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04092A - 非接触供电系统、非接触适配器和供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供电系统、非接触适配器和供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04092A
CN104604092A CN201380046212.7A CN201380046212A CN104604092A CN 104604092 A CN104604092 A CN 104604092A CN 201380046212 A CN201380046212 A CN 201380046212A CN 104604092 A CN104604092 A CN 1046040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ncontact
adapter
substrate
coil
secondary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62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04092B (zh
Inventor
安倍秀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04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40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040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40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02J5/005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5Details related to the integration of battery packs and other power supplies such as fuel cells or integrated AC adapt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4B5/266
    • H04B5/79

Abstract

安装在笔记本式计算机(20)中的非接触适配器(30)具有插头部(31)、伸缩臂(34)、电源电路部(35)和受电部(40)。受电部(40)设置有次级线圈(41),并且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相连结的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可以通过展开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使次级线圈(41)与桌子(1)的桌面(2)中所设置的供电装置(10)的次级线圈(11)相对,来从供电装置(10)经由非接触适配器(30)以非接触方式向笔记本式计算机(20)供电。

Description

非接触供电系统、非接触适配器和供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接触供电系统、非接触适配器和供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高效率地以无线方式向电气设备供给电力的非接触供电的实际使用已取得进展。例如,专利文献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包括嵌入桌子的平坦表面的初级线圈。在该初级线圈的上方配置内置有次级线圈的电气设备,由此非接触供电装置向该电气设备供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51900
发明内容
在桌子上使用需要数瓦~数十瓦以上的高输出电力供应的诸如笔记本式计算机或平板PC等的电气设备的情况下,状况大大不同。本发明的发明人研究了几个参考例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第一参考例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包括供电装置和笔记本式计算机。该供电装置包括嵌入桌子的桌面的角部(例如向后方延伸的一个或多个区域处)的初级线圈。该笔记本式计算机包括安装在该计算机的底部的次级线圈。在第一参考例中,除非将笔记本式计算机放置在嵌入桌子的角部的紧凑型初级线圈的正上方,否则不向该笔记本式计算机供电。因而,在操作人员使用笔记本式计算机的情况下,将被迫长时间处于不自然的相同姿势。这并不实用。
在第二参考例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将供电装置的初级线圈配置在桌子的中央位置。由于可以舒适地使用笔记本式计算机的位置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第二参考例中,操作人员也被迫长时间处于不自然的相同姿势。例如,在笔记本式计算机的旁边放置有资料的情况下,不能移动该笔记本式计算机。因而,操作人员将被迫长时间继续不自然的相同姿势。这并不实用。此外,诸如笔记本式计算机等的移动机器要求紧凑性。然而,为了高效率地从初级线圈接收电力,次级线圈需要具有变大的线圈面积并且次级线圈需要变厚。这样对小型化施加了限制。
第三参考例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包括经由供电线缆与诸如个人计算机等的电气设备相连接的内置有次级线圈的非接触适配器。在第三参考例中,使用短的供电线缆将非接触适配器和电气设备有线连接。尽管该线缆成为障碍,但可以在有限的供电空间的附近改变电气设备的位置。因而,可以在个人计算机处于充电状态的同时使用该个人计算机。然而,为了将数瓦~数十瓦以上的高输出供给至电气设备,次级线圈需要具有超过直径5cm的宽面积。这使非接触适配器大型化。该大型非接触适配器始终需要连同笔记本式计算机一起携带。这对紧凑型笔记本式计算机的可用性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每当使用笔记本式计算机时,都需要连接非接触适配器。
本发明的发明人对诸如可以在进行高输出供电的同时进行作业的个人计算机等的电气设备进行了研究,并且发现了在维持使得能够仅通过简单地放置电气设备来进行高输出供电的无线供电的便利性的同时、保持该电气设备紧凑且便于携带和保管的技术,并且本发明人已完成了本申请的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在确保电气设备的紧凑性和便携性的同时、提高电气设备的配置自由度并且使得能够进行高输出供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包括:供电装置,其包括:与电源连接并且生成高频电流的高频逆变器;以及与所述高频逆变器连接并且被供给所述高频电流的初级线圈;非接触适配器,其包括:次级线圈,其配置在基板上,并且用于经由所述供电装置的所述初级线圈所产生的交变磁场产生感应电动势;电源电路部,用于将所述次级线圈所产生的所述感应电动势转换成预定的输出电压;输出部,用于输出由所述电源电路部进行转换得到的所述输出电压;以及连接线,用于将所述电源电路部和所述输出部相连接,其中所述基板是能够卷成圆柱状且能够展开的基板、或者能够折叠且能够展开的基板;以及电气设备,其电连接或磁耦合至所述非接触适配器的所述输出部,以输入所述非接触适配器的所述输出电压。
优选地,所述非接触适配器安装至所述电气设备,以使得所述非接触适配器能够与所述电气设备一体携带。
优选地,所述非接触适配器的所述输出部被配置为以能够移除的方式安装至所述电气设备,以及在所述输出部安装至所述电气设备的情况下,所述非接触适配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由所述电气设备支撑。
优选地,所述非接触适配器包括使所述输出部和所述电源电路部以所述输出部和所述电源电路部的距离和角度能够改变的方式相连结的连结体,并且所述连接线沿着所述连结体布线。
优选地,所述电气设备包括被形成为容纳所述非接触适配器的容纳室,以及在不使用所述非接触适配器的情况下,将所述非接触适配器容纳并保持在所述容纳室中,并且在使用所述非接触适配器的情况下,将所述非接触适配器从所述容纳室拉出。
优选地,所述电气设备容纳在专用盒中,并且所述非接触适配器经由所述专用盒安装至所述电气设备。
优选地,所述供电装置、所述非接触适配器和所述电气设备中的任一个包括用于检测以及显示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的磁耦合状态的显示功能。
优选地,设置有多个所述供电装置,并且多个所述供电装置的所述初级线圈以阵列形式配置,以使得在所述非接触适配器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非接触适配器的所述次级线圈跨过多个所述初级线圈而与多个所述初级线圈相对。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非接触适配器,包括:次级线圈,其配置在基板上,并且能够产生感应电动势;电源电路部,用于将由所述次级线圈产生的所述感应电动势转换成预定的输出电压;输出部,其被配置为能够电连接或磁耦合至电气设备,以将所述电源电路部进行转换得到的所述输出电压供给至所述电气设备;以及连接线,用于将所述电源电路部和所述输出部相连接,其中,所述基板是能够卷成圆柱状且能够展开的基板、或者能够折叠且能够展开的基板。
优选地,所述基板由以能够折叠的方式相连结的多个分割基板构成,以及所述次级线圈配置在各分割基板上。
优选地,各分割基板包括磁性体和电磁屏蔽体,所述次级线圈配置在所述磁性体的一个侧面上,并且所述电磁屏蔽板配置在所述磁性体的另一侧面上。
优选地,能够卷成圆柱状且能够展开的所述基板是设置有所述次级线圈的一个柔性基板。
优选地,所述柔性基板包括磁性体薄膜和形成在所述磁性体薄膜上的电磁屏蔽薄膜,并且所述次级线圈形成在所述磁性体薄膜的与形成所述电磁屏蔽薄膜的面相反的一侧。
优选地,非接触适配器还包括:壳体,其与所述基板的一部分相连结,并且内置有所述电源电路部;以及连结体,用于使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壳体与所述输出部以距离和角度能够改变的方式相连结,其中所述连接线沿着所述连结体配置。
优选地,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壳体包括与商用交流电源相连接的输入端子部,以及所述电源电路部将供给至所述输入端子部的输入电压转换成预定的输出电压,并且将所述输出电压经由所述输出部供给至所述电气设备。
优选地,所述输出部包括与对商用交流电源进行AC/DC转换的AC适配器的输出端子相连接的输入端子部,并且将输入至所述输入端子部的直流电源供给至所述电气设备。
优选地,所述非接触适配器包括用于检测以及显示所述次级线圈和初级线圈的磁耦合状态的显示功能。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供电装置,其设置在包括容纳凹部的物体中,所述供电装置包括:高频逆变器,其连接至电源,并且生成高频电流;初级线圈,其连接至所述高频逆变器,并且在被供给所述高频电流的情况下,产生使次级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的交变磁场;线圈形成基板,其设置有所述初级线圈,并且形成为能够容纳在所述容纳凹部中;连结体,用于使所述物体的所述容纳凹部和所述线圈形成基板以距离和角度能够改变的方式相连结;以及连接线,其沿着所述连结体布线,并且使所述高频逆变器和所述初级线圈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线圈形成基板由以能够折叠的方式连结的多个线圈形成基板构成,所述初级线圈配置在各线圈形成基板上,所述多个线圈形成基板以折叠状态容纳在所述容纳凹部中,并且所述连结体连结至所述多个线圈形成基板之一。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在确保电气设备的紧凑性和便携性的同时,提高电气设备的配置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供电装置的初级线圈、磁性体和电磁屏蔽板的平面图。
