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4375A - 传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传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84375A
CN104684375A CN201410723446.7A CN201410723446A CN104684375A CN 104684375 A CN104684375 A CN 104684375A CN 201410723446 A CN201410723446 A CN 201410723446A CN 104684375 A CN104684375 A CN 1046843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piece
connecting gear
navigation
path
down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2344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84375B (zh
Inventor
木村信道
板垣要司
三宅和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843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43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843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43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52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between conveyors i.e. discharging or feeding devices
    • B65G47/68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between conveyors i.e. discharging or feeding devices adapted to receive articles arriving in one layer from one conveyor lane and to transfer them in individual layers to more than one conveyor lane or to one broader conveyor lane, or vice versa, e.g. combining the flows of articles conveyed by more than one conveyor
    • B65G47/71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between conveyors i.e. discharging or feeding devices adapted to receive articles arriving in one layer from one conveyor lane and to transfer them in individual layers to more than one conveyor lane or to one broader conveyor lane, or vice versa, e.g. combining the flows of articles conveyed by more than one conveyor the articles being discharged or distributed to several distinct separate conveyors or to a broader conveyor lane
    • B65G47/715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between conveyors i.e. discharging or feeding devices adapted to receive articles arriving in one layer from one conveyor lane and to transfer them in individual layers to more than one conveyor lane or to one broader conveyor lane, or vice versa, e.g. combining the flows of articles conveyed by more than one conveyor the articles being discharged or distributed to several distinct separate conveyors or to a broader conveyor lane to a broader conveyor 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7SEPARATING SOLIDS FROM SOLIDS; SORTING
    • B07CPOSTAL SORTING; SORTING INDIVIDUAL ARTICLES, OR BULK MATERIAL FIT TO BE SORTED PIECE-MEAL, e.g. BY PICKING
    • B07C5/00Sorting according to a characteristic or feature of the articles or material being sorted, e.g. by control effected by devices which detect or measure such characteristic or feature; Sorting by manually actuated devices, e.g. switches
    • B07C5/34Sorting according to other particular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7SEPARATING SOLIDS FROM SOLIDS; SORTING
    • B07CPOSTAL SORTING; SORTING INDIVIDUAL ARTICLES, OR BULK MATERIAL FIT TO BE SORTED PIECE-MEAL, e.g. BY PICKING
    • B07C2501/00Sorting according to a characteristic or feature of the articles or material to be sorted
    • B07C2501/0009Sorting of fasteners, e.g. screws, nuts, bo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7SEPARATING SOLIDS FROM SOLIDS; SORTING
    • B07CPOSTAL SORTING; SORTING INDIVIDUAL ARTICLES, OR BULK MATERIAL FIT TO BE SORTED PIECE-MEAL, e.g. BY PICKING
    • B07C5/00Sorting according to a characteristic or feature of the articles or material being sorted, e.g. by control effected by devices which detect or measure such characteristic or feature; Sorting by manually actuated devices, e.g. switches
    • B07C5/36Sort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used for distribu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7SEPARATING SOLIDS FROM SOLIDS; SORTING
    • B07CPOSTAL SORTING; SORTING INDIVIDUAL ARTICLES, OR BULK MATERIAL FIT TO BE SORTED PIECE-MEAL, e.g. BY PICKING
    • B07C5/00Sorting according to a characteristic or feature of the articles or material being sorted, e.g. by control effected by devices which detect or measure such characteristic or feature; Sorting by manually actuated devices, e.g. switches
    • B07C5/36Sort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used for distribution
    • B07C5/361Processing or control devices therefor, e.g. escort memory
    • B07C5/362Separating or distributor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ttitude Control For Articles On Conveyors (AREA)
