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62453A - 红外线截止膜、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和红外线截止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红外线截止膜、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和红外线截止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62453A
CN104662453A CN201380050388.XA CN201380050388A CN104662453A CN 104662453 A CN104662453 A CN 104662453A CN 201380050388 A CN201380050388 A CN 201380050388A CN 104662453 A CN104662453 A CN 1046624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ray
ray cut
carbon number
cut film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038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峻也
田口贵雄
冲和宏
吉川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624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24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 G02B5/281Interference filters designed for the infrared light
    • G02B5/282Interference filters designed for the infrared light reflecting for infrared and transparent for visible light, e.g. heat reflectors, laser protec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8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 C07D48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87/04Ortho-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8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 C07D487/2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four or more hetero r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6Filters comprising particles embedded in a solid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02B5/223Absorbing filters containing organic substances, e.g. dyes, inks or pig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6Reflecting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65Cells in which the active layer comprises a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551Of polyamidoester [polyurethane, polyisocyanate, polycarbamate, etc.]
    • Y10T428/31616Next to polyester [e.g., alky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86Of polyester [e.g., alkyd, etc.]
    • Y10T428/31797Next to addition polymer from unsaturated monom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Toxic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Joining Of Glass To Oth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红外线截止膜,其具有透明基材、含有最大吸收波长为750nm~920nm的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近红外线吸收层和通过将胆甾醇型液晶相固定化而形成的近红外线反射层,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剂为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该红外线截止膜的不可见性和坚牢性均优异且隔热性能高(R1a和R1b可以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各自独立地表示烷基、芳基或杂芳基。R2和R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取代基,R2和R3中的至少一者为吸电子基团,R2和R3可以相互键合而形成环。R4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杂芳基、取代硼或金属原子,R4可以与R1a、R1b和R3中的至少一者共价键合或配位键合)。

Description

红外线截止膜、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和红外线截止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红外线截止膜、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和红外线截止部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用于削减二氧化碳的节能措施之一,正在开发针对汽车、建筑物的窗的热射线屏蔽性赋予材料。从热射线屏蔽性(隔热性能)的方面出发,相较于将所吸收的光向室内再放射(吸收的日照能量的约1/3量)的热射线吸收型,更期望不发生再放射的热射线反射型,人们已经提出了各种方案。另外,除了隔热性能以外,对于针对汽车、建筑物的窗的热射线屏蔽性赋予材料,从安全等方面出发,要求高可见光透射率(不可见性),从长期使用的观点出发,还要求高坚牢性(耐光性)。
对此,利用胆甾醇型液晶相对红外线进行反射的技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是众所周知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利用具有胆甾醇型液晶相层且特征在于上述胆甾醇型液晶相层的选择反射波长在红外光区域的热射线屏蔽材料,能够提供隔热性能高的热射线屏蔽材料。
此外,将利用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反射与利用金属微粒的红外线吸收组合的红外线截止技术是众所周知的。例如,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利用下述的可见光透射性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能够提供反射色调不显示蓝色、有效吸收近红外线且可见光透射率高、透明性优异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所述近红外线吸收材料为在基材上层积有近红外线吸收层和胆甾醇型液晶相层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近红外线吸收层含有树脂和平均粒径40~200nm的无机近红外线吸收剂,胆甾醇型液晶相层含有具有固定化胆甾相结构的选择反射波长在红色光区域的胆甾醇型液晶相材料而形成。但是,就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利用金属微粒的吸收或反射而言,对于日照光中能量高的750nm~920nm的波长区域的吸收或反射称不上充分。
虽然专利文献1和2中没有关于使用近红外线吸收色素的记载,但使用近红外线吸收色素来形成近红外线吸收层的例子是众所周知的。例如,专利文献3和4中,已知使用作为近红外线吸收化合物的吡咯并吡咯色素的例子。但是,专利文献3和4中,近红外线吸收层与近红外线反射层组合的技术,既没有公开也没有给出技术启示。
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将使用吸收800nm附近的近红外线的多种有机色素的近红外线吸收层与利用胆甾醇型液晶相的近红外线反射层合用的例子,并且记载了,通过制成这种构成的PDP用红外线截止滤光片,能够减少色素混入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542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2793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09031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06873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8-2095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人对专利文献5中使用的有机色素进行研究的结果是,酞菁色素的可见光透射率低,花青色素的耐光性低,镍络合物色素的环境有害性令人担忧,因此,均不是能够令人满意的有机色素。由此可见,实际情况是迄今为止尚未获知不可见性和坚牢性均优异且隔热性能高的红外线截止膜。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不可见性(invisibility)和坚牢性均优异且隔热性能高的红外线截止膜。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近红外线吸收层与近红外线反射层组合使用,该近红外线吸收层含有在特定范围内具有最大吸收波长且为特定结构的近红外线吸收化合物,该近红外线反射层是将胆甾醇型液晶相固定化而形成的,由此能够得到不可见性和坚牢性均优异且隔热性能高的红外线截止膜,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具体手段的本发明如下所述。
[1]一种红外线截止膜,其特征在于,
具有:
透明基材、
含有最大吸收波长为750nm~920nm的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近红外线吸收层、和
通过将胆甾醇型液晶相固定化而形成的至少一层近红外线反射层,
上述近红外线吸收剂为下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
[化1]
通式(1)中,R1a和R1b可以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各自独立地表示烷基、芳基或杂芳基,R2和R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取代基,R2和R3中的至少一者为吸电子基团,R2和R3可以相互键合而形成环,R4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杂芳基、取代硼或金属原子,R4可以与R1a、R1b和R3中的至少一者共价键合或配位键合。
[2][1]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优选上述近红外线吸收剂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为1时,550nm的吸光度为0.1以下。
[3][1]或[2]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优选上述近红外线吸收剂为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微粒的分散状态。
[4][3]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优选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微粒的数均粒径为5~500nm。
[5][3]或[4]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上述近红外线吸收层优选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热塑性树脂中分散有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微粒。
[6][1]~[5]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优选上述近红外线吸收层通过涂布而形成。
[7][1]~[6]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优选上述近红外线反射层中的至少一层在750nm~1100nm处的反射率的极大值为40%以上。
[8][1]~[7]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优选通过涂布由聚合性液晶构成的胆甾醇型液晶相,使该胆甾醇型液晶相取向后,通过光聚合将取向固定化而形成上述近红外线反射层。
[9][1]~[8]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优选上述近红外线反射层包含固定有反射相互反向的圆偏振光、反射波段位于750nm~900nm、中心反射波长相等的两层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反射层。
[10][1]~[9]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优选还含有金属微粒分散物和二亚铵色素中的至少一者。
[11][10]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优选上述金属微粒分散物为下述通式(I)表示的复合钨氧化物,
MxWOy…(I)
M元素为选自Cs、Na、Rb、K、Tl、In、Ba、Li、Ca、Sr、Fe和Sn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W为钨,O为氧,0.1≤x≤0.5,2.2≤y≤3.0。
[12][1]~[11]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优选还具有易粘接层、硬涂层、紫外线吸收层、粘合层和表面保护层中的至少一者。
[13]一种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具有两片玻璃板和夹持在两片玻璃板之间的[1]~[12]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
[14]一种红外线截止部件,其特征在于,包含[1]~[12]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且用于贴合到建筑物和车辆的窗上。
[15]一种红外线截止部件,其特征在于,包含[1]~[12]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且用于车辆的前玻璃。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不可见性和坚牢性均优异且隔热性能高的红外线截止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将色素分散液A-1和A-2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标准化为1而得到的光谱的曲线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5的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G1的透射光谱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6的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G2的透射光谱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和红外线截止部件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
以下记载的构成要件的说明有时是基于本发明的代表性实施方式来进行的,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使用“~”来表示的数值范围是指,包含“~”前后所记载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和上限值的范围。
[红外线截止膜]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的特征在于,具有透明基材、含有最大吸收波长为750nm~920nm的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近红外线吸收层和通过将胆甾醇型液晶相固定化而形成的至少一层近红外线反射层,上述近红外线吸收剂为下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
[化2]
(通式(1)中,R1a和R1b可以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各自独立地表示烷基、芳基或杂芳基。R2和R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取代基,R2和R3中的至少一者为吸电子基团,R2和R3可以相互键合而形成环。R4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杂芳基、取代硼或金属原子,R4可以与R1a、R1b和R3中的至少一者共价键合或配位键合)
根据这样的构成,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的不可见性和坚牢性均优异且隔热性能高。
以下,对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的更优选的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红外线截止膜的特性>
作为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的可见光透射率,优选为60%以上,更优选为65%以上,特别优选为70%以上。上述可见光透射率为70%以上时,例如,在作为汽车用玻璃、建筑物用玻璃使用时,容易看到外部。
