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90830A - 振动式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振动式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90830A
CN104590830A CN201410710828.6A CN201410710828A CN104590830A CN 104590830 A CN104590830 A CN 104590830A CN 201410710828 A CN201410710828 A CN 201410710828A CN 104590830 A CN104590830 A CN 1045908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oughput direction
link
spring
inertial mass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1082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90830B (zh
Inventor
原顺一
皆川恭弘
神户祐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SH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SH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SH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SH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90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908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908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908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1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 B65G27/28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with provision for dynamic balancing
    • B65G27/3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with provision for dynamic balancing by means of an oppositely-moving mass, e.g. a second convey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B06B1/045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using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08Supports or mountings for load-carriers, e.g. framework, bases, spr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1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 B65G27/16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of vibrators, i.e. devices for producing movements of high frequency and small amplitude
    • B65G27/24Electromagneti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1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 B65G27/32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direction, frequency or amplitude of vibration or shaking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81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kind or type of conveyors
    • B65G2812/03Vibrating conveyors
    • B65G2812/0304Driving means or auxiliary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Jigging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振动式输送装置有效地抑制从装置向设置面流出的振动能;本发明的振动式输送装置(10)具备:输送体(11),其具备对输送物进行输送的呈直线状的输送路;板状的第一弹性体(12a、12b),其在输送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别以能够向所述输送方向进行挠曲变形的方式弹性支承所述输送体;连接部件(13a、13b),其经由所述第一弹性体连接到所述输送体的下方;第二弹性体(14a、14b),其在所述输送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别从下方弹性支承所述连接部件;激振体(16a、16b),其对所述连接部件赋予所述输送方向的振动;板状的第三弹性体(21a、21b),其以能够向所述输送方向进行挠曲变形的方式与所述连接部件连接;惯性质量体22,其经由所述第三弹性体与所述连接部件弹性连接,且能够向所述输送方向移动,所述输送体和所述惯性质量体以相反相位进行振动。

Description

振动式输送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人为株式会社大伸、中国申请号为201210433917.1、申请日为2012年10月29日、题为“振动式输送装置”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振动式输送装置,尤其涉及对具备用于对输送物进行输送的输送路的输送体赋予振动并且具备以与该输送体相反的相位进行振动的惯性质量体的输送装置的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在振动式输送装置中,已知有为了抑制振动能从装置向外部的流出并减少对设置在装置周围的外部设备的影响而与输送部件等的输送体分开地设有惯性质量体(配重)的装置(例如,参照以下的专利文献1及2)。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中,通过将惯性质量体22相对于激振体21连接固定到与向输送体25传递振动这一侧相反的一侧,并且将连接激振体安装部件23与输送体25的振动传递用板簧26的中间部经由连结部件支承片28而通过防振用板簧27弹性支承,由此吸收来自输送体25的反力,抑制向防振用板簧27传递的振动。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装置中,在将经由防振用板簧15而设置在地板上的板簧安装体14与输送体的槽11经由激振体20a、20b弹性连接,并将配重13经由激振体21a、21b相对于板簧安装体14而弹性连接到与输送体11相反的一侧这样的结构中,对上述激振体20a、20b和激振体21a、21b进行控制以抑制由传感器检测出的防振用板簧15的振动。
另外,作为在由增幅弹簧5和防振弹簧7弹性支承的连接部件4上连接有压电驱动体3、并且在该压电驱动体3的相反侧连接有惯性体6的结构,已知有以下的专利文献3及4所记载的装置。在上述装置中,虽然通过压电驱动体3经由连接部件4及增幅弹簧5而使输送体2振动,但通过在压电驱动体3的相反侧连接惯性体6,由此惯性体6以与输送体2相反的相位摆动,因此能够抑制振动能从防振弹簧7向基台1的流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开平11-91928号
