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92083A -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92083A
CN107092083A CN201710063035.3A CN201710063035A CN107092083A CN 107092083 A CN107092083 A CN 107092083A CN 201710063035 A CN201710063035 A CN 201710063035A CN 107092083 A CN107092083 A CN 1070920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imaging len
image
objec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630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92083B (zh
Inventor
近藤雅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920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920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920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920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6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for use in conjunction with image converters or intensifiers, or for use with projectors, e.g. objectives for projection TV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并能够简化装置结构的前焦距方式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正的第1透镜组(G1)、光圈、正的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所有透镜组均包括3片以上的透镜。在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物体侧配置有正透镜,在第2透镜组(G2)的最靠近物体侧配置有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新月形透镜。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从第1透镜组(G1)至第2透镜组(G2)一体向物体侧移动,而第3透镜组(G3)被固定。满足与第1透镜组(G1)的空气透镜的曲率半径相关的条件式。

Description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于数码相机和/或摄像机等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能够使用于上述领域的照相机中的成像透镜,例如提出有下述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透镜。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度的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度的第4透镜组,并且在孔径光圈的物体侧正前面配置有接合透镜的透镜系统。
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移动物体侧的透镜组而进行对焦的前焦距方式的成像透镜。专利文献2的实施例4~5的成像透镜在进行对焦时,固定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组,并将比其更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组作为移动组来一体移动而进行对焦。关于专利文献2的实施例1~3的成像透镜,对焦时的移动组与实施例4~5的透镜组相同,但采用了将其移动组进一步分为两组,并且以这两组的相互间隔发生变化的方式移动的浮动对焦系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199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18015号公报
近年来,要求成像透镜的进一步的小型化,尤其对图像传感器的尺寸要求透镜总长度较短的成像透镜。然而,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透镜系统不能断言透镜总长度足够短。专利文献2的实施例1~5的透镜系统相对于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图像传感器的尺寸的透镜总长度之比也较大,并没有充分满足小型化这一近年来的要求。并且,专利文献2的实施例1~3的透镜系统采用了浮动对焦系统,因此用于移动透镜组的机构变得复杂,从而关系到透镜镜筒的大型化及昂贵的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并能够简化装置结构的前焦距方式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成像透镜的特征为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度的第1透镜组、光圈、具有正屈光度的第2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第1透镜组包括3片以上的透镜,且在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配置有正透镜,第2透镜组包括3片以上的透镜,且在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配置有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新月形透镜,第3透镜组包括3片以上的透镜,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第1透镜组、光圈及第2透镜组一体向物体侧移动而第3透镜组相对于图像面被固定,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
1.01<R1Yr/R1Zf (1)
其中,
R1Yr:第1透镜组的从图像侧起的第2个透镜的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1Zf: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优选为将凹面朝向图像侧的负透镜。
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第1透镜组的从图像侧起的第2个透镜优选为将凹面朝向图像侧的正透镜。
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第2透镜组的从物体侧起的第2个透镜优选为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新月形透镜。
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第3透镜组也可以以包括3片透镜的方式构成。
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第1透镜组也可以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2片正透镜及1片负透镜的方式构成。
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7)、(1-1)~(7-1)中的至少一个。
|f/f3|<0.45 (2)
20<υ1Y-υ1Z (3)
0.4<f/f2<1.5 (4)
0.2<f/f1<1 (5)
-0.5<R21f/f2<-0.1 (6)
0.2<Bf/f<0.6 (7)
1.05<R1Yr/R1Zf<1.7 (1-1)
|f/f3|<0.35 (2-1)
28<υ1Y-υ1Z<42 (3-1)
0.5<f/f2<1.2 (4-1)
0.3<f/f1<0.7 (5-1)
-0.4<R21f/f2<-0.15 (6-1)
0.3<Bf/f<0.6 (7-1)
其中,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整体系统的焦距;
f3:第3透镜组的焦距;
