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35319A - 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35319A
CN104635319A CN201410575323.3A CN201410575323A CN104635319A CN 104635319 A CN104635319 A CN 104635319A CN 201410575323 A CN201410575323 A CN 201410575323A CN 104635319 A CN104635319 A CN 1046353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side
lens combination
focusing
comb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7532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35319B (zh
Inventor
河村一辉
藤仓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02145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704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35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353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353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353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2Telephoto objectives, i.e. systems of the type + - in which the distance from the front vertex to the image plane is less than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成像镜头系统具有开口光圈以及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像侧透镜组群,像侧透镜组群从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06<|ffo/f|<0.4 (1)其中,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ffo是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望远镜头或超望远镜头(以下设定设为望远镜头)的拍摄中,得到将远处的被摄体或较小的被摄体拉至拍摄者的眼前的效果。因此,望远镜头广泛用于运动场景的拍摄、野鸟等野生动物的拍摄、天体的拍摄等各种场景。
作为这种场景的拍摄中使用的望远镜头,存在日本特开平9-236743号公报或日本特开平11-160617号公报所公开的望远镜头。
在上述场景的拍摄中,摄像装置的机动性的优劣尤为重要。这里,机动性例如是指携带的容易性、手持拍摄时的稳定性、对焦速度的高速性等。为了使装置的机动性优良,优选光学系统是小型轻量的。并且,光学系统能够更快地对焦在被摄体上也是左右机动性优劣的重要要素。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望远镜头、例如第1实施例的望远镜头中,全长相对于焦距较长,所以无法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并且,利用比光圈更靠像侧的透镜组整体进行对焦。因此,难以使对焦组轻量化。并且,相对于焦距,全长较长,所以机动性较差。
并且,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望远镜头、例如第1实施例的望远镜头的全长相对于焦距较长,所以机动性较差。并且,由于对焦组比光圈更靠物体侧,所以,难以实现对焦组的轻量化。因此,难以实现光学系统整体的重量的轻量化和对焦速度的高速化。并且,由于第1实施例的望远镜头的全长相对于焦距较长,所以机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容易实现光学系统全长的缩短化和小径化、机动性优良、并且良好地校正了像差的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并且,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望远域或超望远域视场角的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系统具有开口光圈以及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像侧透镜组群,其中,像侧透镜组群沿着光轴从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06<|ffo/f|<0.4   (1)
其中,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
ffo是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并且,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系统具有开口光圈以及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像侧透镜组群,其中,像侧透镜组群沿着光轴从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2<fR1/fR3<3.6   (2)
其中,
fR1是第1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fR3是第3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并且,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系统具有开口光圈以及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像侧透镜组群,其中,像侧透镜组群沿着光轴从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0.08<fR2/f<0.33   (3)
其中,
fR2是第2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
并且,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有:光学系统;以及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在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其中,光学系统是上述成像镜头系统中的任意一方。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容易实现光学系统全长的缩短化和小径化、机动性优良、并且良好地校正了像差的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图1B是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A是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图1B是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
图2A、图2B是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2A是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图2B是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
图3A、图3B是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3A是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图3B是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
图4A、图4B是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4A是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图4B是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
图5A、图5B、图5C、图5D是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5E、图5F、图5G、图5H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6A、图6B、图6C、图6D是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6E、图6F、图6G、图6H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7A、图7B、图7C、图7D是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7E、图7F、图7G、图7H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8A、图8B、图8C、图8D是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8E、图8F、图8G、图8H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9A、图9B、图9C、图9D是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9E、图9F、图9G、图9H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10A、图10B、图10C、图10D是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10E、图10F、图10G、图10H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11A、图11B、图11C、图11D是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11E、图11F、图11G、图11H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12A、图12B、图12C、图12D是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12E、图12F、图12G、图12H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13是组入了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系统的数字照相机的剖视图。
图14是上述数字照相机的前方立体图。
图15是上述数字照相机的后方立体图。
图16是数字照相机的主要部的内部电路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不由该实施方式和实施例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系统的说明之前,对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系统所具有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另外,以下,适当将“成像镜头系统”设为“镜头系统”。
在基本结构中,镜头系统具有开口光圈以及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像侧透镜组群,像侧透镜组群沿着光轴从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
在观察光学系统整体的情况下,在开口光圈附近的透镜中,最能够减小透镜径。这里,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处配置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利用这些透镜组构成像侧透镜组群。然后,利用像侧透镜组群对穿过开口光圈后的光束进行中继(relay)。由此,能够抑制中心光束和周边光束一起扩散,能够减少穿过开口光圈后的光束径的增大,所以,能够高效地构成小径的像侧透镜组群。其结果,容易实现镜头系统整体的小径化。
并且,由于能够使像侧透镜组群小径化,所以,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均成为小型的透镜组。因此,通过使这些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成为对焦透镜组进行对焦,能够进行基于小径的透镜组的对焦。其结果,能够使对焦透镜组轻量化。
并且,无论使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哪个透镜组为对焦透镜组,具有符号与对焦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的透镜组都接近对焦透镜组来配置。由此,由于能够提高对焦透镜组的倍率,所以,能够实现容易提高对焦灵敏度的结构。例如,在使第1像侧透镜组为对焦透镜组的情况下,与对焦透镜组接近配置的透镜组成为第2像侧透镜组。这里,关于屈光力,在对焦透镜组中为负屈光力,在与对焦透镜组接近配置的透镜组中为正屈光力,所以,能够提高对焦透镜组的倍率。
