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27117A -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27117A
CN108227117A CN201711120193.4A CN201711120193A CN108227117A CN 108227117 A CN108227117 A CN 108227117A CN 201711120193 A CN201711120193 A CN 201711120193A CN 108227117 A CN108227117 A CN 1082271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group
lens
imaging len
focus lens
foc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201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27117B (zh
Inventor
河村大树
小里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2271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271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271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271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9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having zoom fun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22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movable lens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cusing at close distan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的最大摄影倍率及较小的F值,并且聚焦透镜组实现轻量化且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得到抑制的高性能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正的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第2透镜组(G2)中,在最靠物体侧配置有负的第1聚焦透镜组(F1),在最靠像侧配置有正的第2聚焦透镜组(F2)。在进行对焦时仅第1聚焦透镜组(F1)、第2聚焦透镜组(F2)以改变相互间隔的方式移动。第1透镜组(G1)具有2片正透镜及1片负透镜。第1聚焦透镜组(F1)包括包含负透镜的2片以下的透镜。满足规定条件式。

Description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于数码相机及摄像机等的成像透镜以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数码相机等的成像透镜中,已知有以彼此不同的轨迹来使2个以上的透镜组移动而进行对焦的所谓的浮动聚焦方式。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4中公开有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及最靠像侧的透镜组对焦时被固定,且在它们之间配置有2个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组(以下,称为聚焦透镜组)的采用了浮动聚焦方式的光学系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4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4260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179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4-219601号公报
数码相机中希望具有较高的最大摄影倍率、较小的F值及较高的近距离光学性能。并且,近年来,对自动聚焦高速化的需求逐渐增高。尤其在微距镜头中,存在聚焦透镜组的移动量必然变大的趋势,聚焦透镜组的轻量化成为重要的课题。对聚焦透镜组的轻量化,不仅涉及到自动聚焦的高速化,还涉及到整个透镜系统的小型化及轻量化、基于减轻对焦机构的动力负担的马达的小型化以及马达的工作噪音的降低。
作为又一重要的课题,可举出对焦时的像差变动的抑制。即使在为了轻量化而以较少的透镜片数来构成了聚焦透镜组的情况下,也需要考虑像差变动,尤其需要考虑球面像差及色差的变动。
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透镜系统中,最接近时的最大摄影倍率较低为0.15倍左右。假如,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透镜系统中,若欲将最大摄影倍率提高至0.15倍以上,则难以抑制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尤其难以抑制色差的变动。
在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透镜系统中,抑制伴随聚焦透镜组的移动的像差变动、尤其抑制球面像差及彗形像差的变动是非常困难的。若要设为高于常规成像透镜的最大摄影倍率的倍率,则校正最近距离摄影时的色差是非常困难的。
专利文献3的实施例1的透镜系统中,无限远物体摄影时的开放F值为4.0,不能断言F值小。若要进一步减小F值,则难以抑制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尤其难以抑制球面像差及色差的变动。在专利文献3的其他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透镜外径较大的第1聚焦透镜组由3片或4片透镜构成,因此第1聚焦透镜组的重量较重,从而很难说实现了聚焦透镜组的充分的轻量化。
专利文献4中所记载的透镜系统中,透镜外径较大的第1聚焦透镜组也由3片透镜构成,因此成为第1聚焦透镜组的重量较重的透镜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的最大摄影倍率及较小的F值,并且聚焦透镜组实现轻量化且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得到抑制而保持高光学性能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成像透镜的特征在于,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第2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第2透镜组具有配置于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且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聚焦透镜组、及配置于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且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聚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聚焦透镜组及第2聚焦透镜组分别以改变光轴方向的相互间隔的方式移动,第1及第2聚焦透镜组以外的透镜组相对于像面被固定,第1透镜组具有至少2片正透镜及至少1片负透镜,第1聚焦透镜组包括包含1片负透镜的2片以下的透镜,第2聚焦透镜组具有至少1片正透镜,并且满足下述所有条件式(1)~(3)。
45<v F1n (1)
65<v F2p (2)
0.4<fG1/f<0.85 (3)
其中,设为
v F1n:第1聚焦透镜组内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的最大值;
v F2p:第2聚焦透镜组内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的最大值;
fG1:第1透镜组的焦距;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1-2)、(3-1)、(4)及(6)~(9)中的至少1个。
50<v F1n<100 (1-1)
55<v F1n<85 (1-2)
0.45<fG1/f<0.8 (3-1)
0.6<|mF2/mF1|<2.2 (4)
0.4<|fF1/f|<1.2 (6)
0.3<fF2/f<0.9 (7)
0.95<|fF1/fF2|<2.1 (8)
1.1<TL/f<2.3 (9)
其中,设为
v F1n:第1聚焦透镜组内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的最大值;
fG1:第1透镜组的焦距;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mF2:第2聚焦透镜组的对焦于无限远物体时与对焦于最接近物体时的光轴方向的位置之差;
mF1:第1聚焦透镜组的对焦于无限远物体时与对焦于最接近物体时的光轴方向的位置之差;
fF1:第1聚焦透镜组的焦距;
fF2:第2聚焦透镜组的焦距;
TL: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最靠像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空气换算距离计的后焦距之和。
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第2聚焦透镜组具有至少1片正透镜及至少1片负透镜。另外,第2聚焦透镜组可以是包括2片正透镜及1片负透镜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第1透镜组包括包含至少3片正透镜及至少1片负透镜的5片以下的透镜。
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第1透镜组具有至少2片满足下述条件式(5)的正透镜。
60<v G1p (5)
其中,设为
v G1p:第1透镜组内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聚焦透镜组及第2聚焦透镜组始终彼此向反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第3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且通过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图像抖动校正的防振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且在图像抖动校正时不移动的固定透镜组。此时,防振透镜组优选包括1片正透镜及2片负透镜。