【专利文献2】日本公报、实公平5-20473号
【专利文献3】日本公报、特开2007-137674号
【专利文献4】日本公报、特开2008-273714号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的现有的振动式输送装置中,由于惯性质量体22相对于激振体21直接连接到与激振体安装部件23相反的一侧,使惯性质量体22与激振体安装部件23之间产生振动,因此存在如下问题:用于对抗输送体25的惯性力的激振体21、惯性质量体22及激振体安装部件23的整体的振动形态难以与输送体25的振动形态充分地对应,无法充分地吸收输送体25的反力,无法较大地抑制从振动传递用板簧26的中间部向连结部件支承片28传递的振动能。另外,在该结构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容易在激振体21、惯性质量体22、激振体安装部件23、输送体25及振动传递用板簧26的整体上产生沿着输送方向的上下运动(俯仰动作),该上下运动的振动能容易向连结部件支承片28侧流出,并且招致输送体25的输送方向的输送速度的不均匀性或输送物的输送状态的不稳定性。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那样的现有的振动式输送装置中,由于激振体20a、20b对槽11直接驱动,因此难以避免其反作用从板簧安装体14向防振用板簧15传递,另外,为了获得充分的防振作用,需要在板簧安装体14与配重13之间夹设其他的激振体21a、21b,并且根据设置在防振用板簧15上的反力检测器22的检测值来控制上述其他的激振体21a、21b,因此存在机械结构及激振体的控制复杂这样的问题。另外,在该结构中,虽然也能够通过一对激振体之间的控制来抵消输送方向的反作用,但难以抑制配置在防振用板簧15上的整体结构的沿着输送方向的上下运动(俯仰动作),因此难以实现对振动能的流出的充分抑制及输送速度的均匀性或输送状态的稳定性。
进而,在上述专利文献3及4那样的现有的振动式输送装置中,虽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振动能向基台1的流出,但与上述专利文献1同样地,由于在压电驱动体3的相反侧连接有惯性体6,而存在惯性体6的惯性力所起到的输送体2的反力的降低效果不充分的情况。另外,当增大惯性体6的质量时,容易在经由压电驱动体而连结到惯性体6的前后两侧的连接部件4及经由增幅弹簧5而连接到连接部件4的输送体2上产生沿着输送方向的上下运动(俯仰动作),因此实际上存在输送速度沿着输送方向变动或轻量的输送物容易乱动等与输送速度的均匀性或输送状态的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提出,其课题在于实现能够比现有技术更加有效地抑制从装置向设置面流出的振动能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减少沿着输送方向的上下运动来实现输送速度的均匀化或输送姿态的稳定化。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振动式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输送体(11、31),其具备对输送物进行输送的呈直线状的输送路;前后一对板状的第一弹性体(32a、32b),其在输送方向(F)的前方和后方分别以能够向所述输送方向进行挠曲变形的方式弹性支承所述输送体;前后一对的连接部件(33),其在所述输送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别经由各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弹性体连接到所述输送体的下方;前后一对板状的第二弹性体(34a、34b),其在所述输送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别从下方弹性支承各自对应的所述连接部件;前后一对板状的第三弹性体(41a、41b),其在所述输送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别以能够向所述输送方向进行挠曲变形的方式与各自对应的所述连接部件连接;惯性质量体(42),其仅经由前后一对的所述第三弹性体与前后一对的所述连接部件弹性连接,且构成为能够向所述输送方向摆动,以及电磁驱动式的激振体,其具有电磁螺线管(36)和对极部件(37、37′),并对所述输送体或所述惯性质量体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赋予所述输送方向的振动;并且,所述输送体和所述惯性质量体以相反相位进行振动。
根据本发明,输送体被第一弹性体、连接部件及第二弹性体从下方弹性支承为能够向输送方向移动。此时,当通过激振体对连接部件赋予输送方向的振动时,该振动经由该连接部件向第一弹性体传播,而使输送体向输送方向振动,但与该振动传播路径不同体地经由第三弹性体与连接部件弹性连接的惯性质量体以与上述输送体相反的相位向输送方向振动,因此能够充分地降低连接部件的振幅,从而能够比现有技术更加有效地抑制振动能从连接部件经由第二弹性体的流出。另外,当向设置面流出的振动能比现有技术减少时,输送体从设置面侧受到的限制力也能够减少,因此能够抑制在输送体产生的不必要振动(例如,产生宽度方向的俯仰动作的振动等)。尤其对于在沿着上述的振动传播路径的各部件的组装体上产生的沿着输送方向的上下运动(俯仰动作)来说,也能够通过与振动传播路径分开设置的、以相反相位进行振动的第三弹性体及惯性质量体来减轻,因此能够比现有技术提高输送速度的均匀性或输送状态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输送体以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前方而相对于水平方向向斜上方移动的方式进行振动,所述惯性质量体以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后方而相对于水平方向向斜上方移动的方式进行振动。由此,能够将输送体振动时因输送体的移动方向或加减速而产生的上下运动(沿着输送方向的俯仰动作)所带来的影响通过与惯性质量体的摆动相伴的反向的作用来抵消,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振动能经由第二弹性体的流出,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输送速度的均匀性或输送状态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中,所述惯性质量体仅经由所述第三弹性体而被支承为能够向所述输送方向摆动。基本上只要惯性质量体构成为至少能够向输送方向移动,就能够抑制振动能经由第二弹性体的流出,根据该结构,通过仅经由第三弹性体而将惯性质量体支承为能够摆动,由此能够有效地吸收输送体的摆动所带来的反作用,尤其还能够吸收上下方向的反作用。这种情况下,关于惯性质量体的摆动的方向,例如在所述第三弹性体以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件的安装位置配置在比相对于所述惯性质量体的安装位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前方的位置的方式连接时,能够使惯性质量体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后方而相对于水平方向向斜上方振动。尤其优选将所述第三弹性体以从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件的安装位置朝向相对于所述惯性质量体的安装位置的倾斜姿态安装。
在本发明中,所述惯性质量体的重心配置在相比所述惯性质量体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件的安装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输送体的重心位置和惯性质量体的重心位置相对于连接部件而配置在上下相反侧,因此能够有效地吸收从输送体受到的反力(尤其是上下运动),能够减轻惯性质量体的重量。在此,当构成为所述激振体的重心配置在比所述激振体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件的安装位置更靠上方的位置时,能够将激振体和惯性质量体有效地配置在输送体与设置面之间,从而能够将装置在高度方向上紧凑地构成。