第1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系统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06<|ffo/f|<0.4   (1)
其中,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
ffo是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当低于条件式(1)的下限值时,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大,所以,主要是球差的产生量增大。因此,在对焦时无法得到良好的成像性能。并且,良好地校正增大的球差会导致透镜枚数增加,所以,难以实现对焦透镜单元的轻量化。
当高于条件式(1)的上限值时,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增加。该情况下,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移动所需要的空间增大,但是,当要充分确保该空间时,像侧透镜组群的全长变长。其结果,难以缩短镜头系统整个系统的全长。
第2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系统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2<fR1/fR3<3.6   (2)
其中,
fR1是第1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fR3是第3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当低于条件式(2)的下限值时,穿过第1像侧透镜组后的光束的扩散增大。由此,难以实现紧接着第1像侧透镜组配置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的细径化。
当高于条件式(2)的上限值时,第1像侧透镜组自身的屈光力减小。由此,在利用第1像侧透镜组进行对焦的情况下,第1透镜组的移动量增加。该情况下,对焦时的第1透镜组的移动所需要的空间增大,但是,当要充分确保该空间时,像侧透镜组群的全长变长。其结果,难以缩短镜头系统整个系统的全长。
并且,通过使第1像侧透镜组自身的屈光力减小,在紧接着第1像侧透镜组配置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屈光力的负担比例增加。该情况下,在第1像侧透镜组中,主要是球差的校正作用减小,另一方面,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校正作用过大。因此,在利用第2像侧透镜组或第3像侧透镜组进行对焦的情况下,基于对焦的球差的劣化增大。
第3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系统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0.08<fR2/f<0.33   (3)
其中,
fR2是第2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
当低于条件式(3)的下限值时,相对于成像透镜整个系统的焦距的第2像侧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大。由此,难以确保适当的后对焦。
当高于条件式(3)的上限值时,穿过第2像侧透镜组后的光束的会聚效果减小。由此,难以实现紧接着第2像侧透镜组配置的第3像侧透镜组以后的透镜组的细径化。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系统(以下设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06<|ffo/f|<0.4   (1)
其中,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
ffo是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由于已经说明了条件式(1)的技术意义,所以省略说明。
并且,在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2<fR1/fR3<3.6   (2)
其中,
fR1是第1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fR3是第3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由于已经说明了条件式(2)的技术意义,所以省略说明。
并且,在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0.08<fR2/f<0.33   (3)
其中,
fR2是第2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
由于已经说明了条件式(3)的技术意义,所以省略说明。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抖动校正透镜组,抖动校正透镜组在与光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以减轻由于成像镜头系统的抖动而引起的像的抖动。
根据上述基本结构,在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方中,均能够提高基于朝向与光轴不同方向的透镜组移动的像面的移动灵敏度(以下适当设为抖动校正灵敏度)。因此,通过设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为抖动校正透镜组并使该抖动校正透镜组向与光轴不同的方向移动,能够得到较高的抖动校正灵敏度。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像侧透镜组群具有配置在第3像侧透镜组的像侧紧后面的正屈光力的第4像侧透镜组。
由此,能够提高第3像侧透镜组的倍率。其结果,在设第3像侧透镜组为对焦透镜组或抖动校正透镜组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提高对焦透镜组中的对焦灵敏度或抖动校正透镜组中的抖动校正灵敏度。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对焦透镜组,另外任意一个透镜组是抖动校正透镜组。
根据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结构,在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能够提高对焦灵敏度和抖动校正灵敏度(基于透镜组的移动的像面的移动灵敏度)。
因此,在利用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进行对焦的情况下,得到较高的对焦灵敏度。其结果,能够构成较细的透镜径、且透镜的移动量较少的对焦透镜组。并且,在利用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进行移动的情况下,得到较高的抖动校正灵敏度。其结果,能够构成较细的透镜径、且透镜的移动量较少的抖动校正透镜组。
因此,优选使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为对焦透镜组,其余的透镜组中的任意一方为抖动校正透镜组。由此,能够在较细的透镜径的像侧透镜组群内配置对焦透镜组和抖动校正透镜组。其结果,能够实现对焦单元和抖动校正单元的小型化。另外,对焦单元例如是包含对焦透镜组和移动机构的结构。并且,抖动校正单元例如是包含抖动校正透镜组和移动机构的结构。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成像镜头系统具有配置在开口光圈的物体侧的物体侧透镜组群,物体侧透镜组群包含多个透镜并且具有正屈光力,配置在开口光圈的物体侧的透镜全部包含在物体侧透镜组群中,由比第1像侧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全部透镜构成的物体侧部分镜头系统具有正屈光力。
由此,正屈光力的透镜组(物体侧透镜组群或物体侧部分镜头系统)与第1像侧透镜组相邻配置。因此,在设第1像侧透镜组为对焦透镜组或抖动校正透镜组的情况下,更加容易提高对焦透镜组的对焦灵敏度或抖动校正透镜组的抖动校正灵敏度。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对焦透镜组是第1像侧透镜组。
如上所述,优选使比像侧透镜组群更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例如物体侧透镜组群具有正屈光力。由此,通过正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群和配置在像侧透镜组群中的负屈光力的透镜组,能够使主点更靠物体侧。其结果,更加容易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并且,由此,能够加强长焦(telephoto)结构发挥的作用(以下适当设为“长焦结构的作用”)。其结果,更加容易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第1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对焦透镜组或抖动校正透镜组。
像侧透镜组群内的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即第1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配置在存在光束会聚的倾向的位置。因此,在像侧透镜组群内,第1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的径也较小。因此,通过利用第1像侧透镜组和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进行对焦或抖动校正(例如手抖校正),使透镜重量更小的透镜组移动。其结果,能够驱动更加轻量的透镜组,所以,实现了透镜组和驱动透镜组的机构的轻量化。
并且,轴上边缘光线对镜头系统整个系统的屈光力的影响与轴上边缘光线的高度成比例增加。即,轴上边缘光线高越高,则对屈光力的影响越大。这里,为了进一步提高对焦透镜组的对焦灵敏度,需要增大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因此,优选使用通过轴上边缘光线高较高的位置的透镜组作为对焦透镜组。由此,不需要勉强地增大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所以,能够更加高效地确保对焦透镜组所需要的屈光力。在光圈之后,轴上边缘光线高较高。因此,优选利用光圈紧后面的透镜组即第1像侧透镜组进行对焦。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第1像侧透镜组是对焦透镜组。
当考虑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时,优选比对焦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屈光力为正屈光力,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由于这样进一步加强了长焦结构的作用,所以,能够有效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通过使第1像侧透镜组成为对焦透镜组,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成为负屈光力。由此,由于能够进一步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所以能够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并且,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在光线逐渐会聚的位置配置对焦透镜组,所以,在对焦透镜组中能够使透镜径小径化。其结果,能够实现对焦单元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并且,根据该结构,即使增大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由于在对焦透镜组的像侧配置第2像侧透镜组,所以,通过第2像侧透镜组的正屈光力,也能够减少穿过对焦透镜组后的光线的发散。其结果,能够提高对焦灵敏度,并且能够使像侧透镜组群整体小径化。并且,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对焦时的透镜组的移动量并实现镜头系统的小径化,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对焦单元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如上所述,由于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配置正屈光力的透镜组,所以,能够更加容易地提高对焦灵敏度。并且,通过设对焦透镜组为配置在紧靠光圈单元的像侧的第1像侧透镜组,容易提高对焦透镜组的倍率。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焦灵敏度,并且能够进一步实现对焦透镜组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另外,开口光圈可以视为构成像侧透镜组群的要素之一,物体侧透镜组群和像侧透镜组群可以视为独立的要素。在后者的情况下,开口光圈成为构成光圈单元的要素。存在光圈单元仅由开口光圈构成的情况、以及光圈单元由开口光圈和其他光学元件例如透镜构成的情况。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对焦透镜组由2枚以下的透镜构成。