  • Branching, Merging, And Special Transfer Between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在工件分离的状态下传送工件的传送系统。传送系统具备:第1带式输送机;第2带式输送机;工件引导部,该工件引导部具有逐个地接收从第1带式输送机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并导至第2带式输送机的上游端的引导通路;旋转机构,该旋转机构为了将从第1带式输送机落下的工件分配至引导通路,使第1带式输送机的下游端沿着圆弧轨道移位;第1传感器,该第1传感器对表示工件从第1带式输送机的下游端落下的第1信息进行检测;以及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通过基于第一信息将使第1带式输送机的下游端间歇性地移位规定距离的动作指令提供给旋转机构,从而对旋转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传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电子元器件等作为被传送物(以下称为工件)来传送的传送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用于将工件中所包含的不满足规定条件的不合格品选出并去除的分选系统中,需要有将工件从工件的供给机构传送至不合格品检测区域的传送系统。
图18示出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分选系统301以作为具备上述传送系统的分选系统的一个示例。
专利文献1的分选系统301中,有合格品GW与不合格品NW混合的工件W从供给机构302被传送至检测区域303。
工件W的传送由具备带式输送机304、将供给机构302提供的工件W导入带式输送机304的滑台305的传送系统来进行。
滑台305上安装有未图示的振动机构。利用振动机构使滑台305进行振动,从而使工件W在滑台305上移动,并传送至带式输送机304的前端部。
接下来,工件W通过传送带的传动而以规定的速度从带式输送机304的前端部传送到后端部。
到达带式输送机304后端部的工件W基于在带式输送机304传送过程中得到的动量,而向检测区域303飞出。检测区域303是设置于照射源303a与接收器303b之间的空间,该照射源303a将可见光或X射线等电磁波照射至工件W。
由接收器303b接收到的电磁波因通过检测区域303的工件W的状态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可以基于由接收器303b接收到的电磁波的信息来判断工件W是合格品GW还是不合格品NW。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558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分选系统301中,从供给机构302连续地提供工件W,并未特别统一其传送状态,因此工件W可能在滑台305或带式输送机304上重叠着传送。
该情况下,若工件W以重叠的状态飞出至检测区域303,则各个工件W未能均匀地照射到电磁波,对于是合格品GW还是不合格品NW的判断变得不准确。
上述在工件W重叠的状态下进行传送时产生的问题也会在专利文献1那样通过照射电磁波来分选出工件W的合格品GW或不合格品NW的分选系统以外的系统中发生。
例如,在传送途中通过摄像头等来对工件进行外观检查的分选系统中,若工件重叠地进行传送,则会产生无法识别的部分,对于是合格品还是不合格品的判断变得不准确。
另外,在传送途中将规定波长的光照射至具有经过了预固化的光固化型树脂构件的工件,从而使树脂进行正式固化的固化系统中,若工件在重叠的状态下进行传送,则会产生光照射不到的部分,从而导致树脂的固化变得不均匀。
此外,在传送途中利用红外线加热器等来对用热固化性树脂或焊料对构件进行了预固化的工件进行加热,从而对构件进行正式固化的热处理装置中,在工件重叠着被传送的情况下,会产生加热不均,从而导致构件的固定强度变得不均匀。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各个处理系统所需的能够在工件不重叠而是分离的状态下进行传送的传送系统。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中,为了提供一种能在工件不重叠而是分离的状态下进行传送的传送系统,对在传送系统的传送机构上分配工件并对传送机构上工件的传送位置进行控制的机构进行了改良。
本发明所涉及的传送系统具备第1传送机构、第2传送机构、工件引导部、移位机构、第1传感器、以及控制装置。
第1传送机构用于在将多个工件排成一列的状态下进行传送。
第2传送机构用于对第1传送机构的传送完成后的工件进行传送,具有能将工件排成多列进行传送的宽度方向尺寸。
工件引导部配置于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与第2传送机构的上游端之间。另外,工件引导部中设有多个引导通路,用于逐个地接收从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然后将其引导至第2传送机构的上游端,该多个引导通路分布于第2传送机构的宽度方向上。
移位机构使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在多个引导通路的分布范围内移位,以将从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分别分配至多个引导通路。
第1传感器对表示工件从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落下这一情况的第1信息进行检测。
控制装置基于第1信息,将使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间歇性地移位规定距离的动作指令发送给移位机构,从而对移位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此时,能够使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与从多个引导通路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对齐,并能使从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通过所选出的引导通路。
上述传送系统中,控制装置基于表示工件从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落下这一情况的第1信息,将使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间歇性地移位规定距离的动作指令发送给移位机构。
通过移位机构的动作,将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与从多个引导通路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对齐。其结果是,从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通过所选出的引导通路,并移送至第2传送机构的上游端的某个位置。
在下一个工件落下时,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向左或向右移位规定距离,与和上一个工件所通过的引导通路不同的引导通路对齐。
因此,下一个落下的工件将通过与上一个工件所通过的引导通路隔开规定距离的引导通路。然后,移送到第2传送机构的上游端的、在与工件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上一个工件所移送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也就是说,控制装置基于第1信息使移位机构动作,并间歇性地使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移位,从而对第2传送机构上的工件的传送位置进行控制。
因此,本发明所涉及的传送系统中,工件被分配到第2传送机构上而不会重叠。也就是说,在第2传送机构上传送工件的期间,对工件进行某种处理时,不会因工件重叠而产生问题,能有效地进行处理。
本发明所涉及的传送系统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1传送机构以能够绕着沿铅直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得到支承。此外,移位机构具备旋转机构,该旋转机构使第1传送机构旋转,从而使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在水平面内沿着圆弧轨道移位。
另外,工件引导部的多个引导通路在俯视时隔开规定间隔地排列成圆弧状。此外,旋转机构间歇性地使第1传送机构旋转,以使得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与从多个引导通路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对齐。
上述传送系统中,移位机构具备旋转机构。此外,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通过旋转机构的动作而在水平面内沿着圆弧轨道间歇性地移位,从而与俯视时隔开规定间隔呈圆弧状排列的多个引导通路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对齐。
如上所述,通过使移位机构具备例如内置有转式编码器的电动机那样的旋转机构,从而能减少元器件个数,因此能降低成本。
本发明所涉及的传送系统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第1传送机构以能够沿着第2传送机构的宽度方向平移的方式得到支承。此外,移位机构具备直线运动机构,该直线运动机构使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在水平方向进行直线运动。
另外,工件引导部的多个引导通路在俯视时隔开规定间隔地排列成直线状。此外,直线运动机构间歇性地使第1传送机构平移,以使得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与从多个引导通路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对齐。
上述传送系统中,移位机构具备直线运动机构。此外,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通过直线运动机构的动作在水平方向上间歇性地平移,从而与俯视时隔开规定间隔呈直线状排列的多个引导通路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对齐。
如上所述,通过使移位机构具备例如内置有线性编码器的线性电动机那样的直线运动机构,从而能降低移位机构的惯性等级,因此能提高第1传送机构的移动反应。
