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19672A - 广角镜头及具有该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广角镜头及具有该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19672A
CN105319672A CN201510266685.9A CN201510266685A CN105319672A CN 105319672 A CN105319672 A CN 105319672A CN 201510266685 A CN201510266685 A CN 201510266685A CN 105319672 A CN105319672 A CN 1053196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wide
focusing
angle
foc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6668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19672B (zh
Inventor
西尾彰训
今村雅弘
左部校之
中川孝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315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7471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315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00917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196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96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196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967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广角镜头及具有该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该广角镜头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一片对焦透镜、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构成,在对焦时对焦透镜在光轴上移动,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0.1<f1/SSD<0.5(1)3.0≦f23/f(2)其中,f1是前侧透镜组的焦距,SSD是从广角镜头的最靠物侧的透镜面到成像面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距离,f23是使对焦透镜和后侧透镜组合成而得到的透镜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焦距,f是广角镜头系统整体的焦距。

Description

广角镜头及具有该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广角镜头及具有该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尤其涉及镜头更换式照相机的广角镜头及具有该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镜头更换式照相机公知有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在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中不存在如单反照相机那样的弹起反光镜。因此,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与单反照相机相比能够形成结构紧凑的照相机。近年来,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的紧凑性受到用户青睐,其市场在逐渐扩大。
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具备与单反照相机一样的AF(自动对焦)功能。在此,AF方式指相位差AF和对比度AF。在单反照相机中,相位差AF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在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中也存在不能使用相位差AF的照相机。在这样的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中使用对比度AF。在对比度AF时,通过扫描对焦透镜组搜寻使对比度达到最大的位置来进行对焦。
在使用对比度AF时成为问题的是对焦透镜组的重量。在此,将截止到处于对焦状态所需要的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设为规定的移动量。在相位差AF时,使用来自AF传感器的信息能够一次地计算出规定的移动量。因此,能够按照该计算出的规定的移动量使对焦透镜组移动。
另一方面,在对比度AF时,从AF传感器得到的信息只有该瞬间的对比度值。即,不能一次地计算出规定的移动量。因此,在对比度AF时,使对焦透镜组移动来计算对比度,并与移动前的对比度比较。这样,通过读取对比度的变化来搜寻对比度达到最大的位置,并进行对焦动作。
在此,必须确认到移动后的对比度小于移动前的对比度的情况,以便检测对比度的最大值。因此,在对比度AF时,需要使对焦透镜组从对比度达到最大的位置进一步移动。
因此,当在对比度AF和相位差AF中比较规定的移动量的情况下,在前者中规定的移动量绝对大。基于以上情况,在使用对比度AF的光学系统中,对焦透镜组的轻量化成为一大要点。
作为使用对比度AF的广角镜头,有日本特开2013-257395号公报、日本特开2013-238740号公报、日本特开2012-173435号公报、日本特开2012-226309号公报、日本特开2013-218267号公报、日本特开2013-037080号公报所公开的光学系统。
在专利文献1~6公开的光学系统中,仅用一片负透镜构成对焦透镜组,以实现对焦透镜组的轻量化。但是,使对焦透镜组形成为简单的结构的副作用是光学系统整体变大。因此,专利文献1~6公开的光学系统不利于光学系统整体的小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如上所述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虽然是大口径,但是能够充分降低诸像差,使对焦透镜轻量化的小型的广角镜头及具有该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广角镜头具有以下部件:从物侧起依次是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一片对焦透镜、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其中,在对焦时对焦透镜在光轴上移动,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0.1<f1/SSD<0.5(1)
3.0≦f23/f(2)
其中,
f1是前侧透镜组的焦距,
SSD是从广角镜头的最靠物侧的透镜面到成像面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距离,
f23是使对焦透镜和后侧透镜组合成而得到的透镜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焦距,
f是广角镜头系统整体的焦距。
本发明的另一广角镜头具有以下部件:从物侧起依次是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一片对焦透镜、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其中,在对焦时对焦透镜在光轴上移动,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4)、(5)。
0.8<f1/f<1.2(3)
|f1/f23|<0.5(4)
0.03<Fno/(f×21.633/Y)<0.08(5)
其中,
f1是前侧透镜组的焦距,
f23是使对焦透镜和后侧透镜组合成而得到的透镜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焦距,
f是广角镜头系统整体的焦距,
Fno是广角镜头系统整体的F数,
Y是在广角镜头的成像面的最大像高。
并且,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有以下部件:上述的广角镜头;以及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广角镜头形成在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虽然是大口径,但是能够充分降低诸相差,使对焦透镜轻量化的小型的广角镜头及具有该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图1B及图1C是实施例1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1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2A、图2B及图2C是实施例2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2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2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2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3A、图3B及图3C是实施例3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3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3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3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4A、图4B及图4C是实施例4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4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4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4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5A、图5B及图5C是实施例5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5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5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5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6A、图6B及图6C是实施例6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6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6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6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7A、图7B及图7C是实施例7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7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7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7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8A、图8B及图8C是实施例8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8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8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8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9A、图9B及图9C是实施例9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9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9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9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10A、图10