图3是供电装置的初级线圈、磁性体和电磁屏蔽板的截面图。
图4的(a)是笔记本式计算机、非接触适配器和供电装置的立体图,并且(b)是收缩状态的非接触适配器和笔记本式计算机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非接触适配器的收缩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非接触适配器的伸展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展开状态的受电部的非受电面的正视图。
图8是展开状态的受电部的受电面的正视图。
图9是展开状态的受电部的截面图。
图10是折叠状态的受电部的截面图。
图11是磁耦合的供电装置和非接触适配器的示意截面图。
图12是非接触适配器的电源电路部的电气框式电路图。
图13是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电气电路图。
图14的(a)是磁耦合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等效电路图,并且(b)是将图14(a)的电路图换算到次级侧的等效电路图。
图15是第一修改例中的非接触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16的(a)和(b)是第二修改例中的非接触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17的(a)和(b)是第三修改例中的非接触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18的(a)和(b)是第四修改例中的非接触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19的(a)和(b)是第五修改例中的非接触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20的(a)和(b)是第六修改例中的非接触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21的(a)和(b)是第七修改例中的非接触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22的(a)和(b)是第八修改例中的非接触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23是第九修改例中的非接触适配器的电气电路图。
图24的(a)、(b)和(c)是第十修改例中的非接触适配器的侧视图。
图25是第二实施例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所包含的非接触适配器和笔记本式计算机的立体图。
图26是在受电部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图25所示的非接触适配器和笔记本式计算机的立体图。
图27的(a)和(b)是受电部的立体图。
图28是磁耦合的供电装置和非接触适配器的示意截面图。
图29是第二实施例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电气电路图。
图30是第三实施例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非接触供电系统。
非接触供电系统包括供电装置10、非接触适配器30和诸如笔记本式计算机20等的电气设备。非接触适配器30电连接至或磁耦合至诸如笔记本式计算机20等的电气设备,从而以非接触方式从供电装置10向该电气设备进行供电。图1示出固定或容纳在桌子1的桌面2内的三个靠后区域(即,左右两侧和中央的位置)中的供电装置10。在各供电装置10的壳体内设置有初级线圈11和高频逆变器12,其中该高频逆变器12生成高频电流并将该高频电流供给至初级线圈11。初级线圈11配置在供电装置10的壳体的上侧,并且初级线圈11的线圈面以与桌面2的表面2a平行的方式配置。
如图2和3所示,在初级线圈11的线圈面的下侧配置有由硅钢板或铁氧体磁芯等构成的磁性体13。磁性体13的下侧固定有由铝或铜等制成的电磁屏蔽板14。初级线圈11、磁性体13和电磁屏蔽板14容纳在盖盒15中。
在桌面2的表面2a上附有表示各初级线圈11的中心的标记3。在桌面2上放置有用作电气设备的笔记本式计算机20。非接触适配器30以可移除的方式安装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主体侧面21。如图4(a)所示,从供电装置10经由非接触适配器30向笔记本式计算机20供给驱动电源。
如图4~6所示,非接触适配器30包括插头部31,其中该插头部31以可移除的方式安装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主体侧面21上所设置的插头插槽(未示出)。插头部31例如包括从圆柱形状的壳体31a的轴部32突出的输出端子33。在将轴部32安装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插头插槽的情况下,输出端子33电连接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电源输入端子。在轴部32安装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插头插槽的状态下,插头部31的壳体31a相对于笔记本式计算机20绕轴部32可转动地支撑。如图5和6所示,插头部31(壳体31a)经由伸缩臂34连结至电源电路部35。
将相对于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插头插槽转动轴部32时的滑动阻抗设置为除非施加了一定程度的力否则插头部31(非接触适配器30)相对于笔记本式计算机20不转动并且保持该状态的滑动阻抗。因而,除非在任何转动位置处沿期望方向施加了力,否则插头部31(非接触适配器30)保持处于该转动位置。
伸缩臂34包括多个(在第一实施例中为四个)管P1~P4以及第一万向接头J1和第二万向接头J2。最粗的管P1经由第一万向接头J1(参见图4(b))连结至插头部31(壳体31a)。最细的管P4经由第二万向接头J2连结至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
对管P1~P4之间的滑动阻抗进行设置,以使得除非施加了一定程度的力,否则这些管不会伸缩并且保持处于相同状态。同样,对管P1和第一万向接头J1之间的滑动阻抗进行设置,以使得除非施加了一定程度的力,否则管P1不会以第一万向接头J1为支点发生摆动并且保持处于相同状态。对第二万向接头J2和管P4的末端部之间的滑动阻抗进行设置,以使得除非施加了一定程度的力,否则壳体35a不会以第二万向接头J2为支点发生摆动并且保持处于相同状态。因此,通过简单地使管P1~P4伸缩并且沿期望方向向电源电路部35施加力,可以使电源电路部35沿期望方向伸展并且保持处于相同状态。在伸缩臂34从壳体31a径向延伸的状态下,插头部31的壳体31a可以相对于笔记本式计算机20转动。伸缩臂34用作连结体的示例。伸缩臂34的各管在优选示例中为刚性管,但在其它优选示例中可以是能够弯曲的柔性管。
在伸缩臂34内布线有使电源电路部35的输出端子和插头部31的输出端子33相连接的绝缘涂覆的连接线L。在优选示例中,在插头部31的壳体31a内配置卷轴。在伸缩臂34收缩的情况下,该卷轴使管P1~P4内所布线的连接线L卷入插头部31的壳体31a内。此外,在伸缩臂34伸展的情况下,连接线L从插头部31的壳体31a伸出。
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例如为长方体形状。伸缩臂34的第二万向接头J2连结至壳体35a的一个侧面。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在连结至伸缩臂34的面的对侧的侧面处连结至包括次级线圈41的受电部40。因此,电源电路部35(壳体35a)和受电部40经由伸缩臂34连结至插头部31,并且可以相对于插头部31(笔记本式计算机20)沿期望方向伸展。
在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内内置有安装了形成图12所示的谐振电路36、整流电路37和恒压稳定化电路38的各种类型的元件的电路基板。电源电路部35中的谐振电路36、整流电路37和恒压稳定化电路38将受电部40的次级线圈41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转换成期望的直流(DC)电压,并且将转换得到的输出电压经由连接线L供给至插头部31的输出端子33。
在例示示例中,在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显示灯LP。显示灯LP显示受电部40的次级线圈41和供电装置10的初级线圈11的磁耦合状态。例如,灯LP以与耦合状态相对应的亮度点亮。在第一实施例中,显示灯LP的亮度根据图12所示的整流电路37进行整流后的DC电压的值而改变。在显示灯LP最明亮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受电部40的次级线圈41和供电装置10的初级线圈11的磁耦合状态处于最佳状态。相反,在显示灯LP没有点亮的情况下,这意味着次级线圈41和初级线圈11没有磁耦合或者没有向初级线圈11供给高频电流。
在控制显示灯LP的显示时,可以检测流向次级线圈41的次级电流I2(参见图14),并且可以基于该电流值来控制显示灯LP的显示。在受电部40中可以设置有诸如霍尔元件等的磁性传感器,并且可以基于该磁性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显示灯LP的显示。
如图5和6所示,受电部40包括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固定基板42是由诸如铝或铜等的具有电磁屏蔽性能的材料制成的矩形板。固定基板42的短边的一个侧面连结至电源电路部35(壳体35a)的侧面。转动基板43由相同材料制成并且具有与固定基板42相同的形状。如图6和7所示,转动基板43经由铰链44连结至固定基板42。在该示例中,转动基板43在转动基板43与固定基板42重叠的折叠位置(图5)和转动基板43与固定基板42并排配置的展开位置(图6)这两个位置之间转动。铰链44设置在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的例如长边上。
在优选示例中,将铰链44转动时的滑动阻抗设置为除非施加了一定程度的力否则转动基板43相对于固定基板42不转动并且保持处于相同状态的滑动阻抗。因而,除非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这两个位置之间的任何转动位置处沿期望方向施加力,否则转动基板43保持处于相同的转动位置。
在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中,将折叠时彼此相对的表面称为非受电面42a、43a,并且将折叠时没有彼此相对的表面称为受电面42b、43b。
如图8~10所示,向固定基板42的受电面42b和转动基板43的受电面43b附着同一形状的由硅钢板或铁氧体磁芯等制成的磁性体45。向这些磁性体45的表面分别附着形状相同且匝数相同的次级线圈41。附着至固定基板42的受电面42b和转动基板43的受电面43b的磁性体45和次级线圈41被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保护膜(未示出)覆盖。该保护膜的表面被形成为转动基板43的受电面42b、43b。