υ1Y:第1透镜组的从图像侧起的第2个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υ1Z: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f2:第2透镜组的焦距;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R21f: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Bf:从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的图像侧的面至图像面的空气换算长度;
R1Yr:第1透镜组的从图像侧起的第2个透镜的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1Zf: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发明的成像透镜。
另外,上述的“实际上包括~”表示除了作为构成要件所举出的透镜以外,还可以包括实际上没有屈光度的透镜、光圈和/或盖玻璃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透镜法兰盘、镜筒和/或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
另外,上述的“具有正屈光度的~透镜组”表示作为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度。关于透镜组的光焦度的符号、透镜的屈光度的符号、透镜的面形状及透镜的面的曲率半径,对包含有非球面的透镜而言在近轴区域中考虑。关于曲率半径的符号,将凸朝向物体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正,将凸朝向图像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负。并且,关于上述条件式,若无特别说明,则均是相对于d线(波长587.6nm,nm:纳米)的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从物体侧依次包括正的第1透镜组、光圈、正的第2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的透镜系统中,设成如下方式,即,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从第1透镜组至第2透镜组一体向物体侧移动而第3透镜组被固定,适当设定各透镜组的结构,进一步满足规定的条件式,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小型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并能够简化装置结构的前焦距方式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依次为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7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17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成像透镜,20-可换镜头,30-照相机,31-照相机主体,32-快门按钮,33-电源按钮,34、35-操作部,36-显示部,37-卡口,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L11~L13、L21~L24、L31~L33-透镜,PP-光学部件,Sim-图像面,St-孔径光圈,Z-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并且与后述的实施例1相对应。在图1中,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图像侧。
该成像透镜实际上沿光轴Z从物体侧朝向图像侧依次包括作为整体具有正屈光度的第1透镜组G1、孔径光圈St、作为整体具有正屈光度的第2透镜组G2及作为整体具有正或负屈光度的第3透镜组G3。另外,图1所示的孔径光圈St并不一定表示大小和/或形状,而是表示光轴Z上的位置。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3这3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4这4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但是,各透镜组也能够由与图1所示的例子不同的片数的透镜构成。
当将该成像透镜适用于摄像装置时,优选具备与摄像装置的规格相应的各种滤光片和/或保护用盖玻璃,因此,在图1中,示出了将已设想它们的平行平面板状的光学部件PP配置在透镜系统与图像面Sim之间的例子。但是,光学部件PP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例子,也可以是省略光学部件PP的结构。
该成像透镜是前焦距方式的透镜系统。前焦距方式的透镜系统容易小型化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的长度,且在机构上能够相对简单地构成,例如,能够作为镜头可换式数码相机用的透镜系统来适用。该成像透镜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孔径光圈St及第2透镜组G2一体从图像侧向物体侧移动而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图像面Sim被固定。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小型化透镜直径且能够适当缩短透镜总长度,并且与使用了浮动对焦系统的透镜系统相比,能够简单地构成用于移动对焦时的透镜组的机构等,因此能够实现装置的简化。
第1透镜组G1实际上包括3片以上的透镜,且在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物体侧配置有正透镜。通过将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设为正透镜,有利于缩短透镜总长度。
该成像透镜以对第1透镜组G1的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的方式构成。
1.01<R1Yr/R1Zf (1)
其中,
R1Yr:第1透镜组的从图像侧起的第2个透镜的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1Zf: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式(1)是与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和第1透镜组G1的从图像侧起的第2个透镜之间所形成的空气透镜相关的式。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在第1透镜组G1的从图像侧起的第1个透镜与第2个透镜之间配置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的新月形状的空气透镜,并且适当地校正图像面弯曲。
而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
1.05<R1Yr/R1Zf<1.7 (1-1)
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1)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提高与条件式(1)相关的效果。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1)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除了图像面弯曲以外,校正其他各像差尤其同时校正球面像差变得容易。
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优选为将凹面朝向图像侧的负透镜。当如此设定时,能够适当地校正球面像差的发生,并且适当地校正像散与图像面弯曲。
第1透镜组G1的从图像侧起的第2个透镜优选为将凹面朝向图像侧的正透镜。当如此设定时,有利于适当地校正像散、图像面弯曲及色差。
第1透镜组G1可以以实际上从物体侧依次包括2片正透镜及1片负透镜的方式构成。通过第1透镜组G1中使用2片正透镜,各正透镜的屈光度不会变得过强,从而有利于球面像差的校正。除此以外,通过使用1片负透镜,能够校正色差。
例如,第1透镜组G1能够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2片将凹面朝向图像侧的正新月形透镜及将凹面朝向图像侧的负新月形透镜的方式构成。第1透镜组G1的透镜能够设为没有全部接合的单透镜。
孔径光圈St配置于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通过如此设定,与在比第2透镜组G2更靠近图像侧配置孔径光圈St的情况相比,相对于孔径光圈St的光学系统的对称性变好,从而能够适当地校正各像差。