并且,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第1聚焦透镜组可以以包括1片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的方式构成。
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孔径光圈可以以配置在第1聚焦透镜组与第2聚焦透镜组之间的方式构成。
在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第3透镜组可以以具有负屈光力的方式构成。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发明的成像透镜。
另外,本说明书的“包括~”表示实质上包括的意思,除了包括作为构成要件所举出的构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光圈、盖玻璃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物镜凸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
另外,上述“具有正屈光力的~组”表示作为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对于上述“具有负屈光力的~组”也相同。关于上述组的屈光力的符号及透镜的屈光力的符号,当包含非球面时,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上述“~组”并不一定是指由多个透镜构成的组,还可以包含仅由1片透镜构成的组。并且,“单透镜”表示包括没有接合的1片透镜的透镜。
另外,上述透镜的片数为成为构成要件的透镜的片数,例如,材质不同的多个单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中的透镜的片数设为以构成该接合透镜的单透镜的片数来表示。其中,复合非球面透镜(球面透镜与该球面透镜上所形成的非球面形状的膜构成为一体,而作为整体以1个非球面透镜发挥功能的透镜)不视为接合透镜,而作为1片透镜来处理。并且,上述条件式均以d线(波长587.56nm(纳米))为基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从物体侧依次包括正的第1透镜组、第2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的采用了浮动聚焦方式的透镜系统中,通过适当地设定聚焦透镜组的结构及其他透镜组的结构,且满足规定条件式,具有较高的最大摄影倍率及较小的F值,并且聚焦透镜组实现轻量化且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得到抑制而保持高光学性能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横向像差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横向像差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横向像差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横向像差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横向像差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的横向像差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的横向像差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的横向像差图。
图25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25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成像透镜,2-轴上光束,3-轴外光束,20-可换镜头,30-相机,31-相机主体,32-快门按钮,33-电源按钮,34、35-操作部,36-显示部,37-卡口,F1-第1聚焦透镜组,F2-第2聚焦透镜组,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G3a-第1固定透镜组,G3b-防振透镜组,G3c-第2固定透镜组,L11~L15、L21~L26、L31~L39-透镜,PP-光学部件,Sim-像面,St-孔径光圈,Z-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分别与后述的实施例1~8对应。图1~图8所示的例子均为能够进行等倍摄影的成像透镜。图1~图8所示的例子的基本结构及图示方法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参考图1所示的例子进行说明。在图1中,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关于光路,示出了轴上光束2及最大视角的轴外光束3。在图1中,在标注有“无限远”的上段示出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时的结构,在标注有“β=-1.0”的下段示出了摄影倍率成为等倍的对焦于近距离物体时的结构。
该成像透镜沿光轴Z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在图1的例子中,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5,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1、孔径光圈St及透镜L22~L24,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9。另外,图1所示的孔径光圈St并不一定表示大小和/或形状,而是表示光轴Z上的位置。
当将该成像透镜适用于摄像装置时,优选根据摄像装置的结构,在光学系统与像面Sim之间配置红外截止滤光片、低通滤光片、其他各种滤光片和/或盖玻璃等,因此在图1中示出了将设想到它们的平行平面板状的光学部件PP配置在透镜系统与像面Sim之间的例子。但是,在本发明中,光学部件PP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位置,也可以是省略了光学部件PP的结构。
该成像透镜的第2透镜组G2具有配置于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且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聚焦透镜组F1及配置于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且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聚焦透镜组F2。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聚焦透镜组F1与第2聚焦透镜组F2分别以改变光轴方向的相互间隔的方式移动,第1聚焦透镜组F1及第2聚焦透镜组F2以外的透镜组相对于像面Sim被固定。即该成像透镜采用对焦时以不同的轨迹使第1聚焦透镜组F1及第2聚焦透镜组F2移动的浮动聚焦。而且,第1聚焦透镜组F1以包括包含1片负透镜的2片以下的透镜的方式构成,第2聚焦透镜组F2以具有至少1片正透镜的方式构成。
如上所述,通过对焦时使2个透镜组移动,能够确保较高的最大摄影倍率及各摄影区域中的高光学性能。在该成像透镜的光焦度配置中,若使第1聚焦透镜组F1具有对焦时的像差变动不会变大的适当的屈光力,则2个聚焦透镜组中,配置于更靠物体侧的第1聚焦透镜组F1的透镜直径必然变大。于是,通过将第1聚焦透镜组F1由2片以下的透镜来构成,对第1聚焦透镜组F1进行轻量化。根据上述结构,除了透镜系统的小型化及轻量化以外,还能够设成能够实现自动聚焦的高速化、基于减轻对焦机构的动力负担的马达的小型化及降低马达的工作噪音等的光学系统。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优选第1聚焦透镜组F1及第2聚焦透镜组F2始终彼此向反方向移动。通过如此移动,与使2个聚焦透镜组沿相同方向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各聚焦透镜组的移动量。例如,如图1的例子,能够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聚焦透镜组F1向像侧移动,第2聚焦透镜组F2向物体侧移动。另外,在图1的上段与下段之间的2个长箭头示意地表示对焦时第1聚焦透镜组F1及第2聚焦透镜组F2的移动方向,但并不表示正确的移动轨迹。
第1透镜组G1以具有至少2片正透镜及至少1片负透镜的方式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及轴上色差。优选,第1透镜组G1设成包括包含至少3片正透镜及至少1片负透镜的5片以下的透镜的结构。当如此设定时,能够良好地校正轴上色差及球面像差,并且,通过将第1透镜组G1的透镜片数设为5片以下,有利于减少重量。
第1聚焦透镜组F1优选包括1片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通过将第1聚焦透镜组F1仅由1片透镜来构成,能够轻量化聚焦透镜组,并且除了透镜系统的小型化及轻量化以外,还能够实现自动聚焦的高速化、基于减轻对焦机构的动力负担的马达的小型化及降低马达的工作噪音等。
第2聚焦透镜组F2优选具有至少1片正透镜及至少1片负透镜。当如此设定时,能够良好地抑制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及轴上色差的变动。更优选,第2聚焦透镜组F2设成包括2片正透镜及1片负透镜的结构。当如此设定时,能够进一步良好地抑制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及轴上色差的变动,并且,通过将第2聚焦透镜组F2设成3片结构,能够实现轻量化。
另外,第2透镜组G2也可以以包括第1聚焦透镜组F1及第2聚焦透镜组F2以外的透镜的方式构成。在该情况下,第2透镜组G2优选仅将对焦时相对于像面Sim被固定的2片以下的透镜、第1聚焦透镜组F1及第2聚焦透镜组F2作为实质上具有屈光力的透镜或透镜组来具备。当如此设定时,能够以较少的透镜片数来构成,并且,容易确保2个聚焦透镜组的移动空间,从而能够获得较高的最大摄影倍率。
或者,第2透镜组G2也可以以仅将第1聚焦透镜组F1及第2聚焦透镜组F2作为实质上具有屈光力的透镜组来具备。当如此设定时,与包括对焦时相对于像面Sim被固定的透镜的情况相比,更容易确保2个聚焦透镜组的移动空间,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最大摄影倍率。
第3透镜组G3优选具有负屈光力。当如此设定时,容易确保所需的后焦距。
该成像透镜以满足下述所有条件式(1)~(3)的方式构成。
45<v F1n (1)
65<v F2p (2)
0.4<fG1/f<0.85 (3)
其中,设为
v F1n:第1聚焦透镜组F1内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的最大值;
v F2p:第2聚焦透镜组F2内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的最大值;