在转动基板43处于展开位置的情况下,固定基板42(次级线圈41的线圈面)的保护膜和转动基板43(次级线圈41的线圈面)的保护膜彼此齐平。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用作分割基板的示例。
将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上所设置的次级线圈41的起始端和终止端引导至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内。固定基板42的次级线圈41和转动基板43的次级线圈41串联连接。
在转动基板43处于展开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如图8所示并排设置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所形成的面的中心位置与桌面2的表面上附有的标记3对准。如图11所示,初级线圈11的磁通量与次级线圈41交链,即初级线圈11和次级线圈41处于磁耦合状态。向固定基板42的次级线圈41和转动基板43的次级线圈41供给高频电流以与从初级线圈11所产生的交变磁场交链,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
因此,如图1所示,在将笔记本式计算机20放置在桌子1上的情况下,安装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非接触适配器30的电源电路部35和受电部40伸展至桌面2上所附有的任何标记3的位置。然后,如图4所示,受电部40的转动基板43展开,并且展开时的中心位置与标记3对准。因而,将受电部40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作为驱动电源经由电源电路部35输入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因此,笔记本式计算机20即使与供电装置10分离,也可以通过使用非接触适配器30来从供电装置10接收电力。
接着将根据图13来说明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电气结构。
如图13所示,连接至商用交流(AC)电源50的供电装置10包括:电源电路51,用于将AC电压转换成DC电源;以及高频逆变器12,用于基于来自电源电路51的DC电源来生成流经初级线圈11的高频电流。
电源电路51包括整流电路52和平滑电容器53。连接至诸如商用AC电源50等的电源的整流电路52对AC电压进行全波整流,将AC电压转换成DC电压,并且将该DC电压输出至平滑电容器53。平滑电容器53对整流电路52进行整流后的DC电压的波形进行平滑化,并且将该DC电压作为DC电源施加至高频逆变器12。
高频逆变器12是半桥型部分谐振电路,并且包括在平滑电容器53的两端子之间串联连接有第一电容器55a和第二电容器55b的分压电路。
作为第一功率晶体管Q1和第二功率晶体管Q2串联连接的串联电路的驱动电路与该分压电路并联连接。第一功率晶体管Q1和第二功率晶体管Q2在第一实施例中是MOSFET,其中在源极和漏极之间连接有续流二极管D1、D2。
初级线圈11和谐振用串联电容器的串联电路连接在第一电容器55a和第二电容器55b的连接点(节点N1)与第一功率晶体管Q1和第二功率晶体管Q2的连接点(节点N2)之间。
谐振用并联电容器57相对于初级线圈11和串联电容器56的串联电路并联连接。
从励磁同步信号生成电路(未示出)向第一功率晶体管Q1和第二功率晶体管Q2的各栅极端子提供驱动信号。提供至第一功率晶体管Q1和第二功率晶体管Q2的各栅极端子的驱动信号是互补信号。因而,第一功率晶体管Q1和第二功率晶体管Q2以互补方式交替接通和断开。高频电流如此流向初级线圈11。初级线圈11利用该高频电流产生交变磁场。
高频逆变器12在第一实施例中为半桥型,但在其它示例中可以为全桥型。
非接触适配器30包括次级线圈41、谐振电路36、整流电路37和恒压稳定化电路38。次级线圈41设置在受电部40中。谐振电路36、整流电路37和恒压稳定化电路38设置在电源电路部35中。
固定基板42的次级线圈41和转动基板43的次级线圈41串联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次级线圈41串联连接,以将基于来自初级线圈11的交变磁场的、由固定基板42的次级线圈41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和由转动基板43的次级线圈41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这两者相加。这两个次级线圈41的串联电路与谐振电路36的谐振电容器36a串联连接,并且这两个次级线圈41的感应电动势相加得到的感应电动势经由谐振电路36输出至整流电路37。
整流电路37是包括二极管桥电路的全波整流电路37a。全波整流电路37a对经由谐振电路36所供给的感应电动势进行全波整流,并且将整流后的DC电压输出至恒压稳定化电路38。
恒压稳定化电路38将来自全波整流电路37a的DC电压转换成用于驱动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额定DC电压,并且将转换得到的电压经由连接线L和输出端子33输出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负载22。因而,笔记本式计算机20可以使用来自供电装置10的供电。
从图13的电气电路中提取表示利用初级线圈11和次级线圈41的磁耦合的电磁感应的电路,并且将其在图14(a)中示出。
在14(a)中,利用V1来表示初级线圈11的端子之间的输入电压,并且利用I1来表示流向初级线圈11的初级电流。此外,在次级线圈41的端子之间的输出电压为V2并且流向次级线圈41的次级电流为I2的情况下,满足等式(1)、(2)和(3)。
这里,L1是初级线圈11的自感,L2是次级线圈41的自感,M是互感,并且K是耦合系数。
等式1
V 1 = L 1 · dI 1 dt - M · dI 2 dt      等式(1)
等式2
V 2 = - L 2 · dI 2 dt + M · dI 1 dt      等式(2)
等式3
K = M L 1 · L 2     等式(3)
使用等式(1)和(3),可以将等式(2)变形为等式(4)。可以进一步将等式(4)变形为等式(5)。
等式4
V 2 = K · L 2 L 1 · V 1 - L 2 ( 1 - K 2 ) dI 2 dt     等式(4)
等式5
V 2 = E 2 - L 02 · dI 2 dt      等式(5)
E 2 = K · L 2 L 1 · V 1 L 02 = L 2 ( 1 - K 2 )
等式(5)的第一项表示在从输出侧(次级线圈41)观看输入侧的情况下的次级感应电压(感应电动势)E2。等式(5)的第二项表示在从输出侧(次级线圈41)观看输入侧的情况下的与次级感应电压(感应电动势)E2串联连接的次级换算的等效泄漏电感L02。
根据等式(5),可以将图14(a)的电路表示为图14(b)所示的次级侧换算得到的简单等效电路。
如果可以将初级线圈11的端子之间的输入电压V1控制为恒定,则次级感应电压(感应电动势)E2也变得恒定。等效泄漏电感L02是线路中的交流阻抗,其中显而易见,由于流动的次级电流I2而发生电压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在次级线圈41的输出端子侧,电力经由谐振电路36、整流电路37和恒压稳定化电路38供给至负载22。然而,与连接至次级线圈41的输出侧的电路和负载的类型无关地,输入电压V1、输出电压V2和次级电流I2的关系遵循等式(4)。
例如,在保持输入电压V1作为具有正弦波或方形波的恒定振幅的高频电压的情况下,如果相对于初级线圈11的次级线圈41的相对位置改变,则由于表示初级线圈11和次级线圈41的磁耦合度的程度的耦合系数K改变,因此输出电压V2使次级感应电压(感应电动势)E2和等效泄漏电感L02改变。由于次级线圈输出侧的电路和负载,次级电流I2流动。次级电流I2引起等效泄漏电感L02中的电压下降。
在第一实施例中,次级线圈41相对于初级线圈11的位置关系在各种情形下都会改变。因而,在存在负载的情况下和在不存在负载的情况下,输出电压V2的值不同。这样使向负载的供给电压改变(L1和L2也略微改变)。
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即使受电电压或可受电电力改变,在完全覆盖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从无负载(待机)起直到最大负载为止的范围的范围内,也需通过使次级线圈41与初级线圈11相对配置来使用次级线圈41。
接着,将说明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操作。
如图1所示,将笔记本式计算机20以与供电装置10分离的状态放置在桌子1(桌面2)上。将非接触适配器30安装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主体侧面21。如图1所示,非接触适配器30的插头部31的壳体31a、呈收缩的伸缩臂34、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以及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处于折叠状态的受电部40沿着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主体侧面21配置。
从该状态起,相对于笔记本式计算机20转动插头部31的壳体31a,以使伸缩臂34、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以及受电部40指向位于后方的供电装置10(桌面2上所附有的标记3),从而在分离位置处从供电装置10接收电力。
伸缩臂34伸展,以使得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以及受电部40到达标记3的附近。在这种情况下,使伸缩臂34(管P1)的基端部和插头部31的壳体31a相连结的第一万向接头J1使得伸缩臂34和笔记本式计算机20之间的角度能够在沿着桌面2的面内改变。在优选示例中,例如,通过略微移动笔记本式计算机20或根本无需移动笔记本式计算机20,可以使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以及受电部40沿目标方向向标记3所示的位置拉出。在将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以及受电部40拉出至适当位置之后,使转动基板43相对于固定基板42转动,以使受电部40处于展开状态。
如图4所示,处于展开状态的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的中心位置与桌面2上所附有的标记3对准。优选地,使受电部40对准,以使得显示灯LP变得最明亮。能够进行微调的伸缩臂34(管P1~P4以及第一万向接头J1和第二万向接头J2)使得能够进行受电部40的精确对准。在优选示例中,可以通过略微移动笔记本式计算机20或根本无需移动笔记本式计算机20,来将受电部40的次级线圈41相对于初级线圈11调整为最佳磁耦合状态。
受电部40的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的次级线圈41与从供电装置10的初级线圈11产生的交变磁场交链并且产生感应电动势。电源电路部35将该感应电动势转换成预定的DC电压,并且将该DC电压作为驱动电源从插头部31的输出端子33经由伸缩臂34中所布线的连接线L供给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因而,在从非接触适配器30接收到DC电力的情况下驱动笔记本式计算机20。包括输出端子33的插头部31用作输出部的示例。
接着,以下描述第一实施例的效果。
(1)在第一实施例中,即使笔记本式计算机20与供电装置10分离,笔记本式计算机20也利用安装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非接触适配器30来从供电装置10接收电力。这样提高了笔记本式计算机20可以放置在桌子1上的位置的自由度。
