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61885A - 主缸 - Google Patents

主缸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61885A
CN104661885A CN201380048515.2A CN201380048515A CN104661885A CN 104661885 A CN104661885 A CN 104661885A CN 201380048515 A CN201380048515 A CN 201380048515A CN 104661885 A CN104661885 A CN 1046618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barrel
piston
inner circumferential
main body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851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61885B (zh
Inventor
田边圣子
河西伸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61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18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618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18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1/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 B60T11/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transmitting by fluid means, e.g. hydraulic
    • B60T11/16Master control, e.g. master cylinders
    • B60T11/236Piston seal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1/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 B60T11/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transmitting by fluid means, e.g. hydraulic
    • B60T11/16Master control, e.g. master 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18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stuffing-boxes for elastic or plastic pack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3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3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 F16J15/3204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with at least one lip
    • F16J15/323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with at least one lip having two or more lips
    • F16J15/323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with at least one lip having two or more lips with at least one lip for each surface, e.g. U-cup pack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 Sealing Devices (AREA)
  • Sealing With Elastic Sealing Lips (AREA)
  • Pistons, Piston Rings, And Cylinders (AREA)

Abstract

活塞密封件具备圆环状的基部、从基部的内周侧突出并与活塞的外周面滑接的内周唇部、从基部的外周侧突出并与缸筒主体的周槽抵接的外周唇部、从基部的内周唇部和外周唇部之间向比外周唇部更向前方突出的中间突出部。在内周唇部和中间突出部之间设置有连结部,该连结部沿活塞密封件的轴向延伸形成,使内周唇部和中间突出部连结。

Description

主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车辆的制动用缸筒供给液压的主缸。
本申请基于2012年10月31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2-241198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一种主缸在缸筒主体的周槽内设置具有内周唇部的活塞密封件,使该活塞密封件的内周唇部与活塞滑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还有一种主缸在活塞的环状槽中设有杯型密封件和与缸筒主体滑接的滑动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238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136641号公报
发名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果是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主缸那样,在缸筒主体的周槽内设置活塞密封件且活塞与该活塞密封件滑接的结构,则有可能因活塞的移动而活塞密封件的内周唇部进入缸筒主体和活塞之间。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活塞的移动而引起内周唇部进入缸筒主体和活塞之间的主缸。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方式提供的主缸具有:有底筒状的缸筒主体,其具有制动液的排出通路和与储液室连通的补给通路;活塞,其能够移动地设置于该缸筒主体内,在该活塞与该缸筒主体之间形成有向所述排出通路供给液压的压力室;活塞密封件,其设置于在所述缸筒主体上形成的周槽内,内周与所述活塞滑接而密封所述补给通路和所述压力室之间。所述活塞密封件具备:圆环状的基部、从该基部的内周侧突出并与活塞的外周面滑接的内周唇部、从所述基部的外周侧突出并与所述缸筒主体的所述周槽抵接的外周唇部、从所述基部的所述内周唇部和所述外周唇部之间向比该外周唇部更向前方突出的中间突出部。在所述内周唇部和所述中间突出部之间设置有连结部,该连结部沿所述活塞密封件的轴向延伸形成,将所述内周唇部和所述中间突出部连结。
也可以沿所述基部的周向彼此分开地设置有多个所述连结部。
所述连结部也可以从所述基部沿所述中间突出部的前端方向延伸形成。
本发明第二方式提供的主缸也可以在所述周槽的所述缸筒主体的底部侧的周壁上的所述周槽的开口侧形成有锥形面部。所述连结部的前端也可以配置为面对所述锥形面部和所述周壁的比所述锥形面部更靠所述周槽的底部侧的壁面部的分界部。
所述连结部也可以形成为至少延伸到所述内周唇部的最大过盈量部位。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主缸,能够抑制内周唇部因活塞的移动而向缸筒主体和活塞之间进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主缸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主缸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是表示活塞处于基本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3A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主缸的活塞密封件的主视图;