如上所述,在第1像侧透镜组中,轴上边缘光线高较高。因此,通过使第1像侧透镜组成为对焦透镜组,不需要勉强地增大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其结果,在对焦透镜组中,主要能够良好地校正球差和慧差即可。这样,由于在对焦透镜组中校正的像差的种类较少,所以,能够利用2枚以下的透镜构成对焦透镜组。
并且,通过使对焦透镜组为2枚以下的较少的透镜枚数,能够使对焦透镜组轻量化。由此,能够实现对焦速度的高速化。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对焦透镜组由1枚正透镜和1枚负透镜构成。
通过使对焦透镜组由1枚正透镜和1枚负透镜构成,能够减少在对焦透镜组中产生色差。其结果,能够在对焦时确保稳定的对焦性能。并且,通过利用最小枚数的2枚透镜进行色差的校正,能够同时实现高对焦性能的确保和对焦透镜组的轻量化。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抖动校正透镜组具有多个透镜和规定透镜,多个透镜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相同的屈光力,规定透镜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
产生抖动时所产生的像差主要是球差、像面弯曲和倍率色差。为了减轻相对于抖动的校正性能的劣化,需要减轻这些像差的产生量。这里,在抖动校正透镜组中,由于屈光力的负担比例增大(屈光力较大),所以容易产生像差。
因此,抖动校正透镜组由多个透镜和规定透镜构成。而且,通过使多个透镜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力相同的屈光力,能够减轻球差和像面弯曲的产生。进而,通过使规定透镜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
另外,优选设多个透镜的枚数为2枚、规定透镜的枚数为1枚,利用合计3枚透镜构成抖动校正透镜组。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像侧透镜组群从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第1像侧透镜组、第2像侧透镜组、第3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4像侧透镜组,第1像侧透镜组是对焦透镜组,第3像侧透镜组是在与光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以减轻由于成像镜头系统的抖动而引起的像的抖动的抖动校正透镜组。
当考虑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时,在像侧透镜组群内,也需要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为了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优选比对焦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镜头系统的屈光力具有正屈光力,对焦透镜组为负屈光力。这里,由于第2像侧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所以,使第1像侧透镜组成为对焦透镜组能够进一步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所以是有效的。
并且,由于在开口光圈附近配置第1像侧透镜组即对焦透镜组,所以,能够在光线逐渐会聚的位置配置对焦透镜组。因此,能够在对焦透镜组中使透镜径小径化。其结果,能够实现对焦单元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并且,由于第2像侧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所以,即使增大对焦透镜组(第1像侧透镜组)的负屈光力,也能够减少穿过对焦透镜组后的光线的发散。其结果,能够提高对焦灵敏度,并且能够使像侧透镜组群整体小径化。并且,由此,能够实现镜头系统的小径化,能够进一步减少对焦时的透镜组的移动量并实现镜头系统的小径化,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对焦单元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并且,通过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配置第2像侧透镜组,具有符号与对焦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的透镜组也接近对焦透镜组来配置。由此,能够更加容易地提高对焦透镜组的对焦灵敏度。
并且,在抖动校正中,使抖动校正透镜组移动。在该抖动校正时,优选减小抖动校正透镜组的移动量(缩窄移动范围)。为了减小移动量,优选将透镜径更小的透镜组(透镜)作为抖动校正透镜组。通过使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能够采用容易减小抖动校正透镜组的透镜径的光学设计,是优选的。
并且,在抖动校正透镜组的物体侧配置第2像侧透镜组,并且在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像侧配置第4像侧透镜组。由此,由于正屈光力的透镜组位于抖动校正透镜组的两侧,所以能够增大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力。其结果,能够增大相对于抖动校正透镜组的移动量的成像位置的移动量。由此,能够以较少的移动量进行更高精度的抖动校正。
另外,由于抖动校正透镜组的移动而产生慧差。因此,当将对焦透镜组配置在比抖动校正透镜组更靠像侧时,针对该慧差的校正效果由于对焦而大幅变动。由此,将对焦透镜组配置在比抖动校正透镜组更靠像侧是不优选的。
并且,配置在比抖动校正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也是配置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第2像侧透镜组。这样,当使配置在比抖动校正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透镜组和配置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共通化时,能够简化后侧透镜组的光学设计。
进而,通过将像侧透镜组群全部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位置,能够使像侧透镜组群更加小径化。
并且,对焦时产生的像差主要是球差和轴上色差。为了减轻对焦性能的劣化,需要减轻这些像差的产生量。因此,优选对焦透镜组至少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进而,对焦透镜组中产生的像差被第2像侧透镜组中继。由此,优选该第2像侧透镜组也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
并且,产生抖动时所产生的像差主要是球差、像面弯曲和倍率色差。为了减轻对于抖动的校正性能的劣化,需要减轻这些像差的产生量。这里,在抖动校正透镜组中,由于屈光力的负担比例增大(屈光力较大),所以容易产生像差。
因此,在抖动校正透镜组中使用多个负透镜,利用这些负透镜分割抖动校正透镜组的负屈光力。由此,能够减少产生球差和像面弯曲。进而,在抖动校正透镜组中使用正透镜,能够利用该正透镜和负透镜良好地校正色差。另外,为了进行这些像差校正,优选抖动校正透镜组至少具有1枚正透镜和2枚负透镜。
并且,优选对焦透镜组由2枚透镜构成,第2像侧透镜组由2枚以下的透镜构成,抖动校正透镜组由3枚透镜构成。由此,能够得到透镜枚数较少、对焦性能和针对抖动的校正性能良好的镜头系统。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具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的抖动校正透镜组。
0.8<|MGISback×(MGIS-1)|<5.0   (4)
其中,
MGIS是任意对焦状态下的抖动校正透镜组的横倍率,
MGISback是任意对焦状态下的抖动校正透镜组与像面之间的光学系统整体的横倍率。
当低于条件式(4)的下限值时,无法充分得到通过抖动校正透镜组的移动而实现的抖动校正的效果。当高于条件式(4)的上限值时,抖动校正透镜组中的屈光力的负担比例增大,所以,针对抖动的校正性能的劣化增大。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对焦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
1.5<|(MGfoback)2×{(MGfo)2-1}|<8.0   (5)
其中,
MGfo是任意对焦状态下的对焦透镜组的横倍率,
MGfoback是任意对焦状态下的对焦透镜组与像面之间的光学系统整体的横倍率。
当低于条件式(5)的下限值时,由于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过大,所以,难以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当高于条件式(5)的上限值时,由于难以进行对焦透镜组的位置控制,所以无法进行准确的对焦。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由比对焦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全部透镜构成的光学系统具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的正屈光力。
-4.5<fFA/ffo<-1.5   (6)
其中,
fFA是由比对焦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全部透镜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
ffo是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通过设由比对焦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全部透镜构成的光学系统的屈光力为正屈光力、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能够在镜头系统整体中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所以,能够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当低于条件式(6)的下限值时,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大。该情况下,由于对焦透镜组内产生的球差增加,所以,无法在对焦区域的整个区域内得到良好的性能。
当高于条件式(6)的上限值时,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小。该情况下,由于对焦灵敏度降低,所以,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增加。其结果,难以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像侧透镜组群中的对焦透镜组以外的透镜组不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的像侧透镜组群的结构是适于使对焦透镜组或抖动校正透镜组小径化并高效配置这些透镜组的结构。但是,在变焦光学系统中,透镜组移动并进行变倍,所以,由于透镜组的移动,像差容易变动。因此,将成像镜头系统设为透镜组不会为了变倍而移动的光学系统。由此,不需要在像侧透镜组群内考虑对由于变焦时的透镜组的移动而产生的各像差的变动、例如球差的变动和像散的变动进行校正。由此,能够防止像侧透镜组群中的透镜枚数的增加和移动空间的增加,所以,能够构成更加小型的像侧透镜组群。并且,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焦灵敏度或抖动校正灵敏度。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在比像侧透镜组群更靠物体侧配置多个透镜,并且配置在比像侧透镜组群更靠物体侧的多个透镜的位置全部固定。
由此,比像侧透镜组群更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例如物体侧透镜组群不具有移动的透镜。由此,在物体侧透镜组群中,能够消除伴随对焦、变焦、抖动校正而引起的成像性能的变动。特别是在物体侧透镜组群中,由于光线高较高,所以,当使透镜移动时,成像性能劣化。因此,通过在像侧透镜组群内进行对焦或抖动校正,能够维持更加良好的成像性能。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成像镜头系统是在无限远物体对焦的状态下焦距固定的单焦距镜头系统。
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镜头系统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第1像侧透镜组是对焦透镜组,在比第1像侧透镜组更靠物体侧、且与开口光圈相邻的位置配置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在第1像侧透镜组与正屈光力的透镜组之间不存在其他透镜。
