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43950A - 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43950A
CN105143950A CN201480022443.9A CN201480022443A CN105143950A CN 105143950 A CN105143950 A CN 105143950A CN 201480022443 A CN201480022443 A CN 201480022443A CN 105143950 A CN105143950 A CN 1051439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positive
negative
z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24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43950B (zh
Inventor
河村一辉
内藤彰子
横山惠太郎
高桥利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143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39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439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39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 G02B15/145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512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4109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451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62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 H04N5/2628Alteration of picture size, shape,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e.g. zooming, rotation, rolling,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9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having zoom fun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4Reversed telephoto objec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提供即使进行大视场角化和小型化也能够确保光学性能的变焦镜头。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第1正透镜组与第1负透镜组的距离、以及第2负透镜组与第2正透镜组的距离分别发生变化,第1正透镜组与第2负透镜组的距离在望远端比在广角端大,第1正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这两个子透镜组构成,开口光圈配置于物体侧子透镜组与像侧子透镜组之间,第1负透镜组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且第1负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凹,第2正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折射面朝物体侧凹,且第2正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凸,并满足规定的条件式。

Description

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公知有在照相机中使用的变焦镜头。特别是,公知有在照相机主体所安装的更换镜头中使用的变焦镜头。
该领域的变焦镜头被进行如下研发:根据用途和需求,增大摄像元件的摄像面区来实现图像质量的提高,或者减小摄像面区来实现照相机整体的小型化。这里,当摄像元件的摄像面区较大时,其所使用的变焦镜头也较大。因此,要求确保摄像面区的面积、并且使变焦镜头小型化而同时实现图像质量和便携性的变焦镜头。
针对该情况,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从物体侧起具有负、正、负、正屈光力的透镜组,比较小型、且确保了较宽的广角端视场角的变焦镜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332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584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近年来,要求考虑到便携性、进一步小型化的变焦镜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进行大视场角化和小型化也能够确保光学性能的变焦镜头。并且,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那样的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目的,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特征在于,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正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1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第1正透镜组的物体侧前方配置的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第1正透镜组的像侧后方配置的透镜组;以及
第2正透镜组,其是最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第1正透镜组与第1负透镜组的距离、以及第2负透镜组与第2正透镜组的距离分别发生变化,第1正透镜组与第2负透镜组的距离在望远端比在广角端大,
第1正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这两个子透镜组构成,
开口光圈配置于物体侧子透镜组与像侧子透镜组之间,
第1负透镜组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且第1负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凹,
第2正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折射面朝物体侧凹,且第2正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凸,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1.2<Σ1P/ERS<2.7(1)
这里,Σ1P是第1正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ERS是开口光圈的开口部的最大半径。
本发明的另一变焦镜头的特征在于,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正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1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第1正透镜组的物体侧前方配置的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第1正透镜组的像侧后方配置的透镜组;以及
第2正透镜组,其是最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第1正透镜组与第1负透镜组的距离、以及第2负透镜组与第2正透镜组的距离分别发生变化,第1正透镜组与第2负透镜组的距离在望远端比在广角端大,
第1正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这两个子透镜组构成,
开口光圈配置于物体侧子透镜组与像侧子透镜组之间,
第1负透镜组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且第1负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凹,
第2正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折射面朝物体侧凹,且第2正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凸,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4<Σ1P/fw<1.2(2)
这里,Σ1P是第1正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本发明的另一变焦镜头的特征在于,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正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1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第1正透镜组的物体侧前方配置的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第1正透镜组的像侧后方配置的透镜组;以及
第2正透镜组,其是最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第1正透镜组与第1负透镜组的距离、以及第2负透镜组与第2正透镜组的距离分别发生变化,第1正透镜组与第2负透镜组的距离在望远端比在广角端大,
第1正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这两个子透镜组构成,
开口光圈配置于物体侧子透镜组与像侧子透镜组之间,
第1负透镜组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且第1负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凹,
第1负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构成,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由第1负透镜构成,所述像侧子透镜组包含第2负透镜和第1正透镜,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1.2<Σ1P/ERS<2.7(1)
-0.9<SF2N<1.5(3)
这里,Σ1P是第1正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ERS是开口光圈的开口部的最大半径,
SF2N=(R2NO+R2NI)/(R2NO-R2NI),
R2NO是第1负透镜组中的第2负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2NI是第1负透镜组中的第2负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本发明的另一变焦镜头的特征在于,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正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1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第1正透镜组的物体侧前方配置的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第1正透镜组的像侧后方配置的透镜组;以及
第2正透镜组,其是最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第1正透镜组与第1负透镜组的距离、以及第2负透镜组与第2正透镜组的距离分别发生变化,第1正透镜组与第2负透镜组的距离在望远端比在广角端大,
第1正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这两个子透镜组构成,
开口光圈配置于物体侧子透镜组与像侧子透镜组之间,
第1负透镜组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且第1负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凹,
第1负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构成,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由第1负透镜构成,所述像侧子透镜组包含第2负透镜和第1正透镜,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3)。
0.4<Σ1P/fw<1.2(2)
-0.9<SF2N<1.5(3)
这里,Σ1P是第1正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SF2N=(R2NO+R2NI)/(R2NO-R2NI),
R2NO是第1负透镜组中的第2负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2NI是第1负透镜组中的第2负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本发明的另一变焦镜头的特征在于,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正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1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第1正透镜组的物体侧前方配置的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第1正透镜组的像侧后方配置的透镜组;以及
第2正透镜组,其是最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第1正透镜组与第1负透镜组的距离、以及第2负透镜组与第2正透镜组的距离分别发生变化,第1正透镜组与第2负透镜组的距离在望远端比在广角端大,
第1正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这两个子透镜组构成,
开口光圈配置于物体侧子透镜组与像侧子透镜组之间,