图3B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主缸的活塞密封件的侧视图;
图4A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主缸的活塞密封件的图,是图3A的A-A剖视图;
图4B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主缸的活塞密封件的图,是图3A的B-B剖视图;
图5A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主缸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是表示活塞的移动初期的状态的图;
图5B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主缸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是表示图5A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6是是活塞密封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活塞密封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主缸11经由未图示的制动助力器的输出轴被导入与未图示的制动踏板的操作量相应的力,产生与制动踏板的操作量相应的制动液压。该主缸11安装有向铅垂方向上侧供给制动液的储液室12(图1中仅图示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主缸11上直接安装有储液室12,但也可以在与主缸11分开的位置配置储液室,并利用配管连接储液室和主缸11。
主缸11具有金属制的缸筒主体15,该金属制的缸筒主体15使用一个原材料加工成具有底部13和筒部14的有底筒状。缸筒主体15以轴线方向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姿态配置在车辆上。在该缸筒主体15的开口部16侧可移动地配置有金属制的初级活塞(活塞)18。在缸筒主体15的比初级活塞18更靠底部13侧可移动地配置有相同的金属制的次级活塞(活塞)19。在初级活塞18上形成有具有底面的内周孔21。在次级活塞19上形成有具有底面的内周孔22。主缸11为所谓的柱塞型主缸。主缸11是上述那样具有两个活塞18、19的串联型主缸。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不限适用于上述串联型主缸,只要是柱塞型主缸,就可以适用于在缸筒主体中配置有一个活塞的单型主缸或具有三个以上的活塞的主缸等任何的柱塞型主缸。
缸筒主体15在筒部14的圆周方向(以下称为气缸周向)上的规定位置一体形成有向筒部14的径向(以下称为缸筒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安装台部23。在该安装台部23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储液室12的安装孔24、2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孔24、25彼此在使气缸周向上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错开缸筒主体15的筒部14的轴线(以下称缸筒轴)方向上的位置形成于上部。
在缸筒主体15的筒部14的安装台部23侧,在底部13附近形成有次级排出通路(排出通路)26。在比次级排出通路(排出通路)26更靠开口部16侧形成有初级排出通路(排出通路)27。虽未图示,但这些次级排出通路26和初级排出通路27经由制动配管与盘式制动器或鼓式制动器等制动用缸筒连通,向制动用缸筒排出制动液。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次级排出通路26和初级排出通路27形成为彼此在使气缸周向上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错开缸筒轴向上的位置。
次级活塞19在缸筒主体15的筒部14的底部13侧的内周部形成的以缸筒轴为中心的圆筒面状的滑动内径部28内可滑动地导向。初级活塞18在缸筒主体15的筒部14的开口部16侧的内周部形成的以缸筒轴为中心的圆筒面状的滑动内径部29内可滑动地导向。
在滑动内径部28内,错开缸筒轴向上的位置从底部13侧依次形成有多个具体而言位于两个部位的均形成为圆环状的周槽30、周槽31。另外,在滑动内径部29内,也错开缸筒轴向上的位置从底部13侧依次形成有多个具体而言位于两个部位的均形成为圆环状的周槽32、周槽33。这些周槽30~33沿气缸周向形成为环状并向缸筒径向外侧形成为凹下的形状。周槽30~33的整体均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
处于最底部13侧的周槽30形成在安装孔24、25中靠近底部13侧的安装孔24附近。在该周槽30内以被周槽30保持的方式配置有圆环状的活塞密封件35。
在缸筒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8中比周槽30更靠开口部16侧,形成有向缸筒径向外侧凹下的环状开口槽37,以使从底部13侧的安装孔24穿设的连通孔36向筒部14内开口。在此,该开口槽37和连通孔36主要构成设于缸筒主体15并总是与储液室12连通的次级补给通路(补给通路)38。
在缸筒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8内,以向缸筒径向外侧凹下的方式形成有向周槽30内开口并且从周槽30沿缸筒轴向直线状地向底部13侧延伸的未图示的连通槽。该连通槽经由后述的次级压力室68连通在底部13和周槽30之间且成为底部13附近的位置形成的次级排出通路26和周槽30。
在缸筒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8内,在缸筒轴线方向上的与上述开口槽37的周槽30相反侧即开口部16侧形成有上述周槽31。在该周槽31内以被周槽31保持的方式配置有圆环状的划区密封件42。
在缸筒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9内,在开口部16侧的安装孔25的附近形成有上述的周槽32。在该周槽32内以被周槽32保持的方式配置有圆环状的活塞密封件45。
在缸筒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9中的该周槽32的开口部16侧形成有向缸筒径向外侧凹下的环状开口槽47,以使从开口部16侧的安装孔25穿设的连通孔46向筒部14内开口。在此,该开口槽47和连通孔46主要构成设于缸筒主体15并总是与储液室12连通的初级补给通路(补给通路)48。
在缸筒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9的周槽32的底部13侧,以向缸筒径向外侧凹下的方式形成有向周槽32开口并且从周槽32沿缸筒轴向直线状地向底部13侧延伸的未图示的连通槽。该连通槽经由后述的初级压力室85连通在成为周槽31附近的位置形成的初级排出通路27和周槽32。
在缸筒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9中的与上述开口槽47的周槽32相反侧即开口部16侧形成有周槽33。在该周槽33内以被周槽33保持的方式配置有圆环状的划区密封件52。