在本发明中,具有:前方的所述连接部件,其与分别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的前方的所述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及所述第三弹性体均连接;以及后方的所述连接部件,其与分别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的后方的所述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及所述第三弹性体均连接,所述前方的连接部件和所述后方的连接部件相互分开而配置。由此,分别配置在输送方向的前后的一对连接部件分开构成,通过前后一对的连接部件分别经由第一弹性体而在输送方向的前后对输送体分别独立地激振,因此与前后的连接部件共通化或一体固定化的情况相比,不易产生输送体的沿着输送方向的上下运动(俯仰动作),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沿着输送方向的输送速度的均匀性或输送状态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中,所述激振体可以构成为在所述输送体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生成振动,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惯性质量体之间生成振动。上述情况下的激振体为电磁驱动体。当为电磁驱动体时,不需要对生成振动的两侧的部件彼此进行必要以上的限制,因此能够提高输送体与惯性质量体之间的振动的抵消作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起到可实现比现有技术更有效地抑制从装置向设置面流出的振动能的振动式输送装置这样优越的效果。另外,还能够提高输送速度的均匀性或输送状态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后视图。
图9是强调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状态的仿真图像(a)及(b)。
图10是强调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状态的仿真图像(a)及(b)。
图11是强调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振动状态的仿真图像(a)及(b)。
图12是强调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振动状态的仿真图像(a)及(b)。
(符号说明)
10、30…振动式输送装置
11、31…输送体
11a、31a…槽
11b、31b…输送块
12a、12b、32a、32b…增幅弹簧
13a、13b、13a′、13b′、33a、33b…连接部件
14a、14b、34a、34b…防振弹簧
15、35…基台
16a、16b…压电驱动体
17…连结部件
22、22′…惯性质量体
36…电磁驱动体
36a…磁芯
36b…线圈
37、37′…对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9(a)及(b)是表示制成动画时的输送方向的前后的最大振幅时的变形形态及此时的用灰阶(gray scale)阶段性地表示的各部的变形量的仿真图像,其中,上述动画是将该振动系统共振时的振动形态通过结构解析程序强调而示出的动画。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关于装置的朝向,将从输送方向F的前方(输送物的供给目的地)这一侧观察到的面作为正面,将从输送方向F的后方(输送物的供给起始地)这一侧观察到的面作为背面。需要说明的是,图9至图12所示的各仿真图像均为在强调振幅而表示装置的机械结构的共振状态的变位形态的动画中,在输送方向F的前后的最大变位时分别抽出的静止图像(a)及(b)。
如图1及图2所示,振动式输送装置10具备由槽(trough)11a和固定在该槽11a上的图中用虚线表示的输送块11b构成的输送体11。输送体11并不局限于图示那样将槽11a与输送块11b连接固定而形成,也可以将两者呈一体地构成。在输送块11b的上表面上呈直线状地形成有未图示的输送路。在该输送路中,未图示的电子部件等输送物沿着输送方向F被向图示箭头的方向输送。
在槽11a的前端部(位于输送方向F的最前方的部位)上连接固定有板簧形状的增幅弹簧(amplifier spring)12a(的上端)。另外,在槽11a的后端部(位于输送方向F的最后方的部位)上连接固定有板簧形状的增幅弹簧12b(的上端)。上述增幅弹簧12a(的下端)连接固定于配置在输送方向F的前方的连接部件13a上。另外,增幅弹簧12b(的下端)连接固定于配置在输送方向F的后方的连接部件13b上。在图示例中,增幅弹簧12a、12b的下端连接固定在连接部件13a、13b的上部。另外,增幅弹簧12a、12b分别固定在连接部件13a、13b的输送方向F的前后的外侧面(位于输送方向F的前方的连接部件13a的前面、位于输送方向F的后方的连接部件13b的背面)上。增幅弹簧12a、12b构成为能够向输送方向F进行挠曲变形,由此从下方将输送体11弹性支承为能够向输送方向F摆动。增幅弹簧12a、12b相当于上述第一弹性体。
连接部件13a连接固定在板簧形状的防振弹簧14a(的上端)。另外,连接部件13b连接固定在板簧形状的防振弹簧14b(的上端)。在图示例中,防振弹簧14a、14b的上端连接固定在连接部件13a、13b的下部。另外,防振弹簧14a、14b分别固定在连接部件13a、13b的输送方向F上的前后的外侧面(位于输送方向F的前方的连接部件13a的前面、位于输送方向F的后方的连接部件13b的背面)上。防振弹簧14a、14b相当于上述第二弹性体。在此,增幅弹簧12a、12b和防振弹簧14a、14b在输送方向F的前方及后方分别以朝向输送方向F的后方而相对于水平方向朝向斜上方的方式倾斜。换言之,所有的弹簧都以其上端比下端位于输送方向F的后方的方式倾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幅弹簧12a、12b和防振弹簧14a、14b大致沿着以随着从下向上而从输送方向F的前方朝向输送方向F的后方的形态倾斜的共同的平面而配置。然而,增幅弹簧12a、12b和防振弹簧14a、14b并不需要严格地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也可以彼此错开配置。在此,防振弹簧14a、14b构成为能够向输送方向F进行挠曲变形,由此从下方将连接部件13a、13b以能够向输送方向F摆动的状态弹性支承。
在连接部件13a上连接有配置在输送方向F的前方的压电驱动体16a(的下端)。另外,在连接部件13b上连接有配置在输送方向F的后方的压电驱动体16b(的下端)。上述压电驱动体16a、16b为在垫板等弹性金属板(的表面和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固定有压电体的板状体。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在弹性金属板的表面和背面两面上均固定有压电体的结构、或者在表面和背面的任一面上固定有层叠多个压电层而成的层叠压电体的结构。在图示例的情况下,压电驱动体16a、16b以与上述增幅弹簧12a、12b及上述防振弹簧14a、14b平行的姿态设置。另外,压电驱动体16a、16b构成为通过对上述压电体的表面和背面施加电压而在长度方向上进行挠曲变形,由此通过施加规定的交流电压而产生挠曲振动。在此,在本说明书中,在压电驱动体或板状的各弹性体中,将沿着振动的传播方向(挠曲方向)的尺寸及方向称为“长度”及“长度方向”,将沿着与该传播方向(挠曲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及方向称为“宽度”及“宽度方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述增幅弹簧12a、12b、上述防振弹簧14a、14b及压电驱动体16a、16b分别以将长度方向作为接近上下方向的倾斜方向、将宽度方向作为左右方向的姿态设置。
上述压电驱动体16a(的上端)与上述压电驱动体16b(的上端)经由连结部件17而相互连接固定。在图示例中,在连结部件17的输送方向F上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分别连接固定有压电驱动体16a和压电驱动体16b。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连结部件17不与压电驱动体16a、16b以外的其他部件连接,并且与槽11a分开。在图示例的情况下,连结部件17为板状体,并且构成为基准姿态(不进行振动的静置状态下的姿态)呈水平姿态。