第1负透镜组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且第1负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凹,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
1.2<Σ1P/ERS<2.7(1)
1.0<|f2N/f1P|<1.9(4)
这里,Σ1P是第1正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ERS是开口光圈的开口部的最大半径,
f1P是第1正透镜组的焦距,
f2N是第2负透镜组的焦距。
本发明的另一变焦镜头的特征在于,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正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1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第1正透镜组的物体侧前方配置的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第1正透镜组的像侧后方配置的透镜组;以及
第2正透镜组,其是最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第1正透镜组与第1负透镜组的距离、以及第2负透镜组与第2正透镜组的距离分别发生变化,第1正透镜组与第2负透镜组的距离在望远端比在广角端大,
第1正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这两个子透镜组构成,
开口光圈配置于物体侧子透镜组与像侧子透镜组之间,
第1负透镜组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且第1负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凹,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4)。
0.4<Σ1P/fw<1.2(2)
1.0<|f2N/f1P|<1.9(4)
这里,Σ1P是第1正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f1P是第1正透镜组的焦距,
f2N是第2负透镜组的焦距。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变焦镜头;以及
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变焦镜头形成在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变焦镜头是上述任意一个变焦镜头。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变焦镜头起到如下效果:即使进行大视场角化和小型化也能够确保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变焦镜头的实施例1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广角端(a)、中间状态(b)、望远端(c)处的透镜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变焦镜头的实施例2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广角端(a)、中间状态(b)、望远端(c)处的透镜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变焦镜头的实施例3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广角端(a)、中间状态(b)、望远端(c)处的透镜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变焦镜头的实施例4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广角端(a)、中间状态(b)、望远端(c)处的透镜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变焦镜头的实施例5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广角端(a)、中间状态(b)、望远端(c)处的透镜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变焦镜头的实施例6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广角端(a)、中间状态(b)、望远端(c)处的透镜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1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8是实施例2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9是实施例3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10是实施例4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11是实施例5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12是实施例6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13是示出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偏差量的剖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ωw的图。
图15是作为摄像装置的数码照相机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作为摄像装置的数码照相机的外观的前方立体图。
图17是示出作为摄像装置的数码照相机的外观的后方立体图。
图18是示出数码照相机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电路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另外,本发明不受该实施方式和实施例限定。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在广角端,确保半视场角33度、进而超过36度的视场角,缩短全长,得到了超过2.8倍的变倍比。为了得到这样的规格,以不成为透镜全长的制约的方式,将各透镜组的透镜总片数构成得较少,减小各透镜组的总厚度,从广角端到望远端,构成为接近对称系统的光学系统。
对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对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基本结构中,变焦镜头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正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1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第1正透镜组的物体侧前方配置的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第1正透镜组的像侧后方配置的透镜组;以及第2正透镜组,其是最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组,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第1正透镜组与第1负透镜组的距离、以及第2负透镜组与第2正透镜组的距离分别发生变化,第1正透镜组与第2负透镜组的距离在望远端比在广角端大,第1正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这两个子透镜组构成,开口光圈配置于物体侧子透镜组与像侧子透镜组之间,第1负透镜组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且第1负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凹。
通过在第1正透镜组中配置开口光圈,并在第1正透镜组前后配置负透镜组(第1负透镜组、第2负透镜组),设为了光学对称的结构。由此,减少了与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相伴的轴外像差的变化。
此外,通过在最靠像侧配置第2正透镜组,由第2负透镜组和第2正透镜组形成放大光学系统,进行了镜头系统整体的小直径化。其结果,通过较少的透镜片数缩短了镜头系统的全长,还确保了性能。
并且,通过变更第1正透镜组与第2负透镜组的间隔,减少了与变倍相伴的镜头系统的全长变化。
此外,通过将第1负透镜组设为上述结构,同时实现了第1负透镜组中的像差减少、以及望远端时和镜头缩回收纳时的镜头系统的缩短。
接着,说明优选的结构和优选的条件式。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的是,第2正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折射面朝物体侧凹,且第2正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凸。
由此,能够抑制像面弯曲/畸变,能够在整个变倍范围内确保良好的性能。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5)、(6)、(7)中的任意一个。
1.2<Σ1P/ERS<2.7(1)
0.4<Σ1P/fw<1.2(2)
0.4<Σ1P/IHMAX<1.8(5)
0.45<Σ1P/IH33w<1.95(6)
0.4<Σ1P/f1P<1.0(7)
这里,Σ1P是第1正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ERS是开口光圈的开口部的最大半径,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IHMAX是变焦镜头的最大像高,在变化的情况下是其最大值,
IH33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入射侧半视场角为33°时的、主光线与近轴像面相交的位置距光轴的距离,
f1P是第1正透镜组的焦距。
通过使得不低于条件式(1)、(2)、(5)、(6)、(7)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下限,容易抑制像面弯曲的超出趋势,容易在整个变倍范围内抑制像面弯曲。并且,容易充分确保第1正透镜组的正屈光力,因此引起变焦镜头全长的小型化。
通过使得不超过条件式(1)、(2)、(5)、(6)、(7)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上限,抑制了第1正透镜组的厚度,有助于小型化。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的是,第1负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构成,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由第1负透镜构成,所述像侧子透镜组包含第2负透镜和第1正透镜。
通过增大第1负透镜的负屈光力,使得入射光瞳接近物体侧,有助于确保广角端的视场角和小直径化。另一方面,在广角端附近容易产生像散,在望远端附近容易产生球面像差和彗形像差,但通过将像侧子透镜组设为上述结构,能够抑制第1负透镜组整体的像差,在整个变倍范围内得到稳定的光学性能。
此外,通过将第1负透镜设为朝物体侧凸的负凹凸透镜,减少在第1负透镜中产生的像散和彗形像差,减少第1透镜组整体中的像差。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进一步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0.9<SF2N<1.5(3)
这里,SF2N=(R2NO+R2NI)/(R2NO-R2NI),
R2NO是第1负透镜组中的第2负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2NI是第1负透镜组中的第2负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通过使得不低于条件式(3)的下限,使得第2负透镜的物体侧面在边缘不过度突出至第1负透镜,能够减小第1、第2负透镜的间隔,有助于第1负透镜组的小型化。
通过使得不超过条件式(3)的上限,容易在第2负透镜的物体侧面得到充分的像散的校正效果。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1.0<|f2N/f1P|<1.9(4)
这里,f1P是第1正透镜组的焦距,
f2N是第2负透镜组的焦距。
通过使得不低于条件式(4)的下限,适度减小第2负透镜组的负屈光力,由此能够有助于全长的缩短。
通过使得不超过条件式(4)的上限,能够充分确保第2负透镜组的球面像差/彗形像差的校正作用,在整个变倍范围内容易得到良好的性能。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1.1<|f2N/f1P|<1.9(4’)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1.2<|f2N/f1P|<1.9(4”)
基于条件式(4’)、(4”)的效果与条件式(4)相同。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9)、(10)中的任意一个。
0.7<fUN1P1/IHMAX<2.8(8)
1.0<fUN1P1/IH33w<3.5(9)
0.7<fUN1P1/fw<2.0(10)
这里,fUN1P1是第1正透镜组中的物体侧子透镜组的焦距,
IHMAX是变焦镜头的最大像高,在变化的情况下是其最大值,
IH33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入射侧半视场角为33°时的、主光线与近轴像面相交的位置距光轴的距离,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通过使得不低于条件式(8)、(9)、(10)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下限,能够抑制第1正透镜组中的物体侧子透镜组的球面像差/彗形像差的产生,在像侧子透镜组容易消除这些像差,由此能够提高性能。
通过使得不超过条件式(8)、(9)、(10)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上限,容易增大第1正透镜组的正屈光力,从而能够缩短全长。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12)、(13)中的任意一个。
0.8<|f2N/IHMAX|<3.6(11)
1.5<|f2N/IH33w|<4.1(12)
1.0<|f2N/fw|<2.4(13)
这里,f2N是第2负透镜组的焦距,
IHMAX是变焦镜头的最大像高,在变化的情况下是其最大值,