fG1:第1透镜组G1的焦距;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通过满足条件式(1),能够抑制伴随第1聚焦透镜组F1的移动的色差的变动。而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1-1)的下限以下,能够提高与条件式(1)相关的效果。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1-1)的上限以上,能够均衡地校正轴上色差及倍率色差,并且,能够确保所需的折射率而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等各像差。若要提高与条件式(1-1)相关的效果,则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
50<v F1n<100 (1-1)
55<v F1n<85 (1-2)
同样地,通过满足条件式(2),能够抑制伴随第2聚焦透镜组F2的移动的色差的变动。而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1)。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2-1)的下限以下,能够提高与条件式(2)相关的效果。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2-1)的上限以上,能够均衡地校正轴上色差及倍率色差,并且,能够确保所需的折射率而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等各像差。此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2),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2-2)的下限以下,能够提高与条件式(2-2)的下限相关的效果。
67<v F2p<100 (2-1)
71<v F2p<100 (2-2)
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3)的下限以下,第1透镜组G1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强,因此能够抑制第1透镜组G1中所产生的球面像差及色差。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3)的上限以上,第1透镜组G1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弱,因此能够将光学总长度抑制为较短。并且,能够抑制2个聚焦透镜组中的光线高度,从而能够有助于聚焦透镜组的重量的轻量化。若要提高与条件式(3)相关的效果,则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1)。
0.45<fG1/f<0.8 (3-1)
并且,该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4)的下限以下,第1聚焦透镜组F1的移动量不会变得过大,无需为了小型化整个透镜系统而过度加强第1透镜组G1的屈光力,因此能够良好地校正整个光学系统的球面像差及轴上色差。或者,无需为了减小第2聚焦透镜组F2的移动量而过度加强第2聚焦透镜组F2的屈光力,从而能够将第2聚焦透镜组F2中所产生的球面像差抑制为较小。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4)的上限以上,第2聚焦透镜组F2的移动量不会变得过大,从而能够将伴随第2聚焦透镜组F2的移动的倍率色差的变动抑制为较小。或者,无需为了减小第1聚焦透镜组F1的移动量而过度加强第1聚焦透镜组F1的屈光力,从而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像面弯曲及色差的产生。若要提高与条件式(4)相关的效果,则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1),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2)。
0.6<|mF2/mF1|<2.2 (4)
0.7<|mF2/mF1|<2.1 (4-1)
0.85<|mF2/mF1|<2.0 (4-2)
其中,设为
mF2:第2聚焦透镜组F2的对焦于无限远物体时与对焦于最接近物体时的光轴方向的位置之差;
mF1:第1聚焦透镜组F1的对焦于无限远物体时与对焦于最接近物体时的光轴方向的位置之差。
第1透镜组G1优选具有至少2片满足下述条件式(5)的正透镜,当如此设定时,能够良好地校正轴上色差。而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1)。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5-1)的下限以下,能够提高与条件式(5)相关的效果。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5-1)的上限以上,能够确保所需的折射率而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等各像差。
60<v G1p (5)
62<v G1p<100 (5-1)
其中,设为
v G1p:第1透镜组G1内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并且,该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6)的下限以下,无需过度加强第1聚焦透镜组F1的屈光力,从而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像面弯曲及球面像差的产生。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6)的上限以上,第1聚焦透镜组F1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弱,因此无需过度加强第1透镜组G1的屈光力,从而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及轴上色差。并且,无需缩短近距离拍摄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从而能够确保较长的工作距离。若要提高与条件式(6)相关的效果,则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1),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2)。
0.4<|fF1/f|<1.2 (6)
0.5<|fF1/f|<1.1 (6-1)
0.55<|fF1/f|<0.95 (6-2)
其中,设为
fF1:第1聚焦透镜组F1的焦距;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并且,该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7)的下限以下,无需过度加强第2聚焦透镜组F2的屈光力,从而能够将第2聚焦透镜组F2中所产生的球面像差抑制为较小。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7)的上限以上,能够将第2聚焦透镜组F2的移动量抑制为较小,从而能够将伴随第2聚焦透镜组F2的移动的倍率色差的变动抑制为较小。若要提高与条件式(7)相关的效果,则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1)。
0.3<fF2/f<0.9 (7)
0.4<fF2/f<0.8 (7-1)
其中,设为
fF2:第2聚焦透镜组F2的焦距;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并且,该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8)的下限以下,无需过度加强第1聚焦透镜组F1的屈光力,从而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像面弯曲及球面像差的产生。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8)的上限以上,无需过度加强第2聚焦透镜组F2的屈光力,从而能够将第2聚焦透镜组F2中所产生的球面像差抑制为较小。若要提高与条件式(8)相关的效果,则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1),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2)。
0.95<|fF1/fF2|<2.1 (8)
1.0<|fF1/fF2|<2.0 (8-1)
1.1<|fF1/fF2|<1.9 (8-2)
其中,设为
fF1:第1聚焦透镜组F1的焦距;
fF2:第2聚焦透镜组F2的焦距。
并且,该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9)的下限以下,能够良好地校正各像差,并且获得等倍程度的最大摄影倍率。并且,为了缩小总长度而不会过度加强各透镜组、尤其聚焦透镜组的屈光力,因此能够加大伴随各透镜组的偏心的误差的容许量。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9)的上限以上,能够防止透镜系统的大型化。若要提高与条件式(9)相关的效果,则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1)。
1.1<TL/f<2.3 (9)
1.2<TL/f<2.1 (9-1)
其中,设为
TL: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最靠像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空气换算距离计的后焦距之和;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第3透镜组G3优选具备具有负屈光力且通过沿与光轴Z垂直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图像抖动校正的防振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且在图像抖动校正时不移动的固定透镜组。
防振透镜组中,要求图像抖动校正时的移动量较小。因此,需要加强防振透镜组的屈光力。于是,与防振透镜组相邻地配置具有与防振透镜组符号相反的屈光力且在图像抖动校正时不移动的固定透镜组较为有效。通过配置固定透镜组,能够将防振透镜组已移动时的像差变动抑制为较小。并且,通过将防振透镜组与固定透镜组设为相反的符号,防振透镜组及固定透镜组中所产生的像差彼此抵消,从而能够减小整体的像差。
防振透镜组配置在透镜系统的任意位置也能够获得校正效果,但假设若配置在第1透镜组G1中,则防振透镜组的外径将会变得过大,因此不优选。并且假设,若在对焦时移动的聚焦透镜组中设置防振透镜组,则机构变得复杂而镜简直径大型化,并且聚焦透镜组的重量将会增加,因此不优选。并且假设,若在第1聚焦透镜组F1与第2聚焦透镜组F2之间配置防振透镜组,则当这2个聚焦透镜组最接近时,为了避免2个聚焦透镜组与防振透镜组之间的物理干涉,2个聚焦透镜组的移动受到限制,从而不利于确保较高的最大摄影倍率及近距离拍摄状态下的像差校正。基于以上情况,优选在第3透镜组G3中配置防振透镜组。在图1的例子中,第3透镜组G3具有防振透镜组G3b,分别在该防振透镜组G3b的物体侧及像侧配置有图像抖动校正时不移动的第1固定透镜组G3a及第2固定透镜组G3c。
防振透镜组优选包括1片正透镜及2片负透镜。当如此设定时,能够抑制防振时的彗形像差、像面弯曲及色差等各像差的变动。