防振弹簧14a、14b的下端分别连接固定到基台15上。在图示例的情况下,基台15以其输送方向F的中间部高一段的方式构成为侧视时呈凸字形状,在该中间部的前方的台阶面上连接固定有防振弹簧14a,在后方的台阶面上连接固定有防振弹簧14b。通过如上那样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体11在输送方向F的前后两处分别被增幅弹簧12a、12b、连接部件13a、13b及防振弹簧14a、14b弹性支承,从而能够向输送方向F摆动。在此,增幅弹簧12a、12b和防振弹簧14a、14b均在输送方向F上朝向同一方向倾斜,因此在两弹簧发生挠曲变形时,输送体朝向输送方向F的前方而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微(例如3度~12度左右)朝向斜上方振动。然而,作为实现同样的振动形态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板簧自身倾斜的形态,例如,也可以使增幅弹簧12a、12b的下端相对于连接部件13a、13b的安装位置比防振弹簧14a、14b的上端相对于连接部件13a、13b的安装位置偏靠输送方向F的后方而连接,从而使得增幅弹簧12a、12b相对于防振弹簧14a、14b配置在输送方向F的后方。此时,可以将两弹簧设为垂直姿态,也可以设为倾斜姿态。
在上述连接部件13a上连接固定有板簧形状的连结弹簧21a的一端(图示上端),该连结弹簧21a的另一端(图示下端)连接固定在惯性质量体22上。另外,在上述连接部件13b上连接固定有板簧形状的连结弹簧21b的一端(图示上端),该连结弹簧21a的另一端(图示下端)连接固定在上述惯性质量体22上。在图示例的情况下,连结弹簧21a、21b固定在惯性质量体22的输送方向F上的前后的端面上。另外,惯性质量体22配置在比上述压电驱动体16a、16b及连结部件17靠下方的位置。在图示例中,惯性质量体22通过在连接固定有上述连结弹簧21a、21b的板状部22a上固定输送方向F上的前后范围比该板状部22a窄的追加质量部22b而构成为侧视时呈凸状。由此,即使如图示例那样将追加质量部较厚地设置,惯性质量体22也不会与连接部件13a、13b或压电驱动体16a、16b发生干扰,并且通过设置追加质量部22b而能够增大惯性质量体22的惯性力矩。然而,惯性质量体22并不局限于图示例那样将上述板状部22a和上述追加质量部22b固定的结构,也可以将两者呈一体地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连结弹簧21a、21b相当于上述第三弹性体。
上述惯性质量体22基本上只要构成为能够向输送方向F移动,就能够吸收从输送体受到的输送方向F的反力,由此抑制振动能从连接部件13a、13b向防振弹簧14a、14b的流出。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惯性质量体22仅经由上述连结弹簧21a、21b与其他部件(连接部件13a、13b)连接、即仅经由连结弹簧21a、21b而被弹性支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振动系统中构成为作为自由端而进行动作。由此,通过惯性质量体22在连结弹簧21a、21b的作用下进行摆动,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吸收从输送体11受到的反力。在此,优选如图示例所示那样惯性质量体22的重心配置在比连结弹簧21a、21b相对于连接部件13a、13b的安装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由此,相对于连接部件13a、13b而言,输送体11弹性连接到上方,而惯性质量体22弹性连接到下方,因此能够以通过连接部件13a、13b的上下两侧的惯性的平衡来相互抵消反力的方式构成振动系统。因此,能够降低装置整体的重心而提高稳定性,并且容易减少连接部件13a、13b的振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振动经由防振弹簧14a、14b的传播。需要说明的是,本段落所述的各结构及其作用效果在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防振弹簧14a、14b和连结弹簧21a、21b配置在从输送方向F观察时接近或一致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并列的位置)处,因此如图2所示,通过将防振弹簧14a、14b的宽度方向中央作为开口部14c,并在该开口部14c的开口面内配置连结弹簧21a、21b,由此构成为两弹簧彼此不接触的结构。由此,能够在容易增加惯性质量体22的重量的同时将装置整体(通常为除了输送块11b以外的部分)从输送方向F观察时紧凑地构成。在图示例中,用于固定连结弹簧21a、21b的上下两端的螺栓或螺母也配置在上述开口部14c内从而不与防振弹簧14a、14b接触。图示例的连结弹簧21a、21b在输送方向F的前后配置在防振弹簧14a、14b的内侧(连结弹簧21a相对于防振弹簧14a配置在输送方向F的后方,连结弹簧21b相对于防振弹簧14b配置在输送方向F的前方),并分别与防振弹簧14a、14b平行地设置。
在此,防振弹簧14a、14b的上述开口部14c及其左右两侧部分以连结弹簧21a、21b(的中央轴线)为中心而在宽度方向上呈左右对称地构成。这样,由于输送体11或惯性质量体22的宽度方向的弹性支承特性不易产生偏差,因此,能够防止因扭转振动(宽度方向的俯仰动作)而引起的驱动效率的降低或输送状态的不稳定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为在连结弹簧21a、21b的宽度方向两侧配置防振弹簧14a、14b的结构,因此容易确保防振弹簧14a、14b的弹性支承力在宽度方向上的平衡或稳定性,并且通过增大连结弹簧21a、21b的弹性模量而容易使惯性质量体22摆动(其结果是扩大摆动振幅),由此能够充分地吸收输送体11的反力,从而优选。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激振体(压电驱动体16a、16b及连结部件17)产生的振动分别向连接部件13a、13b传递,进而经由增幅弹簧12a、12b分别向输送体11传递。另一方面,如图9(a)及(b)所示,在共振状态下,连接部件13a、13b所受到的反力经由连结弹簧21a、21b而被以与输送体11相反的相位(相位差为180度)进行摆动的惯性质量体22吸收,因此输送体11能够以充分的振幅进行振动,同时能够抑制振动能从防振弹簧14a、14b向基台15的流出。尤其由于与从激振体经由连接部件13a、13b及增幅弹簧12a、12b朝向输送体11的振动传递路径不同地另行设置有与连接部件13a、13b连接的连结弹簧21a、21b及惯性质量体22,因此即使在构成上述振动传递路径的输送体11、增幅弹簧12a、12b、连接部件13a、13b、压电驱动体16a、16b及连结部件17的组装体整体上产生沿着输送方向F的上下运动(俯仰动作),也能够通过与该组装体不同体的连结弹簧21a、21b及惯性质量体22所起到的反力吸收作用来减轻该上下运动,因此能够提高输送速度的均匀性或输送状态的稳定性。
实际上,如图9(a)及(b)所示,由将输送体11在输送方向F的前后分别弹性支承的增幅弹簧12a、12b、连接部件13a、13b及防振弹簧14a、14b构成的弹性支承结构的振动的波节如图示的灰阶所示的那样,位于连接部件13a、13b与防振弹簧14a、14b的连结部(连接部件13a、13b的下部或防振弹簧14a、14b的上部),且该连结部几乎不发生变位。另一方面,可知与上述连结部连接的连结弹簧21a、21b因惯性质量体22的变位而大幅挠曲变形。
在现有的振动式输送装置中,当不将基台的重量较大地设定或将基台固定于其他的重量物(地板等)时,由于振动能向基台的流出而无法充分地获得输送体的振幅,从而存在无法将输送物高速地输送这样的问题,为此增大了基台的重量。另外,为了减少振动能向设置面的流出,还进行了经由防振橡胶或螺旋弹簧等防振部件在基台的下方进一步配置设置台这样的改进。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如上述那样将基台15的重量轻量化,也能够通过惯性质量体22所起到的反力降低作用来确保充分的输送力。例如,相对于整体具有35kg的重量的现有装置,可以明确在与该现有装置相同重量的具备输送体11的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减轻基台15的重量而能够以20kg左右或这以下的重量构成。由此,装置的搬入、移动、设置等各作业得以容易化。