(2)在第一实施例中,受电部40在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各自中包括次级线圈41。铰链44使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相连结,因而转动基板43可以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进行转动。在转动基板43相对于固定基板42展开至展开位置的情况下,固定基板42的次级线圈41与转动基板43的次级线圈41齐平。这样增大了与初级线圈11的线圈面相对的受电部40的次级线圈41的线圈面的面积、即由固定基板42的次级线圈41和转动基板43的次级线圈41构成的线圈面的面积。
因此,可以从供电装置10的初级线圈11的交变磁场获得高输出的感应电动势。
(3)在第一实施例中,在桌子1的桌面2上附有表示容纳在桌面2中的初级线圈11的配置位置的标记3。因此,可以通过简单地使处于展开位置的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的中心位置与标记3对准来与供电装置10的初级线圈11的中心进行对准,以使得可以进行高效率的供电。
此外,由于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中的显示灯LP点亮,因此容易从视觉上识别次级线圈41相对于初级线圈11的高精度的磁耦合。因而,可以进行高效率的供电。
(4)在第一实施例中,转动基板43相对于固定基板42折叠到折叠位置,以使固定基板42的次级线圈41与转动基板43的次级线圈41重叠。这样整体减小了受电部40的次级线圈41的线圈面的面积。因而,在不使用时,受电部40的整体大小变得紧凑。
(5)在第一实施例中,将非接触适配器30安装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主体侧面21。非接触适配器30的插头部31的壳体31a、呈收缩状态的伸缩臂34、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以及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处于折叠状态的受电部40沿着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主体侧面21配置。因此,非接触适配器30在安装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情况下呈紧凑型,并且可以在不会对便携性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携带安装有非接触适配器30的笔记本式计算机20。
(6)在第一实施例中,磁性体13配置在初级线圈11的线圈面的下侧。这能够减少向空间泄漏的磁通量。此外,电磁屏蔽板14固定至磁性体13的下侧。这能够屏蔽向外部辐射的电磁波。
(7)在第一实施例中,磁性体45配置在固定基板42的受电面42b和转动基板43的受电面43b上,并且次级线圈41配置在磁性体45的各表面上。这能够减少向空间泄漏的磁通量。此外,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具有电磁屏蔽性能并且能够屏蔽向外部辐射的电磁波。
(8)在第一实施例中,将连结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的铰链44设置成具有除非施加了一定程度的力否则转动基板43相对于固定基板42不转动并且保持处于相同状态的滑动阻抗。
因此,可以调整次级线圈41的线圈面相对于供电装置10的初级线圈11的线圈面的相对角度,并且能够始终确保可以最有效地接收电力的相对角度。
第一实施例可以如以下所述进行变形。
在第一实施例中,设置有用于利用显示灯LP来显示初级线圈11和次级线圈41的磁耦合状态的测量功能。然而,可以省略该测量功能。
在第一实施例中,受电部40利用铰链44使包括次级线圈41的固定基板42的右侧边和包括次级线圈41的转动基板43的左侧边相连结。如图15所示,转动基板43可以以可折叠方式经由铰链44连结至固定基板42的前端边。
在第一实施例中,铰链44使均包括次级线圈41的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相连结,以使得可以将受电部40对折。如图16(a)所示,五个转动基板43可以相对于固定基板42沿水平方向连结成一行。邻接的固定基板42和各转动基板43可以利用铰链44相连结,以使得各转动基板43以呈折线形折叠。如图16(b)所示,这样使得受电部40能够呈紧凑型。铰链44例如可以由布料制成。
在图16中,使用五个转动基板43。作为代替,可以使用三个、四个或六个以上的转动基板43。
转动基板43相对于固定基板42可以沿多个不同方向展开。例如,在图17(a)所示的示例中,转动基板43包括分别以可折叠方式连结至固定基板42的左边和右边的左转动基板43和右转动基板43、以可折叠方式连结至固定基板42的前端边的前端转动基板43、以及分别以可折叠方式连结至前端转动基板43的左边和右边的左前端转动基板43和右前端转动基板43。
因而,在图17(a)中,首先将左转动基板43和右转动基板43折叠成与固定基板42重叠。然后,将左前端转动基板43和右前端转动基板43折叠成与前端转动基板43重叠。然后,将前端转动基板43折叠成与固定基板42重叠。如图17(b)所示,这样使得受电部40呈紧凑型。
在第一实施例中,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为矩形,但不限于此。
例如,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可以为扇形。如图18的(a)和(b)所示,对于一个扇形固定基板42,七个相同形状的转动基板43重叠并且由支撑轴60来支撑。
具体地,如图18(b)所示,将七个转动基板43的基端部相对一个固定基板42固定至支撑轴60,以支撑这些基端部使其能够相对于支撑轴60进行转动。一个固定基板42和七个转动基板43包括在这些基板彼此重叠的情况下接合下侧基板以限制顺时针方向上的进一步转动的机构。这七个转动基板43各自包括在沿逆时针方向转动45度时卡合上侧的转动基板43并且沿相同方向一起牵引该上侧转动基板的牵引机构。
因而,在最下侧的转动基板43从图18(b)所示的折叠状态起沿逆时针方向转动360度的情况下,每将转动基板转动45度,六个转动基板43按从下侧开始的顺序依次被牵引出并且移动。这样如图18(a)所示形成展开了360度的圆形受电部40。
在图18中,总共使用包括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的八个基板。无需说明,该数量可以改变。
在第一实施例中,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呈板状,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9(a)所示,受电部40可以包括三个筒状基板61,其中次级线圈41缠绕各筒状基板61的外周。三个筒状基板61具有不同的直径,并且最宽的筒状基板61固定至电源电路部35。第二宽的筒状基板61内置于最宽的筒状基板61中,并且最窄的筒状基板61内置于第二宽的筒状基板61中。因而,受电部40具有可伸缩构造。优选地,各筒状基板61具有圆筒形。
在使用时,第二宽的筒状基板61和最窄的筒状基板61延伸至展开状态。在不使用时,最窄的筒状基板61内置于第二宽的筒状基板61中,并且第二宽的筒状基板61内置于最宽的筒状基板61中,以使得如图19(b)所示,受电部40呈紧凑型。各筒状基板61是分割基板的另一示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非接触适配器30安装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主体侧面21。在图20的(a)和(b)所示的示例中,在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主体侧面21中设置有容纳室21a。如图20(a)所示,非接触适配器30在不使用时容纳在容纳室21a中。如图20(b)所示,非接触适配器30在使用时从容纳室21a拉出。
在这种情况下,电源电路部35和受电部40可以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并且省略了伸缩臂34。将绝缘涂覆的连接线L从电源电路部35拉出,并且所拉出的连接线L的前端作为输出端子连接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主体内所设置的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电源输入端子。
在容纳室21a中设置有线盘。在电源电路部35和受电部40容纳在容纳室21a中的情况下,绝缘涂覆的连接线L经由线盘卷入容纳室21a内。
在电源电路部35和受电部40从容纳室21a拉出的情况下,绝缘涂覆的连接线L经由线盘从容纳室21a伸出,并且电源电路部35和受电部40一起被拉出。在这种情况下,在连接线L的拉出停止的情况下,即使解除了张力,线盘也使连接线L保持处于相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在与笔记本式计算机20分离的位置处从供电装置10向非接触适配器30进行供电。
在结束供电的情况下,向连接线L施加张力,然后立即解除,以使得线盘卷起伸出的连接线L。这样使连接线L连同电源电路部35和受电部40一起容纳在容纳室21中。
因此,在不使用时,如图20(a)所示,非接触适配器30完全容纳在容纳室21a中。这样进一步提高了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便携性。
在第一实施例中,非接触适配器30以非接触方式从供电装置10接收电力并将该电力供给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如图21的(a)和(b)所示,在插头部31的壳体31a中设置有第一插头插口S1,并且在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中设置有第二插头插口S2。
如图21(a)所示,将对商用AC电源50的AC电压进行整流并将该AC电压转换成预定值的DC电压的AC适配器65的插头PL1插入第一插头插口S1,以使AC适配器65的插头PL1的端子电连接至插头部31的输出端子33。这样将来自AC适配器65的DC电压供给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
图21(b)所示的线66的一端具有插入家庭用插槽的家庭用插头P2,并且另一端具有插入第二插头插口S2的输出侧插头PL3。将家庭用插头PL2插入家庭用插槽,并且将输出侧插头PL3插入第二插头插口S2。
这样使输出侧插头PL3的端子电连接在电源电路部35的全波整流电路37a的输入端子之间。此时,次级线圈41和谐振电容器36a的串联电路与全波整流电路37a绝缘。
因此,商用AC电源50的AC电压由全波整流电路37a进行整流并且被转换成DC电压,然后经由恒压稳定化电路38被供给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
利用电源电路部35的全波整流电路37a直接对AC电源50的AC电压进行整流。然而,可以在电源电路部35上安装用于对AC电压进行整流的专用整流电路。
因而,非接触适配器30可应用于各种电源,并且安装有非接触适配器30的笔记本式计算机20具有能够获得电源更多的选项。另外,进一步提高了便携性。插头PL1和插头PL3用作输入端子。
图21的(a)和(b)所示的非接触适配器30包括第一插头插口S1和第二插头插口S2,但也可以仅包括这两者中的任一个。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插头部31和电源电路部35之间设置有伸缩臂34。如图22的(a)和(b)所示,可以省略伸缩臂34,并且插头部31和电源电路部35可以直接相连结。图22(b)所示的受电部40使固定基板42的非受电面整体固定连接至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的宽的外侧面。转动基板43经由铰链44连结至固定基板42。