本发明所涉及的传送系统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传送系统还具备用于将工件提供至第1传送机构的供给机构。此外,控制装置还基于第1信息对供给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得将工件提供至第1传送机构。
上述传送系统中,传送系统具备供给机构。此外,供给机构通过控制装置基于第1信息的控制,将工件提供至第1传送机构。也就是说,工件隔开规定的时间间隔从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落下,被提供至第1传送机构。
因此,在某个工件通过从多个引导通路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之后,到下一个工件到来之前,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有充分的时间向左或向右移位规定距离。
因此,在某个工件落下后,下一个要落下的工件可靠地通过与上一个工件通过的引导通路隔开规定距离的引导通路。也就是说,更加可靠地移送到第2传送机构的上游端的、在与工件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上一个工件所移送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
本发明所涉及的传送系统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具备第2传感器、以及用于去除第1传送机构上的所希望的工件的去除机构。第2传感器对第2信息进行检测,该第2信息表示工件通过了第1传送机构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之间的规定位置。控制装置判断第2传感器检测到第2信息的第1检测时刻与下一个第2检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否短于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此外,第2传感器检测到第2信息的时间间隔比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要短的情况下,控制装置还进行控制,以向去除机构提供将在第2检测时刻通过规定位置的工件去除的动作指令。
上述传送系统中,第2传感器检测到第2信息的第1检测时刻与下一个第2检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成为第1传输机构上工件间隔的指标。该第2信息的第1检测时刻与下一个第2检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比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要短是指,由于某种理由,第1传送机构上存在偏离规定间隔的工件。
该情况下,控制部使去除机构工作,从而由去除机构去除偏离了规定间隔的工件。其结果是,所传送的工件的间隔可靠地成为规定的间隔以上。
因此,在某个工件通过从多个引导通路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之后,到下一个工件到来之前,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有充分的时间向左或向右移位规定距离。
因此,在某个工件落下后,下一个要落下的工件可靠地通过与上一个工件通过的引导通路相隔规定距离的引导通路。也就是说,更可靠地移送到第2带式输送机的上游端的、在与工件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上一个工件所移送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传送系统中,控制装置基于表示工件从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落下这一情况的第1信息,将使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间歇性地移位规定距离的动作指令提供给移位机构。
通过移位机构的动作,将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与从多个引导通路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对齐。其结果是,从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通过所选出的引导通路,并移送至第2传送机构的上游端的某个位置。
在下一个工件落下时,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向左或向右移位规定距离,并与和上一个工件通过的引导通路不同的引导通路对齐。
因此,下一个落下的工件将通过与上一个工件通过的引导通路相隔规定距离的引导通路。然后,移送到第2传送机构的上游端的、在与工件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上一个工件的所移送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
因此,本发明所涉及的传送系统中,工件分配到第2传送机构上而不会重叠。也就是说,在第2传送机构上传送工件的期间,对工件进行某种处理时,不会因工件重叠而产生问题,能有效地进行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传送系统1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传送系统1的Y1-Y1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传送系统1的X1-X1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传送系统1所具备的工件引导部40的引导主体41的俯视图、侧视图、剖视图以及立体图。图4(A)是上表面的外观图。图4(B)是侧面的外观图。图4(C)是图4(A)的B1-B1剖视图。图4(D)是代表设置于引导主体41的引导通路42a~42i的引导通路42e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图1所示的传送系统1所具备的第1带式输送机10沿着圆弧轨道间歇性地移位从而使其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a~42i对齐的俯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传送系统1所具备的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a~42i对齐的俯视图。图6(A)是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d对齐,工件W0通过引导通路42d的状态。图6(B)是工件W0通过引导通路42d之后,第1带式输送机10在水平面内旋转使得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e对齐的状态。图6(C)是在图6(B)的状态下工件W1正通过引导通路42e的状态。图6(D)是工件W1通过引导通路42e之后,第1带式输送机10在水平面内旋转使得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f对齐的状态。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传送系统1的俯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传送系统1的Y1-Y1剖视图。
图9是图7所示的传送系统1的X1-X1剖视图。
图10是图7所示的传送系统1所具备的工件引导部40的引导主体41的俯视图、侧视图、剖视图以及立体图。图10(A)是上表面的外观图。图10(B)是侧面的外观图。图10(C)是图4(A)的B1-B1剖视图。图10(D)是代表设置于引导主体41的引导通路42a~42i的引导通路42e的立体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图7所示的传送系统1所具备的第1带式输送机10间歇性地平移从而使其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a~42i对齐的俯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7所示的传送系统1所具备的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a~42i对齐的俯视图。图12(A)是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d对齐,工件W0通过引导通路42d的状态。图12(B)是工件W0通过引导通路42d之后,第1带式输送机10在水平面内旋转使得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e对齐的状态。图12(C)是在图12(B)的状态下工件W1正通过引导通路42e的状态。图12(D)是工件W1通过引导通路42e之后,第1带式输送机10在水平面内旋转使得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f对齐的状态。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传送系统1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13(A)是示意性地表示工件W1与W2之间的间隔为比规定间隔d要短的间隔ds的俯视图。图13(B)示出了鼓风机110将偏离规定间隔的工件W2去除的状态。
图14是代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工件引导部40的引导通路42a~42i的引导通路42e的变形例1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引导通路42e的变形例2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引导通路42e的变形例3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引导通路42e的变形例4的立体图。