与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嵌合的次级活塞19形成为具有圆筒状部55和在圆筒状部55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形成的底部56的有底圆筒状。上述内周孔22由这些圆筒状部55和底部56形成。次级活塞19在将圆筒状部55配置于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的状态下,与设于缸筒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8的活塞密封件35及划区密封件42各自的内周可滑动地嵌合。在圆筒状部55的与底部56相反的端侧外周部,形成有呈台阶状的环状的台阶部59,该台阶部59位于次级活塞19中比最大直径的外径部58更靠径向内方。在该台阶部59的靠底部56侧,在缸筒周向的等间隔位置,以放射状形成有多个沿缸筒径向贯通的端口60。
在次级活塞19和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之间,设有包含次级活塞弹簧62的间隔调整部63,该间隔调整部63在从未图示的制动踏板侧(图1中的右侧)没有输入的非制动状态下确定次级活塞19和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两者之间的间隔。该间隔调整部63具有与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抵接的卡止部件64和卡止部件65,该卡止部件65以仅在规定范围内滑动的方式与该卡止部件64连结并与次级活塞19的底部56抵接。上述次级活塞弹簧62安装于两侧的卡止部件64、65间。
在此,由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筒部14的底部13侧及次级活塞19包围而形成的部分成为产生制动液压并向次级排出通路26供给制动液压的次级压力室(压力室)68。换言之,次级活塞19在其与缸筒主体15之间形成有向次级排出通路26供给液压的次级压力室68。在次级活塞19处于使端口60向开口槽37开口的位置时,该次级压力室68与次级补给通路38即储液室12连通。
保持在缸筒主体15的周槽31内的划区密封件42是由合成橡胶构成的一体成形品。划区密封件42的包含其中心线的径向截面的单侧形状形成为C形。划区密封件42使其内周与沿缸筒轴向移动的次级活塞19的外周滑接,并且使其外周与缸筒主体15的周槽31抵接而总是密封次级活塞19和缸筒主体15在划区密封件42的位置的间隙。
保持在缸筒主体15的周槽30内的活塞密封件35是由EPDM等合成橡胶构成的一体成形品。活塞密封件35构成为其内周与沿缸筒轴向移动的次级活塞19的外周滑接,并且其外周与缸筒主体15的周槽30抵接。该活塞密封件35在次级活塞19使端口60位于比活塞密封件35更靠底部13侧的状态下,能够密封次级补给通路38和次级压力室68之间,也就是,切断次级压力室68与次级补给通路38及储液室12的连通。在该状态下,次级活塞19在缸筒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8及保持于缸筒主体15的活塞密封件35和划区密封件42的内周滑动并向底部13侧移动,由此将次级压力室68内的制动液加压并从次级排出通路26向车轮侧的制动用缸筒供给。
需要说明的是,在从未图示的制动踏板侧没有输入并且上述次级活塞19如图图1所示那样处于使端口60向开口槽37开口的位置(非制动位置)时,活塞密封件35的一部分在上述次级活塞19的台阶部59内与端口60重叠。然后,次级活塞19向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移动,活塞密封件35的内周部与端口60全部重叠时,次级压力室68和储液室12的连通被切断。
与缸筒主体15的开口部16侧嵌合的初级活塞18形成为具有第一圆筒状部71、在第一圆筒状部71的轴线方向的一侧形成的底部72、在底部72的与第一圆筒状部71相反侧形成的第二圆筒状部73的形状。上述内周孔21由它们中的第一圆筒状部71和底部72形成。初级活塞18在将第一圆筒状部71配置于缸筒主体15内的次级活塞19侧的状态下,可滑动地嵌合于在缸筒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9设置的活塞密封件45及划区密封件52各自的内周。在此,在第二圆筒状部73的内侧插入有制动助力器的输出轴,利用该输出轴按压底部72。
在第一圆筒状部71的与底部72相反的端侧外周部,形成有呈台阶状的环状的台阶部75,该台阶部75在初级活塞18中位于比最大直径的外径部74更靠径向内方。在该台阶部75的底部72侧,在缸筒周向的等间隔位置,以放射状形成有多个沿缸筒径向贯通的端口76。
在次级活塞19和初级活塞18之间,设有包含初级活塞弹簧78的间隔调整部79,该间隔调整部79在从未图示的制动踏板侧(图1中的右侧)没有输入的非制动状态下确定次级活塞19和初级活塞18之间两者之间的间隔。该间隔调整部79具有与初级活塞18的底部72抵接的卡止部件81、与次级活塞19的底部56抵接的卡止部件82、将一端部固定于卡止部件81并且仅在规定范围内滑动自如地支承卡止部件82的轴部件83。上述初级活塞弹簧78安装于两侧的卡止部件81、82间。
在此,由缸筒主体15的筒部14、初级活塞18和次级活塞19包围而形成的部分成为产生制动液压并向初级排出通路27供给制动液压的初级压力室(压力室)85。换言之,初级活塞18在次级活塞19和缸筒主体15之间形成向初级排出通路27供给液压的次初级压力室85。在初级活塞18处于使端口76向开口槽47开口的位置时,该初级压力室85与初级补给通路48即储液室12连通。
保持在缸筒主体15的周槽33的划区密封件52是与划区密封件42相同的零件,是由合成橡胶构成的一体成形品。划区密封件52的包含其中心线的径向截面的单侧形状形成为C形。划区密封件52使其内周与沿缸筒轴向移动的初级活塞18的外周滑接,并且使其外周与缸筒主体15的周槽33抵接而总是密封初级活塞18和缸筒主体15在划区密封件52的位置的间隙。
保持在缸筒主体15的周槽32的活塞密封件45是与活塞密封件35相同的零件,是由合成橡胶构成的一体成形品。活塞密封件45构成为内周与沿缸筒轴向移动的初级活塞18的外周滑接并且外周与缸筒主体15的周槽32抵接。在初级活塞18位于使端口76比活塞密封件45更靠底部13侧的状态下,该活塞密封件45能够密封初级补给通路48和初级压力室85之间,也就是,能够切断初级压力室85与初级补给通路48及储液室12的连通。在该状态下,初级活塞18在缸筒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9及保持于缸筒主体15的活塞密封件45和划区密封件52的内周滑动并向底部13侧移动,由此,将初级压力室85内的制动液加压并从初级排出通路27向车轮侧的制动用缸筒供给。
需要说明的是,在从未图示的制动踏板侧没有输入且上述初级活塞18如图1所示那样处于使端口76向开口槽47开口的位置(非制动位置)时,活塞密封件45的一部分在上述初级活塞18的台阶部75内与端口76重叠。然后,初级活塞18向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移动且活塞密封件45的内周部与端口76全部重叠时,初级压力室85和储液室12的连通被切断。
由缸筒主体15的周槽30及其附近部分、活塞密封件35、次级活塞19与活塞密封件35滑接的部分构成的次级侧的密封件结构部SS的结构与由缸筒主体15的周槽32及其附近部分、活塞密封件45、初级活塞18与活塞密封件45滑接的部分构成的初级侧的密封件结构部SP的结构相同。因此,在以下,主要参照图2~图7以初级侧的密封件结构部SP为例详细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周槽32具有:处于缸筒径向的最外侧(图2中的上侧)且以缸筒轴为中心的形成为圆筒面状的槽底部(周槽32の底部)88、从槽底部88中靠近缸筒主体15的开口部16侧(图2中的右侧)的端缘部沿与缸筒轴正交的方向向缸筒径向内方延伸的周壁89、从槽底部88中靠近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图2中的左侧)的端缘部沿与缸筒轴正交的方向向缸筒径向内方延伸的周壁90。这些槽底部88、周壁89及周壁90一体形成于缸筒主体15,并通过对缸筒主体15的切削加工而形成。
周壁89具有:由与缸筒轴正交的正交面平行的平坦面构成的平坦面部89a、在比平坦面部89a更靠缸筒径向的内侧设置的R倒角部89b。平坦面部89a以一定内径且一定外径在缸筒径向上具有一定宽度,形成为以缸筒轴为中心的圆环状。
R倒角部89b相对于缸筒轴向倾斜地延伸,使得从平坦面部89a的缸筒径向的内端缘部越靠近缸筒径向的内侧越位于缸筒主体15的开口部16侧(图2中的右侧)。R倒角部89b的包含缸筒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在周槽32的外侧具有中心的圆弧状。R倒角部89b形成为以缸筒轴为中心的圆环状,缸筒径向的内端缘部与滑动内径部29的比周槽32更靠开口部16侧(图2中的右侧)的部分连接。