<红外线截止膜的构成>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的构成的一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受附图的限定。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的一例的示意图,在透明基材12上层积有通过将胆甾醇型液晶相层固定化而形成的两层近红外线反射层14a和14b,在其上层积有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近红外线吸收层19。透明基材12、通过将胆甾醇型液晶相层固定化而形成的近红外线反射层14a和14b、以及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近红外线吸收层19的层积顺序没有特别限制。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的另一例的示意图,在透明基材12上层积有通过将胆甾醇型液晶相层固定化而形成的两层近红外线反射层14a和14b,在其上层积有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近红外线吸收层19,在其上进一步层积有含有金属微粒分散物或二亚铵色素的另一红外线吸收层20。含有金属微粒分散物或二亚铵色素的另一红外线吸收层20可以为仅发挥红外线吸收功能的红外线吸收层,也可以为兼作其他功能层的层。作为兼作其他功能层的层,例如可以举出对于混合有二亚铵色素的夹层玻璃中间膜的易粘接层的方式等。
<透明基材>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具有透明基材。
作为上述支持体,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透明基材。
作为上述透明基材,只要是光学上透明的透明基材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举出可见光透射率为70%以上的透明基材、可见光透射率优选为80%以上的透明基材、在近红外线区域的透射率高的透明基材等。
作为上述透明基材,对于其形状、结构、尺寸、材料等,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作为上述形状,例如可以举出平板状等,作为上述结构,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层积结构,作为上述尺寸,可以根据上述红外线截止膜的尺寸等来适当选择。
作为上述透明基材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举出:由聚乙烯、聚丙烯、聚4-甲基-1-戊烯、聚-1-丁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聚苯硫醚系树脂、聚醚砜系树脂、硫化聚乙烯系树脂、聚苯醚系树脂、苯乙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等构成的膜或它们的层积膜。其中,特别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作为上述透明基材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红外线截止膜的使用目的来适当选择,通常为10μm~500μm左右,但从薄膜化的要求的观点出发,优选更薄的厚度。上述透明基材的厚度优选为10μm~100μm,更优选为20~75μm,特别优选为35~75μm。上述支持体的厚度足够厚时,有不易发生粘接故障的倾向。另外,上述透明基材的厚度足够薄时,在作为红外线截止膜贴合到建材、汽车上时,作为材料不会过于硬实,有容易施工的倾向。此外,通过使透明基材足够薄,可见光透射率增加,有能够抑制原材料费的倾向。
<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近红外线吸收层>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的特征在于,具有含有最大吸收波长为750nm~920nm的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近红外线吸收层,上述近红外线吸收剂为下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
[化3]
(通式(1)中,R1a和R1b可以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各自独立地表示烷基、芳基或杂芳基。R2和R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取代基,R2和R3中的至少一者为吸电子基团,R2和R3可以相互键合而形成环。R4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杂芳基、取代硼或金属原子,R4可以与R1a、R1b和R3中的至少一者共价键合或配位键合)
(近红外线吸收剂)
上述近红外线吸收层使用最大吸收波长为750nm~920nm的近红外线吸收剂。上述近红外线吸收剂的最大吸收波长优选为770nm~900nm,更优选为780nm~900nm。
上述近红外线吸收剂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为1时,550nm的吸光度为0.1以下,这从提高不可见性、增大近红外吸收层的可见光透射率的值的观点考虑是优选的。
以下,对作为上述近红外线吸收剂使用的、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更优选的结构进行说明。
通式(1)中,作为R1a、R1b表示的烷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乙基、异丙基、叔丁基、正辛基、正癸基、正十六烷基、2-甲基丁基、2-乙基环己基、环戊基、环己基等。
作为R1a、R1b表示的芳基,优选碳原子数为6~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6~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6~12的芳基。例如可以举出:苯基、邻甲基苯基、对甲基苯基、联苯基、萘基、蒽基、菲基、4-烷氧基苯基(例如,4-(2-乙基己氧基)苯基、4-(2-甲基丁氧基)苯基、4-(2-辛基十二烷基氧基)苯基等)、4-羟基苯基等。
作为R1a、R1b表示的杂芳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12的杂芳基。作为杂原子,例如可以举出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作为杂芳基,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举出:咪唑基、吡啶基、喹啉基、呋喃基、噻吩基、苯并噁唑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噻唑基、萘并噻唑基、苯并噁唑基、间咔唑基、氮杂环庚三烯基等。
作为R1a、R1b表示的基团,优选芳基,更优选邻甲基苯基或4-烷氧基苯基,特别优选4-烷氧基苯基。上述4-烷氧基苯基中的烷氧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10,更优选为1~8,从提高分散性而使其容易缔合、使吸收红移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为1~6,更特别优选为4-(2-甲基丁氧基)苯基。另外,上述4-烷氧基苯基中的烷氧基优选为支化烷氧基。
通式(1)中的R1a和R1b可以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
R2和R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取代基T,其中至少一者为吸电子基团,R2和R3可以键合而形成环。作为取代基T,例如可以举出以下的基团。这些取代基上可以进一步具有取代基。
·烷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1~10,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乙基、异丙基、叔丁基、正辛基、正癸基、正十六烷基、2-甲基丁基、2-乙基环己基、环戊基、环己基等)
·链烯基(优选碳原子数为2~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2~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2~10,例如可以举出乙烯基、烯丙基、2-丁烯基、3-戊烯等)
·炔基(优选碳原子数为2~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2~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2~10,例如可以举出丙炔基、3-戊炔基等)
·芳基(优选碳原子数为6~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6~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6~12,例如可以举出苯基、对甲基苯基、联苯基、萘基、蒽基、菲基等)
·氨基(优选碳原子数为0~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0~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0~10,包括烷基氨基、芳基氨基、杂环氨基,例如可以举出氨基、甲基氨基、二甲氨基、二乙基氨基、二苄基氨基、二苯基氨基、二甲苯基氨基等)
·烷氧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1~10,例如可以举出甲氧基、乙氧基、丁氧基、2-乙基己氧基等)
·芳氧基(优选碳原子数6~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6~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6~12,例如可以举出苯基氧基、1-萘基氧基、2-萘基氧基等)
·芳香族杂环氧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1~12,例如可以举出吡啶氧基、吡嗪基氧基、嘧啶基氧基、喹啉基氧基等)
·酰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1~12,例如可以举出乙酰基、苯甲酰基、甲酰基、新戊酰基等)
·烷氧羰基(优选碳原子数为2~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2~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2~12,例如可以举出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等)
·芳氧基羰基(优选碳原子数7~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7~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7~12,例如可以举出苯基氧基羰基等)
·酰氧基(优选碳原子数为2~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2~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2~10,例如可以举出乙酰氧基、苯甲酰氧基等)
·酰氨基(优选碳原子数为2~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2~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2~10,例如可以举出乙酰氨基、苯甲酰氨基等)
·烷氧羰基氨基(优选碳原子数为2~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2~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2~12,例如可以举出甲氧羰基氨基等)
·芳氧羰基氨基(优选碳原子数7~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7~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7~12,例如可以举出苯氧基羰基氨基等)
·磺酰氨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1~12,例如可以举出甲磺酰氨基、苯磺酰氨基等)
·氨磺酰基(优选碳原子数0~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0~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0~12,例如可以举出氨磺酰基、甲基氨磺酰基、二甲基氨磺酰基、苯基氨磺酰基等)
·氨甲酰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1~12,例如可以举出氨甲酰基、甲基氨甲酰基、二乙基氨甲酰基、苯基氨甲酰基等)
·烷硫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1~12,例如可以举出甲硫基、乙硫基等)
·芳硫基(优选碳原子数6~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6~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6~12,例如可以举出苯硫基等)
·芳香族杂环硫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1~12,例如可以举出吡啶基硫基、2-苯并咪唑基硫基、2-苯并噁唑基硫基、2-苯并噻唑基硫基等)
·磺酰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1~12,例如可以举出甲磺酰基、甲苯磺酰基等)
·亚磺酰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1~12,例如可以举出甲烷亚磺酰基、苯亚磺酰基等)
·脲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1~12,例如可以举出脲基、甲基脲基、苯基脲基等)
·磷酰胺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2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1~12,例如可以举出二乙基磷酰胺、苯基磷酰胺等)
·羟基
·巯基
·卤原子(例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
·氰基
·磺基
·羧基
·硝基
·异羟肟酸基
·亚磺基
·肼基
·亚氨基、
·杂环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3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12,作为杂原子,例如可以举出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举出咪唑基、吡啶基、喹啉基、呋喃基、噻吩基、哌啶基、N-吗啉基、苯并噁唑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噻唑基、咔唑基、氮杂环庚三烯基等)
·甲硅烷基(优选碳原子数3~40、更优选碳原子数为3~30、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3~24,例如可以举出三甲基甲硅烷基、三苯基甲硅烷基等)
R2和R3中的至少一者为吸电子基团。哈米特的σp值(Sigma para值)为正值的取代基通常发挥吸电子基团之作用。作为吸电子基团,可以优选举出氰基、酰基、烷氧羰基、芳氧羰基、氨磺酰基、亚磺酰基、杂环基等。这些吸电子基团可以进一步具有取代基。
对哈米特的取代基常数σ值进行说明。哈米特方程是为了定量地讨论取代基对苯衍生物的反应或平衡所产生的影响而在1935年由L.P.Hammett提出的经验方程,其有效性目前得到广泛认可。利用哈米特方程求出的取代基常数有σp值和σm值。这些值可以在众多的普通书籍中找到。例如,记载在J.A.Dean编著的《Lange’s Handbookof Chemistry》第12版,1979年(Mc Graw-Hill)、《化学的领域》增刊,122号,96~103页,1979年(南光堂)、Chem.Rev.,1991年,91卷,165~195页等中。本发明中,可以例示哈米特的取代基常数σp值为0.2以上的取代基作为吸电子性基团。作为σp值,优选为0.25以上,更优选为0.3以上,特别优选为0.35以上。上限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0.80。
作为具体例,可以举出氰基(0.66)、羧基(-COOH:0.45)、烷氧羰基(-COOMe:0.45)、芳氧羰基(-COOPh:0.44)、氨甲酰基(-CONH2:0.36)、烷基羰基(-COMe:0.50)、芳基羰基(-COPh:0.43)、烷基磺酰基(-SO2Me:0.72)或芳基磺酰基(-SO2Ph:0.68)等。特别优选为氰基。
本说明书中,Me表示甲基,Ph表示苯基。需要说明的是,括弧内的值是从Chem.Rev.,1991年,91卷,165~195页中摘录的代表性的取代基的σp值。
此外,在R2和R3键合而形成环的情况下,优选形成5元环~7元环(优选5元环和6元环)的环。作为所形成的环,通常优选在部花青色素中用作酸性核的环,作为其具体例,例如可以举出以下的环。
(a)1,3-二羰基核:例如,1,3-1,2-茚满二酮核、1,3-环己烷二酮、5,5-二甲基-1,3-环己烷二酮、1,3-二氧杂环己烷-4,6-二酮等。
(b)吡唑啉酮核:例如,1-苯基-2-吡唑啉-5-酮、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1-(2-苯并噻唑基)-3-甲基-2-吡唑啉-5-酮等。
(c)异噁唑啉酮核:例如,3-苯基-2-异噁唑啉-5-酮、3-甲基-2-异噁唑啉-5-酮等。
(d)羟基吲哚核:例如,1-烷基-2,3-二氢-2-羟基吲哚等。
(e)2,4,6-三酮六氢嘧啶核:例如,巴比妥酸或2-硫代巴比妥酸及其衍生物等。作为衍生物,例如可以举出1-甲基、1-乙基等1-烷基体、1,3-二甲基、1,3-二乙基、1,3-二丁基等1,3-二烷基体、1,3-二苯基、1,3-二(对氯苯基)、1,3-二(对乙氧羰基苯基)等1,3-二芳基体、1-乙基-3-苯基等1-烷基-1-芳基体、1,3-二(2-吡啶基)等1,3位二杂环取代体等。
(f)2-硫代-2,4-噻唑烷二酮核:例如,绕丹宁及其衍生物等。作为衍生物,例如可以举出3-甲基绕丹宁、3-乙基绕丹宁、3-烯丙基绕丹宁等3-烷基绕丹宁、3-苯基绕丹宁等3-芳基绕丹宁、3-(2-吡啶基)绕丹宁等3位杂环取代绕丹宁等。
(g)2-硫代-2,4-噁唑烷二酮(2-硫代-2,4-(3H,5H)-噁唑二酮核:例如,3-乙基-2-硫代-2,4-噁唑烷二酮等。
(h)硫茚酮核:例如,3(2H)-硫茚酮-1,1-二氧化物等。
(i)2-硫代-2,5-噻唑烷二酮核:例如,3-乙基-2-硫代-2,5-噻唑烷二酮等。
(j)2,4-噻唑烷二酮核:例如,2,4-噻唑烷二酮、3-乙基-2,4-噻唑烷二酮、3-苯基-2,4-噻唑烷二酮等。
