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61806A - 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61806A
CN104661806A CN201380048637.1A CN201380048637A CN104661806A CN 104661806 A CN104661806 A CN 104661806A CN 201380048637 A CN201380048637 A CN 201380048637A CN 104661806 A CN104661806 A CN 1046618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core
building
segment
rigid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86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61806B (zh
Inventor
鬼松博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61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1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61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18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49Devices for removing vulcanising cores, i.e. bladders, from the tyres; Opening the press in combination herewi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44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means for, or specially constructed to facilitate, the removal of articles, e.g. of undercut articles
    • B29C33/48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means for, or specially constructed to facilitate, the removal of articles, e.g. of undercut articles with means for collapsing or disassembling
    • B29C33/485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means for, or specially constructed to facilitate, the removal of articles, e.g. of undercut articles with means for collapsing or disassembling cores or mandr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76Co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45Devices for inserting vulcanising cores, i.e. bladders, into the tyres; Closing the press in combination herewi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61Rigid cores therefor, e.g. annular or substantially toroidal co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62Accessories, detail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29D30/10Building tyres on round cores, i.e. the shape of the core is approximately identical with the shape of the completed ty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29D30/10Building tyres on round cores, i.e. the shape of the core is approximately identical with the shape of the completed tyre
    • B29D30/12Co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45Devices for inserting vulcanising cores, i.e. bladders, into the tyres; Closing the press in combination herewith
    • B29D2030/0646Attaching to, or removing the vulcanizing cores or bladders from the center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0/00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在制造轮胎(T)的方法中,包含:在刚性型芯(2)的外侧对生胎进行成形的工序;进行硫化成形从而获得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的工序;将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拔出的芯体(5)设置于组装位置(P3)的工序;以及使一个型芯扇形体(3)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朝轮胎径向内侧移动,从而将该型芯扇形体(3)从轮胎(T)取出并且将该型芯扇形体(3)安装于设置在组装位置的芯体(5)的取出、组装工序。针对全部型芯扇形体(3)进行取出、组装工序,从而一边从轮胎(T)取出刚性型芯(2)一边在组装位置(P3)对新的刚性型芯(2)进行组装。

Description

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能够从轮胎的内腔取出在轮胎的制造过程中反复使用的刚性型芯,并能够在其它场所对该刚性型芯进行组装。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使轮胎获得更高的成形精度,如图16(A)所示,在具有刚性的刚性型芯a的外侧形成未硫化的生胎t1,对该生胎t1与刚性型芯a一起进行硫化成形而制造轮胎(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生胎t1例如通过按照内衬、胎体帘布层、带束帘布层、胎侧胶、胎面胶等轮胎构成部件的顺序依次对它们进行粘贴而形成。
如图16(B)所示,刚性型芯a包括:型芯主体a1,该型芯主体a1通过将多个型芯扇形体c沿着周向连接而形成为圆环状;以及圆筒状的芯体d,利用螺栓e将各型芯扇形体c固定于该芯体d。
在这种刚性型芯a中,能够从硫化后的轮胎的内腔取出各型芯扇形体c。例如,从芯体d的开口部拆下全部螺栓e。接下来,将芯体d从刚性型芯a拔出。接下来,将各型芯扇形体c按顺序一个一个地从轮胎的内腔取出。将取出的各型芯扇形体c安装于芯体d并利用螺栓e进行固定,由此重新组装刚性型芯a。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60236号公报
然而,刚性型芯a为重物,各型芯扇形体c借助螺栓e而被固定于芯体d。因此,对于作业人员而言,从硫化后的轮胎的内腔取出各型芯扇形体c的作业、以及将各型芯扇形体c组装于芯体d从而重新组装刚性型芯a的作业成为较大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能够一边从硫化后的轮胎取出刚性型芯、一边在其它场所对刚性型芯进行组装,从而能够大幅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本发明的第一发明是制造轮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组装式的刚性型芯的外侧对生胎进行成形的工序,其中,该组装式的刚性型芯包括:型芯主体,其通过将多个型芯扇形体沿着轮胎周向相连而形成为具有包含轮胎旋转轴的中央孔的圆环状;以及圆筒状的芯体,其通过轮胎轴向上的移动而能够安装于上述中央孔或者从上述中央孔拔出,并且,上述芯体通过上述安装而在轮胎径向以及轮胎周向上将各上述型芯扇形体固定,通过上述拔出而能够使上述型芯扇形体朝轮胎径向内侧移动;对上述生胎与上述刚性型芯一起进行硫化成形而获得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工序;从上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拔出上述芯体,并将该芯体设置于组装位置的工序;以及使一个型芯扇形体从拔出上述芯体后的上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朝轮胎径向内侧移动,从而将该型芯扇形体从上述轮胎取出,并且将该型芯扇形体安装于设置在上述组装位置的上述芯体的型芯扇形体的取出、组装工序,针对上述轮胎中的全部型芯扇形体进行上述取出、组装工序,由此一边从上述轮胎取出上述刚性型芯一边在上述组装位置对上述刚性型芯进行组装。