第2透镜组G2实际上包括3片以上的透镜,且在第2透镜组G2的最靠近物体侧配置有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新月形透镜。通过如此设定第2透镜组G2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形状,能够适当地校正球面像差的发生,并且适当地校正像散及图像面弯曲。
第2透镜组G2的从物体侧起的第2个透镜优选为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新月形透镜。当如此设定时,能够抑制像散的发生,能够确保视角。
第2透镜组G2也可以以实际上包括3片或4片透镜的方式构成,当如此设定时,有利于兼顾良好性能的实现及透镜总长度的缩短。
例如,第2透镜组G2能够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接合有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新月形透镜及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新月形透镜的接合透镜、2片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新月形透镜的方式构成。或者,第2透镜组G2也可以以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新月形透镜及2片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新月形透镜的方式构成。
第3透镜组G3以实际上包括3片以上的透镜的方式构成。通过如此设定,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能够抑制各像差的变动。第3透镜组G3也可以以实际上包括3片透镜的方式构成,当如此设定时,有利于缩短透镜总长度。
例如,第3透镜组G3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能够设为将凸面朝向图像侧的正透镜,第3透镜组G3的从物体侧起的第2个透镜能够设为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透镜。
并且,该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7)中的至少一个或任意组合。
|f/f3|<0.45 (2)
20<υ1Y-υ1Z (3)
0.4<f/f2<1.5 (4)
0.2<f/f1<1 (5)
-0.5<R21f/f2<-0.1 (6)
0.2<Bf/f<0.6 (7)
其中,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整体系统的焦距;
f3:第3透镜组的焦距;
υ1Y:第1透镜组的从图像侧起的第2个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υ1Z: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f2:第2透镜组的焦距;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R21f: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Bf:从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的图像侧的面至图像面的空气换算长度。
通过满足条件式(2),能够抑制佩兹伐和数,并能够防止图像面弯曲增大。并且,通过满足条件式(2),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能够抑制各像差的变动。若要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2)相关的效果,则需要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1)。
|f/f3|<0.35 (2-1)
通过满足条件式(3),有利于适当地校正色差。而且,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1)。
28<υ1Y-υ1Z<42 (3-1)
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3-1)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提高与条件式(3)相关的效果。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3-1)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防止过度校正色差。
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4)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确保第2透镜组G2的正屈光度,并能够抑制透镜总长度。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4)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防止第2透镜组G2的正屈光度变得过强,抑制球面像差和/或像散变得容易。若要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4)相关的效果,则需要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1)。
0.5<f/f2<1.2 (4-1)
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5)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确保第1透镜组G1的正屈光度,并能够抑制透镜总长度。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5)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防止第1透镜组G1的正屈光度变得过强,抑制球面像差和/或像散变得容易。若要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5)相关的效果,则需要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1)。
0.3<f/f1<0.7 (5-1)
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6)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防止球面像差变得过度校正。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6)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防止球面像差的校正变得不足。若要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6)相关的效果,则需要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1)。
-0.4<R21f/f2<-0.15 (6-1)
条件式(7)的Bf为从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的图像侧的面至图像面的空气换算长度。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7)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容易获得照相机的可换镜头所需的后焦距。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7)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抑制透镜总长度的增大。若要获得与条件式(7)的上限相关的效果,并且进一步提高与条件式(7)的下限相关的效果,则需要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1)。
0.3<Bf/f<0.6 (7-1)
包括与条件式相关的结构,以上所述的优选结构和/或可能的结构能够任意组合,优选根据所要求的规格适当选择采用。通过适当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不使用浮动对焦系统而实现小型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前焦距方式的成像透镜。另外,在此所指的“小型”表示将透镜总长度(从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以空气换算距离计的后焦距之和)设为TL且将最大像高设为IH时,TL/IH小于3.5。