在第一实施例中,固定基板42中所设置的次级线圈41和转动基板43中所设置的次级线圈41串联连接,并且一个谐振电容器36a与该串联电路串联连接。包括两个次级线圈41以及一个谐振电容器36a的串联电路连接至一个全波整流电路37a,并且将从这两个次级线圈41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输入至该全波整流电路37a。如图23所示,可以针对各次级线圈41设置谐振电容器36a和全波整流电路37a。
例如,谐振电容器36a与各次级线圈41串联连接。包括一个次级线圈41和一个谐振电容器36a的串联电路连接至各全波整流电路37a。将从相应的一个次级线圈41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输入至各全波整流电路37a。各全波整流电路37a将通过对各次级线圈41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进行整流所获得的DC电压输出至一个恒压稳定化电路38。
在图16~19所示的非接触适配器30中,针对固定基板42的次级线圈41设置多个转动基板43,并且在这多个转动基板43各自中设置次级线圈41。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针对各个次级线圈41设置谐振电容器36a和全波整流电路37a。
在图16~19所示的非接触适配器30中,如第一实施例那样,次级线圈41可以串联连接,并且可以针对该串联电路设置一个谐振电容器36a和一个全波整流电路37a。
在第一实施例中,非接触适配器30以可移除的方式直接安装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主体侧面21。如果如用作电气设备的平板PC那样、非接触适配器30也容纳在专用盒中,则非接触适配器30可以通过该专用盒以可移除的方式安装至平板PC的主体侧面。
例如,如图24的(a)~(c)所示,平板PC 70容纳在盒71中。从盒71的在与形成有平板PC 70的插头插槽(插口)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中,切出大小使得能够配置非接触适配器30的容纳凹部72。在与平板PC 70的插头插槽相对的位置处,通孔(未示出)延伸穿过容纳凹部72的内侧面。
将非接触适配器30的插头部31中所形成的长的轴部32插入通孔,并且安装至平板PC 70的插头插槽。如图24(a)所示,这样将非接触适配器30配置在盒71的侧面中所形成的容纳凹部72中。
因此,使在不使用时,非接触适配器30与盒71成一体,并且在携带时不成障碍。此外,即使如图24(b)所示平板PC 70保持竖立,非接触适配器30也保持在容纳凹部72内而不成障碍。
在如图24(c)所示、将平板PC 70竖立放置并且在接收电力的同时使用平板PC 70的情况下,将伸缩臂34延伸以使得受电部40的次级线圈41与供电装置10的初级线圈11相对。因而,平板PC 70可以在从供电装置10接收电力的同时被使用。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电源电路部35中设置有包括谐振电容器36a的谐振电路36。然而,在供电装置10侧的电压高的情况下或者输出至负载22的电压小的情况下,可以省略谐振电路36。
在第一实施例中,谐振电路36、整流电路37和恒压稳定化电路38设置在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中。然而,这些电路可以内置于插头部31的壳体31a。在这种情况下,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用作受电部40的支撑结构。
显示灯LP可以设置在插头部31的壳体31a和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中的任一个上。
在第一实施例中,供电装置10(初级线圈11)设置在朝向桌子1的桌面后侧的左侧、右侧和中央位置这三个区域处。非接触适配器30被配置成次级线圈41与一个初级线圈11相对以从供电装置10接收电力。例如,可以在桌子1的桌面2的后侧的横向方向上,以阵列形式配置多个初级线圈11,并且非接触适配器30的次级线圈41可以跨过多个初级线圈11而与这些初级线圈相对。在这种情况下,非接触适配器30可以通过次级线圈41从多个初级线圈11的供电装置10接收更大的电力。
接着将说明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特征在于非接触适配器30的受电部40。将详细说明该特征,并且将不说明与第一实施例共通的部分。
如图25和26所示,设置在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的其它侧面上的受电部40包括用作柔性基板的膜基板75。膜基板75是由合成树脂制成的膜,并且在如图27(a)所示展开的情况下的平面状和如图27(b)所示卷起的情况下的圆柱状之间改变形状。
膜基板75在展开状态下具有矩形形状。一个长边的端部连结至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的其它侧面。膜基板75是以如下方式连结的:在膜基板75呈平面状展开的情况下,膜基板75的一个侧面(受电面75a)与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的侧面齐平。
在膜基板75呈平面状展开的情况下,展开方向上的长度被设置成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展开时的幅度相同。此外,在膜基板75呈平面状展开的情况下,与展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的垂直方向上的长度一致。
如图27(a)所示,在膜基板75的受电面75a上形成有诸如铝箔等的电磁屏蔽密封件76,并且在该电磁屏蔽密封件76上形成有包括非晶薄膜等的磁性体膜77。在磁性体膜77的表面上形成有利用印刷图案构成铜线的次级线圈41。电磁屏蔽密封件76、磁性体膜77和次级线圈41可以以膜基板75能够在展开呈平面状或在卷起呈圆柱状时变形。此时的变形不会导致破损或断线等。
膜基板75的受电面75a上所形成的电磁屏蔽密封件76、磁性体膜77和次级线圈41被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绝缘保护膜(未示出)覆盖。
膜基板75通常处于展开状态,以及卷成圆柱状。在从卷成圆柱状松开的情况下,膜基板75由于自身的回弹力而自动展开。因此,为了使膜基板75保持卷成圆柱状,膜基板75包括分别设置在受电面75a和非受电面75b的图27的(a)和(b)所示的预定位置处的搭扣紧固件78a、78b。
因此,通过将搭扣紧固件78a、78b与卷成圆柱状的膜基板75结合,膜基板75利用搭扣紧固件78a、78b的连结力保持卷成圆柱状,而不会因自身的回弹力而展开。
通过将搭扣紧固件78a、78b彼此拉开来消除搭扣紧固件78a、78b的连结力。这样使得膜基板75能够利用自身的回弹力而容易地展开。
在膜基板75的受电面75a中通过电磁屏蔽密封件76和磁性体膜77形成一个次级线圈41。这不同于在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各自上形成次级线圈41的第一实施例。与处于展开状态的膜基板75的形状相同,膜基板75上所形成的次级线圈41的线圈形状为矩形,并且线圈面积相比第一实施例中的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的次级线圈41的总线圈面积变大。
因此,在膜基板75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膜基板75的中心位置位于桌面2上所附有的标记3处。如图28的示意图所示,初级线圈11和次级线圈41如此处于初级线圈11的磁通量与次级线圈41交链的磁耦合状态。
膜基板75的次级线圈41与有高频电流流动的初级线圈11所产生的交变磁场交链,以产生感应电动势。
在安装有膜基板75的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与插头部31的壳体31a之间省略了伸缩臂34。因此,使电源电路部35(恒压稳定化电路38)和插头部31(输出端子33)相连接的绝缘涂覆的连接线L经由插头部31的壳体31a中所设置的线盘而卷起。也就是说,在不使用时,连接线L经由线盘卷入插头部31的壳体31a内,并且电源电路部35和插头部31以彼此相接触的方式连结。
在将电源电路部35从插头部31拉出的情况下,绝缘涂覆的连接线L经由线卷起/去卷起机构从插头部31的壳体31a被抽出,并且电源电路部35和受电部40配置在期望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在连接线L的拉出停止的情况下,即使解除了张力,线盘也保持处于相同状态并且不会卷起连接线L。因此,受电部40可以在与笔记本式计算机20分离的位置处与初级线圈11相对,并且可以从供电装置10接收电力。
在结束供电的情况下,向连接线L施加张力,然后立即解除,以使得连接线L经由线盘卷起。这样使连接线L卷入插头部31的壳体31a内,并且电源电路部35和插头部31保持彼此相接触。在不使用时,使非接触适配器30沿着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主体侧面21保持。因而,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笔记本式计算机20具有优良的便携性。
该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电气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9的电气电路所示,非接触适配器30仅包括一个次级线圈41。换句话说,一个谐振电容器36a与一个次级线圈41串联连接。
接着将说明非接触适配器30的操作。
在不使用非接触适配器30时,非接触适配器30的插头部31安装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主体侧面21。在这种情况下,非接触适配器30被配置成如下:插头部31的壳体31a、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和卷成圆柱状的膜基板75(受电部40)沿着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主体侧面21配置。
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将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以及受电部40(卷成圆柱状的膜基板75)从插头部31拉出至附有标记3的大致位置。在将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以及受电部40拉出至大致位置之后,搭扣紧固件78a、78b被拉开以使膜基板75从卷成圆柱状的状态展开。
在这种状态下,如图26所示,展开后的膜基板75的中心位置与桌面2上所附有的标记3对准。在这种情况下,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进行对准。
因而,受电部40的膜基板75的次级线圈41与从供电装置10的初级线圈11产生的交变磁场交链以产生感应电动势,其中该感应电动势被输出至电源电路部35。电源电路部35将该感应电动势转换成预定DC电压,其中将该预定DC电压作为驱动电源从插头部31的输出端子33经由从插头部31的壳体31a伸出的连接线L输入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