此时,从输送方向F的前后的连接部件13a、13b分别经由增幅弹簧12a、12b来驱动输送体11,就上述驱动部位来说,虽然连接部件13a和13b经由压电驱动体16a、16b连接固定到连结部件17上,但由于输送体11通过压电驱动体16a和16b的振动驱动源在输送方向F的前后两处独立地激振,因此与增幅弹簧12a和12b连接到共同的部件上的情况相比,不易产生沿着输送方向F的俯仰动作。即,在向输送体11的振动传递路径上的连接部件13a与13b相互一体化的情况下,振动系统整体的输送方向F的前后的一体性提高,因此容易产生沿着输送方向F的俯仰动作,振动方向容易在位于输送方向F的前后两处的增幅弹簧12a和12b的连接位置处产生差别,因此在输送体11上也容易产生沿着输送方向F的上下运动(俯仰动作),由此根据输送位置而输送速度的差别变大,或者输送状态变得不稳定。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方向F的前后两处的连接部件13a和13b分开构成,尤其是连接部件13a和13b还被不同的压电驱动体16a和16b驱动,从而不易产生因上述俯仰动作引起的振动方向的差别。因此,能够抑制输送体的沿着输送方向F(输送路)的输送速度根据沿着该方向的位置而变化的情况,从而能够实现更均匀的输送速度。其结果是,即使不改变增幅弹簧12a与12b之间在输送方向F上的前后间隔,也能够将输送体11沿着输送方向F较长地形成,因此包括该装置在内的制造线等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另外,由于输送体11振动时的移动形态接近于平移移动,因此输送物的输送姿态稳定,由此输送状态的稳定性得以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10(a)及(b)是表示制成动画时的输送方向的前后的最大振幅时的变形形态及此时的用灰阶阶段性地表示的各部的变形量的仿真图像,其中,该动画是将该振动系统共振时的振动形态通过结构解析程序强调而示出的动画。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基本结构,因此对同一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与共同的结构有关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体11(槽11a及输送块11b)、增幅弹簧12a、12b、防振弹簧14a、14b、基台15、压电驱动体16a、16b、连结部件17、及连结弹簧21a、21b分别具备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13a′、13b′相对于上述连结弹簧21a、21b的安装位置及安装角度、惯性质量体22′的板状部22a′相对于上述连结弹簧21a、21b的安装位置及安装角度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并且,上述连结弹簧21a、21b相对于上述防振弹簧14a、14b配置在上述输送方向F上的不同位置(输送方向F的更后方的位置)处。另外,上述连结弹簧21a、21b向与上述增幅弹簧12a、12b及上述防振弹簧14a、14b相反的方向倾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连结弹簧21a自身配置在比防振弹簧14a更靠输送方向F的后方的位置,因此防振弹簧14a与连结弹簧21a自身不会相互干扰,从而无需像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防振弹簧14a上设置用于避开连结弹簧21a的开口部14c或将两弹簧在宽度方向上错开配置。然而,为了使用于将连结弹簧21a连接固定到上述连接部件13a′及上述惯性质量体22′上的螺栓或螺母不与防振弹簧14a发生干扰,而在防振弹簧14a上设有用于避开上述螺栓或螺母的小开口部14c′、14d′。
另一方面,由于连结弹簧21b也相对于防振弹簧14b配置在输送方向F的后方,因此与上述同样地防振弹簧14b与连结弹簧21b自身不会相互干扰。其中,为了将相对于连结弹簧21b的安装位置分别配置在比相对于防振弹簧14b的安装位置更靠输送方向F的后方的位置并同时将连结弹簧21b与惯性质量体22′连结,而在连接部件13b′和惯性质量体22′的至少一部分(后端部)上设置向输送方向F的后方突出的相对于连结弹簧21b的安装部13b1′及安装部22a1′,并且在上述防振弹簧14b的一部分上设置用于使上述连接部件13b′的安装部13b1′及惯性质量体22′的安装部22a1′以非接触的方式通过的与防振弹簧14a的小开口部14c′、14d′同样的未图示的开口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本上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实际上如图10(a)及(b)所示,振动的波节位于连接部件13a′、13b′,与该连接部件13a′、13b′连接的两种弹簧即防振弹簧14a、14b和连结弹簧21a、21b中,连结弹簧21a、21b的下端与惯性质量体22′一起大幅地发生变位,而防振弹簧14a、14b几乎不发生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将惯性质量体22′和连接部件13a′、13b′连结的连结弹簧21a、21b与增幅弹簧12a、12b相反地倾斜,由此对于振动时的上下运动还产生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作用效果。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图1中,在输送体11朝向输送方向F的前方的过程(以下,简称为“输送体前进时”)中,为了对输送物赋予前进力,输送体朝向输送方向F的前方而相对于水平方向向斜上方移动(箭头P),此时,由于该移动方向或加减速,而导致输送体11的位于输送方向F的前方的部分相对地暂时上升(图示箭头U),输送体11的位于输送方向F后方的部分相对地暂时下降(图示箭头D)。另一方面,在该输送体前进时,惯性质量体22朝向输送方向F的后方而相对于水平方向向斜下方移动(图示箭头Q),此时,惯性质量体22的位于输送方向F的前方的部分相对地暂时上升(图示箭头U),惯性质量体22的位于输送方向F后方的部分相对地暂时下降(图示箭头D)。因此,振动式输送装置10的输送方向F的前方部的重心在上述输送体前进时上升,另一方面,在输送体朝向输送方向的后方的阶段(以下,简称为“输送体后退时”)下降,反之,装置的输送方向F的后方部的重心在上述输送体前进时下降,在上述输送体后退时上升。其结果是,在振动式输送装置10中,伴随着振动而在振动系统整体上产生沿着输送方向F的上下运动(俯仰动作),从而导致容易经由上述防振弹簧14a、14b向基台15传递上下振动。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防振弹簧14a、14b为板簧,因此输送方向F的前后振动容易通过板簧的挠曲变形而被吸收,但相反地上下振动不易被板簧吸收,因此即使装置的输送方向F的上下运动(俯仰动作)没有那么大,该上下运动成分的振动能的流出也比较大。
相对于此,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连结弹簧21a、21b向相反侧倾斜,由此在上述的输送体前进时惯性质量体22′朝向输送方向F的后方而向斜上方移动(图示箭头Q′),因此惯性质量体22′的位于输送方向F的前方的部分相对地暂时下降(图示箭头D),惯性质量体22′的位于输送方向F后方的部分相对地暂时上升(图示箭头U)。因此,在振动式输送装置10′中,输送体11和惯性质量体22′彼此相反地进行上下运动(俯仰动作),由此伴随着振动而产生的振动系统整体的沿着输送方向F的上下运动相互抵消,因此上下振动(俯仰动作)本身也减轻,上下振动经由上述防振弹簧14a、14b向基台15的传递也减轻,沿着输送方向F的输送速度的均匀性或输送状态的稳定性也得以提高。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防振弹簧14a、14b为板簧而不易吸收上下振动,因此装置的上下运动(俯仰动作)的抑制对于减少振动能的流出来说非常地有效。实际上,可以确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10相比,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10′更能够抑制向设置面传递的上下振动,并且更能够提高输送速度的均匀性或输送状态的稳定性。