IH33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入射侧半视场角为33°时的、主光线与近轴像面相交的位置距光轴的距离,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通过使得不低于条件式(11)、(12)、(13)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下限、且不超过条件式(11)、(12)、(13)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上限,变焦镜头的屈光力的对称性平衡变得良好,从而有助于球面像差/像面弯曲的校正。由此,能够确保广角端视场角,并且有助于确保整个变倍范围内的稳定性能。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的是,第1正透镜组中的物体侧子透镜组具有正透镜,第1正透镜组中的像侧子透镜组具有正透镜。
具有开口光圈的第1正透镜组中球面像差/彗形像差的干预较大。因此,通过在开口光圈前后的子透镜组中分别配置正透镜,能够提高光学对称性,能够有助于彗形像差的减少等。此外,通过确保配置亮度光圈的空气间隔,减少了像散。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的是,第1正透镜组中的像侧子透镜组具有具备负屈光力的透镜面和相比该透镜面配置于像侧的正透镜。
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变焦镜头的屈光力配置的对称性,能够增大第1正透镜组的正屈光力,实现小型化,并且在整个变倍范围内提高光学性能。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的是,第1正透镜组中的物体侧子透镜组由正屈光力的1个透镜成分构成,第1正透镜组中的像侧子透镜组由1个透镜成分构成,这些透镜成分的仅物体侧面和像侧面这两个面分别在光路中与空气接触,第1正透镜组中的透镜成分的总数为2。
由此,能够使第1正透镜组小型化。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
0.35<f1N/f2N<1.2(14)
这里,f1N是第1负透镜组的焦距,
f2N是第2负透镜组的焦距。
通过使得不低于条件式(14)的下限,抑制了第1负透镜组的负屈光力,使得即使小型化也不产生较大的负畸变。
通过使得不超过条件式(14)的上限,抑制了第2负透镜组的负屈光力,使得即使小型化也不产生较大的正畸变。
此外,容易减少第2负透镜组造成的倍率色差的产生,从而引起第2负透镜组的透镜片数的减少和小型化。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
-20.0%<DTw<-6.0%(15)
这里,DTw={IHw-fw×tan(ωw)}/{fw×tan(ωw)}×100(%)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IH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最大像高,
ωw是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半视场角。
通过使得不低于条件式(15)的下限,能够减少图像的失真。此外,在以电气方式对广角端的畸变进行了校正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校正图像周边的分辨率劣化。
通过使得不超过条件式(15)的上限,有助于像散的校正和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小型化。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6)。
0.7<f1P/fw<1.5(16)
这里,f1P是第1正透镜组的焦距,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通过使得不低于条件式(16)的下限,能够容易以较少的透镜片数抑制在第1正透镜组中产生的球面像差/彗形像差,有助于第1正透镜组的光轴方向的小型化。
通过使得不超过条件式(16)的上限,有助于确保变倍比和缩短全长的同时实现。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的是,第2正透镜组紧接着配置于第2负透镜组的像侧后方。
通过该配置,利用第2负透镜组和第2正透镜组这两个透镜组,对在从物体侧到第1正透镜组的光学系统中产生的像进行放大。通过使得第1正透镜组的变倍移动量较大,能够以较少的组数确保变倍比,并且减小了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直径。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的是,第2负透镜组具有比重大于0.9g/cm3且小于1.3g/cm3的负透镜。
由此,能够使得第2负透镜组对变倍的干预比较小。优选的是,通过该第2负透镜组在光轴方向的移动,进行对焦,并且通过透镜组的移位移动,减小手抖引起的图像抖动。
通过满足上述比重的条件来确保第2负透镜组的轻量化和刚性,能够提高对焦的高速化和透镜组的移位移动相对于手抖的追随性。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的是,第1正透镜组具有负透镜、和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的正透镜。
63<νp1<96(17)
这里,νp1是第1正透镜组中的任意一个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第1正透镜组位于隔着开口光圈的位置,对每个颜色的球面像差的影响较大。对于轴上色像差的校正,优选的是,减小正屈光力的透镜的色散,增大负屈光力的透镜的色散。另一方面,色散大的透镜的异常色散性也较大,难以校正每个颜色的球面像差。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式(17),能够良好地校正这些像差。
通过将第1正透镜组的正透镜设为不低于条件式(17)的下限的低色散,能够相对地抑制负透镜的异常色散性,由此能够有助于色像差的校正。
通过使正透镜以不超过条件式(17)的上限的方式具有色散,能够减少正透镜的异常色散性,从而能够有助于色像差的校正。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8)。
0.6<fbw/IHMAX<1.8(18)
这里,fb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进行空气换算而得的后焦距,
IHMAX是变焦镜头的最大像高,在变化的情况下是其最大值。
通过使得不低于条件式(18)的下限,并使变焦镜头整体远离像面,容易使射出光瞳远离像面,还容易抑制光线相对于像面的入射角的变动,由此,能够容易向整个画面导入充分的光量。
通过使得不超过条件式(18)的上限,能够有助于变焦镜头使用时的全长缩短和广角端的大视场角化。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9)。
-2.0<SFUN1P1<0.5(19)
这里,SFUN1P1=(RUN1P1O+RUN1P1I)/(RUN1P1O-RUN1P1I),
RUN1P1O是第1正透镜组中的物体侧子透镜组的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UN1P1I是第1正透镜组中的物体侧子透镜组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通过使得不低于条件式(19)的下限,能够抑制容易在第1正透镜组中的物体侧子透镜组的入射面产生的球面像差/彗形像差,特别有助于望远端附近的性能确保。
通过使得不超过条件式(19)的上限,使得第1正透镜组的主要点不过于靠近像侧,从而容易进行变倍比的确保。
某个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是变焦镜头中的透镜组的总数为4的4组变焦镜头,4个透镜组为第1负透镜组、第1正透镜组、第2负透镜组、第2正透镜组。
由此,容易简化结构,引起小型化。
在某个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在第1负透镜组的物体侧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正透镜组,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第3正透镜组与第1负透镜组的距离发生变化,变焦镜头是变焦镜头中的透镜组的总数为5的5组变焦镜头,5个透镜组为第3正透镜组、第1负透镜组、第1正透镜组、第2负透镜组、第2正透镜组。
通过改变第3正透镜组与第1负透镜组的距离,进一步增大变倍比。此外,容易增大望远端的入射光瞳直径。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的是,第1负透镜组具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的塑料非球面透镜。
0.0001<|ASPO-ASPI|/IH33W<0.02(20)
这里,IH33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入射侧半视场角为33°时的、主光线与近轴像面相交的位置距光轴的距离,
ASPO是塑料非球面透镜的物体侧面上距光轴的距离为IH33W的位置处的非球面偏差量,
ASPI是塑料非球面透镜的像侧面上距光轴的距离为IH33W的位置处的非球面偏差量,
非球面偏差量是从参考球面到作为对象的面在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参考球面将作为对象的面的面顶设为面顶,且将曲率半径设为与作为对象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相同,将相对于参考球面、作为对象的面处于像侧的情况设为正的符号。
由此,第1负透镜组特别有助于广角端附近的像面弯曲的校正。通过在第1负透镜组中使用非球面透镜,进一步提高了像面弯曲校正效果。此外,第1负透镜组与其他像侧的透镜组相比,径向较大。通过在第1负透镜组中使用塑料非球面透镜,还能够与非球面效果结合来抑制透镜成本。另一方面,塑料透镜的由温度引起的面形状变化比玻璃大,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像面弯曲。
使得不低于条件式(20)的下限来得到非球面效果,并且使得不超过条件式(20)的上限,抑制了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像差变化。
另外,所使用的塑料材料的热膨胀系数α满足以下的条件式(A),由此能够容易同时实现成型的容易性和温度变化量的抑制。
2e-5(μm/℃)<α<8e-5(μm/℃)(A)
这里,热膨胀系数α是指在温度上升了1℃时,每1m的尺寸变化αμm。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的是,第1正透镜组中的物体侧子透镜组由正屈光力的单透镜构成,第1正透镜组中的像侧子透镜组由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从物体侧起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
由此,能够以较少的透镜片数确保第1正透镜组的屈光力和像差校正功能。此外,能够将开口光圈配置于第1正透镜组的中心附近,能够确保变焦镜头相对于开口光圈的对称性,由此容易确保小型和光学性能。
在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的是,在广角端,半视场角为33°以上的光线能够在变焦镜头中穿过,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1)。
2.6<ft/fw<13.0(21)
这里,ft是望远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通过以不低于条件式(21)的下限值的方式确保变倍比,能够根据各种拍摄场景选择适当的视场角。
通过使得不超过条件式(21)的上限值,能够有助于同时实现全长的小型化和光学性能的确保。
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具有:上述任意一个变焦镜头;以及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变焦镜头形成在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在变焦镜头具有对焦功能的情况下,将上述各结构设为对焦到无限远的状态下的结构。
以上,对基本结构、优选结构/条件式进行了说明,但通过对基本结构适当组合优选结构和优选条件式,能够更具体地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更具体的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如下所述。另外,已经说明了各结构和各条件式的技术意义,因此以下省略说明。
上述各结构更优选相互地同时满足多个。此外,也可以同时满足部分结构。例如,可以在上述变焦镜头和摄像装置的任意一个中使用上述变焦镜头的任意一个。此外,即使使得单独满足各个条件式,也容易得到各个效果,从而是优选的。
此外,关于各条件式,通过如以下那样变更下限值、或上限值,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其效果,从而是优选的。
关于条件式(1),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1.4,更优选设为1.7,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2.5,更优选设为2.3。
关于条件式(2),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5,更优选设为0.55,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1.0,更优选设为0.92。
关于条件式(3),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7,更优选设为-0.65,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1.3,更优选设为1.1。
关于条件式(4),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1.1、1.2,更优选设为1.3,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1.75,更优选设为1.7。
关于条件式(4’),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1.2,更优选设为1.3,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1.75,更优选设为1.7。
关于条件式(4”),
更优选将下限值设为1.3,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1.75,更优选设为1.7。
关于条件式(5),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6,更优选设为0.7,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1.3,更优选设为1.1。