孔径光圈St能够以配置在第1聚焦透镜组F1与第2聚焦透镜组F2之间的方式构成。当如此设定时,以孔径光圈St为界,能够以良好地保持配置在像侧的透镜的尺寸与配置在物体侧的透镜的尺寸的平衡、及配置在像侧的透镜的像差校正的负担与配置在物体侧的透镜的像差校正的负担的平衡的方式构成透镜系统。
另外,可以以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孔径光圈St的开口直径发生变化的方式构成。若要小型化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及2个聚焦透镜组的直径,则优选在对焦于近距离物体时在2个聚焦透镜组的至少一组中以实用上不存在问题的范围遮挡光线。在该情况下,根据在孔径光圈St的位置上与对焦于无限远物体时的情况相比对焦于近距离物体时的边缘光线高度变低,需要调整孔径光圈St的开口直径。而且,也可以以成为小于通过最靠物体侧的透镜或聚焦透镜组中的遮光而确定的光束直径的光束直径的方式设定孔径光圈St的开口直径。通过设成这种开口直径,减少对焦于近距离物体时的像差校正的负担,从而能够减少透镜片数及实现透镜系统的小型化。
具体而言,各透镜组例如能够以以下方式构成。第1透镜组G1可以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4片正透镜及1片负透镜的方式构成,或者,也可以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1片负透镜及3片正透镜的方式构成。第1聚焦透镜组F1可以以包括将凹面朝向像侧的1片负透镜的方式构成,或者,也可以以包括从物体侧依次接合了正透镜及将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的接合透镜的方式构成。第2聚焦透镜组F2可以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单透镜和从物体侧依次接合了负透镜及正透镜的接合透镜的方式构成。第3透镜组G3的防振透镜组可以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从物体侧依次接合了负透镜及将凹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的接合透镜和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透镜的方式构成。
另外,上述优选的结构及可能的结构能够任意组合,优选根据所要求的规格适当选择性地采用。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具有较高的最大摄影倍率及较小的F值,并且聚焦透镜组实现轻量化且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得到抑制而保持高光学性能的成像透镜。另外,在此所说的“较高的最大摄影倍率”是指最大摄影倍率为等倍,即为1倍,“较小的F值”表示开放F值小于3.0。
接着,对本发明的成像透镜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如图1所示,其图示方法及结构与上述相同,因此,在此省略一部分重复说明。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5这5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第1聚焦透镜组F1、孔径光圈St及第2聚焦透镜组F2。第1聚焦透镜组F1仅包括透镜L21,第2聚焦透镜组F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2~L24这3片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聚焦透镜组F1向像侧移动,第2聚焦透镜组F2向物体侧移动,其他透镜组相对于像面Sim被固定。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图像抖动校正时被固定的第1固定透镜组G3a、沿与光轴Z垂直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图像抖动校正的防振透镜组G3b及图像抖动校正时被固定的第2固定透镜组G3c。第1固定透镜组G3a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2这2片透镜,防振透镜组G3b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3~L35这3片透镜,第2固定透镜组G3c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6~L39这4片透镜。
将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2中。在表1的Si栏中示出以将最靠物体侧的构成要件的物体侧的面设为第1个而随着向像侧依次增加的方式对构成要件的面标注面编号时的第i个(i=1、2、3、……)面编号,在Ri栏中示出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在Di栏中示出第i个面与第i+1个面的光轴Z上的面间隔。在表1的Ndj栏中示出将最靠物体侧的构成要件设为第1个而随着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j个(j=1、2、3、……)构成要件的与d线(波长587.6nm(纳米))相关的折射率,在v d j栏中示出第j个构成要件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在θ gFj栏中示出第j个构成要件的g线(波长435.8nm(纳米))与F线(波长486.1nm(纳米))之间的部分色散比。另外,某一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色散比θ gF是指将相对于g线、F线及C线(波长656.3nm(纳米))的该透镜的折射率分别设为Ng、NF及NC时以θ gF=(Ng-NF)/(NF-NC)来定义的部分色散比。
在此,关于曲率半径的符号,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正,将凸面朝向像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负。表1中一并示出孔径光圈St及光学部件PP。在表1中,在相当于孔径光圈St的面的面编号的栏中记载有面编号及(St)这一术语。Di的最下栏的值是表中的最靠像侧的面与像面Sim的间隔。在表1中,关于对焦时发生变化的可变面间隔,使用DD[]这一记号,在[]中标注该间隔的物体侧的面编号并记录于Di栏中。
在表2中以d线基准示出整个系统的焦距f、F值FNo.、最大全视角2ω及对焦时的可变面间隔的值。2ω栏的(°)表示单位为度。在表2中,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值示于标记为“无限远”的栏中,将对焦于摄影倍率成为等倍的近距离物体的状态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以外的各值示于标记为“β=-1.0”的栏中。
各表的数据中,作为角度的单位使用度,作为长度的单位使用mm(毫米),但光学系统即使放大比例或缩小比例也能够使用,因此能够使用其他适当的单位。并且,在以下示出的各表中记载有以规定位数舍入的数值。[表1]
实施例1
Si Ri Di Ndj v dj θ gFj
1 281.39013 3.699 1.63980 34.47 0.59233
2 -223.90827 0.499
3 183.55525 3.339 1.43875 94.66 0.53402
4 39238.31894 0.500
5 83.59344 3.977 1.43875 94.66 0.53402
6 329.20687 0.390
7 100.15706 4.104 1.76200 40.10 0.57655
8 -368.92131 1.400 2.00100 29.13 0.59952
9 214.82414 DD[9]
10 -267.61392 1.200 1.51633 64.14 0.53531
11 48.04242 DD[11]
12(St) DD[12]
13 36.93082 4.117 1.43875 94.66 0.53402
14 -369.72388 0.100
15 47.17491 1.010 1.74950 35.33 0.58189
16 21.18111 5.224 1.49700 81.54 0.53748
17 -6673.28679 DD[17]
18 426.59368 1.000 1.84666 23.78 0.62054
19 30.19824 1.872
20 40.62933 4.226 1.69680 55.53 0.54341
21 -207.68117 3.000
22 301.89318 0.960 1.75500 52.32 0.54765
23 17.15529 2.800 2.00100 29.13 0.59952
24 25.31483 3.200
25 -85.00000 1.500 1.62041 60.29 0.54266
26 165.00000 4.509
27 -57.80896 1.510 1.59522 67.73 0.54426
28 63.61394 4.500 2.00069 25.46 0.61364
29 -60.96139 2.645
30 38.05641 6.500 1.69680 55.53 0.54341
31 -60.17807 4.000
32 -50.62152 1.250 2.00100 29.13 0.59952
33 422.78645 28.680
34 2.850 1.51680 64.20 0.53430
35 1.000
[表2]
实施例1
在图9、图17中示出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在图9中从左依次表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在图9中,在标注有“无限远”的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在标注有“β=-1.0”的下段示出摄影倍率成为等倍的对焦于近距离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在球面像差图中,将与d线(波长587.6nm(纳米))、C线(波长656.3nm(纳米))、F线(波长486.1nm(纳米))及g线(波长435.8nm(纳米))相关的像差分别以黑实线、长虚线、短虚线及灰色实线来表示。在像散图中,将弧矢方向的与d线相关的像差以实线来表示,将子午方向的与d线相关的像差以短虚线来表示。在畸变像差图中,与d线相关的像差以实线来表示。在倍率色差图中,将与C线、F线及g线相关的像差分别以长虚线、短虚线及灰色实线来表示。球面像差图的FNo.表示F值,其他像差图的ω表示半视角。
在图17中,在左列示出子午方向的横向像差图,在右列示出弧矢方向的横向像差图。在图17中,在标注有“无图像抖动校正”的上段示出没有图像抖动校正时的像差,在标注有“有图像抖动校正”的下段示出当存在光轴倾斜0.3度的图像抖动时使防振透镜组G3b移动0.44mm而进行了图像抖动校正时的像差。在“无图像抖动校正”的像差图中,从上依次表示视角为0度时的像差、+侧最大视角的80%的视角时的像差及-侧最大视角的80%的视角时的像差。同样地,在“有图像抖动校正”的像差图中,从上依次表示视角为0度时的像差、+侧最大视角的80%的视角时的像差及-侧最大视角的80%的视角时的像差。在横向像差图中,将与d线、C线、F线及g线相关的像差分别以黑实线、长虚线、短虚线及灰色实线来表示。横向像差图表示均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图。