优选地,在上述第一发明中,上述取出、组装工序包括:从轮胎径向外侧对上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上述轮胎的胎面部进行按压保持的工序;以及从轮胎径向外侧朝向轮胎径向内侧按压位于取出的型芯扇形体的轮胎径向外侧的上述胎面部,从而将上述型芯扇形体取出的取出工序。
优选地,在上述第一发明中,上述取出工序包括使被保持的上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绕轮胎旋转轴旋转,并从预先确定的相同位置将型芯扇形体取出的工序。
优选地,在上述第一发明中,上述取出、组装工序包括使设置于上述组装位置的上述芯体绕轮胎的旋转轴旋转,并在预先确定的相同位置将型芯扇形体安装于上述芯体的组装工序。
优选地,在上述第一发明中,在上述芯体的轮胎径向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由以相同的截面形状沿着轮胎轴向延伸的燕尾槽或者燕尾榫的一方构成,在各上述型芯扇形体的轮胎径向的内周面设置有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部由与上述芯体的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燕尾槽或者燕尾榫的另一方构成,被保持的上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以及设置于上述组装位置的芯体均处于轮胎旋转轴垂直的横置状态。
优选地,在上述第一发明中,包括使在上述组装位置组装的刚性型芯返回至对上述生胎进行成形的工序的输送工序,由此连续地制造轮胎。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是用于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取出刚性型芯的装置,其中,所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包括刚性型芯、以及在刚性型芯的外侧形成的硫化完毕的轮胎,所述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刚性型芯是组装式的刚性型芯,包括:圆环状的型芯主体,其通过将多个型芯扇形体沿着轮胎周向相连而具有包含轮胎旋转轴的中央孔;以及圆筒状的芯体,其通过轮胎轴向上的移动而能够安装于上述中央孔、或者从上述中央孔拔出,并且,上述芯体通过上述安装而在上述型芯扇形体的轮胎径向以及轮胎周向上固定,另一方面,通过上述拔出而能够使上述型芯扇形体朝轮胎径向内侧移动,上述装置具有:芯体保持部,其从上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拔出上述芯体并对该芯体进行保持;轮胎保持部,其从轮胎径向外侧对拔出上述芯体后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上述轮胎的胎面部进行按压保持;扇形体取出部,其能够进入到利用上述轮胎保持部保持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上述中央孔,并且从该中央孔与一个型芯扇形体结合、且从轮胎朝径向内侧对该扇形体取出部进行拉动,由此将上述型芯扇形体从上述轮胎取出;以及扇形体组装部,其从上述扇形体取出部接收上述型芯扇形体,并且将该型芯扇形体安装于利用上述芯体保持部保持的上述芯体。
优选地,在上述第二发明中,在上述芯体的轮胎径向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由以相同的截面形状沿着轮胎轴向延伸的燕尾槽或者燕尾榫的一方构成,在各上述型芯扇形体的上述内周面设置有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部由与上述芯体的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燕尾槽或者燕尾榫的另一方构成,利用上述芯体保持部保持的芯体处于轮胎旋转轴垂直的横置状态。
优选地,在上述第二发明中,上述轮胎保持部将拔出上述芯体后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保持为能够升降。
优选地,在上述第二发明中,上述轮胎保持部包括胎面按压件,该胎面按压件用于对轮胎旋转轴垂直的横置状态下的上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上述胎面部进行按压,上述胎面按压件沿着上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轮胎周向配置有多个,各上述胎面按压件具备:促动器,其具有在轮胎径向上伸缩自如的杆;以及垫,其固定于该促动器的上述杆,并且与上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上述胎面部接触。
优选地,在上述第二发明中,对于在利用上述扇形体取出部取出的型芯扇形体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的上述胎面按压件的杆的伸长量而言,上述轮胎保持部使其比其他胎面按压件的杆的伸长量大,由此将上述取出的型芯扇形体朝轮胎径向内侧压出。
优选地,在上述第二发明中,上述轮胎保持部具有环状框架部,该环状框架部具有比上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外径大的内径,并且能够绕轮胎旋转轴旋转,上述胎面按压件配置于上述环状框架部,使上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与上述环状框架部一起旋转,从预先确定的相同位置将上述型芯扇形体取出。
优选地,在上述第二发明中,上述扇形体取出部具有:固定框架部,其固定于地板面;可动部,其能够相对于该框架部移动;以及卡盘部,其设置于上述可动部,并且能够与上述型芯扇形体的轮胎径向的内周面结合,上述可动部能够在利用上述轮胎保持部保持的上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轮胎轴向以及轮胎径向上移动。
优选地,在上述第二发明中,在上述型芯扇形体的上述内周面设置有朝轮胎径向外侧凹陷的孔,上述卡盘部具备结合单元,该结合单元能够插入于上述孔,并且能够固定于上述孔以及将该固定解除。
优选地,在上述第二发明中,上述扇形体组装部具有:固定框架部,其固定于地板面;可动部,其能够相对于该框架部移动;以及夹持部,其设置于该可动部,并且对上述型芯扇形体从其轮胎轴向两侧进行夹持,上述可动部能够在利用上述扇形体取出部保持的上述扇形体的轮胎轴向以及轮胎径向上移动。
优选地,在上述第二发明中,在上述型芯扇形体的朝向轮胎轴向外侧的两侧的侧面设置有插入孔,上述夹持部能够插入于该插入孔。
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制造方法,包括:从组装式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拔出芯体并且将该芯体设置于组装位置的工序;以及使一个型芯扇形体从拔出芯体后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朝轮胎径向内侧移动,从而从轮胎将该型芯扇形体取出并将该型芯扇形体安装于芯体的取出、组装工序,针对轮胎中的全部型芯扇形体进行取出、组装工序。因此,能够一边从轮胎取出刚性型芯一边在组装位置对新的刚性型芯进行组装。因此,能够大幅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具有:芯体保持部,其从组装式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拔出芯体并对该芯体进行保持;轮胎保持部,其对拔出芯体后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进行保持;扇形体取出部,其从利用轮胎保持部保持的轮胎将型芯扇形体取出;以及扇形体组装部,其从扇形体取出部接收型芯扇形体,并且将型芯扇形体安装于芯体。因此,能够一边从轮胎取出刚性型芯一边在组装位置对新的刚性型芯进行组装。因此,能够大幅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取出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图1的取出装置的主视图。