由此,在比像侧透镜组群更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例如物体侧透镜组群具有正屈光力的情况下,即使不在光圈单元中配置透镜,通过上述基本结构,也能够容易地提高第1像侧透镜组的对焦灵敏度。进而,由于能够利用物体侧透镜组群和第1像侧透镜组加强长焦结构,所以,容易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并且,根据上述基本结构,能够容易地提高第1像侧透镜组的对焦灵敏度,但是,通过在配置在比第1像侧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光圈单元中配置正屈光力的透镜组,能够进一步提高第1像侧透镜组的对焦灵敏度。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第1像侧透镜组是抖动校正透镜组,在比第1像侧透镜组更靠物体侧、且与开口光圈相邻的位置配置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在第1像侧透镜组与正屈光力的透镜组之间不存在其他透镜。
由此,在比像侧透镜组群更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例如物体侧透镜组群具有正屈光力的情况下,即使不在光圈单元中配置透镜,通过上述基本结构,也能够容易地提高第1像侧透镜组的抖动校正灵敏度。进而,由于能够利用物体侧透镜组群和第1像侧透镜组加强长焦结构,所以,容易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并且,根据上述基本结构,能够容易地提高第1像侧透镜组的抖动校正灵敏度,但是,通过在配置在比第1像侧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光圈单元中配置正屈光力的透镜组,能够进一步提高第1像侧透镜组的抖动校正灵敏度。
并且,在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
0≦|f/rG2b|<7.0   (7)
其中,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
rG2b是对焦透镜组的物体侧紧前面的透镜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当高于条件式(7)的上限值时,在对焦透镜组的物体侧紧前面的透镜面中,球差和慧差的产生量增加。由于针对这些像差的校正的影响涉及到对焦透镜组,所以,无法在对焦时确保稳定的成像性能。另外,对焦透镜组的物体侧紧前面的透镜面是比对焦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并且是最接近对焦透镜组的透镜面。
并且,在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0.5≦ΦfoLa≦0.92   (8)
其中,
Φfo是构成对焦透镜组的透镜的有效口径中的最大的有效口径,
ΦLa是成像镜头系统中最靠像侧的透镜中的最大有效口径。
当高于条件式(8)的下限值时,能够抑制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增大,能够减少构成对焦透镜组的透镜的枚数。其结果,能够使对焦透镜组轻量化。当低于条件式(8)的上限值时,能够抑制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小,能够减小对焦透镜组的径。并且,能够减小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该情况下,能够使对焦单元小型化,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并且减小镜框的径。
另外,在对焦透镜组由多个透镜构成的情况下,Φfo是各透镜面的有效口径中的最大的有效口径。并且,最靠像侧的透镜具有物体侧面和像侧面。由此,ΦLa是物体侧面的有效口径和像侧面的有效口径中的最大的有效口径。
并且,在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
0.023≦Dsfo/DLTL≦0.110   (9)
其中,
Dsfo是从开口光圈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
DLTL是从成像镜头系统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
Dsfo和DLTL均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使用位于开口光圈之前的透镜组的正屈光力使光束会聚。当高于条件式(9)的下限值时,能够充分得到使该光束会聚的效果。因此,能够抑制对焦透镜组的径增大。当低于条件式(9)的上限值时,能够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
并且,在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
其中,
Dsfo是从开口光圈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距离,
是开口光圈的最大直径。
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使用位于开口光圈之前的透镜组的正屈光力使光束会聚。当高于条件式(10)的下限值时,能够充分得到使该光束会聚的效果。因此,能够减小对焦透镜组的径。当低于条件式(10)的上限值时,能够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光学系统至少具有2枚正透镜和1枚负透镜。
当进行对焦透镜组的小径化时,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增大。因此,在对焦透镜组中,主要成为球差、轴上色差和像散的产生量增加的倾向。这里,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光学系统具有正屈光力。为了抑制对焦时的这些像差变动,优选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光学系统中减小这些像差的产生量。
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光学系统由1枚正透镜和1枚负透镜构成。此时,通过使负透镜的阿贝数比正透镜的阿贝数小,能够抑制产生色差和球差。而且,通过还使用一枚正透镜,能够容易地抑制产生像散。另外,为了进一步减小这些像差的产生,优选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光学系统至少具有2枚正透镜。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有光学系统、以及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在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光学系统是上述成像镜头系统。
由此,能够提供机动性优良、并且良好地校正了像差的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关于各条件式,通过使上限值和下限值如下所述,能够更加可靠地发挥效果,所以是优选的。
关于条件式(1),
优选下限值为0.08、进而为0.1。
优选上限值为0.35、进而为0.25。
关于条件式(2),
优选下限值为0.6。
优选上限值为3.3。
关于条件式(3),
优选下限值为0.13。
优选上限值为0.3。
关于条件式(4),
优选下限值为1.3。
优选上限值为3.5。
关于条件式(5),
优选下限值为2.5。
优选上限值为6.5。
关于条件式(6),
优选下限值为-4.0、进而为-3.5。
优选上限值为-1.7、进而为-1.8。
关于条件式(7),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6.5,进而为4.0,进而为2.0。
关于条件式(8),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0.6。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0.88、进而为0.85。
关于条件式(9),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0.025、进而为0.04。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0.1、进而为0.090。
关于条件式(10),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0.3、进而为0.45。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0.75,进而为0.7。
另外,上述成像镜头系统和摄像装置也可以同时满足多个结构。这样在得到良好的成像镜头系统和摄像装置的方面是优选的。并且,优选结构的组合是任意的。并且,关于各条件式,也可以仅限定进一步限定的条件式的数值范围的上限值或下限值。
下面,对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系统的实施例1~8进行说明。图1A、图1B、图2A、图2B、图3A、图3B、图4A、图4B分别示出实施例1~8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在这些图中,第1透镜组用G1表示,第2透镜组用G2表示,第3透镜组用G3表示,第4透镜组用G4表示,第5透镜组用G5表示,第6透镜组用G6表示,第7透镜组用G7表示,开口光圈用S表示,像面用I表示。
并且,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配置滤镜、电子摄像元件(CCD、C-MOS传感器)的玻璃罩的平行平板。另外,还可以对玻璃罩的表面实施波段限制用的多层膜。并且,也可以使该玻璃罩具有实施限制红外光的波段限制涂层后的低通滤镜作用。平行平板也可以不具有低通滤镜的功能。
在各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系统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物体侧透镜组群GO、开口光圈S、物体侧透镜组群GI构成。
并且,数值数据均为对焦到无限远的被摄体上的状态下的数据。各数值的长度的单位为mm,角度的单位为°(度)。
如图1A所示,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系统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群GO、开口光圈S、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群GI构成。另外,r15是开口光圈,r23是假想面。
物体侧透镜组群GO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和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构成。像侧透镜组群GI由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G6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双凸正透镜L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4和双凸正透镜L5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6、双凹负透镜L7、双凹负透镜L8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被接合。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9和双凹负透镜L10构成。第3透镜组G3是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
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双凸正透镜L12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双凸正透镜L12被接合。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L13、双凹负透镜L14、双凹负透镜L15构成。第5透镜组G5是抖动校正透镜组,在抖动校正时在与光轴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第6透镜组G6由双凸正透镜L16和双凸正透镜L17构成。
如图1B所示,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系统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群GO、开口光圈S、正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群GI构成。另外,r14是开口光圈,不存在假想面。
物体侧透镜组群GO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和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构成。像侧透镜组群GI由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G6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构成。这里,正弯月形透镜L2和负弯月形透镜L3被接合。并且,负弯月形透镜L4和正弯月形透镜L5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6、双凹负透镜L7、双凹负透镜L8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被接合。