在上述实施例1的说明中叙述的各数据的记号、含义及记载方法,若无特别说明,则关于以下实施例也相同,因此以下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如图2所示。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组结构、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的屈光力的符号、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组及其移动方向、进行图像抖动校正的防振透镜组及图像抖动校正时被固定的透镜组、以及构成各透镜组的透镜的片数与实施例1相同。将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3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4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0及图18中。其中,在图18的标注有“有图像抖动校正”的下段示出当存在光轴倾斜0.3度的图像抖动时使防振透镜组G3b移动0.44mm而进行了图像抖动校正时的像差。
[表3]
实施例2
Si Ri Di Ndj v dj θ gFj
1 326.04159 3.641 1.63980 34.47 0.59233
2 -271.96452 0.370
3 174.68802 3.749 1.43875 94.66 0.53402
4 -6330.50491 0.257
5 80.09024 3.939 1.43875 94.66 0.53402
6 369.03242 0.100
7 95.45430 4.207 1.76200 40.10 0.57655
8 -413.88937 1.400 2.00100 29.13 0.59952
9 295.92216 DD[9]
10 -301.78200 1.200 1.51823 58.90 0.54567
11 42.37215 DD[11]
12(St) DD[12]
13 37.62668 4.173 1.43875 94.66 0.53402
14 -301.69293 0.298
15 59.48099 1.164 1.74950 35.33 0.58189
16 21.96065 4.969 1.53775 74.70 0.53936
17 21857.03559 DD[17]
18 341.75347 1.000 1.84666 23.78 0.62054
19 30.37451 1.921
20 41.51001 3.480 1.69680 55.53 0.54341
21 -169.24513 3.010
22 261.87777 0.960 1.75500 52.32 0.54765
23 17.41166 2.800 2.00100 29.13 0.59952
24 25.26317 3.200
25 -85.00000 1.500 1.62041 60.29 0.54266
26 165.00000 4.815
27 -57.97555 0.998 1.59522 67.73 0.54426
28 65.71377 4.500 2.00069 25.46 0.61364
29 -60.11371 2.939
30 38.31662 6.500 1.69680 55.53 0.54341
31 -58.90163 4.000
32 -51.02725 1.250 2.00100 29.13 0.59952
33 350.00000 28.700
34 2.850 1.51680 64.20 0.53430
35 1.000
[表4]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如图3所示。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组结构、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的屈光力的符号、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组及其移动方向、进行图像抖动校正的防振透镜组及图像抖动校正时被固定的透镜组、以及构成各透镜组的透镜的片数与实施例1相同。将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5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6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1及图19中。其中,在图19的标注有“有图像抖动校正”的下段示出当存在光轴倾斜0.3度的图像抖动时使防振透镜组G3b移动0.46mm而进行了图像抖动校正时的像差。
[表5]
实施例3
Si Ri Di Ndj v dj θ gFj
1 315.10115 3.570 1.63980 34.47 0.59233
2 -269.45621 0.500
3 245.50553 3.239 1.60300 65.44 0.54022
4 -71798.38632 0.277
5 80.33138 3.953 1.43875 94.66 0.53402
6 378.85126 0.136
7 103.57496 4.191 1.76200 40.10 0.57655
8 -318.22221 1.400 2.00100 29.13 0.59952
9 209.09250 DD[9]
10 -387.29643 1.315 1.48749 70.24 0.53007
11 47.51785 DD[11]
12(St) DD[12]
13 41.12143 4.044 1.43875 94.66 0.53402
14 -182.22016 0.100
15 52.08660 1.010 1.74950 35.33 0.58189
16 20.25909 5.014 1.59522 67.73 0.54426
17 207.52431 DD[17]
18 480.50586 1.000 1.84666 23.78 0.62054
19 29.80267 2.447
20 41.22579 3.401 1.69680 55.53 0.54341
21 -196.40356 3.000
22 253.47108 0.960 1.75500 52.32 0.54765
23 17.54862 2.800 2.00100 29.13 0.59952
24 25.95615 3.200
25 -85.00000 1.500 1.62041 60.29 0.54266
26 165.00000 4.654
27 -59.14254 0.928 1.59522 67.73 0.54426
28 63.75044 4.500 2.00069 25.46 0.61364
29 -62.32024 3.404
30 39.71653 6.500 1.69680 55.53 0.54341
31 -59.22904 4.000
32 -52.74432 1.250 2.00100 29.13 0.59952
33 399.00000 28.403
34 2.850 1.51680 64.20 0.53430
35 1.000
[表6]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如图4所示。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5这5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第1聚焦透镜组F1及第2聚焦透镜组F2。第1聚焦透镜组F1仅包括透镜L21,第2聚焦透镜组F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2~L24这3片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聚焦透镜组F1向像侧移动,第2聚焦透镜组F2向物体侧移动,其他透镜组相对于像面Sim被固定。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孔径光圈St、图像抖动校正时被固定的第1固定透镜组G3a、沿与光轴Z垂直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图像抖动校正的防振透镜组G3b及图像抖动校正时被固定的第2固定透镜组G3c。第1固定透镜组G3a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2这2片透镜,防振透镜组G3b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3~L35这3片透镜,第2固定透镜组G3c仅包括透镜L36。
将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7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8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2及图20中。其中,在图20的标注有“有图像抖动校正”的下段示出当存在光轴倾斜0.3度的图像抖动时使防振透镜组G3b移动0.40mm而进行了图像抖动校正时的像差。[表7]
实施例4
Si Ri Di Ndj v dj θ gFj
1 385.00082 3.182 1.48749 70.24 0.53007
2 -388.34694 0.300
3 236.78623 4.424 1.43875 94.66 0.53402
4 -183.24682 0.100
5 114.33147 3.916 1.43875 94.66 0.53402
6 3046.45858 0.100
7 79.48954 6.510 1.65412 39.68 0.57378
8 -138.02026 1.400 1.77250 49.60 0.55212
9 179.44322 DD[9]
10 -256.37470 1.200 1.51680 64.20 0.53430
11 51.24453 DD[11]
12 44.61272 3.514 1.43875 94.66 0.53402
13 -176.19612 0.100
14 49.02530 1.010 1.76182 26.52 0.61361
15 24.09456 4.400 1.49700 81.54 0.53748
16 -3484.89243 DD[16]
17(St) 2.000
18 -83.72966 1.000 1.85478 24.80 0.61232
19 32.40225 0.684
20 49.41898 3.400 1.88300 40.76 0.56679
21 -77.01013 1.800
22 -1228.80819 0.910 1.67300 38.15 0.57545
23 15.62500 3.460 2.00069 25.46 0.61364
24 22.88396 3.500
25 -70.17669 1.500 1.62041 60.29 0.54266
26 167.16281 4.439
27 94.95810 5.615 1.85478 24.80 0.61232
28 -44.35792 42.193
29 2.850 1.51680 64.20 0.53430
30 1.000