图4(A)是刚性型芯的剖视图。
图4(B)是刚性型芯的立体图。
图5是取出装置处于移载位置的侧视图。
图6是取出装置处于拆卸位置的俯视图。
图7是取出装置处于拆卸位置的主视图。
图8是取出装置处于拆卸位置的侧视图。
图9是取出装置处于组装位置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10是取出装置处于组装位置的型芯扇形体的立体图。
图11是取出装置处于组装位置的侧视图。
图12是对轮胎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3是对将芯体设置于组装位置的工序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4是对型芯扇形体取出、组装工序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5是对输送工序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6(A)是现有的刚性型芯的剖视图,图16(B)是该刚性型芯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中示出将本实施方式的刚性型芯2的取出装置1的一部分放大后的俯视图,在图2中示出图1的取出装置1的侧视图,在图3中示出取出装置1的主视图。
如图1~图3所示,取出装置1能够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的轮胎T取出刚性型芯2。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包括刚性型芯2以及在刚性型芯2的外侧形成的硫化完毕的轮胎T。
如图4(A)的剖视图以及图4(B)的立体图所示,刚性型芯2包括:型芯主体4,该型芯主体4通过将多个型芯扇形体3沿着轮胎周向连接而成;以及圆筒状的芯体5。这种刚性型芯2具有用于对轮胎T的内腔面T1进行硫化成形的外表面2a。
型芯主体4为具有包含轮胎旋转轴C的中央孔2b的圆环状。芯体5具有通过在轮胎轴向上的移动而能够安装于中央孔2b或者从中央孔2b拔出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刚性型芯2由10个型芯扇形体3以及一个芯体5构成,且是组装式的型芯。型芯扇形体3通过安装于芯体5而在轮胎径向以及轮胎周向上被固定。另一方面,在处于轮胎T的内腔内的刚性型芯2中,若拔出芯体5,则型芯扇形体3能够按顺序向轮胎T的径向内侧移动。
如图4(B)所示,芯体5包括在外周面形成的第一卡合部5a。第一卡合部5a例如由在轮胎轴向上以相同的截面形状延伸的燕尾槽或者燕尾榫的一方构成。各型芯扇形体3包含设置于内周面的第二卡合部3a。第二卡合部3a例如由与芯体5的第一卡合部5a啮合的燕尾槽或者燕尾榫的另一方构成。
在型芯扇形体3的内周面形成有朝轮胎径向外侧凹陷的孔3b。孔3b在第二卡合部3a的朝轮胎径向外侧凹陷的内周面、或者朝轮胎径向内侧突出的内周面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卡合部3a是燕尾榫,孔3b在燕尾榫的径向内侧面形成。优选孔3b在燕尾榫的径向内侧面且在偏向轮胎轴向的任意一方的位置形成。
如图4(A)所示,各型芯扇形体3在其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的两个侧面,例如分别形成有具有预先设定的直径的至少两个插入孔3c。插入孔3c沿着各型芯扇形体3的周向、且在各型芯扇形体3的径向内端部3d排列形成。这里,上述径向的内端部3d是指型芯扇形体3的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的两个侧面中的未被轮胎T覆盖的侧面。插入孔3c以未将型芯扇形体3贯通的深度形成。
如图4(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型芯扇形体3采用扇形体3A、以及外周面的周向长度比扇形体3A的外周面的周向长度短的扇形体3B。这些扇形体3A以及3B沿着轮胎周向交替配置。扇形体3A以及3B的内周面的周向长度相等。因此,在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取出各型芯扇形体3的情况下,首先,朝轮胎径向内侧取出外周面的周向长度较短的一个扇形体3B。然后,能够朝轮胎径向内侧取出其他型芯扇形体3。
如图4(A)或者图4(B)所示,在刚性型芯2且在芯体5的轮胎轴向的两侧配置有一对侧板6、6。各侧板6具有与各型芯扇形体3卡合的卡合部6a。利用侧板6来阻止各型芯扇形体3在轮胎轴向上的移动。
如图4(A)所示,一对侧板6中的一方的侧板6例如借助螺栓而被固定于芯体5。另一方的侧板6例如具有卡合单元7,并且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设置于芯体5,其中,卡合单元7能够相对于在芯体5的内周面沿着周向延伸的凹槽5b出没。
各侧板6例如在轮胎轴向的外侧面形成有被连接部8,该被连接部8供连接部(详细内容在后文中叙述)17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接。被连接部8形成为包括:圆筒状的开口部8a,其在各侧板6的轮胎轴向的外侧面形成;以及凹槽8b,其在该开口部8a的内周面沿着周向延伸。
为了形成生胎,这种刚性型芯2(更具体而言为型芯主体4)在其外表面2a例如粘贴有内衬、胎体帘布层、带束帘布层、胎侧胶、胎面胶等构成轮胎的橡胶部件。利用硫化机(省略图示)对生胎与刚性型芯2一起进行硫化成形。由此,能够获得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
如图1或者图2所示,装置1具有:芯体保持部10,其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将芯体5拔出并对该芯体5进行保持;轮胎保持部11,其对芯体5被拔出后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进行保持;扇形体取出部12,其从利用轮胎保持部11而保持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的轮胎T将型芯扇形体3取出;以及扇形体组装部13,其将型芯扇形体3安装于利用芯体保持部10保持的芯体5。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置1还具有:移载机14,其对刚性型芯2进行移载;以及成形机15,其将橡胶部件粘贴于刚性型芯2的外表面2a而对生胎进行成形。在本说明书中,将沿着水平方向的芯体保持部10的移动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X。另外,将与前后方向X正交的水平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Y。将与前后方向X以及左右方向Y正交的垂直的方向定义为垂直方向Z。
如图5所示,移载机14具备能够与一方的侧板6的被连接部8连接的连接部17。移载机14能够沿着一对导轨14a在左右方向Y上移动。移载机14具有适当的倾转单元,能够使连接部17绕沿着前后方向X的水平轴倾转。因此,与连接部17连接的刚性型芯2能够进行倾转而形成为使得轮胎旋转轴C沿着水平方向的纵置的状态、以及轮胎旋转轴C沿着垂直方向Z的横置的状态。
如图4(A)所示,连接部17例如包括如下部件等:轴部17a,其能够插入到被连接部8的开口部8a;球体17b,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该轴部17a的外周面出没;以及适当的缸装置(省略图示),其使球体17b相对于轴部17a的外周面出没。连接部17还包括使另一方的侧板6的卡合单元7进行动作的工作单元17c。
如图5所示,移载机14例如将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以横置的状态移载至芯体保持部10。当移载机14将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移载至芯体保持部10时,利用连接部17的工作单元17c,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将另一方的侧板6拆下。如图5所示,移载机14能够对拆下后的另一方的侧板6进行保持。
如图1中假想线所示,移载机14例如从芯体保持部10接收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的轮胎T取出的刚性型芯2,并将该刚性型芯2移载至成形机15。此时,刚性型芯2以纵置的状态被移载。如图5所示,当移载机14从芯体保持部10接收刚性型芯2时,利用连接部17将另一方的侧板6组装于型芯主体4,从而作为刚性型芯2对其进行保持。
如图7所示,芯体保持部10包括连接部18、使该连接部18升降的第一升降单元19、以及使连接部18旋转的旋转单元24。如图5所示,芯体保持部10包括:型芯主体保持部20,其对刚性型芯2的型芯主体4进行保持;以及第二升降单元21,其使型芯主体保持部20升降。连接部18能够从下侧与一方的侧板6的被连接部8连接。旋转单元24使连接部18绕垂直方向Z的轴线旋转。
如图7所示,第一升降单元19包括:工作台19a,其对连接部18的底部进行支承;左右一对第一缸19b,它们使上述工作台19a升降;以及第二缸装置19c,其使支承第一缸19b的支承部升降。