第3透镜组G3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9和双凹负透镜L10构成。第3透镜组G3是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
第4透镜组G4由双凸正透镜L11、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2、双凸正透镜L13构成。第4透镜组G4是抖动校正透镜组,在抖动校正时在与光轴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L14和双凹负透镜L15构成。
第6透镜组G6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6构成。
如图2A所示,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系统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群GO、开口光圈S、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群GI构成。另外,r16是开口光圈,r9、13和r24是假想面。
物体侧透镜组群GO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和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构成。像侧透镜组群GI由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负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G6、正屈光力的第7透镜组G7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构成。这里,正弯月形透镜L2和负弯月形透镜L3被接合。并且,负弯月形透镜L4和正弯月形透镜L5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被接合。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8构成。
第4透镜组G4由双凸正透镜L9和双凹负透镜L10构成。第4透镜组G4是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
第5透镜组G5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11和正弯月形透镜L12被接合。
第6透镜组G6由双凸正透镜L13、双凹负透镜L14、双凸正透镜L15构成。第6透镜组G6是抖动校正透镜组,在抖动校正时在与光轴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第7透镜组G7由双凸正透镜L16、双凸正透镜L17、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8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17和负弯月形透镜L18被接合。
如图2B所示,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系统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群GO、正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群GI构成。另外,r15是开口光圈,r23是假想面。
物体侧透镜组群GO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和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构成。像侧透镜组群GI由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G6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双凸正透镜L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4和双凸正透镜L5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6、双凹负透镜L7、双凹负透镜L8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被接合。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9和双凹负透镜L10构成。第3透镜组G3是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
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双凸正透镜L12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双凸正透镜L12被接合。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L13、双凹负透镜L14、双凹负透镜L15构成。第5透镜组G5是抖动校正透镜组,在抖动校正时在与光轴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第6透镜组G6由双凸正透镜L16和双凸正透镜L17构成。
如图3A所示,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系统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群GO、开口光圈S、正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群GI构成。另外,r17是开口光圈,r10、R14是假想面。
物体侧透镜组群GO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像侧透镜组群GI由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负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G6、正屈光力的第7透镜组G7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双凸正透镜L1、双凸正透镜L2、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4和正弯月形透镜L5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被接合。
第3透镜组G3由双凹负透镜L8构成。
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9和双凹负透镜L10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L11、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2、双凸正透镜L13构成。第5透镜组G5是抖动校正透镜组,在抖动校正时在与光轴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第6透镜组G6由双凸正透镜L14和双凹负透镜L15构成。第6透镜组G6是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
第7透镜组G7由双凸正透镜L16和双凹负透镜L17构成。
如图3B所示,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系统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群GO、开口光圈S、正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群GI构成。另外,r14是开口光圈。
物体侧透镜组群GO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和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构成。像侧透镜组群GI由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G6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构成。这里,正弯月形透镜L2和负弯月形透镜L3被接合。负弯月形透镜L4和正弯月形透镜L5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6、双凹负透镜L7、双凹负透镜L8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被接合。
第3透镜组G3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9和双凹负透镜L10构成。第3透镜组G3是抖动校正透镜组,在抖动校正时在与光轴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第4透镜组G4由双凸正透镜L11、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2、双凸正透镜L13构成。第4透镜组G4是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L14和双凸正透镜L15构成。
第6透镜组G6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6构成。
如图4A所示,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系统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群GO、开口光圈S、正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群GI构成。另外,r7是开口光圈,r11是假想面。
物体侧透镜组群GO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构成。像侧透镜组群GI由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G6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双凸正透镜L1、双凸正透镜L2、双凹负透镜L3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4和正弯月形透镜L5被接合。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被接合。第3透镜组G3是抖动校正透镜组,在抖动校正时在与光轴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第4透镜组G4由双凸正透镜L8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0、双凹负透镜L11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9和正弯月形透镜L10被接合。第5透镜组G5是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
第6透镜组G6由双凸正透镜L12构成。
如图4B所示,实施例8的成像镜头系统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群GO、开口光圈S、正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群GI构成。另外,r7是开口光圈,r11是假想面。
物体侧透镜组群GO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构成。像侧透镜组群GI由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G6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双凸正透镜L1、双凸正透镜L2、双凹负透镜L3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4和正弯月形透镜L5被接合。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被接合。第3透镜组G3是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
第4透镜组G4由双凸正透镜L8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0、双凹负透镜L11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9和正弯月形透镜L10被接合。第5透镜组G5是抖动校正透镜组,在抖动校正时在与光轴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第6透镜组G6由双凸正透镜L12构成。