关于条件式(6),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7,更优选设为0.9,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1.7,更优选设为1.6。
关于条件式(7),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5,更优选设为0.55,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0.9,更优选设为0.83。
关于条件式(8),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1.0,更优选设为1.2,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2.3,更优选设为2.0。
关于条件式(9),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1.4,更优选设为1.6,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3.1,更优选设为2.9。
关于条件式(10),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85,更优选设为0.95,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1.8,更优选设为1.7。
关于条件式(11),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1.2,更优选设为1.5,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2.7,更优选设为2.3。
关于条件式(12),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1.8,更优选设为2.0,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3.6,更优选设为3.1。
关于条件式(13),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1.1,更优选设为1.2,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2.2,更优选设为1.9。
关于条件式(14),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4,更优选设为0.45,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1.1,更优选设为1.0。
关于条件式(15),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16.0%,更优选设为-14.0%,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8.0%,更优选设为-10.0%。
关于条件式(16),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75,更优选设为0.8,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1.4,更优选设为1.3。
关于条件式(17),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65,更优选设为67,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85,更优选设为82。
关于条件式(18),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9,更优选设为1.2,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1.6,更优选设为1.4。
关于条件式(19),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1.7,更优选设为-1.5,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0.0,更优选设为-0.5。
关于条件式(20),
更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001,
更优选将上限值设为0.01。
关于条件式(21),
优选将下限值设为2.7,更优选设为2.8,
优选将上限值设为9.0,更优选设为7.0。
这里,如图13所示,在将具有与非球面的面顶相同的面顶、且将该非球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作为曲率半径的球面设为基准球面时,非球面偏差量是在与光轴平行的方向测量时的、从该基准球面到该非球面的距离,将像侧方向(图的右方)设为正的符号。
使用图14说明ωw(广角端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半视场角)。图14中示出了变焦镜头、亮度光圈和摄像面被配置在光轴上的情形。入射到变焦镜头的光线在穿过亮度光圈后,从变焦镜头射出并到达摄像面。
在图14中,用实线表示的光线L表示穿过亮度光圈中心的光线中的、到达有效摄像区域上的点X的光线。该点X是有效摄像区域中的、最远离光轴的位置。这里,有效摄像区域是形成了物体像的区域,因此点X变为最大像高位置。这样,光线L是穿过亮度光圈中心而入射到有效摄像区域的最大像高位置的光线。并且,ωw是广角端的、光线L相对于光轴的半视场角。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实施例1~6进行说明。图1~图6分别示出实施例1~6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广角端(a)、中间焦距状态(b)、望远端(c)的透镜剖视图。在图1~图6中,第1透镜组用G1表示,第2透镜组用G2表示,第3透镜组用G3表示,第4透镜组用G4表示,第5透镜组用G5表示,亮度(开口)光圈用S表示,像面用I表示。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在像面侧的最终透镜组与像面I之间,可以配置构成低通滤光片的平行平板、或电子摄像元件的玻璃罩。另外,可以对平行平板的表面施加限制红外光的波段限制涂层。此外,可以对玻璃罩的表面施加波段限制用的多层膜。此外,还可以使该玻璃罩C具有低通滤光作用。
此外,在实施例1~6的变焦镜头中,像高在广角端、中间焦距状态以及望远端是相同的。但是,可以减小广角端的像高。这是因为,通过将广角端的像设为桶状形状,并将桶状的图像以电气方式转换为矩形的图像,能够校正畸变。另外,省略电气方式的畸变校正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第1负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第1正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2负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第2正透镜组)。亮度(开口)光圈S被配置在第2透镜组G2中。
这里,未图示出假想物体面(第9面、第14面)。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第1透镜组G1在朝像侧移动后,朝物体侧移动。第2透镜组G2朝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G3朝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是固定的(静止的)。亮度光圈S与第2透镜组G2一起朝物体侧移动。
从物体侧起,第1透镜组G1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1、双凹负透镜L2、凹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3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4(物体侧子透镜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5和双凸正透镜L6的接合透镜(像侧子透镜组)构成。第3透镜组G3由双凹负透镜L7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8构成。
正凹凸透镜L3的两面、正凹凸透镜L4的两面、双凸正透镜L6的像侧的面、双凹负透镜L7的两面、正凹凸透镜L8的两面这9个面被设置成非球面。
如图2所示,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第1负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第1正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2负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第2正透镜组)。亮度(开口)光圈S被配置在第2透镜组G2中。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第1透镜组G1在朝像侧移动后,朝物体侧移动。第2透镜组G2朝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G3朝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是固定的(静止的)。亮度光圈S与第2透镜组G2一起朝物体侧移动。
从物体侧起,第1透镜组G1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1、双凹负透镜L2、凹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3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4(物体侧子透镜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5和双凸正透镜L6的接合透镜(像侧子透镜组)构成。第3透镜组G3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7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8构成。
双凹负透镜L2的两面、双凸正透镜L4的两面、负凹凸透镜L7的两面这6个面被设置成非球面。
如图3所示,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第1负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第1正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2负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第2正透镜组)。亮度(开口)光圈S被配置在第2透镜组G2中。
这里,未图示出假想物体面(第7面)。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第1透镜组G1在朝像侧移动后,朝物体侧移动。第2透镜组G2朝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G3朝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是固定的(静止的)。亮度光圈S与第2透镜组G2一起朝物体侧移动。
从物体侧起,第1透镜组G1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2和凹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3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4(物体侧子透镜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5和双凸正透镜L6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7构成。第3透镜组G3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8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9构成。这里,负凹凸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以及负凹凸透镜L7构成像侧子透镜组。
负凹凸透镜L2的两面、正凹凸透镜L4的两面、负凹凸透镜L8的两面和正凹凸透镜L9的两面这8个面被设置成非球面。
如图4所示,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第1负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第1正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2负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第2正透镜组)。亮度(开口)光圈S被配置在第2透镜组G2中。
这里,未图示出假想物体面(第7面)。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第1透镜组G1在朝像侧移动后,朝物体侧移动。第2透镜组G2朝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G3朝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是固定的(静止的)。亮度光圈S与第2透镜组G2一起朝物体侧移动。
从物体侧起,第1透镜组G1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2和凹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3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4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5的接合透镜(物体侧子透镜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6和双凸正透镜L7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8构成。第3透镜组G3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9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10构成。这里,负凹凸透镜L6、双凸正透镜L7以及负凹凸透镜L8构成像侧子透镜组。
负凹凸透镜L2的两面、正凹凸透镜L4的物体侧的面、负凹凸透镜L5的像侧的面、负凹凸透镜L9的两面、正凹凸透镜L10的两面这8个面被设置成非球面。