(k)噻唑啉-4-酮核:例如,4-噻唑啉酮、2-乙基-4-噻唑啉酮等。
(l)4-噻唑烷酮核:例如,2-乙基巯基-5-噻唑啉-4-酮、2-烷基苯基氨基-5-噻唑啉-4-酮等。
(m)2,4-咪唑烷二酮(乙内酰脲)核:例如,2,4-咪唑烷二酮、3-乙基-2,4-咪唑烷二酮等。
(n)2-硫代-2,4-咪唑烷二酮(2-硫代乙内酰脲)核:例如,2-硫代-2,4-咪唑烷二酮、3-乙基-2-硫代-2,4-咪唑烷二酮等。
(o)咪唑啉-5-酮核:例如,2-丙基巯基-2-咪唑啉-5-酮等。
(p)3,5-吡唑烷二酮核:例如,1,2-二苯基-3,5-吡唑烷二酮、1,2-二甲基-3,5-吡唑烷二酮等。
(q)苯并噻吩-3-酮核:例如,苯并噻吩-3-酮、氧代苯并噻吩-3-酮、二氧代苯并噻吩-3-酮等。
(r)茚满酮核:例如,1-茚满酮、3-苯基-1-茚满酮、3-甲基-1-茚满酮、3,3-二苯基-1-茚满酮、3,3-二甲基-1-茚满酮等。
虽然无法求出形成环时的R2和R3的σp值,但本发明中,在假设在R2和R3上各自取代有环的部分结构的前提下,对成环时的σp值进行定义。例如在形成1,3-1,2-茚满二酮环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在R2和R3上各自取代有苯甲酰基。
作为R2与R3键合而形成的环,优选为1,3-二羰基核、吡唑啉酮核、2,4,6-三酮六氢嘧啶核(也包括硫酮体)、2-硫代-2,4-噻唑烷二酮核、2-硫代-2,4-噁唑烷二酮核、2-硫代-2,5-噻唑烷二酮核、2,4-噻唑烷二酮核、2,4-咪唑烷二酮核、2-硫代-2,4-咪唑烷二酮核、2-咪唑啉-5-酮核、3,5-吡唑烷二酮核、苯并噻吩-3-酮核或茚满酮核,进一步优选为1,3-二羰基核、2,4,6-三酮六氢嘧啶核(也包括硫酮体)、3,5-吡唑烷二酮核、苯并噻吩-3-酮核或茚满酮核。
R3特别优选为杂环。作为杂环,特别优选为吡唑环、噻唑环、噁唑环、咪唑环、噁二唑环、噻二唑环、三唑环、吡啶环、哒嗪环、嘧啶环、吡嗪环、上述环的苯并稠环或萘并稠环、或者这些稠环的复合物。
通式(1)中的2个R3可以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另外,2个R3可以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
R4表示的基团为烷基、芳基或杂芳基时,该基团与在R1a、R1b中说明过的基团含义相同,优选的基团也相同。R4表示的基团为取代硼时,其取代基与对R2和R3说明过的取代基T含义相同,优选为烷基、芳基、杂芳基。另外,R4表示的基团为金属原子时,优选为过渡金属、镁、铝、钙、钡、锌或锡,更优选为铝、锌、锡、钒、铁、钴、镍、铜、钯、铱或铂,特别优选为铝、锌、钒、铁、铜、钯、铱或铂。
R4特别优选为取代硼。作为取代硼,可以优选举出二氟硼、二苯基硼、二丁基硼、二萘基硼、邻苯二酚硼。其中,特别优选二苯基硼。
R4可以与R1a、R1b和/或R3共价键合或者配位键合,特别优选R4与R3配位键合。
通式(1)中的2个R4可以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
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优选为下述通式(2)、(3)或(4)中任一个通式表示的化合物,更优选为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
[化4]
上述通式(2)中,Z1a和Z1b各自独立地表示形成芳基环或杂芳基环的原子组。R5a和R5b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碳原子数4~20的杂芳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1~2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20的烷氧羰基、羧基、碳原子数1~20的氨甲酰基、卤原子或氰基中的任意一者,R5a或R5b与Z1a或Z1b可以相互键合形成稠环。R22和R23各自独立地表示氰基、碳原子数1~6的酰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羰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亚磺酰基或芳基亚磺酰基、或者碳原子数3~20的含氮杂芳基,或者R22与R23键合而表示环状酸性核。R24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碳原子数4~20的杂芳基、金属原子、或者具有卤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或碳原子数4~20的杂芳基作为取代基的取代硼,R24可以与R23具有共价键或者配位键。另外,该色素可以进一步具有取代基。
[化5]
上述通式(3)中,R31a和R31b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或碳原子数3~20的杂芳基。R32表示氰基、碳原子数1~6的酰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羰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亚磺酰基或芳基亚磺酰基、或者碳原子数3~10的含氮杂芳基。R6和R7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碳原子数6~10的芳基、或者碳原子数4~10的杂芳基,R6与R7可以键合而形成环,作为所形成的环,为碳原子数5~10的脂环、碳原子数6~10的芳基环、或者碳原子数3~10的杂芳基环。R8和R9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碳原子数1~1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或者碳原子数3~10的杂芳基。X表示氧原子、硫原子、-NR-、-CRR’-、-CH=CH-。在此,R和R’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6~10的芳基。
[化6]
上述通式(4)中,R41a和R41b表示相互不同的基团,并且表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或碳原子数3~20的杂芳基。R42表示氰基、碳原子数1~6的酰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羰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亚磺酰基或者芳基亚磺酰基、或者碳原子数3~10的含氮杂芳基。Z2表示与-C=N共同形成含氮5元杂环或6元杂环的原子组,作为含氮杂环,表示吡唑环、噻唑环、噁唑环、咪唑环、噁二唑环、噻二唑环、三唑环、吡啶环、哒嗪环、嘧啶环、吡嗪环、这些环的苯并稠环或萘并稠环、或者这些稠环的复合物。R44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碳原子数4~20的杂芳基、金属原子、或者具有卤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或碳原子数4~20的杂芳基作为取代基的取代硼,R44可以与Z2所形成的含氮杂环具有共价键或配位键。另外,该近红外吸收性色素可以进一步具有取代基。
<关于上述通式(2)>
上述通式(2)中,Z1a和Z1b各自独立地表示形成芳基环或杂芳基环的原子组。所形成的芳基环、杂芳基环与作为上述通式(1)中的R2和R3的取代基所说明过的芳基、杂芳基含义相同,优选的范围也相同。优选Z1a与Z1b相同。
R5a和R5b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碳原子数4~20的杂芳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1~2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1~20的烷氧羰基、羧基、碳原子数1~20的氨甲酰基、卤原子或氰基中的任意一者。具体例与在上述通式(1)中的R2和R3中说明过的例子含义相同,优选的范围也相同。优选R5a与R5b相互相同。
R5a或R5b与Z1a或Z1b可以相互键合形成稠环,作为该稠环,可以举出萘基环、喹啉环等。
通过在Z1a或Z1b所形成的芳基环或者杂芳基环上引入R5a或R5b表示的基团,能够大幅提高不可见性。
R22和R23各自独立地表示氰基、碳原子数1~6的酰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羰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亚磺酰基或芳基亚磺酰基、或者碳原子数3~20的含氮杂芳基,或者R22与R23键合而表示环状酸性核。具体而言,与在上述通式(1)中的R2和R3中说明过的例子含义相同,优选的范围也相同。R4与上述通式(1)中的R4含义相同,优选的范围也相同。R4可以与R23具有共价键或配位键。
上述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可以进一步具有取代基,作为该取代基,与R2和R3的取代基T含义相同,优选的范围也相同。
作为上述通式(2)中的优选组合,Z1a和Z1b各自独立地形成苯环或吡啶环,R5a和R5b各自独立地为烷基、烷氧基、卤原子、氰基,R22和R23各自独立地为杂环基、氰基、酰基、烷氧羰基、或者R22与R23键合而成的环状酸性核,R4为氢原子、取代硼、过渡金属原子、镁、铝、钙、钡、锌或锡。作为特别优选的组合,Z1a和Z1b均形成苯环,R5a和R5b均为烷基、卤原子或氰基,R22和R23各自独立地为含氮杂环基与氰基或烷氧羰基的组合、或者R22与R23键合而成的环状酸性核,R4为氢原子、取代硼、铝、锌、钒、铁、铜、钯、铱或铂。
<关于上述通式(3)>
通式(3)中,R31a和R31b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或碳原子数3~20的杂芳基,具体而言,与在上述通式(1)中的R1a和R1b中说明过的例子含义相同,优选的范围也相同。优选R31a与R31b相同。
R32为氰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羰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亚磺酰基或芳基亚磺酰基、或者碳原子数3~10的含氮杂芳基,具体而言,与上述通式(1)中的R2的例子含义相同,优选的范围也相同。
R6和R7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碳原子数6~10的芳基、碳原子数4~10的杂芳基,具体而言,与上述通式(1)中的R2和R3的取代基的例子含义相同,优选的范围也相同。另外,R6和R7可以键合而形成环,作为所形成的环,为碳原子数5~10的脂环、碳原子数6~10的芳基环、碳原子数3~10的杂芳基环,作为优选的实例,可以举出苯环、萘环、吡啶环等。
通过引入取代有R6和R7的5元含氮杂环并进一步形成硼络合物,能够实现兼具坚牢性和不可见性这两种特性的近红外吸收性色素。
R8和R9各自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碳原子数1~1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或碳原子数3~10的杂芳基,具体而言,与上述通式(1)中的R2和R3的取代基的例子含义相同,优选的范围也相同。
X表示氧原子、硫原子、-NR-、-CRR’-、-CH=CH-。在此,R和R’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6~10的芳基,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苯基。
作为上述通式(3)中的优选组合,R31a和R31b各自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苯环或吡啶环,R32为氰基、烷氧羰基,R6与R7键合而形成苯环或者吡啶环、吡嗪环、嘧啶环,R8和R9各自独立地为碳原子1~6的烷基、苯基、萘基,X为氧原子、硫原子、-NR-、-CRR’-或-CH=CH-,R和R’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苯基。作为特别优选的组合,R31a和R31b均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苯环,R32为氰基,R6与R7键合而形成苯环或者吡啶环,R8和R9各自独立地为碳原子1~6的烷基、苯基、萘基,X为氧、硫。
<关于上述通式(4)>
通式(4)中,R41a和R41b表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或碳原子数3~20的杂芳基,具体而言,与在上述通式(1)中的R1a和R1b中说明过的例子含义相同,优选的范围也相同。但是,R41a和R41b表示相互不同的基团。
R42为氰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羰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亚磺酰基或芳基亚磺酰基、或者碳原子数3~10的含氮杂芳基,具体而言,与上述通式(1)中的R2的例子含义相同,优选的范围也相同。
Z2表示与-C=N-共同形成含氮5元杂环或6元杂环的原子团,作为含氮杂环,表示吡唑环、噻唑环、噁唑环、咪唑环、噁二唑环、噻二唑环、三唑环、吡啶环、哒嗪环、嘧啶环、吡嗪环、这些环的苯并稠环或萘并稠环、或者这些稠环的复合物。
R44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碳原子数4~20的杂芳基、金属原子、或者具有卤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或碳原子数4~20的杂芳基作为取代基的取代硼,R44可以与Z2所形成的含氮杂环具有共价键或配位键。
通过在R41a和R41b上引入相互不同的基团、并且引入由Z2与-C=N-形成的含氮5元杂环或6元杂环,能够满足坚牢性、不可见性、分散性和有机溶剂溶解性。
作为上述通式(4)中的优选组合,R41a和R41b各自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苯环或吡啶环,R42为氰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芳基亚磺酰基或烷氧羰基,Z2与-C=N-共同形成噻唑环、噁唑环、咪唑环、噻二唑环、三唑环、吡啶环、嘧啶环、吡嗪环、或者这些环的苯并稠环或萘并稠环,R44为氢原子、取代硼、过渡金属原子、镁、铝、钙、钡、锌或锡。作为特别优选的组合,R41a和R41b各自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苯环,R42为氰基,Z2与-C=N-共同形成噻唑环、噁唑环、咪唑环、三唑环、吡啶环、嘧啶环、或者这些环的苯并稠环或萘并稠环,R44为氢原子、取代硼(作为取代基,为碳原子数1~10的烷基、苯环、吡啶环或噻吩环)、铝、锌、钒、铁、铜、钯、铱或铂。
以下,示出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下述具体例。本说明书中,Me表示甲基,Et表示乙基,Bu表示丁基,Ph表示苯基。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化学式中,例如式D-1、D-17等中,与通式(1)的取代基R4相当的氢原子与构成取代基R3的杂环的氮原子形成配位键,但省略了其图示(参见日本特开2011-68731号公报的图1)。
[化7]
[化8]
[化9]
[化10]
[化11]
[化12]
[化13]
[化14]
[化15]
[化16]
[化17]
[化18]
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法可以举出日本特开2011-68731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
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含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优选在上述近红外线吸收层中含有0.01~50质量%,更优选含有0.1~30质量%。通过设定在该范围内,能够赋予近红外吸收能力,同时能够赋予不可见性。
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优选以微粒分散状态来使用。通过以微粒分散状态来使用,具有化合物的耐久性提高、最大吸收波长实现红移的优点。
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优选数均粒径为5~500nm的微粒,更优选数均粒径为10~200nm的微粒,特别优选数均粒径为10~100nm的微粒。微粒的数均粒径为5nm以上时,颗粒的表面能量减小,因此不易凝聚,微粒容易分散,并且容易稳定地保持分散状态,因此优选。另外,微粒的数均粒径为200nm以下时,颗粒散射的影响减小,吸收光谱变得尖锐,因此优选。
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微粒分散物例如可以使用株式会社技术信息协会发行的“颜料分散技术-表面处理与分散剂的使用方法和分散性评价-”、株式会社朝仓书店发行的《颜料的事典》、株式会社技术信息协会发行的《最新〈顔料分散〉実務ノウハウ·事例集》中记载的方法来制造。为了得到微粒分散物,可以使用通常的分散机。作为分散机,可以使用球磨机、振动球磨机、行星球磨机、砂磨机、胶体磨、喷射式粉碎机和辊磨机。关于分散机,例如,记载在日本特开昭52-92716号公报和国际公开第88/074794号小册子中。优选立式或卧式的介质分散机。
(分散剂、分散介质)
为了提高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微粒分散物的分散稳定性,优选添加分散剂。作为分散剂,可以使用含羟基羧酸酯、长链聚氨基酰胺与高分子量酸酯的盐、高分子量聚羧酸的盐、长链聚氨基酰胺与极性酸酯的盐、高分子量不饱和酯、高分子共聚物、改性聚氨酯、改性聚丙烯酸酯、聚醚酯型阴离子型活性剂、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盐、芳香族磺酸甲醛缩合物、聚氧乙烯烷基磷酸酯、聚氧乙烯壬基苯基醚、硬脂胺乙酸酯等。
作为分散剂的具体例,例如,可以举出以下的分散剂。
·有机硅氧烷聚合物:KP341(商品名、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
·(甲基)丙烯酸系(共)聚合物:POLYFLOW No.75、No.90、No.95(商品名、共荣社油脂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W001(商品名、裕商株式会社制造)、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月桂基醚、聚氧乙烯硬脂基醚、聚氧乙烯油基醚、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聚氧乙烯壬基苯基醚、聚乙二醇二月桂酸酯、聚乙二醇二硬脂酸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等):W004、W005、W017(商品名、裕商株式会社制造)
·高分子分散剂:EFKA-46、EFKA-47、EFKA-47EA、EFKA polymer 100、EFKApolymer 400、EFKA polymer 401、EFKA polymer 450(以上均为商品名、森下产业株式会社制造)、DISPERSE AID 6、DISPERSE AID 8、DISPERSE AID 15、DISPERSEAID 9100(商品名、圣诺普科株式会社制造)等
