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41302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41302B
CN104641302B CN201380048075.0A CN201380048075A CN104641302B CN 104641302 B CN104641302 B CN 104641302B CN 201380048075 A CN201380048075 A CN 201380048075A CN 104641302 B CN104641302 B CN 1046413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aper
image
correction
recording p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80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41302A (zh
Inventor
中谷浩史
富田教夫
酒井亮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41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413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413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413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63Action taken as a result of detection
    • H04N1/00774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 H04N1/00779Adjusting settings, e.g. mode, feeding rate or type of pa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4Electronic sequencing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transfer uni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02Feed roll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02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85Correcting the position of a sheet before scan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1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 G03G15/6564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with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对位辊(34),其调节纸张的输送开始时间点;印刷部(4),其在感光鼓(13)上形成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在比上述对位辊(34)靠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将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从上述感光鼓(13)转印印刷到上述纸张;以及行传感器(56),其在比上述印刷部(4)靠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上游侧检测上述纸张的输送位置,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控制部(61),上述控制部(61)基于利用上述行传感器(56)检测出的上述纸张的输送位置求出上述纸张相对于上述纸张的预先设定的基准位置的偏移量,根据上述偏移量校正上述感光鼓(13)中的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而校正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相对于上述纸张的印刷位置,根据形成上述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中的任意一种来变更上述印刷位置的校正方法。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选择性地形成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使像载体表面均匀带电,利用光束扫描像载体表面,将静电潜像形成于像载体表面,使像载体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在像载体表面形成墨粉图像,将墨粉图像从像载体转印到记录纸张上,对记录纸张进行加热和加压,使墨粉图像在记录纸张上定影。
墨粉图像从像载体向记录纸张的转印通过在像载体与转印辊间的夹持区域夹入记录纸张而进行。另外,在比该夹持区域靠记录纸张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对位辊,利用对位辊使记录纸张暂时停止,将从对位辊起的记录纸张的输送开始时间点调节成与夹持区域处的墨粉图像的转印定时一致。
在此,在像载体与转印辊间的夹持区域处,当记录纸张向与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主扫描方向)偏移时,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印刷位置向主扫描方向偏移。因此,在比对位辊靠记录纸张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检测主扫描方向上的记录纸张的输送位置的纸张位置传感器,基于利用纸张位置传感器检测出的记录纸张的输送位置,在主扫描方向校正像载体上的墨粉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防止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印刷位置的偏移。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基于预先设定的主扫描开始调整位置和利用侧边传感器(纸张位置传感器)检测出的主扫描开始调整位置调整像载体上的图像(墨粉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在利用CIS(纸张位置传感器)检测出的记录纸张的横偏移量(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和斜行量中的至少一方大于第1阈值(5mm)的情况下使记录纸张的印刷停止,另外在记录纸张的横偏移量和斜行量中的至少一方为第1阈值以下且大于第2阈值(2mm)的情况下继续记录纸张的印刷。
而且,在专利文献3中,使用利用CIS(纸张位置传感器)检测出的以前的记录纸张的偏移量校正像载体上的图像形成位置,防止记录纸张上的图像的偏移。另外,算出以前的各记录纸张的偏移量的平均值,使用该平均值校正像载体上的图像形成位置,防止记录纸张上的图像的偏移。
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切换线性模式和高速校正模式,在线性模式中,使用利用CIS(纸张位置传感器)检测出的本次的记录纸张的偏移量校正像载体上的图像形成位置,在高速校正模式中,使用利用CIS检测出的以前的记录纸张的偏移量校正像载体上的图像形成位置。
这样,在主扫描方向校正像载体上的图像形成位置,防止记录纸张上的图像的印刷位置的偏移,另外,区分使用多种校正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6-306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33033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8-83665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12-1184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单色图像的情况下,在1个像载体上形成潜像,使该潜像显影,从像载体向记录纸张转印图像,所以从潜像针对像载体的写入到图像的转印所需的时间短。
与此相对,在彩色图像的情况下,在与多个颜色对应的多个像载体上形成各个潜像,使这些潜像显影为各个颜色的图像,依次转印各像载体的图像,从潜像针对各像载体的写入到各颜色的图像的转印所需的各个时间不同,缩短最长的时间是有限度的,该最长的时间比单色图像的上述时间大幅延长。
因此,单色图像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比彩色图像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多。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虽然有用于校正像载体上的图像形成位置的多种校正方法,但是这些校正方法的实施所需的各个时间不同,且即使是相同的校正方法,在单色图像和彩色图像中,有时校正方法的实施所需的各个时间产生差异。因此,当印刷单色图像时,即使选择适用在允许范围内降低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的校正方法,当在不变更或者不取消该校正方法的情况下印刷彩色图像时,有时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下降到不优选的程度。
但是,在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未考虑到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而区分使用这些校正方法,因此,不能说对用户来说使用便利性良好。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图像形成装置:根据形成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中的任意一种来适当设定像载体中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校正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对位辊,其调节纸张的输送开始时间点;印刷部,其在像载体上形成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在比上述对位辊靠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将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从上述像载体转印到上述纸张;以及纸张位置检测部,其在比上述印刷部靠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上游侧检测上述纸张的输送位置,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控制部,上述控制部基于利用上述纸张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纸张的输送位置,求出上述纸张相对于上述纸张的预先设定的基准位置的偏移量,根据上述偏移量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而校正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相对于上述纸张的印刷位置,根据形成上述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中的任意一种来变更上述印刷位置的校正方法。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因为根据形成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中的任意一种来变更图像形成位置的校正方法,所以能抑制彩色图像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的下降程度。
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控制部对上述彩色图像进行预测校正,在上述预测校正中,在将彩色图像转印到纸张之前,根据基于利用上述纸张位置检测部在过去检测出的其它的纸张的输送位置的该其它的纸张的偏移量,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上述控制部对上述单色图像进行实时校正,在上述实时校正中,在将单色图像转印到纸张之前,根据基于利用上述纸张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其上转印上述单色图像的纸张的输送位置的该纸张的偏移量,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另外,优选进行了上述预测校正时的每单位时间的纸张的最大印刷张数比进行了上述实时校正时的每单位时间的纸张的最大印刷张数多。
在实时校正的情况下,使用此时的纸张的偏移量,因此在利用纸张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纸张的输送位置后,将图像形成于像载体,需要校正图像形成位置,图像形成时间延长。与此相对,在预测校正的情况下,使用以前的纸张的偏移量,因此能不等待利用纸张位置检测部检测纸张的输送位置就将图像形成于像载体,校正图像形成位置,图像形成时间缩短。因此,当对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少的彩色图像适用预测校正,且对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多的单色图像适用实时校正时,彩色图像与单色图像之间的印刷张数的差减少。
而且,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是,采用包含上述预测校正和上述实时校正的多种校正方法,上述控制部对上述彩色图像和上述单色图像中的任意一种都选择性地适用上述多种校正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或者上述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例如,优选将上述多种校正方法与上述彩色图像以及上述单色图像对应起来,将上述彩色图像的校正方法和上述单色图像的校正方法的相互不同的多种组合设定为多种校正模式,上述多种校正模式包含对上述彩色图像进行上述预测校正且对上述单色图像进行上述实时校正的校正模式,具备为了选择上述多种校正模式中的任意一种而被操作的校正方法选择操作部,上述控制部根据由上述校正方法选择操作部所选择的校正模式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由此,能应对用户的多种要求。
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纸张位置检测部检测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上述纸张的输送位置,上述控制部基于上述纸张的输送位置求出在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上述纸张相对于预先设定的上述基准位置的偏移量,根据上述偏移量在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
而且,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是,具备:输送方向纸张检测部,其在比上述对位辊靠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检测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上的上述纸张的输送定时;以及校正指示操作部,其为了指示是否在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而被操作,上述控制部在由上述校正指示操作部指示了校正上述图像形成位置时,根据利用上述输送方向纸张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纸张的输送定时,在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而校正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相对于上述纸张的印刷位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是,具备移动部,上述移动部设于比上述印刷部靠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使上述纸张向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上述纸张位置检测部检测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上述纸张的输送位置,上述控制部基于利用上述纸张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纸张的输送位置,求出上述纸张相对于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基准位置的偏移量,根据上述纸张的偏移量控制上述移动部,使上述纸张向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校正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相对于上述纸张的印刷位置。