另外,就如上述那样构成为使惯性质量体22′朝向输送方向F的后方而相对于水平方向向斜上方振动的结构而言,并不局限于通过将连结弹簧21a、21b设为倾斜姿态来实现,例如,也可以将连结弹簧21a、21b分割成上半部和下半部,并将上半部与下半部通过在输送方向F上具有厚度的间隔件(spacer)连结。即,只要构成为连结弹簧21a、21b的上端相对于连接部件13a′、13b′的安装位置配置在比连结弹簧21a、21b的下端相对于惯性质量体22′的安装位置更靠输送方向F的前方的位置,就能够实现上述的惯性质量体22′的振动形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弹簧21a配置在相比防振弹簧14a更靠输送方向F的后方的位置,连结弹簧21b也配置在相比防振弹簧14b更靠输送方向F的后方的位置。其原因在于,在如上述那样为了使输送体11朝向输送方向F的前方而相对于水平方向向斜上方振动,而将增幅弹簧12a、12b相对于输送体11的安装位置分别配置在相比防振弹簧14a、14b相对于基台15的安装位置更靠输送方向F的后方的位置的情况下,在装置设计上,容易使惯性质量体22′在装置下部偏靠输送方向F的后方配置,由此,容易使惯性质量体22′的重心位置与输送体11的重心位置在输送方向F上一致。
另外,关于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相互不同点,可以在任一实施方式中任意选择并采用另一实施方式的各点。另外,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由连接部件13a和压电驱动体16a构成的组装体、由连接部件13b和压电驱动体16b构成的组装体从压电驱动体相对于连接部件配置在输送方向F的前后的哪一侧这点来说相互反向地组装,但只要构成为避免与增幅弹簧12a或12b和连结部件17的干扰,也可以将两组装体相互同向地组装。进而,输送方向F的前后的压电驱动体16a和16b的上端可以不像上述那样通过共同的连结部件17连结,而分别与不同的惯性体连结。另外,也可以将与连结部件17连接的压电驱动体16a和16b中的任一个压电驱动体仅由板簧构成。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涉及的第三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5是本发明涉及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的侧视图,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11(a)及(b)是表示制成动画时的输送方向的前后的最大振幅时的变形形态及此时的用灰阶阶段性地表示的各部的变形量的仿真图像,其中,上述动画是将该振动系统共振时的振动形态通过结构解析程序强调而示出的动画。
本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30具备与上述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各部对应的、包括槽31a及输送块31b的输送体31、增幅弹簧32a、32b、防振弹簧34a、34b、基台35、连结弹簧41a、41b以及惯性质量体42。基本上上述各部件各自具有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在槽31a上固定有输送块31b,在该输送块31b的上表面形成有沿着输送方向F延伸的呈直线状的输送路(未图示)。槽31a和输送块31b构成输送体31。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方向F的前后的增幅弹簧32a和32b的下端与共同的连接部件33连接。连接部件33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同样地也与防振弹簧34a、34b及连结弹簧41a、41b连接。在连接部件33上呈一体或以相互固定的方式设有与输送方向F的前方的增幅弹簧32a、防振弹簧34a及连结弹簧41a连接的前方部33a、与输送方向F的后方的增幅弹簧32b、防振弹簧34b及连结弹簧41b连接的后方部33b、将上述前方部33a与后方部33b连接的板状的连结部33c。在连接部件33(的前方部33a)上安装固定有具备磁芯36a及包围该磁芯36a的线圈36b的电磁螺线管36。磁芯36a的后端面作为磁极而构成。另一方面,在输送体31(槽31a)的下部固定有向下方延伸而与上述磁芯36a的后端面对置配置的构成对置磁极的对极部件37。在此,电磁螺线管36和对极部件37构成电磁驱动式的激振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电磁螺线管36施加交变电压而在磁芯36a与对极部件37之间产生磁力,通过该磁力在输送体31与连接部件33之间产生输送方向F的振动,该振动通过增幅弹簧32a、32b传播,而使输送体振动。此时,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惯性质量体42进行摆动来抵消由输送体31产生的反力,从而振动能向基台35的流出受到抑制。另外,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连结弹簧41a、41b相对于增幅弹簧32a、32b及防振弹簧34a、34b反向地倾斜,因此基本上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减少振动系统整体的沿着输送方向F的上下运动(俯仰动作),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向基台35流出的振动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部件33的前方部33a设置有从增幅弹簧32a的连接部位向输送方向F的前方进一步突出的安装部33a1,在该安装部33a1上连接固定防振弹簧34a。同样地,在连接部件33的后方部33b设置有从增幅弹簧32b的连接部位向输送方向F的后方进一步突出的安装部33b1,在该安装部33b1上连接固定防振弹簧34b。当这样构成时,能够较大地确保防振弹簧34a与34b的沿着输送方向F的间隔,因此能够如图示那样在防振弹簧34a与34b之间配置连结弹簧41a、41b及惯性质量体42的整体,并且由于能够较大地确保惯性质量体42的配置空间,因此能够赋予充分的惯性力。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连接部件的安装部与防振弹簧、以及、配置在防振弹簧的输送方向F的前后内侧的连结弹簧及惯性质量体的结构也可以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输送方向F的前方的前方部33a与配置在输送方向F的后方的后方部33b经由连结部33c而作为连接部件33呈一体地构成,因此不像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在输送方向F的前后两处独立地施加激振作用。然而,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激振体是使振动产生在一体的连接部件33与输送体31之间,因此经由与连接部件33的输送方向F的前后两处连接的增幅弹簧32a和32b来施加从共同的连接部件33赋予的激振作用,从而能够使输送体产生沿着输送方向F的上下运动(俯仰动作)少的稳定的振动。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连接部件33中,也可以将上述连结部33c构成为作为能够进行挠曲变形的弹性体而发挥功能的结构。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涉及的第四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7是本发明涉及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的侧视图,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后视图,图12(a)及(b)是表示制成动画时的输送方向的前后的最大振幅时的变形形态及此时的用灰阶阶段性地表示的各部的变形量的仿真图像,其中,上述动画是将该振动系统共振时的振动形态通过结构解析程序强调而示出的动画。