如图5所示,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第1负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正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第2负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第2正透镜组)。亮度(开口)光圈S被配置在第3透镜组G3中。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第1透镜组G1朝物体侧移动。第2透镜组G2朝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G3朝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朝物体侧移动。第5透镜组G5是固定的(静止的)。亮度光圈S与第3透镜组G3一起朝物体侧移动。
从物体侧起,第1透镜组G1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1和双凸正透镜L2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3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4、双凹负透镜L5、以及凹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6构成。第3透镜组G3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7(物体侧子透镜组)、双凸正透镜L8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L9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正透镜L10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11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L12构成。第5透镜组G5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13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8、负凹凸透镜L9以及双凸正透镜L10构成像侧子透镜组。
双凸正透镜L5的两面、正凹凸透镜L7的两面、双凸正透镜L10的两面、负凹凸透镜L12的两面、正凹凸透镜L13的两面这10个面被设置成非球面。
如图6所示,实施例6的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第1负透镜组)、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正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第2负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第2正透镜组)。亮度(开口)光圈S被配置在第3透镜组G3中。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第1透镜组G1朝物体侧移动。第2透镜组G2朝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G3朝物体侧移动。第4透镜组G4朝物体侧移动。第5透镜组G5是固定的(静止的)。亮度光圈S与第3透镜组G3一起朝物体侧移动。
从物体侧起,第1透镜组G1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2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3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4、双凹负透镜L5、以及凹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6构成。第3透镜组G3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7(物体侧子透镜组)、双凸正透镜L8和双凹负透镜L9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10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双凹负透镜L11构成。第5透镜组G5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12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8、双凹负透镜L9以及正凹凸透镜L10构成像侧子透镜组。
双凹负透镜L5的两面、正凹凸透镜L7的两面、正凹凸透镜L10的两面、双凹负透镜L11的两面、正凹凸透镜L12的两面这10个面被设置成非球面。
下面示出上述各实施例的数值数据。除了上述符号以外,f是整体的焦距(mm),FB是后焦距(mm),f1、f2…是各透镜组的焦距,IH是像高,FNO.是F数,ω是半视场角,r是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是各透镜面间的间隔,nd是各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νd是各透镜的d线的阿贝数。后述的透镜全长是对从透镜最前面到透镜最终面的距离加上后焦距而得到的。BF(后焦距)是对从透镜最终面到近轴像面的距离进行空气换算来表示的值。
此外,各非球面形状使用各实施例中的各非球面系数,用以下的式(I)表示。
其中,设光轴方向的坐标为Z、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坐标为Y。
Z=(Y2/r)/[1+{1-(1+k)·(Y/r)2}1/2]+A4×Y4+A6×Y6+A8×Y8+A10×Y10(I)
这里,r是近轴曲率半径,
k是圆锥系数,
A4、A6、A8、A10分别是4次、6次、8次、10次的非球面系数。
此外,在非球面系数中,“e-n”(n为整数)表示“10-n”。
数值实施例1
单位:mm
面数据
(摄像面)
非球面数据
第5面
k=0.0000
A4=-8.1884e-005,A6=-2.7042e-007,A8=1.4238e-008,A10=-4.0588e-010
第6面
k=0.0000
A4=-9.9349e-005,A6=4.2182e-007,A8=-6.1084e-009,A10=-2.2166e-010
第7面
k=0.0000
A4=4.2062e-005,A6=-5.7246e-007,A8=7.1083e-008,A10=-1.2063e-009
第8面
k=0.0000
A4=1.6242e-004,A6=-1.7979e-006,A8=1.0048e-007,A10=-2.0625e-009
第13面
k=0.0000
A4=3.4943e-005,A6=2.8257e-006,A8=-7.7626e-008,A10=4.2720e-009
第15面
k=0.0000
A4=5.1140e-004,A6=-3.3672e-005,A8=1.0216e-006,A10=-1.3810e-008
第16面
k=0.0000
A4=5.7630e-004,A6=-3.2837e-005,A8=8.6468e-007,A10=-1.0733e-008
第17面
k=0.0000
A4=-3.8824e-005,A6=7.4513e-007,A8=-2.1479e-009,A10=-1.0307e-011
第18面
k=0.0000
A4=-2.5322e-005,A6=2.0336e-007,A8=3.7625e-009,A10=-2.9594e-011
变焦数据
组焦距
f1=-18.8024f2=13.533f3=-19.5402f4=32.5074
数值实施例2
单位:mm
面数据
(摄像面)
非球面数据
第3面
k=0.0000
A4=6.6785e-005,A6=-8.8705e-007,A8=-9.6050e-010,A10=-8.1513e-013
第4面
k=0.0000
A4=5.6775e-005,A6=-1.1574e-006,A8=-1.5695e-011
第7面
k=0.0000
A4=-2.4426e-005,A6=-3.5991e-007,A8=1.4222e-008,A10=-7.5500e-010
第8面
k=0.0000
A4=8.7510e-005,A6=-3.4669e-007,A8=3.1047e-010,A10=-5.2955e-010
第13面
k=0.0000
A4=-4.2631e-004,A6=8.4142e-006,A8=8.5933e-008,A10=-1.9000e-009
第14面
k=0.0000
A4=-1.9000e-009,A6=-4.7992e-004,A8=9.9258e-006
变焦数据
组焦距
f1=-18.1399f2=14.6528f3=-25.0599f4=43.3593
数值实施例3
单位:mm
面数据
(摄像面)
非球面数据
第3面
k=0.0000
A4=-3.9379e-004,A6=1.0647e-005,A8=-1.6978e-007,A10=1.4500e-009,A12=-5.1500e-012
第4面
k=0.0000
A4=-4.5183e-004,A6=1.1467e-005,A8=-1.9507e-007,A10=1.7598e-009,A12=-6.6344e-012
第8面
k=0.0000
A4=-4.2932e-006,A6=4.6954e-007,A8=-3.4902e-009,A10=3.0475e-011
第9面
k=0.0000
A4=6.1702e-005,A6=6.0143e-007,A8=-1.0191e-008,A10=8.6614e-011
第16面
k=0.0000
A4=1.4476e-004,A6=-8.0102e-006,A8=3.2317e-007,A10=-4.3184e-009
第17面
k=0.0000
A4=2.0586e-004,A6=-7.8912e-006,A8=2.3579e-007,A10=-2.1593e-009
第18面
k=0.0000
A4=-6.2356e-005,A6=8.0243e-007,A8=-2.9536e-009,A10=-2.1108e-012
第19面
k=0.0000
A4=-5.2173e-005,A6=5.3860e-007,A8=-2.4108e-010,A10=-1.0254e-011
变焦数据
组焦距
f1=-17.9851f2=15.448f3=-22.4611f4=37.156
数值实施例4
单位:mm
面数据
(摄像面)
非球面数据
第3面
k=0.0000
A4=-3.9379e-004,A6=1.0647e-005,A8=-1.6978e-007,A10=1.4500e-009,A12=-5.1500e-012
第4面
k=0.0000
A4=-4.5183e-004,A6=1.1467e-005,A8=-1.9507e-007,A10=1.7598e-009,A12=-6.6344e-012
第8面
k=0.0000
A4=-7.5000e-006,A6=4.4000e-007,A8=-3.4902e-009,A10=3.0475e-011
第10面
k=0.0000
A4=6.1702e-005,A6=6.0143e-007,A8=-1.0191e-008,A10=8.6614e-011
第17面
k=0.0000
A4=1.4476e-004,A6=-8.0102e-006,A8=3.2317e-007,A10=-4.3184e-009
第18面
k=0.0000
A4=2.0586e-004,A6=-7.8912e-006,A8=2.3579e-007,A10=-2.1593e-009
第19面
k=0.0000
A4=-6.2356e-005,A6=8.0243e-007,A8=-2.9536e-009,A10=-2.1108e-012
第20面
k=0.0000
A4=-5.2173e-005,A6=5.3860e-007,A8=-2.4108e-010,A10=-1.0254e-011
变焦数据
组焦距
f1=-17.9851f2=15.4541f3=-22.4611f4=37.156
数值实施例5
单位:mm
面数据
(摄像面)
非球面数据
第8面
k=0.0000
A4=-5.8486e-005,A6=2.1361e-006,A8=-6.7603e-009,A10=-8.3600e-011
第9面
k=0.0000
A4=-3.0734e-005,A6=2.0841e-006,A8=-8.3797e-010,A10=-1.5434e-010
第12面
k=0.0000
A4=-8.8696e-005,A6=-5.4474e-009,A8=-1.5725e-008,A10=-5.3981e-010,A12=-3.7672e-011
第13面
k=0.0000
A4=-6.5884e-005,A6=2.3683e-007,A8=-7.4430e-008,A10=-9.1796e-010,A12=-1.5468e-011
第18面
k=0.0000
A4=-2.4335e-004,A6=-4.1268e-006,A8=8.8748e-008
第19面
k=0.0000
A4=7.0518e-005,A6=-3.4462e-006,A8=1.4111e-007
第22面
k=0.0000
A4=-8.8896e-005,A6=-1.2543e-006,A8=-1.1031e-007,A10=1.2161e-009
第23面
k=0.0000
A4=-9.4396e-005,A6=1.3516e-006,A8=-1.4983e-007,A10=2.0318e-009
第24面
k=0.0000
A4=-5.8420e-005,A6=5.2220e-007,A8=-1.0130e-009,A10=-2.0570e-012
第25面
k=0.0000
A4=-2.7676e-005,A6=2.3776e-007,A8=8.3898e-010,A10=-4.3955e-012
变焦数据
组焦距
f1=66.5693f2=-9.17631f3=13.0359f4=-19.3351f5=40.2516
数值实施例6
单位:mm
面数据
(摄像面)
非球面数据
第8面
k=0.0000
A4=-2.5279e-004,A6=9.4267e-006,A8=-1.9601e-007,A10=1.8863e-009
第9面
k=0.0000
A4=-2.1399e-004,A6=9.9858e-006,A8=-2.1128e-007,A10=2.1334e-009
第12面
k=0.0000
A4=-4.4397e-005,A6=-1.8044e-007,A8=-6.5472e-009,A10=-7.2110e-010,A12=-2.6395e-012
第13面
k=0.0000
A4=-2.4019e-004,A6=1.5737e-006,A8=-7.9213e-008,A10=1.6915e-009,A12=-3.5985e-011
第18面
k=0.0000
A4=-3.1055e-004,A6=1.5189e-006,A8=-8.9480e-008
第19面
k=0.0000
A4=4.7466e-004,A6=1.4171e-006,A8=2.4253e-007
第20面
k=0.0000
A4=-7.0010e-005,A6=-1.5371e-005,A8=3.7198e-007,A10=-1.5069e-009
第21面
k=0.0000
A4=-4.7854e-005,A6=-1.7502e-005,A8=2.5789e-007,A10=8.9730e-011
第22面
k=0.0000
A4=7.8257e-006,A6=5.4763e-007,A8=-6.3900e-010,A10=-1.6289e-011