与周壁89相对的周壁90具有:由与缸筒轴正交的正交面平行的平坦面构成的平坦面部(壁面部)90a、设于比平坦面部90a更靠缸筒径向的内侧的锥形面部90b、设于比锥形面部90b更靠缸筒径向的内侧的R倒角部90c。平坦面部90a以一定内径且一定外径在缸筒径向上具有一定宽度,且形成为以缸筒轴为中心的圆环状。
锥形面部90b在从平坦面部90a的缸筒径向的内端缘部到缸筒轴向的底部13侧(图2中的左侧),以越向底部13侧越缩径的方式形成为以缸筒轴为中心的锥形状而延伸。该锥形面部90b形成于周槽32的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图2中的左侧)的周壁90中的周槽32的开口侧(径向内侧)。在该锥形面部90b的缸筒径向的槽底部88侧相邻地形成有平坦面部90a。锥形面部90b的最大直径比周壁89的平坦面部89a的最小直径大。锥形面部90b与平坦面部90a所成的角度为钝角。
R倒角部90c相对于缸筒轴向倾斜地延伸,使得从锥形面部90b的缸筒径向的内端缘部越向缸筒径向的内侧越位于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图2中的左侧)。R倒角部90c的包含缸筒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在周槽32的外侧具有中心的圆弧状。R倒角部90c的整体形成为以缸筒轴为中心的圆环状,其缸筒径向的内端缘部与滑动内径部29的比周槽32更靠底部13侧(图2中的左侧)的部分连接。
形成于初级活塞18的台阶部75由在初级活塞18中形成为直径比最大直径的圆筒面状的外径部74小的一定直径的圆筒面部75a、以从该圆筒面部75a的靠缸筒主体15的开口部16侧(图2中的右侧)的端缘部越向缸筒主体15的开口部16侧直径越大的方式倾斜延伸的锥形面部75b、以从圆筒面部75a的靠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图2中的左侧)的端缘部越向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直径越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的锥形面部75c构成。
这些圆筒面部75a、锥形面部75b及锥形面部75c与外径部74同样地以初级活塞18的中心轴为中心形成。锥形面部75b的大径侧及锥形面部75c的大径侧分别与外径部74连接。总是与初级压力室85连通的端口76形成在横跨圆筒面部75a及锥形面部75b双方的位置。换言之,端口76的靠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图2中的左侧)的端部位于圆筒面部75a。端口76的靠缸筒主体15的开口部16侧的端部位于锥形面部75b。
配置于周槽32内的活塞密封件45是由EPDM等合成橡胶构成的一体成形品。活塞密封件45具有:配置于缸筒主体15的开口部16侧(图2中的右侧)的圆环板状的基部101、从基部101的内周端沿基部101的轴线方向向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图2中的左侧)突出的圆环筒状的内周唇部102、从基部101的外周端向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图2中的左侧)突出的圆环筒状的外周唇部103、在外周唇部103和内周唇部102之间从基部101向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图2中的左侧)向比外周唇部103更靠前方突出的圆环筒状的中间突出部104。如图3A所示,这些基部101、内周唇部102、外周唇部103及中间突出部104的中心轴一致。该中心轴成为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活塞密封件45如图2所示,内周唇部102与沿缸筒轴向移动的初级活塞18的外周面18a滑接。外周唇部103与缸筒主体15的周槽32抵接。
参照图3A、图3B、图4A及图4B,说明处于装入主缸11之前的自然状态的活塞密封件45。
如图4A所示,基部101的与内周唇部102、外周唇部103及中间突出部104的突出方向相反侧的端面即背面部101a与活塞密封件45的轴正交面平行。该背面部101a以一定内径且一定外径在径向上具有一定宽度,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环状。
另外,基部101在背面部101a的径向内侧形成有R倒角部101b。在背面部101a的径向外侧形成有R倒角部101c。R倒角部101b从背面部101a的径向的内端缘部,以沿径向内方越远离背面部101a越位于轴向的内周唇部102侧的方式,相对于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倾斜地延伸。R倒角部101b的包含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在基部101的内部侧具有中心的圆弧状。R倒角部101的整体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环状。R倒角部101c从背面部101a的径向的外端缘部,以沿径向外方越远离背面部101a越位于轴向的外周唇部103侧的方式,相对于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倾斜地延伸。R倒角部101c的包含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的截面形状形成在基部101的内部侧具有中心的圆弧状。R倒角部101c的整体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环状。
内周唇部102向轴向越远离基部101其整体形成为直径越小的锥形筒状。在内周唇部102的内周侧,从轴向的基部101侧依次形成有缩径内周面部102a、扩径内周面部102b、圆筒内周面部102c。缩径内周面部102a从基部101的R倒角部101b在活塞密封件45的径向上的内端缘部,以沿轴向越远离基部101直径越小的(即缩径)的方式,形成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锥形状而延伸。扩径内周面部102b从缩径内周面部102a的与基部101相反侧的端缘部,以沿轴向越远离基部101直径越大(即扩径)的方式,形成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锥形状而延伸。圆筒内周面部102c从扩径内周面部102b的与基部101相反侧的端缘部,形成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状而延伸。
在内周唇部102的外周侧,从轴向的基部101侧依次形成有缩径外周面部102d和R倒角部102e。缩径外周面部102d以沿轴向越远离基部101直径越小的方式,形成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锥形状而延伸。R倒角部102e从缩径外周面部102d的与基部101相反侧的端缘部,以沿轴向越远离基部101直径越小的方式,相对于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倾斜地延伸。R倒角部102e的包含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在内周唇部102的内部侧具有中心的圆弧状。R倒角部102e的整体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环状。
圆筒内周面部102c及R倒角部102e各自的与基部101相反侧的端缘部连接于内周唇部102的与基部101相反侧的前端面部102f。前端面部102f与活塞密封件45的轴正交面平行,以一定内径且一定外径在活塞密封件45的径向上具有一定宽度。前端面部102f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环状。
在此,在内周唇部102中,缩径内周面部102a和扩径内周面部102b的分界部分成为内径最小的最小直径部106。在内周唇部102中,基部101和最小直径部106之间的部分成为沿轴向越远离基部101壁越厚的头厚部107,轴向的最小直径部106的位置的壁厚最厚。另外,在内周唇部102中,轴向的扩径内周面部102b的部分成为越远离基部101壁越薄的头薄部108,除了R倒角部102e之外,轴向的圆筒内周面部102c的部分成为一定壁厚的前端部109。