接着,对本发明的成像透镜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剖视图是图1所示的成像透镜,其结构及图示方法与上述相同,因此,在此部分省略重复说明。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作为组结构,采用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度的第1透镜组G1、孔径光圈St、具有正屈光度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正屈光度的第3透镜组G3的3组结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孔径光圈St及第2透镜组G2一体向物体侧移动而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图像面Sim被固定。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3这3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4这4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在此所述的对焦时的运动对于后述的实施例2~8的成像透镜也相同。
将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中,将规格示于表2中。在表1的Si栏中示出以将最靠近物体侧的构成要件的物体侧的面作为第1个而逐渐朝向图像侧依次增加的方式在构成要件的面标注面编号时的第i个(i=1、2、3、……)的面编号,在Ri栏中示出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在Di栏中示出第i个面与第i+1个面的光轴Z上的面间隔。在表1的Ndj栏中示出将最靠近物体侧的构成要件作为第1个而逐渐朝向图像侧依次增加的第j个(j=1、2、3、……)构成要件的与d线(波长587.6nm)相关的折射率,在υdj栏中示出第j个构成要件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在此,关于曲率半径的符号,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正,将凸面朝向图像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负。表1中一并示出孔径光圈St及光学部件PP。在表1中,在与孔径光圈St相当的面的面编号栏中记载有面编号及(St)这一术语。Di的最下栏的值是表中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面与图像面Sim的间隔。表1的值是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时的值。
表2中以d线为基准来示出整体系统的焦距f、从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的图像侧的面至图像面的空气换算长度Bf、焦距比数FNo.及最大全视角2ω。2ω的栏的[°]表示单位为度。
各表的数据中,作为角度的单位使用度,作为长度的单位使用毫米(mm),但光学系统即使放大比例或缩小比例也能够使用,因此能够使用其他适当的单位。并且,以下所示的各表中记载有取规定位数的数值。
[表1]
实施例1
Si Ri Di Ndj υdj
1 32.3262 4.2300 1.95375 32.32
2 66.8687 0.1300
3 21.5069 5.2100 1.48749 70.24
4 111.0969 0.0500
5 92.4044 1.6000 1.69895 30.13
6 15.4525 7.9080
7(St) 10.2110
8 -18.1789 2.3600 1.59282 68.62
9 -15.6330 1.0500 1.59270 35.31
10 -39.9853 0.6800
11 -59.5014 2.9600 1.78800 47.37
12 -32.4883 0.1000
13 -93.3949 3.6500 1.81600 46.62
14 -32.4022 1.2600
15 200.7689 6.9300 1.69680 55.53
16 -42.0100 1.4700 1.60342 38.03
17 4.8700
18 -85.0921 1.4400 1.51633 64.14
19 -328.1791 30.0000
20 3.2500 1.51680 64.20
21 0.8182
[表2]
实施例1
f 62.12
Bf 32.96
FNo. 2.87
2ω[°] 51.6
图9中示出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图9中从左依次表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Distortion)及倍率色差(倍率的色差)。在球面像差图中,将与d线(波长587.6nm)、C线(波长656.3nm)及F线(波长486.1nm)相关的像差分别以实线、长虚线及短虚线来示出。在像散图中,将与弧矢方向的d线相关的像差以实线来示出,将与子午方向的d线相关的像差以短虚线来示出。在畸变像差图中,将与d线相关的像差以实线来示出。在倍率色差图中,与C线及F线相关的像差分别以长虚线及短虚线来示出。球面像差图的FNo.表示焦距比数,其他像差图的ω表示半视角。
在上述实施例1的说明中叙述的各数据的记号、含义及记载方法,若无特别说明,则对以下的实施例也相同,因此以下省略重复说明。并且,对以下实施例的剖视图的图示方法也与实施例1图示方法相同,因此以下省略与这些图的图示方法相关的重复说明。
[实施例2]
将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剖视图示于图2中。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组结构与实施例1的组结构相同。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3这3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4这4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将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3中,将规格示于表4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0中。
[表3]
实施例2
Si Ri Di Ndj υdj
1 31.8182 3.5800 1.95375 32.32
2 72.8369 0.2900
3 24.3719 4.4900 1.51633 64.14
4 178.2414 0.0390
5 147.5914 1.5300 1.69895 30.13
6 17.1429 8.8100
7(St) 9.2900
8 -20.9076 2.8500 1.59282 68.62
9 -14.2322 1.2700 1.59270 35.31
10 -93.3345 0.5000
11 -55.8489 3.3600 2.00100 29.13
12 -35.3295 0.4200
13 -959.4877 4.2100 1.74320 49.34
14 -38.5200 1.6800
15 4.2000 1.72916 54.68
16 -71.1866 2.5300 1.59270 35.31
17 -167.9940 5.8800
18 -93.3352 4.2000 1.67270 32.10
19 -247.0457 30.0000
20 3.0000 1.51680 64.20
21 1.9221
[表4]
实施例2
f 65.46
Bf 33.90
FNo. 2.87
2ω[°] 48.6
[实施例3]
将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剖视图示于图3中。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组结构与实施例1的组结构相同。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3这3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4这4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将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5中,将规格示于表6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1中。
[表5]
实施例3
Si Ri Di Ndj υdj
1 25.9959 4.5800 1.83481 42.72
2 67.9810 0.2000
3 24.4138 4.3100 1.51633 64.14
4 149.7073 0.0390
5 140.7795 0.8400 1.63980 34.47