在此,根据基于利用纸张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纸张的输送位置的纸张的偏移量控制移动部,使纸张向与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校正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相对于纸张的印刷位置,所以能在纸张的输送过程中校正纸张的图像形成位置,能按每1张纸张实时地校正纸张的图像形成位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控制部判定上述纸张的偏移量是否为规定值以上,在上述纸张的偏移量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校正上述纸张的偏移量,在上述纸张的偏移量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校正上述纸张的偏移量。
在该情况下,能简化纸张的偏移量的校正处理,能实现校正处理的迅速化。
而且,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控制部针对上述彩色图像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而校正上述彩色图像相对于上述纸张的图像形成位置,针对上述单色图像控制上述移动部,使上述纸张向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而校正上述单色图像相对于上述纸张的图像形成位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移动部在利用上述对位辊输送上述纸张的途中使上述对位辊向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而使上述纸张移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根据形成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中的任意一种来变更图像形成位置的校正方法,所以能抑制彩色图像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的下降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2(a)、(b)是放大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各对位辊、输送方向纸张传感器以及行传感器的配置关系的侧视图和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构成的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校正感光鼓上的图像形成位置的实时校正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5(a)、(b)是为了说明记录纸张的偏离中心量(偏移量)和感光鼓上的图像形成位置而使用的图。
图6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校正感光鼓上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最近预测校正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校正感光鼓上的图像形成位置的全平均值预测校正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中的与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相应的印刷位置的校正方法的实施方式,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校正模式、第2实施方式的第2校正模式、第3实施方式的第3校正模式以及第4实施方式的第4校正模式的图表。
图9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操作面板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在操作面板的显示部所显示的管理者模式设定画面的图。
图11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其它的实施例中的对位单元附近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2是放大表示图11的对位单元附近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1的对位单元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具备图11至图13所示的对位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构成的框图。
图15是表示具备图11至图13所示的对位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校正记录纸张上的印刷位置的实时纸张移动校正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具备图11至图13所示的对位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校正记录纸张上的印刷位置的实时判定纸张移动校正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7A是表示具备图11至图13所示的对位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校正感光鼓上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最近预测校正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7B是表示接续图17A的最近预测校正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具备图11至图13所示的对位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校正感光鼓上的图像形成位置的全平均值预测校正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中的与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相应的印刷位置的校正方法的实施方式,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第5校正模式、第6实施方式的第6校正模式、第7实施方式的第7校正模式以及第8实施方式的第8校正模式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截面图。该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读取原稿并在记录纸张上印刷的复印功能,具备原稿读取装置2、原稿输送装置(ADF)3、印刷部4、供纸盒5以及纸张输送部6等。印刷部4、供纸盒5以及纸张输送部6内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原稿读取装置2和原稿输送装置3搭载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的上侧。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处理的图像数据是与使用黑色(K)、青色(C)、品红(M)、黄色(Y)的各颜色的彩色图像相应数据或者与使用单色(例如黑色)的单色图像相应的数据。因此,在印刷部4中,显影装置12、感光鼓13、鼓清洁装置14以及带电装置15等为了形成与各颜色相应的4种墨粉图像而各设有4个,分别与黑色、青色、品红以及黄色对应起来,构成4个图像形成台Pa、Pb、Pc、Pd。
在形成彩色图像时,各图像形成台Pa、Pb、Pc、Pd工作。在各图像形成台Pa、Pb、Pc、Pd均在利用鼓清洁装置14将感光鼓13表面的残留墨粉除去和回收后,利用带电装置15使感光鼓13的表面均匀带电规定的电位,利用光扫描装置11对感光鼓13表面进行曝光,在其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利用显影装置12使感光鼓13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在感光鼓13表面形成墨粉图像。由此,在各感光鼓13表面形成各颜色的墨粉图像。
另外,在形成单色图像时,仅图像形成台Pa工作。因此,仅在图像形成台Pa处,在利用鼓清洁装置14将感光鼓13表面的残留墨粉除去和回收后利用带电装置15使感光鼓13的表面按规定的电位均匀带电,利用光扫描装置11对感光鼓13表面曝光,在其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利用显影装置12使感光鼓13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在感光鼓13表面形成单色的墨粉图像。
然后,一边使中间转印带21在箭头方向C环绕移动,一边利用带清洁装置22将中间转印带21的残留墨粉除去和回收,将形成于各感光鼓13表面的各颜色的墨粉图像(或者形成于单一的感光鼓13表面的单色的墨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使各颜色的墨粉图像在中间转印带21上重叠而成为彩色的墨粉图像。
在中间转印带21与2次转印装置23的转印辊23a之间形成有夹持区域,一边将通过S字状的纸张输送路径R1输送来的记录纸张夹在该夹持区域输送,一边将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彩色的墨粉图像(或者单色的墨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并且,在定影装置17的加热辊24与加压辊25之间夹着记录纸张进行加热和加压,使记录纸张上的彩色的墨粉图像(或者单色的墨粉图像)定影。
另一方面,在纸张输送部6中,利用拾取辊33从记录纸张抽出供纸盒5,将该记录纸张通过纸张输送路径R1输送,经由2次转印装置23、定影装置17,通过排扺辊36向排扺盘39送出。在该纸张输送路径R1中,配置有:各对位辊34,其使记录纸张暂时停止,在使记录纸张的前端对齐后,根据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间的夹持区域处的墨粉图像的转印定时开始输送记录纸张;促进记录纸张的输送的各输送辊35;以及各排扺辊36等。
但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由于各种原因,记录纸张的输送位置产生偏移,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印刷位置偏移。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比各对位辊34靠纸张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E的上游侧设置检测记录纸张的侧端的行传感器56,使用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出的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对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进行校正。
另外,在比各对位辊34靠纸张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E的下游侧设置检测记录纸张的前端的输送方向纸张传感器57,求出从利用各对位辊34开始输送记录纸张的输送开始时间点到利用输送方向纸张传感器57检测记录纸张前端的检测时间点的时间,使用该时间校正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纸张输送方向E的印刷位置。
接着,说明这样的用于校正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印刷位置的构成。图2(a)、(b)是放大表示各对位辊34、行传感器56以及输送方向纸张传感器57的配置关系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如图2(a)、(b)所示,在比各对位辊34靠纸张输送方向E的上游侧配置行传感器56,另外,在比各对位辊34靠纸张输送方向E的下游侧配置输送方向纸张传感器57,而且,在比输送方向纸张传感器57靠下游侧配置中间转印带21和转印辊23a。
在各对位辊34暂时停止的状态下,利用各输送辊35输送来的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各对位辊34触碰,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各对位辊34平行地对齐,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然后,开始利用各对位辊34输送记录纸张,利用输送方向纸张传感器57检测出记录纸张前端,使记录纸张向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之间的夹持区域N输送。
行传感器56为了能检测出最小宽度~最大宽度的记录纸张的一侧端的位置而具有例如记录纸张的最大宽度的1/2以上的长度,且以从沿着纸张输送路径R1输送的最大宽度的记录纸张的一侧端直到中心的方式配置。该行传感器56例如是接触印刷图像传感器(Contact Image Sensor,以下称为CIS),具备:光源,其将沿着主扫描方向D的线状光向纸张输送路径R1射出;以及多个受光元件,其在主扫描方向D排列,接受来自纸张输送路径R1的记录纸张的发射光,将接受了来自纸张输送路径R1的记录纸张的发射光的受光元件和没有接受发射光的受光元件之间的位置检测为记录纸张的一侧端位置。此外,行传感器56也可以适用具有记录纸张的最大宽度以上的长度、能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两端位置的传感器。
输送方向纸张传感器57定位于从各对位辊34的夹持区域N向纸张输送方向E的下游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且是各对位辊34的长度方向(与纸张输送方向E正交的主扫描方向D)的中心位置。另外,输送方向纸张传感器57例如是具备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光学传感器,将发光元件的光向记录纸张的纸张输送路径R1射出,由受光元件接受来自沿着纸张输送路径R1输送的记录纸张的发射光,利用受光元件的输出变化检测出记录纸张的前端。
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构成的框图。在图3中,控制部61控制原稿输送装置3、原稿读取装置2、印刷部4以及纸张输送部6等,或者输入行传感器56、输送方向纸张传感器57的检测输出并求出记录纸张的输送位置。
操作面板62具备:包括液晶显示装置等的显示部65;以及输入操作部66,其包括多个操作键和与显示部65的画面重叠的触摸面板等,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向导等显示于显示部65的画面,或者将利用输入操作部66的操作所输入的指示、数据等向控制部61输出。
存储器64将控制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驱动机构部所需的各种控制信息存储,或者存储利用输送方向纸张传感器57和行传感器56检测出的纸张输送位置的履历。图像处理部67针对图像数据实施各种图像处理。
例如,控制部61使原稿读取装置2读取原稿的图像,将表示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存储于存储器64,使在图像处理部67处理存储器64内的图像数据,使印刷部4将利用存储器64内的图像数据表示的原稿图像记录于记录纸张。
另外,控制部61基于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出的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求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使用该偏移量校正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并校正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
而且,控制部61求出从利用各对位辊34开始输送记录纸张的输送开始时间点到利用输送方向纸张传感器57检测记录纸张前端的时间点为止的时间,基于该时间求出记录纸张的副扫描方向的偏移量,使用该偏移量校正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副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并校正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副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墨粉图像的印刷位置的校正方法详细地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作为校正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方法,预先准备实时校正、最近预测校正以及全平均值预测校正,选择性地使用这些校正。这些校正的步骤预先存储于存储器64,利用控制部61从存储器64读出并执行。另外,在实时校正、最近预测校正以及全平均值预测校正都在同样的步骤中校正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图像形成位置。实时校正、最近预测校正以及全平均值预测校正的步骤如下。