外周唇部103以沿轴向越远离基部101其整体的直径越大的方式形成为锥形筒状。在外周唇部103的内周侧,从轴向的基部101侧起依次形成有扩径内周面部103a和圆筒内周面部103b。扩径内周面部103a以沿轴向越远离基部101直径越大的(即扩径)方式,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锥形状而延伸。圆筒内周面部103b从扩径内周面部103a的与基部101相反侧的端缘部,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状而延伸。
在外周唇部103的外周侧,从轴向的基部101侧依次形成有扩径外周面部103c、圆筒外周面部103d、段面部103e、圆筒外周面部103f。扩径外周面部103c以沿轴向越远离基部101直径越大的方式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锥形状而延伸。圆筒外周面部103d从扩径外周面部103c的与基部101相反侧的端缘部,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状而延伸。段面部103e从圆筒外周面部103d的与基部101相反侧的端缘部,与活塞密封件45的轴正交面平行地向径向内方延伸。圆筒外周面部103f从段面部103e的内周缘部,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面状而延伸。圆筒内周面部103b及圆筒外周面部103f各自的与基部101相反侧的端缘部连接于外周唇部103的与基部101相反侧的前端面部103g。前端面部103g与活塞密封件45的轴正交面平行,以一定内径且一定外径在活塞密封件45的径向上具有一定宽度,并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环状。
在此,外周唇部103的圆筒外周面部103f的部分在外周唇部103中成为径向的壁厚比其它主体部111薄的薄壁部112。
在中间突出部104的内周侧,从轴向的基部101侧起依次形成有扩径内周面部104a和R倒角部104b。扩径内周面部104a以沿轴向越远离基部101直径越大的方式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锥形状而延伸。R倒角部104b以沿轴向越远离扩径内周面部104a的与基部101相反侧的端缘部直径越大的方式,相对于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倾斜地延伸。R倒角部104b的包含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在中间突出部104的内部侧具有中心的圆弧状。R倒角部104b的整体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环状。
在中间突出部104的外周侧,从轴向的基部101侧起依次形成有缩径外周面部104c和R倒角部104d。缩径外周面部104c以沿轴向越远离基部101直径越小的方式,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锥形状而延伸。R倒角部104d以沿轴向越远离缩径外周面部104c的与基部101相反侧的端缘部直径越小的方式,相对于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倾斜地延伸。R倒角部104d的包含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在中间突出部104的内部侧具有中心的圆弧状。R倒角部104d的整体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环状。
R倒角部104b、104d各自的与基部101相反侧的端缘部连接于中间突出部104的与基部101相反侧的前端面部104e。前端面部104e与活塞密封件45的轴正交面平行,以一定内径且一定外径在活塞密封件45的径向上具有一定宽度。前端面部104e也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环状。需要说明的是,中间突出部104的前端面部104e和内周唇部102的前端面部102f在活塞密封件45的轴向的位置对准,外周唇部103的前端面部103g位于比前端面部104e和前端面部102f更靠基部101侧。
内周唇部102的缩径外周面部102d的基部101侧和中间突出部104的扩径内周面部104a的基部101侧在弯曲面部114连接。弯曲面部114的包含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在内周唇部102和中间突出部104之间的空间具有中心的圆弧状。另外,外周唇部103的扩径内周面部103a和中间突出部104的缩径外周面部104c的基部101侧在弯曲面部115连接。弯曲面部115的包含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在外周唇部103和中间突出部104之间的空间具有中心的圆弧状。弯曲面部114、115各自底位置构成基部101。因此,在基部101中,内周唇部102及中间突出部104的基端部分在轴向上成为厚壁,外周唇部103的基端部分在轴向上成为薄壁。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周唇部102和中间突出部104之间设有如图4B所示那样连结内周唇部102和中间突出部104的连结部120。如图3A所示,连结部120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状,该连结部120在活塞密封件45的周向即基部101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分开地形成多个(具体而言,8个部位)。其结果,内周唇部102和中间突出部104之间的未形成连结部120的部分成为缝隙121。缝隙121也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状,该缝隙121在活塞密封件45的周向即基部101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分开地形成多个(具体而言,8个部位)。一个缝隙121的周向长度比一个连结部120的周向长度长。换言之,与连结一个连结部120、其周向两端和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形成的扇形的中心角相比,连结一个缝隙121、其周向两端和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形成的扇形的中心角大。
在连结部120中与基部101相反侧的前端面部120a与活塞密封件45的轴正交面平行,且以一定内径且一定外径在活塞密封件45的径向上具有一定宽度。连结部120以圆弧状的前端面部120a的周向两侧的一对侧面部120b、120b越远离基部101相互的间隔越窄的方式,相对于与通过连结部120的中心的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平行的线形成线对称地倾斜。
如图4B所示,连结部120与内周唇部102的缩径外周面部102d和中间突出部104的扩径内周面部104a和两者之间的弯曲面部114一体化。更具体而言,连结部120对弯曲面部114在活塞密封件45的轴向及径向的整个长度上被一体化,也对缩径外周面部102d及扩径内周面部104a,在活塞密封件45的轴向的大致整个长度上被一体化。即,连结部120沿活塞密封件45的轴向形成,从基部101沿着活塞密封件45的轴向并沿着中间突出部104及内周唇部102突出的前端方向形成。连结部120的前端面部120a延伸到比内周唇部102的最小直径部106更靠基部101的相反侧,并延伸到圆筒内周面部102c的轴向中间位置。
接着,主要参照图2,说明装入缸筒主体15的周槽32内并与初级活塞18的台阶部75的圆筒面部75a的轴向中间位置适当地接触且远离周槽32的底部13侧(图2中的左侧)的周壁90的基本状态(操作制动踏板之前的非制动状态)的活塞密封件45。