本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30′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是具备电磁螺线管36的电磁驱动式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有关激振体的结构部分以外,基本上具有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因此对同一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对相同结构的记载。
本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与电磁螺线管36之间产生磁力的对极部件37′没有连接固定到输送体31上,而是连接固定到惯性质量体42上。因此,由电磁螺线管36和对极部件37′构成的激振体直接在连接部件33与惯性质量体42之间产生振动。然而,在由激振体所产生的该振动从连接部件33经由增幅弹簧32a、32b向输送体31传递这一点上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通过该振动传递路径使输送体31向输送方向F振动,因此能够获得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输送作用及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不直接对输送体31赋予激振力,而是经由连接部件33及增幅弹簧32a、32b在输送方向F的前后两处传递振动,因此激振体对振动状态的限制力不易直接作用于输送体31上,从而能够通过振动系统整体的平衡来确定输送体31的振动形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图示例,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例如,上述的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的装置中采用的各结构只要没有特别妨碍其结构的理由,就可以以任意的组合相互置换使用。

Claims (5)

1.一种振动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输送体,其具备对输送物进行输送的呈直线状的输送路;
前后一对板状的第一弹性体,其将所述输送体在输送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别弹性支承为能够向所述输送方向进行挠曲变形;
前后一对的连接部件,其在所述输送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别经由各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弹性体连接到所述输送体的下方;
前后一对板状的第二弹性体,其在所述输送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别从下方弹性支承各自对应的所述连接部件;
前后一对板状的第三弹性体,其在所述输送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别以能够向所述输送方向进行挠曲变形的方式与各自对应的所述连接部件连接;
惯性质量体,其仅经由前后一对的所述第三弹性体而与前后一对的所述连接部件弹性连接,且构成为能够向所述输送方向摆动;以及
电磁驱动式的激振体,其具有电磁螺线管和对极部件,并对所述输送体或所述惯性质量体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赋予所述输送方向的振动;
并且,所述输送体和所述惯性质量体以相反相位进行振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体以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前方而相对于水平方向向斜上方移动的方式进行振动,
所述惯性质量体以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后方而相对于水平方向向斜上方移动的方式进行振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弹性体以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件的安装位置配置在比相对于所述惯性质量体的安装位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前方的位置的方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弹性体以从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件的安装位置朝向相对于所述惯性质量体的安装位置这样的倾斜姿态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具有:
前方部,其与前方的所述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以及所述第三弹性体分别连接,
后方部,其与后方的所述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以及所述第三弹性体分别连接,以及
板状的连结部,其将所述前方部与所述后方部连接;
并且,所述连结部作为能够挠曲变形的弹性体发挥作用。
CN201410710828.6A 2011-11-02 2012-10-29 振动式输送装置 Active CN1045908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0871 2011-11-02
JP2011240871A JP5227449B2 (ja) 2011-11-02 2011-11-02 振動式搬送装置
CN201210433917.1A CN103086125B (zh) 2011-11-02 2012-10-29 振动式输送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33917.1A Division CN103086125B (zh) 2011-11-02 2012-10-29 振动式输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90830A true CN104590830A (zh) 2015-05-06
CN104590830B CN104590830B (zh) 2017-04-12

Family

ID=4819934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10828.6A Active CN104590830B (zh) 2011-11-02 2012-10-29 振动式输送装置
CN201210433917.1A Active CN103086125B (zh) 2011-11-02 2012-10-29 振动式输送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33917.1A Active CN103086125B (zh) 2011-11-02 2012-10-29 振动式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227449B2 (zh)
KR (1) KR101311025B1 (zh)
CN (2) CN104590830B (zh)
TW (1) TWI45726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57719A (zh) * 2017-06-30 2018-08-03 信丰县弘业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smd电感包装机的直线供料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39463B2 (ja) * 2013-03-01 2015-06-24 株式会社ダイシン 振動式搬送装置
JP5684881B1 (ja) * 2013-10-21 2015-03-18 株式会社ダイシン 振動式搬送装置
KR101498421B1 (ko) * 2014-05-02 2015-03-03 가부시기가이샤 다이신 진동식 반송 장치
CN105217248B (zh) * 2014-06-12 2018-03-09 株式会社大伸 振动式输送装置