[实时校正]图4是表示实时校正的步骤的流程图。首先,控制部61当操作面板62被操作而接受印刷工作的要求时(在步骤S101中为“是”),从供纸盒5供应第1张记录纸张(步骤S102),使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各对位辊34抵接而暂时停止。此时,控制部61基于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出的第1张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输送位置求出偏离中心量(偏移量)α1,将偏离中心量α1存储于存储器64(步骤S103)。然后,控制部61基于偏离中心量α1决定感光鼓13上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校正量,在感光鼓13的校正后的图像形成位置形成墨粉图像(步骤S104)。
例如,如图5(a)所示,将感光鼓13上的图像形成位置的基准调整量(针对初始位置的调整量)设为βo,将记录纸张的侧端的基准位置设为αo。并且,在记录纸张(用单点划线表示)相对于预先设定的中心位置F偏移的状态下向纸张输送方向E输送的情况下,将侧端位置从基准位置αo的偏移量作为偏离中心量α1求出并存储于存储器64。而且,如图5(b)所示,以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90的图像形成位置和在各对位辊34处停止的记录纸张的纸张输送位置一致的方式(与单点划线对应起来)校正感光鼓13的图像形成位置,在感光鼓13的校正后的图像形成位置形成墨粉图像。图像形成位置的校正量β1利用β1=βo+α1求出。
然后,控制部61基于感光鼓13的图像形成位置求出利用各对位辊34开始输送记录纸张的输送开始时间点,从该输送开始时间点开始输送记录纸张,在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间的夹持区域N处在第1张记录纸张上转印墨粉图像(步骤S105)。
然后控制部61确认是否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步骤S106),如果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在步骤S106中为“是”),重复从步骤S102起的处理。另外,如果没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在步骤S106中为“否”),结束图4的处理。
即,所谓实时校正是如下校正方法: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在求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后,使用该偏移量校正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利用各对位辊34开始输送记录纸张,在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间的夹持区域N处将墨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即,是如下校正方法:按每1张记录纸张求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校正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因此,能以高精度维持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但是,因为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在求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后,开始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形成动作,所以每一张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时间变长,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减少。
在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后,在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形成墨粉图像,将墨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而且在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间的夹持区域N处,将墨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另外,与向记录纸张的转印定时对应起来开始利用各对位辊34输送记录纸张。因此,从利用行传感器56的检测时间点直至中间转印带21上的墨粉图像到达夹持区域N之前,需要等待各对位辊34对记录纸张的输送,每一张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时间变长,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减少。
特别是,关于黄色的墨粉图像,从图像形成台Pd的感光鼓13通过中间转印带21直至夹持区域N的移动时间(移动距离)长。因此,在彩色图像的情况下,从行传感器56的检测时间点直至黄色的墨粉图像到达夹持区域N为止,需要等待利用各对位辊34输送记录纸张,图像形成时间格外地延长,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也格外地减少。
另外,关于黑色的墨粉图像,从图像形成台Pa的感光鼓13通过中间转印带21直至该夹持区域N为止的移动时间(移动距离)短。因此,在单色图像的情况下,在从行传感器56的检测时间点直至黑色的墨粉图像到达该夹持区域N之前,即使等待利用各对位辊34输送记录纸张,但是与彩色图像的情况比较时,每一张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时间缩短,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也增多。
[最近预测校正]图6是表示最近预测校正的步骤的流程图。首先,控制部61当操作面板62被操作而接受印刷工作的要求时(在步骤S111中为“是”),从供纸盒5供应第1张记录纸张(步骤S112),使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各对位辊34抵接而暂时停止。此时,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第1张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输送位置,求出偏离中心量(偏移量)α1,将偏离中心量α1存储于存储器64(步骤S113)。然后,控制部61基于偏离中心量α1求出感光鼓13上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校正量β1,校正感光鼓13的图像形成位置,在感光鼓13的校正后的图像形成位置形成墨粉图像(步骤S114)。
然后,控制部61基于感光鼓13的图像形成位置求出利用各对位辊34开始输送记录纸张的输送开始时间点,从该输送开始时间点开始输送记录纸张,在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间的夹持区域N处在第1张记录纸张上转印墨粉图像(步骤S115)。
接着,控制部61开始从供纸盒5供应第2张记录纸张(步骤S116)。然后,控制部61求出将以前的记录纸张(第1张记录纸张)的偏离中心量α1平均化所得的偏离中心平均值αf1(=α1)(步骤S117),基于偏离中心平均值αf1求出校正量β1,校正感光鼓13的图像形成位置,在感光鼓13的校正后的图像形成位置形成墨粉图像(步骤S118)。
另外,控制部61使第2张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各对位辊34抵接而暂时停止,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输送位置,求出偏离中心量(偏移量)α1,将偏离中心量α1存储于存储器64(步骤S119)。
然后,控制部61基于感光鼓13的图像形成位置求出利用各对位辊34开始输送记录纸张的输送开始时间点,从该输送开始时间点开始输送第2张记录纸张,在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间的夹持区域N处在记录纸张上转印墨粉图像(步骤S120)。
接下来,确认是否有第3张记录纸张的印刷(步骤S121),在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的情况下(在步骤S121中为“是”),重复从步骤S116起的处理。因此,开始从供纸盒5供应记录纸张(步骤S116),求出将以前的记录纸张(第1张和第2张)的偏离中心量α1平均化得到的偏离中心平均值αf1(步骤S117),基于偏离中心平均值αf1求出校正量β1,校正感光鼓13的图像形成位置,在感光鼓13的校正后的图像形成位置形成墨粉图像(步骤S118),另外,使第3张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各对位辊34抵接而暂时停止,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输送位置并求出偏离中心量α1,将偏离中心量α1存储于存储器64(步骤S119),利用各对位辊34开始输送第3张记录纸张,在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间的夹持区域N处在记录纸张上转印墨粉图像(步骤S120)。
以后同样,如果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在步骤S121中为“是”),则重复步骤S116~S120。另外,如果没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在步骤S121为“否”),则结束图6的处理。
即,所谓最近预测校正,是在连续印刷多张记录纸张时,关于最初的第1张记录纸张,进行与实时校正同样的校正,关于第2张记录纸张,使用第1张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形成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另外,关于第3张以后的记录纸张,使用以前的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的平均值,校正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因此,关于第1张记录纸张,与实时校正同样,图像形成时间变长,但是关于第2张以后的记录纸张,能在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以前(或者不会由于该检测而受到制约地)开始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形成动作,每一张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时间成为与没有校正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时相同的最短时间,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增多。
在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关于第2张以后的记录纸张,在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的检测时间点之前在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形成墨粉图像,将墨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因此,能提前利用各对位辊34开始输送记录纸张的输送开始时间点。因此,与实时校正比较,每一张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时间缩短,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增多。
另外,在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比较中,在第1张记录纸张印刷时,产生与实时校正同样的差异,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时间比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时间大幅延长,但是在第2张以后的印刷时,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时间与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时间的差减小,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的差也减小。
[全平均值预测校正]图7是表示全平均值预测校正的步骤的流程图。首先,控制部61当操作面板62被操作而接受印刷工作的要求时(在步骤S131中为“是”),从供纸盒5开始供应记录纸张(步骤S132)。然后,控制部61从存储器64读出将在过去一定次数的各印刷工作中求出的所有的偏离中心量α1平均化所得的偏离中心平均值αf2(步骤S133),基于偏离中心平均值αf2求出校正量β1,校正感光鼓13的图像形成位置,在感光鼓13的校正后的图像形成位置上形成墨粉图像(步骤S134)。此外,偏离中心平均值αf2是每当印刷工作结束时通过将在过去一定次数的各印刷工作中求出的所有的偏离中心量α1平均化而求出的,存储于存储器64并更新。
另外,控制部61使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各对位辊34抵接而暂时停止,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输送位置并求出偏离中心量(偏移量)α1,将本次的印刷工作的偏离中心量α1存储于存储器64(步骤S135)。
然后,控制部61基于感光鼓13的图像形成位置求出利用各对位辊34开始输送记录纸张的输送开始时间点,开始该记录纸张的输送,在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间的夹持区域N处在记录纸张上转印墨粉图像(步骤S136)。
以后,控制部61确认是否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步骤S137),如果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在步骤S137中为“是”),则重复从步骤S132起的处理。另外,如果没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在步骤S137中为“否”),则结束图7的处理。
即,所谓全平均值预测校正,是每当进行印刷工作时,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各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求出并存储各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另外,每当进行印刷工作时,使用在过去一定次数的各印刷工作中求出的所有的偏移量的平均值,校正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因此,与最近预测校正的第2张以后的记录纸张同样,能在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以前(或者不会由于该检测而受到制约地)开始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形成动作,每一张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时间成为与没有校正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时相同的最短时间,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增多。另外,在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比较中,图像形成时间的差减小,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的差也减小。
接着,对校正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副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方法进行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为了校正副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而使用1种校正方法。该校正的步骤预先存储于存储器64,利用控制部61从存储器64读出并执行。另外,副扫描方向的校正相对于主扫描方向的实时校正、最近预测校正以及全平均值预测校正都能并行地实施。