6 15.8829 10.1617
7(St) 7.5000
8 -18.1394 2.9400 1.59282 68.62
9 -13.1502 1.2700 1.59270 35.31
10 -66.6670 0.2700
11 -54.1978 3.7600 2.00100 29.13
12 -35.0404 0.4200
13 -180.8773 4.0000 1.74320 49.34
14 -38.7183 1.2600
15 3.7800 1.72916 54.68
16 -105.3546 2.5300 1.68893 31.07
17 209.9896 5.4100
18 224.9639 3.7800 1.88300 40.80
19 -224.9639 30.0000
20 3.0000 1.51680 64.20
21 1.9285
[表6]
实施例3
f 65.74
Bf 33.91
FNo. 2.88
2ω[°] 48.0
[实施例4]
将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剖视图示于图4中。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组结构与实施例1的组结构相同。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3这3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4这4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将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7中,将规格示于表8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2中。
[表7]
实施例4
Si Ri Di Ndj υdj
1 27.9528 4.4286 1.83481 42.72
2 67.2241 0.2000
3 23.6128 4.5011 1.51633 64.14
4 127.1184 0.0100
5 112.8541 1.0140 1.63980 34.47
6 16.0570 8.8196
7(St) 8.8370
8 -18.8301 2.9400 1.59282 68.62
9 -13.3804 1.2701 1.59270 35.31
10 -66.6656 0.3191
11 -52.5261 3.7804 2.00100 29.13
12 -33.7983 0.4204
13 -320.6735 4.2000 1.74320 49.34
14 -39.2668 1.2600
15 -2705.5138 3.3597 1.62334 65.17
16 -93.3343 4.2004
17 -74.0000 2.3096 1.67702 31.64
18 288.4012 0.8396
19 3614.1596 3.3604 1.88300 40.80
20 -131.8879 30.0000
21 3.0000 1.51680 64.20
22 1.9578
[表8]
实施例4
f 64.88
Bf 33.94
FNo. 2.87
2ω[°] 48.6
[实施例5]
将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剖视图示于图5中。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组结构与实施例1的组结构相同。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3这3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4这4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将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9中,将规格示于表10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3中。
[表9]
实施例5
Si Ri Di Ndj υdj
1 27.9275 4.5500 1.83481 42.72
2 67.2820 0.2100
3 23.2448 4.6600 1.51633 64.14
4 122.3460 0.0385
5 109.3991 0.8400 1.64109 34.21
6 15.9165 8.8200
7(St) 9.7000
8 -18.6461 2.9400 1.64279 64.42
9 -12.7467 1.2700 1.59270 35.31
10 -66.6677 0.2100
11 -54.4539 3.3600 1.92119 23.96
12 -35.1373 0.4200
13 -201.7645 4.0400 1.74320 49.34
14 -39.9237 1.6900
15 275.2840 3.7900 1.71322 61.14
16 -93.3333 2.5400 1.64007 34.28
17 119.9969 3.3600
18 209.9983 2.9500 1.85001 43.00
19 -364.2160 33.0000
20 3.0000 1.51680 64.20
21 0.8170
[表10]
实施例5
f 66.37
Bf 35.79
FNo. 2.87
2ω[°] 47.6
[实施例6]
将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的剖视图示于图6中。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的组结构除了第3透镜组G3具有负屈光度这一点以外与实施例1的组结构相同。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3这3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4这4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将实施例6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1中,将规格示于表12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4中。
[表11]
实施例6
Si Ri Di Ndj υdj
1 32.0807 4.1600 1.95375 32.32
2 64.9141 0.1300
3 20.9422 5.2100 1.48749 70.24
4 109.2184 0.0500
5 91.5454 1.5900 1.69895 30.13
6 15.4158 7.3780
7(St) 11.7000
8 -18.8939 2.3900 1.59282 68.62
9 -15.9781 1.0500 1.59270 35.31
10 -37.0896 0.6800
11 -58.4714 4.1300 1.78800 47.37
12 -32.2205 0.0900
13 -152.8444 4.2000 1.81600 46.62
14 -38.2710 1.2900
15 97.9518 6.9400 1.69680 55.53
16 -52.3250 1.4900 1.60342 38.03
17 133.4858 4.8700
18 -120.0034 1.4800 1.75500 52.32
19 3200.1859 27.7298
20 3.0000 1.51680 64.20
21 0.5692
[表12]
实施例6
f 62.41
Bf 30.28
FNo. 2.89
2ω[°] 51.4
[实施例7]
将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的剖视图示于图7中。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的组结构与实施例1的组结构相同。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3这3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将实施例7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3中,将规格示于表14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5中。
[表13]
实施例7
Si Ri Di Ndj υdj
1 31.9198 3.5500 1.88300 40.76
2 72.9720 0.2087
3 25.0232 5.4400 1.48749 70.24
4 359.6764 0.0390
5 258.2155 1.8800 1.60342 38.03
6 16.5719 9.6200
7(St) 7.8300
8 -20.2655 2.5200 1.72825 28.46
9 -108.0074 5.4400 1.78590 44.20
10 -33.1607 0.1180
11 -576.0779 5.4400 1.74320 49.34