B及图10C是实施例10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10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0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0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11A、图11B及图11C是实施例11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11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1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1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12A、图12B及图12C是实施例12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12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2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2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13A、图13B及图13C是实施例13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13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3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3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14A、图14B及图14C是实施例14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14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4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4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15A、图15B及图15C是实施例15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15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5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5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16A、图16B及图16C是实施例16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16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6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6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17A、图17B及图17C是实施例17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17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7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7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18A、图18B及图18C是实施例18的广角镜头的透镜剖视图,图18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8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8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19A~图19L是表示实施例1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19A~图19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19E~图19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19I~图19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20A~图20L是表示实施例2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20A~图20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20E~图20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20I~图20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21A~图21L是表示实施例3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21A~图21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21E~图21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21I~图21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22A~图22L是表示实施例4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22A~图22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22E~图22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22I~图22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23A~图23L是表示实施例5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23A~图23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23E~图23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23I~图23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24A~图24L是表示实施例6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24A~图24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24E~图24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24I~图24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25A~图25L是表示实施例7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25A~图25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25E~图25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25I~图25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26A~图26L是表示实施例8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26A~图26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26E~图26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26I~图26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27A~图27L是表示实施例9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27A~图27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27E~图27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27I~图27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28A~图28L是表示实施例10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28A~图28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28E~图28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28I~图28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29A~图29L是表示实施例11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29A~图29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29E~图29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29I~图29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30A~图30L是表示实施例12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30A~图30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30E~图30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30I~图30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31A~图31L是表示实施例13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31A~图31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31E~图31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31I~图31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32A~图32L是表示实施例14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32A~图32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32E~图32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32I~图32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33A~图33L是表示实施例15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33A~图33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33E~图33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33I~图33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34A~图34L是表示实施例16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34A~图34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34E~图34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34I~图34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35A~图35L是表示实施例17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35A~图35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35E~图35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35I~图35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36A~图36L是表示实施例18的广角镜头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36A~图36D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36E~图36H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像差图,图36I~图36L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37是摄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38是表示摄像装置的外观的前方立体图。