处于该基本状态时,活塞密封件45以基部101与缸筒轴的正交面平行的姿态位于最靠近缸筒主体15的开口部16侧(图2中的右侧)。因此,基部101配置成与周槽32的周壁89相对,且在背面部101a与周壁89的平坦面部89a抵接。另外,位于最内周侧的内周唇部102在其内周部与初级活塞18的外周面18a中的台阶部75的圆筒面部75a接触。此时,在内周唇部102中,图4A、图4B所示的缩径内周面部102a和扩径内周面部102b的缩径内周面部102a侧的一部分与图2所示的圆筒面部75a接触,且模拟圆筒面部75a变形成比变形前更大直径的圆筒面状。因此,内周唇部102具有过盈量地与圆筒面部75a接触,此时,内径最小的最小直径部106成为对圆筒面部75a的过盈量最大的最大过盈量部位,而且,延伸到成为该最大过盈量部位的最小直径部106而形成连结部120。
另外,处于基本状态时,在活塞密封件45中,圆筒内周面部102c和扩径内周面部102b的圆筒内周面部102c侧的一部分向缸筒径向远离活塞18的圆筒面部75a,且在其与圆筒面部75a之间形成间隙部125。该间隙部125形成为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环状,且通向缸筒轴向的底部13侧(图2中的左侧)。而且,连结部120自比该间隙部125的靠基部101侧的端部位置向基部101的相反侧延伸。
另外,处于基本状态时,在活塞密封件45中,位于最外周侧的外周唇部103在其最外周侧的圆筒外周面部103d与周槽32的槽底部88抵接。此时,中间突出部104处于与自然状态相同的状态,其前端面部104e与缸筒轴的正交面平行。中间突出部104以与内周唇部102同等的长度比外周唇部103更向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图2中的左侧)延伸。
在此,处于基本状态时,中间突出部104的前端面部104e整体与周槽32的周壁90的平坦面部90a在缸筒径向上使位置对准。中间突出部104配置为在缸筒轴向上与该平坦面部90a面对且能够与该平坦面部90a抵接。但是,此时,中间突出部104从包含平坦面部90a的周壁90沿缸筒轴向分开。
另外,处于基本状态时,内周唇部102的前端面部102f与周槽32的周壁90的锥形面部90b和R倒角部90c以及初级活塞18的台阶部75的锥形面部75c在缸筒径向上使位置对准。内周唇部102配置为与这些锥形面部90b、R倒角部90c及锥形面部75c面对。但是,此时,内周唇部102在缸筒轴向上从包含锥形面部90b和R倒角部90c的周壁90分开,在缸筒轴上还从锥形面部75c分开。另外,此时,内周唇部102的前端面部102f不会与周壁90的平坦面部90a在缸筒径向上使位置重合。
另外,处于基本状态时,连结部120的前端面部120a与周槽32的周壁90的锥形面部90b和比周壁90的锥形面部90b更靠槽底部88侧的平坦面部90a的分界部127在缸筒径向上使位置对准。前端面部120a配置为在缸筒轴向上面对该分界部127。换言之,连结部120的前端面部120a配置为与锥形面部90b和平坦面部90a双方在缸筒径向上使位置对准,并且与锥形面部90b和平坦面部90a双方在缸筒轴向上面对。
在从未图示的制动踏板侧没有输入且如图2所示那样初级活塞18处于使端口76向开口槽47开口的基本位置(非制动位置)时,活塞密封件45构成为内周唇部102和基部101的内周部位于初级活塞18的台阶部75的圆筒面部75a的位置,并且基部101的内周部在缸筒轴向上与端口76的一部分位置重合。
另外,从制动踏板侧具有输入且如图5A所示那样初级活塞18向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图5A、图5B中的左侧)移动时,初级活塞18在台阶部75的缸筒主体15的开口部16侧(图5A、图5B中的右侧)的锥形面部75b,与活塞密封件45的基部101的R倒角部101b抵接而按压活塞密封件45。于是,活塞密封件45与初级活塞18一体地移动,其结果,如图5A所示,基部101在周槽32内向周壁90侧移动而远离周壁89。与此同时,中间突出部104的前端面部104e与周壁90的平坦面部90a抵接。
当初级活塞18向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图5A、图5B中的左侧)进一步移动时,内周唇部102与初级活塞18一起受到移动的力,但与周槽32的周壁90抵接的中间突出部104强拉由连结部120连结的内周唇部102抑制其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内周唇部102进入初级活塞18的台阶部75和缸筒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9之间的间隙而被它们咬入。
而且,此时,相对于与周壁90的平坦面部90a抵接而实际上处于停止状态的中间突出部104,被锥形面部75b按压的基部101的R倒角部101b向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图5A、图5B中的左侧)移动,但在活塞密封件45中以基部101的R倒角部101b为中心产生使中间突出部104的前端面部104e侧向槽底部88侧移动的方向的力矩。其结果,如图5B所示,中间突出部104若干旋转以使前端面部104e接近槽底部88。此时,利用连结部120与中间突出部104连结的内周唇部102也一边利用锥形面部90b抑制向周壁90的接触,一边被中间突出部104强拉而与其一体地移动,沿径向离开初级活塞18的台阶部75并与锥形面部90b的平坦面部90a侧抵接,并且位于比缸筒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9更靠径向外侧。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内周唇部102进入初级活塞18的台阶部75和缸筒主体15的滑动内径部29的间隙。
当初级活塞18向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图5A、图5B中的左侧)进一步移动时,活塞密封件45维持中间突出部104与周壁90的平坦面部90a抵接的状态而其移动被限制。因此,活塞密封件45骑上台阶部75的锥形面部75b越过端口76而堵塞端口76,切断初级压力室85和初级补给通路48的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在包含该位置在内的初级活塞18从该位置位于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图5A、图5B中的左侧)的范围内,活塞密封件45将初级压力室85和初级补给通路48之间切断而密封初级压力室85。在该状态下,基本上初级压力室85的液压比作为大气压的初级补给通路48的液压高,从图1所示的初级排出通路27向车轮侧的制动用缸筒供给初级压力室85内的制动液。
堵塞上述端口76之后,如果初级活塞18进一步向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图5A、图5B中的左侧)移动,则活塞密封件45的基部101越过锥形面部75b并骑上外径部74。与此同时,内周唇部102骑上锥形面部75b,然后,内周唇部102骑上外径部74。而且,活塞密封件45通过上述的初级压力室85的液压上升在周槽32内向周壁89侧移动。由此,中间突出部104及内周唇部102离开周壁90,并且基部101在背面部101a与周壁89抵接。
如上所述,从初级活塞18移动到缸筒主体15的底部13侧(图5A、图5B中的左侧)的状态开始,为了解除制动而开始回踩未图示的制动踏板时,利用图1所示的间隔调整部79,初级活塞18要恢复到图2所示的基本位置。通过该初级活塞18的移动,初级压力室85的容积逐渐扩大。此时,如果经由制动配管的制动液的返回跟不上初级压力室85的容积扩大,则在作为大气压的初级补给通路48的液压和初级压力室85的液压相等之后,初级压力室85内的液压成为负压,初级压力室85的液压比作为大气压的初级补给通路48的液压低。于是,该初级压力室85内的负压使活塞密封件45的基部101的外周唇部103侧以远离周壁89的方式变形,并且使外周唇部103以远离槽底部88的方式变形。由此,在周槽32和活塞密封件45之间形成间隙,经由该间隙的流路,从初级补给通路48向初级压力室85补给制动液。由此,能够将初级压力室85的液压从负压状态恢复到大气压。
在此,在活塞密封件45上设定连结部120时,优选根据下式设定图3A所示的缝隙121的以活塞密封件4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形成角度θ。
θ≦(360/(D*π))*((384*δmax*E*I)/5(W/(b*L)))1/4