图18是具备背景技术的传送系统的分选系统301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对本发明的特征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利用图1~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传送系统1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传送系统1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传送系统1的Y1-Y1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传送系统1的X1-X1剖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传送系统1所具备的工件引导部40的引导主体41的外观图以及剖视图。
传送系统1具备传送工件W的第1带式输送机10及第2带式输送机30、工件引导部40、旋转机构50、第1传感器70以及控制装置80。优选地,传送系统1还具备送料器90、引导台130以及已处理工件回收机构140。
此处,第1带式输送机1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传送机构,第2带式输送机3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传送机构。另外,送料器90相当于本发明的供给机构。
由传送系统1进行传送的工件W可列举有例如像层叠陶瓷电容器那样具有长方体形状的小型电子元器件。以下所说明的传送系统1根据工件W的形状及尺寸而设计。
实施方式1中,传送系统1中的第1带式输送机10、第2带式输送机30、工件引导部40、旋转机构50、第1传感器70直接或间接地设置于基台2的上表面或端面。另外,送料器90、引导台130以及已处理工件回收机构140也同样设置于基台2。此外,上述各要素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基台2上,根据需要可适当变化。此外,控制装置80是另外设置的,但也可以设置于基台2。
<第1带式输送机>
第1带式输送机10具备第1电动机11、第1驱动轴12、第1驱动滑轮13、第1从动轴15、第1从动滑轮16以及第1传送带18。
第1电动机11、第1驱动轴12由支架14a、14b支承于副基台19的上表面。另外,第1从动轴15由支架17a、17b支承于副基台19的上表面。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侧的副基台19的端部的中央部具有规定面积的缺口。第1带式输送机10以俯视时下游端与副基台19的缺口部C相重合的方式设置于副基台19的上表面。
此外,实施方式1中,副基台19由后述的旋转机构50及引导台120支承于基台2的上表面。
上述结构中,通过第1电动机11使第1驱动滑轮13旋转,随之第1传动带18旋转,第1从动滑轮16从动于第1传送带18的旋转而旋转。此外,第1传送带18的宽度方向尺寸设定为能够使工件W在第1传送带18上排成一列的状态下进行传送。
其结果是,第1带式输送机10能以第1速度v1将排成一列的工件W从上游端传送至下游端。此外,在工件W的形状具有方向性的情况下,工件W不一定要在同一方向上对齐。
实施方式1中,第1电动机11通过信号线与控制装置80相连,并由控制装置80来进行工作或停止的操作。第1电动机11也可以不与控制装置80相连,而是独立进行工作或停止的操作。
此外,优选地,副基台19还在第1传送带的侧边具备引导壁20a、20b,以防止工件W在从第1带状输送机10的上游端传送至下游端时从第1传送带18的侧边跌落。
引导壁20a、20b为了不阻碍后述的第1传感器70及第2传感器100获得信息,在设置这些传感器的位置上设有开口部。第1传感器70设置于上述副基台19的端部上没有缺口的部分。
<第2带式输送机>
第2带式输送机30具备第2电动机31、第2驱动轴32、第2驱动滑轮33、第2从动轴35、第2从动滑轮36以及第2传送带38。
第2电动机31、第2驱动轴32由支架34a、34b支承于基台2的上表面。另外,第2从动轴35由支架37a、37b支承于基台2的上表面。第2带式输送机30设置成俯视时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第2带式输送机30的上游端在基台2的上表面重合。
上述结构中,通过第2电动机31使第2驱动滑轮33旋转,随之第2传动带38旋转,第2从动滑轮36从动于第2传送带38的旋转而旋转。此外,第2传送带38的宽度方向尺寸设定为使得工件W能够在第2传送带38上排成多列的状态在进行传送。
其结果是,第2带式输送机30能在工件W排成多列的状态下以第2速度v2将工件W从上游端传送至下游端。
实施方式1中,第2电动机31通过信号线与控制装置80相连,并由控制装置80来进行工作或停止的操作。第2电动机31也可以不与控制装置80相连,而是独立进行工作或停止的操作。
此外,在第2带式输送机30上传送工件W的期间,在区域A1对工件W进行外观检查、电磁波照射、加热等处理。
<工件引导部>
如图4(A)及图4(B)所示,工件引导部40具备引导主体41、设置于引导主体41的多个引导通路42a~42i。引导通路42a~42用于逐个地接收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W,接着将其导至第2带式输送机30的上游端。
引导通路42a~42i如图4(A)所示那样隔开规定的间隔而排列成圆弧状,从而在俯视引导主体41时,引导通路42a~42i在第2带式传送机30的宽度方向上分布。另外,引导通路42a~42i如图4(C)所示,在引导主体41的内部几乎弯曲成直角,并在引导主体4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和引导主体的上表面与侧面之间贯通。
以引导通路42e为例对其形状进行说明。如图4(D)所示,引导通路42e具备从引导主体41的上表面向下方延伸的垂直方向的孔42ev、以及与孔42ev连通并在引导主体41的侧面及下表面具有开口的水平方向的槽42eh。实施方式1中,孔42ev为圆柱状,槽42eh为棱柱状。
工件引导部40以设置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第2带式输送机30的上游端之间的方式,由支架43a、43b支承于基台2的上表面。如后所述,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在水平面内沿着圆弧轨道移位,以与从多个引导通路42a~42i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道对齐。
通过上述结构,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W能够通过从引导通路42a~42i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道,并移送至第2带式输送机30的上游端。
<旋转机构>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机构50具有第3电动机51以及旋转轴52。旋转机构50在载放于支承台53的状态下由支架54a、54b支承于基台2的上表面。
实施方式1中,旋转轴52的一端在第1带式传输机10的上游端附近与副基台19相结合。也就是说,旋转机构50与后述的引导台130一起将副基台19支承于基台2的上表面。
旋转机构50通过信号线与控制装置80相连接(由于图1中未图示旋转机构50,因此未明示连接状态)。如后述那样,旋转机构50按照基于第1信息而从控制装置80传来的动作指令,使第1带式传输机10的下游端在水平面内沿着圆弧轨道间歇性地移位规定距离。
旋转机构50所具有的第3电动机51能使用内置有转式编码器等测定转角的传感器的电动机等。
<第1传感器>
第1传感器70检测第1信息,该第1信息表示工件W被第1带式输送机10从上游端传送至下游端之后从下游端落下。
工件W在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落下时,通过设置于副基台19的缺口部C。第1传感器70如上所述设置于副基台19端部上没有缺口的部分,能够检测出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落下并将要通过副基台19的缺口部C的工件W。第1传感器70通过信号线与控制装置80相连接。此外,如后述那样,将第1信息传输至控制装置80。
第1传感器70可以使用发光部71与检测部72一体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因此,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逐个且可靠地检测出工件W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落下。
此外,第1传感器70也可以使用发光部71与检测部72分开的透光型光电传感器。
<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80通过信号线与旋转机构50及第1传感器70相连接。每当工件W通过,都从第1传感器70向控制装置80传输第1信息。每当有第1信息传来,控制装置80向旋转机构50传输使第1带式输送机10旋转的动作指令,以使得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沿着圆弧轨道间歇性地移位规定距离。
通过第1带式输送机10基于上述动作指令进行旋转,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沿着圆弧轨道移位,以使得与从多个引导通路42a~42i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对齐。其结果是,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W能通过该选出的引导通路,并移送到第2带式输送机30的上游端的某个位置上。通过上述结构,控制装置80能对第2带式输送机30上工件W的传送位置进行控制。
实施方式1中,控制装置80通过信号线与第1电动机11及第2电动机31相连接,对这些电动机进行动作或停止的操作。此外,控制装置80也可以不对这些电动机进行工作或停止的操作。
在传送系统1具备下述送料器90的情况下,控制装置80通过信号线也与送料器90的开关机构92相连接。该情况下,控制装置80基于从第1传感器70传来的第1信息,向送料器90传输将工件W提供至第1带式输送机10的动作指令。通过上述结构,控制装置80控制向第1带式输送机10提供工件W。