第23面
k=0.0000
A4=8.3895e-006,A6=9.8844e-008,A8=5.5073e-009,A10=-3.3714e-011
变焦数据
组焦距
f1=61.6385f2=-10.8519f3=11.8568f4=-17.6652f5=41.1673
图6~图10分别示出以上的实施例1~5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像差图。在这些像差图中,(a)~(d)表示广角端的球面像差(SA)、像散(AS)、畸变像差(DT)、倍率色差(CC),(e)~(h)表示中间焦距状态的球面像差(SA)、像散(AS)、畸变像差(DT)、倍率色差(CC),(i)~(l)表示望远端的球面像差(SA)、像散(AS)、畸变像差(DT)、倍率色差(CC)。各图中,“FIY”表示最大像高。“ω”表示半视场角。
接着,揭示各个实施例的条件式(1)~(21)的值。这里,比重是第2负透镜组的负透镜的值(g/cm3)。材料名称的“COP”是环烯烃聚合物。
(数码照相机)
图15是作为摄像装置的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数码照相机)的剖视图。在图15中,在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1的镜筒内配置摄影镜头系统2。安装部3能够相对于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1的机身拆装摄影镜头系统2。作为安装部3,使用螺旋型安装或卡口型安装等。在该例子中使用卡口型安装。并且,在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1的机身上配置有摄像元件面4和背面监视器5。另外,作为摄像元件,使用小型的CCD或CMOS等。
而且,作为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1的摄影镜头系统2,例如使用上述实施例1~8所示的本发明的内对焦镜头系统。
图16、图17示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结构的示意图。图16是示出作为摄像装置的数码照相机40的外观的前方立体图,图17是其后方立体图。该数码照相机40的摄影光学系统41采用了本发明的内对焦镜头系统。
该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40包含位于摄影用光路42上的摄影光学系统41、快门按钮45、液晶显示监视器47等,当按压配置在数码照相机40的上部的快门按钮45时,与其联动地,通过摄影光学系统41例如实施例1的内对焦镜头系统进行拍摄。通过摄影光学系统41形成的物体像形成在设于成像面附近的摄像元件(光电转换面)上。通过处理单元将由该摄像元件接收到的物体像作为电子图像显示在照相机背面所设置的液晶显示监视器47上。并且,所拍摄的电子图像能够记录在记录单元中。
(内部电路结构)
图18是示出数码照相机40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电路的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述处理单元例如由CDS/ADC部24、暂时存储用存储器17、图像处理部18等构成,存储单元由存储介质部19等构成。
如图18所示,数码照相机40具有:操作部12;与该操作部12连接的控制部13;经由总线14和15与该控制部13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连接的摄像驱动电路16、暂时存储用存储器17、图像处理部18、存储介质部19、显示部20和设定信息存储用存储部21。
上述暂时存储用存储器17、图像处理部18、存储介质部19、显示部20以及设定信息存储用存储部21能够经由总线22相互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此外,在摄像驱动电路16上连接有CCD49和CDS/ADC部24。
操作部12具有各种输入按钮和开关,并经由这些按钮和开关将从外部(照相机使用者)输入的事件信息通知给控制部13。控制部13是例如由CPU等构成的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内置未图示的程序存储器,并依照程序存储器所存储的程序,控制整个数码照相机40。
CCD49是如下的摄像元件,其由摄像驱动电路16进行驱动控制,将经由摄像光学系统41形成的物体像的每个像素的光量转换成电信号,并输出到CDS/ADC部24。
CDS/ADC部24是如下的电路:对从CCD49输入的电信号进行放大,且进行模拟/数字转换,将仅进行了该放大和数字转换后的视频原始数据(拜尔数据,以下称作RAW数据。)输出到暂时存储用存储器17。
暂时存储用存储器17是例如由SDRAM等构成的缓冲器,是对从CDS/ADC部24输出的RAW数据进行暂时存储的存储装置。图像处理部18是如下的电路,其读出暂时存储用存储器17所存储的RAW数据或存储介质部19所存储的RAW数据,并根据由控制部13指定的图像质量参数以电气方式进行包含畸变像差校正的各种图像处理。
存储介质部19拆装自如地安装例如由闪存等构成的卡型或棒型的记录介质,并在这些闪存中,记录并保持从暂时存储用存储器17传送的RAW数据和由图像处理部18进行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
显示部20由液晶显示监视器47等构成,对拍摄到的RAW数据、图像数据和操作菜单等进行显示。在设定信息存储用存储部21中具有:预先存储有各种图像质量参数的ROM部;和对通过操作部12的输入操作而从ROM部读出的图像质量参数进行存储的RAM部。
这样构成的数码照相机40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内对焦镜头系统作为摄影光学系统41,能够用作大视场角、小型、且能够在不使图像质量劣化的情况下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的摄像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还能够用于光学系统被固定于摄像装置的主体的类型的摄像装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在具有高变倍比、且确保光学性能和实现小型化的情况下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G4:第4透镜组;G5:第5透镜组;S:开口光圈;I:像面;1: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2:摄影镜头系统;3:镜筒的安装部;4:摄像元件面;5:背面监视器;12:操作部;13:控制部;14、15:总线;16:摄像驱动电路;17:暂时存储用存储器;18:图像处理部;19:存储介质部;20:显示部;21:设定信息存储用存储部;22:总线;24:CDS/ADC部;40:数码照相机;41:摄影光学系统;42:摄影用光路;45:快门按钮;47:液晶显示监视器;49:CCD。

Claims (32)

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正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1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所述第1正透镜组的物体侧前方配置的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所述第1正透镜组的像侧后方配置的透镜组;以及
第2正透镜组,其是最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所述第1正透镜组与所述第1负透镜组的距离、以及所述第2负透镜组与所述第2正透镜组的距离分别发生变化,所述第1正透镜组与所述第2负透镜组的距离在望远端比在广角端大,
所述第1正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这两个子透镜组构成,
开口光圈配置于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与所述像侧子透镜组之间,
所述第1负透镜组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且所述第1负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凹,
所述第2正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折射面朝物体侧凹,且所述第2正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凸,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1.2<Σ1P/ERS<2.7(1)
这里,Σ1P是所述第1正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ERS是所述开口光圈的开口部的最大半径。
2.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正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1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所述第1正透镜组的物体侧前方配置的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所述第1正透镜组的像侧后方配置的透镜组;以及
第2正透镜组,其是最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所述第1正透镜组与所述第1负透镜组的距离、以及所述第2负透镜组与所述第2正透镜组的距离分别发生变化,所述第1正透镜组与所述第2负透镜组的距离在望远端比在广角端大,
所述第1正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这两个子透镜组构成,
开口光圈配置于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与所述像侧子透镜组之间,
所述第1负透镜组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且所述第1负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凹,
所述第2正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折射面朝物体侧凹,且所述第2正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凸,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4<Σ1P/fw<1.2(2)
这里,Σ1P是所述第1正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3.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正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1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所述第1正透镜组的物体侧前方配置的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所述第1正透镜组的像侧后方配置的透镜组;以及
第2正透镜组,其是最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所述第1正透镜组与所述第1负透镜组的距离、以及所述第2负透镜组与所述第2正透镜组的距离分别发生变化,所述第1正透镜组与所述第2负透镜组的距离在望远端比在广角端大,
所述第1正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这两个子透镜组构成,
开口光圈配置于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与所述像侧子透镜组之间,
所述第1负透镜组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且所述第1负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凹,
所述第1负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构成,其中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由第1负透镜构成,所述像侧子透镜组包含第2负透镜和第1正透镜,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1.2<Σ1P/ERS<2.7(1)
-0.9<SF2N<1.5(3)
这里,Σ1P是所述第1正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ERS是所述开口光圈的开口部的最大半径,
SF2N=(R2NO+R2NI)/(R2NO-R2NI),
R2NO是所述第1负透镜组中的所述第2负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2NI是所述第1负透镜组中的所述第2负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4.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正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1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所述第1正透镜组的物体侧前方配置的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所述第1正透镜组的像侧后方配置的透镜组;以及
第2正透镜组,其是最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所述第1正透镜组与所述第1负透镜组的距离、以及所述第2负透镜组与所述第2正透镜组的距离分别发生变化,所述第1正透镜组与所述第2负透镜组的距离在望远端比在广角端大,
所述第1正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这两个子透镜组构成,
开口光圈配置于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与所述像侧子透镜组之间,
所述第1负透镜组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且所述第1负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凹,
所述第1负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构成,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由第1负透镜构成,所述像侧子透镜组包含第2负透镜和第1正透镜,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3),
0.4<Σ1P/fw<1.2(2)