如图5所示,第二升降单元21包括:支承体21a,其固定于型芯主体保持部20的底部;以及千斤顶(jack)部21b,其使上述支承体21a沿着前后一对支柱升降。
芯体保持部10的连接部18具有与移载机14的连接部17相同的结构。因此,这里省略其说明。如图5或者图6所示,型芯主体支承部20包括圆筒状的支承体20a、以及将该支承体20a与第二升降单元21的支承体21a连结的连结部20b。这种型芯主体保持部20利用支承体20a从下方对横置的型芯主体4的侧面进行保持。连接部18借助第一升降单元19而升降,型芯主体保持部20借助第二升降单元21而升降。即,连接部18与型芯主体支承部20分别独立地升降。
如图7所示,芯体保持部10借助滑动单元22而沿着前后方向X移动。滑动单元22包括:导轨22a,其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滑动轴承22b,其固定于芯体保持部10的底部、且能够在导轨22a滑动;以及驱动部23,其使芯体保持部10沿着导轨22a行进。
驱动部23例如包括如下部件等:丝杠轴23a,其沿着导轨22a在前后方向X上延伸;轴承螺母23b,其固定于芯体保持部10的底部;以及马达(省略图示),其驱动丝杠轴23a进行旋转。驱动部23使芯体保持部10在导轨22a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停止。
如图1所示,驱动部23使芯体保持部10例如在移载位置P1、拆卸位置P2以及组装位置P3停止。移载位置P1例如是芯体保持部10在与移载机5之间对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进行移载的位置。拆卸位置P2是芯体保持部10将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交接至轮胎保持部11的位置。组装位置P3是芯体保持部10从扇形体组装部13接收型芯扇形体3并对型芯主体4进行组装的位置。
如图5所示,芯体保持部10例如在移载位置P1将连接部18与一方的侧板6的被连接部8连接,能够从移载机14接收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
如图6所示,芯体保持部10在导轨22a上沿着前后方向X移动,将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输送至拆卸位置P2。如图7所示,芯体保持部10在拆卸位置P2利用第一升降单元19以及第二升降单元21使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上升,使轮胎保持部11对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进行保持。接下来,芯体保持部10利用第一升降单元19使连接部18下降,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将芯体5与一方的侧板6一起拔出。
在型芯主体支承部20下降以后,芯体保持部10在导轨22a上沿着前后方向X移动,将芯体5输送至组装位置P3。如图8所示,芯体保持部10在组装位置P3利用第一升降单元19使芯体5上升。另外,芯体保持部10使芯体5旋转。由此,芯体保持部10从扇形体组装部13依次接收型芯扇形体3。在对刚性型芯2进行组装以后,芯体保持部10移动至移载位置P1,如图5所示,将刚性型芯2交接至移载机14。
如图6或者图7所示,轮胎保持部11例如从轮胎径向外侧对芯体保持部10所保持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的轮胎T的胎面部t进行按压,由此对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进行保持。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部11设置为能够借助滑动单元27而沿着前后方向X移动。如图7所示,该滑动单元27包括:导轨27a,其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滑动轴承27b,其固定于轮胎保持部11的底部、且能够沿着导轨27a滑动;以及适当的驱动部(省略图示),其使轮胎保持部11沿着导轨27a移动。
如图9所示,轮胎保持部11包括:多个缸装置28,它们从固定有滑动轴承27b的框架立起设置;框状的框架29,其在前后左右将上述缸装置28的上端部连结;环状框架部30,其配置于上述框架29上;以及多个胎面按压件31,它们设置于上述环状框架部30。
如图7或者图9所示,轮胎保持部11在各个导轨27a上包含两个缸装置28。如图6所示,框架29以将上述缸装置28的外端部连结的方式形成为矩形形状。在该框架29的上表面配置有对环状框架部30进行支承的导轨29a。
环状框架部30包括环状板30P、以及固定于该环状板30P的下表面的环状滑动轴承30a。该环状板30P具有比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的外径大的内径。另外,环状滑动轴承30a能够沿着圆弧状的导轨29a滑动。本实施方式的环状框架部30包括:驱动部30b,其使环状板30P旋转;以及锁止部30c,其将环状板30P的旋转锁定。因此,环状框架部30能够使环状板30P绕垂直方向Z的轴心旋转。驱动部30b例如包括与环状板30P的外周面接触的旋转辊。环状板30P伴随着旋转辊的旋转而旋转。
胎面按压件31例如在环状板30P的上部,以预先设定的间隔呈放射状地配置有多个。胎面按压件31从外侧按压并保持横置状态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的胎面部t。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环状框架部30的环状板30P以相等的角度间隔配置有10个胎面按压件31的情况。
各胎面按压件31具备:促动器33,其具有沿轮胎径向伸缩自如的杆32;以及垫34,其固定于该促动器33的杆32,且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的胎面部t接触。该促动器33被与各胎面按压件31连接的马达33a(图6中示出)驱动。
如图9所示,各胎面按压件31能够使杆32的伸长量变化。本实施方式的杆32的伸长量能够调节为对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的胎面部t进行按压的按压时的伸长量、以及比按压时的伸长量长且经由胎面部t而将型芯扇形体3朝轮胎径向内侧压出的压出时的伸长量。
轮胎保持部11使环状框架部30的环状板30P旋转,由此使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旋转。由此,扇形体取出部12能够将各型芯扇形体3从预先确定的相同的位置取出。
如图7或者图9所示,扇形体取出部12具有:固定框架部37,其固定于地板面;可动部38,其能够相对于该框架部37沿前后方向X移动;以及卡盘部39,其能够与设置于各型芯扇形体3的轮胎径向的内周面的孔3b结合。卡盘部39设置于可动部38的下端侧。
如图11所示,卡盘部39例如具备能够相对于设置于各型芯扇形体3的内周面的孔3b固定以及将该固定解除的结合单元39a。更具体而言,结合单元39a包括:轴部39b,其能够插入于孔3b中;球体39c,其配置于该轴部39b的外周面;以及出没单元(省略图示),其使该球体39c相对于在孔3b的内周面沿着周向形成的槽部出没。
如图3或者图7所示,框架部37例如包括前后一对门状的框架37a,这些框架37a在左右方向Y上跨越芯体保持部10以及轮胎保持部11、且从地板面立起设置。另外,如图1所示,框架37包括在前后方向X上将框架37a之间连结的左右一对上部框架37b。
如图9或者图10所示,可动部38设置为借助滑动单元40而能够沿着前后方向X移动。本实施方式的可动部38借助滑动单元40而能够在拆卸位置P2与组装位置P3之间沿着前后方向X移动。
如图7、图9或者图10所示,滑动单元40包括:左右一对导轨部件40a,它们固定于框架部37;以及滑动轴承40b,其与该导轨部件40a卡合。可动部38经由该滑动单元40而支承于框架部37。滑动单元40还包括:丝杠轴(省略图示),其使可动部38沿着导轨部件40a在前后方向X上移动;轴承螺母(省略图示),其因丝杠轴而止转;以及马达(省略图示),其使丝杠轴旋转。
如图9或者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可动部38包括:升降单元41,其上端部固定于滑动单元40;以及支承部42,其以能够升降的方式支承于该升降单元41。
升降单元41例如包括:丝杠轴41a,其沿着垂直方向Z延伸;以及轴承螺母41b,其与支承部42连结、且因丝杠轴41a而止转。支承部42例如是沿着垂直方向Z延伸的板状部件。该支承部42在前后方向X上对置的一方的面连结有轴承螺母41b,在另一方的面的下端部设置有卡盘部39。
如图9所示,扇形体取出部12在拆卸位置P2利用升降单元41使卡盘部39下降。卡盘部39从刚性型芯2的中央孔2b进入到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的型芯主体4的型芯扇形体3的孔3b对置的位置。接下来,扇形体取出部12利用滑动单元40使可动部38沿着前后方向X移动,从而相对于型芯主体4向轮胎半径外侧移动。由此,将卡盘部39向型芯扇形体3的孔3b插入。接下来,使卡盘部39进行动作,将扇形体取出部12与型芯扇形体3结合。然后,扇形体取出部12借助滑动单元40并通过可动部38的前后方向X上的移动而朝轮胎径向内侧移动。由此,如图9中假想线所示,从轮胎T取出与卡盘部39结合的型芯扇形体3。