图39是摄像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图40是摄像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电路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实施例的说明之前,对本发明的某个方式的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另外,在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时,示出具体的示例进行说明。但是,与后述的实施例的情况一样,这些实施例所示例的方式毕竟只不过是本发明中包含的方式中的一部分,该方式具有多种变形。因此,本发明不限于所示例的方式。
第1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一片对焦透镜、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构成,在对焦时对焦透镜在光轴上移动,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0.1<f1/SSD<0.5(1)
3.0≦f23/f(2)
其中,
f1是前侧透镜组的焦距,
SSD是从广角镜头的最靠物侧的透镜面到成像面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距离,
f23是使对焦透镜和后侧透镜组合成而得到的透镜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焦距,
f是广角镜头系统整体的焦距。
第2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一片对焦透镜、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构成,在对焦时对焦透镜在光轴上移动,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4)、(5),
0.8<f1/f<1.2(3)
|f1/f23|<0.5(4)
0.03<Fno/(f×21.633/Y)<0.08(5)
其中,
f1是前侧透镜组的焦距,
f23是使对焦透镜和后侧透镜组合成而得到的透镜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焦距,
f是广角镜头系统整体的焦距,
Fno是广角镜头系统整体的F数,
Y是在广角镜头的成像面的最大像高。
第1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和第2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以下称为“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一片对焦透镜、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构成。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中,采用在对焦时对焦透镜在光轴上移动的结构。
首先,通过用一片透镜构成对焦透镜,能够使在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的重量轻量化。而且,由于移动的透镜是一片,因而用于使对焦透镜移动的驱动机构被简洁化,由此容易进行驱动机构的制造。其结果是,能够实现高速且高精度的对比度AF。
然后,将屈光力的配置设为从物侧起依次为正屈光力、负屈光力正屈光力。因此,虽然是大口径的广角镜头,但是能够良好地校正球差和彗形像差。在大口径镜头中,为了良好地校正球差和彗形像差,使在轴上光线的高度较高的位置具有尽可能大的有关像差校正的自由度(以下称为“校正自由度”)很重要。在此,校正自由度例如指透镜面的曲率半径、透镜面的间隔、折射率、阿贝数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中,比后侧透镜组靠物侧配置负屈光力的透镜。其结果是,对于入射到后侧透镜组的光束,其轴上光线的高度被保持在尽可能高的状态。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中,光学系统的结构成为尽可能高地保持轴上光线的高度的结构。因此,能够将从前侧透镜组到后侧透镜组之间的所有的校正自由度毫无保留地用于球差和彗形像差的校正。
如上所述,在第1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中满足条件式(1)、(2)。
条件式(1)是有关前侧透镜组的屈光力的规定,以从广角镜头的最靠物侧的透镜面到成像面的距离来规范前侧透镜组的焦距。另外,该距离是指无限物体对焦时的距离。
在低于条件式(1)的下限值时,前侧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前侧透镜组中的各个透镜的曲率半径减小,因而在前侧透镜组产生的像差尤其是球差和彗形像差恶化。或者,光学系统的全长变长,因而广角镜头的结构成为不适合于小型化的结构。
另外,在超过条件式(1)的上限值时,前侧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小,因而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为了避免光学系统的大型化,必须增大后侧透镜组的屈光力,但这样将难以校正在后侧透镜组内产生的球差和彗形像差。
条件式(2)是有关将对焦透镜和后侧透镜组合成而得到的透镜系统(以下称为“合成透镜系统”)的合成屈光力的规定,以广角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来规范合成透镜系统的焦距。另外,合成透镜系统的焦距与广角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都是无限物体对焦时的焦距。
在低于条件式(2)的下限值时,对焦透镜的屈光力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对焦时即对焦透镜移动时的像差变动增大。其结果是广角镜头的成像性能恶化。因此,优选不低于条件式(2)的下限值。
另外,为了避免光学系统的大型化,必须增大后侧透镜组的屈光力,但这样使得在后侧透镜组内产生的球差和彗形像差的产生量增加。其结果是广角镜头的成像性能恶化。因此,优选不低于条件式(2)的下限值。
如上所述,在第2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中满足条件式(3)、(4)、(5)。
条件式(3)是有关前侧透镜组的屈光力的规定,以广角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来规范前侧透镜组的焦距。另外,广角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是无限物体对焦时的焦距。
在低于条件式(3)的下限值时,前侧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前侧透镜组中的各个透镜的曲率半径减小,因而在前侧透镜组产生的像差尤其是球差和彗形像差恶化。
另外,在超过条件式(3)的上限值时,前侧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小,因而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广角化和小型化。为了避免光学系统的大型化,必须增大后侧透镜组的屈光力,但这样将难以校正在后侧透镜组内产生的球差和彗形像差。
条件式(4)是有关前侧透镜组的屈光力、以及将对焦透镜和后侧透镜组合成而得到的透镜系统(以下称为“合成透镜系统”)的合成屈光力的规定,以合成透镜系统的焦距来规范前侧透镜组的焦距。另外,合成透镜系统的焦距是无限物体对焦时的焦距。
在超过条件式(4)的上限值时,对焦透镜的屈光力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对焦时即对焦透镜移动时的像差变动增大。其结果是广角镜头的成像性能恶化。因此,优选不低于条件式(4)的下限值。
另外,为了避免光学系统的大型化,必须增大后侧透镜组的屈光力,但这样使得在后侧透镜组内产生的球差和彗形像差的产生量增加。其结果是广角镜头的成像性能恶化。因此,优选不超过条件式(4)的上限值。
条件式(5)是有关广角镜头的F数与广角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之比的规定。另外,对于广角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以在光学系统的成像面的像高Y进行规范。另外,F数是无限物体对焦时的F数。
在低于条件式(5)的下限值时,Fno过小,因而球差的产生增大。另外,在超过条件式(5)的上限值时,Fno过大,因而广角镜头不会成为明亮的镜头。或者,广角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增大,因而不能紧凑地构成整个光学系统。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中,优选第1透镜位于前侧透镜组中最靠物侧的位置,并且第1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
0.5<(rL1f+rL1r)/(rL1f-rL1r)<3(6)
其中,
rL1f是第1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L1r是第1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条件式(6)是有关第1透镜的形状因数的规定。该第1透镜是前侧透镜组中位于最靠物侧位置的透镜。
另外,优选第1透镜是负透镜。在第1透镜是负透镜的情况下,条件式(6)的技术意义如下所述。
在低于条件式(6)的下限值时,第1透镜的负屈光力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前侧透镜组整体的正屈光力过小,因而光学系统的全长变长。这样,在低于条件式(6)的下限值时,光学系统的结构成为不利于小型化的结构。
另外,在超过条件式(6)的上限值时,第1透镜的负屈光力过小。在这种情况下,前侧透镜组整体的正屈光力过强,因而前侧透镜组内的正透镜的屈光力与负透镜的屈光力的平衡失衡。其结果是,倍率色差的产生量增大。超过条件式(6)的上限值使得成像性能恶化,因而是不优选的。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中,优选第1透镜位于前侧透镜组中最靠物侧的位置,并且第1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A)。
0.4<(rL1f+rL1r)/(rL1f-rL1r)<6(6A)
其中,
rL1f是第1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L1r是第1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条件式(6A)的技术意义与条件式(6)的技术意义相同。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
0.4<(rFof+rFor)/(rFof-rFor)<4(7)
其中,
rFof是对焦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For是对焦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条件式(7)是有关对焦透镜的形状因数的规定。
在低于条件式(7)的下限值时,对焦透镜的负屈光力过小。因此,在对焦时对焦透镜的移动量增大,因而优选不低于条件式(7)的下限值。
另外,在超过条件式(7)的上限值时,对焦透镜的负屈光力过大。在这种情况下,难以抑制对焦时即对焦透镜移动时的球差和彗形像差的变动。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A)。
0.4<(rFof+rFor)/(rFof-rFor)<3(7A)
其中,
rFof是对焦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For是对焦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条件式(7A)的技术意义与条件式(7)的技术意义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1-mgFo 2)×mgR 2<-0.4(8)
其中,
mgFo是对焦透镜的横倍率,
mgR是后侧透镜组的横倍率。
条件式(8)是有关对焦透镜的对焦敏感度的规定。另外,对焦透镜的横倍率和后侧透镜组的横倍率是无限物体对焦时的横倍率。
在超过条件式(8)的上限值时,对焦透镜的对焦敏感度过低。在这种情况下,在对焦时对焦透镜的移动量增大。因此,优选不超过条件式(8)的上限值。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
ndFo≦1.6(9)
其中,
ndFo是对焦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
条件式(9)是有关对焦透镜的折射率的规定。