<送料器>
传送系统1优选具备送料器90。
送料器90逐个地将工件W以规定时间间隔t提供至第1带式输送机10,从而使工件W在第1带式输送机10上以规定间隔d进行传送。该间隔d由提供工件W的时间间隔t与第1速度v1的积来决定。
提供工件W的时间间隔t例如设定为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移位一定长度所用的时间以上,该一定长度是指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对齐而选出的引导通路与相邻通道之间的圆弧的长度。
送料器90具备储藏箱91以及开关机构92。储藏箱91为储藏工件W的有底圆筒,开关机构92设置于底部的一部分。
实施方式1中,储藏箱91以设置于第1带式输送机10上方的方式,由支架93a、93b支承于副基台19的上表面。
开关机构92通过信号线与控制装置80相连接(由于图1中未图示开关机构92,因此连接状态未明示)。送料器90接收基于由第1传感器70传来的第1信息而从控制装置80传来的动作指令,将工件W提供至第1带式输送机10。
<引导台>
传送系统1优选具备引导台130。
引导台130具备球轴承131、以及以使球轴承131排列成圆弧状的列的方式进行收纳的框体132。框体132由支架133a、133b支承于基台2的上表面。也就是说,引导台130与上述旋转机构50一起将副基台19支承于基台2的上表面。
副基台19的下表面形成有圆弧状的槽g,球轴承131的圆弧状的列的上部嵌入该槽g。通过上述结构,副基台19受到球轴承131的圆弧状的列支承并被其引导,并通过旋转机构50进行旋转。其结果是,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沿着圆弧轨道顺畅地移位。
<已处理工件回收机构>
传送系统1优选具备已处理工件回收机构140。
在工件W在第2带式输送机30上传输的期间,在区域A1对工件W进行某种处理之后,已处理工件回收机构140对从第2带式输送机30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W进行回收。
已处理工件回收机构140具备回收桶141。回收桶141为箱状,在底部的一部分设有用于将回收的工件W移送至包装工序等的开口部。
实施方式1中,回收桶141由支架142支承于基台2的侧面,以使得从第2带式输送机30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W进入回收桶141。
<工件从第1带式输送机移送至第2带式输送机>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将工件从第1带式传输机10移送至第2带式输送机30的工序,利用图5及图6来进行说明。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带式输送机10以图2所示的旋转轴52为旋转中心且间歇性地旋转的俯视图。图5中的虚线假想地示出了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a对齐时的位置(R位置)、以及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i对齐时的位置(L位置)。另外,如图5中的双点划线所假想示出的那样,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从引导通路42a~42i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对齐,并如箭头标记所示地在R位置与L位置之间摆动。
图6(A)~图6(D)是连续且示意性地示出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依次与从引导通路42a~42i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对齐的俯视图。
以下,说明通过第1带式输送机10间歇性旋转,工件W通过从引导通路42a~42i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并分配到第2带式输送机30上而不重叠的情况。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依次分别与引导通路42a~42i对齐。
图6(A)示出了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d对齐,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W0通过引导通路42d的状态。另外,第1带式输送机10上(第1传送带18上),后续的工件W1隔开规定的间隔d以第1速度v1进行输送。
工件W0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落下这一情况被第1传感器70检测到,作为第1信息发送至未图示的控制装置80。
控制装置80基于该第1信息将使第1带式输送机10旋转的动作指令传输至图2所示的旋转机构50,以使得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移位至与引导通路42e对齐的位置。
此时,控制装置80在第1信息传来并经过规定时间后,将动作指令发送至旋转机构50,以使得第1带式输送机10在工件W0确实通过引导通路42d之后进行旋转。
图6(B)示出了工件W0通过引导通路42d之后,旋转机构50使第1带式输送机10旋转,以使得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e对齐的状态。
从图6(A)的状态到成为图6(B)的状态之前,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以角速度r1旋转了圆弧长度θ。另一方面,工件W1在同一时间内以第1速度v1由第1带式输送机10传送了距离δ。
送料器90提供工件W的时间间隔t例如设定为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移位了相邻引导通路之间的圆弧长度θ所用的时间以上。因此,距离δ比传送工件W的间隔d要短。
因此,通过上述结构,在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发生移位并与下一个工件W1要通过的预定的引导通路42e对齐的时刻,工件W1还未到达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也就是说,在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e对齐之后,工件W1要经过规定时间才会到达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并从那里落下。
图6(C)是成为图6(B)的状态之后,工件W1通过引导通路42e的状态。另外,第1带式输送机10上,后续的工件W2隔开规定的间隔d以第1速度v1进行传送。
与图6(A)的情况相同,工件W1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落下这一情况被第1传感器70检测到,作为第1信息传输至未图示的控制装置80。
控制装置80基于该第1信息将使第1带式输送机10旋转的动作指令传输至图2所示的旋转机构50,以使得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移位至与引导通路42f对齐的位置。
图6(D)示出了工件W1通过引导通路42e之后,旋转机构50使第1带式输送机10旋转,以使得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f对齐的状态。
与图6(B)的情况相同,从图6(C)的状态到成为图6(D)的状态之前,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以角速度r1旋转了圆弧长度θ。另一方面,工件W2在同一时间内以第1速度v1由第1带式输送机10进行传送了距离δ。
然后,在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工件W2将要通过的预定的引导通路42f对齐之后,工件W2要经过规定时间才到达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并从那里落下。
控制装置80基于第1信息重复地将动作指令传输至旋转机构50。此外,在工件W通过了引导通路42a及42i的情况下,向旋转机构50传输动作指令,以使得之后的旋转方向反向。
由此,第1带式输送机10以图2所示的旋转轴52为旋转中心间歇性地旋转。而且,该下游端沿着圆弧轨道移位,以使得如图5所示那样分别与引导通路42a~42i对齐。
通过上述动作,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W逐个地被分配至工件引导部40的引导通路42a~42i。
其结果是,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W通过工件引导部40的引导通路42a~42i中的某一个,并被移送至第2带式输送机30的上游端的某个位置上。
在下一个工件W落下时,第1带式输送机10向左或向右旋转一个引导通路1的程度。因此,下一个落下的工件W将通过与上一个工件W刚通过的引导道路相邻的引导通路。然后,移送到第2带式输送机30的上游端的、在与工件W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上一个工件W所移送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
通过上述控制及动作,控制装置80对第2带式输送机30上工件W的传送位置进行控制。
因此,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传送系统1通过上述说明的系统结构,将工件W分配到第2带式输送机30上而不发生重叠。也就是说,在第2带式输送机30上传送工件W的期间,对工件W进行某种处理时,不会因工件W重叠而产生问题,能有效地进行处理。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传送系统1的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也可以与从工件引导部40的引导通路42a~42i中以每隔开若干个引导通路的方式选出的引导通路对齐,并沿着圆弧轨道间歇性地移位。
