220℃进行3小时、6小时及9小时各自的加热后之上述板状载体与上述树脂层间的剥离强度为10gf/cm以上200gf/cm以下,
[化5]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R3及R4分别独立为卤素原子、或烷氧基、或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
36.一种积层体,其于金属制的板状载体的主面上积层有脱模剂层,
上述板状载体的上述主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 jis)为0.1μm以上且3.5μm以下,
上述脱模剂层是使用分子内具有2个以下的巯基的化合物而成,
在介隔上述脱模剂层而于上述板状载体上积层至少一层树脂层,于220℃进行3小时、6小时及9小时各自的加热后之上述板状载体与上述树脂层间的剥离强度为10gf/cm以上200gf/cm以下。
37.一种积层体,其于金属制的板状载体的主面上积层有脱模剂层,
上述板状载体的上述主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 jis)为0.1μm以上且3.5μm以下,
上述脱模剂层是将下述式所示的铝酸酯化合物、钛酸酯化合物、锆酸酯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水解产物、该水解产物的缩合物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多种而成,
在介隔上述脱模剂层而于上述板状载体上积层至少一层树脂层,于220℃进行3小时、6小时及9小时各自的加热后之上述板状载体与上述树脂层间的剥离强度为10gf/cm以上200gf/cm以下,
[化6]
(R1)m-M-(R2)n
(式中,R1为烷氧基或卤素原子,R2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及芳基所组成的群中的烃基、或者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为卤素原子的这些任一烃基,M为Al、Ti、Zr中的任一者,n为0、1或2,m为1以上M的价数以下的整数,R1中的至少一者为烷氧基;再者,m+n为M的价数、即于Al的情形时为3,于Ti、Zr的情形时为4)。
38.一种积层体,其于金属制的板状载体的主面上积层有脱模剂层,
上述板状载体的上述主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 jis)为0.1μm以上且3.5μm以下,
上述脱模剂层是由聚硅氧与选自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及氟树脂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树脂所构成的树脂涂膜,
在介隔上述脱模剂层而于上述板状载体上积层至少一层树脂层,于220℃进行3小时、6小时及9小时各自的加热后之上述板状载体与上述树脂层间的剥离强度为10gf/cm以上200gf/cm以下。
39.根据权利要求35至38中任一项所述的积层体,其中,上述板状载体是由铜或铜合金构成。
CN201380051997.7A 2012-10-04 2013-10-04 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及基底基材 Active CN1046859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22585 2012-10-04
JP2012-222585 2012-10-04
PCT/JP2013/077182 WO2014054811A1 (ja) 2012-10-04 2013-10-04 多層プリント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ベース基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5980A CN104685980A (zh) 2015-06-03
CN104685980B true CN104685980B (zh) 2018-11-23

Family

ID=50435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1997.7A Active CN104685980B (zh) 2012-10-04 2013-10-04 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及基底基材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393619B2 (zh)
KR (2) KR101980993B1 (zh)
CN (1) CN104685980B (zh)
TW (2) TWI571193B (zh)
WO (1) WO20140548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26322B2 (ja) * 2014-03-25 2015-12-02 Jx日鉱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表面処理銅箔、銅張積層板、プリント配線板、電子機器、半導体パッケージ用回路形成基板、半導体パッケージ及び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JP6438370B2 (ja) * 2015-08-03 2018-12-12 Jx金属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表面処理銅箔、積層体、プリント配線板、半導体パッケージ及び電子機器
TWI625229B (zh) * 2015-09-24 2018-06-01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Metal foil, metal foil with release layer, laminate, printed wiring board, semiconductor package, electronic device, and printed wiring board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605271B2 (ja) * 2015-09-24 2019-11-13 Jx金属株式会社 離型層付き電解銅箔、積層体、半導体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JP6588290B2 (ja) * 2015-09-25 2019-10-09 Jx金属株式会社 離型層付き金属箔、積層体、プリント配線板、半導体パッケージ、電子機器、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TW201811557A (zh) * 2016-06-21 2018-04-01 日商Jx金屬股份有限公司 附脫模層的銅箔、積層體、印刷配線板的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的製造方法
KR102179806B1 (ko) 2016-10-06 2020-11-17 미쓰이금속광업주식회사 다층 배선판의 제조 방법
CN109716871B (zh) * 2016-10-06 2023-02-17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多层布线板的制造方法
TWI745494B (zh) * 2016-11-28 2021-11-11 日商三井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 多層配線板之製造方法
JP2018171899A (ja) * 2017-03-31 2018-11-08 Jx金属株式会社 離型層付銅箔、積層体、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US10669033B2 (en) * 2017-12-21 2020-06-02 The Boeing Company Integrated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electrical de-icing for aerodynamic structures
CN108718485B (zh) * 2018-06-07 2021-02-02 珠海元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造细线厚铜双面fpc的半加成法技术
CN110785015A (zh) * 2018-12-10 2020-02-11 广州方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金属箔
TWI759095B (zh) * 2021-02-04 2022-03-21 欣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KR20230046855A (ko) * 2021-09-30 2023-04-06 롯데에너지머티리얼즈 주식회사 미세 홀 가공이 용이한 캐리어박 부착 극박동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동박 적층판, 그의 제조방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96829B1 (en) * 2002-01-29 2003-07-22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Fluoropolymers and processes therefor and therewith
TW201235402A (en) * 2011-01-07 2012-09-01 Ajinomoto Kk Resin composition for release film
TW201238422A (en) * 2011-03-09 2012-09-16 Subtron Technology Co Ltd Process of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22644A (ja) * 1990-09-12 1992-04-2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気用積層板