在超过条件式(9)的上限值时,对焦透镜所使用的玻璃的比重变重。在这种情况下,对焦透镜的重量增大,因而无法使对焦透镜高速移动。并且,驱动机构中的负荷增大。因此,优选不超过条件式(9)的上限值。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A)。
ndFo≦1.75(9A)
其中,
ndFo是对焦透镜的d线处的折射率。
条件式(9A)的技术意义与条件式(9)的技术意义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
νdFo≦55.0(10)
其中,
νdFo是对焦透镜的阿贝数。
条件式(10)是有关对焦透镜的阿贝数的规定。
在低于条件式(10)的下限值时,对焦时即对焦透镜移动时的色差的变动增大,因而倍率色差的校正变困难。因此,不希望低于条件式(10)的下限值。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摄像装置具有:上述的广角镜头;以及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广角镜头形成在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这样,能够提供虽然是大口径,但是有利于快速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的摄像装置。
另外,更优选上述的结构同时相互满足多个条件式。并且,也可以使一部分的结构同时满足条件式。例如,也可以在上述的广角镜头和摄像装置任意一方使用上述的其它广角镜头中的任意一种广角镜头。
另外,关于条件式,也可以单独地满足各个条件式。这样将容易获得各自的效果,因而是优选的。
另外,关于条件式,也可以按照以下所述那样变更下限值或者上限值,这样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得到各条件式的效果,因而是优选的。
在第1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中优选设定如下。
关于条件式(1),优选设定如下。
0.15<f1/SSD<0.40(1’)
关于条件式(2),优选设定如下。
4.0≦f23/f(2’)
关于条件式(8),优选设定如下。
(1-mgFo 2)×mgR 2<-0.6(8’)
在第2实施方式的广角镜头中优选设定如下。
关于条件式(3),优选设定如下。
0.85<f1/f<1.1(3’)
关于条件式(4),优选设定如下。
0<|f1/f23|<0.5(4’)
关于条件式(5),优选设定如下。
0.03<Fno/(f×21.633/Y)<0.075(5’)
关于条件式(6A),优选设定如下。
0.4<(rL1f+rL1r)/(rL1f-rL1r)<5(6A’)
关于条件式(7A),优选设定如下。
0.4<(rFof+rFor)/(rFof-rFor)<2(7A’)
关于条件式(8),优选设定如下。
(1-mgFo 2)×mgR 2<-0.6(8”)
关于条件式(9A),优选设定如下。
ndFo≦1.7(9A’)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所使用的变焦镜头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不由该实施例限定。
下面,对变焦镜头的实施例1~18进行说明。图1A、图1B及图1C~图18A、图18B及图18C分别示出实施例1~18的透镜剖视图。在图中,图1A~图18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B~图18B是倍率是0.033倍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C~图18C是最近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另外,倍率是0.033倍时意味着对焦至倍率达到0.033倍的物距时的情况。
另外,前侧透镜组用GF表示,对焦透镜用Fo表示,后侧透镜组用GR表示,开口光圈(明亮度光阑)用S表示,玻璃罩用C表示,像面(摄像面)用I表示。
并且,为了截止重影、反射光斑等不需要的光,除明亮度光阑以外,也可以配置杂光光阑。杂光光阑可以配置在前侧透镜组的物侧、前侧透镜组与对焦透镜之间、对焦透镜与后侧透镜组之间、后侧透镜组与像面之间的任何位置。
也可以构成为将框部件用作杂光光阑的遮光部,通过该框部件遮挡杂光光线,还可以用别的部件构成遮光部。并且,也可以在光学系统直接进行印刷或涂覆来形成遮光部。此外,还可以将密封部件等作为遮光部粘接在光学系统上。
另外,遮光部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矩形、多边形、由函数曲线包围的范围等任意形状。并且,不仅截止有害光束,也可以截止画面周边的彗差杂光等的光束。
另外,也可以在各个透镜进行防反射涂层,以减轻重影、反射光斑。如果是多涂层,则能够有效地减轻重影、反射光斑,因而是优选的。另外,也可以在透镜面、玻璃罩等进行红外截止涂层。
为了防止重影、反射光斑的产生,通常是在透镜的空气接触面实施防反射涂层。另一方面,在接合透镜的接合面上,粘接部件的折射率远高于空气的折射率。因此,接合透镜的接合面的折射率往往本来就达到单层涂层的反射率或者比其低的反射率。因此,在接合透镜的接合面实施涂层的情况比较少见。但是,如果在接合面也积极地进行防反射涂层,则能够减轻重影、反射光斑,因而能够得到良好的图像。
尤其是最近以来高折射率玻璃比较普及。高折射率玻璃的像差校正效果比较高,因而开始被广泛用于相机光学系统中。但是,在将高折射率玻璃用作接合透镜的情况下,在接合面的反射也不能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在接合面进行防反射涂层特别有效。
关于接合面涂层的有效的使用方法,已经在日本特开平2-2730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32467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5-92115号公报、USP7116482号公报等中公开。
在这些文献中,尤其对正先行变焦镜头的第1组内的接合透镜面涂层进行了叙述。因此,对于本发明的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内的接合透镜面,如这些文献公开的那样实施接合面涂层即可。
关于使用的涂层材料,根据作为基础的透镜的折射率和粘接部件的折射率适当选择比较高折射率的Ta2O5、TiO2、Nb2O5、ZrO2、HfO2、CeO2、SnO2、In2O3、ZnO、Y2O3等涂层材料、比较低折射率的MgF2、SiO2、Al2O3等涂层材料等,并设定为满足相位条件的膜厚即可。
当然,也可以与在透镜的空气接触面的涂覆一样地将接合面涂层设为多涂层。通过适当组合两层或者两层以上的膜数的涂层材料和膜厚,能够实现反射率的进一步降低、或进行反射率的分光特性/角度特性等的控制等。并且,对于前侧透镜组以外的透镜接合面,基于同样的思想进行接合面涂层当然也是有效的。
实施例1的广角镜头如图1A、图1B及图1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和对焦透镜Fo之间。
前侧透镜组GF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双凸正透镜L3、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构成。其中,双凸正透镜L3和负弯月形透镜L4被接合。
对焦透镜Fo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6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双凸正透镜L7、双凸正透镜L8、双凹负透镜L9、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0构成。其中,双凸正透镜L8和双凹负透镜L9被接合。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负弯月形透镜L2的两面、负弯月形透镜L6的两面、负弯月形透镜L10的两面合计6个面上。
实施例2的广角镜头如图2A、图2B及图2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和对焦透镜Fo之间。
前侧透镜组GF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双凹负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构成。其中,双凹负透镜L4和双凸正透镜L5被接合。
对焦透镜Fo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7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双凸正透镜L8、双凸正透镜L9、双凹负透镜L10构成。其中,双凸正透镜L9和双凹负透镜L10被接合。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负弯月形透镜L3的两面、负弯月形透镜L7的两面、双凸正透镜L9的物侧面合计5个面上。
实施例3的广角镜头如图3A、图3B及图3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和对焦透镜Fo之间。
前侧透镜组GF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双凸正透镜L3、双凹负透镜L4、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双凸正透镜L7构成。其中,双凹负透镜L5和双凸正透镜L6被接合。
对焦透镜Fo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8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双凸正透镜L9、双凸正透镜L10、双凹负透镜L11构成。其中,双凸正透镜L10和双凹负透镜L11被接合。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双凹负透镜L4的两面、负弯月形透镜L8的两面、双凸正透镜L10的物侧面合计5个面上。
实施例4的广角镜头如图4A、图4B及图4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和对焦透镜Fo之间。
前侧透镜组GF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凸面朝向物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双凹负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构成。其中,双凹负透镜L4和双凸正透镜L5被接合。
对焦透镜Fo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7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双凸正透镜L8、双凹负透镜L9构成。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双凸正透镜L6的物侧面、负弯月形透镜L7的两面、双凸正透镜L8的两面合计5个面上。
实施例5的广角镜头如图5A、图5B及图5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和对焦透镜Fo之间。
前侧透镜组GF由双凹负透镜L1、双凸正透镜L2、双凹负透镜L3、双凸正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构成。其中,双凹负透镜L3和双凸正透镜L4被接合。
对焦透镜Fo由双凹负透镜L6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双凸正透镜L7、双凸正透镜L8、双凹负透镜L9、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0构成。其中,双凸正透镜L8和双凹负透镜L9被接合。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双凸正透镜L5的两面、正弯月形透镜L10的两面合计4个面上。
实施例6的广角镜头如图6A、图6B及图6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和对焦透镜Fo之间。
前侧透镜组GF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双凹负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构成。其中,双凹负透镜L4和双凸正透镜L5被接合。
对焦透镜Fo由双凹负透镜L7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双凸正透镜L8、双凸正透镜L9、双凹负透镜L10、双凸正透镜L11构成。其中,双凸正透镜L9和双凹负透镜L10被接合。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双凸正透镜L6的两面、双凸正透镜L11的两面合计4个面上。
实施例7的广角镜头如图7A、图7B及图7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和对焦透镜Fo之间。
前侧透镜组GF由双凹负透镜L1、双凸正透镜L2、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双凸正透镜L4构成。其中,双凸正透镜L2和负弯月形透镜L3被接合。