式中,δmax为内周唇部102沿内径向被按下的允许位移,W为在锥形面部75b上滑动时内周唇部102受到的相当于缝隙121的宽度的径向反力,L为缝隙121的宽度(L=D*π*θ/360),b为内周唇部102的轴向长度,H为内周唇部102的径向高度,D为初级活塞18的锥形面部75b与活塞密封件45接触的位置的直径,I为截面二次力矩(I=bh3/12),E为杨氏弹性模量。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主缸将与活塞滑接的活塞密封件设置于缸筒主体的周槽内。在该主缸中,作为活塞密封件,使用了具有圆环状的基部、从基部的内周侧突出并与活塞的外周面滑接的内周唇部、从基部的外周侧突出并与缸筒主体的周槽抵接的外周唇部、从基部的内周唇部和外周唇部之间向比外周唇部更靠前方突出的中间突出部的部件。另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主缸中,将具有环状基部和从其内外周突出的内周唇部及外周唇部的杯型密封件设于活塞的环状槽内,在该环状槽的杯型密封件和缸筒主体的气缸孔之间设有在缸筒孔内滑动的滑动环。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主缸中,当活塞移动时,活塞密封件与活塞一起移动,其内周唇部可能进入活塞和缸筒主体的间隙。与之相对,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主缸11,设于缸筒主体15的周槽32内的活塞密封件45设有连结内周唇部102和中间突出部104的连结部120,因此,即使内周唇部102与初级活塞18一起移动,与周槽32的周壁90抵接的中间突出部104强拉内周唇部102而抑制其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内周唇部102进入初级活塞18和缸筒主体15的间隙,能够抑制由初级活塞18的移动引起的对活塞密封件45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主缸中,在基部形成有厚壁部分,但内周唇部及外周唇部不与缸筒主体或活塞滑接,因此,该厚壁部分无助于由活塞移动引起的对杯型密封件的影响。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主缸11,在基部101的周向上彼此分开地设有多个连结部120,因此,能够抑制内周唇部102的柔软性降低。
另外,连结部120从基部101沿中间突出部104的前端方向延伸而形成,因此,成形容易。
另外,连结部120的前端配置为与锥形面部90b和平坦面部90a的分界部127面对。因此,能够使内周唇部102与锥形面部90b相对,能够确保内周唇部102和周壁90的距离。
另外,连结部120形成为延伸到内周唇部102的最大过盈量部位即最小直径部106。因此,能够利用连结部120提高最小直径部106的刚性,能够提高内周唇部102对初级活塞18施加的面压。
在此,也可以将活塞密封件45如图6和图7所示那样进行局部变更。即,如图6所示,可以使内周唇部102的从基部101突出的长度比中间突出部104短,或者缩短连结部120使其形成到扩径内周面部102b的最小直径部106侧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缩短连结部120的情况下,也优选至少延伸到最小直径部106的位置。
另外,如图7所示,也可以使连结部120延伸到内周唇部102的前端面部102f及中间突出部104的前端面部104e的位置,或者消除内周唇部102的大致一定壁厚的前端部109,或者在外周唇部103的薄壁部112上形成沿径向贯通的缝隙130,或者使内周唇部102的自基部101突出的长度比中间突出部104短并在中间突出部104的与基部101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沿径向贯通的缝隙131。需要说明的是,将连结部120延伸到内周唇部102的前端面部102f及中间突出部104的前端面部104e的位置时,如果前端面部102f、104e在轴向上偏离时,连结部120的前端面部120a形成为锥形面状。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外周唇部103的薄壁部112上形成沿径向贯通的缝隙130或在中间突出部104的与基部101相反侧的端部形成缝隙131,在解除上述制动时,能够在周壁89和活塞密封件45之间形成更宽的流路,能够顺畅地向初级压力室85补给初级补给通路48的制动液。
此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以初级侧的密封件结构部SP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由于次级侧的密封件结构部SS也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相同的效果,能够进行相同的变更。
以上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主缸,具备:有底筒状的缸筒主体,其具有制动液的排出通路和与储液室连通的补给通路;活塞,其可移动地设置于该缸筒主体内,在该活塞与该缸筒主体之间形成有向上述排出通路供给液压的压力室;活塞密封件,其设于在上述缸筒主体上形成的周槽内,内周与上述活塞滑接而密封上述补给通路和上述压力室之间;该活塞密封件具备:圆环状的基部、从该基部的内周侧突出并与活塞的外周面滑接的内周唇部、从上述基部的外周侧突出并与上述缸筒主体的上述周槽抵接的外周唇部、从上述基部的上述内周唇部和上述外周唇部之间向比该外周唇部更靠前方突出的中间突出部;主缸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内周唇部和上述中间突出部之间设有连结部,该连结部沿上述活塞密封件的轴向延伸形成,并将上述内周唇部和上述中间突出部连结。这样,在设于缸筒主体的周槽内的活塞密封件上设有连结内周唇部和中间突出部的连结部,因此,即使内周唇部与活塞一起移动,与周槽的周壁抵接的中间突出部也强拉内周唇部而抑制其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内周唇部因活塞移动而进入缸筒主体和活塞之间。
另外,在上述基部的周向上彼此分开地设有多个上述连结部,因此,能够抑制内周唇部的柔软性降低。
另外,上述连结部从上述基部起沿上述中间突出部的前端方向延伸而形成,因此,成形容易。
另外,在上述周槽的上述缸筒主体的底部侧的周壁中的上述周槽的开口侧形成有锥形面部,上述连结部的前端配置为与上述锥形面部和比上述周壁的上述锥形面部更靠上述周槽的底部侧的壁面部的分界部面对,因此,能够使内周唇部与锥形面部相对,能够确保与其周壁的距离。
另外,上述连结部形成为至少延伸到上述内周唇部的最大过盈量部位,因此,能够利用连结部提高最大过盈量部位的刚性,并且能够提高内周唇部对活塞施加的面压。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主缸,能够抑制内周唇部因活塞移动而进入缸筒主体和活塞之间。
符号说明
11   主缸
12   储液室
13   底部
15   缸筒主体
16   开口部
18   初级活塞(活塞)
18a  外周面
19   次级活塞(活塞)
26   次级排出通路(排出通路)
27   初级排出通路(排出通路)
30,32  周槽
35,45  活塞密封件
38   次级补给通路(补给通路)
48   初级补给通路(补给通路)
68   次级压力室(压力室)
85   初级压力室(压力室)
88   槽底部(周槽的底部)
90   周壁(缸筒主体的底部侧的周壁)
90a  平坦面部(壁面部)
90b  锥形面部
101  基部
102  内周唇部
103  外周唇部
104  中间突出部
106  最小直径部(最大过盈量部位)
120  连结部
127  分界部

Claims (5)

1.一种主缸,具有:
有底筒状的缸筒主体,其具有制动液的排出通路和与储液室连通的补给通路;
活塞,其能够移动地设置于该缸筒主体内,在该活塞与该缸筒主体之间形成有向所述排出通路供给液压的压力室;
活塞密封件,其设置于在所述缸筒主体上形成的周槽内,内周与所述活塞滑接而密封所述补给通路和所述压力室之间;
该活塞密封件具有:
圆环状的基部;
内周唇部,其从该基部的内周侧突出并与所述活塞的外周面滑接;
外周唇部,其从所述基部的外周侧突出并与所述缸筒主体的所述周槽抵接;
中间突出部,其从所述基部的所述内周唇部和所述外周唇部之间向比该外周唇部更向前方突出;