·其他:Solsperse3000、5000、9000、12000、13240、13940、17000、24000、26000、28000、32000、39000、71000、55000等各种Solsperse分散剂(商品名、路博润株式会社制造);ADEKAPluronic L31、F38、L42、L44、L61、L64、F68、L72、P95、F77、P84、F87、P94、L101、P103、F108、L121、P-123(商品名、旭电化株式会社制造)、BYK168(商品名、毕克化学株式会社制造)
上述分散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微粒分散物可以通过在分散介质中添加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和分散剂并使用分散机来制作。添加到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中的分散介质的混合量只要是能够使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达到所期望的粒径的量即可。分散剂相对于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和分散介质的合计100质量份,优选配合约1~300质量份。
作为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分散介质,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水、公知的有机溶剂,例如可以使用水、甲苯、二甲苯、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丙酮、甲醇、N-丙醇、1-丙醇、丙二醇单甲基醚、丙二醇单甲基醚乙酸酯、环己酮、环己醇、乳酸乙酯、乳酸甲酯、己内酰胺、等各种分散介质。其中,从与分散剂的相容性、涂布后的溶剂容易干燥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环己酮。
(近红外线吸收层的构成)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上述近红外线吸收层的膜厚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0.1~5μm,更优选为0.2~3μm。
(近红外线吸收层的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作为上述近红外线吸收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优选通过涂布来形成。例如,可以将在含有聚合性单体、聚合性的粘结剂树脂的溶液中分散有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组合物进行涂布,然后,在活性能量射线、热等预定的条件下使其干燥或固化而形成上述近红外线吸收层。上述近红外线吸收层中,更优选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热塑性树脂中分散有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微粒,特别优选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中分散有上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微粒。
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热塑性树脂。
作为上述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没有特别限制,在下述的聚合性的粘结剂树脂、聚合性单体中可以举出利用紫外线固化而成的树脂。
作为上述聚合性的粘结剂树脂,可以使用日本特开2011-068731号公报中记载的树脂。
作为上述聚合性单体,没有特别限制,从各种取代基的变化多、容易获得的观点出发,优选含有选自(甲基)丙烯酸系单体、环氧系单体和氧杂环丁烷基系单体中的一种以上。
作为聚合性单体,优选具有两个以上的聚合性基团的单体(以下,也称为“双官能以上的单体”)。作为聚合性单体,只要能够利用活性能量射线和/或热进行聚合反应,则没有特别限定,从膜的强度、耐溶剂性等的观点考虑,更优选具有三个以上聚合性基团的单体(以下,也称为“三官能以上的单体”)。
作为上述聚合性基团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如上所述,特别优选丙烯酰氧基、甲基丙烯酰氧基、环氧基、氧杂环丁烷基。
作为聚合性单体的具体例,可以举出日本特开2001-350012号公报的第[0061]~[0065]段中记载的含有环氧基的单体、日本特开2002-371216号公报的第[0016]段中记载的丙烯酸酯单体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日本特开2001-22052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31093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341217号公报的第[0021]~[0084]段和日本特开2004-91556号公报的第[0022]~[0058]段等中记载的含有氧杂环丁烷基的单体、以及CMC Publishing CO.,LTD.出版的《反応性モノマーの市場展望(反应性单体的市场展望)》中记载的单体等。
作为环氧系单体,例如可以举出:双酚A型环氧树脂、双酚F型环氧树脂、溴化双酚A型环氧树脂、双酚S型环氧树脂、二苯基醚型环氧树脂、氢醌型环氧树脂、萘型环氧树脂、联苯型环氧树脂、芴型环氧树脂、线型酚醛环氧树脂、邻甲酚-线型酚醛环氧树脂、三羟基苯基甲烷型环氧树脂、三官能型环氧树脂、四羟苯基乙烷型环氧树脂、双环戊二烯苯酚型环氧树脂、氢化双酚A型环氧树脂、双酚A含核多元醇型环氧树脂、聚丙二醇型环氧树脂、缩水甘油基酯型环氧树脂、缩水甘油基胺型环氧树脂、乙二醛型环氧树脂、脂环型环氧树脂、杂环型环氧树脂等。
另外,作为(甲基)丙烯酸系单体,作为三官能单体,例如可以举出: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PO(环氧丙烷)改性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EO(环氧乙烷)改性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等。另外,作为四官能以上的单体,例如可以举出: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
另外,作为氧杂环丁烷基系单体即含有氧杂环丁烷基的单体,可以优选使用日本特开2003-341217号公报的第[0021]~[0084]段中记载的化合物。此外,还可以使用日本特开2004-91556号公报的第[0022]~[0058]段中记载的化合物。
<通过将胆甾醇型液晶相固定化而形成的近红外线反射层>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具有通过将胆甾醇型液晶相固定化而形成的至少一层近红外线反射层。
上述通过将胆甾醇型液晶相固定而形成的近红外线反射层的层积数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设定为1~10层,优选1~8层,更优选1~6层,从减少用于反射1200~2000nm的红外光的液晶层数、使用含有复合钨微粒的红外线吸收层来降低雾度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2~4层,更特别优选2层或3层,进一步特别优选3层。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优选上述近红外线反射层含有固定有反射相互反向的圆偏振光、反射波段为750nm~900nm、中心反射波长实质上相等的两层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反射层(以下,称为光反射层X1和光反射层X2)。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可以为仅在透明基材(也称为基板)的一个表面上层积有近红外线光反射层的构成,另外,也可以为在基板的两个表面上层积有近红外线光反射层的构成。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也优选将两组具有仅在基板的一个表面上层积了近红外线光反射层的构成的红外线截止膜层积到另一个基板的两面上的方式,该情况下,该另一个基板优选为具有1/2波长的相位差的相位差板。此外,该情况下,更优选将基板从所形成的红外线截止膜上剥离而形成光反射层/具有1/2波长的相位差的相位差板/光反射层的构成。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可以与夹层玻璃等其他支撑部件制成一体来使用。此时,可以使基板和光反射层一同与其他支撑部件一体化,也可以将基板剥离而使光反射层与支撑部件一体化。
这些方式中,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优选在上述基板的上述光反射层X1侧隔着其他光反射层X3设置有上述光反射层X2的方式,更优选在上述基板的上述光反射层X1侧隔着由一层构成的其他光反射层X3设置有上述光反射层X2的方式,特别优选将上述基板、上述光反射层X1、由一层构成的上述光反射层X3和上述光反射层X2按照叙述顺序相互相邻地设置的方式。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优选上述近红外线反射层中的至少一层在750nm~1100nm处的反射率的极大值为40%以上,更优选为45%以上。
另外,各近红外线反射层的厚度为约1μm~8μm(优选为约3~7μm)。但是,并不限定于上述范围。通过调整用于形成层的材料(主要为液晶材料和手性剂)的种类及其浓度等,能够形成所期望的螺距的光反射层。另外,层的厚度可以通过调节涂布量而达到所期望的范围。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优选上述近红外线反射层通过涂布由聚合性液晶构成的胆甾醇型液晶相,使胆甾醇型液晶相取向后,通过光聚合将胆甾醇型液晶相固定化而形成。
-光反射层形成用材料-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中,各光反射层的形成优选使用固化性的液晶组合物。作为上述液晶组合物的一例,优选至少含有棒状液晶化合物、光学活性化合物(手性剂)以及聚合引发剂的方式。可以含有两种以上的各成分。例如,可以将聚合性的液晶化合物与非聚合性的液晶化合物合用。另外,也可以将低分子液晶化合物与高分子液晶化合物合用。此外,为了提高取向的均一性、涂布适合性、膜强度,可以含有选自水平取向剂、防不均剂、防收缩剂以及聚合性单体等各种添加剂中的至少一种。另外,上述液晶组合物中,可以根据需要在不使光学性能降低的范围内进一步添加阻聚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色料、金属氧化物微粒等。
(1)液晶化合物
本发明中可使用的液晶化合物可以是所谓的棒状液晶化合物,也可以是圆盘状液晶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定。其中,优选为棒状液晶化合物。
本发明中可使用的棒状液晶化合物的例子为棒状向列液晶化合物。上述棒状向列液晶化合物的例子可以优选使用偶氮甲碱类、氧化偶氮类、氰基联苯类、氰基苯基酯类、苯甲酸酯类、环己烷羧酸苯基酯类、氰基苯基环己烷类、氰基取代苯基嘧啶类、烷氧基取代苯基嘧啶类、苯基二氧杂环己烷类、二苯乙炔类和链烯基环己基苯甲腈类。不仅可以使用低分子液晶化合物,也可以使用高分子液晶化合物。
本发明中使用的棒状液晶化合物可以为聚合性也可以为非聚合性。关于不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棒状液晶化合物,在各种文献(例如,Y.Goto et.al.,Mol.Cryst.Liq.Cryst.1995,Vol.260,pp.23-28)中有记载。
聚合性棒状液晶化合物通过将聚合性基团引入到棒状液晶化合物中而得到。聚合性基团的例子包括不饱和聚合性基团、环氧基以及氮丙啶基,优选不饱和聚合性基团,特别优选烯属不饱和聚合性基团。聚合性基团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引入到棒状液晶化合物的分子中。聚合性棒状液晶化合物所具有的聚合性基团的个数优选为1~6个、更优选为1~3个。聚合性棒状液晶化合物的例子包括Makromol.Chem.,190卷、2255页(1989年)、Advanced Materials 5卷、107页(1993年)、美国专利第4683327号说明书、美国专利第5622648号说明书、美国专利第5770107号说明书、国际公开WO95/22586号公报、国际公开95/24455号公报、国际公开97/00600号公报、国际公开98/23580号公报、国际公开98/52905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272551号公报、日本特开平6-16616号公报、日本特开平7-11046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1-80081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01-328973号公报等中记载的化合物。可以将两种以上的聚合性棒状液晶化合物合用。合用两种以上的聚合性棒状液晶化合物时,能够降低取向温度。
(2)光学活性化合物(手性剂)
上述液晶组合物表现为胆甾醇型液晶相,为此,优选含有光学活性化合物。但是,在上述棒状液晶化合物为具有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的情况下,即使不添加光学活性化合物,有时也能够稳定地形成胆甾醇型液晶相。上述光学活性化合物可以从公知的各种手性剂(例如,记载在液晶装置手册、第3章4-3项、TN、STN用手征剂、199页、日本学术振兴会第142委员会编、1989中)中选择。光学活性化合物通常含有不对称碳原子,但不含有不对称碳原子的轴性不对称化合物或者面性不对称化合物也可以作为手征剂使用。轴性不对称化合物或面性不对称化合物的例子包括联萘、螺烯、对环芳烷和它们的衍生物。光学活性化合物(手性剂)可以具有聚合性基团。在光学活性化合物具有聚合性基团、并且合用的棒状液晶化合物也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情况下,通过聚合性光学活性化合物与聚合性棒状液晶合物的聚合反应,能够形成具有由棒状液晶化合物衍生的重复单元和由光学活性化合物衍生的重复单元的聚合物。在该方式中,聚合性光学活性化合物所具有的聚合性基团与聚合性棒状液晶化合物所具有的聚合性基团优选为同种基团。因此,光学活性化合物的聚合性基团也优选为不饱和聚合性基团、环氧基或氮丙啶基,进一步优选为不饱和聚合性基团,特别优选烯属不饱和聚合性基团。
另外,光学活性化合物可以为液晶化合物。
上述液晶组合物中的光学活性化合物相对于合用的液晶化合物优选为1~30摩尔%。光学活性化合物的用量更少时,大多不会对液晶性产生影响,因此优选。因此,为了以少量即可实现所期望的螺距的扭曲取向,作为手性剂使用的光学活性化合物优选具有强扭力的化合物。作为这样的显示出强扭力的手性剂,例如可以举出日本特开2003-287623号公报中记载的手性剂,本发明中可以优选使用。
(3)聚合引发剂
上述光反射层的形成中使用的液晶组合物优选为聚合性液晶组合物,为此,优选含有聚合引发剂。本发明中,通过紫外线照射进行固化反应,因此,所使用的聚合引发剂优选为能够通过紫外线照射而引发聚合反应的光聚合引发剂。光聚合引发剂的例子可以举出α-羰基化合物(记载在美国专利第2367661号、美国专利2367670号的各说明书中)、偶姻醚(记载在美国专利第2448828号说明书中)、α-烃取代芳香族偶姻化合物(记载在美国专利第2722512号说明书中)、多核醌化合物(记载在美国专利第3046127号、美国专利第2951758号的各说明书中)、三芳基咪唑二聚物与对氨基苯基酮的组合(记载在美国专利第3549367号说明书中)、吖啶和吩嗪化合物(记载在日本特开昭60-105667号公报、美国专利第4239850号说明书中)和噁二唑化合物(记载在美国专利第4212970号说明书中)等。
光聚合引发剂的用量优选为液晶组合物(在涂布液的情况下为固体成分)的0.1~20质量%,更优选为1~8质量%。
(4)取向控制剂
上述液晶组合物中可以添加有助于稳定地或迅速地形成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取向控制剂。取向控制剂的例子包括含氟(甲基)丙烯酸酯系聚合物以及下述通式(X1)~(X3)表示的化合物。可以含有从这些取向控制剂中选择的两种以上。这些化合物能够在层的空气界面上降低液晶化合物的分子的倾斜角或者使其实质上水平取向。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水平取向”是指液晶分子长轴与膜面平行,但并不要求严格地平行,本说明书中,是指与水平面所成的倾斜角小于20度的取向。在液晶化合物于空气界面附近水平取向的情况下,不易产生取向缺陷,因此,在可见光区域的透明性提高,并且在红外区域的反射率增大。另一方面,液晶化合物的分子以大倾斜角取向时,胆甾醇型液晶相的螺旋轴从膜面法线偏离,因此,反射率降低,或者产生指纹图案,显示出雾度增大、衍射性,因此不优选。
可以作为取向控制剂使用的上述含氟(甲基)丙烯酸酯系聚合物的例子在日本特开2007-272185号公报的第[0018]~[0043]等段中有记载。
以下,对可以作为取向控制剂使用的下述通式(X1)~(X3)依次进行说明。
[化19]
式中,R1、R2和R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取代基,X1、X2和X3表示单键或二价连接基团。作为R1~R3各自表示的取代基,优选为取代或无取代的、烷基(其中,更优选无取代的烷基或氟取代烷基)、芳基(其中,优选具有氟取代烷基的芳基)、取代或无取代的氨基、烷氧基、烷硫基、卤原子。X1、X2和X3各自表示的二价连接基团优选为选自由亚烷基、亚链烯基、二价芳香族基团、二价的杂环残基、-CO-、-NRa-(Ra为碳原子数1~5的烷基或氢原子)、-O-、-S-、-SO-、-SO2-和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的二价连接基团。二价连接基团更优选为选自由亚烷基、亚苯基、-CO-、-NRa-、-O-、-S-和-SO2-组成的组中的二价连接基团或者将至少两个选自该组中的基团组合而得到的二价连接基团。亚烷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12。亚链烯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2~12。二价芳香族基团的碳原子数优选为6~10。
[化20]
式中,R表示取代基,m表示0~5的整数。在m表示2以上的整数的情况下,2个以上的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R所优选的取代基与作为R1、R2和R3表示的取代基的优选范围所列举的取代基相同。m优选表示1~3的整数,特别优选为2或3。
[化21]
式中,R4、R5、R6、R7、R8和R9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取代基。R4、R5、R6、R7、R8和R9各自表示的取代基优选与作为通式(XI)中的R1、R2和R3表示的取代基的优选例所列举的取代基相同。
本发明中可以作为取向控制剂使用的上述式(X1)~(X3)表示的化合物的例子包括日本特开2005-99248号公报中记载的化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作为取向控制剂,可以单独使用上述通式(X1)~(X3)表示的化合物的一种,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