12 -38.0020 2.0000
13 1014.2223 5.0200 1.69680 55.53
14 -52.2767 3.7800 1.60342 38.03
15 -95.7110 5.4400
16 -56.8129 2.5100 1.51633 64.14
17 -448.9119 28.0000
18 3.0000 1.51680 64.20
19 1.9398
[表14]
实施例7
f 65.35
Bf 31.92
FNo. 2.91
2ω[°] 49.2
[实施例8]
将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的剖视图示于图8中。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的组结构与实施例1的组结构相同。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3这3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将实施例8的成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5中,将规格示于表16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6中。
[表15]
实施例8
Si Ri Di Ndj υdj
1 32.5849 3.5500 1.88300 40.76
2 77.5887 0.2100
3 25.6004 5.4400 1.48749 70.24
4 634.8097 0.0383
5 400.8580 1.8800 1.60342 38.03
6 17.1994 8.7900
7(St) 9.2100
8 -21.3086 2.5100 1.72825 28.46
9 -181.9249 0.4200
10 -312.7120 5.4400 1.78590 44.20
11 -32.0629 0.1200
12 -396.9838 5.4400 1.78800 47.37
13 -49.4639 2.1000
14 1125.9577 5.4400 1.69680 55.53
15 -49.1602 3.7800 1.60342 38.03
16 -86.5860 5.4400
17 -53.9136 2.5100 1.51633 64.14
18 -1130.4433 28.0000
19 3.0000 1.51680 64.20
20 0.4694
[表16]
实施例8
f 66.52
Bf 30.45
FNo. 2.90
2ω[°] 48.2
表17中示出实施例1~8的成像透镜的条件式(1)~(7)的对应值及上述的TL/IH。表17所示的值是以d线为基准的值。
[表17]
式编号 条件式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8
(1) R1Yr/R1Zf 1.20 1.21 1.06 1.13 1.12 1.19 1.39 1.58
(2) |f/f3| 0.086 0.073 0.333 0.137 0.295 0.103 0.080 0.056
(3) υ1Y-υ1Z 40.11 34.01 29.67 29.67 29.93 40.11 32.21 32.21
(4) f/f2 0.98 0.89 0.57 0.78 0.61 1.11 0.85 0.82
(5) f/f1 0.33 0.44 0.64 0.56 0.58 0.35 0.47 0.51
(6) R21f/f2 -0.29 -0.28 -0.16 -0.23 -0.17 -0.34 -0.26 -0.26
(7) Bf/f 0.531 0.518 0.516 0.523 0.539 0.485 0.488 0.458
TL/IH 3.07 3.21 3.14 3.10 3.14 2.85 3.20 3.20
从以上的数据可知,关于实施例1~8的成像透镜,TL/IH在2.85~3.21的范围内且构成为小型,各像差得到良好的校正,并实现了高的光学性能。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图17A及图17B中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及照相机30的外观图。图17A是表示从正面侧观察照相机30的立体图,图17B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照相机30的立体图。照相机30是能够装卸自如地安装可换镜头20的不带反光式取景器的单镜头式数码相机。可换镜头20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1容纳于镜筒内的镜头。
该照相机30具备照相机主体31,且在照相机主体31的上面设置有快门按钮32及电源按钮33。并且,在照相机主体31的背面设置有操作部34~35及显示部36。显示部36用于显示所拍摄的图像及拍摄前的视角内所存在的图像。
在照相机主体31的前面中央部设置有来自拍摄对象的光入射的拍摄开口,在与其拍摄开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卡口37,经由卡口37可换镜头20能够安装在照相机主体31上。
在照相机主体31内设置有输出与通过可换镜头20所形成的被摄体像相应的摄像信号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等成像元件(未图示)、对由其成像元件输出的摄像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图像的信号处理电路(未图示)及用于记录其所生成的图像的记录介质(未图示)等。在该照相机30中通过按压快门按钮32能够拍摄静止图像和/或动态图像,通过该拍摄所得到的图像数据记录在上述记录介质中。
通过在可使用于这种照相机30的可换镜头20中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1,能够获得小型的结构及良好的图像。
以上,举出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及色散系数等并不限定于上述各数值实施例中所示的值,可以采用其他值。
并且,在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中,示出视图对适用于不带反光式取景器的单镜头式数码相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用途,例如,也能够适用于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胶卷照相机和/或摄像机等。

Claims (20)

1.一种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度的第1透镜组、光圈、具有正屈光度的第2透镜组、以及第3透镜组,
所述第1透镜组包括3片以上的透镜,且在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配置有正透镜,
所述第2透镜组包括3片以上的透镜,且在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配置有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新月形透镜,
所述第3透镜组包括3片以上的透镜,
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所述光圈及所述第2透镜组一体向物体侧移动而所述第3透镜组相对于图像面被固定,
满足下述条件式(1):
1.01<R1Yr/R1Zf (1)
其中,
R1Yr:所述第1透镜组的从图像侧起的第2个透镜的图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1Zf: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为将凹面朝向图像侧的负透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的从图像侧起的第2个透镜为将凹面朝向图像侧的正透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2透镜组的从物体侧起的第2个透镜为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新月形透镜。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满足下述条件式(2):
|f/f3|<0.45 (2)
其中,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整体系统的焦距;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3透镜组包括3片透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包括2片正透镜及1片负透镜。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满足下述条件式(3):
20<υ1Y-υ1Z (3)