CA2989225C (en) * 2015-06-02 2021-06-22 Newtec Engineering A/S A singulating vibration feeder
CN106043872A (zh) * 2016-07-09 2016-10-26 深圳市凯之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化产品贴标生产线
JP6820474B2 (ja) * 2017-02-06 2021-01-27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ワーク搬送装置
JP7328539B2 (ja) * 2019-11-18 2023-08-17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振動搬送装置
KR20210089584A (ko) * 2020-01-08 2021-07-16 신포니아 테크놀로지 가부시끼가이샤 회전 진동기 및 진동 반송 장치
IT202100013355A1 (it) * 2021-05-24 2022-11-24 Brovind Vibratori S P A Apparato trasportatore vibrante a due masse e kit di smorzatore di vibrazioni per un apparato trasportatore vibrante a due mass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4328Y2 (zh) * 1989-03-23 1993-11-10
CN1951782A (zh) * 2005-10-20 2007-04-25 株式会社大伸 振动式输送装置
CN2937030Y (zh) * 2006-08-21 2007-08-22 天津德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双直线电磁振动送料装置
CN101298295A (zh) * 2007-05-01 2008-11-05 株式会社大伸 振动式输送装置
CN102020098A (zh) * 2009-09-16 2011-04-20 张春霞 电磁振动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75716A (ja) * 1984-09-19 1986-04-18 Shinko Electric Co Ltd 電磁振動機
JPH0243118A (ja) * 1988-07-29 1990-02-13 Shinko Electric Co Ltd 電磁振動フィーダ
JP2740891B2 (ja) * 1989-07-20 1998-04-15 株式会社産機 圧電駆動形搬送装置
JP2000191126A (ja) 1998-12-24 2000-07-11 Seratekku:Kk 圧電駆動型搬送装置
CN1380234A (zh) * 2001-04-06 2002-11-20 神钢电机株式会社 压电驱动型振动送料器以及压电元件驱动型送料器
JP2002302232A (ja) * 2001-04-09 2002-10-18 Shinko Electric Co Ltd 圧電素子駆動型フィーダ
JP4872221B2 (ja) * 2005-03-11 2012-02-08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部品搬送装置
TW200700300A (en) * 2005-03-11 2007-01-01 Shinko Electric Co Ltd Parts feeder
JP5011720B2 (ja) * 2005-12-19 2012-08-29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TWM335500U (en) * 2007-12-31 2008-07-01 Sankitai Co Ltd Structure for vibration feeding machine
JP3167576U (ja) * 2011-02-17 2011-04-28 株式会社 Bfc 圧電駆動式パーツフィーダ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4328Y2 (zh) * 1989-03-23 1993-11-10
CN1951782A (zh) * 2005-10-20 2007-04-25 株式会社大伸 振动式输送装置
CN2937030Y (zh) * 2006-08-21 2007-08-22 天津德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双直线电磁振动送料装置
CN101298295A (zh) * 2007-05-01 2008-11-05 株式会社大伸 振动式输送装置
CN102020098A (zh) * 2009-09-16 2011-04-20 张春霞 电磁振动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57719A (zh) * 2017-06-30 2018-08-03 信丰县弘业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smd电感包装机的直线供料器
CN108357719B (zh) * 2017-06-30 2020-04-07 信丰县弘业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smd电感包装机的直线供料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27449B2 (ja) 2013-07-03
CN103086125B (zh) 2015-09-09
KR101311025B1 (ko) 2013-09-24
CN103086125A (zh) 2013-05-08
TWI457264B (zh) 2014-10-21
CN104590830B (zh) 2017-04-12
KR20130048689A (ko) 2013-05-10
TW201318940A (zh) 2013-05-16
JP2013095564A (ja) 2013-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86125B (zh) 振动式输送装置
JP4303258B2 (ja) 振動式搬送装置
CN103492292B (zh) 物品区分输送装置
KR101337063B1 (ko) 진동식 반송장치
TWI585018B (zh) Vibrating parts conveyor
KR101316442B1 (ko) 부품 반송 장치
KR20150138259A (ko) 진동식 부품 반송 장치
JP5775183B2 (ja) 振動式搬送装置
TWI535644B (zh) 振動式零件搬送裝置
KR101977429B1 (ko) 진동식 부품 반송 장치
JP6041730B2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JP5996895B2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KR102018933B1 (ko) 진동식 부품 반송 장치
JP2013047132A (ja) 振動フィーダ、振動フィーダ駆動装置および振動フィーダ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7288622B1 (ja) 吊り式振動搬送装置
JP6081695B2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JP6163343B2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JP2013035659A (ja) パーツフィーダ
JP2022178497A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JP6267940B2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KR20210002369U (ko) 안정적인 피딩을 위한 고속 직선 진동
JP2011225342A (ja) 振動式部品供給装置
JP2015151243A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