上述液晶组合物中的、通式(X1)~(X3)中任一个通式表示的化合物的添加量优选为液晶化合物的质量的0.01~10质量%,更优选为0.01~5质量%,特别优选为0.02~1质量%。
<金属氧化物颗粒>
由于吸收长波红外线,从热射线屏蔽与制造成本的平衡的观点出发,即使含有至少一种金属氧化物颗粒时,也优选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
作为上述金属氧化物颗粒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举出复合钨氧化物、掺杂锡的氧化铟(以下简称为“ITO”)、掺杂锡的氧化锑(以下简称为“ATO”)、氧化锌、二氧化钛、氧化铟、氧化锡、氧化锑、玻璃陶瓷等。其中,从热射线吸收能力优异、通过与金属平板颗粒组合能够制造具有大范围热射线吸收能力的红外线截止膜的观点出发,优选上述金属微粒分散物为下述通式(I)表示的复合钨氧化物。
MxWOy…(I)
(M元素为选自由Cs、Na、Rb、K、Tl、In、Ba、Li、Ca、Sr、Fe和Sn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W为钨,O为氧,0.1≤x≤0.5,2.2≤y≤3.0)
上述通式(I)表示的上述复合钨氧化物中,从近红外线吸收能力高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M元素表示Cs的含铯氧化钨。
另外,上述通式(I)中,关于所添加的M元素的添加量,作为以钨含量为基准的x/y的值,优选满足0.001≤x/y≤1.1的关系,从显示出适合的近红外线吸收能力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x/y在0.33附近。另外,x/y为0.33附近时,容易形成六方晶的结晶结构,形成该结晶结构时,从耐久性的观点考虑也是优选的。
另外,关于上述通式(I)中的氧的含量,作为以钨含量为基准的z/y的值,优选满足2.2≤z/y≤3.0的关系。更具体而言,可以举出Cs0.33WO3、Rb0.33WO3、K0.33WO3、Ba0.33WO3等。
上述无机近红外线吸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上述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5~500nm,更优选为10~100nm,特别优选为20~50nm。
作为上述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可以优选使用日本特开2009-227938号公报中记载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
作为上述复合钨氧化物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任意一种方法。例如,使用金属盐、金属醇盐作为原料,在含有水的反应体系中进行水解,由此能够得到所期望的氧化物微粒。
另外,除了在水中进行水解的方法以外,也可以在有机溶剂中或溶解有热塑性树脂的有机溶剂中制作无机微粒。作为这些方法中使用的溶剂,例如可以举出丙酮、2-丁酮、二氯甲烷、氯仿、甲苯、乙酸乙酯、环己酮、苯甲醚等。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另外也可以将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作为上述金属氧化物颗粒的一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了不使可见光透射率降低,优选为0.1μm以下。
作为上述金属氧化物颗粒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举出球状、针状、板状等。
作为上述金属氧化物颗粒在含有上述金属氧化物颗粒的层中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优选为0.1g/m2~20g/m2,更优选为0.5g/m2~10g/m2,进一步优选为1.0g/m2~4.0g/m2
上述含量低于0.1g/m2时,肌肤感觉到的日照量有时会上升,超过20g/m2时,可见光透射率有时会变差。另一方面,上述含量为1.0g/m2~4.0g/m2时,从避免上述两点的方面而言是有利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金属氧化物颗粒在含有上述金属氧化物颗粒的层中的含量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方法算出:通过上述热射线屏蔽层的超薄切片TEM图像和表面SEM图像的观察,测定一定面积中的金属氧化物颗粒的个数和平均粒径,用基于该个数和平均粒径以及金属氧化物颗粒的相对密度计算出的质量(g)除以上述一定面积(m2),由此可计算出上述金属氧化物颗粒在含有上述金属氧化物颗粒的层中的含量。另外,也可以通过如下方法算出:使含有上述金属氧化物颗粒的层的一定面积中的金属氧化物微粒溶出到甲醇中,用通过荧光X射线测定而测得的金属氧化物微粒的质量(g)除以上述一定面积(m2),由此计算。
<二亚铵色素>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优选还含有二亚铵色素(ジインモニウム色素)。二亚铵色素可以在800nm~1100nm的吸收波长带中吸收长波长侧的近红外线。作为二亚铵色素,可以优选使用日本特开2005-054031号公报等中记载的二亚铵色素。
作为二亚铵色素所添加的层,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添加到后述的易粘接层中。
<其他的层/成分>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优选还具有易粘接层、硬涂层、紫外线吸收层、粘合层和表面保护层中的至少一者。
-易粘接层-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中,可以具有易粘接层作为一侧或双侧的最外层。易粘接层例如具有改善与夹层玻璃用中间膜的粘接性的功能。更具体而言,易粘接层具有改善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光反射层和/或基板与夹层玻璃用中间膜的粘接性的功能。作为易粘接层的形成中可以使用的材料,可以举出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是使聚乙烯醇(PVA)与丁醛在酸催化剂存在下反应而生成的聚乙烯醇缩醛中的一种,是具有下述结构的重复单元的树脂。
[化22]
上述易粘接层优选通过涂布来形成。例如,可以通过涂布形成在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光反射层的表面和/或基板的背面(未形成有光反射层的一侧的面)。更具体而言,可以将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的一种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而制备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到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光反射层的表面和/或基板的背面,根据期望进行加热并干燥,从而形成易粘接层。作为涂布液的制备中使用的溶剂,例如可以使用甲氧基丙基乙酸酯(PGMEA)、甲基乙基酮(MEK)、异丙醇(IPA)等。作为涂布方法,可以利用现有公知的各种方法。干燥时的温度的优选范围根据涂布液的制备中使用的材料而不同,通常优选为约140~160℃。对于干燥时间也没有特别限制,但通常为约5~10分钟。
另外,上述易粘接层可以是被称为所谓的底涂层的、由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聚酯树脂等构成的层。由这些材料构成的易粘接层也可以通过涂布来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市售的聚合物膜中也有已赋予了底涂层的聚合物膜,也可以使用这些市售品作为基板。
需要说明的是,易粘接层的厚度优选为0.1~2.0μm。
-底涂层-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中,可以在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光反射层与基板之间具有底涂层。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光反射层与基板的密合力弱时,在将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光反射层层积来制造时的工序中容易发生剥离故障,或者在作为红外线截止膜而制成夹层玻璃时引起强度(耐冲击性)降低。因此,作为底涂层,可以利用能够提高胆甾醇型液晶相层与基板的粘接性的层。另一方面,在将基板或者基板和底涂层剥离而使中间膜片等部件与光反射层一体化的情况下,在基板与底涂层的界面、或者底涂层与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光反射层的界面处,需要能够剥离的程度的弱粘接性。考虑在后续工序中用作层积中间膜片,优选在底涂层与基板的界面处剥离。
底涂层的形成中可以使用的材料的例子包括丙烯酸酯共聚物、聚偏二氯乙烯、丁苯橡胶(SBR)、水性聚酯等。另外,在将底涂层的表面与中间膜粘接的方式中,优选底涂层与中间膜的粘接性良好,从该观点出发,优选底涂层在含有上述材料的同时还含有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另外,如上所述,底涂层需要适度地调节密合力,因此,优选适当使用戊二醛、2,3-二羟基-1,4-二氧杂环己烷等二醛类或硼酸等硬膜剂而形成硬膜。硬膜剂的添加量优选为底涂层的干燥质量的0.2~3.0质量%。
底涂层的厚度优选为0.05~0.5μm。
-取向层-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中,可以在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光反射层与基板之间具有取向层。取向层具有更精密地规定胆甾醇型液晶相层中的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方向的功能。取向层可以通过有机化合物(优选聚合物)的摩擦处理、无机化合物的斜向蒸镀、形成具有微槽的层等手段来设置。此外,还已知通过施加电场、施加磁场或光照射而产生取向功能的取向层。取向层优选通过摩擦处理形成在聚合物的膜的表面。
取向层需要与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光反射层相邻,因此,优选设置在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光反射层与基板或底涂层之间。但是,底涂层也可以具有取向层的功能。另外,也可以在光反射层之间具有取向层。
优选取向层对相邻的、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光反射层、底涂层和基板均具有某种程度的密合力。其中,在后述的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在将基板从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光反射层上剥离的同时与具有1/2波长的相位差的相位差板贴合而制作红外线截止膜或者制作层积中间膜片的情况下,在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光反射层/取向层/底涂层/基板的任意一个界面处,需要能够剥离的程度的弱密合力。剥离的界面可以为任意一个界面,但考虑到在后续工序用作层积中间膜片,优选在取向层与底涂层的界面处剥离。
作为用作取向层的材料,优选有机化合物的聚合物,经常使用其本身能够交联的聚合物、或者利用交联剂进行交联的聚合物。当然,也可以使用具有这两种功能的聚合物。作为聚合物的例子,可以举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酰亚胺共聚物、聚乙烯醇和改性聚乙烯醇、聚(N-羟甲基丙烯酰胺)、苯乙烯/乙烯基甲苯共聚物、氯磺化聚乙烯、硝酸纤维素、聚氯乙烯、氯化聚烯烃、聚酯、聚酰亚胺、乙酸乙烯酯/氯乙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羧甲基纤维素、明胶、聚乙烯、聚丙烯和聚碳酸酯等聚合物以及硅烷偶联剂等化合物。作为优选的聚合物的例子,为聚(N-羟甲基丙烯酰胺)、羧甲基纤维素、明胶、聚乙烯醇和改性聚乙烯醇等水溶性聚合物,进一步优选明胶、聚乙烯醇和改性聚乙烯醇,特别是可以举出聚乙烯醇和改性聚乙烯醇。另外,在将取向层的表面与中间膜粘接的方式中,优选取向层与中间膜的粘接性良好,从该观点出发,优选取向层在含有上述材料的同时还含有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
上述取向层的厚度优选为0.1~2.0μm。
-硬涂层-
为了赋予耐擦伤性,还优选包含具有硬涂性的硬涂层。硬涂层中可以含有金属氧化物颗粒。
作为上述硬涂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其种类和形成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氨基甲酸酯系树脂、醇酸系树脂、氟系树脂等热固化型或光固化型树脂等。作为上述硬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优选1μm~50μm。在上述硬涂层上进一步形成抗反射层和/或防眩层时,能够得到除了耐擦伤性以外还具有防反射性和/或防眩性的功能性膜,因此优选。另外,上述硬涂层中可以含有上述金属氧化物颗粒。
-紫外线吸收剂-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优选具有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层。
上述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层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根据紫外线吸收剂的种类,会对液晶的取向产生影响,因此,优选添加到光反射层以外的部件(层、基板等)中。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各种形态,但优选添加到在光反射层之前光所入射的部件中。例如,优选添加到在配置于室外侧的玻璃板与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光反射层之间配置的层中。或者,也优选含有在粘接到配置于室外侧的玻璃板上的中间膜或配置于室外侧的玻璃板本身中。
作为可以用作紫外线吸收剂的化合物的例子,可以举出:苯并三唑系、苯并二硫醇系、香豆素系、二苯甲酮系、水杨酸酯系、氰基丙烯酸酯系等的紫外线吸收剂;二氧化钛、氧化锌等。特别优选的紫外线吸收剂的例子包括Tinuvin326、328、479(均为汽巴日本公司制造)等。另外,紫外线吸收剂的种类、混合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特别是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部件具有使波长380nm以下的紫外线的透射率为0.1%以下的作用时,能够显著减轻光反射层的劣化,并且能够格外地减轻紫外线所致的黄变,因此优选。因此,优选以满足该特性的方式确定紫外线吸收剂的种类和混合量。
-粘合剂层-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中,优选具有粘合剂层(以下也称为粘合层)。上述粘合层可以含有紫外线吸收剂。
作为上述粘合层的形成中可以使用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举出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聚酯树脂、有机硅树脂等。这些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由这些材料构成的粘合层可以通过涂布来形成。
可以进一步在上述粘合层中添加抗静电剂、润滑剂、防结块剂等。
作为上述粘合层的厚度,优选0.1μm~10μm。
<红外线截止膜的制造方法>
作为制造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举出:将用于近红外线反射层、近红外线吸收层的涂布液利用浸渍涂布机、模涂机、狭缝涂布机、刮条涂布机、凹版涂布机等涂布到上述支持体等的下层的表面上的方法;利用LB膜法、自组装法、喷雾涂布等方法进行面取向的方法。其中,进一步优选利用刮条涂布机进行涂布的方法。
在通过涂布来形成上述近红外线反射层、近红外线吸收层的情况下,涂布液中除了上述色素、上述聚合物以外,还可以添加溶剂、表面活性剂等其他添加剂。
作为上述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水、公知的有机溶剂,例如可以使用水、甲苯、二甲苯、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丙酮、甲醇、N-丙醇、1-丙醇、丙二醇单甲基醚、丙二醇单甲基醚乙酸酯、环己酮、环己醇、乳酸乙酯、乳酸甲酯、己内酰胺等各种溶剂。本发明中,从环境影响的观点和降低涂布成本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水性的溶剂。
上述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此外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在通过涂布来形成上述近红外线反射层、近红外线吸收层的情况下,优选在涂布上述涂布液后,利用公知的方法干燥、固化而形成上述近红外线反射层、近红外线吸收层。作为干燥方法,优选通过加热进行的干燥。
上述近红外线反射层的制造方法的一例为如下制造方法,其中,至少包括:
(1)在基板等的表面上涂布固化性的液晶组合物并使其成为胆甾醇型液晶相的状态、
(2)对上述固化性的液晶组合物照射紫外线而使其进行固化反应,将胆甾醇型液晶相固定而形成光反射层。
通过在基板的一个表面上将工序(1)和(2)重复2次,能够制作与图1所示的构成同样的构成的热射线截止膜。
需要说明的是,胆甾醇型液晶相的螺旋方向可以通过所使用的液晶的种类或所添加的手性剂的种类来调节,螺距(即,中心反射波长)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浓度来任意调节。另外已知,光反射层所反射的特定区域的波长可以因制造方法的各种要素而发生移动,除了手性剂等的添加浓度以外,还可以通过固定胆甾醇型液晶相时的温度、照度和照射时间等条件等而使其移动。
上述工序(1)中,首先,在基板或下层的光反射层的表面上涂布上述固化性液晶组合物。上述固化性的液晶组合物优选以将材料溶解和/或分散到溶剂中而得到的涂布液的形式来制备。上述涂布液的涂布可以通过线棒涂布法、挤出涂布法、直接凹版涂布法、反向凹版涂布法、模涂法等各种方法来进行。另外,也可以使用喷墨装置将液晶组合物从喷嘴喷出而形成涂膜。
接着,使涂布到表面上、形成涂膜的固化性液晶组合物成为胆甾醇型液晶相的状态。在以含有溶剂的涂布液的形式制备上述固化性液晶组合物的方式中,通过将涂膜干燥而除去溶剂,有时能够成为胆甾醇型液晶相的状态。另外,为了达到转变为胆甾醇型液晶相的转变温度,可以根据期望对上述涂膜进行加热。例如,通过先加热至各向同性相的温度,然后,冷却至胆甾醇型液晶相转变温度等,能够稳定地成为胆甾醇型液晶相的状态。从制造适合性等方面考虑,上述固化性液晶组合物的液晶相转变温度优选在10~25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0~150℃的范围内。低于10℃时,为了将温度降低至呈现液晶相的温度范围,有时需要冷却工序等。另外,超过200℃时,为了先达到温度范围比呈现液晶相的温度范围更高的各向同性液体状态而需要高温,从热能量的浪费、基板的变形、变质等方面考虑也是不利的。