副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方法是指:每当进行印刷工作时,求出从利用各对位辊34开始输送记录纸张的输送开始时间点到利用输送方向纸张传感器57检测记录纸张前端的检测时间点为止的时间,基于该时间求出并存储记录纸张的副扫描方向的偏移量,另外,每当进行印刷工作时,使用在过去一定次数的各印刷工作中求出的所有的偏移量的平均值,校正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副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因此,能在利用输送方向纸张传感器57检测出记录纸张的前端位置以前(或者不会由于该检测而受到制约地)开始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形成动作,每一张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时间成为与没有校正副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时相同的最短时间,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不会减少。另外,在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比较中,图像形成时间的差较小,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的差也较小。而且,对主扫描方向的实时校正、最近预测校正以及全平均值预测校正都完全不会带来影响。
下面,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关于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适当组合地适用实时校正、最近预测校正以及全平均值预测校正,使得能选择性地设定与这些组合对应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1校正模式、第2实施方式的第2校正模式、第3实施方式的第3校正模式以及第4实施方式的第4校正模式。另外,关于副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使得能将1种校正方法切换设定为有效或者无效。
图8是表示第1至第4校正模式的图表。如图8的图表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第1校正模式中,对彩色图像适用全平均值预测校正,对单色图像适用实时校正。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第2校正模式中,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都适用全平均值预测校正。而且,在第3实施方式的第3校正模式中,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都适用实时校正。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的第4校正模式中,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都适用最近预测校正。
这样的关于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第1至第4校正模式利用操作面板62的输入操作来设定。另外,关于副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1种校正方法的有效或者无效的切换设定也是通过操作面板62的输入操作来设定的。
图9是表示操作面板62的俯视图。如图9所示,操作面板62具备:显示部65,其包括液晶显示装置等;以及输入操作部66,其包括多个操作键和与显示部65的画面重叠的触摸面板等,将利用所操作的键、触摸面板检测出的显示钮(显示区域)通知控制部61。控制部61对其响应,切换显示部65的画面,或者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
在选择性地设定第1至第4校正模式的情况下,对多个操作键和与显示部65的画面重叠的触摸面板等进行输入操作来设定管理者模式。控制部61对其响应,在显示部65弹出显示如图10所示的管理者模式设定画面71。用户操作用于指示是否进行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的各显示钮72a、72b中的任一个。例如,在显示钮72b被操作的情况下,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变成无效,第1至第4校正模式都不能设定。另外,在显示钮72a被操作的情况下,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变成有效,接下来,当各显示钮74a~74d中的任一个被选择性地操作时,第1至第4校正模式中的任一个显示于显示钮75,显示于显示钮75的模式变成有效。
例如,当显示钮72a被操作时,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变成有效,接下来,当显示钮74a被操作时,第1校正模式显示于显示钮75而变成有效。另外,当显示钮72a被操作,接下来,显示钮74b被操作时,第2校正模式显示于显示钮75而变成有效。而且,当显示钮72a被操作,接下来,显示钮74c被操作时,第3校正模式显示于显示钮75而变成有效。另外,当显示钮72a被操作,接下来,显示钮74d被操作时,第4校正模式显示于显示钮75而变成有效。
另外,用户操作用于指示是否进行副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的各显示钮73a、73b中的任一个,将副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设定为有效或者无效。此外,不管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是有效和无效中的哪种,当各显示钮73a、73b中的任一个被操作时,副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变成有效或者无效。
这样,能将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设为有效或者无效,在将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设为有效的情况下,能选择性地设定第1至第4校正模式中的任一个。
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设为无效的情况下,不会利用控制部61进行印刷位置的校正。另外,在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设为有效,第1校正模式被选择的情况下,利用控制部61对彩色图像进行基于全平均值预测校正的印刷位置的校正,对单色图像进行基于实时校正的印刷位置的校正。而且,在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设为有效,第2校正模式被选择的情况下,利用控制部61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都进行基于全平均值预测校正的印刷位置的校正。另外,在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设为有效,第3校正模式被选择的情况下,利用控制部61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都进行基于实时校正的印刷位置的校正。而且,在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设为有效,第4校正模式被选择的情况下,利用控制部61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都进行基于最近预测校正的印刷位置的校正。另外,在副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设为有效的情况下,利用控制部61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都进行副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
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的第1校正模式、第2实施方式的第2校正模式、第3实施方式的第3校正模式以及第4实施方式的第4校正模式的区分使用进行说明。首先,在第1实施方式的第1校正模式中,对彩色图像适用全平均值预测校正,对单色图像适用实时校正。
全平均值预测校正适用在过去一定次数的各印刷工作中求出的所有的偏移量的平均值,校正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因此能在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以前(或者不会由于该检测而受到制约地)开始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形成动作,每一张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时间成为与没有校正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时相同的最短时间,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不会减少。因此,关于彩色图像,当假设没有校正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时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为100%时,即使进行全平均值预测校正,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也维持为100%,复制性能(CPM)不下降。
另外,实时校正是在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求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后,开始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形成动作,所以能以高精度维持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但是每一张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时间变长,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减少。因此,关于单色图像,当假设没有校正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时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为100%时,例如,通过进行实时校正,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成为70%,CPM下降。
因此,在设定了第1校正模式的情况下,关于彩色图像,CPM不下降,另外,关于单色图像,CPM下降,但是能以高精度维持记录纸张上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
在第1校正模式中,单色图像的CPM停留于70%的下降,所以在能允许该程度的CPM的下降的情况下,选择并设定第1校正模式。另外,在单色图像和彩色图像的比较中,对于CPM为100%时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单色图像比彩色图像多,所以可以说,即使单色图像的CPM下降到70%,也难以识别CPM的下降。
接着,在第2实施方式的第2校正模式中,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适用全平均值预测校正,所以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中的任意一种,CPM都不下降。
因此,对于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中的任意一种,在CPM比记录纸张上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精度优先的情况下,选择并设定第2校正模式。
接着,在第3实施方式的第3校正模式中,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适用实时校正,所以能以高精度维持记录纸张上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但是CPM下降。关于彩色图像,当假设不校正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时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为100%时,进行实时校正,由此,例如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成为50%,CPM大幅下降。另外,关于单色图像,进行实时校正,由此,例如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成为70%,CPM下降。
因此,对于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中的任意一种,在记录纸张上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精度比CPM优先的情况下,选择并设定第3校正模式。
接着,在第4实施方式的第4校正模式中,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适用最近预测校正。在最近预测校正中,对于第1张记录纸张,与实时校正同样,图像形成时间变长,但是对于第2张以后的记录纸张,与全平均值预测校正大致同样,能在利用行传感器56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以前(或者不会由于该检测而受到制约地)开始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形成动作,CPM不下降。
例如,在频繁更换或者切换使用多个供纸盒5的情况下,每当进行供纸盒5的更换、切换时,有可能记录纸张的偏移量发生变化,可以认为最近预测校正比全平均值预测校正更有效,所以选择并设定第4校正模式。
这样,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能选择并设定第1至第4校正模式,所以能提高使用便利性。特别是,在第1读取模式中,关于彩色图像,CPM不下降,另外,关于单色图像,CPM下降,但是该CPM的下降停留于70%,所以难以实际感到单色图像的CPM的下降,且能以高精度维持单色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其它的实施例。在其它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如下校正方法:使记录纸张向主扫描方向移动,变更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位置,由此校正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为了使记录纸张向主扫描方向移动,可以取代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各对位辊34而设置对位单元,变更对位单元附近的构成。但是,在除了对位单元附近的部位,成为与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1同样的构成。另外,选择性地使用这样的校正方法和与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1同样地通过变更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而校正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方法。
图11和图12是放大表示其它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对位单元附近的构成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在图11和图12中,在比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之间的夹持区域靠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设有各下游侧输送辊201、各下游侧引导部件202、行传感器203、下游侧纸张传感器204、对位单元205、各上游侧引导部件206、上游侧纸张传感器207以及各上游侧输送辊208,而且,在比各上游侧输送辊208靠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设有图1所示的各输送辊35。对位单元205具有各对位辊211、各斜行校正辊212以及支撑该各辊211、212的移动框架213等。
在此,记录纸张利用各输送辊35(图1所示)和各上游侧输送辊208依次输送,在各上游侧引导部件206之间通过并向对位单元205输送。并且,记录纸张P的前端与暂时停止的各对位辊211触碰,使记录纸张P的前端与各对位辊211平行地对齐,接下来,利用各上游侧输送辊208和各对位辊211输送记录纸张P,记录纸张P的前端与暂时停止的各斜行校正辊212触碰,使记录纸张P的前端与各斜行校正辊212平行地对齐。因此,记录纸张P的前端与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触碰2次,与这些辊211、212平行地对齐。