下面示出上述各实施例的数值数据。记号除了上述以外,r是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是各透镜面间的间隔,nd是各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νd是各透镜的阿贝数。并且,f是整个系统的焦距,FNO.是F数,ω是半视场角,IH是像高,FB是后对焦,全长是从成像镜头系统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最靠像侧的透镜面的距离。另外,FB(后对焦)是对从透镜最终面到近轴像面的距离进行空气换算来表示的。并且,无限远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近距离表示近距离物体对焦时。
并且,无限远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近距离表示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这里,近距离的栏中的数值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值。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具体的物像间距离在实施例1、2、3、4、5、7中为1.4m,在实施例6中为3m,在实施例8中为2m。
数值实施例1
单位mm
面数据
各种数据
数值实施例2
单位mm
面数据
各种数据
数值实施例3
单位mm
面数据
各种数据
数值实施例4
单位mm
面数据
各种数据
数值实施例5
单位mm
面数据
各种数据
数值实施例6
单位mm
面数据
各种数据
数值实施例7
单位mm
面数据
各种数据
数值实施例8
单位mm
面数据
各种数据
图5A、图5B、图5C、图5D、图5E、图5F、图5G、图5H~图12A、图12B、图12C、图12D、图12E、图12F、图12G、图12H分别示出以上的实施例1~8的像差图。
在这些像差图中,图5A、图6A、图7A、图8A、图9A、图10A、图11A、图12A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差(SA),图5B、图6B、图7B、图8B、图9B、图10B、图11B、图12B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散(AS),图5C、图6C、图7C、图8C、图9C、图10C、图11C、图12C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畸变(DT),图5D、图6D、图7D、图8D、图9D、图10D、图11D、图12D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倍率色差(CC)。
并且,图5E、图6E、图7E、图8E、图9E、图10E、图11E、图12E表示最近对焦时的球差(SA),图5F、图6F、图7F、图8F、图9F、图10F、图11F、图12F表示最近对焦时的像散(AS),图5G、图6G、图7G、图8G、图9G、图10G、图11G、图1G表示最近对焦时的畸变(DT),图5H、图6H、图7H、图8H、图9H、图10H、图11H、图12H表示最近对焦时的倍率色差(CC)。在各图中,“FIY”表示像高。
接着,揭示各实施例中的条件式(1)~(10)的值。
图13是作为电子摄像装置的微单照相机的剖视图。在图13中,在微单照相机1的镜筒内配置摄影镜头系统2。安装部3能够相对于微单照相机1的机身拆装摄影镜头系统2。作为安装部3,使用螺旋型安装或卡口型安装等。在该例子中使用卡口型安装。并且,在微单照相机1的机身上配置有摄像元件面4和背面监视器5。另外,作为摄像元件,使用小型的CCD或CMOS等。
而且,作为微单照相机1的摄影镜头系统2,例如使用上述实施例1~8所示的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系统。
图14、图15示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念图。图14是示出作为摄像装置的数字照相机40的外观的前方立体图,图15是其后方立体图。该数字照相机40的摄影光学系统41使用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系统。
该实施方式的数字照相机40包括位于摄影用光路42上的摄影光学系统41、快门按钮45、液晶显示监视器47等,当按压配置在数字照相机40的上部的快门按钮45时,与其联动地,通过摄影光学系统41例如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系统进行拍摄。通过摄影光学系统41形成的物体像形成在设于成像面附近的摄像元件(光电转换面)上。通过处理单元,由该摄像元件接收的物体像作为电子图像显示在设于照相机背面的液晶显示监视器47中。并且,所拍摄的电子图像可以记录在存储单元中。
图16是示出数字照相机40的主要部的内部电路的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述处理单元例如由CDS/ADC部24、暂时存储器17、图像处理部18等构成,存储单元由存储介质部19等构成。
如图16所示,数字照相机40具有操作部12、与该操作部12连接的控制部13、经由总线14和15而与该控制部13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连接的摄像驱动电路16以及暂时存储器17、图像处理部18、存储介质部19、显示部20和设定信息存储器部21。
上述暂时存储器17、图像处理部18、存储介质部19、显示部20和设定信息存储器部21能够经由总线22相互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并且,在摄像驱动电路16上连接有CCD49和CDS/ADC部24。
操作部12具有各种输入按钮和开关,将经由这些输入按钮和开关从外部(照相机使用者)输入的事件信息通知给控制部13。控制部13例如是由CPU等构成的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内置有未图示的程序存储器,根据程序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对数字照相机40整体进行控制。
CCD49是如下的摄像元件:通过摄像驱动电路16进行驱动控制,将经由摄影光学系统41形成的物体像的每个像素的光量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到CDS/ADC部24。
CDS/ADC部24是如下的电路:对从CCD49输入的电信号进行放大,并且进行模拟/数字转换,将仅进行该放大和数字转换后的影像原始数据(拜耳数据、以下称为RAW数据。)输出到暂时存储器17。
暂时存储器17例如是由SDRAM等构成的缓存,是暂时存储从CDS/ADC部24输出的RAW数据的存储装置。图像处理部18是如下的电路:读出暂时存储器17中存储的RAW数据或存储介质部19中存储的RAW数据,根据由控制部13指定的画质参数,以电气方式进行包含畸变校正在内的各种图像处理。
存储介质部19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装配例如由闪存等构成的卡型或棒型记录介质,在这些闪存中记录并保持从暂时存储器17转送的RAW数据和由图像处理部18进行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
显示部20由液晶显示监视器47等构成,显示所拍摄的RAW数据、图像数据和操作菜单等。在设定信息存储器部21中具有预先存储有各种画质参数的ROM部、以及存储通过操作部12的输入操作而从ROM部中读出的画质参数的RAM部。
这样构成的数字照相机40通过采用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系统作为摄影光学系统41,在维持高成像性能的前提下容易实现光学系统全长的缩短化和小径化,能够实现光学系统整体的重量的轻量化和对焦速度的高速化,所以,机动性优良,并且能够进行高分辨率的拍摄。另外,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系统也可以应用于具有实时回位镜的类型的摄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容易实现光学系统全长的缩短化和小径化、机动性优良、并且良好地校正了像差的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容易实现光学系统全长的缩短化和小径化、机动性优良、并且良好地校正了像差的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并且,适于具有望远域或超望远域视场角的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本发明在望远镜头/超望远镜头中特别有用。并且,通过对焦透镜组的轻量化能够实现对焦单元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容易实现成像镜头系统整体的重量的轻量化并提高对焦速度,所以,适于机动性优良的成像镜头系统。

Claims (31)

1.一种成像镜头系统,其具有开口光圈以及配置在比所述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位置的像侧透镜组群,其中,
所述像侧透镜组群沿着光轴从所述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
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所述第2像侧透镜组和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06<|ffo/f|<0.4   (1)
其中,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
ffo是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2.一种成像镜头系统,其具有开口光圈以及配置在比所述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像侧透镜组群,其中,
所述像侧透镜组群沿着光轴从所述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
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所述第2像侧透镜组和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2<fR1/fR3<3.6   (2)
其中,
fR1是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fR3是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3.一种成像镜头系统,其具有开口光圈以及配置在比所述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像侧透镜组群,其中,
所述像侧透镜组群沿着光轴从所述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像侧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像侧透镜组,
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所述第2像侧透镜组和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的对焦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0.08<fR2/f<0.33   (3)
其中,
fR2是所述第2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06<|ffo/f|<0.4   (1)
其中,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
ffo是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2<fR1/fR3<3.6   (2)
其中,
fR1是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fR3是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0.08<fR2/f<0.33   (3)
其中,
fR2是所述第2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所述第2像侧透镜组和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抖动校正透镜组,
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在与光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以减轻由于所述成像镜头系统的抖动而引起的像的抖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像侧透镜组群具有配置在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的像侧紧后面的正屈光力的第4像侧透镜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所述第2像侧透镜组和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所述对焦透镜组,另外任意一个透镜组是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成像镜头系统具有配置在所述开口光圈的物体侧的物体侧透镜组群,
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群包含多个透镜并且具有正屈光力,
配置在所述开口光圈的物体侧的透镜全部包含在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群中,