接着,在工序(2)中,对成为胆甾醇型液晶相状态的涂膜照射紫外线,使其进行固化反应。紫外线照射利用紫外线灯等光源。该工序中,通过照射紫外线,进行上述液晶组合物的固化反应,胆甾醇型液晶相被固定,形成光反射层。
关于紫外线的照射能量的量,没有特别限制,但通常优选约100mJ/cm2~800mJ/cm2。另外,对上述涂膜照射紫外线的时间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从固化膜的充分的强度和生产率这两者的观点出发来确定。
为了促进固化反应,可以在加热条件下实施紫外线照射。另外,为了不使胆甾醇型液晶相紊乱,紫外线照射时的温度优选维持在呈现胆甾醇型液晶相的温度范围内。另外,气氛的氧浓度与聚合度相关,因此,在空气中无法达到所期望的聚合度、膜强度不充分的情况下,优选通过氮气置换等方法降低气氛中的氧浓度。作为优选的氧浓度,优选10%以下,进一步优选7%以下,最优选3%以下。关于通过紫外线照射进行的固化反应(例如聚合反应)的反应率,从保持层的机械强度等、抑制未反应物自层中流出等观点出发,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为了提高反应率,增大所照射的紫外线的照射量的方法或者在氮气气氛下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聚合是有效的。另外,也可以使用:先进行聚合,然后在比聚合温度更高的温度状态下保持,通过热聚合反应进一步推进反应的方法;或者再次照射紫外线(但是,是在满足本发明的条件的条件下照射)的方法。反应率的测定可以通过在反应进行的前后比较反应性基团(例如聚合性基团)的红外振动光谱的吸收强度来进行。
上述工序中,胆甾醇型液晶相被固定,形成光反射层。在此,对于将液晶相“固定化”的状态而言,使成为胆甾醇型液晶相的液晶化合物的取向得到保持的状态是最典型且优选的方式。不仅限于此,具体而言是指如下状态:在通常为0℃~50℃、在更苛刻的条件下为-30℃~70℃的温度范围内,该层不具有流动性,并且不会因外场、外力而使取向形态发生变化,能够稳定地持续保持固定化的取向形态。本发明中,通过利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的固化反应,将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取向状态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光学性质只要在层中得到保持就足够了,最终在光反射层中的液晶组合物已经没有显示出液晶性的必要。例如,液晶组合物可以通过固化反应高分子量化而已经失去液晶性。
[红外线截止部件]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可以单独作为热射线屏蔽材料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的功能层层积。另外,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也可以制成与玻璃等贴合而成的贴合结构体。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只要是为了选择性地反射和吸收热射线(近红外线)而使用的方式则没有特别限制,根据目的适当选择即可,例如可以举出用于粘贴到建筑物和车辆的窗上的红外线截止部件、农业用膜等。其中,从节能效果的观点考虑,更优选为用于粘贴到建筑物和车辆的窗上的红外线截止部件,特别优选为用于车辆的前玻璃的红外线截止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热射线(近红外线)是指在太阳光中含量约为50%的近红外线(780nm~1800nm)。
[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可以制成具有两片玻璃板以及夹持在两片玻璃板之间的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的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
(玻璃用层积中间膜片)
制造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时,可以经由玻璃用层积中间膜片来制造。上述玻璃用层积中间膜片的特征在于,包含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和配置在该红外线截止膜至少一个最外层上的中间膜片。
可以在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的一个和/或两个表面上贴合中间膜片。玻璃用层积中间膜片中,优选在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的两个最外层上分别具有中间膜片。通过贴合中间膜片,能够以夹层玻璃用层积中间膜片的形式容易地组装到夹层玻璃中。贴合中间膜片时,可以在保留基板的状态下贴合,也可以将基板剥离后贴合,考虑到在后续工序中组装到夹层玻璃中,并且考虑到厚度、柔软性、耐压缩性,优选在将基板剥离之后与中间膜片贴合。
作为中间膜片,可以使用夹层玻璃的制作中使用的普通中间膜片。作为具体例,可以举出由含有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或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作为主要原料的组合物制作的片等。
中间膜片的厚度通常为约380~760μm。
<玻璃用层积中间膜片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可以通过将其两面用中间膜片贴合而制成由中间膜片夹持的夹层玻璃用层积中间膜片。
玻璃用层积中间膜片的制造方法优选至少包括如下工序的制造方法:
(1)在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的一个表面上贴合第一中间膜片而得到第一层积体的第一工序、以及
(2)在上述第一层积体的贴合有上述第一中间膜片的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上贴合第二中间膜片的第二工序。
第一和第二工序可以依次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另外,也可以在实施一个工序后,暂时保存、输送等,再实施另一工序。
与中间膜片的贴合可以使用公知的贴合方法,但优选使用层积处理。为了使热射线截止膜与中间膜片在加工后不会剥离,在实施层积处理实施的情况下,优选在一定程度的加热和加压条件下实施。
为了稳定地进行层积,优选中间膜片所粘接的一侧的膜面温度为50~130℃,更优选为70~100℃。
层积时优选加压。加压条件优选低于2.0kg/cm2,更优选为0.5~1.8kg/cm2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5~1.5kg/cm2的范围。
另外,可以在层积的同时、刚层积后或即将层积之前,将基板(或者至少包含基板的层积体)从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上剥离。即,层积后得到的层积中间膜片中可以不具有基板。
通过该方法,能够制造不含基板的玻璃用层积中间膜片,通过使用该玻璃用层积中间膜片,能够容易地制作不含基板的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为了在没有破损等的情况下稳定地将基板剥离,优选从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光反射层上剥离基板时的基板的温度为40℃以上,更优选为40~60℃。
(夹层玻璃的构成)
作为玻璃板,可以使用普通的玻璃板。
为了与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组合而提高隔热性能,可以使用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吸收的热射线吸收玻璃。通过调节可见光区域的吸收,能够调节作为玻璃的可见性(透射率)和隔热性能。如日本专利第2544035号公报、日本专利第2617223号等中所记载的那样,通过使热射线吸收玻璃含有铁、锡、镍、钴、硒等金属氧化物,能够调节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其透射光的色调。例如,在作为汽车用前玻璃使用的情况下,优选在以作为夹层玻璃满足JIS-R-3211中规定的“可见光透射率(标准光源A)70%以上”的方式抑制可见光区域的吸收、调节透射光色调的同时,提高隔热性能。作为热射线吸收玻璃,优选为可见光透射率(标准光源A)在80~95%的范围、使用标准A光源测定的主波长位于495~560nm的范围的热射线吸收玻璃。
关于玻璃板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的范围根据用途而变动。例如,在输送车辆的前玻璃(挡风玻璃)的用途中,通常优选使用2.0~2.3mm的厚度的玻璃板。另外,在住宅、大厦等建筑物用隔热性窗材的用途中,通常优选使用约40~300μm的厚度的玻璃板。但是,并不限定于该范围。
[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
上述夹层玻璃用层积中间膜片可以夹在两片玻璃板之间而制成夹层玻璃。
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优选包括:将夹层玻璃用层积中间膜片夹入两片玻璃板之间而制造由玻璃板夹持的层积体的工序、以及将上述由玻璃板夹持的层积体在加热的同时进行压接的工序。
作为详细的制造方法,可以适当使用公知的夹层玻璃制作方法。
通常采用如下方法:在将夹层玻璃用层积中间膜片夹入两片玻璃板中之后,重复数次加热处理和加压处理(用橡胶辊挤压等),最后利用高压釜等在加压条件下进行加热处理。
优选将上述两个中间膜不相互接触的由上述玻璃板夹持的层积体在加热的同时进行压接。
关于由上述玻璃板夹持的层积体与玻璃板的贴合,例如,利用真空袋等在减压下、在温度80~120℃、时间30~6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预压接后,在高压釜中、在1.0~1.5MPa的加压下、在120~150℃的温度下贴合,从而能够制成在两片玻璃中夹持有层积体的夹层玻璃。另外,也可以使用粘合材料等来贴合。
此时,在1.0~1.5MPa的加压下、在120~150℃的温度下的加热压接的时间优选为20~90分钟。
加热压接结束后,关于自然冷却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在适当释放压力的同时自然冷却而得到夹层玻璃体。本发明中,从进一步改善所得到的夹层玻璃体的褶皱、破裂的观点考虑,优选加热压接结束后在保持压力的状态下进行降温。在此,在保持压力的状态下降温是指,从加热压接时(优选为130℃)的装置内部压力开始,以使40℃时的装置内部压力为加热压接时的75%~100%的方式降温。作为在保持压力的状态下降温的方法,只要降温至40℃时的压力在上述范围内则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以使压力装置内部压力随温度降低而自然降低的方式在压力不会从装置内部泄漏的情况下进行降温的方式、在以使装置内部压力不会随温度降低而减小的方式从外部进一步加压的同时进行降温的方式。在保持压力的状态下降温的情况下,优选在120~150℃下加热压接后,用1~5小时自然冷却至40℃。
在保持压力的状态下进行降温后,优选接下来包括释放压力的工序。具体而言,优选在保持压力的状态下进行降温后,在高压釜内的温度达到40℃以下后,释放压力来进行降温。
综上所述,上述夹层玻璃体的制造方法优选包括:将上述第一玻璃、上述第一中间膜、上述红外线反射层、上述第二中间膜和上述第二玻璃按照该顺序层积的工序、然后在1.0~1.5MPa的加压下在120~150℃的温度下加热压接的工序、在保持压力的状态下进行降温的工序、以及释放压力的工序。
使红外线截止膜与上述中间膜热压接的范围可以为遍及上述玻璃板的整个面积的范围,但也可以仅为上述玻璃板的周边部,周边部的热压接能够进一步抑制褶皱的产生。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进一步具体地对本发明的特征进行说明。
以下的实施例中示出的材料、用量、比例、处理内容、处理过程等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则可以适当变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应当由以下所示的具体例进行限定性解释。
[制造例1]
<近红外线吸收层用的涂布液的制作>
(颜料分散物的制备)
-例示化合物(D-31、D-142)的合成-
下述的近红外线吸收化合物D-142和D-31分别以日本特开2011-68731号公报为参考来合成。
[化23]
-色素分散液A-1和A-2的制备-
在下述表1所示的近红外线吸收化合物(5质量份)、分散剂(5质量份)中添加分散介质(90质量份),制成100质量份。进而添加0.1mmφ的氧化锆珠100质量份,使用行星式球磨机以300rpm进行8小时的处理后,进行过滤处理,制作由微细颗粒构成的色素分散液A-1和A-2。
-色素分散液A-1和A-2的评价-
将色素分散液A-1和A-2的一部分用分散介质进行稀释,使用岛津制造的UV3100PC测定吸收光谱。将所得到的结果记载于下表1中。需要说明的是,由所得到的结果确认,D-142和D-31是最大吸收波长为750nm~920nm的近红外线吸收剂。
将色素分散液A-1和A-2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标准化为1的光谱示于图3中。由图3可知,色素分散液A-1和A-2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为1时,550nm的吸光度为0.1以下,在吸收可见部几乎没有吸收,具有高的不可见性。
另外,使用马尔文公司制造的Zetasizer Nano测定色素分散液A-1和A-2中的各近红外线吸收化合物的数均粒径。测定值示于下表1中。
[表1]
色素 分散剂 分散介质 最大吸收波长 数均粒径
A-1 D-142 W-1 环己酮 846nm 39nm
A-2 D-31 W-1 环己酮 788nm 95nm
W-1:Solsperse 39000(路博润社制造)
(近红外线吸收层用的涂布液B的制备)
使用上述中制备的色素分散液A-1和A-2,按照下表2和表3记载的组成,制备近红外吸收层用的涂布液(B-1)和(B-2)。
[表2]
涂布液(B-1)的组成表
[表3]
涂布液(B-2)的组成表
[制造例2]
<近红外反射层用的涂布液的制作>
(涂布液的制备)
分别制备下述表4所示的组成的涂布液(R1)和下述表5所示的组成的(L1)。
[表4]
涂布液(R1)的组成表
[表5]
涂布液(L1)的组成表
[化24]
取向控制剂:化合物1(日本特开2005-99248号公报中记载的化合物)
R1 R2 X
O(CH2)2O(CH2)2(CF2)6F O(CH2)2O(CH2)2(CF2)6F NH
[化25]
手性剂:化合物2(日本特开2002-179668号公报中记载的化合物)
另外,除了以达到下述表6中记载的反射波长的方式改变涂布液(R1)的手性剂LC-756的配方量以外,与涂布液(R1)的制备同样地制备涂布液(R2)~(R4)。涂布液(R1)~(R4)的反射中心波长示于下表6中。
[表6]
涂布液(R1) 750nm
涂布液(R2) 800nm
涂布液(R3) 850nm
涂布液(R4) 1000nm
另外,除了以达到下述表7中记载的反射波长的方式改变涂布液(L1)的手性剂化合物2的配方量以外,与涂布液(L1)的制备同样地制备涂布液(L2)和(L3)。涂布液(L1)~(L3)的反射中心波长示于下表7中。
[表7]
涂布液(L1) 750nm
涂布液(L2) 800nm
涂布液(L3) 850nm
[实施例1]
<红外线截止膜的制作>
在PET上涂布制造例2中制备的涂布液(R1),在以下的方法Y的条件下制膜。
(近红外线反射层的制作:方法Y)
使用所制备的涂布液(R1),通过下述的过程制作近红外线反射层。作为基板,使用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造的PET膜(无底涂层,厚度:188μm)。
(1)在室温下使用线棒将涂布液涂布到PET膜上,使干燥后的膜的厚度为6μm。
(2)在室温下干燥30秒而除去溶剂后,在125℃的气氛下加热2分钟,然后在95℃下制成胆甾醇型液晶相。接下来,使用辐深紫外线系统株式会社制造的无电极灯“DVALVE”(90mW/cm),以60%的输出功率进行6~12秒的UV照射,将胆甾醇型液晶相固定,制作膜(近红外线反射层)。
对于在所得到的PET膜上将涂布液(R1)以方法Y的条件成膜而得到的层积体,使用日本分光制造的V-670测定反射光谱,结果在750nm处的反射率为48%。
将涂布液(B-1)涂布在上述中制造的近红外线反射层上,在以下的方法X的条件下成膜而制作近红外线吸收层,得到红外线截止膜F1。
(近红外线吸收层的制作:方法X)
在室温下使用线棒将涂布液(B-1)涂布到近红外线反射层(液晶膜)上,使干燥后的膜厚为1μm。在室温下干燥90秒,除去溶剂后,在90℃的气氛下加热90秒。接下来,使用辐深紫外线系统株式会社制造的无电极灯“D VALVE”(90mW/cm),以60%的输出功率进行3~6秒的UV照射,制作近红外线吸收层。
将所得到的红外线膜F1作为实施例1的红外线截止膜。
<评价>
(不可见性)
对于所制作的红外线截止膜,使用日本分光株式会社制造的分光光度计“V-670”计算出550nm的波长的透射率。
550nm的透射率为80%以上时评价为○,低于80%时评价为×。
将所得到的结果记载于下表8中。
(耐光性)
对于所制作的红外线截止膜,用22万勒克斯的氙灯照射72小时。测定光照射后的近红外线吸收层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求出相对于光照射前的近红外线吸收层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的残留比。
残留比=(光照射后的吸光度)÷(光照射前的吸光度)×100
残留比为90%以上时评价为○,低于90%时评价为×。
将所得到的结果记载于下表8中。
(隔热性能)
对于所制作的红外线截止膜,基于JIS5759中记载的方法,由在350nm~2100nm测定的各波长的透射率、反射率求出日照反射率,并进行判定。作为隔热性能的评价,优选反射率高。
○:反射率为10%以上
×:反射率低于10%
[实施例2]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涂布液(B-2)来代替涂布液(B-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红外线膜F2。
将所得到的红外线膜F2作为实施例2的红外线截止膜。
对于实施例2的红外线截止膜,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不可见性、耐光性和隔热性能。将其结果记载于下表8中。
[比较例1]
(近红外线吸收层用的涂布液(B-3)的制备)
将日本特开2001-106689号公报的实施例3中记载的酞菁2份与环己酮98份混合,制成近红外线吸收层用的涂布液(B-3)。将涂布液(B-3)用环己酮稀释并测定吸收光谱。最大吸收波长为850nm,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为1时,在550nm下的吸光度超过0.1,观察到着色。