取出的型芯扇形体3借助升降单元41而上升。然后,型芯扇形体3被滑动单元40向组装位置P3输送。
如图8或者图10所示,扇形体组装部13具有:可动部45,其能够沿着导轨部件40a移动;以及夹持部46,其设置于该可动部45。
本实施方式的扇形体组装部13例如具有滑动单元47,该滑动单元47包括与导轨部件40a卡合的滑动轴承47a。滑动单元47包括:丝杠轴(省略图示),其使可动部45沿着导轨部件40a在前后方向X上移动;轴承螺母(省略图示),其因该丝杠轴而止转;以及马达(省略图示),其使丝杠轴旋转。
可动部45经由滑动单元47而支承于导轨部件40a。即,可动部45设置为借助滑动单元47而能够沿着导轨部件40a在前后方向X上移动。如图10所示,滑动单元40与滑动单元47共享导轨部件40a。因此,滑动单元47的丝杠轴与滑动单元40的丝杠轴在前后方向X上对接。另外,滑动单元47的轴承螺母与可动部45连结。
夹持部46包括:上下一对夹持件49,它们与可动部45连结;以及夹持单元48,其使该夹持件49进行动作。夹持单元48包括:丝杠轴48a1、48a2,它们沿着垂直方向Z延伸、且它们的螺纹方向在上下的中间位置处不同;以及上下一对轴承螺母48b,它们与各夹持件49连结、且分别在丝杠轴48a1、48a2的上下使这些丝杠轴止转。
如图11所示,各夹持件49例如包括:水平部件49a,其从轴承螺母48b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以及至少左右一对的突出部49b,它们形成于该水平部件49a的末端。突出部49b分别以对置的方式沿着垂直方向Z朝内侧延伸,并且能够插入到各型芯扇形体3的插入孔3c。
如图10所示,扇形体组装部13例如在组装位置P3,借助夹持部46而从轮胎径向外侧接近被保持于卡盘部39的型芯扇形体3。然后,扇形体组装部13从轮胎轴向两侧对型芯扇形体3进行夹持。然后,扇形体取出部12将基于卡盘部39的型芯扇形体3的结合解除,利用滑动单元40使可动部38朝前后方向X的拆卸位置P2侧移动。由此,从扇形体取出部12将型芯扇形体3交接至扇形体组装部13。
如图8所示,夹持有型芯扇形体3的扇形体组装部13在组装位置P3等待。在组装位置P3,利用芯体保持部10的第一升降单元19,使芯体5相对于由扇形体组装部13夹持的型芯扇形体3上升。使型芯扇形体3与芯体5以同心的方式预先对位。由此,使第一卡合部5a以及第二卡合部3a相互卡合,从而将型芯扇形体3组装于芯体5。在将型芯扇形体3组装于芯体5以后,扇形体组装部13将基于夹持单元48对型芯扇形体3的夹持解除,并利用滑动单元47使型芯扇形体3从组装位置P3向移载位置P1侧(在图8中右侧)移动。然后,芯体保持部10利用第一升降单元19使芯体5下降。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置1,具有:芯体保持部10,其将芯体5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拔出并对该芯体5进行保持;轮胎保持部11,其对拔出芯体5后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进行保持;扇形体取出部12,其从利用轮胎保持部11保持的轮胎T将型芯扇形体3取出;以及扇形体组装部13,其从扇形体取出部12接收型芯扇形体3,并将型芯扇形体3组装于芯体5。因此,能够一边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的轮胎T取出刚性型芯2一边在组装位置P3对新的刚性型芯2进行组装。因此,能够大幅地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使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装置1的轮胎的制造方法如下。
在图12至图15中示出对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实施在刚性型芯2的外侧对生胎进行成形的工序S1。在工序S1中,在刚性型芯2的外表面2a按照内衬、胎体帘布层等轮胎构成部件的顺序对这些部件进行粘贴而形成生胎。
接下来,实施工序S2,对上述生胎与刚性型芯2一起进行硫化成形而获得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而且,对生胎进行硫化成形而形成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
接下来,实施工序S3,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拔出芯体5,将该芯体5安装于组装位置P3。这里,芯体5与一方的侧板6a形成为一体。
图13中示出了工序S3的详情。在工序S3中,首先,例如利用输送台车(省略图示)将在工序S2中获得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输送至移载机14。
移载机14将接收到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移动至移载位置P1。在移载位置P1,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以横置的状态被移载至芯体保持部10(S3-1)。此时,成形机14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将另一方的侧板6拆下。
轮胎保持部11移动至拆卸位置P2(S3-2)。此时,轮胎保持部11利用缸装置28使框架29上升至最高位置(图7所示)。
芯体保持部10在保持有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的状态下,利用驱动部23将该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移动至拆卸位置P2(S3-3)。此时,芯体保持部10例如利用第一升降单元19使连接部18下降,利用第二升降单元21使型芯主体保持部20下降,利用上述连接部18以及型芯主体保持部20在最低位置对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进行保持。因此,轮胎保持部11与芯体保持部10或者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不会接触,芯体保持部10以及轮胎保持部11能够以同心的状态移动至拆卸位置P2。
在芯体保持部10以及轮胎保持部11移动至拆卸位置P2以后,芯体保持部10利用第一升降单元19使连接部18上升,并且利用第二升降单元21使型芯主体保持部20上升。由此,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上升(S3-4)。
接下来,使一个型芯扇形体3从拔出芯体5后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朝轮胎径向内侧移动,从而将其从轮胎T取出。将取出的型芯扇形体3组装于在组装位置P3设置的芯体5(取出、组装工序S4)。
图14中示出工序S4的详情。在工序S4中,首先,对于借助芯体保持部10而上升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的轮胎T的胎面部t而言,利用胎面按压件31从轮胎径向外侧进行按压。由此,利用轮胎保持部11对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进行保持(S4-1)。此时,优选地,预先利用驱动部30b对环状框架部30的环状板30P的位置进行调整,将各胎面按压件31定位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的各型芯扇形体3的位置。通过调节各胎面按压件31的位置,各胎面按压件31能够经由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的轮胎T的胎面部t而对各型芯扇形体3进行按压。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部11使预先确定的胎面按压件31,在从环状框架部30的中心通过且沿着前后方向X的线上停止。另外,芯体保持部10利用连接部18使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旋转,以使预先设定的型芯扇形体3的中心线与沿着前后方向X的线一致。轮胎保持部11可以在对胎面按压件31的位置进行调节以后,利用锁止部30c将环状框架部30的环状板30P的旋转锁定。
如图13所示,在工序S3-5中,在轮胎保持部11对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进行保持以后,芯体保持部10利用第一升降单元19使连接部18下降。由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借助轮胎保持部11以及型芯主体支承部20上升,因此,伴随着连接部18的下降,芯体保持部10能够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将芯体5与一方的侧板6一起拔出。此时,型芯主体支承部20从下方对刚性型芯G进行支承,稳定地进行芯体5的拔出。