[表8]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如图5所示。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组结构、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的屈光力的符号、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组及其移动方向、进行图像抖动校正的防振透镜组及图像抖动校正时被固定的透镜组、以及构成各透镜组的透镜的片数与实施例4相同。将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9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0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3及图21中。其中,在图21的标注有“有图像抖动校正”的下段示出当存在光轴倾斜0.3度的图像抖动时使防振透镜组G3b移动0.44mm而进行了图像抖动校正时的像差。[表9]
实施例5
Si Ri Di Ndj v dj θ gFj
1 238.12593 3.153 1.48749 70.24 0.53007
2 -1054.24176 0.312
3 356.37465 3.886 1.43875 94.66 0.53402
4 -323.08873 0.408
5 118.15055 4.135 1.43875 94.66 0.53402
6 382.03666 0.500
7 68.69085 6.928 1.67300 38.15 0.57545
8 -209.01258 2.311 1.80400 46.58 0.55730
9 151.61639 DD[9]
10 790.87527 1.799 1.51742 52.43 0.55649
11 44.29003 DD[11]
12 47.79939 4.016 1.43875 94.66 0.53402
13 -269.20482 0.100
14 38.61280 1.210 1.76182 26.52 0.61361
15 23.45793 5.014 1.49700 81.54 0.53748
16 1219.13484 DD[16]
17(St) 1.700
18 482.95618 1.000 1.85442 25.28 0.61342
19 33.90200 1.257
20 82.80932 2.365 1.88300 40.76 0.56679
21 -169.24757 3.000
22 -268.78374 1.110 1.67300 38.15 0.57545
23 16.11218 2.800 2.00100 29.13 0.59952
24 21.88858 3.500
25 -73.20078 1.520 1.62041 60.29 0.54266
26 -614.77438 6.039
27 57.16994 4.210 1.85553 23.52 0.61865
28 -82.25431 38.529
29 2.850 1.51680 64.20 0.53430
30 1.000
[表10]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如图6所示。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4这4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第1聚焦透镜组F1、孔径光圈St及第2聚焦透镜组F2。第1聚焦透镜组F1包括透镜L21~L22这2片透镜,第2聚焦透镜组F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3~L25这3片透镜。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聚焦透镜组F1向像侧移动,第2聚焦透镜组F2向物体侧移动,其他透镜组相对于像面Sim被固定。
第3透镜组G3所具有的进行图像抖动校正的防振透镜组及图像抖动校正时被固定的透镜组、以及第3透镜组G3内的构成各透镜组的透镜的片数与实施例1相同。
将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1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2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4及图22中。其中,在图22的标注有“有图像抖动校正”的下段示出当存在光轴倾斜0.3度的图像抖动时使防振透镜组G3b移动0.36mm而进行了图像抖动校正时的像差。[表11]
实施例6
Si Ri Di Ndj v dj θ gFj
1 -42613.46503 1.810 2.00100 29.13 0.59952
2 150.43643 5.750 1.59522 67.73 0.54426
3 -108.75660 0.200
4 199.50954 3.750 1.53775 74.70 0.53936
5 -281.05458 0.200
6 65.14853 3.335 1.72916 54.68 0.54451
7 208.41730 DD[7]
8 -139.92608 2.510 1.92286 18.90 0.64960
9 -79.38194 1.350 1.58313 59.37 0.54345
10 50.15777 DD[10]
11(St) DD[11]
12 39.10458 3.044 1.43875 94.66 0.53402
13 -153044.33907 0.100
14 45.96229 1.090 1.74950 35.33 0.58189
15 21.09491 4.981 1.49700 81.54 0.53748
16 -128.19535 DD[16]
17 -37.41229 1.060 1.92286 18.90 0.64960
18 -77.84992 3.500 1.69680 55.53 0.54341
19 -35.01559 2.000
20 -588.62842 1.030 1.71700 47.93 0.56062
21 16.84164 3.100 2.00069 25.46 0.61364
22 25.72039 3.000
23 -158.81605 1.500 1.65844 50.88 0.55612
24 126.96715 4.000
25 -40.69795 1.090 1.79952 42.22 0.56727
26 49.18899 6.000 2.00100 29.13 0.59952
27 -38.64632 0.100
28 45.72938 5.100 1.75500 52.32 0.54765
29 -85.05582 4.000
30 -40.57140 1.150 1.92286 18.90 0.64960
31 -133.57024 28.411
32 2.850 1.51680 64.20 0.53430
33 1.000
[表12]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如图7所示。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在第3透镜组G3具有正屈光力这一点与实施例6不同,但其他组结构、第1透镜组G1的屈光力的符号、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组及其移动方向、进行图像抖动校正的防振透镜组及图像抖动校正时被固定的透镜组、以及构成各透镜组的透镜的片数与实施例6相同。
将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3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4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5及图23中。其中,在图23的标注有“有图像抖动校正”的下段示出当存在光轴倾斜0.3度的图像抖动时使防振透镜组G3b移动0.40mm而进行了图像抖动校正时的像差。[表13]
实施例7
Si Ri Di Ndj vdj θ gFj
1 -223.26910 1.810 2.00100 29.13 0.59952
2 194.77789 7.000 1.58913 61.13 0.54067
3 -85.96819 0.200
4 250.28882 3.366 1.59522 67.73 0.54426
5 -180.24201 0.200
6 62.12450 3.592 1.72916 54.68 0.54451
7 276.34900 DD[7]
8 -139.23971 2.510 1.92286 18.90 0.64960
9 -76.31727 1.350 1.58313 59.37 0.54345
10 50.53520 DD[10]
11(St) DD[11]
12 40.70658 4.534 1.43875 94.66 0.53402
13 -210.88503 0.100
14 47.05501 1.090 1.74950 35.33 0.58189
15 21.36234 4.640 1.49700 81.54 0.53748
16 -654.93715 DD[16]
17 -29.98759 1.010 1.92286 18.90 0.64960
18 -44.49849 3.400 1.69680 55.53 0.54341
19 -29.92767 2.500
20 100.62261 1.030 1.71700 47.93 0.56062
21 15.62500 3.100 2.00069 25.46 0.61364
22 23.02461 3.500
23 -233.50476 1.500 1.65844 50.88 0.55612
24 61.84410 4.000
25 -38.53493 1.090 1.79952 42.22 0.56727
26 162.34147 5.000 2.00100 29.13 0.59952
27 -45.67021 0.100
28 54.54459 5.000 1.75500 52.32 0.54765
29 -45.02371 4.000
30 -31.38342 1.150 1.92286 18.90 0.64960
31 -53.47173 28.881
32 2.850 1.51680 64.20 0.53430
33 1.000
[表14]
实施例7
[实施例8]
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如图8所示。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5这5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第1聚焦透镜组F1、孔径光圈St、透镜L22及透镜L23这2片透镜以及第2聚焦透镜组F2。第1聚焦透镜组F1仅包括透镜L21,第2聚焦透镜组F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4~L26这3片透镜。透镜L22及透镜L23对焦时相对于像面Sim被固定。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聚焦透镜组F1向像侧移动,第2聚焦透镜组F2向物体侧移动,其他透镜组相对于像面Sim被固定。
第3透镜组G3所具有的进行图像抖动校正的防振透镜组及图像抖动校正时被固定的透镜组、以及第3透镜组G3内的构成各透镜组的透镜的片数与实施例1相同。
将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5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6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6及图24中。其中,在图24的标注有“有图像抖动校正”的下段示出当存在光轴倾斜0.3度的图像抖动时使防振透镜组G3b移动0.44mm而进行了图像抖动校正时的像差。[表15]
实施例8