(红外线截止膜的制作)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涂布液(B-3)来代替涂布液(B-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红外线膜E1。
将所得到的红外线膜E1作为比较例1的红外线截止膜。
对于比较例1的红外线截止膜,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不可见性、耐光性和隔热性能。将其结果记载于下表8中。
[比较例2]
(红外线截止膜的制作)
在PET上涂布涂布液(B-1),在上述的方法X的条件下成膜而制作近红外线吸收层,得到红外线截止膜E2。将所得到的红外线膜E2作为比较例2的红外线截止膜。
对于比较例2的红外线截止膜,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不可见性、耐光性和隔热性能。将其结果记载于下表8中。
[表8]
由上述表8可知,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不可见性和坚牢性均优异且隔热性能高的红外线截止膜。
[实施例3]
<将近红外线反射层层积2层以上而得到的红外线截止膜的制作>
使用制造例2中制备的涂布液(R2)、(L2),通过下述的过程制作近红外线反射层。作为基板,使用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造的PET膜(无底涂层,厚度:188μm)。
(1)在室温下使用线棒将各涂布液涂布到PET膜上,使干燥后的膜的厚度为6μm。
(2)在室温下干燥30秒而除去溶剂后,在125℃的气氛下加热2分钟,然后在95℃下制成胆甾醇型液晶相。接下来,使用辐深紫外线系统株式会社制造的无电极灯“DVALVE”(90mW/cm),以60%的输出功率进行6~12秒的UV照射,将胆甾醇型液晶相固定,制作膜(光反射层)。
(3)冷却至室温后,重复上述工序(1)和(2),制作具有2层层积的胆甾醇型液晶相的近红外线反射层。需要说明的是,涂布液按照(R2)、(L2)的顺序进行涂布。
进而,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上述中得到的在PET上层积有2层近红外线反射层的层积体来代替在PET上层积有由涂布液(R1)形成的近红外线反射层的层积体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使用涂布液(B-1)制造近红外线吸收层,得到红外线截止膜F3。
将所得到的红外线膜F3作为实施例3的红外线截止膜。
[实施例4]
除了在实施例2中使用实施例3中制造的在PET上层积有2层近红外线反射层的层积体来代替在PET上层积有由涂布液(R1)形成的近红外线反射层的层积体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使用涂布液(B-2)制造近红外线吸收层,得到红外线截止膜F4。
将所得到的红外线膜F4作为实施例4的红外线截止膜。
[比较例3]
将实施例3中制造的在PET上层积有2层近红外线反射层的层积体作为红外线截止膜E3,并将其作为比较例3的红外线截止膜。需要说明的是,比较例3的红外线截止膜不含近红外线吸收层。
<评价>
对于实施例3、4和比较例3的红外线截止膜,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不可见性、耐光性和隔热性能,结果均为“○评价”。
(吸收层减轻炫目的试验)
将红外线截止膜F3、F4和E3以PET在下方的方式放置到平坦的桌上的白纸上,在荧光灯下从斜方对膜进行观察。比较例3的红外线截止膜E3确认到由红色光引起的炫目,而实施例3的红外线截止膜F3的该现象得到减轻,实施例4的红外线截止膜F4的炫目程度进一步减轻,炫目不显著。
[实施例5]
<使用红外线截止膜的夹层玻璃的制作>
(涂布液的制备)
易粘接层用涂布液(U1)按照下述的组成来制备。
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Aron S-1001
(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造、固体成分浓度50%)  20质量份
甲氧基丙基乙酸酯(PGMEA)  80质量份
底涂层用涂布液(S1)按照下述的组成来制备。
丙烯酸酯树脂Jurymer ET-410
(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造、固体成分浓度30%)  50质量份
甲醇              50质量份
关于底涂层用涂布液(S2),将ITO微粒与甲醇混合,进行30分钟的超声波分散处理,制备成分散有平均分散颗粒系60nm的ITO微粒的液体后,与丙烯酸酯树脂混合,按照下述的组成进行制备。
丙烯酸酯树脂Jurymer ET-410
(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造、固体成分浓度30%)  45质量份
甲醇                       53.5质量份
ITO微粒(平均粒径30nm)    1.5质量份
取向层用涂布液(H1)按照下述的组成来制备。
制备下述表9所示的组成的钨氧化物涂布液(C1)。
[表9]
制备如下所示的组成的易粘接层用涂布液(I1)。
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B1776(长春株式会社(台湾)制造)  10质量份
甲氧基丙基乙酸酯(PGMEA)     100质量份
关于含有二亚铵色素的易粘接层用涂布液(I2),将二亚铵色素与甲基乙基酮混合后,与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混合,按照下述的组成进行制备。
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B1776(长春株式会社(台湾)制造)  10质量份
甲基乙基酮(MEK)              100质量份
二亚铵色素CIR-RL(日本Carlit制造)     1.5质量份
(红外线截止膜的制作)
使用线棒将易粘接层用涂布液(U1)涂布到PET膜(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造、厚度:188μm)上,使干燥后的膜厚为0.5μm。然后,在150℃下加热10分钟,干燥、固化,形成易粘接层(底涂层)。
接下来,在上述制作的带易粘接层的PET膜的未涂布易粘接层的一侧的表面上,使用线棒涂布底涂层用涂布液(S1),使干燥后的膜厚为0.25μm。然后,在150℃下加热10分钟,干燥、固化,形成底涂层。
接下来,在所形成的底涂层上,使用线棒涂布取向层用涂布液(H1),使干燥后的膜厚为1.0μm。然后,在100℃下加热2分钟,干燥、固化,形成取向层。对取向层实施摩擦处理(人造丝布、压力:0.1kgf、转速:1000rpm、输送速度:10m/分钟、次数:往返一次)。
接下来,在所形成的取向层上,使用涂布液(R3)、(R4)、(L3)在与实施例3的近红外线反射层的形成方法的条件同样的条件下形成层积有3层胆甾醇型液晶相的近红外线反射层。
接下来,在上述形成的近红外线光反射层的表面上,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的条件下层积近红外线吸收层用的涂布液(B-1),接着层积钨氧化物涂布液(C1)。除了将涂布液(C1)的层积条件改变为使近红外线吸收层用的涂布液(B-1)的涂布方法的涂布后的膜厚为2μm以外,通过与近红外线吸收层用的涂布液(B-1)的涂布方法相同的方法进行。进而,在钨氧化物涂布液(C1)上使用线棒涂布易粘接层用涂布液(I1),使干燥后的膜厚为1.0μm。然后,在150℃下加热10分钟,干燥、固化,形成易粘接层,制作成红外线截止膜F5。
(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的制作)
接下来,将上述制作的红外线截止膜F5与夹层玻璃用聚乙烯醇缩丁醛中间膜片(厚度:380μm)使用层压机(大成层压机株式会社制造)进行层积处理(加热温度:80℃、加压力:1.5kg/cm2、输送速度:0.1m/分钟),由此制作成夹层玻璃用层积中间膜片。
接下来,将上述制作的夹层玻璃用层积中间膜片用两片透明玻璃(厚度:2mm)夹持,装入橡胶袋中,用真空泵进行减压。然后,在减压下升温至90℃,保持30分钟后,暂时恢复至常温常压。然后,在高压釜内在压力1.3MPa、温度130℃的条件下保持20分钟。将其恢复至常温常压,制作成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G1。
[实施例6]
(红外线截止膜的制作)
使用线棒将易粘接层用涂布液(U1)涂布到PET膜(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造、厚度:188μm)上,使干燥后的膜厚为0.5μm。然后,在150℃下加热10分钟,干燥、固化,形成易粘接层(底涂层)。
接下来,在上述制作的带易粘接层的PET膜的未涂布易粘接层的一侧的表面上,使用线棒涂布底涂层用涂布液(S2),使干燥后的膜厚为0.25μm。然后,在150℃下加热10分钟,干燥、固化,形成底涂层。
接下来,在所形成的底涂层上,使用线棒涂布取向层用涂布液(H1),使干燥后的膜厚为1.0μm。然后,在100℃下加热2分钟,干燥、固化,形成取向层。对取向层实施摩擦处理(人造丝布、压力:0.1kgf、转速:1000rpm、输送速度:10m/分钟、次数:往返一次)。
接下来,在所形成的取向层上,使用涂布液(R3)、(R4)、(L3)在与实施例3的近红外线反射层的形成方法的条件同样的条件下形成层积有3层胆甾醇型液晶相的近红外线反射层。
接下来,在上述形成的近红外线反射层的表面上,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的条件下层积近红外线吸收层用的涂布液(B-1)。接下来,使用线棒涂布含有二亚铵色素的易粘接层用涂布液(I2),使干燥后的膜厚为1.0μm。然后,在100℃下加热10分钟,干燥、固化,形成易粘接层,制作成红外线截止膜F6。
(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的制作)
接下来,将上述制作的红外线截止膜F6与夹层玻璃用聚乙烯醇缩丁醛中间膜片(厚度:380μm)使用层压机(大成层压机株式会社制造)进行层积处理(加热温度:80℃、加压力:1.5kg/cm2、输送速度:0.1m/分钟),由此制作成夹层玻璃用层积中间膜片。
接下来,将上述制作的夹层玻璃用层积中间膜片用两片透明玻璃(厚度:2mm)夹持,装入橡胶袋中,用真空泵进行减压。然后,在减压下升温至90℃,保持30分钟后,暂时恢复至常温常压。然后,在高压釜内在压力1.3MPa、温度130℃的条件下保持20分钟。将其恢复至常温常压,制作成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G2。
<评价>
将测定实施例5和6中分别制作的夹层玻璃G1和G2的透射光谱而得到的结果示于下述图4和图5中。
基于JIS5759中记载的方法而得到的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G1的可见光透射率为72.1%,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G2的可见光透射率为76.2%。
由图4和图5以及上述的可见光透射率的结果可知,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G1和G2的可见光透射率高,并且隔热性能也非常优异,能够适合作为车、建材的窗用部件来使用。而且,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G1和G2的可见光透射率为70%以上,因此,还能够适合作为汽车的前玻璃来使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红外线截止膜的不可见性和坚牢性均优异,隔热性能也优异,因此,例如作为汽车、巴士等交通工具用膜或贴合结构体、建材用膜或贴合结构体等,能够适合作为要求防止热射线的透射的各种部件来使用。
[符号的说明]
12    透明基材
14a   将胆甾醇型液晶相层固定化而形成的近红外线反射层
14b   将胆甾醇型液晶相层固定化而形成的近红外线反射层
19    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近红外线吸收层
20    含有金属微粒分散物或二亚铵色素的其他红外线吸收层

Claims (15)

1.一种红外线截止膜,其特征在于,
该红外线截止膜具有:
透明基材、
含有最大吸收波长为750nm~920nm的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近红外线吸收层、和
通过将胆甾醇型液晶相固定化而形成的至少一层近红外线反射层,
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剂为下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
[化1]
通式(1)中,R1a和R1b可以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各自独立地表示烷基、芳基或杂芳基,R2和R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取代基,R2和R3中的至少一者为吸电子基团,R2和R3可以相互键合而形成环,R4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杂芳基、取代硼或金属原子,R4可以与R1a、R1b和R3中的至少一者共价键合或配位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剂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为1时,550nm的吸光度为0.1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剂为所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微粒的分散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的数均粒径为5~500nm。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层中,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热塑性树脂中分散有所述微粒。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层通过涂布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线反射层中的至少一层在750nm~1100nm处的反射率的极大值为40%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线反射层是通过涂布由聚合性液晶构成的胆甾醇型液晶相,使该胆甾醇型液晶相取向后,通过光聚合将取向固定化而形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线反射层包含固定有两层胆甾醇型液晶相的反射层,该两层胆甾醇型液晶相反射相互反向的圆偏振光、反射波段位于750nm~900nm、中心反射波长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其特征在于,还含有金属微粒分散物和二亚铵色素中的至少一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微粒分散物为下述通式(I)表示的复合钨氧化物,
MxWOy···(I)
M元素为选自Cs、Na、Rb、K、Tl、In、Ba、Li、Ca、Sr、Fe和Sn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W为钨,O为氧,0.1≤x≤0.5,2.2≤y≤3.0。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易粘接层、硬涂层、紫外线吸收层、粘合层和表面保护层中的至少一者。
13.一种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其特征在于,具有两片玻璃板和夹持在该两片玻璃板之间的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
14.一种红外线截止部件,其特征在于,该部件包含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且用于贴合到建筑物和车辆的窗上。
15.一种红外线截止部件,其特征在于,该部件包含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线截止膜且用于车辆的前玻璃。
CN201380050388.XA 2012-09-28 2013-09-12 红外线截止膜、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和红外线截止部件 Pending CN1046624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8443 2012-09-28
JP2012218443A JP2014071356A (ja) 2012-09-28 2012-09-28 赤外線カットフィルム、赤外線カット合わせガラスおよび赤外線カット部材
PCT/JP2013/074631 WO2014050583A1 (ja) 2012-09-28 2013-09-12 赤外線カットフィルム、赤外線カット合わせガラスおよび赤外線カット部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62453A true CN104662453A (zh) 2015-05-27

Family

ID=50387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0388.XA Pending CN104662453A (zh) 2012-09-28 2013-09-12 红外线截止膜、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和红外线截止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97731B2 (zh)
JP (1) JP2014071356A (zh)
CN (1) CN104662453A (zh)
WO (1) WO2014050583A1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2746A (zh) * 2016-12-26 2017-05-31 信阳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红外截止滤光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46084A (zh) * 2017-07-21 2017-11-14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全反射红外反射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8196332A (zh) * 2017-11-20 2018-06-22 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一种可滤除二氧化碳红外吸收干扰的中波红外反射滤光薄膜
CN110352221A (zh) * 2017-03-02 2019-10-1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组合物、膜、红外线截止滤光片、固体摄像元件、红外线传感器、相机模块及新型化合物
CN110418823A (zh) * 2017-03-15 2019-11-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树脂组合物、树脂成型体及树脂成型体的制造方法