拔出芯体5后的芯体保持部10利用第二升降单元21使型芯主体支承部20下降。由此,连接部18以及型芯主体支承部20以下降至最低的位置的状态移动至组装位置P3(S3-6)。
如图14所示,在芯体保持部10从拆卸位置P2移动以后,保持有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的轮胎保持部11利用缸装置28使框架29下降。由此,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下降(S4-2)。
在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下降以后,扇形体取出部12利用滑动单元40使可动部38移动至拆卸位置P2(S4-3)。
接下来,扇形体取出部12利用升降单元41使支承部42下降,使卡盘部39的轴部39b与型芯扇形体3的孔3b在垂直方向Z上的位置一致(S4-4)。此时,任意的型芯扇形体3的中心线在从环状框架部30的中心通过且沿着前后方向X的线上一致。因此,轴部39b与孔3b通过使垂直方向Z上的位置一致而对置。
若卡盘部39的轴部39b与型芯扇形体3的孔3b对置的情况得到确认,则扇形体取出部12利用滑动单元40使可动部38沿着前后方向X移动。由此,将轴部39b插入于孔3b(S4-5)。在将轴部39b插入于孔3b以后,卡盘部39使球体39c朝孔3b的槽部突出。由此,卡盘部39与型芯扇形体3固定为一体。
接下来,通过从轮胎径向外侧朝向轮胎径向内侧按压位于应当取出的型芯扇形体3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胎面部t,进行取出型芯扇形体3的取出工序S4-6。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对与卡盘部39卡合的型芯扇形体3进行按压的胎面按压件31的杆32进一步伸长。由此,将型芯扇形体3朝轮胎径向内侧压出。与此相关地,扇形体取出部12利用滑动单元40使可动部38沿着前后方向X朝轮胎径向内侧移动。由此,型芯扇形体3沿着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被取出的方向移动。由此,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的轮胎T取出型芯扇形体3。
若型芯扇形体3被朝轮胎径向内侧取出的情况得到确认,则扇形体取出部12利用升降单元41使型芯扇形体3上升。接下来,利用滑动单元40使可动部38移动至组装位置P3。由此,型芯扇形体3移动至组装位置P3(S4-7)。
扇形体取出部12在组装位置P3将型芯扇形体3交接至扇形体组装部13(S4-8)。具体而言,扇形体组装部13在组装位置P3使夹持部46的夹持件49在上下方向上以较大幅度地分离的方式等待。扇形体取出部12使可动部38移动至组装位置P3,由此使型芯扇形体3位于该夹持件49之间。即,型芯扇形体3从轮胎径向的外侧进入到夹持件49之间。若型芯扇形体3位于组装位置P3的情况得到确认,则扇形体组装部13使一对夹持件49相互接近。由此,各夹持件49的突出部49b插入于型芯扇形体3的插入孔3c,对型芯扇形体3进行夹持。
接下来,扇形体取出部12将基于卡盘部39的与型芯扇形体3的卡合解除。接下来,利用滑动单元40使可动部38朝从扇形体组装部13离开的方向移动。由此,将卡盘部39的轴部39b从型芯扇形体3的孔3b拔出。
扇形体组装部13以使得型芯扇形体3的第二卡合部3a在前后方向X的外侧露出的方式对该型芯扇形体3进行夹持。若型芯扇形体3被扇形体组装部13夹持、且扇形体取出部12朝拆卸位置P2侧移动的情况得到确认,则如图8所示,芯体保持部10利用第一升降单元19使连接部18上升。由此,芯体5上升(S4-9)。伴随着芯体5的上升,芯体5的第一卡合部5a与型芯扇形体3的第二卡合部3a嵌合。
若芯体5与型芯扇形体3的卡合得到确认,则各夹持件49在上下方向上隔开,利用滑动单元47使可动部45朝从芯体保持部10离开的方向移动。由此,夹持件49避让(S4-10)。
若夹持件49从组装位置P3避让的情况得到确认,则芯体保持部10利用第一升降单元19使连接部18下降。由此,芯体5下降(S4-11)。
对轮胎T中的全部型芯扇形体3进行型芯扇形体3的取出、组装工序S4。因此,对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进行保持的轮胎保持部11或者对芯体5进行保持的芯体保持部10确认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所含有的型芯扇形体3的数量,判断是否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将型芯扇形体3全部取出,或者是否在芯体5组装有型芯扇形体3(S4-12)。此时,若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未含有型芯扇形体3的情况得到确认,则使取出、组装工序S4结束。
在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含有型芯扇形体3的情况得到确认的情况下,轮胎保持部11利用驱动部30c使环状框架部30的环状板30P旋转。由此,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进行旋转(S4-13)。通过该工序S4-13,能够使接下来取出的型芯扇形体3的中心线与沿着上述前后方向X的线一致。因此,将型芯扇形体3从预先确定的相同位置、即从环状框架部30的中心通过且沿着前后方向X的线上的位置依次取出。
另外,芯体保持部10利用旋转单元24使连接部18旋转。由此,芯体5绕轮胎旋转轴C旋转(S4-14)。通过该工序S4-14,型芯扇形体3在预先确定的相同位置、即从芯体5的中心通过且沿着前后方向X的线上的位置安装于芯体5。
本实施方式的型芯主体4由10个型芯扇形体3形成。因此,芯体保持部10以及轮胎保持部11使芯体5或者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一次旋转36°。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一边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将型芯扇形体3取出一边在组装位置P3对新的刚性型芯2进行组装。将全部的型芯扇形体3取出,例如利用滑动单元27将残留于轮胎保持部11的轮胎T输送至轮胎输出口(省略图示),并利用适当的单元将其输出。
接下来,实施使在组装位置P3组装后的刚性型芯2返回至对生胎进行成形的工序S1的输送工序S5。
图15中示出工序S5的详情。在工序S5中,首先,通过取出、组装工序S4,对于保持有全部型芯扇形体3都被安装于芯体5的刚性型芯2的芯体保持部10,利用滑动单元22使其移动至移载位置P1。由此,刚性型芯2移动至移载位置P1。而且,芯体保持部10在移载位置P1利用第一升降单元19使连接部18上升。由此,刚性型芯2上升(S5-1)。
若刚性型芯2上升的情况得到确认,则移载机14利用连接部17保持刚性型芯2(S5-2)。此时,由于连接部17与另一方的侧板6连接,因此,移载机14对刚性型芯2进行保持,并且将另一方的侧板6安装于刚性型芯2。
若移载机14保持有刚性型芯2的情况得到确认,则芯体保持部10利用第一升降单元19使连接部18下降(S5-3)。
若连接部18的下降得到确认,则移载机14朝左右方向Y的成形机15侧移动,将刚性型芯2移载至成形机15(S5-4)。刚性型芯2以横置的状态被从芯体保持部10交接至移载机14。因此,移载机14利用倾转单元使连接部17倾转。由此,刚性型芯2倾转为纵置的状态。然后,移载机14将刚性型芯2移载至成形机15。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该方式能够连续地制造轮胎T。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轮胎T的制造方法,包含:从组装式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2拔出芯体5并将该芯体5设置于组装位置P3的工序S3;以及使一个型芯扇形体3从拔出芯体5后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G朝轮胎径向内侧移动,从而将该型芯扇形体3从轮胎T取出并将其安装于芯体5的取出、组装工序S4,针对轮胎T中的全部型芯扇形体3进行取出、组装工序S4。因此,能够一边从轮胎T取出刚性型芯2一边在组装位置P3对新的刚性型芯2进行组装。因此,能够大幅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实施。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装置;2…刚性型芯;3…型芯扇形体;3a…第二卡合部;4…型芯主体;5…芯体;5a…第一卡合部;10…芯体保持部;11…轮胎保持部;12…扇形体取出部;13…扇形体组装部;14…移载机;18…连接部;30…环状框架部;31…胎面按压件;32…杆;34…垫;37…固定框架部;39…卡盘部;39a…结合单元;39b…轴部;46…夹持部;49…夹持件;49b…突出部;G…带轮胎的刚性型芯;T…轮胎;t…胎面部;P1…移载位置;P2…拆卸位置;P3…组装位置。