JP3612594B2 (ja) * 1998-05-29 2005-01-19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樹脂付複合箔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複合箔を用いた多層銅張り積層板および多層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
JP3306404B2 (ja) * 2000-01-28 2002-07-24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表面処理銅箔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で得られた表面処理銅箔を用いた銅張積層板
JP3370636B2 (ja) * 2000-03-03 2003-01-27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キャリア箔付金属箔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292788A (ja) * 2001-03-30 2002-10-09 Nippon Denkai Kk 複合銅箔及び該複合銅箔の製造方法
JP4582436B2 (ja) * 2001-08-27 2010-11-17 Jx日鉱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水溶性樹脂キャリア付銅箔及び該銅箔を使用したプリント基板
JP3973197B2 (ja) * 2001-12-20 2007-09-12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キャリア箔付電解銅箔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169181A (ja) * 2002-10-31 2004-06-17 Furukawa Techno Research Kk キャリア付き極薄銅箔、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キャリア付き極薄銅箔を用いたプリント配線基板
JP4273895B2 (ja) * 2003-09-24 2009-06-03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素子搭載用パッケージ基板の製造方法
KR100632206B1 (ko) * 2004-06-18 2006-10-09 도레이새한 주식회사 실리콘 이형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JP2006103189A (ja) * 2004-10-06 2006-04-20 Furukawa Circuit Foil Kk 表面処理銅箔並びに回路基板
TW200804626A (en) * 2006-05-19 2008-01-16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Copper foil provided with carrier sheet, method for fabricating copper foil provided with carrier sheet, surface-treated copper foil provided with carrier sheet, and copper-clad laminate using the surface-treated copper foil provided with carrier she
JP5410660B2 (ja) * 2007-07-27 2014-02-05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電子部品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56125A (ja) 2008-04-15 2009-11-05 Shoda Techtron Corp 板ガラスの加工方法
JP4805304B2 (ja) * 2008-05-12 2011-11-02 Jx日鉱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キャリヤー付き金属箔及び多層コアレス回路基板の製造方法
KR20100043547A (ko) * 2008-10-20 2010-04-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필드 비아 패드를 갖는 코어리스 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390692B (zh) * 2009-06-23 2013-03-21 Unimicron Technology Corp 封裝基板與其製法暨基材
KR101058621B1 (ko) * 2009-07-23 2011-08-2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반도체 패키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10051005A (ko) * 2009-11-09 2011-05-1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인쇄회로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135319B2 (ja) * 2009-11-09 2013-02-0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積層体およびその用途と製造方法
KR20140009322A (ko) * 2011-01-26 2014-01-22 스미토모 베이클리트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프린트 배선판 및 프린트 배선판의 제조 방법
KR20150020621A (ko) * 2012-06-04 2015-02-26 제이엑스 닛코 닛세키 킨조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다층 프린트 배선판의 제조 방법
WO2014046259A1 (ja) * 2012-09-20 2014-03-27 Jx日鉱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キャリア付金属箔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96829B1 (en) * 2002-01-29 2003-07-22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Fluoropolymers and processes therefor and therewith
TW201235402A (en) * 2011-01-07 2012-09-01 Ajinomoto Kk Resin composition for release film
TW201238422A (en) * 2011-03-09 2012-09-16 Subtron Technology Co Ltd Process of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059781A (ko) 2015-06-02
CN104685980A (zh) 2015-06-03
TW201436686A (zh) 2014-09-16
TWI571193B (zh) 2017-02-11
KR20170109684A (ko) 2017-09-29
WO2014054811A1 (ja) 2014-04-10
TW201717724A (zh) 2017-05-16
JP6393619B2 (ja) 2018-09-19
TWI631883B (zh) 2018-08-01
KR101980993B1 (ko) 2019-05-21
JPWO2014054811A1 (ja) 2016-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85980B (zh) 多层印刷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及基底基材
CN107529282A (zh) 附脱模层的铜箔、积层体、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及电子机器的制造方法
TWI569953B (zh) Attached metal foil
TWI551436B (zh) A carrier metal foil, a laminate made of a resin-made plate-like carrier and a metal foil, and the like
KR20150024359A (ko) 캐리어 부착 금속박
CN104334346B (zh) 附载体金属箔
JP2019084829A (ja) キャリア付金属箔
TWI584946B (zh) 附載子金屬箔
JP6266965B2 (ja) 多層プリント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ベース基材
JP6393618B2 (ja) 多層プリント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ベース基材
KR102126611B1 (ko) 박리성 동박, 코어리스 기판의 제조방법 및 이 방법으로 얻어진 코어리스 기판
CN108696998A (zh) 附脱模层的铜箔、积层体、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及电子机器的制造方法
CN108696988A (zh) 附脱模层铜箔、积层体、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及电子机器的制造方法
JP2015107598A (ja) 樹脂基板を互いに剥離可能に密着させた積層体
TWI639515B (zh) 附載子金屬箔
CN107227457A (zh) 具有溅镀式无机复合薄膜的附载体铜箔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4, 10-fan, erdingmu, huzhimen,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