CN110554450A (zh) * 2018-06-04 2019-12-10 豪雅冠得股份有限公司 滤光片及摄像装置
CN110998377A (zh) * 2017-07-27 2020-04-10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光学滤波器和带相机的信息终端
CN111615545A (zh) * 2018-01-19 2020-09-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组合物、固化性组合物及化合物
CN111812904A (zh) * 2020-07-15 2020-10-23 深圳市国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多层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96140A (zh) * 2020-11-26 2021-04-0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一种红外长波截止滤光片及制备方法
TWI814742B (zh) * 2017-09-28 2023-09-11 日商三菱綜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紅外線遮蔽膜形成用液組成物及使用其之紅外線遮蔽膜之製造方法及紅外線遮蔽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36784A1 (ja) * 2015-02-27 2016-09-0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近赤外線吸収組成物、硬化膜、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タ、固体撮像素子および赤外線センサ
TWI697545B (zh) * 2015-03-10 2020-07-01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組成物套組、積層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帶通濾波器
WO2017056909A1 (ja) * 2015-09-30 2017-04-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積層体、光学センサー、および、キット
JP2017097067A (ja) * 2015-11-19 2017-06-0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黄変抑制用層構造及びウィンドウフィルム
TWI744286B (zh) * 2016-02-26 2021-11-01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感放射線性組成物、光學濾波器、積層體、圖案形成方法、固體攝像元件、圖像顯示裝置及紅外線感測器
KR20200018708A (ko) * 2017-08-28 2020-02-19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학 이방성막, 원편광판, 표시 장치
WO2019049635A1 (ja) * 2017-09-11 2019-03-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近赤外線吸収有機顔料、樹脂組成物、近赤外線吸収有機顔料の製造方法、近赤外線吸収有機顔料の分光調整方法、膜、積層体、近赤外線カットフィルタ、近赤外線透過フィルタ、固体撮像素子、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赤外線センサ
KR20200038301A (ko) 2017-09-21 2020-04-10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근적외선 차단 필터의 제조 방법, 적층체 및 키트
JPWO2020175532A1 (ja) * 2019-02-27 2021-12-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円偏光板、表示装置
CN210072208U (zh) * 2019-05-29 2020-02-14 3M创新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WO2022079519A1 (en) * 2020-10-15 2022-04-2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devices containing multi-layer optical articles with an ir-absorbing adhesive lay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09574A (ja) * 2007-02-26 2008-09-11 Fujimori Kogyo Co Ltd 近赤外線遮蔽用の両面粘着フィルム及びpdp用光学フィルター
CN201526909U (zh) * 2009-05-13 2010-07-14 李欣洋 一种使用arton滤光片的led光源
US20110070407A1 (en) * 2009-09-24 2011-03-24 Fujifilm Corporation Near-infrared absorptive dye-containing curable composition, ink composition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near-infrared absorptive filter
CN102310617A (zh) * 2010-06-30 2012-01-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制备反光膜的方法和反光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27938A (ja) * 2008-03-25 2009-10-0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近赤外線吸収材
US20100025641A1 (en) 2008-08-04 2010-02-04 Fujifilm Corporation Infrared region selective reflection coat and infrared region selective reflection film
JP5601768B2 (ja) 2008-10-09 2014-10-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近赤外線吸収組成物、近赤外線吸収塗布物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EP2913375A1 (en) 2008-10-09 2015-09-02 Fujifilm Corporation Near-infrared absorptive composition, near-infrared absorptive coated material, near-infrared absorptive liquid dispersion, near-infrared absorptive ink, printed material, and near-infrared absorptive image-forming composition
JP2010111750A (ja) * 2008-11-05 2010-05-20 Fujifilm Corp 光吸収性組成物
JP2011107321A (ja) * 2009-11-16 2011-06-0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ディスプレイ用赤外線遮蔽フィル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1154215A (ja) * 2010-01-27 2011-08-11 Fujifilm Corp 赤外光反射板、合わせガラス用積層中間膜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合わせガラス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09574A (ja) * 2007-02-26 2008-09-11 Fujimori Kogyo Co Ltd 近赤外線遮蔽用の両面粘着フィルム及びpdp用光学フィルター
CN201526909U (zh) * 2009-05-13 2010-07-14 李欣洋 一种使用arton滤光片的led光源
US20110070407A1 (en) * 2009-09-24 2011-03-24 Fujifilm Corporation Near-infrared absorptive dye-containing curable composition, ink composition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near-infrared absorptive filter
CN102310617A (zh) * 2010-06-30 2012-01-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制备反光膜的方法和反光膜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2746A (zh) * 2016-12-26 2017-05-31 信阳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红外截止滤光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52221A (zh) * 2017-03-02 2019-10-1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组合物、膜、红外线截止滤光片、固体摄像元件、红外线传感器、相机模块及新型化合物
US11066537B2 (en) 2017-03-02 2021-07-20 Fujifilm Corporation Composition, film, infrared cut filter, solid image pickup element, infrared sensor, camera module, and novel compound
US11180633B2 (en) 2017-03-15 2021-11-23 Fujifilm Corporation Resin composition, resin molded articl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resin molded article
CN110418823A (zh) * 2017-03-15 2019-11-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树脂组合物、树脂成型体及树脂成型体的制造方法
CN107346084B (zh) * 2017-07-21 2020-10-16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全反射红外反射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46084A (zh) * 2017-07-21 2017-11-14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全反射红外反射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98377A (zh) * 2017-07-27 2020-04-10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光学滤波器和带相机的信息终端
CN110998377B (zh) * 2017-07-27 2022-01-11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光学滤波器和带相机的信息终端
TWI814742B (zh) * 2017-09-28 2023-09-11 日商三菱綜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紅外線遮蔽膜形成用液組成物及使用其之紅外線遮蔽膜之製造方法及紅外線遮蔽膜
CN108196332B (zh) * 2017-11-20 2021-02-12 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一种可滤除二氧化碳红外吸收干扰的中波红外反射滤光薄膜
CN108196332A (zh) * 2017-11-20 2018-06-22 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一种可滤除二氧化碳红外吸收干扰的中波红外反射滤光薄膜
CN111615545A (zh) * 2018-01-19 2020-09-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组合物、固化性组合物及化合物
CN111615545B (zh) * 2018-01-19 2023-03-1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组合物、固化性组合物及化合物
CN110554450A (zh) * 2018-06-04 2019-12-10 豪雅冠得股份有限公司 滤光片及摄像装置
WO2022011882A1 (zh) * 2020-07-15 2022-01-20 深圳市国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多层膜及该多层膜的制备方法
CN111812904B (zh) * 2020-07-15 2022-08-16 深圳市国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多层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812904A (zh) * 2020-07-15 2020-10-23 深圳市国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多层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96140B (zh) * 2020-11-26 2022-11-01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一种红外长波截止滤光片及制备方法
CN112596140A (zh) * 2020-11-26 2021-04-0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一种红外长波截止滤光片及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85383A1 (en) 2015-07-02
WO2014050583A8 (ja) 2015-03-12
WO2014050583A1 (ja) 2014-04-03
JP2014071356A (ja) 2014-04-21
US9897731B2 (en) 2018-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62453A (zh) 红外线截止膜、红外线截止夹层玻璃和红外线截止部件
JP5601768B2 (ja) 近赤外線吸収組成物、近赤外線吸収塗布物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04620144B (zh) 热射线拦截膜及其制造方法、夹层玻璃以及热射线拦截部件
JP4465104B2 (ja) 多層コレステリック顔料
EP2677352B1 (en) Infrared light reflection plate,laminated interlayer sheet for laminated glass, laminated glass,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I552867B (zh) 熱絕緣膜及層合物
US8603370B2 (en) Near-infrared absorptive composition, near-infrared absorptive coated material, near-infrared absorptive liquid dispersion, near-infrared absorptive ink, printed material, and near-infrared absorptive image-forming composition
JP5866299B2 (ja) 黒色アゾ色素、製造方法、着色組成物、着色方法及び着色物品類
CN104204872A (zh) 光反射层、光反射板以及夹层玻璃用层叠中间膜片、夹层玻璃和它们的制造方法
JP6427659B2 (ja) 組成物キット、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ー
JP2010111750A (ja) 光吸収性組成物
CN102141643A (zh) 红外光反射片,层压玻璃用层压夹层膜片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层压玻璃
TW201429711A (zh) 熱線遮蔽片
JP2010106248A (ja) 近赤外線吸収組成物、近赤外線吸収塗布物、及び樹脂混練物
EP2261300B1 (en)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optical property of wavelength conversion sheet and for producing wavelength conversion sheet, wavelength conversion sheet for cadmium telluride solar cell, and cadmium telluride solar cell
CN104871046A (zh) 胆甾醇型液晶层积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胆甾醇型液晶层积体的组合体
CN106957662B (zh) 液晶组合物
CN106459608A (zh) 染料复合物、光转换膜和包括其的电子装置
CN104271708A (zh) 胆甾醇型液晶性混合物、膜、红外反射板、层积体和夹层玻璃
CN104487397A (zh) 热线遮蔽用夹层结构体
KR20120115238A (ko) 근적외선 흡수 색소 및 근적외선 흡수 조성물
CN105723256B (zh) 层叠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07111031A (zh) 光反射膜和具有该光反射膜的层叠体
JP2014106309A (ja) 近赤外線吸収樹脂組成物及び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ム
WO2014034518A1 (ja) 光学フィルターおよび熱線遮蔽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