对焦透镜Fo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双凸正透镜L6、双凸正透镜L7、双凹负透镜L8、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构成。其中,双凸正透镜L7和双凹负透镜L8被接合。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双凸正透镜L4的两面、负弯月形透镜L5的两面、负弯月形透镜L9的两面合计6个面上。
实施例8的广角镜头如图8A、图8B及图8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和对焦透镜Fo之间。
前侧透镜组GF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双凸正透镜L2、双凹负透镜L3、双凸正透镜L4构成。其中,双凸正透镜L2和双凹负透镜L3被接合。
对焦透镜Fo由双凹负透镜L5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双凸正透镜L6、双凸正透镜L7、双凹负透镜L8、双凸正透镜L9构成。其中,双凸正透镜L7和双凹负透镜L8被接合。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双凸正透镜L4的两面、双凹负透镜L5的两面、双凸正透镜L9的两面合计6个面上。
实施例9的广角镜头如图9A、图9B及图9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中。
前侧透镜组GF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双凸正透镜L3、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构成。其中,双凸正透镜L3和负弯月形透镜L4被接合。
对焦透镜Fo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6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双凸正透镜L7、双凸正透镜L8、双凹负透镜L9、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0构成。其中,双凸正透镜L8和双凹负透镜L9被接合。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负弯月形透镜L2的两面、负弯月形透镜L6的两面、负弯月形透镜L10的两面合计6个面上。
实施例10的广角镜头如图10A、图10B及图10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和对焦透镜Fo之间。
前侧透镜组GF由双凹负透镜L1、双凸正透镜L2、双凹负透镜L3、双凸正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构成。其中,双凹负透镜L3和双凸正透镜L4被接合。
对焦透镜Fo由双凹负透镜L6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双凸正透镜L7、双凸正透镜L8、双凹负透镜L9、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0构成。其中,双凸正透镜L8和双凹负透镜L9被接合。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双凸正透镜L5的两面、负弯月形透镜L10的两面合计4个面上。
实施例11的广角镜头如图11A、图11B及图11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和对焦透镜Fo之间。
前侧透镜组GF由双凹负透镜L1、双凸正透镜L2、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双凸正透镜L4构成。
对焦透镜Fo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双凸正透镜L6、双凸正透镜L7、双凹负透镜L8、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构成。其中,双凸正透镜L7和双凹负透镜L8被接合。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双凸正透镜L4的两面、负弯月形透镜L5的两面、负弯月形透镜L9的两面合计6个面上。
实施例12的广角镜头如图12A、图12B及图12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和对焦透镜Fo之间。
前侧透镜组GF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双凸正透镜L3、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6、双凸正透镜L7、双凸正透镜L8、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构成。其中,双凸正透镜L3和负弯月形透镜L4被接合。并且,双凸正透镜L8和负弯月形透镜L9被接合。
对焦透镜Fo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0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双凸正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2、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3构成。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负弯月形透镜L2的两面、负弯月形透镜L10的两面合计4个面上。
实施例13的广角镜头如图13A、图13B及图13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和对焦透镜Fo之间。
前侧透镜组GF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双凸正透镜L3、双凹负透镜L4、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双凸正透镜L7、双凸正透镜L8、双凹负透镜L9构成。其中,双凸正透镜L3和双凹负透镜L4被接合。并且,双凹负透镜L5和双凸正透镜L6被接合。并且,双凸正透镜L8和双凹负透镜L9被接合。
对焦透镜Fo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0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双凸正透镜L11、双凸正透镜L12、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3、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4构成。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负弯月形透镜L2的像侧面、负弯月形透镜L10的两面合计3个面上。
实施例14的广角镜头如图14A、图14B及图14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和对焦透镜Fo之间。
前侧透镜组GF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凸面朝向物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双凹负透镜L6、双凸正透镜L7、双凸正透镜L8构成。其中,双凹负透镜L6和双凸正透镜L7被接合。
对焦透镜Fo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双凸正透镜L10、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构成。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负弯月形透镜L3的像侧面、双凸正透镜L8的两面、负弯月形透镜L9的两面、正弯月形透镜L11的物侧面合计6个面上。
实施例15的广角镜头如图15A、图15B及图15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和对焦透镜Fo之间。
前侧透镜组GF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双凹负透镜L3、双凸正透镜L4、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双凹负透镜L6、双凸正透镜L7、双凸正透镜L8构成。其中,双凹负透镜L6和双凸正透镜L7被接合。
对焦透镜Fo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双凸正透镜L10、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构成。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双凸正透镜L8的两面、负弯月形透镜L9的两面、双凸正透镜L10的两面合计6个面上。
实施例16的广角镜头如图16A、图16B及图16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和对焦透镜Fo之间。
前侧透镜组GF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双凹负透镜L3、凸面朝向物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双凹负透镜L6、双凸正透镜L7、双凸正透镜L8构成。其中,双凹负透镜L3和正弯月形透镜L4被接合。并且,双凹负透镜L6和双凸正透镜L7被接合。
对焦透镜Fo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双凸正透镜L10、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构成。其中,正弯月形透镜L11和双凹负透镜L12被接合。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双凸正透镜L8的两面、负弯月形透镜L9的两面、双凸正透镜L10的两面合计6个面上。
实施例17的广角镜头如图17A、图17B及图17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和对焦透镜Fo之间。
前侧透镜组GF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凸面朝向物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双凹负透镜L6、双凸正透镜L7、双凸正透镜L8构成。其中,双凹负透镜L6和双凸正透镜L7被接合。
对焦透镜Fo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双凸正透镜L10、双凸正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构成。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负弯月形透镜L3的像侧面、双凸正透镜L8的两面、负弯月形透镜L9的两面、双凸正透镜L11的物侧面合计6个面上。
实施例18的广角镜头如图18A、图18B及图18C所示,从物侧起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具有负屈光力的对焦透镜Fo、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开口光圈S配置在前侧透镜组GF和对焦透镜Fo之间。
前侧透镜组GF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凸面朝向物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双凹负透镜L6、双凸正透镜L7、双凸正透镜L8构成。其中,双凹负透镜L6和双凸正透镜L7被接合。
对焦透镜Fo由凸面朝向物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构成。
后侧透镜组GR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0、双凸正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构成。
在对焦时,对焦透镜Fo沿着光轴移动。更具体地讲,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最近物体的对焦时,对焦透镜Fo向像侧移动。
非球面设于负弯月形透镜L3的像侧面、双凸正透镜L8的两面、负弯月形透镜L9的两面、正弯月形透镜L10的两面合计7个面上。
下面示出上述各实施例的数值数据。记号除了上述以外,r表示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表示各透镜面间的间隔,nd表示各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νd表示各透镜的阿贝数,*符号表示非球面。并且,OD表示物距,f表示整个系统的焦距,FNO.表示F数,ω表示半视场角,IH表示像高,FB表示后焦点,全长表示将从变焦镜头的最靠物侧的透镜面到最靠像侧的透镜面的距离与FB(后焦点)相加得到的值,f1、f2…是各个透镜组的焦距。另外,FB表示对从透镜最终面到近轴像面的距离进行空气换算来表示的值。并且,0.03倍意味着对焦至倍率达到0.033倍的物距时的情况。
另外,在把光轴方向设为z,把与光轴垂直的方向设为y,把圆锥系数设为k,把非球面系数设为A4、A6、A8、A10时,利用下式表示非球面形状。