-0.9<SF2N<1.5(3)
这里,Σ1P是所述第1正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SF2N=(R2NO+R2NI)/(R2NO-R2NI),
R2NO是所述第1负透镜组中的所述第2负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2NI是所述第1负透镜组中的所述第2负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5.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正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1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所述第1正透镜组的物体侧前方配置的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所述第1正透镜组的像侧后方配置的透镜组;以及
第2正透镜组,其是最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所述第1正透镜组与所述第1负透镜组的距离、以及所述第2负透镜组与所述第2正透镜组的距离分别发生变化,所述第1正透镜组与所述第2负透镜组的距离在望远端比在广角端大,
所述第1正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这两个子透镜组构成,
开口光圈配置于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与所述像侧子透镜组之间,
所述第1负透镜组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且所述第1负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凹,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
1.2<Σ1P/ERS<2.7(1)
1.0<|f2N/f1P|<1.9(4)
这里,Σ1P是所述第1正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ERS是所述开口光圈的开口部的最大半径,
f1P是所述第1正透镜组的焦距,
f2N是所述第2负透镜组的焦距。
6.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正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1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所述第1正透镜组的物体侧前方配置的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负透镜组,其是紧接着所述第1正透镜组的像侧后方配置的透镜组;以及
第2正透镜组,其是最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朝望远端的变倍时,所述第1正透镜组与所述第1负透镜组的距离、以及所述第2负透镜组与所述第2正透镜组的距离分别发生变化,所述第1正透镜组与所述第2负透镜组的距离在望远端比在广角端大,
所述第1正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这两个子透镜组构成,
开口光圈配置于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与所述像侧子透镜组之间,
所述第1负透镜组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且所述第1负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凹,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4),
0.4<Σ1P/fw<1.2(2)
1.0<|f2N/f1P|<1.9(4)
这里,Σ1P是所述第1正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f1P是所述第1正透镜组的焦距,
f2N是所述第2负透镜组的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6)、(7)中的任意一个,
0.4<Σ1P/IHMAX<1.8(5)
0.45<Σ1P/IH33w<1.95(6)
0.4<Σ1P/f1P<1.0(7)
这里,Σ1P是所述第1正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IHMAX是变焦镜头的最大像高,在变化的情况下是其最大值,
IH33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入射侧半视场角为33°时的、主光线与近轴像面相交的位置距光轴的距离,
f1P是所述第1正透镜组的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9)、(10)中的任意一个,
0.7<fUN1P1/IHMAX<2.8(8)
1.0<fUN1P1/IH33w<3.5(9)
0.7<fUN1P1/fw<2.0(10)
这里,fUN1P1是所述第1正透镜组中的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的焦距,
IHMAX是变焦镜头的最大像高,在变化的情况下是其最大值,
IH33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入射侧半视场角为33°时的、主光线与近轴像面相交的位置距光轴的距离,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12)、(13)中的任意条件式,
0.8<|f2N/IHMAX|<3.6(11)
1.5<|f2N/IH33w|<4.1(12)
1.0<|f2N/fw|<2.4(13)
这里,f2N是所述第2负透镜组的焦距,
IHMAX是变焦镜头的最大像高,在变化的情况下是其最大值,
IH33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入射侧半视场角为33°的主光线与近轴像面相交的位置距光轴的距离,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正透镜组中的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具有正透镜,
所述第1正透镜组中的所述像侧子透镜组具有正透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正透镜组中的所述像侧子透镜组具有具备负屈光力的透镜面和相比该透镜面配置于像侧的所述正透镜。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正透镜组中的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由正屈光力的1个透镜成分构成,
所述第1正透镜组中的所述像侧子透镜组由1个透镜成分构成,
这些透镜成分各自仅物体侧面和像侧面这两个面在光路中与空气接触,
所述第1正透镜组中的透镜成分的总数为2。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
0.35<f1N/f2N<1.2(14)
这里,f1N是所述第1负透镜组的焦距,
f2N是所述第2负透镜组的焦距。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
-20.0%<DTw<-6.0%(15)
这里,DTw={IHw-fw×tan(ωw)}/{fw×tan(ωw)}×100(%)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IH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最大像高,
ωw是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半视场角。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1.1<|f2N/f1P|<1.9(4’)
这里,f1P是所述第1正透镜组的焦距,
f2N是所述第2负透镜组的焦距。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1.2<|f2N/f1P|<1.9(4”)。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负透镜组从物体侧起朝像侧,依次由物体侧子透镜组和像侧子透镜组构成,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由第1负透镜构成,所述像侧子透镜组包含第2负透镜和第1正透镜。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0.9<SF2N<1.5(3)
这里,SF2N=(R2NO+R2NI)/(R2NO-R2NI),
R2NO是所述第1负透镜组中的所述第2负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2NI是所述第1负透镜组中的所述第2负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正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折射面朝物体侧凹,
所述第2正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的折射面朝像侧凸。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4<Σ1P/fw<1.2(2)
这里,Σ1P是所述第1正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6),
0.7<f1P/fw<1.5(16)
这里,f1P是所述第1正透镜组的焦距,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正透镜组紧接着所述第2负透镜组的像侧后方被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1~2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负透镜组具有比重大于0.9g/cm3且小于1.3g/cm3的负透镜。
24.根据权利要求1~2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正透镜组具有负透镜、和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的正透镜,
63<νp1<96(17)
这里,νp1是所述第1正透镜组中的任意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25.根据权利要求1~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8),
0.6<fbw/IHMAX<1.8(18)
这里,fb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进行空气换算后的后焦距,
IHMAX是变焦镜头的最大像高,在变化的情况下是其最大值。
26.根据权利要求1~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9),
-2.0<SFUN1P1<0.5(19)
这里,SFUN1P1=(RUN1P1O+RUN1P1I)/(RUN1P1O-RUN1P1I),
RUN1P1O是所述第1正透镜组中的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的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UN1P1I是所述第1正透镜组中的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27.根据权利要求1~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是所述变焦镜头中的透镜组的总数为4的4组变焦镜头,4个透镜组为所述第1负透镜组、所述第1正透镜组、所述第2负透镜组、所述第2正透镜组。
28.根据权利要求1~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在所述第1负透镜组的物体侧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正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时,所述第3正透镜组与所述第1负透镜组的距离发生变化,
所述变焦镜头是所述变焦镜头中的透镜组的总数为5的5组变焦镜头,5个透镜组为所述第3正透镜组、所述第1负透镜组、所述第1正透镜组、所述第2负透镜组和所述第2正透镜组。
29.根据权利要求1~2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负透镜组具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的塑料非球面透镜,
0.0001<|ASPO-ASPI|/IH33W<0.02(20)
这里,IH33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的入射侧半视场角为33°的主光线与近轴像面相交的位置距光轴的距离,
ASPO是所述塑料非球面透镜的物体侧面上距光轴的距离为所述IH33W的位置处的非球面偏差量,
ASPI是所述塑料非球面透镜的像侧面上距光轴的距离为所述IH33W的位置处的非球面偏差量,
非球面偏差量是从参考球面到作为对象的面在光轴方向上的距离,所述参考球面将所述作为对象的面的面顶设为面顶,且将曲率半径设为与所述作为对象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相同,将相对于所述参考球面、所述作为对象的面处于像侧的情况设为正的符号。
30.根据权利要求1~2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正透镜组中的所述物体侧子透镜组由正屈光力的单透镜构成,
所述第1正透镜组中的所述像侧子透镜组由接合透镜构成,该接合透镜从物体侧起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
31.根据权利要求1~3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在广角端,半视场角为33°以上的光线能够在所述变焦镜头中穿过,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1),
2.6<ft/fw<13.0(21)
这里,ft是望远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fw是广角端的光轴上无限远对焦时的变焦镜头整体的焦距。
32.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具备:
变焦镜头;以及