其中,
υ1Y:所述第1透镜组的从图像侧起的第2个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υ1Z: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满足下述条件式(4):
0.4<f/f2<1.5 (4)
其中,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整体系统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满足下述条件式(5):
0.2<f/f1<1 (5)
其中,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整体系统的焦距;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满足下述条件式(6):
-0.5<R21f/f2<-0.1 (6)
其中,
R21f: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满足下述条件式(7):
0.2<Bf/f<0.6 (7)
其中,
Bf:从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的图像侧的面至图像面的空气换算长度;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整体系统的焦距。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满足下述条件式(1-1):
1.05<R1Yr/R1Zf<1.7 (1-1)。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满足下述条件式(2-1):
|f/f3|<0.35 (2-1)
其中,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整体系统的焦距;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满足下述条件式(3-1):
28<υ1Y-υ1Z<42 (3-1)
其中,
υ1Y:所述第1透镜组的从图像侧起的第2个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υ1Z: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满足下述条件式(4-1):
0.5<f/f2<1.2 (4-1)
其中,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整体系统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满足下述条件式(5-1):
0.3<f/f1<0.7 (5-1)
其中,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整体系统的焦距;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满足下述条件式(6-1):
-0.4<R21f/f2<-0.15 (6-1)
其中,
R21f: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满足下述条件式(7-1):
0.3<Bf/f<0.6 (7-1)
其中,
Bf:从最靠近图像侧的透镜的图像侧的面至图像面的空气换算长度;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整体系统的焦距。
20.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透镜。
CN201710063035.3A 2016-02-18 2017-01-25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Active CN1070920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28609A JP6548590B2 (ja) 2016-02-18 2016-02-18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6-028609 2016-02-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92083A true CN107092083A (zh) 2017-08-25
CN107092083B CN107092083B (zh) 2020-08-04

Family

ID=59629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63035.3A Active CN107092083B (zh) 2016-02-18 2017-01-25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52405B2 (zh)
JP (1) JP6548590B2 (zh)
CN (1) CN10709208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91760A (zh) * 2017-12-27 2018-05-04 北京闻亭泰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全画幅单反镜头
CN111527434A (zh) * 2017-12-28 2020-08-11 株式会社日东 透镜系统和摄像装置
CN111665611A (zh) * 2019-03-08 2020-09-15 康达智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
CN112394495A (zh) * 2019-08-12 2021-02-2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2994B2 (ja) * 2017-12-06 2021-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結像レンズ、撮像装置
WO2019117237A1 (ja) * 2017-12-13 2019-06-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遮光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レンズ鏡筒、可動羽根の製造方法
JP7086640B2 (ja) * 2018-02-28 2022-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10554478A (zh) 2018-05-31 2019-12-10 光芒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及其制造方法
CN111929836B (zh) * 2020-09-09 2020-12-15 瑞泰光学(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KR20230162393A (ko) * 2022-05-20 2023-11-2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86643A (en) * 1988-07-08 1991-01-22 Nikon Corporation Lens system capable of close-up photographing
US5623371A (en) * 1994-06-29 1997-04-2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Macro lens system
US5946136A (en) * 1993-11-29 1999-08-31 Nikon Corporation Lens capable of short distance photographing with vibration reduction function
JP2001318309A (ja) * 2000-05-12 2001-11-16 Canon Inc 撮影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WO2007034966A1 (ja) * 2005-09-26 2007-03-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投写用ズームレンズ
CN100451718C (zh) * 2005-09-28 2009-01-14 富士能株式会社 二焦点切换型成像透镜
CN102129113A (zh) * 2010-01-20 2011-07-20 株式会社尼康 成像镜头、配备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
JP5359350B2 (ja) * 2009-02-18 2013-12-04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コンバータレンズ、光学装置