而且,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输送记录纸张P,在记录纸张P的前端通过了行传感器203之后,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出记录纸张P的主扫描方向D的侧端位置。并且,在选择了通过变更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D的位置而校正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D的印刷位置的校正方法时,停止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对记录纸张P的输送,使支撑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的移动框架213向主扫描方向D移动,变更记录纸张P的主扫描方向D的位置,然后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重新开始输送记录纸张P。另外,在选择了与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1同样地通过变更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D的图像形成位置而校正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D的印刷位置的校正方法时,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对记录纸张P的输送不会停止,移动框架213也不会向主扫描方向D移动。
记录纸张P从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向各下游侧输送辊201输送,而且向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之间的夹持区域输送,在该夹持区域处转印中间转印带21上的墨粉图像。并且,记录纸张P经由定影装置17,通过各排扺辊36向排扺盘39送出(参照图1)。
接着,对使对位单元205向主扫描方向D移动的机构进行说明。图13是示意性表示对位单元205的结构的俯视图。如图13所示,在移动框架213上设有向主扫描方向D延伸的齿条221,固定于移动用电机222的输出轴的小齿轮223与齿条221啮合。移动框架213由引导部件(未图示)在主扫描方向D上移动自如地支撑,另外,移动用电机222固定于恒定位置。当利用移动用电机222驱动小齿轮223旋转时,齿条221向主扫描方向D移动,移动框架213与齿条221一起移动。另外,移动用电机222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与移动框架213的主扫描方向D的位置对应,通过控制移动用电机222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能使移动框架213向主扫描方向D移动而调节其位置,能调节被各对位辊211的夹持区域和各斜行校正辊212的夹持区域夹着的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D的位置。
另外,移动框架213旋转自如地支撑各对位辊211的轴211a。在一方轴211a的端部固定着从动齿轮231,中间齿轮232与从动齿轮231啮合,驱动齿轮233与中间齿轮232啮合,在驱动齿轮233的轴与驱动用电机234的输出轴之间插入电磁离合器235。从动齿轮231与移动框架213以及各对位辊211一起向主扫描方向D移动,中间齿轮232和驱动齿轮233定位于各自的恒定位置,驱动用电机234固定于恒定位置。中间齿轮232在主扫描方向D上长,因此即使从动齿轮231向主扫描方向D移动,也可维持从动齿轮231与中间齿轮232的啮合状态,旋转驱动力在这些齿轮231、232之间传递。在电磁离合器235为连接状态时,利用驱动用电机234使驱动齿轮233旋转,驱动齿轮233的旋转通过中间齿轮232传递到从动齿轮231,从动齿轮231旋转,连接固定于从动齿轮231的一方轴211a的对位辊211旋转,另一方对位辊211从动旋转。
同样,移动框架213旋转自如地支撑各斜行校正辊212的轴212a。在一方轴212a的端部固定着从动齿轮241,中间齿轮242与从动齿轮241啮合,在中间齿轮242与驱动齿轮243之间夹着2个齿轮244,在驱动齿轮243的轴与驱动用电机234的输出轴之间插入电磁离合器246。从动齿轮241与移动框架213以及各斜行校正辊212一起向主扫描方向D移动,中间齿轮242、各齿轮244以及驱动齿轮243定位于各自的恒定位置,驱动用电机234固定于恒定位置。中间齿轮242在主扫描方向D长,因此即使从动齿轮241向主扫描方向D移动,也可维持从动齿轮241和中间齿轮242的啮合状态,旋转驱动力在这些齿轮241、242之间传递。在电磁离合器246为连接状态时,利用驱动用电机234使驱动齿轮243旋转,驱动齿轮243的旋转通过各齿轮244和中间齿轮242传递到从动齿轮241,从动齿轮241旋转,连接固定于从动齿轮241的一方轴212a的斜行校正辊212旋转,另一方斜行校正辊212从动旋转。
另外,利用1个驱动用电机234一起驱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因此,当假设设定从驱动齿轮233通过中间齿轮232直至从动齿轮231为止的减速比而使各对位辊211的圆周速度为规定值时,将从驱动齿轮243通过各齿轮244和中间齿轮242直至从动齿轮241为止的减速比设定为各斜行校正辊212的圆周速度与其规定值一致,使利用各对位辊211对记录纸张的输送速度和利用各斜行校正辊212对记录纸张的输送速度一致。
因此,通过控制移动用电机222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从而能使移动框架213向主扫描方向D移动而调节其位置。另外,通过使驱动用电机234旋转,将各电磁离合器235、246分别连接和切断,能使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分别旋转和停止。
图14是表示具备图11至图13所示的对位单元205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构成的框图。此外,在图14中,在起到与图3同样的作用的部位标注相同附图标记。控制部61控制原稿输送装置3、原稿读取装置2、印刷部4、供纸盒5、纸张输送部6以及对位单元205等,一边输送记录纸张,校正记录纸张上的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的印刷位置,一边将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印刷到记录纸张上。
例如,控制部61对纸张输送部6进行驱动控制,使记录纸张输送和停止。纸张输送部6具备各输送辊35、各下游侧输送辊201、各上游侧输送辊208、驱动用电机(未图示)、将驱动用电机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该各辊35、201、208的齿轮单元(未图示)、传递和切断旋转驱动力的电磁离合器(未图示)、以及设于纸张输送路径R1中的多个纸张传感器(未图示)等。控制部61对纸张输送部6的驱动用电机进行驱动控制,并且基于各纸张传感器的检测输出对记录纸张的输送位置进行判定,根据该输送位置连接和切断电磁离合器,使各辊35、201、208旋转和停止,使记录纸张输送和停止。
另外,控制部61对对位单元205的驱动用电机234进行驱动控制,并且基于下游侧纸张传感器204和上游侧纸张传感器207的检测输出对记录纸张的输送位置进行判定,根据该输送位置对各电磁离合器235、246进行驱动控制,使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分别旋转和停止,使记录纸张输送和停止。
另外,控制部61基于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出的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求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根据该偏移量控制移动用电机222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使移动框架213向主扫描方向移动,调节被各对位辊211的夹持区域和各斜行校正辊212的夹持区域夹着的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位置,校正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或者,控制部61基于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出的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求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根据该偏移量校正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校正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
接着,对具备图11至图13所示的对位单元205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校正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校正方法详细地说明。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这样的校正方法,预先准备实时纸张移动校正、实时判定纸张移动校正、最近预测校正以及全平均值预测校正,选择性地使用这些校正。这些校正的步骤预先存储于存储器64,利用控制部61从存储器64读出并执行。
[实时纸张移动校正]图15是表示实时纸张移动校正的步骤的流程图。首先,控制部61当操作面板62被操作而接受印刷工作的要求时(在步骤S301中为“是”),从供纸盒5供应第1张记录纸张(步骤S302)。该记录纸张利用各输送辊35和各上游侧输送辊208依次输送,而且在各上游侧引导部件206之间通过而向对位单元205输送。
此时,控制部61在切断对位单元205的电磁离合器235使各对位辊211停止的状态下,等待利用上游侧纸张传感器207检测出记录纸张的前端,当检测出记录纸张的前端时,从该检测时间点直至经过第1规定时间为止使各对位辊211持续停止,使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停止中的各对位辊211触碰,使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各对位辊211平行地对齐(步骤S303)。
另外,控制部61根据利用上游侧纸张传感器207检测记录纸张的前端的检测时间点,设定利用光扫描装置11开始扫描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表面的扫描开始时间点、即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表面的静电潜像的写入开始时间点,开始静电潜像的写入。
接下来,控制部61在切断对位单元205的电磁离合器246使各斜行校正辊212停止的状态下连接对位单元205的电磁离合器235,使各对位辊211旋转,重新开始记录纸张的输送,使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停止中的各斜行校正辊212触碰,使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各斜行校正辊212平行地对齐(步骤S304)。因此,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触碰2次,与这些辊211、212平行地对齐。
而且,控制部61连接对位单元205的电磁离合器246,使各斜行校正辊212旋转,使记录纸张的输送重新开始,等待利用下游侧纸张传感器204检测记录纸张的前端,在从检测出记录纸张的前端起经过第2规定时间后,即,在记录纸张的前端通过了行传感器203的规定定时,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时,将该侧端位置存储于存储器64(步骤S305)。
另外,控制部61在该规定定时切断对位单元205的各电磁离合器235、246,使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停止(步骤S306)。此时,记录纸张被夹在各对位辊211间的夹持区域和各斜行校正辊212间的夹持区域,另外,记录纸张的后端成为从各上游侧输送辊208离开的状态,因此能通过使移动框架213向主扫描方向移动,从而使夹在这些夹持区域的记录纸张向主扫描方向移动,调节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位置。
控制部61基于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出的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求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根据该偏移量控制移动用电机222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使移动框架213向主扫描方向移动,调节被各对位辊211的夹持区域和各斜行校正辊212的夹持区域夹着的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位置,消除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步骤S307)。
例如,如图11所示,在记录纸张的中心从预先设定的中心位置F向箭头方向仅偏移距离ΔL的情况下,记录纸张的侧端位置从规定位置仅偏移距离ΔL,所以如果使移动框架213向与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仅移动距离ΔL,则夹在各对位辊211的夹持区域和各斜行校正辊212的夹持区域的记录纸张向与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仅移动距离ΔL,校正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位置,使记录纸张的中心和中心位置F一致。此外,在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为0(距离ΔL=0)的情况下,移动框架213不移动,记录纸张也不向主扫描方向移动。
然后,控制部61根据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表面的静电潜像的写入开始时间点设定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重新开始输送记录纸张的输送重新开始时间点,连接对位单元205的各电磁离合器235、246,使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旋转,使记录纸张的输送重新开始(步骤S308)。将记录纸张通过各下游侧输送辊201向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之间的夹持区域输送,在该夹持区域处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墨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此时,记录纸张的中心和中心位置F一致,所以墨粉图像不会向主扫描方向偏移地转印到记录纸张上(步骤S309)。另外,根据静电潜像的写入开始时间点设定记录纸张的输送重新开始时间点,由此,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之间的夹持区域处的墨粉图像的转印定时与记录纸张到达该夹持区域的定时一致,墨粉图像也不会向副扫描方向偏移地转印到记录纸张上。
以后,控制部61确认是否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步骤S310),如果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在步骤S310中为“是”),则重复从步骤S302起的处理。另外,如果没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在步骤S310中为“否”),则结束图15的处理。
即,所谓实时纸张移动校正是如下校正方法: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求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使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停止,在各对位辊211的夹持区域和各斜行校正辊212的夹持区域夹着记录纸张的状态下,使移动框架213向主扫描方向移动,调节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位置,消除记录纸张的偏移,然后重新开始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输送记录纸张,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墨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即,是如下校正方法:按每1张记录纸张求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消除记录纸张的偏移。因此,能以高精度维持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但是,在使移动框架213向主扫描方向移动时,使记录纸张的输送停止,所以每一张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时间变长,与后面详细说明的全平均值预测校正比较,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减少。另外,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都将记录纸张的输送停止时间设定为相同,因此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不会产生大幅差异。