z=(y2/r)/[1+{1-(1+k)(y/r)2}1/2]
+A4y4+A6y6+A8y8+A10y10
其中,在非球面系数中,“e-n”(n为整数)表示10-n。另外,这些各个原值的记号也在后面叙述的实施例的数值数据中共用。
数值实施例1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3面
k=0.000
A4=8.17008e-05,A6=-3.77791e-07,A8=8.21314e-10
第4面
k=0.000
A4=9.34278e-05,A6=-3.37945e-07,A8=8.47818e-10
第12面
k=0.000
A4=2.61538e-06,A6=-8.66244e-08
第13面
k=0.000
A4=6.26854e-06,A6=-8.16297e-08
第20面
k=0.000
A4=-1.58883e-05
第21面
k=0.000
A4=5.00041e-06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30.40f2=-53.63f3=49.35
数值实施例2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5面
k=0.000
A4=-2.86415e-05,A6=4.34724e-07,A8=-1.59795e-09
第6面
k=0.000
A4=1.00000e-05,A6=4.51856e-07,A8=-1.41922e-09
第13面
k=0.000
A4=7.55820e-06,A6=-8.73422e-08
第14面
k=0.000
A4=1.32833e-05,A6=-7.83359e-08
第17面
k=0.000
A4=-1.74249e-05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23.61f2=-65.33f3=64.87
数值实施例3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7面
k=0.000
A4=-3.94194e-05,A6=6.49186e-08,A8=-1.59734e-10
第8面
k=0.000
A4=1.00000e-05,A6=1.36684e-07,A8=-2.61963e-10
第15面
k=0.000
A4=2.02843e-06,A6=-9.02456e-08
第16面
k=0.000
A4=7.51564e-06,A6=-8.34159e-08
第19面
k=0.000
A4=-1.56339e-05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21.49f2=-60.38f3=58.06
数值实施例4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10面
k=0.000
A4=-1.12227e-05,A6=-1.25078e-08
第13面
k=0.000
A4=7.46022e-05,A6=-4.51838e-07
第14面
k=0.000
A4=8.01658e-05,A6=-3.53851e-07
第15面
k=0.000
A4=-3.48893e-05
第16面
k=0.000
A4=2.30001e-05,A6=-4.45709e-08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18.80f2=-57.52f3=55.34
数值实施例5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9面
k=0.000
A4=-7.10709e-05,A6=-2.19061e-07
第10面
k=0.000
A4=5.34010e-05
第20面
k=0.000
A4=-1.26358e-04,A6=-2.30931e-08,A8=-1.03751e-08
第21面
k=0.000
A4=-5.17782e-05,A6=-3.61816e-07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14.63f2=-21.79f3=21.25
数值实施例6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11面
k=0.000
A4=-5.51305e-05,A6=-2.14822e-07
第12面
k=0.000
A4=4.41151e-05
第22面
k=0.000
A4=-7.18975e-05,A6=1.13351e-06,A8=-1.62817e-08
第23面
k=0.000
A4=4.15279e-05,A6=1.19588e-06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13.00f2=-21.16f3=20.16
数值实施例7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7面
k=0.000
A4=-1.33754e-05,A6=-2.04623e-08,A8=-8.38904e-11
第8面
k=0.000
A4=-6.22098e-06,A6=-5.89285e-09,A8=-8.22057e-11
第10面
k=0.000
A4=-1.13449e-05
第11面
k=0.000
A4=-6.17002e-06
第18面
k=0.000
A4=-3.02421e-05,A6=3.56736e-08,A8=-9.83697e-10
第19面
k=0.000
A4=1.69697e-05,A6=1.68934e-08,A8=-1.40806e-10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29.95f2=-44.34f3=41.57
数值实施例8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7面
k=0.000
A4=-3.64437e-05,A6=-7.01941e-08,A8=2.60726e-11
第8面
k=0.000
A4=2.33565e-05,A6=-1.07303e-08,A8=2.66387e-10
第10面
k=0.000
A4=1.72953e-05
第11面
k=0.000
A4=3.25926e-05
第18面
k=0.000
A4=-5.69194e-05,A6=3.41816e-07,A8=-6.89837e-10
第19面
k=0.000
A4=-7.73276e-06,A6=4.34790e-07,A8=4.99868e-11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18.22f2=-23.26f3=20.68
数值实施例9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3面
k=0.000
A4=7.79150e-05,A6=-3.92662e-07,A8=8.78688e-10
第4面
k=0.000
A4=9.10010e-05,A6=-3.47701e-07,A8=9.13868e-10
第11面
k=0.000
A4=3.98566e-06,A6=-8.87937e-08
第12面
k=0.000
A4=7.36193e-06,A6=-8.32461e-08
第18面
k=0.000
A4=-1.93895e-05
第19面
k=0.000
A4=2.75840e-06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30.58f2=-53.59f3=48.77
数值实施例10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9面
k=0.000
A4=-1.04649e-05,A6=-7.31753e-09
第10面
k=0.000
A4=7.07025e-06
第20面
k=0.000
A4=1.07315e-05,A6=-1.19697e-07,A8=7.18235e-10,A10=-4.44476e-12
第21面
k=0.000
A4=3.97259e-05,A6=-3.36777e-09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27.06f2=-34.21f3=34.97
数值实施例11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7面
k=0.000
A4=-1.10828e-05,A6=4.72533e-09,A8=-5.22571e-11
第8面
k=0.000
A4=1.71078e-05
第10面
k=0.000
A4=-4.69699e-06
第11面
k=0.000
A4=-3.16670e-06,A6=1.80213e-08
第18面
k=0.000
A4=-2.66136e-05,A6=2.09149e-08,A8=-4.32236e-10
第19面
k=0.000
A4=4.54112e-06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31.20f2=-48.94f3=44.10
数值实施例12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3面
k=0.000
A4=-7.05141e-06,A6=4.10562e-09
第4面
k=0.000
A4=-1.51948e-06,A6=1.38816e-09,A8=1.13645e-11
第18面
k=0.000
A4=-5.54541e-06
第19面
k=0.000
A4=-4.04947e-06,A6=-4.34102e-09,A8=-1.06011e-11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34.70f2=-58.13f3=57.60
数值实施例13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4面
k=0.000
A4=5.07906e-06,A6=9.51877e-10,A8=5.55452e-12
第17面
k=0.000
A4=-2.57496e-06,A6=-5.11833e-09
第18面
k=0.000
A4=-5.01512e-07,A6=-6.36618e-09,A8=-8.84629e-12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39.04f2=-66.90f3=56.31
数值实施例14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6面
k=0.000
A4=-2.98677e-07,A6=-6.41601e-10,A8=-1.47571e-12
第14面
k=0.000
A4=-3.38880e-06,A6=-8.60210e-10,A8=1.09677e-12
第15面
k=0.000
A4=3.91843e-06,A6=-3.44779e-09
第17面
k=0.000
A4=5.48098e-06,A6=-2.44321e-08
第18面
k=0.000
A4=8.42420e-06,A6=-2.04555e-08,A8=-1.28267e-11
第21面
k=0.000
A4=-1.31540e-05,A6=2.68849e-09,A8=-3.59054e-12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25.02f2=-62.04f3=51.61
数值实施例15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14面
k=0.000
A4=-4.49684e-06,A6=-2.79480e-09,A8=3.42980e-12
第15面
k=0.000
A4=2.09734e-06,A6=-3.08647e-09
第17面
k=0.000
A4=6.93315e-06,A6=-3.11419e-08
第18面
k=0.000
A4=1.03662e-05,A6=-2.15117e-08,A8=-5.95705e-11
第19面
k=0.000
A4=-4.95881e-06,A6=7.19135e-09,A8=-1.10419e-11
第20面
k=0.000
A4=7.61929e-06,A6=-2.45117e-09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22.83f2=-55.62f3=54.40
数值实施例16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13面
k=0.000
A4=-5.28496e-06,A6=-4.77651e-09,A8=6.32884e-12
第14面
k=0.000
A4=4.57769e-07,A6=-3.11361e-09,A8=-3.02206e-13
第16面
k=0.000
A4=8.80650e-06,A6=-3.52603e-08
第17面
k=0.000
A4=1.23470e-05,A6=-2.56948e-08,A8=-5.18706e-11
第18面
k=0.000
A4=-5.97175e-06,A6=1.94629e-09,A8=3.92263e-12
第19面
k=0.000
A4=8.71036e-06,A6=-8.34299e-09,A8=1.51616e-11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25.56f2=-58.51f3=48.64
数值实施例17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6面
k=0.000
A4=-1.48852e-06,A6=-1.48302e-10,A8=-7.78295e-12
第14面
k=0.000
A4=-4.38811e-06,A6=-1.43032e-09,A8=2.29471e-12
第15面
k=0.000
A4=4.14389e-06,A6=-3.51908e-09
第17面
k=0.000