CN104871061A (zh) * 2012-12-21 2015-08-2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5308491A (zh) * 2013-06-19 2016-02-03 理光映像有限公司 单焦点透镜系统
CN108604002A (zh) * 2016-01-27 2018-09-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03166B2 (ja) * 1991-11-26 2000-10-23 富士写真光機株式会社 射出瞳の遠いマクロレンズ
JP3472995B2 (ja) * 1995-02-10 2003-12-02 株式会社ニコン 防振機能を備えた広角レンズ
JPH09218349A (ja) * 1996-02-14 1997-08-19 Minolta Co Ltd 撮影レンズ
JP5578946B2 (ja) * 2010-06-02 2014-08-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5761605B2 (ja) 2011-07-08 2015-08-12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系、この光学系を有する撮像装置、及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5932444B2 (ja) 2012-04-05 2016-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86643A (en) * 1988-07-08 1991-01-22 Nikon Corporation Lens system capable of close-up photographing
US5946136A (en) * 1993-11-29 1999-08-31 Nikon Corporation Lens capable of short distance photographing with vibration reduction function
US5623371A (en) * 1994-06-29 1997-04-2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Macro lens system
JP2001318309A (ja) * 2000-05-12 2001-11-16 Canon Inc 撮影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WO2007034966A1 (ja) * 2005-09-26 2007-03-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投写用ズームレンズ
CN100451718C (zh) * 2005-09-28 2009-01-14 富士能株式会社 二焦点切换型成像透镜
JP5359350B2 (ja) * 2009-02-18 2013-12-04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コンバータレンズ、光学装置
CN102129113A (zh) * 2010-01-20 2011-07-20 株式会社尼康 成像镜头、配备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
CN104871061A (zh) * 2012-12-21 2015-08-2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5308491A (zh) * 2013-06-19 2016-02-03 理光映像有限公司 单焦点透镜系统
CN108604002A (zh) * 2016-01-27 2018-09-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91760A (zh) * 2017-12-27 2018-05-04 北京闻亭泰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全画幅单反镜头
CN107991760B (zh) * 2017-12-27 2020-12-01 北京闻亭泰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全画幅单反镜头
CN111527434A (zh) * 2017-12-28 2020-08-11 株式会社日东 透镜系统和摄像装置
CN111665611A (zh) * 2019-03-08 2020-09-15 康达智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
CN113640956A (zh) * 2019-03-08 2021-11-12 康达智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
CN111665611B (zh) * 2019-03-08 2023-04-14 东京晨美光学电子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
CN112394495A (zh) * 2019-08-12 2021-02-2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2394495B (zh) * 2019-08-12 2024-06-1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48590B2 (ja) 2019-07-24
US20170242219A1 (en) 2017-08-24
US9952405B2 (en) 2018-04-24
JP2017146478A (ja) 2017-08-24
CN107092083B (zh) 2020-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92083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203941337U (zh) 摄像镜头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CN104238086B (zh) 摄像透镜和摄像装置
CN106338812B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JP5642891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8535834B (zh) 光学镜头和成像设备
CN104635327A (zh)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US9638891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03091819B (zh) 变焦镜头和包括该变焦镜头的拍摄设备
CN106526794B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209044175U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US20140334015A1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05988205A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5988204A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JPWO2013099211A1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5008978B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4238097A (zh) 变焦透镜和摄像装置
CN105143949A (zh) 变焦透镜以及拍摄装置
CN109557646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8333727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8508579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6249379A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6501924A (zh)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5388596B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207301468U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