在结束利用非接触适配器30供电的情况下,如图25所示,展开后的膜基板75卷成圆柱状并且通过贴合搭扣紧固件78a、78b使膜基板75保持卷成圆柱状。在向连接线L施加张力并且立即解除的情况下,连接线L经由线卷起/去卷起机构卷起。电源电路部35和插头部31保持彼此相接触。
然后,作为非接触适配器30的各部分的插头部31的壳体31a、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和卷成圆柱状的膜基板75(受电部40)沿着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主体侧面21配置。插头部31安装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主体侧面21,直到下次进行供电时使用非接触适配器30为止。
接着,第二实施例的效果如下所述。
(1)在第二实施例中,即使笔记本式计算机20与供电装置10分离,笔记本式计算机20也经由安装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非接触适配器30从供电装置10接收电力。这样提高了笔记本式计算机20可以放置在桌子1上的位置的自由度。
(2)在第二实施例中,受电部40包括形成在膜基板75上的次级线圈41。膜基板75被配置成能够卷成圆柱状,由此膜基板75可以处于卷起状态或展开状态。在卷起状态下,贴合搭扣紧固件78a、78b,以使得膜基板75保持处于卷起状态。通过将所贴合的搭扣紧固件78a,78b拉开,膜基板75利用自身的回弹力展开成平面状。
因此,膜基板75上所形成的次级线圈41增大了在展开状态下具有宽面积的膜基板75上所形成的线圈面的面积,并且从供电装置10的初级线圈11的交变磁场获得高输出的感应电动势。
(3)在第二实施例中,能够使膜基板75保持卷成的圆柱状,并且在不使用时,膜基板75的整体形状呈紧凑型。
(4)在第二实施例中,将非接触适配器30安装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主体侧面21。非接触适配器30的插头部31的壳体31a、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以及包括卷成圆柱状的膜基板75的受电部40沿着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主体侧面21配置。因此,非接触适配器30在安装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情况下呈紧凑型。这样使得能够在不会对便携性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将笔记本式计算机20连同非接触适配器30一起携带。
(5)在第二实施例中,在膜基板75的受电面75a上形成磁性体膜77,并且在磁性体膜77的表面上形成次级线圈41。这能够减少向空间泄漏的磁通量。此外,由于在膜基板75和磁性体膜77之间形成有电磁屏蔽密封件76,因此能够屏蔽向外部辐射的电磁波。
在第二实施例中,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以及插头部31的壳体31a连结至可以卷起和伸出的连接线L,而且还可以如第一实施例那样连结至伸缩臂34。
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可以在电源电路部35的壳体35a上设置显示次级线圈41相对于初级线圈11的磁耦合的显示灯LP,由此通过显示灯LP的点亮,容易从视觉上识别磁耦合。
接着将说明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非接触供电系统的供电装置10。
如图30所示,在桌子1的桌面2的后部,呈竖立状固定有侧板80。侧板80可以构成桌子1的一部分或者可以与桌子1分离。在侧板80中内设有供电装置10。该供电装置10可以包括安装电源电路51和高频逆变器12的壳体。
在侧板80的正面上容纳供电装置10的壳体的位置处形成有容纳凹部81。容纳凹部81容纳各自包括初级线圈11(图30中未示出)的处于重叠状态的三个线圈形成基板82。这三个线圈形成基板82上所形成的初级线圈11串联连接。
这三个线圈形成基板82包括中央的线圈形成基板82、以及以可折叠方式经由铰链(未示出)连结至该中央的线圈形成基板82的两侧的两个线圈形成基板82。两侧的线圈形成基板82折叠成与中央的线圈形成基板82重叠,由此线圈形成基板82折叠成三层。
在容纳凹部81的中央形成有容纳室83。在容纳室83中设置有伸缩臂84。该伸缩臂84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伸缩臂34相同的结构,并且包括多个具有可伸缩结构的管。伸缩臂84(管)可以从侧板80突出。
伸缩臂84的前端例如经由万向接头(未示出)连结至中央的线圈形成基板82。伸缩臂84的基端经由万向接头(未示出)连结至容纳室83。在伸缩臂84内布线有绝缘涂敷的连接线(未示出)。该连接线将高频逆变器12所产生的高频电流供给至串联连接的初级线圈11。
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设置构成伸缩臂84的多个管和万向接头之间的滑动阻抗。因此,线圈形成基板82在被拉出至期望位置的情况下,除非施加了力否则维持处于相同状态。
优选地,伸缩臂84内所布线的连接线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利用供电装置10的壳体内所设置的卷轴根据伸缩臂84的伸缩而伸出和卷起。
优选地,与第一实施例的基板42、43相同,线圈形成基板82是具有电磁屏蔽性能的板。在该线圈形成基板82上设置有磁性体(未示出),并且在该磁性体上形成初级线圈11。
接着将说明供电装置10的操作。
在不使用供电装置10时,伸缩臂84收缩且配置在容纳室83内,并且线圈形成基板82折叠成三层且装配到侧板80的容纳凹部81内。
在使用供电装置10时,将折叠的线圈形成基板82从容纳凹部81拉出到用作电气设备的电视85附近。在这种情况下,伸缩臂84也伸展。折叠成三层的线圈形成基板82如图30所示展开。对展开了的初级线圈11进行对准,以与内置于电视85的次级线圈(未示出)相对。因而,电视85的次级线圈经由供电装置10的初级线圈11接收电力。
在结束来自供电装置10的供电的情况下,将展开了的线圈形成基板82折叠成三层。伸缩臂84收缩并且配置在容纳室83内。将折叠成三层的线圈形成基板82装配到侧板80的容纳凹部81内。
图30的供电装置10向包括非接触供电所用的次级线圈的电视85供电,但还可以向第一实施例的安装有非接触适配器30的笔记本式计算机20供电。例如,可以通过使展开了的线圈形成基板82与非接触适配器30的受电部40的固定基板42和转动基板43对准来进行供电。
接着,第三实施例的效果如下所述。
(1)在第三实施例中,供电装置10的初级线圈11(线圈形成基板82)配置在伸缩臂84可伸展的范围内的期望位置处。因而,即使在电视85与侧板80(供电装置10)分离的情况下,电视85也可以从供电装置10接收电力。这样提高了电视85放置在桌子1上的位置的自由度。
此外,在安装有第一实施例所示的安装有非接触适配器30的笔记本式计算机20中,进一步提高了该笔记本式计算机放置在桌子1上的位置的自由度。
可以如下修改各实施例。
在各实施例中,非接触适配器30可以具有用于检测初级线圈11和次级线圈41的最佳磁耦合状态以及利用显示灯L显示该磁耦合状态的测量功能。可以针对笔记本式计算机20(电气设备)或供电装置10设置该测量功能。在笔记本式计算机20具有该测量功能的示例中,基于输出端子33的输出电压来检测磁耦合状态,并且利用笔记本式计算机20上所设置的显示灯LP来显示检测结果。
在供电装置10具有测量功能的示例中,基于如从初级线圈11侧所观看的阻抗来检测磁耦合状态(即,检测初级电流I1),并且利用与初级线圈11邻接的桌面2上所设置的显示灯来显示检测结果。
在各实施例中,磁耦合状态由显示灯LP以视觉方式通知,但还可以由蜂鸣器以听觉方式通知。
在各实施例中,非接触适配器30使插头部31的输出端子33电连接至笔记本式计算机20的输入端子,以向笔记本式计算机20供给DC电压。在另一示例中,在非接触适配器30的电源电路部35中,利用DCAC转换电路将从恒压稳定化电路38输出的DC电压转换成交流。该交流对设置在连接线L上的供电线圈进行励磁。该供电线圈和内置于电气设备中的次级线圈磁耦合,以使得从励磁后的供电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与次级线圈交链,由此使电气设备的次级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
第三实施例的线圈形成基板82不限于三个,而且可被配置成一个、两个或四个以上。在线圈形成基板82为一个或两个的情况下,优选地,各线圈形成基板82被扩大。
桌子1是具有可以放置电气设备的设置面的物体的一个示例。侧板80是可以放置电气设备的设置面上所配置或者包括该设置面的物体的一个示例。供电装置10可以设置在除桌子1和侧板80以外的物体上,只要该物体包括设置面或该物体配置在设置面上即可。
可以组合这些实施例和变形例。

Claims (19)

1.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包括:
供电装置,其包括:与电源连接并且生成高频电流的高频逆变器;以及与所述高频逆变器连接并且被供给所述高频电流的初级线圈;
非接触适配器,其包括:次级线圈,其配置在基板上,并且用于经由所述供电装置的所述初级线圈所产生的交变磁场产生感应电动势;电源电路部,用于将所述次级线圈所产生的所述感应电动势转换成预定的输出电压;输出部,用于输出由所述电源电路部进行转换得到的所述输出电压;以及连接线,用于将所述电源电路部和所述输出部相连接,其中所述基板是能够卷成圆柱状且能够展开的基板、或者能够折叠且能够展开的基板;以及
电气设备,其电连接或磁耦合至所述非接触适配器的所述输出部,以输入所述非接触适配器的所述输出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所述非接触适配器安装至所述电气设备,以使得所述非接触适配器能够与所述电气设备一体携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接触适配器的所述输出部被配置为以能够移除的方式安装至所述电气设备,以及
在所述输出部安装至所述电气设备的情况下,所述非接触适配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由所述电气设备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接触适配器包括使所述输出部和所述电源电路部以所述输出部和所述电源电路部的距离和角度能够改变的方式相连结的连结体,并且所述连接线沿着所述连结体布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电气设备包括被形成为容纳所述非接触适配器的容纳室,以及
在不使用所述非接触适配器的情况下,将所述非接触适配器容纳并保持在所述容纳室中,并且在使用所述非接触适配器的情况下,将所述非接触适配器从所述容纳室拉出。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所述电气设备容纳在专用盒中,并且所述非接触适配器经由所述专用盒安装至所述电气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所述供电装置、所述非接触适配器和所述电气设备中的任一个包括用于检测以及显示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的磁耦合状态的显示功能。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设置有多个所述供电装置,并且多个所述供电装置的所述初级线圈以阵列形式配置,以使得在所述非接触适配器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非接触适配器的所述次级线圈跨过多个所述初级线圈而与多个所述初级线圈相对。
9.一种非接触适配器,包括:
次级线圈,其配置在基板上,并且能够产生感应电动势;
电源电路部,用于将由所述次级线圈产生的所述感应电动势转换成预定的输出电压;