Si Ri Di Ndj v dj θ gFj
1 322.62989 3.342 1.63980 34.47 0.59233
2 -232.97033 0.312
3 181.56084 2.984 1.43875 94.66 0.53402
4 -5167.85812 0.106
5 85.38361 3.760 1.43875 94.66 0.53402
6 335.57765 0.253
7 100.76426 4.080 1.76200 40.10 0.57655
8 -444.11595 1.400 2.00100 29.13 0.59952
9 285.36259 DD[9]
10 -302.45984 1.206 1.51633 64.14 0.53531
11 47.51145 DD[11]
12(St) 2.000
13 4237.25725 2.510 1.49700 81.54 0.53748
14 -113.27025 0.800 1.76200 40.10 0.57655
15 -882.26030 DD[15]
16 38.68510 3.992 1.43875 94.66 0.53402
17 -325.16376 0.100
18 45.93988 1.011 1.74950 35.33 0.58189
19 21.19752 5.149 1.49700 81.54 0.53748
20 -5376.62543 DD[20]
21 282.05963 1.059 1.84666 23.78 0.62054
22 30.29178 1.601
23 41.98925 3.883 1.69680 55.53 0.54341
24 -205.20952 3.040
25 358.55402 0.960 1.75500 52.32 0.54765
26 16.97820 2.826 2.00100 29.13 0.59952
27 25.00983 3.200
28 -85.00000 1.500 1.62041 60.29 0.54266
29 165.00000 4.512
30 -55.76745 0.910 1.59522 67.73 0.54426
31 58.04073 4.500 2.00069 25.46 0.61364
32 -59.72944 2.072
33 37.74873 6.500 1.69680 55.53 0.54341
34 -61.19939 4.000
35 -50.50293 1.250 2.00100 29.13 0.59952
36 422.78645 29.048
37 2.850 1.51680 64.20 0.53430
38 1.000
[表16]
实施例8
在表17中示出实施例1~8的成像透镜的条件式(1)~(9)的对应值。在表17中,在条件式(5)的对应值栏中以带括号的方式记载有所对应的透镜的符号。表17中示出的值为以d线为基准的值。
[表17]
从以上数据可知,关于实施例1~8的成像透镜,能够实现成为等倍的较高的摄影倍率,F值较小为2.91以下,实现了聚焦透镜组的轻量化,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得到抑制,各像差得到良好校正而实现了高光学性能。实施例1~8的成像透镜例如非常适合作为中长焦~长焦的微距镜头。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图25A及图25B中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即相机30的外观图。图25A表示从正面侧观察相机30的立体图,图25B表示从背面侧观察相机30的立体图。相机30是拆卸自如地安装可换镜头20的不带反光式取景器的单镜头式数码相机。可换镜头20是在镜筒内容纳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1的镜头。
该相机30具备相机主体31,在相机主体31的上表面设置有快门按钮32及电源按钮33。并且,在相机主体31的背面设置有操作部34~35及显示部36。显示部36用于显示所拍摄的图像及拍摄之前的视角内存在的图像。
在相机主体31的前表面中央部设置有来自摄影对象的光入射的摄影开口,在与该摄影开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卡口37,通过卡口37可换镜头20安装在相机主体31上。
在相机主体31内设置有输出与通过可换镜头20形成的被摄体像相应的摄像信号的CCD(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等成像元件、处理由该成像元件输出的摄像信号而生成图像的信号处理电路及用于记录该已生成的图像的记录介质等。该相机30中,通过按压快门按钮32能够摄影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通过该摄影所得到的图像数据记录在上述记录介质中。
以上,举出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及色散系数并不限定于上述各数值实施例中示出的值,也可以采用其他值。
并且,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也能够适用于单镜头反光式的相机、胶卷相机及摄像机等中。

Claims (20)

1.一种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第2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
所述第2透镜组具有配置于该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且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聚焦透镜组及配置于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且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聚焦透镜组,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聚焦透镜组及所述第2聚焦透镜组分别以改变光轴方向的相互间隔的方式移动,所述第1聚焦透镜组及第2聚焦透镜组以外的透镜组相对于像面被固定,
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至少2片正透镜及至少1片负透镜,
所述第1聚焦透镜组包括2片以下的透镜,该2片以下的透镜包含1片负透镜,
所述第2聚焦透镜组具有至少1片正透镜,
并且满足下述所有条件式(1)~(3):
45<v F1n (1);
65<v F2p (2);
0.4<fG1/f<0.85 (3),
其中,设为
v F1n:所述第1聚焦透镜组内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的最大值;
v F2p:所述第2聚焦透镜组内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的最大值;
fG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4):
0.6<|mF2/mF1|<2.2 (4),
其中,设为
mF2:所述第2聚焦透镜组的对焦于无限远物体时与对焦于最接近物体时的光轴方向的位置之差;
mF1:所述第1聚焦透镜组的对焦于无限远物体时与对焦于最接近物体时的光轴方向的位置之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2聚焦透镜组具有至少1片正透镜及至少1片负透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2聚焦透镜组包括2片正透镜及1片负透镜。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包括5片以下的透镜,该5片以下的透镜包含至少3片正透镜及至少1片负透镜。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至少2片满足下述条件式(5)的正透镜:
60<v G1p (5),
其中,设为
v G1p:所述第1透镜组内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聚焦透镜组及所述第2聚焦透镜组始终彼此向反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3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且通过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图像抖动校正的防振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且在该图像抖动校正时不移动的固定透镜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防振透镜组包括1片正透镜及2片负透镜。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1聚焦透镜组包括1片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孔径光圈配置在所述第1聚焦透镜组与所述第2聚焦透镜组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3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6):
0.4<|fF1/f|<1.2 (6),
其中,设为
fF1:所述第1聚焦透镜组的焦距。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7):
0.3<fF2/f<0.9 (7),
其中,设为
fF2:所述第2聚焦透镜组的焦距。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8):
0.95<|fF1/fF2|<2.1 (8),
其中,设为
fF1:所述第1聚焦透镜组的焦距;
fF2:所述第2聚焦透镜组的焦距。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9):
1.1<TL/f<2.3 (9),
其中,设为
TL: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最靠像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空气换算距离计的后焦距之和。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1-1):
50<v F1n<100 (1-1)。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1-2):
55<v F1n<85 (1-2)。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3-1):
0.45<fG1/f<0.8 (3-1)。
20.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透镜。
CN201711120193.4A 2016-12-12 2017-11-13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Active CN1082271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0060 2016-12-12