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所述变焦镜头形成在所述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所述变焦镜头是权利要求1~3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
CN201480022443.9A 2013-06-21 2014-03-17 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439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0741 2013-06-21
JP2013-130741 2013-06-21
PCT/JP2014/057061 WO2014203572A1 (ja) 2013-06-21 2014-03-17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43950A true CN105143950A (zh) 2015-12-09
CN105143950B CN105143950B (zh) 2018-01-23

Family

ID=52104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244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43950B (zh) 2013-06-21 2014-03-17 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9964744B2 (zh)
JP (1) JP5781244B2 (zh)
CN (1) CN105143950B (zh)
WO (1) WO201420357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79489A (zh) * 2017-01-05 2018-07-1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608337A (zh) * 2021-10-11 2021-11-05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63032B2 (ja) * 2013-08-08 2019-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127949B2 (ja) * 2013-12-05 2017-05-1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JP2016157076A (ja) * 2015-02-26 2016-09-01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及び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WO2018092294A1 (ja) * 2016-11-21 2018-05-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こ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および撮像機器、並びにこの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DE102017113274A1 (de) * 2017-06-16 2018-12-20 avateramedical GmBH Kameraobjektiv für ein Endoskop und Endoskop
WO2020012638A1 (ja) 2018-07-13 2020-01-16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光学機器、およ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WO2024034428A1 (ja) * 2022-08-09 2024-02-15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系、光学機器及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59599A (ja) * 2009-09-14 2011-03-24 Olympus Imaging Corp 変倍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02289057A (zh) * 2010-06-15 2011-12-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JP2012123031A (ja) * 2010-12-06 2012-06-28 Canon Inc 撮影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鏡筒
US20120162777A1 (en) * 2010-12-22 2012-06-28 Panasonic Corporation Zoom Lens System, Interchangeable Lens Apparatus and Camera System
CN102608736A (zh) * 2006-07-21 2012-07-25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设备和变焦透镜系统的变焦方法
JP2012168388A (ja) * 2011-02-15 2012-09-06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N102736229A (zh) * 2011-03-30 2012-10-17 株式会社理光 变焦镜头、照相机以及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
JP2013015778A (ja) * 2011-07-06 2013-01-24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25923A (ja) * 1997-05-23 1998-12-08 Nikon Corp 超広角ズームレンズ
JP5358902B2 (ja) * 2006-12-19 2013-12-04 株式会社ニコン 防振機能を有する変倍光学系、撮像装置
JP4869288B2 (ja) * 2008-05-23 2012-0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5430130B2 (ja) * 2008-11-27 2014-0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11053621A (ja) * 2009-09-04 2011-03-17 Olympus Imaging Corp 変倍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WO2011030894A1 (ja) 2009-09-14 2011-03-17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変倍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5508812B2 (ja) 2009-10-29 2014-06-0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電子撮像装置
JP2011237588A (ja) * 2010-05-10 2011-11-24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5726464B2 (ja) 2010-09-07 2015-06-0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電子撮像装置
JP2012133230A (ja) 2010-12-22 2012-07-12 Panasonic Corp ズーム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5695446B2 (ja) * 2011-03-01 2015-04-08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5692530B2 (ja) * 2011-11-16 2015-04-0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08736A (zh) * 2006-07-21 2012-07-25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设备和变焦透镜系统的变焦方法
JP2011059599A (ja) * 2009-09-14 2011-03-24 Olympus Imaging Corp 変倍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02289057A (zh) * 2010-06-15 2011-12-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JP2012123031A (ja) * 2010-12-06 2012-06-28 Canon Inc 撮影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鏡筒
US20120162777A1 (en) * 2010-12-22 2012-06-28 Panasonic Corporation Zoom Lens System, Interchangeable Lens Apparatus and Camera System
JP2012168388A (ja) * 2011-02-15 2012-09-06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N102736229A (zh) * 2011-03-30 2012-10-17 株式会社理光 变焦镜头、照相机以及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
JP2013015778A (ja) * 2011-07-06 2013-01-24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79489A (zh) * 2017-01-05 2018-07-1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8279489B (zh) * 2017-01-05 2021-08-2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608337A (zh) * 2021-10-11 2021-11-05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
CN113608337B (zh) * 2021-10-11 2022-02-11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06045B2 (en) 2020-03-31
CN105143950B (zh) 2018-01-23
WO2014203572A1 (ja) 2014-12-24
US9964744B2 (en) 2018-05-08
US20180224641A1 (en) 2018-08-09
US20160004054A1 (en) 2016-01-07
JPWO2014203572A1 (ja) 2017-02-23
JP5781244B2 (ja) 2015-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24448B2 (en)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same
US8958162B2 (en) Zoom lens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5143950A (zh) 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JP5638889B2 (ja) 撮像装置
JP2009036961A (ja) 2群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9037125A (ja) 3群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KR20150006936A (ko) 줌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JP2011081185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13130669A (ja)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レンズ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US9377607B2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09133993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5527700A (zh) 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JP5197248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5319672A (zh) 广角镜头及具有该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
JP2010164606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KR20150068194A (ko) 줌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JP2009134001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KR101880633B1 (ko) 줌 렌즈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영 장치
CN105556369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JP6489634B2 (ja)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マクロ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13231759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5678771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CN102472887A (zh) 变焦透镜系统、可更换镜头装置及相机系统
JP2012042864A (ja) 撮像装置
JP2012042512A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