[实时判定纸张移动校正]图16是表示实时判定纸张移动校正的步骤的流程图。首先,控制部61当操作面板62被操作而接受印刷工作的要求时(在步骤S311中为“是”),从供纸盒5供应第1张记录纸张(步骤S312),将记录纸张向对位单元205输送。
此时,控制部61切断对位单元205的电磁离合器235,使各对位辊211停止,从利用上游侧纸张传感器207检测记录纸张的前端的检测时间点直至经过第1规定时间为止使各对位辊211持续停止,使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停止中的各对位辊211触碰,使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各对位辊211平行地对齐(步骤S313)。
另外,控制部61根据利用上游侧纸张传感器207检测记录纸张的前端的检测时间点,设定利用光扫描装置11开始扫描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表面的扫描开始时间点、即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表面的静电潜像的写入开始时间点,开始静电潜像的写入。
接下来,控制部61切断对位单元205的电磁离合器246,使各斜行校正辊212停止,在该状态下连接对位单元205的电磁离合器235,开始利用各对位辊211输送记录纸张,使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停止中的各斜行校正辊212触碰,使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各斜行校正辊212平行地对齐(步骤S314)。
而且,控制部61连接对位单元205的电磁离合器246,使各斜行校正辊212旋转,重新开始输送记录纸张,在从利用下游侧纸张传感器204检测记录纸张的前端的检测时间点起经过第2规定时间后,即,在记录纸张的前端通过了行传感器203的规定定时,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时,将该侧端位置存储于存储器64(步骤S315)。
另外,控制部61在该规定定时切断对位单元205的各电磁离合器235、246,使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停止(步骤S316)。此时,记录纸张夹在各对位辊211间的夹持区域和各斜行校正辊212间的夹持区域,另外,记录纸张的后端成为从各上游侧输送辊208离开的状态。
接下来,控制部61基于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出的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求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判定该偏移量是否为规定值以上(步骤S317)。例如,在偏移量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在步骤S317中为“否”),控制部61不会调节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位置,而根据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表面的静电潜像的写入开始时间点连接对位单元205的各电磁离合器235、246,重新开始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输送记录纸张(步骤S318)。将记录纸张通过各下游侧输送辊201向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之间的夹持区域输送,在该夹持区域处,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墨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步骤S319)。
另外,在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S317中为“是”),控制部61控制移动用电机222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使移动框架213向与记录纸张的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一定量,将夹在各对位辊211的夹持区域和各斜行校正辊212的夹持区域的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位置调节一定量,减少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步骤S320)。
例如,与偏移量比较的规定值作为默认值设定为2mm程度。另外,规定值通过维修人员或者用户操作图14所示的操作面板62的输入操作部66来变更,通过显示于显示部65来确认。
然后,控制部61根据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表面的静电潜像的写入开始时间点,设定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重新开始输送记录纸张的时间点,重新开始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输送记录纸张(步骤S318)。将记录纸张通过各下游侧输送辊201向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之间的夹持区域输送,在该夹持区域,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墨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步骤S319)。此时,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减少,所以墨粉图像不会在主扫描方向大幅偏移地转印到记录纸张上。另外,根据静电潜像的写入开始时间点设定记录纸张的输送重新开始时间点,由此,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之间的夹持区域的墨粉图像的转印定时与记录纸张到达该夹持区域的定时一致,墨粉图像也不会在副扫描方向偏移地印刷到记录纸张上。
以后,控制部61确认是否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步骤S321),如果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在步骤S321中为“是”),则重复从步骤S312起的处理。另外,如果没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在步骤S321中为“否”),则结束图16的处理。
即,所谓实时判定纸张移动校正是如下校正方法: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求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在偏移量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虽然使记录纸张的输送停止,但是在使移动框架213不向主扫描方向移动的状态下重新开始记录纸张的输送,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墨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另外,在偏移量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使记录纸张的输送停止,在此基础上使移动框架213向与记录纸张的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仅移动一定量,减少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然后重新开始记录纸张的输送,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墨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且是如下校正方法:按每1张记录纸张求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仅在偏移量为规定值以上时减少记录纸张的偏移。因此,能以大致高精度维持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另外,因为将移动框架213的主扫描方向的移动量限制为一定量,所以能缩短移动用电机222的驱动控制所需的时间,能缩短从感光鼓13上的静电潜像的写入开始时间点直至墨粉图像向记录纸张转印的转印定时为止的时间,能抑制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的减少程度。例如,实时判定纸张移动校正相对于后面详细说明的全平均值预测校正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的减少程度与实时纸张移动校正相对于该全平均值预测校正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的减少程度比较成为一半。因此,虽然使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的偏移量减少,但是能抑制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的减少程度。另外,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都将记录纸张的输送停止时间设定为相同,因此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不会产生大幅差异。
[最近预测校正]图17A和图17B是表示最近预测校正的步骤的流程图。首先,当有印刷工作的要求时(在步骤S331中为“是”),从供纸盒5供应第1张记录纸张(步骤S332),第1张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触碰2次而与该各辊211、212平行地对齐(步骤S333、S334)。
而且,在第1张记录纸张的前端通过了行传感器203的规定定时,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步骤S335),求出图5所示的偏离中心量(偏移量)α1并存储于存储器64(步骤S336),在该规定定时,停止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输送记录纸张(步骤S337)。并且,基于偏离中心量α1求出感光鼓13上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校正量β1,校正感光鼓13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在感光鼓13的校正后的图像形成位置形成墨粉图像(步骤S338)。因此,在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的校正后的图像形成位置形成静电潜像,使该静电潜像显影,形成墨粉图像。
然后,基于感光鼓13的校正后的图像形成位置设定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重新开始输送记录纸张的输送重新开始时间点,从该输送重新开始时间点重新开始记录纸张的输送(步骤S339),在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间的夹持区域N处,将墨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步骤S340)。
接着,从供纸盒5开始供应第2张记录纸张(步骤S341),根据利用上游侧纸张传感器207检测第2张记录纸张的前端的检测时间点设定利用光扫描装置11开始扫描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表面的扫描开始时间点,开始静电潜像的写入。同时,求出将以前的记录纸张(第1张记录纸张)的偏离中心量α1平均化所得的偏离中心平均值αf1(=α1)(步骤S342),基于偏离中心平均值αf1求出校正量β1,校正感光鼓13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静电潜像形成位置)(步骤S343)。
并且,第2张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触碰2次而与该各辊211、212平行地对齐(步骤S344、S345),在第2张记录纸张的前端通过了行传感器203的规定定时,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步骤S346),求出偏离中心量(偏移量)α1并存储于存储器64(步骤S347),在该规定定时,使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对记录纸张的输送停止(步骤S348)。
然后,根据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表面的静电潜像的写入开始时间点设定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开始输送记录纸张的输送开始时间点,从该输送开始时间点重新开始记录纸张的输送(步骤S349),在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间的夹持区域N处,将墨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步骤S350)。
接下来,在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的情况下(在步骤S351中为“是”),重复从步骤S341起的处理。因此,开始供应记录纸张(步骤S341),根据利用上游侧纸张传感器207检测记录纸张的前端的检测时间点设定利用光扫描装置11开始扫描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表面的扫描开始时间点,同时求出将以前的记录纸张(第1张和第2张)的偏离中心量α1平均化所得的偏离中心平均值αf1(步骤S342),基于偏离中心平均值αf1求出校正量β1,校正感光鼓13上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静电潜像形成位置)(步骤S343),而且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步骤S346),求出偏离中心量α1,将偏离中心量α1存储于存储器64(步骤S347),使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对记录纸张的输送暂时停止(步骤S348),根据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表面的静电潜像的写入开始时间点重新开始记录纸张的输送(步骤S349),在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间的夹持区域N处,将墨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步骤S350)。
以后同样,如果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在步骤S351中为“是”),则重复步骤S341~S350。另外,如果没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在步骤S351中为“否”),则结束图17A和图17B的处理。
即,所谓最近预测校正,是在连续印刷多个记录纸张时,关于最初的第1张记录纸张,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求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使用该偏移量校正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静电潜像形成位置),然后开始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对记录纸张的输送,在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间的夹持区域N处,将墨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接下来,关于第2张记录纸张,使用第1张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校正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而且,关于第3张以后的记录纸张,使用以前的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的平均值,校正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因此,关于第1张记录纸张,在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后开始形成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表面的静电潜像,图像形成时间变长,但是关于第2张以后的记录纸张,能在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以前(或者不会由于该检测而受到制约地)开始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静电潜像的形成动作,每一张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时间成为与不校正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情况相同的最短时间,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增多。