输出部,其被配置为能够电连接或磁耦合至电气设备,以将所述电源电路部进行转换得到的所述输出电压供给至所述电气设备;以及
连接线,用于将所述电源电路部和所述输出部相连接,
其中,所述基板是能够卷成圆柱状且能够展开的基板、或者能够折叠且能够展开的基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非接触适配器,其中,
所述基板由以能够折叠的方式相连结的多个分割基板构成,以及
所述次级线圈配置在各分割基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非接触适配器,其中,各分割基板包括磁性体和电磁屏蔽板,所述次级线圈配置在所述磁性体的一个侧面上,并且所述电磁屏蔽板配置在所述磁性体的另一侧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非接触适配器,其中,能够卷成圆柱状且能够展开的所述基板是设置有所述次级线圈的一个柔性基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非接触适配器,其中,所述柔性基板包括磁性体薄膜和形成在所述磁性体薄膜上的电磁屏蔽薄膜,并且所述次级线圈形成在所述磁性体薄膜的与形成所述电磁屏蔽薄膜的面相反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适配器,其中,还包括:
壳体,其与所述基板的一部分相连结,并且内置有所述电源电路部;以及
连结体,用于使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壳体与所述输出部以距离和角度能够改变的方式相连结,其中所述连接线沿着所述连结体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非接触适配器,其中,
所述电源电路部的所述壳体包括与商用交流电源相连接的输入端子部,以及
所述电源电路部将供给至所述输入端子部的输入电压转换成预定的输出电压,并且将所述输出电压经由所述输出部供给至所述电气设备。
16.根据权利要求9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适配器,其中,所述输出部包括与对商用交流电源进行AC/DC转换的AC适配器的输出端子相连接的输入端子部,并且将输入至所述输入端子部的直流电源供给至所述电气设备。
17.根据权利要求9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所述非接触适配器包括用于检测以及显示所述次级线圈和初级线圈的磁耦合状态的显示功能。
18.一种供电装置,其设置在包括容纳凹部的物体中,所述供电装置包括:
高频逆变器,其连接至电源,并且生成高频电流;
初级线圈,其连接至所述高频逆变器,并且在被供给所述高频电流的情况下,产生使次级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的交变磁场;
线圈形成基板,其设置有所述初级线圈,并且形成为能够容纳在所述容纳凹部中;
连结体,用于使所述物体的所述容纳凹部和所述线圈形成基板以距离和角度能够改变的方式相连结;以及
连接线,其沿着所述连结体布线,并且使所述高频逆变器和所述初级线圈相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供电装置,其中,所述线圈形成基板由以能够折叠的方式连结的多个线圈形成基板构成,所述初级线圈配置在各线圈形成基板上,所述多个线圈形成基板以折叠状态容纳在所述容纳凹部中,并且所述连结体连结至所述多个线圈形成基板之一。
CN201380046212.7A 2012-09-06 2013-03-13 非接触供电系统、非接触适配器和供电装置 Active CN1046040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6384A JP6048800B2 (ja) 2012-09-06 2012-09-06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非接触アダプタ
JP2012-196384 2012-09-06
PCT/JP2013/001651 WO2014038107A1 (ja) 2012-09-06 2013-03-13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非接触アダプタ及び給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04092A true CN104604092A (zh) 2015-05-06
CN104604092B CN104604092B (zh) 2017-05-24

Family

ID=50236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6212.7A Active CN104604092B (zh) 2012-09-06 2013-03-13 非接触供电系统、非接触适配器和供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948143B2 (zh)
EP (1) EP2922176B1 (zh)
JP (1) JP6048800B2 (zh)
CN (1) CN104604092B (zh)
TW (1) TWI573366B (zh)
WO (1) WO2014038107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1600A (zh) * 2016-09-22 2018-04-0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模块及利用该线圈模块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
CN109120033A (zh) * 2018-09-05 2019-01-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
CN111029860A (zh) * 2019-12-31 2020-04-17 杭州简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插座
US11057999B2 (en) 2018-05-08 2021-07-06 Asustek Computer Inc. Motherboard and memory modul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134127A1 (en) * 2014-11-10 2016-05-12 Eaton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system
EP3042453B1 (en) * 2014-11-25 2018-02-28 Pepperl + Fuchs GmbH An rfid/nfc-system
JP6274116B2 (ja) * 2015-01-09 2018-02-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情報入力装置
WO2016168751A1 (en) * 2015-04-15 2016-10-20 Wireless Advanced Vehicle Electrification, Inc. Removable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pad
TWI556551B (zh) * 2015-12-04 2016-11-01 Wu-Xu Lin Flat type power plant
EP3419143B1 (en) * 2016-02-17 2023-10-11 Fuji Corporation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device
JP6151811B1 (ja) * 2016-03-08 2017-06-21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携帯時計
TWI606666B (zh) * 2016-04-25 2017-11-21 無線電力傳輸裝置及其金屬異物偵測線圈的結構
WO2018062297A1 (ja) 2016-09-28 2018-04-05 京セラ株式会社 受電機及びアダプタ
JP6655517B2 (ja) * 2016-09-28 2020-02-26 京セラ株式会社 受電機
US10381878B1 (en) 2016-12-29 2019-08-13 X Development Llc Adapter for electronic devices
KR102439878B1 (ko) * 2017-04-12 2022-09-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무선으로 전력을 수신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WO2018194223A1 (ko) * 2017-04-21 2018-10-2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에너지 밀도가 균일한 충전 영역을 형성하는 2차원 원형 배열 구조 무선 충전 방법 및 장치
CN107069903B (zh) * 2017-06-22 2019-08-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系统和充电方法
CN111742464A (zh) 2017-12-22 2020-10-02 无线先进车辆电气化有限公司 具有多个绕组的无线电力传输焊盘
US11211819B2 (en) * 2018-03-28 2021-12-2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Charging device that focuses flux by flowing current through spirals in opposing radial directions
US20200044468A1 (en) * 2018-07-31 2020-02-06 Ling Yung LIN Mobile power supply module with light source
CN108768001A (zh) * 2018-08-21 2018-11-06 东莞茂雄电子有限公司 无线电源收发器及其扩充支撑结构
WO2020180749A1 (en) * 2019-03-01 2020-09-10 Xentris Wireless Llc Foldable watch charging adapter
CN110336339A (zh) * 2019-04-25 2019-10-15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充电系统的屏蔽装置及无线充电系统
CN113098152A (zh) * 2020-01-08 2021-07-0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方法及装置、折叠屏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AU2021357160A1 (en) * 2020-10-06 2023-05-25 Connector Technologies Pty Ltd Intrinsically safe electrical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88212B1 (en) * 1996-01-30 2002-04-17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ion system and connection method for an electric automotive vehicle