由比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全部透镜构成的物体侧部分镜头系统具有正屈光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对焦透镜组是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和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组是所述对焦透镜组或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是所述对焦透镜组。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对焦透镜组由2枚以下的透镜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对焦透镜组由1枚正透镜和1枚负透镜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具有多个透镜和规定透镜,
所述多个透镜具有符号与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相同的屈光力,
所述规定透镜具有符号与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像侧透镜组群从所述开口光圈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所述第2像侧透镜组、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4像侧透镜组,
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是所述对焦透镜组,
所述第3像侧透镜组是在与光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以减轻由于所述成像镜头系统的抖动而引起的像的抖动的抖动校正透镜组。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成像镜头系统具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的抖动校正透镜组,
0.8<|MGISback×(MGIS-1)|<5.0   (4)
其中,
MGIS是任意对焦状态下的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的横倍率,
MGISback是所述任意对焦状态下的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与像面之间的光学系统整体的横倍率。
19.根据权利要求1~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对焦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
1.5<|(MGfoback)2×{(MGfo)2-1}|<8.0   (5)
其中,
MGfo是任意对焦状态下的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横倍率,
MGfoback是所述任意对焦状态下的所述对焦透镜组与像面之间的光学系统整体的横倍率。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由比所述对焦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全部透镜构成的光学系统具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的正屈光力,
-4.5<fFA/ffo<-1.5   (6)
其中,
fFA是由比所述对焦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全部透镜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
ffo是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像侧透镜组群中的所述对焦透镜组以外的透镜组不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在比所述像侧透镜组群更靠物体侧的位置配置有多个透镜,并且配置在比所述像侧透镜组群更靠物体侧的位置的所述多个透镜的位置全部固定。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成像镜头系统是在无限远物体对焦的状态下焦距固定的单焦距镜头系统。
24.根据权利要求1~2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是所述对焦透镜组,在比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更靠物体侧、且与所述开口光圈相邻的位置配置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
在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与所述正屈光力的透镜组之间不存在其他透镜。
25.根据权利要求1~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是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在比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更靠物体侧、且与所述开口光圈相邻的位置配置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
在所述第1像侧透镜组与所述正屈光力的透镜组之间不存在其他透镜。
26.根据权利要求1~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
0≦|f/rG2b|<7.0   (7)
其中,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成像镜头系统的焦距,
rG2b是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物体侧紧前面的透镜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27.根据权利要求1~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0.5≦ΦfoLa≦0.92   (8)
其中,
Φfo是构成所述对焦透镜组的透镜的有效口径中的最大的有效口径,
ΦLa是所述成像镜头系统中最靠像侧的透镜的最大有效口径。
28.根据权利要求1~2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
0.023≦Dsfo/DLTL≦0.110   (9)
其中,
Dsfo是从所述开口光圈到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
DLTL是从所述成像镜头系统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
Dsfo和DLTL均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距离。
29.根据权利要求1~2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
其中,
Dsfo是从所述开口光圈到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距离,
是所述开口光圈的最大直径。
30.根据权利要求1~2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其中,
比所述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光学系统至少具有2枚正透镜和1枚负透镜。
31.一种摄像装置,其具有:
光学系统;以及
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所述光学系统形成在所述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其中,所述光学系统是权利要求1~3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系统。
CN201410575323.3A 2013-11-08 2014-10-24 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Active CN1046353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21454.0A CN106970458B (zh) 2013-11-08 2014-10-24 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2088 2013-11-08
JP2013-232088 2013-11-08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21454.0A Division CN106970458B (zh) 2013-11-08 2014-10-24 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35319A true CN104635319A (zh) 2015-05-20
CN104635319B CN104635319B (zh) 2017-01-11

Family

ID=5304351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21454.0A Active CN106970458B (zh) 2013-11-08 2014-10-24 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CN201410575323.3A Active CN104635319B (zh) 2013-11-08 2014-10-24 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21454.0A Active CN106970458B (zh) 2013-11-08 2014-10-24 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9297984B2 (zh)
JP (1) JP6440450B2 (zh)
CN (2) CN10697045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41522A (zh) * 2015-11-30 2018-06-08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成像系统和方法
CN108227117A (zh) * 2016-12-12 2018-06-2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0208959A (zh) * 2018-02-28 2019-09-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402407A (zh) * 2017-03-15 2019-11-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40450B2 (ja) * 2013-11-08 2018-12-1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結像レンズ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16109952A (ja) * 2014-12-09 2016-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07111108A (zh) * 2015-01-14 2017-08-2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复式摄像光学系统和具有该复式摄像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JP6452646B2 (ja) 2016-06-01 2019-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452645B2 (ja) 2016-06-01 2019-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800616B2 (ja) * 2016-06-01 2020-1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381582B2 (ja) 2016-06-01 2018-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WO2017221949A1 (ja) * 2016-06-21 2017-12-28 株式会社nittoh 撮像用の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759086B2 (ja) * 2016-12-15 2020-09-2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結像レンズ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6685955B2 (ja) * 2017-03-08 2020-04-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US11314042B2 (en) * 2017-05-26 2022-04-26 Nittoh Inc. Optical system for image pickup, and image pickup device