例如,在隔开一个引导通路的情况下,第1带式传输机10的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a、42c、42e、42g、42i对齐,并间歇性地移位。该情况下,工件W的传送方向及宽度方向的间隔能变得很大。
因此,在将本发明所涉及的传送系统1用于在传送途中利用摄像头等对工件W进行外观检查的分选系统中的情况下,能可靠地对各个工件W进行检查。
实施方式2
利用图7~图1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传送系统1进行说明。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传送系统1的俯视图。图8是图7所示的传送系统1的Y1-Y1剖视图。图9是图7所示的传送系统1的X1-X1剖视图。图10是图7所示的传送系统1所具备的工件引导部40的引导主体41的外观图及剖视图。
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传送系统1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各构成要素中的工件引导部40、直线运动机构60以及引导台130。其它部分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工件引导部>
工件引导部40具备引导主体41、设置于引导主体41的多个引导通路42a~42i。引导主体41的设置位置及设置方法与实施方式1相同,省略说明。
引导通路42a~42i如图10(A)所示,从引导主体41的上表面观察时,隔开规定间隔地排列成直线状。引导通路42a~42i的形态如图10(B)~(D)所示那样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直线运动机构>
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直线运动机构60具有可动部61及固定部62。可动部61在固定部62上进行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机构60以放置在支承台63上的状态下,由支架64a、64b支承于基台2的上表面。
实施方式2中,可动部61在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上游端附近与副基台19相结合。也就是说,直线运动机构60与后述的引导台130一起将副基台19支承于基台2的上表面。
可动部61通过信号线与控制装置80相连接(由于图1中未图示的可动部61,因此连接状态未明示)。如后所述,可动部61根据基于第1信息从控制装置80发送来的动作指令,使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在水平面内间歇性地平移规定距离。
直线运动机构60可以使用内置有线性编码器的线性电动机等。
<引导台>
传送系统1与实施方式1相同,优选具有引导台130。
引导台130具备球轴承131、以及以使球轴承131排列成直线状的列的方式进行收纳的框体132。框体132的支承方法与实施方式1相同。
副基台19的下表面形成有直线状的槽g,球轴承131的直线状的列的上部嵌入该槽g。通过上述机构,副基台19受到球轴承131的直线状的列支承,并被其引导,并通过直线运动机构60进行平移。其结果是,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沿着直线轨道顺畅地移位。
<工件从第1带式输送机移送至第2带式输送机>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将工件从第1带式传输机10移送至第2带式输送机30的工序,利用图11及图12来进行说明。图11及图12分别对应于实施方式1中对将工件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移送至第2带式输送机30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5及图6。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直线运动机构60的可动部61在固定部62上进行直线运动从而使第1带式输送机10间歇性地平移的俯视图。图11中的虚线假定地示出了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a对齐时的位置(R位置)、以及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引导通路42i对齐时的位置(L位置)。另外,如图5中的双点划线假定示出的那样,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与从引导通路42a~42i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对齐,并如箭头标记所示地在R位置与L位置之间摆动。
图12(A)~图12(D)是连续且示意性地示出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依次与从引导通路42a~42i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对齐的俯视图。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依次分别与引导通路42a~42i对齐。
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将工件W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移送至第2带式输送机30的情况,将实施方式1中的旋转机构50替换为直线运动机构60来进行动作,并对此进行说明。
控制装置80基于第1信息重复地将动作指令传输至直线运动机构60的可动部61。此外,在工件W通过了引导通路42a及42i的情况下,向可动部61传输动作指令,以使得之后的平移方向反向。
由此,第1带式输送机10在固定部62上间歇性地平移,其下游端如图11所示那样分别与引导通路42a~42i对齐并平移。
通过上述动作,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W逐个地被分配至工件引导部40的引导通路42a~42i。
因此,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传送系统1中,与实施方式1相同,工件W被分配到第2带式输送机30上而不发生重叠。也就是说,在第2带式输送机30上传送工件W的期间,对工件W进行某种处理时,不会因工件W重叠而产生问题,能有效地进行处理。
实施方式3
利用图1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传送系统1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由于其他部分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13(A)及图13(B)是连续且示意性地示出由送料器90提供的工件W的间隔偏离了规定间隔d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传送系统1的动作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传送系统1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还具备第2传感器100、鼓风机110、去除工件回收箱120。此处,鼓风机110相当于本发明的去除机构。
<第2传感器>
第2传感器100对第2信息进行检测,该第2信息表示工件W通过了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之间的规定位置。第2传感器100设置于第1传送带18附近的副基台19上能够检测到由第1带式输送机10进行传送的工件W通过的位置。
第2传感器100与第1传感器70相同,可使用发光部与检测部一体(未图示)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因此,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逐个且可靠地检测工件W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上游端传送至下游端。
此外,第2传感器100也可以使用发光部与检测部分开形成的透光型光电传感器。
<鼓风机>
鼓风机110构成为能够将第1带式输送机10上的所希望的工件W去除。鼓风机110例如具备压缩机、以及将由该压缩机生成的压缩气体喷射至对象物的喷嘴(未图示)。因此,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逐个且可靠地去除作为对象的工件W。被除去的工件W回收至去除工件回收箱120。
<鼓风机的动作>
以下,说明在所提供的工件W的间隔偏离规定间隔的情况下,通过鼓风机110进行动作,从而使被传送的工件W的间隔更可靠地成为规定间隔d以上的情况。
送料器90如上所述那样,以规定的时间间隔t来提供工件W,以使得第1带式输送机10上的工件W的间隔成为规定的间隔d。第2传感器100检测到工件W通过了第1带式输送机10上的规定位置,并将该情况作为第2信息发送至控制装置80。
每当工件W通过规定位置时,控制装置80对从第2传感器100传来的第2信息的检测时刻进行记录。由第2传感器100检测到第2信息的时间间隔成为第1带式输送机10上的工件W的间隔的指标。控制装置80将传输第2信息的时间间隔、与根据规定的间隔d而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比较,来判断第1带式输送机10上的工件W的间隔是否正常。
此处,关注由第1带式输送机10传送的工件W1及工件W2。通常,工件W1与工件W2如上所述那样以规定间隔d进行传送。
然而,如图13(A)所示,由于某种理由,工件W1与工件W2的间隔可能成为比规定的间隔d要短的ds。
该情况下,工件W1通过规定位置的时间(第1检测时刻)与下一个工件W2通过的时间(第2检测时刻)之间的间隔要短于根据间隔d而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
此外,在判断为传来第2信息的时间间隔比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要短的情况下,控制装置80将去除在第2检测时刻通过规定位置的工件W2的动作指令发送至鼓风机110。