另外,在彩色图像与单色图像的比较中,在第1张记录纸张的印刷时,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时间比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时间大幅地变长,在第2张以后的印刷时,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时间与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时间的差变小,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的差也变小。
[全平均值预测校正]图18是表示全平均值预测校正的步骤的流程图。首先,当有印刷工作的要求时(在步骤S361中为“是”),从供纸盒5供应第1张记录纸张(步骤S362),根据利用上游侧纸张传感器207检测记录纸张的前端的检测时间点设定利用光扫描装置11开始扫描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表面的扫描开始时间点,开始静电潜像的写入。同时,从存储器64读出将在过去一定次数的各印刷工作中求出的所有的偏离中心量α1(图5所示)平均化所得的偏离中心平均值αf2(步骤S363),基于偏离中心平均值αf2求出校正量β1,校正感光鼓13的图像形成位置(静电潜像位置)(步骤S364)。因此,在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的校正后的图像形成位置上形成静电潜像,使该静电潜像显影,形成墨粉图像。此外,偏离中心平均值αf2是每当印刷工作结束时,通过将在过去一定次数的各印刷工作中求出的所有的偏离中心量α1平均化而求出的,存储于存储器64并更新。
并且,记录纸张的前端与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触碰2次而与该各辊211、212平行地对齐(步骤S365、S366),在第2张记录纸张的前端通过了行传感器203的规定定时,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步骤S367),求出偏离中心量(偏移量)α1并存储于存储器64(步骤S368),在该规定定时,使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对记录纸张的输送停止(步骤S369)。
然后,根据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表面的静电潜像的写入开始时间点设定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重新开始输送记录纸张的输送重新开始时间点,重新开始利用各对位辊211和各斜行校正辊212对记录纸张的输送(步骤S370)。将记录纸张通过各下游侧输送辊201向中间转印带21与转印辊23a之间的夹持区域输送,在该夹持区域,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墨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步骤S371)。此时,记录纸张的偏移消除,所以墨粉图像不会在主扫描方向上偏移地转印到记录纸张上。另外,根据静电潜像的写入开始时间点设定记录纸张的输送重新开始时间点,由此,墨粉图像也不会在副扫描方向上偏移地转印到记录纸张上。
以后,确认是否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步骤S372),如果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在步骤S372中为“是”),则重复从步骤S362起的处理。另外,如果没有接下来的记录纸张的印刷(在步骤S372中为“否”),则结束图18的处理。
即,所谓全平均值预测校正,是每当进行印刷工作时,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各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求出并存储各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另外,每当进行印刷工作时,使用在过去一定次数的各印刷工作中求出的所有的偏移量的平均值校正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因此,与最近预测校正的第2张以后的记录纸张同样,每一张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时间成为与不校正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情况相同的最短时间,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最多。另外,在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比较中,图像形成时间的差较小,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的差也较小。
接着,说明与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相应的实时纸张移动校正、实时判定纸张移动校正、最近预测校正以及全平均值预测校正的组合。
图19是表示与实时纸张移动校正、实时判定纸张移动校正、最近预测校正以及全平均值预测校正的组合对应的第5实施方式的第5校正模式、第6实施方式的第6校正模式、第7实施方式的第7校正模式以及第8实施方式的第8校正模式的图表。如图19的图表所示,在第5实施方式的第5校正模式中,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都适用实时纸张移动校正。另外,在第6实施方式的第6校正模式中,对彩色图像适用全平均值预测校正,对单色图像适用实时纸张移动校正。而且,在第7实施方式的第7校正模式中,对彩色图像适用实时判定纸张移动校正,对单色图像适用实时纸张移动校正。另外,在第8实施方式的第8校正模式中,对彩色图像适用最近预测校正,对单色图像适用实时纸张移动校正。这样的与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有关的第5至第8校正模式利用图9所示的操作面板62的输入操作来设定。
接着,对第5至第8校正模式的区分使用进行说明。首先,在第5实施方式的第5校正模式中,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都适用实时纸张移动校正。
实时纸张移动校正是按每1张记录纸张求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使移动框架213向主扫描方向移动而消除记录纸张的偏移的校正方法。因此,能以高精度维持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但是,在使移动框架213向主扫描方向移动时,使记录纸张的输送停止,所以每一张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时间变长,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减少。因此,关于彩色图像,当假设不校正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情况下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为100%时,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下降到80%程度。同样,关于单色图像也是,当假设不校正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情况下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为100%时,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下降到80%程度。另外,在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比较中,记录纸张的输送停止时间设定为相同,因此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不会产生大幅的差异。
在第5校正模式中,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都适用这样的实时纸张移动校正,所以能以高精度维持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下降到80%程度。因此,在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画质优先的情况下,选择并设定第5校正模式。
接着,在第6实施方式的第6校正模式中,对彩色图像适用全平均值预测校正,另外,对单色图像适用实时纸张移动校正。
在全平均值预测校正中,使用在过去一定次数的各印刷工作中求出的所有的偏移量的平均值,校正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所以不必如实时纸张移动校正那样使移动框架213向主扫描方向移动,另外能在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以前(或者不会由于该检测而受到制约地)开始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墨粉图像的形成动作,所以每一张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时间成为与不校正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情况相同的最短时间,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不会减少。
另外,在实时纸张移动校正中,当假设不校正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情况下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为100%时,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下降到80%程度。
因此,在能将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画质维持为高精度但是使彩色图像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最多的情况下,选择第6校正模式。
接着,在第7实施方式的第7校正模式中,对彩色图像适用实时判定纸张移动校正,另外对单色图像适用实时纸张移动校正。
实时判定纸张移动校正是如下校正方法:按每1张记录纸张求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偏移量,仅在偏移量为规定值以上时使记录纸张的偏移减少。因此,能以大致高精度维持记录纸张上的墨粉图像的主扫描方向的印刷位置。另外,将移动框架213的主扫描方向的移动量限制为一定量,所以能缩短移动框架213的移动所需的时间,能比实时纸张移动校正更加抑制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的减少程度。例如,对于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都是,当假设不校正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情况下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为100%时,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下降到90%程度,当与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下降到80%程度的实时纸张移动校正比较时,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的减少程度成为一半。
但是,在单色图像和彩色图像的比较中,关于CPM为100%时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单色图像比彩色图像多。因此,在彩色图像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下降到90%,单色图像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下降到80%的情况下,难以识别彩色图像的CPM的下降。
因此,在将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画质维持为高精度但是难以识别彩色图像的CPM的下降的情况下,选择第7校正模式。
接着,在第8实施方式的第8校正模式中,对彩色图像适用最近预测校正,另外,对单色图像适用实时纸张移动校正。
在最近预测校正中,关于第1张记录纸张,在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后开始形成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表面的静电潜像,因此图像形成时间变长,但是关于第2张以后的记录纸张,能在利用行传感器203检测出记录纸张的主扫描方向的侧端位置以前(或者不会由于该检测而受到制约地)开始多个或者单一的感光鼓13上的静电潜像的形成动作,所以每一张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时间成为与不校正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情况相同的最短时间,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增多。因此,在连续印刷多张记录纸张时,对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都是,CPM成为与全平均值预测校正大致同样。
另外,在实时纸张移动校正中,当假设不校正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情况下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为100%时,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下降到80%程度。
因此,在将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画质从第1张记录纸张起维持为高精度,增多彩色图像的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的情况下,选择第8校正模式。
这样,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能选择并设定第5至第8校正模式,所以能提高使用便利性。另外,关于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都是,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的下降程度限于80%,所以难以识别CPM的下降。
以上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例子是不言而喻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内可想到各种变更例或者修改例是显而易见的,关于这些,当然也理解为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合于能将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中的任意一种选择性印刷到记录纸张上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2012年9月18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2-204604和于2013年8月22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3-172275的优先权。通过在此提及,将其所有的内容编入到本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
2 原稿读取装置
3 原稿输送装置(ADF)
4 印刷部
5 供纸盒
6 纸张输送部
11 光扫描装置
12 显影装置
13 感光鼓
14 鼓清洁装置
15 带电装置
17 定影装置
21 中间转印带
22 带清洁装置
23 2次转印装置
33 拾取辊
34 对位辊
35 输送辊
36 排扺辊
56 行传感器(纸张位置检测部)
57 输送方向纸张传感器(输送方向纸张检测部)
61 控制部
62 操作面板(校正方法选择操作部)
64 存储器
67 图像处理部
201 下游侧输送辊
202 下游侧引导部件
203 行传感器
204 下游侧纸张传感器
205 对位单元
206 上游侧引导部件
207 上游侧纸张传感器
208 上游侧输送辊
211 对位辊
212 斜行校正辊
213 移动框架
221 齿条
222 移动用电机
223 小齿轮
231、241 从动齿轮
232、242 中间齿轮
233、243 驱动齿轮
244 齿轮
234 驱动用电机