JP6952235B2 (ja) * 2017-08-04 2021-10-20 株式会社シグマ 変倍結像光学系
JP6797774B2 (ja) * 2017-09-25 2020-12-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N111385466B (zh) * 2018-12-30 2021-08-24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聚焦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JP7225047B2 (ja) * 2019-07-25 2023-02-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202210898A (zh) * 2020-08-31 2022-03-16 佳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JP7059340B2 (ja) * 2020-11-26 2022-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89259A2 (en) * 1996-02-08 1997-08-13 Minolta Co., Ltd. Optical system with vibration reduction function
JPH11160617A (ja) * 1997-12-01 1999-06-18 Canon Inc 防振機能を有した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の光学系
CN101510000A (zh) * 2008-02-12 2009-08-19 株式会社尼康 摄影透镜、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及摄影透镜的制造方法
CN102016685A (zh) * 2008-04-30 2011-04-13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具有该成像光学系统的电子摄像装置
US20110310486A1 (en) * 2010-06-16 2011-12-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hotographic optical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photographic optical system
JP2012189637A (ja) * 2011-03-08 2012-10-04 Tamron Co Ltd 固定焦点レンズ
JP5213514B2 (ja) * 2008-05-08 2013-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影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36743A (ja) 1996-02-29 1997-09-09 Minolta Co Ltd 光学系
WO2011024258A1 (ja) * 2009-08-25 2011-03-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5816848B2 (ja) * 2010-08-02 2015-11-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12242505A (ja) * 2011-05-17 2012-12-10 Tamron Co Ltd 防振機能付き光学系
US8699151B2 (en) * 2011-05-17 2014-04-15 Tamron Co., Ltd. Imaging lens
JP5942194B2 (ja) * 2012-03-15 2016-06-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5912788B2 (ja) * 2012-04-09 2016-04-27 株式会社シグマ 結像光学系
JP2014089352A (ja) * 2012-10-30 2014-05-15 Tamron Co Ltd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レンズ
JP6136588B2 (ja) 2013-05-31 2017-05-31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15108811A (ja) * 2013-10-22 2015-06-1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単焦点距離レンズ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15108814A (ja) * 2013-10-23 2015-06-1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単焦点距離レンズ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6440450B2 (ja) * 2013-11-08 2018-12-1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結像レンズ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15121771A (ja) * 2013-11-20 2015-07-0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単焦点距離レンズ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89259A2 (en) * 1996-02-08 1997-08-13 Minolta Co., Ltd. Optical system with vibration reduction function
JPH11160617A (ja) * 1997-12-01 1999-06-18 Canon Inc 防振機能を有した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の光学系
CN101510000A (zh) * 2008-02-12 2009-08-19 株式会社尼康 摄影透镜、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及摄影透镜的制造方法
CN102016685A (zh) * 2008-04-30 2011-04-13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具有该成像光学系统的电子摄像装置
JP5213514B2 (ja) * 2008-05-08 2013-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影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US20110310486A1 (en) * 2010-06-16 2011-12-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hotographic optical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photographic optical system
JP2012189637A (ja) * 2011-03-08 2012-10-04 Tamron Co Ltd 固定焦点レンズ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41522A (zh) * 2015-11-30 2018-06-08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成像系统和方法
US11006037B2 (en) 2015-11-30 2021-05-11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Imag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08227117A (zh) * 2016-12-12 2018-06-2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0402407A (zh) * 2017-03-15 2019-11-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402407B (zh) * 2017-03-15 2021-05-0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US11009676B2 (en) 2017-03-15 2021-05-18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10208959A (zh) * 2018-02-28 2019-09-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208959B (zh) * 2018-02-28 2022-03-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70458A (zh) 2017-07-21
US20160209630A1 (en) 2016-07-21
US11372217B2 (en) 2022-06-28
US10215969B2 (en) 2019-02-26
US9297984B2 (en) 2016-03-29
CN104635319B (zh) 2017-01-11
US20190137739A1 (en) 2019-05-09
JP2015111254A (ja) 2015-06-18
CN106970458B (zh) 2019-08-16
JP6440450B2 (ja) 2018-12-19
US20150130985A1 (en) 2015-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35319B (zh) 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CN104570300B (zh) 单焦距镜头系统和具有该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US8049969B2 (en) Zoom lens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8427757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6042768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8096559A (ja) ズームレンズを用いた電子撮像装置
CN109597190B (zh) 变倍光学系统和具有该变倍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JP6558824B2 (ja) 望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US9946050B2 (en) Image forming lens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KR101853810B1 (ko) 접사 렌즈계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영 장치
KR102001220B1 (ko) 망원 줌 렌즈계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KR20150006936A (ko) 줌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CN104570299B (zh) 单焦距镜头系统和具有该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CN105143950A (zh) 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CN105527700A (zh) 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JP2006350049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
JP2012194238A (ja) ズーム光学系または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4656234B (zh) 单焦距镜头系统和具有该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KR101892265B1 (ko) 줌 렌즈 및 촬상 장치
JP2007316280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7078801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電子撮像装置
JP6978968B2 (ja) マクロ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US8184376B2 (en) Three unit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