JP2000341887A (ja) * 1999-03-25 2000-12-08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給電用カプラ、給電装置、受電器及び電磁誘導型非接触充電装置
JP2003140773A (ja) 2001-10-31 2003-05-16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デバイス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US20120080958A1 (en) 2002-12-10 2012-04-05 Pure Energy Solutions, Inc. Reliable contact and safe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power to an electronic device
US7932638B2 (en) 2002-12-10 2011-04-26 Pure Energy Solutions, Inc. Reliable contact and safe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power to an electronic device
US7172196B2 (en) 2002-12-10 2007-02-06 Mitch Randal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power to mobile and arbitrarily positioned devices
US7982436B2 (en) 2002-12-10 2011-07-19 Pure Energy Solutions, Inc. Battery cover with contact-type power receiver for electrically powered device
US20090072782A1 (en) * 2002-12-10 2009-03-19 Mitch Randall Versatil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lectronic devices
US8169185B2 (en) 2006-01-31 2012-05-01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uctive charging of portable devices
US7952322B2 (en) 2006-01-31 2011-05-31 Mojo Mobility, Inc. Inductive power source and charging system
JP4573046B2 (ja) * 2006-03-20 2010-11-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型情報処理装置
US7948208B2 (en) 2006-06-01 2011-05-24 Mojo Mobility, Inc. Power source, charging system, and inductive receiver for mobile devices
CA2676799C (en) * 2007-01-29 2016-07-12 Powermat Ltd. Pinless power coupling
EP2161808A3 (en) 2007-03-22 2012-05-30 Powermat Technologies Ltd. Inductive power outlet locator
US20120038619A1 (en) 2007-03-22 2012-02-16 Powermat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ductive power to multiple modules
CA2736047C (en) * 2007-10-09 2014-12-09 Powermat Ltd. Inductive receivers for electrical devices
US8193769B2 (en) 2007-10-18 2012-06-05 Powermat Technologies, Ltd Inductively chargeable audio devices
US8729734B2 (en) * 2007-11-16 2014-05-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power bridge
US20110050164A1 (en) 2008-05-07 2011-03-03 Afshin Partovi System and methods for inductive charging, and improvements and uses thereof
US9577436B2 (en) * 2008-09-27 2017-02-21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for implantable devices
JP2010098867A (ja) * 2008-10-17 2010-04-30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給電システム
JP2010263690A (ja) * 2009-05-01 2010-11-18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伝送システム
TWI578142B (zh) * 2009-07-24 2017-04-11 通路實業集團國際公司 電源供應器
JP2011083407A (ja) * 2009-10-15 2011-04-28 Panasonic Corp テーブル
JP2011151900A (ja) 2010-01-19 2011-08-04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5481231B2 (ja) * 2010-03-03 2014-04-23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5654367B2 (ja) 2011-01-28 2015-01-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の給電モジュール、非接触給電装置の給電モジュールの使用方法及び非接触給電装置の給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1600A (zh) * 2016-09-22 2018-04-0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模块及利用该线圈模块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
CN107871600B (zh) * 2016-09-22 2020-07-14 株式会社Wits 线圈模块及利用该线圈模块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
US11057999B2 (en) 2018-05-08 2021-07-06 Asustek Computer Inc. Motherboard and memory module
CN109120033A (zh) * 2018-09-05 2019-01-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
CN109120033B (zh) * 2018-09-05 2021-03-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
CN111029860A (zh) * 2019-12-31 2020-04-17 杭州简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插座
CN111029860B (zh) * 2019-12-31 2021-07-02 杭州简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插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48143B2 (en) 2018-04-17
EP2922176B1 (en) 2018-11-21
EP2922176A1 (en) 2015-09-23
JP6048800B2 (ja) 2016-12-21
TWI573366B (zh) 2017-03-01
EP2922176A4 (en) 2015-10-21
TW201411982A (zh) 2014-03-16
CN104604092B (zh) 2017-05-24
US20150244175A1 (en) 2015-08-27
JP2014054062A (ja) 2014-03-20
WO2014038107A1 (ja) 2014-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04092A (zh) 非接触供电系统、非接触适配器和供电装置
US10534105B2 (en) Utility locating transmitter apparatus and methods
TWI433421B (zh) 無接觸電力供應裝置,無接觸電力接收裝置,及優先性顯示之相關方法
TWI493823B (zh) 非接觸式供電系統、電子機械、中繼器及轉接器
CN102377251B (zh) 电力传送系统
US9281701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device for charging mobile/portable devices
CN105745810B (zh) 无线电力正交极化天线阵列
JP5689682B2 (ja) 誘導電力供給装置
CN1813396B (zh) 谐振变换器及其方法以及感耦电能传送系统
US8575782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power transmission/recep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power
CN103718417B (zh) 电容性非接触供电系统
JP5939314B2 (ja) 電子装置およ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02651499A (zh) 天线
US9831710B2 (en) Electric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WO2014167786A1 (ja) 電源台
JP5516824B2 (ja)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02457108A (zh) 电力传输系统和天线
JP2010017041A (ja) 電力供給装置
US20230283116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ase for use with a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TWI506915B (zh) 用於固定建築物與可移動車輛間之可雙向無線感應充電系統
JP6112044B2 (ja) 通信可視化システム
JP2022153688A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受電装置及び送電装置
CN103378656A (zh) 三维无线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