Claims (16)

1.一种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用于制造轮胎,
所述轮胎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在组装式的刚性型芯的外侧对生胎进行成形的工序,其中,该组装式的刚性型芯包括:型芯主体,其通过将多个型芯扇形体沿着轮胎周向相连而形成为具有包含轮胎旋转轴的中央孔的圆环状;以及圆筒状的芯体,其通过轮胎轴向上的移动而能够安装于所述中央孔、或者从所述中央孔拔出,并且,所述芯体通过所述安装而在轮胎径向以及轮胎周向上将各所述型芯扇形体固定,通过所述拔出而能够使所述型芯扇形体朝轮胎径向内侧移动;
对所述生胎与所述刚性型芯一起进行硫化成形而获得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工序;
从所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拔出所述芯体,并将该芯体设置于组装位置的工序;以及
使一个型芯扇形体从拔出所述芯体后的所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朝轮胎径向内侧移动,从而将该型芯扇形体从所述轮胎取出,并且将该型芯扇形体安装于设置在所述组装位置的所述芯体的型芯扇形体的取出、组装工序,
针对所述轮胎中的全部型芯扇形体进行所述取出、组装工序,由此一边从所述轮胎取出所述刚性型芯一边在所述组装位置对所述刚性型芯进行组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取出、组装工序包括:
从轮胎径向外侧对所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所述轮胎的胎面部进行按压保持的工序;以及
从轮胎径向外侧朝向轮胎径向内侧按压位于取出的型芯扇形体的轮胎径向外侧的所述胎面部,从而将所述型芯扇形体取出的取出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取出工序包括使被保持的所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绕轮胎旋转轴旋转,并且从预先确定的相同位置将型芯扇形体取出的工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取出、组装工序包括使设置于所述组装位置的所述芯体绕轮胎的旋转轴旋转,并且在预先确定的相同位置将型芯扇形体安装于所述芯体的组装工序。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芯体的轮胎径向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由以相同截面形状沿着轮胎轴向延伸的燕尾槽或者燕尾榫的一方构成,
在各所述型芯扇形体的轮胎径向的内周面设置有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部由与所述芯体的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燕尾槽或者燕尾榫的另一方构成,
被保持的所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以及设置于所述组装位置的芯体均处于轮胎旋转轴垂直的横置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使在所述组装位置组装的刚性型芯返回至对所述生胎进行成形的工序的输送工序,由此连续地制造轮胎。
7.一种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其是用于从带轮胎的刚性型芯取出刚性型芯的装置,其中,所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包括刚性型芯、以及在刚性型芯的外侧形成的硫化完毕的轮胎,
所述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刚性型芯是组装式的刚性型芯,包括:圆环状的型芯主体,其通过将多个型芯扇形体沿着轮胎周向相连而具有包含轮胎旋转轴的中央孔;以及圆筒状的芯体,其通过轮胎轴向上的移动而能够安装于所述中央孔、或者从所述中央孔拔出,并且,所述芯体通过所述安装而在所述型芯扇形体的轮胎径向以及轮胎周向上固定,另一方面,通过所述拔出而能够使所述型芯扇形体朝轮胎径向内侧移动,
所述装置具有:
芯体保持部,其从所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拔出所述芯体并对该芯体进行保持;
轮胎保持部,其从轮胎径向外侧对拔出所述芯体后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所述轮胎的胎面部进行按压保持;
扇形体取出部,其能够进入到利用所述轮胎保持部保持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所述中央孔,并且从该中央孔与一个型芯扇形体结合、且从轮胎朝径向内侧对该扇形体取出部进行拉动,由此将所述型芯扇形体从所述轮胎取出;以及
扇形体组装部,其从所述扇形体取出部接收所述型芯扇形体,并且将该型芯扇形体安装于利用所述芯体保持部保持的所述芯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芯体的轮胎径向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由以相同的截面形状沿着轮胎轴向延伸的燕尾槽或者燕尾榫的一方构成,
在各所述型芯扇形体的所述内周面设置有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部由与所述芯体的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燕尾槽或者燕尾榫的另一方构成,
利用所述芯体保持部保持的芯体处于轮胎旋转轴垂直的横置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保持部将拔出所述芯体后的带轮胎的刚性型芯保持为能够升降。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保持部包括胎面按压件,该胎面按压件用于对轮胎旋转轴垂直的横置状态下的所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所述胎面部进行按压,
所述胎面按压件沿着所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轮胎周向配置有多个,
各所述胎面按压件具备:促动器,其具有在轮胎径向上伸缩自如的杆;以及垫,其固定于所述促动器的所述杆,并且与所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所述胎面部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于在利用所述扇形体取出部取出的型芯扇形体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的所述胎面按压件的杆的伸长量而言,所述轮胎保持部使其比其他胎面按压件的杆的伸长量大,由此将所述取出的型芯扇形体朝轮胎径向内侧压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保持部具有环状框架部,该环状框架部具有比所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外径大的内径,并且能够绕轮胎旋转轴旋转,
所述胎面按压件配置于所述环状框架部,
使所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与所述环状框架部一起旋转,从预先确定的相同位置将所述型芯扇形体取出。
13.根据权利要求7~12中任一项所述的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扇形体取出部具有:
固定框架部,其固定于地板面;
可动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框架部移动;以及
卡盘部,其设置于所述可动部,并且能够与所述型芯扇形体的轮胎径向的内周面结合,
所述可动部能够在利用所述轮胎保持部保持的所述带轮胎的刚性型芯的轮胎轴向以及轮胎径向上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型芯扇形体的所述内周面设置有朝轮胎径向外侧凹陷的孔,
所述卡盘部具备结合单元,该结合单元能够插入于所述孔,并且能够固定于所述孔以及将该固定解除。
15.根据权利要求7~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扇形体组装部具有:
固定框架部,其固定于地板面;
可动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框架部移动;以及
夹持部,其设置于所述可动部,并且对所述型芯扇形体从其轮胎轴向两侧进行夹持,