235、246 电磁离合器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对位辊,其调节纸张的输送开始时间点;印刷部,其在像载体上形成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在比上述对位辊靠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将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从上述像载体转印印刷到上述纸张;以及纸张位置检测部,其在比上述印刷部靠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上游侧检测上述纸张的输送位置,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部,上述控制部基于利用上述纸张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纸张的输送位置,求出上述纸张相对于上述纸张的预先设定的基准位置的偏移量,根据上述偏移量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而校正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相对于上述纸张的印刷位置,根据形成上述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中的任意一种来变更上述印刷位置的校正方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对上述彩色图像进行预测校正,在上述预测校正中,在将彩色图像转印到纸张之前,根据基于利用上述纸张位置检测部在过去检测出的其它的纸张的输送位置求出的该其它的纸张的偏移量,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上述控制部对上述单色图像进行实时校正,在上述实时校正中,在将单色图像转印到纸张之前,根据基于利用上述纸张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其上转印上述单色图像的纸张的输送位置求出的该纸张的偏移量,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采用包含预测校正和实时校正的多种校正方法,在上述预测校正中,在将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转印到纸张之前,根据基于利用上述纸张位置检测部在过去检测出的其它的纸张的输送位置求出的该其它的纸张的偏移量,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在上述实时校正中,在将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转印到纸张之前,根据基于利用上述纸张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其上转印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的纸张的输送位置求出的该纸张的偏移量,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
上述控制部对上述彩色图像和上述单色图像中的任意一种都选择性地适用上述多种校正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或者上述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多种校正方法与上述彩色图像以及上述单色图像对应起来,将上述彩色图像的校正方法和上述单色图像的校正方法的相互不同的多种组合设定为多种校正模式,上述多种校正模式包含对上述彩色图像进行上述预测校正且对上述单色图像进行上述实时校正的校正模式,
具备为了选择上述多种校正模式中的任意一种而被操作的校正方法选择操作部,上述控制部根据由上述校正方法选择操作部所选择的校正模式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纸张位置检测部检测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上述纸张的输送位置,
上述控制部基于上述纸张的输送位置求出在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上述纸张相对于预先设定的上述基准位置的偏移量,根据上述偏移量,在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输送方向纸张检测部,其在比上述对位辊靠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检测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上的上述纸张的输送定时;以及
校正指示操作部,其为了指示是否在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而被操作,
上述控制部在由上述校正指示操作部指示了校正上述图像形成位置时,根据利用上述输送方向纸张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纸张的输送定时,在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而校正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相对于上述纸张的印刷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移动部,上述移动部设于比上述印刷部靠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使上述纸张向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上述纸张位置检测部检测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上述纸张的输送位置,
上述控制部基于利用上述纸张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纸张的输送位置,求出上述纸张相对于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基准位置的偏移量,根据上述纸张的偏移量控制上述移动部,使上述纸张向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校正上述彩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相对于上述纸张的印刷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判定上述纸张的偏移量是否为规定值以上,在上述纸张的偏移量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校正上述纸张的偏移量,在上述纸张的偏移量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不校正上述纸张的偏移量。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针对上述彩色图像校正上述像载体中的上述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而校正上述彩色图像相对于上述纸张的印刷位置,上述控制部针对上述单色图像控制上述移动部,使上述纸张向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而校正上述单色图像相对于上述纸张的印刷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部在利用上述对位辊输送上述纸张的输送途中使上述对位辊向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而使上述纸张移动。
CN201380048075.0A 2012-09-18 2013-09-09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6413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4604 2012-09-18
JP2012204604 2012-09-18
JP2013-172275 2013-08-22
JP2013172275A JP5506994B2 (ja) 2012-09-18 2013-08-22 画像形成装置
PCT/JP2013/074230 WO2014045916A1 (ja) 2012-09-18 2013-09-09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41302A CN104641302A (zh) 2015-05-20
CN104641302B true CN104641302B (zh) 2018-04-20

Family

ID=50341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8075.0A Active CN104641302B (zh) 2012-09-18 2013-09-0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63400B2 (zh)
JP (1) JP5506994B2 (zh)
CN (1) CN104641302B (zh)
WO (1) WO20140459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43906B2 (ja) * 2013-12-11 2019-07-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US9348291B2 (en) * 2014-10-10 2016-05-2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with correction mechanism
JP6648510B2 (ja) * 2014-12-17 2020-02-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表裏倍率補正方法及び表裏倍率補正プログラム
US9906668B2 (en) * 2014-12-17 2018-02-2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ront-back magnification correc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JP6631180B2 (ja) * 2015-11-12 2020-0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031210B2 (ja) * 2017-10-11 2022-03-0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10024B2 (ja) * 2018-01-25 2022-01-2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調整方法
JP2019206411A (ja) * 2018-05-29 2019-12-0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用紙位置検出装置、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0329B2 (ja) * 2019-03-01 2023-01-23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5871A (zh) * 2006-08-29 2008-03-05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266990A (zh) * 2007-03-15 2008-09-17 育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内建封装腔室之影像传感器模块及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30334A (ja) * 2002-05-13 2003-11-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制御方法
JP2006030693A (ja) 2004-07-16 2006-02-0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730288B2 (ja) * 2006-11-30 2011-07-2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986912B2 (en) * 2006-09-04 2011-07-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ollers to correct sheet misalignment
JP5239181B2 (ja) * 2007-03-15 2013-07-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80419A (ja) * 2007-09-27 2009-04-1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41437A (ja) 2010-01-07 2011-07-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8433216B2 (en) 2010-01-07 2013-04-30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91528B2 (ja) 2010-12-03 2013-05-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5871A (zh) * 2006-08-29 2008-03-05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266990A (zh) * 2007-03-15 2008-09-17 育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内建封装腔室之影像传感器模块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06994B2 (ja) 2014-05-28
CN104641302A (zh) 2015-05-20
JP2014077992A (ja) 2014-05-01
US20150249764A1 (en) 2015-09-03
US9363400B2 (en) 2016-06-07
WO2014045916A1 (ja) 2014-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4130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98872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correcting trasport position displacement of recording sheet
JP5974702B2 (ja)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07006520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age registration adjustment
CN103246193A (zh) 图像加热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02103351B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系统
JP4827939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処理装置
CN103092037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WO2010007928A1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54237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930200B (zh) 带装置及具备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34405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206117805U (zh) 原稿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279550B (zh) 转印带装置及转印带的自转向方法
JP2004264396A (ja) 光走査装置用走査レンズ、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340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2801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260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276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97623B2 (ja) 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95109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758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速度制御装置
JP2012198367A (ja) 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22783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31088B2 (ja) 軸受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