A4=7.20975e-06,A6=-3.28236e-08
第18面
k=0.000
A4=1.04325e-05,A6=-2.88415e-08,A8=-3.22816e-11
第21面
k=0.000
A4=-1.49416e-05,A6=2.57640e-09,A8=-1.64152e-11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19.95f2=-51.54f3=48.78
数值实施例18
单位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第6面
k=0.000
A4=-2.40663e-06,A6=5.41445e-11,A8=-5.70662e-12
第14面
k=0.000
A4=-3.89020e-06,A6=-2.42494e-09,A8=1.93231e-12
第15面
k=0.000
A4=2.93623e-06,A6=-5.54643e-09
第17面
k=0.000
A4=4.46979e-06,A6=-2.11402e-08
第18面
k=0.000
A4=8.53180e-06,A6=-2.22481e-08,A8=9.41289e-13
第19面
k=0.000
A4=-6.99708e-06,A6=2.92200e-09,A8=-2.73585e-11
第20面
k=0.000
A4=6.23800e-06
各种数据
组焦距
f1=22.24f2=-73.35f3=53.81
从图19A~图19L到图36A~图36D分别示出以上的实施例1~18的像差图。在各图中,“ω”表示半视场角。
在这些像差图中,图19A~图36A、图19B~图36B、图19C~图36C、图19D~图36D分别示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
另外,图19E~图36E、图19F~图36F、图19G~图36G、图19H~图36H分别示出倍率是0.33倍时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
另外,图19I~图36I、图19J~图36J、图19K~图36K、图19L~图36L分别示出最近物体对焦时的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
下面,揭示各实施例中的条件式(1)~(10)的值。
图37是作为电子摄像装置的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的剖视图。在图37中,在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1的镜筒内配置摄影光学系统2。安装部3能够相对于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1的机身拆装摄影光学系统2。作为安装部3,使用螺旋型安装或卡口型安装等。在该例子中使用卡口型安装。并且,在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1的机身上配置有摄像元件面4和背面监视器5。另外,作为摄像元件,使用小型的CCD或CMOS等。
而且,作为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1的摄影光学系统2,例如使用上述实施例1~18所示的本发明的广角镜头。
图38、图39示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念图。图38是示出作为摄像装置的数字照相机40的外观的前方立体图,图39是其后方立体图。该数字照相机40的摄影光学系统41使用本发明的广角镜头。
该实施方式的数字照相机40包括位于摄影用光路42上的摄影光学系统41、快门按钮45、液晶显示监视器47等,当按压配置在数字照相机40的上部的快门按钮45时,与其联动地,通过摄影光学系统41例如实施例1的广角镜头进行拍摄。通过摄影光学系统41形成的物体像形成在设于成像面附近的摄像元件(光电转换面)上。通过处理单元,由该摄像元件接收的物体像作为电子图像显示在设于照相机背面的液晶显示监视器47中。并且,所拍摄的电子图像可以记录在存储单元中。
图40是示出数字照相机40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电路的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述处理单元例如由CDS/ADC部24、暂时存储器17、图像处理部18等构成,存储单元由存储介质部19等构成。
如图40所示,数字照相机40具有操作部12、与该操作部12连接的控制部13、经由总线14和15而与该控制部13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连接的摄像驱动电路16以及暂时存储器17、图像处理部18、存储介质部19、显示部20和设定信息存储器部21。
上述暂时存储器17、图像处理部18、存储介质部19、显示部20和设定信息存储器部21能够经由总线22相互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并且,在摄像驱动电路16上连接有CCD49和CDS/ADC部24。
操作部12具有各种输入按钮和开关,将经由这些输入按钮和开关从外部(照相机使用者)输入的事件信息通知给控制部13。控制部13例如是由CPU等构成的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内置有未图示的程序存储器,根据程序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对数字照相机40整体进行控制。
CCD49是如下的摄像元件:通过摄像驱动电路16进行驱动控制,将经由摄影光学系统41形成的物体像的每个像素的光量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到CDS/ADC部24。
CDS/ADC部24是如下的电路:对从CCD49输入的电信号进行放大,并且进行模拟/数字转换,将仅进行该放大和数字转换后的影像原始数据(拜耳数据、以下称为RAW数据。)输出到暂时存储器17。
暂时存储器17例如是由SDRAM等构成的缓存,是暂时存储从CDS/ADC部24输出的RAW数据的存储装置。图像处理部18是如下的电路:读出暂时存储器17中存储的RAW数据或存储介质部19中存储的RAW数据,根据由控制部13指定的画质参数,以电气方式进行包含畸变校正在内的各种图像处理。
存储介质部19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装配例如由闪存等构成的卡型或盘型记录介质,在这些闪存中记录并保持从暂时存储器17传输的RAW数据和由图像处理部18进行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
显示部20由液晶显示监视器47等构成,显示所拍摄的RAW数据、图像数据和操作菜单等。在设定信息存储器部21中具有预先存储有各种画质参数的ROM部、以及存储通过操作部12的输入操作而从ROM部中读出的画质参数的RAM部。
这样构成的数字照相机40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广角镜头作为摄影光学系统41,能够用作能够以高分辨率、快速地拍摄较大范围的摄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虽然是大口径,但是能够充分降低诸像差,使对焦透镜轻量化的小型的广角镜头及具有该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适用于虽然是大口径,但是能够充分降低诸像差,使对焦透镜轻量化的小型的广角镜头及具有该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或数字设备。

Claims (14)

1.一种广角镜头,该广角镜头具有以下部件:
从物侧起依次是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一片对焦透镜、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其中,
在对焦时所述对焦透镜在光轴上移动,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0.1<f1/SSD<0.5(1)
3.0≦f23/f(2)
其中,
f1是所述前侧透镜组的焦距,
SSD是从所述广角镜头的最靠物侧的透镜面到成像面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距离,
f23是使所述对焦透镜和所述后侧透镜组合成而得到的透镜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焦距,
f是所述广角镜头整体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镜头,其中,
第1透镜位于所述前侧透镜组中最靠物侧的位置,
所述第1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
0.5<(rL1f+rL1r)/(rL1f-rL1r)<3(6)
其中,
rL1f是所述第1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L1r是所述第1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
0.4<(rFof+rFor)/(rFof-rFor)<4(7)
其中,
rFof是所述对焦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For是所述对焦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1-mgFo 2)×mgR 2<-0.4(8)
其中,
mgFo是所述对焦透镜的横倍率,
mgR是所述后侧透镜组的横倍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
ndFo≦1.6(9)
其中,
ndFo是所述对焦透镜的d线处的折射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
νdFo≦55.0(10)
其中,
νdFo是所述对焦透镜的阿贝数。
7.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具有以下部件:
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镜头;以及
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所述广角镜头形成在所述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8.一种广角镜头,该广角镜头具有以下部件:
从物侧起依次是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一片对焦透镜、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其中,
在对焦时所述对焦透镜在光轴上移动,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4)、(5),
0.8<f1/f<1.2(3)
|f1/f23|<0.5(4)
0.03<Fno/(f×21.633/Y)<0.08(5)
其中,
f1是所述前侧透镜组的焦距,
f23是使所述对焦透镜和所述后侧透镜组合成而得到的透镜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焦距,
f是所述广角镜头整体的焦距,
Fno是所述广角镜头整体的F数,
Y是所述广角镜头的成像面上的最大像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广角镜头,其中,
第1透镜位于所述前侧透镜组中最靠物侧的位置,
所述第1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A),
0.4<(rL1f+rL1r)/(rL1f-rL1r)<6(6A)
其中,
rL1f是所述第1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L1r是所述第1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广角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A),
0.4<(rFof+rFor)/(rFof-rFor)<3(7A)
其中,
rFof是所述对焦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For是所述对焦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广角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1-mgFo 2)×mgR 2<-0.4(8)
其中,
mgFo是所述对焦透镜的横倍率,
mgR是所述后侧透镜组的横倍率。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广角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A),
ndFo≦1.75(9A)
其中,
ndFo是所述对焦透镜的d线处的折射率。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广角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
νdFo≦55.0(10)
其中,
νdFo是所述对焦透镜的阿贝数。
14.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具有以下部件:
权利要求8所述的广角镜头;以及
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所述广角镜头形成在所述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CN201510266685.9A 2014-05-26 2015-05-22 广角镜头及具有该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196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4-108160 2014-05-26
JP2014108160 2014-05-26
JPJP2014-131586 2014-06-26
JP2014131585A JP6374713B2 (ja) 2014-05-26 2014-06-26 広角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JP2014-131585 2014-06-26
JP2014131586A JP2016009170A (ja) 2014-06-26 2014-06-26 広角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9672A true CN105319672A (zh) 2016-02-10
CN105319672B CN105319672B (zh) 2019-07-12

Family

ID=55247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6668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19672B (zh) 2014-05-26 2015-05-22 广角镜头及具有该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19672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61229A (zh) * 2017-12-12 2018-03-30 厦门爱劳德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高清广角无人机镜头
CN109212718A (zh) * 2018-08-31 2019-01-15 舜宇光学(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系统
CN110376725A (zh) * 2019-07-25 2019-10-25 上海电机学院 一种鱼眼镜头系统
CN111999865A (zh) * 2020-09-10 2020-11-27 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光圈小型高低温共焦成像系统
CN112305711A (zh) * 2019-07-30 2021-02-02 康达智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
CN115166938A (zh) * 2022-06-29 2022-10-11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61228A1 (en) * 2002-12-27 2004-08-19 Norihiro Nanba Zoom lens system and camera having the same
JP2005128186A (ja) * 2003-10-22 2005-05-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ビデオカメラ及び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CN101515058A (zh) * 2008-02-20 2009-08-26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CN102193170A (zh) * 2010-03-05 2011-09-21 株式会社腾龙 红外线变焦镜头
US20120162787A1 (en) * 2010-12-24 2012-06-28 Tamron Co., Ltd. Fixed focus lens
US20120257100A1 (en) * 2011-04-07 2012-10-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Inner Focus Lens, Interchangeable Lens Apparatus and Camera System
US20130027585A1 (en) * 2011-07-06 2013-01-31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Zoom Lens, Imaging Optical Device, and Digital Apparatus
CN102914856A (zh) * 2011-08-03 2013-02-06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CN103424845A (zh) * 2012-05-22 2013-12-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远摄镜头系统
US20140055558A1 (en) * 2012-06-12 2014-02-27 Yoshihito Souma Wide-Angle Lens System, Image Sensing Optical Device and Digital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61228A1 (en) * 2002-12-27 2004-08-19 Norihiro Nanba Zoom lens system and camera having the same
JP2005128186A (ja) * 2003-10-22 2005-05-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ビデオカメラ及び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CN101515058A (zh) * 2008-02-20 2009-08-26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CN102193170A (zh) * 2010-03-05 2011-09-21 株式会社腾龙 红外线变焦镜头
US20120162787A1 (en) * 2010-12-24 2012-06-28 Tamron Co., Ltd. Fixed focus lens
US20120257100A1 (en) * 2011-04-07 2012-10-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Inner Focus Lens, Interchangeable Lens Apparatus and Camera System
US20130027585A1 (en) * 2011-07-06 2013-01-31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Zoom Lens, Imaging Optical Device, and Digital Apparatus
CN102914856A (zh) * 2011-08-03 2013-02-06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CN103424845A (zh) * 2012-05-22 2013-12-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远摄镜头系统
US20140055558A1 (en) * 2012-06-12 2014-02-27 Yoshihito Souma Wide-Angle Lens System, Image Sensing Optical Device and Digital Apparatus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61229A (zh) * 2017-12-12 2018-03-30 厦门爱劳德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高清广角无人机镜头
CN107861229B (zh) * 2017-12-12 2023-10-10 厦门爱劳德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高清广角无人机镜头
CN109212718A (zh) * 2018-08-31 2019-01-15 舜宇光学(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系统
CN110376725A (zh) * 2019-07-25 2019-10-25 上海电机学院 一种鱼眼镜头系统
CN112305711A (zh) * 2019-07-30 2021-02-02 康达智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
CN112305711B (zh) * 2019-07-30 2023-05-26 东京晨美光学电子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
CN111999865A (zh) * 2020-09-10 2020-11-27 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光圈小型高低温共焦成像系统
CN115166938A (zh) * 2022-06-29 2022-10-11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
CN115166938B (zh) * 2022-06-29 2023-09-05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9672B (zh) 2019-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21690B (zh) 变焦光学系统
JP5051844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5638889B2 (ja) 撮像装置
JP5948108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09186983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9098449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14095781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5319672B (zh) 广角镜头及具有该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
JP2009098458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6374713B2 (ja) 広角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12433352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JP2010128032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このズーム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5902537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09037125A (ja) 3群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7533214A (zh) 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CN105143950A (zh) 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US8159755B2 (en)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5527700A (zh) 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JP5197248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6511044B2 (ja) 複数の撮像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2010164606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CN105556369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JP594813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9163068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612885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