所述可动部能够在利用所述扇形体取出部保持的所述扇形体的轮胎轴向以及轮胎径向上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型芯扇形体的朝向轮胎轴向外侧的两侧的侧面设置有插入孔,所述夹持部能够插入于该插入孔。
CN201380048637.1A 2012-10-02 2013-09-17 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6618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20607 2012-10-02
JP2012220607A JP5775502B2 (ja) 2012-10-02 2012-10-02 剛性中子の取り出し装置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PCT/JP2013/075040 WO2014054415A1 (ja) 2012-10-02 2013-09-17 剛性中子の取り出し装置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61806A true CN104661806A (zh) 2015-05-27
CN104661806B CN104661806B (zh) 2016-10-26

Family

ID=50434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8637.1A Active CN104661806B (zh) 2012-10-02 2013-09-17 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49741B2 (zh)
EP (1) EP2910366B1 (zh)
JP (1) JP5775502B2 (zh)
CN (1) CN104661806B (zh)
WO (1) WO20140544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69881B2 (ja) * 2012-10-02 2016-08-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中子移載装置及びタイヤの製造装置
CN109760335B (zh) * 2019-03-27 2024-02-06 刘江 碳纤维缠绕电杆用的芯模结构
CN112092411B (zh) * 2020-07-31 2022-03-04 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 一种小口径、长尺寸非等厚薄形矩形管件成型工装及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58385A (ja) * 1997-08-08 1999-03-02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製造用内型の取外し装置
JP2007253415A (ja) * 2006-03-22 2007-10-0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剛性中子の支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038996B (it) 1975-06-13 1979-11-30 Pirelli Stampo per pneumatico e relativo metodo e dispositivo di manipolazione
US6113833A (en) * 1997-07-22 2000-09-05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Segmented toroidal core for manufacturing pneumatic tires
JP4195161B2 (ja) * 1999-11-30 2008-12-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製造用コアの分解組付け方法および装置
US7281916B2 (en) * 2001-08-10 2007-10-16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vulcanizing system and tire manufacturing method to be used therefor
JP4275476B2 (ja) 2003-07-24 2009-06-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製造用コア
JP4695429B2 (ja) 2004-11-11 2011-06-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712504B2 (en) * 2005-06-17 2010-05-11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Machine for assembling and vulcanising tires
US7621308B2 (en) 2005-12-02 2009-11-24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building core latching and transport mechanism
US7891962B2 (en) 2007-12-21 2011-02-22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building core manipulator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58385A (ja) * 1997-08-08 1999-03-02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製造用内型の取外し装置
JP2007253415A (ja) * 2006-03-22 2007-10-0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剛性中子の支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246491A1 (en) 2015-09-03
JP2014073586A (ja) 2014-04-24
JP5775502B2 (ja) 2015-09-09
WO2014054415A1 (ja) 2014-04-10
EP2910366A4 (en) 2016-07-20
EP2910366B1 (en) 2018-02-07
US10449741B2 (en) 2019-10-22
CN104661806B (zh) 2016-10-26
EP2910366A1 (en) 2015-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53067B2 (ja) タイヤ成形用剛性中子の分離取出し方法及びその分離取出し装置
CN104661806A (zh) 刚性型芯的取出装置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CN203076856U (zh) 转盘式滤清器滤芯自动装配装置
CN204894017U (zh) 橡胶片除尘干燥切割装置
CN102205492A (zh) 用于自动装配的立式多层旋转台
CN112140408A (zh) 一种用于轮胎内撑的定位旋转装置
CN218157207U (zh) 一种面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底部针刺、挤压一体装置
CN203674916U (zh) 电机装配定子置位旋转台
CN214177110U (zh) 用于装配电机端盖、油封和轴承的设备
JP2013031966A (ja) 加硫モールドの分解組立装置および、それの使用方法
CN103746520B (zh) 一种小型电机装配台
CN203722431U (zh) 一种电机转子自动入轴装置
CN221066411U (zh) 一种薄膜开关面板的切割装置
CN204594779U (zh) 简易采血混匀装置
CN220173070U (zh) 电机定子补片压紧机
CN117260224B (zh) 一种防爆阀供料装置
CN219203240U (zh) 一种软包电芯模压成型裁切系统
CN215569619U (zh) 轮毂轴承油脂自动注入设备
CN210521883U (zh) 一种滤布卷布成捆装置
CN214352114U (zh) 电机端盖轴承油封装配机中的轴承预定位机构
CN213860182U (zh) 一种用于轮胎内撑的定位旋转装置
CN219546221U (zh) 一种保护膜生产滚筒支架结构
CN214214402U (zh) 一种用于轮胎内撑的定位旋转装置
CN210388007U (zh) 用于助行车的轮叉焊接装置
CN220708646U (zh) 一种腔体密封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