在所述内周唇部和所述中间突出部之间设置有连结部,该连结部沿所述活塞密封件的轴向延伸形成,连结所述内周唇部和所述中间突出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缸,其中,
在所述基部的周向上彼此分开地设置有多个所述连结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主缸,其中,
所述连结部从所述基部沿所述中间突出部的前端方向延伸形成。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主缸,其中,
所述周槽的所述缸筒主体的底部侧的周壁上的所述周槽的开口侧形成有锥形面部,
所述连结部的前端配置为面对所述锥形面部和所述周壁的比所述锥形面部更靠所述周槽的底部侧的壁面部的分界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主缸,其中,
所述连结部形成为至少延伸到所述内周唇部的最大过盈量部位。
CN201380048515.2A 2012-10-31 2013-03-27 主缸 Active CN1046618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1198 2012-10-31
JP2012241198 2012-10-31
PCT/JP2013/058948 WO2014069015A1 (ja) 2012-10-31 2013-03-27 マスタシリン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61885A true CN104661885A (zh) 2015-05-27
CN104661885B CN104661885B (zh) 2016-11-30

Family

ID=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28178A (en) * 1992-10-14 1994-07-1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Brake master cylinder seal
JPH09136641A (ja) * 1995-11-14 1997-05-27 Nabco Ltd マスタシリンダ
CN1517579A (zh) * 2003-01-06 2004-08-04 日信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液压主缸
CN1781787A (zh) * 2004-09-30 2006-06-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主缸
CN101134461A (zh) * 2006-08-30 2008-03-05 卢卡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制动缸的密封元件
CN101528517A (zh) * 2006-10-23 2009-09-09 博世株式会社 皮碗密封件及使用此皮碗密封件的主缸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28178A (en) * 1992-10-14 1994-07-1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Brake master cylinder seal
JPH09136641A (ja) * 1995-11-14 1997-05-27 Nabco Ltd マスタシリンダ
CN1517579A (zh) * 2003-01-06 2004-08-04 日信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液压主缸
CN1781787A (zh) * 2004-09-30 2006-06-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主缸
CN101134461A (zh) * 2006-08-30 2008-03-05 卢卡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制动缸的密封元件
CN101528517A (zh) * 2006-10-23 2009-09-09 博世株式会社 皮碗密封件及使用此皮碗密封件的主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079574A (ko) 2015-07-08
DE112013005217T5 (de) 2015-08-06
IN2015DN02357A (zh) 2015-09-04
WO2014069015A1 (ja) 2014-05-08
US10053076B2 (en) 2018-08-21
JP5903496B2 (ja) 2016-04-13
KR102089119B1 (ko) 2020-03-13
JPWO2014069015A1 (ja) 2016-09-08
RU2595334C1 (ru) 2016-08-27
US20150246664A1 (en) 2015-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5291498A (ja) ハイドロリック式のレリーズシステム
JP4417233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CN104220311B (zh) 主缸
US10183657B2 (en) Master cylinder
JP5232376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CN101293517A (zh) 主液压缸及其制造方法
JP6060265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JP5946404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用のカップ、有利にはタンデムマスタシリンダ、およびそのようなカップを備えたタンデムマスタシリンダ
KR102089119B1 (ko) 마스터 실린더
JP4637595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KR20140027392A (ko) 마스터 실린더, 특히 제어된 브레이크 시스템용 마스터 실린더
CN102465985A (zh) 车辆液压制动系统的主缸与柱塞密封构造
JP6366185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JP2017177835A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CN104661885B (zh) 主缸
JP5481159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CN101544228B (zh) 主汽缸
EP2249064A2 (en) Hydraulic actuator for vehicle
JP2010120480A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JP4417187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JP5806955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JP2009127680A (ja) ピストン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油圧シリンダ装置
JP2015193352A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JP4506047B2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JPH04125967U (ja) マスターシリン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22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