JP2016240060A JP6771371B2 (ja) 2016-12-12 2016-12-12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27117A true CN108227117A (zh) 2018-06-29
CN108227117B CN108227117B (zh) 2021-10-29

Family

ID=62489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20193.4A Active CN108227117B (zh) 2016-12-12 2017-11-13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20398B2 (zh)
JP (1) JP6771371B2 (zh)
CN (1) CN1082271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117547A1 (de) 2016-09-18 2018-03-22 Leica Camera Ag Objektiv fester Brennweite und konstanter Baulänge für Autofokusanwendungen
JP6978968B2 (ja) * 2018-03-20 2021-12-08 Omデジタ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マクロ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6978967B2 (ja) * 2018-03-20 2021-12-08 Omデジタ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マクロ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7163127B2 (ja) * 2018-10-09 2022-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JP7163126B2 (ja) * 2018-10-09 2022-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JP7362299B2 (ja) 2019-05-30 2023-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カメラ、カメラシステム、制御方法
CN112213846B (zh) * 2019-07-09 2022-08-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和电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93698A (en) * 1986-04-02 1988-12-27 Asahi Kogaku Kabushiki Kaisha Telephoto lens system
JPH03225309A (ja) * 1990-01-31 1991-10-04 Canon Inc リアーフォーカスズームレンズ
JPH04110811A (ja) * 1990-08-31 1992-04-13 Sigma Corp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マクロレンズ
CN1596376A (zh) * 2001-11-28 2005-03-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可变焦距透镜及利用它的摄像机
CN104635319A (zh) * 2013-11-08 2015-05-2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17126A (en) * 1976-03-26 1977-10-01 Minolta Camera Co Ltd Telephoto lens system
JP3168424B2 (ja) * 1990-03-28 2001-05-21 株式会社シグマ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マクロレンズ
JP3476909B2 (ja) * 1994-06-15 2003-12-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望遠レンズ
JP3407421B2 (ja) * 1994-09-05 2003-05-19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近距離撮影可能なレンズ
JP3538341B2 (ja) * 1999-07-02 2004-06-14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望遠マクロレンズ系
JP4590900B2 (ja) * 2004-03-30 2010-12-01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影レンズ
JP5151529B2 (ja) * 2007-03-14 2013-02-27 株式会社ニコン 近接撮影レンズ、撮影装置、近接撮影レンズのフォーカシング方法
JP5115848B2 (ja) 2008-01-30 2013-01-09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及びこの変倍光学系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JP5959294B2 (ja) * 2012-04-27 2016-08-0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5849884B2 (ja) 2012-05-29 2016-02-0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望遠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JP6210208B2 (ja) 2012-12-27 2017-10-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14219601A (ja) 2013-05-09 2014-11-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マクロ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586636B2 (ja) * 2015-01-21 2019-10-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07272172A (zh) * 2016-04-06 2017-10-2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变倍光学系统和具有该变倍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93698A (en) * 1986-04-02 1988-12-27 Asahi Kogaku Kabushiki Kaisha Telephoto lens system
JPH03225309A (ja) * 1990-01-31 1991-10-04 Canon Inc リアーフォーカスズームレンズ
JPH04110811A (ja) * 1990-08-31 1992-04-13 Sigma Corp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マクロレンズ
CN1596376A (zh) * 2001-11-28 2005-03-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可变焦距透镜及利用它的摄像机
CN104635319A (zh) * 2013-11-08 2015-05-2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系统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27117B (zh) 2021-10-29
JP6771371B2 (ja) 2020-10-21
JP2018097101A (ja) 2018-06-21
US20180164540A1 (en) 2018-06-14
US10620398B2 (en) 2020-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27117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7076970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CN102401984B (zh) 远摄镜头系统
CN104238097B (zh) 变焦透镜和摄像装置
CN105556368B (zh) 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CN107092083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209044175U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6249379B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10007449A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5008978B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5308491A (zh) 单焦点透镜系统
CN103529540B (zh) 变焦透镜和图像拾取装置
CN107462973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9557646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7544129A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8508579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6873125A (zh) 后转换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8279487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JP2004317901A (ja) ズームレンズ
CN108333727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JP7376421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7102427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5388596B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9507783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7918200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