如图13(B)所示,鼓风机110基于该动作指令通过空气喷射来将工件W2吹飞,从第1带式输送机10上去除。
其结果是,工件W1与从第1带式输送机10上去除的工件W2之后的工件W3之间的间隔能可靠地变成规定的间隔d以上。
如上所述,控制装置80对第1带式输送机10上的工件W的间隔进行调整。
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传送系统1中,在某个工件W通过某个引导通路之后,到下一个工件W来到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之前,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有充分的时间向左或向右移位规定的距离。
因此,在某个工件W落下后,下一个要落下的工件能可靠地通过与上一个工件W通过的引导通路隔开规定距离的引导通路。也就是说,工件W更加可靠地移送到第2带式输送机30的上游端的、在与工件W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上一个工件W所移送的位置不同的位置。
实施方式4~7
对于工件引导部40所具备的的引导通路42a~42i的变形例1~4,利用图14~图17分别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7进行说明。由于其他部分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14是代表引导通路42a~42i的引导通路42e的变形例1的立体图。图15是引导通路42e的变形例2的立体图。图16是引导通路42e的变形例3的剖视图。图17是引导通路42e的变形例4的剖视图。
图14所示的引导通路42e的变形例1中,在引导主体41的侧面及下表面上具有开口的水平方向的槽42eh的一部分设置了曲面R。
该情况下,从第1带式传送机10的下游端落下并通过垂直方向的孔42ev的工件W碰到曲面R后,将沿着曲面R的形状缓缓地改变方向,并顺畅地移送至第2带式输送机30的上游端。
因此,工件W不会在移送至第2带式输送机30时跳起来。也就是说,由于工件W的移送位置稳定,且工件W整齐地在第2带式输送机30上传送,因此能有效地在区域A1中进行处理。
图15所示的引导通路42e的变形例2中,在引导主体41的侧面及下表面上具有开口的水平方向的槽42eh的一部分设置了锥形部T。
在工件W的形状具有长边方向及短边方向的情况下,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W通过锥形部T而在长边方向上排列整齐地移送至第2带式输送机30的上游端。
也就是说,由于工件W在长边方向上排列整齐的状态下进行传送,因此能有效地在区域A1进行外观检查等。
如图16所示的引导通路42e的变形例3中,引导通路42e未分成垂直方向的孔和水平方向的槽,而是整体上缓缓地弯曲的孔,且仅贯通引导主体4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
该情况下,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W与变形例1相同,沿着缓缓弯曲的引导通路42e的形状而缓缓地改变方向,并顺畅地移送至第2带式输送机30的上游端。
因此,与变形例1相同,工件W不会在移送至第2带式输送机30时跳起来。也就是说,由于工件W的移送位置稳定,且工件W整齐地在第2带式输送机30上传送,因此能有效地在区域A1中进行处理。
如图17所示的引导通路42e的变形例4中,引导通路42e具备垂直方向的孔42ev和倾斜方向的孔42ea,且仅贯通引导主体41的上表面与侧面之间。
该情况下,从第1带式输送机10的下游端落下的工件W通过倾斜方向的孔42ea来改变方向,并滑入孔42ea内,移送至第2带式输送机30的上游端。
因此,与变形例1相同,工件W不会在移送至第2带式输送机30时跳起来。也就是说,由于工件W的移送位置稳定,且工件W整齐地在第2带式输送机30上传送,因此能有效地在区域A1中进行处理。
如上所说明的那样,在引导通路42a~42i的变形例1~4中,能够进一步调整工件W在第2带式输送机30上的位置或姿势。
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添加各种应用、变形。
标号说明
1 传送系统
10 第1带式输送机(第1传送机构)
30 第2带式输送机(第2传送机构)
40 工件引导部
42a~42i 引导通路
50 旋转机构
60 直线运动机构
70 第1传感器
80 控制装置
90 送料器
100 第2传感器
110 鼓风机(去除机构)
W 工件

Claims (5)

1.一种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传送机构,该第1传送机构用于将多个工件以排成一列的状态进行传送;
第2传送机构,该第2传送机构用于对所述第1传送机构的传送完成后的所述工件进行传送,且具有能将所述工件排成多列进行传送的宽度方向尺寸;
工件引导部,该工件引导部配置于所述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与所述第2传送机构的上游端之间,且设有在所述第2传送机构的宽度方向上分布的多个引导通路,该多个引导通路用于逐个地接收从所述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落下的所述工件,然后导至所述第2传送机构的上游端;
移位机构,该移位机构使所述第1传送机构的所述下游端在多个所述引导通路的分布范围内移位,以分别将从所述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落下的所述工件分配至多个所述引导通路;
第1传感器,该第1传感器对表示所述工件从所述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落下这一情况的第1信息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基于所述第1信息,将使所述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间歇性地移位规定距离的动作指令发送给所述移位机构,以使得所述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与从多个所述引导通路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对齐,并使从所述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落下的所述工件能通过所述选出的所述引导通路,由此来对所示移位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传送机构以能绕着沿铅直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得到支承,
所述移位机构具备旋转机构,该旋转机构使所述第1传送机构旋转,从而使所述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在水平面内沿着圆弧轨道移位,
所述工件引导部的多个引导通路在俯视时隔开规定间隔排列成圆弧状,
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第1传送机构间歇性地旋转,以使得所述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与从多个所述引导通路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对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传送机构以能在所述第2传送机构的宽度方向上平移的方式得到支承,
所述移位机构具备直线运动机构,该直线运动机构使所述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在水平方向进行直线运动,
所述工件引导部的多个引导通路在俯视时隔开规定间隔排列成直线状,
所述直线运动机构使所述第1传送机构间歇性地平移,以使得所述第1传送机构的下游端与从多个所述引导通路中选出的某个引导通路对齐。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用于将所述工件提供至所述第1传送机构的供给机构,
所述控制装置还基于所述第1信息对供给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得将所述工件提供至所述第1传送机构。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2传感器,该第2传感器对表示所述工件通过所述第1传送机构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之间的规定位置这一情况的第2信息进行检测;以及去除机构,该去除机构用于去除所述第1传送机构上的所希望的所述工件,
在所述第2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第2信息的第1检测时刻与下一个第2检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短于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还进行控制,以向所述去除机构提供将在所述第2检测时刻通过所述规定位置的所述工件去除的动作指令。
CN201410723446.7A 2013-12-02 2014-12-02 传送系统 Active CN1046843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8914 2013-12-02
JP2013248914 2013-12-02
JP2014031247 2014-02-21
JP2014-031247 2014-02-21
JP2014107969A JP6107746B2 (ja) 2013-12-02 2014-05-26 搬送装置
JP2014-107969 2014-05-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4375A true CN104684375A (zh) 2015-06-03
CN104684375B CN104684375B (zh) 2018-02-09

Family

ID=53264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23446.7A Active CN104684375B (zh) 2013-12-02 2014-12-02 传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29862B2 (zh)
JP (1) JP6107746B2 (zh)
KR (1) KR101732449B1 (zh)
CN (1) CN10468437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5288A (zh) * 2018-06-25 2018-10-26 苏州富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装配设备
CN113601315A (zh) * 2021-07-29 2021-11-05 深圳南玻应用技术有限公司 磨边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磨边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3787834A (zh) * 2021-09-08 2021-12-14 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喷码系统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62382A (zh) * 2017-07-20 2017-10-20 杰特电子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端子螺丝装载检测装置
JP7072190B2 (ja) * 2018-07-17 2022-05-20 匠技研株式会社 スライス食品搬送装置
CN109248867B (zh) * 2018-09-21 2023-10-03 浙江硕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接杆压钢珠生产线的检测分类收集装置
CN110125020A (zh) * 2019-06-19 2019-08-16 江苏太平洋齿轮传动有限公司 锻造自动化生产线毛坯料检测及分选装置
CN115254675B (zh) * 2022-09-29 2022-12-06 泉州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 一种茶叶检测夹藏品分离输送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09369A (en) * 1977-03-07 1978-09-25 Nuclear Fuel Co Ltd Aligning device
JPH02305711A (ja) * 1989-05-22 1990-12-19 Kyoto Seisakusho:Kk 搬送物品の振分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H0659324U (ja) * 1993-01-21 1994-08-19 大和製衡株式会社 物品供給装置
CN1466864A (zh) * 2000-08-04 2004-01-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优化元件安装顺序的方法,采用该方法的装置及组装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1951Y2 (ja) * 1987-03-04 1994-03-30 株式会社小林京鳳堂 横隊整列搬送機
JP2595167Y2 (ja) * 1993-08-11 1999-05-24 神鋼電機株式会社 チップ母材の分割装置
JP3527287B2 (ja) * 1994-07-26 2004-05-17 古河工業株式会社 菓子などの移乗配列装置
US5842818A (en) * 1996-10-15 1998-12-01 Goldco Industries, Inc. Single-to-multiple line conveying system for unstable articles having a neck ring
JPH11130238A (ja) * 1997-10-27 1999-05-18 Toyo Denji Kikai Seisakusho:Kk 棒状部品の整送装置
JPH11246031A (ja) * 1998-03-06 1999-09-14 Fuji Iron Works Co Ltd ロール供給装置
US7318722B2 (en) * 2005-05-24 2008-01-15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td. Molded article conveyance apparatus
JP4931661B2 (ja) * 2007-03-23 2012-05-16 株式会社フジキカイ 物品供給装置
US8019125B2 (en) * 2007-04-17 2011-09-13 Egg-Chick Automated Technologies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determining the sex of chicks and device for conveying living animals
JP5523257B2 (ja) 2010-09-10 2014-06-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選別装置
JP5828063B2 (ja) * 2011-08-12 2015-12-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エネルギー管理装置、エネルギー管理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09369A (en) * 1977-03-07 1978-09-25 Nuclear Fuel Co Ltd Aligning device
JPH02305711A (ja) * 1989-05-22 1990-12-19 Kyoto Seisakusho:Kk 搬送物品の振分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H0659324U (ja) * 1993-01-21 1994-08-19 大和製衡株式会社 物品供給装置
CN1466864A (zh) * 2000-08-04 2004-01-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优化元件安装顺序的方法,采用该方法的装置及组装机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5288A (zh) * 2018-06-25 2018-10-26 苏州富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装配设备
CN113601315A (zh) * 2021-07-29 2021-11-05 深圳南玻应用技术有限公司 磨边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磨边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3787834A (zh) * 2021-09-08 2021-12-14 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喷码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063918A (ko) 2015-06-10
US10029862B2 (en) 2018-07-24
CN104684375B (zh) 2018-02-09
US20150151926A1 (en) 2015-06-04
JP2015171944A (ja) 2015-10-01
JP6107746B2 (ja) 2017-04-05
KR101732449B1 (ko) 2017-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84375A (zh) 传送系统
CN104891127B (zh) 传送装置
CN109195886B (zh) 输送装置
CN106249134B (zh) 电子产品测试生产线及其测试方法
EP3303197B1 (de) Transportvorrichtung
CN106660648A (zh) 运输设备
CN103112625B (zh) 投包装置、投包机及投包方法
CN108356949A (zh) 竹筒自动破片设备
CN110431095A (zh) 用于分层堆垛的产品批次的生产
JP2012250823A (ja) 物品の仕分設備
CN106144554A (zh) 物品分拣装置
US20010052217A1 (en) Machine for producing packets of cigarette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machine
CN112041248A (zh) 用于定位物体的机器和方法
KR20140062033A (ko) 란 이송 장치 및 방법
CN109714897A (zh) 一种pcb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3461516U (zh) 一种物料传送系统
CN103298326B (zh)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CN114502471A (zh) 物品拾取和处理设备
CN102849255A (zh) 一种电子器件输送和极性反转装置及其输送方法
US20180251251A1 (en) Transport section of a packaging line as well as method for modifying a packaging line provided for articles or article sets
CA2504557A1 (en) Processing on a transporter
KR20150103832A (ko) 농산물 선별장치
CN110937372A (zh) Pos机排序装置及生产系统
US8157080B2 (en) Product aggregating apparatus
CN203512738U (zh) 用于导出物品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